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3090A - 电子仪器控制器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仪器控制器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03090A
CN1503090A CNA200310115310XA CN200310115310A CN1503090A CN 1503090 A CN1503090 A CN 1503090A CN A200310115310X A CNA200310115310X A CN A200310115310XA CN 200310115310 A CN200310115310 A CN 200310115310A CN 1503090 A CN1503090 A CN 1503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control
imageing sensor
information
controller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53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5983C (zh
Inventor
佐竹英二
木村贤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03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3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598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598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2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deleted
    • H04N2201/024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oning elements within a head
    • H04N2201/02439Position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3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as detectors, e.g. by performing a prescan
    • H04N2201/04705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as detectors, e.g. by performing a prescan using inactive scanning elements, e.g. elements outside the scanning area
    • H04N2201/04708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as detectors, e.g. by performing a prescan using inactive scanning elements, e.g. elements outside the scanning area which remain outside the scanned imag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32Detecting at infrequent intervals, e.g. once or twice per line for main-sca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34Detecting at frequent intervals, e.g. once per line for sub-sca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55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a scanning element or carriage, e.g. of a polygonal mirror, of a drive mo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58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canned image area
    • H04N2201/04767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canned image area by controlling the timing of the signals, e.g. by controlling the frequency o phase of the pixel clo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9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using stored control or compensation data, e.g. previously measured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53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position or velocity
    • H04N2201/04794Varying the control or compensation during the scan, e.g. using continuous feedback or from line to 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较少的部件,实现伺服控制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电子仪器控制器(50)包括:对具有有效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的图像传感器(22)进行控制的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对装有驱动图像传感器(22)的滑动架(20)的驱动装置(30)进行伺服控制的伺服控制器(80)。伺服控制器(80)根据用图像传感器(22)的虚拟象素区(一个或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速度控制用、初始位置检测用)进行伺服控制。根据多个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按照速度控制范围进行相应的伺服控制。也可以根据图像传感器(22)以及装在同一个滑动架(20)上的传感器,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Description

电子仪器控制器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仪器控制器以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图像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等电子仪器(狭义上讲,指图像读取装置)中,采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IS(ContactImage Sensor)或BBD(Bucket Brigade Device)等图像传感器来读取图像。由DC电动机(驱动装置)驱动装载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该DC电动机由伺服控制器进行伺服控制。关于这种伺服控制,有各种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号第2001-103778号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号第2001-158143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将电动机轴安装在连动齿轮上的旋转编码器,以及检测该旋转编码器旋转的光电断路器来控制滑动架的速度。并且,另外设置了用于检测滑动架初始位置(原点位置)的位置传感器,对滑动架的初始位置进行控制。因此,零部件的数量增多,为了分散配置传感器等零部件,而使工厂里的零部件装配工艺繁琐,妨碍了电子仪器的成本降低。
另外,图像扫描仪等,一般采用线型(多条线)图像传感器(CCD线传感器)读取图像。这种线型图像传感器,由图像传感器的传送部分获取由图像传感器光接收部分采集的图像数据(图像信号)。然后,控制图像传感器的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将传送时钟信号提供给图像传感器的传送部分,传送部分再用该传送时钟信号,依次移位传送图像数据,输出到外部。然后,该输出的模拟图像数据,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之后,对图像进行伽马变换等处理。
可是,现有的图像扫描仪控制器(电子仪器控制器)中,由线性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读取的图像数据,尚未得到任何有效的利用。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少量的部件便可实现伺服控制的电子仪器控制器以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利用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的电子仪器控制器以及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仪器的控制器,其中包括:图像传感器控制器,用于对具有有效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的图像传感器进行控制;伺服控制器,其对驱动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伺服控制器,是基于用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驱动装置的伺服控制。
根据本发明,通过图像传感器控制器的控制,图像传感器进行读取图像。然后,根据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图像传感器的一端、另一端的第一、第二象素区)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图像数据),对驱动装置(电动机、滑动架)进行伺服控制。这样一来,可以使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读取放置台上放置的读取对象物图像用的象素区以外的象素区)得以有效利用,进行伺服控制,并且用少量的部件便可实现伺服控制。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伺服控制器,也可以根据虚拟象素区的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多个图像数据而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对多个光接收元件(象素)读取的多个图像数据进行规定处理(例如多数决定处理和平均处理的运算处理),获取伺服控制信息。另外,当印刷物上印刷有伺服控制信息时,可以根据印刷物的宽度,决定获取伺服控制信息用的图像数据的光接收元件数量或范围。还可以根据照射读取对象物的光源(例如,装在滑动架上)的光照区,决定获取伺服控制信息用的图像数据的光接收元件的数量或范围。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伺服控制器,还可以根据虚拟象素区读取的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和初始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图像传感器一端的虚拟象素区(第一象素区)读取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用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第二象素区)读取初始位置检测(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伺服控制器,还可以根据虚拟象素区读取的多个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按照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
例如,滑动架的速度(电动机的旋转速度)为第一速度(低速)时,根据第一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以第一速度范围(包括第一速度范围)为目标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另外,滑动架的速度为第二速度(中速、高速)时,根据第二速度的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以第二速度范围(包括第二速度范围)为目标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即,当滑动架的速度为1~i(i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的速度时,根据1~i的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以1~i的速度范围为目标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
本发明涉及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包括:进行图像传感器控制的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对驱动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的伺服控制器。其中,所述的伺服控制器根据和图像传感器共同安装在滑动架上的传感器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这样,使有效利用图像传感器用的部件(例如,光源等光学系统),进行伺服控制成为可能,而且,采用少量的部件便可实现伺服控制。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优选设置在与图像传感器相邻的部位,其光接收面的朝向,最好与图像传感器的光接收面的朝向相同。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伺服控制信息被印刷在印刷物上,所述印刷物设置在图像传感器或传感器的检测区内,所述的伺服控制器也可以根据印刷物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例如,当电子仪器包含放置读取对象物的透光性放置台和支撑放置台的机架时,可以在机架或放置台的放置读取对象物的背面上(图像传感器或传感器的检测区)设置印刷物。
当电子仪器(滑动架)包括照射读取对象物的光源时,可以将印刷物设置在光源的光照区。例如,为便于图像传感器读取对象物,光源要照亮图像传感器的检测区(读取区)。印刷物设置在该检测区的光照区内,图像传感器读取设置在光照区的印刷物(光源照射的印刷物)上的伺服控制信息。比如,在与图像传感器分开设置的传感器检测区(光源的光照区),设置印刷物,该传感器利用图像传感器用的光源,检测印刷物上的伺服控制信息。
这里,例如放置台为矩形,机架例如从四面支持该放置台。而且印刷物可以设置在该机架和放置台的背面。另外,印刷物还可以设置在邻接(近接)于机架与放置台的结合部分的地方(沿结合部分的地方)。
可以采用沿着扫描方向设置的矩形印刷物。图像传感器为线传感器时,可以沿着线传感器的副扫描方向(广义上讲,指扫描方向),设置印刷物。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印刷物为条形码印刷物,所述的伺服控制器也可以按照条形码印刷物上的条间隔,进行伺服控制。
印刷物还可以是条形码以外的其它印刷物。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印刷物包括条间隔互不相同的多个条形码印刷物,所述的伺服控制器可以按照多个条形码印刷物进行伺服控制。
本发明是关于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对具有有效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的图像传感器进行控制;对驱动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的同时,根据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本发明是关于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具体内容如下:进行图像传感器的控制;对驱动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的同时,根据和图像传感器安装在同一个滑动架上的传感器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子仪器控制器以及包括电子仪器控制器的电子仪器的构成例。
图2中的图2(A)~(C)是图像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3中的图3(A)(B)是图像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4是设置伺服控制用的印刷物的电子仪器立体简图。
图5是印刷物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6中的图6(A)~(C)也是印刷物的设置位置等的示意图。
图7中的图7(A)~(C)也是印刷物的设置位置等的示意图。
图8中的图8(A)(B)是在虚拟象素区读取印刷物的方法示意图。
图9中的图9(A)(B)是利用另外设置的光传感器,读取印刷物的方法示意图。
图10是利用光传感器,读取印刷物的方法示意图。
图11是伺服控制器的构成例。
图12是说明印刷物的读取动作的时间波形例。
图13中的图13(A)~(C)是二进制编码处理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印刷物的读取动作的时间波形例。
图15是图像传感器控制器的构成例。
图16中的图16(A)(B)是说明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动作的时间波形例。
图17是说明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动作的流程图。
图18中的图18(A)~(D)是模式图表的示意图。
图19中的图19(A)(B)是在虚拟象素区读取伺服控制信息的方法的时间波形例。
图20中的图20(A)(B)也是在虚拟象素区读取伺服控制信息的方法的时间波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不是对记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本发明的内容的不当限定。此外,以下所描述的构成不一定全部是本发明所必需的构成要件。
1.电子仪器控制器及电子仪器
图1给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仪器控制器50(狭义上讲,指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器,更具体指图像扫描仪控制器)以及包括该控制器的电子仪器10的构成例。电子仪器10(平板型扫描仪)包括放置读取对象12(狭义上讲,指原稿)的放置台14(狭义上讲,指原稿台)。还包括支撑放置台14的机架15(支撑部件、外壳)。矩形的放置台14,例如采用玻璃等透光性的构件,在该透光性放置台14的上部放置读取对象12。机架15从四周支撑放置台14。电子仪器10不需要采用图1所示的全部构成,可以省略其中的一部分。
电子仪器10包括滑动架20。图像传感器22(光传感器、摄像器件、线传感器、一维传感器、彩色传感器)装在滑动架20上。作为图像传感器22,可以采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IS(Contact Image Sensor)或BBD(Bucket Brigade Device)等。在滑动架20上,装有读取对象12(原稿)的照明用发光光源26以及将光源26照到读取对象12上的反射光,汇聚到图像传感器22上的聚光透镜28(聚光部分)等光学系统(光学头)。为了延长光程、或使光路转向,也可以在滑动架20上装载折射来自光源26的反射光以及读取对象物12的反射光的反射镜和棱镜。伺服控制信息检测用的光传感器(广义上指传感器)也可以与图像传感器22分开设置,装在滑动架20上。A/D转换器40或电子仪器控制器50还可以装在滑动架20上。
电子仪器10包括驱动滑动架20,并使其移动的驱动装置30(驱动机构)。该驱动装置30包括电动机32(动力源)及驱动电动机32的电动机驱动器34。作为电动机32比如可以使用DC电动机(无电刷或有电刷式的电动机)等。
在电动机32的驱动下,滑动架20沿着副扫描方向(广义上讲,指扫描方向)移动。即,图像传感器22(线传感器)是按照其长度方向与主扫描方向一致设置的。另一侧,由于电动机32带动挂在皮带轮38上的驱动皮带36旋转,因此,固定在驱动皮带36上的滑动架20向副扫描方向(与主扫描方向正交方向)移动。另外,滑动架20的移动方式可考虑各种各样的变化,例如,也可以不用驱动皮带36驱动滑动架20,或采用线性电动机机构移动滑动架20。
利用图像传感器22读取的模拟图像数据(图像信号),输入给A/D转换器40(模拟前端),A/D转换器40将该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图像信号),输出到电子仪器控制器50(狭义上讲,指扫描控制器)。
电子仪器控制器50用来控制电子仪器10的图像读取处理。具体来讲,是对驱动(移动)滑动架20的驱动装置30进行伺服控制,或对装在滑动架20上的图像传感器22进行驱动控制。
电子仪器控制器50包括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用于控制图像传感器22,生成各种控制信号和驱动模式,并输出到图像传感器22。另外,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接收A/D转换器40输出的数字图像数据,并进行各种图像处理(伽马变换、黑斑处理、或二进制编码处理等)。
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所包括的驱动控制器62,生成图像传感器22的传送时钟信号Φ1、Φ2(驱动模式、驱动信号),并提供给图像传感器22。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控制器62,可对应于图像传感器22的象素区(虚拟象素、非读取象素、读取象素),向图像传感器22提供时钟频率不同的传送时钟信号Φ1、Φ2。即,按照图像传感器22输出图像数据的时间段,提供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从而使时钟频率(图像数据的传送速度)不一样。再具体讲,驱动控制器62,能够从多个时钟模式中,选择与图像传感器22的输出时间段相吻合的时钟模式,根据被选择的时钟模式,提供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
这里的时钟模式是时钟频率、时钟脉冲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或时钟脉冲占空等不同的时钟波形经过模式化之后被存储到存储器里的。驱动控制器62,从存储器存储的时钟模式中选择时钟模式,每隔一个固定的周期(例如,以象素的处理单位为周期)重复出现被选择的时钟模式,生成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
也可以不按照输出的时间段,而经常提供固定频率的传送时钟信号Φ1、Φ2。
电子仪器控制器50包含伺服控制器80。伺服控制器80对驱动(移动)滑动架20的驱动装置30(电动机32)进行伺服控制(反馈控制)。具体而言,基于随滑动架20移动而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检测滑动架20的位置和速度用的信息)进行控制,使滑动架20移到所需的位置(初始位置等),或者使其按照所需的速度进行移动。
电子仪器控制器50包括CPU 96(处理器)和存储器98(ROM、RAM)。CPU 96对电子仪器控制器50进行全面控制,并且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存储器98既用于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又具有作为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和伺服控制器80以及CPU 96的工作区的功能。
电子仪器控制器50没有必要包含图1所示的所有构成内容,可以省略其中的一部分。例如,CPU 96和存储器98也可以省略。电子仪器控制器50、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以及伺服控制器80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电路实现,还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电路两方面实现。硬件电路既可以采用由门阵列等构成的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还可以利用通用处理器来实现。
2.图像传感器
图2(A)的例子是表示图像传感器22(CCD线传感器)的构成。光接收部分202包括进行光电转换的多个光接收元件(光电二极管、象素)。如图2(B)所示,光接收部分202上可以设置有效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即,将有效象素(光接收元件)S0-Sn配置成一列的有效象素区,和将非有效象素的虚拟象素D0-Dk、Dk+1-D1配置成一列的虚拟象素区。该虚拟象素是为了无负载传递和光屏蔽输出而设置的。
另外,如图3(A)所示,为了指定读取范围,图像扫描仪等用户一般在应用程序里设定了读取窗210,有时只读取该读取窗210内的图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A)所示,以读取开始位置SP和读取结束位置EP之间的区域为读取象素区,除此之外的区域(在SP的前面和EP的后面)为非读取象素区。即,在图2(B)中,有效象素区内的SP和EP之间的区域为读取象素区(S3~Sn-3),在有效象素区内,读取象素区以外的区域为非读取象素区(S0~S2、Sn-2~Sn)。设定读取象素区的SP、EP的位置,不仅限于图2(B)中所示位置,可任意设置。另外,还可以将读取象素区定义为有效数据区,将非读取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定义为无效数据区。
光接收部分202中的各个光接收元件(象素),根据光接收量产生并且积蓄电荷。当电荷积蓄经过规定的时间之后,移位信号SH变成有效信号,传输门204呈导通状态。于是,模拟图像数据的积蓄电荷通过传输门204,被传送到传送部分206的位移寄存器(对应各光接收元件而设置的移位寄存器)中。接着,被传送到各移位寄存器的图像数据(积蓄电荷),再基于两相的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在相邻的移位寄存器之间进行传送,最后,从图像传感器22的CCQ端子串行输出。另外,控制移位传送的时钟频率既可以固定,也可以进行可变控制。
图2(C)表示传送部分206的位移寄存器的构成例。图像传感器22的构成不仅限于图2(A)所示。例如,如图3(B)所示,最好设奇数编号的象素用的传输门204-1、传送部分206-1和偶数编号的象素用的传输门204-2、传送部分206-2。另外,在图2(A)、图3(B)的构成中,优选设置读取R(红)、G(绿)、B(蓝)的图像数据用的光接收部分、传输门和传送部分。
3.利用印刷物进行伺服控制
3.1电子仪器的构造
图4给出了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仪器控制器进行控制的电子仪器10的立体概况图。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子仪器10上安装有伺服控制用的印刷物16和18。具体来讲,在支撑放置台(原稿台)14的机架15的背面一侧(放置读取对象物的面的内侧),设置由条形码构成的印刷物16和18。
然后,利用滑动架20上搭载的图像传感器22(广义上指传感器。以下说明也一样。),读取在印刷物16、18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使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和位置等的信息可视化的印刷信息)以及读取放置台14上放置的读取对象(原稿)的图像。具体地说,滑动架20上搭载的光源26(参见图1)的光,照射对应于滑动架20的开口部分29的检测区(在开口部分29上方的区域,其形状大致与开口部分29相同),并且,利用光学系统的透镜28(参见图1)等对其照明光的反射光(由于读取对象或印刷物而反射的光)进行聚光,通过图像传感器22检测被汇聚的光,进行读取印刷物16、18的伺服控制信息和读取对象(原稿)的图像。
接着,根据被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图1所示的伺服控制器80进行电动机32(驱动装置30)的伺服控制,及滑动架20的速度和位置控制。即,电动机32转动驱动皮带36,使滑动架20沿着导轨37向副扫描方向(广义上是扫描方向)移动。这样根据印刷物16、18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可以一边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和位置,一边读取放置台14上放置的读取对象(原稿)的图像。
例如,在现有的图像扫描器、传真机、复印机等电子仪器中,用旋转式编码器、光电断路器,以及检测初始位置(原点位置)的位置传感器等进行滑动架20的移动控制。因此,存在着零部件数量增多、在工厂里的零部件装配繁琐等问题。
与此相反,根据本实施方式,仅在电子仪器10上安装了印刷物16、18,就解决了问题。伺服控制信息的读取,可以利用读取原稿图像(广义上讲,指读取对象物)的图像传感器22代替。而且,读取印刷物16和18的伺服控制信息用的光学系统,也可以用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传感器22的光学系统(图1中的光源26、透镜28)代替。因此,不仅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而且,也简化了零部件组装工序,使降低电子仪器的成本成为可能。
3.2印刷物的设置
印刷物16和18最好设置在滑动架20上装载的图像传感器22(广义上讲,指传感器)的检测区(图像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区域。图1中光源26的光照区,与图4中的开口部分29相对的区域)。具体讲,如图5所示,在支撑放置台14的机架15(支撑构件)的面(表面、背面)中的放置读取对象物一面的背面(图像传感器22侧)。设置印刷物16、18。另外,图5表示的是从电子仪器10上拆下机架15后,从背面(图像传感器22一侧)看的立体概况图。
在印刷物16和18上,印刷有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和位置等用的伺服控制信息。
具体讲,在印刷物16上印有用于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的伺服控制信息。作为该速度控制用的印刷物16,可以采用以特定间距(对应速度的间隔)排列的黑色或者白色等特定颜色的条形码。另外,印刷物16沿着副扫描方向(广义上是扫描方向,图4、图5中的SCD方向)配置的矩形印刷物。
在印刷物18上,印刷有滑动架20的初始位置检测用(广义上讲,指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作为初始位置检测用的印刷物18,可以采用按规定颜色涂成黑色或白色的印刷物(可以看成是条形码的一种)。印刷物18可装在与滑动架20的初始位置(原点位置)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6(A)所示,速度控制用的印刷物16,可设置在机架15的四条边当中的第一边ED1(沿着副扫描方向SCD的边)一侧。而初始位置检测用的印刷物18,可设置在机架15的四条边当中的第二边ED2(沿着副扫描方向SCD的边)一侧。图6(A)至图7(C)是从背面看到的机架15的图(是从图像传感器一侧看到的图、从读取对象的放置面的反面看到的图)。
如果按照图6(A)那样布置印刷物16和18,就可以利用图像传感器22右侧(一端)的虚拟象素区(图2(B)中的Dk+1~D1),读取印刷物16的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而利用图像传感器22左侧(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图2(B)中的D0~Dk),就能读取印刷物18的初始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因此,形成利用另外系统(右侧的虚拟象素区与左侧的虚拟象素区)获得速度控制用和初始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状态,使伺服控制器80的处理简单化。即伺服控制器80可根据在右侧的虚拟象素区读取的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对速度进行伺服控制;根据在左侧的虚拟象素区读取的初始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对初始位置进行伺服控制。
如图6(B)所示,也可以将印刷物16、18设置在同一侧面(ED1或ED2)。而且,也可以只设置速度控制用的印刷物16或者只设置初始位置检测用的印刷物18。
如图6(C)所示,还可以设置印刷图形互不相同的多个速度控制用的印刷物。具体讲,设置印刷有低速(第一速度)用的图形的印刷物16-1和中速(第二速度)用的图形印刷物16-2以及高速(第三速度)用的图形印刷物16-3。此时,印刷物16-1、16-2、16-3(条形码)的条间隔(黑条或白条之间的间隔)互不相同。具体情况是低速用的印刷物16-1的条间隔最短,中速用的印刷物16-2的条间隔次之,高速用的印刷物16-3的条间隔最长。
这样一来,由于设置了印刷有几种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的印刷物16-1、16-2、16-3,所以,伺服控制器80便可按照速度控制范围,进行相应的伺服控制。例如、滑动架20的速度为低速(第一速度)时,根据印刷物16-1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为中速(第二速度)时,根据印刷物16-2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为高速(第三速度)时,根据印刷物16-3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在各种速度范围内,也可以利用印刷物16-1、16-2、16-3的其中的两个(广义上指多个)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例如,滑动架的速度为高速时,也可以利用高速用的印刷物16-3和中速用的印刷物16-2两个印刷物进行伺服控制。
设置的速度控制用印刷物的个数,如图6(C)所示,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
速度控制用的印刷物的设置位置,各式各样。例如,如图7(A)所示,在ED1边一侧设置印刷物16-1、16-2(第一印刷物、第二印刷物),也可以在ED2边一侧设置初始位置检测用的印刷物18。
图7(A)中,在ED1边一侧设置两个印刷图形(狭义上是条间距,在以下的说明中也一样)不同的印刷物。但是,在ED 1边(或ED2)一侧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印刷图形不同的印刷物。
如图7(B)所示,还可以在ED1边一侧设置印刷物16-1(第一印刷物,第一速度用的印刷物),在ED2边一侧设置16-2(第二印刷物,第二速度用的印刷物)。图7(B)中,在ED1边、ED2边各设定一个印刷物。但是,在ED1一侧还可以设定两个以上印刷图形不同的印刷物,或者在ED2边一侧设置两个以上印刷图形不同的印刷物。
如图7(C)所示,印刷物16(16-1~16-3)、18也可以不设置在机架15上,而设置在放置台14(放置台14的背面一侧)上。具体说,在矩形的放置台14的周边(沿着ED1、ED2边的周围边缘)设置印刷物16、18。如果这样,其缺点是目标读取的读取区域变窄了。可是,有可能使图像传感器22(传感器)的检测变的容易了。
另外,作为印刷物16(16-1~16-3)和18,还可以用密封构件将它粘贴在机架15或放置台14(背面)上,还可以利用喷墨方式等将印刷物16、18直接印在机架15或放置台14上。或者还可以将印有印刷物16、18图形的构件(例如,金属构件)设置在机架15或放置台14上。
3.3用虚拟象素区读取伺服控制信息
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可以利用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最好用多个虚拟象素)区读取。
例如,图8(A),是从电子仪器10上拆下图4的滑动架20后,从滑动架20的开口部分29一侧(图4的上方)看到的立体简图。图像传感器22(图像传感器的IC)贴装在衬底(电路板)25上。在该衬底25上,例如还可以安装图1所示的电子仪器控制器50。
在图像传感器22上设置开口部分23(在IC上设置的窗口)。然后,读取对象及印刷物的反射光从开口部29入射后,通过滑动架20上的光学系统(透镜、反射镜或者棱镜等),使光转向的同时聚光,入射到图像传感器22的开口部分23。然后图像传感器22检测从开口部分23入射的反射光,从而对读取对象的图像及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读取。
在图8(B)中,利用图像传感器22的虚拟象素区(光没有被屏蔽的虚拟象素区),读取印刷物16、18的伺服控制信息。再具体讲,在图像传感器22(光接收部分202)右侧(广义上是一端)的虚拟象素区(图2(B)中的Dk+1~D1。第一象素区),读取印刷物16的伺服控制信息。在图像传感器22的左侧(广义指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图2(B)中的D0~Dk。第二象素区),读取印刷物18的伺服控制信息。此时,由于印刷物16、18设置在图像传感器22的检测区(图1中的光源26的光照区),所以,能够准确读取印刷物16、18的伺服控制信息。
于是,在图8(B)中,利用虚拟象素区(图像传感器的一端的第一象素区、另一端的第二象素区),读取印刷物16、18(第一印刷物、第二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因此,读取有效图像数据所不需要的虚拟象素区能得以有效利用。
而且,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即可以用虚拟象素区的一个虚拟象素(光接收元件)读取,也可以用多个虚拟象素(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多个虚拟象素、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在用多个虚拟象素读取时,对用多个虚拟象素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多数逻辑运算处理和平均运算处理等,特别指定伺服控制应使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即可。
在图8(A)(B)中,利用图像传感器22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读取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印刷物的图像)。也可以只利用其中的一个虚拟象素区进行读取。另外,还可以利用图像传感器22的有效象素区的一部分(一端、另一端),读取印刷物16、18的伺服控制信息。
3.4利用其他传感器读取伺服控制信息
在图9(A)中,利用与图像传感器22分开设置的光传感器24-1、24-2(广义上讲,指传感器。以下同),检测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即,在滑动架20上,和图像传感器22一起还装有光传感器24-1、24-2,利用光传感器24-1、24-2读取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印刷信息)。
例如,读取对象及印刷物的反射光,从图9(A)的开口部分29入射后,利用滑动架20上的光学系统,使光转向并聚光后,入射到图像传感器22的开口部分23(图像传感器的光接收面)和光传感器24-1、24-2(光传感器光接收的面)上。然后,光传感器24-1、24-2通过检测该入射的反射光,读取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
在图9(B)中,利用与图像传感器22相邻连接(近接)的光传感器24-1、24-2读取印刷物16、18的伺服控制信息。再具体讲,在图像传感器22的右侧(广义上指一端),设置光传感器24-1(第一传感器),由该光传感器24-1,检测印刷物16的伺服控制信息(例如,速度控制信息)。在图像传感器22的左侧(广义上讲,指另一端),设置光传感器24-2(第二传感器),利用该光传感器24-2,检测印刷物18的伺服控制信息(例如,初始位置检测信息)。此时,由于印刷物16、18设置在光传感器24-1、24-2的检测区(图1中的光源26的光照区),因此,能够准确读取印刷物16、18的伺服控制信息。光传感器24-1、24-2的检测区(第一、第二检测区),是在机架15或放置台14的背面(读取对象12的放置面的背面。光传感器一侧),与机架15和放置台14结合的区域。该检测区与图像传感器22的检测区相邻或重合。
如图9(A),如果图像传感器22与光传感器24-1,24-2分别设置,则传感器的部件数量就比图8(A)增多。可是,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传感器22用的光学系统(图1中的光源26、透镜28以及图上没有表示出来的反射镜和棱镜等),可以代替光传感器24-1、24-2的光学系统。另外,不需要现有技术的电子仪器所需要的旋转式编码器和光电断路器。由于光传感器24-1、24-2和图像传感器22都装在滑动架20上,还能避免传感器分散在电子仪器上的问题。因此,与现有的电子仪器相比,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节省零部件的装配工时,可实现电子仪器的成本降低。
在图9(A)、(B)中,光传感器24-1、24-2设置在图像传感器22的一端和另一端。但是,光传感器也可以只设置在一端,而且还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光传感器。
在图9(B)中,光传感器24-1、24-2装在衬底25(电路板)上。如图10所示,为屏蔽光,光传感器24-1、24-2装在衬底27上也可以。与衬底25平行设置的衬底27固定在图像传感器22的上部,并且设有可通过光线的开口部分。
光传感器24-1、24-2可以分别是只有一个光接收元件的传感器,也可以像CCD那样,是有多个光接收元件的传感器(与图像传感器22分别设置的图像传感器)。
4.伺服控制器
图11表示伺服控制器80的构成例。伺服控制器80的构成不仅局限于图11的构成,其中部分构成要素可以省去,还可以增加其它构成要素。
伺服控制器80包含速度信息检测部分82(初始位置信息检测部分)。该速度信息检测部分82,根据图像传感器22(或者光传感器24-1、24-2)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图像信息),检测滑动架20的速度信息。具体来讲,对图像传感器22输出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检测速度信息。在检测滑动架20的初始位置(原点位置)时,速度信息检测部分82,起到初始位置信息检测部分的作用。速度信息检测部分(初始位置信息检测部分)82的功能,也可以利用后段的DSP 84实现。
伺服控制器80包含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84。该DSP84(数字滤波器。速度·位置控制部分),根据速度信息检测部分82检测到的滑动架20的速度信息(初始位置信息),进行各种伺服控制处理。即利用CPU(固件)等对滑动架20(电动机32)的速度进行反馈控制,以使写入存储器的速度图表(速度曲线)的目标速度与滑动架20的速度一样。再具体而言,开始移动滑动架20时,为使速度图表加速区设定的目标速度与滑动架20的速度相同,对滑动架20进行加速控制。然后,为使设定在速度图表恒速区的目标速度与滑动架20的速度相同,对滑动架20的速度进行控制,使滑动架20按照一定的速度移动。当滑动架20接近目标位置时,对滑动架20进行减速控制,以便使速度图表减速区设定的目标速度与滑动架20的速度相同。通过上述控制,就能使滑动架移到所需的位置上或停在所需的位置上。
当滑动架20到达读取开始位置时,伺服控制器80将输出到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的读取许可信号激活(有效)。然后,如果仅移动读取的行数,则使读取许可信号变为无效(无效)。
DSP 84根据初始位置检测用的印刷物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在初始位置检测部分检测出来的初始位置信息),还进行将滑动架20设定在初始位置上(原点位置),或使它返回原点的控制。具体来讲,使滑动架20移动后,利用图像传感器22(光传感器24-2),检测出图4的印刷物18的规定颜色(例如黑色)时,就控制滑动架20停止移动。考虑滑动架20惯性引起的移动,印刷物18最好设置在滑动架20实际停止的初始位置(原点位置)之前的位置上。
D/A转换器86,将DSP 84输出的数字驱动信号转换成模拟驱动信号后,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34上。然后,电动机驱动器34驱动电动机32,从而控制滑动架20的速度和位置。
图12是为了说明印刷物读取动作而给出的时间波形例。例如,图12中的D1,在移位信号SH变成有效信号之后,根据读取的虚拟象素区(例如,图2(B)中的D0~Dk)的图像数据,检测出印刷物(条形码)的颜色是白色。具体讲,通过对图像传感器22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如D2所示,二进制编码信号(速度信息、伺服控制信息)变成高电平(有效)。图12中的D3,根据虚拟象素区的图像数据,检测出印刷物的颜色是黑色,如D4所示,二进制编码信号变成低电平(非有效)。图12中的D5,根据虚拟象素区的图像数据,检测出印刷物的颜色是白色,如图6所示,二进制编码信号变成高电平。这样一来,通过求出二进制编码信号的边(上升沿或下降沿)之间的时间间隔TE,就能检测出滑动架20的速度信息。
图12中的二进制编码信号,例如,如图13(A)所示,利用A/D转换器40中含有的二进制编码信号部分44生成。具体讲,二进制编码信号部分44,对图像传感器22的输出CCQ(模拟图像数据)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例如,如图13(B)中的E1(图12中的D2)所示,当CCQ的电压电平高于规定的阈值时(白色),判断为[1];如图13(B)中的E2(图12中的D4)所示,当低于规定的阈值(黑色)时,判断为[0],由此生成二进制信号。生成的二进制信号输出到伺服控制器80(速度信息检测部分)。
如图13(C)所示,图像传感器60中也可以包含二进制编码部分67。在图13(C)中,二进制编码部分67,通过数字化处理,将A/D转换器40输出的数字图像数据ADQ,转换成二进制编码信号。此时,二进制编码部分67,也可以根据已经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的数据,检测速度信息和初始位置信息。
如图9(A)、(B)所示,图14表示利用与图像传感器22分开设置的光传感器24-1、24-2,读取印刷物的伺服控制信息时的时间波形例。例如,图14中的F1,利用光传感器(24-1、24-2),检测出印刷物(条形码)的颜色是白色。此时,如F2所示,光传感器的输出电平处于高电平(有效)。图14中的F3,利用光传感器检测出印刷物的颜色为黑色。此时,如F4所示,光传感器的输出处于低电平。图14中的F5,利用光传感器检测出印刷物的颜色为白色。此时,如F6所示,光传感器的输出处于高电平。这样一来,通过计算光传感器输出(二进制编码信号)的边(上升沿或下降沿)之间的时间间隔TE,就能检测出滑动架20的速度信息。再用检测出来的速度信息(初始位置信息),就能实现如图11所述的伺服控制。
在图14中,在移位信号SH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TSH,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量比图12多。即,在时间间隔TSH中的光传感器输出(二进制编码信号)边缘(上升沿或下降沿)的数量多。因此,具有能够高精度控制滑动架20移动的优点。如图12所示,在利用图像传感器读取印刷物时,通过采用灵敏度高的图像传感器(CCD),也能高精度控制滑动架20的移动。
5.图像传感器控制器
5.1传送时钟信号的控制
图15给出了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的构成例。图像传感器60可以不包括图15的全部构成,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省略。
根据本实施方式,按照图像传感器22(传送部分206)输出的图像数据时间段,可以改变传送时钟信号Φ1、Φ2(传送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可以改变Φ1、Φ2的模式)。例如,图16(A)是不改变传送时钟信号Φ1、Φ2频率的波形例。与此相比,图16(B)中的A1和A2,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Φ1、Φ2的时钟频率加快。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图16(A)那样,将Φ1、Φ2的时钟频率固定。
这里所说的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是指虚拟象素区(图2(B)中的D0~Dk、Dk+1~D1)的象素(光接收元件)图像数据,由传送部分206(图像传感器22)输出的时间段。另外,非读取象素的输出时间段是指非读取象素区(S0~S2、Sn-2~Sn)的象素图像数据,由传送部分206输出的时间段。读取象素的输出时间段是指读取象素区(S3~Sn-3)的象素图像数据,由传送部分206输出的时间段。非读取象素的输出时间段和读取象素的输出时间段合起来,就是有效象素输出的时间段。图16(B)中的A1、A2,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Φ1和Φ2的时钟频率,比A7所示的有效象素输出时间段的时钟频率更快。
移位信号SH是接通(导通)图2(A)的传输门204的信号。TCLK是象素计数用的时钟信号。图1的A/D转换器40利用与TCLK同步的时钟信号ADCK(A/D转换传送时钟信号),向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输出转换成数字的图像数据。CCQ是图像传感器22(传送部分206)的输出。
如图16(B)所示,如果提高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Φ1、Φ2的时钟频率,将图16(A)中的A3和图16(B)中的A4加以比较,便可一目了然,能够缩短在传送部分206中,传送1行(RGB的3行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到结束为止的传送时间TRT。因此,如图16(B)中的A5、A6所示,移位信号SH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缩短,图像读取速度可以实现高速化。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由于不需要虚拟象素的图像数据,时钟频率加快也没有问题。如同图16(B)中的A7,由于按照正常的频率传送有效象素的图像数据,所以,对获得的图像数据不会造成影响。因此,不仅能提高读取图像的速度,而且还能准确地读取图像数据。
另外,也可以使非读取象素时间段的传送时钟信号Φ1、Φ2的频率,比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的时钟频率快。在输出时间段(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非读取象素时间段、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还可以阶梯式改变传送时钟信号Φ1、Φ2的频率。例如,传送时钟信号Φ1、Φ2的频率可以按照以下速度提供给图像传感器22:即,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时钟频率最快;非读取象素时间段的时钟频率次之;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的时钟频率最慢。例如,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内,也可以使时钟频率呈阶梯式改变;还可以在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使时钟频率呈阶梯式变化。另外,在读取RGB的图像数据时,还可以增加传送时钟信号Φ1、Φ2的个数和/或移位信号SH的个数。
例如,如图6(A)~图7(C)所示,设置伺服控制用(速度控制用、位置检测用)的印刷物时,最好在虚拟象素区内,设置一部分伺服控制区(狭义上讲,指速度控制区、位置检测区)。伺服控制区的图像数据在由传送部分输出的时间段(伺服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狭义上讲,指速度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位置检测信息输出时间段),对Φ1、Φ2的时钟频率进行可变控制。再具体讲,让伺服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的Φ1、Φ2时钟频率,比伺服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以外的其它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Φ1、Φ2时钟频率慢。更具体讲,既让伺服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的Φ1、Φ2时钟频率,比伺服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以外的其它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Φ1、Φ2时钟频率慢,而且,比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或有效象素输出时间段)的Φ1、Φ2时钟频率还快。其结果,在虚拟象素区内设置伺服控制区时,也能够准确读取伺服控制信息。
5.2图像传感器控制器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在图15中,图像传感器60包含驱动控制器62。该驱动控制器62,向图像传感器22和A/D转换器40提供驱动模式(驱动信号)。驱动模式中可以包括所述的传送时钟信号Φ1、Φ2以及移位信号SH。还可以包括决定A/D转换器40中的模拟图像数据(图像信号)取样时间的CK1、CK2信号。
驱动控制器62,包括模式选择器64。该模式选择器从设定驱动模式用的多个模式图表(以下,将模式图表和时钟模式作为同义词加以说明)中,选择与图像传感器22的输出时间段相应的驱动模式。再具体讲,从设定Φ1、Φ2(移位传送时钟信号)模式的多个模式图表(时钟模式)中,选择与图像传感器22的输出时间段相应的模式图表。
模式存储器63,暂时存储由模式选择器64选择的模式图表。具体来讲,从存储器98所存储的模式图表中,读取实际驱动时使用的模式图表,并写入到模式存储器63中。例如,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以及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分别使用模式图表P1、P2、P3时,这些模式图表P1、P2、P3被存储到模式存储器63中。具体来讲,在模式存储器63中的第一、第二地址之间,设定P1,在第二、第三地址之间设定P2;在第三、第四地址之间设定P3。模式选择器64从这些模式图表(时钟模式)P1、P2、P3中,选择由输出时间段决定的模式图表,生成驱动模式。
A/D转换器40,接收来自图像传感器22(传送部分206)的模拟图像数据(图像信号)CCQ,将其变换成数字图像数据ADQ之后输出。然后,图像处理控制器66将传送时钟信号ADCK(A/D转换传送时钟信号)提供给A/D转换器40。再根据该ADCK,接收来自A/D转换器40的数字图像数据ADQ。其后,对数字图像数据进行伽马变换、黑斑处理或二进制编码处理等图像处理。
图像计数器68对象素数量进行计数。具体讲,是在图16(B)中的A8时间段(SH变成有效的时间内),开始计数。然后,TCLK在每次变成有效(高电平)信号时,增加象素的计数值。驱动控制器62和图像处理控制器66,基于象素计数器68的象素计数值进行处理。例如,驱动控制器62,根据象素的计数值,判断现在的输出时间段是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还是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或者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然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与该输出时间段相应的模式图表,再从模式存储器63中读出。这样,就能从多个模式图表(时钟模式)中,选择与图像传感器22的输出时间段相应的模式图表(时钟模式)。
下面利用图17的流程图,讲解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的工作原理。首先,输出移位信号SH(步骤S1),然后,象素计数器68开始计数(步骤S2)。
接着,根据模式图表P1,输出驱动模式(传送时钟信号Φ1、Φ2)(步骤S3)。具体来讲,模式选择器64从模式存储器63中读取模式图表P1,例如,按每个象素(RGB)处理单位时间进行重复出现该P1的模式,生成驱动模式。
例如,如图18(A)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模式存储器63中存储了虚拟象素用的缩短模式图表P1(第一时钟模式)、非读取象素用的缩短模式图表P2(第二时钟模式)以及读取象素用的模式图表P3(第三时钟模式)等。在这些模式图表P1、P2和P3中,如图18(B)所示,记述了传送时钟信号Φ1、Φ2等的驱动模式波形。具体来讲,在每次增加ADR(与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的标准时钟信号同步的内部状态地址)时,就将Φ1、Φ2如何变化记录下来。然后,步骤S3就从图18(A)的模式图表P1、P2和P3中,选择虚拟象素用的缩短模式图表P1。
接着,判断是否处于有效象素的开始位置ESP(步骤S4)。当处于有效象素开始位置ESP时,选择非读取象素用的缩短模式图表P2,输出驱动模式(Φ1、Φ2)(步骤S5)。这样,如图18(C)中的C1、C2所示,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选择模式图表P1(第一时钟模式),在非读取象素的输出时间段,选择模式图表P2(第二时钟模式)。
接着,判断是否处于读取开始的位置SP(步骤S6)。当处于读取开始位置SP时,选择读取象素用的模式图表P3,输出驱动模式(Φ1、Φ2)(步骤S7)。这样一来,如图18(C)中的C3所示,在读取象素的输出时间段,就能选择模式图表P3(第三时钟模式)。
接着,判断是否处于读取结束位置EP(步骤S8)。当处于读取结束位置EP时,选择非读取象素用的缩短模式图表P2,输出驱动模式(Φ1、Φ2)(步骤S9)。因此,如图18(C)中的(C4)所示,在与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连接的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就能选择模式图表P2(第二时钟模式)。
接着、判断是否处于有效象素结束位置EEP(步骤S10)。当处于有效象素结束位置EEP时,选择虚拟象素用的缩短模式图表P1,输出驱动模式(Φ1、Φ2)(步骤S11)。于是,如同图18(C)中的C5所示,在与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接续的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就能选择模式图表P1(第一时钟模式)。
如图16(B)所示,在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和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如果采用相同的时钟频率,就可以省略图17中的步骤S5、S6、S8、S9。因此,如图18(D)所示,就能够选择模式图表P1和P3(第一、第三时钟模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模式存储器63中存储的模式图表(时钟模式)和模式转换时间的设定信息(有效象素开始位置ESP以及读取开始位置SP、读取结束位置EP或有效象素结束位置EEP等),将驱动模式(传送时钟信号Φ1、Φ2)提供给图像传感器22。
这样一来,即使不改变硬件电路,只设定软件,也能生成各种驱动模式。例如,只通过软件(CPU 96)改写存储器98(模式存储器63)中存储的模式图表内容,就可以任意改变在各输出时间段提供的传送时钟信号Φ1、Φ2的频率。
即使用户任意改变图3(A)所示的读取窗210的范围,只需利用软件(CPU 96)改写读取开始位置SP和读取结束位置EP(广义上讲,指模式转换时间的设定信息)就能够应对。也就是说,即使读取窗210的范围变化多样,只要改变SP、EP的设定,就可以将非读取象素输出时间段的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的时钟频率设定成经常快速。
对虚拟象素区和有效象素区设置不同的各种图像传感器,也能通过改变有效象素开始位置ESP和有效象素结束位置EEP的设定,简单地进行处理。即,使用虚拟象素区较宽的图像传感器和较窄的图像传感器时,只要改变ESP和EEP的设定,也能将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的时钟频率设定成经常快速。
另外,在虚拟象素区内,设置伺服控制区,对伺服控制信息输出时间段的Φ1和Φ2的时钟频率进行可变控制时,最好再另外准备伺服控制区用的模式图表(第四时钟模式)。还有,伺服控制区用的模式图表中的Φ1和Φ2时钟频率,可比伺服控制区以外的虚拟象素区用的模式图表(第一时钟模式)的Φ1和Φ2的时钟频率还慢。而在伺服控制区用的模式图表中,Φ1和Φ2的时钟频率可设定成比读取象素区用的模式图表(第三时钟模式)的还快。因此,不仅能实现读取速度的高速化,而且能准确读取伺服控制信息。
5.3伺服控制信息的读取
根据本实施方式,正如在图8(A)(B)中所描述的那样,印刷有伺服控制信息的印刷物16、18,被设置在图像传感器22的虚拟象素区的检测区。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控制图像传感器22,使其读取伺服控制信息。具体来讲,图像传感器控制器60将驱动模式(传送时钟信号)提供给图像传感器22,然后,控制图像传感器22,使其输出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图像数据)。伺服控制器80,根据该伺服控制信息,对驱动装置30(电动机32)进行伺服控制,控制滑动架20的移动(速度控制、初始位置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9(A)所示,根据在虚拟象素区(图像传感器一端的第一象素区、另一端的第二象素区至少其中的一个)的光接收元件(象素)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伺服控制。此时,读取作为伺服控制信息的图像数据的光接收元件(象素、发光二极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如图19(B)所示,是多个。换言之,既可以用虚拟象素区的所有象素区,读取作为伺服控制信息的图像数据,也可以用部分象素区,读取图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到底采用哪个范围的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伺服控制信息,可以根据印刷物的宽度(或边)等决定。
在图19(B)所示情况中,优选对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规定处理,获取滑动架20(驱动装置)的伺服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这里所说的规定处理,是指多数逻辑运算和平均运算处理等。
多数逻辑运算是通过对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多数逻辑运算来特定伺服控制信息。具体来讲,在由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图像数据中,如果表示白色的图像数据(图12中的D1)比较多,则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例如,被判断为[1](图12中的D2)。另一方面,如果表示黑色的图像数据(图12中的D3)比较多,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例如,被判断为[0](图12中的D4)。
平均处理运算是通过对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平均运算来特定伺服控制信息。具体来讲,求出多个光接收元件获取的图像数据平均值,该图像数据的平均值为表示白色的数据(电平)时,所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例如,判断为[1]。另一方面,为表示黑色的数据(电平)时,所获得的伺服控制信息,例如,判断为[0]。
关于规定的多数逻辑运算和平均处理运算等处理等,可在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参照图12~图13(C))之后,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也可以在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之前。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另外,也可以对多个光接收元件读取的图像数据,采用多数决定处理运算和平均处理运算以外的其它方法进行处理。
如图20(A)所示,还可以将在一端的虚拟象素区(D0~Dk)获得的图像数据,用作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在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Dk+1~D1)获得的图像数据,用作初始位置检测用(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因此,用一端的虚拟象素区(第一象素区)读取图4、图6(A)的印刷物16的伺服控制信息,可以对速度进行伺服控制。用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第二象素区)读取印刷物18的伺服控制信息,可以进行有关初始位置(原点位置)的伺服控制。
在图20(A)中,在一端(或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的第一、第二区获取的图像数据,也可以分别作为速度控制用和初始位置检测用(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使用(参照图6(B))。
如图20(B)所示,也可以将在一端的虚拟象素区获取的图像数据,作为第一速度(例如低速)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在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获取的图像数据,用作第二速度(例如,中速、高速)的伺服控制信息。这样一来,用一端的虚拟象素区,读取图7(B)的印刷物16-1的伺服信息,就能够按照第一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以第一速度范围为目标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用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读取印刷物16-2的伺服控制信息,就能够按照第二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以第一速度范围为目标速度范围,进行伺服控制。)。
在图20(B)中,也可以将在一端(或另一端)的虚拟象素区的第1~第i(i是大于等于2的整数)区获取的图像数据,作为第1~第i的速度用的伺服控制信息使用。
如上所述,如果用虚拟象素区读取伺服控制信息,有效图像数据读取处理所不需要的虚拟象素区就能得以有效利用。
正如在图16(B)中说明的那样,如果提高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的频率,A/D转换器40就来不及进行A/D转换,在虚拟象素区就不能获得准确的图像数据。可是,对于伺服控制信息来讲,要比对原稿的读取分辨率要求的低,只要能辨别黑与白就可以了。因此,提高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的速度,即使虚拟象素区的图像读取分辨率下降,也能获得滑动架20移动控制用的足够的伺服控制信息。所以,提高在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传送时钟信号Φ1和Φ2的时钟频率,其优点是不仅实现了图像读取的速度高速化,而且还能准确进行伺服控制。如图16(A)所示,可以不提高虚拟象素输出时间段的Φ1和Φ2的时钟频率。
另外,在虚拟象素区内,设置伺服控制区(速度控制区、位置检测区)时,由于将伺服控制区(例如,图19(B)中的D1~D4的区)的Φ1和Φ2的时钟频率设定的比在伺服控制区以外的虚拟象素区(例如,图19(B)中的D1~D4以外的区域)的时钟频率慢,所以能更准确地读取伺服控制信息。
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要点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加以实施。
例如,电子仪器控制器、图像传感器控制器、伺服控制器、图像传感器、电子仪器等的构成,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构成,可以采用各种变形实施方式。例如,作为滑动架的驱动机构,采用不同于本实施方式说明的机构也可以。另外,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和伺服控制器的控制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同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还可以采用不设传送部分的图像传感器。
本发明不限于图像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等,还适用于其它的电子仪器以及作为这些仪器的组合机的电子仪器的控制。
在虚拟象素区(第一、第二象素区),读取信息用的物品,也可以采用非印刷物。
在说明书和图纸中,作为广义术语(读取对象物、放置台、传感器、光学系统、扫描方向、开始位置、结束位置,右侧、左侧等)而引用的术语(原稿、原稿台、图像传感器、透镜、光源、副扫描方向、模式转换时间设定信息、一端、另一端等),在说明书或附图纸的其他描述中,也可以置换成广义术语。
在本发明中的从属权利要求涉及的发明中,其构成也可以省略被从属权利要求中的部分构成要件。另外,本发明的独立权利要求1涉及的发明也可以从属于其它的独立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附图标记说明
Φ1、Φ2  移位传送时钟信号
ADCK      A/D转换传送时钟信号
10  电子仪器
12  读取对象(原稿)
14  放置台(原稿台)
15  机架
16、18印刷物
20  滑动架
22  图像传感器
23  开口部分
24-1、24-2  光传感器
25、27衬底
26  光源
28  透镜
29  开口部分
30  驱动装置
32  电动机
34  电动机驱动器
36  驱动皮带
37  导向器
38  皮带轮
40  A/D转换器
50  电子仪器控制器
60  图像传感器控制器
62  驱动控制器
63  模式存储器
64  模式选择器
66  图像处理控制器
68  图像计数器
80  伺服控制器
82  速度信息检测部分
84  DSP
96  CPU
98  存储器
202 光接收部分
204 传输门
206 传送部分
210 读取窗

Claims (10)

1.一种电子仪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其对具有有效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的图像传感器进行控制;以及
伺服控制器,其对驱动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
其中,所述伺服控制器,基于在图像传感器虚拟象素区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驱动装置的伺服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伺服控制器基于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所述伺服控制信息是基于虚拟象素区的多个光接收元件获得的图像数据而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控制器基于用虚拟象素区读取的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和初始位置检测用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控制器基于在虚拟象素区读取的多个速度控制用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与速度范围相对应的伺服控制。
5.一种电子仪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传感器控制器,对图像传感器进行控制;以及
伺服控制器,对驱动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
其中,所述伺服控制器基于和图像传感器共同安装在所述滑动架上的传感器所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伺服控制信息,被印刷在图像传感器或传感器的检测区上设置的印刷物上;
所述伺服控制器基于印刷物上印刷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物为条形码印刷物,所述伺服控制器根据条形码印刷物的条间距进行伺服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仪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物包括条间距相互不同的多个条形码印刷物,所述伺服控制器根据多个条形码印刷物进行伺服控制。
9.一种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具有有效象素区和虚拟象素区的图像传感器进行控制;
对驱动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以及
基于使用图像传感器的虚拟象素区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10.一种电子仪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图像传感器的控制;
对驱动安装有图像传感器的滑动架的驱动装置进行伺服控制;以及
基于和图像传感器共同安装在滑动架上的传感器所读取的伺服控制信息进行伺服控制。
CNB200310115310XA 2002-11-19 2003-11-14 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器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598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35228A JP2004172861A (ja) 2002-11-19 2002-11-19 電子機器コントローラ及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JP2002335228 2002-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3090A true CN1503090A (zh) 2004-06-09
CN1285983C CN1285983C (zh) 2006-11-22

Family

ID=32699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53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5983C (zh) 2002-11-19 2003-11-14 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器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28077B2 (zh)
JP (1) JP2004172861A (zh)
CN (1) CN1285983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6482B (zh) * 2006-12-20 2010-09-29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定位控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4956A (ja) * 2004-08-26 2006-03-09 Canon Inc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用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
JP2009113313A (ja) * 2007-11-06 2009-05-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228446B2 (ja) * 2007-11-06 2013-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US8659804B2 (en) 2008-11-26 2014-02-25 Contex A/S Optical scanning
JP5609358B2 (ja) * 2010-07-20 2014-10-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367569B2 (ja) 2020-03-10 2023-10-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センサ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センサ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1063A (ja) 1984-11-06 1986-05-29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S61227692A (ja) * 1985-03-29 1986-10-09 Sharp Corp リニアモ−タ装置
EP0282993B1 (en) 1987-03-20 1994-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JP2921837B2 (ja) 1988-04-08 1999-07-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
JP2708877B2 (ja) 1989-05-24 1998-02-04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H03177156A (ja) 1989-12-06 1991-08-01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3027395B2 (ja) 1990-06-25 2000-04-04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Ccd撮像装置
JP3061839B2 (ja) 1990-08-08 2000-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
JPH04270551A (ja) 1991-02-26 1992-09-25 Fujitsu Ltd 原稿読取り装置
JPH04306057A (ja) 1991-04-03 1992-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キャナ装置
US5539532A (en) * 1993-08-12 1996-07-23 Nec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ith varied subscanning speed
US5684609A (en) 1996-02-05 1997-11-04 Eastman Kodak Company D.C. offset restoration for image scanners
JP3834130B2 (ja) 1996-07-19 2006-10-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964959B2 (ja) 1996-09-26 1999-10-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H11164101A (ja) 1997-11-28 1999-06-18 Canon Inc 原稿読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50031A (ja) 1998-07-29 2000-02-18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0099702A (ja) 1998-09-24 2000-04-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ラインセンサを用いた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3859115B2 (ja) 1999-07-26 2006-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用モー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ならびに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3812288B2 (ja) 1999-09-24 2006-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リッジのホームポジション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ならびに検出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2199160A (ja) 2000-12-27 2002-07-12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6482B (zh) * 2006-12-20 2010-09-29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定位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28077B2 (en) 2008-09-23
CN1285983C (zh) 2006-11-22
JP2004172861A (ja) 2004-06-17
US20040150730A1 (en) 2004-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8109C (zh) 图像传感器控制器、电子仪器以及图像传感器的控制方法
CN1940841A (zh) 显示装置
CN1284129C (zh) 显示系统及显示控制器
CN1242312C (zh) 输入装置和输入输出装置
CN1941918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CN1596377A (zh) 光学扫描设备、图像位置的校正方法和图像显示设备
US739154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742483A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01079945A (zh) 图像读取装置、mfp、以及原稿检测方法
US20060023266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377005A (zh) 用于校正读取图象缺陷的图象处理
JP2006025407A (ja) 照明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CN1285983C (zh) 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器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798271A (zh) 成像装置、驱动装置、数码相机和成像方法
CN1812465A (zh) 具有支承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
CN2722526Y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694506A (zh) 箝位电平调节设备,电子照相机,和图像处理设备
CN1218917A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226859C (zh) 电子仪器
CN2653816Y (zh) 图像读入设备
CN1602042A (zh) 彩色图像处理设备和彩色图像处理方法
CN1261833C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2697980Y (zh) 图像传感器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442997A (zh) 图像读取系统
CN1178453C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22

Termination date: 200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