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5015A -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65015A CN1865015A CN200610082505.2A CN200610082505A CN1865015A CN 1865015 A CN1865015 A CN 1865015A CN 200610082505 A CN200610082505 A CN 200610082505A CN 1865015 A CN1865015 A CN 18650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material
- conveyer belt
- throughput direction
- image
- alo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7—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deskewing or alig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及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其构成用来吸附片材并且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该输送带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布置的电极,其中这些电极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尺寸和形状;压辊,其构成用来将片材压在输送带的吸附起始位置;以及充电单元,其构成用来向电极施加电压。该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片材在通过压辊将片材的前缘压在输送带上之后吸附在输送带上,或者充电单元如此构成,从而沿着输送方向在压辊的辊隙的上游没有施加电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用于在使片材吸附在输送带上的同时输送片材,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根据图像信息在片材(即记录介质,例如纸张或薄塑料片)上形成由墨点图案构成的图像。这些成像设备根据其记录方法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包括喷墨式、线点式、热式和激光束式。在这些成像设备类型中,喷墨式成像设备构成为从记录头将墨水喷射到片材(例如记录纸张)上,由此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喷墨式成像设备有利于记录头小型化,并且能够以高速和低运行成本提供高分辨率图像。而且,作为非冲击式设备的喷墨式成像设备产生出更少的噪声,并且容易用多色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具体地说,在包括具有许多横跨纸张宽度布置的喷嘴的行式记录头的整行式记录设备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记录速度。
一般来说,成像设备从送纸单元(例如纸盒)穿过成像单元(记录单元)将片材输送给排纸单元。在从送纸开始经过成像到排纸的整个过程中按照预定的定时来控制片材的输送。从送纸到成像的过程尤其需要精确的输送,因为在片材上的成像位置将受到影响。而且,在成像期间,如果片材没有以恒定的速度输送,则出现在图像缩放系数方面的偏差,并且造成图像出现不理想的扩大或收缩。具体地说,对于具有多个记录头的成像设备而言,在由多个不同记录头记录的图像之间出现偏移。在彩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中,该偏移表现为色彩偏移,并且造成图像缺陷。为了防止出现这些问题,必须将精确受控的输送单元的输送力精确传递给片材。
鉴于上述方面提出的输送系统的示例为这样一种输送装置,它包括环形带并且采用静电吸附力来使片材与环形带紧密接触。对于采用静电吸附力的这种带式输送装置而言,尤其对于具有多个记录头(成像单元)的彩色成像设备而言,必须精确地保持带的输送速度以便精确地调节每个记录头的成像位置。还必须使片材保持与输送构件(例如带或鼓)紧密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在输送构件上的片材浮动或偏移。
但是,在成像设备中,例如,具有多个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长整行式记录头的彩色成像设备中,从位于最上游侧上的记录头到位于最下游侧上的记录头的距离非常长。这造成片材在记录区域中的摆动,并且可导致在所记录的图像方面的失真以及卡纸。针对向下推压片材以防止它浮动所提出的方法在于向包括在输送带中的电极施加电压以产生出电动力,由此使得片材吸附在输送带上。其它所提出的方法包括这样一种方法,其中采用静电吸附力来使片材吸附在输送带上,并且还包括这样一种方法,其中设置压力控制室以通过风扇来调节压力,由此使片材吸附在输送带上。
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0-247476和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0-60168描述了上述方法,其中片材在记录区域中吸附在输送带上的同时被输送,并且受到由记录头进行的记录操作。
但是,上述技术存在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例如,在其中采用静电吸附力的方法中,难以产生出足以降低起皱的吸附力。而且,由成像引起的在电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够使之难以保持稳定的吸附力。在采用上述其它吸附方法的输送装置中,由于片材仅仅在开口处被吸附而不是由设在延伸区域上面的吸附力产生单元吸附,所以难以吸附片材的端部。而且,空气吸附可能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因为穿过片材的空气可能包含有墨水雾并且造成在片材上出现墨点。
另一方面,采用上述静电吸附力的输送装置如此构成,从而充电刷的最上游的端部沿着输送方向位于与用于将片材压在输送带上的压辊的辊隙基本上相同的位置处。因此,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从用于使片材的边缘对准并且补偿其歪斜的矫正辊输送出的片材在它到达压辊之前吸附在输送带上。这会造成在矫正辊和压辊之间的吸附力产生定时方面的偏差,并且引起在片材的前缘处重新出现歪斜。
一般来说,一些片材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翘曲。在片材在中部向上翘曲时,如果来自输送带的吸附力在片材到达压辊的辊隙之前施加在片材上,则片材的两侧都先吸附在输送带上。因此,该片材在其中部浮动的情况下由压辊压在输送带上,并且在片材的中间部分中出现皱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高精度地输送片材同时使片材牢牢地吸附在输送带上的片材输送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而且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出现墨点偏移等而出现图像质量下降并且产生出稳定且高质量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它构成用来吸附片材并且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该输送带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布置的电极,其中这些电极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尺寸和形状;压辊,它构成用来将片材压在输送带的吸附起始位置;以及充电单元,它构成用来向电极施加电压,其中片材在通过压辊将片材的前缘压在输送带上之后吸附在输送带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它构成用来吸附片材并且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该输送带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布置的电极,其中这些电极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尺寸和形状;压辊,它构成用来将片材压在输送带的吸附起始位置;以及充电单元,它构成为向电极施加电压,其中所述充电单元如此构成,从而沿着输送方向在压辊的辊隙的上游处没有施加电压。
根据本发明,在沿着输送方向压辊的上游位置处没有在片材上施加吸附力。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它能够在使片材牢固地吸附在输送带上的同时高精度地输送片材。还可以提供一种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并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出现墨点偏移等而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并且能够产生出稳定且高品质的图像。
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说明中并且参照附图将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示意性垂直剖视图,其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的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结构。
图2为一示意性透视图,其显示出在图1中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3为沿着输送方向剖开的输送带和在该输送带下面的压板的示意性局部垂直剖视图,其显示出用于产生出吸附力的机构。
图4为一示意性平面图,其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5为在图4中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A为一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显示出其中当在图2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中从压辊的辊隙到充电刷的最上游的端部沿着输送方向的距离等于每个电极的宽度时产生出吸附力的状态。
图6B为图6A的平面图。
图7A为一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显示出其中电极正在从在图6A和6B所示的位置向下游运动,并且随后的电极正在靠近充电刷的状态。
图7B为图7A的平面图。
图8A为一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显示出其中当在图2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中从压辊的辊隙到充电刷的最上游的端部沿着输送方向的距离小于每个电极的宽度时产生出吸附力的状态。
图8B为图8A的平面图。
图9A为一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显示出其中当在图2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中从压辊的辊隙到充电刷的最上游的端部沿着输送方向的距离大于每个电极的宽度时产生出吸附力的状态。
图9B为图9A的平面图。
图10为一示意性平面图,其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1为在图10中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2A为一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显示出其中在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供给电能而产生出吸附力的状态。
图12B为图12A的平面图。
图13A为一示意性局部侧视图,其显示出其中在改进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供给电能而产生出吸附力的状态。
图13B为图13A的平面图。
图14A和14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另一个改进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供给电能而产生出吸附力,在该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将由一对辊子构成的压辊组件设置在从动辊的下游,而将一对辊子与介于其间的输送带彼此相对设置。
图15为一示意性透视图,其显示出在图13A和13B中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改进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其中改进了电极的图案。
图16为一示意性透视图,其显示出在图14A和14B中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改进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其中改进了压辊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附图中的相同参考标号指的是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图1为一示意性垂直剖视图,其显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的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结构。图2为一示意性透视图,其显示出在图1中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图3为沿着输送方向剖开的输送带和在该输送带下面的压板的示意性局部垂直剖视图,并显示出用于产生出吸附力的机构。图4为一示意性平面图,其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图5为在图4中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5对包括根据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说明。参照图1,在送纸单元中,驱动装载有片材P(记录介质)的厚板21和用于供送片材P的送纸辊22来开始送纸操作。厚板21可以绕着转动轴线转动,并且由厚板弹簧24朝着送纸辊22偏压。该厚板21设有面对着送纸辊22的分离垫片25。分离垫片25防止了送入两张片材P并且可以由例如具有较大摩擦系数的人造皮革制成。在片材P的一侧上的角部由用于使片材P分离成单张纸张的分离爪26覆盖。使厚板21与送纸辊22接触,并且通过释放凸轮(未示出)与送纸辊22脱离开。
在等待模式中,释放凸轮使厚板21保持在预定位置处,从而厚板21和其上的片材P与送纸辊22分离。当送纸辊22和释放凸轮在该状态中被驱动时,释放凸轮与厚板21分离并且允许厚板21向上运动。这使得片材P与送纸辊22接触。当送纸辊22转动时,一张片材P被拾取,由分离爪26分离,并且送给带输送单元。送纸辊22继续转动直到将该张片材P送给带输送单元。当重新进入其中送纸辊22与片材P分离的等待模式时,断开送纸辊22的驱动力。
带输送单元由包括用来吸附和输送片材P的输送带31的片材输送装置构成。输送带31由驱动辊34驱动并且由从动辊(输送辊)32和张力辊35缠绕。从动辊32和驱动辊34可转动地连接在框架30上。张力辊35可转动地连接在臂50的一端上,该臂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连接在框架30上。弹簧51向外偏压张力辊35以向输送带31施加张力。
用于在片材P上形成(记录)图像的记录头组件7设在可以为环形带的输送带31的水平表面上方。记录头组件7面对着压板10,并且输送带31介于它们之间。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用作记录单元的记录头组件7包括四个用于彩色记录的记录头,即分别用于黑色、品红色、青色和黄色的记录头7K、7M、7C和7Y。在记录单元中,用于在水平状态中支撑着片材P的压板10设置在输送带31下方并且直接位于其相应的记录头7K、7M、7C和7Y的下方。压板10布置在设在框架30上的其相应的压板弹簧11上。压板10被偏压成与记录头组件7的参考位置构件(未示出)接触,从而确保了压板10位置的精度。在限定输送带31向下偏移的同时,压板10精确地引导输送带31。
压辊33设置在从动辊32的上方,并且面对着从动辊32,同时输送带31介于它们之间。压辊33在吸附起始位置处将片材P压在输送带31上。由于输送带31被导入进在从动辊32和压辊33之间的辊隙中,所以压辊33随着从动辊32转动而转动。压辊33由弹簧(未示出)压在输送带31上并且与从动辊32一起转动以将片材P引导至记录头组件7上。在片材P的输送通道中,在输送带31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处设有一对辊子(矫正辊)55和56。在片材P的前缘处,矫正辊55和56矫正从送纸单元送入的片材P的歪斜。用作成像单元的记录头组件7设在从动辊32沿着输送方向的下游处。根据图像信息,记录头组件7在由输送带31输送的片材P上形成图像。
在上述结构中,从矫正辊55和56朝着带输送单元(即,输送带31的片材输送部分)输送的片材P被导入进在从动辊32和处于静止状态的压辊33之间的辊隙中,并且以预定时间施加输送力。因此矫正了片材P的歪斜。然后,根据矫正辊55和56开始转动的时间(即开始输送片材P的时间)来确定在片材P上的成像位置。输送马达驱动驱动辊34以使输送带31运行,由此将片材P在图1和图2中从右向左输送。
如图3所示,输送带31包括用于吸附并且输送片材P的吸附力产生单元36。该吸附力产生单元36包括正电极(电极板)36a和负电极(电极板)36b,它们可以由导电金属制成并且嵌入在输送带31中。换句话说,输送带31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交替布置的电极36a和36b。如在图2和图4中所示,在每个正电极36a的端部处设有电压接收部分36a′,而在每个负电极36b的端部处设有电压接收部分36b′。从设置在输送带31的两侧上方的充电刷(充电单元)52通过电压接收部分36a′和36b′向电极36a和36b施加正负电压。这在片材P上产生出静电吸附力。片材P在由吸附力保持与输送带31紧密接触的同时被输送。在该输送期间,记录头组件7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
记录头组件7包括四个长行式记录头7K、7M、7C和7Y,它们沿着与片材P的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输送方向平行布置。这些记录头7K、7M、7C和7Y从输送方向的上游开始按照这种顺序以预定的间隔布置,并且连接在头支架(未示出)上。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每个记录头7K、7M、7C和7Y都是从中根据图像信息将墨水喷射到片材P上的喷墨记录头。每个行式喷墨记录头具有喷嘴面,该喷嘴面以其间预定的距离面对着片材P并且设有布置在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记录区域上方的许多喷嘴。
记录头7K、7M、7C和7Y如此构成,从而设置在每个喷嘴内的加热器向墨水提供喷射能量。由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在喷嘴内的墨水中产生出薄膜沸腾。然后,该薄膜沸腾使得气泡膨胀或收缩并且改变了墨水的压力。这使得墨水从喷嘴中喷射出,由此允许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头支架按照可垂直运动的方式设置,从而它能够精确地停止在自位于左、右、前和后上的四个滚珠螺纹轴的预定高度处。用于在非记录模式中覆盖喷嘴的头盖帽布置在紧靠记录头组件7下方的位置(盖帽位置)和用于记录头组件7的回缩位置之间。这些头盖帽按照这样一种方式布置,从而它们可以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平行地运动。在非记录模式中,头支架升高,同时头盖帽运动到紧靠记录头组件7下方的位置处,从而这些喷嘴面由头盖帽覆盖。这允许长期存储墨水,同时避免墨水变干。
参照图1,排纸单元如此构成,从而将与带输送单元分离的一张片材P排放到成像设备外面。用作电去除单元的放电刷53设置在输送带31的两侧上方,并且位于记录头组件7的下游(充电刷52的下游)。在通过放电刷53去除了在被输送穿过记录单元的片材P上的电之后,使该片材P在分离板上自剥离,并且被引导至排纸单元。该排纸单元包括排纸辊组(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设有三组),每组包括排纸辊41和正齿辊42。在其上已经由记录头组件7形成有图像的片材P在保持在每个排纸辊组的辊隙中的同时被输送,并且排放到输出盘43上。来自驱动辊34传送的扭矩使得排纸辊41与驱动辊34同步地被驱动。每个正齿辊42在外缘上具有尖锐的齿,从而可以防止在片材P上的墨水被转印到其上。
参照图4,多个正电极36a的电压接收部分36a′沿着输送方向布置在输送带31的一侧上,而多个负电极36b的电压接收部分36b′沿着输送方向布置在输送带31的另一侧上。电压接收部分36a′和36b′在相应侧面上在输送带31的上表面上露出。这些电极36a和36b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交替地布置。正电极36a的电压接收部分36a′位于下侧上(在该图中),并且因此能够通过施加预定的压力使位于下侧上(在该图中)的导电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与电压接收部分36a′接触。同样,负电极36b的电压接收部分36b′位于上侧上(在该图中),并且因此可以通过施加预定的压力使位于上侧上(在该图中)的导电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与电压接收部分36b′接触。
从高压电源(未示出)通过充电刷52将正电压施加在电极36a的电压接收部分36a′上,同时,通过另一个充电刷52将负电压施加在电极36b的电压接收部分36b′上。图3为沿着输送方向剖开的局部垂直剖视图,并且显示出包括电极36a和36b的一部分输送带31和位于输送带31下面的一部分压板10。参照图3,电极36a和36b介于基层36c和表面层36d之间,并且由此受到保护。基层36c和表面层36d可以由塑料(例如聚乙烯或聚碳酸酯)制成。
在图3中,向正电极36a施加电压使得沿着表示电力线的箭头方向产生出电力。在正电极36a和负电极(接地板)36b之间的电位差使得在输送带31上方产生出静电吸附力。因此通过静电吸附力将片材P吸附在输送带31的表面上。在吸附在输送带31上的片材P的记录表面上产生出具有与施加在正电极36a上的电压相同的极性的电荷(表面电位)。
施加在片材P上的吸附力在与位于正电极36a和相邻的负电极36b之间的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处最弱,并且没有设置任何导电金属。例如,具有大约为1×106ohm-cm的中等电阻率的充电刷52将大约0.5kV至10kV的电压施加在吸附力产生单元36上以使得在输送带31上产生出吸附力。在该情况中,改变充电刷52的长度和位置(沿着输送方向)可以改变在输送带31上的馈电面积,由此控制片材的吸附区域(吸附力产生区域)。
喷射到片材P上的大量墨水使得片材P膨胀然后起皱(呈波纹形)。但是,由于片材P通过吸附力产生单元36吸附在输送带31的表面上,所以可以防止(消除)片材P朝着记录头组件7浮动。因此,即使在使用行式记录单元的情况中,也可以防止在片材P和记录头7K、7M、7C和7Y之间出现不理想的接触,并且可以确保稳定且良好的记录性能。由于片材P的起皱出现在与在输送带31中吸附力最弱的区域相对应的单独部分中(即,每个都与位于正电极36a和相邻的负电极(接地电极)36b之间的区域相对应并且没有设置任何导电金属的单独部分),所以可以将片材P朝着记录头组件7的浮动减小到最少。
即使在该环境中的变化(例如温度和湿度变化)造成在边缘上起皱和翘曲,也能使片材P吸附在输送带31上,并且通过压辊33消除起皱和翘曲。该记录头组件7因此实现了在图像记录中的可靠性能。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除了给电极36a和36b提供电能的充电刷52之外,还设有用来从电极36a和36b中去除电以便使片材P从输送带31中分离的放电刷53。如在图2和图4中所示,与正电极36a相对应的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设置在输送带31的一侧上,而与负电极36b相对应的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设置在输送带31的另一侧上。
在输送带31中,形成为梳齿形状的正负电极36a和36b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以预定的间隔交替布置。表面层36d(参见图3)被局部地去除并且使正负电极36a和36b的表面局部地显露在设有其相应的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的相应的侧面上。这些显露部分,即电压接收部分36a′和36b′可以通过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到达。换句话说,在输送带31的一侧上进行正电极36a的充电和放电,而在输送带31的另一侧上进行负电极36b的高压充电和放电。
用于将所输送的片材P压在输送带31上的压辊33设置在面对着从动辊32的位置处,并且输送带31介于压辊33和从动辊32之间。在输送带31的宽度上延伸的压辊33的长度设定为小于在输送带31的两侧上的充电刷52之间的距离,即小于在输送带31的两侧上的放电刷53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压辊33如此构成,从而它可以布置在输送带31的两侧之间,以便每一侧由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限定。因此可以简化该结构,并且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
图6A、7A、8A和9A为示意性侧视图,每幅图显示出在每个电极36a和36b(由在这些附图中的“A”和“B”表示)的宽度H、电极间距离S和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之间的关系。图6B、7B、8B和9B分别为图6A、7A、8A和9A的平面图。图6A和6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等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时,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馈电产生出吸附力(即,显示出在位于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处的吸附位置中的状态)。图7A和7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上述特定电极从在图6A和6B中所示的位置向下游运动,并且随后的电极正在靠近充电刷52。图8A和8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小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时,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馈电产生出吸附力。图9A和9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大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时,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馈电产生出吸附力。
接着,将参照图6A至9B对使片材P吸附在输送带31上的时间进行说明。根据输送带31的易弯曲特性、在记录头组件7和从动辊32之间的距离等确定从动辊32的直径ФD。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采用其直径ФD大约为30mm的从动辊32。虽然没有具体给出压辊33的直径Фd,但是由于从设计方面看上部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采用其直径Фd大约为16mm的压辊33。
“H”为在输送带31中每个电极36a和36b的宽度,“S”为电极间距离,“F”(F=H+S)为在两个相邻的电极之间的间距,并且“L”为在压辊33的辊隙N和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之间的输送距离。压辊33的辊隙N的上游的输送方向由加号“+”表示,而在压辊33的辊隙N的下游的输送方向由减号“-”表示。如在图6A、6B、7A和7B中所示,如果满足条件L=H,则在吸附力产生位置(吸附起始位置)处的特定电极(在这些附图中的浅色电极“B”)没有位于压辊33的辊隙N的上游(在“+”侧上)。
也就是说,在图7A和7B中,浅色电极B正沿着输送方向向下游运动,并且黑色电极A正在穿过辊隙N并且靠近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由于馈电直到黑色电极A与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接触才开始,所以浅色电极B的上游侧紧接着在给黑色电极A开始馈电之前与位于最下游侧上的馈电点相对应(“-”侧)。因此,如果满足条件L=H,则吸附力产生位置(吸附起始位置)从0(辊隙N)变为-F。在该状态中,在辊隙N的上游(在“+”侧上)没有产生吸附力。
如在图8A和8B中一样,如果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小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则吸附力产生位置(吸附起始位置)从(H-L)变为(H-L-F)。由于满足条件(H-L)>0,所以在压辊33的辊隙N的上游(在“+”侧)产生出吸附力。
如在图9A和9B中一样,如果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大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则吸附力产生位置从(H-L)变为(H-L-F)。由于满足条件[(H-L)<0],所以在压辊33的辊隙N的上游(在“+”侧上)没有产生出吸附力。
为了防止片材P(记录介质)在它到达压辊33的辊隙N之前吸附在输送带31上,如图6A、6B、7A、7B、9A和9B中所示,必须满足条件(L=H)或满足条件(L<H)。其中如在图8A和8B中一样满足条件(L<H)的结构使得在压辊33的辊隙N的上游(在“+”侧上)产生出吸附力,因此该结构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在图9A和9B中所示的结构中,|H-L|的距离可能不允许产生出吸附力,并且妨碍压辊3如所期望的一样作用。因此,能够在可能的最大程度上使|H-L|的距离减少到最小。从这点看,如在图6A、6B、7A和7B中所示,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在理想上等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
换句话说,如果包括以梳齿形状的电极36a和36b的输送带31如此构成从而能够阻止由在图8A和8B中所示的结构满足的条件(L<H)得到满足,则可以确保在压辊33的辊隙N的下游开始馈电。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防止片材P在它到达压辊33的辊隙N之前吸附在输送带31上。而且,上述结构使得片材P能够牢牢地吸附在输送带31上,由此改善了输送精度。这防止了由于出现墨点偏移等而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因此确保了稳定且高品质的图像。
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31,其构成为输送片材P、同时用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以预定间隔布置的电极36a和36b吸附它;压辊33,其构成为在吸附起始位置处将片材P压在输送带31上;以及充电刷(充电单元)52,其构成为向电极36a和36b施加电压,并且如此构成,从而防止了在通过压辊33将片材P的前缘压在输送带31上之前将片材P吸附在输送带31上。可选的是,在包括上述组成部件的片材输送装置中,充电刷52如此布置,从而在压辊33的辊隙N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没有开始馈电。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在压辊33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没有在片材P上施加吸附力,所以可以高精度地输送片材P,同时使之牢牢地吸附在输送带31上。因此,可以提供片材输送装置和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其能够防止由于出现墨点偏移等而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并且能够确保稳定且高品质的图像。具体地说,由于可以防止由于在压辊的上游吸附力产生时间偏差而导致中断了对歪斜的片材进行矫正,所以可以防止再次出现片材歪斜。还可以防止在例如片材在中间部分中向上翘曲时片材的两侧首先吸附在输送带上,因此在片材的中间部分中出现皱纹。
图10为示意性平面图,其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图11为在图10中所示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2A、13A和14A为示意性侧视图,每幅图显示出在每个电极36a和36b的宽度H、电极间距离S和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之间的关系。图12B、13B和14B分别为图12A、13A和14A的平面图。图15为示意性透视图,其显示出在图13A和13B中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改进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其中改进了电极的图案。图16为示意性透视图,其显示出在图14A和14B中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改进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其中改进了压辊的结构。
图12A和12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当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等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或者大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时,响应于开始给特定电极馈电产生出吸附力。图13A和13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构成为每个电极的片材吸附部分位于其电压接收部分的上游的输送带31中,在充电刷52如在图12A和12B中一样布置的情况下,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馈电产生出吸附力。图14A和14B显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将由一对压辊33和33构成的压辊组件设置在从动辊32的下游、从而该对压辊33彼此面对并且输送带31介于它们之间的改进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响应于开始向特定电极馈电产生出吸附力。
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与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相对于记录头组件7布置,并且输送带31介于它们之间,即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布置在输送带31的下面上。该结构不仅防止了墨水进入到在电极(电压接收部分)之间的空间,而且还具有能够减小成像设备的宽度的效果。在图10和11中所示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与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那些方面。换句话说,第二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具有与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类似的结构,因此可以实现与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一般来说,将从动辊32的直径ФD设定为相对较大。但是,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果从动辊32的直径ФD较大,则不能将充电刷52放置在从动辊32的辊隙附近。例如,在从动辊32的直径ФD大约为30mm时,每个电极36a和36b的宽度H大约为10mm,并且电极间距离S大约为5mm,如果如在图9A和9B中一样,从压辊33的辊隙N到充电刷52的最上游的端部的输送距离L大于每个电极的宽度H(L>H),则在没有供给电能、并因此不会吸附在输送带31上的情况下,将片材P输送大约5mm。片材P最大输送大约15mm,而不会吸附在输送带31上。
在其中充电刷52和放电刷53设置在输送带31的内表面(下面)上的当前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电极图案可以如在图13A、13B和15中所示一样构成。也就是说,在其中电极36a和36b的片材吸附区域位于其相应的电压接收部分36a′和36b′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的电极图案中,它可以如此构成,从而吸附力产生位置位于与充电刷52接触点的上游处。在该结构中满足条件(H-L=0)。因此,如在图6A、6B、7A和7B中所示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情况中一样,可以实现能够防止片材P在它到达压辊33的辊隙N之前吸附在输送带31上的片材输送装置。
在图14A、14B和16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充电刷52设置在包括以梳齿形状的线性电极的输送带31的内表面(背面)上。副从动辊(副输送辊)32a相对于从动辊32设置,并且输送带31介于它们之间,同时由那对压辊33和33构成的压辊组件设置在从动辊32的下游预定距离处。该对压辊33彼此面对,并且输送带31介于它们之间。
如在图14A和14B中所示一样,压辊组件如此构成,从而在压辊33在输送带31的下面(背面)上的直径ФD和电极36a和36b的宽度H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ФD/2<H”。在该结构中,可以实现能够满足条件“H-L=0”或者“H-L<0”的状态。换句话说,可以防止片材P在它到达压辊组件的辊隙N之前吸附在输送带31上。因此,在图14A、14B和16中所示的以及在图13A、13B和15中所示的该示例性实施方案具有与第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类似的效果。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可以消除传统的缺点,其中当片材的前缘辊隙吸附在输送带上时,在它到达压辊之前,中断了由矫正辊对歪斜的片材进行的矫正并且因此片材重新歪斜。还可以消除这些传统缺点,其中当片材在中间部分向上翘曲时,片材的两侧首先吸附在输送带上,并且因此在片材的中间部分中出现皱纹。换句话说,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由于在沿着输送方向的压辊的上游没有在片材上施加吸附力,所以该片材可以被高精度地输送,同时牢牢地吸附在输送带31上。本发明因此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片材输送装置并且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出现墨点偏移等而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并且产生出稳定且高品质的图像。
为了实现高速和高分辨率记录,近年来正在使大墨滴变得更细小。这加速了减小在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和提高喷墨速度的技术趋势。因此,为了实现高分辨率的图像品质,必须以高精度输送记录介质,同时在记录介质和记录头之间保持较小且恒定的距离。允许高精度输送记录介质同时确保记录介质可靠吸附的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对于具有行式头的单道次高速记录设备而言尤为有效,因为在输送精度方面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图像的品质。
在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已经将具有行式成像单元(例如整行式头)的成像设备描述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应用。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采用不同记录方法的成像设备,例如其成像单元横越片材运动以便进行主扫描的串行式成像设备,并且产生出类似的效果。在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已经将喷墨成像设备描述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应用。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成像设备而与记录方法无关,并且产生出类似的效果。例如,本发明适用于使用诸如热转印、热记录、激光束照射和线点记录等记录方法的成像设备。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披露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下面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该进行最宽范围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改进、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9)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
输送带,其构成用来吸附片材并且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该输送带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布置的电极,其中这些电极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尺寸和形状;
压辊,其构成用来将片材压在输送带的吸附起始位置;以及
充电单元,其构成用来向电极施加电压,
其中片材在通过压辊将片材的前缘压在输送带上之后吸附在输送带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充电单元包括一对具有电阻率大约为1×106ohm-cm的充电刷,并且其中通过改变充电刷的长度和位置来改变充电刷的馈电区域,从而控制输送带的片材吸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充电单元设置在与输送带的片材吸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每个电极包括电压接收部分和沿着输送方向相对于电压接收部分位于上游的片材吸附部分。
5.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
输送带,其构成用来吸附片材并且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该输送带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布置的电极,其中这些电极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尺寸和形状;
压辊,其构成用来将片材压在输送带的吸附起始位置;以及
充电单元,其构成用来向电极施加电压,
其中所述充电单元如此构成,从而沿着输送方向在压辊的辊隙的上游处没有施加电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充电单元包括一对具有电阻率大约为1×106ohm-cm的充电刷,并且其中通过改变充电刷的长度和位置以改变充电刷的馈电区域,从而控制输送带的片材吸附区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充电单元设置在与输送带的片材吸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每个电极包括电压接收部分和沿着输送方向相对于电压接收部分位于上游的片材吸附部分。
9.一种成像设备,该设备包括:
成像单元,其构成用来根据图像信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与成像单元相对设置并且输送带介于它们之间的压板,该压板构成为使输送带保持平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包括其构成用来将墨水喷射到片材上的喷墨记录头。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输送带的片材吸附区域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的端部位于在成像单元沿着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上的喷墨位置的上游。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行式记录头。
14.一种成像设备,该设备包括:
成像单元,其构成用来根据图像信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与成像单元相对设置并且输送带介于它们之间的压板,该压板的构成用来使输送带保持平坦。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构成为将墨水喷射到片材上的喷墨记录头。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输送带的片材吸附区域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的端部位于在成像单元沿着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上的喷墨位置的上游。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行式记录头。
19.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
输送带,其构成用来吸附片材并且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该输送带包括多个沿着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布置的电极,其中这些电极具有沿着与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尺寸和形状;
压辊,其构成用来将片材压在输送带的吸附起始位置;以及
充电单元,其构成用来向电极施加电压,
其中所述充电单元如此构成,从而当每个电极的后缘穿过压辊的辊隙时开始向每个电极施加电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43552/2005 | 2005-05-17 | ||
JP2005143552A JP4402008B2 (ja) | 2005-05-17 | 2005-05-17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5015A true CN1865015A (zh) | 2006-11-22 |
CN100562434C CN100562434C (zh) | 2009-11-25 |
Family
ID=37424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8250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2434C (zh) | 2005-05-17 | 2006-05-16 |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35384B2 (zh) |
JP (1) | JP4402008B2 (zh) |
CN (1) | CN100562434C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7485B (zh) * | 2008-06-19 | 2012-09-26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介质运送装置 |
CN104854007A (zh) * | 2012-12-14 | 2015-08-19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堆叠装置和成像设备 |
CN110091582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CN110140090A (zh) * | 2016-12-27 | 2019-08-16 | 惠普打印机韩国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269727A (ja) | 2008-05-08 | 2009-11-19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4858587B2 (ja) * | 2009-08-31 | 2012-01-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DE102019211840A1 (de) * | 2018-09-26 | 2020-03-26 |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 von Bedruckstoff |
JP2022063455A (ja) * | 2020-10-12 | 2022-04-22 |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 | 光沢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18626B2 (ja) | 1993-11-16 | 1998-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 |
JP3056660B2 (ja) | 1994-12-27 | 2000-06-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ダブルカセット型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
JPH08292655A (ja) | 1995-04-20 | 1996-11-05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881339A (en) * | 1996-11-01 | 1999-03-09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leaning blade for removing deposited toner |
JPH10198120A (ja) * | 1997-01-08 | 1998-07-31 | Fujitsu Ltd | 誘電体ベルトを使用した静電記録方式 |
US6309064B1 (en) * | 1997-11-20 | 2001-10-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
JPH11151842A (ja) | 1997-11-20 | 1999-06-08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0060168A (ja) | 1998-08-11 | 2000-02-25 |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 媒体搬送基体 |
JP2000247476A (ja) | 1999-03-01 | 2000-09-12 | Canon Inc | 搬送ベルト及び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92943B2 (ja) * | 1999-06-23 | 2006-07-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1039569A (ja) | 1999-07-30 | 2001-02-13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DE60143685D1 (de) | 2000-07-11 | 2011-02-03 | Canon Kk | Fördergerät und Aufzeichnungsgerät |
US6595515B2 (en) * | 2000-08-11 | 2003-07-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with increased electric voltage |
JP3937786B2 (ja) * | 2001-10-02 | 2007-06-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37973A (ja) | 2002-02-08 | 2003-08-27 | Canon Inc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4012017B2 (ja) * | 2002-08-29 | 2007-1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EP1572566B1 (en) * | 2002-11-26 | 2012-01-18 | Ricoh Company, Ltd. | Stably operable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paper conveying and ejecting mechanism |
-
2005
- 2005-05-17 JP JP2005143552A patent/JP44020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5-04 US US11/417,612 patent/US823538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5-16 CN CN200610082505.2A patent/CN10056243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7485B (zh) * | 2008-06-19 | 2012-09-26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介质运送装置 |
CN102785485B (zh) * | 2008-06-19 | 2014-10-08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介质运送装置 |
CN104854007A (zh) * | 2012-12-14 | 2015-08-19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堆叠装置和成像设备 |
CN110140090A (zh) * | 2016-12-27 | 2019-08-16 | 惠普打印机韩国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10140090B (zh) * | 2016-12-27 | 2022-06-17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10091582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235384B2 (en) | 2012-08-07 |
JP2006321571A (ja) | 2006-11-30 |
JP4402008B2 (ja) | 2010-01-20 |
CN100562434C (zh) | 2009-11-25 |
US20060263113A1 (en) | 2006-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65015A (zh) |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4667117B2 (ja)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00231623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ist Recovery Method | |
CN1131787C (zh) | 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 |
CN1666879A (zh) | 传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 |
CN1727198A (zh) | 记录装置 | |
US8021063B2 (en) | Printer with staggered transporting belts | |
CN101830107A (zh) | 记录设备 | |
US7559642B2 (en) | Sheet material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246161B2 (en) |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06219235A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
CN1714033A (zh) | 具有改进的纸张传送和纸张排出机构的可稳定操作的成像装置 | |
CN1253881A (zh) | 具有改进的纸张传送机构的喷墨打印系统 | |
JP2007106511A (ja) |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H10138510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2007119222A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
JP2005170624A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該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7909435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dium conveying apparatus | |
JP2006219291A (ja)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260336A (ja) | 画像形成方法 | |
JP6168400B2 (ja) | 放電装置及び分極処理方法 | |
JP2005089076A (ja) | 記録媒体搬送機構とこの記録媒体搬送機構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0264671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0083121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07145503A (ja) | 記録装置の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5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