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6971A -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6971A
CN1696971A CNA2005100702679A CN200510070267A CN1696971A CN 1696971 A CN1696971 A CN 1696971A CN A2005100702679 A CNA2005100702679 A CN A2005100702679A CN 200510070267 A CN200510070267 A CN 200510070267A CN 1696971 A CN1696971 A CN 1696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ct type
data carrier
type data
interrog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702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0043C (zh
Inventor
小沼良平
出口不二男
伊藤三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ki Communication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ki Communication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ki Communication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6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6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00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004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16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 sensor or an interface to a sen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其中,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包括:连接有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的测量端口;将输入的被比较信号与阈值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的比较单元;对阈值进行可变输出的可变阈值单元;以及与询问器进行用于测量的通信的比较控制单元。询问器使上述比较单元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比较,取入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得到与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本发明即使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上搭载物理量测量功能,也可以保持廉价和小型化,同时可以提高对可测量物理量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 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特别可适用于传感器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应答器)和询问器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作为简易数据处理系统被用于各种用途。如专利文献1的记载,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具有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将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应用于测量系统的用途也已经出现。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892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和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存在下述问题。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具有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因此可能丧失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产品单价便宜、小型、轻质的特点。例如,为了在将传感器得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数据后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向询问器发送,必须有发送所必要的某种程度的功率。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中没有设置电池的情况下,难以确保这一必要功率,而如果设置电池则可以确保必要的功率。但是,如果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中设置电池,则妨碍了小型化和轻质化。
而且,根据具有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传感器种类的不同来决定测量项目(温度、压力等)。换言之,测量项目为多个时,必须另外独立形成与各测量项目对应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
因此希望有一种可以保持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产品单价便宜、小型、轻质的特点并且可以提高对测量项目的适应性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通过无线通信与询问器进行数据收发,其特征在于,它包括:(1)输入来自外部的被比较信号的测量端口;(2)将从上述测量端口输入的被比较信号与阈值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的比较单元;(3)输出上述阈值的可变阈值单元;(4)根据来自上述询问器的比较输出请求控制上述可变阈值单元输出的阈值,返回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或与上述比较结果有关的信息的比较控制单元。
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1)询问器;(2)通过无线通信与上述询问器进行数据收发的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3)与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至少一个测量端口连接、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一种询问器,属下具有至少在一个测量端口上连接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的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在测量模式下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从上述比较控制单元取入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使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询问器属下具有至少在一个测量端口上连接有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的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从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上述询问器使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的搜索步骤;(2)上述询问器或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识别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的变化阈值识别步骤;以及(3)上述询问器根据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的物理量同定步骤。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程序,以计算机可执行的代码记述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的各步骤,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载在询问器上的第1程序部分和搭载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上的第2程序部分。
根据本发明,同一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可以用于多种物理量的同定,同时不会使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结构高价化、复杂化。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可变阈值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电路图。
图3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询问器在测量模式下的动作流程图。
图4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在第2测量模式下的动作流程图。
图5所示为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6所示为第3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7所示为第3实施方式的桥接电路的内部结构示例电路图。
图8所示为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9所示为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内部结构框图。
图10所示为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内部结构框图。
图11所示为第7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2所示为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3所示为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
在图1中,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1包括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询问器3以及主设备4,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上可以适当连接1个或多个(图1表示的是2个的情况)传感器5-1、5-2。
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既可以是固定位置式,也可以是可移动式,询问器3同样既可以是固定位置式,也可以是可移动式(在后述的动作说明中,以至少一方为可移动式的进行说明)。而且,询问器3可与之通信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在后述的动作说明中,说明存在多个的情况)。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一旦与传感器5-1、5-2连接以后,既可以是持续连接的连接形态,也可以在每次测量时由操作人员连接。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例如为RFID标签,包括ID标签核心部10、非易失性存储器11、天线12、1个或多个(图1表示2个的情况)模拟比较器13-1、13-2以及可变阈值部14,而且,还具有与模拟比较器13-1、13-2相同数目的测量端口15-1、15-2、外部扩展端子16和外部输入输出端子(外部I/O端子)17。
ID标签核心部10是执行作为CPU或无线部等的ID标签的一般性处理的部分。ID标签核心部10将天线12捕捉到的无线信号解调成数字信号(串行信号;询问信号),对该数字信号(或者将该数字信号进行了串行/并行转换后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执行与所得到的、来自询问器3的询问对应的处理,形成应答信号(例如并行数据),对该应答信号(或者将该应答信号进行并行/串行转换后形成的信号)进行调制后,从天线12返回。作为来自询问器3的询问信号,存在如后所述的测量模式下的信号,此时,ID标签核心部10控制测量模式下的动作(ID标签核心部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比较控制单元”)。
而且,ID标签核心部10具有依据天线12捕捉到的无线信号而得到在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动作时必要的电源的电源部,并作为动作电源向各部分进行供应(在图1中省略电源供应线)。
非易失性存储器11例如为FeRAM等,存储分配给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等数据和ID标签核心部10所执行的程序。另外,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也可以存储后述的阈值数据。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存储的程序包括测量模式用程序11P。
天线12例如是收发共用天线(也可以是发送、接收分开)。天线12例如为利用天线线圈和构成ID标签核心部10等的IC芯片的电容部分等在规定频率上进行共振的形式,通过该共振,可以有效地取出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动作时所必要的能量。
各模拟比较器13-1、13-2例如分别为比较器电路或施密特触发电路等,将通过对应的测量端口15-1、15-2连接的传感器5-1、5-2的检测信号(检测电压)与可变阈值部14的阈值(阈值电压)进行比较,在传感器检测信号比阈值大时输出逻辑“1”,传感器检测信号在小于或等于阈值时输出逻辑“0”。
另外,可与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连接的传感器5-1、5-2的种类不限。例如可以是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失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浓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阻抗传感器等任意传感器。但是,各传感器5-1、5-2必须为电压输出型传感器。而且,各传感器5-1、5-2最好是可由内置有检测输出定时范围的放大器或衰减器等进行调整的传感器。
可变阈值部14将与ID标签核心部10送来的阈值数据对应的阈值(阈值电压)送给模拟比较器13-1、13-2。可变阈值部14例如可以包括阈值数据锁存部14A和具有图2所详示的相串联的多个电阻并在选择了分压电压后将其作为阈值(阈值电压)取出的阈值形成部14B,根据锁存部14A的阈值数据来控制阈值形成部14B中的开关的通断,并且输出与阈值数据对应的阈值(阈值电压)。
在此,作为锁存部14A中锁存的阈值数据,既有询问器3传送来的阈值数据(第1测量模式的情况),也有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存储的阈值数据(第2测量模式的情况)。
外部扩展端子16用于输出可变阈值部14设定的阈值(阈值电压)以便可从外部参照。另外,外部输入输出端子(外部I/O端子)17用于可以从外部通过有线方式参照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存储的数据或程序,并且可以从外部通过有线方式向非易失性存储器11写入新数据或程序。
询问器3具有与现有技术同样的硬件结构,例如在通过有线或无线线路连接的主设备4的控制下,向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发送对询问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无线信号,接收对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返回的应答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无线信号,在进行解调处理后取出应答信号。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询问器3具有后述的测量模式用程序3P作为动作用程序(参照图3),在主设备4发出了测量模式动作的起动指示后,询问器3的主控制部(未图示)按照测量模式用程序3P,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之间收发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询问器3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之间的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的收发依据或者遵照例如ISO15693等标准执行。
主设备4例如为个人计算机,其起动询问器3,控制询问器3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之间的通信。主设备4收集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有关的测量数据。另外,对于主设备4,还可以存在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的更上位的装置。
以下说明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特征性动作的测量模式下的动作。
询问器3发送例如用于周期性地确认附近是否存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询问信号(的调制信号),在返回了与该询问信号对应的应答信号(的调制信号)后,确认附近存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然后将应答信号中包含的ID包括在内,向主设备4通知该情况。
主设备4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中保持有是否是测量模式的动作对象、是应用第1测量模式还是应用第2测量模式、有效测量端口、与各测量端口处的最小阈值对应的测量数据(如果是连接了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端口,则为最小温度),以及与各测量端口处的阈值的1个单位对应的测量数据的转换部分(如果是连接了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端口,则为温度的检测精度)等相对应的表信息4T,主设备4在附近存在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为测量模式的动作对象时,将测量动作的起动指令送给询问器3,该起动指令中包含有是应用第1测量模式还是应用第2测量模式以及有效测量端口的信息。此时,询问器3开始图3所示的测量模式用程序3P。另外,主设备4在通知了应用第1测量模式时,更新表信息4T中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记录以便下次应用第2测量模式。
另外,也可以使询问器3具有上述表信息4T,以便由询问器3自身确认是否起动测量模式下的动作。
在此,所谓第1测量模式是指对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进行首次(包括由于表信息4T的清除而视为首次的情况)测量动作的模式,所谓第2测量模式是指对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进行第2次以后的测量动作的模式。
询问器3开始图3所示的测量模式用程序3P后,首先判断是执行第1测量模式的动作还是执行第2测量模式的动作(步骤100)。
如果是第1测量模式,询问器3形成请求进行第1测量模式中的初次测量的询问信号,并将其发送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步骤101),然后等待来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与此相应的返回信息(步骤102)。
此处的询问信号包含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是第1测量模式的事实、最小阈值数据(或者指示最小阈值数据的代码)、测量端口的编号等。在接收到上述询问信号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标签核心部10中,根据询问信号中包含的ID确认是给自己的询问信号,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存储测量模式为第1测量模式,通过可变阈值部14设定与询问信号中包含的最小阈值数据有关的阈值,取入与询问信号中包含的测量端口编号对应的模拟比较器13-1或13-2的比较结果(“0”或“1”)。然后,ID标签核心部10形成包含该比较结果的应答信号并返送给询问器3。在比较结果为“0”的情况下,ID标签核心部10不仅形成应答信号,而且将比此时的阈值数据小规定单位的阈值数据作为下次的第2测量模式中的测量开始时的阈值数据而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
接收到上述应答信号的返回信号的询问器3判断比较结果是“0”还是“1”(步骤103)。比较结果如果是“1”,则确认本次的阈值数据不是最大(步骤104),形成对指示阈值数据比本次大1个单位的测量请求的询问信号并发送给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步骤105),与上述同样,等待来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与此相应的返回信息(步骤102)。
另外,在本次的询问信号中的阈值数据为最大的情况下,询问器3将比与最大阈值数据有关的最大阈值还大的值设定为测量值(步骤106),然后转移到后述的步骤108。
在来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应答信号内的比较结果为“0”时,询问器3将与本次和上次的询问信号中的阈值数据相对应的2个阈值的中间值设定为测量值(步骤107)。
然后判断是否还剩余未测量的测量端口(步骤108),如果剩余,则返回步骤101,然后执行对该测量端口的测量(步骤101~步骤107)。
如上所述得到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全部测量端口的测量值后,询问器3向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发送表示测量结束的询问信号(步骤109),然后等待其返回信息(步骤110),将测量结果发送给主设备4(步骤111),结束一系列的处理。此时,主设备4参照表信息4T将以阈值(阈值电压)表示的测量结果转换成与该测量项目(例如温度)相关地表示的测量结果(温度),或进行内部存储,或发送到外部。另外,也可以由询问器3进行向与该测量项目(例如温度)相关地表示的测量结果(温度)的转换。
如果主设备4指示的测量模式是第2测量模式,则询问器3形成对第2测量模式中的初次测量请求的询问信号并发送给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步骤112),然后等待来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相应的返回信息(步骤113)。
此处的询问信号包含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是第2测量模式的事实、测量端口的编号等。接收到上述询问信号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标签核心部10)通过后述图4所示的控制处理,得到比较结果从“1”变为“0”的临界阈值数据,然后形成包含该临界阈值数据的应答信号并发送给询问器3。
接收到上述应答信号的返回信息的询问器3将测量值设定为比与应答信号中包含的临界阈值数据有关的阈值小1/2单位的值(步骤114)。另外,在临界阈值数据是最大阈值数据的情况下,将比最大阈值大的值设定为测量值。
然后判断是否还剩余未测量的测量端口(步骤115),如果剩余,则返回步骤112,然后执行对该测量端口的测量(步骤112~步骤114)。
如上所述,在第2测量模式下也得到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全部测量端口的测量值后,询问器3转移到上述步骤109,向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发送表示测量结束的询问信号,然后等待其返回信息(步骤110),将测量结果发送给主设备4(步骤111),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以下参照图4说明对接收到第2测量模式的测量请求的询问信号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标签核心部10)的控制处理。
ID标签核心部10接收到第2测量模式的测量请求询问信号后,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取出由该询问信号中包含的测量端口编号所规定的测量端口在测量开始时用的阈值数据,然后由可变阈值部14进行设定(步骤200、201),取入与该测量端口编号对应的模拟比较器13-1或13-2的比较结果(“0”或“1”)(步骤202)。然后判断比较结果是“0”还是“1”(步骤203)。
比较结果为“1”时,ID标签核心部10确认本次的阈值数据不是最大(步骤204),使阈值数据比本次大1个单位(步骤205),返回上述步骤201,由可变阈值部14进行设定。
在得到“1”的比较结果且为最大阈值数据时,设定最大阈值数据作为临界阈值数据(步骤206),然后转移到后述的步骤210。
另一方面,比较结果为“0”时,ID标签核心部10判断所应用的阈值数据是否是测量开始时用的阈值数据(步骤207),若所应用的阈值数据是测量开始时用的阈值数据,则将阈值数据更新为最小数据(或者比测量开始时用的阈值数据小规定单位的数据)(步骤208),返回上述步骤201,由可变阈值部14进行设定。
如果作为比较结果得到“0”时的阈值数据不是测量开始时用的阈值数据,则将本次的阈值数据设定为临界阈值数据(步骤209)。然后形成包含临界阈值数据的应答信号并返送给询问器3(步骤210)。然后将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存储的测量开始时用的阈值数据更新为比临界阈值数据小规定值的值(步骤211),结束一系列处理。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中仅有ID标签核心部10和非易失性存储器11形成在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即ID标签核心部10和非易失性存储器11被做成1个芯片)。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不限于上述芯片结构,也可以将模拟比较器13和可变阈值部14做成1个芯片,做成1个芯片的模拟比较器13和可变阈值部14可以与上述做成1个芯片的ID标签核心部10和非易失性存储器11形成多芯片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便宜、轻质、小型地实现对应测量功能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
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是传感器外挂,因此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方面看,传感器的种类不限。即,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对测量项目的通用性高。而且,在现有的附有测量功能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情况下,因为搭载了传感器本身,实际上难以使一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与多个测量项目对应,但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增加的结构是模拟比较器以及与其对应的阈值设定结构,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容易与多个测量项目对应。
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改变阈值并搜索比较结果为“0”和为“1”的临界阈值,并且使该临界阈值为间接测量值,因此不需要诸如用于对测量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的结构元件,从这一点也可以便宜、轻质、小型地抑制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结构,而且可以抑制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和询问器间所需的通信比特数。
另外,在第2次以后的测量动作中,利用前次的测量结果,设定比较结果为“0”和为“1”的临界阈值的搜索动作中的初始阈值,因此可以缩短搜索时间。
(B)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2实施方式。
图5所示为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
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内部结构不同。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设有多个(图5为2个的例子)测量端口15-1、15-2共用的模拟比较器13,并且在共用模拟比较器13和多个测量端口15-1、15-2之间设置模拟开关(选择器)20。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模拟开关20从来自各测量端口15-1、15-2的传感器检测信号中选择1个信号,然后输入共用模拟比较器13,选择来自哪个测量端口15-1、15-2的传感器检测信号由来自ID标签核心部10的选择控制信号决定。
在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ID标签核心部10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大致相同的控制处理,但不是取入来自与作为该时刻的测量对象的测量端点(传感器)对应的模拟比较器的比较结果,而是在控制模拟开关20使来自作为该时刻的测量对象的测量端点(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共用模拟比较器13中的同时取入来自该共用模拟比较器的比较结果。
通过该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产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在测量端口数目多的情况下,第2实施方式可以实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内电路的小型化和简易化。
(C)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3实施方式。
图6所示为第3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
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内部结构不同。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与各模拟比较器13-1、13-2(在图6中仅表示出1个模拟比较器13-1)对应的测量端口15-1(严格来说测量端口15-1是一对端口15-1P和15-1N;图1和图5等同样)、15-2之间设置用以扩大传感器检测信号的动态范围的桥接电路21-1、21-2,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如果是向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增加桥接电路的情况,则最好设置在模拟开关20的输出侧。
桥接电路21-1(21-2同样)例如图7所示,由以通过测量端口对15-1P和15-1N而连接的传感器5-1为一边的电阻桥接部21A和取出该桥接部21A的2个输出端子间的电压的差分部21B构成,差分部21B的输出电压被输入到模拟比较器13-1。
根据该第3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即使传感器检测信号是小信号也可以高精度地检测出的效果。
(D)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4实施方式。
图8所示为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另外,在图8中省略询问器3和主设备4的图示。
第4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内部结构和传感器侧的外部结构不同。第4实施方式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内部仅保留作为可变阈值部14的一个构成要素的锁存部14A,将作为可变阈值部14另一个构成要素的阈值形成部14B设置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外部。即,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具有阈值数据输出端口22和阈值(阈值电压)输入端口23。
另外,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内部的锁存部14A向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外部的阈值形成部14B的阈值数据传送不限于图8所示的并行传送,也可以是串行传送。
将阈值形成部14B设置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外部的意图是可以任意设定与阈值数据的1比特差异相对应的阈值(阈值电压)的变化(单位变化)。例如,既可以使阈值数据的1比特差异对应阈值(阈值电压)0.1V,也可以对应0.2V,还可以由操作人员任意设定阈值(阈值电压)的单位变化。例如,可以备有单位变化为0.1V的阈值形成部、单位变化为0.2V的阈值形成部等单位变化不同的多种阈值形成部,使任意种类的阈值形成部14B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连接,从而任意设定阈值(阈值电压)的单位变化。另外,可以设置调整操作端子,使根据该调整操作端子的位置的不同而任意设定阈值(阈值电压)的单位变化的阈值形成部14B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连接。例如,作为可变型阈值形成部,可以将图2中串联的各电阻置换成可变电阻,并且根据调制操作端子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所有可变电阻的电阻值。
根据该第4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可以选择阈值(阈值电压)的步幅的效果。
(E)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5实施方式。
图9所示为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
第5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比较,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内部结构不同。在第5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非易失性存储器11中存储有各测量端口15-1、15-2(在图9中仅表示出一个测量端口15-1)的阈值数据修正表11T-1、11T-2。
阈值数据修正表11T-1(表11T-2也同样)用于在接收到用以规定可变阈值部14的阈值的阈值数据时或者在内部决定了的情况下(参照图3、图4),得到与该阈值数据对应的、修正后的阈值数据,该修正后的阈值数据被锁存在可变阈值部14的锁存部14A中。
一般情况下,测量对象项目的状态(值,例如温度)和传感器的输出检测信号(例如电压值)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虽然未详述,但已述的第1~第4实施方式是以传感器5-1、5-2具有将非线性关系修正成线性关系的功能,或者主设备具有将与输出检测信号对应的测量结果修正成实际的测量对象项目的状态的功能为前提。该第5实施方式通过修正阈值数据来补偿传感器5-1、5-2的输入输出的非线性。
在此,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测量端口15-1、15-2连接的传感器5-1、5-2为任意种类,因此可以任意改写非易失性存储器11的阈值数据修正表11T-1、11T-2。该改写(盖写)例如是通过来自询问器3的命令列的发送等来执行的,或者是通过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17输入来进行的。
根据该第5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可以补偿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连接的传感器的非线性的效果。
(F)第6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6实施方式。
图10所示为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
第6实施方式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具有电源供应控制部24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电源供应控制部24根据来自ID标签核心部10的供应控制信号来控制工作电源向模拟比较器13-1、13-2(在图10中仅表示出13-1)和可变阈值部14的供应(接通或断开)。ID标签核心部10响应对来自询问器3的包含供应控制命令的信号的接收来控制电源供应控制部24,或者响应对规定测量模式的询问信号的接收或测量动作结束的识别等来控制电源供应控制部24。
即,在测量动作以外的通常动作(作为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与询问器3的一般性通信动作)中,可以停止向模拟比较器13-1、13-2和可变阈值部14等仅进行测量动作的部分供应电源。
在不搭载电池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情况下,从询问器3侧得到动作能量,但在一般性通信动作时,向仅执行测量动作的部分供应电源,在虽然微小但产生消耗功率的情况下,与不产生消耗功率的情况相比,有效通信距离短。因此设置可防止这种情况的电源供应控制部24。
根据第6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即使设置测量功能结构,也可以确保通常动作时的期望通信距离(例如标准所规定的通信距离)的效果。
(G)第7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7实施方式。
图11所示为第7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另外,在图11中省略询问器3和主设备4,并且模拟比较器也仅表示出1个(13)。
第7实施方式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具有一对电源外部供应端口25P和25N以及电源外部供应控制部26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一对电源外部供应端口25P和25N与不搭载电源的传感器5的电源输入端子VINP、VINN(VINN是接地侧端子)连接,可以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向传感器5供应电源。电源外部供应控制部26根据来自ID标签核心部10的供应控制信号来控制动作电源向传感器5的供应(接通或断开)。ID标签核心部10响应对来自询问器3的包含供应控制命令的信号的接收来控制电源外部供应控制部26,或者响应对规定测量模式的询问信号的接收或测量动作结束的识别等来控制电源外部供应控制部26。
根据第7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即使传感器不搭载电源(例如热敏电阻)也可以执行测量动作的效果,以及可以确保通常动作时的期望通信距离的效果(与第6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H)第8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8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为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另外,在图12中省略询问器3和主设备4,并且模拟比较器也仅表示出1个(13)。
第8实施方式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具有动作命令输出端口27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动作命令输出端口27用于将ID标签核心部10输出的表示接通或断开测量动作的动作命令送给与其连接的传感器5。在该第8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以传感器5按照来自外部的动作命令控制其动作的接通、断开为前提。
ID标签核心部10响应对来自询问器3的包含动作命令的信号的接收而向动作命令输出端口27输出动作命令,或者响应对规定测量模式的询问信号的接收或测量动作结束的识别而向动作命令输出端口27输出动作命令。
操作人员在例如有传感器5的测量定时的情况下,从主设备4结合该定时输出动作命令,使传感器5的电源处于接通状态后,等待经过规定时间后从主设备4输出接通的动作命令,或者任意地控制传感器5的测量动作状态。另外,还可以设置向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的ID标签核心部10输入传感器5的电源通断信号的输入端口,响应对传感器5的电源接通的检知,ID标签核心部10向动作命令输出端口27输出接通的动作命令。
根据第8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询问器或主设备可以通过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控制传感器的动作状态的效果。
(I)第9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询问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以及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用程序的第9实施方式。
图13所示为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的结构框图,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对应部分使用对应符号。另外,在图13中省略询问器3和主设备4,并且模拟比较器也仅表示出1个(13)。
第9实施方式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2具有与测量模式通断信号生成器6连接的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输入端口28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测量模式通断信号生成器6生成例如根据拨动开关位置的不同而取逻辑“0”(表示测量模式断开)或逻辑“1”(表示测量模式的接通)的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该测量模式通断信号通过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输入端口28送给ID标签核心部10。
ID标签核心部10在测量模式通断信号为逻辑“1”的情况下,在询问器3指示进行测量模式下的动作时,执行测量模式下的动作,在测量模式通断信号为逻辑“0”的情况下,即使询问器3指示进行测量模式下的动作,也忽略该指示而不执行测量模式下的动作。
另外,在从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输入端口28到ID标签核心部10的路径上设置计时器,一旦提供给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输入端口28的测量模式通断信号变为“1”,即使给予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输入端口28的测量模式通断信号返回“0”,也可以向ID标签核心部10输入规定时间为“1”的测量模式通断信号。
另外,测量模式通断信号生成器6和传感器5也可以不是分别独立的部件。例如,传感器5可以内置测量模式通断信号生成器6,仅在自身处于规定状态(例如可测量状态)时,生成是“1”的测量模式通断信号。
根据第9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可以从外部指示是否可以执行基于来自询问器的请求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测量动作。
(J)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言及了各种变形实施方式,但以下可以进一步举出例示的变形实施方式。
只要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技术思想不产生矛盾,就当然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的技术思想进行组合。而且,测量端口为多个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测量端口的不同而改变所应用的技术思想。
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搜索测量值的期间内改变阈值,但也可以使阈值固定,结合阈值数据使传感器检测信号的直流电平发生偏移后输入模拟比较器。即,与是否结合阈值数据使输入到模拟比较器的2个输入当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偏移无关。另外,权利要求范围的表达看来仅包含改变阈值侧的情况,但也包含使传感器检测信号的直流电平发生偏移的情况。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仅使初次的测量动作在从最小值的阈值开始慢慢改变阈值(增加)来搜索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2个阈值的第1测量模式下动作的情况,但也可以使所有的测量动作在第1测量模式下动作。第1测量模式下的阈值变化也可以从最大值的阈值开始慢慢减小。
另外,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变化的阈值搜索方法不限于上述第1测量模式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应用所谓的2分搜索法等。即,阈值总数为N时,最初,从小的一方开始数,设定第N/2个阈值来取入比较结果,如果其逻辑为“0”,则从小的一方开始数,设定第N/4个阈值来取入比较结果,如果初次的比较结果的逻辑为“1”,则从小的一方开始数,设定第3N/4个阈值来取入比较结果,以下同样,根据前次比较结果的逻辑逐半地缩小搜索范围,从而找到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变化的2个阈值。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1测量模式下改变阈值数据的执行主体是询问器,但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或主设备也可以是在第1测量模式下改变阈值数据的执行主体。同样,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2测量模式下改变阈值数据的执行主体是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但询问器或主设备也可以是在第2测量模式下改变阈值数据的执行主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测量模式中,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向询问器返回比较结果,或者返回逻辑变为“1”的阈值数据,但也可以返回表示测量结果的其它参数。例如,可以使用低通滤波器等慢慢改变充电电压的可变阈值部,利用ID标签核心部内的计时器计算从充电开始时刻到传感器检测信号超过阈值时刻的时间,将该计时时间(该计时时间与比较结果发生了变化的阈值的信息对应)作为表示测量值的参数向询问器返回。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阈值数据本身从询问器提供给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但也可以提供规定阈值数据的阈值代码,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根据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代码/数据转换表将其转换为阈值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表示测量结果的参数,从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向询问器返回的不是阈值数据,而是阈值代码。
另外,询问器和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间的信息传送方式可以是电磁结合方式和微波方式等中的任意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可以是电池搭载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电磁感应方式或光通信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输出与阈值的相对大小作为比较结果的模拟比较器的情况,但也可以应用判断传感器检测信号是在+阈值~-阈值的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双限比较器。而且,考虑到数字输出传感器,可以应用数字比较器。例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比较器可以输出传感器输出数据与阈值数据是否一致的比较结果。这种数字比较器例如可以由异或逻辑元件和输入所有异或逻辑元件的输出的或逻辑元件构成。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关于1个测量项目,以1个模拟比较器得到比较结果,但也可以关于1个测量项目以多个模拟比较器得到比较结果。例如,可以设置2个模拟比较器用于1个测量项目,分别设定不同的阈值(例如A或A+1个单位)进行比较,同时得到2个比较结果向询问器发送。
搭载在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上的半导体芯片的个数或者使各半导体芯片形成什么样的构成元件都可以是任意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询问器从1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得到与测量动作有关的应答信号,但1个询问器属下具有多个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例如以下的处理1~处理4,从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取入测量信息,则可以有效地取入测量信息。
处理1:询问器利用广播功能,向所有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测量模式。
处理2:询问器利用广播功能,将阈值数据提供给所有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并且慢慢增大阈值数据。
处理3: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在被指示了测量模式后,在每次被给予阈值数据时确认模拟比较器的比较结果,在内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比较结果发生了变化时的阈值数据。在内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比较结果发生了变化时的阈值数据时,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此后即使被给予阈值数据,也不执行比较动作。
处理4:询问器送出最大阈值数据后,个别指定(例如通过轮询)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取入该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的、比较结果发生了变化时的阈值数据。
询问器和主设备的功能划分不限于上述备实施方式。另外,在权利要求书中,将相对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处于上位的装置统称为询问器。
另外,就固定数据的保持面等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和询问器的功能划分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询问器也可以具有阈值数据修正表,由询问器执行阈值数据的修正处理。

Claims (32)

1.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通过无线通信与询问器进行数据收发,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来自外部的被比较信号的测量端口;
比较单元;将从上述测量端口输入的被比较信号与阈值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
输出上述阈值的可变阈值单元;以及
比较控制单元,根据来自上述询问器的比较输出请求,控制来自上述可变阈值单元的阈值并返回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或与上述比较结果有关的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测量端口与上述比较单元的对应组设置有多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上述测量端口,以及将来自任意一个上述测量端口的被比较信号输入到共用的上述比较单元的信号选择单元。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在从上述测量端口到上述比较单元的路径上设有扩大被比较信号的动态范围的桥接电路单元。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变阈值单元的结构被分成2部分,其中一个结构部分为外挂元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存储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上述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的非线性信息的非线性补偿信息存储单元;
上述比较控制单元根据上述非线性补偿信息存储单元的存储信息,变更用以向上述可变阈值单元指示输出阈值的信息。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具有:电源控制单元,至少进行动作电源向上述比较单元和上述可变阈值单元的供应的通断控制。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向外部供应从来自上述询问器的无线能量得到的电源的电源外部供应端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对向上述电源外部供应端口的电源供应进行通断控制的电源外部供应控制单元。
10.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动作命令输出端口,向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上述被比较信号的外部被比较信号产生源提供用以指示动作通断的命令。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输入端口,取入来自外部的、用以指示许可还是忽略来自上述询问器的比较输出请求的比较输出请求通断信号并提供给上述比较控制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作为构成要素的多个上述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形成在半导体芯片上。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作为构成要素的多个上述单元中的全部和一部分分散形成在多个半导体芯片上。
14.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询问器;
通过无线通信与上述询问器进行数据收发的、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以及
与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至少一个测量端口连接、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询问器在测量模式下使上述比较单元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比较,从上述比较控制单元取入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所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询问器每次都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阈值的变更值。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询问器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进行阈值变更,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上述比较控制单元自主地执行阈值变更。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上述询问器可以与多个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进行通信。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询问器通过广播通信使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比较,并存储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
然后通过个别通信,从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取入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从而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所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20.一种询问器,属下具有在至少一个测量端口上连接有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的、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其特征在于,
在测量模式下使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上述比较单元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比较,从上述比较控制单元取入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并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所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询问器,其特征在于,每次都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阈值的变更值。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询问器,其特征在于,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进行阈值的变更,在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上述比较控制单元中自主地执行阈值变更。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询问器,其特征在于,阈值变更的初始值是根据前次的测量模式时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而确定的。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询问器,其特征在于,属下具有多个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询问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广播通信使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上述比较单元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比较,存储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
然后通过个别通信,从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取入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从而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所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26.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其中询问器属下具有在至少一个测量端口上连接有根据周围的物理量产生被比较信号的被比较信号产生源的、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从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所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搜索步骤,上述询问器使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重复执行使阈值变更的比较;
变化阈值识别步骤,上述询问器或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识别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以及
物理量同定步骤,上述询问器根据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产生源产生的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搜索步骤中,上述询问器每次都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阈值的变更值。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搜索步骤中,上述询问器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指示进行阈值变更,并使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上述比较控制单元自主地执行阈值变更。
29.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搜索步骤中,根据在前次的测量模式时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来确定阈值变更的初始值。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询问器从多个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得到与上述被比较信号有关的物理量信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从上述询问器向上述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广播通信,在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中并行执行上述搜索步骤;
上述变化阈值识别步骤由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执行,并对上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进行内部存储;以及
在上述物理量同定步骤中,由上述询问器通过个别通信,从上述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取入比较结果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的阈值信息,然后对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重复执行。
32.一种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程序,以计算机可执行的代码记述如权利要求26~31中任意一个所述的非接触型数据载体的数据取得方法的各步骤,其特征在于,包括搭载在询问器上的第1程序部分和搭载在非接触型数据载体上的第2程序部分。
CNB2005100702679A 2004-05-14 2005-05-13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00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44926 2004-05-14
JP2004144926A JP2005327104A (ja) 2004-05-14 2004-05-14 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質問器、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システム、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のデータ取得方法、及び、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のデータ取得用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6971A true CN1696971A (zh) 2005-11-16
CN100550043C CN100550043C (zh) 2009-10-14

Family

ID=34939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026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0043C (zh) 2004-05-14 2005-05-13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04177B2 (zh)
EP (1) EP1596324A3 (zh)
JP (1) JP2005327104A (zh)
KR (1) KR100937624B1 (zh)
CN (1) CN100550043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9911A (zh) * 2014-06-20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动态管理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17153A (ja) * 2003-10-03 2005-04-28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媒体
US7917088B2 (en) * 2004-04-13 2011-03-29 Impinj, Inc. Adaptable detection threshold for RFID tags and chips
JP4438679B2 (ja) * 2005-04-25 2010-03-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無線タグ読み書き装置、無線タグ情報提供方法および無線タグシステム
JP4949653B2 (ja) * 2005-07-21 2012-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半導体装置
EP1920381B1 (en) * 2005-08-25 2013-01-23 Nxp B.V. Method and rfid reader for evaluating a data stream signal in respect of data and/or collision
JP4173503B2 (ja) * 2005-10-19 2008-10-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Rfidシステムおよびrfidシステムの処理方法
KR20070056816A (ko) * 2005-11-30 2007-06-04 주식회사 유컴테크놀러지 무선주파수인식 시스템
DE602007001883D1 (de) * 2006-03-30 2009-09-17 Nxp Bv Datenträger mit dehnungsmessung
US7636031B2 (en) * 2006-05-01 2009-12-2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ensor system including multipl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US8098159B2 (en) * 2006-06-09 2012-01-17 Intelleflex Corporation RF device comparing DAC output to incoming signal for selectively performing an action
KR100796011B1 (ko) * 2007-05-16 2008-01-21 쓰리에이로직스(주) Rf 신호와 비접촉식 카드의 존재 유무를 검출할 수 있는rf 리더기 및 그 방법
JP5198802B2 (ja) 2007-06-08 2013-05-1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タグアクセス装置、対応無線タグ検知方法、及び、対応無線タグ検知プログラム
US8183982B2 (en) 2007-08-14 2012-05-2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ystem including reply signal that at least partially overlaps request
US8164453B2 (en) * 2007-09-19 2012-04-24 Chung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maments Bureau, M.N.D. Physical audit system with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WO2009048064A1 (ja) * 2007-10-09 2009-04-16 Systec Corporation 監視具、付設用状態センサ、及び、遠隔監視システム
JP4377946B1 (ja) 2008-06-10 2009-12-02 株式会社東芝 復調装置
JP5563842B2 (ja) * 2010-02-08 2014-07-30 フェリカ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情報送受信方法、サーバ装置、リーダライタ及び会員特典取得システム
US9035766B2 (en) * 2010-07-07 2015-05-1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gas detector information and status via RFID tags
JP5454408B2 (ja) * 2010-07-30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センシング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30285795A1 (en) * 2010-10-22 2013-10-31 Juhani Virtanen Advanced functionality of remote-access devices
DE102010054062A1 (de) * 2010-12-10 2012-06-14 Giesecke & Devrient Gmbh Tragbarer Datenträger und Echtheitsprüfung durch Verformung
KR20140124947A (ko) * 2013-04-16 2014-10-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고속 데이터 전송이 가능한 태그 장치 및 그 통신 방법
JP7086669B2 (ja) * 2018-03-28 2022-06-20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Rfidタグ
US11176435B2 (en) * 2019-02-05 2021-11-16 Wiliot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energy harvest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ags
JP2021135561A (ja) * 2020-02-25 2021-09-13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グ読取装置
JP7444634B2 (ja) 2020-02-25 2024-03-0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タグ読取装置およびタグ読取システム
US11989615B2 (en) 2022-03-21 2024-05-21 Wiliot, LTD. Wireless tag testing
US11880734B2 (en) 2022-05-31 2024-01-23 Wiliot, LTD. Wireless tag tes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91266U (zh) 1985-11-27 1987-06-11
JPH0590965A (ja) 1991-09-27 1993-04-09 Kawasaki Steel Corp A/dコンバータ
US5214409A (en) * 1991-12-03 1993-05-25 Avid Corporation Multi-memor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tag
JPH08125536A (ja) 1994-09-02 1996-05-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抵抗ラダー、d−a変換器、及びa−d変換器
JPH10289297A (ja) 1997-04-16 1998-10-27 Toshiba Chem Corp 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と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システム
CN1129100C (zh) * 1998-04-06 2003-11-26 王陆一 一种非接触巡检到位装置及方法
JP4184536B2 (ja) * 1999-04-26 2008-11-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ポンダ素子及びトランスポンダ
JP2003529986A (ja) * 2000-04-04 2003-10-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データキャリアのための通信接点用出力段
JP2001307268A (ja) 2000-04-18 2001-11-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周囲雰囲気中の物理量計測システム
US6721644B2 (en) * 2000-08-02 2004-04-13 Alfred B. Levine Vehicle drive override subsystem
JP2002353811A (ja) 2001-05-29 2002-12-06 Nec Corp A/d変換回路
US7034711B2 (en) * 2001-08-07 2006-04-25 Nsk Ltd. Wireless sensor, rolling bearing with sensor,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onitoring system
US6774470B2 (en) * 2001-12-28 2004-08-1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Non-contact data carrie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FR2837304B1 (fr) * 2002-03-13 2004-05-28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securise
US7061380B1 (en) * 2002-11-07 2006-06-13 Alta Analog, Inc. Monitoring and recording tag with RF interface and indicator for fault event
US7171327B2 (en) * 2004-03-24 2007-01-30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emperature sensor sche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9911A (zh) * 2014-06-20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动态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47910A (ko) 2006-05-18
EP1596324A3 (en) 2011-06-22
JP2005327104A (ja) 2005-11-24
US7604177B2 (en) 2009-10-20
KR100937624B1 (ko) 2010-01-20
CN100550043C (zh) 2009-10-14
EP1596324A2 (en) 2005-11-16
US20050252979A1 (en) 200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96971A (zh) 非接触型数据载体及其系统、询问器、数据取得方法及程序
CN1898883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及无线通信装置
CN102904475B (zh) 感应式电源供应器及其金属异物检知方法
CN1170450C (zh) 对智能天线阵进行实时校准的方法
CN1249622C (zh) 集成电路芯片及信息处理终端
CN101799880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CN1855771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CN101330334B (zh) 一种用于校准射频sim卡通信距离的装置及方法
CN1741041A (zh) 无线标签系统、无线标签访问控制装置、方法、程序以及无线标签
CN1685355A (zh) 可变频率标签
CN103190083A (zh) 便携式通信装置、读取器/写入器装置及谐振频率调整方法
CN105103401B (zh) 传感器装置及监视系统
CN1201259C (zh) 电磁应答器的电签名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886879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和使用它的非接触式ic卡以及便携式信息终端
CN1497836A (zh) 电子电路、调制方法、信息处理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879305A (zh) 波形生成方法、雷达装置及雷达装置用振荡装置
CN1610835A (zh) 改进的集成电路老化方法和设备
US10091614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KR20130050719A (ko) 센서 데이터 획득 방법
CN1897552A (zh) 无线终端装置、字符数据显示方法以及程序
KR101757258B1 (ko) 문자인식 기능이 내장된 방문검침 용 모바일 기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문검침 수행방법
JP2008159066A (ja) 質問器、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システム、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のデータ取得方法、及び、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のデータ取得用プログラム
CN102331844A (zh) 采用非接触式感应技术的按键面板装置及键值识别方法
CN1274219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信息处理系统和介质
JP2021012632A (ja) 物品管理の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