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53816Y - 图像读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53816Y
CN2653816Y CNU032727801U CN03272780U CN2653816Y CN 2653816 Y CN2653816 Y CN 2653816Y CN U032727801 U CNU032727801 U CN U032727801U CN 03272780 U CN03272780 U CN 03272780U CN 2653816 Y CN2653816 Y CN 265381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pixel data
output
unit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032727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地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112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297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112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2977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5381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5381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02Scanning different formats; Scanning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of dots per unit length, e.g. different numbers of dots per inch (dpi); Conversion of scanning standards
    • H04N1/0408Different densities of dots per unit length
    • H04N1/0411Different densities of dots per unit length in the main scanning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02Scanning different formats; Scanning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of dots per unit length, e.g. different numbers of dots per inch (dpi); Conversion of scanning standa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02Scanning different formats; Scanning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of dots per unit length, e.g. different numbers of dots per inch (dpi); Conversion of scanning standards
    • H04N1/042Details of the method used
    • H04N1/0449Details of the method used using different sets of scanning elements, e.g. for different forma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02Scanning different formats; Scanning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of dots per unit length, e.g. different numbers of dots per inch (dpi); Conversion of scanning standards
    • H04N1/042Details of the method used
    • H04N1/0455Details of the method used using a single set of scanning elements, e.g. the whole of and a part of an array respectively for different formats
    • H04N1/0458Details of the method used using a single set of scanning elements, e.g. the whole of and a part of an array respectively for different formats using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canning elements for different formats or densities of do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揭示了包括一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读入设备,包括: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包括排列在一行上的光接收设备;一第一移位寄存器,用于输出第一传感器的所有光接收设备的象素信号;以及一第二和第三移位寄存器,用于输出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偶数位和奇数位象素信号,在该图像读入设备中无效数据被阻止写入存储器中。以相同的转移时钟从组成一CCD图像传感器的第一至第三移位寄存器所输出的象素信号通过一AFE在一时间分割中被选中并被接收。所收的象素数据继续在一数据采样单元中被采样并被存储在一存储器中。而且,当采样定时在一接收信号发生电路中受到控制时,存储在存储器的象素数据被限制在表示每个移位寄存器的象素数量内。

Description

图像读入设备
发明背景
(i)发明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读入设备,诸如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和一体化机,在图像传感器上安装着一维排列的光接收设备以将图稿的图像作为电子数据读入。
(ii)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说明
迄今已知图像读入设备是利用图像传感器的,诸如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和一体化机,在图像传感器上安装着一维排列的光接收设备以将图稿的图像作为电子数据读入。
另外,当图像读入设备在读入图像时,例如,即使具有以高精度读取的大数据量的照片图像,在用于通过传真机传送数据时要减少以高精度读取的该图像数据量,尽可能快地读取大量图稿,即使图像质量降低,或者以可接受的质量下降和数据量读取图像。在此方式下,读取图像数据所想要的方法按照读取图像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和在读取时的情况而变化。
另一方面,读入图像数据的分辨率到现在为止已经在输出该数据时增加/减少,因此改变图像质量和数据量以处理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
此外,作为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法,对于各种用途,如图2所示,已经开发了一种CCD线性图像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两个传感器(第一传感器21,第二传感器22)包括多个光接收设备,排列在一主扫描方向上;一个第一移位寄存器25用于输出第一传感器21的所有光接收设备的象素信号(在图2的实例中17个信号);一个第二移位寄存器26用于输出第二传感器22的光接收设备的偶数位象素信号(在图2的实例中8个信号);以及一个第三移位寄存器27用于输出第二传感器22的光接收设备的奇数位信号(在图2的实例中9个信号)。
另一方面,对于来自这个CCD图像传感器的象素信号的传送,逐位地将积累在光接收设备中的电荷通过移位寄存器作为象素信号输出。当同时输出来自三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时,有一个移位寄存器,在该寄存器中象素信号迅速用完。这是因为从每个移位寄存器输出的象素信号数量是不同的。然而,来自三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通常在一个系统中被控制。因此,当只要有一个移位寄存器,在该寄存器中剩下要输出的象素信号,则象素信号的输出操作继续。因此,即使移位寄存器用完象素信号仍在作在输出象素信号的操作,则无效数据被传送并记录在存贮器中。
在传统的图像读入设备中,如图15所示,通过一个选择器76选择一个CCD线性图像传感器(从这里开始将被称为CCD传感器20),即上述的CCD线性图像传感器。一个A/D转换器77将该信号转换为一个数字信号(象素数据),在一个图像读取控制部分40中的一个数据采样单元44接收象素数据,并且在该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中的存储器接口电路46将象素数据写入一存贮器70。在以这种方式组成的图像读入设备中,按如下传送象素信号。
首先,在CCD传感器20中,如图3所示,按照在每个转移时钟Φ1、Φ2的边沿从移位寄存器所转移的电荷将电压输出至输出端OUT1至OUT3。也就是说,输出由光接收设备所接收到的图像的象素信号。在此时,对于第二移位寄存器在转移时钟的第九及后续边沿中不包括象素信息,并且对于第三移位寄存器在转移时钟的第十及后续边沿中不包括象素信息。
接着,从CCD传感器20所输出的象素信号由选择器76接收,并且依次选择选择器76所接收的三个通道的象素信号并在如图4A所示的转移时钟Φ1、Φ2的周期内输出至A/D转换器77。在A/D转换器77中,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作为串行数据串在与选择器76的输出的相同周期内输出,如图4B所示。
此时,来自第二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在转移时钟的第九及后续边沿和来自第三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在第十及后续边沿不包括象素信息,但选择器76在来自第二和第三移位寄存器的通道的输出信号不包括象素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那些通道。因此,A/D转换器77甚至为不包括象素信息的通道执行用于形成数字信号的操作,并且将信号作为串行数据串(图4A和4B的阴影部分)传送并记录在如图5A所示的存贮器中。
如此,不包括象素信息的无效数据使用了存贮器区域,并且存在一个问题,即存储容量是压缩的。而且,在利用记录在存贮器中的象素数据处理图像时包括无效数据。存在另一个问题,即要花费时间从存贮器读取数据并且在图像处理的阶段需要一个选择无效数据的过程。
另外,在普通的CCD图像传感器中,光接收端具有光接收设备的许多制造问题和光学系统的许多衰退。而且,不可能以稳定地高精度从光接收端得到输出信号。为了这些原因,不将来自一光接收设备串的指定范围之外的相对端的信号视为有效,而将在光接收设备串的中间部分的光接收设备规定为有效象素,并且将来自这个范围的有效象素的信号用作为通过获得一个主题的图像所获得的象素信号。
可是,来自CCD图像传感器的输出依次从最末端的光接收设备的信号输出,而不是有效象素(即无效象素)的信号以相同的方式作为有效象素输出。
因此,如同有效象素一样将无效象素的信号写入同一扫描仪的存贮器中。而且,无效象素被选择,使得在使用读取象素信号的图像处理阶段不使用无效象素。
因此,无效象素的数据使用了存贮器区域,并存在一个问题,即存储容量是压缩的。而且,在使用读入数据的图像处理中包括无效数据,并因此增加要被处理的数据。存在另一个问题,即要花费时间读取数据和选择无效象素数据。
特别地,在包括两排传感器并具有三个输出的上述CCD图像传感器中,有两个传感器存在无效象素,并且因此相对于来自一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无效象素的数量大。而且,在有三个同时发生的输出时,第二和第三移位寄存器在第一移位寄存器的象素变为有效之前开始输出有效象素。因此,有效和无效象素的数据被混合并被记录(存贮)。当读入图像数据在以后受到图像处理,信息选择过程的效率低下。
例如,如图9所示,在CCD线性图像传感器的第一和第二传感器21和22中光接收设备的有效象素对应于包括从一个输出端方向起的第七至第十五象素。在第一移位寄存器25中一个接收起始象素对应于从输出端方向起的第七个象素并且所接收的象素数量是九。在第二移位寄存器26中接收起始象素对应于从输出端方向起的第四象素并且所接收的象素数量是四。在第三移位寄存器27中接收起始象素对应于从输出端方向起的第四象素并且所接收的象素数量是五。在这种情况下,当来自该CCD线性图像传感器的象素信号的输出信号如图11A所示这样地被记录(存储)时,有效象素的数据(图11A的没有阴影的部分)与无效象素的数据(图11A的阴影部分)混合并被记录(存储)。
在这个包括两行传感器并具有三个输出的CCD线性图像传感器中,无效数据的影响大,并引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发生于在一主扫描方向上读取仅仅是图稿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对象。
实用新型概述
在开发本实用新型中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使用CCD线性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读入设备,包括:两个传感器;一第一移位寄存器,输出一个传感器的所有光接收设备的象素信号;一第二移位寄存器,输出另一个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偶数位象素信号;以及一第三移位寄存器,输出与第二移位寄存器相同的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奇数位象素信号,在该设备中无效数据被阻止写入存储器中。
要完成这个以及其它目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图像读入设备包括:一第一传感器,包括一组光接收设备被排列在一主扫描方向上;一第二传感器,包括一组光接收设备被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并且它被部署在沿一子扫描方向上离开第一传感器一预定距离处;一第一输出单元,将从第一传感器的每个光接收设备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输出;一第二输出单元,将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偶数位光接收设备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输出;一第三输出单元,将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奇数位光接收设备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输出;一转换单元,将来自各个输出单元的象素信号转换为象素数据,象素数据为数字信号;以及一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存储从转换单元输出的象素数据。
而且,该图像读入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信息存储单元,在该单元中为每个输出存储关于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信号数量)的信息;以及一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该单元基于存储于信息存储单元中的信息限制要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的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只有对应于从各个输出单元输出的有效象素信号的象素数据能够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并且无效数据能被阻止写入该存储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输出单元可输出象素信号,该象素信号是从第一传感器的对应光接收设备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在一预定的周期内获得的。第二输出单元可输出象素信号,该象素信号是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的偶数位光接收设备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在预定的周期内获得的,以及第三输出单元可输出象素信号,该象素信号是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的奇数位光接收设备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在预定的周期内获得的。
信息存储单元可包括一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存储与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相关的信息。
在此情况下,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可基于象素数量信息限制由象素数据存储单元所存储的象素数据的数量,使得要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的数量与从每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一致。
在上述结构中,只有与由每个扫描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一致的象素数据能够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因此,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不浪费存储区域。在一利用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的图像处理设备中的处理能够被减少。
另外,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也可存储表示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的信息作为每一个输出单元的象素数量信息。
例如,在由每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中能够看到下列关系。例如,当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数量相同而且是偶数,由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与第一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相同。另一方面,由第二和第三输出单元所对应地输出的象素的数量是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数量的一半(即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的一半)。例如,当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为奇数时,由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的数量与第一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的相同。另一方面,由第二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是通过从第二传感器的象素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量除以2而获得的象素数量(即通过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量除以2所获得的数量)。第三输出单元的象素数量是通过将第二传感器的象素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字除以2,并在该数字上加1而获得的(即通过将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字除以2,并在该数字上加1所获得的数量)。如此,从各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是相互有关系的。当已知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时,可由一简单计算单元设置其它两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量。这种关系能够被用于提供下面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
也就是说,在该图像读入设备中,第一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信息是作为象素数量信息被存储在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中。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象素数量信息,获得由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并且基于该象素数量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仅能够保持一项信息。因此,能够减少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的存储区域,并且能够简化该设备。
而且,可在输出单元输出之时或之后的任何时候,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不过,当在上游执行限制时,在下游所执行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不处理无效数据。
要解决该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可以在转换单元输出象素数据之后立即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能够在转换单元的输出之后立即限制象素数据。因此,在限制之中或之后无效数据不流入到象素数据的传送路径。因此,当在传送路径上部署象素数据的处理设备时,能够删除处理无效数据的无用过程。
而且,在传送象素数据的路径上,要被存储于象素数据存储单元的象素数据的传送可在下游进一步被限制。做为选择,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可在写入象素数据存储单元的阶段执行限制。
也就是说,在该图像读入设备中,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包括:一存储部分,存储象素数据;以及一写入单元,用于将从转换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限制通过写入单元将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的操作。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能够在写入存储部分的阶段限制写入。
而且,当无效象素数据流过时,为了减少电源损耗,如果可能,不执行不必要的操作。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转换单元可被构造成以按照从外部输入的转换命令执行将从每个输出单元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可控制将转换命令输入到转换单元,使得转换单元只将从每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当无效数据流过时不执行转换,并且能够减少电源损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在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可以规定输出有效信号的光接收设备的对应范围。
此外,信息存储单元可包括一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在该单元中存储起始象素信息,该信息是关于直到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信号中有效象素信号开始要被输出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
在此情况下,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可基于起始象素信息,限制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要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结果,在对应于光接收设备的象素信号的象素数据中,对应于有效象素的象素数据能够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因此,能够减少将无效象素存储到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
在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中,表示直到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信号中有效象素信号开始要被输出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的信息可作为起始象素信息按每个输出单元存储。
另外,例如,在直到从每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信号转入到对应于有效象素的象素信号时所要求的象素信号的输出数量中,能够看到下面的关系。例如,当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无效象素数量在读入的开始部分中是相同的并且是偶数时,在对应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无效象素的输出开始时的象素数量是与在读入第一传感器的开始部分中的无效象素数量相同。另一方面,在开始输出对应于在第二和第三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的无效象素时象素数量是在读入第二传感器中的开始部分的无效象素数量的一半(即在读入对应于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的无效象素的开始部分中的象素数量的一半)。例如,当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无效象素数量在读入的开始部分中是相同的并且是奇数时,在对应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无效象素的输出开始时的象素数量是与在读入第一传感器的开始部分中的无效象素数量相同。另一方面,在输出对应于从第二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的无效象素的开始部分中的象素数量,是通过将在读入第二传感器的开始部分中的无效象素的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量除以2而获得的数量(即通过在开始输出对应于在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的无效象素的象素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量除以2所获得的数量)。在开始输出对应于从第三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的无效象素时的象素数量,是通过将在读入第二传感器的开始部分中的无效象素数量减1、并过一步将该数量除以2、以及在该数量上加1而获得的(即通过将在开始输出对应于第一输出单元所输出的信号中的无效象素时的象素数量减1、并进一步将该数量除以2、以及在该数量上加1所获得的数量)。如此,直到对应的输出单元开始输出有效象素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是相互有关系的。当已知直到第一输出单元开始要输出有效象素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时,能够通过简单的计算单元设置直到其它两个输出单元要开始输出有效象素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能够利用这个关系提供下面的图像读入设备。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存储直到在第一输出单元每次扫描的输出中开始要输出有效象素信号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的信息作为起始象素信息。起始象素存储单元也可存储与有效象素的数量的奇偶性相关的信息。在此图像读入设备中,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起始象素信息,获得直到在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的输出中要开始输出有效象素信号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并基于该象素数量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仅能够保持一项信息。因此,能够减少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的存储区域,并能够简化该设备。
而且,无效象素不只位于来自光接收设备的信号的一输出起始部分而是还位于一终止部分。为此,有了在有效象素的输出结束时的象素数量信息,也能控制终止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信息存储单元可包括一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存储与由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数量有关的象素数量信息。在此情况下,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可限制由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要被存储的象素数据的数量,基于起始象素信息和象素数量信息,因此阻止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在有效象素信号的输出结束后存储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还能够阻止将终止部分的无效象素的数据存储到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的存储区域,并且能够使图像处理更方便。
而且,还是对于有效象素的数量,以相同的方式如直到开始要输出有效象素信号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在各个输出单元中存在一特定的关系,并且能够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
也就是说,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第一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数量作为象素数量信息被存储在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中。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象素数量信息获得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数量,并且基于有效象素的数量限制要由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存储的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仅可以保持一项信息。因此,能够减少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的存储区域,并能够简化本设备。
而且,可在输出单元的输出之中或之后的任何时候限制象素数据。不过,当在上游执行限制时,在下游所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不处理无效数据。
要解决此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在转换单元输出象素数据后立即限制由象素数据存储单元要存储的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能够在转换单元的输出之后立即限制象素数据。因此,在限制之中和之后用于处理的无效数据不会流出。因此,当用于处理象素数据的处理设备被部署在传送路径上时,无价值的用于处理无效数据的过程能被删除。
而且,在传送象素数据的路径上,可在下游进一步执行限制。做为选择,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可在写入象素数据存储单元的阶段中执行限制。
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包括一存储部分,在其中存储象素数据;以及一写入单元用于将从转换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限制由写入单元进行将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的操作。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能够在写入存储部分的阶段限制写入。
而且,当无效象素数据流过时,为了减少电源损耗如果可能,不执行不必要的操作。
因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中,转换单元可被构造为以按照从外部输入的一转换命令将来自每个输出单元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可控制将转换命令输入至转换单元,因此转换单元将对应于有效象素信号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
结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当无效数据流过时,不执行转换,并且能够减少电源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一图像读入设备的整个结构;
图2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一CCD线性图像传感器的结构;
图3是一时序图,示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CCD传感器中信号的状态;
图4A是一说明示意图,关于按照第一实施例象素信号的状态,以及图4B是一说明示意图,关于按照第一实施例的象素数据的状态;
图5A是一说明示意图,示出一传统的象素数据的记录状态,以及图5B是一说明示意图,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存储器中象素数据的记录状态;
图6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二实施例的一图像读入设备的整个结构;
图7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入设备的一改进实例的整个结构;
图8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入设备的整个结构;
图9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三实施例的CCD线性图像传感器的结构;
图10A是一说明示意图,关于按照第三实施例的象素信号的状态,以及图10B是一说明示意图,图10B是一说明示意图,关于按照第三实施例的象素数据的状态;
图11A是一说明示意图,示出传统的象素数据的记录状态,以及图11B是一说明示意图,示出在第三实施例的存储器中象素数据的记录状态;
图12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图像读入设备的整个结构;
图13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入设备的改进实例的整个结构;
图14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入设备的一改进实例的整个结构;以及
图15是一结构图,示出一传统的图像读入设备的整个结构。
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从这里开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在下面具体的实施例中,并且可在各种模式中执行。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一结构图,示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1的内部结构。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1,由电荷耦合器件线性图像传感器检测/接收的图稿图像的象素信号被转换为数字(象素数据)并输出至模拟前端(AFE)75。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中的数据采样单元44接收该象素数据,并且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中的存储接口电路46将它写入存储器7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读入设备1包括:CCD线性图像传感器(从这里开始将被称为CCD传感器)20,CPU80用于控制整个图像读入设备1的运行;AFE75用于在把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该信号时由选择器76切换来自CCD传感器20的三个输出信号的模拟数据;存储器70用于记录(存储)象素数据;以及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用于控制CCD传感器20、AFE75和存储器70的运行。
要注意的是,如图2所示,CCD传感器20是由第一传感器21、第二传感器22、第一移位寄存器25、第二移位寄存器26和第三移位寄存器27组成的。
此外,在第一传感器21中,用于按照收到的光量积累电荷的光接收设备是一维排列的。对于第二传感器22,相同的光接收设备排如第一传感器21的那样被部署在沿一个子扫描方向上在离开第一传感器21预定行数(在这个实施例中六行),并且在一个主扫描方向上从第一传感器21移位该设备的一半。
此外,第一移位寄存器25一个一个单独地接收由第一传感器21的光接收设备所积累的全部电荷,将电荷朝着输出端OUT1转移,并且逐位地通过输出端OUT1输出与电荷成比例的电压作为象素信号。第二移位寄存器26一个一个单独地接收第二传感器22的偶数光接收设备的电荷,并且逐位地通过输出端OUT2以与第一移位寄存器25相同的方式输出电压。第三移位寄存器27一个一个单独地接收第二传感器22的奇数光接收设备的电荷,并且逐位地通过输出端OUT3以与第一移位寄存器25相同的方式输出电压。
而且,在第一和第二传感器21、22中,在图2所示的实例中,光接收设备的数量是17。因此,从第一移位寄存器输出的象素信号数量是17,从第二移位寄存器输出的象素信号数量是8,从第三移位寄存器输出的象素信号数量是9。
另外,AFE75包括:选择器76,用于选择并通过在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0UT1至OUT3输出输出信号;以及A/D转换器77用于将该来自选择器76的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而且,AFE75包括三个信道,它们采样保持来自CCD传感器20的输入信号,能调整增益,并具有偏差校正功能。来自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OUT1的输出被接收为信道CH1,输出端OUT2的输出被接收为信道CH2,以及输出端OUT3的输出被接收为信道CH3。输出信号的信道是基于来自外部的命令由选择器76选择的,并且在每个预定的时间切换并输出该信号。
此外,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由所谓的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构成的,包括:AFE控制块42,用于控制AFE75的运行;设备控制模块43,用于控制CCD传感器20的运行;以及数据采样单元44,包括先进先出(FIFO)存储器并且从AFE75采样象素数据以将数据记录在FIFO存储器。该部分还包括:一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用于产生一定时信号以在数据采样单元44中采样象素数据;一读入数据处理电路44,用于使所采样的象素数据受到校正,如遮蔽;存储接口电路46,用于将来自读入数据处理电路45的象素数据写入存储器70;以及一寄存器组60,用于存储在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中的相应单元中运行条件的设定值。
要注意到,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包括:计数器53,按照来自设备控制模块43的脉冲信号对每个信道CH1至CH3计数;比较器52,是逻辑计算电路,用于将相应信道的一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的值与计数器53的值比较;以及AND器件51,输出比较器52的输出信号和来自设备控制模块43的脉冲信号的逻辑和。
而且,寄存器组60包括:一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在其中存储通过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OUT1所输出的象素信号的数量;一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2,在其中存储通过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OUT2所输出的象素信号的数量;一信道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3,在其中存储通过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OUT3所输出的象素信号的数量;等等。每个寄存器的内容是由CPU80在图像读入设备1在启动时写入的。
此外,设备控制单元43输出,一个移位门信号SH,它是一脉冲信号,具有由来自CCD传感器20的象素信号的一输出时间所确定的周期;转移时钟Φ1、Φ2具有由移位寄存器的特性所确定的周期并且是两个相差180度相位而相互不同的矩形波;以及一复位信号RS,它是在相同的周期内发出的脉冲信号,作为CCD传感器20的转移时钟。而且,设备控制单元43输出脉冲信号至通向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的线路,该电路对应于选择器76所选择的信道。要注意到,这个脉冲信号是同步于切换在AFE75的选择器76中的信道的定时。与移位门信号SH同步地复位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的计数器53。
这里,将描述本图像读入设备的操作。在操作中,CCD传感器20的第一和第二传感器21、22的象素信号被从第一至第三移位寄存器25至27输出,并被作为象素数据写入存储器70。
要注意到,在本操作中所读入的象素数据是作为,在当CCD传感器20被移动六行的时候,在其中来自第二传感器22的象素数据和来自第一传感器21的象素数据被交替地排列的象素数据而被处理的。因此,将该象素数据用作为具有两倍于一个传感器的分辨率的象素数据。
首先在CCD传感器20中,在前一个移位门信号SH与当前移位门信号SH之间、对应每个从图稿接收到光的光接收设备在第一传感器21中所积累的电荷,在移位门信号SH的下降沿被移至第一移位寄存器25。同样地在第二传感器22中,偶数位光接收设备的电荷移至第二移位寄存器26,而奇数位光接收设备的电荷移至第三移位寄存器27。
然后,如图3所示,对于CCD传感器20的各个输出端OUT1至OUT3的输出信号,在复位信号RS的上升沿电荷被清除并且输出信号返回至参考电压。而且,在转移时钟Φ1、Φ2的边沿,各个移位寄存器的电荷在一输出端方向上转移,并且在输出端一侧的最末端的移位寄存器的电荷被转移至输出端。因此,按照被转移的电荷将电压输出至输出端OUT1至OUT3。也就是说,由光接收设备所接收的图像的象素信号被输出。
随后,从当在输出端OUT1至OUT3的电压变化被稳定起直至下一个复位信号被发送,AFE75对应的信道CH1至CH3采样保持输出端OUT1至OUT3的象素信号。通过AFE控制模块42对采样保持的象素信号应用当前的增益,并执行偏差校正。
对应传感器的电荷是由对应移位寄存器移位,为AFE75的每个信道CH1至CH3而被采样保持,并且被执行偏差校正。在每个转移时钟Φ1、Φ2的边沿处重复此操作。
然后,采样保持在AFE75的对应信道CH1至CH3中并且偏差校正的信号被输出,与此同时选择器76在图4A所示的转移时钟Φ1、Φ2的周期中逐个地选择三个信道。
然后,从选择器76输出的信号,在相同的周期内由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每个象素由八位组成的数字信号(象素数据)被逐个地输出。
另一方面,在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中,来自设备控制单元43的脉冲信号在当A/D转换器77输出象素数据的时候被接收到对应于从A/D转换器77输出的象素数据的信道的电路中。按照计数器53的值将一采样触发信号输出至数据采样单元44。
例如,当从A/D转换器77输出信道CH2的象素数据时,从设备控制单元43输出脉冲信号至对应于信道CH2的计数器53。计数器53计数该计数器中的值。随后,比较器52将计数器53的值与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2的值比较。当计数器53的值不超过″8″,即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2的值,比较器52的输出于是转为″1″。此时,来自设备控制单元43的脉冲信号也输入至对应的AND器件51。当脉冲信号被发送时,AND器件51输出″1″。
同样地,对于信道CH1的象素数据,计数器53的输出不超过″17″,即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的值。对于信道CH3的象素数据,计数器53的输出不超过″9″,即信道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3的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设备控制单元43发出脉冲信号时,AND器件51输出″1″。
然后,在当数据采样单元44中的三个AND器件的任何输出为″1″的时候,从AFE75输出的象素数据被采样并被存储于FIFO存储器中。此时,基于AND器件51所接收的信道,信道的信息被加到象素数据上。例如,表示信道信息的两位数据被加到象素数据上。
然后,存储在数据采样单元44的FIFO存储器中的象素数据由读取数据处理电路45取出,并根据象素数据的信道而受到计算处理,诸如遮蔽处理、伽玛校正和暗区校正。
随后,将在读入数据处理电路45中计算/处理的象素数据由存储接口电路46依次写入存储器70的预定地址。
然后,当下一个移位门信号SH到达时,复位在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的每个计数器。而且,当前面的象素信号已经再次被输出至对应的移位寄存器时CCD传感器20转移在第一和第二传感器21、22中积累的电荷。随后,CCD传感器20同样地输出象素信号,并记录(存储)该信号至存储器70中。重复这一操作。
[效果]
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的计数器53指示该值大于设定的象素数量,即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至63(即对应信道CH1的象素数量是17,对应信道2的象素数量是8,而对应信道CH3的是9)中设定的数量。从此时开始,比较器52的输出转为″0″。因此,不再从AND器件51输出使能信号到从AFE 15输出的信道的象素数据,并且在数据采样单元44中不采样象素数据。因此,如图5B所示,只有对应于从第一至第三设定寄存器25至27输出的有效象素的数量的象素数据被记录(存储)。
因此,能够减少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的无效象素数据,并且存储器70可以不是不必要地大。而且当存储器的数据被输出至一外部图像处理设备时,减少数据量,能够快速地输出数据,并且能够减少在外部图像处理设备中的处理。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和用途。对于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的构造,在第一实施例中,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的信号被用于控制数据采样单元44的采样定时并且限制要被传送的象素数据。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由存储接口电路46写入存储器70的象素数据被限制在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
对于该结构,如图6所示的整个结构,设备控制单元43输出采样定时信号至数据采样单元44,并且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输出一信号至存储接口电路46以允许将象素数据写入在存储器70。
而且,存储接口电路46具有一计数器功能,并且每次三个数据(即用于CCD传感器20的三个信道的信号数据)输出用于计数的脉冲信号至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
随后,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对计数器53计数以响应来自存储接口电路46的脉冲信号。由相应的比较器52将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至63的值与计数器53的值比较。当计数器53的值不超过相应的寄存器61、62、63的设定值时,相应的比较器52输出″1″至存储接口电路46的每个输入端口。
当指示″1″的信号在输入端口中,该信号来自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对应于由所接收的象素数据拥有的信道信息,存储接口电路46将数据写入存储器70。
[效果]
在计数器53的值大于在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至63中所设定的象素数量后,输出至存储接口电路46的数据不被写入至存储器70,因为比较器52的输出是″0″。因此,只有由第一至第三移位寄存器25至27输出的象素数量的象素数据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中。
结果,能够获得与第一个实施例相似的结果。
[改进实例]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来自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OUT1至OUT3的所有三个输出信号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可是,要由AFE75选择的信道受到的命令与AFE控制块42有关,并且在选择器76中所要选择的信道被切换以响应来自AFE控制块42的信号,使得只有一个信道的信号的象素数据可以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做为备择,只有信道CH2、CH3的两个信号的象素信号能够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因此,以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分辨率或者以第二传感器的分辨率的一半记录(存储)象素数据。在这种方式中,能够以变化的读入分辨率获得数据。
而且,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三个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至63具有对应相应的信道的接收象素数据,但是各个信道的接收象素数量是彼此相关的。因此,如图7所示,对于在寄存器组中的信息,只有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被部署。可部署一计算电路55以在一方向上移位二进制数据,该数据表示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的值,也就是在该方向上一个数字降低一位(即将该数据除以2)。可部署一+1设定寄存器56,在该寄存器中由计算电路55中的移位所移动至外面的值被设定(当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是偶数时,设定为″0″,而当该值为奇数时,设定为″1″)。要注意到,计算电路55的输出值被用作为在信道CH2的比较器52中的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在信道CH3的比较器52中,通过将+1设定寄存器56的设定值加到计算电路55的输出值上所获得的值被用作为信道3接收象素数量。在此方式中,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61的值可能只被设定为提供令人满意的图像读取设备。
此外,在信道CH2和CH3之间的接收象素数量的差别只是一个象素。在这种情况下,在信道CH2中的有效象素数量被假定为与具有一较大数量的信道CH3的相同的数量,并且对应信道CH3的比较器52的输出信号被输入至对应于信道CH2的AND器件51中。可省略对应于信道CH2的比较器52和计数器53。因此,该设备结构能够更为简化。
另外,如图1中虚线所示,来自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0的信号被输入至AFE控制块42,并且可控制A/D转换器77可以执行与信道的信号有关的操作,该信道已经从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接收了信号。因此,当无效数据流过时,A/D转换器77不运行,并且减少电源损耗。
[第三实施例]
图8是一结构图,示出按照一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入设备1的内部结构。在图8中,与图1的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且省略了说明。只有不同的方面将被描述。
在图9所示的这个实施例的CCD传感器20中,第一和第二传感器21、22的光接收设备的有效象素对应于从一输出末端方向起的第七个象素开始的九个象素。也就是说,第一移位寄存器的接收起始象素对应于第七个象素,所收的象素数量是九,第二移位寄存器的接收起始象素对应于第四个象素,所收的象素数量是四,第三移位寄存器的接收起始象素对应于第四个象素,所收的象素数量是五。
要注意到,寄存器组60包括:一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在该寄存器中存储与信道CH1有关的接收起始象素的数目;一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用于存储所接收象素数数量的值,它被加上了接收起始象素的前面的数目;同样地,与信道CH2有关的一信道2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3和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4;以及另外,与信道CH3有关的一信道3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5和信道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6。各个寄存器的内容是由CPU80在图像读入设备1起动时写入的。
此外,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包括:计数器53,按照来自设备控制单元43的脉冲信号对每个信道计数;比较器部分152,是逻辑计算电路,用于将对应于信道的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的值和接收起始象素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的值与计数器53的值比较;以及AND器件51,用于输出比较器部分152的值与来自设备控制单元43的定时信号的逻辑和。要注意到,比较器部分152是由一触发器电路57、比较器58和转换开关59构成的。触发器电路57的输出根据比较器58的输出变化。特别地,当比较器58的输出是从″0″切换至″1″的时候,触发器电路57的输出改变。触发器电路57的信号对应于比较器部分152的输出。此外,比较器58将计数器的值与转换开关59的值比较。当计数器53的值不小于转换开关59的值时,比较器58输出″1″。按照触发器电路57的输出信号的状态,转换开关59切换比较器58的输入至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或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的值。当触发器电路57的输出具有值″0″时,转换开关59选择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当值为″1″时,选择接收象素设定寄存器。
在本实施例中,当选择器76在如图10A所示的转移时钟Φ1、Φ2的周期内逐个地选择三个信道时,输出被采样保持在AFE75的相应信道CH1至CH3中并且被偏差校正的信号。
然后,A/D转换器77将在与选择器76的输出信号的相同周期内从选择器76输出的信号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在如图10B所示。例如,逐位地输出每个象素由八位组成的数字信号(象素数据)。
在如上所述结构的图像读入设备的运行中,当从A/D转换器77输出象素数据时,从设备控制单元43输出脉冲信号至对应于信道CH2的计数器53。计数器53计数。此时,因为比较器部分152的触发器电路57的初始值是″0″,转换开关59选择信道2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3。比较器58将寄存器163的值与计数器53的值比较。当计数器53的值不小于″4″,即信道2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3的值,比较器58的输出信号由″0″转为″1″。而且,触发器电路57的输出转为″1″。当从设备控制单元43发出脉冲信号时,AND器件51输出″1″。
随后,当触发器电路57的输出是″1″,转换开关59选择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4,比较对象的值大于计数器53的值,并因此比较器58的输出返回″0″。
然后,当对应信道CH2的计数器53的值不小于″8″,即不小于信道2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4的值,比较器58的输出由″0″转为″1″,而触发器电路57操作输出″0″。即使当来自设备控制单元43的脉冲信号到达时,AND器件51的输出保持为″0″。
同样地,关于信道CH1的象素数据,计数器53的输出不小于″7″,即不小于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的值,并且不大于″15″。关于信道CH3的象素数据,计数器53的输出不小于信道3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5的值″4″并且不大于″8″。在这种情况下,当从设备控制单元43发出脉冲信号时,AND器件51输出″1″。关于信道CH1的象素数据,计数器53的输出不小于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的值″16″。关于信道CH3的象素数据,计数器53的输出不小于信道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6的值″9″。在此情况下,即使当来自设备控制单元43的脉冲信号到达,AND器件51的输出保持为″0″。
然后,在数据采样单元44中,在当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0的三个AND器件51的任何输出指示″1″的时候,采样从AFE75输出的象素数据并存储在FIFO存储器中。在此时,基于AND器件51所接收的信道,信道的信息被加到象素数据上。例如,表示信道信息的两位数据被加到象素数据上。
然后,存储在数据采样单元44的FIFO存储器中的象素数据由读入数据处理电路45取出,并且根据象素数据的信道受到计算处理,诸如遮蔽处理、伽玛校正和暗区校正。
随后,将在读入数据处理电路45中计算/处理的象素数据由存储接口电路46依次写入存储器70的预定地址。
然后,当下一个移位门控信号SH到达时,复位在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的每个计数器。而且,CCD传感器20转移在第一和第二传感器21、22中的积累的电荷,与此同时前面的象素信号已经再次被输出至对应的移位寄存器。随后,CCD传感器20同样地输出象素信号,并记录(存储)该信号至存储器70中。重复这一操作。
[效果]
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0的计数器53指示的值不小于设定的象素数量,即被设定在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1、163、165(即对应信道CH1的象素数量是七,对应信道2的象素数量是四,而对应信道CH3的是四)中的象数数量。从此时开始,比较器部分152的输出转为″1″。因此,来自AND器件51的使能信号被输出至从AFE75所输出的信道的象素数据,并且在数据采样单元44中采样象素数据。而且,计数器53的值不小于设定在信道1至3的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164、166的象素数量(即,对应信道CH1的象素数量是16,对应信道CH2的是八,以及对应信道CH3的是九)。从这时开始,比较器部分152的输出转为″0″。因此,来自AND器件51的使能信号不被输出至从AFE75所输出的信道的象素数据,并且在数据采样单元44中不采样象素数据。
因此,如图11B所示,只有从第一至第三移位寄存器25至27所输出的有效象素的象素数据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中。
因此,能够减少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的无效象素数据,并且存储器可以不是不必要地大。而且当存储器70的数据被输出至外部图像处理设备时,减少数据量,并且能快速地输出数据。对于在外部图像处理设备中的处理,不需要选择无效数据。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具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和用途。对于图像读入控制部分40的结构,在第三实施例中,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0的信号被用于控制数据采样单元44的采样定时。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例中,由存储接口电路46所写入的数据是被限制在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4中的。
对于该结构,如图12所示的整个结构,设备控制单元43输出采样定时信号至数据采样单元44,并且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输出信号至存储接口电路46以允许将象素数据写入存储器70中。
而且,存储接口电路46具有计数器功能,并在每次接收三个数据(即该信号数据用于CCD传感器20的三个信道)时输出脉冲信号用于计数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
随后,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4使计数器53计数以响应来自存储接口电路46的脉冲信号。将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信道2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3和信道2接收象数数量设定寄存器164、以及信道3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5和信道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6的值由对应的比较器部分152与计数器53的值比较。当计数器53的值在″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所取象素的数量一1″之间时,比较器部分152指示并输出″1″至存储接口电路46的每个输入端口。
当指示″1″的信号在输入端口中时,该信号来自接收信号发生电路54,对应于由来自读入数据处理电路45所接收的象素数据所拥有的信道信息,存储接口电路46将该数据写入存储器70。
[效果]
在计数器53的值不小于在信道1至3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163、165中所设定的象素数字后,将输出至存储接口电路46的数据写入存储器70,因为比较器部分152的输出为″1″。另一方面,在计数器53的值不小于在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164、166中所设定的象素数字后,不将输出至存储接口电路46的数据写入存储器70中,因为比较器部分152的输出为″0″。因此,只有由第一至第三移位寄存器25至27所输出的有效象素的象素数据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
结果,能够获得类似于第三实施例的效果。
[改进实例]
例如,在第三实施例中,来自CCD传感器20的输出端OUT1至OUT3的所有三个输出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可是,控制由AFE75所要选择的信道受到的命令是与AFE控制块42有关,并且切换在选择器76中要被选择的信道以响应来自AFE控制块42的信号,所以只有一个信道的信号的象素数据可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做为备选,只有信道CH2、CH3的两个信号的象素数据能够被记录(存储)在存储器70中。因此,以第一和第二传感器的分辨率或者以第二传感器的分辨率的一半记录(存储)象素数据。如此,能够以变化的读入分辨率获得数据。
在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对应的信道1至3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163、165和信道1至3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164、166具有″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所取象素的数量″用于对应的信道,但对应信道的这些数字是互相相关的。
因此,如图13所示,对于在寄存器组中的信息,只部署了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可部署计算电路53以将二进制数据在将数字降低一位(即该数据除以2)的方向上移位,该二进制数据表示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的值。可部署+1设定寄存器56,在该寄存器中,为信道CH2设置通过在计算电路55中移位而被移到外面的值(当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的值为偶数时设置为″0″,而当该值为奇数时设置为设置为″1″)。可部署+1加法器151,它总是对于信道CH3将在计算电路55中所计算的值加″1″。
因此,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的值在计算电路55中被计算,在+1设定寄存器162中的所设定的值被进一步加到被计算的值上,并且在信道CH2的比较器部分152中,该值被用作为信道2的″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所取象素的数量″。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在信道CH3的比较器部分152中162的值在计算电路55中被计算,并且将通过在所计算的值上加″1″所得到的值用作为信道CH3的″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所取象素的数量″。
另外,例如,可如图14所示构成图像读入设备,这时在CCD传感器20中第一传感器21的光接收设备的有效象素对应于包括从一输出末端方向起的第七至第十五个象素的九个象素,同时第二传感器22的光接收设备的有效象素对应于包括从一输出末端方向起的第六至第十四个象素的九个象素。
也就是说,如图14所示,对于在寄存器组中的信息,只部署了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可部署计算电路55以将二进制数据在数字降低一位(即将该数据除以2)的方向上移位,该二进制数据表示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可部署+1设定寄存器56,在该寄存器中,由计算电路55中的移位移至外边的值被设置。
在此情况下,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的值在计算电路55中被计算,并且在信道CH2的比较器部分152中将所计算的值用作为信道CH2的″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所取象素的数量″。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的值在计算电路55中被计算,+1设定寄存器56的值被加到所计算的值上,并且在信道CH3的比较器部分152中将值用作为信道CH3的″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所取的象素的数量″。
在图13和图14中,可只设置信道1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和信道1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的值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图像读入设备。
此外,信道CH2和CH3之间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象素数量的差异至多只有一个象素。在此情况下,即使在信道CH2中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象素数量被假定为与信道CH3的相同,不存在大影响。因此,对应信道CH3的比较器部分152的输出被输入至用于信道CH2的AND设备51。可以省略用于信道CH2的比较器部分152和计数器53。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设备结构。
另外,如图8中的虚线所示,来自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0的信号被输入至AFE控制块42,并且可控制A/D转换器77以执行操作,该操作与已经从接收信号生成电路50接收到信号的信道的信号有关。因此,当无效数据流过时,A/D转换器不运行,并减少了电源损耗。
而且,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将对应信道的接收起始象素的数量和接收象素数量加起来得到的值被存储在接收象素数量设定寄存器162、164、166中。然而,接收象素数量的值如这样地被存储在设定寄存器162、164、166,使得可以通过一个用于将对应设定寄存器162、164、166和接收起始象素设定寄存器161、163、165的值加起来的电路给比较器部分152提供相加的值。

Claims (15)

1.一图像读入设备包括:
一第一传感器,包括一组光接收设备被排列在一主扫描方向上;
一第二传感器,包括一组光接收设备被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并且它被部署在沿一子扫描方向离开第一传感器一预定距离处;
一第一输出单元,将从第一传感器的每个光接收设备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输出;
一第二输出单元,将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偶数位光接收设备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输出;
一第三输出单元,将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奇数位光接收设备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输出;
一转换单元,将来自各个输出单元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象素数据是数字信号;
一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存储转换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据;
该图像读入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信息存储单元,在该单元中为每个输出存储与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相关的信息;以及
一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存储在信息存储单元中的信息限制要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输出单元将从第一传感器的各个光接收设备所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在一预定的周期内输出,
第二输出单元将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偶数位的光接收设备所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在预定的周期内输出,
第三输出单元将从构成第二传感器的光接收设备中奇数位的光接收设备所获得的象素信号以光接收设备的排列顺序在预定的周期内输出,
信息存储单元包括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在该单元中存储与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相关的信息,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象素数量信息限制要被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使得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的数量与从每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的数量一致。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将表示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的信息作为每个输出单元的象素数量信息来存储。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作为象素数量信息被存储在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中,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获得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数量,并且基于该象素数量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在转换单元输出象素数据后立即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包括:
一存储部分,在其中存储象素数据;以及
一写入单元,将从转换单元所输出的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限制写入单元将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的操作。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转换单元被构成以按照一从外部输入的转换命令执行将来自每个输出单元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控制转换命令的输入至转换单元,使得转换单元只将从每个输出单元所输出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和第二传感器中规定输出有效象素信号的光接收设备的对应范围,
信息存储单元包括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在该单元中存储与直到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信号中有效象素信号开始要被输出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相关的信息,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起始象素信息限制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要被存储的象素数据,。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把表示直到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象素信号中有效象素信号开始要被输出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的信息,作为每个输出单元起始象素信息来存储。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将直到第一输出单元每次扫描输出中有效象素信号开始要被输出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的信息作为开始象素信息存储在起始象素信息存储单元中,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从起始象素信息获得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输出中有效象素信号开始要被输出时所要求的象素数量,并且基于该象素数量限制存储在象素数据存储单元中的象素数据。
11.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信息存储单元包括一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在该单元中存储与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数量相关的象素数量信息,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基于起始象素信息和象素数量信息限制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要被存储的象素数据,从而阻止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在有效象素信号的输出结束后存储象素数据。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数量作为象素数量信息被存储在象素数量信息存储单元中,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从象素数量信息中获得每个输出单元每次扫描所输出的有效象素数量,并且基于有效象素信号的数量限制要被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存储的象素数据。
13.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在转换单元输出象素数据后立即限制要被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存储的象素数据。
14.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象素数据存储单元包括:一存储部分,在其中存储象素数据;以及
一写入单元,用于将从转换单元输出的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以及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限制写入单元将象素数据写入存储部分的操作。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入设备,其特征在于转换单元被构成以按照一从外部输入的转换命令执行将来自每个输出单元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以及
象素数据存储限制单元限制将转换命令输入至转换单元,使得转换单元将对应于有效象素信号的象素信号转换成象素数据。
CNU032727801U 2002-07-19 2003-07-18 图像读入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53816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11223A JP3829771B2 (ja) 2002-07-19 2002-07-19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2211223 2002-07-19
JP2002211224A JP3829772B2 (ja) 2002-07-19 2002-07-19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2211224 2002-07-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53816Y true CN2653816Y (zh) 2004-11-03

Family

ID=304476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7874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3904C (zh) 2002-07-19 2003-07-18 图像读入设备
CNU0327278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53816Y (zh) 2002-07-19 2003-07-18 图像读入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7874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3904C (zh) 2002-07-19 2003-07-18 图像读入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65888B2 (zh)
CN (2) CN100373904C (zh)
HK (1) HK10628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73603B2 (en) * 2002-10-11 2009-08-11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Image data processing
JP3975965B2 (ja) * 2003-04-28 2007-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読取装置、及び解像度設定方法
US7025266B2 (en) 2003-07-29 2006-04-11 Douglas Gen Keithle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gitizing a serialized scanner output signal
US20050094225A1 (en) * 2003-11-04 2005-05-05 Darwin Hu Method of operating concatenated contact image-sensing module and apparatus of using the same
US9270868B2 (en) * 2005-03-15 2016-02-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harge coupled device
JP4847202B2 (ja) * 2006-04-27 2011-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放射線撮像システム
US20070258003A1 (en) * 2006-05-04 2007-11-08 Kevin Nay Imaging subsystem employing dual shift registers
US20070258002A1 (en) * 2006-05-04 2007-11-08 Kevin Nay Imaging subsystem employing a bidirectional shift register
JP4315184B2 (ja) * 2006-10-31 2009-08-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448786B2 (ja) * 2009-04-06 2014-03-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4503A (en) * 1979-07-31 1984-02-2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Image information output apparatus
JPS5639676A (en) 1979-09-06 1981-04-15 Minolta Camera Co Ltd Optical picture reader
JP2870454B2 (ja) * 1995-06-16 1999-03-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カラーリニアイメージセンサ
JP2894341B1 (ja) * 1998-03-12 1999-05-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178124C (zh) * 1999-07-12 2004-12-01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影象数据压缩电路及压缩/解压缩方法
JP2001346013A (ja) 2000-06-05 2001-12-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4341177B2 (ja) * 2000-12-15 2009-10-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3743401B2 (ja) * 2002-06-28 2006-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3743402B2 (ja) * 2002-07-05 2006-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3829768B2 (ja) * 2002-07-17 2006-10-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書込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62869A1 (en) 2004-11-26
US7365888B2 (en) 2008-04-29
CN100373904C (zh) 2008-03-05
CN1481145A (zh) 2004-03-10
US20040012830A1 (en) 200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31C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2655555Y (zh) 用于读图像的图像传感器和包括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读取装置
CN1173553C (zh) 成像设备
CN1897649A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CN2653816Y (zh) 图像读入设备
CN1262123C (zh) 产生快速查看图象的电子照相机
CN1310492C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1047798A (zh) 图像传感器
CN1681211A (zh) 模拟数字转换方法和装置、半导体器件及电子装置
CN101047796A (zh) 成像设备和用于该成像设备的方法
CN1870729A (zh) 固态成像装置、其驱动方法、和成像设备
CN1770829A (zh) 固态图像拾取元件的信号处理设备和方法及图像拾取设备
CN1277403C (zh) 成像设备
CN101057493A (zh) 图像传感器
CN101068315A (zh) 图像拾取设备和使用图像拾取设备的图像读取设备
CN1835565A (zh) 图像捕获装置、图像传感器和图像捕获处理方法
CN1811591A (zh) 医用ccd摄像机及相应的x光机曝光控制方法
CN1961570A (zh) 固体摄像装置
CN1878246A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拍摄装置
CN1933540A (zh) 匹配于数据提供速度调整图像大小的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798271A (zh) 成像装置、驱动装置、数码相机和成像方法
CN1021004C (zh) 在剩余数系统中用于编码和译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278276C (zh) 图像检测处理装置
CN2722526Y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303810C (zh) 固态图像传感器,固态图像传感装置,相机以及用于固态图像传感器的电荷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