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9712A - 图像拾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拾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9712A
CN1629712A CNA2004100471720A CN200410047172A CN1629712A CN 1629712 A CN1629712 A CN 1629712A CN A2004100471720 A CNA2004100471720 A CN A2004100471720A CN 200410047172 A CN200410047172 A CN 200410047172A CN 1629712 A CN1629712 A CN 1629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trol
image pick
input end
control device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471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5761C (zh
Inventor
伊东元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29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9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576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576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在图像拾取装置的前面具有液晶光控制装置的图像拾取设备。液晶光控制装置具有面对图像拾取装置的后表面,和设置在后表面的外围位置处的输入端。图像拾取装置具有一组件,和保持在组件中用于拾取物体图像的传感器部分。在组件面对液晶光控制装置的位置处设有输出端,用于将驱动电压输送至液晶光控制装置的每个输入端。驱动电压通过支撑元件的导电部分从组件上的输出端输送至输入端。

Description

图像拾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拾取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数码相机和录像机的图像拾取设备,具有用于拾取物体图像的图像拾取装置,和对通向该图像拾取装置的光量进行控制的光控制装置。提出了一种诸如使用通过将驱动电压输送给其输入端而改变透光率的液晶光控制装置的光控制装置作为光控制装置的图像拾取设备。(参见例如日本专利未审公开No.Hei 10-73864。)
在所引用的图像拾取设备中,图像拾取装置被安装在基板上,而光控制装置通过支架被安装在基板上,使其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的前方。另外,通过在液晶的输入端与处于图像拾取装置一侧的基板之间设置导电橡胶,适于将驱动电压从基板输送给输入端。
在这种传统的图像拾取设备中,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一侧的导电橡胶占据了图像拾取装置周围的一些空间,并且,用于固定导电橡胶的支架占据了图像拾取装置周围的另外一些空间。由此,难以使设备紧凑。此外,存在一个问题,即提供用于将光控制装置和导电橡胶固定到支架的机械装置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传统图像拾取设备的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从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在其配置中,使得光控制装置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前方,且具有紧凑和简单的优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图像拾取设备包括一图像拾取装置,该图像拾取装置具有一用于拾取物体图像的传感器部分和用于保持所述传感器部分的组件,以及一设置在该图像拾取装置前面的光控制装置,通过施加给图像拾取装置的驱动电压调节通向图像拾取装置的光的透射率,其中该光控制装置设有一用以接收驱动电压的输入端,以及设置在与图像拾取装置的组件的光控制装置相对位置处、用于为输入端提供驱动电压的输出端。
根据本发明,向输入端输送驱动电压的输出端被设置在与图像拾取装置的组件的光控制装置相对的位置处,从而,无需在图像拾取装置组件的外围设置用于连接输入端与输出端的部件。由此,可以节省下该部件所占据的空间,并且这也提供了获得更小尺寸设备方面的优势。另外,由于可以将连接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机构简化,可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
根据下面的描述,使得本发明的其他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势更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前面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2是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后面观察时的透视图;
图3是透镜镜筒10的示意结构图;
图4为示出图像拾取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图5是透镜镜筒10的分解图;
图6为透镜镜筒10的剖面图;
图7为包括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图像拾取装置18的后部件的组装图;
图8为图7的剖面图;
图9为后部件的分解图;
图10为加压元件的透视图;
图11为支撑元件的透视图;
图12为图像拾取装置18的透视图;
图13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操作说明图;
图14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透过光量的说明图;
图15为示出图14中透过光量的性质的图表;
图16为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图像拾取平面的透过光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7为第二实施例后部件的分解图;
图18为第二实施例后部件的组装图;
图19为第三实施例后部件的分解图;
图20为第三实施例后部件的组装图;
图21为第四实施例后部件的分解图;
图22为第四实施例后部件的组装图;以及
图23为第四实施例的导电元件40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将用于向光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输送驱动电压的输出端设置在面对图像拾取装置组件的光控制装置的位置处,已经实现了形成紧凑和简化结构的目的。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包含在图像拾取设备中的情形。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其前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其后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3为透镜镜筒的示意结构图,图4为示出图像拾取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图5为透镜镜筒10的分解图,图6为透镜镜筒10的剖面图,图7为包括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图像拾取装置18的后部件的组装图,图8为图7的剖面图,图9为后部件的分解图,图10为加压元件的透视图,图11为支撑元件的透视图,图12为图像拾取装置18的透视图,图13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操作说明图,图14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透过光量的说明图,图15为示出图14中透过光量的性质的图表,以及图16为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图像拾取平面的透过光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1和图2中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00为数字静态相机,其具有矩形板状用作其外壳的机壳102。在本说明中,“左/右”表示“当面对图像拾取设备100的前部时的左/右”,另外,至于沿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朝向物体的一侧称作“前或前面”侧,朝向图像拾取装置的一侧称作“后或后面”侧。
机壳102具有包含在其内部、位于其右手一侧的透镜镜筒10。
如图3和图5中所示,透镜镜筒10由包括光学系统14和透镜镜筒1406的前面部件20,和包括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图像拾取装置18的后部件22构成。
光学系统14所拾取的物体图像可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并引导到图像拾取装置18。
光学系统14由前透镜组1402和后透镜组1404组成,并且由透镜镜筒1406固定这些透镜1402、1404。
前透镜组1402设置成通过位于机壳102前侧上的透镜窗口104正向观看机壳102。
在透镜窗口104上设有闪光灯106,其闪现出用于拍摄图像的辅助光。
在机壳102左侧的顶面上,设有快门按钮108等。
在机壳102的后侧,设有在其上显示静止和运动图像、字符、符号等等的显示器110(液晶显示器),用于进行多种操作的十字旋扭开关112,多个操作按钮114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110具有矩形显示屏111,其长边与左右方向一致,短边与上下方向一致,从而在如图2中所示正常使用时,显示屏111的短边方向与图像拾取设备100的上下方向一致,而其长边方向同样与图像拾取设备100的左右方向一致。
在机壳12的左侧面上设有存储器接收器118,其用于可拆装地容纳用于记录静止图片或运动图片等图像的存储卡116(存储介质)。
图像拾取装置18拾取的图像作为图像拾取信号被输出到图像处理器120,并且在图像处理器120中,根据图像拾取信号产生静止图片或运动图片的数据,并记录到存储卡116上。并且,图像数据通过显示处理器122显示在显示器110上。
另外,图像拾取设备100设有包含CPU等的控制器124,其用于根据操纵快门按钮108、十字按钮开关112和操作按钮114控制图像处理器120和显示处理器122。
如图5和6中所示,前部件20包括支架24,可动环26,镜筒体28和弹簧垫圈30。在本实施例中,镜筒1406由支架24和镜筒体28构成。
支架24具有用于支撑前透镜组1402的圆柱形壁状的支架体2402,和以120°的间隔设置于支架体2402外围表面上的三个突起2404。
可动环26形成为度数比支架24更大的圆柱形壁状,并且在其外圆周壁部2602中,设有三个沿圆周方向延伸的附凹槽2604。
镜筒体28具有用于支撑后透镜组1404的圆柱形壁部2802,和与圆柱形壁部2802的后端连接且安装在后部件22上的矩形板状的安装部分2806。在圆柱形壁部2802中,沿圆周方向以120°的间隔切出三个沿圆柱体壁部2802的轴向延伸的纵槽2804。
按照以下方式组装前部件20。
将支架24放置到圆柱形壁部2802中,并将可动环26可旋转地固定到圆柱形壁部2802的外围上。将支架24上的三个突起2404插入设置于圆柱形壁部2802中的三个纵槽2804中,并且还插入在可动环26中沿圆周方向延伸形成的三个附凹槽2604中。
在镜筒体28的圆柱形壁部2802的外圆周面中,沿圆柱体壁部2802的圆周方向切出三个凹槽(未示出),同时在可动环26的内圆周面上,形成三个将要与上述凹槽啮合的突起部分(未示出)。通过使凹槽与突起部分啮合,可将可动环26安装到镜筒体28上,旋转而不会脱离开。
另外,将弹簧垫圈30安装到圆柱体壁部2802的外圆周上,以便插入于安装部分2806的前表面与可动环26的后端部之间。弹簧迫使可动环26上的突起部分进入凹入镜筒体28中的凹槽中,从而当可动环26相对于镜筒体28旋转时,能适当感受到阻力。
当可动环26旋转时,支架24上的三个突起2404沿着三个附凹槽2604和三个纵槽2804引导,从而,支架24在光学系统14(前透镜组1402和后透镜组1404)的光轴方向移动。通过支架24的移动,改变前透镜组1402与后透镜组1404之间的距离,从而光学系统14的焦距可以在用于普通摄影的焦距与用于显微摄影的焦距之间切换。
后部件22除了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图像拾取装置18以外,还包括支撑元件32、加压元件34和基板36。
整体而言,液晶光控制装置16具有矩形板状,并且如图3中所示,包括两个沿光轴彼此间隔并平行延伸的透明基板1606,形成于彼此相对的透明基板1606表面上的两个透明电极1608,形成于透明电极1608彼此相对表面上的取向膜1610,密封在两个取向膜1610之间的液晶层1604,以及液晶层1604中包含的棒形液晶分子1602。透明基板1606由例如透明玻璃制成。
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液晶层1604由包括主材料和宾材料的宾主型单元形成。主材料由液晶分子1602构成,宾材料由双色染料分子构成。
尽管本实施例具有叠置双层结构的液晶光控制装置16,不过为了避免使附图复杂,图3中仅示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一层。
如图3中所示,液晶光控制装置16具有面对物体的前表面1614,和面对图像拾取装置18的后表面1616。更具体而言,如图6和图9中所示,前表面1614由设置在朝向两透明基板1606的光学系统14一侧的透明基板1606的前表面构成,而后表面1616由设置在远离两透明基板1606的光学系统14一侧的透明基板1606的后表面构成。尽管液晶光控制装置16是透明的,但可通过它观察处于其后面的元件,不过为了避免使附图复杂,图9中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表示成不透明。
在后表面1616的外围位置处,或者更具体而言,在朝向后表面1616每一个短边的位置处,设有两对在短边方向彼此间隔的输入端1612,即,总共设有四个输入端1612。这四个输入端1612中的两个输入端1612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一个透明电极1608连接,其余两个输入端1612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另一透明电极1608连接。
通过下述方式向输入端1612输送驱动电压,并且通过每个输入端1612将电压施加给每个透明电极1608,通过这样施加电压,液晶光控制装置16按照以下方式操作。
如图3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减小前透镜组1402和后透镜组1404光轴方向的长度,并且通过减小镜筒1406的外直径和长度,设计使得光学系统14小型化。从而,为了进行光学设计,随着光束越来越接近图像拾取装置18,从光学系统14通向图像拾取装置18的光束逐渐地倾斜以与光轴相分离。
图13解释了液晶层1604中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的倾斜方向与透过液晶装置16的光束L之间的关系。
如下面所述,液晶分子1602的倾斜度与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束L之间的关系与软百叶窗的板条与从板条之间透过的光束之间的关系类似。
图13(A1)为从前面观看时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视图,图13(A2)是从作为液晶分子1602取向方向的Y方向观看时图13(A1)的视图,图13(A3)是从与取向方向相交的X方向观看时图13(A1)的视图,并示出驱动电压没有施加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时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中所示,设置得使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取向方向基本平行于图像拾取装置18的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短边。
因而,每个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相对于液晶层1604厚度方向的倾斜度为0°。从而,当传播方向平行于液晶层1604厚度方向的光L入射时,关于对应液晶分子1602主轴方向的0°倾斜角的光束,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呈现最大值。
图13(B1),13(B2)和13(B3)为与图13(A1),13(A2)和13(A3)类似的图,不过在图13(B1),13(B2)和13(B3)中表示出将中间驱动电压施加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时的状态。
因此,每个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的倾斜角,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呈现出例如45°的角度。因而,当传播方向平行于液晶层1604厚度方向的光L入射时,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呈现出与相对于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方向倾角为45°的光L相应的中间值。
图13(C1),(C2)和(C3)为与图13(A1),13(A2)和13(A3)类似的图,不过在图13(C1),(C2)和(C3)中表示出将最大驱动电压施加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状态。
因此,每个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的倾斜角,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呈现出90°的角度。因而,当传播方向平行于液晶层1604厚度方向的光L入射时,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呈现出与相对于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方向倾角为90°的光L相应的最小值。
现在将描述光L的传播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倾斜,同时每个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厚度方向的倾斜角设定为0°,45°和90°的情形。
为了便于说明,下文中将涉及Y方向取向的方向定义为“向上”,将另一方向定义为“向下”,如图13中所示。
图13(A4),(A5);13(B4),(B5)以及图13(C4),(C5)表示出光L的传播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向上倾斜角度α的情形。考虑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的倾斜角,图13(A4),(A5)与图13(A1),(A3)相同;图13(B4),(B5)与图13(B1),(B3)相同;图13(C4),(C5)与图13(C1),(C3)相同。
另一方面,图13(A6),(A7);13(B6),(B7);以及图13(C6),(C7)中表示出光L的传播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向下倾斜角度α的情形。考虑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的倾角,图13(A6),(A7)与图13(A1),(A3)相同;图13(B6),(B7)与图13(B1),(B3)相同;图13(C6),(C7)与图13(C1),(C3)相同。
从这些图可知,即便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在光L的传播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改变时,光L的传播方向相对于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方向也改变。
如上所述,光学系统14发射出的光L随着光L越来越接近图像拾取装置18而逐渐偏离光轴。从而,光L的传播方向相对于液晶层1604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随着液晶光控制装置16上的位置而改变。因此,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也随位置而变。
下面将对其进行进一步地讨论。
图14A到14E示出了液晶分子1602相对于液晶层1604厚度方向在0°到90°范围内逐渐增大的倾斜角。
在图15中,沿水平轴方向获取液晶光控制装置16在取向方向(方向Y)的位置,沿纵轴获取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L的量,其中标号A-E与图14A到14E相应。
图15A到15E表示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随液晶光控制装置16在取向方向(方向Y)的位置而变。特别是,从图15B到15E可知,除非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的倾斜度为0°的情形,否则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随液晶光控制装置16在取向方向(方向Y)的位置单调(以步降的方式或连续地)增加或减少。
此时,考虑拾取具有均匀亮度的物体图像,并且使具有均匀亮度的光束从光学系统14入射到液晶光控制装置16上,其处于一种液晶光控制装置16中液晶分子1602的主轴方向的倾斜角按照图14B到14E所示而变的状态。
图16表示图像拾取平面1805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之间的相对位置,其中图16A表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取向方向与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短边方向平行的状态,图16B表示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取向方向与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长边方向平行的状态。
参照图16A和16B,阴影线的密度表示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大小。具体而言,阴影线越稀,则透过光量越大,阴影线越密,则透过光量越小。顺便提及,尽管实际透过光量之间不存在边界线,不过为了便于说明,图16中在表示不同密度的阴影线之间画出了边界线。
在图16A或16B的任何一种情形中,在短边或长边方向透过光量改变。透过光量的这种改变影响拾取图像的亮度,并使图像的亮度不自然。
现在,如果比较图16A与图16B,则图16A中透过光量沿短边改变的透过光量改变,小于图16B中透过光量沿长边改变的透过光量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取向设置成基本平行于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短边。从而,即使考虑到设计实现光学系统14的小型化,光学系统14发射出的光L随着光束越来越接近图像拾取装置18而趋向于逐渐与光轴分离,但本实施例中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的改变,也会小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取向设置成基本平行于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长边时的情形。因此,可以减小透过光量的改变对图像亮度的影响,从而当如图2中所示在显示器110上显示拾取图像时,获得这样一种优点,即所显示图像明暗之间的非自然差别变得难以察觉。
更具体而言,由于图像拾取装置18的矩形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短边方向和显示器110的显示屏111的短边方向彼此一致,在显示屏111的短边方向上,在显示器110的显示屏111上所显示出的由图像拾取装置18拾取图像的明暗之间将产生差别。因而,与显示屏111上所显示图像在显示屏111的长边方向所产生明暗别差的情形相比,在显示屏111上所显示图像在显示屏111的短边方向产生明暗差别时,图像中的明暗差别更小。
另外,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长边与短边之间的比值越大,则图像明暗之间差别减小的效果就越大。
利用使拾取图像中明暗之间的不自然差别变得难以察觉的效果,可有利地使光学系统14尺寸更小,另外,可使具有镜筒10和包含透镜镜筒10的多个移动装置的图像拾取设备尺寸更小而更有利。
此外,当拾取图像在矩形区域上打印输出时,如同在显示器110上显示图像一样,使明暗之间的不自然差别难以察觉的效果是有益的。
考虑人视觉的性质,通过试验可知,在图像的亮度从图像顶部到底部逐渐变暗的情形中视觉感的不自然性,小于在相反情形中图像的暗度从图像顶部到底部逐渐变亮的情形。
因此,当图像拾取设备的图像拾取装置18所拾取出的图像的从顶部到底部的方向(垂直方向)基本平行于图像拾取装置18的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短边时,如果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取向方向设置成使透过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光量从拾取图像垂直方向的顶部到底部单调(通过步降的方式或连续)下降,则导致图像亮度从图像拾取装置18所拾取图像的纵向的顶部到底部逐渐下降。这对于图像拾取装置18所拾取图像的明暗之间的不自然差别是有极大优点的。
如图9中所示,支撑元件32包括四个侧壁3202,设置成围绕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四个端面,和两个与侧壁3202的后端相连并且设置成面对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四个输入端1612的后壁3204,以及在两后壁3204之间形成的矩形开口3206。
在四个侧壁3202的内侧,设有多个肋3208。通过使这些肋3210靠在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四个侧面上,可以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定位和固定到支撑元件32内适当位置处。
如支撑元件32去除了一部分的图11中所示,在后壁3204与每个输入端1612相应的位置处按照贯通后壁3204厚度的方式设置四个导电部分3210。换言之,导电部分3210平行于光学系统14的光轴方向延伸。
导电部分3210由传统上用于连接液晶装置电极的导电材料制成。称作“点导体”或“斑马橡胶”(Zebra rubber)的导电材料通过将导电粒子分散于诸如橡胶的绝缘材料中而形成。作为导电材料,还可以使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ACM)来形成导电部分3210,在此情形中导电部分3210设置成在其伸长方向(连接方向)具有导电性,并在垂直于伸长方向的方向没有导电性。
侧壁3202和后壁3204形成于具有粘性和弹性的绝缘材料上,如硅橡胶。
还可以将整个后壁3204形成为导电元件。在此情形中,导电元件由在后壁3204的厚度方向具有导电性、在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不具有导电性的各向异性导电材料形成。
如图9和10中所示,加压元件34包括形成矩形板状且尺寸大于支撑元件32外形的板形部分3402,和板状部分3402中心处设置的开口3404。
从板形部分3402的两个短边向后伸出两个接合片3406。在板形部分3402的后表面上靠近两短边的位置处,设有沿短边方向凸出延伸的凸出部分3408。
如图6,图9和图12中所示,图像拾取装置18包括矩形板状组件1802,容纳于组件1802前侧的中心处所形成的矩形凹槽中、用于拾取物体图像的传感器部分1804,以及固定于组件1802的前表面上、用于将保持于矩形凹槽中的传感器部分1804密封的玻璃罩1806。组件1802由例如陶瓷材料制成。
传感器部分1804由例如构成CCD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板状芯片形成,并且如图8中所示,其前表面用于提供矩形图像拾取平面1805。在本实施例中,图像拾取平面1805的长边和短边设置成平行于组件1802的长边和短边。
在组件1802处于其两个短边一侧的端面上,设有接合部分1810,用于与加压元件34的啮合片3406啮合和脱离。
如图12中所示,组件1802具有围绕传感器部分1804的矩形框状的框部1814,并且框部1814具有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面对的框形前表面1803。
在组件1802上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面对的位置,即,在前表面1803上朝向其两个短边的位置处,设有与四个输入端1612相应的四个输出端1808,用于将驱动电压输送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组件1802的前表面1803上设置有输出端1808的位置是与输入端1612对应的位置。
如图12中所示,在朝向组件1802长边侧边的两个端面上,设有多个接线端1812,其用于向传感器部分1804输入和从传感器部分1804输出包括图像拾取信号的电信号。在组件1802的四个角部,设有四个用于驱动信号的四个接线端1813,每个接线端与组件1802内四个输出端1808中的每一个电耦合。例如通过在组件1802的表面中切出的凹槽表面上形成金等电镀层,形成接线端1812和驱动信号接线端1813。
基板36形成为尺寸比图像拾取装置18大一级的矩形板状。基板36的前表面通过粘合剂等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的后表面,而图像拾取装置18上的接线端1812和输入接线端1813与通过焊料设置于基板36前表面上的接线端(未示出)连接。
在基板36的后表面上,设有通过将包括图像拾取信号的电信号输入传感器1804和从传感器部分1804输出从而对图像拾取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以及用于将驱动电压施加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电路。基板36的后表面与挠性基板37相连。通过基板37,在外部控制电路与基板36上的电路之间执行各种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设置在基板36上的电路也可以设置于挠性基板37上。
按照如下方法组装后部件22。
将支撑元件32安装到通过焊料固定于基板36上的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上,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放入安装支撑元件32的四个侧壁3202的内部,将加压元件34放置在其上,并且使两个接合片3406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接合部分1810啮合。
通过使加压元件34与图像拾取装置18啮合,使液晶光控制装置16和支撑元件32夹在加压元件32的板状部分3402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1803之间。更具体而言,液晶光控制装置16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1803,其后表面1616的周边被支撑元件32所支撑。
此时,在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的前表面1803之间形成面对开口3206的空间,这是因为支撑元件32的后壁3204夹在它们之间。不过,该空间被支撑元件32的侧壁3202和后壁3204覆盖。
从而,支撑元件32的导电部分3208的后侧压紧组件1802的输出端1808,支撑元件32的导电部分3208的前侧上的部分压紧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
换言之,导电部分3208由支撑元件32与输入端1612接触的第一部分、与后面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18的输出端1808相接触的第二部分、以及支撑元件32中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构成。
然后,将加压元件34的突出部分3408按压到液晶光控制装置16与输入端1612相应的部分上,如图8中所示,从而保证在导电部分3208的压力下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接触,并且在导电部分3208的压力下与组件1802的输出端1808接触。
通过用粘合剂将前部件20与后部件22粘接在一起而实现它们的固定,同时使镜筒体28的安装部分2806与加压元件34的板状部分3402的前表面邻接。
下面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当通过基板36上的电路产生将要施加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驱动电压时,驱动电压从基板36上的接线端通过组件1802上用于驱动信号的四个接线端1813输送给组件1802上的输出端1808。然后驱动电压从输出端1808通过支撑元件32的导电部分3208输送至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从而驱动电压施加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每个透明电极1608。
在液晶光控制装置16中,根据所施加的驱动电压调节透过光量(光的透射率)。
根据第一实施例,用于将驱动电压输送给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的输出端1808被设置于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的液晶光控制装置16相对的位置处。因而,在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周围,特别是组件1802侧边,无需用于连接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的固定空间,这就提供了使设备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驱动电压从输出端1808通过设置于用于支撑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支撑元件32上的导电部分3208输送给输入端1612,从而可以减小用于输送驱动电压的部件数量,而这提供了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的优势。
此外,由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通过支撑元件32来固定,当图像拾取设备100受到震动时,可以减小对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震动,而这提供了防止液晶光控制装置16被损坏的优点。
另外,由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的前表面1803之间的空间被支撑元件32的侧壁3202和后壁3204所覆盖,可获得防止引导到图像拾取装置18中的光束由于进入该空间中的灰尘而发生降质的优点。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其去除了支撑元件32和加压元件34,并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直接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
图17为第二实施例中后部件的分解图,图18为后部件的组装图。下面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应的部件,并将省略其解释。虽然如图18中所示,液晶光控制装置16是透明的,并且可通过它观看到处于其后面的东西,不过为了避免使附图复杂,图17中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表示成不透明的。
如图17和图18中所示,图像拾取装置18的输出端1808被设置于组件1802的前表面1803的外围位置处。另外,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四个输入端1612处于后平面1616与四个输出端1808相应的外围位置处。
尽管第二实施例中输出端1808和输入端1612的位置表示成围绕光学系统14的光轴从第一实施例中的输出端1808和输入端1612的位置旋转90°,不过其在功能上彼此不同。
通过用导电粘合剂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粘接到图像拾取装置18的相应输出端1808,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从而实现后部件22的组装。
可使用各向异性导电粘合剂作为上述导电粘合剂。各向异性导电粘合剂在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之间的距离方向具有导电性,在与该距离方向相交成直角的方向不具有导电性。
在这种结构中,输入端1612和输出端1808通过导电粘合剂电连接,从而驱动电压从输出端1808通过导电粘合剂输送给输入端1612。
根据第二实施例,在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周围,特别是组件1802侧边处,无需如第一实施例那样为了连接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的固定空间,并且这提供了使设备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略去了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支撑元件32,导电部分3208和加压元件34。从而,可进一步减小用于输送驱动电压的部件数量,在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方面可获得极大的优势。
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使用在紫外线照射下硬化的粘合剂,作为用于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相应输入端1612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其相应输出端1808连接的导电粘合剂。
另外,可使用性质类似于上述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各向异性导电粘接膜(ACF)作为导电粘合剂。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其不使用支撑元件32,并且取而代之使用导电元件38来连接输出端与输入端。
图19为第三实施例后部件的分解图,图20为后部件的组装图。
如图19和图20中所示,后部件22包括图像拾取装置18、液晶光控制装置16、加压元件34和两个导电元件38。
图像拾取装置18的四个输出端1808设置于组件1802的前表面1803的外围位置处。另外,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设置于与后表面1616的四个输出端1808相应的外围位置处。
导电元件38为长度基本等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的短边尺寸的带形,并且用于在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厚度方向导电,在长度方向不导电。
除了第一实施例的板状部分3402以外,加压元件34具有设置于板状部分3402后部、并且平行于板状部分3402的矩形板状部分3408。在这些板状部分3402与板状部分3408之间,夹有液晶光控制装置16,其厚度方向与板状部分成直角。
另外,在板状部分3408中在朝向用于支撑导电元件38的两短边的位置处,切出在短边方向伸长的长而窄的开口3410。
如下所述组装后部件22。
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插入加压元件34的板状部分3408与板状部分3402之间,使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面对开口3410。
导电元件38均保持在每个开口3410中,并且将加压元件34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18上,使导电元件38设置于包括输出端1803的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1803上的位置与包括输入端1612的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上的位置之间,从而两个接合片3406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接合部分1810啮合。
因此,由图像拾取装置18保持液晶光控制装置16,同时将导电元件38插入包括输出端1808的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1803上的位置与包括输入端1612的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上的位置之间,其长度方向平行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的短边取向,其厚度方向垂直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和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1803取向。
因此,导电元件38的后表面上的位置压紧组件1802的输出端1808,并且导电元件38的前表面上的部分压紧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
利用这种结构,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可通过导电元件38电连接,并且可通过导电元件38将驱动电压从输出端1808输送至输入端1612。
根据第三实施例,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周围,特别是组件1802侧边不需要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那样,用于连接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的固定空间,从而具有使设备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使用导电元件38,同时去除了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支撑元件32,可以获得降低部件数量和降低成本的极大优点。
第四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去除了支撑元件32和加压元件34,并且通过导电元件40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
图21为第四实施例中后部件的分解图,图22为后部分的组装图,图23为导电元件40的透视图。
如图21中所示,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具有围绕传感器部分1804的矩形框状的框部1814,而框部1814具有与液晶光控制装置16面对且比液晶光控制装置16具有更大外形的框形前表面1803。
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处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前表面1614的外围位置处。
图像拾取装置18的输出端1808处于组件1802的前表面1803与输入端1612相应的外围位置上,从而使输出端1808设置在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轮廓的外部。
如图23中所示,导电元件40由例如线性伸长的挠性基板构成。导电元件40具有线性伸长的中间部分4002,从中间部分4002的两端沿中间部分4002的一个厚度方向弯曲的两个弯曲部分4004,以及从弯曲部分4004的端部沿中间部分4002的伸长方向、平行于中间部分4002向外弯曲的连接部分。
使中间部分4002在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基本等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在其短边侧方向的尺寸,同时使弯曲部分4004在其伸长方向的尺寸基本等于液晶光控制装置16在其厚度方向的尺寸。
在后表面上,即在中间部分4002和两个连接部分4006之一厚度方向的表面上,在中间部分4002的中部彼此分离地形成从中间部分4002的位置朝向两端、通过弯曲部分4004延伸到连接部分4006的两个导电膜4008。
如下所述组装后部件22。
首先,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后表面1616与图像拾取装置18的前表面1803对准,使输出端1808面对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外侧。
然后,将每个导电元件40放置在朝向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短边的位置,并且包括中间部分4002上导电膜4008的后表面通过各向异性粘合剂固定到液晶光控制装置16的输入端1612,同时,包括各连接部分4006上导电膜4008的后表面通过各向异性粘合剂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的各输出端1808。从而,将液晶光控制装置16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18。
顺便提及,上述各向异性粘合剂在导电层4008与输入端1612之间的距离方向具有导电性,在垂直于距离方向的方向不具有导电性。
利用这种结构,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通过粘合剂和导电元件40电连接,并且通过各向异性粘合剂和导电元件40将驱动电压从输出端1808输送到输入端1612。
根据第四实施例,在图像拾取装置18的组件1802周围,特别是组件1802侧不需要如第一实施例那样用于连接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的固定空间,从而具有使设备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由于可以去除第一实施例中所用的支撑元件32和加压元件34,可进一步减少用于输送驱动电压的部件数量,从而在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方面获得极大的优势。
尽管在第四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导电元件40将四个输入端1612与四个输出端1808连接,不过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中使用总共四个导电元件40,并且通过每个导电导电元件40连接一对输入端1612与输出端1808的实施例。
可使用任何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作为导电元件40。例如,具有导电性的已知布线材料,或者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如铜板,可用作导电元件40。
尽管在第二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使用各向异性导电粘合剂作为具有导电性的粘合剂,不过也可以使用导电性不随方向改变的各向同性导电粘合剂,只要在使用这种导电粘合剂时,粘合剂不会导致多个输入端1612之间和多个输出端1808之间短路即可。
在上述的每个实施例中,已经述及了使用液晶光控制装置作为光控制装置的情形。不过,光控制装置不限于此。例如,当然可使用能改变透过光量的装置,如有机EL(电致发光)装置。
尽管光控制装置的输入端通过导电粘合剂与用于输送驱动电压的输出端连接,不过输入端与输出端当然可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另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数字静态相机作为图像拾取设备的一个例子,不过本发明当然可以适用于多种电子设备,如用于摄像机和电视摄像机的图像拾取设备,以及具有透镜镜筒的移动电话。
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描述了上述发明。不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存在一些上述实施例的变型。这些变型处于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其具有用于拾取物体图像的传感器部分,和用于保持所述传感器部分的组件;和
设置在该图像拾取装置前面的光控制装置,通过施加给图像拾取装置的驱动电压来调节通向图像拾取装置的光的透射率,其中
该光控制装置设有用以接收驱动电压的输入端,以及
用于将驱动电压输送给该输入端的输出端,其设置在面向图像拾取装置的组件的光控制装置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该组件具有围绕所述传感器部分的矩形框状的框部,所述框部具有一面对光控制装置的框形前表面,并且所述输出端处于所述前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该组件具有围绕所述传感器部分的矩形框状的框部,所述框部具有面向光控制装置的框形前表面,所述输入端由彼此分隔设置的多个输入端构成,所述输出端由设置在与前表面的输入端相应的位置处的多个输出端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所述光控制装置形成为板形,并且具有与图像拾取装置相对的后表面,所述组件具有与所述光控制装置面对的前表面,所述输入端设置在液晶光控制装置的后表面的外围位置处,所述输出端设置在组件前表面的外围位置处,该光控制装置通过支撑元件固定到其外围上,并且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的前表面,该支撑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且设置成与输入端接触的第一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且与输出端接触的第二部分、以及由导电材料制成且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一起构成用于将驱动电压从输出端输送到输入端的导电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用于将物体的图像输入图像拾取装置中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组件的前表面上的设置了输出端的位置为与输入端相应的位置,并且导电部分在平行于光学系统光轴的方向线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所述光控制装置形成为板形,并且具有与图像拾取装置面对的后表面,该组件具有与光控制装置面对的前表面,所述输入端设置在光控制装置的后表面上,输出端设置在与组件的前表面的输入端相对应的位置,通过导电粘合剂将输入端与输出端连接,将所述光控制装置固定到图像拾取装置,并且驱动电压通过粘合剂从输出端输送至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所述光控制装置形成为板形,并且具有与图像拾取装置面对的后表面,该组件具有面向光控制装置的前表面,所述输入端设置在光控制装置的后表面上,输出端设置在与组件的前表面的输入端相对应的位置,通过介于包括输入端的图像拾取装置前表面上的位置与包括输出端的光控制装置后表面上的位置之间的导电元件,将图像拾取装置与光控制装置固定到一起,并且驱动电压通过导电元件从输出端输送至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该组件具有围绕传感器部分的矩形框状的框部,所述框部面对光控制装置,并且具有外形比光控制装置大的框形前表面,所述光控制装置为板形,并且具有面对物体的前表面和面对图像拾取装置的后表面,输入端设置在光控制装置的前表面上,输出端设置在与组件的前表面的输入端相对应的位置处,从而处于光控制装置的轮廓的外部,光控制装置的后表面与图像拾取装置的前表面对准,从而使输出端面对光控制装置的外部,设有与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每一个连接的导电元件,并且驱动电压通过导电元件从输出端输送至输入端。
CNB2004100471720A 2003-12-18 2004-12-17 图像拾取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76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21137/03 2003-12-18
JP2003421137A JP3841174B2 (ja) 2003-12-18 2003-12-18 撮像装置
JP421137/2003 2003-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9712A true CN1629712A (zh) 2005-06-22
CN100465761C CN100465761C (zh) 2009-03-04

Family

ID=34675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71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761C (zh) 2003-12-18 2004-12-17 图像拾取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39294B2 (zh)
JP (1) JP3841174B2 (zh)
KR (1) KR20050061312A (zh)
CN (1) CN100465761C (zh)
TW (1) TWI2631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08938B1 (ko) * 2005-11-07 2007-04-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액정 광량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카메라 모듈 및 액정광량 조절장치를 이용한 카메라
US20080072315A1 (en) * 2006-08-16 2008-03-20 Secure Computing Corporation Portable computer security device that includes a housing with an integrated magnifying lens
CN101393922B (zh) * 2008-10-30 2011-06-15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EP2628046B1 (en) 2010-09-09 2019-05-01 Red.Com,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or preventing temporal aliasing in motion picture cameras
WO2012116302A2 (en) * 2011-02-24 2012-08-30 Flextronics Ap, Llc Autofocus-zoom camera module integrating liquid crystal device as high speed shutter
CN103095972A (zh) * 2011-11-08 2013-05-08 闳乔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液晶组件的摄像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US8921759B2 (en) * 2012-07-26 2014-12-30 Optiz, Inc. Integrated image sensor package with liquid crystal lens
WO2014165698A1 (en) 2013-04-05 2014-10-09 Red.Com, Inc. Optical filtering for cameras
TWI584101B (zh) * 2013-04-19 2017-05-21 富智康〈香港〉有限公司 遮蔽組件及具有該遮蔽組件之電子裝置
US9241097B1 (en) 2013-09-27 2016-01-1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image sensor die in molded cavity substrate
US9369170B2 (en) * 2014-03-04 2016-06-14 Michael Sorrentino Mobile device case with movable camera cover
US10925160B1 (en) * 2016-06-28 2021-02-1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display assembly and silicon circuit board substrate
CN110596909A (zh) * 2018-06-13 2019-12-20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光学投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3514A (ja) * 1992-03-25 1993-10-22 Sony Corp カメラ用光学フィルター装置
US5760834A (en) * 1992-09-30 1998-06-02 Lsi Logic Electronic camera with binary lens element array
JP3168440B2 (ja) 1992-11-25 2001-05-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H1073864A (ja) 1996-08-30 1998-03-17 Rhythm Watch Co Ltd Ccdカメラのフィルタホルダ
JPH1132342A (ja) * 1997-07-09 1999-02-02 Sony Corp 光制御装置
JPH11305289A (ja) * 1998-04-24 1999-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JPH11305317A (ja) * 1998-04-24 1999-11-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US20040212724A1 (en) * 1999-07-30 2004-10-28 Bawolek Edward J. Imaging device with liquid crystal shutter
JP2002124654A (ja) * 2000-10-13 2002-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固体撮像装置
KR100718421B1 (ko) * 2002-06-28 2007-05-14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소형 모듈 카메라, 카메라 모듈, 카메라 모듈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소자의 패키징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63106B (en) 2006-10-01
TW200532347A (en) 2005-10-01
JP2005184357A (ja) 2005-07-07
US7639294B2 (en) 2009-12-29
US20050134721A1 (en) 2005-06-23
KR20050061312A (ko) 2005-06-22
JP3841174B2 (ja) 2006-11-01
CN100465761C (zh) 2009-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5941C (zh) 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
CN1629712A (zh) 图像拾取设备
CN1257424C (zh) 光电装置、光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导光体和电子仪器
CN1192338C (zh)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3172C (zh) 电光板的连接布线基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0021231B (zh) 显示装置
CN1530711A (zh) 背光组件、液晶显示装置及形成微粒阻挡器的设备
CN1265340C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204542C (zh) 电光装置、驱动用ic及电子设备
CN101064329A (zh) 光学器件和使用该光学器件的光学模块
CN1725069A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976483A (zh) 三维显示装置
CN1912714A (zh) 灯座,具有该灯座的灯组件、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591523A (zh) 显示系统和包括该显示系统的电子设备
CN1438617A (zh) 显示设备,电器和摄像机
CN1955833A (zh) 照相机模块及电子设备
CN1595942A (zh) 手提式信息终端
CN1433630A (zh) 小型摄像模块
CN1340881A (zh) 显示模块与印刷基板的连接结构和半导体装置、显示模块和电子部件
CN1239928C (zh) 滤色器基片与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334478A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CN101051161A (zh) 光学元件、光学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CN1839620A (zh) 相机模块
CN1469159A (zh) 光调制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CN1669304A (zh) 摄像机模块、摄像机模块用的支架、摄像机系统和摄像机模块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