CN1912765A - 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 Google Patents

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2765A
CN1912765A CNA2006101267848A CN200610126784A CN1912765A CN 1912765 A CN1912765 A CN 1912765A CN A2006101267848 A CNA2006101267848 A CN A2006101267848A CN 200610126784 A CN200610126784 A CN 200610126784A CN 1912765 A CN1912765 A CN 1912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uplicating
mentioned
fil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267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1854C (zh
Inventor
高峰浩一
村田和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12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2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18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18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25Fault detection
    • H04N1/32635Fault detection of reproducing apparatus or receiver, e.g. ou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46Counter-measures
    • H04N1/32673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an operating mode, e.g. from paper reception to memory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2Image hardcopy reproducer

Abstract

提供在对于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即使在复印中发生故障,也能按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可靠地复印出复印对象数据的成像控制方法及装置。参照与复印对象数据对应的附加复印管理信息,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从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可使所要求的再生比性能优先模式更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将复印了复印对象数据的次数作为复印履历进行管理,并根据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和所管理的复印履历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 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本申请是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于2001年7月4日提交的同名中国专利申请No.01802760.1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适用于数字复制机、复印机、传真装置等的可自由拆装的可移式存储媒体中,同图像及文本数据一起记录与其管理和处理有关的规定信息,以脱机方式自动高效地实施图像及文本数据的输出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数字复制机高速化及多功能化的要求,已经出现了在复制机中附加传真功能和复印功能等的所谓数字复合机。以下参照附图对现有的数字复制机作以说明。
图17为现有的数字复制机中的图像信号流向示意框图。
如图17所示,图像传感器71对原稿进行搜索,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切换为电信号。来自图像传感器71的模拟图像信号在模/数转换器72中被切换为数字图像信号。转换后的数字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电路73中被实施边缘强化、修整、中间色调处理等图像处理和编辑处理。从图像处理电路73输出的图像信号在缓冲存储器74中进行速度调整缓冲处理,然后输出到激光器驱动器78内。该激光器驱动器78驱动半导体激光器79,通过由半导体激光器79输出的激光束形成静电潜像。
数字复制机还包括通过CPU总线83相互连接的CPU85、LAN控制器80、页存储器84、并行接口81、CCU(通信与控制单元)82和缩扩电路86。
CPU85配有RAM和ROM,用于数字复制机整体控制。页存储器84具有至少能存储一页图像数据的存储容量,与缓冲存储器74连接。在页存储器84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通过缓冲存储器74被输出到激光器驱动器78中,并被记录到记录纸上。
LAN控制器80用于通过局域网(LAN)与外部机器进行通信。在把数字复制机作为遥控复印机用的场合下,计算机等的外部机器通过LAN把复印控制指令和图像数据传送到数字复制机上。CPU85使通过LAN接收的图像数据基于所接收的复印控制指令在页存储器内展开。
利用并行接口81,也可以把数字复制机与外部装置一对一地连接起来。在把数字复制机作为外部装置复印机用时,外部机器通过数字复制机的并行接口81把复印控制指令和图像数据传送到数字复制机内。在外部机器采用数字复制机所具有的图像扫描功能的场合下,外部装置通过并行接口81把原稿读取控制指令传送到数字复制机上,使所读取的原稿图像数据由数字复制机传送到外部装置上。
CCU82利用调制解调器87并通过共用电路与外部传真装置进行通信。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在缩扩电路86中扩展,被传送到页存储器84中,并输出到复印机上。此外,为传真传送所读入的原稿图像数据被存入页存储器84内,然后在缩扩电路86中被压缩,通过CCU82及调制解调器87被传送到外部传真装置中。
接下来,对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作以说明。
图18为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图像信号流向示意框图。
在图18中,图像传感器171对原稿进行搜索,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切换为电信号。由图像传感器171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在模/数转换器172中被切换为数字图像信号,然后被输入到图像处理电路173中。在图像处理电路173中对数字图像信号实施边缘强化、修整、中间色调处理、像素密度转换、灰度数转换等图像处理和编辑处理。从图像处理电路173输出的图像数据在缓冲存储器174中进行缓冲处理。
为实施对图像读取装置整体的控制,设置了配有RAM和ROM的CPU185。通过CPU总线183将CPU185、图像处理电路173、缓冲存储器174、DMA控制器180及SCSI控制器181相互连接起来。
DMA控制器180把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74内的图像数据以DMA方式传送到SCSI控制器180内。计算机等外部机器通过SCSI控制器180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指令传送到图像读取装置中,并接收来自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数据。CPU185根据图像读取控制指令设定边缘强化量、图像数据灰度数、读取浓度等。
一般来说,具有每分钟数十张以上的复制能力的高速数字PPC大多设置在复制室及走廊等共用场所中。在把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文本复制为多份的场合下,用户需要通过设在附近的复印机打出原稿,再拿着该原稿前往设置有数字复制机的地方,利用数字复制机上的分类装置等复制出多份。特别在用户所使用的个人计算机没有与LAN联网的场合下,由于不能使用数字复制机所配有的遥控复印功能,所以不得不采用上述方法。在这种场合下,由于需要把原稿图像一次性输出到纸张上,然后再复制,所以不可避免图像的劣化。
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通过LAN与数字复制机连接的场合下,用户可以利用数字复制机所配有的遥控复印功能。因此,用户可以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上直接利用数字复制机所配有的分类等功能。但是,尽管可以直接利用数字复制机的遥控复印功能进行复制,但作为其结果,用户为取回所复印出的材料,还是需要前往远处的数字复制机的设置场所。此外,在采用遥控复印功能进行大量复印的场合下,发生复印纸用罄及塞纸等故障的可能性极高。为消除这种故障,用户还是不得不前往数字复制机的设置场所。这样,高速数字复制机所具有的遥控(在线)复印功能将可能成为一种其利用价值并不很高的功能。
在图17所示的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并行接口81和LAN在线利用数字复制机的图像扫描功能的场合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用户为在数字复制机的图像扫描部安放需要读取的原稿,有必要前往远处的数字复制机的设置场所。因此,在数字复制机与用户的个人计算机相隔较远的场合下,在线利用数字复制机的图像扫描功能并没有价值。
此外,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采用SCSI等接口,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机器一对一连接。因此,图像读取装置由所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用户独自使用。在其它作用者要使用该图像读取装置时,有必要借用与该图像读取装置连接的个人计算机,或者把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与图像读取装置重新连接。
此外在把个人计算机带往出差地等,并在出差地进行复印的场合下,由于必须与出差地的LAN联网,所以很不方便。在有些场合下,出于保密原因,有时也可能禁止所携带的个人计算机与出差地的LAN联网。如果出差地和便民店的复印机和扫描仪具有脱机功能,则可以通过存储插件方便地使复印数据的复印及纸面数据实现电子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过通过在容易适用于数字复制机、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成像装置(复印机)、传真装置、便携电话、电视接收机等的可自由拆装的可移式存储媒体中记录与图像及文本数据的管理和处理有关的规定信息,以脱机方式自动高效地实施图像与文本数据的输入输出的配有可移式记录媒体(存储插件)、记录装置(存储插件写入器)、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图像输出装置等。
利用配有所提出的存储插件、存储插件写入器、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图像输出装置,把由便携电话机接收的电子邮件和文本文件存入在配有存储插件写入器的便携电话中安装的存储插件内后,把该存储插件插入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传真装置和复印机等具有复印功能的机器内,便可以实现脱机复印功能。
对于可接收数据广播的电视接收机也同样,把存储插件安装到配有存储插件写入器的电视接收机内,把数据广播的数据存入存储插件后,把该存储插件插入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传真装置和复印机等具有复印功能的机器内后,便可以实现脱机复印功能。
此外,在把由配有存储插件写入器的计算机生成的幻灯片图像数据存入存储插件内,并把该存储插件插入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液晶投影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机器内后,便可以不通过计算机使其显示出来。
但是,在通过配有上述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复印机等复印文件内容时,有时从保护复印数据著作权的观点出发,对再生次数有限制。在这种场合下,在许可的再生次数下,即使发生塞纸及调色剂、墨汁、纸张等不足之类的复印故障,也必须可靠地提供用户许可的再生次数的复印,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在超过用户许可的再生次数等复印场合下,从保护复印数据的著作权观点出发,必须对复印作以限制,这也是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了上述问题点,其目的是提供在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预先防范复印时的故障,在用户许可的再生次数范围内可对复印对象数据可靠地实施复印,同时,即使在超出再生次数的场合下,也能对应的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此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于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选择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
在该第1方法中,在正常复印时选择性能优先模式,在有必要保护著作权的场合下,切换为能准确地检测出复印中的故障并能预先防范的安全优先模式,从而可以可靠地实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2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在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从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上述安全优先模式。
在该第2方法下,在由于著作权保护等原因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切换为能准确地检测出复印中的故障并能预先防范的安全优先模式,从而可以可靠地实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3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基于根据上述复印对象数据所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选择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和上述安全优先模式之一。
在该第3方法下,在复印对象数据中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要求可靠地实施再生的场合下,通过自动选择安全优先复印模式,可以可靠地实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4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在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基于根据上述复印对象数据所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从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上述安全优先模式。
在上述第4方法下,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根据复印对象数据所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要求可靠地实施再生的场合下,通过从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安全优先模式,可以可靠地实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5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在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从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上述安全优先模式,将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次数作为复印履历管理,基于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和所管理的上述复印履历,对上述复印对象的数据复印进行控制。
在该第5方法下,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基于被限制的该再生次数和复印履历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进行控制,可实现与复印文件的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在该第5方法中,最好能对上述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的输出进行检测,响应上述记录媒体输出的检测,接收用于逐一递减上述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的复印结束信息,基于上述复印结束信息对上述复印履历进行更新。
这样,通过对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的输出检测的应答,逐一递减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可实现对复印履历的再生次数的管理。这样,可实现与复印文件再生次数一致的复印。
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时,最好设定记录媒体传送控制精度比设定上述性能优先模式的第1条件更高的第2条件。
这样,通过使安全优先模式下记录媒体的传送控制精度比性能优先模式更高,可以可靠地检测出塞纸及记录用纸重复传送等,可以可靠地实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
此外在该场合下,在上述复印对象数据中附加有表示是否限制再生次数的复印管理信息,在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最好切换为记录媒体传送控制精度比设定上述性能优先模式的第1条件更高的设定上述安全优先模式的第2条件。
这样,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切换为记录媒体传送控制精度比设定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的第1条件更高的设定安全优先模式的第2条件,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不能正常复印的现象,由于误检测场合不作为再生次数计数,所以可以避免正常再生次数不能达到所限定的再生次数的缺陷,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相一致的次数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及第2条件分别包含检测上述记录媒体传送状态的第1及第2时间间隔,上述第2时间间隔最好比上述第1时间间隔短。这样,可提高记录媒体的传送误差检测精度,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相一致的次数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及第2条件分别包含上述记录媒体间的第1传送间隔和第2传送间隔,上述第2传送间隔最好比上述第1传送间隔长。这样,即使发生记录媒体的传送误差,在下一次记录媒体传送中,传送误差误检测的发生可能性将进一步降低,可以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进而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及第2条件分别包含上述记录媒体传送误差检测的第1时间余量及第2时间余量,上述第2时间余量最好比上述第1时间余量短。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记录媒体的重复传送与倾斜等,可以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进而可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在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时,把用于向记录媒体复印数据的标识剂剩余量限度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更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基于比性能优先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标识剂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标识剂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由此可以向用户提供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的复印。
此外在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包含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则把用于向记录媒体复印数据的标识剂剩余量限定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基于比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标识剂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标识剂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由此可以向用户提供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并与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6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对实施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上述记录媒体的剩余量处于规定的限度值以下,则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在该第6方法下,可以可靠地防止在复印中利用其它规格的记录媒体代替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的不足,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向本来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特别是最好根据实施上述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在本来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时,把进行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的剩余量限度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基于比性能优先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记录媒体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记录媒体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以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利用其它规格的记录媒体代替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的不足的复印。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在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在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中包含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有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则把进行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剩余量限度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基于比性能优先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记录媒体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记录媒体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以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利用其它规格的记录媒体代替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的不足的复印。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在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并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最好向用户确认是否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通过在数据复印实施前向用户确认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复印,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或是尽管质量不好但仍然在该复印机实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7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场合下,向用户确认是否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7方法下,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在数据复印实施前向用户确认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复印,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或是尽管质量不好但仍在该复印机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中包含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有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则最好向用户确认是否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在数据复印实施前向用户确认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复印,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否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或是尽管质量不好但仍在该复印机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并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最好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在判断出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通过禁止实施复印数据,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8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场合下,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8方法中,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而且判断出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通过禁止实施复印数据,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
此外,在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中包括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有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则最好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判断出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场合下,通过禁止实施复印数据,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就可以向用户提供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
此外,是否有必要对上述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判断基准是在上述数据复印中是否需要进行分辨率转换。这样,在复印装置的打字分辨率低于原数据的场合下,就可以防止放大图像向与原来不同的记录媒体的复印。
此外,是否有必要对上述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判断基准是在上述数据复印中是否需要进行彩色/黑白转换。这样,在原数据为彩色而复印装置为黑白对应的场合下,可以防止违背用户意志的黑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9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通过反复再生上述数据使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降低图像质量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9方法下,通过在损失图像质量的前题下复印,可以实现简单的著作权保护。
上述第5成像控制方法中,在上述复印履历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最好切换为设定降低图像质量实施上述数据复印的第3模式的第3条件。此外,上述第3条件中包含用于加工使上述复印对象数据图像劣化的设定或者用于加工使上述复印对象数据为原样读出的数据的图像劣化的设定。
这样,通过在损失图像质量的前题下复印,可以实现简单的著作权保护。
此外,上述第5成像控制方法中,在上述复印履历的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最好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可以实现完全的著作权保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0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通过反复再生上述数据使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10方法下,可以实现完全的著作权保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了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
利用该装置,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进行管理,简单实现著作权保护,此外在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可以避免复印中的故障,实现适宜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应用了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存储了上述复印对象数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2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应用了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存储了上述复印对象数据及上述复印管理信息。
此外,上述第1及第2存储媒体最好为可移动式存储媒体。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字复制机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图1的数字复制机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图3为图1的存储插件124中的数据记录目录及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的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5A为追加文本数据文件之前的文本管理文件及对象文本文件的模式示意图。
图5B为追加文本数据文件之后的文本管理文件及对象文本文件的模式示意图。
图6为图3的多页面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的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的作业文件DOCUMENT.JOB的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用于用户选择脱机复印机的示例图。
图9为用于用户设定脱机复印机属性的对话框示例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控制方法处理工序的流程图。
图11A为表示正常模式下纸张传送序列的定时图。
图11B为表示可靠模式下纸张传送序列的定时图。
图12为确认是否将彩色数据进行黑白转换然后复印的图面示例图。
图13为确认是否可能将“A4”同倍复印变更为“A3”放大复印的图面示例图。
图14为在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变为零的场合下,确认能否到设定份数为止降低图像质量复印的图面示例图。
图15为确认能否在复印作业结束后同时删除复印数据和复印作业信息的图面示例图。
图16为确认能否在复印作业结束后只删除复印作业信息的图面示例图。
图17为表示现有的数字复制机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图18为表示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面具体说明本发明所适用的实施方式。
图1为大致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成像装置的数字复制机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在图1中,数字复制机配有设置在原稿台1上的ADF(自动文件输送器)50、设置在原稿台1下面的图像扫描部100、独立设置在图像扫描部100下面的激光复印部200、设置在原稿台1旁边的操作部300。在操作部300上设有用于插入作为可移式存储媒体的存储插件124的存储插件插槽89。
此外在操作部300上配有控制盘301,控制盘301包括配有触摸盘的液晶显示器302、用于复印等的启动按钮303、停止按钮304、暂停按钮305以及数码键等输入按钮306(参照图2)。
图像扫描部100配有曝光灯101、第1反光镜102、等速单元103、第2反光镜104、第3反光镜105、半速单元106、透镜107、图像传感器108。
激光复印部200包括以下单元:激光扫描器单元201、反光镜202、感光鼓203、主带电器204、显像器205、复制带电器206、清扫器207、除电灯208、传送带209、定影器210、导板211、出纸辊212、进纸辊213、、214、215、导板216、定时辊217、记录纸盒218、219、220、分类器221。激光扫描器单元201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多角电机、多面反光镜、激光光学系统。
显像器205配有用于检测调色剂剩余量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此外记录纸盒218、219、220分别配有进纸传感器2001、2002、2003,以及用于检测记录纸剩余量的纸张余量传感器2007、2008、2009。此外,在从导板216输出的记录纸传送经路途中设有通过传感器2004,在定影器210与出纸辊212之间,配有出纸传感器2005。
如此结构的数字复制机的基本动作如下所示。
ADF50上承载的多张原稿在透明玻璃板原稿台1上在ADF作用下逐张向下传送。曝光灯101使原稿曝光时,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第1反光镜102的作用下向第2反光镜104的方向反射。由曝光灯101和第1反光镜102组成的等速单元103在箭头P的方向上以一定速度移动,对原稿进行搜索。由第2反光镜104和第3反光镜105组成的半速单元106对来自第1反光镜102的反射光作进一步反射,同时在与等速单元103相同的方向上以相当于等速单元103一半的速度移动。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半速单元106由透镜107集光,在图像传感器108上形成一个焦点。
感光鼓203按箭头R的方向以一定速度回转。主带电器204使感光鼓203带上相同的电荷。由激光扫描器单元201输出的激光束通过反射镜202反射,在感光鼓203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像器205通过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像,在感光鼓203上形成调色像。
在该正常成像时(性能优先模式),基于来自显像器205中设置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的信号,在调色剂剩余量限度值处于第1设定值以下的场合下,只有“调色剂不足”警告信息显示在操作部300的液晶显示器302上,或者通过其它方法向用户提示,虽然仍能在记录纸上复制,但质量可能下降。
另一方面,在不通过原稿读取产生成像,而是相对插入存储插件插槽89内的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数据产生成像时,如果是一种对该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则在相对该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产生成像时(安全优先模式),要求在再生次数以内可靠地产生成像。在这种场合下,基于来自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的信号,在调色剂剩余量限度值处于多于第1设定值的第2设定值以下的场合下,禁止实施成像。
纸盒218、219、220是可以拆装的,纸张规格及方向组合各不相同的各种类型纸张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纸盒内。进纸辊213、214、215将纸盒内的纸张逐张送出。进纸传感器2001、2002或2003通过进纸辊213、214或215检测进纸定时。导板216用于对输进的纸张进行引导,向定时辊217引导。此时,通过传感器2004对纸张的通过进行检测。定时辊217进行旨在使输入的纸张与感光鼓203上的调色像吻合的记录,调整进纸定时。感光鼓203上的调色像通过复制带电器206所产生的电场被复制到纸上。传送带209按箭头Q的方向运动,把纸张传送到定影器210上。定影器210在热的作用下使调色剂在纸张上定影。
从定影器210输出的纸张由导板211引导,通过出纸传感器2005进行出纸定时检测,通过出纸辊212被引导到分类器221内。分类器221配有多个出纸架(纸仓),在以份数为单位复制时进行归类处理(分类)。此外分类器221还具有装订功能和打孔功能。清扫器207将感光鼓203上残存的调色剂从感光鼓203上清除。除电灯208通过使感光鼓203曝光,消除感光体上的电荷。
以下根据图2中的框图对本实施方式下的数字复制机的信号流向作以说明。
在图2中,对原稿搜索后所得到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图像传感器71被转换成电信号,在模/数转换器72中切换为数字图像信号。该数字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电路73中被实施边缘强化、修整、中间色调处理等图像处理及编辑处理。来自图像处理电路73的图像信号在缓冲存储器74中被实施缓冲处理,以进行速度调整,从而向激光驱动器78输出。激光驱动器78对半导体激光器79进行驱动,通过由半导体激光器79输出的激光束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缓冲存储器74与页存储器84相接。此外页存储器84、CPU85、LAN控制器80、并行接口81、CCU(通信控制单元)82、缩扩电路86及存储插件控制器88通过CPU总线83互相连接。
CPU85配有RAM和ROM,对数字复制机整体进行控制。页存储器84具有至少能存储一页图像数据的存储容量,在页存储器84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通过缓冲存储器74被输出到激光器驱动器78中,并被记录到记录纸上。
LAN控制器80用于通过局域网(LAN)与外部机器进行通信。在把数字复制机作为传真输送服务器用的场合下,计算机等外部机器通过LAN把传送方电话号码和图像数据传送到数字复制机上。CPU85在必要时使通过LAN从外部机器上接收的图像数据在缩扩电路86内压缩。
CCU82通过调制解调器87和共用电路把在缩扩电路86中进行MH压缩的图像数据传送到外部传真装置上。
此外利用并行接口81,也可以把数字复制机与外部机器一对一地连接起来。在该场合下,也可以通过附近的计算机对数字复制机进行控制。通过运行与数字复制机连接的计算机上的专用数字复制机控制软件,可以实施比如复制张数及份数、纸张规格、复印浓度、放大率、双面复制、分类方法等复制方式的设定。此外,可以利用计算机显示器及鼠标进行边框消除及修整范围的设定、负/正反转及范围设定等复杂的编辑设定。
通过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在缩扩电路86中被扩展,并被传送到页存储器84中,然后向复印机输出。此外用于传真传送的所读入的原稿图像数据在被存储到页存储器84中后,在缩扩电路86中被压缩,通过CCU82和调制解调器87向外部传真装置输送。
存储插件控制器88用于控制CPU85对安装在存储插件插槽89内的存储插件124的访问。如果安装在存储插件插槽89内的存储插件124中存有复印对象数据文件,则该数字复制机将实施对复印对象数据文件内的数据的复印。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下的数字复制机为黑白颜色,所以如果CPU85判断出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是彩色图像数据,则由存储插件124读出的彩色图像数据在被存入页存储器84内后,将通过彩色/黑白转换电路90被转换成黑白图像数据。接下来,在操作部300的控制盘301的触摸盘式液晶显示器302上显示出让用户确认是否同意将原彩色图像数据复印成黑白数据的信息,然后让用户确认原图像数据是彩色图像数据这一事实,当用户输入即使是黑白图像也复印的“OK”指令后,便开始实施黑白图像数据的黑白色复印。另一方面,如果用户输入取消复印的“Cancel”指令,便不实施复印。此时触摸盘式液晶显示器302上将显示出如图12所示的画面示例。
或者如果CPU85判断出存储插件124内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为彩色图像数据,在复印时需要进行黑白转换,或基于后述的管理信息(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判断出该彩色图像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则禁止实施复印。
在上述的CPU85对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是彩色还是黑白的判断中,虽然可以对所有页面上的图像数据进行扫描,然后根据是否存在彩色图像数据页面进行判断,但也可以如后文所述,如果在存储插件124中存有作为管理文件的与复印对象图像数据有关的图像管理信息,通过从该管理文件中查找表示复印对象图像数据中是否包括彩色页面的管理信息(图像数据的彩色空间),也可很容易地进行彩色与黑白判断。
此外,如果CPU85判断出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的分辨率(比如1200dpi)高于数字复制机的打字分解能力(600dpi),不能在用户所需的A4规格记录纸上实施同倍复印,有必要在A3规格的记录纸上放大复印,则可以利用图2中的放大/缩小电路91的图像放大功能(变焦),在A3规格的记录纸上放大复印,在该场合下,向用户显示出画质劣化的提示(参照图13),当用户输入同意复印的“OK”指令后,便开始实施放大复印,当输入取消复印的“Cancel”指令后,不实施复印。
或者如果CPU85判断出由于存储插件124内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的分辨率低于数字复制机的打字分解能力,因而需要采用图像放大功能,或基于后述的管理信息(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判断出该彩色图像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则禁止实施复印。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7对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文件结构作以说明。
图3为存储插件124中的记录数据的目录及文件结构示意图。
在图3中,在根目录(ROOT)下有目录文件DOCUMENT,在该目录文件下设有与本实施方式有关的所有文件。在目录文件DOCUMENT下有文本数据文件用目录(TEXT)、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用目录(RASTER)及作业文件用目录(JOB)。
在文本数据文件用目录(TEXT)中包括多个文本数据文件TXT00001.TXT.TXT00002.TXT......,还包括用于对上述各文件进行管理的一个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Plain Text Manager:普通文本管理器)。此外数据文件名称的数字部分为文件序号。
图4所示为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的文件结构。
在图4中,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包括必须设置的具有固定规格的文头部和可任意增加或删除的各固定规格的多个文本管理信息块#1~#n(#1~#n表示块序号)。
文头部包括以下信息:
·文本管理文件中存有的文本管理信息块数
·其中正在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数
·表示最初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的第1使用块序号
此外,各文本管理信息块中包括以下信息:
·与是否存在作为文本管理信息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相对应,表示是否处于使用状态的文本管理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
·与文本管理信息的格式有关的版本信息
·在文本数据文件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1文字码类别信息
·在文本管理信息块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2文字码类别信息
·作为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
·发送邮件、接收邮件及地址薄等数据源
·关于文本数据文件的备注
·将文本数据文件置换为上述的TXTxxxxx.TXT(xxxxx表示文件序号)之前的原文件名
·该原文件名的制成日期
·扩展用预留区域
·上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上一个文本管理信息块则为0)
·下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下一个文本管理信息块则为0)
·有无作为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的再生限制
·作为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的再生次数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文本管理文件中,通过利用文头部分中包括的第1使用块序号、各文本管理信息块#1至#n中包括的文本管理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上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可以有效地存储文本数据文件及与此对应的文本管理信息。以下参照图5对于比如追加文本数据文件的场合作以说明。
图5A及图5B分别为以模式方式表示追加文本数据文件前、后的文本管理文件及对象文本文件的示意图。此外图5中,在有的文本管理信息块中,下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以实线箭头方向表示,前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以虚线箭头方向表示。
如图5A所示,首先由于文头部中的第1使用块序号由#1表示,所以通过参照文本管理信息块#1中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3,便可以知道文本管理信息块#1与#3之间的文本管理信息块#2未被使用。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文本管理信息块#2中,使用识别信息由“未使用”切换为“使用中”,把前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设为“#3”,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设为“#0”。然后在文本管理信息块#3中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从“#0”变更为“#2”。
接下来把文头部内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数加上1,然后把文本数据文件以TXT00002.TXT文件名保存。
这样,通过使各文本管理信息块中包括前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与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便可以构筑一个具有双向表格结构的文件结构,从而可以把文本数据文件及与此对应的文本管理信息有效地存入存储插件124内。
此外在图3所示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用目录(RASTER)中包括多个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1.GIF.GIF00002.GIF......以及用于对其分别管理的一个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Raster ImageManager:光栅图像管理器)。此外采用常用的由阿多比(Adode)公司创建的TIFF(Tag Image File Format:标志图像文件格式)作为多页面图像文件格式。
图6所示为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文件结构。
在图6中,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包括必须设置的具有固定规格的文头部和可任意增加或删除的各固定规格多个图像管理信息块#1~#n(#1~#n表示块序号)。
文头部包括以下信息:
·图像管理文件中存有的图像管理信息块数
·其中正在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数
·表示最初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的第1使用块序号
此外,各图像管理信息块中包括以下信息:
·与是否存在作为图像管理信息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相对应,表示是否处于使用状态的图像管理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
·与图像管理信息的格式有关的版本信息
·在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1文字码类别信息
·在图像管理信息块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2文字码类别信息
·作为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
·个人计算机、图像扫描仪、传真机等数据源
·关于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备注
·将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置换为上述的TIFxxxxx.GIF(xxxxx表示文件序号)之前的原文件名
·该原文件名的制成日期
·在多页面图像数据内使用的JPEG、JBIG、MH等的编码方式(由于有的场合下各页面的编码方式不同,所以可设定多种编码方式)。
·在多页面图像数据内所使用的YcBcr、LA*B*等颜色空间及彩色、黑白判断信息(由于有的场合下各页面的颜色空间不同,所以可设定多种颜色空间)
·多页面图像数据的总页数
·扩展用预留区域
·上一个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上一个图像管理信息块则为0)
·下一个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下一个图像管理信息块则为0)
·有无作为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再生限制
·作为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再生次数
此外,图像管理文件中也有与文本管理文件相同的双向表格结构,所以具有同样的优点。
此外在图3所示的作业文件用目录(JOB)中,包括一个用于实施相对多个文本数据文件及多个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显示、复印等处理的作业文件DOCUMENT.JOB。
图7所示为作业文件DOCUMENT.JOB文件结构。
在图7中,作业文件DOCUMENT.JOB包括必须设置的具有固定规格的文头部和可任意增加或删除的各固定规格多个作业信息块#1~#n(#1~#n表示块序号)。
作业文件的文头部中包括以下信息:
·作业文件中存有的作业信息块数
·其中正在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数
·表示最初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的第1使用块序号
此外,各作业信息块中包括以下信息:
·表示作业信息块是否处于使用状态的作业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
·与作业信息的格式有关的版本信息
·在作业文件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文字码类别信息
·实施显示(Display)、复印(Print)等作业类型的作业类型信息
·表示作为作业对象的是文本数据文件还是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对象数据文件类型
·作业对象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
·表示在正常实施作业后,是否删除该作业信息的作业删除信息
·表示在正常实施作业后,是否同时删除该作业信息及对象数据文件的作业/数据删除信息
·表示是否利用上次复印作业中复印电子邮件等数据量较少的文本数据后的记录纸在此次复印作业中接着复印电子邮件等数据量较少的文本数据的继续复印信息
·多份复印等作业实施次数
·只对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有效的作业实施开始页和作业实施结束页
·作业备注
·该作业的制成日期
·扩展用预留区域
·上一个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上一个作业信息块则为0)
·下一个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下一个作业信息块则为0)
此外,作业文件中也有与文本及图像管理文件相同的双向表格结构,所以特别容易追加或删除作业。
以下结合下述步骤对某用户在具有上述文件结构的存储插件124内写入欲作为著作权保护对象的数据,并把该存储插件124提供给其它用户,得到该存储插件的用户在如图1所示的数字复制机上复印数据的示例作以说明。
(第1步骤):
在存储插件124中写入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及管理信息
某用户制成的文字数据通过配有比如存储插件写入器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存储插件用复印机驱动器被转换成图像数据,然后被写入存储插件124内。在实施该写入时,与通过图5说明的文本数据的场合相同,由于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管理信息存储在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内,所以首先对未使用的图像管理信息块(假设是序号#2的块)检索,如图6所示,在图像管理信息块#2中存入图像管理信息,同时图像数据被作为图像数据文件TIF0002.GIF被存储。在该场合下,在图像管理信息块#2中,把“对象图像文件的文件序号”比如设定为“00002”,由于文字数据系著作权保护对象,所以在“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中设定表示有再生限制的标志“1”,在“对象文件的再生次数”中,在比如允许用户再生十次的场合下,设定参数“10”。此外,从著作权保护观点出发,有关图像数据文件、有无再生、再生次数的信息按规定方法加密。
(第2步骤):
在存储插件124中写入复印作业信息
接下来,假设一种某用户通过数字复制机以脱机方式复印受著作权保护的图像数据的情形,制作好图像数据后的用户首先如图8所示通过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用户接口在显示器上调出选择脱机复印驱动器的画面,从该画面上选择脱机复印。此外,对于复印范围,可选择“全页面”、“当前页面”或“指定页面”。在图8场合下,所选择的是标有●标记的“全页面”的复印。此外,复印份数设为“1”份。
接下来,用户选择脱机复印机的属性,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显示出用于设定数字复制机复印作业的对话框。
图9所示为脱机复印对话框的示例。以下对在图9中的对话框内的选择内容作以说明。在图9中,标有●标记的是所选择的复印内容。
1.纸张规格:从“A5”、“B5”、“A4”、“B4”、“A3”中选择记录纸
2.复印方向:从“纵”、“横”中选择
3.分辨率:从“200DPI”、“300DPI”、“600DPI”中选择(DPI:每英寸点数)
4.双面复印:从“否定”、“肯定”中选择
5.复印颜色:对于图像数据从“黑白”、“彩色”中选择,
在选择了“黑白”的场合下,从“MH”、“MR”、“MMR”、“JBIG”中选择编码方式,在选择了“彩色”场合下,从“高画质(低压缩)”、“普通”“高压缩(低画质)”中选择画质,从“YcBcr”、”LA*B*”中选择颜色空间(此外在选择了彩色的场合下,由于编码方式只有JBIG一种,所以没有关于编码方式的选项,根据画质的选择切换用于JPEG编码的量子化表格)
6.复印后的处理:从“作业、复印数据都删除”、“删除作业,保留复印数据”、“作业、复印数据都不删除”中选择
7.著作权控制:选择“肯定”、“否定”,在著作权控制项下选择“肯定”后,指定“可再生的次数”
用户在结束了对话框中各项目的设定后,如果用鼠标点击OK键,则复印驱动器将根据对话框内的设定制作作业文件,并存入存储插件124内。这里假设所制作的是新作业文件,并存入图7所示的作业信息块#1内。以下对与图9中的对话框的设定对应的作业文件内容作以说明。
在作业文件的文头部内的“现有作业信息块数”中,由于无需追加作业信息块,所以设定为缺省值,在“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数”中,由于只采用作业信息块#1,所以设定为“1”,在“第1使用块序号”中设定为与所制成的作业信息的作业信息块#1对应的”1“。
此外在作业信息块#1中的“使用识别信息”中,设定为表示“使用中”的标志“1”。此外在下一个“版本信息”中,该作业写入装置所支持的存储插件规格序号在“文字码类别信息”中被设定为作业文件内所采用的ASCII码及移位JIS等文字码类别序号。
在接下来的“作业类型信息”中,设定为表示“复印”的标志“0”,在“对象数据文件类型”中,设定为表示“图像数据”的标志”1”,(在文本数据场合下设定为“0”),在“对象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中设定为与作为作业对象的数据文件名TIF00002.GIF对应的“00002”。
在接下来的“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中,由于按照分别删除作业及复印数据的方式进行选择,所以设定为标志“0”及“1”。这里,在图9中的对话框中,在选择“删除作业,保留复印数据”的场合下,在“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中,分别设定为标志“1”及“0”,在选择“作业及复印数据都不删除”的场合下,在“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中,分别设定为标志”0”和“0”。
此外在“作业实施次数”中,由于在图8所示的“复印”图面上设定的由用户所选择的复印份数为“1”份,所以设定为参数“1”,在“作业实施开始页”及“作业实施结束页”中,由于用户所选择的是“全部页面”,所以分别设定为作为开始页面的“1”及制作后的多页面图像数据的结束页面序号,在“前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中,由于该作业信息是第1次存储,所以都设定为序号“0”。
(第3步骤):
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的脱机复印
图10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控制方法的处理工序流程图。以下根据图10流程图作以说明。
用户将存有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GIF和记录与此对应的图像管理信息的管理文件及记录对象图像数据的复印作业信息的作业文件的存储插件124从用户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内取出,传给其它用户。接到存储插件124的用户将该存储插件124插入数字复制机的存储插件插槽89内。
数字复制机的CPU85(图2)通过存储插件控制器88对插入的存储插件124进行检测,并访问存储插件(步骤S100),对于存储插件124中是否存在记录复印作业信息的作业文件进行搜索(步骤S101)。如果存在作业文件,则CPU85对作业文件的复印作业信息进行解析,根据其内容在激光复印部200和分类部221的控制电路内实施必要的设定。在该场合下,设定为“A4”记录纸“纵向”“600DPI”方式“单面复印”“1份”(步骤S102)。
此外CPU85参照由作业文件内的复印作业信息指定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名(TIF00002.GIF),从存储插件124读出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GIF,并存入页面存储器84内(步骤S103)。此时,CPU85通过步骤S104中的判断,在与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GIF对应的图像管理信息块#2的“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上附加一个标志“1”,认作是“对象文件的再生次数(L)”被设定为“10”。
此外,如果根据步骤S104中的判断结果,“有无对象文件再生限制”的标志为“0”,则切换为正常模式(性能优先模式)(步骤S120),实施正常的复印处理工序(步骤S121)。
由于在图像管理信息块#2的“有无对象文件再生限制”中附加了标志“1”,因而CPU85将判断为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GIF的图像数据为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复印模式将从实施正常原稿读取数据等的复印的正常模式(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比正常模式更能可靠地实施对记录纸的复印的可靠模式(安全优先模式)(步骤S105)。
在该可靠模式下,实施下列所示内容的设定。
①通过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把调色剂剩余量限度值切换为比正常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T2)(步骤S106),在调色剂剩余量少于第2设定值的场合下,禁止复印(步骤S110中的复印处理实施工序)
②通过与“A4”规格记录纸盒218对应的纸张剩余量传感器2007把记录纸剩余量的限度值切换为比正常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零)更多的第2设定值(P2)(步骤S107),如果纸张剩余量少于第2设定值,禁止复印(步骤S110中的复印处理实施工序)
③基于与“A4”规格对应的进纸传感器2001、通过传感器2004、出纸传感器2005,使通过CPU85检测塞纸的时间间隔短于正常模式(J2)(步骤S108)
④使纸张传送间隔大于正常模式(Tp2)(步骤S109)
通过上述设定,可以在“10”次再生次数内防止由于调色剂的不足而造成的记录纸上印字浓度的下降,不会发生断纸现象,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塞纸,而且即使在发生记录媒体传送误差的场合下,也能进行下一轮记录媒体传送,可进一步降低发生传送误差误检测的可能性。
此外图11A及图11B所示分别为正常模式时与可靠模式时的纸张传送序列的定时。在图11中,从对第1个记录媒体复印结束到第2个记录媒体进纸的时间间隔,即纸张传送时间间隔Tpi在可靠模式下的纸张传送时间间隔Tpi2被设定为正常模式下的纸张传送时间间隔Tpi1的2倍。
图11A中的Tjsm1为记录媒体经过通过传感器2004后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2为复制、定影结束后记录媒体开始出纸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图11B中的TjsmC1为记录媒体经过通过传感器2004后的可靠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C2为复制、定影结束后记录媒体开始出纸的可靠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
可靠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mC1、TjsmC2)设定为短于正常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m1、Tjsm2),其设定可以更为可靠地检测出记录媒体的重复传送及倾斜等。
此外在可靠模式下,CPU85对是否输出来自出纸传感器2005的出纸结束信号进行判断(出纸传感器ON?:步骤S111),每当接收到出纸结束信号后,把作为在存储插件124内作为图像管理信息存储的参数的“对象文件的再生次数”从“10”开始减去一个,并对复印履历进行更新(步骤S112)。
此外在步骤S111中,在没有输出来自出纸传感器2005的出纸结束信号的场合下,通过将出纸传感器2001与
通过传感器2004的ON时间间隔与规定时间间隔的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塞纸(步骤S118)。如果根据在步骤S118中的判断结果,判断出没有发生塞纸,则返回步骤S111。如果在步骤S118中判断出发生了塞纸,通过步骤S119的塞纸处理工序,返回步骤S110。
接下来在步骤S113中,对再生次数L是否为零进行判断,如果再生次数尚未为零,则根据在步骤S114中的判断结果,在设定份数的复印尚未结束的场合下,重复步骤S110~S113。这样,通过根据复印履历对复印次数实施管理,可在再生次数限制值“10”次以内保证对记录纸数据复印的实施。
接下来,如果再生次数为零,即再生次数限制值“10”次以下的复印实施结束后,通过步骤S115的判断,如果希望复印次数超过再生次数限制值“10”,则转移到步骤S116的再生次数超过处理工序上。
在步骤S116的再生次数超过处理工序中,或者禁止实施复印,或者用另一方法,即如图14所示,在结束触摸盘液晶显示器302上显示的再生次数限制值(10)次以下的复印,需要追加复印的场合下,通过对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或由存储插件124读出的数据实施加工,实施简单的著作权保护,显示出用于用户确认是否实施降低画质的复印的画面。然后在用户输入可以复印的“OK”的指令的场合下,实施余下份数的复印,另一方面,在用户输入取消复印的“Cancel”指令时,结束复印作业。
如果作业文件中规定的复印输出全部结束,CPU85根据作业信息块#1内的“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的标志分别为“0”还是为“1”,显示出供用户确认是否即删除在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作业信息又删除作业对象图像数据文件的信息,只在用户输入可以删除的“OK”指令场合下,才能删除复印作业信息和作业对象图像数据文件这二者(复印结束作业处理工序:步骤S117)。此时触摸盘液晶显示器302上显示出的画面一例如图15所示。这里,如图15所示,在开始实施作业之前,也可改变复印作业信息的参数设定。
此外在上例中,虽然有时可将“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的标志分别设为“0”和“1”,但在“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标志分别被设定为“1”及“0”的场合下,将显示出用于用户确认是否只删除复印作业信息的文字信息,只有在用户输入可以删除的“OK”指令场合下,才能只删除复印作业信息。此时的触摸盘302上显示的画面一例如图16所示。这里,如图16所示,在开始实施作业之前,也可改变复印作业信息的参数设定。
此外虽然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把由某个用户制成的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与管理信息及作业信息一道存入安装在用户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内的存储插件124中后,取出存储插件124并把它提供给其它用户,其它用户在接到它后通过把存储插件124装入数字复制机内,把数字复制机作为脱机复印机使用的场合,但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脱机复印机,也可以适用于通过互联网将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下载到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的并与该个人计算机连接的网络复印机等。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下采用存储插件124作为可拆装的可移式存储媒体,但采用软盘、光盘、可移式硬盘等也可取得同样效果。
此外虽然上述所说明的是单色数字复制机的场合,但对于彩色复制机也同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下,在通过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复印机等复印文件内容时,在从复印数据著作权保护的观点出发对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在许可的再生次数内,即使发生塞纸、调色剂和墨汁及纸张不足等复印故障,仍然可以可靠地提供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
此外在超出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等场合下,通过使复印对象文件的原数据劣化或者在原数据状态下复印时使数据劣化等处理的复印限制,可简单地保护复印数据的著作权。
另外,即使在网络复印机场合下,通过对复印机从网络接收的复印数据的复印控制,在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即使发生复印故障,也可可靠地提供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此外,在超出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等场合下,可以简单地保护复印数据的著作权。

Claims (4)

1.一种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场合下,中断复印操作,等待继续进行复印的指令的输入,重新开始复印操作。
2.权利要求1记载的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否有必要对上述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判断基准是在上述数据复印中是否需要进行分辨率转换。
3.权利要求1记载的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否有必要对上述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判断基准是在上述数据复印中是否需要进行彩色/黑白转换。
4.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采用了权利要求1记载的成像控制方法。
CNB2006101267848A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装置和成像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18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4829/2000 2000-07-14
JP2000214829 2000-07-14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802760.1A Division CN1283469C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2765A true CN1912765A (zh) 2007-02-14
CN100451854C CN100451854C (zh) 2009-01-14

Family

ID=18710343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8027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3469C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控制方法
CNA2006101267852A Pending CN1917557A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CNB20061012678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5037C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装置和成像控制方法
CNB20061012678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1854C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装置和成像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8027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3469C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控制方法
CNA2006101267852A Pending CN1917557A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CNB20061012678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5037C (zh) 2000-07-14 2001-07-04 成像装置和成像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771914B2 (zh)
CN (4) CN1283469C (zh)
AU (1) AU2001269444A1 (zh)
WO (1) WO20020060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6795A (zh) * 2019-02-12 2020-08-18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打印控制方法、耗材芯片和图像形成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6352A (ja) * 2001-12-19 2003-07-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164973A1 (en) * 2002-02-19 2003-09-04 Kenji Hisatomi Printing method, broadcast data generat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and printing device
WO2003084222A1 (fr) * 2002-04-02 2003-10-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commande d'impression
JP2004164551A (ja) * 2002-06-24 2004-06-10 Ricoh Co Ltd データ記録体、記録媒体読取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読取方法
JP2005091740A (ja) * 2003-09-17 2005-04-07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8961A (ja) * 2004-10-04 2006-04-20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JP2006295878A (ja) * 2005-01-25 2006-10-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7868A (ja) * 2005-04-05 2006-10-19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47851A1 (en) * 2005-12-23 2007-06-28 Xerox Corporation Marking ID for document identification
JP5006636B2 (ja) * 2006-12-21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文書管理装置、文書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358427B2 (en) * 2007-02-15 2013-01-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nfidential documents management system
JP5235398B2 (ja) * 2007-12-20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5257257B2 (ja) * 2009-06-11 2013-08-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印刷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20120002219A1 (en) * 2010-06-30 2012-01-05 Konica Minolta Systems Laboratory, Inc. Print shop management method and program for printing mixed color and black and white documents
US8913263B2 (en) * 2013-02-27 2014-12-16 Ricoh Company, Ltd. Page level recovery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20753A (ja) * 1988-10-31 1990-05-08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5016171A (en) * 1989-04-20 1991-05-14 Xerox Corporation Copy cartridge warranty and billing system
JP2958021B2 (ja) * 1989-05-26 1999-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096180A (en) * 1990-10-10 1992-03-17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if enough expendable supplies are available to carry out a recording job
DE69233799D1 (de) * 1991-04-18 2011-01-05 Canon Kk Gerätüberwachungseinheit
JP3060330B2 (ja) * 1991-07-09 2000-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H0577533A (ja) * 1991-09-18 1993-03-30 Ricoh Co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H068523A (ja) * 1992-06-24 1994-01-18 Seiko Epson Corp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の印字方法
JP3179576B2 (ja) 1992-06-29 2001-06-2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US6065830A (en) * 1992-09-18 2000-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t different recording speeds
US5530520A (en) * 1994-12-15 1996-06-25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of allocating copyright revenues arising from reprographic device use
JPH0950171A (ja) 1995-08-08 1997-02-18 Canon Inc 帯電部材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981344A (ja) * 1995-09-12 1997-03-28 Ricoh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JPH09286152A (ja) * 1996-04-22 1997-11-04 Canon Inc 出力装置及び方法
JP3712026B2 (ja) * 1997-06-11 2005-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
JPH1134438A (ja) 1997-07-24 1999-02-09 Fuji Xerox Co Ltd 印刷処理装置
JP2000013718A (ja) * 1998-06-18 2000-01-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印刷装置
JP2000092375A (ja) * 1998-07-17 2000-03-31 Sony Corp 信号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279374B2 (ja) * 1998-08-13 2009-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リンタ装置
JP3632473B2 (ja) * 1998-12-24 2005-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ミスフィード検出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装置
JP2000194520A (ja) 1998-12-24 2000-07-14 Canon Inc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データ処理方法
JP2000214732A (ja) 1999-01-25 2000-08-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84184A (ja) 1999-12-27 2001-07-06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2001218030A (ja) * 2000-01-31 2001-08-10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6285843B1 (en) * 2000-03-13 2001-09-0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having suspension of image forming process and display capabiliti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6795A (zh) * 2019-02-12 2020-08-18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打印控制方法、耗材芯片和图像形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35037C (zh) 2008-11-19
CN100451854C (zh) 2009-01-14
AU2001269444A1 (en) 2002-01-30
US20020136564A1 (en) 2002-09-26
US6771914B2 (en) 2004-08-03
CN1917557A (zh) 2007-02-21
CN1283469C (zh) 2006-11-08
CN1912764A (zh) 2007-02-14
WO2002006052A1 (fr) 2002-01-24
CN1392840A (zh) 2003-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6379C (zh) 来自可移动型存储媒体的图像输出装置
CN1154880C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1283469C (zh) 成像控制方法
CN1255718C (zh) 一种对存储在移动型记录媒体的作业文件的管理和管理方法
CN114675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316C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207888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271505C (zh) 用于进行图像检索的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794105A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方法
CN1924790A (zh) 打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作业处理方法、打印系统
CN189250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控制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169341C (zh)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CN1230072A (zh) 图像信息处理装置及图像信息处理方法
CN1945523A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719433A (zh)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处理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3535A (zh) 浓度确定方法、成像设备和图像处理系统
CN1351285A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607807A (zh) 图象输出控制装置
CN1715065A (zh) 数据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134C (zh) 图象形成系统
CN101052083A (zh) 图像处理器
CN1325057A (zh)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方法、控制程序及程序记录媒体
CN1126358C (zh) 数字复合机
CN1477524A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298153C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