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7378A - 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7378A CN1827378A CNA2006100093374A CN200610009337A CN1827378A CN 1827378 A CN1827378 A CN 1827378A CN A2006100093374 A CNA2006100093374 A CN A2006100093374A CN 200610009337 A CN200610009337 A CN 200610009337A CN 1827378 A CN1827378 A CN 18273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na ink
- dispensing
- pipe
- ink dispensing
- intersection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布置一种喷墨记录设备(1),其中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执行墨盒(16)的装载和卸载以及供应和除去记录介质。用于连接墨分送出口(9a1至9f1)和墨分送入口(6a1至6f1)的墨管(10)设置成使得它们在长度上大致均匀,从而在对流动的阻力上没有差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在避免图像质量劣化的同时改善用户友好功能的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将墨喷射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所需图像的喷墨记录设备大致分成两类: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该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配备有布置成能够在一个方向上移动的记录头;和行式喷墨记录设备,该行式喷墨记录设备配备有固定的记录头。
在日本待决专利申请No.2002-240316中公开了一种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其中其喷墨(记录)头通过柔性墨管从墨盒供应墨。这使得在喷墨头移动时墨管容易弯曲。
然而,由于需要传统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的墨管是柔性的,所以它们必须由高弹性材料制成或使它们的壁厚最小化。结果,它们的气体或液体渗透防止性能会下降,从而使墨的质量劣化。
另一方面,传统行式喷墨记录设备配备有固定的记录头,从而无需如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中那样需要墨管的这种柔性。可以采用壁厚得足以提高气体或液体渗透防止性能的墨管,从而防止墨质量的劣化。
为了改善行式喷墨记录设备的用户友好功能,已经需要在设备的一侧(例如,记录设备的近侧)处进行墨盒的装载和卸载以及记录介质的供应。为了满足该需求,例如可提出如下技术,即,使记录头排列在输送方向上,并使墨盒排列在大致与输送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
然而,当以上述关系布置记录头和墨盒时,它们每对之间的距离将很难均匀。因此,墨管的长度将变化,从而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改善用户友好功能同时防止图像质量的劣化的喷墨记录设备。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第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为如下的喷墨记录设备,其包括: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用于在第一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多个记录头,这些记录头设置成面对正由输送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这些记录头中的每个记录头具有设置在其中的多个喷墨孔和墨分送入口,从该墨分送入口供应墨;多个墨盒装载单元,从外部将对应的墨盒装载到所述多个墨盒装载单元中;与这些墨盒装载单元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墨分送单元,这些墨分送单元中的每个墨分送单元具有用于从装载在墨盒装载单元中的对应墨盒分送墨的墨分送出口;和多根墨管,这些墨管用于分别连接那些墨分送出口和那些墨分送入口,其中那些记录头布置成使得它们的墨分送入口排列在该第一方向上,那些墨盒装载单元排列在大致与第一方向成直角延伸的第二方向上,从而在第一方向上插入和装载它们对应的墨盒,布置那些墨分送单元,使它们的墨分送出口排列在该第二方向上,而且布置与对应的墨分送出口连通的那些墨分送入口,使得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另一个墨分送入口离交点远,该交点为那些墨分送入口沿着排列的直线与那些墨分送出口沿着排列的直线之间的交点,其中与所述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比与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离所述交点远。
根据第二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那些墨分送入口或那些墨分送出口的数目为n(n为2或更大的自然数),而且墨分送出口中设置得离所述交点第x(x为自然数)近的墨分送出口与墨分送入口中设置得离所述交点第(n-x+1)近的墨分送入口连通。
根据第三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与输送装置的上游端邻近处设置的记录介质供应单元,该记录介质供应单元用于沿第一方向供应输送装置上的记录介质,其中记录介质供应单元布置成使得能从外部操作记录介质,而且从操作记录介质的同一侧将墨盒装载到对应的墨盒装载单元中。
根据第四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头单元,在该头单元上安装那些记录头,其中头单元布置成可绕如下的轴转动,该轴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而且该轴设置在头单元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离墨分送出口较近的一个端部处。
根据第五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那些墨管中的与那些墨分送入口中的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一根墨管架设得比另一根墨管低,与所述另一根墨管连通的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远。
根据第六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束带,每个束带布置成用于捆绑那些墨管中的至少相邻的两根或更多根墨管。
根据第七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在墨管被束带捆绑从而形成管组时,该管组的墨管中的与那些墨分送入口中的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一根墨管架设得比该管组中的另一根墨管低,与所述另一根墨管连通的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远。
根据第八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管座,该第一管座设置在墨分送单元上方,其中第一管座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与墨管数目相同数目的第一通孔,用于保持墨管。
根据第九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四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管座,该第二管座牢固地安装到头单元上,且位于墨分送入口上方,其中第二管座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与墨管数目相同数目的第二通孔,用于保持墨管,而且至少这些第二通孔中的与所述交点最近的一个第二通孔大致位于与所述交点最近的墨分送入口的正上方,而离所述交点最远的另一个第二通孔设置得比离所述交点最远的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近。
根据第十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至少那些第二通孔中的离所述交点最远的一个第二通孔是倾斜钻孔的,它的上开口设置得比它的下开口离所述交点近。
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九或第十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第二通孔的内径比墨管的外径大。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止动件,设置这些止动件用于确保对应的墨管在墨分送入口与第二管座之间,其中止动件比第二通孔的内径大。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其特征在于,那些墨分送单元中的每个墨分送单元配备有泵,该泵用于施加压力以将墨从墨盒分送到对应的墨管中。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那些记录头排列在输送记录介质的第一方向上,而墨盒装载单元排列在大致与第一方向成直角延伸的第二方向上,从而允许在第一方向上装载它们相应的墨盒。因此,因为该设备允许每个用户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供应记录介质和装载或卸载墨盒,所以能够改善其用户友好功能。
而且,设置在对应的记录头内的用于馈送墨的墨分送入口排列在第一方向上,而设有墨分送出口的墨分送单元排列在第二方向上,用于从装载在它们相应的墨盒装载单元中的墨盒分送墨。在通过墨管分别连接墨分送入口和墨分送出口时,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另一个墨分送入口离交点远,该交点为那些墨分送入口沿着排列的直线与那些墨分送出口沿着排列的直线之间的交点,其中与所述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比与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离交点远。这使得墨管在长度上、并从而在对流动的阻力上大致均匀。这样,记录头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形状和位置都能够均匀,从而防止图像质量的劣化。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一方面的优点之外,那些墨分送入口或那些墨分送出口的数目为n(n为2或更大的自然数),而且墨分送出口中设置得离所述交点第x(x为自然数)近的墨分送出口与墨分送入口中设置得离所述交点第(n-x+1)近的墨分送入口连通。这使得墨管在长度上、并从而在对流动的阻力上大致均匀。这样,记录头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形状和位置都能够均匀,从而防止图像质量的劣化。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优点之外,记录介质供应单元设置在与输送装置的上游端邻近处,用于沿第一方向供应输送装置上的记录介质,从而能从外部操作记录介质。这样允许用户从第一方向上的上游侧供应或除去记录介质和装载或卸载墨盒,从而改善用户友好功能。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优点之外,其上安装那些记录头的头单元布置成可绕如下的轴转动,该轴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而且该轴设置在头单元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离墨分送出口较近的一个端部处。这样允许在第一方向上的上游侧处通过向上转动头单元并除去卡住的记录介质来执行卡纸处理,从而改善用户友好功能。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四方面的优点之外,那些墨管中的与那些墨分送入口中的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一根墨管架设得比另一根墨管低,与所述另一根墨管连通的另一个墨分送入口比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远。这使得在向上或向下转动头单元时墨管不相互干扰。这样,能显著地防止墨管受到物理损伤、防止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拆开、和防止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破裂。而且,能使头单元的转动运动平稳。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优点之外,提供束带用于捆绑那些墨管中的至少相邻的两根或更多根墨管。这使得一组中的墨管与另一组中的墨管分隔开,并且不相互干扰。这样,能显著地防止墨管受到物理损伤、防止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拆开、和防止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破裂。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六方面的优点之外,墨管被束带捆绑成管组,其中该管组的墨管中的与那些墨分送入口中的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一根墨管架设得比该管组中的另一根墨管低,与所述另一根墨管连通的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远。这样禁止在头单元向上转动时下墨管向上推动上墨管。这样,能显著地防止墨管受到物理损伤、防止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拆开、和防止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破裂。而且,能使头单元的转动运动平稳。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优点之外,第一管座设置在墨分送单元上方,并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与墨管数目相同数目的第一通孔,用于保持墨管。这使得连接到对应墨分送单元上的墨管相互分隔开,并且不相互干扰。这样,能显著地防止墨管受到物理损伤、防止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拆开、和防止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破裂。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四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优点之外,大致位于墨分送入口正上方的第二管座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与墨管数目相同数目的第二通孔,用于保持墨管。这使得连接到对应墨分送入口上的墨管相互分隔开,并且不相互干扰。这样,能显著地防止墨管受到物理损伤、防止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拆开、和防止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破裂。
特别地,这些第二通孔中的与所述交点最近的一个第二通孔位于与所述交点最近的墨分送入口上方,而离所述交点最远的另一个第二通孔设置得比离所述交点最远的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近。这使得墨管以缓和的倾斜度连接到对应的墨分送入口,从而使应力最小化。这样,能显著地防止墨管受到物理损伤、防止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拆开、和防止在它们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的破裂。
在根据第十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九方面的优点之外,那些第二通孔中的离所述交点最远的一个第二通孔是倾斜钻孔的,其上开口设置得比其下开口离所述交点近。这使得保持在第二通孔中的墨管向所述交点翘起。因为其墨管保持为不急剧地弯曲,并使向上的偏转最小化,从而能减小喷墨记录设备的总体高度。
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九或第十方面的优点之外,第二通孔的内径比墨管的外径大。这使得每根墨管的保持在第二通孔中的外壁与第二管座的在第二通孔处的内壁分隔开,从而提供游隙余量。这样,墨管能不受第二管座的限制,从而确保头单元的平稳转动运动。
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十一方面的优点之外,设置止动件用于确保对应的墨管在墨分送入口与第二管座之间。这样禁止墨管沿第二通孔相对于第二管座移位。这样,能保护墨管免受过应力。
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优点之外,那些墨分送单元中的每个墨分送单元配备有泵,该泵用于施加压力以将墨从墨盒分送到对应的墨管中。这样,能容易地进行从墨分送单元到墨分送入口的墨馈送。
本发明的以上和另外的目的及特征将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更充分地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顶视图;
图2为喷墨记录设备在其头单元保持关闭时的侧视图;
图3为喷墨记录设备在其头单元打开时的侧视图;
图4为第二管座的放大视图;而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1的顶视图。从参考图1对喷墨记录设备1的总体布置开始进行描述。
喷墨记录设备1包括:供应单元3(记录介质供应单元),该供应单元3用于供应记录介质(未示出);主体2,该主体2用于在从供应单元3供应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和堆叠器4,该堆叠器4用于贮存由主体2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
该供应单元3包括用于容纳记录介质的盘(未示出)和用于与容纳在该盘中的记录介质接触的拾取辊(未示出)。供应单元3设计成用于在促动该拾取辊时向主体2供应记录介质。从主体2的前侧或近侧(图1中的下侧)将新的记录介质装载到供应单元3中。
主体2包括:输送皮带5(输送装置),该输送皮带5用于从供应单元3输送记录介质;六个记录头6(6a至6f),这些记录头6用于将墨喷射到输送皮带5上输送的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图像;头单元7,那些记录头6安装到该头单元7上;墨盒装载单元8(8a至8f),六个墨盒16(16a至16f)从主体2的近侧(图1中的下侧)装载到这些墨盒装载单元8中;墨分送单元9(9a至9f),这些墨分送单元9与它们的保持在墨盒装载单元8中的相应墨盒16接合,用于从墨盒16分送墨;和第一至第六六根墨管10(10a至10f),这些墨管10用于将墨从墨分送单元9馈送到记录头6。而且,在墨分送单元9a至9f上方它们的墨分送出口9a1至9f1(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近侧)处安装第一管座11,而在记录头6a至6f上方它们的墨分送入口6a1至6f1处安装第二管座12。
输送皮带5绕在一对驱动辊51a和51b上(见图2),用于将记录介质从供应单元3供应到堆叠器4。输送皮带5的输送记录介质的保持表面或外周表面进行了硅处理以确保粘附力。这允许在通过该粘附力保持记录介质的同时通过驱动辊51b的旋转动作将记录介质从上游侧(图1中的下侧)输送到下游侧(图1中的上侧),在该上游侧由夹送辊(未示出)将记录介质向下挤压在输送皮带5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即为在输送皮带5上输送记录介质的方向(图1中的垂直方向)。
与墨盒16a至16f对应的记录头6a至6f固定地安装到头单元7上,从而它们的纵向方向为输送皮带5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水平方向),并且这些记录头6a至6f排列在该第一方向上。记录头6的数目不限于6,而是可以大于6或小于6。
记录头6a至6f具有设置在它们的面对输送皮带5的表面上的喷墨孔(未示出),用于喷墨。当记录介质在输送皮带5上通过这些喷墨孔下方时,记录介质的上表面或图像记录表面接收来自记录头6a至6f的墨滴从而在该上表面上形成所需图像。
中空的管状墨分送入口6a1至6f1向上(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近侧)延伸,这些墨分送入口6a1至6f1设置于它们的相应记录头6a至6f的在墨盒16侧(图1中的左侧)的端部上。记录头6a至6f通过它们的与第一至第六墨管10a至10f连接的相应墨分送入口6a1至6f1而与记录头6a至6f的对应墨盒16a至16f连通。具体地,墨分送入口6a1至6f1沿如图1所示与第一方向平行延伸的第一假想线X(该线即墨分送入口沿着排列的直线)排列。
因为墨分送入口6a1至6f1设置在它们的相应记录头6a至6f的在墨盒16侧的端部上,所以使得它们离墨分送单元9a至9f的如后所述的墨分送出口9a1至9f1的距离最小。这样允许缩短墨管10a至10f并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头单元7布置成能够相对于主体2绕如下的轴转动,该轴在与第一方向(图1中的垂直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中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端部中的靠近如后所述的第二假想线Y(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图1的上侧)的一个端部上。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头单元7可枢转地支撑在输送方向下游侧(图1中的上侧)处的所述一个端部上,从而能够绕主体2转动,而且该头单元7具有设置在其另一端(图1中的下侧)上的手柄71。这样允许从主体2的近侧(图1中的下侧)转动打开头单元7,以除去卡住的纸张等。
墨盒装载单元8设置在记录头6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上,用于装载它们的储存不同墨的相应墨盒16。更具体地,与记录头6a至6f对应的第一至第六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排列在第二方向(图1中的水平方向)上。第一至第六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具有设置在主体2的近侧上的开口,在主体2的近侧沿第一方向从这些开口插入第一至第六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的相应墨盒16a至16f。
结果,记录介质的供应、卡纸处理、和墨盒16a至16f的装载及卸载都能在主体2的近侧进行,从而有助于改善用户友好功能。
而且墨盒16a至16f具有设置在其一个纵向端部上的把手16a1至16f1,分别用于便于在墨盒装载单元8上的装载和卸载。
设置墨分送单元9用于将墨从墨盒16分送到对应的记录头6。通过墨分送单元9的向上延伸的中空管状墨分送出口9a1至9f1,墨分送单元9还具有它们的布置成延伸到对应的第一至第六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中的分送针9a2至9f2。这些分送针9a2至9f2穿过装载在它们的相应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中的对应墨盒16a至16f,从而允许从墨盒16a至16f中馈送墨。
墨分送单元9优选地配备有向墨施加压力的泵,用于将墨从墨盒16馈送至记录头6中。因此,即使在墨分送入口6a1至6f1设置得比墨分送出口9a1至9f1高(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近侧),这些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也能接收足够的墨。
墨分送出口9a1至9f1构造成用于与对应的墨管10连通从而通过中空管状内部馈送墨。特别地,墨分送出口9a1至9f1沿如图1所示与第二方向平行延伸的第二假想线Y(该线即为墨分送出口沿着排列的直线)排列。换言之,墨分送出口9a1至9f1的排列方向与墨分送入口6a1至6f1的排列方向垂直。
分送针9a2至9f2由中空管状针形材料制成,这些针形材料穿透配合在墨盒16a至16f的墨馈送出口内的密封材料,用于将墨分送单元9a至9f与对应的墨盒16a至16f连通。
设置墨管10用于将墨从墨盒16馈送到对应的记录头6中。在墨分送入口6或墨分送出口9的数目为n(n为2或更大的自然数)时,从第一假想线X与第二假想线Y的交点O起的第x(x为自然数)个墨分送出口9与从该交点O起的第(n-x+1)个墨分送入口6连通。
更具体地,当在本实施例中墨分送入口6或墨分送出口9的数目为6(n=6)时,连接到最靠近交点O的第一墨分送出口9a1上的第一墨管10a接合到离交点O第六近的第一墨分送入口6a1上。类似地,连接到第二靠近交点O的第二墨分送出口9b1上的第二墨管10b接合到离交点O第五近的第二墨分送入口6b1上。随着墨管10连通的墨分送出口9离交点O越远,墨管10就接合到离交点O越近的对应墨分送入口6。最后,连接到第六靠近交点O的第六墨分送出口9f1上的第六墨管10f接合到离交点O最近的第六墨分送入口6f1上。
在墨分送出口9a1至9f1与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之间通过墨管10a至10f的连通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中的与对应墨分送出口9连通的一个墨分送入口保持比另一个墨分送入口6离交点O远,其中与所述另一个墨分送入口6连通的对应墨分送出口9比与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9离交点O远。
从图1中显而易见,通过如上所述的那样接合墨管10,这样使得在墨分送出口9a1至9f1与墨分送入口6a1至6f1的排列方向成直角排列时墨管10a至10f保持长度差异最小。因此,墨管10a至10f对流动的阻力能大致均匀,从而使对应的记录头6a至6f在它们的喷墨孔(未示出)处形成的弯月面的形状和位置都均匀,并防止图像质量的劣化。
而且,墨管10a至10f能制造成一致但长度不同,以连接墨分送出口9a1至9f1和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由于无需工人为分别连接墨分送出口9a1至9f1和墨分送入口6a1至6f1而选择不同长度的墨管10a至10f的麻烦的动作,从而能增大总体的工作效率。
相对于在任何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中采用的材料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墨管10的材料刚性较高,厚度较大。因此,能提高它们的气体或液体渗透防止性能,从而防止墨质量的劣化。
如图1所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三根墨管10a、10b、10c通过束带15而绑成管组10A,而另外的第四、第五、和第六墨管10d、10e、10f通过束带15而绑成另一个管组10B。因为这两个管组10A和10B相互间隔开,所以能避免它们的相互干涉,从而防止墨管10从墨分送出口9或墨分送入口6处损伤或拆开。
而且,在每个组10A和10B中的三根墨管10布置成相互重叠,从而具有离交点O较近的连通墨分送入口6的一根管10保持比另一根管低(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远侧)。更具体地,在管组10A中的三根墨管10a、10b和10c自顶到底按此顺序相互重叠,而在管组10B中的另外三根墨管10d、10e和10f自顶到底按此顺序相互重叠。这样防止在头单元7向上转动(见图3)时下墨管10向上推动上墨管10,从而禁止墨管10a至10f从对应的墨分送出口9a1至9f1和对应的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上拆开,而且有助于头单元7的平稳转动运动。
为了所述目的,三根管10d至10f连通到设置得离交点O较近的对应墨分送入口6d1至6f1的管组10B保持成比管组10A低。
优选地,束带15设置得离三根墨管10a至10c或10d至10f在保持没有绑起来时自然地相互重叠时的点较近。这使得在头单元7向上转动时墨管10a至10f保持较小的应力,从而有助于头单元7的平稳转动运动。
第一管座11由板件制成,该板件位于墨分送单元9上方(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近侧),并具有设置在其内的用于分别保持六根墨管10a至10f的六个第一通孔13a至13f。因为墨管10a至10f保持容纳在对应的第一通孔13a至13f中,所以它们在物理上相互分隔开。因此,能防止墨管10a至10f相互干扰,从而不会受到物理损伤。而且,几乎不会使在每个记录头6的喷墨孔处形成的弯月面破裂。
用于保持与第六墨分送出口9f1连通的第六墨管10f的第一通孔13f倾斜成使其上开口(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近侧)设置得比其下开口离交点O或记录头6(图1的右侧)近。这使得保持在第一通孔13f中的第六墨管10f保持向记录头6翘起。因此,第六墨管10f能架设在较低位置处而不弯曲,从而有助于使主体2的高度最小。
在本实施例中,其它第一通孔13a至13e布置成大致与第一至第五墨分送单元9a至9e的纵向方向(沿图1纸面垂直线)平行延伸,但不意图限于此。其它第一通孔13a至13e可以倾斜成使它们的上开口设置得比它们的下开口离记录头6近。
而且,第一通孔13f倾斜成使其上开口设置得比其下开口离记录头6近,但不意图限于此。第一通孔13f可以倾斜成使其上开口位于在第一通孔13f与第二通孔14f之间延伸的假想线上,该第二通孔14f设置在如后面将要描述的第二管座12内。这使得保持在第一通孔13f中的第六墨管10f向第二通孔14f翘起,从而架设在较低位置处而不弯曲,从而有助于使主体2的高度最小。或者,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布置其它第一通孔13a至13e。
类似地,第二管座12由板件制成,该板件位于墨分送入口6上方(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近侧),并具有设置在其内的用于分别保持六根墨管10a至10f的六个第二通孔14a至14f。因为墨管10a至10f保持容纳在对应的第二通孔14a至14f中,所以它们在物理上相互分隔开。因此,能防止墨管10a至10f相互干扰,从而不会受到物理损伤,并防止弯月面的破裂。
第二管座12的用于保持第一至第三墨管10a至10c的第二通孔14a至14c具有它们的设置得比对应的墨分送入口6a至6c离交点O近(图1的上侧)的下开口(沿图1纸面垂直线的远侧),而用于保持第四至第六墨管10d至10f的其它第二通孔14d至14f具有它们的设置得比对应的墨分送入口6d至6f离墨盒16(图1的左侧)近的下开口。后面将描述这些细节。
而且,其它第二通孔14d至14f倾斜成使它们的上开口设置得比它们的下开口离墨盒16近。这使得保持在第二通孔14d至14f中的第四至第六三根墨管10d至10f向墨盒16翘起。因此,第四至第六墨管10d至10f能架设在较低位置处而不弯曲,从而有助于使主体2的高度最小。
而且,如图1所示,用于保持管组10A的第一至第三墨管10a至10c的三个第二通孔14a至14c沿大致与第一方向(图1的垂直方向)平行的假想线排列,并具体从第二管座12的在宽度方向(图1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偏置为离墨盒16较远(图1的右侧)。类似地,用于保持管组10B的第四至第六墨管10d至10f的其它三个第二通孔14d至14f沿大致与第一方向(图1的垂直方向)平行的假想线排列,并具体从第二管座12的在宽度方向(图1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偏置为离墨盒16较近(图1的左侧)。这使得两个管组10A和10B相互分隔开。因此,能防止两个管组10A和10B相互干扰,从而不会受到物理损伤,并防止弯月面的破裂。
现在将参考图2和图3描述头单元7的转动运动。图2为喷墨记录设备1在其头单元7关闭时的侧视图。图3为喷墨记录设备1在其头单元7打开时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头单元7设置成在它关闭时面对输送皮带5。头单元7具有设置在其上位于输送记录介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图2的右侧)处的手柄71,而且该头单元7由主体2可枢转地支撑在下游侧(图2的左侧)处。而且如图3所示,头单元7能与安装到头单元7上的记录头6一起向上(图3的上侧)转动。随着头单元7向上转动,能很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设置在第二管座12内的第二通孔14a至14c也倾斜成使它们的上开口(图1的上侧)设置得比它们的下开口(图1的下侧)离交点O(见图1)近(图2的左侧)。这使得保持在第二通孔14a至14c中的第一至第三三根墨管10a至10c保持向交点O(转动运动的中心侧)翘起。因此,第一至第三墨管10a至10c能架设在较低位置处而不弯曲,从而有助于使主体2的高度最小。
而且,第二通孔14a至14c在本实施例中倾斜成使它们的上开口设置得比它们的下开口离交点O(在转动运动的中心处)近,但不意图限于此。第二通孔14a至14c可以倾斜成使它们的上开口位于在第二通孔14a至14c与第一通孔13a至13c之间延伸的假想线上。这使得保持在第二通孔14a至14c中的第一至第三墨管10a至10c向第一通孔13a至13c翘起,从而架设在较低位置处而不弯曲,从而有助于使主体2的高度最小。或者,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布置其它三个第二通孔14d至14f。
第二通孔14a至14f的内径比墨管10a至10f的外径大。这使得墨管10a至10f保持在对应的第二通孔14a至14f内,且由于墨管10a至10f的外壁保持与第二管座12的在第二通孔14a至14f处的内壁稍微分隔开,从而具有游隙余量。因此,能够防止墨管10a至10f受到外部过应力的影响,同时保持在第二通孔14a至14f中是自由的。
现在将参考图4更加详细地描述第二管座12。图4为第二管座12的放大视图。墨管10和记录头6在它们的主要部分处示出。
随着中空管状的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从它们的相应记录头6a至6f向上(图4的上侧)延伸,墨管10a至10f分别配合到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上。
第二通孔14a定位成其下开口(图4的下侧)大致在第一墨分送入口6a1和第二墨分送入口6b1之间的中心处。与当第二通孔14a的下开口从第一墨分送入口6a1和第二墨分送入口6b1之间的中心向第二墨分送入口6b1(图4的右侧)偏置时相比,这使得第一墨管10a以缓和的倾斜度与第一墨分送入口6a1连接。这样,第一墨分送入口6a1可能受到的外部应力最小,从而保护第一墨分送入口6a1免受物理损伤。如图4所示,以相同的方式布置其它第二通孔14b和14c。因此,第二和第三两根墨管10b和10c能以缓和的倾斜度与对应的墨分送入口6b1和6c1连接。
每个止动件17(17a至17f)设置在墨分送入口6与第二管座12之间,且牢固地配合到对应的墨管10上。止动件17a至17f的外径比第二通孔14a至14f的内径大。这样禁止墨管10a至10f在第二通孔14a至14f内移位和受到过应力。
将参考图5描述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如下事实,即六个墨分送出口9a1至9f1和六个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之间的连通由六个改进的墨管110a至110f实现。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墨管10a至10f绑成两个三管组,但在第二实施例中,它们成对地分组。其它布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布置完全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从而将不再详细解释。
图5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101的顶视图。
设置墨管110用于将墨从墨盒16馈送到对应的记录头6。
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墨管110a布置成在第一墨分送出口9a1与第二墨分送入口6b1之间连通,而第二墨管110b在第二墨分送出口9b1与第一墨分送入口6a1之间连通。然后,第一和第二墨管110a和110b被束带115绑住从而形成管组110A。
类似地,第三墨管110c布置成在第三墨分送出口9c1和第四墨分送入口6d1之间连通,而第四墨管110d在第四墨分送出口9d1与第三墨分送入口6c1之间连通。然后,第三和第四墨管110c和110d被绑住从而形成管组110B。
而且,第五墨管110e布置成在第五墨分送出口9e1和第六墨分送入口6f1之间连通,而第六墨管110f在第六墨分送出口9f1与第五墨分送入口6e1之间连通。然后,第五和第六墨管110e和110f被绑住从而形成管组110C。
尽管墨分送出口9a1、9b1、9c1、9d1、9e1及9f1分别与墨分送入口6b1、6a1、6d1、6c1、6f1及6e1连通,但在三个管组110A、110B和110C中的墨管110保持不相互干扰。因此,这样防止在头单元7向上转动时下墨管110(沿图5纸面垂直线的远侧)向上推动上墨管110(沿图5纸面垂直线的近侧)。因此,能防止各根墨管110从墨分送出口9或墨分送入口6上拆开。
尽管墨分送出口9a1、9b1、9c1、9d1、9e1及9f1分别通过三个管组110A、110B和110C的墨管110连通到墨分送入口6b1、6a1、6d1、6c1、6f1及6e1上,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它们的连通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中的与对应墨分送出口9连通的一个墨分送入口比另一个墨分送入口6离交点O远,其中与所述另一个墨分送入口6连通的对应墨分送出口9比与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9离交点O远。
例如,通过管组110A的第一墨管110a连通到第一墨分送出口9a1上的第二墨分送入口6b1保持设置得比第四墨分送入口6d1离交点O远,该第四墨分送入口6d1通过管组110B的第三墨管110c连通到第三墨分送出口9c1上,而该第三墨分送出口9c1比第一墨分送出口9a1离交点O远。
因此,由于墨管110a至110f在长度上的差异最小化了,从而它们对流动的阻力能均匀。这样,记录头6a至6f在它们的喷墨孔(未示出)处形成的弯月面的形状和位置都能够均匀,从而防止图像质量的劣化。
第二管座112由板件制成,该板件位于墨分送入口6a1至6f1上方(沿图5纸面垂直线的近侧),并具有设置在其内的用于分别保持六根墨管110a至110f的六个第二通孔114a至114f。因为墨管110a至110f保持容纳在对应的第二通孔114a至114f中,所以它们在物理上相互分隔开。因此,能防止墨管110a至110f相互干扰,从而不会受到物理损伤,并防止弯月面的破裂。
如图5所示,用于保持管组110A的第一墨管110a和第二墨管110b的两个第二通孔114a和114b沿大致与第一方向(图5的垂直方向)平行的假想线排列,并具体从第二管座112的在宽度方向(图5的水平方向)上的中心偏置为离墨盒16较远(图5的右侧)。
类似地,用于保持管组110B的第三墨管110c和第四墨管110d的两个通孔114c和114d沿大致与第一方向平行的假想线排列,并具体设置在第二管座11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
而且,用于保持管组110C的第五墨管110e和第六墨管110f的两个第二通孔114e和114f沿大致与第一方向平行的假想线排列,并具体从第二管座11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偏置为离墨盒16较近(图5的左侧)。
因为按以上方式设置第二通孔114a至114f,从而所述三个管组110A、110B和110C能相互分隔开,从而防止相互干扰,因而使墨管110免受物理损伤和弯月面的破裂。
尽管已经在实施例的基础上描述并说明了本发明,但可容易地理解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设计出大量改进与变化。
在这些实施例中,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在主体2的前侧(近侧)处设有它们的开口,从这些开口装载对应的墨盒16a至16f。可替换地,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的开口可以位于主体2的后侧处,用于装载对应的墨盒16a至16f。后一情形允许在主体2的后侧处执行墨盒16a至16f在对应的墨盒装载单元8a至8f上的装载和卸载以及从堆叠器4除去打印了的记录介质。
为了易于理解这些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1和101用它们的从上部观察的墨管10和110进行说明,但它们的主体2和102实际上容纳在适用的外壳中。
Claims (13)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用于在第一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
多个记录头,这些记录头设置成面对正由输送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这些记录头中的每个记录头具有设置在其中的多个喷墨孔和墨分送入口,从该墨分送入口供应墨;
多个墨盒装载单元,从外部将对应的墨盒装载到所述多个墨盒装载单元中;
与这些墨盒装载单元对应地设置的多个墨分送单元,这些墨分送单元中的每个墨分送单元具有用于从装载在墨盒装载单元中的对应墨盒分送墨的墨分送出口;和
多根墨管,这些墨管用于分别连接那些墨分送出口和那些墨分送入口,其中,
那些记录头布置成使得它们的墨分送入口排列在该第一方向上,
那些墨盒装载单元排列在大致与第一方向成直角延伸的第二方向上,从而在第一方向上插入和装载它们对应的墨盒,
布置那些墨分送单元,使它们的墨分送出口排列在该第二方向上,而且,
布置与对应的墨分送出口连通的那些墨分送入口,使得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另一个墨分送入口离交点远,该交点为那些墨分送入口沿着排列的直线与那些墨分送出口沿着排列的直线之间的交点,其中与所述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比与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墨分送出口离所述交点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那些墨分送入口或那些墨分送出口的数目为n(n为2或更大的自然数),而且墨分送出口中设置得离所述交点第x(x为自然数)近的墨分送出口与墨分送入口中设置得离所述交点第(n-x+1)近的墨分送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在与输送装置的上游端邻近处设置的记录介质供应单元,该记录介质供应单元用于沿第一方向供应输送装置上的记录介质,其中,
记录介质供应单元布置成使得能从外部操作记录介质,而且
从操作记录介质的同一侧将墨盒装载到对应的墨盒装载单元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束带,每个束带布置成用于捆绑那些墨管中的至少相邻的两根或更多根墨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墨管被束带捆绑从而形成管组时,该管组的墨管中的与那些墨分送入口中的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一根墨管架设得比该管组中的另一根墨管低,与所述另一根墨管连通的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第一管座,该第一管座设置在墨分送出口上方,其中
第一管座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与墨管数目相同数目的第一通孔,用于保持墨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头单元,在该头单元上安装那些记录头,其中
头单元布置成可绕如下的轴转动,该轴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而且该轴设置在头单元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离墨分送出口较近的一个端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那些墨管中的与那些墨分送入口中的一个墨分送入口连通的一根墨管架设得比另一根墨管低,与所述另一根墨管连通的另一个墨分送入口设置得比所述一个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第二管座,该第二管座牢固地安装到头单元上,且位于墨分送入口上方,其中
第二管座具有设置在其中的与墨管数目相同数目的第二通孔,用于保持墨管,而且
至少这些第二通孔中的与所述交点最近的一个第二通孔大致位于与所述交点最近的墨分送入口的正上方,而离所述交点最远的另一个第二通孔设置得比离所述交点最远的墨分送入口离所述交点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至少那些第二通孔中的离所述交点最远的一个第二通孔是倾斜钻孔的,它的上开口设置得比它的下开口离所述交点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第二通孔的内径比墨管的外径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多个止动件,设置这些止动件用于确保对应的墨管在墨分送入口与第二管座之间,其中
止动件比第二通孔的内径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那些墨分送单元中的每个墨分送单元配备有泵,该泵用于施加压力以将墨从墨盒分送到对应的墨管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54719 | 2005-02-28 | ||
JP2005054719A JP4665553B2 (ja) | 2005-02-28 | 2005-02-28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5054719 | 2005-0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7378A true CN1827378A (zh) | 2006-09-06 |
CN100425451C CN100425451C (zh) | 2008-10-15 |
Family
ID=36203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933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5451C (zh) | 2005-02-28 | 2006-02-28 | 喷墨记录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48737B2 (zh) |
EP (1) | EP1695830B1 (zh) |
JP (1) | JP4665553B2 (zh) |
CN (1) | CN100425451C (zh) |
DE (1) | DE602006001878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45682B2 (ja) * | 2007-06-20 | 2011-03-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8845092B2 (en) | 2011-10-31 | 2014-09-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ording-medium conveying mechanism |
US8767065B2 (en) * | 2011-10-31 | 2014-07-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liquid supply system |
EP2599635B1 (en) | 2011-11-30 | 2014-11-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ejecting device |
JP6205697B2 (ja) | 2012-09-28 | 2017-10-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682846B2 (ja) * | 2015-12-21 | 2020-04-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99651A (en) * | 1989-04-26 | 1991-03-12 | Vutek Inc. | Multi-color recorder with plural ink jets and reservoirs co-mounted on a reciprocating carriage, each reservoir containing a sub-reservoir in communication with an ink supply conduit |
JP3195418B2 (ja) | 1992-06-18 | 2001-08-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情報記録再生システム、画像情報記録装置及び画像情報再生装置 |
US6481836B1 (en) * | 1996-06-10 | 2002-11-19 |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 Modular ink mounting assembly and ink delivery system |
EP0894631B1 (en) * | 1997-08-01 | 2004-02-2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6139136A (en) * | 1997-12-17 | 2000-10-31 | Pitney Bowes Inc. | Ink supply system including a multiple level ink reservoir for ink jet printing |
AU7455198A (en) | 1998-05-29 | 1999-12-20 | Citizen Watch Co. Ltd. | Shell structure for ink jet printer |
JP3551410B2 (ja) * | 1999-03-01 | 2004-08-04 |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ES2382127T3 (es) * | 2000-01-21 | 2012-06-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ucho de tinta para uso con aparato de registro y aparato de registro de inyección de tinta |
US6281916B1 (en) * | 2000-03-21 | 2001-08-28 | Fas-Co Coders Inc. | Ink supply apparatus and method |
AUPQ756300A0 (en) * | 2000-05-16 | 2000-06-08 | Champion Imaging Systems Pty Ltd | Ink supply system |
JP2002200768A (ja) | 2000-12-28 | 2002-07-16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及びインクチューブ結束具 |
JP2002240316A (ja) * | 2001-02-21 | 2002-08-28 | Graphtec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481838B1 (en) * | 2001-09-05 | 2002-11-1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tube connection to printhead carriage cover |
JP2004203058A (ja) * | 2001-10-12 | 2004-07-22 | Ricoh Co Ltd | 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複写機 |
JP2004268575A (ja) * | 2003-02-19 | 2004-09-30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貯留手段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5022318A (ja) * | 2003-07-04 | 2005-01-27 | Sony Corp | プラテン板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
2005
- 2005-02-28 JP JP2005054719A patent/JP4665553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2-08 EP EP06250672A patent/EP1695830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6-02-08 DE DE602006001878T patent/DE602006001878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2-28 CN CNB2006100093374A patent/CN10042545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2-28 US US11/363,155 patent/US744873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25451C (zh) | 2008-10-15 |
EP1695830A1 (en) | 2006-08-30 |
DE602006001878D1 (de) | 2008-09-04 |
EP1695830B1 (en) | 2008-07-23 |
US20060192823A1 (en) | 2006-08-31 |
JP2006239880A (ja) | 2006-09-14 |
US7448737B2 (en) | 2008-11-11 |
JP4665553B2 (ja) | 2011-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27378A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CN100343053C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1287582C (zh) | 打印设备 | |
CN1939820A (zh) | 包括多个纸盒的供纸器 | |
CN101961958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TWI352664B (zh) | ||
CN2752050Y (zh) | 喷墨打印头以及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 |
CN1071194C (zh) | 供墨机构和装有这一机构的喷墨墨盒以及装有这一机构的喷墨记录设备 | |
CN1666880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CN2841341Y (zh) | 液体容器 | |
CN1950211A (zh) | 墨水箱、记录头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
CN1666875A (zh) | 液体容器 | |
US20100177152A1 (en) | Medium hol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827387A (zh) | 成像设备 | |
CN1239325C (zh) | 液体喷头 | |
CN1202962C (zh) | 记录装置 | |
EP2018967B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712341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CN1660576A (zh) | 喷墨记录设备及其维护机构 | |
CN1817649A (zh) | 打印设备 | |
CN1248864C (zh) | 记录装置与液体喷射装置 | |
CN1990240A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CN1836906A (zh) | 喷墨头 | |
CN1827385A (zh) | 成像设备 | |
CN1134883A (zh) | 喷墨头和包括喷墨头的喷墨打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