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9759B - 机床的伸缩护板 - Google Patents

机床的伸缩护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9759B
CN1899759B CN200610105738XA CN200610105738A CN1899759B CN 1899759 B CN1899759 B CN 1899759B CN 200610105738X A CN200610105738X A CN 200610105738XA CN 200610105738 A CN200610105738 A CN 200610105738A CN 1899759 B CN1899759 B CN 1899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inboard
outside
directed
protection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057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99759A (zh
Inventor
龟山郁雄
高田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9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9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99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9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8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arts of machine tools; Splash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00Members which are comprised in the general build-up of a form of machine, particularly relatively large fixed members
    • B23Q1/25Movable or adjustable work or tool supports
    • B23Q1/26Movable or adjustable work or tool support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co-operation of relatively movable members; 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movement of such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8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arts of machine tools; Splash guards
    • B23Q11/0825Relatively slidable coverings, e.g. telescop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机床的左侧伸缩护板(25A)中,具有组装成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的多个盖体(26A、27A),为了使构成伸缩护板的多个盖体的支承构造简单化以及能使构成伸缩护板的各盖体整体得到有效利用,在外侧盖体(26A)的第1、第2侧壁部上设置有与X方向(伸缩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引导构件(31A),在内侧盖体(27A)的第1、第2侧壁部上设置有与伸缩方向平行地从其外侧盖体(26A)侧基端部向外侧盖体(26A)方向突出的一对被引导构件(34A),该一对被引导构件(34A)分别与一对引导构件(31A)滑动自如地卡合。

Description

机床的伸缩护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的多个盖体、并将驱动设于机床的可动工作台的驱动机构的上侧覆盖的伸缩护板。
背景技术
以往的机床,通过在X方向和Y方向上对定位承载有要进行切削加工的工件的鞍架和工作台进行独立式驱动,使用支承于立柱的主轴头上所安装的切削刀具对工件实施切削加工。在这种机床中,为了保护这些鞍架和工作台的驱动机构免受切削屑的影响,驱动机构的上侧被伸缩护板覆盖。
例如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5年第22042号公报所记载的伸缩护板,在第1实施例中,使工作台在X方向上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的滚珠丝杆和线性导轨的上侧始终被设于工作台左右两侧的第1盖集合体和第2盖集合体覆盖着。该伸缩护板可以防止切削屑进入滚珠丝杆及线性导轨中。
该场合,这些第1盖集合体和第2盖集合体各自具有第1盖构件和第2盖构件。由于在工作台的下面安装第1盖构件,该第1盖构件滑动自如地支承第2盖构件,同时一对第2盖构件相互间在内侧的端部由两根连接杆连接,因此,第2盖构件不会倾倒。
在第2实施例中,设置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第1盖集合体和第2盖集合体各自具有第1盖构件和第2盖构件。由于在工作台的下面安装第1盖构件,该第1盖构件滑动自如地支承第2盖构件,同时一对第1盖构件外侧的停止构件被安装在进入内侧的离外侧端部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
即,第1盖构件和第2盖构件以规定距离重复着。因此,即使第2盖构件最大限度地从第1盖构件向外方突出,利用规定距离的重复部,第1盖构件的外侧部分对第2盖构件进行支承。
在以往的伸缩护板中,工作台移动时,在通过第1盖构件使第2盖构件移动的场合,被连接的两个第2盖构件同时移动。由此,使第2盖构件的移动负载增大,存在驱动工作台的驱动电机大型化的问题。
在第2盖构件最大限度地从第1盖构件向外方突出时,利用规定距离的重复部,由第1盖构件的外侧部分支承第2盖构件。因此,由于第2盖构件不能有效地利用全长来发挥覆盖功能,且第2盖构件的长度尺寸因重复部分的尺寸而相应地必需大型化,因此存在第2盖构件成本变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机床的伸缩护板中,具有组装成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的多个盖体,内外邻接的各组盖体设置有在外侧盖体的两个侧壁部上与伸缩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引导构件,并且,设置有一对被引导构件,该一对被引导构件与伸缩方向平行地从内侧盖体的侧壁部的所述外侧盖体侧基端部向所述外侧盖体方向突出成规定长度的悬臂状,且滑动自如地分别与所述一对引导构件卡合,且该一对被引导构件配置在所述外侧盖体的内侧。由此,通过该一对引导构件与一对被引导构件的卡合,内侧盖体相对于外侧盖体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并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
当内侧盖体最大限度地与外侧盖体重合时,内侧盖体的被引导构件不会突出于与外侧盖体的相反侧、即机床的外侧,可提高被引导构件的收纳性。即使在内侧盖体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拉出时,利用一对引导构件与一对被引导构件的卡合,也可提高外侧盖体对内侧盖体的支承性。
由此,可实现外侧盖体支承内侧盖体的支承构造的简单化,同时能实现构成伸缩护板的外侧盖体和内侧盖体整体的有效利用性。
根据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引导构件采用限制被引导构件的上方移动及下方移动的结构。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内侧盖体相对于外侧盖体沿上下方向进行振动和摆动,可提高内侧盖体姿势的稳定性。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可防止切屑粉末等异物进入盖体内部。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被引导构件的长度至少大于等于内侧盖体的伸缩方向长度的1/2。由此,即使内侧盖体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拉出,因被引导构件与引导构件卡合的卡合距离是能支承内侧盖体的充分距离,故也可提高外侧盖体对内侧盖体的支承性及姿势保持性。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伸缩护板对称地安装在机床的可动工作台两侧,按照当可动工作台处于中央的中立位置时可动工作台两侧的相向的伸缩护板的相向的各对被引导构件自由端相互间不产生干扰的要求来设定被引导构件向外侧盖体侧突出的长度。由此,即使可动工作台从中央向左右任一方向移动,也能可靠地防止可动工作台两侧的相向的伸缩护板的相向的各对被引导构件自由端相互间产生干扰。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外侧盖体的内侧盖体侧前端附近部和内侧盖体的外侧盖体侧基端附近部,设置有防止内侧盖体从外侧盖体脱落的卡扣机构。由此,即使可动工作台移动时内侧盖体从外侧盖体拉出,也能利用卡扣机构可靠地防止内侧盖体从外侧盖体脱落。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外侧盖体的内侧盖体侧前端部设置有用于除去内侧盖体表面的异物的刮板。由此,当内侧盖体跟随可动工作台的移动被收纳在外侧盖体内侧时,利用设于外侧盖体的刮板能可靠地将附着于内侧盖体表面的切削屑等异物除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机床的概略立体图。
图2为可动工作台和伸缩护板的俯视图。
图3为中间工作台、可动工作台和伸缩护板的主视图。
图4为沿图2的D-D线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沿图3的E-E线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中间工作台和X方向驱动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外侧盖体和内侧盖体的收缩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主视图。
图8为外侧盖体和内侧盖体的伸张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主视图。
图9为伸张状态的左侧伸缩护板的立体图。
图10为外侧盖体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的H向视图。
图12为沿图10的I-I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13为内侧盖体的俯视图。
图14为沿图13的N-N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15为图7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6为中间工作台、可动工作台和伸缩护板的主视图。
图17为中间工作台、可动工作台和伸缩护板的主视图。
图18为沿图7的R-R线的纵剖侧视图。
图19为变形例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20为变形例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21为图20的主要部分纵剖侧视图。
图22为将变形例的结构简化后的、与图18的右下方部分相当的图。
图23为将变形例的结构简化后的、与图18的右下方部分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机床的伸缩护板,设置有组装成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的多个盖体,内外邻接的各组盖体在外侧盖体的两个侧壁部上设置有一对引导构件,并且,从内侧盖体的外侧盖体基端部向外侧盖体侧悬臂状延伸地设置有与该一对引导构件卡合的一对被引导构件。
(实施例)
对作为一般性立式加工中心的机床1作出说明。如图1所示,基座体2具有立设在其后侧的立柱3。在立柱3的前侧,基座体2安装有使可动工作台22在Y方向上移动的Y方向驱动机构5和使可动工作台22在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移动的X方向驱动机构6。
首先说明使支承着可动工作台22的中间工作台11在Y方向上移动的Y方向驱动机构5。
如图1所示,在基座体2上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Y方向线性导轨10。在这些Y方向线性导轨10的上面支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可在Y方向上移动的中间工作台11。在基座体2的后侧固定着Y方向驱动电机12,Y方向驱动电机12的驱动轴12a通过联轴器14与前后方向配设的Y方向滚珠丝杆13的后端部连接。
与中间工作台11下侧固接的丝杆螺母(未图示)从外部与Y方向滚珠丝杆13嵌合。由此,当Y方向驱动电机12驱动旋转时,中间工作台11跟随Y方向滚珠丝杆13的旋转,通过丝杆螺母一边由Y方向线性导轨10引导一边向前方或后方移动。
虽未图示,但设在基座体2上的立柱3支承着可上下移动的主轴头。该机床1具有根据需要择一性地切换安装于主轴头的多个刀具的刀具交换装置,省略了该部分的图示,并省略了其详细说明。
接着说明使可动工作台22在X方向上移动的X方向驱动机构6。如图1、图4~图6所示,具有轴承的轴承构件17、18分别可旋转地支承着X方向滚珠丝杆16的左右两端部,该X方向滚珠丝杆16沿左右方向配设在中间工作台11的正上侧。在中间工作台11的右端部上具有X方向驱动电机19。X方向驱动电机19的驱动轴通过联轴器20与X方向滚珠丝杆16的右端部连接。
在中间工作台11上具有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X方向线性导轨21。在这些X方向线性导轨21的上面承载着可沿X方向移动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可动工作台22。与可动工作台22下侧固接的丝杆螺母23从外部与X方向滚珠丝杆16嵌合。
由此,当X方向驱动电机19驱动旋转时,可动工作台22跟随X方向滚珠丝杆16的旋转,通过丝杆螺母23一边由X方向线性导轨21引导一边向左方或右方移动。主轴头对支承固定在移动的可动工作台22上的工件(未图示)进行切削加工。
下面说明与可动工作台22连接的左右一对伸缩护板25A、25B。X方向驱动机构6具有覆盖其上侧的可动工作台22左侧的左侧伸缩护板25A和覆盖可动工作台22右侧的右侧伸缩护板25B。
左右一对伸缩护板25A、25B相对可动工作台22左右对称,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对设于可动工作台22左侧的左侧伸缩护板25A的结构作出说明,对于右侧伸缩护板25B的结构,标记与左侧伸缩护板25A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2~图4、图7所示,左侧伸缩护板25A具有外侧盖体26A和内侧盖体27A。该两个盖体26A、27A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并通过相对移动可伸缩。
首先说明外侧盖体26A。如图7~图12所示,外侧盖体26A是下侧和左端部分别开放的截面大致呈倒U字形的形状,由金属制成。在上壁部26a上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具有前后方向的连接板28A。该连接板28A通过螺栓(未图示)固定在可动工作台22的左端。由此,外侧盖体26A可与可动工作台22一体地沿左右方向移动。
上壁部26a、第1侧壁部26c及第2侧壁部26d的左端部分别沿其整个宽度地具有硬质橡胶制的刮板29A。如图10~图12所示,右侧壁板26b固接着分别与前后一对X方向线性导轨21接触的大致呈L字形的一对导板30A。该一对导板30A分别与对应的X方向线性导轨21的上表面和内表面抵触,因此,在X方向线性导轨21支承外侧盖体26A的右端部的同时可防止其前后方向的晃动。
如图11、图12所示,在外侧盖体26A的第1侧壁部26c、第2侧壁部26d的下端部,在分别向内侧弯曲成水平状的水平部的下侧,沿X方向(相当于与伸缩方向平行的方向)一体地固接着引导构件31A。引导构件31A具有规定长度,截面大致呈U字形。这些左右一对引导构件31A分别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制成。
下面说明内侧盖体27A。如图7~图9、图13、图14所示,内侧盖体27A是下侧和右端部分别开放的截面大致呈倒U字形的形状,由金属制成。如图14所示,右侧壁板27b分别固接着与前后一对X方向线性导轨21接触的大致呈L字形的一对导板33A。该一对导板33A分别与对应的X方向线性导轨21的上表面和内表面抵触,因此,在由X方向线性导轨21支承内侧盖体27A右端部的同时可防止其前后方向的晃动。
如图8、图9、图13~图14所示,内侧盖体27A将被引导构件34A的左端部分别固定在第1侧壁部27c、第2侧壁部27d的下端部的内表面上。被引导构件34A以一对的形式从第1侧壁部27c及第2侧壁部27d的外侧盖体26A侧基端部,与X方向(相对于伸缩方向)平行地向外侧盖体26A的方向突出成规定长度的悬臂状。该一对被引导构件34A分别由金属制成。
各被引导构件34A的大致下半部分各自形成有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水平支承部34a。如图7~图9、图18所示,在将内侧盖体27A与外侧盖体26A组合时,各被引导构件34A的水平支承部34a分别与对应的引导构件31A的卡合凹部31a嵌合。由此,通过使各水平支承部34a与卡合凹部31a卡合,分别对引导构件31A的上方移动、下方移动及前后方向的移动作出限制。即,可防止内侧盖体27A相对于外侧盖体26A沿上下方向、前后方向进行振动及摆动。
下面说明左侧卡扣机构36A,该左侧卡扣机构36A被安装在外侧盖体26A的内侧盖体27A侧前端附近部和内侧盖体27A的外侧盖体26A侧基端附近部,用于防止内侧盖体27A从外侧盖体26A脱落。
如图7、图8、图15所示,外侧盖体26A在其上壁部26a的左端部具有前述的硬质橡胶制的刮板29A。内侧盖体27A在其右侧壁板27b的内面通过小螺钉38A固定着硬质的缓冲垫橡胶37A。该缓冲垫橡胶37A的上端部突出于内侧盖体27A的上壁部27a的上侧。
由此,如图8所示,即使内侧盖体27A从外侧盖体26A向左方大幅拉出,因外侧盖体26A的刮板29A与内侧盖体27A的缓冲垫橡胶37A可靠地接触,从而内侧盖体27A也不会从外侧盖体26A脱出,即不会脱落。
本例中,在右侧壁板27b的外表面的上部,具有前后一对的、由板构件构成且从下侧与外侧盖体26A的上壁部26a抵触的合成树脂制支承板39A,并分别用螺钉40A固定在右侧壁板27b上。由此,即使内侧盖体27A相对于外侧盖体26A在伸缩方向上相对移动,也能利用该支承板39A使其顺利移动。
如图15所示,内侧盖体27A在其右侧壁板27b的外表面上固接着橡胶等缓冲材料41A。由此,如图4、图7所示,即使内侧盖体27A几乎整体进入外侧盖体26A的内侧与其重合,缓冲材料41A也能缓和内侧盖体27A的右侧壁板27b与外侧盖体26A的右侧壁板26b的冲撞。
如图4、图6所示,在X方向线性导轨21的左端部,使用螺钉固定着弯曲形成L字形的左侧支架43A的水平壁部43a。在左侧支架43A的垂直壁部43b的上端部固接着一对左侧挡块44A。由此,如图4所示,左侧支架43A的垂直壁部43b位于比内侧盖体27A的左侧壁板27e更向右侧的位置。
由此,如图4所示,当内侧盖体27A向右方移动时,左侧挡块44A从右侧与内侧盖体27A的左侧壁板27e抵触,限制内侧盖体27A的右方界限位置。反之,如图16所示,当内侧盖体27A向左方移动时,安装在右侧壁板27b上的缓冲材料42A从左侧与左侧支架43A的垂直壁部45A(垂直壁部43b的里侧)抵触,限制内侧盖体27A的左方界限位置。
下面如图17所示,对内侧盖体27A最大限度地与外侧盖体26A重合的状态(收纳状态)下的左侧伸缩护板25A、以及内侧盖体27B最大限度地与外侧盖体26B重合的状态(收纳状态)下的右侧伸缩护板25B作出说明。即使是这种状态,也是按照使外侧盖体26A、26B上设置的被引导构件34A、34B的自由端相互间不发生干扰的要求来设定被引导构件34A、34B向外侧盖体26A、26B一侧突出的突出量(长度)的。该场合,被引导构件34A、34B的长度大于等于内侧盖体27A、27B的X方向长度(伸缩方向长度)的1/2。
下面说明这种构成的机床1的左侧伸缩护板25A的作用。
X方向驱动电机19旋转时,通过X方向滚珠丝杆16使可动工作台22沿X方向线性导轨21向左方或右方移动。对可动工作台22向右方界限位置附近移动时的初始阶段作出说明。如图7所示,当内侧盖体27A未从外侧盖体26A最大限度拉出时,在内侧盖体27A利用与X方向线性导轨21的接触阻力不进行移动的场合,只有外侧盖体26A与可动工作台22同步地向右方移动(参照图16)。
当内侧盖体27A与刮板29A的接触阻力大于与X方向线性导轨21的接触阻力时,外侧盖体26A和内侧盖体27A几乎同时地进行移动。内侧盖体27A的左侧壁板27e与固接在左侧支架43A的垂直壁部43b上的左侧挡块44A抵触,限制内侧盖体27A的移动,其后,只有外侧盖体26A进行移动。
然后,在丢下内侧盖体27A的状态下只有外侧盖体26A移动。结果是,通过左侧卡扣机构36A,在外侧盖体26A的刮板29A与内侧盖体27A的缓冲垫橡胶37A接触之后,内侧盖体27A被拉向外侧盖体26A,与外侧盖体26A同步地向右方移动。
然后,当内侧盖体27A移动到其右方界限位置附近时,内侧盖体27A在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的状态下向右方移动。左侧挡块44A从右侧与内侧盖体27A的左侧壁板27e抵触,对内侧盖体27A的右方界限位置作出限制(参照图4)。
这样,即使在内侧盖体27A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时,由于内侧盖体27A的被引导构件34A以规定长度与设于外侧盖体26A的一对引导构件31A卡合,故也能利用外侧盖体26A可靠地支承内侧盖体27A。
当可动工作台22向左方界限位置附近移动时,在其初始阶段,在内侧盖体27A利用与X方向线性导轨21的接触阻力不进行移动的场合,只有外侧盖体26A与可动工作台22同步地向左方移动(参照图4)。
当内侧盖体27A与刮板29A的接触阻力大于与线性导轨21的接触阻力时,外侧盖体26A和内侧盖体27A几乎同时地进行移动。右侧壁板27b的缓冲材料42A与左侧支架43A的垂直壁部45A抵触,限制内侧盖体27A的移动。其后,只有外侧盖体26A移动。此时,设于外侧盖体26A的刮板29A一边移动一边将散落在内侧盖体27A的上壁部26a上表面上的切削屑等清扫干净。
然后,在丢下内侧盖体27A的状态下只有外侧盖体26A移动。结果是,通过左侧卡扣机构36A,在缓冲材料41A从左侧与外侧盖体26A的右侧壁板26b接触之后,内侧盖体27A与外侧盖体26A同步地向左方移动(参照图4)。然后,在可动工作台22移动到左方界限位置附近之前,外侧盖体26A与内侧盖体27A同步地向左方一体移动。
这样,在机床1的左侧伸缩护板25A中,具有组装成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的多个盖体26A、27A,内外邻接的外侧盖体26A和内侧盖体27A设置有在外侧盖体26A的第1、第2侧壁部26c、26d上与伸缩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引导构件31A,并且,设置有与伸缩方向平行地从内侧盖体27A的第1侧壁部26c、第2侧壁部26d的外侧盖体26A侧基端部向外侧盖体26A方向突出、且滑动自如地分别与一对引导构件31A卡合的一对被引导构件34A。由此,通过该一对引导构件31A与一对被引导构件34A的卡合,内侧盖体27A相对于外侧盖体26A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并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
由于引导构件31A和被引导构件34A各自形成为横向开放的截面呈U字形的形状,组装成相互嵌合的形态,因此,能使第2侧壁部26d、27d的间隔变狭。由此,设于第2侧壁部26d、27d之间的橡胶衬垫等构件(未图示)也可小型化,还可减小因该橡胶衬垫引起的、对盖体的伸缩动作造成影响的滑动摩擦。
当内侧盖体27A最大限度地与外侧盖体26A重合时,内侧盖体27A的被引导构件34A不会突出于外侧盖体26A的相反侧、即机床1的外侧,可提高被引导构件34A的收纳性。即使在内侧盖体27A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时,利用一对引导构件31A与一对被引导构件34A的卡合,也可提高外侧盖体26A对内侧盖体27A的支承性。
由此,可实现外侧盖体26A支承内侧盖体27A的支承构造的简单化,同时能实现构成左侧伸缩护板25A的外侧盖体26A和内侧盖体27A整体的有效利用性。
由于引导构件31A采用限制被引导构件34A的上方移动、下方移动及前后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可靠地防止内侧盖体27A相对于外侧盖体26A沿上下方向进行振动和摆动,可提高内侧盖体27A的保持姿势的稳定性。
由于被引导构件34A的长度至少大于等于内侧盖体27A的伸缩方向长度的1/2,因此,即使内侧盖体27A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被引导构件34A与引导构件31A卡合的卡合距离也是能支承内侧盖体27A的充分距离。因此,可提高外侧盖体26A对内侧盖体27A的支承性及姿势保持性。
在机床1的可动工作台22的两侧,左右对称地具有左侧伸缩护板25A和右侧伸缩护板25B,按照当可动工作台22处于中央的中立位置时可动工作台22两侧的相向的伸缩护板25A、25B的相向的各对被引导构件34A、34B的自由端相互间不产生干扰的要求来设定被引导构件34A向外侧盖体26A侧突出的长度。由此,即使可动工作台22从中央向左右任一方向移动,也能可靠地防止可动工作台22两侧的相向的伸缩护板的相向的各对被引导构件34A的自由端相互间产生干扰。
在外侧盖体26A的内侧盖体侧27A侧前端附近部和内侧盖体27A的外侧盖体26A侧基端附近部,设置有防止内侧盖体27A从外侧盖体26A脱落的左侧卡扣机构36A。由此,即使可动工作台22移动时内侧盖体27A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利用卡扣机构也能可靠地防止内侧盖体27A从外侧盖体26A脱落。
并且,在外侧盖体26A的内侧盖体侧27A侧前端部设置有用于除去内侧盖体27A表面的切削屑等所谓的异物的刮板29A。由此,当内侧盖体27A跟随可动工作台22的移动被收纳在外侧盖体26A内侧时,利用设于外侧盖体26A的刮板29A能可靠地将附着于内侧盖体27A表面的切削屑等异物除去。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
1)也可加大设于外侧盖体26A的大致呈U字形的引导构件31A的卡合凹部31a的高度尺寸,在被引导构件34A的水平支承部34a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枢支与卡合凹部31a抵触的滚柱构件。该场合,能使内侧盖体27A相对于外侧盖体26A的滑动阻力完全消失,可实现内侧盖体27A移动的圆滑化。
2)如图19所示,对于左侧伸缩护板25A,也可减小被引导构件34C的长度,从而在内侧盖体27C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时,使图9所示的被引导构件34A的左端部不从外侧盖体26A的引导构件31A露出。
该场合,在切削加工中,即使可动工作台22向右方移动,内侧盖体27C最大限度地从外侧盖体26A拉出时,被引导构件34A的左端部也不会从外侧盖体26A的引导构件31A露出。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工件切削加工产生的切削屑附着在被引导构件34A的上侧。因此,可使内侧盖体27A相对于外侧盖体26A的收缩移动圆滑化。
3)如图20所示,左侧伸缩护板25C也可是由第1盖体46A、第2盖体47A和第2盖体48A构成的3层式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件标记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该场合,如图20、图21所示,在由内外邻接的第1盖体46A和第2盖体47A构成的一组盖体中,与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的结构相同,第1盖体46A具有一对引导构件31A,第2盖体47A具有一对被引导构件34A。一对被引导构件34A滑动自如地与一对引导构件31A卡合。第1盖体46A相当于外侧盖体26A,第2盖体47A相当于内侧盖体27A。
在由内外邻接的第2盖体47A(相当于外侧盖体26A)和第3盖体48A(相当于内侧盖体27A)构成的一组盖体中,与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的结构相同,第2盖体47A具有一对引导构件31A,第3盖体48A具有一对被引导构件34A。一对被引导构件34A滑动自如地与一对引导构件31A卡合。
因左侧伸缩护板25C采用了这种结构,故在由内外邻接的第1盖体46A和第2盖体47A构成的一组盖体中、以及在由内外邻接的第2盖体47A和第3盖体48A构成的一组盖体中,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4)本发明的伸缩护板也可用作覆盖Y方向驱动机构5上侧的伸缩护板。
5)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引导构件31A和被引导构件34A各自形成为横向开放的截面呈U字形的形状,组装成相互嵌合的形态。但也可只将两者中一方形成为截面呈U字形的形状。图22是与图18的右下方部分相当的变形例的图示。如图22所示,也可只将被引导构件34D形成为截面呈U字形的形状。这样,可使构成简单化,还可减少加工工序。采用这种构成,也可在被引导构件34D的开口部侧设置保护板50。这样,可防止切屑粉末等进入盖体内部。
6)反之,如图23所示,也可将被引导构件34E弯曲成截面呈L字形的形状,只将被引导构件34E形成为截面呈U字形的形状。这样,可使构成简单化,还可减少加工工序。

Claims (6)

1.一种机床的伸缩护板,具有组装成可相对移动地内外重合且通过相对移动而可伸缩的多个盖体,其特征在于,内外邻接的各组盖体设置有在外侧盖体的两个侧壁部上与伸缩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引导构件,并且,设置有配置在所述外侧盖体的内侧的一对被引导构件,该一对被引导构件固定在内侧盖体的内表面上并且与伸缩方向平行地从内侧盖体的侧壁部的所述外侧盖体侧基端部向所述外侧盖体方向突出成规定长度的悬臂状,且滑动自如地分别与所述一对引导构件卡合,所述外侧盖体支承内侧盖体,所述被引导构件的一端部固定在内侧盖体的侧壁部的下端部的内表面上,所述引导构件固接在外侧盖体的侧壁部的下端部,
所述被引导构件的长度至少大于等于所述内侧盖体的伸缩方向长度的1/2,
所述伸缩护板对称地安装在所述机床的可动工作台两侧,按照以下要求来设定所述被引导构件向外侧盖体侧突出的长度:当所述可动工作台处于中央的中立位置时,所述可动工作台两侧的相向的所述伸缩护板的相向的各对所述被引导构件自由端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的伸缩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构件采用限制所述被引导构件的上方移动及下方移动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床的伸缩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构件或所述被引导构件中任一方的截面形成为横向开放的U字形截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床的伸缩护板,其特征在于,在截面呈U字形的所述引导构件或所述被引导构件的开放侧设置有保护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的伸缩护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盖体的内侧盖体侧前端附近部和所述内侧盖体的外侧盖体侧基端附近部,设置有防止所述内侧盖体从所述外侧盖体脱落的卡扣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床的伸缩护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盖体的内侧盖体侧前端部设置有用于除去所述内侧盖体表面的异物的刮板。
CN200610105738XA 2005-07-22 2006-07-19 机床的伸缩护板 Active CN1899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2191 2005-07-22
JP2005212191 2005-07-22
JP2005212191 2005-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9759A CN1899759A (zh) 2007-01-24
CN1899759B true CN1899759B (zh) 2013-04-24

Family

ID=37655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05738XA Active CN1899759B (zh) 2005-07-22 2006-07-19 机床的伸缩护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258706B1 (zh)
CN (1) CN1899759B (zh)
TW (1) TWI4557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7225B2 (ja) 2013-02-21 2015-02-1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可動カバーに堆積した切粉を除去するワイパーをテーブルに備えた工作機械
CN104001941A (zh) * 2013-02-26 2014-08-2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多主轴数控加工装置
CN104875068A (zh) * 2015-05-03 2015-09-02 安庆安星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钻床铁屑遮挡装置
CN105710715A (zh) * 2016-04-12 2016-06-29 大连华根机械有限公司 曲轴主轴颈车-车梳机床的铰链同步式内防护装置
CN109475992B (zh) * 2016-07-15 2022-08-09 阿诺尔德有限公司 具有可卡入的支撑框架的保护盖
CN106881628A (zh) * 2017-02-15 2017-06-23 厦门大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机床工作台防护结构
JP6711308B2 (ja) * 2017-03-31 2020-06-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部材、カバー装置、工作機械
CN106881629A (zh) * 2017-04-12 2017-06-23 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横向水平随动式立式加工中心内防护装置
TWI625191B (zh) * 2017-05-05 2018-06-01 哈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良式伸縮護套的加工機
CN110170879A (zh) * 2019-07-12 2019-08-27 重庆宇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废屑防护功能的立式加工中心
KR102277796B1 (ko) * 2019-10-11 2021-07-15 현대위아 주식회사 공구대에 대한 지지력이 향상된 공작기계
JP7306975B2 (ja) * 2019-11-29 2023-07-11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支持構造
CN112743157A (zh) * 2021-01-10 2021-05-04 西麦克(张家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锯机滚珠丝杆全封闭防护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8270A (ja) * 1992-05-21 1993-12-03 Okuma Mach Works Ltd 工作機械の摺動面保護装置
JPH0627041U (ja) * 1992-09-09 1994-04-12 株式会社中野板金 スライドカバー
JP3326104B2 (ja) * 1998-01-06 2002-09-17 榎本工業株式会社 摺動面保護装置
JP2000084786A (ja) * 1998-09-11 2000-03-28 Toshiba Mach Co Ltd 保護カバー装置
JP2001246531A (ja) * 2000-03-02 2001-09-11 Kitamura Mach Co Ltd 工作機械
JP3972973B2 (ja) * 2000-06-22 2007-09-05 キタムラ機械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用のカバ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9759A (zh) 2007-01-24
TW200704474A (en) 2007-02-01
KR20070012246A (ko) 2007-01-25
KR101258706B1 (ko) 2013-04-26
TWI455788B (zh) 2014-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9759B (zh) 机床的伸缩护板
EP2082951B1 (en) Windshield device for motorcycle
CN101407184B (zh) 汽车的座椅装置和带有这种座椅的汽车
CN104002181B (zh) 在工作台具备除去堆积于可动罩的切屑的擦拭器的机床
US9199683B2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02555923A (zh) 可展开车顶行李架系统
CN102189917A (zh) 用于车辆的篷顶装置
US10150434B2 (en) Power feed structure for movable body
CN108136554B (zh) 加工中心
CN102741091A (zh) 线束布线装置
JP2008114724A (ja) 二輪車用風防装置
JP5005946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N101505996A (zh) 车辆座椅
JP4109583B2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4340070A (zh) 仪表板的构造
CN104002185A (zh) 具备可动罩的机床
CN211727941U (zh) 一种齿条防护机构及包括该齿条防护机构的激光切管机
JP5041126B2 (ja) 工作機械のテレスコピックカバー
JP5169418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組立図板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組立方法
JP5166341B2 (ja) 目地装置
JP2007203774A (ja) 車両のトノカバー装置
JPH02293279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可動スポイラー装置
CN212768516U (zh) 一种90°翻转横移机构
EP2855980B1 (en) Compact gear lever system
JP3058397B2 (ja) 工作機械の防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