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9337B - 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9337B
CN1879337B CN2005800008799A CN200580000879A CN1879337B CN 1879337 B CN1879337 B CN 1879337B CN 2005800008799 A CN2005800008799 A CN 2005800008799A CN 200580000879 A CN200580000879 A CN 200580000879A CN 1879337 B CN1879337 B CN 18793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unit
result
point
threshol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008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79337A (zh
Inventor
谷口友彦
問山圭一
上田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9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9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79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93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4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subgroups of receive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利用多个天线接收利用数字多值调制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信号,在解调处理时,将根据复数信号算出的接收信号点间距离与预先存储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要合成的复数信号,调整合成时的比例,以修正纠错时的似然。利用该构成,能提供能够排除干扰信号的影响、确保良好的接收状态的接收装置。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利用数字多值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解调的数据信号系列进行分集接收的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或手机等的移动体中,出于稳定接收地面广播电波的目的,多采用分集接收。
作为分集接收方式,可以举出有利用收发天线间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的空间分集分式;多次发送相同信号以提高接收概率的时间分集方式;在多个频带发送同一信号、并利用衰落发生状况因频带而异的特性、以在任何频带稳定接收为目标的频率分集方式;以及利用发送信号的偏振波特性不同的偏振波分集方式等。
其中,关于时间分集方式、频率分集方式及偏振波分集方式,必须在发送侧多次或利用多个手段发送同一信息。因此,在改善地面广播电波接收特性的目的中,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多采用通过改变接收侧的接收形态能够实现的空间分集方式。
例如,在汽车中移动接收模拟电视广播时,一种空间分集接收方式已经实用化,这种方式是在汽车上设定多个天线,从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中,选择接收信号电平最大的输入信号。
然而,现在广播数字化正在进展。例如,在日本及欧洲,作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方式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以下称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传输方式。
另外,进行OFDM调制发送的发送数据,是根据MPEG2信息编码方式进行信息源编码。
然后,在信号接收时,通过进行纠错处理,以提高接收的防出错能力。再有,通过将载波调制方式改变为更强纠错的调制方式,还能够提高防出错能力。例如,通过将载波调制方式从称为64 QAM的调制方式、改变为称为16 QAM的调制方式,虽然传输信号的信息速率下降,但能够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在对上述的进行OFDM调制的信号采用空间分集接收方式时,要利用多个天线接收多个信号,对各接收信号分别进行A/D变换、同步检波、FFT运算以及解调处理。其结果,对于用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的各个信号,生成由多个载波构成的OFDM信号。
在空间分离接收方式中,最有效的是以OFDM载波单位来处理用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即,对于每个OFDM载波,从用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信号,或者对于每个OFDM载波,将用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合成。
在选择一个最佳的信号时,例如可以将OFDM载波的功率作为选择基准。即,比较每个OFDM载波的功率量,选择一个最大值的信号。
另外,在将信号合成时,对于每个OFDM载波,算出对多个得到的信号的加权量,按照根据加权量算出的比例将信号相加。这时,若采用根据每个OFDM载波的功率量的比例来加权的被称为最大比例合成分集接收方式的方法,则由于能够使得对于信号的干扰量为最小,因此接收特性的改善效果显著。另外,关于最大比例合成分集接收方式,在非专利文献“D.G.Brennan‘Lineardiversity combining techniques’Proc.IRE、471075-1102、June-1959”中已经公开。
如上所述,在采用将利用多个天线接收的多个进行ORDM调制的信号对每个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到OFDM载波、并选择或合成仅按天线数量得到的OFDM载波的分集接收方式时,采用OFDM载波的功率量作为选择时的选择标准或合成时的合成比例的计算基准。
OFDM载波的功率量是根据对OFDM信号沿频率及时间方向以一定间隔配置的导频来算出的。由于导频的振幅及相位是已知的,因此振幅及相位的变化可以看作是由于传输路径的变动而导致的,从而推定传输路径特性(振幅及相位的偏移程度),用它算出全部OFDM载波的功率大小。
但是,在干扰信号、特别是选频性干扰信号与OFDM信号的导频信号相加时,导频的振隔及相位也产生变动,传输路径特性的推定将产生误差。另外,用OFDM信号的数据载波发送的信号是用由导频推定的传输路径特性除接收数据而算出的。因此,对于数据载波信号也发生误差。
另外,在具有与OFDM信号不同的特性的干扰信号仅与OFDM信号的数据载波信号相加时,数据载波信号也发生误差。
在采用空间分集方式选择或合成用多个天线接收的进行OFDM调制的信号并加以利用时,在至少用一个天线接收的信号受到上述干扰信号的影响时,将选择或合成具有错误信息的信号,反而有可能使接收特性变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有关的接收装置,是多个天线接收利用数字多值调制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信号并进行解调处理的分集型接收装置,具有:输出表示从多个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点的复数信息的解调单元;将根据复数信号算出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点间距离与预先存储的阈值进行比较、并输出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判定单元;根据判定结果来输出可靠性信息、并采用从解调单元输入的复数信息进行合成的合成单元;根据合成的接收信号将位数据复原同时算出每位的似然、并输出根据可靠性信息修正的似然的解映射单元;以及根据似然进行位数据的纠错的纠错单元。
根据上述构成,在进行用多个天线接收利用数字多值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及发送的信号、并对各信号进行到解调处理后进行选择或合成的分集处理时,即使至少一个接收信号受到干扰信号影响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分集天线的接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分集型接收装置的构成方框图。
图2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复数信号图。
图2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复数信号图。
图2C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复数信号图。
图3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其它复数信号图。
图3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其它复数信号图。
图3C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其它复数信号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位数据的复原方法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分集型接收装置的构成方框图。
图6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复数信号图。
图6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复数信号图。
图6C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复数信号图。
图6D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复数信号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其它复数信号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分集型接收装置的其它构成方框图。
[标号说明]
101天线单元
102调谐器单元
103A/D变换单元
104正交检波单元
105FFT运算单元
106解调单元
107可靠性判定单元
108合成单元
109解交错单元
110解映射单元
111位解交错单元
112纠错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将分集接收方法具体化的装置构成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形态1中,分集接收装置是作为具有两个天线的装置进行说明的。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构成方框图。
以下,将接收信号像OFDM传输信号那样利用多载波传输、将各载波利用16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调制方式进行调制的信号合成的分集接收方式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无线单元101a将广播电台发送的广播电波变换为电信号输出。调谐器单元102a从由天线101a得到的信号中提取特定频带的信号,变换为基带或一定频带的信号。A/D变换单元103a将从调谐器单元得到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
正交检波单元104a进行OFDM传输信号的检波,算出发送信号与解调单元具有的频率基准信号之频率误差进行修正,算出频率OFDM符号期间及保护区间期间,并输出OFDM符号期间的信号。另外,判定OFDM传输信号的传输方式及保护区间期间的长度。
FFT运算单元105a对从正交检波单元104a得到的OFDM符号期间的时域信号进行FFT运算处理,变换为频域信号。
解调单元106a将插入OFDM信号的TCCC(Transmission and Multiplexing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传输和复用配置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得到OFDM传输信号的各种参数信息。
再有,解调单元106a提取对OFDM信号沿频率及时间方向以一定间隔配置的导频信号。解调单元106a将提取的导频信号与基准值(已知的振幅及相位)进行比较,根据振幅及相位的变化,算出导频信号存在的载波的传输路径特性(振幅及相位的偏移程度)。然后,将前述导频提取单元算出的导频信号存在的载波传输路径特性沿时间方向及频率方向进行插补,算出全部OFDM载波的传输路径特性推定值并输出。插补是采用导频的传输路径特性,与导频之间存在的数据载波数相应依次增加或依次减少、或以平均值进行统一等来进行。然后,将从FFT运算单元105a得到的信号除以传输路径特性的推定值,并根据除法结果算出复数信号,向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及合成单元108输出。
另外,解调单元106a将采用根据导频信号推定的传输路径特性算出的各OGDM载波功率信息输出到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及合成单元108。
关于从天线单元101b到解调单元106b的构成,由于也与从上述天线单元101a到解调单元106a的构成相同,因此每个单元的省略。
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将来自解调单元106a及106b的复数信号及表示将该信号传送来的OFDM载波的功率的功率信息作为输入,算出输出信号点之间的距离。
这里,图2及图3为在平面图上映射从解调单元106a及106b输入的复数信号的映射图。
以下,使用图2A、图2B及图2C说明解调单元106a及106b的输出信号都不受大干扰信号影响的情况。
图2A中的A是用天线单元101a接收并从解调单元106a得到的复数信号。图2B中的B是用天线单元101b接收并从解调单元106b得到的复数信号。图2C中的Y是将图2A及图2B的信号A及B合成的结果。
可靠性判定单元107算出解调单元106a的输出信号点A与解调单元106b的输出信号点B的距离。然后,将信号点A与信号点B之间的距离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这里,设阈值为16 QAM映射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2倍。
若设16 QAM映射点的坐标为+3、+1、-1、-3,则映射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阈值就变成4。将该阈值和信号点A与信号点B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进行比较。
在接收信号点为图2A及图2B的情况下,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判断为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并将判定结果对合成单元108输出。这时的判定结果可以是表示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小于阈值的信息或判定合格等,任何一种都可以。
合成单元108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相同,从解调单元106a得到复数信号及功率信息。另外,还从解调单元106b得到复数信号及功率信息。然后,将从解调单元106a与解调单元106b得到的复数信号进行合成。合成时,根据解调单元106a算出的将接收信号发送的载波的功率量α、以及解调单元106b算出的将接收信号发送的载波的功率β,进行加权处理后将信号相加。功率量α及功率量β也可以是作为量化后的值。
另外,对于图2A的接收信号点A的加权量例如为α/(α+β),对于图2B的接收信号点B的加权量例如为β/(α+β)。然后,合成的结果得到的信号点Y如图2C所示。
合成单元108对后级的解交错单元109输出合成后的接收信号点Y的复数信号信息及可靠性信息。在图2A、图2B及图2C的情况下,由于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得到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小于阈值或合格的判定结果,因此作为可靠性信息,从合成单元108输出例如接收信号A的接收功率α及接收信号B的接收功率β的各功率、或者较大一方的接收功率信息。
下面,使用图3A、图3B及图3C说明解调单元106a及解调单元106b的输出信号的一方受到大干扰信号影响的情况。
图3A中的A’是用天线单元101a接收并从解调单元106a得到的复数信号。
图3B中的B’是用天线单元101b接收并从解调单元106b得到的复数信号。图3C中的Y’是将图3A及图3B的信号A’,B’合成的结果。
可靠性判定单元107算出解调单元106a的输出信号点A’与解调单元106b的输出信号点B’的距离(以下称为“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然后,将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形态1的阈值为4,因此在接收信号点为图3A及图3B的情况下,判定为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并将判定结果对合成单元108输出。这时的判定结果可以是表示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大于阈值的信息或判定不合格等,任何一种都可以,这一点与上述相同。
合成单元108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相同,从解调单元106a得到复数信号及功率信息。另外,还从解调单元106b得到复数信号及功率信息。然后,将从解调单元106a与解调单元106b得到的复数信号进行合成。合成时,根据解调单元106a算出的将接收信号A’发送的载波的功率量α’、以及解调单元106b算出的将接收信号发送的载波的功率β’,进行加权处理并将信号相加。
对于图3A的接收信号点A’的加权量例如为α’/(α’+β’),对于图3B的接收信号点B’的加权量例如为β’/(α’+β’)。合成的结果得到的信号点Y’如图3C所示。
合成单元108对后级的解交错单元109输出合成后的接收信号点Y’的复数信号信息及可靠性信息。在图3A、图3B及图3C的情况下,由于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得到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小于阈值或合格的判定结果,因此作为可靠性信息,从合成单元108输出例如表示最低的0。
解交错单元109将从合成单元108得到的合成后的接收信号点的复数信号沿频率及时间方向重新排列。重新排列的方法是预先规定的,是将在发送侧进行的重新排列复原的方法。
解映射单元110根据从解交错单元109得到的接收信号点的信息,将信号具有的位数据复原。位数据的复原是假定对距离接收信号点最近的映射点所分配的字符串为发送字符串来进行的。例如像本实施形态1那样,在接收信号利用16 QAM调制来进行载波调制时,按照图4所示的规则,进行位数据的复原。这时,对于每一位,算出对于接收信号点的发送字符点为0的映射点、与发送字符点为1的映射点的最短距离,将与距离相对应求得的值作为似然(“好像是0”、“好像是1”),向后级的纠错单元传递(称为“软判定”)。
在算出似然的情况下,使用从合成单元108经由解交错单元109得到的可靠性信息,修正上述似然。如使用图3A、图3B及图3C进行说明的那样,在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大于阈值、即在合成单元108判断为没有可靠性的情况下,将似然向0修正(“好像是0”与“好像是1”相等)。另外,如使用图2A、图2B及图2C进行说明的那样,在接收信号AB点间距离小于阈值、即判断为可靠性高的情况下,将算出的似然照原样输出,不进行修正。或者,将从含成单元108得到的载波功率信息即可靠性值与先前求出的似然相乘后输出。
如上所述,解映射单元110算出根据从合成单元108得到的接收点的信息求出的位数据串、及每位的似然并输出。
接着,位解交错单元将解映射单元110的输出进行重新排列。重新排列的方法是预先规定的,是将在发送侧进行的重新排列复原的方法。
纠错单元112采用从位解交错单元111得到的位数据串及各位数据的似然的信息,进行纠错。这里,多采用称为“维特比解码”的纠错方法,再有多数是“里德.所罗门纠错码”组合使用。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采用前述似然的纠错,则任何方法均可。
利用上述的方法,在进行用多个天线接收通过16 QAM调制方式发送的信号、并对各信号进行到解调处理之后加以选择或合成的分集处理时,由于至少一个接收信号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因此接收点的位置大大偏离发送点,采用受到前述干扰信号的影响的信号而合成信号的结果,反而能够防止推定接收点的位置在偏离发送点地方的情况。
另外,在全部接收信号都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时,由于对合成处理的后级的纠错处理单元能够将传递的接收信号的可靠性信息设定得较低,因此能够防止因干扰信号而导致的接收信能下降。
在本实施形态1中是将天线个数设定为两个进行说明的,但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是将传输方式设定为OFDM、将数字调制方式设定为16 QAM进行说明的,但不限定于这些情况。例如,传输方式也可以是利用VSB(VESTIGIAL SIDE BAND,残留边带)等的单载波进行的传输。另外,调制方式也可以是8 QAM、32 QAM、64 QAM、256 QAM。QPSK(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四相移相键控)等方式,只要是能够确认接收点间的距离信息,则任何方式均可。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解调单元106对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及合成单元108输出OFDM载波的功率信息,但也可以输出除以载波的传输路径特性推定值而得到的数据载波振幅。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数据载波的振幅量,合成单元108进行复数信号的合成。
再有,阈值是设定为16 QAM映射点间距离的2倍进行说明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设定为映射点间距离的3倍或1.5倍等任意的值。也可以根据接收状况及8 QAM、32 QAM、64 QAM、256 QAM、QPSK等的载波调制方式,将映射点间距离调整为任意的值。
另外,也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C/N特性来算出阈值。在根据接收信号的C/N特性来算出阈值时,由于利用信号的C/N特性求出干扰信号的平均功率,因此可以将干扰平均功率的2倍的值设定为阈值。另外,上述是作为例子将平均功率的2倍设定作为阈值,但不一定必须是2倍,也可以将平均功率作为基准,设定3倍或1.5倍等任意的值。
另外,在此之前是对于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与阈值比较、并采用判定结果来修正似然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合成单元108中,根据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来修正可靠性信息并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将可靠性判定单元107算出的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输入至合成单元108,在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远离时,将接收信号的可靠性修正得较低,在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接近时,将接收信号的可靠性修正得较高。不过,也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仅将接收信号的可靠性修正得较低。
再有,也可以另外设置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信息进行一定期间累积的累积单元。通过这样,能够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与阈值进行比较,或者将接收点间距离的平均值作为阈值,与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在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与阈值进行比较时,累积单元将可靠性判定单元107算出的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的信息进行一定期间累积,同时用该累积值不断算出接收点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将从累积单元接受的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
另外,累积单元累积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信息的期间及范围可根据接收状况任意设定。例如沿频率方向算出几个载波部分的平均值,沿时间方向算出几百符号部分的平均值,从而能够提高具有选频性的干扰信号的检测精度。
另外,也可以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作为阈值,与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在接收信号像OFDM信号那样由多个载波构成时,作为可靠性判定单元107中所用的阈值,可以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向着频率轴及时间轴提取任意的数,并据此算出平均值。例如,使用沿频率方向几百或几千载波部分、沿时间方向几百或几千符号部分的接收点间距离的信息,算出平均值。通过这样,能够算出与接收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干扰信号量相对应的平均值,并将它设定作为阀值。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是将平均值照原样设定作为阀值,而是将平均值的整数倍或分数倍设定作为阈值。
在该例子中,是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分开另外设置累积单元,但也可以在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内部具有该功能。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对特定的载波连续加上具有选频性的干扰信号时,即使偶然受到干扰信号影响的信号间的距离互相接近,也可能判别该载波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是设定算出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但也可以推定接收信号点为最近的映射点(称为“硬判定”),算出这样的映射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将它与阈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判定结果。
再有,也可以是合成单元107将合成的接收信号的复数信号信息向可靠性判定单元108输出,可靠性判定单元108测定合成的接收信号与接收信号之间的距离,来代替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将它与预先存储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判定结果。通过这样,能够仅将相距合成后的接收信号点的距离大的接收信号点从选择中排除。
另外,也可以是合成单元107将合成的接收信号的复数信号信息向可靠性判定单元08输出,可靠性判定单元108算出对合成的接收信号与接收信号点之间的距离乘以功率信息的值,将它与预先存储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判定结果。利用乘以功率信息,能够防止因载波功率小而受到干扰影响,接收信号点离开发送信号点,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表示较大。另外,对于受到选频性干扰信号影响的载波,也能够防止因载波的功率量大而判断为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信息大的情况。这样,能够正确判别受到选频性干扰信号的载波。
(实施形态2)
下面,以分集接收装置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天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5所示为本实施形态2的分集接收装置的构成方框图。由于图5的各构成要素与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说明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形态2中,可靠性判定单元107从解调单元106a~106n接收并行输入的N个复数信号,算出接收的复数信号A~N的各相互之间的距离。
在算出的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中,将自己成为起点的距离进行相加,将该值与阈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距离判定。由于距离判定是对每个复数信号进行,因此在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复数信号在距离判定中是阈值以内时,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对合成单元108输出合格的判定结果作为判定结果(按多数决定的判定)。在不到半数为阈值或阈值以上时,输出不合格判定。
例如,在四分支分集的接收装置的情况下,对于复数信号A、B、C、D,分别算出下式的值:
f(a)=1(AB)+1(AC)+1(AD)
f(b)=1(BA)+1(BC)+1(BD)
f(c)=1(CA)+1(CB)+1(CD)
f(d)=1(DA)+1(DB)+1(DC)
(1表示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
通过这些值与预先规定的阈值的比较,能够进行距离的判定。根据距离判定的结果,若有大于等于两个为阈值内,则进行合格的判定,将判定结果向合成单元108输出。
另外,可靠性判定单元107还将每个复数信号的距离判定结果向合成单元108输出。在前面的四分支分集的例子中,将f(a)、f(b)、f(c)、f(d)的各值与阈值的比较结果作为距离的判定结果向合成单元108输出。
合成单元108对于从解调单元106a~106n得到的复数信号,按照根据同样从解调单元106a~106n得到的载波的功率量算出的加权进行合成处理。这时,合成单元108根据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接受的距离判定结果,调整加权量。例如,在接受距离判定结果为阈值或阈值以上的信息时,功率量为0。如图6及图7所示,在前面的四分支分集的例子中,在仅仅f(a)的距离判定结果成为阈值或阈值以上时,若设f(a)~f(d)的各自的功率量为0/(α+β+γ+ε)、β(α+β+γ+ε)、γ(α+β+γ+ε)、ε/(α+β+γ+ε)。
其它也可以在合成中,根据距离的判定结果,选择合成的复数信号。在前面的四分支分集的例子中,f(a)不用于合成,功率量α也可以在加权中不考虑。
合成单元108根据从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得到的判定结果输出可靠性信息,这一点与实施形态1中说明的情况相同。
通过这样,在进行用多个天线接收通过多值QAM调制方式发送的信号、并对各信号进行到调解处理之后加以选择或合成的分集处理时,由于至少一个接收信号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因此接收点的位置大大偏离发送点,采用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的信号而选择成合成信号的结果,反而能够防止推定接收点的位置在偏离发送点地方的情况。
即,在一部分接收信号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时,利用按多数决定的判定来选择推定为没有受到干扰信号影响的接收信号,将推定为没有受到干扰信号影响的接收信号的权重量加大,或者仅用推定为没有受到干扰信号影响的接收信号来进行合成处理,从而能够防止因干扰信号而导致的接收性能下降。
对于本实施形态2,是在可靠性判定单元107中,在对每个复数信号进行的距离判定结果的半数或半数以上是阈值以内时,向合成单元108输出合格的判定结果。这里,百分之多少为阈值以内时设定为合格判定是能够任意决定的事项。成为阈值以内的距离判定结果的百分比越高,则合格判定越严格。
另外,对于本实施形态2,是在可靠性判定单元107中,从算出的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中将自己成为起点的距离进行相加,将该值与阈值进行比较,通过这样进行距离判定。但是,不限于这种方法。其它只要是能够从得到的多个复数信息中选择可靠性高的复数信息的手段,则也可以采用任何手段。例如,也可以对于每个其它接收的复数信号间的距离与阈值进行比较,分别进行距离判定,根据分别判定距离的结果是合格的数量,进行接收的复数信号的选择。在前面的四分支分集的例子中,仅接收信号点A与接收信号点B之间的距离超过阈值。这时若用○(阈值以内)、×(超过阈值)来表示分别判定距离的结果,则为
A;(1(AB)、1(AC)、1(AD))=(×、○、○)
B;(1(BA)、1(BC)、1(BD))=(×、○、○)
C;(1(CA)、1(CB)、1(CD))=(○、○、○)
D;(1(DA)、1(DB)、1(DC))=(○、○、○)
若在分别判定距离的结果中至少有一个×,则该两个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判定设定为不合格。这时,上述接收信号A与接收信号点B在距离判定中成为不合格。但是,由于四个接收信号点中有两个接收信号点的距离判定成为合格,因此判定结果成为合格(按多数决定的判定)。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对于每个接收信号点分别判定距离的结果所得到的○的数量进行计数,对据此判定距离的结果设置权重,作为将判定距离的结果输入的合成单元108在合成时进行加权调整的大致标准。例如,可以进行(2/3)×[α/(α+β+γ+ε)]、(2/3)×[β(α+β+γ+ε)]、(3/3)×[γ(α+β+γ+ε)]、(3/3)×[ε/(α+β+γ+ε)]这样的加权。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判定距离的结果所得到的×为半数或半数以上的接收信号点,也可以设加权为0,或从选择中去掉。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2中,下面讨论接收信号点分散在多个地方的情况。若对于与前述接收信号点的每个距离分别与阈值进行比较,则为
A;(1(AB)、1(AC)、1(AD))=(×、×、○)
B;(1(BA)、1(BC)、1(BD))=(×、○、×)
C;(1(CA)、1(CB)、1(CD))=(×、○、×)
D;(1(DA)、1(DB)、1(DC))=(○、×、×)
这能够在A~D的各点与长方形的四角相映射的情况下产生。这时,对于全部接收信号点A、B、C、D,作为分别判定距离的结果,由于各包含两个×,因此判定距离的结果在全部接收信号点A~D中都成为不合格。其结果,可靠性判定单元107输出的判定结果也成为不合格。由于使用该判定结果,合成单元108将可靠性信息设为0,对解映射单元110的似然进行修正,因此能够防止接收性能的下降。
再有,也可以与实施形态1相同,另外设置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信息进行一定时间累积的累积单元,通过这样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的平均值或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总和的平均值设定作为阈值。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平均值的整数倍或分数倍作为基准,这一点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相同。
另外,可靠性判定单元107也可以存储过去接收的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总和,算出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总和的平均值,同时将该总和的平均值与预先存储的阈值进行比较,通过这样判定结果。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2中,也是算出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及该距离的总和,但也可以推定接收信号点为最近的映射点(硬判定),算出这样的映射点相互之间的距离及距离的总和,将它与阈值进行比较,从而输出判定结果。
以上,是对于将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与阈值进行比较、并采用判定结果来修正似然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实施形态1相同,在合成单元中根据接收信号点间的距离或距离的总和来修正可靠性信息。
图8所示为对上述构成附加干扰检测单元113的分集接收装置的构成方框图。
在该例子中,解调单元106a算出接收信号点与最接近接收信号的映射点的距离,同时根据过去的距离信息算出分散值,然后输出。干扰检测单元113a从解调单元106a输入该分散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受到选频性干扰的载波由于具有离开映射点的概率越高、分散值越大的趋势,因此可以判定为分散值大于阈值的载波受到干扰。
干扰检测单元113a将与表示各OFDM载波是否受到干扰的阈值的比较结果作为二值或多值信息向可靠性判定单元107输出。在将比较结果作为多值信息输出时,可以将干扰的程度作为干扰量信息输出。关于干扰检测单元113b~113n,由于其工作原理也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可靠性判定单元107在上述的判定结果及干扰检测单元113a~113n的比较结果的至少一方中判定为“有干扰”时,将可靠性信息设定得较低。通过这样,由于能够根据接收信号点与映射点的距离及接收信号点间距离的双方来调整似然,因而能够实现抗干扰信号能力更强的分集接收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在合成单元108中,将上述的判定结果及干扰检测单元113a~113n的比较结果的至少一方中判断为“有干扰”的载波不合成,或者将合成时的加权设定得较低,通过这样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关于与干扰检测单元113a~113n组合的例子,是采用实施形态2进行说明的,但在实施形态1中,也能够与干扰检测单元113a~113n组合。
以上是在实施形态1及2中,对本发明有关的分集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实现一种分集接收,它是在个人计算机(PC)、电视机、录像机、及其它STB(set-top Box,机顶盒)等内装天线或与天线连接的接收装置中,作为软件装入这些接收方法,使PC等具有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对这些接收方法进行处理和执行,从而进行选择或合成。
另外,为了用上述PC等具有的CPU来处理及执行实施形态1及2的接收方法,也可以将这些方法作为用CPU能够处理的顺序即程序或按照程序的数据存入CD-ROM等记录媒体。通过这样,也可以利用具有读取装置的PC等来实现上述的方法。
工业上的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接收信号受到干扰信号影响时,也能够维持分集型接收装置的接收性能。因而,可在工业上用作分集型接收装置。

Claims (11)

1.一种分集型接收装置,输入利用QAM方式或QPSK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多个信号、并选择或合成这些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三个以上的输入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并对多个输入信号分别输出复数信号的多个解调单元;
当所述多个解调单元分别输出的复数信号在一个复平面上表示时,所述复数信号之间全部以最短的距离连接,算出连接所述复数信号点的所述距离之和、并将所述距离之和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输出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判定单元;以及
根据所述判定结果来选择一个信号、或选择及合成大于等于两个的信号的合成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距离之和低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所述合成单元选择所述多个复数信号中的一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成单元按照所述距离之和,调整合成时的加权量。
4.一种分集型接收装置,输入利用QAM方式或QPSK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多个信号、并选择或合成这些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三个以上的输入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并对多个输入信号分别输出复数信号的多个解调单元;
当所述多个解调单元分别算出的复数信号在一个复平面上表示时,推定各信号点为最近的QAM方式或QPSK方式的一个映射点、算出从被推定的映射点到各复数信号的距离之和、并将所述距离之和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输出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判定单元;以及
根据所述判定结果来选择一个信号、或选择及合成大于等于两个的信号的合成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距离之和低于所述规定的阈值时,所述合成单元选择所述多个复数信号中的一个。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成单元按照所述距离之和,调整合成时的加权量。
7.一种分集型接收装置,输入利用QAM方式或QPSK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多个信号、并选择或合成这些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两个输入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并对两个输入信号分别输出复数信号的两个解调单元;
算出作为与从两个解调单元分别输入的各个复数信号对应的复平面上的点的各信号点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距离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输出根据比较结果算出的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判定单元;
根据所述判定结果来输出可靠性信息、并进行所述两信号点的合成的合成单元;
根据合成的信号对位数据进行复原、同时算出复原的似然的解映射单元;以及
采用根据所述可靠性信息修正的所述似然,进行位数据的纠错的纠错单元。
8.一种分集型接收装置,输入利用QAM方式或QPSK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多个信号、并选择或合成这些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三个以上的输入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并对多个输入信号分别输出复数信号的多个解调单元;
当所述多个解调单元分别输出的复数信号在一个复平面上表示时,以一个信号点为基点,所述基点与所述复数信号之间全部以最短的距离连接,算出连接所述基点和所述复数信号点的所述距离之和、并将所述距离之和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同时输出根据各信号点的比较结果所算出的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判定单元;
根据所述判定结果来输出可靠性信息、同时进行所述信号点的合成的合成单元;
根据合成的信号对位数据进行复原、同时算出复原的似然的解映射单元;以及
采用根据所述可靠性信息修正的所述似然、进行位数据的纠错的纠错单元。
9.一种分集型接收装置,输入利用QAM方式或QPSK方式进行载波调制的多个信号、并选择或合成这些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三个以上的输入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并对多个输入信号分别输出复数信号的多个解调单元;
当所述多个解调单元分别算出的复数信号在一个复平面上表示时,推定各信号点为最近的QAM方式或QPSK方式的一个映射点、算出从被推定的映射点到各复数信号的距离之和、并将所述距离之和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同时输出根据各信号点的比较结果所算出的判定结果的可靠性判定单元;
根据所述判定结果来输出可靠性信息、同时进行所述信号点的合成的合成单元;
根据合成的信号对位数据进行复原、同时算出复原的似然的解映射单元;以及
采用根据所述可靠性信息修正的所述似然、进行位数据的纠错的纠错单元。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靠性判定单元在所有所述信号点的比较结果中,在半数以上的比较结果低于阈值时,输出表示可靠性高的信息作为判定结果。
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靠性判定单元存储过去的一定时间段的、以所述各信号点作为起点的到其它信号点之间的距离,同时将其平均值设定为阈值。
CN2005800008799A 2004-07-28 2005-07-22 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793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9740/2004 2004-07-28
JP2004219740A JP4367276B2 (ja) 2004-07-28 2004-07-28 ダイバーシティ型受信装置、ダイバーシティ型受信装置を用いた受信方法および受信プログラム、ダイバーシティ型受信装置を用いた受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録媒体
PCT/JP2005/013480 WO2006011423A1 (ja) 2004-07-28 2005-07-22 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9337A CN1879337A (zh) 2006-12-13
CN1879337B true CN1879337B (zh) 2011-06-15

Family

ID=35786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0087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79337B (zh) 2004-07-28 2005-07-22 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587006B2 (zh)
EP (1) EP1684453B1 (zh)
JP (1) JP4367276B2 (zh)
CN (1) CN1879337B (zh)
DE (1) DE602005010542D1 (zh)
WO (1) WO20060114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37382A1 (ja) * 2005-06-21 2006-1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合成方法およびダイバーシティ型受信装置
US7991089B2 (en) 2005-10-21 2011-08-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removal device and recep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70255498A1 (en) * 2006-04-28 2007-11-01 Caterpill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reshold warning distances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JP4755077B2 (ja) * 2006-12-22 2011-08-24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伝送モード、ガード長検出回路とその方法
JP4823165B2 (ja) * 2007-08-07 2011-11-24 株式会社東芝 Ofdm受信装置
JP4796189B2 (ja) * 2007-11-28 2011-10-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方法、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受信機
US20100062737A1 (en) * 2008-09-10 2010-03-11 Legend Silic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diversity receiver based on atsc technology
JP5433267B2 (ja) * 2009-03-19 2014-03-05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車載装置
GB2467803B (en) * 2009-04-03 2011-01-19 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td Treating carrier-specific interference
US9203654B2 (en) * 2013-11-26 2015-12-01 Plus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dio frequency carrier aggregation
US8675755B1 (en) * 2009-07-08 2014-03-1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tly decoding independently encoded signals
US9184877B1 (en) 2009-11-09 2015-11-10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coding independently encoded signals
US8548031B2 (en) * 2009-12-30 2013-10-01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ntenna diversity system with frame synchronization
US20110158298A1 (en) * 2009-12-30 2011-06-30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Tuner circuit with an inter-chip transmitter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n inter-chip link frame
JP5566223B2 (ja) * 2010-08-26 2014-08-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及び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方法
JP5656617B2 (ja) * 2010-12-24 2015-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WO2012086425A1 (ja) * 2010-12-24 2012-06-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JP6166032B2 (ja) * 2012-11-06 2017-07-19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デバイス検査装置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検査方法
CN103795665A (zh) * 2013-11-15 2014-05-1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基片集成波导互连的qpsk高速数据传输系统
US9178592B1 (en) * 2014-07-24 2015-11-03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multiple inter-chip (IC) links for antenna diversity and/or debug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12A (zh) * 1993-09-28 1996-09-25 株式会社东芝 选择分集方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8671B2 (ja) * 1991-07-04 1995-12-18 郵政省通信総合研究所長 検波後合成型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JP3311237B2 (ja) * 1996-05-21 2002-08-0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回路
JP3795984B2 (ja) * 1996-12-20 2006-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機
JP2000022613A (ja) * 1998-07-06 2000-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最大比合成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JP2000209145A (ja) 1999-01-20 2000-07-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マルチキャリア信号送受信装置
JP3696013B2 (ja) 1999-11-30 2005-09-14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マルチキャリア変調用ダイバーシチ受信方式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変調用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12A (zh) * 1993-09-28 1996-09-25 株式会社东芝 选择分集方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87006B2 (en) 2009-09-08
EP1684453A1 (en) 2006-07-26
EP1684453B1 (en) 2008-10-22
EP1684453A4 (en) 2007-03-21
DE602005010542D1 (de) 2008-12-04
US20060286948A1 (en) 2006-12-21
JP4367276B2 (ja) 2009-11-18
CN1879337A (zh) 2006-12-13
WO2006011423A1 (ja) 2006-02-02
JP2006041980A (ja) 2006-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79337B (zh) 接收装置
US5914933A (en) Clustered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874332B (zh) 发送设备和发送方法
US7609787B2 (en) Reception of a signal modulated according to a multilevel coding technique
KR100915183B1 (ko)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들을 위한 부분 가간섭성 컨스텔레이션들
US20050094740A1 (en) Multiple-antenna partially coherent constellations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MXPA02005141A (es) Un sistema jerarquico de transmision de transmision de modulacion de cuadratura de amplitud (qam) con factor de agrupacion variable..
JP3110423B1 (ja) 周波数選択性妨害に対応する誤り訂正装置
CN101278497A (zh) 用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和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蜂窝系统的虚拟多天线方法
US20070019753A1 (en) Adaptive multilevel block coded modulation for OFDM systems
US8085881B2 (en) High data rate demodulation system
US8472548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JPH0888617A (ja) 階層的直交多重伝送方式とその送受信装置
US9654252B2 (en) Low complexity maximum-likelihood-based method for estimating emitted symbols in a SM-MIMO receiver
CN109842460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JP2011023942A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変調・符号化方式選択方法
CA2349614C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at least two reception paths, and corresponding use
Kaur et al. Analysis of image transmission using mimo-alamouti space-time encoding
US8223876B2 (en)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signals in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187332A (zh)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软检测系统及方法
KR100840618B1 (ko) 폐루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ngels et al. Multi-resolution 64-DAPSK modulation in a hierarchical COFDM transmission system
EP1348286B1 (en) Multi-carrier demodulator
US20090003492A1 (en) High Data Rate Demodulation System
Noh et al. Design of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for MIMO-OFDM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