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7402A -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47402A
CN1847402A CN 200610074202 CN200610074202A CN1847402A CN 1847402 A CN1847402 A CN 1847402A CN 200610074202 CN200610074202 CN 200610074202 CN 200610074202 A CN200610074202 A CN 200610074202A CN 1847402 A CN1847402 A CN 1847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polyphosphoinositide
salt
kinase gene
g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742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惠君
张洪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WHU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 20051001848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760361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WHU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WHU
Priority to CN 20061007420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847402A/zh
Publication of CN1847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7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通过从目的植物中克隆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再通过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手段,以适当方式将该基因连接到相应载体上并生产转基因植物。该基因为解决植物、粮食和经济作物在高盐环境存活率低、生长缓慢和产量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技术途径。将有利于植物在高盐地区的推广以及保持产量的正常。

Description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Inositol polyphosphate6-/3-kinase)在提高植物抗盐能力中的用途,更具体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改造经济作物和其它植物抗盐能力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农业领域,环境压力是导致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些环境压力中,盐胁迫的危害性在于它极大的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最终降低产量(Boyer,J.S.(1982).Plant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Science 218,443-448.)。尤其是在灌溉地区,土地的盐碱化已经严重限制了当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Ashraf,M.(1994).Breeding for salinity tolerance proteins in plants.Crit.Rev.Plant Sci.13,17-42.)。植物细胞内盐浓度的升高直接导致了细胞内离子的不平衡和渗透压的改变(Niu,X.,Bressan,R.A.,Hasegawa,P.M.,and Pardo,J.M.(1995).Ion homeostasis in NaCl stress environments.PlantPhysiol.109,735-742.Zhu,J.K.,Hasegawa,P.M.,and Bressan,R.A.(1997).Molecular aspects of osmotic stress.Crit.Rev.Plant Sci.16,253-277.)。当外界NaCl影响植物细胞内盐浓度时,不仅Na+与Cl+的平衡被打破,细胞内的K和Ca的浓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Serrano,R.,Mulet,J.M.,Rios,G.,Marquez,J.A.,de Larriona,I.F.,Leube,M.P.,Mendizabal,I.,Pascual-Ahuir,A.,Proft,M.,Ros,R.,and Montesinos,C.(1999).Aglimpse of the mechanisms of ion homeostasis during salt stress.J.Exp.Bot.50,1023-1036.Hasegawa,P.M.,Bressan,R.A.,and Zhu,J.K.(2000).Plant cellular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to high salinity.Annu.Rev.PlantPhysiol.Plant Mol.Biol.51,463-499.Rodriguez-Navarro,A.(2000).Potassium transport in fungi and plants.Biochim.Biophys.Acta 1469,1-30.)。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特别是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直接依赖于植物自身对离子平衡重新调节的能力。通过改变植物生长外界环境来适应植物生长需要的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因盐浓度过高而导致经济作物产量下降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应用效果和适用地区也存在问题。另外,也有通过传统的品种改良的方法来提高某种经济作物适应高盐环境的例子,但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品种优化,既耗费时间,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目前,基础生物学研究已经鉴定出了一些能被外界的盐胁迫所激活的重要基因,例如SOS1、SOS2、SOS3、KIN1、KIN2、RD29A、RD29B等(Bray,E.A.(1993).Molecular responses to water deficit.Plant Physiol.103,1035-1040.Botella,M.A.,Quesada,M.A.,Kononowicz,A.,Bressan,R.A.,Hasegawa,P.M.,and Valpuesta,V.(1994).Characterization and in situ localizationof a salt induced tomato peroxidase gene.Plant Mol.Biol.25,105-114.Zhu,J.K.,Hasegawa,P.M.,and Bressan,R.A.(1997).Molecular aspectsof osmotic stress.Crit.Rev.Plant Sci.16,253-277.Hasegawa,P.M.,Bressan,R.A.,and Zhu,J.K.(2000).Plant cellular and molecularresponses to high salinity.Annu.Rev.Plant Phvsiol.Plant Mol.Biol.51,463-499.)。植物多磷酸肌醇6-/3-激酶(Inositol polyphosphate6-/3-kinase)是植物细胞内调节磷酸肌醇代谢的重要激酶,它能将三磷酸肌醇(IP3)磷酸化为四磷酸肌醇(IP4)以及高磷酸肌醇(IP5)(Xia H-J,BrearleyC,Elge S,et al.(2003).Arabidopsis inositol poiyphosphate 6-/3-kinaseis a nuclear protein that complements a yeast mutant lacking a functionalArgR-Mcml transcription complex.Plant Cell;15:449-463.)。IP3与IP4分子也是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重要第二信使。因此,IP3K参与调节植物细胞内Ca2+信号途径(Xia H-J,Brearley C,Elge S,et al.(2003).Arabidopsisinositol polyphosphate 6-/3-kinase is a nuclear protein that complementsa yeast mutant lacking a functional ArgR-Mcml transcription complex.Plant Cell;15:449-463.)。植物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的克隆,生化特性及该基因的初步功能研究已于2003年首次被报道(Xia H-J,Brearley C,Elge S,et al.(2003).Arabidopsis inositol polyphosphate 6-/3-kinase is anuclear protein that complements a yeast mutant lacking a functionalArgR-Mcml transcription complex.Plant Cell;15:449-463.)。另外的研究也证实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能通过与钙离子相关的途径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Xu J,Brearley CA,Lin WH,et al.A role of Arabidopsis inositolpolyphosphate kinase AtIpk2α.in pollen germination and root growth.Plant Physiol 2005;137:94-103.)。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通过转基因手段来提高植物抗盐能力的例子,但所用的基因大多数为植物抗盐途径中的下游基因。而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是调节植物钙信号的重要基因,其在植物信号传导过程中处于上游位置。因此,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能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植物抗盐能力。经检索未见到任何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使用或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尤其是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拟南芥和烟草抗盐中的应用。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或类似基因可以提高植株在高盐环境中存活率、加速其生长和提高其相对产量。
本发明还涉及利用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通过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在提高植物抗盐能力的方法。所改变的基因与所采用的方法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明显改善植物在高盐环境中的生长状况。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受体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烟草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水稻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油菜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小麦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大麦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大豆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杨树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百合花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涉及的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在提高受体植物抗盐能力中的应用。目前已有一些通过改变某种基因的表达量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的方法。本发明所改变的基因能很好的实现提高受体植物的抗盐能力。
本发明涉及一个基因或一段核苷酸序列,其与SEQ ID NO.1至少具有40%核苷酸同源性,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段氨基酸序列,其与SEQ ID N0.2至少具有40%氨基酸同源性,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本发明涉及的科学术语如下:
*“目的基因”,系指拟南芥中的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
*“类似基因”,系指任何同“目的基因”编码序列中的任何区域同源性在40%以上的DNA片段(基因片段),或任何DNA片段(基因片段),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目的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任何区域有40%以上的同源率。“类似基因”可以是从任何生物基因组中克隆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或用PCR在体外扩增的。
*“基因片段”,系指长度在300个碱基对(bp)以上的同“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DNA序列中的任何域区同源律在40%以上的任何DNA片段,或任何编码100个氨基酸以上的DNA片段,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的任何区域同源性在40%以上。该基因片段可以是从任何生物基因组中克隆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或用PCR在体外扩增的。
*“受体植物”系指整个植物界包括低等植物、高等植物、藻类以及任何利用光合作用生存的水生物,主要包括光合水生物、藻类、厥类、裸子植物(松、柏等)、被子植物(蔬菜、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药用植物、苗木、花卉)等。
*“转基因”,系指通过任何方法导入植物个体一段外源的双链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片段,可以是游离在染色体外,也可以整合到受体植物染色体的基因组上;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传递到后代,也可以不传递到后代。外源基因可以是从任何生物基因组中克隆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或用PCR在体外扩增的。
*“抗逆植物”,指任何具有抗盐、抗旱、抗寒、抗热、抗虫等特性的植物。
现已证实,通过改变盐效应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量,能够明显的提高和降低植物对外界盐处理的敏感性,即相应的改变的植物对外界盐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通过转基因等手段调节相应盐应答基因能有效的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本发明将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导入受体植物中,选育出的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将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装配于强力组成型表达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强力启动子((如CaMV35S)或其他类型(可诱导启动子等)之下,构建成可以在植物中表达的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或其他方法,使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在受体植物中大量表达,从而使转基因植株的耐盐特性得以提高。本发明的关键是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受体植物中得以大量表达,使转基因植株的抗盐能力达到最高点,受体植物对其他相关逆境因子(如寒冷、干旱等)的耐受性也同时得以提高。
本发明所述目的基因或相似基因是从植物中克隆得到的,与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至少具有40%同源性且具有相似功能的所有基因。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的cDNA长900bp,编码300个氨基酸。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发现在其它植物如水稻中都有同源序列,且相似性为56%。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序列为SEQ ID NO.1。
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
1.构建可以在植物中大量表达的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或类似基因装配于具有不同筛选标记的基因表达载体上,置于强力组成型表达强力启动子(如CaMV35S)或其他类型的启动子(如可诱导型启动子)之下,构建成可以在植物中表达的载体。
2.借助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化学转化法〔如聚乙二醇(PEG)转化〕、基因枪或其他方法(如花粉管转化),将上述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植物中,并在启动子的带动下,使目的基因在转基因受体植物中大量表达;根据基因表达载体上的筛选标记筛选具有抗性的再生植株。
3.对第一代抗性再生植株进行DNA(Southern Blots),RNA(Northern Blots)及蛋白(Western Blots)杂交分析,并检测其抗盐性及其他相关的抗逆性;
4.对上述蛋白分析呈阳性的第一代个体进行继代繁殖,并分析其后代(F1,F2,F3,F4)中目的基因的含量(表达水平)及个体的抗盐性及其他相关的抗逆性。
5.将其幼苗在100-200mM氯化钠(NaCl)或更高盐浓度下生长,观测转基因植物与野生型植物间的差别以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抗盐能力,从而筛选出具有高抗盐性的转基因植株。
在其它植物种类中的转基因操作按以上操作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明显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从而使受体植物能够在高盐环境中生长,克服外界盐压力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将本发明应用于植物,将有利于植物在高盐地区的推广以及保持产量的正常。例如,将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转入杨树,可在北方高盐及干旱地区有较大作用,可用于防沙固沙。因此,本发明在提高植物抗盐性中起作用。可明显提高受体植株在干旱地区的抗盐能力,存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AtIP3K结构图。该表达载体为pBinAR-HPT。其上有多个酶切位点,上游为CaMV35S强力启动子。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IP3K)插入到CaMV35S启动子之后。
图2:转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试验。将转基因系12、转基因系27和野生型种子在含有100mM NaCl浓度的MS培养基上萌发并进行统计,转基因种子萌发率大大高于野生型种子,并且转基因幼苗明显大于野生型幼苗。
图3:转基因拟南芥在125mM NaCl条件下的耐盐性试验。将转基因系12、转基因系27和野生型种子在含有125mM NaCl浓度的MS培养基上萌发并进行统计,转基因种子萌发率大大高于野生型种子,并且转基因幼苗明显大于野生型幼苗。
图4:转基因拟南芥在125mM NaCl条件下的耐盐性试验。圆形、方形、三角形曲线分别代表野生型、转基因系12、转基因系27植株萌发率情况,可见在125mM NaCl环境下转基因种子萌发率大大高于野生型种子。
图5:转基因拟南芥在150mM NaCl条件下的耐盐性试验。将转基因系12、转基因系27和野生型种子在含有150mM NaCl浓度的MS培养基上萌发并进行统计,转基因种子萌发率大大高于野生型种子。圆形、方形、三角形曲线分别代表野生型、转基因系12、转基因系27植株萌发率情况。
图6:不同盐浓度(100mM;125mM;150mM;175mM)对野生型与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率影响的比较。转基因系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灰色、黑色、白色曲线分别代表野生型、转基因系12、转基因系27植株萌发率情况。
图7:转基因烟草的鉴定。PCR表明IP3K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PCR扩增条带为631bp片断。其中1.DNA分子标记;2.载体阳性对照;3.空白阴性对照;4.野生型对照;5-13.转基因系。
图8:转基因烟草在200mM(图A),300mM NaCl(图B)条件下的耐盐性试验。转基因烟草在200mM,300mM NaCl环境下萌发率大大高于野生型种子。
图9:转基因烟草在0mM(图A),100mM(图B),200mM NaCl(图C)条件下的耐盐性试验图表统计结果。转基因烟草在100mM,200mM NaCl环境下萌发率大大高于野生型种子。
图10:300mM NaCl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的野生型植株和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植株生长旺盛。
图11:油菜的再生及转基因幼苗,转基因油菜在培养基上生长。
图12:大豆转基因体系的建立,转基因大豆在培养基上生长。
图13:转基因杨树在含有150mM NaCl的MS培养基上的耐盐实验A和B不同的转基因株系;C野生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将从拟南芥中克隆的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目的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后,转基因拟南芥的抗盐性明显高于野生型。将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装配于强力组成型表达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强力启动子(CaMV35S)之下,构建成可以在植物中表达的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使该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内大量表达,具体操作如下:
1.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的克隆
利用动物三磷酸肌醇激酶(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kinase)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利用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工具寻找植物中三磷酸肌醇激酶同源序列。所寻找到的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序列(在发明内容中已有叙述)定位于拟南芥第5号染色体上。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同源引物5’-GATCGAATTCATGCTCAAGGTCCCTGAACACC-3’和5’-GTCACTCGAGCTAGCGCCCGTTCTCAAGTAGG-3’扩增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片段(AtIP3K)。并利用该片断筛选拟南芥cDNA文库,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
2.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AtIP3K的构建
将具有潮霉素筛选标记的表达载体pBinAR-HPT(来源于the Plantsignaling Laboratory of the Max-Planck Institution of Molecular PlantPhysiology)首先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SalI消化后,将载体纯化后回收;同时,将cDNA文库中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用XbaI/XhoI酶切,然后将其回收后同载体连接,如图1所示,得到具有潮霉素筛选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AtIP3K,。
3.遗传转化:
将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AtIP3K导入农杆菌LBA4404中,用含有pBinAR-HPT/AtIP3K的农杆菌培养液感染野生拟南芥花序,收集种子。种子在共生培养基(MS培养基+25毫克/升潮霉素)上筛选。将筛选后种子转入土壤中生长。再将收获的种子播种在含有100毫克/升潮霉素的MS培养基上,筛选出纯合体。
4.转基因植物的抗盐能力鉴定
将转基因系种子在含有100mM NaCl浓度的MS培养基上萌发并进行统计。发现转基因系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植物,如图2所示。并且个体生长也比野生型植物生长情况好。
实施例2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并进行转基因鉴定。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中操作。
2.将经过筛选的转基因种子在125mM NaCl浓度下萌发生长,并与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进行对比。
3.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种子的萌发率进行统计并观察小苗的生长。
4.在125mM NaCl条件下,IP3K转基因小苗的个体生长情况明显好于野生型小苗,如图3所示,IP3K转基因小苗的个体生长情况。
5.在125mM NaCl条件下,IP3K转基因种子的萌发率也明显高于野生型小苗,如图4所示,萌发率提高58-62%,通过实验是在60%,IP3K转基因种子的萌发率明显提高。
实施例3
1.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并进行转基因鉴定。具体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2.将经过筛选的转基因种子在150mM和175mM NaCl浓度下萌发生长,并与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进行对比。
3.对转基因与野生型种子的萌发率进行统计并观察小苗的生长。
4.在150mM NaCl条件下,IP3K转基因种子的萌发率也明显高于野生型小苗,如图5所示,萌发率提高48-55%,通过实验在50%。
5.对100mM,125mM,150mM,175mM NaCl浓度情况下IP3K转基因植物与野生型植物萌发率进行统计,如图6所示,萌发率提高50%-70%。均证明IP3K转基因方法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实施例4
1.将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AtIP3K导入农杆菌LBA4404中(Zhang &Zeevaart 1999),用含有pHXZ/BADH的农杆菌培养液感染野生烟草叶切片,在共生培养基(MS培养基)上共培养2天后,转移到再生培养基上(MS+1毫克/升6-BAP、0.1毫克/升NAA、25毫克/升潮霉素);20-23天后,将再生的转基因幼苗切下,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MS+0.1毫克/升NAA、50毫克/升潮霉素),诱导生根;14天后将已生根的幼苗转移到土壤中培养,将收获的T1种子播种在含有100毫克/升潮霉素的MS培养基上,筛选出纯合体,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如图7所示,证明得到阳性植株。
2.转基因烟草在含有盐(200mM和3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烟草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烟草,如图8所示,提高8-12%,通过实验是在10%。
3.对100mM,200mM NaCl浓度情况下IP3K转基因植物与野生型植物萌发率进行统计,如图9所示,萌发率提高30%-50%。均证明IP3K转基因方法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4.对300mM NaCl液体培养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株型比较,发现如图10所示,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植株生长旺盛。
实施例5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水稻,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水稻,在含有盐(2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MS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水稻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水稻,提高28-33%,通过实验为30%。
实施例6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小麦,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小麦,在含有盐(2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MS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小麦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麦,提高约13%。
实施例7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大麦,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大麦,在含有盐(2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MS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小麦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大麦,提高19-24%,通过实验在20%。
实施例8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油菜(如图11)。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油菜,在含有盐(2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MS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油菜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油菜,萌发率提高21-30%,通过实验在24%。
实施例9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大豆(如图12),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大豆,在含有盐(2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MS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大豆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大豆,萌发率提高24-28%,通过多次实验在25%。
实施例10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杨树(如图13)。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杨树,在含有盐(15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MS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15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杨树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杨树,萌发率提高9-11%。
实施例11
1.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得到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并将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nAR-HPT中,构建pBinAR-HPT/AtIP3K表达载体。具体方法如实施例1。并转化到百合花。并进行转基因鉴定。
2.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
转基因百合花,在含有盐(200mM)和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萌发,去除隐性纯合子以后拍照。野生型在含盐(200mM)培养基中萌发。研究发现,转基因百合花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百合花,提高49-53%,通过多次实验在50%。
                        SEQUENCE LISTING
<110>武汉大学
<120>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130>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150>CN200510018481.X
<151>2005-03-30
<160>2
<170>PatentIn version 3.1
<210>1
<211>903
<212>DNA
<213>拟南芥
<400>1
atgctcaagg tccctgaaca ccaagttgct ggtcacattg ctagtgatgg gaagctcggt     60
ccactcgtag atgaccaagg ccggttcttc aagccacttc agggagattc tcgtggcgaa    120
cacgaggcta agttctatga gtctttcaca tcgaacatga aggttccaga tcacatccat    180
agatacttcc cggtgtatca cggcactcag ctagttgaag catctgatgg atctggcaag    240
cttcctcatc ttgttcttga tgatgttgtt tcagggtacg caaacccgtc ggtaatggat    300
gttaagattg gatctaggac atggtacccg gatgtatcag aagaatactt caagaaatgt    360
attaagaaag atagacagac caccacggtt tcgttggggt tcagggtttc aggttttaag    420
atttttgatc accaagaatc aagtttttgg agagctgaga agaagcttgt tcttgggtat    480
aatgcagatg gtgctagatt ggctctgagg aagtttgtgt catcgaactc tcccgctgac    540
tctaacttga caccaaactg tgcttttgca tcagaggttt atggcggttg taacgggatc    600
ttagcgcagt tgttggagct taaagattgg ttcgaaaccc aaacgcttta ccatttcaat    660
tcctgctcga ttctgatgat ttacgagaat gaatcaatct tgatgcaagg aggagatgat    720
gcaccggcac cacgggcaca agtgaagctg gtggatttcg cgcatgttct tgatggaaac    780
ggtgtcatcg accataattt cttgggtgga ctctgctctt tcataaagtt catcaaagat    840
attcttcaga gcgttgaaaa gcacgatgaa accgatactt ccctacttga gaacgggcgc    900
tag                                                                  903
<210>2
<211>300
<212>PRT
<213>拟南芥
<400>2
Met Leu Lys Val Pro Glu His Gin Val Ala Gly His Ile Ala Ser Asp
1               5                   10                  15
Gly Lys Leu Gly Pro Leu Val Asp Asp Gln Gly Arg Phe Phe Lys Pro
            20                  25                  30
Leu Gln Gly Asp Ser Arg Gly Glu His Glu Ala Lys Phe Tyr Glu Ser
        35                  40                  45
Phe Thr Ser Asn Met Lys Val Pro Asp His Ile His Arg Tyr Phe Pro
    50                  55                  60
Val Tyr His Gly Thr Gln Leu Val Glu Ala Ser Asp Gly Ser Gly Lys
65                  70                  75                  80
Leu Pro His Leu Val Leu Asp Asp Val Val Ser Gly Tyr Ala Asn Pro
                85                  90                  95
Ser Val Met Asp Val Lys Ile Gly Ser Arg Thr Trp Tyr Pro Asp Val
            100                 105                 110
Ser Glu Glu Tyr Phe Lys Lys Cys Ile Lys Lys Asp Arg Gln Thr Thr
        115                 120                 125
Thr Val Ser Leu Gly Phe Arg Val Ser Gly Phe Lys Ile Phe Asp His
    130                 135                 140
Gln Glu Ser Ser Phe Trp Arg Ala Glu Lys Lys Leu Val Leu Gly Tyr
145                 150                 155                 160
Asn Ala Asp Gly Ala Arg Leu Ala Leu Arg Lys Phe Val Ser Ser Asn
                165                 170                 175
Ser Pro Ala Asp Ser Asn Leu Thr Pro Asn Cys Ala Phe Ala Ser Glu
            180                 185                 190
Val Tyr Gly Gly Cys Asn Gly Ile Leu Ala Gln Leu Leu Glu Leu Lys
        195                 200                 205
Asp Trp Phe Glu Thr Gln Thr Leu Tyr His Phe Asn Ser Cys Ser 11e
    210                 215                 220
Leu Met Ile Tyr Glu Asn Glu Ser Ile Leu Met Gln Gly Gly Asp Asp
225                 230                 235                 240
Ala Pro Ala Pro Arg Ala Gln Val Lys Leu Val Asp Phe Ala His Val
                245                 250                 255
Leu Asp Gly Asn Gly Val Ile Asp His Asn Phe Leu Gly Gly Leu Cys
            260                 265                 270
Ser Phe Ile Lys Phe Ile Lys Asp Ile Leu Gln Ser Val Glu Lys His
        275                 280                 285
Asp Glu Thr Asp Thr Ser Leu Leu Glu Asn Gly Arg
    290                 295                 300

Claims (13)

1、一种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2、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受体植物中抗盐的应用。
3、一种分离的蛋白质,其具有与SEQ ID NO.1所示核苷酸序列至少40%同源性的序列。
4、一种分离的蛋白质,其具有与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至少40%同源性的序列。
5、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拟南芥抗盐中的应用。
6、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烟草抗盐中的应用。
7、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水稻抗盐中的应用。
8、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油菜抗盐中的应用。
9、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小麦抗盐中的应用。
10、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大麦抗盐中的应用。
11、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大豆抗盐中的应用。
12、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杨树抗盐中的应用。
13、一种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百合花抗盐中的应用。
CN 200610074202 2005-03-30 2006-03-29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Pending CN18474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10074202 CN1847402A (zh) 2005-03-30 2006-03-29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10018481 CN1760361A (zh) 2005-03-30 2005-03-30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CN200510018481.X 2005-03-30
CN 200610074202 CN1847402A (zh) 2005-03-30 2006-03-29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7402A true CN1847402A (zh) 2006-10-18

Family

ID=37077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74202 Pending CN1847402A (zh) 2005-03-30 2006-03-29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4740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9883A1 (en) * 2011-05-04 2012-11-08 The Univeristy Of Hong Kong Method for speeding up plant growth and improving yield by altering expression levels of kinases and phosphatases
WO2013064119A1 (en) * 2011-11-03 2013-05-10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thods using acyl-coenzyme a-binding proteins to enhance drought tolerance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9883A1 (en) * 2011-05-04 2012-11-08 The Univeristy Of Hong Kong Method for speeding up plant growth and improving yield by altering expression levels of kinases and phosphatases
WO2013064119A1 (en) * 2011-11-03 2013-05-10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thods using acyl-coenzyme a-binding proteins to enhance drought tolerance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CN104080915A (zh) * 2011-11-03 2014-10-01 香港大学 在遗传修饰的植物中使用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增强干旱耐受性的方法
CN104080915B (zh) * 2011-11-03 2017-04-12 港大科桥有限公司 在遗传修饰的植物中使用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增强干旱耐受性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691C (zh) 抗旱或抗盐胁迫转基因谷类植物的生产
CN1620506A (zh) 利用d-氨基酸的选择性植物生长
CN1641028A (zh) 一种拟南芥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1054411A (zh) 玉米钙调磷酸酶b类似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887903A (zh) 硅藻的硝酸盐转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680437A (zh) 小金海棠Fe(Ⅱ)转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273483C (zh) 一个玉米bZIP类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1031649A (zh) 水稻凝集素样受体激酶1(OsLRK1),一个参与植物发育的基因
CN1293095C (zh) 一种植物抗旱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831010A (zh) 一个玉米抗逆转录调控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12553222B (zh) 一种辣椒耐热基因及其应用
CN1291021C (zh) 厚叶旋蒴苣苔BcBCP1基因在培育耐旱耐盐植物中的应用
CN1207645A (zh) 用于产生耐温植物的方法
CN1571840A (zh) 调节植物光敏素c的表达以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
CN1765924A (zh) 植物抗逆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847402A (zh) 多磷酸肌醇6-/3-激酶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应用
CN1296383C (zh) 一种植物dreb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1050462A (zh) 来源于拟南芥的缺磷诱导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
CN1318106A (zh) 来源于拟南芥属的尿嘧啶通透酶用作除草剂靶基因
CN1319989C (zh) 一种植物抗逆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0351380C (zh) 罗布麻dna解旋酶基因apdh1序列及其克隆与应用
CN1884539A (zh) 拟南芥质子泵基因AtNHX1提高植物根系吸钾能力的应用
CN1919866A (zh) 一种大豆Trihelix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628172A (zh) 新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抗性基因及其用途
CN1807627A (zh) 一个麻疯树盐诱导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