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05303A - 信号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05303A CN1705303A CNA2005100542699A CN200510054269A CN1705303A CN 1705303 A CN1705303 A CN 1705303A CN A2005100542699 A CNA2005100542699 A CN A2005100542699A CN 200510054269 A CN200510054269 A CN 200510054269A CN 1705303 A CN1705303 A CN 17053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signal
- generate
- peak value
- described gen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Reduction thereof by selection of pilot symb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18—Reduction thereof using auxiliary sub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生成装置,可抑制多载波方式的发送信号中产生的峰值。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检测在来自正交调制部(150-1)的调制数据的振幅上产生的峰值的数值和位置,峰值载波抽取部(410)抽取使峰值成为最小的L个副载波。峰值载波生成部(412)生成对应于被抽取的副载波的峰值抑制用数据,减法部(154)从调制数据中减去峰值抑制用数据。发送信号生成部(14)根据调制数据生成模拟形式的发送信号,峰值抑制部(40)根据峰值抑制用数据生成模拟形式的峰值抑制用信号。合成部(104)合成发送信号和峰值抑制用信号,经发送天线(106)发送到无线通信线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生成装置,生成对振幅峰值进行抑制的多载波方式的信号。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用于对可能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等多载波方式的信号中产生的振幅峰值进行抑制的方法。
但是,如果根据专利文献1~4中公开的方法,则需要消耗功率大的大型放大器,峰值抑制后的信号频带变宽,数据差错会增加。
专利文献1:特愿2002-2834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愿2002-3054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8-340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7-1430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依据上述背景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生成装置,不会扩大信号的频带、或生成寄生信号、或增加数据差错,可有效地抑制峰值,生成多载波方式的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使装置大型化、或增加功耗,可抑制信号的峰值电压的多载波通信装置及多载波通信装置中的峰值功率抑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信号生成装置具有:第1数据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了被分别调制的多个应发送的副载波的数字形式的第1数据;第2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使将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时得到的信号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对应于所述副载波信号的数字形式的第2数据;第3数据生成部件,从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中减去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从而生成第3数据;第1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1信号;第2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3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2信号;以及合成部件,合成所述生成的第1信号和所述生成的第2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第2信号生成装置具有:第1数据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了被分别调制的多个应发送的副载波的数字形式的第1数据;第2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使将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时得到的信号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对应于所述副载波信号的数字形式的第2数据;第3数据生成部件,从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中减去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从而生成第3数据;第1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1信号;第2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3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生成第2信号;以及两个天线部件,分别发射所述生成的第1信号和所述生成的第2信号,以在空间中重叠这些信号。
另外,本发明的第3信号生成装置具有:第1数据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了被分别调制的多个应发送的副载波的数字形式的第1数据;第1附加部件,在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上附加数字形式的控制用数据;第2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使将附加了所述控制用数据的第1数据转换成模拟形成时得到的信号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对应于所述副载波信号的数字形式的第2数据;第2附加部件,在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上附加反相位的所述控制用数据;第3数据生成部件,从附加了所述控制用数据的第1数据中减去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从而生成第3数据;调整部件,调整附加了所述反相位的控制用数据的第2数据;第1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调整了的第2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1信号;第2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3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生成第2信号;第3信号生成部件,合成所述生成的第1信号和所述生成的第2信号,生成第3信号;以及检测部件,检测被包含在所述生成的第3信号中、对应于所述控制用数据的控制用信号,所述调整部件根据所述检测出的控制用信号,对附加了所述反相位的控制用数据的第2数据的振幅及相位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信号生成装置,不会扩大信号的频带、或增加数据差错,可有效地抑制峰值,生成多载波方式的信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信号生成装置,不会使装置大型化、或增加功耗,可抑制信号的峰值电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普通的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例OFDM发送装置中使用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电路的结构图。
图3是示例由图1所示的OFDM发送装置生成的发送信号及其包含的副载波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第1OFDM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例通过图5所示的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S12)得到的调制数据的振幅图。
图7是示例通过图5所示的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S14)得到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图。
图8是示例基于第1OFDM发送装置的峰值抑制的效果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表示的第2OFDM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OFDM发送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普通的OFDM发送装置]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为了帮助理解,首先说明普通的OFDM发送装置8。
图1是表示普通的OFDM发送装置8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OFDM发送装置8由映射.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部140、正交调制部150、数字/模拟转换部(D/A转换部)156、变频部(Conv.)158、本机信号生成部(OSC)100、高频功率放大部(RF-AMP)102及发送天线106构成。
映射/IFFT部140由串行/并行转换部(S/P转换部)142、N个(N为整数)映射部144-1~144-N及IFFT部146构成。
OFFM发送装置8通过这些构成部分,由外部输入的发送数据来生成OFDM方式的发送信号,发送到无线通信线路。
另外,下面,在未特定地表示映射部144-1~144-N等、可有多个构成部分任一个时,仅简略记为映射部144等。
另外,下面,在各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分附以相同标号。
在映射/IFFT部140中,S/P转换部142将以串行形式输入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并行形式。
并且,映射/IFFT部140将转换成并行形式的发送数据分成以对应调制方式的数量为单位的N个数字码元,分别将N个数字码元输出到各映射部144-1~144-N。
例如,在OFDM发送装置8中,在使用BPSK(Binariphase Phase SiftKeying)作为调制方式时,包含在各数字码元中的发送数据的位数为1位。
另外,例如在OFDM发送装置8中,在使用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作为调制方式时,包含在各数字码元中的发送数据的位数为4位。
映射部144-1~144-N各自将从S/P转换部142输入的1个数字码元映射成信号点,将作为映射结果得到的信号点输出到IFFT部146。
IFFT部146对从映射部144-1~144-N输入的信号点进行IFFT处理,由N个数字码元调制N个副载波(载波信号),生成IFFT样本(OFDM符号数据),输出到正交调制部150。
正交调制部150对IFFT样本进行正交调制,作为调制数据输出到D/A转换部156。
D/A转换部156将输入的数字形式的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发送信号,作为发送信号,输出到变频部158。
在该发送信号中,包含通过BPSK或16QAM调制的N个副载波。
变频部158使用从本机信号生成部100输入的本机信号,来转换输入的发送信号的频率,输出到RF-AMP102。
RF-AMP102功率放大从变频部158输入的发送信号,经发送天线106,发送到无线通信线路。
图2是示例在OFDM发送装置中使用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电路12的结构图。
如图2所示,DSP电路12由输入接口电路(输入IF)120、DSP122、RAM/ROM等存储器124及输出IF126等构成,高速处理经输入IF120输入的数字数据,经输出IF126输出。
另外,OFDM发送装置8的各构成部分既可由专用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使用图2中表示的DSP电路12软件性地实现,在OFDM发送装置8中,例如作为使用DSP电路12的软件性的处理来实现映射.IFFT部140及正交调制部150(在下面各图中表示的OFDM发送装置中相同)。
如上所述,在OFDM发送装置8生成的发送数据中,包含了通过被转换成并行形式得到的N个数字码元对发送数据进行调制的N个副载波。
但是,由于在OFDM方式的发送信号中包含的副载波之间不相关,所以有可能多个副载波的相位相同,若将相同相位的多个副载波在发送信号中重叠,则在发送信号的振幅上产生大的峰值。
图3是示例由图1中表示的OFDM发送装置8生成的发送信号及其包含的副载波图。
另外,在图3中,示例在发送信号中包含32个正交频率(IFFT帧的整数部分为1的频率通过1帧积分变为0,变为正交关系)的副载波的情况,将这些副载波各自作为对应分配的数字码元的相位的正弦波来表示。
虽然每1个的副载波的振幅小,但如上所述,若多个副载波的相位一致,则在相同相位下重叠多个副载波,将在发送信号的振幅上产生大的峰值。
在输入RF-AMP102的信号的振幅适当时,由于在RF-AMP102的放大特性内、在非线性区域中放大输入的发送信号,所以对输出信号产生的失真小。
相反,若上述峰值超过输入信号振幅的适当范围,则在RF-AMP102的非线性区域中放大峰值部分,对该部分的输出信号产生大的非线性失真。
这种非线性失真成为发送乱真信号的原因。
为了防止非线性失真,可考虑使RF-AMP102大型化、并可承受大的输入信号振幅这样的对策,但若采取该对策,则导致功耗及发热量增大。
另外,为防止非线性失真,考虑利用一定的上限值来限制输入到RF-AMP102的发送信号的振幅的对策,但该对策导致产生伴随振幅限制的大的非线性失真。
[第1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OFDM发送装置10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第1OFDM发送装置10由映射/IFFT部140、本机信号生成部100、RF-AMP102-1、102-2、合成部104、发送天线106、第1发送信号生成部14及第1峰值抑制部40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部14由正交调制部150-1、缓冲部152、减法部154、D/A转换部156-1及变频部158-1构成。
另外,峰值抑制部40由峰值数值/峰值位置(PV/PL)检测部400、峰值载波(PC)抽取部410、峰值载波生成部412、正交调制部150-2、D/A转换部156-2及变频部158-2构成。
OFDM发送装置10通过这些构成部分,抑制包含由从发送数据得到的数字码元调制的N个副载波的发送信号的峰值后发送。
在OFDM发送装置10的发送信号生成部14中,正交调制部150-1使用从映射.IFFT部140输入的IFFT样本,正交调制成中间频率,作为调制数据输出到缓冲部152。
缓冲部152缓冲从正交调制部150-1输入的调制数据,供减法部154及峰值抑制部40的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的处理用。
减法部154从缓冲部152输入的调制数据中,减去从峰值抑制部40的峰值载波生成部41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数据,输出到D/A转换部156-1。
D/A转换部156-1将从减法部154输入的数字形式的调制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变频部158-1。
变频部158-1使用从本机信号生成部100输入的、绝对相位与向峰值抑制部40的变频部158-2输入的本机信号保持同相的本机信号,转换从D/A转换部156-1输入的发送信号的频率,输出到RF-AMP102-1。
RF-AMP102-1功率放大从D/A转换部156-1输入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合成部104。
在峰值抑制部40中,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处理缓冲部152缓冲了的调制数据,检测在调制数据的振幅上生成的峰值(参照图3)的值和其生成位置。
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峰值载波抽取部410。
将大致变为同相的多个副载波重叠后,生成在调制数据(发送数据)的振幅上生成的峰值(图3)。
因此,若在峰值位置从调制数据(发送数据)中删掉同相的副载波,则峰值的值变小。
另外,在峰值位置删掉在同相的副载波内、在峰值位置的振幅大的副载波时,峰值的值大大地衰减,在删掉峰值中振幅小的副载波时,峰值的值稍微衰减。
峰值载波抽取部410从与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检测出的峰值同相的副载波中,按在峰值的振幅从大到小的顺序,抽取L个(例如,L是N/4大小)的副载波,输出该副载波的频率信息及对应的数字码元。
峰值载波生成部412生成由峰值载波抽取部410抽取的L个副载波构成的峰值抑制用数据。
另外,峰值载波生成部412也可与映射/IFFT部140相同,进行如蝶形(butterfly)运算那样的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处理,但这里,通过将L个副载波的波形数据分别与用对应的数字码元调制(复数乘法)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匹配,形成峰值抑制用数据,输出到正交调制部150-2。
另外,例如通过对应于所对应的副载波的频率,读出预先存储在ROM中的正弦波形来生成副载波的波形数据。
正交调制部150-2使用从峰值载波生成部41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数据,正交调制中间频率,作为抑制用调制数据输出到减法部154及D/A转换部156-2。
另外,在峰值载波生成部412对中间频率直接使用转换后的副载波、生成实数波形的峰值抑制用数据时,不需要正交调制部150-2。
D/A转换部156-2将从正交调制部150-2输入的数字形式的抑制用调制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峰值抑制用信号,在与D/A转换部156-1同步的定时,输出到变频部158-2。
变频部158-2使用从本机信号生成部100输入的、绝对相位与变频部158-1中保持同相的本机信号,转换峰值抑制用信号的频率,输出到RF-AMP102-2。
RF-AMP102-2放大从变频部158-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信号,输出到合成部104。
合成部104相加合成从RF-AMP102-1输入的发送信号、和从RF-AMP102-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信号,作为应送出到无线通信线路的最终的发送信号,经发送天线106送出。
另外,适当地调整各路径的延迟,以使距D/A转换部156-1、156-2的延迟时间(相位)相等。
[OFDM发送装置10的峰值抑制动作]
下面,整体地说明第1OFDM发送装置10中用于峰值抑制的动作。
图5是表示图4中表示的第1OFDM发送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在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S12)的步骤120(S120)中,若从正交调制部150-1输入调制数据,则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处理调制数据,检测峰值(例如图3)的值和位置。
在步骤122(S122)中,峰值载波抽取部410抽取所有的副载波内、检测出的峰值最小的L个副载波。
在步骤124(S124)中,峰值载波生成部412使用抽取的副载波及发送数据,生成峰值抑制用数据。
在步骤126(S126)中,发送信号生成部14的减法部154从调制数据中减去峰值抑制用数据。
图6是示例通过图5中表示的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S12)得到的调制数据的振幅图。
另外,在下面表示的图6、图7中,示例对两个副载波进行峰值抑制(L=2)的情况。
如上述说明,若从发送信号生成部14的缓冲部152缓冲的调制数据中,减去由峰值抑制部40的峰值载波生成部412生成的峰值抑制用数据,则如图6所示,由峰值载波抽取部410检测出的峰值(图3)的数值减少。
另一方面,通过从调制数据中减去峰值抑制用数据,在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前,其振幅值不是最大峰值的数值反而变大,如图6所示,在别的位置产生最大的峰值。
为了消除这种缺陷,进行下面表示的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
在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S13)中,在S126的处理后,再一次进行S122~S126的处理。
就图4而言,在减法部154、正交调制部152-2之后,再设置一级缓冲部152、减法部154、PV/PL检测部400、PC生成部412及正交调制部150-2。
而且,两级的各正交调制部150-2的输出环成为峰值抑制用信号。
图7是示例通过图5中表示的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S14)得到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图。
通过进行上述说明的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如图7所示,由峰值载波抽取部410检测出的峰值(图3)的振幅、及通过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反而振幅变大的峰值(图6)的振幅两者变小。
图8是示例基于第1OFDM发送装置10的峰值抑制的效果图。
例如,在OFDM发送装置中,设N=32,L=5(全部副载波数的15%),如图8所示,得到3.5dB大小的峰值抑制效果。
因此,发送信号放大用的RF-AMP102-1的补偿为3.5dB大小,被改善,其功耗变为1/2。
另外,由于峰值抑制信号放大用RF-AMP102-2处理的载波数L为全部载波数N的15%,所以其输出功耗也进一步低6dB左右。
因此,即便使用两个RF-AMP102-1、102-2,OFDM发送装置10的功耗整体也比一般的OFDM发送装置8(图1)的功耗小。
另外,本发明的峰值抑制方法除OFDM之外,还应用于包含多个副载波、根据这些副载波的相位关系在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各种方式的峰值抑制。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OFDM发送装置18的结构图。
如图9所示,第2OFDM发送装置18由映射.IFFT部140、本机信号生成部100、RF-AMP102-1、102-2、合成部104、发送天线106、第2发送信号生成部16及第1峰值抑制部40构成。
第2发送信号生成部16虽然包含与第1发送信号生成部14(图4)相同的结构,但在两者的结构中存在差异。
即,在第1发送信号生成部14中,正交调制部150-1存在于映射/IFFT部140和缓冲部152之间,但在第2发送信号生成部16中,正交调制部150-1存在于减法部154和D/A转换部156-1之间。
第2OFDM发送装置28通过这些构成部分,与第1OFDM发送装置10相同,抑制包含由从发送数据中得到的数字码元调制的N个副载波的发送信号的峰值后发送。
在第2OFDM发送装置18的发送信号生成部16中,缓冲部152缓冲从映射/IFFT部140输入的IFFT样本,输出到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及峰值载波抽取部410。
减法部154从从缓冲部152输入的IFFT样本中,减去从峰值载波生成部41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数据,输出到正交调制部150-1。
正交调制部150-1正交调制从减法部154输入的IFFT样本,作为调制数据,输出到D/A转换部156-1。
在峰值抑制部40中,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处理在缓冲部152中被缓冲的IFFT样本,检测对发送信号生成的峰值(参照图3)的值和其生成位置,输出到峰值载波抽取部410。
峰值载波抽取部410从与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检测出的峰值同相的副载波中,按在峰值中振幅从大到小的顺序抽取L个(例如,L为N/4大小)副载波。
峰值载波生成部412根据峰值载波抽取部410的抽取结果及发送数据,形成峰值抑制用数据,输出到减法部154及正交调制部150-2。
另外,第2OFDM发送装置18在缓冲部152、减法部154及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不处理调制数据,而处理复数形式的IFFT样本方面,及随之变更电路或运算内容的方面,与第1IFDM发送装置10不同。
[OFDM发送装置18的峰值抑制动作]
下面,整体地说明第2OFDM发送装置18中用于峰值抑制的动作。
图10是表示图9中表示的第2OFDM发送装置18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10所示,在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S20)的步骤220(S220)中,若经缓冲部152,从映射.IFFT部140输入IFFT样本,则峰值数值.峰值位置检测部400处理调制数据,检测峰值(例如图3)的值和位置。
在步骤222(S222)中,峰值载波抽取部410从所有的副载波内,抽取检测出的峰值最小的L个副载波。
在步骤224(S224)中,峰值载波生成部412使用抽取的副载波及发送数据,生成峰值抑制用数据。
在步骤226(S226)中,发送信号生成部16的减法部154从调制数据中减去峰值抑制用数据。
下面,即便在第2OFDM发送装置18中,也进行与在第1OFDM发送装置10中同样的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S14)。
第2OFDM发送装置18进行与第1OFDM发送装置10同样的动作,取得同样的效果(参照图3、图6~图8)。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OFDM发送装置20的结构图。
如图11所示,第3OFDM发送装置20采用如下结构:去掉图4中表示的第1OFDM发送装置10的合成部104及发送天线106,在RF-AMP102-1、102-2各自的输出侧,连接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
即,第3OFDM发送装置20采用如下结构:从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送出发送信号,从方向性发送天线110-2送出峰值抑制用信号,不使用合成部104,在无线通信线路中,合成发送信号和峰值抑制用信号。
例如,将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设置在垂直于定向方向的同一平面内,以使发送定向方向相同。
另外,在定向方向中,对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供给发送信号及峰值抑制用信号,以使相位关系相同。
这样,通过配置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并供给发送信号及峰值抑制用信号,来从充分远离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的位置(一般是远离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之间间隔10倍以上的位置),如同从单一的发送天线发送那样地接收发送信号及峰值抑制用信号。
第3OFDM发送装置20也可与第1OFDM发送装置10(图4)同样地进行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S12;图5),但也可在第1阶段的峰值抑制中,检测最大及第2大的峰值,使最大的峰值衰减,且选择至少不使第2大的峰值增大的载波,并省略第2阶段的峰值抑制。
根据第3OFDM发送装置20,可没有合成部104中的合成损失。
[第4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OFDM发送装置22的结构图。
如图12所示,第4OFDM发送装置22采用如下构成:去掉图9中表示的第2OFDM发送装置18的合成部104及发送天线106,在RF-AMP102-1、102-2各自的输出侧连接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110-2。
即,第4OFDM发送装置22采用如下构成:与第3OFDM发送装置20(图11)相同,从方向性发送天线110-1送出发送信号,从方向性发送天线110-2送出峰值抑制用信号,不使用合成部104,在无线通信线路中,合成发送信号和峰值抑制用信号。
[第5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5OFDM发送装置24的结构的图。
如图13所示,第5OFDM发送装置24由映射.IFFT部140、导频生成部148、第1发送信号生成部14、第3峰值抑制部44、RF-AMP102-1、102-2、合成部104、分配部108及发送天线106构成。
峰值抑制部44采用在第1峰值抑制部40(图4)中附加反相导频生成部440、导频检测部442、向量控制部444及向量调整部446的结构。
OFDM发送装置24使用用于检测在发送信号和峰值抑制用信号之间产生的相位及振幅的误差的导频,检测这些相位及振幅的误差,通过补正,可更精密地抑制发送信号的振幅的峰值。
在此前表示的第1~第4OFDM发送装置10~22中,表示了在发送信号中包含第1~第N副载波的情况,但在第5OFDM发送装置24中,例如进一步使用1个副载波(例如,未用于发送数据传送的第0副载波),作为用于检测发送信号和峰值抑制用信号的误差的导频。
导频生成部148作为映射第0载波的映射部144(图4等)动作,对导频映射规定的数据,输出到IFFT部146。
发送信号生成部14对附加导频的IFFT样本,进行与在第1、第3OFDM发送装置10、20(图4、图11)中相同的处理,生成发送信号。
分配部108对导频检测部442分配从合成部104输入的发送信号的一部分。
在峰值抑制部44中,反相导频生成部440生成与导频相位相反的反相导频,输出到峰值载波生成部412。
峰值载波生成部412生成峰值抑制用数据,该数据包含由峰值抽取部410抽取的L个副载波、及从反相导频生成部440输入的反相导频。
正交调制部150-2正交调制从峰值载波生成部41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数据,作为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输出到向量调整部446。
导频检测部442从由分配部108分配的发送信号中,抽取对应于导频的信号。
向量调整部446根据向量控制部444的控制,调整从正交调制部150-2输入的抑制用调制数据的振幅及相位。
向量控制部444控制向量调整部446,控制从正交调制部150-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的振幅及相位,以使对应从导频检测部442输入的导频的信号的强度最小(最好是0)。
基于向量控制部444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的振幅及相位的控制,例如通过变更向量调整部446中用于运算的系数值来实现。
作为用于变更该系数的算法,例如使用扰动法。
即,每次单独地微量变更抑制用调制数据的振幅及相位,由此,发现对应导频的信号变小的方向,在该方向上相位/振幅每次被修正一点。
另外,导频的数量不只限于1,例如,也可在频带的两侧设置两个,或也可设置两个以上。
根据第5OFDM发送装置24,可比第1~第4OFDM发送装置10、18、20、22更精密地实现有效的峰值抑制。
[第6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OFDM发送装置26的结构图。
如图14所示,第6OFDM发送装置26由映射/IFFT部140、加法部160-1、160-2、第2发送信号生成部16、导频生成部260、第3峰值抑制部44、RF-AMP102-1、102-2、合成部104、分配部108及发送天线106构成。
第6OFDM发送装置26与第5OFDM发送装置24相同,使用导频,更精密地抑制发送信号的振幅的峰值。
导频生成部260生成对应于导频的数据,输出到加法部160-1。
加法部160-1相加从导频生成部260输入的导频的数据、和从映射.IFFT部140输入的IFFT样本,输出到发送信号部16。
发送信号生成部16对从加法部160-1输入的相加值,进行与第2、第4OFDM发送装置18、22(图9、图12)中同样的处理,生成发送信号。
在峰值抑制部44中,反相导频生成部440生成与导频相位相反的反相导频所对应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输出到加法部160-2。
加法部160-2相加从反相导频生成部440输入的反相导频所对应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和从峰值载波生成部41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数据,输出到向量调整部446。
导频检测部442从由分配部108分配的发送信号中,抽取对应于导频的信号。
向量调整部446根据向量控制部444的控制,调整从加法部160-2输入的相加值(峰值抑制用数据)的振幅及相位。
向量控制部444控制向量调整部446,控制从正交调制部150-2输入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的振幅及相位,以使从导频检测部442输入的导频所对应的信号的强度最小(最好是0)。
基于向量控制部444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的振幅及相位的控制,例如通过变更向量调整部446中用于运算的系数值来实现,作为用于该系数变更的算法,可使用扰动法等。
正交调制部150-2正交调制由向量调整部446调整的峰值抑制用调制数据。
根据第6OFDM发送装置26,与第5OFDM发送装置24相同,可比第1~第4OFDM发送装置10、18、20、22更精密地实现有效的峰值抑制。
[第7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OFDM发送装置28的结构图。
OFDM发送装置28采用如下构成:从图13表示的第5OFDM发送装置24中,去掉导频生成部148及反相导频生成部440,并将导频抽取部442替换成OFDM解调部446。
在第7OFDM发送装置28中,OFDM解调部446将由分配部108分配的发送信号转换成中间频率,对所有的副载波进行OFDM解调,将各副载波的解调码元输出到向量控制部444。
向量控制部444从输入的各副载波的码元中,任意地选择在PC抽取部410中抽取的抽取载波、和未抽取的非抽取载波各1个以上。
就各选择的抽取载波及非抽取载波而言,向量控制部444算出在映射.IFFT部140中使用的调制前的码元和解调码元的比(复数),并进行平均。
并且,向量控制部444更新向量调整部446的控制量(相位/振幅),以使算出的比为1∶1。
作为该更新方法的实例,例如,可举出将对当前控制量加权乘以所述比后的值构成下一控制量的方法。
本发明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在于,本发明可用于生成多载波方式的发送信号。
Claims (3)
1、一种信号生成装置,具有:
第1数据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了被分别调制的多个要发送的副载波的数字形式的第1数据;
第2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使将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时得到的信号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对应于所述副载波信号的数字形式的第2数据;
第3数据生成部件,从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中减去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从而生成第3数据;
第1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1信号;
第2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3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2信号;以及
合成部件,合成所述生成的第1信号和所述生成的第2信号。
2、一种信号生成装置,具有:
第1数据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了被分别调制的多个应发送的副载波的数字形式的第1数据;
第2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使将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时得到的信号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对应于所述副载波信号的数字形式的第2数据;
第3数据生成部件,从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中减去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从而生成第3数据;
第1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1信号;
第2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3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2信号;以及
两个天线部件,分别发射所述生成的第1信号和所述生成的第2信号,以在空间中重叠这些信号。
3、一种信号生成装置,具有:
第1数据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了被分别调制的多个应发送的副载波的数字形式的第1数据;
第1附加部件,在所述生成的第1数据上附加数字形式的控制用数据;
第2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使将附加了所述控制用数据的第1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时得到的信号振幅上产生峰值的、对应于所述副载波信号的数字形式的第2数据;
第2附加部件,在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上附加反相位的所述控制用数据;
第3数据生成部件,从附加了所述控制用数据的第1数据中减去所述生成的第2数据,从而生成第3数据;
调整部件,调整附加了所述反相位的控制用数据的第2数据;
第1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调整了的第2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从而生成第1信号;
第2信号生成部件,将所述生成的第3数据转换成模拟形式的信号,生成第2信号;
第3信号生成部件,合成所述生成的第1信号和所述生成的第2信号,从而生成第3信号;以及
检测部件,检测被包含在所述生成的第3信号中、对应于所述控制用数据的控制用信号,
所述调整部件根据所述检测出的控制用信号,对附加了所述反相位的控制用数据的第2数据的振幅及相位进行调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62715A JP4359191B2 (ja) | 2004-06-01 | 2004-06-01 | 信号生成装置 |
JP162715/04 | 2004-06-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05303A true CN1705303A (zh) | 2005-12-07 |
CN1705303B CN1705303B (zh) | 2011-02-09 |
Family
ID=35425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5426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05303B (zh) | 2004-06-01 | 2005-03-21 | 信号生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18070B2 (zh) |
JP (1) | JP4359191B2 (zh) |
CN (1) | CN170530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78376B (zh) * | 2007-08-28 | 2012-11-1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峰值抑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314081A (ja) * | 2005-04-08 | 2006-11-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4704222B2 (ja) * | 2006-01-27 | 2011-06-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EP2190159B1 (en) * | 2006-07-03 | 2012-10-31 | ST-Ericsson SA | Crest factor reduction in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systems |
EP2224659B1 (en) * | 2009-02-26 | 2011-04-27 | Alcatel Lucent | Power manageable optical OFDM transponder |
US10277334B2 (en) * | 2016-11-03 | 2019-04-30 | Khalif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ybrid OFDM body coupled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30716B2 (ja) | 1993-11-16 | 2001-01-31 | 株式会社東芝 | Ofdm送信装置及びofdm受信装置 |
JP3235766B2 (ja) | 1995-06-12 | 2001-12-04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マルチキャリアピーク電力抑圧送信装置 |
CA2291493A1 (en) * | 1999-12-03 | 2001-06-03 | Catena Technologies Canada, Inc. |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redu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3461157B2 (ja) * | 2000-05-29 | 2003-10-2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方法 |
US20020150038A1 (en) * | 2000-07-10 | 2002-10-17 | Atsushi Sumasu |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eak power suppressing method |
JP2002305489A (ja) | 2001-04-05 | 2002-10-18 | Fujitsu Ltd | 符号多重信号送信装置 |
JP3407253B2 (ja) * | 2001-06-20 | 2003-05-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ピーク抑圧方法及びデータ伝送装置 |
JP2003283460A (ja) | 2002-03-26 | 2003-10-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方法 |
JP3796204B2 (ja) * | 2002-07-31 | 2006-07-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信号のピーク抑圧方法およびピーク抑圧機能をもつ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信号生成回路 |
US6888393B2 (en) * | 2002-09-04 | 2005-05-03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Amplitude limiting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 signal generating apparatus |
AU2003273053A1 (en) * | 2002-10-23 | 2004-05-13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Transmitter |
KR100605826B1 (ko) * | 2002-11-18 | 2006-07-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높은 첨두전력대 평균전력비를 가지는 전력증폭기의 효율개선 장치 및 방법 |
US7042287B2 (en) * | 2003-07-23 | 2006-05-09 |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ynamic range and improving linearity in an amplication system |
WO2005015732A2 (en) * | 2003-08-07 | 2005-02-17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rete power synthesis of multicarrier signals with constant envelope power amplifiers |
-
2004
- 2004-06-01 JP JP2004162715A patent/JP435919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14 US US11/078,563 patent/US741807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1 CN CN2005100542699A patent/CN170530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78376B (zh) * | 2007-08-28 | 2012-11-1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峰值抑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05303B (zh) | 2011-02-09 |
JP4359191B2 (ja) | 2009-11-04 |
US7418070B2 (en) | 2008-08-26 |
JP2005347902A (ja) | 2005-12-15 |
US20050265476A1 (en) | 2005-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49913C (zh) | 预失真类型的失真补偿放大设备 | |
CN1705303A (zh) | 信号生成装置 | |
CN1703037A (zh) | 发送器和发送控制方法 | |
CN1381112A (zh) | 多载波通信装置和多载波通信方法 | |
CN1853351A (zh) | 放大电路及放大方法 | |
CN1254936C (zh) | 多载波码分多址通信装置 | |
CN1601892A (zh) | 带预畸变方式畸变补偿功能的放大器 | |
CN1547801A (zh) | 混合失真补偿方法和混合失真补偿装置 | |
CN1703036A (zh) | 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 |
CN101039298A (zh) | 频分复用收发器设备、波数分割复用收发器设备及其方法 | |
CN1237747C (zh) |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 | |
CN1525675A (zh) | 用于设置保护区间的方法和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 | |
CN1599265A (zh) | 发送机 | |
CN1700591A (zh) | 预失真器 | |
CN1723669A (zh) | 相位/增益不平衡估计或补偿 | |
CN1538649A (zh) | 正交频分多址信号传输装置及其方法和基站装置 | |
CN1585396A (zh) | 多载波调制信号的脉冲噪声降低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649254A (zh) | 传输电路 | |
CN1409497A (zh) | 失真补偿装置 | |
CN1703844A (zh) | 电力线载波通信装置 | |
CN1784879A (zh) | 用于使复基带输入信号数字预失真的装置和方法 | |
CN1929469A (zh) | 一种峰均功率比控制方法、接收端和发射端 | |
CN1263660A (zh) | 干扰消除设备和干扰消除方法 | |
CN1701547A (zh) | 估算噪声功率的方法和噪声功率估算装置 | |
CN1748396A (zh) | 数化装置、波形产生装置和方法、转换方法及记录媒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