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2310A - 机动车辆的闩锁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的闩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2310A
CN1782310A CNA2005101153255A CN200510115325A CN1782310A CN 1782310 A CN1782310 A CN 1782310A CN A2005101153255 A CNA2005101153255 A CN A2005101153255A CN 200510115325 A CN200510115325 A CN 200510115325A CN 1782310 A CN1782310 A CN 1782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eech lock
backstop
state
move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53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菲利普·奥托利尼
弗雷德里克·布尔卡特
让-马克·贝尔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va Products France SAS
Original Assignee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France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France SA filed Critical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France SA
Publication of CN1782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23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36Reversible actua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0065Operating modes; Transformable to different operating modes
    • E05B63/0069Override systems, e.g. allowing opening from inside without the key, even when locked from outsid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42C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44Multiple head
    • Y10T292/104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47Closure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闩锁(10),其包括:一个外打开控制杆(18)和一个内打开控制杆(26),所述闩锁设计成具有三个使所述控制杆锁定和/或解锁的状态;一个锁定臂(20),其可以在与所述闩锁的所述三个状态相对应的三个位置之间移动;一个部件(40),其设计成在马达致动下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一个止挡(46),其可在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止挡(46)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40)上;所述移动止挡(46)与所述部件(40)设计成对所述锁定臂(20)进行驱动,所述闩锁可以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其两个方向的移动以及通过所述移动止挡(46)在其两个位置之间的移动而经过所述三个状态。

Description

机动车辆的闩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机动车辆的闩锁这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此种闩锁使得机动车辆的开口件可以保持在关闭位置;其使得可以通过操纵一个与该闩锁相连且可由使用者致动的内或外打开控制件而打开所述开口件。典型地,这样的一个闩锁安装在车辆的开口件上。其包括一个卡爪,该卡爪的功能在于相对于所述闩锁固定一个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撞件,或与之相反,释放该撞件。释放撞件而使开口件可以打开的操作称为开锁;相反地,把撞件保持在闩锁内而防止开口件打开的操作称为关锁。当开口件关闭时,撞件将卡爪压向其关闭位置,而在没有外力作用于闩锁上时,一个棘爪防止所述卡爪返回其打开位置,并且将闩锁保持在其关闭位置。
在本文中,闩锁连接到外打开控制件或内打开控制件的部分分别称为外或内打开控制杆。防止通过作用外打开控制件而开启闩锁的操作称为“防盗”;“取消防盗”是相反的操作,其能使所述闩锁在对外打开控制件进行操作时再次开启。对于机动车辆的门而言,这些操作通常在一个锁止按钮或一个机电式致动器的帮助下实现。对于车辆的行李箱或前门,还使用一个栓用于锁定或解锁。
防止闩锁由于操作内打开控制件和外打开控制件而开启称为“锁定”。特别地,锁定防止在打破一个车窗后使用内打开控制件来开启车门。“解锁”是相反的操作,其允许再次打开所述闩锁,例如操纵内打开控制件而再次打开所述闩锁。对于机动车辆门而言,这些操作通常通过使用一个特殊的机电式致动器实现。例如,标志(Peugeot)公司所销售的2000年款的406、或奥迪(Audi)公司所销售的2000年款的A4使用了这种类型的闩锁。
所谓的“超驰”功能允许对闩锁进行解锁的同时打开闩锁。此机械功能例如允许从内侧打开车门并把外打开控制件的状态从防盗状态改变到解锁状态,而不需要求助于致动器马达的电源供应。
包括两个用于进行防盗和锁定操作的马达的车辆的前闩锁是已知的。这些闩锁的缺点在于它们具有大量用于进行所需操作的部件(马达及传动齿轮);这使得这些闩锁笨重且昂贵。
也存在使用单个马达的闩锁。
根据一种类型的此种具有单个马达的闩锁(凯科特(Kiekert)公司的X1N3型闩锁),闩锁停在不同位置处例如通过一个电源开关而实现,当到达所述位置时此电源开关可以切断向马达的电源供应。这种闩锁的缺点在于:相对于所使用机构所需要的精确度而言,所获得的停止位置是不精确的。实际上,马达转子的动能使得防盗转子继续移动,从而使得所述机构继续移动,所以使得所述机构不能停在精确的位置。
根据另一种类型的此种具有单个马达的闩锁(参考FR-A-2 631368),所述闩锁的子组件的移动通过弹簧实现;使用弹簧的缺点在于:控制弹簧伸展来获得稳定的移动位置是困难的。
因而,需要一种闩锁,其部分或完全实现上述各种功能——锁定、解锁、防盗及超驰,该闩锁比使用单个马达的闩锁更为精确。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闩锁,该闩锁包括:一个外打开控制杆和一个内打开控制杆,所述闩锁设计成具有三个使所述控制杆锁定和/或解锁的状态;一个锁定臂,其能够在与所述闩锁的三个状态相对应的三个位置之间移动;一个设计成在马达的驱动下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的部件;一个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止挡,所述止挡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上;所述移动的止挡与所述部件设计成对锁定臂进行驱动,通过所述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止挡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第一状态变换到第二状态;通过所述移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止挡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然后通过所述移动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止挡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三状态;通过所述移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及通过所述止挡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三状态变换到所述第一状态。
可选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闩锁,该种闩锁包括一个外打开控制杆;一个内打开控制杆;所述闩锁设计成具有三个使所述控制杆锁定和/或解锁的状态;一个锁定臂,其能够在与闩锁的三个状态相对应的三个位置之间移动;一个设计成在马达的驱动下而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的部件;一个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止挡,所述止挡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上;所述移动止挡与所述部件设计成对所述锁定臂进行驱动,通过所述可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及通过所述止挡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一个第一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二状态;通过所述移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移动导致所述止挡从第一位置变换到第二位置,然后通过所述可动部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止挡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三状态;通过所述可动部件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止挡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三状态变换到所述第一状态。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部件是能够旋转移动的。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部件是一个齿轮。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止挡在所述两个位置是稳态的。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闩锁还包括一个舌状件,所述部件沿第二方向的移动使得所述止挡与所述舌状件接触,此接触导致所述止挡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闩锁还包括一个斜台,所述部件沿第一或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止挡与所述斜台接触,此接触导致所述止挡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闩锁包括一个壳体,且所述舌状件和/或斜台安装在该壳体内。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锁定臂设计成从与所述闩锁的第二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相对应的位置。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闩锁还包括一个卡爪,所述卡爪设计成把一个安装在车辆上的撞件相对于所述闩锁固定;一个设计成对所述卡爪进行致动的棘爪;一个由内打开控制杆驱动的反向棘爪,所述反向棘爪驱动所述棘爪,所述反向棘爪设计成把所述锁定臂从与所述闩锁的第二状态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相对应的位置。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锁定臂包括一个肘状件,对所述肘状件进行人力致动使所述臂从与所述闩锁的第三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对应的位置。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止挡联接至所述移动部件。
依据一个变体,所述移动部件包括一个前表面和一个后表面,所述移动止挡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的所述前表面上,并设计成在所述后表面上驱动所述锁定臂。
依据一个变体,在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中,所述控制杆是解锁的。
依据一个变体,在所述闩锁的第二状态中,所述内打开控制杆是解锁的,而所述外打开控制杆是锁定的。
依据一个变体,在所述闩锁的第三状态中,所述控制杆是锁定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对一些仅作为例子给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同时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所述附图中:
图1至3为一个闩锁分别在三种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4为图1至3中的任一闩锁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一个局部的分解视图;
图6和14为图5中所示局部组装后的视图;
图7至13示出了图4中的局部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词语竖直、水平、左、右、上和下是参考闩锁在图中的位置而使用的。此位置是示例性的,不应视为对闩锁在操作中位置的限制。
图1示出了一个处于所谓“解锁”状态的闩锁10。附图示出了绕一个轴杆11旋转安装的卡爪12。卡爪12绕轴杆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可以打开门。一个弹簧(未示)沿逆时针方向朝卡爪12的打开位置作用在卡爪12上。
在图1所示的卡爪12的位置上,一个棘爪16通过其端部161把钩住一个撞件(未示)的卡爪12保持住而防止门打开。卡爪12的确切形状以及其移动方式和其与撞件的配合方式是已知的,在此不再进一步地描述。而且,在不影响闩锁的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对它们进行修改。
图1还示出了门的一个外打开控制杆18。该控制杆18绕棘爪的轴杆13可旋转地安装;在该控制杆的端部181处,该控制杆通过一个外打开线缆或杆(未示)连接到一个外打开控制件(未示)上。通过所述线缆,致动外打开控制件而使该控制杆18绕轴杆13逆时针旋转。该控制杆18还具有一个支承182,其使得棘爪16可以由一杆23驱动。杆23插入到控制杆18的支承182与所述棘爪的一端162之间,从而,杆23保证了控制杆18与棘爪16之间的机械接触。具体地,杆23包括一个销17,该销17保证了控制杆18与棘爪16之间的机械接触。沿逆时针方向驱动所述棘爪使端部161从卡爪12脱开;脱开后的卡爪12在弹簧载荷的作用下沿逆时针转动并且释放所述撞件。一个弹簧(未示)使控制杆18沿顺时针方向返回到其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
图1还示出了一个反向棘爪24。该反向棘爪24绕轴杆13可转动地安装。该反向棘爪24包括一个斜台241以及一个支承242,所述斜台241的功能将在下文中解释。图1还示出了门的一个内打开控制杆26。该控制杆26在图示的平面内绕一个轴杆27可转动地安装;该控制杆26在其端部261处通过一个内打开线缆或杆(未示)连接到一个内打开控制件(未示)上。通过该线缆,致动内打开控制件而使控制杆26绕其轴杆27转动。在控制杆26的转动作用下,控制杆26的一端262通过反向棘爪24的支承242而驱动反向棘爪24,使反向棘爪24绕轴杆1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反向棘爪24的另一个支承通过杆23驱动棘爪16,该支承243因为被控制杆18的支承182挡住了所以看不到(在图3中可以看到支承243);与上述控制杆18一样,驱动棘爪16释放所述撞件,。
从而,当闩锁10处于图1中的状态时,外打开控制杆18与内打开控制杆26都未锁定;这两个控制杆18和26可以致动棘爪16而开启闩锁。
图2示出处于所谓“防盗”状态的闩锁10。所示的构件与图1中的相同。在此状态中,外打开控制杆18是锁定的;该控制杆18不能致动棘爪16来开启闩锁。因而,该车辆的乘客可以把自己关在车辆内,而任何人都不能从车辆的外面致动所述闩锁。
在图2中可看到锁定的控制杆18。锁定臂20从图1所示的位置绕轴杆22沿顺时针方向左转;下文将描述该臂20的移动。通过其转动,臂20驱动杆23。该杆23从棘爪16和控制杆18之间撤出。具体地,销17从棘爪16和支承182之间撤出,且销17不再保证棘爪16与控制杆18之间的机械接触。因而,外打开控制杆18在一个空的空间中沿逆时针方向活动,支承182在一个空的空间内移动。控制杆18的角位移并不足以到达棘爪16,因而棘爪16没有被致动,卡爪12也没有,闩锁继续保持关闭,对外面锁定。
然而,防盗状态允许从内侧打开闩锁,这就是“超驰”功能,即其中锁定的闩锁仍然可从内侧打开。乘客位于车辆内,与外部隔开,其能够通过操作内打开控制杆26而开启闩锁。
这可以在图2中看出。当致动内打开控制杆26使之绕轴线27转动时,控制杆26的端部262与反向棘爪24的支承242接触。反向棘爪24绕轴杆13逆时针转动。当销17不处于棘爪16和支承243(其被支承182遮住因而看不见)之间时,不可能打开闩锁;然而,反向棘爪24设置有斜台241,其允许臂20向右转和杆23向下转,转动到一个与图1中解锁状态相对应的位置。反向棘爪24驱动斜台241向上转动,斜台241抵接臂20的一个突起28。为了使此抵接更易于进行,斜台241逐渐地变细以便可在突起28下滑动,斜台241还包括一个斜面以便可以向右致动突起28。反向棘爪24的移动使得斜台241可以把突起28推至图2中的右侧;这使得臂20可以绕轴杆22沿逆时针方向向右摆动。臂20的摆动将杆23和销17插入到支承243和棘爪16之间。可以看到,销17抵靠棘爪16滑动。只要内打开控制杆26和反向棘爪24继续移动,销17就会被置于支承243和棘爪16之间,这在支承243和棘爪16之间形成了一个机械接触;然后,棘爪16绕着轴杆13被向左驱动并释放卡爪12。
从而,反向棘爪24的斜台241使得内打开控制杆26可以恢复闩锁的正常操作并致动棘爪16。
图3示出闩锁10位于一个所谓的“锁定”状态。所示的构件与图1和2中的相同。在此状态中,外打开控制杆18和内打开控制杆26是锁定的;该控制杆18、26均不能致动棘爪16而开启闩锁。从而使车辆锁定且不能进出。
在图3中可看到锁定的控制杆18、26。锁定臂20已经从图1所示的位置绕轴杆22顺时针转动。通过其转动,该臂20向上驱动杆23。另一方面,杆23已经从棘爪16和控制杆18之间撤出;销17不再保证棘爪16与控制杆18之间的机械接触。致动外打开控制杆18使支承182在一个空的空间内移动。所述闩锁继续保持关闭,对外面锁定。
另一方面,杆23也已经从棘爪16和反向棘爪24之间撤出。在反向棘爪24的转动过程中,斜台241从突起28的后方经过而不作用在臂20上,从而使所述超驰不起作用,销17不再保证棘爪16与支承243之间的机械接触。因而,致动内打开控制杆26不起作用;支承243也不起作用。因为反向棘爪24的角位移并不足以到达棘爪16,该棘爪没有被致动,卡爪12也没有。闩锁继续保持关闭,在里面锁定。
图1至3示出了一个导轨30。导轨30设计成在杆23由臂20驱动而沿顺时针移动时容置销17。具体地,导轨30可以使得销17这样定位:在臂20沿逆时针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销17能够插入到棘爪16与控制杆18和/或反向棘爪24之间。此外,还应该指出:杆23相对于臂20是可转动地安装的。杆23例如通过销34铰接,销34抵靠在在臂20内的一个槽32的壁上(图3)。
图1至3还示出了锁定臂20的一个肘状件36。通过这个肘状件36,可以把闩锁从图3中的锁定状态变换到图1中的解锁状态。将参照图12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4示出了图1至3中闩锁的立体图。特别地,图4示出了锁定臂20的移动方式的一个示例。
图4示出了图1至3中的闩锁的构件。再一次示出了卡爪12、外打开控制杆18、棘爪16、杆23以及锁定臂20,其中外打开控制杆18和棘爪16绕轴杆13旋转。还示出了一个马达38和一个由马达38致动的移动部件40。优选地,但并不是限制性的,具有单个的马达。这使得所述闩锁的体积较小成本更低。所述部件40可沿第一方向42和第二方向44移动。作为一个示例,该部件40可绕一个轴杆37转动,并设计成由马达38沿顺时针方向42和逆时针方向44驱动。因而,马达的移动是可逆的。部件40可以是一个齿轮。在图1至3中,为了使这些图更为清晰,所以没有显示出所述部件40和马达38。
部件40的可转动性的优点在于使得所述闩锁不那么庞大或笨重。
移动部件40包括一个可于图4中看到的前表面60,所述前表面60具有一个周边39;移动部件40具有一个可于图5和6中看到的后表面62,该后表面62具有一个周边41。
所述闩锁还可以包括一个止挡46,该止挡46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止挡46安装在部件40上。作为示例,止挡46绕一个轴杆48可转动地安装在部件40上。止挡46可以稳定在所述两个位置;止挡46实际上可包括一个分支462,该分支462与部件40的突起50相配合,使得止挡46可以在两个位置保持不动。分支462包括一个台阶52,台阶52可在止挡46绕轴杆48转动的过程中在突起50的任一侧沿角向移动;突起50与台阶52的配合使得止挡46在突起50任一侧的各位置上都是稳定的。台阶52从突起50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通过分支462的弹性变形来实现;所述台阶位于分支462的一端,使得分支462更易于变形。
止挡46可包括另一个分支461;此分支461支撑一个在前表面60上从分支461突出的止动器54。分支461还支撑一个延伸越过后表面62的突耳56。止动器54和突耳56位于分支461端部的两侧。突耳56穿过一个位于部件40中的开口58延伸越过部件40的后表面62。在图4中可以看到,分支461比分支462要宽;从下文可以发现,这使得分支461具有足够的刚度来移动锁定臂20,而该分支本身不发生变形。止挡在所述两个位置的稳定性也有助于臂20的移动。
根据止挡46是否相对于突起50处于一个或另一个位置,分支461也被朝一个或另一个位置驱动。在图4所示的位置中,分支461位于外侧位置。此位置也对应于图6中的突耳56处于开口58内的位置。为了使止挡变更到另一位置,即内侧位置,摆动分支461,突耳56穿过开口58。可以发现,在图4所示的外侧位置中,分支461与部件40的周边39的距离比处于内侧位置时要近,在处于内侧位置时,分支461与部件40的内侧较为靠近。
图5、6和14更加详细地示出了部件40以及移动止挡46。在图5中,示出了止挡46和部件40的立体分解图;止挡46设计成安装在部件40的前表面60上,在图4中可以看到该前表面60。止挡46的突耳56贯穿开口58而延伸越过移动部件的后表面62。图6显示突耳56从部件40的后表面62突出。
突耳56的功能在于抵靠锁定臂20的一个销21;在图1至3中可以看到该销21。在图4中,该销21被部件40遮挡住了,销21从臂20向部件40的后表面62延伸。当突耳56在部件40的外侧位置抵靠销21时,突耳56可以在臂20的中间位置阻止部件40转动,而不推动臂20使之在其轴22上转动。当突耳56在部件40的内侧位置抵靠销21时,突耳56可以驱动所述销21转动,从而驱动所述臂20转动。于是臂20可以改变位置。
图5和6还示出了位于部件40后表面62上的一个内凸轮64和一个外凸轮66。内凸轮64位于部件40的中心。内凸轮64具有螺旋形状,其螺旋角度略少于一圈。凸轮64轮廓的端部通过一个陡峭表面65连接。外凸轮66也具有螺旋形状,其螺旋角度略少于一圈。凸轮66轮廓的一端661邻近部件40的周边41,凸轮66轮廓的另一端662与部件40的内侧更靠近。凸轮64和66的功能在于驱动所述臂20的销21。因而,销21是一个凸轮从动件。驱动所述销可以改变臂20的位置。
图5还以分解视图示出了一个舌状件68和一个斜台70。舌状件68和斜台70安装在一个闩锁的壳体(未示)内。舌状件68和斜台70朝着部件40的前表面60,因而面对移动止挡46;具体地,舌状件68和斜台70设计成与止挡46的止动器54相配合。舌状件68和斜台70在壳体内的位置是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是不动的。然而,舌状件68是弹性的,并且相对于壳体而言是悬挂式安装的,因而,该舌状件68的一端是静止的,而另一端是弹性可动的。舌状件68的弹性端可与止动器54相接触。至于斜台70,它是静止的,并可与止动器54接触和配合。
图14显示图5中的构件安装在部件40的前表面60上。其示出了具有止动器54的移动止挡46;斜台70和舌状件68也面对着表面60安装。斜台70和舌状件68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部件40和移动止挡46设计成可在斜台70和舌状件68下方自由地移动。然而,从移动止挡46突出的止动器54设计成与舌状件68和斜台70相配合;止动器54的功能在于把移动止挡46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设计成可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的部件40以及可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止挡46使得可以驱动锁定臂20并将之置于三个位置内;在臂20的这三个位置上,闩锁处于三个不同的状态。此外,部件40和止挡46由单个马达38驱动,使得闩锁成本更低。此外,且如下文所示,臂20所占据的位置是精确的。
下面将描述闩锁的操作。
依据第一实施方式,所述闩锁可以通过部件40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而从第一状态换到第二状态;在此状态改变的过程中,止挡46保持在第一位置。部件40的移动导致臂20的位置改变,从而了改变所述闩锁的状态。
所述闩锁然后可从第二状态变换到第三状态。为了实现此变换,首先,移动部件40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移动部件40的此种移动导致止挡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随后,移动部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然后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部件40的最终移动导致臂20的位置改变,从而改变了所述闩锁的状态。
然后,所述闩锁可以从第三状态变换到第一状态。为了实现此变换,移动部件40沿第二方向移动;在此状态改变的过程中,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部件40的移动导致臂20的位置改变,从而改变了所述闩锁的状态。
依据第二实施方式,闩锁可以通过部件40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而从第一状态变换到第二状态;在此状态改变的过程中,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部件40的移动导致臂20的位置改变,从而改变了所述闩锁的状态。
然后,所述闩锁可从第二状态变换到第三状态。首先,为了实现此变换,移动部件40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移动部件40的这种移动导致止挡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随后,移动部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然后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部件40的最终移动导致臂20的位置改变,从而改变了所述闩锁的状态。
然后,所述闩锁可以从第三状态变换到第一状态。为实现此变换,移动部件40沿第二方向移动;在此状态改变的过程中,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部件40的移动导致臂20的位置改变,从而改变了所述闩锁的状态。
这样实现所述了闩锁状态变换的循环;循环的起始点并不限于第一状态,而是可以变换到其它的状态。
当所述闩锁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时,在此另一状态下的位置是精确的;实际上,所述闩锁具有一个机构,该机构在此另一状态下机械地卡紧。具体地,一旦所述闩锁处于此另一状态,该机构的机械固定让马达停住。从而,马达的惯性不会再导致不精确。
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例如是已解锁了的或处于解锁状态,在该状态下,控制杆18、26是解锁的、起作用的;第二状态例如是防盗状态,在该状态下,内打开控制杆26是解锁的、起作用的,而外打开控制杆18是锁定的、不起作用的,第三状态例如是锁定中或已锁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控制杆18、26是锁定的。
止挡46的第一位置例如是外侧位置,靠在部件40的周边上;止挡46的第二位置例如是内侧位置,更靠近部件40的内部。
图7至13示出了第一操作模式的一个实施方式。图7对应于闩锁的第一状态,图9对应于闩锁的第二状态,而图12对应于闩锁的第三状态。图7与图1中所示的闩锁的状态相对应。臂20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其将杆23的销17设置在棘爪16和外打开控制杆18之间、以及设置在棘爪16和反向棘爪24之间。外打开控制杆18和反向棘爪24可通过杆23而致动棘爪。
在图7至13中,为了使所述图更加清晰,没有示出移动止挡46的转动轴杆48。此外,在同一个面上示出了部件40的前表面60和后表面62的构件,以更好地了解在移动过程中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7以粗线示出了位于部件40后表面62上的构件。销21抵靠在内凸轮64上,而突耳56在外侧位置位于开口58中。为了从与图7对应的第一状态变换到与图9对应的第二状态,闩锁所通过的路径如图8所示。在图7和图8之间,移动部件40沿箭头42所示的方向移动,即沿顺时针方向移动。
在图7中,内凸轮64被朝右驱动,因而销21沿着凸轮64的螺旋形状前进。
在图8中,销21沿凸轮64持续地行进。销21的移动还表明锁定臂20被驱动而沿顺时针方向绕轴杆22旋转。止动器54被驱动沿箭头74的方向沿着部件40的周边41前进。在所示止动器54的位置,后者(止动器54)在舌状件68的“后面”经过,并沿箭头76的方向推压后者(舌状件68)的自由端。舌状件68受推压的方向76大致沿着径向,朝着部件40的中心。最后,舌状件68允许止动器54经过而没有对其进行致动,因而没有改变止挡46的位置。
从图8到图9,移动部件40沿箭头42所指示的方向移动,即仍然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在图9中,销21移动经过凸轮64的表面65。销21——从而臂20——不再由凸轮64驱动。而且,突耳56自身沿图8中箭头74所示的方向移动;在相对移动中,突耳56和销21彼此移近。在图9中,突耳56与销21接触。突耳56位于部件40的周边39和销21之间。
从图9中可以发现,止挡46通过其突耳56而在销21上施加一个力80,该力80的方向通过止挡46的转动轴杆48。从而,突耳56的力80在销21上的力矩为零。从而,止挡46和其突耳56不能驱动所述销21。销21不再由凸轮64驱动;销21——从而臂20——是不动的。而且,在图9中,销21和部件40周边之间的距离不足以允许止挡46的突耳56转动通过。因而,止挡46不能再沿着箭头42的方向转动。止挡46牢固地连接至部件40,因而后者(部件40)也是不动的。部件40不能转动,使得马达38停住。因而,臂20静止在适当的位置;此位置对应于闩锁10如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
所述闩锁在此第二状态中精确地定位,因为所述臂的驱动机构被机械地卡住了;臂的位置可精确地得知。这在现有技术中并非如此,例如,在现有技术中,主动地切断马达的电源,马达电源一旦被切断,马达的惯性使其驱动移动终止不能被得知,因而驱动机构的最终位置还是不精确。
为了从与图9对应的第二状态变换到与图12对于的第三状态,所述闩锁所经过的路径如图10和11所示。在图9和图10之间的移动中,移动部件40沿如箭头44所示的第二方向移动,此移动把止挡46的位置从外侧位置改变到内侧位置;然后,在图10和图12之间的移动中,移动部件40再次沿箭头42所示的第一方向移动,以把臂20设置在一个与所述闩锁的第三状态对应的新位置。当部件40在图10和图12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止挡46保持位于其内侧位置上。
在图9中,可以发现上述机构是不动的,突耳56介于销21和部件40的周边之间,不能移动。在图9和10之间的移动中,部件40沿箭头44的方向移动;这使得突耳56从销21处释放。从而在图10中,止挡46的止动器54朝舌状件68移动。与图8相反,止动器54在舌状件68“前方”通过,然后,舌状件68楔入部件40的周边和止动器54之间。在止动器54的此等作用下,舌状件68不能变形。舌状件68与止动器54相接触,且大致径向地沿箭头82的方向推压止动器54。此接触导致止挡46从外侧位置移动到内侧位置。为了发生此移动,止动器54和突耳56在开口58内移动。分支462的台阶52移动到突起50的另一侧,如可在图10中看到的那样。从而,沿第二方向44的移动使得止挡46改变位置。这个最后的移动例如可通过对马达延时供电来实现。
从图10至图11,部件40再次沿第一方向42移动。突耳56与销21接触。与图9相比较,可以发现,图11中的突耳56在开口58的位置更低(其与止挡的内侧位置相对应)。从而,作为图9中楔入的代替,在图11中,突耳56沿箭头84的方向推压销21。然后,突耳56把销21往上推,并使得臂20顺时针地转动。在图11中,可以发现,突耳56包括一个凹入处,凸轮66的一端662穿入此凹入处;所述端662帮助止挡46对销21进行推动。
在图11和图12之间,部件40继续沿方向42移动。突耳56趋向于从销21下方通过,其沿箭头86的方向推动后者(销21)。销21移动直至其抵靠在部件40的周边41上;周边41沿箭头88的方向推压销21。周边41阻止销21继续移动。突耳56不再能在销21下方通过;然后,突耳56不能移动。从而,止挡46不再沿箭头42的方向转动。所述止挡牢固地连接至部件40,从而使后者(部件40)也不动。部件40不能转动,使得马达38停住。从而,臂20静止在适当位置;此位置对应于闩锁10如图3所示的第三状态。
所述闩锁在此第三状态中精确地定位,因为所述臂的驱动机构再次机械地卡住;所述臂的位置可精确地得知。在此也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为了从与图12对应的第三状态变换到与图7对应的第一状态,所述闩锁所通过的路径如图13所示。在图12和图7之间的移动中,移动部件40沿如箭头44所示的第二方向移动,而止挡46从内侧位置移动到外侧位置;臂20被设置在一个与闩锁的第一状态对应的新位置上。
在图12中,可以发现上述机构被卡住,突耳56通过销21抵靠在部件40额周边41上而不能移动。在图12和13之间的移动中,部件40沿箭头44的方向移动;这使得突耳56被松开。然后在部件40的前表面60上,止挡46的止动器54朝舌状件68移动。止挡46位于内侧位置,舌状件68不作用在止动器54上。同时,在部件40的后表面62上,销21通过斜台66的端部661而接合斜台66并沿着斜台66前进,直至到达内凸轮64。然后臂2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回到部件40的前表面60,止动器54到达图13所示的位置。该止动器与斜台70接触。后者(斜台70)沿箭头90的方向推压止动器54。这个接触导致止挡46从内侧位置移动到外侧位置。在图13中,可在分支461的任一侧看到开口58。部件40继续沿方向44移动;当止动器54在斜台70上通过时,止挡46再次位于外侧位置。在图7中示出了部件40从图13的继续移动,可以发现,突耳56位于外侧位置;特别地,可以发现,销21抵靠在凸轮64的陡峭表面65上。表面65沿箭头92的方向推压销21。销21不能再继续地沿凸轮64移动,而且后者(凸轮64)不能在销21的下方通过。从而,部件40不再能沿箭头44的方向转动。从而,部件40也被卡住。部件40不能转动使得马达38停住。从而,臂20静止在适当位置;此位置对应于闩锁10如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
所述闩锁在此第一状态中精确地定位,因为臂的驱动机构再次地机械地卡住;臂的位置可精确地得知。在此也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必须指出的是:分支461可容易地借助于所述突耳来推压销21,因为分支461宽,因而具有较大的刚度。
图9和12还示出了当闩锁机构不能动时,如何地通过一个应急钥匙来实现“超驰”和解锁的功能。
在图9中,销21——从而臂20——到达了一个与图2中闩锁的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然而,在图9中,可以发现销21已经越过了凸轮64的表面65;销21不再与凸轮64接触。在图9中,所述销可以朝凸轮64的方向往下移动。这就是当所述反向棘爪的斜台241推压臂20的突起28时所发生的情形(图2)。斜台241把突起28(在图9中也示出了后者)推往图2和9中的右侧;这使得臂20可以沿逆时针的方向摆动。臂20的摆动导致销21在图9中朝凸轮64下降,特别地,销21如图7所示抵靠在凸轮64表面65上;因为臂20还驱动了杆23,从而使反向棘爪24与棘爪16之间机械接触,所以“超驰”功能得以实现。因而,控制杆26解锁,而不需马达的介入。这使得闩锁在任意时候都可以从内部打开,也使得在马达不能工作时,特别是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从内部打开所述闩锁。这还使得外打开控制杆18解锁。
在图12中,所述机构被卡住,突耳56通过销21抵靠在部件40的周边41上而被卡住。所述闩锁的臂20位于图3中的位置,不能通过斜台241和突起28来实现内部超驰,控制杆26不起作用,但原则上,在此锁定状态,车辆内没有乘客。然而,从车辆的外部,可以通过锁定臂20具有肘状件36,把臂20从图12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1和7所示的位置。肘状件36与一个钥匙闩锁(未示)机械相连,所述钥匙闩锁安装在外侧门板上,因而可从车辆外部操作。因此,一个致动钥匙的使用者通过使臂20沿逆时针方向摆动而致动肘状件36。从而,使用者可以对臂20进行致动,而不需要在例如故障的情况下求助于电动马达。臂20的摆动沿箭头88的方向朝凸轮64驱动所述销21。特别地,销21被朝凸轮64的表面65驱动。随着销21靠近表面65,臂20位于图1和7所示的位置。
在紧急情况时使用的机械解锁功能的实现是因为臂20把杆23设置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使得内打开控制杆26和外打开控制杆18可致动棘爪16。从而,无需马达的介入而使控制杆18和26解锁。这使得可以在马达不能工作时,特别是在电池故障的情况下,从外部打开所述闩锁。类似地,可通过一个反向移动再次用钥匙来机械地锁定车辆,销21可以相对于突耳56和凸轮64及66完全自由地移动。
通过超驰或通过紧急钥匙,整个闩锁可以从解锁状态回复到图2和9中的位置。马达38沿箭头42的方向驱动部件40和止挡46,朝表面65移动的销21不再阻止突耳56沿这个方向转动。受驱动而沿箭头42方向转动的部件40使得移动止挡46移动到第一位置;止动器54沿与图13中所示相反的方向与斜台70接触(未示)。当部件40继续沿箭头42的方向移动时,止动器54受到沿箭头90方向的推压;此接触把移动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而销21通过止动器54把部件40止挡在中间的防盗位置。由马达致动的所述循环如上所述地继续,以得到臂20的锁定和解锁状态。
关于闩锁的第二操作模式,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所述闩锁进行调整而实现此第二模式。具体地,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改变舌状件68和斜台70的位置以便在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把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以及在所述闩锁的第三状态和第一状态之间把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作为例子描述的实施方式。具体地,用于确保所述打开闩锁的不同构件,例如棘爪组件、控制杆,其形状是可以改变的。设计采用单个马达驱动截止臂20是特别有利的;然而,可以设计采用一个以上的马达来驱动部件40沿不同方向移动。此外,例子中指出了一个电动马达;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致动装置来开启所述闩锁,例如采用气动的致动装置。同样地,可以设想部件40以非转动的方式移动;例如部件40可以平移。也可以设想转动和平移的组合。

Claims (16)

1.一种闩锁(10),其包括:
一个外打开控制杆(18);
一个内打开控制杆(26),
所述闩锁设计成具有三个使所述控制杆锁定和/或解锁的状态;
一个锁定臂(20),其能够在与所述闩锁的所述三个状态相对应的三个位置之间移动;
一个部件(40),其设计成在马达的致动下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
一个止挡(46),其能够在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止挡(46)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40)上,
所述移动止挡(46)与所述部件(40)设计成对所述锁定臂(20)进行驱动,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止挡(46)保持在第一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一个第一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二状态;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移动导致止挡(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然后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三状态;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及通过所述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三状态变换到所述第一状态。
2.一种闩锁(10),其包括:
一个外打开控制杆(18);
一个内打开控制杆(26),
所述闩锁设计成具有三个使所述控制杆锁定和/或解锁的状态;
一个锁定臂(20),其能够在与所述闩锁的所述三个状态相对应的三个位置之间移动;
一个部件(40),其设计成在马达的致动下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
一个止挡(46),其能够在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止挡(46)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40)上,
所述移动止挡(46)与所述部件(40)设计成对锁定臂(20)进行驱动,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及通过所述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一个第一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二状态;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移动导致所述止挡(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然后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二状态变换到一个第三状态;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40)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止挡(46)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闩锁能够从所述第三状态变换到所述第一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40)是能够旋转移动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40)是一个齿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46)在所述两个位置是稳态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还包括一个舌状件(68),
所述部件(40)沿第二方向的移动使得所述止挡(46)与所述舌状件(68)相接触,此接触导致所述止挡(4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还包括一个斜台(70),
所述部件(40)沿第一或第二方向的移动使得所述止挡(46)与所述斜台(70)接触,此接触导致所述止挡(46)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包括一个壳体;所述舌状件(68)和/或所述斜台(70)安装在该壳体内。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臂(20)设计成从与所述闩锁的第二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相对应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闩锁还包括
一个卡爪(12),其设计成把一个安装在车辆上的撞件相对于所述闩锁固定;
一个棘爪(16),其设计成对所述卡爪(12)进行致动;
一个由所述内打开控制杆(26)驱动的反向棘爪(24),所述反向棘爪(24)驱动所述棘爪(16),所述反向棘爪(24)设计成把所述锁定臂(20)从与所述闩锁的第二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相对应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臂(20)包括一个肘状件(36),对所述肘状件进行人力致动使得所述臂(20)从与所述闩锁的第三状态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相对应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46)连接至所述移动部件(40)。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件(40)包括一个前表面(60)和一个后表面(62),所述移动止挡(46)安装在所述移动部件(40)的所述前表面(60)上,并且设计成驱动在所述后表面(62)上的所述锁定臂(20)。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闩锁的第一状态中,所述控制杆(18、26)是解锁的。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闩锁的第二状态中,所述内打开控制杆(26)是解锁的,而所述外打开控制杆(18)是锁定的。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闩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闩锁的第三状态中,所述控制杆(18、26)是锁定的。
CNA2005101153255A 2004-11-12 2005-11-14 机动车辆的闩锁 Pending CN17823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412027 2004-11-12
FR0412027A FR2877977B1 (fr) 2004-11-12 2004-11-12 Serru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2310A true CN1782310A (zh) 2006-06-07

Family

ID=349509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1153255A Pending CN1782310A (zh) 2004-11-12 2005-11-14 机动车辆的闩锁
CNU20052013284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86015Y (zh) 2004-11-12 2005-11-14 机动车辆的闩锁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52013284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86015Y (zh) 2004-11-12 2005-11-14 机动车辆的闩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03145A1 (zh)
CN (2) CN1782310A (zh)
DE (1) DE102005053237A1 (zh)
FR (1) FR2877977B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782A (zh) * 2007-09-21 2010-12-29 布罗斯锁闭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机动车锁
CN101476417B (zh) * 2008-01-04 2012-07-04 平和精工株式会社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用于锁门装置的促动器
CN101476416B (zh) * 2008-01-04 2012-07-18 平和精工株式会社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促动器的锁门装置
CN103080452A (zh) * 2010-03-16 2013-05-01 索斯科公司 机电压缩闩锁
CN101476420B (zh) * 2008-01-04 2013-08-14 平和精工株式会社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汽车门锁
CN103375052A (zh) * 2012-04-13 2013-10-30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机动解闩机构和手动解闩机构的后厢区锁闩
CN104675224A (zh) * 2013-11-05 2015-06-03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非均匀齿轮的机动式车辆锁闩
CN105683463A (zh) * 2013-08-30 2016-06-15 开开特股份公司 具有紧急开锁装置的机动车电动锁
CN114450459A (zh) * 2019-12-26 2022-05-06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门闩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16566B2 (en) * 2007-10-10 2016-08-16 Magna Closures Inc. Door latch with fast unlock
DE202008012484U1 (de) 2008-09-21 2010-02-18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ß
FR2941994B1 (fr) * 2009-02-09 2011-02-1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l'ouverture d'un ouvrant et ouvr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US8128151B2 (en) 2009-09-11 2012-03-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engaging a drive rod in a door after an impact to the door
US8235451B2 (en) * 2009-11-16 2012-08-0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forming a drive rod in a door after an impact to the door
US8079631B2 (en) * 2009-11-18 2011-12-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guiding a drive rod in a door after an impact to the door
US9157261B2 (en) * 2012-05-29 2015-10-13 Carefusion 303, Inc. Multifunction latch assembly
DE102013008550A1 (de) * 2013-05-16 2014-11-20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Elektromechanische Verriegelungseinheit für den Fahrzeugbereich
EP2843168B1 (de) * 2013-09-02 2018-11-28 Witte Automotive GmbH Kraftfahrzeugschloss
CN104675220B (zh) * 2013-11-28 2016-09-28 昆山麦格纳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门锁锁止机构
GB201408075D0 (en) * 2014-05-07 2014-06-18 Chevalier John P Closure and latching mechanisms
US10844639B2 (en) * 2016-05-31 2020-11-24 Hyundai America Technical Center, Inc E-latch with mechanical backup and electronic override cancel feature
JP6777679B2 (ja) * 2018-04-18 2020-10-28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08964C2 (de) * 1980-03-08 1986-07-10 Kiekert GmbH & Co KG, 5628 Heiligenhaus Schaltungsanordnung für eine zentralgesteuerte Verschlußeinrichtung mit Diebstahlsicherung für Kraftfahrzeugtüren
FR2631368B1 (fr) * 1988-05-11 1990-08-24 Rockwell Cim Actionneur de condamnation pour serrure, notamment de por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2707637B2 (ja) * 1988-09-30 1998-02-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ラゲージドアロック装置
US5409277A (en) * 1993-03-01 1995-04-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oor lock actuator with superlock feature
JP3069488B2 (ja) * 1994-02-26 2000-07-24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用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DE4433994C1 (de) * 1994-09-23 1996-03-14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mit reversierbarem Zentralverriegelungsantrieb
DE19530726C5 (de) * 1995-08-18 2009-07-02 Kiekert Ag Zentralverriegelungsanlage mit baugleichen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üssen
GB2306551B (en) * 1995-10-24 1999-09-01 Rockwell Lvs Vehicle door lock actuator
FR2768764B1 (fr) * 1997-09-19 1999-11-26 Valeo Systemes De Fermetures Serrure electrique pour portiere de vehicule
JP4048394B2 (ja) * 1998-05-13 2008-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GB2339831B (en) * 1998-07-20 2002-08-14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Door mechanism
WO2000005470A1 (en) * 1998-07-21 2000-02-0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Power operated vehicle door latch
US6076868A (en) * 1999-02-09 2000-06-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compartment latch
ES2226796T3 (es) * 1999-02-17 2005-04-01 HUF HULSBECK & FURST GMBH & CO. KG Cerradura para puerta, en particular para vehiculos automoviles.
DE19934128A1 (de) * 1999-07-23 2001-01-2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JP2001173290A (ja) * 1999-12-21 2001-06-2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GB0029058D0 (en) * 2000-11-29 2001-01-10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Actuator
GB0118685D0 (en) * 2001-08-01 2001-09-19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Latch arrangement
GB0121066D0 (en) * 2001-08-31 2001-10-24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Door latch arrangement
DE10143366A1 (de) * 2001-09-04 2003-03-20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6813A1 (de) * 2002-02-19 2003-08-28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Schloss,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türen, -klappen oder dgl.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782B (zh) * 2007-09-21 2015-09-23 布罗斯锁闭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机动车锁
CN101932782A (zh) * 2007-09-21 2010-12-29 布罗斯锁闭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机动车锁
CN101476417B (zh) * 2008-01-04 2012-07-04 平和精工株式会社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用于锁门装置的促动器
CN101476416B (zh) * 2008-01-04 2012-07-18 平和精工株式会社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促动器的锁门装置
CN101476420B (zh) * 2008-01-04 2013-08-14 平和精工株式会社 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汽车门锁
CN103080452B (zh) * 2010-03-16 2016-02-10 索斯科公司 适于将闭合构件紧固在预定位置的闩锁和操作闩锁的方法
CN103080452A (zh) * 2010-03-16 2013-05-01 索斯科公司 机电压缩闩锁
CN103375052A (zh) * 2012-04-13 2013-10-30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机动解闩机构和手动解闩机构的后厢区锁闩
CN103375052B (zh) * 2012-04-13 2017-10-17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机动解闩机构和手动解闩机构的后厢区锁闩
US10094147B2 (en) 2012-04-13 2018-10-09 Inteva Products, Llc Rear compartment latch with power and manual release mechanism
CN105683463A (zh) * 2013-08-30 2016-06-15 开开特股份公司 具有紧急开锁装置的机动车电动锁
CN105683463B (zh) * 2013-08-30 2018-08-31 开开特股份公司 具有紧急开锁装置的机动车电动锁
CN104675224A (zh) * 2013-11-05 2015-06-03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非均匀齿轮的机动式车辆锁闩
CN104675224B (zh) * 2013-11-05 2017-04-12 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非均匀齿轮的机动式车辆锁闩
US10480224B2 (en) 2013-11-05 2019-11-19 Inteva Products, Llc Power driven vehicle latch with non-uniform gears
CN114450459A (zh) * 2019-12-26 2022-05-06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门闩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103145A1 (en) 2006-05-18
CN2886015Y (zh) 2007-04-04
DE102005053237A1 (de) 2006-06-08
FR2877977A1 (fr) 2006-05-19
FR2877977B1 (fr) 2007-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86015Y (zh) 机动车辆的闩锁
JP4455646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550629A (zh) 锁机构
CN1904298A (zh) 车门闩锁
CN1699717A (zh) 闩锁
EP1778936B1 (en) Latch arrangement
CN1710233A (zh) 机动车辆的锁
KR200418883Y1 (ko)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래치 어셈블리
CN1873176A (zh) 动力闭合锁组件
KR102165338B1 (ko) 플랩 또는 도어용 록
CN110306887A (zh) 具有呈双掣爪构型的闩锁机构的闭合闩锁组件
MX2014000869A (es) Cierre de tapa para tanque de combustible.
JP2009074275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715098A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702011A (zh) 电动转向锁紧装置
CN1314280A (zh) 具有可控制移动的关闭机构的摩托车载物箱
CN1919667A (zh) 驻车制动装置
CN1532367A (zh) 闩锁
JP4953481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及び該ドアラッチ装置を備えている車両用ドア
CN1671940A (zh) 用于一个汽车车身活动部件如翻盖或车门、尤其是用于后备箱盖的锁闭装置
JP5824755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CN1475646A (zh) 致动器组合
CN1607311A (zh) 一种用于车门闩锁的致动器
KR100728445B1 (ko)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래치 어셈블리
JP4382121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