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3282A - 六挡自动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六挡自动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3282A
CN1653282A CNA038106639A CN03810663A CN1653282A CN 1653282 A CN1653282 A CN 1653282A CN A038106639 A CNA038106639 A CN A038106639A CN 03810663 A CN03810663 A CN 03810663A CN 1653282 A CN1653282 A CN 1653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ing element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case
gear
pre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106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1909C (zh
Inventor
格特·鲍克内希特
曼弗雷德·布克施
卢茨·格特纳
黑里贝特·舍雷尔
彼得·齐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653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3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190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190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mpound planetary gear units, e.g. two intermeshing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3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etween axially spaced orbital gears, e.g. RAVIGNEAUX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0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wo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 F16H2200/202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using a Ravigneaux set with 4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five engag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9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an orbital gear set member permanent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e.g. a sun wheel permanent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速箱,具有一与一可换挡的前置行星齿轮组(10)连接的驱动轴(3)、一与可换挡的主行星齿轮组(30)连接的输出轴(4)、以及五个换挡元件(A至E),通过它们有选择的闭合可不同串并联线路切换六个前进挡。前置行星齿轮组(16)的一输出元件可通过一第一换挡元件(A)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第一输入元件连接,并通过一第二换挡元件(B)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第二输入元件连接。驱动轴(3)可通过一第五换挡元件(E)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第三输入元件连接,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太阳轮(11)特别是固定安装在变速箱箱壁(41)的一圆柱形凸缘(43)上。前置行星齿轮组(10)做成带有内、外行星齿轮(12、15)的正变速箱,行星齿轮的连桥(16、17)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六挡自动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的具有六个前进挡的自动变速箱。
背景技术
在US5,106,352A中已知多个用于带一不可换挡的前置行星齿轮组和一可换挡的主行星齿轮组的自动变速箱的传动图,其中可通过可选择地关闭五个换挡元件不通过串并联地操纵总共六个前进挡。这里主行星齿轮组做成带有两个连接的行星齿轮组的可换挡的双连桥四轴变速箱,它按照Ravigneaux轮组的已知结构形式。不可换挡的前置轮组可以做成单连桥行星齿轮箱,其中前置轮组—尤其是其太阳轮—的元件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前置轮组用变速箱的输入转速驱动,并始终产生降低的输出转速,它可通过两个换挡元件传递到主轮组的两个不同元件上。此外主轮组的第三个元件可通过一个另外的离合器直接用变速箱输入转速驱动。
例如还由US6,139,463A和本申请人未公开的德国专利申请DE10210348.8已知用于具有US5,106,352A轮组方案的自动变速箱的有利的构件布局。
最后由US3,941,013A已知一种带有六个前进挡的自动变速箱的传动图,它具有一做成单连桥行星变速箱的可换挡的前置轮组和一由两个连接的单连桥行星变速箱组成的可换挡的主轮组。其中主轮组三个输入元件中的两个相互固定连接。前置轮组做成所谓的正变速箱,它带一双行星轮,其连桥相互连接,并工作到直至在第六挡内作为减速器运行,在这一挡内它作为一个部件回转。这里正变速箱理解为具有正的固定变速箱传动比的简单行星变速箱;也就是说在假想连桥静止不动时内齿轮和太阳轮的转速比是正的。前置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一在空间上设置在前置轮组和主轮组之间的制动器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前置轮组以变速箱输入转速通过其连接的连桥驱动,其输出通过其内齿轮进行。前置轮组的输出转速可通过两个离合器传递到主轮组的两个不同输入元件上,其中主轮组的这两个输入元件之一附加地通过另一个连轴器直接输入变速箱输入转速。这另一个离合器设置在前置轮组背向主轮组的一侧上。由于前置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它固定安装的制动器的空间布局和变速箱的输入转速通过它传递到主轮组上的离合器的空间布局造成前置轮组的驱动和输出的结构复杂的传动线路。这样前置轮组的驱动装置必须在径向外部套在其内齿轮上,亦即前置轮组的驱动装置完全包围前置轮组。此外前置轮组的输出必须在中心穿过前置轮组的太阳轮到达两个离合器的做成外摩擦片支架的输入元件。对于六个前进挡的切换,US3,941,013A的轮组方案造成许多串并联线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所述现有技术出发,进一步开发在比较有利的变速器挡位分级和比较小的结构费用的情况下、扩大的不带串并联线路的具有六个可换挡前进挡的自动变速箱。
这个目的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特征的自动变速箱实现。优良的方案和改进结构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到。
从这一类型现有技术US5,106,352A出发,自动变速箱具有一不可换挡的前置行星齿轮组以及一可换挡的多环节主行星齿轮组,它例如做成双连桥四轴行星变速箱。主行星齿轮组包括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输入元件。其中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个输入元件可通过一换挡元件与一变速箱输入轴连接,主行星齿轮组的两个输入元件的另一个可分别通过另一个换挡元件与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元件连接。
也就是说主行星齿轮组的可与变速箱输入轴连接的输入元件与现有技术US3,941,013不同,决不能与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元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US5,106,352不同,按照本发明前置行星齿轮组做成不可换挡的正变速箱,它具有其连桥相互连接的双行星齿轮。这里正变速箱理解为具有正固定变速箱传动比的简单行星齿轮变速箱;也就是说,在假想连桥静止不动时内齿轮和太阳轮的转速比是正的。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个元件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
通过总共5个换挡元件的相应逻辑线路可不用串并联线路切换六个前进挡。也就是说在从一个挡位转换成相接的较高挡位或较低挡位时,只需要由正在操作的换挡元件打开一个换挡元件和关闭另一个换挡元件。此外可切换到一后退挡。
将前置行星齿轮组做成可换挡的正变速箱使得可以以有利的方式相对于这一类型的现有技术在不改变有利的挡分级的情况下加大变速范围。
在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中建议,可换挡的前置行星齿轮组通过其连接的连桥用变速箱输入转速驱动,作为前置行星齿轮组输出元件的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与两个离合器的输入元件连接,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转速可以通过这两个离合器传递到主行星齿轮组上。这里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
这里前置行星齿轮组最好沿径向至少部分设置在变速箱壳体一凸缘或一中间垫板凸缘的上方,此中间垫板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其中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固定在该凸缘上。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这种空间布局,尤其是设置在变速箱壳体外侧上的变速箱内腔内,结合两个换挡元件(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转速可通过它传递到主行星齿轮组各相应的输入元件上)在空间上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近旁,使得可以结构简单和节省空间地棋盘式配置构件。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主行星齿轮组做成Ravigneaux轮组,双连桥四轴行星变速箱的一种已知的非常紧凑的结构形式。当然做成正变速箱的可换挡前置行星齿轮组也可以与具有至少三个相互不连接的输入元件的结构不同的行星齿轮组布局相组合。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的图1至3对本发明作较详细的说明。
附图表示:
图1一举例的传动图(驱动和输出同心);
图2按图1的变速箱的线路图;
图3按图1的构件布置的具体结构。
在全部图中相同的构件用同样的图形标记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图1表示一按本发明的自动变速箱的举例传动图。用1表示例如一内燃机的发动机轴,自动变速箱通过此内燃机轴驱动。在发动机轴1和自动变速箱的以变速箱输入转速n-ein旋转的驱动轴3之间设一普通的扭矩变换器2。当然代替扭矩变换器2也可以设置一个其他的起动元件,例如作为扭矩减振器的带有双质点飞轮的单独的起动离合器。用4表示自动变速箱以变速箱输出转速n-ab旋转的输出轴。自动变速箱包括一可换挡的前置行星齿轮组10,按照本发明它做成具有正的固定传动变速比的正变速箱;以及具有一可换挡的主行星齿轮组30。它例如做成Ravigneaux-结构形式的双连桥四轴变速箱。设有总共五个换挡元件A至E。
也称为RS1的前置行星齿轮组10包括一太阳轮11,内、外行星轮12和15以及一内齿轮21。内行星轮12的连桥14和外行星轮15的连桥17固定连接。驱动轴3与这些相互连接的连桥14、17连接。内齿轮21做成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输出元件。太阳轮11与变速箱箱壁41的圆柱形凸缘43固定连接。变速箱箱壁41又与变速箱壳体40固定连接。变速箱壳体40和变速箱箱壁41可以做成一体,变速箱箱壁41的凸缘43也可以做成单独的毂部。亦即前置行星齿轮组10同时地至少部分设置在凸缘43上方。在所举例子中变速箱箱壁41构成变速箱壳体40的外壁,它朝向发动机轴1,从而也朝向未画出的驱动马达。亦即前置行星齿轮组10设置在驱动装置附近,其中相互连接的连桥14、17在驱动轴3上的连接在空间上看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一侧进行,它背向变速箱箱壁41,从而也背向驱动马达。
主行星齿轮组30包括两个轮组RS2和RS3。轮组RS2配设一小的太阳轮31和第一行星齿轮33。轮系RS3配设一大的太阳轮32和第二行星齿轮34。用37表示共同的内齿轮。第一行星齿轮33的连桥35和第二行星齿轮34的连桥36相互固定连接。内齿轮37与输出轴4连接。主行星齿轮组30相互连接的连桥35、36一方面与一连桥轴5连接,并可通过此连桥轴和做成离合器的第五换挡元件E与驱动轴3连接。另一方面相互连接的连桥35、36与做成制动器的第四换挡元件D的内摩擦片支架113连接,并可通过该制动器D固定在变速箱壳体40上。主行星齿轮组30的小太阳轮31与一第一太阳轮轴6连接,并可通过该第一太阳轮轴6和做成离合器的第一换挡元件A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连接,主行星齿轮组30的大太阳轮32一方面与第二太阳轮轴7连接,并可通过该第二太阳轮轴7和做成离合器的第二换挡元件B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连接。另一方面大太阳轮32与做成制动器的第三换挡元件C的内摩擦片支架103连接,并可通过该制动器C固定在变速箱壳体40上。
在图1中所示的做成Ravigneaux轮组的主行星齿轮组30的结构应看作是举例性的,主行星齿轮组也可以由单个行星齿轮组的其他组合构成。这里重要的仅仅是,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输出转速n-vs可通过两个换挡元件(这里是离合器A和B)使递到主行星齿轮组的两个不同的、相互不固定连接的输入元件上,并且变速箱输入转速n-ein可通过另一换挡元件(这里是离合器E)传递到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三个自由输入元件上。驱动装置、前置行星齿轮组和主行星齿轮组的同心布局同样应看作是示例性的。当然按本发明的自动变速箱在主行星齿轮组的输出元件和输出轴4之间也可以具有圆柱齿轮,和/或前置行星齿轮组与主行星齿轮组之间的角形成平行轴连接。
所有五个换挡元件A至E在空间上都设置在主行星齿轮组30一侧,它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相配。其中离合器A、B和E,特别是其摩擦片50、70和80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附近。其中离合器E轴向沿主行星齿轮组方向直接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其中离合器E的摩擦片80做得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具有近似一样大的直径。离合器A的摩擦片50至少大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以内齿轮21的上方,离合器B的摩擦片70至少部分设置在离合器E的摩擦片80的上方。亦即离合器B设置得比离合器A更靠近行星齿轮组30。
第五换挡元件E的输入元件做成外摩擦片支架82,该支架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朝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与驱动轴3功能连接。外摩擦片支架82具有一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开口的圆筒形状,它具有一圆柱形段83和一盘形段84。其中外摩擦片支架82的外径稍大或略大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的外径。外摩擦片支架82的盘形段84沿轴向直接连接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上,并与其相互连接的连桥14、17以及与驱动轴3连接。外摩擦片支架82的圆柱形段83连接在该盘形段84上,并轴向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延伸,直至离合器E的摩擦片80。
第五换挡元件E的输出元件做成至少绝大部分是盘形的内摩擦片支架85,并沿中心延伸至变速箱中心,并在那里与连桥轴5连接。连桥轴5以合适的方法支承在驱动轴3上。
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81例如设置在离合器E圆柱形外摩擦片支架82的内部,轴向与外摩擦片支架82的盘形段84和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85邻接,并使离合器E的摩擦片80从摩擦片80的朝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侧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方向运动。其中伺服装置81除去用于摩擦片80的操作装置外还具有一用来补偿离合器E旋转的活塞腔的动态压力的装置。由于所推荐的布局,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81始终以变速箱输入转速n-ein旋转由此以优良的方法可靠地防止离合器E的活塞腔和—如果存在的话—压力平衡腔在离合器E未接通的状态时不希望的空转,特别是在较长停顿时间后的未接通状态时。由此得到在接通离合器E时换挡平顺性的改善。
第一换挡元件A的输入元件例如做成外摩擦片支架52,做成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开口的具有一圆柱形段53和一盘形段54及一毂部55的圆筒。外摩擦片支架52绝大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并在离合器A的摩擦片50的区域内包围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支承在变速箱箱壁41的圆柱形凸缘43上,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太阳轮11固定在该凸缘上。毂部55在空间上位于变速箱箱壁41和前置行星齿轮组10之间,亦即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上。外摩擦片支架52的盘形段54与毂部55连接,并轴向与变速箱箱壁41邻接地沿径向向离合器A的摩擦片50方向延伸。外摩擦片支架52的圆柱形段53以大的直径连接在盘形段54上,并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轴向延伸,直至离合器A的摩擦片50。
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与作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输出元件的内齿轮21的盘状内齿轮支架22形锁合地连接,其中内齿轮支架22直接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位于主行星齿轮组30对面的一侧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并从内齿轮21出发沿中心向驱动轴3方向一直延伸到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处。
离合器A的输出元件相应地做成内摩擦片支架56,做成向变速箱箱壁41或发动机轴1方向开口的带一圆柱形段57和一盘形段58的圆筒。其中圆柱形段57-沿径向在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82的上方—从离合器A的摩擦片50出发轴向朝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一直延伸到超过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82和摩擦片80。内摩擦片支架56的盘形段58连接在该圆柱形段57上,并沿中心向变速箱中心方向一直延伸到分布在紧靠连桥轴5上方的第一太阳轮轴6,并与此第一太阳轮轴6连接。
因为离合器A的摩擦片50至少大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上方,并且离合器E轴向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直接连接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上,亦即离合器A的例如做成内摩擦片支架56的输出元件完全包围离合器E。
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51例如设置在离合器A的圆柱形外摩擦片支架52的内部,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位于主行星齿轮组30对面的一侧上。这里伺服装置51最好直接与外摩擦片支架52的盘形段54邻接,并至少部分也与内齿轮21的盘状内齿轮支架22邻接。伺服装置51推动离合器A的摩擦片50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运动。其中根据离合器A的摩擦片组沿轴向相对于内齿轮21的空间延伸长度的不同,伺服装置51的一个操作元件也可以至少部分超出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除去用于摩擦片50的操作装置外,伺服装置51-类似于前述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81的例子—也可以具有一用于旋转的离合器A的动态压力平衡装置。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51以有利的方式始终以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输出转速n-vs旋转,由此避免活塞腔和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压力平衡腔不希望的空转,特别是在离合器A未接通的较长停留时间时。
第二换挡元件B的输入元件例如做成内摩擦片支架75,它具有一圆柱形段76和一短的盘形段77。其中盘形段77以大的直径与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52连接,在其朝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上与离合器A的摩擦片50邻接。内摩擦片支架75的圆柱形段76连接在盘形段77上,并在离合器A内摩擦片支架56的圆柱形段径向上方,轴向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延伸,直到离合器B的摩擦片70。轴向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连接在离合器A的摩擦片50上的离合器B的摩擦片70最好具有和离合器A的摩擦片50相同的直径,至少具有类似大小的直径。由此除了相同构件在加工工艺方面的好处外,还达到两个承受同样大小扭矩的离合器A、B尽可能少的摩擦片数量。
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例如做成外摩擦片支架72,做成向变速箱箱壁41方向或发动机轴1方向开口的具有一圆柱形段73和一盘形段74的圆筒。其中圆柱形段73-沿径向在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56的圆柱形段57上方——从离合器B的摩擦片70出发轴向向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延伸,直至超过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56,直到制动器C的摩擦片100的区域内。外摩擦片支架72的盘形段74连接在该圆柱形段73上,并沿中心向变速箱中心方向一直延伸到在轴向紧靠第一太阳轮轴6的上方同心分布的第二太阳轮7处,并与此第二太阳轮轴7连接。在其最大直径区域内,外摩擦片支架72的盘形段74与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103连接。在一种优良的结构中,制动器C的这个内摩擦片支架103可以集成在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72上,亦即可以考虑外摩擦片支架72和内摩擦片支架103的一体化结构。
因为离合器B的摩擦片70至少部分放置在离合器E的摩擦片80的上方,并且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56完全包围离合器E,作为例如离合器A的输出元件的内摩擦片支架56穿过特别是由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72构成的离合器B的离合器腔。
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71例如设置在离合器B的圆柱形外摩擦片支架72内,尤其是直接与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72的盘形段74和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56的盘形段58邻接。伺服装置71推动离合器B的摩擦片70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方向运动。根据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在轴向相对于离合器E或相对于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56的空间延伸长度的不同,伺服装置71的操作元件部分超过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56的圆柱形段57。除去用于摩擦片70的操作装置外,伺服装置71当然同样可以具有用于旋转的离合器B的动态压力平衡装置,其中伺服装置71始终以主行星齿轮组30的大太阳轮32的转速旋转。
也就是说在空间上看,离合器B完全设置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10、30之间。
离合器E设置得具有比离合器A、B小的直径,使得所有三个具有少的摩擦片数量的离合器A、B、E在考虑离合器单位扭矩载荷的情况下得到结构长度优化的结构。众所周知,离合器E必须传递通过发动机轴1输入驱动力矩。离合器A、B则必须传递在大多数运行状态下通过前置行星齿轮组10扩大的驱动力矩。也就是说离合器E以比离合器A、B小的直径设置在离合器A输出元件的盘形段57的径向下方和离合器B的摩擦片70的径向下方,再加上离合器A的摩擦片50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径向上方使得由三个离合器A、B、E和前置行星齿轮组10组成的自动变速箱的组件可以得到特别节省结构长度的结构。
离合器A的输入元件做成外摩擦片支架52和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做成内摩擦片支架75,使得可以通过例如将内摩擦片支架75的相应地形成的单元挂在外摩擦片支架52内的一摩擦片带动槽内并轴向固定在外摩擦片支架52内的方法,使这两个输入元件之间的传递扭矩的连接部位做得结构简单。
如由图1可见,连桥轴5和两个太阳轮轴6、7相互同心设置,在所述例子中也与驱动轴3和输出轴4同心。其中连桥轴5在主行星齿轮组30的背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侧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作为其第三个输入元件的相互连接的连桥35、36连接,为此连桥轴5在中心穿过主行星齿轮组30。第一太阳轮轴6同心地在连桥轴5上方沿中心在主行星齿轮组30内部一直伸到其小太阳轮31处,并与它—作为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一输入元件—连接。主行星齿轮组30的大太阳轮32安装在主行星齿轮组30朝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侧,并—作为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二输入元件—与同心地在第一太阳轮轴上方分布的第二太阳轮轴7连接。
关于三个同心地重叠分布的轴5、6、7的支承和关于两个制动器C、D的伺服装置的布局在图1中建议,在两个制动器C、D之间设一支承板45,第二太阳轮轴7通过它支承。由此以优良的方式既达到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72的良好支承,又达到主行星齿轮组30的大太阳轮32的良好支承,制动器C、D的两个伺服装置101、111用简单的方法安装在该支承板45上,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101安装在支承板45朝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侧,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111安装在支承板45朝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伺服装置101、111也可以集成在支承板45上。制动器C、D的外摩擦片支架102、112可以内置在变速箱壳体30内,做成单独的构件,或集成在支承板45上。
通过所有换挡元件和行星齿轮组的这些在图1中所述的举例性布局,以有利的方法达到具有同心的驱动装置和输出轴的整个自动变速箱的尽可能小的结构长度。
驱动轴3的输入转速n-ein通过换挡元件A至E的有选择的闭合这样地传递到以输出转速n-ab旋转的输出轴4上,便利不用串并联线路便可切换六个前进挡,亦即在从一个挡位转到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挡位时正在操作的换挡元件每次只开启一个换挡元件和闭合另一个换挡元件。图2中表示按图1的本发明的自动变速箱的逻辑线路图,以及所属的使动比、挡位间隔和总的变速范围。还表示了单个轮组RS1、RS2和RS3的固定速比。与接US5,106,352A的这一类型的六挡自动变速箱相比,特别有利地明显扩大了总的变速范围。其中达到的挡分级比较平和。
图3表示按图1的举例性的自动变速箱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围绕前置行星齿轮组的组件的举例性的具体结构,现在借助于它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细节。
如图3中所示,前置行星齿轮组10,分别做成离合器的第一、第二和第五换挡元件A、B、E以及做成制动器的第三换挡元件C在变速箱壳体40内部和相互相对的空间布局相当于图1中示意表示的布局。
自动变速箱的变速箱壳体40具有一变速箱箱壁41,它构成变速箱在例如做成扭矩转换器2的起动元件方向的外塑。从变速箱壳体40的内腔起设一中间隔板42,它与变速箱箱壁41及变速箱壳体40螺钉连接,并具有特别是不同的一未具体画出的一压力介质通道。另外一毂部44与此中间隔板44螺钉连接。毂部44特别是具有一通向离合器A的活塞腔62的压力输入通道63以及一通向离合器E的活塞腔91的压力输入通道93。前置行星齿轮组10至少绝大部分设置在毂部44的上方,其中其太阳轮11尤其是通过一相应形成的带动轮廓形锁合地固定安装在毂部44上。
按本发明做成正变速箱的前置行星齿轮组10除太阳轮11外还包括至少一个通过一小轴(Bolzen)13可旋转地支承在连桥板18上的内部的行星齿轮12和至少一个通过小轴(Bolzen)16同样可旋转地支承在连桥板18上的外部的行星齿轮15,以及一内齿轮21。因此连桥板18满足连接内、外行星齿轮相应连桥的功能,并作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输入元件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与中间隔板42相对的一侧与自动变速箱的驱动轴3尤其是通过相应地形成的带动轮廓形锁合地连接,该驱动轴在中心穿过毂部44和前置行星齿轮组10。内齿轮21构成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输出元件。
根据按图1的传动图,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与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52连接。其中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52做成圆筒,它朝与中间隔板42或扭矩转换器2相反的方向开口,并直接与中间隔板42邻接。与图1类似这里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52包括一毂部55、一至少绝大部分为盘形的段54和一圆柱形段53。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沿轴向设置在中间隔板42和前置行星齿轮组10之间、与中间隔板42螺钉连接的毂部44的上方,并径向支承在该毂部44上。外摩擦片支架52的盘形段54与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固定连接,并沿中间隔板42径向延伸,外摩擦片支架52的圆柱形段53以大的直径连接在盘形段54上,并向与中间隔板42相反的方向一直延伸到超过离合器A的摩擦片50,它们沿径向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的上方。
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51安装在离合器的外摩擦片支架52内部,轴向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并推动离合器A的摩擦片50向与中间隔板42或扭矩转换器相反的方向、亦即向未画出的主行星齿轮组的方向运动。这里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51包括一活塞59,一活塞59的例如做成碟形弹簧的复位弹簧60、以及一圆盘刮板61。活塞59和外摩擦片支架52构成离合器A的活塞腔62,它可通过外摩擦片支架52的(旋转的)毂部55的压力输入通道64和与中间隔板42连接的(与壳体固定的)毂部44的压力输入通道63供应压力。在活塞59的与活塞腔62相对的一侧设置复位弹簧60和圆盘刮板61,便利在活塞59和圆盘刮板61之间形成一朝向活塞59的压力密封的压力平衡腔65。由此至少部分、尤其是完全地平衡离合器A旋转的活塞腔62的动态压力。在所示例子中,润滑剂输入压力平衡腔65通过驱动轴3的中央润滑剂孔、通过驱动轴3的一(倾斜的,例如也可以是径向的)润滑剂输入孔67、通过驱动轴3和连桥板18之间的带动齿缝隙、通过中间隔板42的毂部44和太阳轮11之间的带动齿缝隙、通过在中间隔板42毂部44上的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的轴承缝隙、以及通过外摩擦片支架52毂部55的润滑剂输入通过66进行。在所示实施例中,圆盘刮板61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焊接,并附加地承担内齿轮21和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之间的扭矩传递任务。在另一种结构中例如也可以设想,圆盘刮板61也可以做成单独构件,内齿轮21例如通过内齿轮支架与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52的毂部55形锁合地连接。
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位于离合器A伺服装置51或扭矩转换器2相对的一侧设置离合器E。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82构成其输入元件,并与驱动轴3连接。这里外摩擦片支架82做成圆筒,它向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或扭矩转换器2相反的方向开口,并直接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这里与图1类似,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82包括一至少绝大部分盘形的段84和一圆柱形段83。外摩擦片支架82的盘形段84与驱动轴3固定连接,并直接与连桥板18邻接,沿径向一直延伸到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的外径附近。这里外摩擦片支架82的圆柱形段83连接在盘形段84上,沿轴向向未画出的主行星齿轮组方向延伸,直至超过离合器E的摩擦片80。
因为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连桥板18和离合器E的例如做成外摩擦片支架82的输入元件之间由方案决定不存在相对转速,在连桥板18和外摩擦片支架82之间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外行星齿轮12、15的小轴13、16的上方在一个直径上以有利的方式设置一密封元件19。此密封件可以简单地做成O型圈,但是由原理确定所有其他已知的静态密封系统,例如唇形密封圈、矩形密封圈、扁平密封件或润滑剂密封的粘接连接都是合适的。在图3中以20表示通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行星齿轮12、15轴承的润滑剂输入管,并通过驱动轴3的中央润滑剂孔、驱动轴3的润滑剂孔67(通过它还给离合器A的压力平衡腔6 5供给润滑剂)、通过在连桥板18和离合器E外摩擦片支架82的盘形段84之间径向延伸的缝隙、以及通过行星齿轮12、15小轴13、16的中央和径向润滑剂孔进行。用这种方法达到旋转的行星齿轮12、15最佳的润滑剂供给,而不需要复杂的额外构件,例如固定在连桥板18的润滑剂收集板。
为了确保前置行星齿轮组10所有行星齿轮12、15均匀的润滑剂供给,可以设想,内、外行星齿轮12、15小轴13、16的润滑剂孔的直径相互这样地匹配,即与“外”小轴16相比具有较小分度圆直径的“内”小轴13的润滑剂出口至少大致相当于“外”小轴16的润滑剂出口。为此例如“外”小轴16的中央润滑剂孔可以具有比“内”小轴13的中央润滑剂孔略小的直径。
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81安装在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82内部,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并推动离合器E的摩擦片80向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相反的方向、亦即向没有画出的主行星齿轮组方向运动。与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51类似,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81除了用于摩擦片80的操作装置外还具有一动态压力平衡装置。其中伺服装置81包括一活塞88、一活塞88的例如做成碟形弹簧的复位弹簧89、以及一圆盘刮板90。活塞88和外摩擦片支架82构成离合器E的活塞腔91,它可通过驱动轴3的压力输入孔92供给压力。在活塞88的位于活塞腔91相对一侧设有复位弹簧89和圆盘刮板(stauscheibe)90,使得在活塞88和圆盘刮板90之间形成一对于活塞88压力密封的压力平衡腔94,由此至少部分、尤其是完全平衡离合器E旋转的活塞腔91的动态压力。在所示例子中,通过驱动轴3的中央润滑剂孔和通过驱动轴3的径向润滑剂输入孔95给压力平衡腔94输送润滑剂。
离合器E的作为其输出元件的内摩擦片支架85包括一在离合器E摩擦片80的径向下方沿轴向延伸的圆柱形段86、以及一盘形段87,它与设置在中央的连桥轴5固定连接,没有具体画出连桥轴5在主行星齿轮组上的连接。
离合器A的作为其输出元件的内摩擦片支架56包括一圆柱形段57、以及一盘形段58。其中圆柱形段57在离合器A摩擦片50的径向下方沿轴向从离合点A的摩擦片56延伸到超过离合器E的摩擦片80。内摩擦片支架56的盘形段58在离合器E摩擦片80的背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侧连接在圆柱形段57上,并在中心向连桥轴5方向一直延伸到同心地分布在连桥轴5上方的第一太阳轮轴6,并与它固定连接。未具体画出第一太阳轮轴6在主行星齿轮组上的连接。也就是说离合器A的输出元件完全包围离合器E。
除了以下提示外,即除用于离合器B摩擦片70的操作装置外,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71还具有一动态压力平衡装置,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72和制动点C的内摩擦片支架103作为优良的结构做成一体,并且制动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102和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101作为便于装配的结构集成到一防旋转并轴向固定地装入变速箱壳体40内的支承板45内,因为它们和图1完全一致,所以不再对离合器B和制动器C各个构件的结构和布局作更详细的说明。
如由图3可见,这里牵涉到由前置行星齿轮组10与第一、第二和第五换挡元件A、B、E组成的组件的特别紧凑和节省结构空间的布局,连同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重载的旋转行星齿轮12、15的最佳润滑剂供给。
如上所述,在图1和3中所示的五个换挡元件A至E,前置行星齿轮组10和主行星齿轮组30的各个构件的结构方案和布局应该理解为举例性的,关于自动变速箱构件其他合适的布局和关于其他合适的结构方案参见本发明申请人同时期的内部文件号为“8267S“的专利申请文件。
在本发明申请人同时期的内部文件号为“8267S“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布了一种在轮组结构方案方面类似的多挡变速箱,它具有一做成正变速箱的前置行星齿轮组和一尤其是做成Ravigneaux-轮组的多环节主行星齿轮组,其中用总共六个换挡元件而不用串并联线路可切换六个前进挡。和本发明一样,这里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输出转速可通过第一和第二换挡元件传递到主行星齿轮组的两个相互不连接的输入元件上,变速箱的输入转速可通过第五换挡元件传递到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三个自由输入元件上。与本发明不同,这里前置行星齿轮组始终可通过变速箱的第六个换挡元件切换。在变速箱各个构件的结构方案及其在变速箱壳体内部相互的相对布局方面公布了许多不同的方案,特别是换挡元件及其伺服装置相互之间相对的和相对于行星齿轮组元件的不同布局、以及一圆柱齿轮级相对于换挡元件和行星齿轮组的不同布局。
本发明从仅仅采用五个换挡元件出发。专业人员可以有意义地将具有五个换挡元件的本轮组方案与各个构件的不同结构方案及布局相组合,它们公布在本发明申请人上述同时期的内部文件号为“8267S”的专利申请中,其中取消了可通过它切换前置行星齿轮组的第六个换挡元件。对于这些所有可能的组合本专利申请要求单独的保护。
                         图形标记表
A、B、C、D、E换挡元件        n-ein变速箱输入转速
n-vs前置行星齿轮组输出转速  n-ab变速箱输出转速
1发动机轴                    2扭矩转换器
3驱动轴                      4输出轴
5连桥轴(stegwelle)           6第一太阳轮轴
7第二太阳轮轴                10前置行星齿轮组RS1
11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12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行
                               星齿轮
13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行星     14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行
  齿轮的小轴(Bolzen)           星齿轮的连桥
15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外行星     16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外行
  齿轮                         星齿轮的小轴
17前置行星齿轮组外行星齿     18前置行星齿轮组内、
  轮的连桥                     外行星齿轮的连接
                               连桥的连桥板
19连桥板的密封件             20通向前置行星齿轮组行
                               星齿轮的润滑油输入
                               管
21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     22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
                               轮的内齿轮支架
30主行星齿轮组,由RS2和      31主行星齿轮组的小太阳
  RS3组成                      轮
32主行星齿轮组的大太阳轮     33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一行
                               星齿轮
34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行星     35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一行
  齿轮                      星齿轮的连桥
36主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  37主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
  轮的连桥
40变速箱壳体              41变速箱箱壁
42中间隔板                43变速箱箱壁或中间隔板
44中间隔板的毂部            的圆柱形凸缘
45支承板
50离合器A的摩擦片         51离合器A的伺服装置
52离合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   53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
                            的圆柱形段
54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的盘 55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
  形段                      的毂部
56离合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   57离合器A内摩擦片支架
                            的圆柱形段
58离合器A内摩擦片支架的盘 59离合器A的活塞
  形段
60离合器A活塞的复位弹簧   61离合器A的圆盘刮板
                            (stauscheibe)
62离合器A的活塞腔         63中间隔板毂部通向离合
                            器A活塞腔的压力输
                            入通道
64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毂部 65离合器A的压力平衡腔
  的压力输入通道
66离合器A外摩擦片支架毂部 67驱动轴通向离合器A压
  通向离合器A压力平衡腔     力平衡腔和通向前置
  的润滑剂输入通道          行星齿轮组行星齿轮
                            的润滑剂输入通道
70离合器B的摩擦片         71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
72离合器B的外摩擦片支架   73离合器B外摩擦片支架
                             的圆柱形段
74离合器B外摩擦片支架的盘  75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
 形段                      架
76离合器B内摩擦片支架的圆  77离合器B内摩擦片支架
 柱形段                      的盘形段
80离合器E的摩擦片          81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
82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    83离合器E外摩擦片支架
                             的圆柱形段
84离合器E外摩擦片支架的盘  85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
  形段                       架
86离合器E内摩擦片支架的圆  87离合器E内摩擦片支架
  柱形段                     的盘形段
88离合器E的活塞            89离合器E活塞的复位弹
                             簧
90离合器E的圆盘刮板        91离合器E的活塞腔
92驱动轴通向离合器E活塞腔  93中间隔板毂部通向离合
  的压力输入孔               器E活塞腔的压力输
                             入通道
94离合器E的压力平衡腔      95驱动轴通向离合器E压
                             力平衡腔的润滑剂输入孔
100制动器C的摩擦片         101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
102制动器C的外摩擦片支架   103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
                              支架
110制动器D的摩擦片         111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
112制动D的外摩擦片支架     113制动器D的内摩擦片
                              支架

Claims (71)

1.多挡变速箱,具有一与一前置行星齿轮组(10)连接的驱动轴(3)、一与一主行星齿轮组(30)连接的输出轴(4)、多个换挡元件(A至E),通过它们有选择的闭合可切换六个前进挡,并可将驱动轴(3)的变速箱输入转速(n-ein)这样地传递到输出轴(4)上,即为了从一个挡位转换到相近的较高挡位或较低挡位,由正在操作的换挡元件每次只打开一个换挡元件和闭合另一个换挡元件,其中主行星齿轮组(30)具有三个相互不连接的输入元件,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个输出元件可通过第一换挡元件(A)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一输入元件连接,并可通过一第二换挡元件(B)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二输入元件连接,驱动轴(3)可通过一第五换挡元件(E)与主行星齿轮组(3)的第三输入元件连接,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个元件固定安装,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做成正变速箱,它具有内、外行星齿轮(12、15),该内、外行星齿轮的连桥14、17相互连接。
2.按权利要求1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相互连接的连桥(14、17)与驱动轴(3)连接,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个内齿轮(21)可与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一和第二输入元件连接,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一个太阳轮(11)固定安装在变速箱壳体(40)上。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设置在变速箱壳体(40)的变速箱箱壁(41)的附近,至少部分在变速箱箱壁(41)的一凸缘(43)或一与变速箱箱壁(41)固定连接的毂部(44)的径向上方,其中变速箱箱壁(41)做成变速箱壳体(40)的一部分或做成一与变速箱壳体(40)固定连接的中间隔板(42),并且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太阳轮(11)与凸缘(43)与毂部(44)作用连接。
4.按权利要求3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变速箱箱壁41设置在变速箱壳体(40)那一侧上,它朝向多挡变速箱驱动马达的与驱动轴(3)作用连接的发动机轴(1)。
5.按权利要求3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变速箱箱壁设置在变速箱壳体的那一侧,即它位于多挡变速箱驱动马达的与驱动轴作用连接的发动机轴的对面。(案卷8267S)
6.按权利要求1至5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与第一、第二和第五换挡元件(A、B、E)一起设置在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
7.按权利要求1至6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E)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和主行星齿轮组(30)之间,在轴向紧接前置行星齿轮组(10)。
8.按权利要求1至7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和第二换挡元件(A、B),特别是其摩擦片(50、70)轴向相互并排设置。
9.按权利要求1至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B)设置得比第一换挡元件更靠近主行星齿轮组(30),特别是第二换挡元件(B)的摩擦片(10)设置得比第一换挡元件(A)的摩擦片(50)更靠近主行星齿轮组(30)。
10.按权利要求1至9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设置在紧靠前置行星齿轮组(10)处,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A)的摩擦片(50)和/或第一换挡元件(A)的伺服装置(51)直接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
11.按权利要求1至10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的摩擦片(50)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径向上方和/或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换挡元件(E)摩擦片(80)的径向上方。
12.按权利要求1至11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B)设置在第一换挡元件(A)和主行星齿轮组(30)之间。
13.按权利要求1至12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B)的摩擦片(70)轴向在主行星齿轮组(30)方向与第一换挡元件(A)的摩擦片(50)邻接。
14.按权利要求1至13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B)的摩擦片(70)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换挡元件(E)的径向上方。
15.按权利要求1至1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的伺服装置(51)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特别是与前置行星齿轮组(10)邻接地设置在变速箱箱壁(41)凸缘(43)的径向上方,或与变速箱箱壁(41)连接的毂部(44)的径向上方。
16.按权利要求1至15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的一个输入元件支承在变速箱箱壁(41)的凸缘(43)上,或与变速箱箱壁(41)连接的毂部(44)上。
17.按权利要求16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在变速箱箱壁(41)的凸缘(43)内或与变速箱箱壁(41)连接的毂部(44)内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压力介质输入第一换挡元件(A)的伺服装置(51)的压力介质通道(63)。
18.按权利要求1至17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的一个输出元件沿轴向径向搭接第五换挡元件(E)。
19.按权利要求1至1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的输出元件穿过第二换挡元件(B)的一离合器腔。
20.按权利要求1至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设置得比第二换挡元件离主行星齿轮组更近,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设置得比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离主行星齿轮组近。(案卷8267S,图6-9+13-22+25+26+30-32)
21.按权利要求1至8、20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设置得紧邻前置行星齿轮组,特别是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和/或第二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紧靠前置行星齿轮组。(案卷8267S,图6-10+12-22+30+31)
22.按权利要求1至8、20、21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和/或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换挡元件摩擦片的径向上方。(案卷8267S,图6-9+13+16+17+31)
23.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2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设置在第二换挡元件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案卷8267S,图6-9+13+25+26)
24.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3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轴向在主行星齿轮组方向与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邻接。(案卷8267S,图6-9+17-20+22+25+26)
25.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五换挡元件的径向上方。(案卷8267S,图6-9+26+34)
26.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5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特别是与前置行星齿轮组邻接。(案卷8267S,图6-9+13+17+23+25+26+31)
27.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6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的输入元件支承在变速箱箱壁的凸缘上或与变速箱箱壁连接的毂部上。(案卷8267S,图6-9+13+17+25+26+30+31)
28.按权利要求27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在变速箱箱壁的凸缘内或在与变速箱箱壁连接的毂部内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压力介质输入第二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介质通道。(案卷8267S,图5)
29.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的一个输出元件沿轴向至少部分在径向搭接第一换挡元件,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案卷8267S,图6-9+13-17+26+26)
30.按权利要求1至8或20至29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的一个输入元件至少在轴向的一部分径向搭接第五换挡元件。(案卷8267S,图6-9+34)
31.按权利要求1至30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A)的伺服装置(51)设置在第一换挡元件(A)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A)的伺服装置(51)从其背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操作第一换挡元件(A)的摩擦片(50)。
32.按权利要求1至30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设置在第一换挡元件摩擦片的朝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从其朝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操作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案卷8267S,图6+8+9+11+15-20+25+26)
33.按权利要求1至32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设置在第二换挡元件摩擦片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特别是第二换挡元件的伺服装置从其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操作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案卷8267S,图6-10+12+13+17-20+22-26+29-33)
34.按权利要求1至32之任一项的多级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换挡元件(B)的伺服装置(71)设置在第二换挡元件(B)摩擦片(70)朝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特别是第二换挡元件(B)的伺服装置(71)从其朝向主行星齿轮组(30)的一侧操作第二换挡元件(B)的摩擦片(70)。
35.按权利要求1至3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在第一或第二换挡元件朝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轴向与第一换挡元件或第二换挡元件邻接,特别是第五换挡元件的摩擦片在第一或第二换挡元件朝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轴向与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或与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邻接。(案卷8267S,图18+20+22)
36.按权利要求1至34之任一项的多级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在第一或第二换挡元件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轴向与第一换挡元件或与第二换挡元件邻接,特别是第五换挡元件的摩擦片在第一或第二换挡元件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轴向与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或与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邻接。(案卷8267S,图19+21)
37.按权利要求35或36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的一个输入元件沿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径向搭接第一换挡元件和/或第二换挡元件,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或第二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案卷8267S,图18+20+22)
38.按权利要求35至37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设置得比第一或第二换挡元件离主行星齿轮组更近。(案卷8267S,图18+20)
39.按权利要求1至3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和第五换挡元件设置在主行星齿轮组背向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侧,其中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轴向设置在第五换挡元件的主行星齿轮组之间。(案卷8267S,图30+31)
40.按权利要求1至3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设置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第五换挡元件设置在第一换挡元件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案卷8267S,图10-17+25+27-29)
41.按权利要求40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驱动轴从中心穿过主行星齿轮组。(案卷8267S,图10-17+23-25+28-31)
42.按权利要求40或41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在轴向直接与主行星齿轮组邻接。(案卷8267S,图10-17+24+25+28+29)
43.按权利要求1至3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一侧,第五换挡元件设置在主行星齿轮组的背向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侧。(案卷8267S,图23+24)
44.按权利要求1至43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轴向与主行星齿轮组邻接。(案卷8267S,图30-32)
45.按权利要求35至4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的一个输出元件在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径向搭接第一换挡元件,特别是第一换挡元件的摩擦片。(案卷8267S,图30+31+32)
46.按权利要求1至45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部,特别是第五行星齿轮组的摩擦片至少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上方。(案卷8267S,图32+33)
47.按权利要求46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的一个伺服装置至少绝大部分设置在前置行星齿轮组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特别是与前置行星齿轮组邻接(案卷8267S,图32+33)。
48.按权利要求1至47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三输入元件通过连桥轴(5)与第五换挡元件(E)的一个输出元件连接,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一输入元件通过一第一太阳轮轴(6)与第一换挡元件(A)的一个输出元件连接,主行星齿轮组(30)的第二输入元件通过一第二太阳轮轴(7)与第二换挡元件(B)的一个输出元件连接,其中连桥轴(5)在中心穿过主行星齿轮组(30),第一太阳轮轴(6)分布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10、30)之间连桥轴(5)和径向上方,和/或支承在它上面,第二太阳轮轴(7)分布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10、30)之间第一太阳轮轴(6)的径向上方,和/或支承在它上面。
49.按权利要求1至47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驱动轴在中心穿过前置行星齿轮组和主行星齿轮组,第一换挡元件的输出元件通过一第一太阳轮轴与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一输入元件连接,第二换挡元件的输出元件通过一第二太阳轮轴与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输入元件连接,其中第一太阳轮轴分布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驱动轴的径向上方,和/或支承在它上面,第二太阳轮轴分布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第一太阳轮轴的径向上方,和/或支承在它上面。(案卷8267S,图10-17+23-25+27-29)
50.按权利要求48或49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二太阳轮轴(7)通过一个与变速箱壳体(40)固定连接的或做成变速箱壳体(40)一部分的支承板(45)支承。
51.按权利要求1至47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三输入元件通过一连桥轴与第五换挡元件的一个输出元件连接,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一输入元件通过一第一太阳轮轴与第一换挡元件的一输出元件连接,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输入元件通过一第二太阳轮轴与第二换挡元件的一输出元件连接,其中第二太阳轮轴从中心穿过主行星齿轮组,第一太阳轮轴分布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第二太阳轮轴的径向上方,和/或支承在它上面,连桥轴分布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第一太阳轮轴的径向上方,和/或支承在它上面。(案卷8267S,图19-21)
52.按权利要求51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连桥轴通过一个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或做成变速箱壳体一部分的支承板支承。(案卷8267S,图20)
53.按权利要求51或52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主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输入元件可通过它固定安装的第三换挡元件设置在主行星齿轮组的背向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侧,特别是与位于一驱动马达对面的变速箱壳体外塑邻接。(案卷8267S,图18-22)
54.按权利要求1至53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主行星齿轮组(30)做成Ravigneaux行星齿轮组,具有一作为第一输入元件的小太阳轮(31)、一作为第二输入元件的大太阳轮(32)、作为第三输入元件的相互连接的连桥(35、36),以及一作为主行星齿轮组(30)输出元件的内齿轮(37)。
55.按权利要求1至5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与第一换挡元件的一外摩擦片支架及与第二换挡元件的一外摩擦片支架连接。(案卷8267S)
56.按权利要求1至5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齿轮(21)与第一换挡元件(A)的一外摩擦片支架(52)及与第二换挡元件(B)的一内摩擦片支架(75)连接。
57.按权利要求1至5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与第一换挡元件的一内摩擦片支架及与第二换挡元件的一外摩擦片支架连接。(案卷8267S)
58.按权利要求1至54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的内齿轮与第一换挡元件的一内摩擦片支架以及与第二换挡元件的一内摩擦片支架连接。(案卷8267S)
59.按权利要求1至5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驱动轴(3)和输出轴(4)相互同心分布。
60.按权利要求1至5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驱动轴和输出轴至少近似于相互轴线平行地分布。(案卷8267S)
61.按权利要求1至5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驱动轴和输出轴至少近似于相互成直角分布。(案卷8267S)
62.按权利要求61或62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在主行星齿轮组的输出元件和输出轴之间沿力流方向设置至少一个圆柱齿轮或锥齿轮。(案卷8267S,图9-33)
63.按权利要求62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安装在主行星齿轮组的背向前置行星齿轮组的一侧。(案卷8267S,图18+22-28+32)
64.按权利要求62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安装在前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案卷8267S,图9-17+19-21+29-31+33)
65.按权利要求62、63或64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沿轴向直接与主行星齿轮组邻接。(案卷8267S,图9-22+26+29-33)
66.按权利要求62或63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第五换挡元件在轴向设置在圆柱齿轮或锥齿轮和主行星齿轮组之间,其中主行星齿轮组的输出元件沿轴向径向搭接第五换挡元件。(案卷8267S,图24+25+28)
67.按权利要求62至66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通过一支承板支承,该支承板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或做成变速箱壳体一部分并与圆柱齿轮或锥齿轮在轴向邻接,其中支承板设置在圆柱齿轮或锥齿轮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与第二换挡元件输出元件的盘形段邻接,该盘形段与第二太阳轮轴连接;和/或与一第三换挡元件邻接,第二换挡元件的输出元件可通过它固定安装。(案卷8267S,图9-17+18+29-33)
68.按权利要求62至66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通过一支承板支承,该支承板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或做成变速箱壳体一部分并与圆柱齿轮或锥齿轮在轴向邻接,其中支承板设置在圆柱齿轮或锥齿轮的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与第五换挡元件的输出元件的和连桥轴连接的盘形段邻接,和/或与一第四换挡元件邻接,第五换挡元件的输出元件可通过它固定安装。(案卷8267S,图20-22)
69.按权利要求62至68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通过一支承板支承,该支承板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或做成变速箱壳体一部分并与圆柱齿轮或锥齿轮在轴向邻接,其中支承板沿轴向设置在主行星齿轮组和圆柱齿轮或锥齿轮之间。(案卷8267S,图23+27)
70.权利要求62至66之任一项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圆柱齿轮或锥齿轮通过一支承板支承,该支承板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或做成变速箱一部分并与圆柱齿轮或锥齿轮轴向邻接,其中支承板设置在圆柱齿轮或锥齿轮背向主行星齿轮组的一侧并构成变速箱壳体的一外壁。(案卷8267S,图24-26+28)
71.按图1、2和7的多挡变速箱,其特征为: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外行星齿轮(12、15)的连桥(14、17)通过一连桥板(18)相互连接,第五换挡元件(E)的一输入元件沿轴向直接与连桥板(18)邻接,连桥板(18)在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外行星齿轮(12、15)的小轴(13、16)上方的一直径上相对于第五换挡元件的输入元件密封,并通过在连桥板(18)和第五换挡元件(E)的输入元件之间的一个轴向缝隙向前置行星齿轮组(10)的内、外行星齿轮(12、15)输入润滑剂。
CNB038106639A 2002-05-11 2003-05-05 六挡自动变速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90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21096.9 2002-05-11
DE10221096A DE10221096A1 (de) 2002-05-11 2002-05-11 6-Gang-Automatgetrieb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3282A true CN1653282A (zh) 2005-08-10
CN100441909C CN100441909C (zh) 2008-12-10

Family

ID=29413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066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909C (zh) 2002-05-11 2003-05-05 六挡自动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244212B2 (zh)
EP (1) EP1504203B1 (zh)
JP (1) JP4267568B2 (zh)
KR (1) KR100998384B1 (zh)
CN (1) CN100441909C (zh)
DE (2) DE10221096A1 (zh)
WO (1) WO200309586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2968A (zh) * 2012-02-20 2012-07-11 天津同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无动力中断换档的自动变速驱动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102817974A (zh) * 2012-08-24 2012-12-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八挡行星自动变速器
CN103256356A (zh) * 2007-12-14 2013-08-21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自动变速器
CN108223744A (zh) * 2016-12-21 2018-06-29 重庆硬核派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输入轴五速比变速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18565A1 (de) * 2003-04-24 2004-11-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DE102004038294A1 (de) * 2004-08-06 2006-02-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KR100644482B1 (ko) * 2005-02-03 2006-11-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6속 파워 트레인
DE102008054685A1 (de) 2008-12-16 2010-06-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steuerung von Schaltelementen in einem Automatgetriebe
US20100248884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Richard Tremblay Transmission for an Electrically Powere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83727A (en) 1973-08-17 1977-08-24 Volvo Ab Compound epicyclic transmission systems
FR2656055B1 (fr) 1989-12-18 1994-04-29 Lepelletier Pierre Transmission automatique multivitesse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5716298A (en) * 1996-04-02 1998-0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3909622B2 (ja) * 1998-06-05 2007-04-2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096448B2 (ja) 1998-06-05 2008-06-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JP3906578B2 (ja) * 1998-07-31 2007-04-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051820B2 (ja) 1998-09-01 2008-02-2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096468B2 (ja) 1998-10-30 2008-06-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4144106B2 (ja) * 1998-12-21 2008-09-0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3777929B2 (ja) 1999-12-24 2006-05-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2001349390A (ja) 2000-04-07 2001-12-21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構
DE10200379A1 (de) 2001-01-09 2002-08-01 Aisin Aw Co Automatikgetriebe
DE10115987A1 (de) * 2001-03-30 2002-10-02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stufengetriebe
US6827664B2 (en) * 2001-11-15 2004-12-0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10210348A1 (de) 2002-03-08 2003-10-02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Mehrstufengetrieb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6356A (zh) * 2007-12-14 2013-08-21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自动变速器
CN103256356B (zh) * 2007-12-14 2016-03-23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自动变速器
CN102562968A (zh) * 2012-02-20 2012-07-11 天津同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无动力中断换档的自动变速驱动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102562968B (zh) * 2012-02-20 2014-04-23 天津同步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无动力中断换挡的自动变速驱动装置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102817974A (zh) * 2012-08-24 2012-12-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八挡行星自动变速器
CN102817974B (zh) * 2012-08-24 2015-03-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八挡行星自动变速器
CN108223744A (zh) * 2016-12-21 2018-06-29 重庆硬核派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输入轴五速比变速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98384B1 (ko) 2010-12-06
EP1504203A1 (de) 2005-02-09
US20050130788A1 (en) 2005-06-16
EP1504203B1 (de) 2006-07-19
JP2005530101A (ja) 2005-10-06
CN100441909C (zh) 2008-12-10
KR20050003429A (ko) 2005-01-10
US7244212B2 (en) 2007-07-17
DE10221096A1 (de) 2003-12-04
JP4267568B2 (ja) 2009-05-27
WO2003095866A1 (de) 2003-11-20
DE50304288D1 (de) 200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43699A (zh) 自动变速器的六档传动系
CN100378370C (zh) 多级变速器
CN1811224A (zh) 具有四个行星齿轮组的八速变速箱
CN1815062A (zh) 用于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六速动力系
CN1673570A (zh)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CN1498317A (zh) 多级变速器
CN1869474A (zh) 自动变速装置
CN1959148A (zh) 自动变速器
CN1836104A (zh) 风力发电装置的偏摆驱动装置中使用的减速器、使用了该减速器的风力发电装置的偏摆驱动方法及装置
CN1030817A (zh) 混合少齿差渐开线齿轮行星传动机构及装置
CN1653282A (zh) 六挡自动变速箱
US20110028261A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496453A (zh) 多级变速箱
US8475322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742175A (zh) 标准旋转致动器
CN1476518A (zh) 起步离合器装置
CN1626852A (zh)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KR101067569B1 (ko) 3개의 유성 기어열을 겸비한 다단 자동 변속기
CN1280078A (zh) 自动传动装置的齿轮传动系
CN1746530A (zh) 自动变速器的六档动力传动装置
CN1320285C (zh) 用于车辆的六速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124944C (zh) 自动传动装置的齿轮传动系
CN1746533A (zh) 自动变速器的六档动力传动装置
KR100793880B1 (ko) 자동변속기
EP2402629A1 (en) Low friction loss automatic transmis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