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5592A -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5592A
CN1895592A CN 200610087592 CN200610087592A CN1895592A CN 1895592 A CN1895592 A CN 1895592A CN 200610087592 CN200610087592 CN 200610087592 CN 200610087592 A CN200610087592 A CN 200610087592A CN 1895592 A CN1895592 A CN 1895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preparation
skin
rhizoma
chinese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8759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38901C (zh
Inventor
黄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SHEN PHARMACEUTICAL CO Ltd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HUASHEN PHARMACEUTICAL CO Ltd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SHEN PHARMACEUTICAL CO Ltd BEIJING filed Critical HUASHEN PHARMACEUTICAL CO Ltd BEIJING
Priority to CNB2006100875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38901C/zh
Publication of CN1895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5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89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890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药物组合,它是由石膏、大黄、黄芩、连翘、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夏枯草、苍术、白术、薏苡仁、苦参、玫瑰花、鸡冠花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制备方法为取处方中十四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2~1.10(5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为40~70%,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后,参照常规中药制剂的方法制备成各种临床适用剂型,如涂膜剂、凝胶剂、洗剂等。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化瘀散结功能,对治疗面部痤疮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包括该中药复方制剂的组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面部痤疮是青春期最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疾病,大约有90%的青年,均有某种程度的受累;随着医学的进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影响人类美观的疾病更加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青年入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青年痤疮的皮肤损害往往有多种,除常有的黑头粉刺以外,还可有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严重影响了许多青年人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目前市场上专门用于治疗痤疮的外用药品甚少,偶可见膏霜类型的产品。从发病机理来看,痤疮属于皮肤腺管发生潴留和物理性阻塞,进而细菌甚染,形成炎症性反应。膏霜的使用虽能某种程度地控制炎症,但会使毛囊、腺管更加阻塞,造成恶性循环,故而疗效欠佳。因此,目前市场需要一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药物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面部痤疮,在祖国医学中,称为肺风粉刺或面疱。《医宗金鉴》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瘤,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诸病源候论》记载:“面疱者,谓面上有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可见痤疮的发生是湿热蕴结、血热瘀滞的外在表现,治宜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化瘀散结。现代医学发现,大多数痤疮患者,是由于青春期激素分泌量的增加,皮脂腺活性增加,促使其囊壁肥厚,其结果可以使产酸的厌氧性类白喉杆菌、痤疮杆菌、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生存于皮肤、毛囊之中,造成炎症的发生与加重。因此,抑制细菌的生存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申请人根据多年对中医理论和传统中草药的研究及实践经验,选择石膏、大黄、黄芩、连翘等12味中药配伍组方。其中生石膏,性大寒,具清热泻火,消肿解毒之功,为治疗头部热证之良药也,中医常用石膏研末,调敷外用,治疗汤火烂疮、痈疮溃破者;生大黄泻毒热、破积滞、行瘀血,中医常用大黄捣细为散,调敷患处,治疗肺痈、鼻疮、痈肿,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大黄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在试管中均有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对菌类在培养基中的呼吸、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经药理学试验证实,有较广的抗菌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连翘升浮宣散,流通气血,为疮家要药,煎汤频洗,宜于各种热毒疮疡;牡丹皮、赤芍具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常用于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白茅根,清热凉血;夏枯草清火、散结消肿,为目赤肿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等常用药;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作用明显;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擅治肺痈、肠痈、扁平疣;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为治疗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及滴虫性阴道炎常用药。本品以生石膏、生大黄为君药,解疮疡热毒,以黄芩、连翘为臣,燥湿抗炎,消肿散结,辅以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夏枯草、苍术、白术、薏苡仁、苦参为佐药,辅助君臣起到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燥湿杀虫之功效;鸡冠花,玫瑰花为使药,此两花均有理气、凉血之功效,与群药配伍,推动诸药发挥作用,共达改善和消除面部痤疮作用。本发明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下述重量百分含量的中药材原料制备的:
       石膏            8.71-10.65
       大黄            8.71-10.65
       黄芩            7.25-8.87
       连翘            5.81-7.10
       牡丹皮          5.81-7.10
       赤芍            5.81-7.10
       白茅根          8.71-10.65
       夏枯草          4.36-5.32
       苍术            8.71-10.65
       白术            5.81-7.10
       薏苡仁          8.71-10.65
       苦参            5.81-7.10
       玫瑰花          3.06-3.55
       鸡冠花          3.06-3.55
上述所述的本发明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它的中药材原料最佳重量百分含量配比为:
       石膏            9.68
       大黄            9.68
       黄芩            8.06
       连翘            6.45
       牡丹皮          6.45
       赤芍            6.45
       白茅根          9.68
       夏枯草          4.84
       苍术            9.68
       白术            6.45
       薏苡仁          9.68
       苦参            6.45
       玫瑰花          3.225
       鸡冠花          3.225
上述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可参照常规的中药制剂的方法进行,但为发挥最佳疗效,最好采用下述制备方法:
(1)按下列重量百分含量配比称取中药材:
       石膏                8.71-10.65
       大黄                8.71-10.65
       黄芩                7.25-8.87
       连翘                5.81-7.10
       牡丹皮              5.81-7.10
       赤芍                5.81-7.10
       白茅根              8.71-10.65
       夏枯草              4.36-5.32
       苍术                8.71-10.65
       白术                5.81-7.10
       薏苡仁              8.71-10.65
       苦参                5.81-7.10
       玫瑰花              3.06-3.55
       鸡冠花              3.06-3.55
(2)将上述石膏等十四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溶剂量为第一次10倍量,第二次8倍量。
(3)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2~1.10(50℃测)的清膏,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浓度为40~70%,静置12-24小时,取上清液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备用。
(4)取上述滤液浓缩后的清膏或干浸膏,加入相应赋形剂及辅料,可制成临床上各种适用的剂型。
上述中药复方制剂,根据病情或病患者的接受不同,可以是涂膜剂、凝胶剂、膜剂、搽剂、洗剂等各种临床适用剂型,但以涂膜剂为最佳。由于大多痤疮患者,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上皮增生、肥厚,皮脂腺管口毛囊角化而使管口阻塞,另外,毛囊壁上所脱落的上皮细胞增多,与浓稠的皮脂混合在一起,成为干酪状物质,淤积于毛囊口,堵塞排泄通道,加重了痤疮程度。本发明中药涂膜剂,采用优良的成膜材料及皮肤助渗剂,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吸附性很强的薄膜,使之充分吸收膜体中所含的药物,杀灭和抑制了各种细菌感染及表皮真菌的存活,并与毛囊皮脂腺中的鳞屑、皮脂分泌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当揭除膜体时,就会同时将淤积于毛囊的潴留物带出而清除,使毛囊通道开放,达到了保持皮肤清洁和祛除皮屑、及时排除毛囊内的鳞屑和皮脂分泌物的目的,增强了本发明中药疗效。
本发明中药复方制剂组方所用中药材来源: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具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能。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
鸡冠花:为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的干燥花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发明中药涂膜剂的制备:
取石膏30g、大黄30g、黄芩25g、连翘20g、牡丹皮20g、赤芍20g、白茅根30g、夏枯草15g、苍术30g、白术20g、薏苡仁30g、苦参20g、玫瑰花10g、鸡冠花1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5(50℃测)的清膏,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浓度为5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适当浓缩后,加入约30%聚乙烯醇、3%甘油、3%羧甲基纤维素钠,使成1000g,分装即得。
实施例二:本发明中药凝胶剂的制备:
取石膏33g、大黄33g、黄芩27.5g、连翘22g、牡丹皮22g、赤芍22g、白茅根33g、夏枯草16.5g、苍术33g、白术22g、薏苡仁33g、苦参22g、玫瑰花11g、鸡冠花11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6(50℃测)的清膏,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浓度为55%,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适当浓缩后,加入适量卡波姆(1.0-1.5%)、0.1%羟苯乙酯为防腐剂,搅拌至完全均匀分散,使成1000g,即得。
实施例三:本发明中药洗剂的制备:
取石膏30g、大黄30g、黄芩25g、连翘20g、牡丹皮20g、赤芍20g、白茅根30g、夏枯草15g、苍术30g、白术20g、薏苡仁30g、苦参20g、玫瑰花10g、鸡冠花1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2(50℃测)的清膏,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浓度为4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适当浓缩后,加入0.1%~0.5%山梨酸钾,加水至1000ml即得。
实施例四:本发明中药膜剂的制备:
取石膏27g、大黄27g、黄芩22.5g、连翘18g、牡丹皮18g、赤芍18g、白茅根27g、夏枯草13.5g、苍术27g、白术18g、薏苡仁27g、苦参18g、玫瑰花9g、鸡冠花9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5(50℃测)的清膏,加乙醇使溶液中乙醇浓度为50%,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干燥,粉碎成最细粉,与聚乙烯醇30-50%、甘油2-5%ml、羧甲基纤维素钠2-5%,混合均匀,涂膜,干燥,切割成适当大小,即得。
本发明有关的毒理试验、药效试验、临床试验
一、本发明一种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毒理学试验报告
1、摘要
为保证用药安全,采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皮肤致敏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及病理学改变,对皮肤无刺激及致敏等毒副作用
2、试验方法及结果
2.1急性毒性试验
(1)药物:按实施例一制备的本发明中药涂膜剂,含生药量为31%。
(2)动物:新西兰种白兔6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k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
(3)方法:试验时,在每只家兔的背部剪去兔毛,使皮肤暴露面积为15×10cm,将此块皮肤均分为四块,按四点法拉丁方设计给药(块与块间隔0.5cm光皮肤)分别涂抹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空白基质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破损皮肤采用划痕法,用针头划出“井”擦伤,直径1cm,以刺破表皮,不伤真皮,有轻度渗血为度,使每剂量组都能在六只家兔皮肤上试验。一日给药三次,每次每只2g(3g/kg,为成人日剂量的30倍),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每次给药后,即刻观察30分钟,以后每日观察一次,连续观察7天局部及全身反应。
(4)结果:在7天的肉眼观察中,正常皮肤观察,给药及空白基质处均未见有红斑、水肿、充血、炎症、水疱、皮疹等不良反应;破损皮肤观察,给药及空白基质处,有轻度刺激,轻度红肿,但无水肿、炎症、组织渗液等不良反应,4小时后恢复正常。第三天结痂,第七天和周围皮肤未发现明显界线,药物与空白基质对照未发现显著差异;在整个给药期间未发现动物有异常现象,各动物给药后饮食良好、皮毛光泽、活动如常、体重增加,全部动物健存。可见,本品外用安全。
2.2皮肤过敏试验
(1)药物:按实施例一制备的本发明中药涂膜剂,含生药量31%。
(2)阳性致敏物:2.4-二硝基氯化苯(化学纯)。配制成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备用。
(3)动物:白色豚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4)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空白基质对照组、阳性致敏对照组。试验前24小时仔细剪去豚鼠背部两侧的毛,每侧去毛区约3×3cm。实验时,按皮肤涂抹法给药,各组分别涂药或空白基质于动物背部左侧脱毛区,一日两次(间隔3小时,每次涂0.2g,),试验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样方法重复给药。第28天激发给药,将几种受试物(阳性组用0.1%2.4-二硝基氯化苯)0.2ml涂于动物背部右侧脱毛区。6小时后洗去受试物,即刻观察,然后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
(5)结果:由试验可见,阳性药2.4-二硝基氯化苯组动物皮肤受试区自激发给药6小时后有明显轻度经斑出现,水肿不明显,个别动物出现明显轻度皮肤损伤,72小时后红斑好转,但皮肤损伤未完全恢复,致敏率100%。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动物皮肤受试区自激发给药6~72小时末出现红斑及水肿,与空白对照组没有差异,可见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不产生致敏作用。
2.3皮肤刺激试验
(1)药物:按实施例一制备的本发明中药涂膜剂,含药31%。
(2)动物:白色豚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300±20g。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3)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基质对照组、正常皮肤给药组和损伤皮肤给药组。试验前24小时仔细剪去豚鼠背部的毛而不损伤皮肤,去毛面积为5×5cm。损伤皮肤组动物用针头在去毛区皮肤上划出“井”形擦伤,直径2cm,以刺伤表皮、不伤真皮、有轻度渗血为度,按皮肤涂抹法给药,各给药组每日分别涂以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1g(分三次涂,每次间隔1小时),空白基质对照组涂以等量基质,连续涂药7天。术次给药1小时后,用温水洗去残留受试物,分别记录去除受试物后1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涂抹药部位红斑和水肿情况。
(4)结果:经按《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中的“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见下表:
                     本发明中药涂膜剂对豚鼠皮肤刺激的影晌
组别   动物数(只)              平均反应值   结论
  1h   24h   48h   72h
  空白对照组   10   0   0   0   0   无刺激
  正常皮肤组   10   0   0   0   0   无刺激
  损伤皮肤组   10   1.9   0.8   0   0   轻度刺激
试验可见:本中药制剂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损伤皮肤有轻度刺激,但24小时后基本恢复,48小时后完全恢复。说明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对正常皮肤及损伤皮肤均无刺激性。
二、本发明一种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药效学试验报告
1、摘要
为观察本发明中药制剂药效,采用本发明中药制剂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和抗炎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对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最小抑制浓度为0.019g/ml。经采用大白鼠足跖浮肿试验和小鼠耳廓巴豆油致炎试验,可见,本制剂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2、试验方法及结果
2.1、体外抑菌试验
在各种类型的痤疮中,细菌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白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两种微生物在大多数痤疮损害中常单独或集合地存在。故本品选择此两种菌及常见的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
(1)药物:按实施例一制备的本发明中药涂膜剂。
(2)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3)实验菌株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工,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4)方法: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新蒸馏水稀释成1∶2、1∶4和原药三种浓度,用杯碟法作对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抑菌试验。试验时,分别将各种菌液倾注于50℃营养琼脂培养基内,然后将无菌钢管垂直放在含菌的培养基上,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药液、空白对照溶液各0.4ml,重复4次,置37℃恒沮箱中培养24小时,测量各抑菌圈直径。
(5)结果:测量结果见下表:
                      本发明中药涂膜剂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
菌种   菌液浓度                  平均抑菌圈直径 X±SD   空白对照
  原液   1∶2   1∶4
  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   0.5%0.5%0.5%0.5%   20±1.2214.0±2.5421.1±1.2919.2±2.0   18.6±1.8111.4±1.3418.7±1.4318.4±1.67   17.4±0.8910.2±1.4816.5±2.1017.2±0.83   0000
试验结果可见,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对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球菌均有体外抑菌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2.2、最小抑菌试验
(1)药物:按实施例一制备的本发明中药涂膜剂。
(2)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3)实验菌株:白色葡萄球菌,由中国药品物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4)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
取以灭菌棉塞着的试管(13×100mm)11支,编号1-11号,按无菌操作于每支试管中加入无菌肉汤培养基2.0ml,然后于第1管中加入灭菌的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2.0ml,混合均匀后(药品稀释浓度为1∶1),从中取出2.0ml放入第2管中,依次类推,直到第9管取出2.0ml弃去,使之成为1∶2、1∶4、1∶8、1∶16......等浓度,以第10管不加药物作为对照,第11管中不加菌液,加入经灭菌的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2.0ml,混匀后取2.0ml弃去,作为阴性对照,以便观察受试涂膜剂是否有污染。
将经肉汤培养6小时的白色葡萄球菌菌液,用无菌肉汤稀释成10-3浓度,取0.1ml分别加入上述1~10号管中,混匀后将11支试管放入37℃孵箱中培育24小时,取出,观察。
(5)结果:试验可见,1~4号、11号肉汤培养液完全清亮,说明无细菌生长,5~10号,肉汤混浊,表明有细菌生成。再将1~4号及11号肉汤培养液转移到肉汤琼脂平板上,混匀后,放入37℃孵育箱中继续培育24小时,培养皿中均未见有菌丝生成。本试验结果可见:本品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19g/ml。
2.3、抗炎试验--对甲醛性大白鼠足跖浮肿的影响
(1)药物:按实施例一制备的本发明中药涂膜剂;空白对照为生理盐水。
(2)致炎剂:0.25%甲醛溶液。
(3)动物:Wistar种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中国中医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
(4)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按大鼠足跖浮肿法分别测量每鼠后足跖的容积,然后分别在各组大鼠后足中部皮下注射0.25%甲醛溶液0.1ml致炎,同时在致炎部位皮肤上涂抹各组药0.4ml/只,在致炎后1.5、3.0、4.5和6小时再测量后足容积,并同时分别给药一次,比较各鼠足跖肿胀程度。
(5)结果:经测定试验各组后足容积,结果见下表:
                         本发明中药涂膜剂对甲醛性大鼠足跖浮肿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致炎前后足平均容积(ml)              致炎后后足容积平均增长值(ml)/肿胀抑制率(%)
  1.5小时   3小时   4.5小时   6小时
中药涂膜剂组 10 2.225±0.03   ※※※0.225±0.07(68.96%)   ※※※0.39±0.06(57.37)   ※※※0.235±0.06(84.22)   ※※※0.13±0.04(88.79)
  生理盐水组   10   2.425±0.15   0.725±0.14   0.915±0.11   1.49±0.15   1.16±0.27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P<0.001
由试验结果可见,在1.5小时、3小时、4.5小时、6小时致炎并同时给药后,分别测定后足容积,结果生理盐水组未见对肿胀有抑制作用,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与其比较,对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68.96%、57.37%、84.22%、88.79%。可见,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对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跖浮肿性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4、抗炎试验--小鼠耳廓巴豆油致炎试验
(1)药物: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空白对照为蒸馏水
(2)致炎剂:由2%巴豆油、20%无水乙醇、5%蒸馏水和70%乙醚组成。
(3)动物,昆明种小白鼠,30只,雌雄兼用,体重25±2g。中国中医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
(4)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高剂量组(0.1g/只)、低剂量组(0.05g/只)、蒸馏水空白照组(0.1ml/只)。实验当日,将致炎剂(每只0.1ml)分别均匀地涂于每只小鼠左耳前后两面,右耳作对照;致炎后半小时,按上述分组和剂量,将药物分别均匀地涂于小鼠左耳前后两面。四小时后将小鼠断颈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分别称取左右两耳重量,以左右两耳之差为肿胀度。
(5)结果:经测定各组肿胀度,并计肿胀抑制率,结果见下表:
                     本发明中药涂膜剂小鼠耳廓巴豆油致炎试验结果表
  组别   剂量(g)   动物数   肿胀度(mg) X±SD   P   抑制率(%)
  空白对照组   0.1   10   22.01±2.00
  涂膜剂高剂量组   0.1   10   13.66±0.95   <0.01   37.94
  涂膜剂低剂量组   0.05   10   15.07±1.66   <0.02   31.53
由试验结果可见,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高剂量组肿胀抑制率为37.94%;低剂量组为31.53%;空白对照组未见对肿胀有抑制。可见,本制剂有明显抑制小鼠耳门廓肿胀的作用,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三、本发明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临床观察试验
1、摘要
为验证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临床疗效,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涂膜剂进行了10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6.22%,使用过程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表明,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对治疗面部座疮具满意疗效。
2、临床试验资料
(1)试验人群:共观察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在16岁以下者6例,在16~23岁之间者74例,23岁以上者20例;病程均在二个月以上,最短二个月,最长11年。
(2)治疗方法:将本中发明中药涂膜剂均匀涂搽于面部,约0.5~1mm厚,待20~30分钟成膜,成膜以后20分钟再行揭去即可,每日1次,连续使用10日。使用本药品期间停止内服、外用治疗本病的其它药品。
(3)诊断标准:以痤疮常见症状为主证,其他皮肤损害为兼证。并按症状分级打分。
主证:丘疹            (5分)        黑头                (5分)
毛孔阻塞              (4分)        挤压出乳状栓塞      (5分)
皮肤油脂溢出旺盛      (5分)        红色结节            (4分)
紫红色结节            (5分)        皮肤搔痒            (3分)
重度皮肤搔痒          (3分)
兼证:脓疱            (4分)        皮肤萎缩            (2分)
疤痕                  (2分)        囊肿                (2分)
聚合物                    (2分)
主证、兼证累计积分不得少于17分,为评定分级起点。
(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后症状及积分评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
显效:患者皮肤损害等观察指标明显改善,或用药后原积分值下降85%以上。
有效:患者皮肤损害等观察指标部分改善,或用药后原积分值下降40%以上。
无效:患者皮肤损害等观察指标无改善,或用药后原积分值下降,不足40%。
(5)结果:经对100例患者观察可见,显效79人,占79.28%;有效17人,占16.94%;无效4人,占3.78%。总有效率为96.22%,可见座疮涂膜剂疗效显著。
3、典型病例
例一:张某,男21岁
主诉:脸面出现痤疮疙瘩成囊肿状,已三年。现病史:三年来脸面经常出现痤疮,开始起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并起脓疱及囊肿,痒疼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疤痕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
检查:脸面颊部可见密集之黑头粉刺,散在脓疱、囊肿,呈萎缩性斑痕。两颊部可见疤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数类似损害。
经采用本发明中药涂膜剂,每日1次,连续使用10日,皮肤损害明显消退,油脂分泌明显减少,按症状分级评分法测算,治疗后较原积分值减少86%,为显效。
例二:赵某,女28岁.
主诉:鼻颊部红色丘疹已三、四年。现病史:三、四年来鼻两侧出现红色丘疹,逐渐发展扩大延至两颊、前额,起红色米粒大之丘疹,鼻尖部时有脓疱,自觉微痒,平时大便经常干燥。久治不效,来我院门诊治疗。
检查:鼻部小脓疱,并有明显的毛囊孔扩大,鼻周围面颊部散在高梁米粒样大的红色丘疹和稍大之坚硬结节。
经采用本发明中药涂膜剂,每日1次,用药5天后,皮肤损害明显消退,油脂溢出减少,鼻部及面颊的红色丘疹渐退,用药10日,皮肤损害几乎全部消失,鼻部及面颊皮肤光滑,皮肤已无油腻感。按症状分级测分法计算,原积值减少85%,为显效。
例三:高某,女21岁
此患者自16岁起,面部油脂分泌旺盛,逐渐于面部出现黑头粉刺、红色丘疹、小米至豌豆大小不等,挤压后出现乳酪状半固体栓塞,时有轻度搔痒,行经前后皮损加重,严重时丘疹呈脓疱状,时有破溃放出脓液,有的渐被吸收。
经采用本发明中药涂膜剂,每日1次,连续使用10日,皮肤损害明显消退,油脂分泌明显减少,只遗留极少量皮损痕迹,无搔痒和皮肤油腻感。按症状分级评分法测算,治疗后较原积分值减少76%,为有效。
例四:谭某,男20岁
此患者18岁时,面部开始起痤疮,日渐严重,红色丘疹遍布两颊,油性皮肤,尤其鼻颊两侧油脂分泌甚多,丘疹呈紫红色,额头部为小米粒大小,密布;两颊丘疹如绿豆至豌豆大小不等,+挤压后出乳状物,抓破时有脓血,鼻部有脓疱性丘疹,面色发红,舌红少苔,脉弦数。
经采用本发明中药涂膜剂,每日1次,连续使用10日,用药5天后,皮肤损害明显消退,油脂溢出减少,面色红渐退,用药10日,皮肤损害全部消失,鼻部皮肤光滑,面部基本达到中性皮肤程度,无油脂溢出感。按症状分级测分法计算,治疗后原积分值减少92%,为显效。

Claims (4)

1、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百分含量的中药材原料制备的:
        石膏              8.71-10.65
        大黄              8.71-10.65
        黄芩              7.25-8.87
        连翘              5.81-7.10
        牡丹皮            5.81-7.10
        赤芍              5.81-7.10
        白茅根            8.71-10.65
        夏枯草            4.36-5.32
        苍术              8.71-10.65
        白术              5.81-7.10
        薏苡仁            8.71-10.65
        苦参              5.81-7.10
        玫瑰花            3.06-3.55
        鸡冠花            3.06-3.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最佳重量百分含量的中药材原料制备的:
        石膏              9.68
        大黄              9.68
        黄芩              8.06
        连翘              6.45
        牡丹皮            6.45
        赤芍              6.45
        白茅根            9.68
        夏枯草            4.84
        苍术              9.68
        白术              6.45
        薏苡仁            9.68
        苦参              6.45
        玫瑰花            3.225
        鸡冠花            3.225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中药复方制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临床适用剂型。
4、一种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称取处方中的十四味味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2~1.10(5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为40~70%,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适当浓缩后,参照常规中药制剂的方法制备成临床适用剂型。
CNB2006100875920A 2006-06-16 2006-06-16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890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875920A CN100438901C (zh) 2006-06-16 2006-06-16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875920A CN100438901C (zh) 2006-06-16 2006-06-16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5592A true CN1895592A (zh) 2007-01-17
CN100438901C CN100438901C (zh) 2008-12-03

Family

ID=37608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759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8901C (zh) 2006-06-16 2006-06-16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38901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9582B (zh) * 2007-12-13 2011-09-21 张益军 一种治疗痤疮的糊剂药物
CN103300115A (zh) * 2013-06-27 2013-09-18 叶建斌 一种凉血清热的软糕及制备方法
CN103815410A (zh) * 2014-03-18 2014-05-28 苏州科大微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理痤疮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9582B (zh) * 2007-12-13 2011-09-21 张益军 一种治疗痤疮的糊剂药物
CN103300115A (zh) * 2013-06-27 2013-09-18 叶建斌 一种凉血清热的软糕及制备方法
CN103815410A (zh) * 2014-03-18 2014-05-28 苏州科大微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理痤疮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38901C (zh) 2008-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5008B (zh) 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黄蒲洁肤洗剂及其制备工艺
CN1768812A (zh) 一种用于除湿止痒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502480A (zh) 一种具有抑菌、去屑止痒功效的中草药组合物
CN101269192A (zh) 一种治疗妇科炎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463539A (zh) 一种治疗湿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US10478463B2 (en) External-use medicament for cleaning and care of the ovaries, vagina, and vulva
CN1709445A (zh) 一种主治急慢性扭挫伤、风湿、类风湿疾病的藏药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872235A (zh) 麝香追风止痛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28384A (zh) 一种用于治疗妇科炎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895592A (zh) 一种治疗面部痤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43666B (zh) 一种用于婴幼儿敏感肌肤护理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06601B (zh) 一种治疗皮肤湿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298C (zh) 一种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外用药及其生产方法
CN1887308A (zh) 一种治疗手足癣药物及该药物的乳膏制备方法
CN105535723A (zh) 一种治疗外阴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外用制剂
CN1814221A (zh) 一种治疗尿路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85239B (zh) 一种用于治疗妇科炎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0400085C (zh) 一种治疗妇科和皮肤科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240412C (zh) 一种治疗痔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66898B (zh) 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1053612A (zh) 妇科外用的中药洁阴剂及其洁阴凝膏
CN101062085A (zh) 一种治疗尖锐湿疣的药物
CN102145072A (zh) 一种治疗小儿湿疹及皮炎类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219527C (zh) 治疗痤疮的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44115A (zh) 一种治疗寻常疣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