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2628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2628A CN1822628A CNA2005101027360A CN200510102736A CN1822628A CN 1822628 A CN1822628 A CN 1822628A CN A2005101027360 A CNA2005101027360 A CN A2005101027360A CN 200510102736 A CN200510102736 A CN 200510102736A CN 1822628 A CN1822628 A CN 18226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image fetching
- fetching unit
- unit
- le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图像读取单元;成像单元;和支柱部分,其以悬臂方式支撑图像读取单元,从而在图像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上表面之间提供一定间隔,并且在该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另外,所述图像读取单元可设有一从其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并且所述支柱部分可在其上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而在其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向下延伸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具有图像读取单元、成像单元和支撑该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柱部分,并且本发明实现了具有更简单结构的支柱部分。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设计有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成像单元安装在供纸单元的上表面上,并且图像读取单元布置在成像单元的上方。另外,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撑体固定在供纸单元的背面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支撑体支撑的图像读取单元可以与成像单元和供纸单元的运动一起一体地运动。另外,由于供纸单元定位在成像装置的最下部,并且在其内部容纳纸张,因此与图像读取单元相比供纸单元足够重。因此,图像读取单元可通过支撑体而保持稳定的状态。另外,由于成像单元和供纸单元的重量并不施加在支撑体上,因此支撑体具有仅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重量的强度就足够了。因此,可使得支撑体的结构简单。(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203840。)
然而,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203840的图8中所述,支撑体的用于负载图像读取单元的负载部分由一对负载元件以及用于使这对负载元件接合的接合元件构成,因此结构复杂。另外,形成该结构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以更简单的结构形成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撑部分。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图像读取单元;成像单元;和支撑该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柱部分,其中该支柱部分以悬臂方式支撑图像读取单元,从而在图像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上表面之间提供一定间隔,并且在该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
在根据该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图像读取单元由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收。因此,不必单独提供用于负载图像读取单元的负载部分,这样可简化支柱部分的结构。
另外,制成这样的结构,即,除了在支柱部分处之外,在成像单元和图像读取单元之间形成一空间。根据上述结构,易于拾取例如在成像单元和图像读取单元之间的空间处排放的纸张,这样能够使得该结构在设计上是优秀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将该结构制成为使得图像读取单元的载荷由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收,因此可获得具有简单结构的支柱部分的成像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字式复印机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其中数字式复印机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压板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数字式复印机的前视图;
图4是数字式复印机的侧视图;
图5是其中数字式复印机的图像读取单元转动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数字式复印机的框架结构的分解图;
图7是表示数字式复印机的框架结构的视图;
图8是表示其中图像读取单元安装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9A至9C表示第二支柱,其中图9A表示在将两块金属板接合之前的状态,图9B表示在将两块金属板接合之后的状态,而图9C表示沿着图9B中的线C-C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支柱的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柱的截面的厚度差异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一状态的示意图,在该状态下在数字式复印机的图像读取单元转动打开的状态下打开排纸托盘并且更换调色剂盒;
图12A至12B表示其中图像读取单元安装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上的状态,其中图12A是从后侧看的斜视图,而图12B是图12A中的方形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3A是表示其中没有安装图像读取单元的状态的视图,而图13B是图13A中的方形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4是表示其中定影装置的开关盖打开的状态的视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数字式复印机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支柱盖的内壁的视图;以及
图17是图像读取单元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视图,而图17B是图象读取单元转动以处于打开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数字式复印机10这样构造,即,图像读取单元200以悬臂方式布置,以在相应的排纸托盘40和成像单元100的上表面之间设置一空间。图像读取单元200读取原稿并将原稿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成像单元100基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00读取的数字图像数据,通过使用品红色(M)、黄色(Y)、青色(C)和黑色(K)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根据已知的电子照相工艺而在记录纸P上形成全色图像。另外,具有由使用者执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面板11的一侧(如图3所示)对应于装置的正面侧,而相反侧对应于装置的背面侧。基于正面和背面的定义来限定该装置的横向(右-左)方向。
首先,将描述图像读取单元200。
如图2和图3所示,图像读取单元200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大致方形形状,并安装在第一支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柱部分302上,该第一支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柱部分302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背面侧的两个角部处以竖直设置的方式设置在成像单元100的背面侧的角部中。
如图2所示,设在图像读取单元200上部的压板202可转动打开。透明的原稿台208设置在压板202的下方,该原稿台208由稿台玻璃等构成用于将原稿放置在其上表面上。另外,自动原稿供应单元206设置在压板202的上部。由CCD等构成的读取杆210设置在原稿台208的下方,用于读取放置在原稿台208上的原稿。读取杆210沿着从装置的正面到背面的方向是细长的。另外,读取杆210通过扫描驱动机构212而沿着箭头W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读取放置在原稿台208上的原稿的图像。
如图2所示,向下延伸部204和205形成为倒三角形,并且沿着图像读取单元200的侧端部形成为使得该侧端部形成了该三角形的底边。
另外,如图4、图5和图12A至12B所示,两个凸起部分220和222设置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下表面中与第一支柱部分和第二支柱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图像读取单元200与凸起部分220和222通过铰链224和226(参见图12A)相接合,并且图像读取单元200可以在处于大致水平状态(见图4)的位置和处于打开状态(见图5)的位置之间转动。另外,如图5所示,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整体绕着铰链转动打开的情况下,图像读取单元200从成像单元100的正面侧上方缩回,并且在正面侧上方形成一空间。
如图17所示,该装置构造成当图像读取单元200处于大致水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柱部分300的上表面300A接收位于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角部处的下表面200A,并且第一支柱部分300的侧表面300B接收向下延伸部204的侧表面部分204B。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将省略图示,但在相对侧表面中以相同的方式构造该装置,即,第二支柱部分302的上表面302A接收位于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角部处的下表面200A,并且第二支柱部分302的侧表面302B接收向下延伸部205的侧表面部分205B。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单元100的结构轮廓以及在记录纸P上形成彩色图像的过程。
如图1所示,感光鼓12可转动地布置在成像单元100的大致中心处。另外,旋转式显影单元50布置在成像单元100的正面侧(图中右侧)。
感光鼓12沿着箭头A的方向转动。另外,感光鼓12的表面通过设置在感光鼓12下侧的充电装置14而充电到预定电位,然后通过由布置在感光鼓12下侧的光扫描单元16发出的激光束L而曝光。因此,基于上述由图像读取单元200读取的原稿的数字图像数据而形成潜像。
通过沿着旋转式显影单元50的外周方向布置的品红色(M)、黄色(Y)、青色(C)和黑色(K)的相应颜色的显影装置52Y、52M、52C和52K,使形成在感光鼓12表面上的潜像显影,从而形成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显影装置52Y、52M、52C和52K设有可更换的调色剂盒54Y、54M、54C和54K。
形成在感光鼓12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该中间转印带30在多个辊子18和转印辊35之间张紧并沿着箭头C的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感光鼓清洁单元20除去留在感光鼓12表面上没有被一次转印的未转印的剩余调色剂。
在这种情况下,旋转式显影单元50绕着旋转轴K沿着箭头B的方向旋转,其颜色与所形成图像的颜色相对应的显影装置52Y、52M、52C和52K的显影辊56Y、56M、56C和56K顺序移动到显影位置G,以执行相应颜色的显影。
根据所形成图像的颜色,以预定频率重复充电、曝光、显影、一次转印和清洁感光鼓的相应步骤。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多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以彼此重叠,从而形成全色图像。
其中容纳记录纸P的供纸盒22布置在成像单元100的下部。
记录纸P由供纸辊24供应,并由阻挡辊33在预定定时供应至二次转印位置T,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32和转印辊35将中间转印带30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全部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转印带清洁单元37除去没有被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30的未转印的剩余调色剂。
将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供应给布置在背面侧上部的定影装置36。定影装置36通过加热加压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P上。将定影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排放到在成像单元100的上部处的排纸托盘40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当图像读取单元200的整体转动以从成像单元100的正面侧上方缩回时,在成像单元100的正面侧上方形成一空间。另外,如图11所示,可通过在背面侧使排纸托盘40绕着端部的旋转轴42旋转以打开排纸托盘40,从而可更换调色剂盒54。尽管图11显示出更换调色剂盒54Y的情况,但是也可通过使旋转式显影单元50旋转并将相应显影装置52移动到可更换的位置处而更换其它调色剂盒54M、54C和54K。
接下来,将描述数字式复印机10的图像读取单元200的支撑结构(框架结构)。图6、图7和图8是表示其中成像单元100的各种盖均取下的状态的视图。
在以下描述中,对于通过螺钉99进行的固定作了描述。在对应于该描述的附图中,为了防止附图复杂而难于观看,只显示了一些代表性螺钉99(和螺钉孔),而没有显示所有的螺钉99(和螺钉孔),并且在图中省略了其它螺钉99。
如图2和图7所示,第一支柱部分300在其内部设有第一支柱500(参见图7),且第一支柱盖301覆盖第一支柱500。同样,第二支柱部分302在其内部设有第二支柱600(参见图7),并且第二支柱盖303覆盖第二支柱600。
如图6和图7所示,成像单元100的壳体400由侧板402和404(它们彼此面对并由金属板制成)、以及多个桥接在侧板402和404之间的桥接板406构成。
箱形的箱部分410固定到在一侧上的侧板402上。箱部分410由四个侧壁部分412和一底面部分414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箱部分410以这样的方式由螺钉99固定,即,底面部分414面对侧板402。因此,侧壁部分412构造成从侧板402竖直设置。电源电路板(未示出)安装在箱部分410的内侧。可通过从覆盖侧板402的壳体盖102拆下可拆卸电源盖104,而容易地更换电源电路板,如图4所示。
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电机420固定在箱部分410的上方。另外,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机构(未示出,从驱动电机420向其传递驱动力)固定于侧板402的背侧(壳体400的内部)。
将通过弯曲多个金属板形成的第一支柱500固定在侧板402上。第一支柱500由第一支撑部分502以及从该第一支撑部分502的下部沿着水平方向(平行于图像读取单元200)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分504构成,并整体形成为大致L形状。第一支撑部分502由中空的第一箱部分506和中空的第二箱部分508构成,该第一箱部分506具有方杆形状并具有开口的上部,而第二箱部分508设置在第一箱部分506的下部处并具有比第一箱部分506更窄的方杆形状。在第一箱部分506和第二箱部分508中,垂直方向对应于其纵向方向。第二支撑部分504形成为板状,并从第二箱部分508的下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支撑部分502通过螺钉99固定在侧板402上。第二支撑部分504重叠在形成箱部分410的上表面的侧壁部分412A上,并由螺钉99固定。另外,第二支撑部分504固定在避开驱动电机420的位置处,从而避免其与驱动电机420发生干涉。
第二支柱600通过螺钉99固定在另一侧的侧板404上。由于箱部分410和驱动电机420没有固定在侧板404上(这与侧板402不同),因此第二支柱600笔直地延伸到侧板404的下部。
如图9A至图9B所示,第二支柱600构造成使得通过弯曲处理形成的两块金属板602和604装配在一起并由螺钉99固定,从而形成中空且大致方杆形状。第二支柱600的上部分为两个腔室部分610和612。另外,如图9C所示,当将金属板604与另一金属板602装配在一起时,金属板604的端侧部604A弯曲以形成具有中空方杆形状的棱柱部分614。在第二支柱600和棱柱部分614中,垂直方向对应于其纵向方向。
如图10所示,第一支柱500的第一支撑部分502的第一箱部分506的水平截面比第二支柱600的水平截面大(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沿该装置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但是,第一支柱500沿横向方向较宽。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柱500中第一支撑部分502的第一箱部分506沿横向方向的宽度W1大约是第二支柱600的宽度W2的两倍。
如图8和图12A所示,将两个凸起部分220和222(参见图12A)插入第一支柱500的第一箱部分506的上开口506A和第二支柱600的上开口610A中,并装配到第一箱部分506和第一腔室部分610上,且由螺钉99固定,这两个凸起部分从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背面侧的角部朝向下侧伸出。根据该结构,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以悬臂方式支撑图像读取单元200。
在这种情况下,图像读取单元200刚性地形成,以支撑较重的原稿台208、扫描驱动机构212、自动原稿供应单元206(参见图2)等。另外,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内部,诸如梁、金属薄板等的加强元件桥接在这两个凸起部分220和222之间(参见图12A)(即,在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之间)。因此,图像读取单元200即使在由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在如上所述的两个角部处以悬臂方式支撑时也不会弯曲。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如上所述的自动原稿供应单元206和用于驱动读取杆210的扫描驱动机构212均布置在侧板402侧。因此,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单元200的重心Y2在前视图中从中心线Y1朝向侧板402。
如上所述,图像读取单元200可通过铰链224和226(参见图12A)转动打开,如图4和图5所示。
如图12A至12B所示,电线530经过第一支柱500的内部,其用于连接如上所述安装在箱部分410上的电源电路板(未示出)和图像读取单元200。
另外,如图13所示,检测开关550安装于第一支柱500的内部。该检测开关550检测设置在定影装置36(参见图1)外侧的开关盖55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该定影装置36布置在成像单元100的背面侧上部。具体地,如图14所示,其构造成使得形成在开关盖552中的凸起部分554根据开关盖55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接通和断开检测开关550。如果开关盖552打开(图14中所示的状态),则断开电源。
如图4所示,壳体400完全由壳体盖102覆盖。另外,第一支柱500覆盖有第一支柱盖301,而第二支柱600覆盖有第二支柱盖303(参见图2)。
图16示出了第一支柱盖301的内侧。由于第二支柱盖303具有与第一支柱盖301相同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对它的描述和图示。
在第一支柱盖301的内侧壁处形成多个与第一支柱500相接触的肋308。另外,在盖301的上表面内侧处形成有与第一支柱500的上表面相接触的肋307。另外,在侧表面300B(参见图17A)的一侧处形成一接收肋310,用于接收图像读取单元200的向下延伸部204的侧表面204B。接收肋310由其表面与第一支柱500相抵靠的肋314、以及多个在肋314和侧表面300B之间竖直设置的肋312构成。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
如图17所示,第一支柱部分300的上表面300A接收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背面侧角部。因此,将在图像读取单元200上施加一使其绕着第一支柱部分300的上表面300A转动到正面侧的力。然而,图像读取单元200的向下延伸部204的侧表面204B由第一支柱部分300的侧表面300B接收并支撑,该侧表面300B定位成比上表面300A进一步朝向正面侧。另外,由于用作旋转中心的支撑点(上表面300A)和用作作用点的侧表面300B(其接收向下延伸部200A的侧表面204B)彼此分离,因此力矩将增加。因此,即使沿着旋转方向施加较大的力,即,即使图像读取单元200较重并且即使向图像读取单元200的正面侧端部200D施加载荷(如图15所示),图像读取单元200也能被支撑。因此,可保持这样的位置,其中图像读取单元200处于基本水平的状态。另外,例如,不必单独提供用于负载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负载部分,这样可简化第一支柱部分300的结构。
由于肋307、肋308和接收肋310形成在第一支柱盖301处,如图16所示,因此第一支柱部分300的上表面300A和侧表面300B即使在向其施加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载荷的情况下也不会变形,从而能够接收上述载荷。具体地,尽管向侧表面300B施加较大载荷,但是该载荷可由接收肋310接收而不会使侧表面300B变形。
上面对于第一支柱部分300进行了描述。然而,在相对侧表面中的第二支柱部分302处可实现相同的操作。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除了向下延伸部204和205、以及第一支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柱部分302处之外,在成像单元100和图像读取单元200之间保持一空间(图3和图4中虚线包围的部分R)。因此,易于取出排放到排纸托盘40上的记录纸P,因此该结构在设计上是优秀的。
另外,如图15示意地示出,第一支撑部分502固定在侧板402上,并且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平行于图像读取单元200)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分504固定在箱部分410上,该箱部分固定在侧板402上。因此,箱部分410与第一支柱500一体地支撑图像读取单元200。即,箱部分410还形成了支撑图像读取单元200的部分。由于图像读取单元200由包括大致三角形区域S1和箱部分410的方形区域S2的较宽区域S支撑,因此即使在第一支柱500固定在侧板402上的情况下在侧板402中也难以产生变形,其中该大致三角形区域S1由第一支撑部分502和第二支撑部分504构成。因此,即使第一支柱500固定在侧板402上,也不会发生由于成像单元100的壳体400的变形而导致图像质量变差。
另外,第二支撑部分504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形成箱部分410的上表面的侧壁部分412A接收使得第一支柱500朝向正面侧(图15中的右侧)落下的力。因此,即使使得图像读取单元200朝向正面侧落下的力会作用,也可以支撑图像读取单元200。另外,即使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正面侧端部200D上施加载荷,第一支柱500也不易于落下。另外,如上所述,侧板402难以产生变形。
由于第一支柱500构造成牢固地固定在侧板402上,因此不必提供用于桥接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的梁等。
通过将第一支柱500牢固地固定在侧板402上,而使得图像读取单元200的大多数载荷得以支撑。因此,不必如第一支柱500一样牢固地固定第二支柱600。因此,如图6所示,与第一支柱500进行对比,即使第二支柱600并不设有第二支撑部分504,也不会有问题。换言之,由于第二支柱600可形成为任意的形状,因此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
如图12A至图12B所示,电线530可经过第一支柱500的内部,并且如图13A至13B所示,检测开关550安装于第一支柱500的内部。因此,不必单独提供用于检测开关550的安装空间或者用于电线530的布线空间。换言之,节省了空间。
另外,如图17A至图17B所示,由于电线530布线经过在铰链224附近的部分,因此电线530的所需长度在其中图像读取单元200打开的状态(见图17B)与水平状态(见图17A)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即使图像读取单元200转动,电线530的偏转也较小。因此,电线530不会弯曲(弯折)而受到损坏。另外,易于布置(布线)电线530。此外,由于电线530并不暴露,因此外观是优选的。
可通过螺钉99将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固定在成像单元100的壳体400的侧板402上,将从图像读取单元200的背面侧处的角部朝向下侧伸出的两个凸起部分220和222插入并装配在第一支柱500的上开口506A和第二支柱600的上开口610A中,并通过螺钉99将它们进行固定,从而容易地组装根据本实施例的装置。另外,由于图像读取单元200与凸起部分220和222通过铰链224和226固定,因此可在插入操作时在其中将图像读取单元200设定在期望的姿势(例如,竖直设置姿势)的状态中进行组装操作(插入操作),从而可容易地进行所述操作。
另外,可以象这样通过使用成像单元100的壳体400安装图像读取单元200。因此,可提供低成本的数字式复印机10。
换言之,可在不安装图像读取单元200、第一支柱500和第二支柱600的情况下,容易地将成像单元100自身设置为打印机。另外,可如本实施例中一样,通过将图像读取单元200安装在成像单元100上,而容易地扩展数字式复印机10。
由于所有的部件都由螺钉99固定,因此它们可容易地拆卸(可分解)。该结构在维修和维护时是优选的。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设有:图像读取单元;成像单元;和支柱部分,其以悬臂方式支撑该图像读取单元,从而在图像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上表面之间提供一定间隔,并且在该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
在该成像装置中,图像读取单元可设有从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支柱部分在其上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而在其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向下延伸部。
换言之,其构造成使得图像读取单元的载荷由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收。因此,不必单独提供例如用于负载图像读取单元的负载部分,这样简化了支柱部分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用作图像读取单元的旋转中心的支撑点和用作作用点的接收向下延伸部的侧表面彼此分离,因此力矩将增加。因此,即使沿着图像读取单元的旋转方向施加较大的力,即,即使图像读取单元较重,也可以支撑图像读取单元。
另外,制成这样的结构,即,除了在支柱部分处和向下延伸部之外,在成像单元和图像读取单元之间形成一空间。例如,根据上述结构,易于拾取在成像单元和图像读取单元之间的空间处排放的纸张,从而该结构在设计上是优秀的。
可制成这样的结构,即,图像读取单元通过铰链接合在支柱部分上,并构造成可从大致水平状态向上旋转,并且支柱部分的侧表面在图像读取单元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向下延伸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中,图像读取单元可通过从大致水平状态向上旋转而缩回。因此,可利用缩回的空间例如用于更换更新的部件等。
另外,可容易地保持该水平状态,这是由于支柱部分的侧表面在图像读取单元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向下延伸部。
支柱部分可设有插入部分,形成在图像读取单元中的凸起部分可插入该插入部分中。
根据该结构,可通过将形成于图像读取单元中的凸起部分插入所述插入部分中来组装成像装置。因此,易于进行图像读取单元的组装操作。
所述铰链可构造成使图像读取单元和凸起部分相接合。
根据该结构,由于图像读取单元和凸起部分通过铰链接合,因此可在插入时使图像读取单元采取期望的姿势。因此,可易于进行组装操作(插入操作)。
另外,制成这样的结构,即,支柱部分可固定在成像单元的壳体的侧表面上,并且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该第一支撑部分支撑图像读取单元并具有插入部分,而该第二支撑部分从第一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方式布置的图像读取单元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接收部分可设置在壳体的侧表面处。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壳体的侧表面处,力将施加在由第一支撑体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形成的大致三角形区域上,因此壳体的侧表面将不易于变形。另外,即使沿着支撑体下落的方向施加力,接收部分也会接收第二支撑部分,因此壳体的侧表面不易于变形。换言之,即使将支撑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撑体固定在成像单元的壳体的侧表面上,壳体的侧表面也不易于变形。
接收部分可形成为固定在壳体的侧表面上并从其竖直设置的框架体,并且第二支撑部分可固定在该框架体上。
根据该结构,框架体可以与支撑体一体形成,从而支撑图像读取单元。
由于除了由第一支撑体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形成的大致三角形区域之外,因图像读取单元的重量产生的力将施加在框架体的区域上,因此壳体的侧表面更加刚性地固定,并且壳体的侧表面还不易于变形。
在上述的所有结构中,将图像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电连接的电线可在支柱部分的内部布线。
根据上述结构,不必单独提供用于电线的布置空间,从而可节省空间。
另外,在其中图像读取单元和凸起部分通过铰链接合的情况下,可将电线布线在用作图像读取单元的旋转中心的铰链附近。因此,电线的所需长度在其中图像读取单元打开的状态与其中图像读取单元处于水平的状态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易于对电线进行布线。另外,由于电线没有被暴露,因此外观是优选的。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从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的形状、位置和大小可适当地改变,只要该向下延伸部形成为这样的部分,即,其形成在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中并与支柱部分的侧表面接触。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从图像读取单元20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204和205可适当地构造成任何形状、位置和大小,只要该向下延伸部形成在图像读取单元200的下表面中并与第一支柱部分300和第二支柱部分302的侧表面300B和302B接触即可。
另外,例如,本发明中的成像单元并不限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成像单元100的结构。其可以由利用已知电子照相系统的具有其它结构的成像单元构成。或者,其可以由利用除了电子照相系统以外的成像系统(例如,已知的喷墨记录系统,其通过从喷嘴排放墨滴的喷墨记录头来进行成像)的成像单元构成。
另外,第二支柱600可具有与第一支柱500相同的结构。
Claims (13)
1、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
图像读取单元;
成像单元;和
支撑该图像读取单元的支柱部分,
其中,该支柱部分以悬臂方式支撑图像读取单元,从而在图像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的上表面之间提供一定间隔,并且在该支柱部分的上表面和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单元包括一从其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并且所述支柱部分在其上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而在其侧表面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向下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单元通过一铰链接合在所述支柱部分上,并构造成可从大致水平状态绕着该铰链向上旋转,并且所述支柱部分的侧表面在图像读取单元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处接收图像读取单元的向下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单元在其下表面处包括一凸起部分,并且所述支柱部分包括一插入部分,图像读取单元的该凸起部分插入该插入部分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所述图像读取单元和凸起部分相接合的铰链,
其中,所述图像读取单元通过该铰链和凸起部分接合在支柱部分上,并且构造成可从大致水平状态绕着所述铰链向上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单元包括一壳体,并且所述支柱部分包括:
第一支撑部分,其固定在成像单元的壳体的侧表面上,用于支撑图像读取单元并设有所述插入部分;和
第二支撑部分,其从该第一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方式布置的图像读取单元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
其中,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处设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接收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分形成为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上并从该侧表面竖直设置的框架体,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可固定在该框架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线,该电线将图像读取单元和成像单元电连接,
其中,该电线在所述支柱部分的内部布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下延伸部形成大致倒三角形,其中在侧视图中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形成该三角形的底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所述支柱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所述支柱部分,
其中,成像单元包括一壳体,并且所述多个支柱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第一支撑部分,其固定在成像单元的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上,用于支撑图像读取单元并设有所述插入部分;和
第二支撑部分,其从该第一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方式布置的图像读取单元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
其中,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处设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接收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部分包括第一和第二支柱部分,并且在成像单元的背面侧角部处分别竖直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单元包括一壳体,所述支柱部分包括第一和第二支柱部分,并在成像单元的背面侧角部处分别竖直设置,并且所述多个支柱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第一支撑部分,其固定在成像单元的所述壳体的一个侧表面上,用于支撑图像读取单元并设有所述插入部分;和
第二支撑部分,其从该第一支撑部分沿着与以悬臂方式布置的图像读取单元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
其中,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处设有用于固定第二支撑部分的接收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37598A JP2006227065A (ja) | 2005-02-15 | 2005-02-15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37598 | 2005-02-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2628A true CN1822628A (zh) | 2006-08-23 |
CN100393094C CN100393094C (zh) | 2008-06-04 |
Family
ID=36815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0273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3094C (zh) | 2005-02-15 | 2005-09-09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15864B2 (zh) |
JP (1) | JP2006227065A (zh) |
KR (1) | KR20060091696A (zh) |
CN (1) | CN100393094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4997B (zh) * | 2006-09-14 | 2011-11-3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和支撑体 |
CN102880023A (zh) * | 2011-07-15 | 2013-01-16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78202B2 (ja) * | 2005-02-15 | 2011-04-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72481A (ja) * | 2006-09-14 | 2008-03-2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90073478A1 (en) * | 2007-09-14 | 2009-03-1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0008640A (ja) * | 2008-06-26 | 2010-01-1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D702245S1 (en) * | 2012-01-11 | 2014-04-08 | Victor Susman | Scanning fr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76411B2 (ja) | 1992-01-31 | 2001-06-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58574C (zh) * | 1997-07-11 | 2004-07-21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JP3606722B2 (ja) | 1997-10-15 | 2005-01-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258971A (ja) * | 1999-03-12 | 2000-09-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93700B2 (ja) | 1999-07-19 | 2010-1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51463A (ja) * | 1999-08-11 | 2001-02-23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81230B2 (ja) | 2000-01-21 | 2007-09-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26770A (ja) * | 2000-05-17 | 2001-11-22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23802A (ja) * | 2001-04-26 | 2002-11-08 | Ricoh Co Ltd | 運搬時における画像形成装置補強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572292B1 (ko) | 2002-02-13 | 2006-04-24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열 배출 수단을 구비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2003345156A (ja) * | 2002-03-19 | 2003-12-03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98792A (ja) | 2002-04-04 | 2003-10-17 | Canon Inc | 複合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09723A (ja) * | 2002-09-20 | 2004-04-08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97572B2 (ja) * | 2003-06-30 | 2008-06-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6023618A (ja) * | 2004-07-09 | 2006-01-26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5
- 2005-02-15 JP JP2005037598A patent/JP2006227065A/ja active Pending
- 2005-08-30 US US11/213,697 patent/US7515864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9-05 KR KR1020050082079A patent/KR20060091696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05-09-09 CN CNB2005101027360A patent/CN10039309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4997B (zh) * | 2006-09-14 | 2011-11-3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和支撑体 |
CN102880023A (zh) * | 2011-07-15 | 2013-01-16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60091696A (ko) | 2006-08-21 |
US7515864B2 (en) | 2009-04-07 |
JP2006227065A (ja) | 2006-08-31 |
CN100393094C (zh) | 2008-06-04 |
US20060182476A1 (en) | 2006-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786662Y (zh) | 成像装置 | |
CN182188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22628A (zh) | 成像装置 | |
CN1591236A (zh) |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1324412C (zh) | 成像设备 | |
CN101057187A (zh) | 图像形成设备、色粉盒、显影剂盒和图像承载构件盒 | |
CN1722013A (zh) | 成像装置 | |
CN1821889A (zh) | 成像设备 | |
CN1534392A (zh) | 成像装置 | |
JP50240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588645B2 (en) | Multi-function printer | |
CN1122881C (zh) | 电摄影成像装置 | |
JP200915699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03348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盒 | |
JP202411488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2361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677262A (zh) |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 |
CN1967409A (zh) | 转印单元固定机构和具有该转印单元固定机构的成像装置 | |
KR20100023523A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
CN1577177A (zh) | 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JP5347573B2 (ja)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用の枠組構造体と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CN1601391A (zh) | 扩展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05082A (ja) | 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808298A (zh) | 用于固定盒的轴的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 |
JP20110083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04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