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079A -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3079A
CN103373079A CN2013101502956A CN201310150295A CN103373079A CN 103373079 A CN103373079 A CN 103373079A CN 2013101502956 A CN2013101502956 A CN 2013101502956A CN 201310150295 A CN201310150295 A CN 201310150295A CN 103373079 A CN103373079 A CN 103373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a ink
balladeur train
acceleration
secondary container
primary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02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3079B (zh
Inventor
小松宏彰
植月雅哉
弹塚俊光
横泽琢
加藤大岳
伊部刚
富田麻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喷墨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包括排出口;滑架,用于与其上装配的所述记录头一起进行往复扫描;主容器,用于储存墨;副容器,用于经由管从所述主容器被提供墨;供给管,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副容器;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滑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度,以使得所述供给管内部的墨的动压变得大于所述管中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和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

Description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大体涉及一种用于利用来自设置在喷墨记录设备中的主容器的墨填充副容器的墨填充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的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喷墨记录设备在诸如A1大小和A0大小等的大的记录介质上记录各种类型的图像。这类喷墨记录设备通常使用下面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将被安装于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扫描的滑架上的喷墨记录头(以下称为记录头)经由管连接至大容量主容器(以下称为主容器)来向记录头供墨。
这类大型喷墨记录设备具有宽范围的应用,包括记录从单色线图到照片色调图像的各种类型的图像。在这类大型喷墨记录设备记录诸如照片色调图像等的具有高打印负载的图像时,消耗大量墨。尽管在这类大型喷墨记录设备中使用大容量主容器,但是根据记录图像的类型或打印量,可能消耗大量墨。消耗大量墨,会导致主容器更换的频率增大。
当将主容器经由管连接至记录头时,需要停止记录操作以更换主容器。由于更换主容器浪费了时间,所以这样降低了记录效率。此外,如果在为了主容器更换而在一个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中途中断记录操作,则时间的过去导致中断前后之间的颜色不均匀,并且使图像质量劣化。
因此,日本特开2010-208151说明了一种包括被设置在主容器和记录头之间的副容器以使得能够在无需中断记录操作的情况下来更换主容器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日本特开2010-208151中,将主容器连接至副容器,并且墨从主容器移动至副容器以向副容器填充墨。然后,从副容器向经由管所连接的记录头供墨,从而进行记录操作。在这一结构中,即使主容器中的墨用尽,喷墨记录设备也可以使用储存在副容器内的墨继续记录操作。因此,可以在使用副容器内的墨进行记录操作的同时,更换主容器。因此,可以在无需中断记录操作的情况下更换主容器,从而防止由于为了更换主容器而浪费时间从而导致的记录效率降低和由于时间过去而导致的图像质量劣化。
在日本特开2010-208151中,在管的中间部分中设置有能够阻断供墨流路的阀。该管用作为供墨流路,并且将副容器连接至记录头。该阀包括容量可变构件(以下称为隔膜阀),并且该隔膜阀的操作可以在副容器中产生负压。当需要利用从主容器提供的墨来填充副容器时,操作隔膜阀以在副容器内产生负压。该负压使得能够将墨从主容器引入副容器。
然而,当操作设置在副容器和记录头之间的隔膜阀以向副容器填充墨时,用于将副容器连接至记录头的墨路重复关闭和打开。因此,不能向记录头供墨,因此喷墨记录设备不能继续记录操作。也就是说,不能与记录操作一起进行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操作。由于必须独立于记录操作进行墨填充操作,所以在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期间记录操作会中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面大体涉及一种能够与记录操作一起进行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操作的喷墨记录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排出口;滑架,用于在其上装配了所述记录头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主容器,用于储存墨;副容器,用于经由管从所述主容器被提供墨;供给管,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副容器;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滑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度,以使得所述供给管内部的墨的动压变得大于所述管中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和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在喷墨记录设备中从主容器向副容器填充墨的方法,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排出口;滑架,用于在其上装配了所述记录头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主容器,用于储存墨;副容器,用于经由管从所述主容器被提供墨;以及供给管,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副容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使墨从所述供给管向所述副容器移动以及使空气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主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正向上加速;以使墨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供给管移动以及使墨从所述主容器向所述副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所述正向上减速;以使墨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供给管移动以及使墨从所述主容器向所述副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反向上加速;以及以使墨从所述供给管向所述副容器移动以及使空气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主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所述反向上减速。
根据典型实施例,控制滑架的加速度,并且使用在供给管中所生成的动压,从而空气可以经由管从副容器移动至主容器,并且墨可以从主容器移动至副容器。因此,可以在无需中断记录操作的情况下利用来自主容器的墨填充副容器,以节省用于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操作的时间。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A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立体图,并且图1B是示出根据典型实施例的记录头的一个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主体上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供墨系统的示意图。
图4A、4B、4C、4D、4E和4F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在记录操作期间进行往复扫描时向副容器填充墨的序列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在记录操作期间进行往复扫描时的滑架的移动速度的例子的示意图,并且图5B是示出在记录操作期间进行往复扫描时的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6A、6B、6C、6D和6E是示出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在单向记录期间向副容器填充墨的序列的示意图。
图7A是示出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单向记录期间的滑架的移动速度的例子的示意图,并且图7B是示出单向记录期间的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8A是示出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在记录操作期间进行往复扫描时的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并且图8B是示出在记录操作期间进行往复扫描时的加速度分布图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图9A、9B、9C和9D是示出根据第四典型实施例,在非记录期间使用滑架的移动向副容器填充墨的序列的示意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第四典型实施例的非记录期间的滑架的移动速度的例子的示意图,并且图10B是示出非记录期间的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五典型实施例的另一供墨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根据第五典型实施例的通过使用隔膜阀所进行的墨填充操作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五典型实施例通过另一供墨系统向副容器填充墨的序列的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可以使用喷墨记录设备通过排出墨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操作。特别地,可以将喷墨记录设备应用于诸如打印机、复印机、诸如传真设备等的商务设备和工业生产设备等的装置。这类喷墨记录设备的使用,使得能够在由纸、线、纤维、布、皮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和陶瓷所制成的各种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本说明书内所使用的术语“记录”不仅表示在记录介质上提供诸如字符和图形等的有意义图像的情况,而且还表示在记录介质上提供诸如图案等的无意义图像的情况。
此外,术语“墨”应是广义的解释。该墨是液体,将其提供在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图像、图案和图形,对记录介质进行处理,或者进行墨处理或记录介质处理。
现参考附图说明典型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中,在附图中,对于具有大体相同结构的组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一些情况下省略对其的说明。
设备主体的示意性结构
图1A和1B是示出用于在记录介质13上进行记录操作的喷墨记录设备的记录设备主体的立体图。本典型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是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其通过使记录头在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方向上进行往复扫描来进行记录操作。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使用输送辊19在图1A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副扫描方向)上间歇输送记录介质13。通过在方向Y上输送记录介质13,串行式喷墨记录设备在使得被安装在滑架2上的记录头3在图1A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扫描时,进行记录操作。方向X与作为记录介质13的输送方向的方向Y垂直。图1A和1B所示的记录设备主体是例如能够在诸如A1大小和A0大小等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大型喷墨记录设备。
记录头3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滑架2上,并且可以从多个排出口排出所供应的墨。滑架2与安装在其上的记录头3一起,沿图1A所示的方向X进行往复扫描。特别地,滑架2可沿沿方向X所设置的导轨5被可移动地支持,并且被固定至与导轨5平行移动的环带6。通过滑架电动机(CR电动机)的驱动力,以往复方式移动环带6,从而使得滑架2在方向X上进行往复扫描。
供墨系统8包括针对各颜色墨所独立设置的多个主容器。参考图3详细说明供墨系统8。通过针对各颜色墨所设置的多个供给管4,将供墨系统8连接至记录头3。各供给管4均由挠性材料制成。此外,向供墨系统8装配这些主容器,使得能够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各颜色墨独立提供给记录头3的喷嘴阵列中的一个。此外,在记录设备主体中,设置恢复处理装置7。恢复处理装置7恢复和保持记录头3的排墨状态。
记录头
图1B是示出在喷墨记录设备的滑架2上要安装的记录头3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通过连接单元30,经由供给管4从记录设备主体向记录头3供墨。将通过连接单元30所提供的墨临时储存在针对各墨颜色所设置的储存器(未示出)中,并且在进行记录操作时被排出。包括弹性可变形橡胶构件的压力调整构件40与该储存器连接。压力调整构件40的容积的变化可以调整储存器内部的压力。特别地,压力调整构件40具有约1.4ml的容积,并且可以允许约±0.3ml的容积变化。
控制系统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记录设备主体上所装配的控制系统(控制单元)的结构例子的框图。在图2中,主控制单元100包括用于执行诸如计算、控制、判断和设置等的各种处理操作的中央处理单元(CPU)101。此外,主控制单元100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0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3和输入/输出端口104。ROM102存储要由CPU101执行的控制程序。使用RAM103作为用于存储表示墨的排出/不排出的二值记录数据的缓冲器,并且使用其作为CPU101所执行的处理的工作区。
输入/输出端口104被连接至针对用于驱动输送辊的输送电动机(LF电动机)113、滑架电动机(CR电动机)114、记录头3和恢复处理装置7所分别设置的驱动电路105、106、107和108。通过主控制单元100控制这些驱动电路105、106、107和108中的每一个。输入/输出单元104被连接至诸如头温度传感器112、被固定至滑架2的编码器传感器111以及温湿度传感器109等的各种传感器。头温度传感器112检测记录头3的温度,并且温湿度传感器109检测记录设备主体的使用环境下的温度和湿度。主控制单元100经由接口电路110与主计算机115连接。
恢复处理计算器116计算通过恢复处理装置7从记录头3强制排出的墨的量。预排出计算器117计算在开始记录操作之前、在结束记录操作时、或在记录操作期间所预先排出的墨的量。无边界墨计算器118计算在进行无边界记录时记录介质的区域外部所记录的墨的量。排出点计算器119计算记录操作期间所排出的墨的量。
现说明由具有这一结构的喷墨记录设备所执行的记录操作。当喷墨记录设备经由接口电路110接收到来自主计算机115的记录数据时,将记录数据装载进RAM103的缓冲器中。在指示记录操作时,输送辊19工作以将记录介质13输送至对着记录头3的位置。滑架2在图1A所示的方向X上沿导轨5移动。随着滑架2的移动,从记录头3排出墨滴,并且在记录介质13上记录一个带的量的图像。随后,通过输送单元在与滑架2垂直的方向Y上将记录介质13输送一个带的量。重复这类操作,从而在记录介质13上形成预定图像。
通过利用主控制单元100对脉冲信号进行计数来检测滑架2的位置,其中,该脉冲信号是随着滑架2的移动从编码器传感器111输出。也就是说,编码器传感器111在检测到在沿方向X所配置的编码器薄片(未示出)上以预定距离所配置的各检测部时,向主控制单元100输出脉冲信号。主控制单元100对这些脉冲信号进行计数,从而检测滑架2的位置。滑架2基于来自编码器传感器111的信号,移动至原位置或其它位置。
供墨系统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供墨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也就是说,图3示意性示出供墨系统8、记录头3和用于连接供墨系统8和记录头3的供给管4。这里,为了简化,示出了一个供给管4。
在图3中,将供墨系统8设置在记录设备主体中的预定位置处。供墨系统8包括主容器9、副容器10、用于连接主容器10和副容器9的中空管11、缓冲室12、以及用于连接主容器9和缓冲室12的连通管21。由挠性材料制成的供给管4连接副容器10和记录头3。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供墨系统8被设置在右侧。与副容器10连接的供给管4具有与滑架2的移动/扫描方向平行的部分。如图3所示,供给管4在记录设备主体内部延伸,从而通过在中间部分被折回,使得将供给管4连接至记录头3的左侧。也就是说,将供给管4配置成包括与导轨5平行的部分。图3所示的供给管4的结构仅是一个例子,并且不局限于此。
接着说明供墨系统8的结构。
主容器9被可拆卸地装配在记录设备主体上。在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中,主容器9储存比副容器10更大量的墨。此外,主容器9经由中空管11与副容器10连通,并且经由连通管21与缓冲室12连通。主容器9在被安装至记录设备主体时,在其底部被连接至中空管11和缓冲室12。除这些连接部以外,主容器9是密闭的。
将副容器10设置在重力方向上比记录头3的位置更低的位置处。副容器10包括圆顶状或具有斜面的顶部,并且将中空管11连接至副容器10在重力方向上的上部。在图3中,中空管11被连接至作为副容器10的最上部的位置,并且对于副容器10实际具有0mm的侵入量。
当中空管11的端部处于未与副容器10内部的墨接触的位置时,使用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也就是说,由于副容器10内部的中空管11的位置是完成通过使用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时的墨位置,所以适当调整中空管11的侵入量,这可以控制通过使用动压所填充的墨的量。可以将中空管11的位置设置成,希望利用大于或等于使得即使在更换主容器9期间喷墨记录设备也能够继续用于至少一张大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操作的量的墨来填充副容器10。
此外,副容器10在其更低的部分(接近底部)与同记录头3连通的供给管4连通,也就是说,副容器10在始终与墨接触的位置处与供给管4连通。除与中空管11和供给管4的连接部以外,副容器10实质上是密闭的。只要在向副容器10填充墨期间副容器10实质上是密闭的,在除副容器10的墨填充时以外的时间,可不必密闭副容器10。即使在向副容器10填充墨期间,副容器10也可以具有压力阻力高于下述的墨移动压力阻力Pi和空气移动压力阻力Pa的连通位置。
在中空管11中,墨和空气可以根据副容器10内部的内部压力而移动。然而,墨不会因为重力而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自然移动。例如,中空管11具有大得足以具有允许墨顺畅移动的流路阻力的内径。同时,中空管11具有大得足以在其开口处使墨具有弯月面的内径(例如,1~2mm的内径)。
缓冲室12经由连通管21与主容器9连接,并且连通管21延伸至缓冲室12底部附近。此外,缓冲室12包括用于释放空气(与空气连通)的大气连通管22,而缓冲室12经由连通管21被连接至主容器9。将大气连通管22的一端配置在缓冲室12内部的上部,并且将另一端配置在缓冲室12外部。该配置保持主容器9的内部压力和大气压之间的平衡。缓冲室12用作储存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从主容器9移动的墨的空间。图3示出这样一种状态:在连通管21的两端中的一端位于墨内部的情况下,在缓冲室12中存在一些墨,并且与主容器9连接的连通管21充满墨。这示出墨从主容器9向缓冲室12移动的状态。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也可以适当选择缓冲室12的形状和大气连通管22的配置以保持缓冲室12内部和大气之间的连通。因此,通过连通主容器9、副容器10、缓冲室12和记录头3而构成供墨系统8。
接着说明记录操作使得向副容器10填充墨的情况。
在执行记录操作时,墨从记录头3的排出口排出并被消耗。因此,副容器10内部的压力经由供给管4变成负压。当该负压超过中空管11的流路阻力和弯月面压力阻力时,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供墨。也就是说,主容器9内部的墨的量减少了通过记录操作所消耗的墨的量。
当供墨使得主容器9内部的压力为负压,并且在缓冲室12内没有墨时,大气经由连通管21被导入主容器9,并且缓冲室12经由大气连通管22与大气连通,因而消除了该负压。
当如图3所示,缓冲室12中存在墨、并且连通管21与墨连通时,缓冲室12内的墨经由连通管21返回至主容器9,从而消除了主容器9内部的负压。
如果喷墨记录设备继续记录操作,则最终用尽储存在主容器9中的墨,并且变得必需更换主容器9。将喷墨记录设备配置成可以在副容器10中预先储存预定量的墨,从而使得即使在更换主容器9期间,喷墨记录设备也可以继续记录操作。可以使用该墨进行临时记录操作。将副容器10内的墨的预定量设置成能够使得喷墨记录设备继续针对至少一张大的记录介质(例如A1大小)的记录操作的量(在本典型实施例中约为30ml)。因此,可以在无需中断至少一张的记录操作的情况下来更换主容器9。可选地,副容器10可以具有能够储存考虑到记录时间和进行更换操作所需时间而所需的墨量的容量。
在用尽储存在主容器9中的墨、并然后针对记录操作消耗储存在副容器10中的墨之后,副容器10内的墨变得少于预定量。因此,在更换主容器9之后,需要利用来自主容器9的墨对副容器10填充墨。
作为打开和关闭设置在主容器和记录头之间的隔膜阀的传统方法,日本特开2010-208151说明了用于向副容器填充墨的这类方法。然而,根据该方法,在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期间,不能进行记录操作。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使用供给管4内部的动压来控制滑架2的加速度,从而使得向副容器10填充墨。在记录操作期间,可以生成滑架2的这类加速度。因此,控制记录操作期间滑架2的加速度,从而使得即使在没有设置用于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的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副容器10逐渐填充墨。
当在最初安装记录设备主体时,记录头3、供给管4和副容器10中的任一个中都没有墨。因此,在根据本典型实施例进行通过使用供给管4内的墨的动压的墨填充之前,需要向记录头3和供给管4填充墨。用于最初向记录头3、供给管4和副容器10填充墨的方法可以包括用于通过被连接至泵(未示出)的恢复处理装置7将墨吸入记录头3的排出口(未示出)的方法。在通过该方法将墨储存在记录头3和供给管4中之后,可以进行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通过使用供给管4内的墨的动压的墨填充。
这里详细说明用于通过控制滑架2的加速度来向副容器10填充墨的方法。
图4A、4B、4C、4D、4E和4F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在通过在正向和反向上的扫描的滑架2的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供给管4内的墨的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时所进行的操作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利用图4A、4B、4C、4D、4E和4F示出滑架2的一个往复移动。此外,通过箭头S1和S2表示滑架2的移动方向。图4A、4B和4C中的每一个示出滑架2在方向S1上的移动,而图4D、4E和4F中的每一个示出滑架2在方向S2上的移动。
在图4A~4F中,分别通过加速度a11、a12、a13和a14对供给管4内的墨施加动压P11、P12、P13和P14。此外,应用中空管11内部的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Pi、中空管11内部的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和记录头3的排出口(未示出)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
首先,参考图4A说明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的移动。
通过装配在喷墨记录设备主体上的控制系统(参考图2)控制用于保持记录头3的滑架2,从而使得滑架2在方向S1上以加速度a11加速。被连接至记录头3的供给管4包括通过随着滑架2的移动而移动的区间。这里,在供给管4内,随着滑架2的移动而移动的该区间中的墨受到通过加速度a11所生成的惯性力。由于与滑架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配置供给管4,所以受到通过加速度a11所生成的惯性力的墨从供给管4向副容器10移动。此时所生成的压力是通过加速度a11施加于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11。
随后,接受动压P11的墨从供给管4内向副容器10移动,从而向副容器10内部施加压力。
在副容器10内部的上部存在空气层,并且空气层与中空管11接触。这里,在主容器9内部的中空管11的连接边缘处,生成流路阻力和弯月面压力阻力,作为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也就是说,如果动压P11高于压力阻力Pa,则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如果主容器9内部由于空气移动而加压,则主容器9内部的墨经由连通管21向缓冲室12移动。当墨移动进缓冲室12时,经由大气连通管22推出缓冲室12内部的空气。
此外,动压P11使得墨从记录头3的储存器流出。通过压力调整构件40调整此时所生成的压力。由于存在压力调整构件40可以调整波动量的限制,所以希望可以控制动压P11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这样的控制可以防止空气从记录头3的排出口流入记录头3内部。
也就是说,应用加速度a11,从而使得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11(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1)变得高于中空管11的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P1>Pa)。这一加速度a11的施加,使得空气能够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此外,如果将加速度a11设置成使得动压P11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参考关系式(1)),则可以防止从排出口流入空气。
关系式(1):Ph>P1>Pa
图4B示出滑架2从图4A所示状态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在方向S1上移动的状态。在恒定速度移动过程中,压力不会因滑架2的移动而变化,并且墨不会因为动压的变化而移动。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仅与通过执行记录操作从记录头3所排出的墨的量相对应的量的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根据主容器9内部的负压,响应于缓冲室12和连通管21的状态,可以进行用于吸入空气或墨的操作。因此,可以继续供墨,并且根据记录信号在方向S1上进行记录操作。
接着参考图4C说明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的移动。在如图4B所示的预定区间中,对于记录操作,滑架2以恒定速度在方向S1上移动。随后,通过装配在记录设备主体上的控制系统(参考图2)控制保持记录头3的滑架2,以使得利用负加速度a12使滑架2减速。
在减速区间,供给管4内部的墨受到通过负加速度a12所生成的惯性力。由于将供给管4配置成与滑架2的移动方向平行,所以受到惯性力的墨从供给管4向记录头3的方向移动。此时所生成的压力是通过加速度a12施加于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12。
接受动压P12的墨从供给管4向记录头3移动,并且该移动降低了副容器10内部的压力。
在中空管11中,生成流路阻力和弯月面压力阻力,作为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Pi。因此,当动压P12变得高于该压力阻力Pi时,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这里,主容器9内部处于负压。因此,如果如图4C所示,在连通管21和缓冲室12内部存在墨,则经由连通管21将缓冲室12内部的墨吸入主容器9中。另一方面,如果在连通管21或缓冲室12内部没有墨,则经由大气连通管22、缓冲室12和连通管21将空气吸入主容器9内部。
此外,通过动压P12向记录头3移动的墨流入记录头3内部的储存器中。通过压力调整构件40调整此时所生成的压力。由于存在压力调整构件40可以调整波动量的限制,所以希望可以控制动压P12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这样的控制可以防止记录头3的排出口的墨泄漏。
也就是说,应用加速度a12,从而使得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12(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2)变得高于中空管11的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Pi(P2>Pi)。施加加速度a12,能够使得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此外,如果将加速度a12设置成使得动压P12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参考关系式(2)),则可以防止排出口的墨泄漏。
关系式(2):Ph>P2>Pi
在利用加速度a12减速时,滑架2逐渐降低速度,并且变成静止。然后,滑架2开始在方向S2上移动。图4D示出方向S2上的滑架2的加速度的状态。这里,加速度a13的方向与加速度a12的方向相同,并且向管内部的墨施加墨动压P13(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2)。由于此时的压力阻力关系满足与图4C的相同的关系式,所以与图4C所示的状态相同,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
图4E示出滑架2从图4D所示的状态开始以恒定移动速度(例如,25英寸/秒)在方向S2上移动的状态。与图4B所示的状态相同,在滑架2以该恒定速度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向记录介质13排出墨,进行方向S2上的记录操作。
在预定区间中以恒定速度移动的过程中进行记录操作之后,如图4F所示,利用加速度a14使滑架2减速。这里,加速度a14的方向与加速度a11的方向相同,并且向管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14(在关系式中表示为P1)。此时,压力阻力关系满足与图4A所示的相同的关系式。也就是说,与图4A所示的状态相同,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
因此,滑架2在正向和反向上重复进行扫描,从而使得特别在图4C和4D所示的加速和减速区域中,通过使用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
下面是用于这些操作的记录设备主体的一个示例性结构。
副容器10具有约30ml的容量。连通管21具有约1mmΦ~2mmΦ的内径和约25mm~30mm的长度。连通管21具有向副容器10内部的大体0mm的侵入量和向主容器9内部的约2.5mm的侵入量。供给管4具有约2mmΦ~2.5mmΦ的内径和约650mm~1000mm的长度。记录头3的排出口具有弯月面压力阻力,该弯月面压力阻力具有约5kPa~10kPa的负压。
图5A和5B分别示出往复扫描(还称为双向记录)期间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中的滑架2的滑架速度的例子和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假定图4A、4B和4C各自中的方向S1(可以将与图4A、4B和4C各自中以箭头X所示的方向大体相同的方向表示为正X方向)被设置为正的。可以将图4D、4E和4F各自中的方向S2(可以将与图4D、4E和4F中以箭头X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为负X方向)设置成负的。
如参考图4A~4F所述,记录设备的滑架扫描区间具有加速/减速区间和恒定速度区间。加速/减速区间用于向副容器10填充墨。本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具有约36英寸的滑架扫描区间。然而,滑架扫描区间不局限于此,只要滑架2可以利用在加速/减速区间生成具有预定关系的动压的加速度来进行扫描即可。
在图5A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移动速度。在图5B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加速度。在图5A中,滑架2在时刻0是静止的。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11(例如,200英寸/秒2)在方向S1上移动。在移动预定时间之后,滑架2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移动。在进一步移动预定时间之后,利用加速度a12(例如,230英寸/秒2)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随后,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13(例如,例如,200英寸/秒2)在方向S2上移动。在移动预定时间之后,滑架2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移动。在进一步移动预定时间之后,利用加速度a14(例如,230英寸/秒2)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
更具体地,可以如下表示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
表达式(3):Pn=(mn·an)/S
mn:经受加速度的墨的质量
S:供给管4的截面面积
an:滑架2的加速度
此外,如下表示生成最大动压时的墨的质量。
表达式(4):mn=kSLn
k:墨的比重
S:供给管4的截面面积
Ln:经受加速度的惯性的供给管4的最大长度
将表达式(4)代入表达式(3)生成下面的表达式。
表达式(5):Pn=kLnan
也就是说,可以将关系式(1)的Ph>P1>Pa和关系式(2)的Ph>P2>Pi分别转换成Ph/(kL1)>a1>Pa/(kL1)和Ph/(kL2)>a2>Pi/(kL2)。
因此,控制记录操作期间的滑架2以进行满足上述关系的加速度的加速,从而使得可以通过使用在供给管4中所生成的墨动压利用来自主容器9的墨对副容器10进行填充。因此,可以在无需中断记录操作的情况下向副容器10可靠地填充墨,以节省用于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的时间。
当在如图4A和4F所示的状态下,利用足够量的墨填充副容器10时,经由中空管11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墨,而不是空气。因此,不会进行使用动压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
此外,将本典型实施例设置成不限制用于生成加速度的时间,并且这些附图仅是例子。此外,在本典型实施例所述的示例性情况下,空气首先移动,然后墨移动。然而,这一情况仅是一个例子。可选地,可以首先移动墨,然后可以使空气移动。
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在记录操作期间进行往复扫描时所生成的动压来向副容器填充墨。在第二典型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在单向记录期间所生成的动压来向副容器填充墨。
图6A、6B、6C、6D和6E是示出利用单向记录期间滑架2的移动,通过使用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时所进行的操作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图6A~6F示出滑架2的一个往复移动。此外,通过箭头S1和S2示出滑架2的移动方向。图6A、6B和6C各自示出滑架2在方向S1上的移动,而图6D和6E各自示出滑架2在方向S2上的移动。
通过加速度a21,对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21(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1),并且通过加速度a22,对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22(在关系式中表示为P2)。此外,分别通过加速度a23和a24,对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23和P24(在下面的关系式中分别表示为P2和P1)。另外,应用中空管11内部的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Pi、中空管11内部的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和记录头3的排出口(未示出)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
首先参考图6A说明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的移动。
通过装配在喷墨记录设备主体上的控制系统(参考图2)控制保持记录头3的滑架2,以利用加速度a21使得滑架2在方向S1上加速。被连接至记录头3的供给管4包括随着滑架2的移动而移动的区间。这里,在供给管4内,随着滑架2的移动而移动的该区间中的墨受到由加速度a21所生成的惯性力。由于与滑架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配置供给管4,所以通过受到加速度a21所生成的惯性力,墨从供给管4向副容器10移动。此时所生成的压力是利用加速度a21施加于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21。
随后,接受动压P21的墨从供给管4内部移动至副容器10,从而向副容器10内部施加压力。
在副容器10内部的上部存在空气层,并且空气层与中空管11接触。这里,在主容器9内部的中空管11的连接边缘处,生成流路阻力和弯月面压力阻力,作为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也就是说,如果动压P21高于该压力阻力Pa,则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如果主容器9内部由于空气移动而加压,则主容器9内部的墨经由连通管21向缓冲室12移动。当墨移动进缓冲室12中时,经由大气连通管22推出缓冲室12内部的空气。
此外,动压P21使得墨从记录头3的储存器流出。通过压力调整构件40调整此时所生成的压力。由于存在压力调整构件40可以调整波动量的限制,所以希望可以控制动压P21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这一控制可以防止空气从记录头3的排出口流入记录头3内部。
也就是说,应用加速度a21,以使得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21(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1)变得高于中空管11的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P1>Pa)。施加这样的加速度a21,能够使得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此外,如果将加速度a21设置成使得动压P21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参考关系式(1)),则可以防止从排出口的空气流入。
关系式(1):Ph>P1>Pa
图6B示出滑架2从图6A所示的状态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移动的状态。在以恒定速度移动的过程中,压力不会因滑架2的移动而变化,并且墨不会因动压的变化而移动。在图6B所示的状态下,仅与通过执行记录操作从记录头3所排出的墨的量相对应的量的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根据主容器9内部的负压,响应于缓冲室12和连通管21的状态,可以进行用于吸入空气或墨的操作。因此,可以继续供墨,并且根据记录信号在方向S1上进行记录操作。
接着参考图6C说明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的移动。在图6B所示的预定区间中,对于记录操作,滑架2以恒定速度在方向S1上移动。随后,通过装配在记录设备主体上的控制系统(未示出)控制保持记录头3的滑架2,以利用负加速度a22使滑架2减速。
在减速区间中,供给管4内部的墨受到通过负加速度a22所生成的惯性力。由于与滑架2的移动方向平行地配置供给管4,所以受到惯性力的墨从供给管4向记录头3的方向移动。此时所生成的压力是通过加速度a22施加于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22。
接受动压P22的墨从供给管4向记录头3移动,并且该移动降低副容器10内部的压力。
在中空管11中,生成流路阻力和弯月面压力阻力,作为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因此,当动压P22变得高于该压力阻力Pi时,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这里,主容器9内部为负压。因此,如果如图6C所示,在连通管21和缓冲室12内部存在墨,则缓冲室12内部的墨经由连通管21被吸入主容器9中。另一方面,如果在连通管21或缓冲室12内部没有墨,则经由大气连通管22、缓冲室12和连通管21将空气吸入主容器9内部。
此外,通过动压P22向记录头3移动的墨流入记录头3内部的储存器中。通过压力调整构件40调整此时所生成的压力。由于存在压力调整构件40可以调整波动量的限制,所以希望可以控制动压P22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这样的控制可以防止记录头3的排出口的墨泄漏。
也就是说,应用加速度a22,从而使得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P22(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2)变得高于中空管11的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Pi(P2>Pi)。施加加速度a22,这能够使得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此外,如果将加速度a22设置成使得动压P22低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参考关系式(2)),可以防止排出口的墨泄漏。
关系式(2):Ph>P2>Pi
当利用加速度a22减速时,滑架2逐渐降低速度,并且变成静止。然后,滑架2开始在方向S2上移动。图6D示出滑架2在方向S2上的加速度的状态。这里,加速度a23的方向与加速度a22的方向相同,并且向管内部的墨施加墨动压P23(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2)。由于此时的压力阻力关系满足如图6C一样的关系式,所以与图6C所示的状态相同,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
然后,如图6E所示,利用加速度a24使滑架2减速。这里,加速度a24的方向与加速度a21的方向相同,并且向管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24(在关系式中表示为P1)。此时,压力阻力关系满足与图6A的相同的关系式。也就是说,与图6A所示状态相同,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
因此,滑架2重复进行往复记录操作,从而使得特别在图6C和6D所示的加速和减速区域中,通过使用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
图7A和7B分别示出单向记录期间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中的滑架2的滑架速度的例子和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假定将图6A、6B和6C各自中的方向S1(正X方向)设置成正的。将图6D和6E各自中的方向S2(负X方向)设置成负的。在图7A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移动速度。在图7B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加速度。在图7A中,滑架2在时刻0是静止的。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21(例如,200英寸/秒2)在方向S1上移动。在移动预定时间之后,滑架2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移动。在进一步移动预定时间之后,利用加速度a22(例如,230英寸/秒2)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随后,滑架2以加速度a23(例如,200英寸/秒2)在方向S2上移动。在移动预定时间之后,利用加速度a24(例如,230英寸/秒)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
将本典型实施例设置成不限制用于生成加速度的时间,并且这些附图仅是例子。此外,在本典型实施例的说明中,在滑架2在S1方向上的移动期间进行记录操作,并且在滑架2在S2方向上的移动期间不进行记录操作。然而,这仅是例子,并且进行记录操作的滑架2的移动方向不局限于此。在本典型实施例的说明中,空气首先移动,然后墨移动。然而,这一情况仅是一个例子。可选地,墨可以首先移动,然后可以使空气移动。
使用加速度恒定的情况说明了第一和第二典型实施例。然而,加速度可以是可变的。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操作与参考图4A~4F所述的大体相同,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通过加速度a31向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31(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1),并且通过加速度a32向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32(在关系式中表示为P2)。此外,分别通过加速度a33和a34向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33和P34(在下面的关系式中分别表示为P2和P1)。
图8A和8B分别示出在双向记录过程中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中的滑架2的滑架速度的例子和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假定将图8A和8B各自中的方向S1(正X方向)设置成正的,并且将图8A和8B各自中的方向S2(负X方向)设置成负的。在图8A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移动速度。在图8B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加速度。在图8A中,滑架2在时刻0为静止的。滑架2开始通过波动的(例如,从100英寸/秒2到200英寸/秒2的波动)加速度a31在方向S1上移动。在移动预定时间之后,滑架2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移动。在进一步移动预定时间之后,利用波动的(例如,从230英寸/秒2到100英寸/秒2的波动)加速度a32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然后,滑架2开始以波动的(例如,从100英寸/秒2到200英寸/秒2的波动)加速度a33在方向S2上移动。在移动预定时间之后,滑架2达到预定速度(例如,25英寸/秒),并且以恒定速度移动。在进一步移动预定时间之后,利用波动的(例如,从230英寸/秒2到100英寸/秒2的波动)加速度a34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
在图8B中,正加速度区域内的点划线表示施加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空气所使用的动压的加速度的下限。加速度的负加速度区域内的点划线表示施加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墨所使用的动压的加速度的上限。如图8B所示,波动的加速度a31和a34各自的一部分是施加使P1>Pa成立,理想地是使Ph>P1>Pa成立的动压的加速度。此外,波动的加速度a32和a33各自的一部分是施加使P2>Pi成立,理想地是使Ph>P2>Pi成立的动压的加速度。这些加速度使得能够进行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加速度的波动并非必须是不连续的。
将本典型实施例设置成不限制用于生成加速度的时间,并且这些附图仅是例子。此外,使用空气首先移动、然后墨移动的情况说明了本典型实施例。然而,这一情况仅是一个例子。可选地,墨可以首先移动,然后可以使空气移动。此外,尽管使用记录操作作为例子说明了本典型实施例,但是并非必须进行记录。
在第一至第三各典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记录操作过程中控制滑架的加速度向副容器填充墨。然而,代替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加速度,可以通过使用诸如用于清洁记录头的扫描操作和定位调整的序列等的操作,向副容器填充墨。
此外,在更换主容器,并且在没有输入记录信号的非记录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向副容器的墨填充时,或者当在喷墨记录设备到货时需要进行初始墨填充时,可以执行向副容器填充墨的专用往复扫描。可以如下进行非记录操作过程中向副容器填充墨的专用操作。
图9A、9B、9C和9D是示出根据第四典型实施例的在非记录过程中随着滑架2的移动,通过使用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向副容器10填充墨时所进行的操作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图9A、9B、9C和9D示出滑架2的一个往复移动。此外,通过箭头S1和S2表示滑架2的移动方向。也就是说,图9A和9B各自示出滑架2在方向S1上的移动,而图9C和9D各自示出滑架2在方向S2上的移动。
通过加速度a41对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41(在下面的关系式中表示为P1),并且通过加速度a42,对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42(在关系式中表示为P2)。此外,分别通过加速度a43和a44,对供给管4内部的墨施加动压P43和P44(在下面的关系式中分别表示为P2和P1)。另外,应用中空管11内部的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Pi、中空管11内部的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Pa和记录头3的排出口(未示出)处的弯月面压力阻力Ph。
首先,在时刻0处于静止的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41在方向S1上移动。这里,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图9A)。在达到预定滑架速度之后,利用加速度a42使滑架2减速。这里,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图9B)。滑架2逐渐降低速度,并且变成静止。然后,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43在方向S2上移动。这里,墨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图9C)。在达到预定滑架速度之后,利用加速度a44使滑架2减速。这里,空气从副容器10向主容器9移动(图9D)。
滑架2重复进行往复记录操作,从而使得在非记录操作过程中向副容器10填充墨。
图10A和10B分别示出在非记录操作过程中,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中的滑架2的滑架速度的例子和加速度分布图的例子。假定将图9A和9B各自中的方向S1(正X方向)设置成正的。将图9C和9D各自中的方向S2(负X方向)设置成负的。在图10A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移动速度。在图10B中,水平轴表示时间,并且垂直轴表示滑架2的加速度。在图10A中,滑架2在时刻0是静止的。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41(例如,200英寸/秒2)在方向S1上移动。在移动预定距离(时间)之后,利用加速度a42(例如,230英寸/秒2)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随后,滑架2开始以加速度a43(例如,200英寸/秒2)在方向S2上移动。在移动预定距离(时间)之后,利用加速度a44(例如,230英寸/秒2)使滑架2减速,并且最终变成静止。
控制加速度a41的动压P41以使得上述P1>Pa成立,理想的是使Ph>P1>Pa成立,并且控制加速度a42的动压P42以使得上述P2>Pi成立,理想的是使Ph>P2>Pi成立。此外,控制加速度a43的动压P43以使得P2>Pi成立,更理想的是使Ph>P2>Pi成立,并且控制加速度a44的动压a44以使得P1>Pa成立,更理想的是使Ph>P1>Pa成立。这类控制使得能够向副容器10填充墨。
如这一系列的滑架2的滑架速度和加速度分布图一样,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的专用滑架操作使得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副容器10有效填充墨。
在该操作中,操作滑架2以使得始终生成加速度。然而,如图5A和5B、图7A和7B、以及图8A和8B所示,可以在加速和减速之间配置恒定速度区间。在恒定速度期间,不排出用于记录的墨,从而使得可以仅执行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
在第一至第四各典型实施例中,通过仅使用利用滑架2的往复扫描所施加的动压的变化,进行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填充墨的序列。然而,可以控制喷墨记录设备,以使得除使用动压的变化向副容器的墨填充以外,还利用隔膜阀进行墨填充操作。在非记录期间可以进行使用隔膜阀的墨填充操作,因而缩短了用于向副容器的墨填充的时间。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五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主体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五典型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向副容器填充墨的流程图。
除用于连接副容器10和记录头3的供给管4的中间部分中由挠性材料所制成的隔膜阀14的结构以外,图11所示的记录设备主体与图3所示的相同。下面仅说明该不同。
隔膜阀14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关闭状态下,通过降低隔膜阀14的容量来关闭墨流路,在打开状态下,通过增大隔膜阀14的容量打开墨流路。图12A和12B是示出通过隔膜阀14供墨的截面图。
隔膜阀14可以使用弹簧31、杆32和弹簧保持构件34改变其容量。图12A示出隔膜阀14的容量最大的状态。这里,如图12A所示的杆32的向上移动增大了隔膜阀14的容量,从而使得在方向A1(记录头3侧)和方向A2(副容器10侧)上从供给管4将墨供应至隔膜阀14中。图12B示出隔膜阀14的容量最小的状态。这里,如图12B所示的杆32的向下移动降低隔膜阀14的容量,从而使得从隔膜阀14内部向供给管4的方向B1(记录头3的方向)和方向B2(副容器10的方向)供墨。当副容器10充满墨,并且在其上部没有空间时,墨返回至主容器9。然而,如果存在空间,则在墨返回至副容器10时所生成的压力将该空间中的空气推向主容器9。然后,当如图12A所示,隔膜阀14的容量再次增大时,从副容器侧所连接的供给管4向方向A2吸回墨。因此,副容器10中具有负压,并且将主容器9中的墨供应至副容器10中。压力调整构件40抵消在各操作期间在记录头侧所生成的压力的波动。重复这些操作以强制向副容器10填充墨。
当将主容器9最初安装至记录设备时,或者在紧接着利用一个新主容器更换主容器9之后,除本实施例的通过使用供给管4内部的墨的动压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使用隔膜阀14强制进行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用于强制填充操作的隔膜阀14的使用,可以缩短用于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的时间。
例如,根据图13所示的流程图执行在将主容器9初始安装至记录设备时所进行的墨填充操作。
在步骤S101,用户初始将主容器9安装至喷墨记录设备。在步骤S102,用户设置记录头3和主容器9。随后,在步骤S103,用户设置记录介质。在步骤S104,喷墨记录设备使得用盖子盖住记录头3,并且进行头清洁操作。喷墨记录设备进行减压恢复操作,从而使得主容器9、副容器10、供给管4和记录头3通过墨而顺畅连通。这里,尽管副容器10中存在墨,但是墨的量不足。在步骤S105,喷墨记录设备与滑架操作一起进行定位调整操作或清洁操作。该操作使得墨能够从主容器9向副容器10移动。在步骤S106,喷墨记录设备通过使用隔膜阀14进行向副容器10的墨填充操作,从而使得向副容器10填充足够量的墨。在使用隔膜阀14的墨填充操作中,由于到步骤S104时向副容器10填充了一定量的墨,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副容器10填充预定量的墨。在步骤S107,喷墨记录设备重复进行墨填充操作,直到向副容器10填充预定量的墨为止。当向副容器10填充了预定量的墨时,结束初始安装操作。
使用在诸如A1大小和A0大小等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大型喷墨记录设备,说明了上述各典型实施例。然而,这些典型实施例不局限于此。这些典型实施例可应用于用于在诸如A3大小、A4大小或更小大小等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商务打印机。
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3)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其包括排出口;
滑架,用于在其上装配了所述记录头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
主容器,用于储存墨;
副容器,用于经由管从所述主容器被提供墨;
供给管,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副容器;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滑架,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度,以使得所述供给管内部的墨的动压变得大于所述管中对墨移动的压力阻力和对空气移动的压力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和减速,以使得空气经由所述管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主容器移动,并且使得墨从所述主容器向所述副容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管在重力方向上连接所述主容器的下部和所述副容器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供给管包括随着所述滑架的移动而移动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导轨,所述导轨用于支持所述滑架,
其中,所述供给管的一部分配置成与所述导轨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当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度,以使得所述供给管内部的墨的动压变得小于所述排出口的弯月面压力阻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除被连接至所述供给管和所述管的部分以外,所述副容器是密闭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供给管包括隔膜阀。
10.一种用于在喷墨记录设备中从主容器向副容器填充墨的方法,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其包括排出口;滑架,用于在其上装配了所述记录头的情况下进行往复扫描;主容器,用于储存墨;副容器,用于经由管从所述主容器被提供墨;以及供给管,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副容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使墨从所述供给管向所述副容器移动以及使空气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主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正向上加速;
以使墨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供给管移动以及使墨从所述主容器向所述副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所述正向上减速;
以使墨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供给管移动以及使墨从所述主容器向所述副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反向上加速;以及
以使墨从所述供给管向所述副容器移动以及使空气从所述副容器向所述主容器移动的加速度,使所述滑架在所述反向上减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下面的步骤:在所述正向上的加速和所述正向上的减速之间、以及在所述反向上的加速和所述反向上的减速之间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以恒定速度扫描所述滑架来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通过使用所述供给管中所设置的隔膜阀来使墨从所述主容器向所述副容器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控制所述滑架的加速度,以使得所述供给管内部的墨的动压变得小于所述排出口的弯月面压力阻力。
CN201310150295.6A 2012-04-26 2013-04-26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Active CN103373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0962A JP5968047B2 (ja) 2012-04-26 2012-04-26 インク充填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100962 2012-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79A true CN103373079A (zh) 2013-10-30
CN103373079B CN103373079B (zh) 2015-08-26

Family

ID=49459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50295.6A Active CN103373079B (zh) 2012-04-26 2013-04-26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39008B2 (zh)
JP (1) JP5968047B2 (zh)
CN (1) CN1033730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4298A (zh) * 2016-06-23 2017-04-19 合肥晖腾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制图绘图仪双墨盒喷墨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9446B2 (ja) * 2015-07-31 2021-07-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US20210187951A1 (en) * 2018-12-11 2021-06-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pittoon cartridge for a printing device
JP2022186388A (ja) 2021-06-04 2022-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3330A (zh) * 2001-07-06 2004-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583411A (zh) * 2000-01-31 2005-02-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US20070252860A1 (en) * 2006-04-27 2007-11-0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he same
US20080238979A1 (en) * 2007-03-28 2008-10-02 Takaichiro Umeda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9083387A (ja) * 2007-10-02 2009-04-23 Ricoh Co Ltd 記録液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1621A1 (en) * 2009-03-10 2010-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lling ink into ink tank i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CN102189806A (zh) * 2010-01-22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液体喷出头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044020D1 (de) * 1999-11-05 2010-04-29 Seiko Epson Corp Aufzeichnungsgerät des tintenstrahltyps und verfahren zur tintenversorgung für den untertank mittels desselben gertes und verfahren zur kontrolle der dem untertank zugeführten tintenmenge mittels desselben gerätes
JP2001187459A (ja) * 1999-12-28 2001-07-10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65535B2 (ja) * 2009-02-14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3910B2 (ja) * 2009-03-10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3411A (zh) * 2000-01-31 2005-02-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CN1533330A (zh) * 2001-07-06 2004-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US20070252860A1 (en) * 2006-04-27 2007-11-0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he same
US20080238979A1 (en) * 2007-03-28 2008-10-02 Takaichiro Umeda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9083387A (ja) * 2007-10-02 2009-04-23 Ricoh Co Ltd 記録液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1621A1 (en) * 2009-03-10 2010-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lling ink into ink tank i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CN102189806A (zh) * 2010-01-22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液体喷出头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4298A (zh) * 2016-06-23 2017-04-19 合肥晖腾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制图绘图仪双墨盒喷墨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6738A (ja) 2013-11-07
CN103373079B (zh) 2015-08-26
JP5968047B2 (ja) 2016-08-10
US9139008B2 (en) 2015-09-22
US20130286063A1 (en) 201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7681B2 (en) Printing system having multiple printheads and bypass lines
CN103373079A (zh) 墨填充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AU2014259492B2 (en) Printing system with fixed printheads and movable vacuum plate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