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1213A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91213A
CN1591213A CN200410057371.XA CN200410057371A CN1591213A CN 1591213 A CN1591213 A CN 1591213A CN 200410057371 A CN200410057371 A CN 200410057371A CN 1591213 A CN1591213 A CN 1591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ody
tan
suppor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100573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0821C (zh
Inventor
藤原基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591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1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08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082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承载调色剂像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为0.05≤tanδ1≤0.40的像承载体;将承载于像承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与像承载体边缘接触、用于除去从像承载体向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残留于上述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的、损耗角正切为tanδ2的刮板部件,其中,像承载体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使用切取像承载体的一部分而成型的第1试验片进行测定,第1试验片包含与上述刮板部件接触的面;刮板部件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使用切取刮板部件的一部分而成型的第2试验片进行测定,第2试验片包含与中间转印体接触的边缘和形成边缘的两个面;该图像形成装置满足0.25≤tanδ1+tanδ2≤0.65的关系。

Description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刮板部件除去具有规定范围的损耗角正切(losstangent)的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使用电子照像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要求对应多样的记录介质。因此,使用能够对应多样的记录介质的中间转印体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被广泛使用。
作为现有的中间转印体,广泛使用的是聚酰亚胺树脂的单层构成的类型。
然而,向聚酰亚胺树脂的单层构成的中间转印体上转印感光体承载的调色剂像时,会发生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的轮廓变得模糊、即所谓的飞散的现象。在转印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时,中间转印带与像承载体相接触。此时,在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的轮廓部分处,由于调色剂像具有厚度而使中间转印体与像承载体之间产生间隙。由于该间隙的存在而引起飞散的发生。
因此,现在已经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采用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对应调色剂像的厚度迅速变形。这样,在感光体上调色剂像的轮廓部分处,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这样做,抑制了飞散的发生。
在这里,损耗角正切(tanδ)是指基于从向某种物质施加力使其变形到该物质恢复为原形状的时间,表示该物质变形时所吸收的力的大小的指标。
损耗角正切(tanδ)越大,从物质上施加力后到变形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反之,损耗角正切(tanδ)越小,施加力后到物质变形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另外,所施加的力变得难于被吸收。
另外,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上转印后,作为除去中间转印体上残留的调色剂的装置,广泛使用边缘与中间转印体接触的刮板部件。其理由是其构成简单。
然而,作为除去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上残留的调色剂的装置而使用刮板部件时,会产生不能除去残留的调色剂的所谓清洁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用刮板部件除去残留于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时,抑制清洁不良的发生。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设有:
承载调色剂像,且损耗角正切tanδ1为0.05≤tanδ1≤0.40的像承载体;
将承载于像承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装置;
边缘与像承载体接触、除去从像承载体向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残留于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的、损耗角正切为tanδ2的刮板部件,
其中:
像承载体的损耗角正切tanδ1是使用切取像承载体的一部分而成型的第1试验片进行测定的,
第1试验片包含与刮板部件接触的面,
刮板部件的损耗角正切tanδ2是使用切取刮板部件的一部分而成型的第2试验片进行测定的,
第2试验片包含与像承载体接触的边缘和形成边缘的两个面,
满足0.25≤tanδ1+tanδ2≤0.65的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清洁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清洁刮板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剖视图的图。
图5是表示为了测定本发明的清洁刮板的损耗角正切tanδ2的试验片的图。
图6是表示为了测定本发明的清洁刮板的损耗角正切tanδ2的其他形状的试验片的图。
图7是表示为了测定本发明的清洁刮板的损耗角正切tanδ2的另外其他形状的试验片的图。
图8是表示为了测定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损耗角正切tanδ1的试验片的图。
图9是表示为了测定本发明的中间转印体的损耗角正切tanδ1的其他形状的试验片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以作为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体的损耗角正切为tanδ1、刮板部件的损耗角正切为tanδ2时,使0.25≤tanδ1+tanδ2≤0.65,由此能够抑制用刮板部件除去采用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上残留的调色剂时清洁不良的发生。
另外,为了用刮板部件除去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需要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稳定接触、且在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之间不产生残留调色剂挤过的间隙。
然而,在使用采用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的情况下,在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的接触部分,中间转印体与刮板一起变形。变形了的中间转印体与刮板又恢复原来的形状。因此,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部件之间因中间转印体和刮板部件的振动而产生间隙。
另外,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有凹凸的地方,如果刮板部件不能对应这些凹凸迅速变形的话,则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之间产生间隙,同样也会发生清洁不良。
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清洁不良。
另一方面,在使用聚酰亚胺树脂单层构造的中间转印体的情况下,在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的接触部,中间转印体不变形。因此,使用聚酰亚胺树脂单层构造的中间转印体的情况与使用采用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体的情况相比,中间转印带的振动难以发生,清洁不良也难以产生。
因此,本发明通过使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带的损耗角正切满足上述关系,防止了用刮板部件除去采用弹性材料的中间转印带的残留调色剂时发生清洁不良。
也就是说,通过将中间转印体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与刮板部件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之和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65,刮板部件及中间转印体对应中间转印体的凹凸互相迅速变形,所以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从而不会发生清洁不良。
另外,通过将中间转印体的损耗角正切与刮板部件的损耗角正切之和控制在大于或等于0.25,中间转印体与刮板部件的接触部发生的振动被中间转印体与刮板部件吸收。此时,刮板部件与中间转印体紧密接触,不会产生间隙,从而不会发生清洁不良。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其中,在各图中标有同一符号的为具有同样的构成或作用的部分,因此适当省略关于他们的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为采用电子照像方式的复印机,它根据从图中未示的电脑等传送的图像信号而在纪录介质上形成全彩色的图像。
即,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体1通过带电装置2而均匀带电,根据图像信号,从激光振荡器7将光线照射到该感光体1上。这样,感光体1上被光线照射的部分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在显影装置8中由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显影,而作为调色剂像而被可视像化。
另外,在上述感光体1的下方,具有弹性的中间转印体4被卷装配置在3个辊13、14、15上,该中间转印体4被一次转印辊12压接到感光体1上。然后,感光体1上被可视像化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2而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4上。
另一方面,在上述显影装置8中,显影转轮16上设有4个显影器8a、8b、8c、8d,这些显影器8a、8b、8c、8d中分别收容有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各调色剂。
而且,形成于感光体1上的静电潜像如图1所示,通过与感光体1相对的显影器8a,由1号色的黄色调色剂显影而形成黄色调色剂像时,该黄色调色剂像如上所述由于一次转印辊12的作用而转印到中间转印体4上。其后,随着显影转轮16的旋转,显影的颜色变更,通过下一个显影器8b,感光体1上的静电潜像由2号色的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品红色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体4上。
以下,当同样地用显影器8c显影的青色调色剂像及用显影器8d显影的黑色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体4上依次被重叠转印时,全彩色的调色剂像就被承载在中间转印体4上。
如上述的那样,当4色的调色剂像被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体4上时,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S被从供纸盒30向二次转印辊10的部位供纸,通过二次转印辊10的作用,4色的调色剂像被一次性转印到片材S上去。然后,被转印到片材S上的调色剂像被定影装置18施加热和压力而定影于片材S上,全彩色图像作为永久图像被形成于片材S上。其后,残留于感光体1上与中间转印体4上的调色剂分别由感光体清洁装置6的感光体清洁刮板61与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17除去,而表面被清洁过的感光体1与中间转印体4供再次形成图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感光体(photosensitive member)1,使用的是涂敷了采用氧化钛酞菁颜料(titanylphthalocyanine pigment)的电荷产生层(charge generating layer)与以双酚Z型聚碳酸酯作为粘合剂的电荷输送层(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有机光导电体(organicphotoconductor)(OPC感光体),但也可以使用A-Si感光体或Se感光体。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调色剂,使用作为两成分类显影剂的聚合调色剂(polymerization toner)与通过聚合法制作的树脂磁性载体的混合物,其中,聚合调色剂采用如下方式构成,即,中间部分内包酯蜡,树脂层采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表层采用由悬浊聚合法(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制作的苯乙烯聚酯制成。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上述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以下只简称“清洁装置”)17进行详细叙述。
(清洁装置)
图2为清洁装置17的侧剖视图,如图2所示,清洁装置17具备在中间转印体4侧有开口部的壳20,在该壳20的开口部通过支持部22安装有作为刮板部件的清洁刮板19。在这里,清洁刮板19一边的边缘191与中间转印体4抵接,通过二次转印辊10向片材S上转印时未转印完的残留调色剂到达清洁刮板19的边缘191处时,该残留调色剂被清洁刮板19的边缘191从中间转印体4上刮落。其中,关于清洁刮板19的详细内容在下文会加以叙述。
另外,在壳20的下部安装有阻挡片21,该阻挡片21使由清洁刮板19从中间转印体4刮落的调色剂落入壳20内,并且能够实现防止被刮落的调色剂大量逆流到中间转印体4上的功能。
在壳20内配置有未图示的用于排出残留调色剂的输送装置,落入壳20内的残留调色剂由输送装置向垂直于图2纸面的方向输送,并从清洁装置17被排出。因此,壳20内不会因残留调色剂而被塞满。
在这里,作为清洁刮板19对中间转印体4的抵接条件,清洁刮板19对中间转印体4表面的抵接压力为线压(g/cm)20<N<60,优选25≤N≤55。
另外,在清洁刮板19的线压N小于或等于20g/cm的情况下,难以完全除去残留于中间转印体4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未转印调色剂),调色剂容易产生挤过现象,另外容易产生调色剂溶敷或成膜于中间转印体4的现象。
另一方面,清洁刮板19的线压N在大于或等于60g/cm的情况下,虽然清洁中间转印体4上残留调色剂的清洁性能提高了,但中间转印体4的最外层的表面的磨损也随之变得剧烈,该中间转印体4的寿命也会降低。
其中,上述清洁刮板19对中间转印体4的抵接压力即线压N,是指清洁刮板19的单位长度对应的清洁刮板19对中间转印体4的总压。在测定该总压时,在测定对象的中间转印体4上安装有载荷变换器,将清洁刮板19压紧于中间转印体4的表面,可以其载荷作为总压进行测定。
本实施例中的清洁刮板19使用的是如下而成的刮板,作为母体的热固化性聚酯类聚氨酯树脂制刮板100,将其与中间转印体4接触的部分及其近傍部分浸入4,4-二苯甲烷异氰酸酯(MDI),使母体的一部分硬化而形成硬化层。
本实施方式中的清洁刮板19的母材的硬度为50~80°(Hs),优选65~77°;回弹弹性率为10~50%,优选30~40%;板厚为0.5~4.0mm,优选1.0~3.0mm。另外,作为清洁刮板19对中间转印体4的抵接角度(图2中、θ)为15~35°,优选是20~25°,自由长度为2~12mm,优选是5~10mm。这些值可在清洁刮板19对中间转印体4的抵接压力为线压N且为20<N<60(g/cm)的范围内进行适宜调整。其中,清洁刮板19的母材硬度(Hs)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6253标准,清洁刮板19的母材回弹弹性率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6255标准。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清洁刮板19用以下方法制作。
即,向由重量平均分子量2000的乙烯-丁烯-己二酸酯类聚脂型多元醇与4,4-二苯甲烷异氰酸酯制成的NCO%为7.0%的预聚合物中,混合入含有三亚乙基二胺催化剂的交联剂,使其中羟基/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比成为0.9,而制成国际橡胶硬度(IRHD)70°的热固化性聚酯类聚氨酯树脂制刮板100。其中,上述三亚乙基二胺催化剂是将1,4-丁二醇和三羟甲基丙烷按质量比65∶35的比例混合而成。
将所得的聚氨酯树脂制刮板100在真空中放置60分钟使其干燥,除去该刮板100中的水分。然后,如图3所示,将刮板100的5mm长度浸入80℃的4,4-二苯甲烷异氰酸酯(MDI)浴102中3分钟后,将聚氨酯树脂制刮板100从MDI浴102中取出,擦掉多余的MDI,而制成了清洁刮板19。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所得到的清洁刮板19的中间转印体抵接部的剖面时,可以观察到硬化层成白浊状层,硬化层的厚度T为0.7mm。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使用的中间转印体4的制造方法进行以下说明。
图4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体4的剖面。中间转印体4为带部件。承载调色剂像的最外层41以树脂为主要成分,与一次转印辊12接触的基层42由弹性体类材料的构成。
作为最外层41使用的主要材料,能够使用树脂类、弹性体类或两者的混合物等,但不限定于此。另外,主要粘合剂聚合物既可以使用单一成分,也可以使用混合物,也可以通过可塑材料等的添加进行物性的调整。
作为具体的主要材料,较好是聚酯类树脂,最好是聚酯中含有某种程度的聚氨酯的聚酯聚氨酯树脂。
作为实际的中间转印体4,最外层41及基层42需要分别进行用于转印电流控制的电阻调整,作为电阻调整方法,优选使用导电性填充物。
作为导电性填充物的种类,可使用任意一种通常使用的导电性填充物,特别优选使用炉黑、乙炔碳黑、石墨化碳黑(ketjen black)、石墨、石墨纤维等碳类填充物,或以氧化锡或氧化锌的掺杂物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类的导电性填充物等。
最外层41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107~1016Ω·cm的范围内。当体积电阻率小于该范围时会有过大的转印电流流过;相反,当体积电阻率较大时,由于不能得到充分的电流而无法进行良好的转印。
另外,最外层41的膜厚具体说为20μm~300μm,较好为40μm~200μm,最好为80μm~150μm。由于膜厚为大于300μm时最外层41的电阻上升,中间转印体4整体的电阻调整变得困难。相反,膜厚为小于20μm时,不能确保最外层41上作为膜的强度。
作为最外层41的成形方法,采用将最外层41的原材料涂料化,在成形后使其固化的方法,除了在基层42形成后通过喷射或浸渍等形成最外层41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将各自成形的各层使用接合剂等粘合的方法。此外,由于下述理由最好是通过离心成形法预先形成最外层41,接着通过同方法形成基层42的方法。
即,由于使用同一设备连续生产最外层41与基层42,能够减轻设备负担,且减少了装置间移换的工时数。另外,由于在最外层41成形后投入液状的基层42,所以通过以适当材料的组合而不必使用粘接剂,也容易确保厚度精度。
作为基层42使用的材料,可例举:苯乙烯-丁二烯橡胶、高苯乙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丙烯共聚物、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有机硅橡胶、氟橡胶、丁腈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氯醚橡胶、降冰片烯橡胶等。
作为基层42的形成方法,能够例举出挤出成形、离心成形等。基层42的膜厚优选0.5mm~2mm的范围。
接下来,对中间转印体4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中间转印体的制作)
将聚酯聚氨酯100重量份溶解于溶剂(丁酮)中,以使粘合剂聚合物浓度成为20wt%,加入导电性钛(商品名:FT-3000、石田科技[石田テクノ(株)]制)10重量份,使其经涂料荡筛机30分钟的分离后,通过离心成形机干燥成形而得到中间转印体4的最外层41。
基层42如下述方法制作。
即,将聚酯类弹性体(Hytre13046[ハイトレル3046],东丽·杜邦[東レ·デユポン(株)]制)100重量份加热至180℃,加入导电性炭(商品名:石墨化碳黑600JD[ケッチエンブラック600JD],科琴黑·国际[ケッチエンブラック·インタ一ナショナル(株)制])10份,用搅拌机进行1小时的分散,再向其中加入加热至180℃的MDI类异氰酸盐60重量份后用搅拌机使其进行3分钟分散之后,在最外层41成型后再投入离心成形机进行加热硬化。其后,在80℃、持续1小时的条件下进行熟化,然后将其自然冷却至常温,从成形机中取出并进行端部切断而得到中间转印体4。所得到的中间转印体4的最外层41的膜厚为0.14mm,基层41的膜厚为1.86mm。
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SA2(Rheometrics公司[レオメトリックス社]制)对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进行测量,当将10Hz、30℃的损耗角正切设为tanδ1时,tanδ1为0.25。
如上述,在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较低的情况下,该中间转印体4的振动能量吸收量变小,清洁刮板19的运动的能量不能被中间转印体4吸收,清洁刮板19的振动过大。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产生清洁刮板19与中间转印体4过度分离,此时会发生清洁不良。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较大的情况下,对应于中间转印体4表面的凹凸,到中间转印体4自身完成变形为止需要时间,清洁刮板19与中间转印体4之间会产生间隙,发生清洁不良。
以上对于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进行了叙述,接下来,对将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设为tanδ2,通过调整该tanδ2来控制清洁刮板19的举动的能量的吸收量这一点进行说明。
即使在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较低、清洁刮板19容易过度振动的情况下,若增大清洁刮板19的tanδ2,特别是抵接部近傍部的清洁刮板19的tanδ2,可使清洁刮板19的振动能量吸收量变大,能够达到适度的举动。
相反,即使在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较大、清洁刮板19的振动容易变小的情况下,若减小清洁刮板19的tanδ2,特别是抵接部近傍部的清洁刮板19的tanδ2,也可使清洁刮板19的振动能量吸收量变小,能够达到适度的运动。
以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中间转印体4在刮板抵接位置的振动量∝在中间转印体4处的振动能量吸收率∝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
·清洁刮板19在鼓接触位置的振动量∝在清洁刮板19处的振动能量吸收率∝抵接部近傍部的清洁刮板19的tanδ2从损耗角正切的定义等考虑成立。
另一方面,只要不是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的振动周期完全一致而相位完全相反,在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的抵接部处的振动量就与中间转印体4的刮板抵接位置处的振动量和清洁刮板19的鼓抵接位置处的振动量之和成比例。
因此,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的抵接部处的振动量∝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抵接部近傍部的清洁刮板19的tanδ2成立。
考虑这些,使损耗角正切适当化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体4和清洁刮板19。
以下为作为比较例将清洁刮板19和中间转印体4进行种种变换,以检验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与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时,从感光体1向中间转印体4转印时的飞散以及清洁不良现象的有无。
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按如下所述测定。
如图5所示,用切取清洁刮板19的一部分成型的试验片200进行测定。试验片200至少包含:形成与中间转印体接触的边缘191、形成边缘191的两个面(192、193)、与面192平行的面、与面193平行的面、此外还有与上述4个面(面192、与面192平行的面、面193、与面193平行的面)垂直的两个面。与边缘191平行的方向上a2的长度为10mm。构成边缘191的两个面(192、193)中与边缘191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b2、c2)各为2mm。
在这里,将b2和c2定为2mm是由于:经本发明者的研究明白了,清洁刮板19在除去中间转印体4的调色剂时,边缘191和形成边缘191的两个面(192、193)振动,进而b2和c2在2mm范围中振动。
如图6所示,构成边缘191的两个面(192、193)的与边缘191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b2、c2)在小于2mm的情况时,取为清洁刮板19自身的面192及面193的与边缘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6所示的清洁刮板19的面192中与边缘垂直的方向上的长为1mm。在图6的清洁刮板191的试验片200中,a2=10mm,b2=1mm,c2=2mm。
另外,清洁刮板19的形状如图7所示,成为切取长方体的一部分的形状的情况时,向构成边缘191的两个面(192、193)的与边缘191垂直的方向上各切取2mm的宽度。损耗角正切tanδ2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SA2(Rheometric公司[レオメトリックス社]制)进行测定。
试验片的温度保持为30℃,在与上述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附加有10Hz的振动,而对上述损耗角正切tanδ2进行测定。
作为试验条件,施加的振动频率为10Hz,这是用于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时,与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的接触部分上的、中间转印体4及清洁刮板19的振动频率大致等同。
由于该值是由中间转印体4和清洁刮板19的各种条件决定的,所以最好与之对应地作适宜调整。但是,在本发明者的实验中,由于大致所有情况都可适用10Hz左右,所以固定于10Hz进行实验。
另外,还有必要注意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中间转印体4、清洁刮板19近傍处的使用温度的损耗角正切。由于该近傍处为大致30℃,所以本发明中将试验片保持为30℃进行了实验。使测量时的环境温度为30℃,在试验片成与空气温度相同温度的状态下进行测定。然而,作为理想状态,最好是使着眼温度对应使用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
接下来揭示的是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的测定方法。
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使用切取中间转印体4的一部分而成型的试验片210进行测定。该试验片210至少包含:与清洁刮板19接触的面X、与同感光体1接触的面X垂直的面Y、与面X平行的面、与面Y平行的面、与上述4个面(与感光体1接触的面X、与同感光体1接触的面X垂直的面Y、与面X平行的面、与面Y平行的面)垂直的两个面。
图8表示的是从中间转印体4上切取的试验片210。
感光体1接触的面X中的中间转印体4的旋转方向(图8的箭头B方向)上的长度a1为2mm,与感光体1接触的面X中的与中间转印体4的旋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b1为10mm。与同感光体1接触的面X垂直的面Y中的、与同感光体接触的面X垂直方向上的长度c1为2mm。
在这里,试验片210中包含与清洁刮板19接触的面是由于:清洁刮板19在除去中间转印体4的调色剂时,中间转印体4的与清洁刮板19接触的面振动。另外,为了测定方便,使试验片210的尺寸与清洁刮板19的试验片200相一致。
如图9所示,与同感光体1接触的面垂直的面Y中的、与同上述像承载体接触的面垂直方向上的长度c1在小于2mm的情况时,将中间转印体4自身作为试验片210的长度c1的的长度c1。
在图9中的中间转印体4中,长度c1为1mm。因此,试验片210中,a1=2mm,b1=10mm,c1=1mm。
损耗角正切tanδ1也与上述损耗角正切tanδ2同样,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SA2(Rheometric公司[レオメトリックス社]制)进行测定。
另外,同样地将试验片的温度保持为30℃,在与上述边缘部平行的方向上附加10Hz的振动,对上述损耗角正切tanδ1进行测定。
作为测定条件,将施加的振动频率定为10Hz、将试验片210的温度定为30℃的理由与上述tanδ2的情况一样。
作为中间转印体4,其基层使用如表1所示的5种聚酯类弹性体的材料,其他条件设定为与上述相同。关于各自的tanδ也记载于表1中。其中,表1中的No.3为上述实施方式。另外在表1中,○表示不发生(良好);×表示发生(不良)(以下在表2、3中也同样)。
在表1中表示具有弹性的中间转印体4不发生飞散范围的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
[表1]
  No.   基层42的聚酯类弹性体   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 从感光体1向中间转印体4转印时的飞散
    1  Hytrel(ハイトレル)2751     0.03     ×
    2  Hytrel(ハイトレル )7247     0.05     ○
    3  Hytrel(ハイトレル )5557     0.25     ○
    4  Hytrel(ハイトレル)4767     0.4     ○
    5  Hytrel(ハイトレル)3046     0.5     ×
由该结果可知,为了防止从感光体向中间转印体4转印时发生飞散,必须是0.05≤tanδ1≤0.40。
作为清洁刮板19,使其浸渍于MDI浴中的时间如表2所示设定为6种,其他条件分别相同地进行了设定。关于各清洁刮板的损耗角正切也记载于表2中。其中,表2中的发生清洁不良的有无通过使用表1的No.3的中间转印体进行了验证。
[表2]
  No.   浸渍于MDI浴中的时间   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 清洁不良
    1     没有(0分钟)     0.1     ×
    2     1分钟     0.15     ○
    3     3分针     0.2     ○
    4     5分针     0.3     ○
    5     10分钟     0.4     ○
    6     20分钟     0.5     ×
采用使用上述各种中间转印体4和清洁刮板19的图像形成装置评价了经过走50000张纸耐久使用后的转印性能、清洁性能。
如表1的No.1,在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为0.03时,tanδ1过小,中间转印体4不能对应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像的凹凸而变形。这样,在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像的轮廓部分处,中间转印体4与感光体1之间产生间隙,发生了飞散。
另外,如表1的No.5,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为0.50时,tanδ1过大,变形需要时间。因此,需要到中间转印体4变形为沿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像形成的凹凸的时间,在调色剂像的轮廓部分处,感光体1与中间转印体4之间产生间隙,发生了飞散。
另一方面,当如表1的No.2~4,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在0.05~0.40的范围(0.05≤tanδ1≤0.40)时,中间转印体4能够快速变形成沿感光体1上的调色剂像形成的凹凸。因此,不会发生飞散。
在使用如表1的No.2~4的中间转印体4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表2的No.1,抵接近傍部的清洁刮板19的硬化层与母体的合计tanδ2-2为0.10时,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过小,清洁刮板19不能相对于中间转印体4的振动运动时的举动快速衰减,该清洁刮板19向中间转印体的接触性不好,发生清洁不良。
另外,如表2的No.6,抵接部近傍部的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为0.50时,由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过大,变形所需的时间变长。在这里,清洁刮板19不能变形为沿中间转印体4表面的凹凸,发生清洁不良。
因此,在使用如表1的No.2~4的中间转印体4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表2的No.2~5,接触部近旁部的清洁刮板19的tanδ2在0.15~0.40的范围(0.15≤tanδ2≤0.40)时,清洁刮板19向中间转印体4的接触性变好,而且清洁刮板19能够沿中间转印体4表面的凹凸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清洁不良的发生。
也有即使使用表1的No.2~4的中间转印体4、使用表2的No.2~4的清洁刮板19却得不到良好的清洁性能的情况。那取决于各自的组合情况。
表3中表示有将上述各个组合的情况的经过走50000张纸耐久使用后的清洁性能的结果。
[表3]
中间转印体4的tanδ1 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 清洁不良 损耗角正切之和(tanδ1+tanδ2)
    0.05     0.15     ×     0.2
    0.2     ○     0.25
    0.3     ○     0.35
    0.4     ○     0.45
    0.25     0.15     ○     0.4
    0.2     ○     0.45
    0.3     ○     0.55
    0.4     ○     0.65
    0.4     0.15     ○     0.55
    0.2     ○     0.6
    0.3     ×     0.7
    0.4     ×     0.8
在使用如表1的No.2~4的中间转印体4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之和(=tanδ1+tanδ2)为0.20时,损耗角正切过小,在清洁刮板19与中间转印体4的抵接部的双方的相对振动不能快速衰减,清洁刮板19与中间转印体4之间产生间隙,发生清洁不良。
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之和(=tanδ1+tanδ2)为大于或等于0.25时,不会发生清洁不良。
另外,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之和(=tanδ1+tanδ2)为0.70或0.80时,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之和大,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为了沿中间转印体4表面的凹凸变形而需要时间。因此,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不能沿中间转印体4的表面凹凸变形,中间转印体4与清洁刮板19之间产生间隙,发生清洁不良。
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之和(=tanδ1+tanδ2)在小于或等于0.65时为良好。
因此,在熟练使用如表1的No.2~4的中间转印体4的情况下,中间转印体4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与清洁刮板19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之和(=tanδ1+tanδ2)在0.25~0.65的范围内(0.25≤tanδ1+tanδ2≤0.65)时,具有振动衰减性,并且能够对应于表面凹凸进行变形,能够得到没有清洁不良的良好的清洁特性。
另外,作为像承载体,使用损耗角正切tanδ1为0.05≤tanδ1≤0.40的感光体1;作为刮板部件,使用损耗角正切tanδ2为0.15≤tanδ2≤0.40的感光体清洁刮板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为0.25≤tanδ1+tanδ2≤0.65,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在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例子。其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0所示。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其图像形成过程与涉及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大致相同,所以省略相关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4个感光体1a、1b、1c、1d的纵列型,具有高速性的优点。在各感光体1a~1d中,进行带电、潜像形成、显影工序,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使该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体4上依次重合,将中间转印体4上的调色剂像一次性转印到转印材上从而得到彩色图像。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对中间转印体4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17,但采用没有清洁感光体1a~1d的清洁装置的无清洁方式。
使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在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例子。其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1所示。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本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过程与涉及上述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大致相同,所以省略相关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其为具有1a、1b、1c、1d的纵列型图像形成装置,并具有高速性的优点。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各感光体1a~1d中,进行带电、潜像形成、显影工序,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使该调色剂像向直接转印带21上的转印材上依次重合而得到彩色图像。在直接转印带21上设有清洁从转印材的端部溢出的调色剂、或飞散的调色剂、或转印材间的灰雾调色剂的清洁装置17。
使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承载调色剂像的、损耗角正切tanδ1为0.05≤tanδ1≤0.40的像承载体;
将承载于上述像承载体上的上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装置;
边缘与上述像承载体接触的用于除去从上述像承载体向上述记录介质转印了上述调色剂像之后残留于上述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的、损耗角正切为tanδ2的刮板部件,
其中,
上述像承载体的上述损耗角正切tanδ1使用切取上述像承载体的一部分而成型的第1试验片进行测定,上述第1试验片包含与上述刮板部件接触的面;
上述刮板部件的损耗角正切tanδ2使用切取上述刮板部件的一部分而成型的第2试验片进行测定,上述第2试验片包含与上述像承载体接触的上述边缘和形成上述边缘的两个面;
满足0.25≤tanδ1+tanδ2≤0.65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tanδ2满足0.15≤tanδ2≤0.45的关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像承载体为中间转印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像承载体为中间转印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刮板部件对上述像承载体的线压N(g/cm)为20<N<6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刮板部件对上述像承载体的线压N(g/cm)为20<N<6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刮板部件对上述像承载体的线压N(g/cm)为20<N<60。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刮板部件对上述像承载体的抵接角度θ(度)为15≤θ≤35。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刮板部件对上述像承载体的抵接角度θ(度)为15≤θ≤35。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刮板部件对上述像承载体的抵接角度θ(度)为15≤θ≤35。
CNB200410057371XA 2003-08-27 2004-08-26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08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02231 2003-08-27
JP302231/2003 2003-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1213A true CN1591213A (zh) 2005-03-09
CN100410821C CN100410821C (zh) 2008-08-13

Family

ID=34213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737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0821C (zh) 2003-08-27 2004-08-26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245864B2 (zh)
CN (1) CN100410821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805A (zh) * 2009-08-05 2011-03-30 夏普株式会社 带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37033A (zh) * 2013-11-18 2016-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导电性弹性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64783A (zh) * 2013-12-16 2016-11-23 Nok株式会社 清洁刮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6191A (ja) * 2004-09-10 2006-03-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絵柄色調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JPWO2006088237A1 (ja) * 2005-02-21 2008-07-10 キヤノン化成株式会社 帯電ロー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4631641B2 (ja) * 2005-09-27 2011-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8892022B2 (en) * 2011-06-02 2014-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leaning blad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2101A (en) * 1992-06-15 1996-07-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JPH0973240A (ja) * 1995-06-27 1997-03-18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19620A (ja) 1997-10-17 1999-04-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24006A (ja) 1998-02-09 1999-08-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3624097B2 (ja) 1998-07-02 2005-02-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00062933A (ja) 1998-08-21 2000-02-29 良雄 ▲だい▼木 立体搬送用カム式搬送物姿勢保持装置
US6456820B1 (en) * 2000-06-27 2002-09-24 Konica Corporation Cleaning blade
JP4196533B2 (ja) * 2000-10-06 2008-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6879A (ja) 2000-11-22 2002-05-31 Konic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460847B1 (en) 2001-06-18 2002-10-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heet flow direction changing mechanism
JP2003021995A (ja) 2001-07-09 2003-01-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789089B2 (ja) * 2001-10-15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7646A (ja) 2001-12-13 2003-06-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8070A (ja) * 2002-01-15 2003-07-25 Canon Inc 転写残トナー除去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5995A (ja) * 2002-01-18 2003-07-3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3073A (ja) 2002-03-08 2003-09-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3864A (ja) 2002-08-30 2004-03-25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117459A (ja) 2002-09-24 2004-04-15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805A (zh) * 2009-08-05 2011-03-30 夏普株式会社 带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37033A (zh) * 2013-11-18 2016-06-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导电性弹性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64783A (zh) * 2013-12-16 2016-11-23 Nok株式会社 清洁刮板
CN106164783B (zh) * 2013-12-16 2018-01-02 Nok株式会社 清洁刮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245864B2 (en) 2007-07-17
US20050047833A1 (en) 2005-03-03
CN100410821C (zh) 2008-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1713C (zh) 成像设备和清理刮板
JP4878659B1 (ja) 帯電部材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231821C (zh) 辊筒充电装置和采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803092B2 (ja) 保護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2042765A1 (ja) 帯電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5312666B2 (ja) 電子写真用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557020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CN1673895A (zh) 图像加热装置以及用于该装置的压力辊
CN112600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半导体层的制造方法
CN1497367A (zh) 采用无载像构件清洁器的系统的成像设备
CN1517810A (zh) 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的制造方法及批量生产方法、成像处理盒及电摄影装置
US2013023620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591213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5058691B2 (ja) 電子写真用帯電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121637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0752A (ja) 現像ローラ、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808953B2 (ja) 像担持体保護剤、保護層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128389C (zh) 借助图像载体件将导电颗粒从显影装置供入充电装置的成像设备
US88920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leaning blade
US9753426B2 (en) Image bearer protective agent, protective layer form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324416C (zh) 显影设备、成像设备及调色剂补充方法
JP2004037665A (ja) 現像剤担持ローラー、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10809658B2 (en) Cleaning blad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cleaning blad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32745B2 (ja) 帯電ローラ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0531A (ja) 現像ローラー、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