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1464A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61464A CN1861464A CNA2006100794849A CN200610079484A CN1861464A CN 1861464 A CN1861464 A CN 1861464A CN A2006100794849 A CNA2006100794849 A CN A2006100794849A CN 200610079484 A CN200610079484 A CN 200610079484A CN 1861464 A CN1861464 A CN 18614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ccupant
- air bag
- airbag apparatus
- vehicle
- re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4—Frontal colli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并提供一种发生车辆事故时能够彻底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的构成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安装在自动二轮车上的气囊装置(120)包括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展开膨胀的气囊(122)和收容气囊(122)的保持器(128)。该保持器(128)的设置位置设定为在发生前方碰撞时使该保持器(128)位于乘员(R)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上的气囊装置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在摩托车等车辆上安装气囊装置而对乘员进行保护的各种技术。例如,公知有如下的技术:在自动二轮车中,发生前方碰撞时,收容在安装于车体框架上的外壳内的气囊借助于膨胀气体展开膨胀,由此对乘员进行约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虽然提示了较大地确保气囊的保护区域的可能性,但是在安装在摩托车等乘员周围为开放结构的车辆上的气囊装置中,对于构筑可以在发生车辆事故时有效利用气囊合理约束乘员的技术的要求较高。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37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发生车辆事故时能够彻底保护乘员的气囊装置的构成技术及其相关技术。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而构成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能够典型地应用于装载在各种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的结构中。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车辆的典型例的“摩托车”,广泛地包含跨骑式车辆,即乘员横跨座椅就座的方式的车辆,例如包含在乘员座椅的前方并排设置燃料箱的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在乘员座椅和手柄支撑用头管之间形成有空间部的踏板类型的自动二轮车中的任何一个。并且,除了自动二轮车以外,上述“摩托车”还广泛地包含具有三个以上的行驶轮且乘员横跨就座的车辆(例如用于送比萨等的三轮式摩托车、用于在不良路面行驶的三轮或四轮小车式摩托车)以及如摩托雪撬等通过雪橇或履带行驶且乘员横跨就座的车辆。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气囊装置是至少包括气囊、保持器的气囊装置,形成安装在摩托车上的结构。在本发明中,气囊装置可以是各结构部件以一体状模块化的状态安装在摩托车上的结构,或者也可以通过各结构部件依次组装到车辆上而构成。
本发明的气囊,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通过充气机等膨胀气体供给装置向其内部供给膨胀气体而在形成于乘员的前方侧的乘员保护区域展开膨胀。在乘员保护区域展开膨胀的气囊通过约束乘员而保护该乘员。作为该乘员保护区域的典型例,具有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形成在乘员的膝部(大腿部)的上方且乘员的胸部的下方的腰部周边的区域。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有收容结构如上的气囊的功能。并且,关于保持器中的气囊的收容方式,不必在保持器中收容整个气囊,也可以采用气囊的一部分向保持器外露出,并用罩体覆盖该露出部分的方式。
特别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使乘员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保持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该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即乘员附近。换言之,保持器的设置位置可设定为在发生前方碰撞时使该保持器位于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位置。由此,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收容在保持器内的气囊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在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乘员附近展开膨胀。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这种结构,在如摩托车这样的乘员周围开放的结构的车辆中,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可通过在乘员附近展开膨胀的气囊可靠地约束乘员,由此能够彻底保护乘员。
并且,在本发明中,关于乘员和保持器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是由于车辆前方碰撞而使乘员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结果使保持器位于该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结构即可,而与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之前乘员和保持器的相对位置无关。例如,在由于车辆前方碰撞而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的乘员的移动量较大的情况下,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之前位于乘员膝部的前方的保持器,因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使乘员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位于该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第一方式)。并且,在由于车辆前方碰撞而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的乘员的移动量较小的情况下,保持器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之前和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都位于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第二方式)。这样的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因发生车辆前方碰撞而使乘员移动的车辆前方方向上,至少具有朝向车辆前方的速度成分即可,作为乘员实际移动的车辆前方方向,有水平方向、斜上方、斜下方等各种方向。
并且,本发明中,在构成气囊装置的各结构部件中,只是提及保持器的配置,与其他结构部件的配置无关。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是技术方案2所述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2所述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结构中,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保持器位于展开膨胀的气囊的车辆后方侧。由此,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气囊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在位于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乘员附近的保持器的车辆前方侧展开膨胀。即,在本发明中,保持器形成尽量配置在乘员附近,并且防止展开膨胀时的气囊的约束面过分靠近乘员的结构。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这种结构,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可通过在乘员附近展开膨胀的气囊可靠且顺畅地约束乘员。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三发明是技术方案3所述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中,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展开膨胀的气囊,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在比保持器更靠前的车辆前方侧形成与车辆侧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并且,通过该气囊的抵接部与车辆侧部件抵接,限制了该气囊以保持器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侧的旋转动作。即,在乘员的前方侧的乘员保护区域展开膨胀的气囊,虽然在约束乘员时由于从乘员受到的车辆前方方向的载荷而要以保持器为中心向车辆前方方向进行旋转动作,但是根据本发明,通过限制该气囊的旋转动作能够使该气囊的动作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这种结构,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中的形成于车辆前方侧的抵接部与车体侧部件抵接,限制了以保持器为中心朝向车辆前方方向的旋转动作,由此能够使乘员的约束性稳定。
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2所述,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保持器位于展开膨胀的气囊的车辆后方侧的结构中,如技术方案3所述,气囊的抵接部与车辆侧部件抵接。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将展开膨胀的气囊中的、保持器的车辆前方侧作为与车体侧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形成得较大,因而通过该抵接部与车辆侧部件的被抵接部抵接,能够使约束乘员时的气囊的动作更加稳定。
并且,在本发明中,关于与气囊的抵接部抵接的车辆侧部件,例如在乘员座椅的前方并排设置燃料箱的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中,可将燃料箱作为车辆侧部件。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形成于展开膨胀的气囊的车辆前方侧的抵接部与燃料箱抵接,限制了以保持器作为中心向车辆前方方向的旋转动作。并且,根据摩托车的种类、规格等,除了燃料箱以外,能够使用车辆的手柄、座椅、车体框架、罩体等构成车辆侧部件。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四发明是技术方案4所述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4所述的气囊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气囊在乘员保护区域中的车体上下方向上的腰部区域局部地展开膨胀。其中所称的“腰部区域”是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区域,广泛地包含形成在该乘员腰部的前方、侧方、周围的区域。这样的腰部区域为乘员保护区域中的车体上下方向(乘员的高度方向)上的局部。典型的是,将形成在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或大腿部)的上方且乘员的胸部的下方的范围的区域规定为腰部区域,使气囊在该腰部区域的范围内展开膨胀。
通过使气囊在乘员的膝部上方且乘员的胸部下方展开膨胀,可以有效防止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乘员被甩出。即,由于形成于乘员的膝部的上方且乘员的胸部的下方的区域与乘员的重心大致一致,因而通过使气囊至少在该区域局部地展开膨胀,即使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以及在发生车辆颠簸转动时等,都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的甩出。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保护发生车辆事故时的乘员。在本发明中,形成在乘员的膝部上方且乘员的胸部的下方的腰部区域的边界允许在上下方向上存在少许偏差。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五发明是技术方案5所述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技术方案5所述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特别限定为安装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提供装载了如下气囊装置的摩托车:所述气囊装置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可通过在乘员附近展开膨胀的气囊可靠地约束乘员,从而能够彻底保护乘员。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因前方碰撞使乘员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使保持器位于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气囊装置,能够彻底保护发生车辆事故时的乘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0的图,表示在自动二轮车100中装载气囊装置120的情况。
图2是表示图1中的气囊装置120的结构的图。
图3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开始展开膨胀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展开膨胀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图4的气囊122的放大图。
图6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态的图。
图7是从车辆后方观察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而约束乘员R的情况的图。
图9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颠簸转动时的乘员保护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利用图1和图2说明自动二轮车100和气囊装置120的结构。其中,图1是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0的图,表示在自动二轮车100中装载了气囊装置120的情况。图2是表示图1中的气囊装置120的结构的图。其中,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0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车辆”或“摩托车”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自动二轮车100构成以由发动机、主体框架等构成的车体构成部101、乘员R可以横跨就座的座椅103、手柄104、前轮111和后轮112等作为主体的、所谓旅行类型的摩托车。
将自动二轮车100的车体构成部101的上方且乘员R的前方侧区域规定为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时的乘员保护区域130。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碰撞”广泛地包含自动二轮车100与前方侧的碰撞对象物(为了方便并未图示)碰撞的形态。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乘员保护区域130”是对应于本发明中的“乘员保护区域”的区域,定义为由于发生前方碰撞时的动能而使乘员R要向自动二轮车100前方移动时,在乘员R的前方移动方向上延伸,并用于约束保护要向自动二轮车100的前方甩出的乘员R的空间。
在车体构成部101中车体的前方侧的前部102上,设有前大灯、各种仪表类、开关类等,在配置在该前部102的后方的燃料箱部105的后部配置有气囊装置120。典型的是,该气囊装置120形成各构成部件以一体状模块化的状态安装在车体上的结构。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20与乘员R的乘员保护区域130相对地配置。该气囊装置120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气囊装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气囊装置120的气囊122(后文描述的)的突出(展开膨胀)方向朝向乘员保护区域130中的腰部区域132地配置。该腰部区域132是乘员保护区域130中的、车体上下方向(乘员的高度方向)上的局部,规定为形成在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R的膝部(或大腿部)的上方且该乘员R的胸部的下方的区域。该腰部区域13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腰部区域”。
如图2所示,气囊装置120采用下述部件为主体而构成:作为气囊收容体的保持器128;以折叠状态收容在该保持器128内的气囊122;以及充气机129,收容在保持器128的充气机收容部128a内,向气囊122的内部供给使气囊122从保持器128展开膨胀的膨胀气体。并且,保持器128对应于本发明中的“保持器”,气囊12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气囊”。在图2中,用箭头12表示该气囊122的突出(展开)方向。
在此,参照图3至图9等,说明结构如上的气囊装置120的工作方式。
在图3中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由于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而使气囊122开始展开膨胀的状态。
如图3所示,自动二轮车100,在其行进方向侧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R要向自动二轮车100的车辆前方方向(例如图3中的箭头10方向)移动(甩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到该前方碰撞时,充气机129进行工作,由此气囊122从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开始向乘员保护区域130中的腰部区域132突出(展开)。并且,通过持续向气囊122内送入膨胀气体,在气囊122上从保持器128一侧开始依次形成膨胀部。由此,气囊122进行展开膨胀的展开膨胀动作。
由此,形成气囊122完全展开且膨胀的状态。在此,在图4中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气囊122的展开膨胀时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气囊122展开膨胀时,膨胀了的气囊122局部地充溢在腰部区域132。即,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22不是跨越整个乘员保护区域130地在大范围内展开膨胀,而是在腰部区域132等局部集中地展开膨胀。
并且,图5表示展开膨胀时的图4中的气囊122的放大图。
如图5所示,展开膨胀时的气囊122在与乘员R相对的部位上形成约束该乘员R的约束面122a,并且在比保持器128更靠前的车辆前方侧形成与燃料箱部105抵接的抵接面122b。该抵接面122b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抵接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保持器128位于在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的车辆后方侧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展开膨胀时气囊122的约束面122a形成沿着延伸方向线L1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并且在约束乘员时相对于乘员前表面142大致成为平行状的结构,所述乘员前表面142沿着连接乘员R的腹部和胸部的方向线L2而延伸。即,在展开膨胀时沿着乘员R的乘员前表面142(被约束面)形成气囊122的约束面122a。根据在展开膨胀时形成这种约束面122a的气囊122,具有能够使约束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的乘员R的约束面尽量扩大,并且能够迅速形成可以有效可靠地约束乘员R的约束面122a而对乘员进行约束的作用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抵接部)与燃料箱部105抵接,限制了该气囊122以保持器128为中心而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旋转动作。即,在乘员R的前方侧的乘员保护区域展开膨胀的气囊122,虽然在约束乘员时由于从乘员R受到车辆前方方向的载荷而以保持器128为中心要向车辆前方方向进行旋转动作,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限制该气囊122的旋转动作,能够使该气囊122的动作稳定,并由此能够使乘员R的约束性稳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保持器128位于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的车辆后方侧的结构,因而将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中、比保持器128更靠前的车辆前方侧作为与燃料箱部105抵接的抵接部,可以形成得较大。由此,通过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与燃料箱部105的被抵接部抵接,能够使约束乘员R时的气囊122的动作进一步稳定。
并且,由于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而受到冲击的乘员R被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的约束面122a约束。在此,在图6中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态,在图7中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约束乘员R的状态,在图8中表示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而约束乘员R的情况。
如图6及图7所示,由于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而受到冲击的乘员R,通过在腰部区域132充溢的气囊122对其进行约束。此时,充溢腰部区域132的气囊122从前方、侧方以及上方有效地约束乘员R的腰部和下大腿部周边。并且,由于该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与燃料箱部105抵接,因而限制了该气囊122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旋转动作,从而使乘员R的约束性稳定。
特别是,如图8所示,通过使气囊122在乘员R的膝部(大腿部)的上方展开膨胀,可以有效防止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该乘员R向图8中的箭头14方向甩出。如此,只要通过展开膨胀的气囊122至少在腰部区域132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R,即可彻底地保护该乘员R。并且,在通过气囊122约束乘员时,由于该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与燃料箱部105抵接而限制了该气囊122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旋转动作,因而即使是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的气囊122,也能够确保有效的乘员约束性。
并且,由于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而受到冲击的乘员R,由于碰撞时的动能,例如从图8中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至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向车辆前方方向(在图8中用涂黑箭头表示的方向)移动。由此,乘员R的保持器128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即,保持器128相对于乘员R的位置,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之前位于乘员R的膝部附近(参照图5),而由于车辆前方碰撞使乘员R要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向该乘员R靠近,从而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向该乘员R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区域(图8中的乘员附近区域140)发生变化。该乘员附近区域140被别规定为形成于乘员R的车辆前方侧的区域中、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靠近乘员R的区域。根据这样的结构,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收容在保持器128内的气囊12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在形成于乘员R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乘员附近区域140展开膨胀。因此,可通过在乘员附近展开膨胀的气囊122可靠地约束乘员R。
并且,通过车辆前方碰撞使乘员R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的保持器128的位置,可适当设定在乘员附近区域140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保持器128位于在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的车辆后方侧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器128形成尽量配置在乘员附近,并且防止展开膨胀时的气囊122的约束面122a过分靠近乘员R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可通过在乘员附近展开膨胀的气囊122顺畅地约束乘员R。
并且,发生前方碰撞的自动二轮车100由于碰撞时的能量,可能产生颠簸转动。在此,在图9中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颠簸转动时的乘员保护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自动二轮车100的颠簸转动过程中,通过膨胀的气囊122维持乘员R的约束状态。特别是,由于是使气囊122在乘员R的胸部下方的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并从上方压住向图8中的箭头14方向甩出的乘员R的大腿部的结构,因而大腿部卡在展开膨胀的气囊,在发生车辆颠簸转动时等可以有效地从上方可靠约束该乘员R。并且,此时,由于维持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与燃料箱部105抵接的状态,因而通过持续限制该气囊122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旋转动作,能够维持使乘员R的约束性稳定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法改变自动二轮车100中的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的配置方式而使其位于乘员附近,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可通过在乘员附近展开膨胀的气囊122可靠地约束乘员。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形成保持器128位于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的车辆后方侧的结构,因而将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中、比保持器128更靠前的车辆前方侧作为与燃料箱部105抵接的抵接部,可以形成得较大,从而可以有效地使约束乘员R时的气囊122的动作稳定。并且,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防止展开膨胀时的气囊122的约束面122a过分地靠近乘员R。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与燃料箱部105抵接,因而能够限制该气囊122以保持器128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侧的旋转动作,能够在车辆碰撞时、颠簸转动时使乘员的约束性稳定。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气囊122至少在乘员保护区域130中的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R,从而能够彻底地保护该乘员R。由于形成于乘员R的膝部的上方且乘员R的胸部的下方的腰部区域132与乘员R的重心大致一致,并使气囊至少在该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即使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以及在发生车辆的颠簸转动时等,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甩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气囊122在腰部区域132局部地展开膨胀,因而与使气囊122跨越整个乘员保护区域130地在大范围内展开膨胀的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地使气囊122和收容该气囊122的保持器128等小型化。并且,例如还考了了使气囊122在与乘员肩部对应的区域展开膨胀的技术方案,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需要使气囊大范围地充溢,限制了气囊的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气囊122向距气囊装置120的设置位置较近的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因而能够使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等进一步小型化。并且,除了能够使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等小型化,还能够维持乘员的约束性,因而在发生车辆事故时能够彻底保护乘员。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各种应用、变形。例如还能够实施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各方式。
在本发明中,由于车辆前方碰撞而使乘员R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结果只要使保持器128位于该乘员R的膝部和腹部之间的乘员附近区域140即可,而与发生车辆前方碰撞之前的乘员R和保持器128的相对位置无关。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具有在乘员保护区域中的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的气囊装置120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在具有在乘员保护区域中的腰部区域132以外的区域展开膨胀的气囊的气囊装置的结构中。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保持器128位于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的车辆后方侧,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改变保持器128和展开膨胀了的气囊1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展开膨胀的气囊122的抵接面122b与燃料箱部105抵接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以根据摩托车的种类、规格等,使该气囊122与燃料箱部105以外的其他车辆侧部件,例如车辆的手柄、车体架、外壳等抵接。并且,根据需要,在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的的气囊122也可以不与燃料箱部105等车辆侧部件抵接而约束乘员。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在腰部区域132展开膨胀的气囊122从前方、侧方以及上方约束乘员R的腰部和大腿部周边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以进一步使气囊122绕入乘员R的腰部的后方而构成。
并且,将腰部区域132规定为形成在就座于座椅103上的乘员R的膝部(或大腿部)的上方且该乘员R的胸部的下方的区域,但是根据需要可沿着上下方向适当地改变(扩大或缩小)该区域。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所谓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100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手柄和座椅之间具有空间的踏板类型等其他种类的摩托车,进而还能够应用于自动二轮车100以外的车辆上。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将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配置在燃料箱部105的后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以根据摩托车的种类、规格等而适当地改变配置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的位置。例如,对于踏板类型的自动二轮车,能够在车体中的座椅的下部配置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
Claims (5)
1.一种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气囊和收容所述气囊的保持器,其中,当所述摩托车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所述气囊在乘员前方侧所形成的乘员保护区域展开膨胀;
因发生车辆前方碰撞而使乘员向车辆前方方向移动时,所述保持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该乘员的膝部和腹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器,位于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展开膨胀的所述气囊的车辆后方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展开膨胀的气囊,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在所述保持器的车辆前方侧形成与车辆侧部件抵接的抵接部;通过该抵接部的抵接,限制以保持器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侧旋转的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在所述乘员保护区域中处于车体的上下方向上的腰部区域局部地展开膨胀。
5.一种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其安装有在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使气囊展开膨胀而构成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气囊装置使用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36657A JP4671754B2 (ja) | 2005-05-09 | 2005-05-09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2005136657 | 2005-05-09 | ||
JP2005-136657 | 2005-05-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61464A true CN1861464A (zh) | 2006-11-15 |
CN1861464B CN1861464B (zh) | 2010-11-10 |
Family
ID=36782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7948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61464B (zh) | 2005-05-09 | 2006-05-09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16893B2 (zh) |
EP (1) | EP1721817A3 (zh) |
JP (1) | JP4671754B2 (zh) |
CN (1) | CN18614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42869B2 (en) | 2007-07-13 | 2011-10-25 | Kids Ii, Inc. | Child seat liner |
JP5086831B2 (ja) * | 2008-02-19 | 2012-11-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7226052B2 (ja) * | 2019-04-16 | 2023-02-2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事故判定システム、事故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
DE102021112849A1 (de) * | 2021-05-18 | 2022-11-24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 von einem fahrer betreibbares fahrzeu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18831Y2 (zh) * | 1973-03-20 | 1977-04-28 | ||
GB2130150B (en) * | 1982-11-11 | 1986-08-06 | Transport The Minister Of | Vehicle safety system |
JP3592443B2 (ja) * | 1996-06-11 | 2004-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685872B2 (ja) * | 1996-06-11 | 2005-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の圧力調整装置 |
JP3685873B2 (ja) * | 1996-06-19 | 2005-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465855B2 (ja) | 2000-11-01 | 2010-05-26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117830A1 (de) * | 2001-04-10 | 2003-06-0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Airbaganordnung |
JP4084592B2 (ja) * | 2002-04-18 | 2008-04-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3327183A (ja) * | 2002-05-15 | 2003-11-19 | Takata Corp |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4181843B2 (ja) * | 2002-10-17 | 2008-11-19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4388313B2 (ja) * | 2003-06-19 | 2009-12-24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
2005
- 2005-05-09 JP JP2005136657A patent/JP46717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4-25 EP EP06008498A patent/EP1721817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5-03 US US11/381,491 patent/US721689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5-09 CN CN2006100794849A patent/CN18614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312427A (ja) | 2006-11-16 |
EP1721817A2 (en) | 2006-11-15 |
US7216893B2 (en) | 2007-05-15 |
JP4671754B2 (ja) | 2011-04-20 |
CN1861464B (zh) | 2010-11-10 |
EP1721817A3 (en) | 2009-12-23 |
US20060249936A1 (en) | 2006-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61462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跨骑式车辆 | |
CN1537752A (zh) |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853988A (zh) | 气囊装置、乘员保护系统、车辆 | |
CN1458027A (zh) | 摩托车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06560353B (zh) | 车辆用保护装置 | |
CN1810550A (zh)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
CN1572641A (zh) | 气囊装置、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及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927643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458026A (zh) | 摩托车的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572642A (zh) | 气囊装置和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785720A (zh) | 乘员保护装置、带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 | |
CN103079899A (zh) | 用于具有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或电机的机动车的碰撞能量吸收结构 | |
CN1927642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927644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01007554B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613694A (zh) |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 | |
CN1472103A (zh) | 气囊装置、设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及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861464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927646A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06560351A (zh) | 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 | |
CN101007556B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927645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861463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496911A (zh) | 气囊装置、设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和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939797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40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