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8044A -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8044A
CN1498044A CNA031272304A CN03127230A CN1498044A CN 1498044 A CN1498044 A CN 1498044A CN A031272304 A CNA031272304 A CN A031272304A CN 03127230 A CN03127230 A CN 03127230A CN 1498044 A CN1498044 A CN 1498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uminous
dopant material
dopant
luminesc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272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6324C (zh
Inventor
v
浜田祐次
神野浩
西村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98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8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63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632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05B33/145Arrangements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含有可提高发光效率及可靠性(元件寿命)的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具有在基板上形成的第1发光层和对第1发光层进行叠层而形成的,发与第1发光层不同波长光线的第2发光层。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方含有主体材料、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Description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元件,特别是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设备的多样化,作为与以往通常使用的与CRT相比消耗电力小的平面显示元件,人们期待着能够开发出使用有机电子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的显示器。此外,也期待将有机EL元件用作可代替荧光灯等的无公害(无水银)的照明装置。
有机EL元件利用由电子注入电极和空穴注入电极分别将电子和空穴注入发光层的方法,使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再耦合,使有机分子处于激发状态。然后,利用该激发的有机分子再返回基态时发生的荧光而发光。已知将电子传导性的材料、空穴传导性材料及发光性材料分别作为多层结构进行叠层,可使该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高效化。
近年来,在专利第3287344号公报中公开了含有发光波长不同的多个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在该专利第3287344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母材(主体材料)中含发橙色光的第1荧光材料(掺杂剂材料)的第1发光层、和母材(主体材料)中含发蓝色光的第2荧光材料(掺杂剂材料)的第2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通过发出的该蓝色光和橙色光可得到白色光。
近年来,为了适应实用化,要求提高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特别是在利用彩色滤色镜使白色光成为全色光的情况下,考虑到彩色滤色镜的光损失,必须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但是,上述专利第3287344号公报中公开的有机EL元件,在发蓝色光的第1发光层及发橙色光的第2发光层中,作为掺杂剂材料,仅含有发光的掺杂剂材料(荧光材料),因此,存在着难以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的问题。此外,如果发光效率低,则电流必须大,因此,元件劣化快。在这种情况下,可靠性(元件寿命)降低。所以在难以提高发光效率的情况下,可靠性(元件寿命)也变得难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含有可提高发光效率及可靠性(元件寿命)的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者经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发光层中含有主体材料、发光第1掺杂剂材料和不发光第2掺杂剂材料,可提高发光效率。
亦即,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具有在基板上形成的第1发光层和在第1发光层上叠层而形成的、发与第1发光层不同波长光的第2发光层。而且,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方含有主体材料、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该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方含有主体材料、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如果可使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具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等支持发光的机能,则可利用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提高载流子再结合的概率,同时可利用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有效地进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的能量传递。从而可提高发光效率。由于发光效率的提高,元件中不需较多电流流过,因此可抑制元件的劣化。其结果是可提高元件的可靠性(元件寿命)。
上述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的结构,最好是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至少具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中的一种机能。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容易利用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提高载流子再结合的概率,同时可利用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机能,高效地进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的能量传递。
在这种情况下,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最好含有具备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并四苯衍生物。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容易得到具有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此外,由并四苯衍生物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也可是tBuDPN。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层中,由tBuDPN组成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含量最好在5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其理由是,含量不足5重量%时,不能充分得到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
又,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也可含有具有从上述主体材料向上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红荧烯衍生物。如果形成上述结构,则容易得到具有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
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最好是含有具备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胺衍生物。如果形成上述结构,则容易得到具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由胺衍生物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也可以是NPB。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层中,由NPB组成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含量最好在5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其理由是,含量不足5重量%时,不能充分得到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
该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两者最好含有主体材料、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形成这样的结构,可提高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两者的发光效率,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以此也可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元件寿命)。
又,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最好是第1发光层包括这样的橙色发光层,即含有具备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橙色发光层;第2发光层包括这样的蓝色发光层,即含有具备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蓝色发光层。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可利用橙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得到白色光,同时可利用橙色发光层和蓝色发光层中所含的第2掺杂剂材料,提高白色光的发光效率。以此也可提高白色发光元件的可靠性(元件寿命)。
在这种情况下,橙色发光层也可含有由胺衍生物组成的主体材料、并四苯衍生物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并四苯衍生物组成的具有从上述主体材料向上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橙色发光层最好含有由NPB组成的主体材料、DBzR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tBuDPN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容易得到具有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橙色发光层。
又,蓝色发光层也可含有由蒽衍生物组成的主体材料、苝衍生物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胺衍生物组成的具有辅助输送载流子的机能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蓝色发光层最好含有由TBADN组成的主体材料、TBP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NPB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容易得到具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蓝色发光层。
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最好是第1发光层含有在发光面设置的橙色发光层,第2发光层含有在发光面的反面设置的蓝色发光层。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在空穴输送层上形成橙色发光层,所以可避免出现下述不良情况:在由电子迁移率小的NPB构成的空穴输送层上形成蓝色发光层时所发生的电子蓄积于蓝色发光层下面而导致的电子注入受到阻碍。
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最好还具有在上述基板上对于每一像素形成的薄膜晶体管和在未形成薄膜晶体管的区域的上方,且在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下方设置的彩色滤色镜。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可得到发光效率及可靠性(元件寿命)得到提高的有源驱动型全色显示器。
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最好是第1发光层包括这样的橙色发光层,即含有具备从上述主体材料向上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可利用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有效地进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的能量传递,因而可容易地提高橙色发光层的发光效率。
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最好是第2发光层包括这样的蓝色发光层,即含有具备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蓝色发光层。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可利用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提高载流子再结合的概率,因而可容易地提高蓝色发光层的发光效率。
本发明之一的发光元件中,最好是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至少含有2种第2掺杂剂,该至少2种第2掺杂剂含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掺杂剂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掺杂剂。如果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可利用辅助载流子的输送的机能,提高载流子再结合的概率,同时可利用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有效地进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的能量传递,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源驱动型全色有机EL元件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有机层的结构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橙色发光层中所含的主体材料、发光掺杂剂及辅助掺杂剂的分子结构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蓝色发光层中所含的主体材料、发光掺杂剂及辅助掺杂剂的分子结构图。
图5为构成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电子传输层的Alq3的分子结构图。
图6为构成图2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空穴注入层的CuPC的分子结构图。
图7为用于说明利用图1所示的有机EL元件而得到的发光色(白色)的特性图。
图8为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效果的特性图。
图9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效果的特性图。
图1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效果的特性图。
图11为表示橙色发光层中所含主体材料的其他例子是分子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第1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1及图2对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该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是在玻璃基板1上形成由SiNx膜和SiO2膜的层叠膜构成的膜厚约为130nm的保护层2。还有,玻璃基板1为本发明的“基板”的一例,在保护膜2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凸起状的多晶硅膜3。在多晶硅膜3及保护膜2上,形成由SiO2膜和SiNx膜的叠层膜构成的膜厚约为100nm的栅绝缘膜4。在栅绝缘膜4上的多晶硅膜3上方的区域,形成栅电极5。利用多晶硅膜3、栅绝缘膜4和栅电极5形成薄膜晶体管(TFT)。该TFT是对于每一像素形成的。
又,形成由SiNx膜和SiO2膜的叠层膜构成的膜厚约为500nm的层间绝缘膜6,使其覆盖栅电极5及栅绝缘膜4。在层间绝缘膜6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信号线7。形成由SiNx膜构成的膜厚约为300nm的层间绝缘膜8,使其覆盖信号线7及层间绝缘膜6。在层间绝缘膜8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厚度约为1600nm的红色滤色镜9a、厚度约为1650nm的绿色滤色镜9b和厚度约为1700nm的蓝色滤色镜9c。红色滤色镜9a、绿色滤色镜9b及蓝色滤色镜9c是在形成TFT区域以外的区域上方形成的。即滤色镜9a、9b及9c在有机EL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看来与TFT不重叠。由红色滤色镜9a、绿色滤色镜9b和蓝色滤色镜9c构成彩色滤色镜。
形成由膜厚约为1100nm的保护膜构成的平坦化膜10,使其覆盖红色滤色镜9a、绿色滤色镜9b及蓝色滤色镜9c。在平坦化膜10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由构成像素电极的厚度约为85nm的ITO(铟锡氧化物)膜构成的透明阳极11。形成由膜厚约为100nm的保护膜构成的像素分离结构体12,使其覆盖位于透明阳极11之间的平坦化膜10的上表面和透明阳极11的端部。
形成有机层13使其覆盖透明阳极11及像素分离结构体12。在有机层13上形成由Al构成的阴极(共通电极)14。
又如图2所示,有机层13包括空穴注入层21、在空穴注入层21上形成的空穴输送层22、在空穴输送层22上形成的橙色发光层23、在橙色发光层23上形成的蓝色发光层24、在蓝色发光层24上形成的电子输送层25和在电子输送层25上形成的电子注入层26。空穴注入层21由与透明阳极11相接形成的厚度约为10nm的CuPC膜和在CuPC上形成的厚度约为1nm的CFx膜(氟代烃聚合膜)的叠层膜构成。另外,空穴输送层22由厚度约为140nm的NPB构成。
在这里,第1实施形态中橙色发光层23,如图3所示,包含作为主体材料的NPB(N,N′-二(萘-1-基)-N,N-二苯基联苯胺)、作为发光掺杂剂的DBzR(5,12-二(4-(6-甲基苯并噻唑-2-基)苯基)-6,11-二苯基并四苯)和作为不发光的辅助掺杂剂的tBuDPN(5,12-二(4-叔丁基苯基)并四苯)。作为发光掺杂剂的DBzR其含有率最好约为0.1重量%-20重量%。DBzR的含有率不足约0.1重量%时,达不到有效的发光效果,同时,DBzR的含有率超过约20重量%时,由于浓度产生的消光效果导致发光强度降低。从该点考虑,在第1实施形态中,使DBzR的含有率约为3重量%。该发光掺杂剂DBzR为并四苯衍生物,具有发橙色光的机能。利用该作为发光掺杂剂的DBzR,橙色发光层23可发出具有约550nm~约650nm的发光波长的光。
作为辅助掺杂剂的tBuDPN其含有率最好约在5重量%-50重量%。tBuDPN的含有率不足约5重量%时,不能充分得到下述作为辅助掺杂剂的机能,从该点考虑,在第1实施形态中,使tBuDPN的含有率约在10重量%。该辅助掺杂剂tBuDPN为并四苯衍生物,具有从主体材料NPB向发光掺杂剂DBzR传递能量的机能。
主体材料NPB为胺衍生物。又,橙色发光层23中所含的主体材料NPB、发光掺杂剂DBzR及辅助掺杂剂tBuDPN具有图3所示的分子结构。还有,橙色发光层23为本发明的“第1发光层”之一例,发光掺杂剂DBzR为本发明的“第1掺杂剂材料”之一例。辅助掺杂剂tBuDPN为本发明的“第2掺杂剂材料”之一例。
在本实施形态中,蓝色发光层24,如图4所示包含主体材料TBADN(2-叔丁基-9,10-二(2-萘基)蒽)、发光掺杂剂TBP(1,4,7,10-四-叔丁基)和辅助掺杂剂NPB。发光掺杂剂TBP其含有率最好约在0.1重量%~约10重量%。TBP的含有率不足约0.1重量%时,达不到有效的发光效果,同时,TBP的含有率超过约10重量%时,由于浓度产生的消光效果而导致发光强度降低。从该点考虑,在第1实施形态中,使TBP的含有率约在2重量%。该发光掺杂剂TBP为苝衍生物,具有发蓝色光的机能。利用该发光掺杂剂TBP,蓝色发光层24可发出具有约420nm~约550nm的发光波长的光。
辅助掺杂剂NPB其含有率最好约在5重量%~50重量%。NPB的含有率不足约5重量%时,不能充分得到下述作为辅助掺杂剂的机能,从该点考虑,在第1实施形态中,使NPB的含有率约为10重量%。该辅助掺杂剂NPB为胺衍生物,具有辅助输送载流子(空穴)的机能。另外,主体材料TBADN为蒽衍生物。还有,构成蓝色发光层24的主体材料TBADN、发光掺杂剂TBP及辅助掺杂剂NPB具有图4所示的分子结构。
橙色发光层24为本发明的“第2发光层”之一例,发光掺杂剂TBP为本发明的“第1掺杂剂材料”之一例。辅助掺杂剂NPB为本发明的“第2掺杂剂材料”之一例。
电子输送层25由厚度约为10nm的Alq3(三(8-羟基喹啉(hydroxyquinolinato))铝构成。构成该电子输送层的Alq3具有图5所示的结构。电子注入层26由厚度约为1nm的LiF构成。还有,构成上述空穴注入层21的CuPC(铜(II)酞菁)具有如图6所示的分子结构。
在第1实施形态中,利用橙色发光层23发出橙色光和蓝色发光层24发出蓝色光,如图7所示,得到白色光。然后,该白色光经彩色滤色镜(红色滤色镜9a、绿色滤色镜9b及蓝色滤色镜9c)从玻璃基板1射出。
在第1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通过使橙色发光层23含有具有从主体材料NPB向发光掺杂剂DBzR传递能量的机能的辅助掺杂剂的tBuDPN,从而能够有效地从主体材料NPB向发光掺杂剂DBzR传递能量。以此可提高橙色发光层23的发光效率。还有,通过使蓝色发光层24含有具有辅助输送空穴机能的辅助掺杂剂NPB,可提高载流子(空穴和电子)的再结合的概率。从而可提高蓝色发光层24的发光效率。这样,本实施形态可提高橙色发光层23和蓝色发光层24两者的发光效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白色光的发光效率。又由于可提高发光效率,所以元件中不需通以更多电流。其结果是,可抑制元件的劣化,从而也可提高元件的可靠性(元件寿命)。
图8表示使橙色发光层23中含有辅助掺杂剂tBuDPN,蓝色发光层24中含有辅助掺杂剂NPB的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的EL强度和不含这些辅助掺杂剂的已有的有机EL元件的EL强度。参照图8可知第1实施形态中,对应于蓝色的EL强度及对应于橙色的EL强度两者均大于以往的强度。本发明者对发光效率进行了实际的测量,结果表明,已有的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为7~8cd/A,而第1实施形态的有机EL元件约为10~15cd/A。
又,在第1实施形态中,将橙色发光层23设置在发光面一侧的空穴输送层22之上,可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具体地说,如果在NPB构成的空穴输送层22上直接设置蓝色发光层24,则由于进入蓝色发光层的24的电子难以进入由电子迁移率小的NPB构成的空穴输送层22,所以电子蓄积于蓝色发光层24的下面。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注入蓝色发光层24受到了阻碍,因此出现发光效率及寿命降低的不良结果。而如果像第1实施形态那样,在蓝色发光层24和由NPB构成的空穴输送层22之间设置橙色发光层23,则利用构成橙色发光层23的辅助掺杂剂tBuDPN,使蓝色发光层24内的电子容易进入橙色发光层23。采用上述方法,可抑制电子蓄积于蓝色发光层24的下面的情况,因而可防止降低蓝色发光层24的发光效率。其结果是可提高发光效率及寿命。
如上所述,第1实施形态可提高发光效率,因此在使用如图1所示的TFT及彩色滤色镜(红色滤色镜9a、绿色滤色镜9b及蓝色滤色镜9c)时,即使有由TFT造成的数值孔径的降低所导致的光损失和由彩色滤色镜引起的光损失,也可得到良好的发光。这样可得到发光效率及可靠性(元件寿命)得到提高的有源驱动型全色有机EL显示器。
第2实施形态
该第2实施形态对于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仅使蓝色发光性24含有具备辅助空穴输送的机能的辅助掺杂剂NPB,橙色发光层23中不含辅助掺杂剂tBuDPN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9,第2实施形态中,仅蓝色发光层的EL强度增大,橙色光与以往(参照图8)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蓝色发光层24提高发光效率,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在这样的程度上提高白色光的发光效率。还有,由于发光效率的提高,也可提高元件的可靠性(元件寿命)。
第3实施形态
在该第3实施形态,对于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结构中,仅使橙色发光层23含有进行从主体材料向发光掺杂剂材料的能量移动的辅助掺杂剂tBuDPN,同时蓝色发光层24中不含辅助掺杂剂NPB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10,该第3实施形态中,仅橙色发光层的EL强度增大,蓝色的EL强度与以往(参照图8)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也可提高通过橙色发光层23的发光效率,因此与以往相比,可在该程度上提高白色光的发光效率。又由于发光效率的提高,也可提高元件的可靠性(元件寿命)。
此外,应该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形态,所有各点都是例示,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实施形态说明的范围,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要求的范围所表示的,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要求的范围同等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更改。
例如,上述实施形态中,表示了使一种主体材料中含有一种发光掺杂剂和一种辅助掺杂剂的例子,都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含有两种以上的辅助掺杂剂。在含有两种以上的辅助掺杂剂的情况下,最好是含有辅助能量移动的辅助掺杂剂又含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辅助掺杂剂。此外,也可使两种主体材料中含有多种辅助掺杂剂。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对有源驱动型全色有机EL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适用于非全色的白色发光的有机EL元件。此外,还可适用于有机EL元件以外的发光元件。
上述实施形态对作为从主体材料向发光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移动的辅助掺杂剂使用tBuDPN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只要是具有从主体材料向发光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移动的机能的掺杂剂,则也可使用红荧烯衍生物等其他辅助掺杂剂。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辅助载流子输送的辅助掺杂剂使用NPB,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可使用具有辅助载流子输送机能的其他辅助掺杂剂。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示出了作为橙色发光层的主体材料使用胺衍生物NPB的例子,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可使用由NPB以外的胺衍生物构成的主体材料。例如,也可将图11所示的胺衍生物即mTPD(N,N′-(3-甲基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和pTPD(N,N′-(4-甲基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作为橙色发光层的主体材料使用。

Claims (20)

1.一种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基板上形成的第1发光层和对所述第1发光层进行叠层而形成的,发出与所述第1发光层不同波长的光线的第2发光层;
所述第1发光层及所述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方含有主体材料、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至少具有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和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中的一种机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含有具备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并四苯衍生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并四苯衍生物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为tBuDPN。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发光层及所述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层中,由所述tBuDPN组成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含量在5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含有具备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红荧烯衍生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含有具备辅助载流子的输送的机能的胺衍生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胺衍生物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为NP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发光层及所述第2发光层的至少一层中,由所述NPB组成的第2掺杂剂材料的含量在5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发光层及所述第2发光层两者都含有所述主体材料、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所述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发光层中包括橙色发光层,该橙色发光层中含有具备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所述第2掺杂剂材料;
所述第2发光层中包括蓝色发光层,该蓝色发光层中含有具备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橙色发光层含有由胺衍生物组成的主体材料,由并四苯衍生物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并四苯衍生物组成、具有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橙色发光层含有由NPB组成的主体材料、由DBzR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tBuDPN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色发光层含有由蒽衍生物组成的主体材料、苝衍生物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胺衍生物组成的具有辅助输送载流子的机能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色发光层含有由TBADN组成的主体材料、由TBP组成的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和由NPB组成的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发光层包含在所述发光面侧设置的橙色发光层,
所述第2发光层包含在发光面的相反侧设置的蓝色发光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在所述基板上对于每一像素形成的薄膜晶体管,以及
在未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的区域的上方、且在所述第1发光层及第2发光层的下方设置的彩色滤色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发光层中包含橙色发光层,该橙色发光层中含有具备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发光层中包含蓝色发光层,该蓝色发光层中含有具备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机能的第2掺杂剂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不发光的第2掺杂剂至少含有2种所述第2掺杂剂,
所述至少2种的第2掺杂剂包含辅助载流子输送的掺杂剂和从所述主体材料向所述发光的第1掺杂剂材料进行能量传递的掺杂剂。
CNB031272304A 2002-09-30 2003-09-29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663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87425 2002-09-30
JP2002287425 2002-09-30
JP2003144278 2003-05-22
JP2003144278A JP2004179142A (ja) 2002-09-30 2003-05-22 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8044A true CN1498044A (zh) 2004-05-19
CN100466324C CN100466324C (zh) 2009-03-04

Family

ID=32044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27230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66324C (zh) 2002-09-30 2003-09-29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936962B2 (zh)
JP (1) JP2004179142A (zh)
KR (1) KR100944854B1 (zh)
CN (1) CN100466324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5440C (zh) * 2004-05-25 2008-07-23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0466327C (zh) * 2004-02-11 2009-03-04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3520B2 (en) * 2002-02-13 2005-08-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4288624A (ja) * 2003-03-03 2004-10-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3877692B2 (ja) * 2003-03-28 2007-02-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05187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発光材料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2005108729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US7368178B2 (en) * 2004-01-08 2008-05-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Sta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sing aminoanthracenes
JP2005310742A (ja) * 2004-03-25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090447B2 (ja) * 2004-03-29 2008-05-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393249B2 (ja) * 2004-03-31 2010-01-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素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96469B2 (en) * 2004-06-18 2007-03-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ducing undesirable absorption in a microcavity OLED
US7288330B2 (en) * 2004-07-01 2007-10-30 Eaastman Kodak Company High performance white light-emitting OLED device
US7504163B2 (en) * 2004-07-12 2009-03-17 Eastman Kodak Company Hole-trapping materials for improved OLED efficiency
US20060019116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anthracene derivative host
JP4578215B2 (ja) * 2004-11-30 2010-11-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JP4565922B2 (ja) * 2004-07-30 2010-10-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JP4565921B2 (ja) * 2004-07-30 2010-10-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JP4434872B2 (ja) * 2004-07-30 2010-03-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KR101249172B1 (ko) 2004-07-30 2013-03-29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소자
JP4785386B2 (ja) * 2005-01-31 2011-10-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US20060040131A1 (en) * 2004-08-19 2006-02-2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s with improved operational lifetime
US20060141287A1 (en) * 2004-08-19 2006-06-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s with improved operational lifetime
US7767316B2 (en) * 2004-09-20 2010-08-03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composition
JP2006173050A (ja) * 2004-12-20 2006-06-29 Nippon Seiki Co Ltd 有機el素子
US7471041B2 (en) * 2005-04-25 2008-12-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multicolor displays
US7531959B2 (en) * 2005-06-29 2009-05-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light tandem OLED display with filters
JP4999291B2 (ja) 2005-06-30 2012-08-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又は発光装置
US7622619B2 (en) 2005-07-20 2009-11-24 Lg Display Co., Ltd. Synthesis process
JP4785509B2 (ja) * 2005-11-30 2011-10-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US20070126347A1 (en) * 2005-12-01 2007-06-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S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KR101202344B1 (ko) * 2005-12-28 2012-1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표시 장치
KR100670383B1 (ko) 2006-01-18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표시 장치
KR100751366B1 (ko) * 2006-02-10 2007-08-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백색-발광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표시 장치
US8945722B2 (en) * 2006-10-27 2015-02-03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aterials and architectures for efficient harvesting of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ons for white light emitting OLEDs
JP5194700B2 (ja) * 2007-10-11 2013-05-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0026859A1 (en) * 2008-09-05 2010-03-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147989B2 (en) * 2009-02-27 2012-04-03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OLED device with stabilized green light-emitting layer
JP2010225563A (ja) * 2009-03-25 2010-10-0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有機el素子
KR101657222B1 (ko) * 2010-05-14 2016-09-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8456081B2 (en) * 2010-06-03 2013-06-04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ltrabright fluorescent OLEDS using triplet sinks
US8654806B2 (en) 2011-10-27 2014-02-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sers by triplet managers
KR101945930B1 (ko) * 2012-01-05 2019-0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6386136B2 (ja) * 2012-04-13 2018-09-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4269429B (zh) * 2014-09-19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KR102288348B1 (ko) * 2014-09-24 2021-08-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321379B1 (ko) * 2014-09-24 2021-11-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5679957B (zh) * 2016-04-20 2017-12-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0011B2 (ja) * 1998-05-19 2003-01-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6339290B1 (en) * 1998-08-21 2002-01-15 Tdk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aking method
JP3287344B2 (ja) 1998-10-09 2002-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KR20010104215A (ko) * 2000-05-12 2001-11-24 야마자끼 순페이 발광장치 제작방법
JP2002108285A (ja) * 2000-07-27 2002-04-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4797247B2 (ja) * 2001-01-19 2011-10-19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SG118118A1 (en) * 2001-02-22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7294849B2 (en) * 2001-03-14 2007-11-13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Materials and devices for blue phosphorescence bas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3643797B2 (ja) 2001-08-06 2005-04-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6327C (zh) * 2004-02-11 2009-03-04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7501188B2 (en) 2004-02-11 2009-03-10 Sansung Sdi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N100405440C (zh) * 2004-05-25 2008-07-23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066139A1 (en) 2004-04-08
KR100944854B1 (ko) 2010-03-04
JP2004179142A (ja) 2004-06-24
KR20040028479A (ko) 2004-04-03
US6936962B2 (en) 2005-08-30
CN100466324C (zh) 2009-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6324C (zh)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KR101419810B1 (ko) 엑시플렉스를 형성하는 공동 호스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EP2892083B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491565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7583021B2 (en) Composite emitting device
JP6246990B2 (ja)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装置
US20060066231A1 (en)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CN106449714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制作方法
JP2007011063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TWI488350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CN148165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717137A (zh) 照明装置
WO2018153107A1 (zh) 显示面板、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836332A (zh) 用于交流驱动有机二极管的电路装置
KR20070045997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JPWO2006061954A1 (ja) 有機el素子
CN1950960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层配置
CN110880527A (zh) 一种基于场激发电荷复合型ac-oled结构
CN1498043A (zh) 包含多个发光层的发光元件
EP1611775B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light decoupling
CN100473247C (zh) 电激发光元件
JP2008198387A (ja)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066228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KR10208112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06108190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