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4819A -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 Google Patents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4819A
CN1724819A CN 200510089522 CN200510089522A CN1724819A CN 1724819 A CN1724819 A CN 1724819A CN 200510089522 CN200510089522 CN 200510089522 CN 200510089522 A CN200510089522 A CN 200510089522A CN 1724819 A CN1724819 A CN 1724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cabin
driver
rear column
side r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895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岛贤太
石桥忠一
村上正明
藤本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4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4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施工机械的驾驶室的驾驶室框架,其包括具有预定强度的后框体和设于后框体之前的前框体的组合。后框体形成了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而前框体形成了调节件,以便可以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来确定其在该施工机械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另一种驾驶室框架包括形成了可在三种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的前框体和形成了可替换件的后框体的组合,其中这三种机械模式是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低皮重模式,以及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而该可替换件具有从用于相应的机械模式的多个强度组中选出的预定强度。

Description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背景技术
已知技术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是框架类型的,其中由管材形成的驾驶室框架设有附件,例如门和窗玻璃。包括在驾驶室框架内的所有部件需要有均匀的强度和刚度。
另一方面,液压挖掘机是一种包括上部可旋转体的施工机械。存在有三种模式的液压挖掘机,其中,标准模式是指当上部可旋转体旋转时其后部可沿宽度方向从机械中伸出;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是指当上部可旋转体旋转时其后部不会沿宽度方向从机械中伸出;超紧凑回旋模式是指不仅上部可旋转体的后部而且处于直立状态中的附加装置也不会沿宽度方向从机械中伸出。具体地说,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的挖掘机具有相对于履带车为零的尾部回旋悬伸量,或者当可以在工作场地充分利用旋转进行工作时不具有悬伸出的尾部。
对于每一种机械模式来说,由于上部可旋转体的尺寸相对于机械的前后方向而言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每一种机械模式来说,设置在上部可旋转体上的驾驶室的尺寸在前后方向上也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中,对于每一种机械模式来说,如果要针对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其它类型不同的尺寸的相应驾驶室框架类型进行单独的设计并装配到一起,则制造成本会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0-96615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驾驶室框架的构件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并且其余的构件可根据每一种机械模式进行替换。
然而,在这种情况中,由于驾驶室框架的可替换件的替换只考虑到了当上部可旋转体旋转时驾驶室的部分不会沿宽度方向从机械中伸出,因此驾驶室框架的强度和刚度会在机械模式之间有所不同。换句话说,这就背离了维持驾驶室框架的足够强度和刚度以用于保持操作员的容纳空间,以便当机械出现倾翻(翻倒)时可保护驾驶室内的操作员的目的。因此,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提供容纳空间的驾驶室框架的后部的强度和刚度会取决于机械模式而降低。
存在有两种类型的驾驶室,一种是配备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类型,其通过降低在机械出现倾翻(翻倒)时形成了操作员容纳空间的驾驶室部分的变形量来实现这种保护;以及一种不具有这种操作员保护功能的类型。
配备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类型需要有足够的强度以用于在倾翻期间维持容纳空间,然而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类型可具有相对更低的强度。
另外,在配备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类型的驾驶室内,在倾翻期间作用于驾驶室上的荷载会因机械的皮重的不同而有变化。考虑到这一点,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4-42739公开了具有对应于不同皮重的机械模式的不同强度的不同类型的驾驶室。结果就存在有包括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类型的共计三种或更多种类型的驾驶室。
在这种情况中,必须要制造出具有不同强度的不同类型的驾驶室框架,以便使每一类型具有适合于相应机械模式的强度。结果,这便导致了更高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中,必须要整体地提高包括在驾驶室框架内的部件的截面强度。由于驾驶室的重量会变大,所以这是有问题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驾驶室框架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中框架的构件可以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并且在每一种模式中甚至当机械出现倾翻时都可以实现对操作员的可靠保护。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轻重量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中该驾驶室具有适合于相应模式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基本上具有下述结构。
具体来说,驾驶室具有驾驶室框架,该框架包括后框体和设置于后框体之前的前框体的组合,其中后框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便在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用于维持操作员的容纳空间。后框体形成了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而前框体形成了调节件,以便可以根据机械模式中的相应一种来确定前框体在该施工机械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在这种情况中,容纳操作员的驾驶室框架的后框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用于甚至在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维持用于操作员的容纳空间,并且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另一方面,前框体形成了调节件,以便可以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来确定前框体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这样,操作员可在所有的模式中受到保护,在所有模式中后框体可以共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基本上具有下述结构。
具体来说,驾驶室具有驾驶室框架,该框架包括后框体和设置于后框体之前的前框体的组合。前框体形成了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而后框体形成了可替换件,其具有从用于相应机械模式的多个强度组中选出的预定强度。
在这种框架类型的驾驶室内,由于驾驶室框架是前框体和后框体的组合,只有后框体需要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进行替换。因此,与不同类型的驾驶室框架要整体地且单独地制造以便使驾驶室框架的各种类型可以根据相应的模式替换成其它类型的情况相比,制造成本可以显著地降低。另外,在高皮重模式的驾驶室内,由于只有后框体需要替换,因此与驾驶室框架要整体地替换为具有较大重量的情况相比,驾驶室框架的重量(或者整个驾驶室的重量)可以制成为更轻。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平面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侧视图;
图5显示了从驾驶室框架的后部看去的由于侧向荷载引起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变形状态;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透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结构的平面图,其中,第八实施例通过参考图1来进行介绍;
图13A至13C是显示了具有不同壁厚的三种类型的钢材的截面图,该钢材可用作后框体的部件;
图14A至14C是显示了三种类型的钢材的截面图,该钢材可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的后框体的部件;
图1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液压挖掘机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16是液压挖掘机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到14C来介绍根据本发明的施工机械驾驶室的实施例。图15和16分别是形成了施工机械的液压挖掘机的示意性侧视图和平面图,其中在该施工机械中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驾驶室。
参考图15和16,液压挖掘机包括:履带式的下部移动体1;以可绕垂直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下部移动体1之上的上部可旋转体2;以及连接到上部可旋转体2上的操作附加装置3。上部可旋转体2设有驾驶室4。
大体上参考图16,从坐在驾驶室4之内的操作员的位置来观察,操作附加装置3定位成更靠近上部可旋转体2的右侧,而驾驶室4则位于左侧。下文将采用这些用语“左”和“右”来指示施工机械的方向。驾驶室4的左侧表面设有可由门5打开和关闭的入口6。
下文将进行讨论的第一至第七实施例是这样的一些实例,其中驾驶室4是基于框架的且具有驾驶室框架21,该驾驶室框架21适用于两种模式的挖掘机,例如标准模式和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如上所述,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的挖掘机具有相对于履带车为零的尾部回旋悬伸量,或者当可以在工作场地充分利用旋转进行工作时不具有悬伸出的尾部。
在每一实施例中驾驶室框架21均设有:后框体A,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甚至当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都可以维持用于操作员的容纳空间;以及设置在后框体A之前的前框体B。后框体A形成了可在两种机械模式中共用的公用件,而前框体B形成了调节件,以便可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来确定前框体B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通过将后框体A和前框体B组合在一起即可形成驾驶室框架21。
在下文将进行讨论的实施例中,例如如图2到4中所示的那样,当前框体B要安装在标准模式中时,对前框体B标以参考符号B1,然而,当前框体B要安装在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中时,对前框体B标以参考符号B2。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到5,下面将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21进行介绍。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21内,形成了调节件的前框体(B1,B2)包括:左侧前立柱22和右侧前立柱23,它们的上部是向后弯曲的;从相应的前立柱22和23的上部中水平向后延伸的左侧顶部段24和右侧顶部段25;桥接在前立柱22和23的下端之间的前下桥接段26;以及水平地连接到前立柱22和23的下端的背面上的左侧前下框架段27和右侧前下框架段28。
另一方面,形成了公用件的后框体A包括:左侧后立柱29和右侧后立柱30;设置在左侧后立柱29和前框体B的左侧前立柱22之间的中间立柱31;桥接在中间立柱31和左侧后立柱29的下端之间的左侧后下框架段32;水平地连接到右侧后立柱30的背面上的右侧后下框架段33;以及桥接在后下框架段33的后端和左侧后立柱29的下端之间的后下桥接段34。图1中的相应箭头指明了前、后方向,下面将类似地采用用语“前”和“后”来指示驾驶室4的方向。
后框体A的中间立柱31以及前框体B的前立柱22和顶部段24构成了图15中所示的入口6。
中间立柱31可以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左侧且位于左侧上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处,或者也可设置在相对于中间位置的稍微靠前或靠后的位置。
在平面图中,中间立柱31以及左侧后立柱29和右侧后立柱30定位于三角形的顶点上。这些立柱29到31的上端具有整体式地相互桥接的框架段35,36,37,这样,框架段35,36,37形成了将这些上端连接起来而在平面图中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连接单元。
在这种情况中,在后框体A中采用框架段35,36,37作为连接单元有助于后框体A的总体重量的减轻,考虑到要实现轻重量的驾驶室4,这是尤其有利的。
因此,后框体A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不对称且在平面图中呈三角形的门式结构。作为备选,这种门式结构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是对称的。
参考图3,右侧后立柱30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右侧,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与形成于中间立柱31和左侧后立柱29之间的空间的中心对齐,这样,后框体A便在平面图中形成了等腰三角形。
由于中间立柱31和左侧后立柱29以及右侧后立柱30定位成使得框体A未在平面图中形成直角三角形,因此与后框体在平面图中形成了直角三角形的情况相比,后框体A就具有更高的抗扭强度和刚度。因此,这就有利地增强了降低形变的效果。
作为附图中用作后框体A和前框体B的部件的棱柱管的替代方案,例如可以采用圆柱管或C形管。作为另一替代方案,可以根据驾驶室框架21的不同部分而采用这些不同类型的管。
参考图2,形成了调节件的前框体B可以是从第一前框体类型B1和第二前框体类型B2中选出的一个。
可根据驾驶室4的类型(即标准模式或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来选择相应的前框体类型B1或B2。第一前框体类型B1内的水平段即左侧顶部段24和右侧顶部段25以及前下框架段27和28与第二前框体类型B2中的那些部分相比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不同尺寸。图2中的标号X和Y分别表示右侧顶部段2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实例。水平段形成了通过例如焊接整体式地连接到后框体A上的接合段。
因此,参考图3和4,对于标准模式而言,第一前框体类型B1选择成使得驾驶室框架2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L1。另一方面,对于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而言,第二前框体类型B2选择成使得驾驶室框架2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L2。可将图15所示的其它附加装置如门5、外板和窗玻璃连接上以形成驾驶室4。
因此,甚至当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容纳操作员的后框体A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用于维持操作员的容纳空间,并且其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另一方面,前框体B可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根据驾驶室4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而变化。因此,这样就实现了在两种机械模式中对操作员的可靠保护,在这些机械模式中可以共用后框体A。
由于形成了公用件的后框体A具有门式结构,因此当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由图3中的双线箭头所示的施加到左侧上的侧向荷载将会由后框体A集中地承受。因此,后框体A就会整个地变形。
在这种情况中,由于中间立柱31设置在侧向荷载直接作用的带入口6的一侧上,侧向荷载就可以适当地传递到后框体A上。这样就有效地实现了降低形变的效果。
另外,包括中间立柱31的在平面图中呈三角形的形状有助于更高的荷载传递性,并且还提高了各部件的强度。因此,这样就可实现后框体A的高强度和高刚度,进而可以在后框体A的整个结构中获得较高的荷载支撑功能(尤其是较高的抗扭强度)。
另外,由于在平面图中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相对于在平面图中具有其它类型三角形的后框体而言,后框体A可实现最大的抗扭强度,这意味着后框体A具有最小可变形的结构。因此,这就进一步地有助于对操作员的可靠保护。
关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后框体A的荷载支撑功能,图5显示了基于图3中双线箭头所示的侧向荷载施加到后框体A上的情况下的观察研究所得到的变形量。
在图5中显示了从后面观察到的后框体A的变形状态。从图5中可清楚地看出,后框体A的部件即中间立柱31和左侧后立柱29以及右侧后立柱30均匀地变形,而未包括在后框体A中的部件如前框体B的左侧前立柱22和右侧前立柱23几乎未变形。换句话说,从图中可以清楚,荷载由后框体A集中地承受,并且荷载传递到后框体A的各部件上,因而整个后框体A都变形了。在附图中,标号○表示驾驶室4内的操作员。
另外,驾驶室框架21具有以下优点。
i.后框体A以较少数量的部件实现了用于维持操作员容纳空间所必需的强度和刚度。
ii.由于当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具有门式结构的后框体A集中承受了施加到驾驶室框架21上的侧向荷载,因此前框体B可具有相对更低的强度。因此,前框体B只需要较少数量的部件和较小的截面尺寸。
根据这两个优点,可将两个框体A和B制造成在重量上更轻,进而实现整个驾驶室4的轻重量结构。
另外,前框体B(B1,B2)中的部件数量减少,并且前框体B的截面尺寸比后框体A的更小,由于这个事实,在机械的操作期间所需的正面可视范围和侧面可视范围得以提高。在图3中,阴影线部分表示了驾驶室4中的操作员○的可视范围。因此,在实现于倾翻期间保护操作员○的基本目标的同时,本发明还实现了更广的正面可视范围以及更轻的重量。
其它的实施例
关于其它实施例的介绍,下文将只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进行讨论。
图6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基本上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框架结构,但是包括在后框体A内的连接单元由整体式地设在立柱29到31的上端之上的三角形板部分40形成。
根据这种结构,后框体A比第一实施例中的稍微更重,但具有更高的整体强度。另外,与连接单元由多个框架段35到37来形成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只需要单个连接件来作为连接单元,借此可简化装配工艺。
在图7和8中分别所示的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包括在后框体A中的右侧后立柱30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同。具体来说,在第三实施例中,右侧后立柱3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与中间立柱31对齐(即右侧后立柱30在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定位在驾驶室4的中间)。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例中,右侧后立柱3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与左侧后立柱29对齐。
根据这些结构,可以实现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荷载支撑功能。
图9和10分别显示了第五和第六实施例,其中前框体B的框架结构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改型。
在第五实施例中,省去了第一实施例中所设的右侧前立柱23,而在第六实施例中,省去了第一实施例中所设的左侧前立柱22。另一方面,第五和第六实施例各自都额外地设有平行于前下桥接段26而延伸的前上桥接段39。
因此,由于在前框体B中不需要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刚度,考虑到例如更好的可视范围和更轻的重量,前框体B中的部件的定位模式可以从广泛的选项中选择。
下面将参考图11来介绍第七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适用于标准模式的第一前框体类型B1和适用于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的第二前框体类型B2是分开制造的,以便可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来安装框体类型B1或B2。与此相反,根据第七实施例,前框体B还形成了可以在两种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在这种情况中,当前框体B要与后框体A相组合时,前框体B的尺寸可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调节。
具体来说,前框体B的水平段的后端部分即左侧顶部段24和右侧顶部段25以及左侧前下框架段27和右侧前下框架段28的后端部分设有沿水平方向向后延伸的前接合部43。另一方面,后框体A的前表面部分即中间立柱31的上端和下端以及右侧后立柱30的上端和下端的前表面部分设有沿水平方向向前伸出的后接合部41。
前接合部43和后接合部41具有与框体A和框体B的其它的部件类似的棱柱管形状,并且可相互间装配以使框体A和框体B组合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中,接合部43和接合部41之间的插入量(即重叠量)是可调节的,以便可以根据相应的机械模式来设定整个驾驶室框架2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后框体A和前框体B两者可以在两种机械模式之间共用,因此就降低了制造成本。
或者,不同于具有棱柱管的形状,接合部43和41可具有圆柱管的形状。作为另一替代方案,前接合部43组和后接合部41组中的一组可具有棱柱管形状或圆柱管形状,而前接合部43组或后接合部41组中的另一组可具有可与前接合部43组和后接合部41组中的第一组相接合的棱柱杆或圆柱杆的形状,或者棱柱板或圆柱板的形状。作为另一替代方案,两组接合部43和41可均具有板形,以便该两组可以重叠的方式接合起来。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间立柱31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左侧,但如果入口6设在右侧的话,中间立柱31优选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右侧。
另外,尽管根据上述实施例后框体A具有在平面图中呈三角形的门式结构,然而后框体A可以备选地具有其它类型的门式结构,例如在平面图中呈矩形的门式结构,这可通过设有额外的立柱来实现。作为另一替代方案,可以使得仅有后框体A的上表面部分在平面图中例如是矩形的。
另外,尽管本发明适用于两种机械模式,即标准模式和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以备选地适用于三种机械模式,也即是说,标准模式、短尾部回旋半径模式以及超紧凑回旋模式,或者可以是适用于三种以上的机械模式。
下面的介绍将针对这样的一些实施例,其中框架构造的驾驶室4的驾驶室框架21适用于下面所列的三种施工机械模式,它们是:
a)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
b)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低皮重模式;以及
c)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
如下文中将具体介绍的那样,在下述实施例中存在有驾驶室框架的壁厚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情况。然而,如果整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那么可以通过参考用于介绍上述实施例的相同附图来介绍下面的实施例。
为了不同的目的,将采用图1和图6到图10来介绍本发明的第八
实施例。
参考图1,根据第八实施例的驾驶室框架21设有后框体A和设置在后框体A之前的前框体B。前框体B形成了可以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而后框体A形成了具有从用于相应机械模式的多个强度组中选出的预定强度的可替换件。通过将这些框体A和B组合起来可形成驾驶室框架21。换句话说,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八实施例中的前框体B形成了公用件,而后框体A形成了可替换件。
形成了公用件的前框体B包括:左侧前立柱22和右侧前立柱23,它们的上部是向后弯曲的;从相应的前立柱22和23的上部中水平向后延伸的左侧顶部段24和右侧顶部段25;桥接在前立柱22和23的下端之间的前下桥接段26;以及水平地连接到前立柱22和23的下端背面的左侧前下框架段27和右侧前下框架段28。
另一方面,形成了可替换件的后框体A包括:左侧后立柱29和右侧后立柱30;设置在左侧后立柱29和前框体B的左侧前立柱22之间的中间立柱31;桥接在中间立柱31和左侧后立柱29的下端之间的左侧后下框架段32;水平地连接到右侧后立柱30的背面上的右侧后下框架段33;以及桥接在后下框架段33的后端和左侧后立柱29的下端之间的后下桥接段34。
右侧后立柱30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右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形成于中间立柱31和左侧后立柱29之间的空间的中心对齐,这样,后框体A便在平面图中形成了等腰三角形,如图12所示。
关于构成后框体A的部件,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设有第一钢材X1,如图13A中所示,其在第八实施例的应用的三种模式中具有相对最小的壁厚S1。另一方面,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低皮重模式设有第二钢材X2,如图13B所示,其具有中等的壁厚S2。另外,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设有第三钢材X3,如图13C所示,其具有最大的壁厚S3。
根据这些不同的壁厚,可以制造出具有相同的外尺寸和不同的截面强度的三种类型的部件。因此,这些不同类型的部件使得能够进行后框体A的三种框体类型的制造,其中该后框体A可分别具有适用于三种相应模式的相对较低的、中等的以及较高的强度。可以根据相应的模式来采用后框体A的三种框体类型中的每一种。
对于用在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中的驾驶室框架21而言,可以设定后框体A中的部件的截面强度,以便当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驾驶室4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维持用于操作员○的容纳空间。
因此,驾驶室框架21的前部由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之间共用的前框体B形成,而提供了容纳空间的驾驶室框架21的后部由后框体A形成,该后框体A是具有从用于相应机械模式的多个强度组中选出的预定强度的可替换件。由于通过将框体A和B组合到一起来形成驾驶室框架21,因此如果驾驶室框架21要采用另一模式的话,只需要将后框体A替换成具有适合于那种模式的强度的框体类型即可。
因此,与不同类型的驾驶室框架21要整体地且单独地制造以便使驾驶室框架21的各种类型可以根据相应的模式替换成其它类型的情况相比,制造成本可以显著地降低。
另一方面,在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的驾驶室4内,由于只有后框体A需要替换,因此与驾驶室框架21要整体地替换为具有较高强度和较大重量的框架的情况相比,驾驶室框架21的重量可以制成为更轻。
另外,根据这种框架结构,由于形成了一定强度的构件的后框体A具有门式结构,因此在倾翻期间施加到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驾驶室4的左侧上的侧向荷载(如图12中的双线箭头所示)由后框体A集中地承受。这样,后框体A就会整个地变形。
在这种情况中,由于中间立柱31设置在侧向荷载直接作用的带入口6的一侧上,因此侧向荷载就可以适当地传递到后框体A上。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实现降低形变的效果。
另外,由于后框体A在平面图中是三角形的,因此就改进了荷载的传递性,并且还提高了各部件的强度。这样就可在后框体A的整个结构中获得较高的荷载支撑功能(尤其是较高的抗扭强度)。
另外,由于在平面图中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相对于在平面图中具有其它类型三角形的后框体而言,后框体A可实现最大的抗扭强度,这就意味着后框体A具有最小可变形的结构。
相应地,后框体A可以最少的部件数量实现所需的强度和刚度,这样就降低了后框体A本身的重量。结果,这样就有助于驾驶室框架21的重量减轻,进而实现了整个驾驶室4的轻重量结构。
另外,由于在前框体B中不需要有较高的强度,因此前框体B仅需要最少数量的部件,并且可具有比后框体A更小的截面尺寸。因此,在机械的操作期间所需的正面可视范围和侧面可视范围得以提高。在图12中,阴影线部分表示了驾驶室4中的操作员○的可视范围。
图14A到14C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其提供了用于根据每种模式来改变后框体A的部件的截面强度的机构。在第九实施例中,用于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的后框体A由第一钢材Y1形成,其具有不带任何特定加强件的棱柱管的形状。另一方面,用于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低皮重模式的后框体A由第二钢材Y2形成,其具有棱柱管的形状,并且其中设有一个加强件38。另外,用于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的后框体A由第三钢材Y3形成,其具有棱柱管的形状,并且其中设有一对加强件38,38。
因此,由于具有或不具有加强件38,这三种模式被赋予不同的截面强度。这样就可以获得对应于三种模式的分别具有较低、中等以及较高截面强度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后框体A。
加强件38可以与棱柱管整体式地形成,或者可以例如通过焊接于事后连接到棱柱管上。
或者,与基于所提供的加强件38的数量相反,可以通过在三种模式中提供不同的壁厚来实现三种模式之间的不同截面强度。作为另一替代方案,可以使所有的模式配备加强件38,以便基于加强件38的数量和不同的壁厚来在三种模式之间实现不同的截面强度。
另一方面,作为根据各种模式来改变后框体A的部件的截面强度的备选方式,所有三种模式中的后框体A可具有相同的壁厚但不同的外尺寸(即截面尺寸),或者可以既具有不同的壁厚又具有不同的外尺寸。
另外,后框体A中的每一部件可以由圆柱管而非棱柱管形成,或者可以由不同于管材的钢构件形成,例如C形槽钢件或角钢件。作为另一替代方案,可以根据后框体A的不同截面来采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构件。
下面将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由于与图6中所示的具有相同的整体结构,下面将参考图6来介绍第十实施例。
参考图6,第十实施例基本上具有与第八实施例相同的框架结构,但是连接后框体A的立柱29到31的连接单元由整体式地设置在立柱29到31的上端之上的三角形板部分40形成。
根据这种结构,后框体A比第八实施例中的稍微更重,但具有更高的整体强度。另外,与连接单元由多个框架段35到37来形成的第八实施例不同,第十实施例只需要一个连接件来作为连接单元,借此可简化装配工艺。
下面将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和第十二实施例。由于与图7和8中所示的具有相同的整体结构,下面将通过参考图7和8来介绍第十一实施例和第十二实施例。
参考图7和8,在第十一实施例和第十二实施例中,包括在后框体A中的右侧后立柱30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位置与第八实施例中的不同。具体来说,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右侧后立柱3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与中间立柱31对齐(即右侧后立柱30在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定位在驾驶室4的中间)。另一方面,在第十二实施例中,右侧后立柱3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与左侧后立柱29对齐。
根据这些结构,可以实现类似于第八实施例中的荷载支撑功能。
下面将介绍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和第十四实施例。由于与图9和10中所示的具有相同的整体结构,下面将通过参考图9和10来介绍第十三实施例和第十四实施例。
参考图9和10,第十三实施例和第十四实施例是这样的一些实例,其中前框体B的框架结构是第八实施例中的改型。
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省去了第八实施例中所设的右侧前立柱23,而在第十四实施例中,省去了第八实施例中所设的左侧前立柱22。另一方面,第十三实施例和第十四实施例各自都额外地设有平行于前下桥接段26而延伸的前上桥接段39。
因此,由于在前框体B中不需要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刚度,考虑到例如更好的可视范围和更轻的重量,前框体B中的部件的定位模式可以从广泛的选项中选择。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后框体A的中间立柱31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左侧,但如果入口6设在右侧的话,中间立柱31优选设置在驾驶室框架21的右侧。
另外,尽管根据第八到第十四实施例,后框体A具有在平面图中呈三角形的门式结构,然而后框体A可以备选地具有其它类型的门式结构,例如在平面图中呈矩形的门式结构,这可通过设置额外的立柱来实现。作为另一替代方案,可以使得仅有后框体A的上表面部分在平面图中例如是矩形的。
另外,尽管第八到第十四实施例适用于三种机械模式,即不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低皮重模式,以及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高皮重模式,但是,可使具有操作员保护功能的模式备选地分成三种或更多种的模式,以便这些实施例可以是应用于所有的或四种或更多种的机械模式。
尽管已经参考附图中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介绍,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其等同物以及对其进行替换。

Claims (16)

1.一种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中所述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所述驾驶室框架包括:
后框体,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用于在所述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维持用于操作员的容纳空间,所述后框体形成了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以及
设置在所述后框体之前的前框体,所述前框体形成了调节件,以便可以根据所述机械模式中的相应一种来确定所述前框体在所述施工机械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包括:至少一个中间立柱,其设置在所述驾驶室的左侧和右侧的其中之一处,并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处于所述左侧和右侧的所述其中之一的中间;左侧后立柱和右侧后立柱,它们分别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设于所述中间立柱之后;以及连接单元,其用于连接所述中间立柱和左侧后立柱及右侧后立柱的上端,
其中,所述后框体的中间立柱、左侧后立柱和右侧后立柱以及连接单元构成了在平面图中呈三角形的门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的连接单元包括整体式地桥接在所述中间立柱以及左侧后立柱和右侧后立柱的上端之间的框架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的连接单元包括整体式地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以及左侧后立柱和右侧后立柱的上端之上的三角形板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后框体中间立柱的所述左侧和右侧中的所述其中之一包括驾驶室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柱和左侧后立柱及右侧后立柱设置成使得所述后框体在平面图中不形成直角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柱和左侧后立柱及右侧后立柱设置成使得所述后框体在平面图中形成等腰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的前侧设有第一接合部,所述前框体的后侧设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以重叠的方式相互接合以构成所述驾驶室框架,使得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的重叠量是可调节的。
9.一种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中所述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所述框架包括:
后框体;和
设置在所述后框体之前的前框体,
其中,所述前框体形成了可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共用的公用件,以及
所述后框体形成了可替换件,其具有从用于相应机械模式的多个强度组中选出的预定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用于在所述施工机械出现倾翻时维持用于操作员的容纳空间,和
形成了所述可替换件的所述后框体的各种框体类型均具有基于相应机械模式的皮重来确定的强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后框体由钢材形成,
其中,所述钢材的外尺寸在所述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是相同的,和
对于每一种不同的机械模式来说,所述钢材的壁厚是不同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后框体由钢材形成,
其中,所述钢材的外尺寸在不同的机械模式之间是相同的,和
所述钢材设有加强件,使得所述钢材的截面强度对于每一种不同的机械模式来说是不同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包括:至少一个中间立柱,其设置在所述驾驶室的左侧和右侧的其中之一处,并且相对于所述施工机械的前后方向处于所述左侧和右侧的所述其中之一的中间;左侧后立柱和右侧后立柱,其分别设置在左侧和右侧,并且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中间立柱之后;以及连接单元,其用于连接所述中间立柱和左侧后立柱及右侧后立柱的上端,
其中,所述后框体的中间立柱、左侧后立柱和右侧后立柱以及连接单元构成了在平面图中呈三角形的门式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后框体中间立柱的所述左侧和右侧中的所述其中之一包括驾驶室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柱和左侧后立柱及右侧后立柱设置成使得所述后框体在平面图中不形成直角三角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柱和左侧后立柱及右侧后立柱设置成使得所述后框体在平面图中形成等腰三角形。
CN 200510089522 2004-07-22 2005-07-22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Pending CN17248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4596/04 2004-07-22
JP2004214595A JP2006035898A (ja) 2004-07-22 2004-07-22 建設機械のキャビン
JP214595/04 2004-07-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4819A true CN1724819A (zh) 2006-01-25

Family

ID=35901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89522 Pending CN1724819A (zh) 2004-07-22 2005-07-22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035898A (zh)
CN (1) CN172481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0518A (zh) * 2010-10-20 2013-06-26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施工机械驾驶室
CN104246084A (zh) * 2013-03-29 2014-12-24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操作者护罩、用于作业机的装备防护罩的驾驶室和作业机
CN112236561A (zh) * 2018-07-31 2021-01-1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机械及驾驶室
CN112424428A (zh) * 2018-07-31 2021-02-2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CN112469866A (zh) * 2018-07-31 2021-03-0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机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96998A (ja) * 2014-04-01 2015-11-09 尼崎重機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化運転室防護システム、作業機械、及び、運転室防護システムのモジュール化方法
JP2016084614A (ja) * 2014-10-24 2016-05-19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JP7291456B2 (ja) * 2019-04-26 2023-06-15 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キャビン構造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0518A (zh) * 2010-10-20 2013-06-26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施工机械驾驶室
US9133603B2 (en) 2010-10-20 2015-09-15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Construction machine cab having a rollover protection structure
CN103180518B (zh) * 2010-10-20 2015-11-25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施工机械驾驶室
CN104246084A (zh) * 2013-03-29 2014-12-24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操作者护罩、用于作业机的装备防护罩的驾驶室和作业机
CN112236561A (zh) * 2018-07-31 2021-01-1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机械及驾驶室
CN112424428A (zh) * 2018-07-31 2021-02-2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驾驶室及作业机械
CN112469866A (zh) * 2018-07-31 2021-03-0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机械
CN112236561B (zh) * 2018-07-31 2022-10-2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机械及驾驶室
US11479944B2 (en) 2018-07-31 2022-10-25 Komatsu Ltd. Work machine and cab
US11692330B2 (en) 2018-07-31 2023-07-04 Komatsu Ltd. Work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035898A (ja) 2006-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24819A (zh) 施工机械的驾驶室
CN1140675C (zh) 施工机械用驾驶室
CN1608921A (zh) 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948637A (zh) 工作机的驾驶室
CN104443033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83783C (zh) 车体前部构造以及由车体前部构造吸收冲击的方法
CN1712645A (zh) 工程机械用司机室
CN1204016C (zh) 由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制成的汽车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CN1884856A (zh) 用于空心构件或半空心构件的连接结构
CN1673008A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495086A (zh) 用于具有一个单独前轮的交通工具的前轮悬架系统
CN1530275A (zh) 汽车侧梁
CN1654260A (zh) 履带框架
CN1296574C (zh) 工作机器
CN1304236C (zh) 建筑机械的转向架
CN1605533A (zh) 鞍乘型车辆用燃料箱配设构造
CN1849239A (zh) 建设机械驾驶室
CN1751939A (zh) 车体下部结构
CN1765534A (zh) 用于液压成形的预成型体、液压成形方法及液压成形制品
CN1946907A (zh) 工程机械的作业装置
CN1538488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974257A (zh) 车体结构
CN1616290A (zh) 汽车地板结构
CN101528531A (zh) 管的增强结构和具备该增强结构的建筑机械的驾驶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