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83411A -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 Google Patents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83411A
CN1583411A CNA2004100801608A CN200410080160A CN1583411A CN 1583411 A CN1583411 A CN 1583411A CN A2004100801608 A CNA2004100801608 A CN A2004100801608A CN 200410080160 A CN200410080160 A CN 200410080160A CN 1583411 A CN1583411 A CN 1583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print cartridge
mentioned
shell
ink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01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95114C (zh
Inventor
石泽卓
熊谷利雄
上条雅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210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120581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244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121297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1860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673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019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01913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83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3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51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51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该墨盒被加上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后,通过上述气压的作用将油墨提供给打印头,上述墨盒中装有内部封装油墨、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与上述油墨袋之间形成外加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的压力室,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有引入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加压空气的加压空气引入口,在上述油墨袋上装有能将油墨从油墨袋中引出的油墨引出部,在将墨盒在打印机上拆下时,上述加压空气引入口开放,使上述压力室与大气连通,上述油墨引出部处于关闭状态。这种墨盒的组装与拆开非常方便,墨盒及其构成部件的再使用很容易,有利于节省资源。

Description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本发明是2001年01月15日申请的发明名称为“墨盒以及采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的第01100560.2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喷墨打印机中所用的、向打印头供给油墨的墨盒,以及采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的发明。
背景技术
由于喷墨打印机打印时噪音较小,且能形成高密度的细小墨滴,因此现在被广泛使用于包括彩色打印在内的各种打印。
喷墨打印机,一般都具有装在托架上、在记录纸宽度方向移动的喷墨式打印头,以及使记录纸相对于打印头的移动方向垂直移动的送纸装置,打印头根据打印数据喷出墨滴,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如在托架上装载能喷出例如黑色、黄色、青紫色、深红色等各种墨滴的打印头,则不但可以进行黑白打印,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各色油墨的喷出比例,进行全色打印。
另一方面,在例如供办公或业务用的这类打印机中,为了适应大量打印的需要,就必须配置大量的墨盒,因此就产生了将墨盒放置在设于例如装置主体一侧的墨盒架上的打印机。
在装载打印头的托架上设置副墨盒,各种油墨通过油墨补给管从上述各墨盒供给各副墨盒,再从各副墨盒分别供给各打印头。
但是,现在社会上对托架的扫描距离长、能在更大的纸张上进行打印的打印机的需求很大。在这样的打印机中,为了提高处理量,打印头的喷嘴越来越多。
另外,为了提高处理量,需要有能在打印中,依次从墨盒对装在托架上的各副墨盒补给油墨、再稳定地从各副墨盒向各打印头供给油墨的打印机。
在这样的打印机中,由于托架的扫描距离大,各油墨补给管的延伸距离必然增大。而且由于如上所述,打印头的喷嘴变多了,因此油墨的耗费增加,连接墨盒与副墨盒的各油墨补给管内的油墨动压力(压力损失)增大,产生了给副墨盒的油墨补给量不足的技术课题。
解决上述技术课题的方案之一是,例如在墨盒一侧外加气压,用气压强制性地发生从墨盒至副墨盒的油墨流,从而给副墨盒充分地供给油墨。
图36是表示这类喷墨打印机所用的现有的墨盒结构的截面图。在图36中,符号81表示构成墨盒外廓的外壳,该外壳81是用合成树脂通过吹塑(中空成型)一体形成的,形如所谓的广口瓶。
在其开口部82,通过圆环83嵌着圆柱形的帽盖部件84,上述帽盖部件84与圆环83使得外壳81内处于气密状态,在外壳81内形成压力室85。
在圆柱形的上述帽盖部件84的中央部,形成有球阀构成的油墨引出部86,放置在外壳81中、内部封装有油墨、用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87中的油墨,可经由上述油墨引出部86引出至外面。
在上述帽盖部件84的一部分,形成有空气引入口89。在该空气引入口89中,装着橡胶栓88,在该橡胶栓88的中央部,开设有在该墨盒未对打印机进行充填状态下被闭塞的贯穿孔88a。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墨盒对打印机进行充填时,设置于打印机上的、图中未表示出的中空针可以穿入上述橡胶栓88的贯穿孔88a,加压空气可通过中空针引入上述压力室85。
这样,加压空气通过中空针引入上述压力室85,封装在油墨袋87中的油墨受到压力,被通过油墨引出部86引出到外部。
但是,具有上述现有的结构的墨盒存在着下述几个应当解决的课题。
第1个课题是,在具有上述现有结构的墨盒中,构成其外廓的外壳是吹塑一体成型的,因此其结构如图36所示,油墨袋87是成一体地装在形成油墨补给阀86与空气引入阀88的圆柱形栓体84上的。
栓体84是在尚未封装油墨的油墨袋87插入外壳81的状态下隔着通过圆环83压入外壳81的开口部82的。然后,通过上述油墨补给管86从外部将油墨注入油墨袋87,制成商品墨盒。
这样,在具有现有结构的墨盒中,由于构成其外廓的外壳是通过吹塑一体成型的,因此很难将预先封装好油墨的油墨袋装在外壳内,必须在以后的工序中再向油墨袋中注入油墨。
由于在打印机工作时外壳内要经受一定的压力,因此外壳必须能经受住该压力、不致变形。所以,为了确保外壳的强度,外壳最好制成例如图36所示的圆柱形的所谓广口瓶的形状。
但是,这样的外形存在着所占体积太大的问题,这就使得必须将各色墨盒并列设置的这类打印机的布局设计令人头痛。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外壳的强度,可以考虑采取增加外壳的壁厚的方法,但是这样做要增加构成外壳的合成树脂的用量,难以节省资源。
另外,为了降低合成树脂的用量,可以考虑在外壳的一部分上一体形成加强筋,但是在采用上述的吹塑成型时,一般说来要在例如外壳内部形成加强筋是相当困难的。
第2个课题是,在具有上述现有结构的墨盒装在打印机中进行油墨补给、然后从打印机中取下时,由于上述橡胶栓88上形成的贯穿孔88a因其弹性而直接闭塞,因此压力室85内还残留有加压空气。
这样,残留在压力室85内的加压空气始终处于对油墨袋87加压的状态。
因此,在无意或有意,例如用笔记用具的尖端压押构成油墨引出部86的上述球时,油墨袋中87中的油墨便会喷出,将其周围弄脏。
即使没有进行上述操作,也有可能会有少量的油墨从油墨引出部86漏出。
所以,为了对这类问题防患于未然,在将墨盒从打印机中取下时,必须用例如注射针之类的中空针插入上述橡胶栓88的贯穿孔88a,主动地使压力室85内的气压开放。
但是,上述的压力开放操作会让使用者不胜其烦,很难付诸实用。
另外,在具有上述现有结构的墨盒在未装在打印机中时的保管状态下,在保管场所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特别是环境温度上升时,压力室85内的气压也会上升,同样会产生有少量的油墨从油墨引出部86漏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将加压空气引入外壳使油墨送出的墨盒而言,理所当然,其结构必须能让外壳在长期使用中保持气密状态,特别是还要考虑到组装方便,以及拆卸、再使用方便的问题,现在对这方面的要求很高。
此外,采用了具有上述结构的墨盒的喷墨打印机,如所周知,在主要用于打印文字数据的情况下,用黑油墨,在主要用于彩色打印的情况下,要用黄色、红色、青紫色等各色油墨。
各色油墨,如前面已说明过的那样,要封装入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内,这种油墨袋要以装在构成外廓的墨盒外壳内的形式提供。各墨盒的外形大致差不多,封装在各袋中的油墨量也大致相同。
但是,在打印机所打印的印刷品大部分是例如文字数据的情况下,彩色油墨的用量与使用频率较低,因此,与黑色墨盒相比,各彩色墨盒用到油墨用尽的期间相当长。
因此,就会发生在各彩色墨盒用到油墨用尽之前,由于使用期限已到而必须更换新墨盒的情况。
反之,在彩色图像的打印较多的使用状态下,黑色油墨的用量与使用频率较低,因此,与彩色墨盒相比,黑色墨盒用到油墨用尽的期间相当长。同样地,就会发生尽管黑色墨盒中还有油墨但使用期限已到的情况。
因此,不仅对使用者而言运行费用太高,而且由于在废弃的墨盒内残存着不少的油墨,还要增加废弃物处理的负担。
为了减轻运行费用与废弃物处理负担,可以考虑提供墨盒内封装的油墨量较少的墨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调整装置来减少墨盒内油墨的封装量。
因为墨盒要装在打印机的固定器上,所以放置油墨袋的墨盒外壳的外部形状,与油墨量的多少无关,必须是同一形状。这样,在封装较少油墨的墨盒中,墨盒外壳与油墨袋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间隙。
这样,在例如墨盒搬运时受到振动的情况下,油墨袋就会在墨盒外壳内移动,特别是在受到比较强烈的冲击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油墨袋破损的问题。
也可以考虑让墨盒外壳的尺寸相同,只是根据封装的油墨量改变外壳内的尺寸与形状,但如采用这种方法,制造外壳用的模具等必须分别准备,这又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在用加压空气将油墨从墨盒中压出、可如上所述有选择地利用大量与少量的油墨袋的打印机中,特别是在采用少量的墨盒的情况下,就必须在该墨盒外壳中引入大量的加压空气才行。
这样,在例如打印机接通电源开始工作的情况下,要过很长时间才能进入可打印的状态,这样便会产生处理量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开发完成的,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更加简化包括油墨袋在内的墨盒外壳组装工艺、且能容易地将用尽的墨盒外壳拆卸再使用、从而节省资源的墨盒。
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气压补给油墨的墨盒,这种墨盒能防止上述残留气压或环境变化造成的油墨排出与泄漏。
本发明的第3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稳定地确保外壳内气密状态,而且组装、拆卸方便的墨盒。
本发明的第4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地防止,特别是封装少量油墨的墨盒可能发生的、因碰撞造成油墨袋破损的墨盒。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加压空气将油墨从墨盒中压出的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即使在采用少量的墨盒时,也不会降低处理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于采用上述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打印机用墨盒的第1实施例是一种打印机所用的墨盒,这种墨盒被加上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后,通过上述气压的作用将油墨提供给打印头,上述墨盒中装有内部封装油墨、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墨盒的外廓部件至少由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接合而成,相互之间处于气密状态,上述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加至上述外廓部件与上述油墨袋形成的压力室内。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最好通过振动熔敷相互接合成气密状态。
在采用该振动熔敷时,最好在作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壳的周缘,形成沿整个周缘的大致成一面的连续的被熔敷面,在作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上外壳的周缘,形成与下外壳的周缘的上述连续的被熔敷面相接的摩擦熔敷的一系列引向振子。
最好在作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壳的周缘,沿上述连续的被熔敷面的外周,再一体形成前沿部。
另外,最好在上述第1外廓部件与/或第2外廓部件形成压力室的面上,事先形成阻止气压造成变形的加强筋。
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墨盒也可以采用上述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通过热熔敷相互接合成气密状态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作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壳的周缘,形成沿整个周缘的大致成一面的连续的被熔敷面,作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热熔敷薄膜与下外壳的周缘的上述连续的被熔敷面热熔敷。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热熔敷薄膜最好具有从外部覆盖上去的加强部件。
最好在上述加强部件的周缘,一体形成可装上与脱离作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壳的周缘的扣合部。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再在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形成压力室的面上,事先形成阻止气压造成变形的加强筋。
此外,还可以在作为上述第1外廓部件的下外壳的周缘,形成沿整个周缘的连续的被密合面,在作为上述第2外廓部件的盖体的周缘,形成与下外壳的周缘的上述连续的被密合面相密合的密合面,在上述盖体上,一体形成可装上与脱离下外壳的周缘的扣合部,通过上述扣合部的作用,使外壳与盖体之间相互保持气密状态。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墨盒,外廓部件至少由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接合而成,相互之间处于气密状态,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加至该外廓部件与油墨袋形成的压力室内。
上述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可以通过振动熔敷相互接合成气密状态。
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也可以采用通过热熔敷相互接合成气密状态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让第2外廓部件上形成的密合面与第1外廓部件上形成的连续的被密合面密合,使两者相互保持气密状态。
在以例如下外壳作为上述第1外廓部件,以例如盖体作为第2外廓部件的情况下,在下外壳内装上预先封装了油墨的油墨袋,在这种状态下再用上述方法装上作为上外壳的盖体,使其成气密状态,即可制成商品墨盒。
因此,包括油墨袋在内的墨盒外壳的组装工艺可以变得更加简单,可以提高这种产品的生产率。
由于墨盒的外廓是由第1外廓部件与第2外廓部件接合成气密状态构成的,因此用尽了的墨盒的拆卸与再使用很方便,可以节省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墨盒是一种被加上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后,通过上述气压的作用将油墨提供给打印头的墨盒,上述墨盒中装有内部封装油墨、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与上述油墨袋之间形成外加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的压力室,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有引入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加压空气的加压空气引入口,在上述油墨袋上装有能将油墨从油墨袋中引出的油墨引出部,在将墨盒在打印机上拆下时,上述加压空气引入口开放,使上述压力室与大气连通,上述油墨引出部处于关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加压空气引入口最好与墨盒的外廓部件一体形成,由形成连通上述压力室的空气通道圆筒体构成。
装在上述油墨袋上的油墨引出部,最好具有在装在打印机上的情况下,与打印机的连接部相接、轴向后退、处于开启状态的阀门部件,在从打印机上取下时上述阀门部件轴向前进、保持关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在优选实施例中,上述油墨引出部设有使上述阀门部件靠向轴向前进状态的弹簧部件。
上述油墨引出部最好通过墨盒外廓部件上形成的开口部从上述外廓部件引出至外部,并在上述开口部与油墨引出部之间设置圆环,还具有压迫上述圆环、使开口部与油墨引出部之间密封的扣合部件。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墨盒,在装在打印机上的情况下,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加压空气通过加压空气引入口引入压力室,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受到加压空气的作用,通过油墨引出部向打印机补给油墨。
另一方面,在墨盒从打印机上取下时,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的、例如由圆筒体构成的加压空气引入口开放,上述压力室直接与大气连通。这样,对收纳于其内部的油墨袋的压力立即被释放。
这样便可以防止油墨通过装在油墨袋上的油墨引出部排出或泄漏的问题。
由于墨盒在未装在打印机中时的保管状态下压力室也始终是与大气连通的,因此可以完全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墨盒是一种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内部封装油墨的油墨袋,以及容纳上述油墨袋、形成气密状态的墨盒外壳构成的,在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加压空气可引入上述外壳内的打印机用墨盒,上述墨盒外壳由第1外壳与第2外壳构成,第1外壳与第2外壳通过上述第1外壳的开口边缘形成的凸缘部与第2外壳上形成的钩爪部件的扣合而接合。
在优选实施例中,油墨袋放置在上述第1外壳内,该外壳的开口边缘用薄膜部件封闭,形成气密状态,上述第2外壳是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压空气而鼓出的盖体。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钩爪部件上最好形成在第1外壳与第2外壳接合时,越过第1外壳上形成的上述凸缘部,与该凸缘部扣合的锥形面与扣合阶梯部。
上述第2外壳最好由起盖体作用的平面部以及与其垂直相交、一体形成的弯折部构成,在上述弯折部里面形成钩爪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沿上述弯折部里面相隔一定间隔形成若干个独立的钩爪部件,在第2外壳的平面部上与若干个独立的钩爪部件相对应的位置,沿上述弯折部分别形成窄长孔。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墨盒的优选实施例中,第1外壳的开口边缘被薄膜部件热熔敷而封闭。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墨盒,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内部封装油墨的油墨袋,在放置于第1外壳内的状态下,被薄膜部件封闭。
通过第2外壳与装着油墨袋的第1外壳的接合,第2外壳起到了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压空气而鼓出的盖体的作用。
这样,可以通过上述薄膜部件确保墨盒的气密状态,通过起盖体作用的第2外壳有效地抑制薄膜部件受加压空气而鼓出。
另一方面,在第1外壳与第2外壳接合时,通过第1外壳的开口边缘上形成的凸缘部与第2外壳上形成的钩爪部件的扣合,两者相互接合,构成墨盒的外廓。
这样,墨盒的组装与拆卸操作很容易,有利于提高各部件的再使用性。
由于第2外壳上形成的钩爪部件形成于与起盖体作用的平面部垂直相交弯折部里面,而且还形成了越过第1外壳上形成的上述凸缘部的锥形面与扣合阶梯部,第1外廓与第2外廓是通过它们接合的,因此两者的接合很容易,有利于使墨盒的组装操作更加方便。
由于在第2外壳的平面部上与各独立的钩爪部件相对应的位置,沿上述弯折部分别形成有窄长孔,因此可以提高配置各钩爪部件的上述弯折部的可挠性。这样,该弯折部的可挠性可以有效地起到上述钩爪部件的锥形面越过第1外廓的凸缘部时的退却作用。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将合成树脂形成的两个外壳进行接合时受到不合理的应力作用,例如使钩爪部件的形成部分泛白或产生裂缝。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墨盒,在其装上打印机,向外壳内引入加压空气后,第2外壳的上述平面部会通过薄膜部件受到一定的向外侧变形的作用,在与上述平面部垂直相交的弯折部的里面形成的钩爪部件,受到平面部的变形作用,会向更内侧倾倒。
因此,钩爪部件更深地咬入第2外壳的上述凸缘部,可以更牢固地保持两者的结合状态。
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墨盒是一种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内部封装油墨的油墨袋,以及构成容纳上述油墨袋的外廓的墨盒外壳构成的打印机用墨盒,具有与上述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外壳内的油墨袋压押部件,通过上述压押部件的体积来调整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油墨袋大致呈矩形四边封闭的袋状,与该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外壳内的油墨袋压押部件是中央部开有窗口的框形,框形的压押部件分别压押油墨袋的四边。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压押部件与油墨袋的四边相对向的面最好是向中央部形成的窗形开口变薄的倾斜面。
上述倾斜面最好是若干曲面,而且上述压押部件最好用弹性材料制成。
另一方面,具有上述结构的墨盒,其墨盒外壳最好是气密状态的,在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向上述外壳内引入加压空气后,油墨袋即被气压加压。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墨盒外壳最好由第1外壳与第2外壳构成,将油墨袋与压押部件放置于上述第1外壳内,用薄膜部件将该外壳的开口边缘封闭后即形成气密状态,同时上述第2外壳起抑制薄膜部件受到加压空气而鼓出的盖体的作用。
另外,最好在第2外壳上形成具有在上述第1外壳与第2外壳接合时,越过第1外壳的开口边缘形成的凸缘部、与该凸缘部扣合的锥形面与扣合阶梯部的钩爪部件。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墨盒,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内部封装油墨的油墨袋,与该油墨袋的压押部件一起放置于第1外壳内,由压押部件的体积对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进行调整。
换句话说是要准备好若干种体积不同的压押部件,根据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选择压押部件,装在墨盒外壳中,使油墨袋在外壳中没有较大的间隙,差不多将外壳占满。
这样,尽管油墨的封装量有多有少,但均可有效地阻止油墨袋在墨盒外壳中自由移动,这样便可避免上面所述的在墨盒运输时受到碰撞,油墨袋在墨盒外壳中自由移动而导致油墨袋受损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采用中央部形成有窗形开口的上述压押部件,袋状的内部封装有油墨的油墨袋在其中央部之外的周缘部便可被上述压押部件所保持。
因此,压押部件可以沿油墨袋的外形合理地放置在外壳内,有利于更好地在例如受到碰撞时保持油墨袋。
如向墨盒外壳内引入加压空气的墨盒采用上述结构,则由于放置的压押部件的体积是根据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而选择的,因此可以将引入墨盒外壳内的加压空气的量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这样,即使使用了小容量的墨盒,也可以避免打印机接通工作电源后的长时间待机状态,有利于提高处理量。
最后,可装、拆地装有具有上述结构的墨盒的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具有装在托架上、在记录纸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打印头,以及与上述打印头一起装在托架上、通过油墨补给通道接受从墨盒来的油墨补给、向上述打印头供给油墨的副墨盒,油墨通过加至上述墨盒的气压的作用,从墨盒补给到上述副墨盒。
在这种情况下,从上述墨盒至副墨盒的油墨补给通道最好由有可挠性的油墨补给管构成。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墨盒与副墨盒之间的油墨补给通道中,设置有油墨补给阀,上述油墨补给阀根据检测副墨盒内的油墨量的油墨量检测装置生成的控制信号开闭。
在可装拆地装载上述墨盒的墨盒保持器上,最好具有在装着墨盒的状态下,紧贴形成与墨盒的压力室连通的空气通道的圆筒体的外周面,与其连接的环状密封部件。
另一方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可装拆地装载上述墨盒的墨盒保持器上,具有在装上了墨盒的状态下与墨盒的油墨引出部相接,轴向后退,成开启状态的开关阀,上述开关阀在墨盒保持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轴向前进,保持关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开关阀最好具有形成油墨引入孔的中空针,以及可滑动地设置于上述中空针的外周围、在墨盒保持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受弹性部件的弹力而移动至闭塞上述中空针所形成的油墨引入孔的环状的滑动部件。
本发明的装上了墨盒的上述喷墨打印机,可以通过加压空气的作用,对装载在托架上的副墨盒进行必要、充分的油墨补给。
这样,即使是要从墨盒通过可挠性的油墨补给管向副墨盒补给油墨的打印机,也可以不受油墨补给管的动压影响,连续地进行打印。
由于在打印机的墨盒保持器上设有在墨盒保持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轴向前进,保持关闭状态的开关阀,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在墨盒保持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油墨从副墨盒逆流、泄漏,从而防止油墨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能使用本发明的墨盒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个实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墨盒至打印头的油墨供给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墨盒外廓的下外壳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墨盒外廓的上外壳结构的立体图。
图5(A)和图5(B)是图3与图4所示的各外壳的角部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通过振动熔敷将上外壳与下外壳接合的截面图。
图7是从图6的A-A线向箭头方向看的截面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上外壳与下外壳振动熔敷时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将热熔敷薄膜熔敷在下外壳开口上面时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0是盖体上形成的密合面与下外壳上形成的被密合面相互密合,保持气密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墨盒从打印机的墨盒保持器上卸下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墨盒装上打印机的墨盒保持器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3的B-B线向箭头方向看的墨盒放大截面图。
图15是放置在图13所示的墨盒内的油墨袋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通过薄膜部件将油墨袋封装在下外壳内状态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7是向里面方向看的上外壳角部的立体图。
图18是从上面方向看的上外壳角部的立体图。
图19是从上外壳一侧看的整个墨盒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墨盒的一侧端部与设置在墨盒保持器上的连接机构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墨盒保持器上设置的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22(A)和图22(B)是表示墨盒一侧的油墨引出栓与墨盒保持器一侧的油墨引出管结构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装在墨盒一侧的电路板的装着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4(A)和图24(B)是表示图23所示的电路板的外观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表示与油墨袋一起放置在墨盒内的压押部件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6(A)、图26(B)和图26(C)是图25所示的压押部件的主视图及其截面图。
图27是表示封装少量油墨的油墨袋与压押部件一起放置在外壳内状态的墨盒截面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沿图28的E-E线的截面结构的附图。
图30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1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又一种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2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表示沿图32的F-F线的截面结构的附图。
图34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5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还有一种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6是表示现有的墨盒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墨盒以及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进行说明。首先,图1用俯视图表示了可使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墨盒的喷墨打印机的实例。
在图1中,符号1表示托架,该托架1通过由托架马达2驱动的牙轮皮带3被扫描引导部件4引导,在送纸部件5的长度方向,即记录纸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
虽然图1中未表示出,在托架1的与送纸部件5相对向的面上,装着后面将要说明的喷墨式打印头6。在托架1上装着为上述打印头供给油墨用的副墨盒7a~7d。
该副墨盒7a~7d,在本实施例中,共有4个,分别与油墨相对应,其内部可临时存贮不同的油墨。
黑色、黄色、青紫色与深红色的各油墨,分别通过可挠性的油墨补给管10、10、......从装在装置主体上的墨盒保持器8上所装的墨盒,即主墨盒9a~9d,供给至各副墨盒7a~7d。
另一方面,在上述托架1的移动路线上的非打印部位(原来位置),设置着能封闭打印头的喷嘴形成面的帽盖装置11,在该帽盖装置11的上面,装着能封闭上述打印头的喷嘴形成面的、橡胶等可挠性材料制成的帽盖部件11a。
托架1移动至原来位置时,打印头的喷嘴形成面可以被上述帽盖部件11a封闭。
该帽盖部件11a的功能是在打印机不工作时封闭打印头的喷嘴形成面,起防止喷嘴开口干燥的盖体作用。虽然图中未表示出,但该帽盖部件11a与吸气泵(管泵)的管子一端相连接,吸气泵产生的负压作用于打印头,将油墨从打印头吸出,进行清扫。
在与帽盖装置11相邻接的打印部位,设置有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清扫部件12,能在必要时对打印头的喷嘴形成面进行擦拭、清扫。
图2是表示装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上的油墨供给系统的示意图,下面,同时参照分别用同一符号表示各相当部件的图1,对该油墨供给系统进行说明。
在图1与图2中,符号21表示构成加压装置的空气加压泵,经该空气加压泵21加压的空气供给压力调整阀22,再通过压力检测器23分别供给各主墨盒9a~9d(在图2中以9为代表来表示,下面有时也单以9为代表进行说明)。
上述压力调整阀22的功能是,在经空气加压泵21加压的空气压力达到一定范围以上时,将压力释放,使各主墨盒9a~9d的气压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上述压力检测器23的功能是,对经空气加压泵21加压的空气压力进行检测,对空气加压泵21的驱动进行控制。
这就是说,在测出经空气加压泵21加压的空气压力达到一定压力时,据此停止对空气加压泵21的驱动,同时在压力检测器23测出气压在一定压力以下时,进行控制,对空气加压泵21进行驱动,这样反复进行,使上述各主墨盒9a~9d的气压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上述主墨盒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其大概结构如图2所示,其外廓形成气密状态,其内部装着封装油墨的、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24。
主墨盒9与油墨袋24形成的空间构成了压力室25,加压空气通过上述压力检测器23供给至该压力室25内。
通过这样的结构,放置在各主墨盒9a~9d内的各油墨袋24分别被加压空气加压,产生了从各主墨盒9a~9d至各副墨盒7a~7d的一定压力的油墨流。
上述各主墨盒9a~9d内的加压油墨分别通过各油墨补给阀26、26......与各油墨补给管10、10......供给至装在托架1上的各副墨盒7a~7d(在图2中以7为代表来表示,下面有时也单以7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副墨盒7内部设有浮子部件31,在该浮子部件31的一部分上装着永磁体32。以霍尔元件为代表的电磁转换元件33a、33b装在基部34上,接在副墨盒7的侧壁上。
这样的结构构成了上述电磁转换元件33a、33b根据设置在浮子部件31上的永磁体32以及浮子部件浮起的位置的磁通量产生电力输出的油墨量检测装置。
这样,在例如副墨盒7内的油墨量少的情况下,装在副墨盒内的浮子部件31的位置向重力方向移动,永磁体32的位置也随之向重力方向移动。
因此,永磁体的移动造成的霍尔元件33a、33b的电力输出能作为副墨盒7内的油墨量被传感、测出,上述油墨补给阀26根据霍尔元件33a、33b的电力输出而开启。这样,主墨盒9内的加压油墨可分别送至油墨量降低的副墨盒7内。
在该副墨盒7内的油墨量达到一定的量时,上述油墨补给阀26根据霍尔元件33a、33b的电力输出而关闭。
通过这样的反复,油墨断续地从主墨盒补给到副墨盒,各副墨盒中经常存贮着大致一定量的油墨。
油墨从各副墨盒7通过阀35及与其连接的管子36供给打印头6,根据供给打印头6的图中未表示出的作动器的打印数据,墨滴从打印头6的喷嘴形成面上形成的喷嘴开口6a喷出。
图2中的符号11表示上述的帽盖装置,与该帽盖装置11连接的管子与图中未表示出的吸气泵(管泵)相连接。
下面,从第1实施例的墨盒开始,依次对本发明的墨盒进行说明。
图3至图5(A)和图5(B)是表示上述喷墨打印机所用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墨盒(主墨盒)的实例。
首先,图3表示的是作为构成主墨盒外廓的第1外廓构成部件的下外壳的整个结构。该下外壳41为扁平的盒形,上部开放,内部装着封装了油墨的油墨袋24。
在该下外壳的周缘,沿整个周缘形成有大致成一面的连续的被熔敷面42。另外,在下外壳的周缘,沿连续的被熔敷面42的外周,还一体形成前沿部43。
图5(A)和图5(B)表示的是放大了的图3中的B所示的角部。
如后面将要说明的那样,在作为第2外廓构成部件的上外壳与图3所示的下外壳振动熔敷时,上外壳上形成的引向振子(熔敷子)可能因摩擦而折断,该前沿部43是为了防止其飞散而形成的。
在下外壳41的下底面,即形成压力室25的面上,形成有防止下外壳受气压变形的井状加强筋44。
该加强筋44在例如用吹塑方法形成下外壳时与其一体形成,如后面将要说明的那样,在与上外壳接合成气密状态,内部形成压力室的情况下,该井状的加强筋44可以发挥抑制因内部受到气压而产生的与面垂直方向的弯曲的作用。
换句话说,由于如上所述形成了井状的加强筋44,与面垂直相交方向的强度可以得到加强,因此,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形成下外壳所用的合成树脂的用量。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上述加强筋44形成于外壳的外侧也可以取得同样的加强效果,但是如在外壳的外侧形成图3所示的井状加强筋44,则墨盒的商品名或识别标记等标签就难贴了,因此加强筋44最好如图3所示形成于下外壳的下底面。
如图3所示,在下外壳41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有一对导孔45,在与后面将要说明的上外壳一起构成墨盒的外廓时,该导孔45与打印机的墨盒保持器所设的一对导引销嵌合,起定位作用。
图4表示的是构成主墨盒外廓的上外壳的整个结构。该上外壳51呈扁平形,其中央部形成空盒的形状,其作用是作为上述下外壳41的盖体。
在该上外壳的周缘,形成与上述下外壳41的周缘形成的连续的被熔敷面42相接的摩擦熔敷的一系列引向振子(熔敷子)52。图5(A)和图5(B)表示的是放大了的图4的A所示的角部。
在上外壳51的天顶下面,即形成压力室25的面上,与下外壳一样,形成有防止受气压而变形的井状加强筋53。
该加强筋53在例如用吹塑方法形成上外壳51时与其一体形成,在与下外壳接合成气密状态,内部形成压力室的情况下,该井状的加强筋53可以发挥抑制因内部受到气压而产生的与面垂直方向的弯曲的作用。
这样,加强筋53之所以形成于上外壳51的天顶下面,是因为与前面所述的一样,考虑到不要给墨盒表面粘贴商品名或识别标记等标签造成困难。
图6是表示通过振动熔敷将上述下外壳41与上外壳51接合的截面图。图7是从图6的A-A线向箭头方向看的截面图。在图6与图7中,与已经说明过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用同一符号表示。
在进行振动熔敷时,如图6与图7所示,从上面将预先封装了油墨的油墨袋24放在下外壳41内。封闭油墨袋24、构成油墨引出口的油墨引出部55被通过下外壳41侧端部形成的开口部46引出至下外壳外。
在这种状态下,在上述开口部46放上圆环56,从下外壳41的外面压入环状的扣合部件57,将油墨袋24的油墨引出部55装在下外壳41的上述开口部46上。
这样,由于油墨袋24的油墨引出部55是在环状的扣合部件57对装在开口部46的圆环进行压缩的状态下装上的,因此上述下外壳41上形成的开口部46与油墨袋的油墨引出部55之间成为气密状态。
这样,在油墨袋24放入下外壳41内之后,将上外壳51合在下外壳41上,进行振动熔敷。图7中的符号47表示的是供给上述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用的空气引入口。
图8(A)和图8(B)是表示上外壳51与下外壳41振动熔敷时的状态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下外壳41的周缘部由固定的振动熔敷夹具61从下面向上支承着。上外壳51的周缘部由活动的振动熔敷夹具62从上往下压着。
活动的振动熔敷夹具62受到图中未表示出的作动器的驱动,如图8(A)所示,在重力方向施加荷载,同时在水平方向发生振动。
由于这样的动作,上外壳51上形成的引向振子52一面对下外壳41的被熔敷面42施加荷载,一面滑动。
这样,通过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热,上外壳51上形成的引向振子52与下外壳41的被熔敷面42的一部分分别被融化。
在施加荷载的状态下,让活动的振动熔敷夹具62水平方向的振动停止,下外壳41与上外壳51即如图8(B)所示接合成气密状态。
如上所述,沿下外壳41的被熔敷面42的外周,还形成有前沿部43,由于存在着该前沿部43,在进行上述的振动熔敷时,即使上外壳上形成的引向振子52被振断,也可以减少其飞散的可挠性。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墨盒外廓,两者之间可以通过树脂的融合接合成气密状态,可以用于上述的要向作为墨盒的主墨盒内压入气压的喷墨打印机。
上面的说明是通过振动熔敷方法使作为第2外廓构成部件的上外壳与作为第1外廓构成部件的下外壳成为相互气密状态的实施例,但是使两者成为相互气密状态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下面所述的热熔敷方法。
图9(A)和图9(B)是表示将作为第2外廓构成部件的热熔敷薄膜64熔敷在作为第1外廓构成部件的下外壳41上的示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下外壳采用其结构与图3中已经说明过的结构一样的外壳。
在用薄膜状部件对下外壳进行热熔敷时,与图6与图7所示的振动熔敷时一样,从上面将预先封装了油墨的油墨袋24放在下外壳41内。
接下来,装在油墨袋24上的油墨引出部55被通过下外壳41侧端部形成的开口部46引出至下外壳外,同时用环状的扣合部件圆环57将圆环56封闭,将油墨袋24的油墨引出部55装在下外壳41的上述开口部46上。
另一方面,在下外壳41的周缘,其中的一部分如图9(A)所示,沿整个周缘形成有大致成一面的连续的被熔敷面42。热熔敷薄膜64与上述下外壳周缘形成的连续的被熔敷面42热熔敷。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A)所示,下外壳41的周缘部用固定的夹具66支承着。
将热熔敷薄膜64覆盖在下外壳周缘的连续的被熔敷面42上,在这种状态下,电热板67从下外壳41周缘形成的连续的被熔敷面42上面落下,将热熔敷薄膜64压在被熔敷面42上。
这样,热熔敷薄膜64便被熔敷在下外壳41的周缘部上,热熔敷薄膜64与下外壳41的周缘部接合成气密状态。
通过将热熔敷薄膜64接合在下外壳41的上面开口,便可以在下外壳41内形成气密状态的压力室25。
但是,由于上述热熔敷薄膜64的性质比较柔软,在这种状态下装在上述打印机上时,热熔敷薄膜64受到空气加压泵的气压作用而膨胀,下外壳41与热熔敷薄膜64构成的压力室25内的气压不稳定,存在着这样的技术问题。
图9(B)表示的是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的结构。具体地说,如图9(B)所示,热熔敷薄膜64具有从上部覆盖下来的加强部件71,在该加强部件71的周缘,一体形成有可装上、卸下下外壳41的周缘的扣合部71a。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对下外壳41与热熔敷薄膜64构成的压力室25内施加气压、热熔敷薄膜64膨胀时,热熔敷薄膜64与加强部件71的面相接,不能膨胀。
具有这种结构的墨盒也可以在下外壳与热熔敷薄膜之间形成压力室,可以用于上述的要向作为墨盒的主墨盒内压入气压的喷墨打印机。
图10是表示构成墨盒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第2外壳构成部件的盖体上形成的密合面与构成第1外壳构成部件的下外壳上形成的连续的被密合面密合在一起,使两者之间保持气密状态。
也就是说,如图10中的端部截面状态所示,在构成第1外壳构成部件的下外壳41上沿其整个周缘形成有凸起的圆弧形被密合面73。
另外,在构成第2外壳构成部件的盖体75的周缘,形成有与下外壳41上的形成的连续的被密合面73密合的、凹形圆弧形密合面76。
在盖体75上一体形成有可装上、卸下下外壳周缘的扣合部77,通过上述扣合部77的作用,下外壳41与盖体75之间成相互气密状态。
具有这种结构的墨盒也可以在下外壳与热熔敷薄膜之间形成压力室,可以用于上述的要向作为墨盒的主墨盒内压入气压的喷墨打印机。
图10所示的结构,也与上述各实施例一样,在第1外壳构成部件即下外壳41内,放入事先封装了油墨的油墨袋,在这种状态下再将第2外壳构成部件即盖体75装上下外壳41的上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墨盒,由于内部装有油墨袋,其外廓部件至少是由第1外壳构成部件与第2外壳构成部件相互接合成气密状态构成的,因此在放置了事先封装有油墨的油墨袋的情况下,便可以形成由第1与第2外壳构成部件接合而成的商品墨盒。
由于该墨盒是由第1外壳构成部件与第2外壳构成部件相互接合成气密状态构成的,因此用尽了的墨盒的拆卸与再使用非常方便,有利于节省资源。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墨盒进行说明。该第2实施例的墨盒的特征是在从打印机上取下时,墨盒上形成的加压空气引入口开放,墨盒的外廓部件与油墨袋之间形成的压力室直接与大气相连通。
如上所述,在装有油墨引出部55的下外壳41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部58,在将墨盒装上墨盒保持器8上时,如图11与图12所示,设置在墨盒保持器8一侧的、后面将要说明的油墨接收用连接部相对地插入该开口部58,墨盒一侧的油墨引出部55可以与墨盒保持器8一侧的油墨接收用连接部相连接。
在墨盒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上,设有与后面将要说明的墨盒保持器的连接部相接、轴向后退、呈开启状态的阀门部件59,该阀门部件59被弹簧部件60推动,可轴向进退。
被弹簧部件60推动,可轴向进退的阀门部件59,被中央部形成有贯穿孔61a的环状密封部件61挡住,其结果如图11所示,油墨引出部55呈关闭状态。
构成墨盒外廓的上述下外壳41上形成的加压空气引入口47由形成连通压力室25的空气通道的圆筒体构成,该圆筒体从墨盒的前端部突出出来,一体形成。
在形成加压空气引入口47的下外壳41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部94,在墨盒装上墨盒保持器8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墨盒保持器8上形成的、后面将要说明的加压空气供给部相对地进入该开口部94,加压空气供给部上设置的密封部件紧贴在加压空气引入口47的周围。
另一方面,在墨盒保持器8一侧形成有在其中央部突出出来的油墨接收用连接部71。
在该连接部71上,设置着在装上墨盒的状态下,与墨盒一侧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相接,轴向后退,呈开启状态的开关阀72。该开关阀72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轴向前进,保持关闭状态。
具体地说,在上述开关阀72上,具有形成油墨引入孔73a的中空针73,以及可滑动地设置于该中空针73的外周围、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受弹性部件74的弹力而移动至闭塞上述中空针73所形成的油墨引入孔73a的环状的滑动部件75。
这样,在图11所示的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环状的滑动部件75受弹簧部件74的弹力而前进,将中空针73上形成的油墨引入孔73a闭塞,成关闭状态。
在图12所示的装上墨盒的状态下,墨盒一侧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与环状的滑动部件75相接,使其后退,让中空针73上形成的油墨引入孔73a露出,成可将油墨引入的开启状态。
这时,在墨盒一侧,墨盒保持器一侧的上述中空针73的前端部通过密封部件61上形成的贯穿孔61a与阀门部件59相接,使阀门部件59轴向后退,使墨盒一侧的油墨引出部55被开启。
这样,如图12的箭头所示,油墨便可从墨盒供给至墨盒保持器一侧。
与此同时,构成墨盒的加压空气引入口的加压空气引入口47也插入设置在墨盒保持器一侧的加压空气供给部77的环状密封部件78内。
这样,密封部件78紧密地贴在加压空气引入口47的外周面上,加压空气可以如图12的箭头所示引入墨盒一侧的压力室25。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墨盒从墨盒保持器上取下时,与墨盒一侧的压力室25连通的加压空气引入口47如图11所示,通过装在墨盒保持器一侧的加压空气供给部的密封部件78而解除封闭。
这样,墨盒的压力室25立即通过加压空气引入口47的空气通道开放在大气中。因此,对油墨袋24的施加的压力被立即释放。
由于墨盒上所设的上述油墨引出部55也被关闭,因此可以防止油墨受重力的影响而漏出。
同时,由于墨盒一侧的油墨接收用连接部71也被关闭,因此可以阻止油墨从副墨盒逆流。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墨盒,在将墨盒从打印机上取下时,墨盒的加压空气引入口被开放,墨盒的外廓部件与油墨袋之间形成的压力室直接开放在大气中。因此,对油墨袋的施加的压力被立即解除,所以可以阻止油墨袋中的油墨在无意中被排出或漏出。
在能装上述墨盒的打印机中也是这样,由于设置了在墨盒保持器未装上墨盒的状态下轴向前进、保持关闭状态的开关阀,因此可以解决油墨从副墨盒逆流,因油墨而造成污染的问题。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墨盒进行说明。图13至图15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墨盒(主墨盒)100的实例。图13是表示主墨盒的整个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从图13的B-B线向箭头方向看的主墨盒放大截面图。图15是放置在图13所示的外壳内的油墨袋124的结构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13与图14所示,外壳由作为第2外壳的上外壳141与作为第1外壳的下外壳142构成。
该下外壳142为扁平的盒形,上面开放,其内部可以放入封装了油墨的油墨袋124(参照图15)。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为了压住放置于下外壳142中的油墨袋124的四边,插入了用例如泡沫苯乙烯等构成的、中央部有窗形开口的四边形中盖143,另外如后面将要说明的那样,薄膜部件144,如粗黑线所示,热熔敷在下外壳142的开口端边缘形成的凸缘部142a上,将下外壳142封闭成气密状态。
扁平盒形的上外壳141从上面盖上。
上述的上外壳141的作用是作为抑制上述薄膜部件144受加压空气向外侧鼓出的盖体,由发挥盖体功能的平面部141b以及与平面部垂直相交、与其一体形成的弯折部141c构成。
沿上述弯折部141c的里面相隔一定间隔形成有锲形的钩爪部件141a,将上外壳141盖在下外壳142上后,上述各钩爪部件141a与下外壳142的开口端边缘形成的上述凸缘部142a扣合,使两者结合成一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向被薄膜部件144封闭的下外壳142内引入加压空气时,由于薄膜部件144的位置贴着上外壳141的里面,因此可以避免薄膜部件144受加压空气向外侧鼓出。
图15表示的是放在用上述方法形成的外壳内的油墨袋124的结构。
该油墨袋124用了两枚矩形的可挠性材料,如聚乙烯薄膜,为了提高其阻气性,在其表面压了一层例如铝箔。在长度方向端部的大致中央部位装着构成油墨引出口的油墨引出部150。
油墨袋124首先是将装有上述油墨引出部150的侧端部同与其垂直相交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的三边用热熔敷接合成袋状。符号124b表示的是上述三边上的热熔敷部分。
形成了上述袋状的油墨袋124中剩下的一边用作开口,将油墨引入油墨袋124,最后将剩下的一边热熔敷接合起来,呈油墨封装在油墨袋内的状态。符号124c表示的是上述剩下的一边上的热熔敷部分。
图16是表示通过薄膜部件将油墨袋124封装在下外壳142内状态的部分放大截面图。首先,利用下外壳开口端边缘形成的凸缘部142a将下外壳142放置在固定夹具161上。
将上述油墨袋124放在下外壳142内,再将压住油墨袋124的四边用的、中央部有窗形开口的四边形中盖143插入下外壳142内。
在这种状态下,将薄膜部件144盖在下外壳142的开口边缘形成的上述凸缘部142a上。
接着,将与下外壳142的上述凸缘部142a的平面形状同样形状的加热头162降下,对覆盖的凸缘部142a上的薄膜部件144进行加热。这样,薄膜部件144被沿下外壳142的上述凸缘部142a热熔敷,下外壳142被薄膜部件144封闭成气密状态。
图17与图18是表示与上述被薄膜部件144封闭的下外壳142接合的上外壳141的一部分结构,特别是沿上外壳141的上述弯折部141c里面间隔形成的钩爪部件141a及其周边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17是向里面方向看的上外壳141角部的立体图。图18是从上面方向看的上外壳141角部的立体图。
如图17所示,在钩爪部件141a上,形成有厚度从弯折部141c的下端部向起盖体作用的平面部141b变厚的锥形面141d,该锥形面141d的靠平面部141b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扣合阶梯部141e。
在上外壳的上述平面部141b上与各钩爪部件141a的设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图18中也有所示的弯折部141c的窄长孔141f。
这样,当上外壳141盖在下外壳142上时,上述各钩爪部件141a的锥形面141d与下外壳142的开口边缘形成的凸缘部142a的侧面相接而滑动。
通过将上外壳141压向下外壳142,各钩爪部件141a越过下外壳142上形成的上述凸缘部142a。这样,下外壳142上的凸缘部142a嵌入钩爪部件141a上的扣合阶梯部141e,两个外壳呈接合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与各钩爪部件141a的设置位置相对应的上外壳141的上述平面部141b上,分别形成有沿弯折部141c的窄长孔141f,因此,可以提高设置了各钩爪部件的上述弯折部141c的可挠性。
这样,该弯折部的可挠性可以有效地起到上述钩爪部件141a的锥形面141d越过下外壳142的凸缘部142a时的退却作用。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将合成树脂形成的两个外壳进行接合时受到不合理的应力作用,例如使钩爪部件141a的形成部分泛白或产生裂缝。
图19是从上外壳一侧看用上述方法形成的作为墨盒的整个主墨盒100的立体图。
在该实施例中,沿外壳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有5个部位形成窄长孔141f,同样地,钩爪部件141a的设置也与窄长孔141f相对应,相隔大致同样的间隔。沿外壳的短边方向两端部有2个部位形成窄长孔141f,同样地,钩爪部件141a的设置也分别与窄长孔141f相对应。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作为墨盒的主墨盒100,如图13所示,在墨盒外壳的一面形成有一对作为装上打印机时所用的定位装置用的开口孔151。
这一对开口孔151设置在外壳的上述一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个部位,相隔一定间隔,它们可以在例如用吹塑方法形成下外壳142时与其一体形成。
构成油墨袋的油墨引出口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装在设置于上述两个部位的定位开口孔151的大致中间部位。在设置于上述两个部位的定位开口孔151的两外侧,分别设置着加压空气引入口152,以及后面将要详细说明的电路板153。
加压空气引入口152为中空状,在下外壳142成型的同时一体形成,加压空气可以通过该引入口引入至被薄膜部件144封闭的下外壳142内。
图20表示的是用上述方法形成的作为墨盒的整个主墨盒100的一侧端部的截面状态,表示主墨盒100与设置于打印机的墨盒保持器8所设的连接机构155的拼装状态。
图21是表示墨盒保持器8上设置的连接机构155的立体图。
如图20与21所示,在墨盒保持器8一侧,设置着一对圆柱形的定位销156,主墨盒100上形成的一对上述的定位开口孔151在拼装时包围着各定位销156。
这样,由于墨盒的定位用开口孔151设置在外壳的上述一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个部位,因此,通过装在打印机上设置的两个定位销156的基端部,可以使作为墨盒的主墨盒100三维定位。
通过将主墨盒100装在上述定位销156上,夹在一对定位销156的大致中央部位的中空油墨引出管157插入装在油墨袋上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成为可将油墨从墨盒中引出的状态。
装上主墨盒100后,加压空气引入口152与保持器8一侧所设的加压空气送出口158连接,成为可以将加压空气引入主墨盒100的状态。
具有多个接触片的端子机构159与设置于主墨盒100一侧的电路板153连接,成为可以与电路板153所设的、后面将要说明的半导体存贮器之间实现数据传送的状态。
在将主墨盒100装上墨盒保持器8时,如图20所示,设置于主墨盒100的上述电路板153是在重力方向从上部位置纵向装上的。
图22(A)和图22(B)是表示通过装上主墨盒100,保持器一侧所设的中空油墨引出管157插入油墨袋上所装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成为油墨可从墨盒引出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2(A)表示的是两者连接以前的状态,图22(B)表示的是两者连接后的状态。
在油墨袋的上述油墨引出部150的出口部分,嵌入圆环形的橡胶密封垫150a。另一方面,将可轴向移动的可动体150b放在油墨引出部150内。
上述可动体150b可由弹簧部件150c的弹力推动将上述橡胶密封垫150a的圆环形中央部封闭。保持器8一侧所设的中空状油墨引出管157上形成有在前端部附近的侧面的开口157a。
这样,在图22(A)所示的作为墨盒的主墨盒100未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盘状的弹簧部件150c的弹力使可动体150b将橡胶密封垫150a的圆环形中央部封闭,因此油墨引出部150处于关闭状态,可以防止油墨从油墨袋中漏出。
在图22(B)所示的主墨盒100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由于油墨引出管157的前端部克服了上述弹簧部件150c的弹力,将可动体150b压向内部,因此形成了箭头所示的油墨通道,油墨可以被引出。
在这种情况下,橡胶密封垫150a的圆环形的内径部紧贴油墨引出管157的外形部,可阻止油墨从该部分漏出。
图23表示的是设置在墨盒一侧的上述电路板153的装着状态,图24(A)和图24(B)表示的是电路板153的外观结构。图24(A)是表示从正面看的电路板153的立体图,图24(B)是从里面看的电路板153的立体图。
如图23所示,电路板153装在墨盒的下外壳142的角部,装在垂直相交的两面开放的内底部。其开放的一面使得电路板153可以与设置于上述墨盒保持器8一侧的端子机构159相连接,开放的另一面主要用于将电路板153装在墨盒上。
具体地说,如图24(A)和图24(B)所示,在电路板153上形成有装在下外壳142上用的贯穿孔153a与缺口153b。在下外壳142上,如图24(A)的虚线所示,形成有插入上述贯穿孔153a与缺口153b的热熔敷用突起142c与142d。
在将大致呈矩形的上述电路板153装上下外壳142时,如图23所示,电路板153被嵌在电路板定位用的凹陷部142b中。
将图24(A)的虚线所示的热熔敷用突起142c与142d的顶部与图中未表示出的电热板相接,使其被热熔敷,便可将电路板153如图23所示地装在下外壳142上。
这样,为了将电路板153装上下外壳142,可以用上述电热板作为夹具,将上述电热板的前端从电路板153上面的开放的一面插入。
如图24(A)所示,在电路板153的正面,形成有作为装上墨盒保持器时可与保持器8的上述端子机构159接通电流的连接端子的电极接点153c。
在同一面上还形成有圆形的检查用电极接点153d。
这些电极接点153c、153d与电路板153的里面所设的能读写数据的半导体存贮器154相连接,在主墨盒100装在打印机的墨盒保持器的状态下,传送关于主墨盒中封装的例如油墨种类、油墨余量、系列号、有效期等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墨盒,第1外壳与第2外壳形成气密状态,内部放着油墨袋,第1外壳与第2外壳是通过第2外壳上形成的钩爪部件与第1外壳的开口边缘上形成的凸缘部相扣合而接合的,因此墨盒的组装与拆开很容易,有利于提高各部件的再使用。
由于在第2外壳的上述平面部与钩爪部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沿弯折部的窄长孔,因此可以提高配置钩爪部件的上述弯折部的可挠性,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将两个外壳进行接合时受到不合理的应力作用,例如使钩爪部件的形成部分泛白或产生裂缝。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墨盒进行说明。该第4实施例的墨盒的特征是,具有与油墨袋一起放在墨盒中的油墨袋压押部件,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可以通过该压押部件的体积进行调整。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墨盒的外廓结构、墨盒的结构等可以采用已经说明过的、图13至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各种结构。
图25与图26(A)、图26(B)和图26(C)表示的是上述压押部件143的结构,图25是表示整个压押部件的立体图。图26(A)是压押部件的主视图,图26(B)是从图26(A)的C-C线向箭头方向看的截面图,图26(C)是从图26(A)的D-D线向箭头方向看的截面图。
如图25与图26(A)、图26(B)和图26(C)所示,压押部件143为框形,中央部形成窗形的开口143a,可压住矩形的、四边封闭的上述油墨袋124的四边。
从图26(B)与图26(C)的截面图可以看出,压押部件143与油墨袋的四边相对向的面是向中央部形成的窗形开口143a变薄的倾斜面143b。
图14所示的上述倾斜面143b是若干曲面,这样,可以沿封装了油墨、中央部鼓出的油墨袋124的周缘形状合理地靠接。
在封装大量油墨的油墨袋124装在下外壳142内的情况下,可以如图14所示,采用体积较小的压押部件143。
在封装少量油墨的油墨袋124装在下外壳142内的情况下,可以如图27所示,采用体积较大的压押部件143。
该图27所示的主墨盒100所用的压押部件143的中央形成的窗形开口143a的开口面积,比图14所示的小。同样地,它也形成向窗形开口143a变薄的倾斜面143b。
根据这样的结构,封装了少量油墨的油墨袋124,在接近中央的四边上被压押部件143所压押。
根据这样的结构,尽管封装在油墨袋内的油墨较少,油墨袋在墨盒内的自由移动也可以被有效地阻止,可以避免在墨盒运输时受到碰撞而导致油墨袋受损的问题。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墨盒,由于具有与油墨袋一起放在墨盒中的油墨袋压押部件,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可以通过该压押部件的体积进行调整,因此如准备好多种体积不同的压押部件,根据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选择压押部件,装在墨盒外壳中,便可使油墨袋在外壳中没有较大的间隙。
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时受到碰撞而导致油墨袋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用于向墨盒内引入加压空气的墨盒的情况下,由于墨盒中装的是其体积是根据封装在油墨袋中的油墨量选择的压押部件,因此引入墨盒内的加压空气的量可以确定在一定范围内。
这样,即使使用了少量的墨盒,也没有必要向墨盒内引入大量的加压空气,可以避免例如打印机接通工作电源后的长时间待机状态,有利于提高处理量。
最后,对适用于本发明的上述各实施例的墨盒的、能很好地避免因墨盒的振动或掉落而造成油墨袋破裂、构成外廓的外壳与油墨袋均能方便地再使用的墨盒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优选的实施例的特征是,在其构成墨盒外廓的硬外壳的里面,形成有相当于装上油墨、呈枕头状的油墨袋截面形状的凹部,以及能夹持油墨袋周缘部的筋。
最好在硬外壳的横向、纵向均形成若干上述的筋,在夹持油墨袋周缘部的部位形成凸部与凹部,在上述油墨袋的周缘部形成贯穿孔,以及在上述的筋上形成陷入贯穿孔的凸部等等。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可以让上述硬外壳的里面形成与装上了油墨的油墨袋截面形状一致、且能夹持上述油墨袋周缘部的形状。而且,可以在夹持油墨袋周缘部的部位形成凸部与凹部,在上述周缘部形成贯穿孔,以及在外壳上形成陷入该贯穿孔的凸部等等。
下面,参照附图对这些优选实施例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图28是表示墨盒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分解图,油墨袋201用例如在高分子薄膜表面形成有金属等不透气性能好的材料层的矩形薄膜,将其周缘201a、201b、201c、201d热熔敷制成,在一边201a上制成供给口201e。
放置油墨袋201的硬外壳由箱形的外壳主体(下外壳)202与盖体(上外壳)203两个部件构成,在其相对向的面上分别形成短筋204、204、204、204’、204’、204’以及长筋205、205、205’、205’,将油墨袋的长边201b、201d与短边201a、201c分成若干等分。
这些筋204、204’、205、205’分别形成形状相当于装上油墨、呈枕头状的油墨袋截面形状的凹部204a、204a’、205a、205a’,与油墨袋201的周缘201a、201b、201c、201d相对向的端部204b、204b’、205b、205b’的高度设定为在盖体203固定在外壳主体202上时能夹持油墨袋的周缘201a、201b、201c、201d的高度h、h’。
图28中的符号206表示的是形成将油墨供给口201e引出至外部的窗口的凹部。
在该实例中,装上了规定量油墨的油墨袋201被放在外壳主体202中,油墨供给口201e位于凹部206,将盖体203固定后,油墨袋201的装上了油墨的部位两面不受压迫地被筋204、204’、205、205’的凹部204a、204a’、205a、205a’所支承,且周缘201a、201b、201c、201d被相对向的筋204与204’以及205与205’的端部204b与204b’以及205b与205b’所夹持。
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受到振动与碰撞,油墨袋201因其形状被凹部204a、204a’、205a、205a’所确定,所以不会产生大的变形。
另外,由于周缘201a、201b、201c、201d被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所夹持,因此不会因油墨晃动而造成油墨袋在外壳内移动,不会受到更大的碰撞或压力,不会破损。
在油墨用尽,由生产厂家回收的阶段,只要将盖体203取下,油墨袋201便从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的夹持下解脱出来,因此取出非常方便。
将取出的油墨袋洗净,更换油墨供给口的密封垫等易耗品,便可再装油墨。
这样,将装上了油墨的油墨袋与前面所述的一样放入外壳主体202,盖上盖体203,便可再使用。
根据该实例,由于不需要将油墨袋从外壳中剥离出来,因此可以将油墨袋取出而不至于损坏油墨袋,可以可靠地使油墨袋循环使用。
图29是表示沿图28的E-E线的截面结构的附图。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上形成的筋204、204’形成沿装上油墨207、呈枕头状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状的凹部204a、204a’。油墨袋的周缘部201b、201d被相对向的端部204b、204b’所夹持。
通过具有上述形状的筋204、204’,由可挠性薄膜形成的油墨袋201受到限止、难以变形,薄膜不会产生锐角的弯折。
图30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另一实例的截面图。在下外壳202与盖体203上,与图28的实例一样,形成沿油墨袋201的形状的筋204、204’,在夹持油墨袋的周缘部201b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凸部208,与其相对向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凹部208’。在油墨袋周缘部的若干部位形成有上述凸部208与凹部208’。
将油墨袋201放入外壳主体202,从上方盖上盖体203,予以固定后,油墨袋的周缘部201b被上述凸部208与凹部208’夹持成弯曲状态。
由于油墨袋的周缘部若干部位被用上述方法所夹持,因此可以将油墨袋牢固地固定在外壳内。在该实例中,只要将盖体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将油墨袋201取出,与图28的实例一样,墨盒的循环使用非常方便。
图31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该优选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的截面图。在油墨袋201的周缘部201b形成有贯穿孔209。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上,与图28的实施例一样,形成沿油墨袋201的形状的筋204、204’,再在端部204b上形成陷入贯穿孔209的凸部210,在与其相对向的端部204’上形成孔210’。上述贯穿孔209、凸部210、孔210’在油墨袋周缘部的若干部位形成。
将油墨袋201放在外壳主体202内,使凸部210位于能陷入贯穿孔209的位置,从上方盖上盖体203并加以固定,油墨袋201被贯穿孔209与凸部210定位、固定。在该实例中,只要将盖体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将油墨袋201取出,与图28的实例一样,墨盒的循环使用非常方便。
图32是用来表示另外一个实例的墨盒分解状态的附图,油墨袋201的结构与图28的一样。
放置油墨袋201的硬外壳由箱形的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两个部件构成,在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的里面,形成形状与装上油墨、呈枕头状的油墨袋截面形状一致的凸部204、205、204’、205’。
与油墨袋201的周缘201a、201b、201c、201d相对向的端部204b、204b’、205b、205b’的高度设定为在盖体203固定在外壳主体202上时能夹持油墨袋的周缘201a、201b、201c、201d的高度h、h’。
在夹持油墨供给口201e的部分,形成凹部206、206’。在凸部204、204’与油墨袋201相接的面上,形成有提高刚性用的筋204c、204c’。
在该实例中,将装上了规定量油墨的油墨袋201放在外壳主体202内,使油墨供给口201e位于凹部206,将盖体203固定后,油墨袋201的装上了油墨的部位两面不受压迫地被外壳里面202a、203a以及凸部204、205、204’、205’所支承,且周缘201a、201b、201c、201d被相对向的端部204b、204b’、205b与205b’所支承。
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受到振动与碰撞,油墨袋201因其形状被被外壳里面202a、203a以及凸部204、205、204’、205’所确定,所以不会产生大的变形。
由于周缘201a、201b、201c、201d被端部204b、204b’、205b与205b’所夹持,因此不会因油墨晃动而造成油墨袋在外壳内移动,不会受到更大的碰撞或压力,不会破损。
图33是表示沿图32的F-F线的截面结构的附图。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的截面形状形成沿装上油墨207、呈枕头状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状的凸部204、204’。油墨袋的周缘部201b、201d被相对向的端部204b、204b’所夹持。
由于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的截面形状是沿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状的,因此由可挠性薄膜形成的油墨袋201受到限制、难以变形,薄膜不会产生锐角的弯折。
图34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另外一个实例的截面图。外壳主体202与盖体203的截面形状形成沿装上油墨207、呈枕头状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状的凸部204、204’。在夹持油墨袋的周缘部201b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凸部208,与其相对向的端部204b’上形成有凹部208’。在油墨袋周缘部的若干部位形成有上述凸部208与凹部208’。
将油墨袋201放入外壳主体202,从上方盖上盖体203,予以固定后,油墨袋的周缘部201b被上述凸部208与凹部208’夹持成弯曲状态。由于油墨袋的周缘部若干部位被用上述方法所夹持,因此可以将油墨袋牢固地固定在外壳内。
在该实例中,只要将盖体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将油墨袋201取出,与图28的实例一样,墨盒的循环使用非常方便。
图35是用墨盒的周缘部的夹持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的还有一种实施例的截面图。在油墨袋201的周缘部201b形成有贯穿孔209。下外壳202与盖体203的截面形状形成沿装上油墨207、呈枕头状的油墨袋201的截面形状的凸部204、204’。再在端部204b上形成陷入贯穿孔209的凸部210,在与其相对向的端部204’上形成孔210’。上述贯穿孔209、凸部210、孔210’在油墨袋周缘部的若干部位形成。
将油墨袋201放在外壳主体202内,使凸部210位于能陷入贯穿孔209的位置,从上方盖上盖体203并加以固定,油墨袋201被贯穿孔209与凸部210定位、固定。
在该实例中,只要将盖体203取下,便可方便地将油墨袋201取出,与图28的实例一样,墨盒的循环使用非常方便。
如上所述,在采用各优选实施例的墨盒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因墨盒受振动、碰撞而产生油墨袋变形受到全方位的限制,因此可以防止墨盒的损坏与破裂。
由于油墨袋的定位是由外壳的形状实现的,因此可以减少因组装精度而造成的质量不一的问题。
由于不需要用粘结剂来固定油墨袋,因此部件数目可以减少,组装效率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可以方便地进行拆卸,因此可以可靠地进行墨盒的循环使用。

Claims (5)

1.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该墨盒被加上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后,通过上述气压的作用将油墨提供给打印头,其特征是上述墨盒中装有内部封装油墨、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油墨袋,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与上述油墨袋之间形成外加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气压的压力室,在墨盒的外廓部件上形成有引入由空气加压泵产生的加压空气的加压空气引入口,在上述油墨袋上装有能将油墨从油墨袋中引出的油墨引出部,在将墨盒在打印机上拆下时,上述加压空气引入口开放,使上述压力室与大气连通,上述油墨引出部处于关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加压空气引入口与墨盒的外廓部件一体形成,由形成连通上述压力室的空气通道圆筒体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装在上述油墨袋上的油墨引出部,具有在装在打印机上的情况下、与打印机的连接部相接、轴向后退、处于开启状态的阀门部件,在从打印机上取下时上述阀门部件轴向前进、保持关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油墨引出部设有使上述阀门部件靠向轴向前进状态的弹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是上述油墨引出部通过墨盒外廓部件上形成的开口部从上述外廓部件引出至外部,并在上述开口部与油墨引出部之间设置圆环,还具有压迫上述圆环、使开口部与油墨引出部之间密封的扣合部件。
CNB2004100801608A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51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021020A JP2001205819A (ja) 2000-01-31 2000-01-31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021020/2000 2000-01-31
JP2000024419A JP2001212973A (ja) 2000-02-01 2000-02-01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024419/2000 2000-02-01
JP186050/2000 2000-06-21
JP2000186050A JP3767334B2 (ja) 2000-06-21 2000-06-21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201983A JP2002019136A (ja) 2000-07-04 2000-07-04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83/2000 2000-07-04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005602A Division CN1177694C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865897A Division CN1868751A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3411A true CN1583411A (zh) 2005-02-23
CN100395114C CN100395114C (zh) 2008-06-18

Family

ID=2748096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865897A Pending CN1868751A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B011005602A Expired - Lifetime CN1177694C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B20041008016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5114C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865897A Pending CN1868751A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B011005602A Expired - Lifetime CN1177694C (zh) 2000-01-31 2001-01-15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389443B1 (zh)
CN (3) CN1868751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9763B (zh) * 2006-04-05 2010-12-2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将墨盒安装到墨盒保持器上的方法、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03373079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佳能株式会社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CN104972763A (zh) * 2014-04-11 2015-10-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适配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972762A (zh) * 2014-04-11 2015-10-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CN105793050A (zh) * 2013-11-29 2016-07-20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补给容器和包括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10871623A (zh) * 2018-08-31 2020-03-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PA03002490A (es) * 2002-03-20 2004-10-15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para tinta y soporte de cartucho para tinta.
TWI296239B (en) * 2002-06-28 2008-05-01 Oce Tech Bv Ink tank for ink jet
KR100474493B1 (ko) * 2002-12-26 2005-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카트리지
US7384133B2 (en) * 2003-08-08 2008-06-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capable of maintaining airtightness
JP4161846B2 (ja) * 2003-08-08 2008-10-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478927B2 (ja) 2004-03-10 2010-06-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EP2033792A3 (en) * 2007-09-10 2010-10-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manufactured using the same
CN102615980A (zh) * 2011-01-26 2012-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
WO2014045128A2 (en) * 2012-09-24 2014-03-27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 level sen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for inkjet printing systems
US8820885B2 (en) * 2012-11-19 2014-09-02 Xerox Corporation Printhead having apertures for application of a surface treatment fluid
US8708470B1 (en) * 2012-11-29 2014-04-29 Videojet Technologies Inc. Ink system
JP2015054457A (ja) * 2013-09-12 2015-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6141125A (ja) * 2015-02-05 2016-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WO2019098287A1 (ja) * 2017-11-20 2019-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165049B2 (ja) * 2018-12-26 2022-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20104440A (ja) * 2018-12-28 2020-07-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7205295B2 (ja) * 2019-02-27 2023-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1456B2 (ja) * 1996-11-14 2002-1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WO1999011462A1 (en) * 1997-08-28 1999-03-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having waste ink absorbing function
JP3768725B2 (ja) * 1998-06-15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9763B (zh) * 2006-04-05 2010-12-2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将墨盒安装到墨盒保持器上的方法、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03373079A (zh) * 2012-04-26 2013-10-30 佳能株式会社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CN103373079B (zh) * 2012-04-26 2015-08-26 佳能株式会社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US9139008B2 (en) 2012-04-26 2015-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filling metho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5793050A (zh) * 2013-11-29 2016-07-20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补给容器和包括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5793050B (zh) * 2013-11-29 2018-06-05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补给容器和包括该补给容器的喷墨记录装置
US10189263B2 (en) 2013-11-29 2019-01-29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Replenishment container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comprising same
CN104972762A (zh) * 2014-04-11 2015-10-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CN104972763A (zh) * 2014-04-11 2015-10-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适配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972763B (zh) * 2014-04-11 2018-05-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适配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TWI653154B (zh) 2014-04-11 2019-03-1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液體容器及配接器
CN110871623A (zh) * 2018-08-31 2020-03-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10871623B (zh) * 2018-08-31 2021-02-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10083119A (ko) 2001-08-31
CN1319502A (zh) 2001-10-31
CN1177694C (zh) 2004-12-01
CN100395114C (zh) 2008-06-18
KR100389443B1 (ko) 2003-06-27
CN1868751A (zh) 2006-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7694C (zh)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081551C (zh) 喷墨记录设备的墨盒
CN1150090C (zh) 墨槽、喷墨墨盒、供墨装置、喷墨打印装置和供墨方法
CN1120090C (zh) 具有液体检测装置的液体容器
CN1072114C (zh) 喷墨记录方法与装置
CN1277687C (zh) 打印装置
CN1358137A (zh) 打印装置用墨盒及喷墨式打印装置
CN1532063A (zh) 液体容器
CN101040014A (zh) 记录墨水、墨盒、墨水记录物、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CN1840347A (zh) 用于液体容器的电路板和连接板
CN1761937A (zh) 一种打印和显示装置
CN1093038C (zh) 液体喷射方法及所用的喷液头
CN1799846A (zh) 记录装置用墨盒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750935A (zh) 阀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压力调节器、承载架、液体喷射设备
CN1832860A (zh) 液体喷射设备
CN1176889A (zh) 液体容器、头总成、液体喷射设备和液体喷射控制方法
CN1230475C (zh) 喷墨记录用墨水、用于该墨水的溶剂和贮有该墨水的墨盒以及记录装置
CN1232596C (zh) 喷墨记录用墨水及具备该墨水的盒和记录装置
CN1177541A (zh) 喷墨头、打印盒和喷墨装置
CN1796136A (zh) 液体检测压电装置、液体容器及安装模块体
CN1727415A (zh) 喷墨记录用墨水及具备该墨水的盒和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6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1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