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3068A -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以及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以及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3068A
CN1873068A CN 200610092348 CN200610092348A CN1873068A CN 1873068 A CN1873068 A CN 1873068A CN 200610092348 CN200610092348 CN 200610092348 CN 200610092348 A CN200610092348 A CN 200610092348A CN 1873068 A CN1873068 A CN 1873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roller
guide
guide member
fiber bu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923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7603C (zh
Inventor
清木和夫
高三正己
前田浩司
丸山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3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3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76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760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纤维束引导装置(30)配置在中下罗拉(13)与后下罗拉(14)之间。引导装置(30)以将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F)的宽度收窄的方式进行引导。引导装置(30)具有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32),引导部件(31)具有顺沿于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面,励振部(32)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的声压。引导部件(31)由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构成,引导面由平板的对置面构成。因此,可不接触纤维束地对纤维束进行引导,可防止由于磨损或附着异物而使引导面的摩擦状态随着时间经过而劣化。

Description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以及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以及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细纱机或并条机等纺纱机中,设置有进行纤维束的引导的引导部件。在用引导部件引导纤维束时,引导部件的与纤维束接触的面会磨损。特别是在引导部件以减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宽度的方式引导该纤维束的情况下,即一边使纤维束集束一边引导的情况下,接触面与纤维束的摩擦增大从而接触面容易磨损。
以往,作为细纱机用集合器,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告昭和61-35568号公报中,公开了在与纤维束摩擦最大的部分上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埋设有耐磨片的方案。如图15A所示,在该文献中提出了下述方案:在细纱机的牵伸装置61中,提高以搭在前下罗拉62上表面上的方式安装的细纱机用集合器63的耐磨损性。集合器63如图15B以及图15C所示,在塑料制的集合器主体64上设置有纵缩径槽65,在纵缩径槽65的下方最窄部的两个侧面中,埋设有陶瓷或不锈钢等所需长度的圆棒状耐磨片66。集合器63经由金属线67支承在作为张力器的牵伸部件68上。
在该集合器63中,由于在与纤维束F摩擦最大的部分上以表面露出的方式埋设有耐磨片66,所以与没有设置耐磨片66的情况相比,可延长集合器63的更换周期。但是,即使是耐磨片66,也不可避免地会由于与纤维束F的接触摩擦而逐渐磨损,性能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劣化。该接触摩擦引起的性能劣化,会由于纺纱速度的上升、和使用韧性比棉高的合成纤维作为纺纱纤维,而变得突出。
而且,不限于前述文献记载的引导部件,在接触纤维束地对纤维束进行引导时,为了不打乱纤维束中的纤维排列,都必须降低引导部件表面的摩擦。为了使引导部件的表面达到低摩擦状态,需要通过表面研磨来降低表面粗糙度,或进行镀敷或涂敷。但是,采取这样的措施,尽管初期性能足够,但由于表面的磨损、损伤、异物附着等,引导部件的性能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劣化。
另外,在细纱机的牵伸装置中,也希望以比目前的牵伸倍数更高的牵伸倍数进行。但是在目前的牵伸装置中,如果为了达到该牵伸倍数而提高后罗拉与中罗拉之间的牵伸倍数,则纤维束的宽度在后罗拉与中罗拉之间将扩大,纤维束在扩开了的状态下进入中罗拉,所以不能进行良好的牵伸。如果为了将扩开了的纤维束的宽度收窄后使其进入中罗拉,而使用喇叭头等引导部件,则由引导部件的磨损引起的前述问题将变得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其能够在不接触纤维束的情况下收窄纤维束的宽度,不会打乱纤维束的纤维排列,而且可防止由于磨损或异物的附着导致引导面的摩擦状态随着时间经过而劣化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纤维束引导装置的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以收窄该纤维束的宽度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具有引导部件和励振部,所述引导部件具有沿着所要引导的纤维束的移动方向收窄纤维束的宽度的引导面,所述励振部使前述引导部件振动以产生阻止前述纤维束接触前述引导面的声压。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组装在细纱机中的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后罗拉、卷挂皮圈的中罗拉、和前述纤维束引导装置。该纤维束引导装置配置在前述后罗拉与中罗拉之间。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最终输出罗拉、该最终输出罗拉紧前的罗拉、和前述纤维束引导装置的牵伸装置。纤维束引导装置配置在前述最终输出罗拉与前述紧前的罗拉之间。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借助下面的详细说明和为说明本发明的特征而附的图面变得明了。
作为本发明的新的技术特征,特别是在附加的权利要求书中加以明确。本发明的目的以及优点,可以通过结合附图参照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而理解。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1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的侧视图。
图1B是表示图1A的纤维束引导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图1B的纤维束引导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图1A的牵伸装置中的引出罗拉的转矩变化的图表。
图4是表示图1A的牵伸装置中的纤维束质量变化的图表。
图5A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B是表示从图5A的顶侧观察到的、引导部件与下罗拉的关系的概略图。
图6是图5A的牵伸装置的整体侧视图。
图7是表示在使图6的牵伸装置工作时短毛羽数与引导部件的振幅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在使图6的牵伸装置工作时长毛羽数与引导部件的振幅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在使图6的牵伸装置工作时短毛羽数与一对引导面的间隔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在使图6的牵伸装置工作时长毛羽数与一对引导面的间隔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2是又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又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4是又一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15A是具有现有技术的集合器的牵伸装置的侧视图。
图15B是图15A的集合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15C是图15A的集合器的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A~图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细纱机的牵伸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牵伸装置11为具有前下罗拉12、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的三列式的结构。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经由支承托架16、17而得到支承,所述支承托架16、17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相对于构成机座的罗拉座15固定。支承托架16、17由贯通罗拉座15上形成的长孔(未图示)的螺栓16a、17a以及未图示的螺母紧固固定在规定位置上。下皮圈13a卷挂在下张力器19和中下罗拉13上。
在加压摇臂(weighting arm)20上,前上罗拉21、中上罗拉22以及后上罗拉23,经由上罗拉支承部件分别支承在与前下罗拉12、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对应的位置上。上皮圈22a卷挂在张力器24和中上罗拉22上。
操作杆20a以能够转动到加压位置与释放位置的方式设置在加压摇臂20上。在操作杆20a配置在图1A所示的、与加压摇臂20的框架20b抵接的加压位置上的状态下,以锁定状态保持在将支承于加压摇臂20的各上罗拉21、22、23向下罗拉12、13、14按压的加压位置(纺纱位置)上。又,在操作杆20a从图1A所示的状态转动到上方的释放位置的状态下,解除前述锁定状态。
在后罗拉与中罗拉之间,即在后下罗拉14与中下罗拉13之间,配置有纤维束引导装置30。引导装置30以将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F的宽度收窄的方式进行引导。
如图1B以及图2所示,引导装置30具有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32,引导部件31具有顺沿于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面31a(仅在图2中示出),励振部32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31a的声压。引导部件31由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flat plates)构成,引导面31a由平板的对置面构成。引导面31a以沿着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较宽地形成,引导部件31整体上形成为十字架状。
构成励振部32的振子33采用的是所谓兰杰文型振子,具有一对环形的压电元件34a、34b。在两压电元件34a、34b间配置有环形的电极板35,通过用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固定金属块36、37而构成振子33,所述金属块36、37抵接在压电元件34a、34b的、与电极板35相抵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螺栓从金属块37侧螺纹结合在金属块36上形成的未图示的孔内。两金属块36、37为经由螺栓相互导通的状态。在金属块36的末端形成有突缘36a,金属块36在突缘36a处固定在安装片38上。振子33经由安装片38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支承托架16。
引导部件31固定在由振子33励振的喇叭40上。喇叭40形成为在越向末端侧越细的圆锥台上连着圆柱的形状,在其末端通过钎焊固定安装在引导部件31的一端附近。喇叭40在与连结引导部件31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固定振子33。喇叭40的末端面形成为与振子33的轴向垂直的平面。一对引导部件31构成为,可通过调整安装片38相对支承托架16的固定位置而调整引导面31a的间隔。
振子33连接于振荡器39。电极板35经由配线41a与振荡器39连接,振荡器39的接地端子经由配线41b连接在金属块37上。由振子33、喇叭40以及振荡器39构成使引导部件31振动的励振部32。振荡器39对振子33励振,使得引导部件31以高于人可听到的范围的频率振动。
下面说明前述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11的作用。
在细纱机运行前,根据纺纱原料,通过调整支承托架16、17的位置而将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的位置调整到恰当位置。中上罗拉22以及后上罗拉23的位置也对应于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的位置调整。另外,通过调整安装片38的位置而将一对引导部件31的间隔调整到恰当位置。
细纱机运行时,纤维束F被牵伸装置11牵伸后,从前罗拉输出,纤维束F经过前下罗拉12和前上罗拉21的夹持点后,一边被加捻一边向下游侧移动。细纱机运行时,借助振荡器39的驱动,振子33以引导部件31的规定的共振频率(例如34kHz左右)被励振,喇叭40纵向振动,而经由喇叭40使引导部件31振动。于是,从引导部件31的引导面31a发射声波(超声波)。该振动频率设定为,从引导部件31的引导面31a发射的声波的声压达到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31a的大小。
纤维束F在从牵伸装置1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期间,以宽度变窄的方式被引导装置30引导着移动。纤维束F在通过一对引导部件31的引导面31a期间,其宽度收窄到引导部件31上游侧的宽度的例如1/4以下,在该状态下进入下皮圈13a与上皮圈22a之间。
如果一对引导部件31是静止的状态,则引导面31a与纤维束F的摩擦大,纤维束F通过两引导部件31之间时,会发生纤维束F的纤维排列被弄乱,或是纤维束F切断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细纱机运行时引导部件31振动,利用从引导部件31发射的超声波的声压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31a。结果,即使纤维束F的宽度与引导部件31上游侧的宽度相比大幅度变窄,通过引导面31a之间时的摩擦力也会大大降低。
以往,在细纱机中,后区的牵伸倍数是1.1~1.3倍,皮圈区中最大为50倍左右,合计为60~70倍左右,但希望将牵伸倍数提高到120倍左右。为了满足该要求,考虑将后区的牵伸倍数提高到2倍以上。然而在目前的牵伸装置中,如果将后区的牵伸倍数提高到接近2倍,则是在从后罗拉出来的纤维束F的宽度的扩大程度与牵伸倍数为1.1~1.3倍时相比变大了的状态下进入皮圈。要良好地进行牵伸,则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摩擦力是必需的,但若在纤维束F的宽度扩大了的状态下进入皮圈,则纤维间的摩擦力不足从而不能良好地进行牵伸。
在将后区的牵伸设定为2倍的状态下驱动牵伸装置11,调查引导装置30的效果发现,通过设置引导装置30,即使将后区的牵伸倍数设为2倍,也能良好地进行牵伸。
(实施例)
从2mm厚的冷轧铝合金板切出并制作引导部件31,使用兰杰文型振子作为振子33而制造引导装置30。在中罗拉(13、22)与后罗拉(14、23)之间,将一对引导部件31的间隔设定为0.75mm地配置引导装置30。在从后罗拉(14、23)向中罗拉(13、22)输出的纤维束F的宽度达到4mm、且后区的牵伸倍数达到2.0的条件下,驱动牵伸装置11而进行试验。后下罗拉14的旋转速度是4~5rpm,后下罗拉14的外周长度是100mm左右,所以纤维束的移动速度是400~500mm/min左右。
将结果示于图3以及图4。图3表示使引导部件31振动时(超声波通)、和不使引导部件31振动时(超声波断)引出侧罗拉(中下罗拉13)的转矩变化。图4表示使引导部件31振动时和不使引导部件31振动时纤维束F(fleece)质量的变化。图4的纵轴表示相当于纤维束质量的检测器的输出电平。
从图3可知,引出罗拉的转矩,与超声波断的状态相比在超声波通的状态下大大降低。这证实了在超声波断的状态下纤维束F通过引导部件31时的阻力(摩擦)较大,而在超声波通的状态下纤维束F通过引导部件31时的阻力较小。而且,超声波通的状态下的引出罗拉的转矩,与在中下罗拉13(引出罗拉)与后下罗拉14之间没有设置减小纤维束宽度的引导部件时的转矩大致一致。这证实了,即使与上游侧的纤维束F宽度相比引导面31a间的间隔非常窄,也可利用从引导面31a发射的声压使纤维束F不接触引导面31a地通过引导面31a间。
又,从图4可知,纤维束F的质量,在超声波通的状态下,以后区牵伸倍数为2.0时的输出电平的位置为中心以小的变动幅度推移,表明牵伸正准确地进行。另一方面,在超声波断的状态下,纤维束F的质量变动大,可确认牵伸进行得不充分。在使引导面31a接触纤维束F,并且在纤维束F上施加压缩力那样的引导方法中,在通过引导部件31时由于纤维束F的不匀而产生纤维脱散的部分,质量大大降低。而且为纤维束F单位长度内的质量变动增大的状态。据此也可以证实:在超声波通的状态下,利用从引导面31a发射的声压,纤维束F不接触引导面31a地通过引导面31a间。
根据该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效果。
(1)引导装置30具有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所述引导部件31具有在安装于纺纱机的状态下顺沿于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面31a,所述励振部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31a的声压的声波。因此,能够在防止了由于与纤维束F的摩擦引起的引导面31a的磨损、或由于异物的附着而导致引导面31a的摩擦状态随着时间经过而劣化的状态下,以低摩擦状态引导纤维束F。又,由于引导面31a沿着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延伸,所以纤维束F在沿宽度方向被压缩了的状态下沿着引导面31a移动后,进入下皮圈13a以及上皮圈22a间。所以,与例如引导面由圆弧面构成从而两引导面间的距离窄的部分在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上非常短的情况不同,纤维束F是在收窄到希望宽度的状态下进入下皮圈13a与上皮圈22a间。
(2)引导部件31由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构成,引导面31a由平板的对置面构成。因此,可通过改变平板的配置间隔而改变相互对置的引导面31a的距离。所以可容易地对应于纺出纱线的粗度等纺纱条件的改变,而将引导面31a的间隔调整到与纺纱条件对应的恰当的希望引导宽度。
(3)在牵伸装置11中,引导装置30配置在后罗拉(14、23)与中罗拉(13、22)之间。因此,在增大后区的牵伸倍数而使整体的牵伸量达到120倍左右的情况下,不需改变皮圈区的牵伸倍数,通过将后区的牵伸倍数改变到2倍左右,便可良好地进行。
(4)引导部件31以高于人可听到的范围的频率振动,所以即使设置振动式的引导装置30也不会产生振动引起的噪音。
下面根据图5A~图10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在下述两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在三列式牵伸部的纤维束行进方向下游侧设置有最终输出罗拉对;以及,引导装置30配置在最终输出罗拉对和其紧前的罗拉对之间。其他结构基本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所以同样的部分采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牵伸装置11是在三列式牵伸部的纤维束行进方向下游侧具有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四列式的结构。三列式牵伸部具有前下罗拉12、中下罗拉13、下皮圈13a、后下罗拉14、前上罗拉21、中上罗拉22、上皮圈22a、后上罗拉23以及张力器24。
最终输出罗拉对26包括支承在罗拉座15上的下夹持罗拉26a、经由支承部件支承在加压摇臂20上的上夹持罗拉26b。上夹持罗拉26b与牵伸装置11的前上罗拉21同样地,对应于每2个锭子地经由支承部件支承在加压摇臂20上。
引导装置30配置在最终输出罗拉对26、与其紧前的罗拉对即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之间。在此,所谓“其紧前的罗拉”,指在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上位于最终输出罗拉的紧上游侧的罗拉(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
引导部件31由相互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成,引导面31a由这一对板的对置面构成。图5B所示,一对板形成为,对置面的间隔即引导面31a的间隔在纤维束F行进方向的上游侧比下游侧宽。具体地说,引导部件31形成为,在引导面31a中央的上游侧,越向上游侧间隔越宽,而在中央的下游侧间隔恒定。这样,所谓“上游侧比下游侧宽”不仅包括从下游侧向上游侧间隔逐渐扩大的情况,也包括从下游侧到中途间隔一定、从中途向上游侧间隔逐渐扩大的情况。
如图6以及5A所示,引导部件31具有向最终输出罗拉对、即下夹持罗拉26a以及上夹持罗拉26b的夹持部延伸的引导部31b,从侧面观察到的形状为大致十字架形。引导部31b形成为,宽度朝向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下游变窄。即,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31,在不是利用一对平板而是利用局部弯曲的一对板(plates)构成这点、以及引导部31b以宽度朝向末端变窄的方式形成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31不同。
使引导部件31振动的第2实施方式的励振部32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振子33经由安装片38并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罗拉座15。
下面说明前述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11的作用。
在细纱机运行前,根据纺纱原料,通过调整支承托架16、17的位置而将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的位置调整到恰当位置。中上罗拉22以及后上罗拉23的位置也对应于中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的位置而进行调整。又,通过调整安装片38的位置而将一对引导部件31的间隔调整到恰当位置。一对引导面31a的下游端的间隔因纺纱条件而不同,在此设定在1mm以下。
当细纱机运行时,纤维束F由牵伸装置11的三列式牵伸部牵伸后,经由引导部件31的引导面31a而被向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夹持部引导,并从最终输出罗拉对26输出。细纱机运行时,借助振荡器39的驱动,振子33以引导部件31的规定的共振频率(例如34kHz左右)被励振,喇叭40纵向振动,引导部件31经由喇叭40而振动。纤维束F通过下夹持罗拉26a以及上夹持罗拉26b的夹持点后,一边被加捻一边向下游侧移动,卷绕在未图示的筒管上。最终输出罗拉对26比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的表面速度稍快地旋转,纤维束F在适度张紧的状态下通过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夹持点后,一边转向而被加捻一边向下游侧移动。
由三列式牵伸部牵伸后的纤维束F,在通过引导面31a期间宽度被压缩到1mm以下,在该状态下被引向最终输出罗拉对26并通过夹持点。因此,与装备了没有引导装置30的三列式牵伸装置的细纱机比较,在第2实施方式中,毛羽的产生或落棉受到抑制从而纱质改善。
例如,作为抑制毛羽的产生或落棉而改善了纱质的细纱机,提出并实施了下述构成的装置:用利用了吸引作用的纤维束集束装置集束由三列式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F,利用夹持罗拉对向下游侧输出。该纤维束集束装置具备:牵伸部件的最终输出罗拉对、与设置在其下游侧的夹持罗拉对之间具备引导面的吸引部、以及以在前述引导面上滑动的状态旋转的多孔带(织带),所述引导面具有吸引孔。
在利用吸引作用集束纤维束F的结构中,是用所有锭子进行抽气,所以消耗电力增加。又,要获得品质稳定的纺出纱线,必须定期进行除去附着在多孔带上的飞花等、或由于多孔带的磨损而需进行的更换作业等维护,集束机构的结构复杂所以很费工时。
但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30,是在从引导部件31的引导面31a发射的声波的声压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31a的状态下,压缩纤维束F并对其进行引导的结构。因此,与利用吸引作用集束纤维束F的结构比较,消耗电力减少,不需要从引导部件31定期除去飞花等或更换作业等维护。
又,在例如利用吸引作用集束纤维束F的结构中,即使调整吸引力,也不能控制纺出纱线的质量风格(feeling of the spun yarn,触感或手感等),而只能进行毛羽少的纺出纱线(紧密纱线)的纺纱、和普通纱线的纺纱的切换,所述毛羽少的纺出纱线(紧密纱线)的纺纱是使纤维束集束装置发挥作用而进行纺纱,所述普通纱线的纺纱是不使纤维束集束装置发挥作用而进行纺纱。
但是,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30中,通过改变使引导部件31振动的条件,便可调整纺出纱线的质量风格。在改变引导部件31的励振条件之一的振动板振幅、即引导面31a的振幅的情况下,作为纺出纱线,对中支纱的棉纱(棉精梳机:40支),就所获得的纺出纱线每100m中存在的长毛羽(长度6mm)以及短毛羽(长度1mm)的数量进行了调查。细纱机的运行是在锭子旋转速度为20000rpm、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表面速度为20m/min左右的条件下进行的。将结果分别示于图7以及图8。另外,在图7以及图8中,振幅用以100%为标准时的相对值表示。
又,在改变引导部件31的励振条件之一的振动板间隔、即引导面31a的间隔的情况下,作为纺出纱线,对中支纱的棉纱(棉精梳机:40支),就所获得的纺出纱线每100m中存在的长毛羽(长度6mm)以及短毛羽(长度1mm)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将结果分别示于图9以及图10。另外,在图9以及图10中,振幅用以100%为标准时的相对值表示。
在此,长毛羽(长度6mm)是不利于织造工序等的毛羽,短毛羽(长度1mm)是影响质量风格的毛羽。
如图7所示,以标准的振幅使引导部件31振动时,短毛羽数是用借助吸引作用集束纤维束F的纤维束集束装置获得的紧密纱线的毛羽数水平(图7上以虚线表示)(约7400根)以下的值。但是,使引导部件31的振幅比标准的振幅小25%或50%时,短毛羽数达到约9200根左右,比标准振幅的情况增加了。另外,用没有装备引导装置30的通常的细纱机纺出的普通纱线的短毛羽数是12400根左右。
另一方面,对于长毛羽数,如图8所示,即使改变引导部件31的振幅也是约30根左右,几乎没有变化。另外,利用没有装备引导装置30的通常的细纱机纺出的普通纱线中所包含的长毛羽数是330根左右。因此,从图7以及图8可证实,在使用以引导部件31的振动引起的声压压缩纤维束F而对其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30时,通过改变振幅,能够在几乎不增加不利于织造工序等的长毛羽的情况下,调整纺出纱线的质量风格。
如图9所示,在以标准的间隔使引导部件31振动时,短毛羽数是用借助吸引作用集束纤维束F的纤维束集束装置获得的紧密纱线的毛羽数水平(图9上以虚线表示)(约7400根)以下的值。但是,在从标准间隔改变一对引导部件31的间隔时,短毛羽数变化。例如使引导部件31的间隔比标准时增加25%时,短毛羽数稍微增加到约7600根左右;在使间隔比标准时增加50%时,短毛羽数增加到约9500根左右;在使间隔比标准时增加75%时,短毛羽数增加到约10200根左右。
另一方面,对于长毛羽数,如图10所示,即使改变一对引导部件31的间隔也是约40根左右,几乎没有变化。因此,从图9以及图10可证实,在使用以引导部件31的振动引起的声压压缩纤维束F并对其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30时,通过改变一对引导部件31的间隔,能够在几乎不增加不利于织造工序等的长毛羽的情况下,调整纺出纱线的质量风格。
最终输出罗拉对26以及其紧前的罗拉对即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的表面速度也可一样,但有时根据纱线种类提高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相对的表面速度,会提高纺出纱线的纱质。例如在纤维长度短(例如平均纤维长度为28mm左右时)的原料的情况下,优选稍微提高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相对的表面速度。
如果采用第2实施方式,则除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4)同样的效果外还能获得以下效果。
(5)引导装置30具有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32,引导部件31配置在最终输出罗拉对26与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的对之间,且具有顺沿于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面31a,励振部32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纤维束F接触引导面31a的声压的声波。因此,防止了与纤维束F的摩擦所引起的引导面31a的磨损、或由于异物的附着而导致引导面31a的摩擦状态随着时间经过而劣化,而且,将纤维束F以压缩了的状态向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下夹持罗拉26a以及上夹持罗拉26b之间引导。所以能在纤维束F进入最终输出罗拉对26之前减小纤维束F的宽度后向最终输出罗拉对26引导,从最终输出罗拉对26输出的纤维束F是在绷紧的状态下被加捻,所以能获得纱条不匀现象少、毛羽少、强度高的纱线。由于纤维束F在不接触引导面31a的情况下移动,所以与设置接触纤维束F地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时比较,可在进一步收窄了纤维束F宽度的状态下进行引导。又,通过引导面31a的振幅调整,可控制纺出的制品(纺出纱线)的质量风格。
(6)引导部件31由相互对置配置的一对板构成,引导面31a由两板的对置面构成。因此,通过改变两板的配置间隔,可改变对置的引导面31a的距离。所以可容易地对应纺出纱线的粗度等纺纱条件的改变,而将引导面31a的间隔调整到与纺纱条件对应的恰当的希望引导宽度。又,通过改变间隔可控制纺出的制品(纺出纱线)的质量风格。
(7)构成引导部件31的一对板形成为,构成引导面31a的对置面的间隔在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游侧比下游侧宽。因此,即使引导面31a的间隔窄,也容易将纤维束F导入引导面31a之间。
(8)引导装置30的引导部件31具有朝向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夹持部延伸的引导部31b。因此,可将纤维束F顺利地引导到最终输出罗拉对26的夹持部。
(9)引导装置30是利用作为振动板的引导部件31的振动产生的声压压缩纤维束F而进行引导的结构,所以与利用吸引作用集束纤维束F的结构不同,引导装置30的结构简单。因此,可与纤维束F的往复动程机构联动地驱动引导装置30自身,可延长牵伸装置11所包含的橡胶罗拉的研磨周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前述情况,例如也可如下构成。
引导装置30,也可取代用分别独立的振子33使作为引导部件31的平行平板振动的结构,而设计为下述结构:使用将1块平板的两侧弯曲加工成槽状而具有相互对置的平行引导面的形状的引导部件,利用振子使该引导部件振动。这种情况下,不能对应于用作纺纱原料的纤维束F的宽度(粗度)调整引导面的间隔,所以在大幅改变纺纱原料的粗度时需要更换另外的引导部件。
引导部件不限于用平行配置的一对平板构成的情况。例如也可根据目的而将引导部件形成为,截面形状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游侧朝下游侧变小,且外形是圆锥台形、棱锥台形、椭圆锥台形等筒状。而且,也可利用其内表面构成引导面。又,也可使用截面形状形成为一定的筒状的部件。压电材料(压电元件)产生的振动可叠加多种模式,所以通过以进行纵向振动以及横向振动的方式重叠压电材料并安装在引导部件上,即使是筒状的也可使其高效地振动。
励振部只要能获得规定的频率以及振幅即可,不限于兰杰文型振子。又,也可设计为不设置喇叭,而直接将压电材料(压电元件)贴装在引导部件上的结构。例如在将引导部件形成为筒状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具有引导面50a的引导部件50的外周贴装压电材料42。
励振部,也可代替使用压电材料构成的振子33,而使用磁致伸缩元件或超磁致伸缩元件构成振子。
引导部件31的振动频率,考虑引导部件31的材质、形状、大小、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粗度等,选定为振荡效率高的频率,但考虑到噪音方面优选为人难以听到的15KHz以上。但是,即使在可听到的范围内,如果是比纺纱机运行中产生的其他声音小的声音,也是可以的。
也可在同一振动系统中构成多个引导部件31,并设置一个励振部,即设置一个振子以及振荡器39。
也可设计为,利用一个振荡器39对设置于细纱机的多个锭子上的多个振子或直接贴装在多个引导部件31上的压电材料励振。
在第1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31不限于配置在中罗拉(13、22)与后罗拉(14、23)之间的结构,例如也可配置在前罗拉(12、21)与中罗拉(13、22)之间,或配置在前罗拉(12、21)与中罗拉(13、22)之间以及中罗拉(13、22)与后罗拉(14、23)之间这两处。
下皮圈13a以及上皮圈22a不是必需的,也可用于没有皮圈的牵伸装置。
第1实施方式也可用于四列式的牵伸装置。
引导装置30,不仅限于细纱机,也适用于需要以减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F宽度的方式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的纺纱机,例如并条机或精梳机。在并条机的情况下,不限于牵伸装置,也可配置以非接触状态集束并引导纤维束F的引导装置30,来取代将被牵伸装置拉伸了的纤维束F集束而作成纱条的收集器或喇叭头。
使用引导装置30作为并条机或精梳机的收集器时,引导部件也可以如图12所示,由底壁51b以及两侧壁51c构成引导面51a,利用一个振子33使引导部件51整体振动。
在第2实施方式中,引导装置30的引导部件31,只要能在振动状态下利用声压以摩擦阻力低的状态压缩纤维束F并对其进行引导即可,一对板并不限于以下述方式形成,即、对置面间隔在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游端到中途之间,上游侧比下游侧宽。例如也可利用一对弯曲的板或一对平板以下述方式形成引导部件31,即、构成引导面31a的对置面的间隔在引导面31a的整体范围内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减小。又,引导装置30的引导部件31,也可设计为将一对平板的对置面即一对引导面31a平行配置的结构。
引导装置30的引导部件31,不限于用平板或弯曲板构成对置的引导面31a的形式。例如引导部件52也可如图13所示,形成为具有槽部53的形状,而引导面52a由其内表面构成,所述槽部53是截面形状从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减小的、从筒状体的一端连续至另一端的狭缝。槽部53不限于沿引导部件52的长度方向直线状延伸的形状,也可是弯曲的形状或蜿蜒的形状。
又,引导部件52,不限于以槽部53位于上侧的状态配置的结构,也可以以槽部53位于横侧或下侧的状态配置。这样,在筒状体的引导部件52具有槽部53的情况下,与例如利用引导面对置设置的一对板构成引导部件时比较,引导装置30容易小型化并且部件数量减少,可以以低成本制造引导装置30。又,由于引导部件具有槽部53,而容易将纤维束F导入引导部件52。
如图14所示,引导装置30的引导部件55,也可以在一块板材56上以与锭子的间距一致的间隔形成多个槽57。这种情况下,构造变得简单,并且可用1个引导部件31同时引导多个锭子的纤维束F。因此,可以以更低成本制造引导装置30。
作为将由引导装置30压缩后的纤维束F引导到牵伸装置11的最终输出罗拉的夹持部的结构,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那样将引导部件31配置在三列式牵伸部的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的对、与最终输出罗拉对26之间的结构。例如也可将构成最终输出罗拉的下罗拉设计为大直径的罗拉,该下罗拉兼具三列式牵伸部的前下罗拉的作用,将引导部件31、52配置在该下罗拉的上方。
作为将由引导装置30压缩后的纤维束F引导到牵伸装置11的最终输出罗拉的夹持部的结构,也可将引导部件31配置在三列式牵伸装置11的最终输出罗拉对即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的对、与其紧前的罗拉对即中下罗拉13以及中上罗拉22的对之间。
在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将引导装置30配置在最终输出罗拉对26与前下罗拉12以及前上罗拉21的对之间的牵伸装置中,也可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引导装置30配置在后罗拉(14、23)的对与中罗拉(13、22)的对之间。
在此,虽然仅记载了几个实施方式,但作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在不超出其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以其他特有的形式具体化。本发明不限于在此记载的内容,也可在附加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加以改进。

Claims (12)

1、一种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的纤维束(F)以收窄该纤维束(F)的宽度的方式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
该引导装置(30)包括:
引导部件(31、50、51、52、55),具有沿着所要引导的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收窄纤维束(F)的宽度的引导面(31a、50a、51a、52a);
励振部(32),使前述引导部件(31)振动,以产生阻止前述纤维束(F)接触前述引导面(31a)的声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31)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平板(31),该一对平板(31)具有相互平行地配置而形成前述引导面(31a)的对置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31)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板(31),该一对板(31)具有引导面(31a),所述引导面(31a)具有前述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游侧比下游侧宽的间隔,这些对置面形成前述引导面(31a)。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50、52)包括截面从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减小的筒状体(50、52),前述筒状体(50、52)的内表面构成前述引导面(50a、52a)。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其特征在于,前述筒状体(52)具有从该筒状体(52)的一端连续至另一端的槽部(53)。
6、一种能够组装在细纱机中的牵伸装置(11),其特征在于,该牵伸装置(11)包括:
后罗拉(14);
卷挂皮圈(13a)的中罗拉(13);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该纤维束引导装置(30)配置在前述后罗拉(14)与中罗拉(13)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伸装置(11),其特征在于,前述励振部(32)由多个锭子共用的振荡器(39)驱动。
8、一种具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伸装置(11)的环锭细纱机。
9、一种能组装在细纱机中的牵伸装置(11),其特征在于,该牵伸装置(11)包括:
最终输出罗拉(26a);
该最终输出罗拉(26a)紧前的罗拉(12);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束引导装置(30),该纤维束引导装置(30)配置在前述最终输出罗拉(26a)与前述紧前的罗拉(12)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牵伸装置(11),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31)具有向前述最终输出罗拉(26a)的夹持部延伸的引导部(31b)。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牵伸装置(11),其特征在于,前述励振部(32)由多个锭子共用的振荡器(39)驱动。
12、一种具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牵伸装置(11)的环锭细纱机。
CNB2006100923483A 2005-06-02 2006-06-01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细纱机的牵伸装置以及环锭细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76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62202 2005-06-02
JP2005162202 2005-06-02
JP2006080670 2006-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3068A true CN1873068A (zh) 2006-12-06
CN100567603C CN100567603C (zh) 2009-12-09

Family

ID=3748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234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7603C (zh) 2005-06-02 2006-06-01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细纱机的牵伸装置以及环锭细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67603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9734A (zh) * 2010-06-23 2010-12-01 东华大学 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
CN101451283B (zh) * 2007-10-05 2011-02-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
CN101314876B (zh) * 2007-06-01 2011-04-0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引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10079A1 (it) * 2000-01-29 2002-07-17 Truetzschler & Co Dispositivo su una carda per ottenere un insieme di fibre
US6550106B2 (en) * 2000-01-29 2003-04-22 TRüTZSCHLER GMBH & CO. KG Fiber web guiding device for forming a sliver from a fiber web
CN2576733Y (zh) * 2002-08-12 2003-10-01 东华大学 减少毛羽的集合纺纱装置
DE102004028358A1 (de) * 2004-06-11 2005-12-29 Trützschl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für eine bandbildende Textilmaschine, insbesondere Strecke, Karde o. dgl., mit einer Vliesführu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4876B (zh) * 2007-06-01 2011-04-0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引导装置
CN101451283B (zh) * 2007-10-05 2011-02-0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
CN101899734A (zh) * 2010-06-23 2010-12-01 东华大学 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
CN101899734B (zh) * 2010-06-23 2012-05-23 东华大学 二元结构的涤纶和粘胶混纺纱的加工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67603C (zh)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9152B1 (en) Fiber bundle guiding device for a spinning machine
CN112760760B (zh) 一种无纺布生产用梳理装置
CN105755582B (zh) 不锈钢纤维拉断机
CN1873068A (zh) 纺纱机中的纤维束引导装置以及细纱机的牵伸装置
JP4626548B2 (ja) 紡機における繊維束案内装置及び精紡機のドラフト装置
CN101191262A (zh) 新型双纤维紧密纺装置
CN2793106Y (zh) 改进型皮棉清理机
CN101713110B (zh) 一种兔毛梳理机
CN214572418U (zh) 一种梳毛机毛网抖草屑装置
CN1924130A (zh) 环锭精纺机机械集聚式紧密纺纱装置
CN213652762U (zh) 防抖动罗拉装置
CN201049979Y (zh) 纺纱集聚管
CN210736983U (zh) 一种气流纺并条机
CN201309990Y (zh) 一种抽气式转杯纺纱器的排杂结构
JPH11279853A (ja) 圧縮装置を備えた紡績機
CN2707783Y (zh) 环锭纺纱机纤维须条集束装置
CN202492629U (zh) 一种清梳联气压振动棉箱
CN214572429U (zh) 一种精梳机毛刷清洁装置
CN1702208A (zh) 压力棒以及带压力棒的纺纱准备机器
CN101624731B (zh) 毛网卷捻器
CN215828945U (zh) 新型给棉罗拉
JP2006225814A (ja) ムラ糸の製造方法
CN2703008Y (zh) 一种环锭纺细纱机四罗拉六皮圈牵伸装置
CN110331480B (zh) 一种棉纱纺织用圆机
CN102021689A (zh) 新型双纤维紧密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

Termination date: 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