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9739A - 乘坐型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乘坐型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09739A
CN1709739A CN 200510062714 CN200510062714A CN1709739A CN 1709739 A CN1709739 A CN 1709739A CN 200510062714 CN200510062714 CN 200510062714 CN 200510062714 A CN200510062714 A CN 200510062714A CN 1709739 A CN1709739 A CN 1709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gear box
change speed
speed gea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627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45703C (zh
Inventor
藤本敏
P·埃克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AM KUBOTA INDUSTRY Co Ltd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AM KUBOTA INDUSTRY Co Ltd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AM KUBOTA INDUSTRY Co Ltd,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SIAM KUBOT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09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9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57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570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坐型作业车辆,备有:车架,支承在多个前轮和多个后轮上;发动机,在车辆前侧的位置上安装在前述车架上,具有输出轴;变速箱,在比前述发动机靠后的位置上安装在前述车架上,具有输入轴;传动系统,将来自前述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前述输入轴。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的高度分别配置成比车辆的驾驶部的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高,传动系统在搭乘梯板的前部附近向下弯曲,并在搭乘梯板的板上表面的横向上偏置且沿着板上表面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配置在与配置于搭乘梯板的区域内的与踏板操作部并列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乘坐型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在泥水较多的田地等中进行作业的乘坐型作业机。
背景技术
对于乘坐型作业机,一般将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的前方的发动机的输出轴、到配备在搭乘驾驶部的后方的变速箱的输入轴之间的传动系统配置在搭乘梯板的下方。为了使得这样的传动系统的配置易于进行,考虑有下述方案:将发动机和变速箱配置成,这些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输出轴、输入轴的高度位置比搭乘驾驶部中的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低(例如参照特开平7-277019号公报)。
根据上述结构,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容易附着在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其周边部位、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其周边部位、以及这两个部分之间的传动系统之上。因此,如果在泥水较多的田地中使用这样构成的乘坐型作业机,则会在上述部位等处附着较多的泥水。所以,附着在这些部位上的泥水会进入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其支承部之间、变速箱的输出轴与其支承部之间、或者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之间的间隙之中,从而容易造成使配置在内部的油封和轴承发生损耗等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乘坐型作业机,其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而引起的问题的发生,适于在泥水较多的田地等中进行作业。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机构,本发明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备有:车架,支承在多个前轮和多个后轮上;发动机,在车辆前侧的位置上安装在前述车架上,具有输出轴;变速箱,在比前述发动机靠后的位置上安装在前述车架上,具有输入轴;传动系统,将来自前述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前述输入轴;前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前述变速箱的输入轴的高度分别配置成比前述车辆的驾驶部的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高,前述传动系统在前述搭乘梯板的前部附近向下弯曲,并在前述搭乘梯板的板面的横向上偏置且沿着板面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配置在与配置于前述搭乘梯板的区域内的踏板操作部并列的位置上。
根据该结构,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难以附着在发动机的输出轴及其周边部位、变速箱的输入轴及其周边部位、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传动系统上。因此,即使在泥水较多的农场等中使用,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泥水附着到这些部位上的情况发生。这样,可以防止因泥水进入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其支承部之间、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其支承部之间、或者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之间的间隙中,而对内部的油封和轴承等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输出轴及前述输入轴向前述车辆的左右一侧延伸,前述传动系统构成为备有在前述输出轴及前述输入轴各自的端部之间延伸的传动带的带传动式系统,前述搭乘梯板的延伸部比前述传动系统更向车体的外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与需要价格较高的伞齿轮、并且对于相对于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变速箱的输入轴的位置对合等有较高的精度要求的轴传动式传动系统相比,可以实现成本的削减和组装性的提高。
而且,与使位于搭乘梯板的板面上的带式传动装置的传动下游侧部位位于距板面规定距离的较高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对搭乘驾驶部的操纵者赋予的开放感。
因此,不仅能够削减成本和提高组装性,还可提高搭乘驾驶部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传动系统的前述输出轴区域位于比前述前轮高的水平面上。由此,在进行前轮的转向操作时不会抵接在前述前轮上,所以可以增大前轮的转向角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变速箱形成为,备有行驶用的输出轴的输出部位于该变速箱的最下方位置上。
根据该结构,可以使变速箱的地上高度为最大的状态,而没有变速箱中的除输出部以外的部分位于比该输出部更靠下的位置上的情况,由此,可以使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更难附着在变速箱和对其输入轴进行传动的传动系统上,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泥水对这些部位的附着,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因泥水进入变速箱的输入轴和其支承部之间、或者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之间的间隙中,而对加装于其间的油封和轴承等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变速箱和对其输入轴进行传动的传动系统上而导致的问题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变速箱和前述行驶用的输出轴之间排列设置有多个油封,安装在前述变速箱的最外侧位置上的油封可从变速箱的外部进行装卸。
根据该结构,在变速箱中,考虑到备有行驶用的输出轴的部位难以防止泥水的附着这一点,而排列设置了多个油封,由此,即使泥水进入了变速箱中的行驶用输出轴和其支承部之间,也可以限制在位于变速箱的最外侧位置上的油封发生损耗的程度,可以防止轴承等发生损耗。
又,即使由于泥水而导致位于变速箱的最外侧位置上的油封发生了损耗,由于该油封可以从变速箱的外部简单地进行更换,而不需要抽出变速箱内的油封所需的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地处理油封的损耗,可以容易地防止因泥水的附着引起的问题的发生。
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变速箱中的备有行驶用输出轴的部位上而导致的问题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行驶用的变速装置和后轮用差动装置备于前述变速箱内,前述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轴、和前述后轮用差动装置的可以阻止差动的锁止机构的操作轴,以位于比前述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更高的位置上的方式配备于前述变速箱的上部。
根据该结构,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难以附着在备于变速箱中的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轴和锁止机构的操作轴、以及与这些轴相连的操作系统上,可以有效地抑制泥水附着到这些部分上,可以防止因泥水进入变速箱的中的变速操作轴和操作轴与这些轴的支承部之间、或者这些轴的操作系统的各部件之间,而对夹装在各操作轴和其支承部之间的油封及与各操作轴相连的操作系统等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变速箱的变速操作系统和差动操作系统上而导致的问题的发生。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机构,在本发明中,动力输出轴备于前述变速箱中,从前述输入轴向前述动力输出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辅助传动系统配备于前述变速箱的内部上方。
根据该结构,即使将用于输出作业等用的动力的辅助传动系统和动力输出轴装备在变速箱中,也可以避免由此引起的变速箱的地上高度变低的问题,可以维持使伴随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难以附着在变速箱和动力输出轴等上的状态,可以有效地防止泥水对这些部位的附着,从而可以防止因泥水进入动力输出轴和其支承部之间、而对夹装于其间的油封和轴承等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因此,不仅可以从变速箱输出作业等用的动力,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变速箱的动力输出轴和其周边部位上而导致的问题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辅助传动系统构成为具有处于前述输入轴与前述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辅助传动轴的轴传动式系统,前述辅助传动轴的姿势设定为,相对于处于前述输入轴和前述行驶用的输出轴之间的行驶传动系统的各传动轴的姿势交叉。
根据该结构,可以有效地利用变速箱内的、安装在行驶传动系统的各传动轴上的齿轮和拨叉之间、或者行驶传动系统的各传动轴和各操作轴之间的间隙,以穿过这些部件之间的方式配备辅助传动轴。
因此,尽管装备了可以从变速箱输出作业等用的动力的辅助传动系统,也可以抑制由此引起的变速箱的大型化,而且,尽管将变速箱配备在了能够抑制泥水的附着的较高位置上,也可以避免因机体重心变高而引起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述输入轴上,装备有可进行相对于前述动力输出轴的传动切换的辅助离合器,前述辅助离合器的操作轴以位于比前述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更高的位置上的方式,配置在前述变速箱的上部。
根据该结构,可以根据需要从动力输出轴进行动力输出。而且,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难以附着在备于变速箱中的辅助离合器的操作轴、与这些轴相连的操作系统上,可以有效地防止泥水附着在这些部位上,所以,可以防止因泥水进入到变速箱中的辅助离合器的操作轴与其支承部之间或者其操作系统的各部件之间、而对夹装于辅助离合器的操作轴和其支承部之间的油封及辅助离合器的操作系统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变速箱中的辅助离合器的操作轴和其操作系统上而导致的问题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由来自前述发动机的动力驱动的液压泵,在前述发动机的后方,以位于比前述传动系统更靠前述搭乘梯板的中央部、且比前述板面更靠上方的位置上的状态配置。
根据该结构,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而溅起的泥水难以附着在液压泵和对该液压泵进行驱动的驱动系统上,可以有效地防止泥水附着在这些部位上,因此,可以防止因泥水进入到液压泵的驱动轴和其支承部之间、其驱动系统的各部件之间等中,而对夹装于液压泵的驱动轴和其支承部之间的油封及液压泵的驱动系统等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液压泵和其驱动系统上而引起的问题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工作油箱在前述发动机的下方配置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发动机配置在能够防止泥水的附着的较高位置上而得到的发动机的下方空间,有效地利用为不易受到泥水附着的不良影响的工作油箱的配置空间,由此,尽管将发动机配置在了较高位置上,也可以避免由机体重心变高所导致的稳定性降低。
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泥水附着在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其周边部位等上而导致的问题的发生,并且可以确保机体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前述输入轴或者变速箱的前端配置在设于前述作业车辆上的坐席的下方。由此,输入轴和变速箱的前端位于不会干涉到操作员的脚的位置上,可以提高较广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作业机的整体左侧视图。
图2是乘坐型作业机的整体右侧视图。
图3是乘坐型作业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4是从右前方观察乘坐型作业机时的整体立体图。
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乘坐型作业机时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乘坐型作业机的概略整体左侧视图。
图7是表示发动机及变速箱等的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变速箱的纵剖后视图。
图9是变速箱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0是变速箱的纵剖侧视图。
图11是变速箱的主要部分的展开横剖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主变速杆的导向槽的形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相对于变速箱中的行驶用输出轴的支承部的密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4是表示变速箱中的辅助传动系统的支承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5是表示工作油箱的配置及支承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提升缸及提升臂的配置及支承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作为乘坐型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拖拉机的整体左侧视图,图2中示出了其整体右侧视图,图3中示出了其整体俯视图,图4中示出了从右前方观察时的整体立体图,图5中示出了从左后方观察时的整体立体图,图6中示出了其概略整体左侧视图。该拖拉机包括:由带状的钢材等形成为框状的机体架1、形成于该机体架1后部侧的搭乘驾驶部2、搭载于机体架1的前部的发动机3、与机体架1的后端部连结并具有框架作用的变速箱4、配备于机体架1的前部左右的前轮5、配备于变速箱4的左右的后轮6、配备在变速箱4的上方的液压式提升缸7、通过该提升缸7的动作而上下摆动的左右一对提升臂8等。在拖拉机的后部,可经由连杆机构9等连结未图示的圆盘犁、旋耕装置等作业装置或者挂车等。
搭乘驾驶部2由配置在机体架1的后部侧的搭乘梯板10、对左右前轮进行转向的方向盘11以及隔着规定间隔配备于该方向盘11的后方的驾驶坐席12等形成。
如图1~图9所示,发动机3是横型柴油机,配置成其输出轴13向机体的左侧伸出的姿势,以其整体位于比搭乘梯板10高的位置上的方式,搭载于机体架1的前部。其动力经由带式传动装置(传动系统的一例)14和干式多板型主离合器15而向变速箱4的输入轴16(参照图6)传递。
如图1~图5及图8~图11所示,在变速箱4中,内置有下述部件作为行驶传动系统27:齿轮式的主变速装置18,基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中的驾驶坐席12的左侧的主变速杆17的操作,将输入到输入轴16的动力切换成后退用的反转状态、旋耕作业用的低速状态、圆盘犁作业用的中速状态、拖拉作业用的高速状态;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20,基于配备在主变速杆17的后方的副变速杆19的操作,对由主变速装置18变速后的动力进行高低两级变换;后轮用差动装置22,在允许左右中转轴21的差动旋转的状态下,将由该副变速装置20变速后的动力向左右中转轴21传递;锁止机构24,基于配备于搭乘驾驶部2中的旋转坐席12的右下方的差速锁止踏板23的踩踏操作,从允许由后轮用差动装置22所得的左右中转轴21的差动的状态切换到阻止该差动的状态;传动齿轮26,将动力从左右中转轴21向对应的作为行驶用的输出轴的后车轴25传递。
如图7~图11所示,变速箱4由第1~第4壳体28~31构成,是能沿机体的左右方向分割的一分为四的构造,第1壳体28和第2壳体29支承着备于其前端部的输入轴16,使其处于向机体的左侧伸出的状态。而且,在第1壳体28和第2壳体29之间,容纳有主变速装置18、副变速装置20和后轮用差动装置22。在第1壳体28和第3壳体30之间,容纳有锁止机构24、左侧的中转轴21和传动齿轮26。第1壳体28和第3壳体30支承着左侧的后车轴25,使其处于向机体的左侧伸出的状态。在第2壳体29和第4壳体31之间,容纳有右侧的中转轴21及传动齿轮26。第2壳体29和第4壳体31构成为对右侧的后车轴25进行支承,使其处于向机体的右侧伸出的状态,而且,备有左右后车轴25和传动齿轮26的输出部32位于变速箱4的最后部的最靠下位置上。变速箱4整体形成为前侧高的倾斜形状,越靠备有输入轴16的前端部侧越位于上方,并且,备有输入轴16等的上半部位于比搭乘梯板10高的位置上。
如图8~图11所示,在变速箱4的上部,配备有:第1操作轴35,经由第1拨叉34而在后退位置R1、R2和旋耕作业用的低速位置F1、F2之间对主变速装置18的第1变速齿轮33进行滑动操作;第2操作轴38,经由第2拨叉37而在圆盘犁作业用的中速位置F3、F4和拖拉作业用的高速位置F5、F6之间对主变速装置18的第2变速齿轮36进行滑动操作;第3操作轴41,经由第3拨叉40而在低速位置L和高速位置H之间对副变速装置20的变速齿轮39进行滑动操作;第4操作轴44,经由第4拨叉43而在锁止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对锁止机构24的转换爪42进行滑动操作。
另外,如图3及图12所示,第1操作轴35和第2操作轴38、第3操作轴41、第4操作轴44分别经由对应的未图示的联动机构与主变速杆17、副变速杆19、差速锁止踏板23联动。通过沿形成为H字状的导向槽45将变速杆17操作到后退位置R1、R2、旋耕作业用的低速位置F1、F2、圆盘犁作业用的中速位置F3、F4或者拖拉作业用的高速位置F5、F6,可以切换到后退状态、旋耕作业用的低速状态、圆盘犁作业用的中速状态、拖拉作业用的高速状态。在这些状态中的任何一种状态下,都可以通过将副变速杆19操作到前后的低速位置L或者高速位置H来对这各个状态进一步进行高低两级切换。
旋耕作业用的低速状态下的速度设定为大约1.1km/h,旋耕作业用的高速状态下的速度设定为大约1.7km/h,圆盘犁作业(犁地作业)用的低速状态下的速度设定为大约3.8km/h,圆盘犁作业用的高速状态下的速度设定为大约5.9km/h,拖拉作业用的低速状态下的速度设定为大约13.7km/h,拖拉作业用的高速状态下的速度设定为大约21.6km/h。
如图2~图4、图8及图9所示,在第1壳体28和第3壳体30之间、以及第2壳体29和第4壳体31之间,分别容纳有湿式多板型的制动器47,所述制动器47基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的右前部的左右一对的制动器踏板46中的相对应的制动器踏板46的踩踏操作,将与其操作量相应的制动力赋予对应的中转轴21。
如图8及图9所示,在第3壳体30和第4壳体31中,装备着对对应的制动器47进行制动操作的操作轴48,在这些操作轴48与对其进行支承的第3壳体30及第4壳体31的支承部之间,以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进行装卸的方式配置有油封49。
又,如图11所示,在前述第1~第4操作轴35、38、41、44与对其进行支承的第1壳体28的支承部之间,也以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进行装卸的方式配置有油封49。
如图8及图13所示,在左侧的后车轴25与对其外侧进行支承的第3壳体30的支承部之间、以及右侧的后车轴25与对其外侧进行支承的第4壳体31的支承部之间,分别排列设置有2个油封50、51,这些油封50、51之中配备在机体外侧的油封51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进行装卸。
另外,在第3壳体30及第4壳体31中的各支承部的外侧端,分别安装有罩52,用以防止泥水等附着或侵入到左右后车轴25与各支承部之间。
如图7~图10所示,第1壳体28形成得较深,以具有将主变速装置18、副变速装置20和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大致整体收纳其中的较大容积,并且,在其后端部上,备有动力输出部54,所述动力输出部可装卸地装备有动力输出组件53。
如图10所示,动力输出组件53经由第1轴承56和一对油封57、58,将螺栓连结在第1壳体28上的大致筒状的支承体55支承在可对作业装置等进行传动的动力输出轴59上,并且,在该动力输出轴59的位于变速箱4侧的端部上,安装有伞齿轮60和第2轴承61。
另外,一对油封57、58之中配备于机体外侧的油封58,构成为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进行装卸。
如图8~图11及图14所示,第2壳体29较浅地形成为下述大小的盖状:能够对输入轴16及与其平行地配置的主变速装置18、副变速装置20的各传动轴62~65的各右端部进行支承。在第2壳体29的上部的前后,备有可装卸地支承着辅助传动系统66的支承体67,所述辅助传动系统66可进行从输入轴16到动力输出轴59之间的传动,这些支承体67构成为由第1支承部68和第2支承部69形成的一分为二的构造,所述第1支承部68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29上,所述第2支承部69与该第1支承部68一起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29上。
辅助传动系统66构成为轴传动式结构,在辅助传动轴70的两端装备有伞齿轮71、72,所述辅助传动轴70以相对于输入轴16及主变速装置18、副变速装置20的各传动轴62~65正交的姿势配置。该辅助传动轴70经由轴承73支承在前后支承体67上,一端侧的伞齿轮71与装备在输入轴16上的伞齿轮74啮合,另一端侧的伞齿轮72与与动力输出组件53的伞齿轮60啮合。
在输入轴16与伞齿轮74之间,配置有对从输入轴16到动力输出轴59的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辅助离合器76。在第1壳体28和第2壳体29的上部,配备有第5操作轴79,所述第5操作轴79经由第5拨叉78而在传动接合位置和传动断开位置之间对该辅助离合器76的转换部件77进行滑动操作。该第5操作轴79经由未图示的联动机构而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中的驾驶坐席12的右侧的辅助离合器操作杆80(参照图1、图2及图4)联动。
又,尽管未图示,但在第5操作轴79、与、对其进行支承的第1壳体28及第2壳体29的支承部之间也以能够从变速箱4的外部进行装卸的方式夹装有油封49。
变速箱4的组装如下进行:首先,在其第1壳体28中,支承并装备输入轴16、主变速装置18、副变速装置20、后轮用差动装置22、左侧的后车轴25、动力输出组件53以及辅助离合器76等,之后,通过螺栓对支承并装备有右侧的后车轴25、辅助传动系统66等的第2壳体29进行连结。其后,将锁止机构24和制动器47装备在后轮用差动装置22中的左侧的中转轴21上,并将传动齿轮26安装在左侧的后车轴25上,之后,将第3壳体30螺栓连结在第1壳体28上。将制动器47装备到后轮用差动装置22中的右侧的中转轴21上,并将传动齿轮26安装到右侧的后车轴25上,之后,将第4壳体31与第2壳体29一起螺栓连结在第1壳体28上。这样,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变速箱4的组装。
又,除内侧的油封50、57以外的各油封49、51、58,可以从变速箱4的外部容易地进行更换,而不必将变速箱4分解。通过将位于油面的下方的密封部作成为双层构造,在更换外侧的油封51、58时,不需要抽出油箱4内的油所需的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地处理油封49、51、58的损耗。
如图1~图6、图8及图9所示,带式传动装置14的传动带83卷挂于输出带轮81和输入带轮82之间,所述输出带轮81安装在发动机3的输出轴13的伸出端部上,所述输入带轮82安装在变速箱中输入轴16的伸出端部上。传动带83以通过搭乘梯板10上的主离合器操作用离合器踏板85的左外侧的方式卷挂,所述离合器踏板85配备在搭乘梯板10的板面84上的左前部。因此,带式传动装置14位于搭乘梯板10的左侧部,可以避开形成于搭乘梯板10上的踏板操作部86,又,传动罩87的下侧部位以沿板面84的状态支承在板面84上。带式传动装置14的中间部具有在搭乘梯板10的前端附近区域内向下弯曲的形状。即,带式传动装置14从搭乘梯板10的前端附近至发动机3的输出轴13之间向前、向上延伸。
如图6所示,在比带式传动装置14更靠搭乘梯板10的中央部的位置、即带式传动装置14的右侧,配备有齿轮泵(液压泵的一例)89。该齿轮泵89位于发动机3的左后下方,并且,由经由带传动式的辅助传动装置88而从发动机3传递来的动力驱动,所述辅助传动装置88邻接配备在带式传动装置14的右侧。该齿轮泵89的位置比搭乘梯板10的板面84更靠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发动机3的输出轴13及其周边部位、变速箱4的输入轴16和各操作轴35、38、41、44、48、79及这些轴的周边部位、带式传动装置14、辅助传动装置88、齿轮泵89等都配置于比搭乘梯板10的高度位置更高的位置上。这样,即使使该拖拉机行驶于泥水较多的水田等中,随着拖拉机的行驶而由前后车轮5、6溅起的泥水也难以附着到发动机3的输出轴13及其周边部位、变速箱4的输入轴16和各操作轴35、38、41、44、48、79及这些轴的周边部位、带式传动装置14、辅助传动装置88、齿轮泵89等上。因此,即使在泥水较多的水田等中使用,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泥水附着到这些部位上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防止因泥水进入发动机3的输出轴13与其支承部之间、变速箱4的输入轴16及各操作轴35、38、41、44、48、79与其支承部之间、带式传动装置14的各带轮81、82与传动带83之间、带式传动装置88和齿轮泵89的各部件之间,而对夹装在这些部位中的油封49、51、58及传动带83等造成损耗等不良影响。
又,通过在搭乘梯板10的板面84上配备带式传动装置14,可以防止在将带式传动装置14配备于搭乘梯板10的横向外侧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机体左右宽度的增大,并且可以实现相对于带式传动装置14的支承构造的简洁化。而且,尽管将带式传动装置14配备在了搭乘梯板10的板面84之上,也可以避免由该带式传动装置14所导致的对备于搭乘梯板10之上的各操作踏板23、46、85的操作的妨碍。与使位于搭乘梯板10的板面84上的带式传动装置14的传动下游侧部位位于距板面84规定距离的较高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对搭乘驾驶部2的操纵者赋予的开放感。
如图10所示,动力输出组件53是有效地利用变速箱4内的、形成于左右传动齿轮26之间的间隙而进行配置的,又,辅助传动系统66的辅助传动轴70是有效地利用变速箱4内的、形成于主变速装置18及副变速装置20的各传动轴62~65与各操作轴35、38、41、44之间的间隙、以穿过该间隙的方式配置的。这样,即使装备了能够将来自变速箱4的作业用动力输出的辅助传动系统66,也可以抑制由此引起的变速箱4的大型化。因此,尽管将变速箱4配置在了能够抑制泥水的附着的较高位置上,也可以避免因机体重心变高而引起的稳定性降低的问题。
动力输出组件53及辅助传动系统66相对于变速箱4可装卸,所以在操作者只进行例如圆盘犁作业或拖拉作业等、不需要从变速箱输出作业用动力的作业时,可以提供将动力输出组件53及辅助传动系统66等卸下了的廉价的样式。
如图1~图7所示,在搭载于机体的左右中心上的发动机3的上部,配备有燃料箱90和消声器91等,在其前下部配备有电池92等。又,在发动机3的正下方,有效地利用通过将发动机3配备在能够抑制泥水的附着的较高位置上而得到的发动机3的下方空间,配备有不易受到由泥水的附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工作油箱93。
即,将较重的电池92和工作油箱93配备在位于机体的前部侧、同时又是发动机3的下侧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实现在机体后部连结有作业装置等时的前后平衡,并且尽管将发动机3配备在了较高的位置上,也可以降低机体的重心位置,从而可以实现机体稳定性的提高。
如图6及图15所示,工作油箱93,在机体架1中的左右主车架部件94之间,而且,在连接这些主车架部件94的前后连结车架部件95之间,由螺栓连结在左右主车架部件94上的左右支承件96支承固定。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发动机3及立设于其后方的转向柱97之间,有效地利用形成于这两个部分之间的空间,配备有空气滤清器98。
如图6及图16所示,提升缸7以沿变速箱4的上表面后侧低的姿势配备在变速箱4的上方,与左右一对的提升臂8一起,由螺栓连结在变速箱4上的左右一对托架99支承,由此,与将提升缸7一体地装备在变速箱4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变速箱4的形状及结构的简洁化。
又,左右的各托架99的下缘部100由变速箱4的上表面部101固定支承,由此,可以避免将左右的各托架99连结在变速箱4上的各螺栓在作业装置等的载荷下剪断的情况发生。
图6中的附图标记102表示左右一对的挡泥罩,用以防止泥水附着到装备于变速箱4上的各操作轴35、38、41、44、48、79及与这些轴相连的各联动机构上。
【其他实施例】
下面,列举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1)作为乘坐型作业机,也可以是乘坐型插秧机或乘坐型播种机。
(2)作为传动系统14,也可以采用由传动轴及伞齿轮等构成的轴传动式系统,或由传动链等构成的链传动式系统。
(3)也可以以输出轴13沿机体的前后方向伸出的姿势搭载发动机3,而且以输入轴16沿机体的前后方向伸出的姿势装备变速箱4,在输出轴13和输入轴16之间,以沿形成于搭乘梯板10上的踏板操作部86迂回的方式,将传动系统14偏置地配备于搭乘梯板10的板面84上的横向一侧部上。
另外,作为这种情况下的传动系统14,可以考虑采用由相对于输出轴13及输入轴16平行地配置的传动轴、输出轴13与传动轴之间的第1横向传动轴、传动轴与输入轴16之间的第2横向传动轴以及可传动地将这些轴连结起来的伞齿轮等构成的系统,或由相对于输出轴13及输入轴16平行地配置的传动轴、从输出轴13向传动轴进行传动的带式传动机构以及从传动轴向输入轴16进行传动的带式传动机构等构成的系统。
(4)作为辅助传动系统16,也可以采用由传动带等构成的带传动式系统、或由传动链等构成的链传动式系统。

Claims (13)

1.一种乘坐型作业车辆,备有:车架,支承在多个前轮和多个后轮上;发动机,在车辆前侧的位置安装在前述车架上,具有输出轴;变速箱,在比前述发动机靠后的位置安装在前述车架上,具有输入轴;传动系统,将来自前述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前述输入轴,其特征在于,前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和前述变速箱的输入轴的高度分别配置成比前述车辆的驾驶部的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高,前述传动系统在前述搭乘梯板的前部附近向下弯曲,并在前述搭乘梯板的板面的横向上偏置且沿着板面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配置在与配置于前述搭乘梯板的区域内的踏板操作部并列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前述输出轴及前述输入轴向前述车辆的左右一侧延伸,前述传动系统构成为备有在前述输出轴及前述输入轴各自的端部之间延伸的传动带的带传动式系统,前述搭乘梯板的延伸部比前述传动系统更向车体的外侧延伸。
3.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前述输出轴及前述输入轴向前述车辆的左右一侧延伸,前述传动系统构成为备有在前述输出轴及前述输入轴各自的端部之间延伸的传动带的带传动式系统,前述传动系统的前述输出轴区域位于比前述前轮高的水平面上,使得在进行前述前轮的转向操作时不会抵接到前述前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前述变速箱形成为,备有行驶用的输出轴的输出部位于该变速箱的最下方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在前述变速箱和前述行驶用的输出轴之间排列设置有多个油封,安装在前述变速箱的最外侧位置上的油封可从变速箱的外部进行装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行驶用的变速装置和后轮用差动装置备于前述变速箱内,前述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轴、和前述后轮用差动装置的可以阻止差动的锁止机构的操作轴,以位于比前述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更高的位置上的方式配备于前述变速箱的上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动力输出轴备于前述变速箱中,从前述输入轴向前述动力输出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辅助传动系统配备于前述变速箱的内部上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前述辅助传动系统构成为具有处于前述输入轴与前述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辅助传动轴的轴传动式系统,前述辅助传动轴的姿势为,相对于处于前述输入轴和前述行驶用的输出轴之间的行驶传动系统的各传动轴的姿势交叉。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在前述输入轴上,装备有可进行相对于前述动力输出轴的传动切换的辅助离合器,前述辅助离合器的操作轴以位于比前述搭乘梯板的高度位置更高的位置上的方式,配置在前述变速箱的上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由来自前述发动机的动力驱动的液压泵,在前述发动机的后方,位于比前述传动系统更靠前述搭乘梯板的中央部、且比前述板面更靠上方的位置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工作油箱在发动机的下方配置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前述输入轴配置在设于前述作业车辆上的坐席的下方。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型作业车辆,前述变速箱的前端配置在设于前述作业车辆上的坐席的下方。
CNB2005100627146A 2004-06-18 2005-03-30 乘坐型作业机 Active CN1003457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81272A JP4429092B2 (ja) 2004-06-18 2004-06-18 トラクタ
JP181272/04 2004-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9739A true CN1709739A (zh) 2005-12-21
CN100345703C CN100345703C (zh) 2007-10-31

Family

ID=3570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27146A Active CN100345703C (zh) 2004-06-18 2005-03-30 乘坐型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29092B2 (zh)
CN (1) CN100345703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4291A (zh) * 2013-08-19 2013-12-18 潍坊润达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手扶拖拉机变速箱的四轮农田作业机械
CN114802427A (zh) * 2017-09-13 2022-07-29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作业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1730B2 (ja) * 2007-03-12 2013-01-30 株式会社イシダ X線検査装置および生産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39667B2 (de) * 1970-08-10 1975-05-15 Kloeckner-Humboldt-Deutz Ag, 5000 Koeln Fahrzeug, insbesondere landwirtschaftlich nutzbares Motorfahrzeug
CN87201491U (zh) * 1987-04-25 1988-03-23 孙树才 水箱前置的新型拖拉机
CN2271231Y (zh) * 1996-09-05 1997-12-31 常兴华 双功能犁耙
CN2289707Y (zh) * 1996-09-10 1998-09-02 山东潍坊拖拉机厂 拖拉机
CN2303741Y (zh) * 1997-05-15 1999-01-13 郭苗成 发动机与变速箱的连接装置
JP3568373B2 (ja) * 1997-09-18 2004-09-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4291A (zh) * 2013-08-19 2013-12-18 潍坊润达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手扶拖拉机变速箱的四轮农田作业机械
CN103444291B (zh) * 2013-08-19 2016-03-02 潍坊润达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手扶拖拉机变速箱的四轮农田作业机械
CN114802427A (zh) * 2017-09-13 2022-07-29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作业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45703C (zh) 2007-10-31
JP4429092B2 (ja) 2010-03-10
JP2006001465A (ja) 2006-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97883B2 (ja) 油圧駆動車両
CN1270917C (zh) 拖拉机
JP5027568B2 (ja) 作業車の燃料貯留構造
CN1615411A (zh) 作业车辆
CN102285384A (zh) 一种多功能铰接式拖拉机
JP6726089B2 (ja) 作業車両
KR20110133471A (ko) 승용형 농작업기 및 그 일례로서의 승용형 이앙기
CN100345703C (zh) 乘坐型作业机
CN1491529A (zh)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CN203740004U (zh) 履带式多功能水田作业车
CN1507398A (zh) 插秧机
CN1817077A (zh) 乘用型行驶车辆
CN1749093A (zh) 二轮机动车
CN2670297Y (zh) 双桥驱动的收盐机
CN2897706Y (zh) 拖拉机
JP4139669B2 (ja)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JPH0751008B2 (ja) 乗用田植機における動力伝達構造
JP5872439B2 (ja) 田植機
JP2012051530A (ja) 乗用型作業機
JP2011019533A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3657598B2 (ja) 田植機
JP5113643B2 (ja) 草刈機
JP2004276881A (ja) 作業用走行車両の運転座席支持構造
JP2007118908A (ja) 小型クローラ式トラクタ
JP2007022378A (ja) 管理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