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制备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用于制备冶疗肝胆疾病的用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含有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药物组合物。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栀子含环烯醚萜类成分,主要有栀子苷(gardenoside),都桷子苷(geniposide),都桷子素-1-龙胆双糖苷(genipin-1-gentiobioside),山栀苷(shanzhiside),栀子酮苷(gatdoside),鸡屎藤次苷甲酯(scandoside methylester),都桷子苷酸(genipodidic acid),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deacetylaxperulodidic acid),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methyl deacetylasperulosidate),10-乙酰基都桷子苷(10-acetylgeniposide),6″-对-香豆酰基都桷子素龙胆双糖苷(6″-coumaroyl genipin geniobioside),还含酸类成分,绿原酸,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3-O-咖酰基-4-O-芥子酰基奎宁酸,3,5-二-O-咖啡酰基-4-O-(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宁酸,3,4-二咖啡酰基-5-(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宁酸,藏红花酸,藏红花素,熊果酸,藏红花素葡萄糖苷等。其中栀子苷能增加胆汁分泌,中国药典栀子项下鉴别和含量测定均以栀子苷为指标性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大多数易溶于水和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栀子苷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
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提工艺的研究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子量都较小,其苷和苷元均偏于亲水性,因此,这类化合物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醋酸乙酯;我们结合生产常用提取方法,采用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方法设计为:一采用水煎煮提取,二用醇回流提取,三用醇渗漉提取。为了筛选最优工艺,分别对三种工艺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出各自的最优工艺,再进行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其中栀子甙对照品(含量测定用批号0749-9806)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栀子购于江西省樟树市药材公司。
1.1水煎煮提取工艺的研究
1.1.1提工艺条件的正交安排
水提取工艺中有效成分提取得率高低与药材粒度、溶剂用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有关,药材粒度越细,提取率越高,但药材粒度细粉太多则易糊化,由于本品为果实类药材,固将其打碎,粒度约绿豆大小,选取溶剂用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用正交表L4(23)进行试验,因素水平安排见表1。试验设计和结果表2。
表1水煎煮工艺因素水平安排
因素
水平 A B C
溶剂用量药材倍数 煎煮时间(h) 煎煮次数
1 10 1 1
2 12 1.5 2
1.1.2水煎煮提取方法取栀子药材粉碎成绿豆大小的粒度,分别按表2实验设计加10或12量的水,煎煮提取1次或2次,一次1小时或1.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真空干燥,得供试品。
1.1.3各种指标成分测定方法
1.1.3.1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测定方法:取供试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1ml,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苷对照品,精密称定,以甲醇为溶剂配成18.30μg/ml溶液,作为对照品。照分光光度法,在238nm波长处测定吸取度,计算,即得。
1.1.3.2栀子含量测定方法:流动相:乙腈-水(15∶85);流速:0.9ml/min,检测波长为238nm。
取供试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5ml,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苷对照品,精密称定,以甲醇为溶剂分别配成29.28μg/ml、39.60μg/ml溶液,作为对照品。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在波长238nm测定,计算,即得。
表2水煎煮工艺试验设计和结果
试验号 A B C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1 1 1 1 26.74 10.14 22.15
2 1 2 2 27.38 10.80 25.61
3 2 1 2 30.31 10.65 28.93
4 2 2 1 25.91 9.74 27.86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 k1 54.12 57.05 52.65 ΣY=110.34
k2 56.22 53.29 57.69 CT=G2/N=3043.73
栀子苷 k1 20.94 20.79 19.88 ΣY=41.33
k2 20.39 20.54 21.45 CT=G2/N=427.04
得膏率 k1 47.76 51.08 50.01 ΣY=104.55
k2 56.79 53.47 54.54 CT=G2/N=2732.68
1.2醇回流提取工艺的研究
1.2.1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的正交安排
醇回流提取与选用溶剂用量、回流时间、回流提取次数、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药材粒度越细,提取率越高,因此药材粉碎粗粉,选用正交表L9(34)进行试验。因素水平安排见表3。试验设计和结果见表4。
表3醇回流工艺因素水平安排
因素
水平 A溶剂用量(药材倍数) B回流时间(小时) C回流次数 D乙醇浓度(%)
1 8 1 1 50
2 10 1.5 2 70
3 12 2 3 95
1.2.2醇回流提取方法取栀子药材粉碎成粗粉,按表4实验设计方法分别加不同浓度、不同量的乙醇,回流提取1、2次或3次,一次1、1.5小时或2小时,合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真空干燥,得供试品。
1.2.3各指标成分测定方法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同水提法
表4醇回流工艺试验设计和结果
试验号 A B C D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1 1 1 1 1 40.08 13.14 27.59
2 1 2 2 2 40.09 12.12 28.99
3 1 3 3 3 42.96 15.17 29.63
4 2 1 2 3 42.23 15.22 20.12
5 2 2 3 1 38.20 10.91 19.87
6 2 3 1 2 45.54 12.99 27.74
7 3 1 3 2 39.71 12.08 30.27
8 3 2 1 3 49.45 17.63 18.53
9 3 3 2 1 39.35 11.07 29.30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k1 123.13 122.02 135.07 117.63 ΣY=377.61
k2 125.97 127.74 121.67 125.34 CT=G2/N=15843.26
k3 128.51 127.85 120.87 134.64 ΣY2=15946.29
栀子苷k1 40.43 40.44 43.76 35.12 ΣY=120.33
k2 39.12 40.66 38.41 37.19 CT=G2/N=1608.81
k3 40.78 39.23 38.16 48.02 ΣY2=1648.39
得膏率k1 86.21 77.98 73.86 76.76 ΣY=232.04
k2 67.73 67.39 78.41 87.00 CT=G2/N=5982.51
k3 78.10 86.67 79.77 68.28 ΣY2=6166.83
1.3醇渗漉提取工艺的研究
1.3.1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的正交安排
影响渗漉提取完全与否的主要因素有药材粉碎粒度,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渗漉速度,浸润时间,一般粒度细提取效果好,但颗粒太细易堵塞,生产一般用粗粉,因此本实验选择乙醇浓度、溶剂用量,二个考察因素,选用正交表L9(34)进行试验。因素水平安排见表5。试验设计和结果见表6。
表5醇渗漉工艺因素水平安排
水平 因素
A乙醇浓度(%) C溶剂用量(倍)
1 40 8
2 60 10
3 80 12
1.3.2醇渗漉提取方法取栀子药材粉碎成粗粉,按表5实验设计方法分别加不同浓度、不同量的乙醇,渗漉提取,合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稠膏状,真空干燥,得供试品。
1.3.3各指标成分测定方法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同水提法
表6醇渗漉工艺试验设计和结果
试验号 A B C D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1 1 1 1 1 46.53 14.59 25.29
2 1 2 2 2 39.97 13.23 25.45
3 1 3 3 3 38.51 12.83 26.19
4 2 1 2 3 46.68 13.84 27.17
5 2 2 3 1 41.58 14.22 27.21
6 2 3 1 2 51.63 16.59 28.32
7 3 1 3 2 46.23 16.95 20.04
8 3 2 1 3 48.10 16.18 20.16
9 3 3 2 1 42.03 14.20 19.03
总环烯k1 125.01 139.44 146.26 130.14 ΣY=401.26
醚萜苷k2 139.89 129.65 128.68 137.83 CT=G2/N=17889.95
k3 136.36 132.17 126.32 133.29 ΣY2=18036.58
栀子苷k1 40.65 45.38 47.36 43.01 ΣY=132.60
k2 44.65 43.63 41.27 46.77 CT=G2/N=1954.52
k3 47.33 43.62 44.00 42.85 ∑Y2=1972.23
得膏率k1 76.93 72.50 73.77 71.53 ΣY=218.86
k2 82.70 72.82 71.65 73.8 CT=G2/N=5322.19
k3 59.23 73.54 73.44 73.52 ΣY2=5423.99
1.4三种最优方案的比较
取50g栀子粗粉,按水煎煮、醇回流、醇渗漉三种最优方案分别进行实验,以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和得膏率为主要考察指标,确定工艺最终的最优方案,结果见表7。
表7三种最优方案的比较结果
工艺 栀子总稀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水煎煮 30.27 10.68 28.96
醇回流 45.89 12.76 27.98
醇渗漉 48.86 14.48 27.31
从表7可知,水煎煮、醇回流、醇渗漉三种工艺所得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差异较大,但三者得膏率差异不大。醇渗漉工艺和醇回流工艺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及得膏率远远高于水煎煮工艺。水煎煮液含果胶、粘液质、多糖等很多,过滤十分困难,故不被采用。醇回流工艺和醇渗漉工艺之间比较,差异不大,回流时温度高,大量果胶、粘液质、多糖等成分溶出,稍冷,这些成分则渐渐析出,使过滤十分困难,而醇渗漉不需要加热,果胶、粘液质、多糖等成分溶出较少,有利于精制,且设备简单,易操作,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因此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提取采用醇渗漉工艺,即8倍量60%的乙醇渗漉工艺。
1.5不同渗漉速度的研究
渗漉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生产周期和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质量,因此设计了快、中、慢三种不同渗漉速度其研究方法如下:
取1000g栀子粗粉,用60%的乙醇8000ml进行渗漉,分别以1-2、3-4、5-6ml/分钟的速度进行渗漉,考察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及得膏率,结果见表8。
表8不同渗漉速度结果
渗漉速度(ml/分)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1-2 46.23 16.95 29.06
3-4 45.93 15.59 28.89
5-6 44.68 14.84 27.95
从表8结果可知三种渗漉速度差异不大,为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生产时间,宜采用3-4ml/分钟的速度进行渗漉。
2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精制工艺的研究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子量都较小,其分离纯化可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活性碳吸附法或硅胶、氧化铝柱层析法,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从上述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浸出物分析,药材水、醇热提浸膏中除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外,其他大多为果胶、粘液质等,也可采用醇沉法除去果胶、粘液质等;因此,我们采用①活性碳吸附法,②醋酸乙酯萃取法,③氧化铅柱层析法,④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⑤醇沉法这五种方法进行精制实验,以找到最合理的精制方法。
我们取不同精制工艺得到的粉末0.2g,加甲醇10ml溶解。另取栀子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烘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果见附图,不同精制工艺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及得膏率测定结果见表9。
表9不同精制工艺测定结果
工艺 总环烯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活性碳吸附法 紫外光谱与栀子苷有差异
醋酸乙酯萃取法 紫外光谱与栀子苷有差异 5%
氧化铝柱层析法 无法除去杂质,达不到精制目的
醇沉法 59.10 18.01 19.52
大孔吸附树脂法 62.72 13.09 19.20
从附表薄层色谱图可见,各样品中均有栀子苷,除醋酸乙酯提取物斑点较其它样品少二个外,其它各种方法精制物中斑点数基本一致。从表9测定结果可知,活性碳吸附法、醋酸乙酯萃取法精制后紫外扫描图谱与栀子苷不一致。氧化铅柱层析法达不到精制的目的。而醇沉法、大孔吸附树脂法可以达到精制的目的。其得膏率及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差异很小,栀子苷含量醇沉法稍高于大孔吸附树脂法。醇沉法根据栀子醇漉液中主要杂质为果胶、粘液质、多糖等成分,这些成分在高浓度乙醇中溶解度小,容易沉淀析出,且该方法简单,实用,杂质除去率高,成本低,适合工业化大生产。大孔吸附树脂法中使用的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较困难,而目前尚没有药用规格。因此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精制采用醇沉法。
2.1醇沉精制工艺的研究
2.1.1漉液的不同浓缩程度对醇沉的影响的研究
取1000g栀子粗粉,照流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ID),用8倍药材量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3-4ml/分钟的速度进行渗漉,收集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5份分别浓缩成每毫升浓缩液含药材为1g,1.5,2g,2.5g,3g的浓缩液,分别加入5倍体积量乙醇,充分搅拌,放置24小时后,倾出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干燥,作为供试品。考察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及得膏率。结果见表10(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同水提法)。
表10漉液的不同浓缩程度对醇沉的影响的测定结果
浓缩液 乙醇用量(ml) 总环烯醚萜类含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g/ml) 量(%)
1 500 45.67 16.83 17.68
1.5 332 47.66 17.07 17.64
2 250 47.96 17.62 17.16
2.5 200 50.86 19.98 15.22
3 166 51.17 20.06 14.55
从表10可知,浓缩液太稀,乙醇用量非常大,且杂质除去率低;浓缩液太稠,得膏率太低,损失太大,综合考虑以每毫升浓缩液含2-3g药材为最佳浓缩度。
2.1.2不同乙醇用量对醇沉效果的影响的研究
取5.1另5份漉液,均浓缩为40ml分别加入不同量的乙醇,放置24小时后,减压回收乙醇,干燥,作为供试品。考察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及得膏率。
结果见表11(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同水提法)。
表11不同乙醇用量对醇沉效果的影响的测定结果
乙醇用量(ml) 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得膏率(%)
120(3倍) 44.85 15.64 16.04
160(4倍) 47.52 16.75 14.35
200(5倍) 51.06 19.33 16.59
240(6倍) 50.69 19.31 17.26
280(7倍) 49.74 18.47 16.78
从表11可知,乙醇用量对醇沉效果影响较大,加入的乙醇量太少,则无法将杂质去除,达不到精制的目的,加入乙醇量太多,既浪费乙醇,又使得膏率降低,损失很大,故乙醇用量为浓缩液体积的6倍最优。
3干燥方法及干燥温度的研究
对精制后的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进行了研究。实验设计如下:采用烘干法、真空干燥法、喷雾干燥法三种干燥方法。烘干法、真空干燥法分别进行5种不同温度(50℃、65℃、75℃、85℃、95℃)干燥的比较。考察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以干品计)。结果见表12、13、14(栀子总环稀醚萜类、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同水提法)。
表12烘干法不同温度的测定结果
烘干温度(℃) 烘干时间(小时) 总环烯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50 60 50.26 15.85
65 52 51.00 15.82
75 42 52.23 14.53
85 38 51.03 13.57
95 36 50.89 11.15
表13真空干燥法不同温度的测定结果
真空干燥温度(℃) 干燥时间(h) 总环烯醚萜类含量(%) 栀子苷含量(%)
50 46 50.68 17.64
65 38 52.13 17.43
75 30 52.50 17.73
85 26 51.49 16.98
95 26 51.28 16.45
表14喷雾干燥法不同温度的测定结果
样号 药材投料 进样口 出风口 干燥时 得粉 得粉率% 总环烯醚萜 栀子苷含量
(kg) 温度(℃) 温度℃ 间(h) 类含量 (%)
1 40 225 132 10 4.944 12.36 55.05% 17.91
2 32 170 120 8 4.230 13.22 54.94% 18.63
3 25 225 132 7 3.515 14.06 54.44% 17.01
4 30 150 120 8 3.654 12.18 52.03% 18.20
从表12、13、14可知,烘干法、真空干燥所需时间长,真空干燥前须在水浴上进行充分的干燥,将水分控制在15-20%,真空干燥时易拉干成蜂窝状,干燥可在2-3天内完成,反之,含水量高,真空干燥时会溢出,而烘干法所需时间更长,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而喷雾干燥时间短,提取液只需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01,干燥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由于烘干干燥、真空干燥与喷雾干燥所耗时间相差太大,烘干干燥、真空干燥时间是喷雾干燥的二十多倍,因此,选择喷雾干燥。
4五批中试样品的测定结果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制备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最佳方法是醇渗漉法,醇渗漉法是:
取栀子粗粉,用40-9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1-6ml/分钟的速度进行渗漉;收集药材4-12倍量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至稠膏状,加入4-8倍量乙醇,边加边搅拌,放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2(60℃),加相当于药材3倍量的水搅拌均匀,使沉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煮沸浓缩至相对密度1.01(60℃),喷雾干燥;
优选的醇渗漉方法是:
取栀子粗粉,用40-8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3-4ml/分钟的速度进行渗漉;收集药材6-10倍量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至稠膏状,加入4-8倍量乙醇,边加边搅拌,放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2(60℃),加相当于药材3倍量的水搅拌均匀,使沉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煮沸浓缩至相对密度1.01(60℃),喷雾干燥。
最优选的醇渗漉方法是:
取栀子粗粉,照流浸膏及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I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3-4ml/分钟的速度进行渗漉。收集药材8倍量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至稠膏状(每1ml相当药材2.5g),加入6倍量乙醇,边加边搅拌,放置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02(60℃),加相当于药材3倍量的水搅拌均匀,使沉淀,放置24小时,滤过,滤液煮沸浓缩至相对密度1.01(60℃),喷雾干燥,即得。经投料5批次中试,有关测定数据列表如下。
表15五批中试样品的测定结果
批号 投药量kg 得粉kg 得粉率(%) 得膏率(%) 水分(%) 薄层鉴别
20010509 20 19 92.5 12.24 4.0 呈正反应
20010510 100 95.5 95.5 16.10 6.2 呈正反应
20010515 70 66 94.3 12.01 4.2 呈正反应
20010519 50 47 94 16.23 5.9 呈正反应
20010520 30 28 93.3 14.99 4.8 呈正反应
(继上表)五批中试样品的测定结果
批号 总提物(%) 栀子苷(%) 细菌数(个/g) 霉菌数(个/g) 致病菌
20010509 52.96 16.48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20010510 52.32 19.16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20010515 52.60 13.45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20010519 55.74 19.29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20010520 50.31 15.85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从上述中试结果分析,不同批次药材提取的干膏粉得率在12-16%之间,栀子苷含量为13-19%,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在52%-55%之间,由于原药材的差别,其干膏粉得率,栀子苷、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均有所差别,但栀子总环稀醚萜类含量都符合中药二类新药的有关要求,由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吸水性较强,生产时湿度不宜太大,操作要求快速,并尽快封藏,防潮。
5.初步稳定性试验
本品在商品流通包装条件下,通过连续三个月对不同批次的三个批号样品进行室温留样、恒湿恒湿加速实验检测,并与0月比较,结果其外观性状、鉴别、水分、含量测定等均未发生变化,卫生学检查也符合规定,说明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在初步稳定性试验期间基本稳定。
6.药效试验
给大鼠灌胃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以下简称栀子提取物)0.2g、0.4g、0.8g和1.6g生药/kg,能明显促进正常及肝损伤大鼠(异硫氰酸-1-奈酯)6小时内胆汁排泌量(P<0.01-P<0.05);对胆汁成分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没有明显影响。其利胆作用0.2g生药/k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就有显著性差异;0.4g生药/kg和0.8g生药/kg组效果最好,有一定的量-效关系;1.6g生药/kg组利胆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尽管也有显著性差异,但效果没有0.8g生药/kg组理想,特别是在肝损伤模型中尤为明显。
栀子提取物大鼠ig 1.6g,0.8,0.4g生药/kg,小鼠ig 2g,1g,0.5g生药/kg,有保护肝脏№损伤和退黄疸作用,使D-半乳糖胺致小鼠肝损伤的ALT和AST降低,尤其高剂量组(P<0.01);对异硫氰酸-1-奈酯致黄疸性肝细胞损伤亦有保护作用,使模型升高的ALT、AST及T-BIL、D-BIL均有下降。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栀子提取物对实验性肝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抗炎作用试验表明栀子提取物高、中剂量组能抑制二甲苯引起小鼠的耳肿胀;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的足跖肿胀;对棉球肉芽肿仅呈抑制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
体外抗菌试验,采用金葡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链球菌、棒状杆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及脆弱类杆菌等11种117株菌,经MIC和BC试验表明栀子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本发明的药效试验样品来源:复方胆通片:中国广东汕头市中药厂生产。联苯双酯滴丸:1.5ml/丸,北京协和药厂,批号000820。异硫氰酸-1-奈酯:北京化工厂。齐墩果酸片:20mg/片,重庆西南一厂,批号000310。甲醛由蚌埠生化试剂厂出品,批号990407。角叉菜胶,为sigma公司产品。
6.1对正常大鼠的利胆作用
选用健康雄性Wister大鼠,体重200-24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复方胆通片对照组和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4个剂量组,每组10只。按表1剂量提前灌胃给药3天,试验当天灌胃给药一次后30min,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仰位固定,腹部去毛,剑突下正中切口进腹,在十二指肠处,分离出胆总管,穿预置线后,插管引入刻度试管中,缝合腹腔。灌胃5ml/kg生理盐水(每2小时灌胃一次),收集、测量每2小时胆汁量,连续6小时,并将各时间段的胆汁进行成分分析,包括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列于表16-20。
表16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正常大鼠胆汁量的影响
组别 |
剂量 |
动物数 |
给药后不同时间胆汁量(ml) |
|
(g/kg) |
(只) |
2h |
4h |
6h |
空白对照组 |
NS |
10 |
1.045±0.272 |
1.050±0.197 |
0.790±0.228 |
复方胆通片组 |
1.0 |
10 |
1.575±0.593** |
1.460±0.415* |
1.215±0.573* |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
1.6 |
10 |
1.800±0.560** |
1.450±0.332* |
1.310±0.342** |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
0.8 |
10 |
1.970±0.652** |
1.665±0.496** |
1.490±0.348** |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
0.4 |
10 |
1.875±0.614** |
1.507±0.382** |
1.310±0.390** |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
0.2 |
10 |
1.430±0.544* |
1.350±0.396* |
1.170±0.270*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剂量 动物数 给药后不同时间胆固醇(mmol/L)
g/kg (只)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0.221±0.088 0.222±0.051 0.169±
0.056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0.207±0.050 0.171±0.033 0.145±
0.054
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 1.6 10 0.247±0.022 0.204±0.047 0.208±
组 0.068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 0.8 10 0.230±0.059 0.203±0.093 0.190±
组 0.071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 0.4 10 0.249±0.050 0.188±0.059 0.199±
组 0.060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 0.2 10 0.292±0.088 0.212±0.083 0.175±
组 0.068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剂量 动物数 给药后不同时间总胆红素(umol/L)
(g/kg) (只)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31.450± 41.770± 58.041±
13.442 18.536 20.627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27.022± 30.870± 32.347±
17.887 16.448 14.104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1.6 10 29.330± 42.636± 53.337±
11.128 17.161 23.398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0.8 10 24.997± 36.888± 49.969±
10.370 17.306 21.021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0.4 10 26.798± 38.370± 50.089±
13.550 17.039 16.781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组 0.2 10 35.395± 40.798± 56.092±
24.263 18.611 25.65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表19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大鼠胆汁直接胆红素的影响
组别 剂量 动物数 给药后不同时间直接胆红素(umol/L)
(g/kg) (只)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15.146± 19.470±4.533 27.703±7.464
4.344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17.448± 19.351±9.426 21.904±8.641
10.319
栀子环醚萜总提 1.6 10 15.305± 22.030±4.926 31.604±9.994
物组 3.449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8 10 15.665± 23.675±8.876 30.330±8.805
物组 6.046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4 10 16.800± 23.627±8.557 32.304±7.287
物组 9.155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2 10 17.826± 23.630±5.802 31.300±5.608
物组 6.847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表20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大鼠胆汁间接胆红素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给药后不同时间间接胆素(umol/L)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16.304± 22.300± 30.338±
10.251 16.051 18.641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9.574± 11.519±7.757 10.443±
7.919 6.294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1.6 10 14.026± 20.606± 21.733±
物组 10.018 16.589 16.316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8 10 9.332± 13.213± 19.639±
物组 8.191 12.589 14.072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4 10 9.998± 14.743± 17.785±
物组 9.976 14.573 12.760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2 10 17.569± 17.168± 24.792±
物组 18.837 15.584 23.188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6.2对肝损伤模型大鼠的利胆作用
选用健康雌性Wister大鼠,体重200-24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胆通片对照组和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4个剂量组,每组10只。按表6剂量提前灌胃给药3天,于试验前24小时,各大鼠灌胃异硫氰酸-1-奈酯60mg/kg(溶于橄榄油中),试验当天灌胃给药一次后30min,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仰位固定,腹部去毛,剑突下正中切口进腹,在十二指肠处,分离出胆总管,穿预置线后,插管引入刻度试管中,缝合腹腔。待动物稳定后,灌胃5ml/kg生理盐水(每2h ig一次),收集、测量每2小时胆汁量,连续6小时,并将各时间段的胆汁进行成分分析,包括总胆固醇、总胆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列于表。
表21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胆汁量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给药后不同时间胆汁量(ml)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0.705± 0.650±0.272 0.665±
0.491 0.364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1.410± 1.440± 1.335±
0.895** 0.859** 0.889*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1.6 10 1.565± 1.510± 1.515±
物组 0.796** 0.758** 0.819**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8 10 1.740± 1.540± 1.575±
物组 0.963** 0.574** 0.479**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4 10 1.340± 1.395± 1.265±
物组 0.760* 0.808** 0.767*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2 10 1.305± 1.305± 1.140±
物组 0.720* 0.889* 0.626*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22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胆汁胆固醇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给药后不同时间胆固醇(mmol/L)
2h 4h 6h
空白以照组 NS 10 0.215±0.033 0.206± 0.228±
0.025 0.019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0.186±0.050 0.189± 0.196±
0.046 0.048
栀子环稀醚萜总 1.6 10 0.216±0.056 0.210± 0.219±
提物组 0.056 0.064
栀子环稀醚萜总 0.8 10 0.198±0.053 0.188± 0.202±
提物组 0.065 0.060
栀子环稀醚萜总 0.4 10 0.184±0.042 0.188± 0.165±
提物组 0.029 0.064
栀子环稀醚萜总 0.2 10 0.181±0.040 0.196± 0.206±
提物组 0.046 0.1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表23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胆汁总胆红素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给药后不同时间总胆红素(umol/L)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185.90± 205.69± 186.53±
14.520 22.449 15.891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176.91± 190.81± 175.96±
43.880 31.759 33.198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1.6 10 190.88± 161.82± 170.07±
物组 54.806 36.032 31.844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8 10 169.49± 160.10± 181.02±
物组 64.101 31.840 26.033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4 10 194.15± 176.92± 179.92±
物组 36.314 37.689 17.087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2 10 168.69± 180.76± 185.43±
物组 38.074 32.509 30.75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表24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肝损伤模型大鼠直接胆红素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给药后不同时间直接胆红素(umol/L)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126.54± 127.39± 125.67±
5.118 4.961 5.827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119.12± 127.13± 116.69±
17.044 9.454 23.476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1.6 10 118.95± 116.82± 113.38±
物组 29.930 27.735 24.845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8 10 109.48± 114.10± 126.25±
物组 35.271 19.386 19.306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4 10 122.90± 125.14± 123.22±
物组 14.362 20.092 11.526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2 10 118.80± 115.83± 123.76±
物组 20.629 16.703 21.78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表25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胆汁间接胆红素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只) 给药后不同时间间接胆红素(umol/L)
2h 4h 6h
空白对照组 NS 10 69.600± 78.300± 60.860±
16.004 23.846 19.511
复方胆通片组 1.0 10 57.787± 63.680± 59.268±
29.598 28.784 17.100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1.6 10 71.931± 45.001± 56.688±
物组 27.680 14.308 22.581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8 10 60.009± 45.993± 54.770±
物组 29.887 15.105 20.672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4 10 71.249± 51.778± 56.700±
物组 23.378 26.866 16.028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 0.2 10 49.893± 64.931± 61.666±
物组 21.792 25.081 20.30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由以上2个实验可见,大鼠灌胃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0.2g、0.4g、0.8g和1.6g生药/kg,能明显促进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异硫氰酸-1-奈酯)6小时内胆汁排必量,对胆汁成分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没有明显影响。其利胆作用0.2g生药/k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就有显著性差异;0.4g生药/kg和0.8g生药/kg组效果最好,有一定的量—效关系;1.6g生药/kg组利胆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尽管也有显著性差异,但效果没有0.8g生药/kg组理想,特别是在肝损伤模型中表现尤为明显。
6.3保肝试验
6.3.1对D-半乳糖胺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小鼠84只,雌雄各半,体重24-28g,均分为6组,分设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0.5g、1g、2g生药/kg剂量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容量0.2ml/10g体重,模型组和正常组给等容量NS,每日一次,连用5日。第4日8:00Am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ipD-半乳糖胺(新鲜NS配制)70mg/kg(0.1ml/10g)。试验前饥饿(饮水)12h,第5日再给药1次,1h后灌服蒸馏水1ml/只,过0.5h,脱颈椎处死,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用梅里埃全自动生化仪(法国产)测定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结果见表26。D-半乳糖胺损伤肝脏,使ALT和AST升高,但对ALP无明显影响。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可使ALT和AST下降,尤其是高、中剂量组(p<0.01~P<0.05)。低剂量组虽亦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性。
表26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D-半乳糖胺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U/L,
n=14)
指标 正常组 模型组 联苯双酯 高剂量组 中剂量组 低剂量且
剂量(kg) NS NS 50mg 2.0g 1.0g 0.5g
ALT 16.24± 23.17±6.03 15.92± 15.08± 16.33± 16.25±
7.10 △ 4.06* 4.58** 6.08* 8.21
AST 22.00± 25.50±8.60 12.25± 14.42± 23.42± 25.42±
10.65 3.86** 6.45** 6.11 8.86
ALP 70.83± 73.17±11.88 69.83± 69.83± 74.50± 74.92±
10.18 11.34 7.67 8.27 11.81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6.3.2对异硫氰酸酯性肝损伤的退黄疸和保肝试验。
小鼠72只,雄性,体重25~30g,均分为6组,每组12只,给药剂量见下表。灌胃给药,容量0.2ml/10g体重,连用5日。第4日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ig异硫氰酸-1-奈酯(溶于植物油)60g/kg(0.2ml/10g)。试验前饥饿(饮水)12h,第5日再给药1次,1h后灌服蒸馏水1ml/只,过0.5h后处死,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胆红质(T-BIL)、结合胆红质(D-BIL),及ALT、AST、ALP。取肝脏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见表27。异硫氰酸-1-酯可使T-BIL、D-BIL及ALT、AST升高,说明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并能影响胆色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和排泄。而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可使它们下降,尤其是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P<0.01~P<0.05)。提示它有一定的退黄疸和保肝作用。
表27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的退黄和保肝作用(
n=12)
组别 剂量 ALT AST ALP T-BIL D-BIL
(/kg) (u/L) (u/L) (u/L) (μmol/L) (μmol/L)
正常组 NS 22.25±5.21 17.83± 18.5± 12.67±1.35 2.61±0.45
8.20 5.45
模型组 NS 40.75±6.18 45.42± 15.00± 14.42±1.68 3.11±0.42
△△ 5.21△△ 3.59 △ △△
高剂量组 2g 21.67± 21.08± 13.50± 12.67± 2.48
3.82** 6.45** 5.68 2.50* 0.49**
中剂量组 1g 18.58 24.00± 12.92± 13.25±1.55 2.95±0.54
2.28** 5.43* 2.19
低剂量且 0.5g 27.17± 29.33± 12.67± 13.58±1.00 3.13±0.26
6.78** 10.37** 3.37
双墩果酸组 50mg 34.92±5.73 46.92± 15.5± 13.50±1.68 2.82±0.47
7.48 4.36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6.4抗炎作用
6.4.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雄性小鼠60只,体重24~28g,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按表中所列剂量灌胃给药,阿司匹林用0.5%CMC-Na液。容量0.2ml/10g体重,每日1次,连续5d。末次给药后40min,各鼠左耳两面涂二甲苯60μl致炎,右耳作对照,过1h后脱颈椎处死,沿耳廓基部剪下两耳,用直径8mm打孔器取下相同部位耳片,称重.以左耳与右耳重量(mg)之差值作为耳肿胀度。并计算肿胀抑制率(%)=×100%。结果见表28。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载二甲苯引起小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尤其是高、中剂量组(P<0.01~P<0.05),但弱于阳性对照组。低剂量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天统计学差异性。
表28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
|
右耳 |
肿胀度 |
|
正常对照组 |
NS |
12 |
10.6±1.1 |
11.2±2.8 |
|
阿司匹林 |
0.3 |
12 |
9.8±1.0 |
6.0±1.6** |
46.4 |
高剂量组 |
2 |
12 |
9.5±0.8 |
7.6±2.3** |
32.1 |
中剂量组 |
1 |
12 |
10.2±1.4 |
8.9±2.0* |
20.5 |
低剂量组 |
0.5 |
12 |
10.5±1.2 |
10.4±3.5 |
7.1 |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
6.4.2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大鼠40只,体重180-240g,雄性,均分为5组。按表内所列剂量灌胃给药,容量1ml/100g体重,每日1次,连用5d。末次给药后30min,向大鼠左后足垫部皮下注射0.8%角叉菜胶0.1ml/只致炎,用游标卡尺(精密度0.02mm)测量致炎前(0h)及致炎后1、2、3、5h左后足跖厚度,以致炎后、前足跖厚度(mm)之差表示肿胀度。结果见表29。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
表29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肿胀的影响(
n=8)
组别 |
剂量 |
致炎后不同时间足垫肿胀度(mm) |
|
(g/kg) |
0h |
1h |
2h |
3h |
5h |
正常对照组 |
NS |
2.75±0.20 |
1.32±0.15 |
1.86±0.22 |
2.16±0.37 |
2.11±0.40 |
阿司匹林组 |
0.3 |
2.82±0.14 |
1.04±0.12** |
1.25±0.18** |
1.60±0.25** |
1.86±0.22* |
高剂量组 |
1.6 |
2.80±0.18 |
1.16±0.14* |
1.50±0.20** |
1.82±0.36 |
2.04±0.39 |
中剂量组 |
0.8 |
2.77±0.21 |
1.28±0.11 |
1.52±0.25** |
1.74±0.30* |
2.10±0.45 |
低剂量组 |
0.4 |
2.74±0.16 |
1.30±0.18 |
1.74±0.33 |
2.00±0.42 |
2.15±0.34 |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
6.4.3对小鼠皮下棉球肉芽肿增生的影响
雄性小鼠50只,体重25-29g,,均分为5组,乙醚麻醉下,无菌手术将经高压灭菌的10mg棉球置于右侧腋部皮下,缝合创口,局部滴加庆大霉素液2-3滴。于手术当天起按表内所列剂量分别ig给药,容量0.2ml/10g体重,连续8天。末次给药后40min,处死小鼠,取出棉球,在80℃烘烤4h,称重。以此重量减去10mg棉球重量作为肉芽组织重量。结果见表30。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能明显抑制肉芽组织重量,栀子烯醚萜总提物虽有抑制肉芽组织重量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性。
表30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组别 容量(g/kg) 动物数(只) 棉球肉芽肿重量(mg,
)
正常对照组 NS 10 34.5±12.1
阿司匹林 0.3 10 21.8±7.4**
高剂量组 2 10 30.0±10.6
中剂量组 1 10 28.9±15.2
低剂量组 0.5 10 35.2±11.5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
6.5体外抗菌试验
6.5.1药物与培养基
受试药物,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由汇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10510,每g干浸膏粉含6.5g生药。阳性对照药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生产,批号001246。使用时用灭菌注射用水配成一定浓度。
供试培养基:需O2菌选用MH培养基,甲链球菌、肺炎杆菌、类白喉杆菌在MH培养基中加5%羊血;厌O2菌用厌O2培养基;白色念珠菌用沙保氏培养基。
6.5.1.2菌株与菌液制备
供试菌株与来源;金葡球菌(12株,含A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18株),甲链球菌(10株),棒状杆菌(23株),类白喉杆菌(4株),绿脓杆菌(12株),肺炎杆菌(5株),变形杆菌(11株),大肠杆菌(9株,含ATCC25922),白色念珠菌(5株),脆弱类杆菌(8株)。以上11种117株菌,其中标准菌株来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临床菌株来自安徽省中医一附院、二附院,菌种鉴定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供试菌液制备;将各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上述相应培养基中,37℃培养24h,选标准菌落移种于液体培养基中,甲链球菌、肺炎杆菌、白色念珠菌、脆弱类杆菌培养24h,其他细菌培养6h后,调整细菌浓度约10°CF U/ml备用。
6.5.2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试验方法与结果。
6.5.2.1方法含药培养基的制备,供试培养基分别加入受试药物,用对倍稀释法,培养基的药物浓度分别200mg、100mg、50mg、25mg、12.5mg、6.25mg、3.12mg、1.56mg、0.78mg/ml,另设一个不加药物的空白对照;阳性对照庆大霉药物培养基为相应的ug/ml浓度。
供试菌种接种,用接种环分别取供试菌液一环(含菌液约104CFU接种于不同药物和浓度的培养基上,37℃孵育,白色念珠菌、脆弱类杆菌培养48h,其他细菌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在前后两个不同梯度药物的平板上,使细菌生长数量突然减少80%-90%的浓度即为MIC。在药物稀释度上培养基中无供试菌生长处取材,再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中,仍不生长,则该菌的药物稀释度为MBC。最后将部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MIC和MBC范围(R),MIC或MBC的50及90。
6.5.2.2结果见表31,表32。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对受试的11种117株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表31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的MIC
细菌(株)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mg/ml 庆大霉素μg/ml 空白对照
MICR MIC50 MIC90 MICR MIC50 MIC90
金葡球菌(12) >200~12.5 >200 >200 25~0.78 0.78 0.78 0
表皮葡球菌(18) 25~6.25 12.5 2.5 12.5~0.78 0.78 6.25 0
甲链球菌(10) >200~3.12 25 25 25~1.56 6.25 6.25 0
棒状杆菌(23) >200~6.25 25 >200 25~0.78 1.56 25 0
类白喉杆菌(4) 100~25 25 100 12.5~3.12 3.12 12.5 0
绿脓杆菌(12) >200~6.25 >200 >200 25~0.78 0.78 25 0
肺炎杆菌(5) >200~6.25 25 >200 25~0.78 0.78 3.25 0
变形杆菌(11) >200~6.25 50 >200 25~0.78 25 25 0
大肠杆菌(9) >200~25 50 >200 25~0.78 12.5 12.5 0
白色念球菌(5) 100~25 25 50 0.78~50 50 50 0
脆弱类杆菌(8) >200~50 100 100 >200~200 >200 >200 0
表32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MBC
细菌(株) 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mg/ml 庆大霉素μg/ml 空白对照
MBCR MBC50 MBC90 MBCR MBC50 MBC90
金葡球菌(12) >200~12.5 >200 >200 25~1.56 1.56 1.56 0
表皮萄球菌(18) 50~12.5 25 50 25~1.56 1.56 12.5 0
甲链球菌(10) >200~6.25 50 50 50~3.12 12.5 12.5 0
棒状杆菌(23) >200~6.25 50 >200 50~1.56 3.12 50 0
类白喉杆菌(4) 200~50 50 200 25~6.25 6.25 25 0
绿脓杆菌(12) >200~50 >200 >200 50~1.56 1.56 50 0
肺炎杆菌(5) >200~12.5 50 >200 50~1.56 1.56 6.25 0
变形杆菌(11) >200~12.5 100 >200 50~1.56 50 50 0
大肠杆菌(9) >200~50 100 >200 50~1.56 25 25 0
白色念珠菌(5) 200~50 50 100 100~1.56 100 100 0
脆弱类杆菌(8) >200~100 200 200 >200 72 >200 0
7.讨论和结论
7.1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有利胆作用。0.2g生药/kg对正常和用异硫氰酸酯所损伤的大鼠便呈现明显的利胆作用,但最能佳剂量为0.4g/kg和0.8g/kg其作用可维持6小时;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对胆汁成分,包括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红素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本发明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具有利胆功效,对胆囊炎以及肝胆性疾病有治疗作用。
7.2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有保肝和退黄疸作用。能降低D-半乳糖胺致小鼠肝损伤升高的ALT和AST,尤其以高剂量作用最好,低剂量组无明显作用。还能使异硫氰酸酯性肝细胞损伤的ALT,AST,T-BIL和D-BIL下降,提示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还能影响胆色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和排泄。
7.3栀子环醚萜总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及角叉菜胶引起大鼠的足肿胀,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对棉球肉芽肿性炎症抑制作用不明显,提示栀子环稀醚萜总提物对慢性炎症作用弱。
7.4栀子环烯醚萜总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体外搞菌试验,用11种117株菌(包括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和白色念珠菌)通过MIC、MIC50、MIC90及MBC、MBC50、MBC90测定,证明栀子环烯醚萜总提物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本发明栀子环烯醚萜总提取物可以与可药用辅料结合,制成药物组合物,这种药物组合物可以制成片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泡腾片、硬膏剂、软膏剂、糖浆剂、乳剂、散剂、缓释剂、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