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9479A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9479A
CN1449479A CN01814771A CN01814771A CN1449479A CN 1449479 A CN1449479 A CN 1449479A CN 01814771 A CN01814771 A CN 01814771A CN 01814771 A CN01814771 A CN 01814771A CN 1449479 A CN1449479 A CN 1449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electromotor
framework
indoor
air conditioner
indoo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14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4214C (zh
Inventor
青藤诚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616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931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613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180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49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9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42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42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在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框体本体(11)的通风道(19)内安放有具有相对框体本体(11)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室内风扇。旋转驱动该室内风扇的风扇电机(28)相对框体本体(11)安装。该风扇电机(28)相对形成于框体本体(11)的风扇电机容纳部(24)从侧方沿轴线方向可拆装地进行安装,从而可不必拆卸室内热交换器就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框体上的风扇电机安装结构等。
背景技术
在空调机的室内机框体内通常倒V字形地设有多个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的后方下部设有轴向尺寸与上述热交换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室内风扇。上述室内风扇的轴向一端部连接有风扇电机,在该轴向外侧部设有电机构件箱。而上述热交换器宽度方向的一端面设有在连接这些热交换器的冷却管的同时与室外机的热交换器的冷却管连接的辅助配管。
但是,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上的风扇电机如上所述位于室内风扇与热交换器之间,并且热交换器的辅助配管位于该风扇电机的前面部及上方。因此,上述风扇电机维护检修时,不得不拆卸上述热交换器,将该风扇电机拉至前方侧,存在风扇电机维护检修极为麻烦等问题。
下面,如图16,图17所示,空调机中一般在室内机本体1内设有室内热交换器2、排水盘3、电气组件4、室内热交换器2用辅助配管5等。另外,为了穿过辅助配管5等,在室内机本体1的上面部形成缺口6的同时,在室内机本体1的背面形成凹部7(图17)。将配置于这些缺口6及凹部7内的辅助配管5等由螺钉紧固于室内机本体1的背面的固定角钢8等固定,同时,上述缺口6处装有结合片9a以覆盖辅助配管5。
在室内机本体1的侧面下方形成通道,以将与室外机的配线5b从后板的背面侧穿到前面侧。配线5b从后板的背面侧通过设在后板下部的开口并与设在前面侧的端子台连接。室内机本体的角部在通常配线时不必拆卸,但为了确认配线和方便配线作业,设有可拆卸的角部片9b。即,通过配线5b的通道由后板和角部片9b构成。
但是,上述结构中,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的缺口6和角部的结合片9a和角部片9b之类的零件个数增加。另外,角部在运输时极有可能受到碰撞和掉下,此时,小的角部片9b受到冲击。此时,尤其在室内机本体1的后板和角部片9b的安装部分作用有很强的力,有时会使该部分破损。
而且,在角部片9b上部的室内机侧面与室内机本体1的中央部之间存在缺口6,故该部分与中央部的连接在强度上较弱,当侧面受到强冲击时有可能使缺口6的部分破损。
另外,在角部片9b上设有可分离的套筒9c,以在与室内机右外部进行配管连接的场合成为配管取出口。该套筒9c卸下后,该角部片9b的侧面基本被切下,存在角部片9b与室内机本体1的安装脆弱,容易脱离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拆卸热交换器就可容易地安装或拆卸风扇电机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框体内减少相对包括辅助配管在内的配管、配线类的可拆装的连接个数,同时能提高其机械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容纳该室内热交换器的框体、设在该框体内且具有相对该框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室内风扇、对应于该室内风扇的轴方向端部配置且对该室内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风扇电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电机安装成相对于上述框体从侧方可拆装。
这样,不必拆卸热交换器就可从框体侧面拆装风扇电机,能非常方便地进行维护检修。
不必在每次拆装风扇电机时将位于前面侧的热交换器拆卸,就能容易地进行拆装,组装或检修极为容易。
上述室内机中,上述框体最好具有框体本体、覆盖前面侧的前面面板,上述框体本体具有构成上述框体的背面侧的后板、上述热交换器用的排水盘、呈包括与该排水盘相连的外面的大致筒状并插有上述风扇电机的风扇电机容纳部。这样,通过将风扇电机从轴线方向插入筒状的风扇电机容纳部就可容纳风扇电机,安装作业简单化。另外,因为风扇电机容纳部的外面与排水盘相连,故可将从室内热交换器的端部落下至风扇电机容纳部的外面的冷凝水回收至排水盘内。
上述室内机中,上述框体本体最好为至少上述排水盘与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一体成形。这样,排水盘与风扇电机容纳部之间没有间隙,能可靠地将落下至风扇电机容纳部的外面的热交换器端部的冷凝水进行回收,冷凝水不会向其他部分流出。
上述室内机中,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最好为在从框体本体拆下上述前面面板时,上述风扇电机的至少一部分露出。这样,只要拆卸前面面板就能使风扇电机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故可减少在拆卸风扇电机之前不得不拆卸的零件。另外,只要拆卸前面面板就可确认风扇电机的至少一部分的状况。
上述室内机内最好在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内设置将上述室内风扇侧和上述风扇电机侧之间进行划分的第1隔板。这样,通过第1隔板可防止室内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掉落至室内风扇侧。
上述室内机内最好在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内设置将上述风扇电机侧与该侧方的框体外部侧之间进行划分的第2隔板。这样,通过第2隔板可防止室内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掉落至框体外部。
上述室内机中,最好在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内设置第1隔板及第2隔板。在此场合,最好将上述框体本体、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上述第1隔板及上述第2隔板一体成形。这样,可消除防止冷凝水向外部流出的零件之间的间隙,能可靠地防止冷凝水向外部流出。
上述室内机中,还具有容纳上述风扇电机的壳体、夹在该壳体与上述风扇电机之间的弹性构件,最好将经上述弹性构件容纳上述风扇电机的上述壳体插入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这样,可由弹性构件吸收风扇电机所产生的振动,不会传递至框体,能防止噪声的产生。
下面,为了达到上述第2个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中,上述框体具有:包括构成该框体的背面侧的后板在内的框体本体;覆盖该本体的前面侧的前面面板;上述框体本体的后板一侧端部局部开放以通过包括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连接的辅助配管的配管、配线类,同时,可拆装地安装覆盖其一侧端部的罩盖构件;上述罩盖构件具有与上面部、下面部、与这些上面部和下面部一体连接的侧面部。
这样,可由1个罩盖构件覆盖后板的上部角至侧面及下部角,可减少零件个数,容易进行拆装,提高框体整体的强度。
上述室内机中,上述罩盖构件的侧面部最好为双重结构。这样能进一步提高罩盖构件部分的强度。
上述室内机,在上述后板的一侧端上部设有与上述辅助配管对应的缺口的场合,从强度上来说,最好在上述罩盖构件的上面部设有与该缺口的基部卡合的卡合部。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第1实施例,表示将风扇电机装入室内机的框体本体内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上方看到的图2所示的室内机的框体本体内装有室内热交换器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所示风扇电机容纳在壳体内的状态局部剖切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壳体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壳体外形的立体图。
图7是将在图6所示的壳体构件一方设置有风扇电机的状态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安装有风扇电机的风扇电机容纳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中将室内风扇及风扇电机安装在室内机的壳体本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将各室内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结构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第2实施例,为表示将各室内热交换器从室内机的壳体本体拆卸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从上方看到的、风扇电机拆除的状态下将各室内热交换器安装在壳体本体内并进行了配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将角盖局部剖切后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1所示的用单体表示壳体本体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施例的室内机外观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传统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除去前面面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背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及第2实施例作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其框体10具有框体本体11、覆盖该本体11的前面(及侧面的一部分)的前面面板12。前面面板12内的设有隔栅13a的前部吸入口14a开口,框体上面的设有隔栅13b的上部吸入口14b开口。
另外,框体本体11内的前面侧设有朝前方突出并弯曲的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同样在上面侧设有与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连接、并朝背面侧向下方倾斜的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然后,在所示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和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之间设有带节流的双向阀16。而且,上述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的上方设有第3室内热交换器17,其与该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大致平行,除湿运行时作为冷凝器作用。而上述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的后方设有具有相对框体10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的横流风扇构成的室内风扇18。该室内风扇18的下方形成与吹风口20连通的通风道19。
这里,图10是连接各室内热交换器的配管结构的图。第3室内热交换器17的一端侧的传热管与未图示的膨胀阀连接,另一端侧的传热管通过导管121与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顶部的传热管连接。与上述导管121连接的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的传热管直接连通的规定传热管中连接有三向弯头分流器122。该三向弯头分流器122分支出的2根导管123a、123b的前端与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的中间部的2根传热管连接。
与上述导管123a、123b连接的2根传热管分别直接连通的端部的传热管之间通过分流管124接合。该分流管124通过消声器127及节流阀16与导管126连接。该导管126与设在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内的三向弯头分流器125的一端连接。与该三向分流器125连通的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的2根传热管的端部由合流管128互相结合并向器外导出。
图1所示的室内机中,通过室内风扇18由前部吸入口14a和上部吸入口14b吸入的室内空气在各室内热交换器15a、15b、17中进行热交换后,通过通风道19从吹风口20作为调和空气吹向室内。
该室内机的框体本体11由将后板21和2个排水盘22、23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成形件构成。一方的排水盘22配设在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的下方,另一方的排水盘23配设在第2室内热交换器15b的下方。第1、第2及第3室内热交换器15a、15b及17产生的冷凝水收集到所示排水盘22及23内后向室外排出。
图2为从斜上方看到的,卸下了室内风扇18及各室内热交换器15a、15b、17后的上述框体本体11的立体图,图3也相同,是从斜上方看到的装有各室内热交换器15a、15b、1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中,省略了各室内热交换器15a、15b、17端部处的一部分连接配管。
在框体本体11的一侧端部,风扇电机容纳部24与框体本体11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24具有与室内风扇18(图1)的旋转轴线一致的轴线,如图3所示,形成具有外侧开放端部25的筒状。在其背面侧仅有数个冷却用空气孔26开口。
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内侧即热交换器侧的侧面设有第1隔板27,其中央部开有风扇电机28的主轴28a贯穿的孔27a(图2)。该隔板27在成为筒状的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室内风扇侧的隔壁的同时,还向第1及第2室内热交换器15a、15b的设置方向延伸。该隔板27对第1及第2室内热交换器15a、15b进行定位、载放的同时,还具有划分室内风扇18侧的通风道19和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功能。该隔板27也与框体本体11一体成形。
隔板27的前侧下端部与排水盘22相连。隔板27的后侧下端部与排水盘23相连,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外面部的后侧下端部也同样与排水盘23相连。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第1隔板27的相反侧形成第2隔板即凸缘状的侧壁29。该侧壁29对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外面部和外侧开放端部25侧(框体外部侧)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兼作2个排水盘22、23的风扇电机侧的侧壁。该侧壁29也与隔板27相同与框体本体11一体成形。
即,本实施例中后板21、排水盘22、23、风扇电机容纳部24、隔板27、侧壁29全部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件构成,可大量减少零件个数。
风扇电机28从该外侧开放端部25沿轴线方向插入固接于风扇电机容纳部24内。由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孔27a突出的电机主轴28a(图2)与室内风扇18的轴连接。
如图2及图3中的箭头A所示,位于第1热交换器15a的端部的连接配管产生的冷凝水滴下至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前侧外表面并流入排水盘22。此时,因为存在隔板27,故冷凝水不会流至通风道19。而位于第2热交换器15b的端部的连接配管产生的冷凝水如图2及图3中的箭头B所示滴下至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后侧外表面并流至排水盘23内。该部分因为也有隔板27,故冷凝水不会向风扇18侧的通风道19流出,而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外侧端部也有侧壁29,故冷凝水不会向框体本体11的外侧流出。另外,排水盘22、23、风扇电机容纳部24、隔板27及侧壁29为一体成形件,故结合部分无间隙,不用担心冷凝水从各结合部分泄漏。
本实施例中,不仅在框体10的前侧,在后方上部也设置第2、第3热交换器15b、17,但仅具有前侧的热交换器的场合,后板与前侧的排水盘分体构成,只要前侧的排水盘与风扇电机容纳部24、隔板27及侧壁29一体成形即可。这样,冷凝水流动的部分无结合部分,故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外表面设有一对加强筋24a,该加强筋倾斜并朝着隔板27相互分开。这样,使滴下至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外侧表面的冷凝水尽可能流至排水盘22、23的中心方向,使冷凝水的流动顺畅。
但是,上述风扇电机18本身如图4所示容纳在笼状的壳体30内。该壳体30如图5所示由包含风扇电机28轴线的面分割成的2个壳体构件30a、30b构成。壳体构件30a及壳体构件30b分别由覆盖风扇电机28的外周一部分的弧状部31a、31b、与风扇电机28的外侧面卡合的第1侧板32a、32b、与风扇电机28的主轴28a侧的侧面卡合的第2侧板33a、33b构成。
上述壳体构件30a的第1侧板32a为其两端部向圆周方向稍微延伸,并能与壳体构件32b的第1侧板32b的阶梯部32重叠卡合。另外,各第1侧板32a、32b的外侧面上形成分别朝径向延伸的连接片34a、35a及34b、35b。这些连接片35a、35b之间由薄板状的铰链36连接。壳体构件30a、30b由聚丙烯材料等挠性好的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件构成。这样,在减少零件个数的同时,后述的壳体构件30a、30b之间组装时容易定位。
在上述第1侧板32a及32b的内周部分别一体形成有风扇电机28的轴承侧的端面及覆盖外周的卡止部37a、37b。而在第2侧板33a、33b的内周侧则分别形成风扇电机28的主轴侧的端面及覆盖外周的卡止部38a、38b。在卡止部38b的两端部设有与设在另一方的卡止部38a内的爪39a卡合的卡合孔39b。
在形成壳体30的场合,壳体构件30a、30b之间由铰链36折叠,并分别将连接片34a和34b及35a和35b重叠使两者结合。然后,由连接件的爪39a和卡合孔39b使卡止部38a与38b结合,从而可得到图6所示的笼状的壳体。
各连接片34a、34b、35a、35b中分别设有用于将风扇电机28固定于风扇电机容纳部24内的、贯穿螺钉的通孔40。将壳体构件30a、30b相互组装成笼状的壳体30时,连接片34a、34b的通孔40与连接片35a、35b的通孔40分别一致。详细后述,各连接片34a、34b、35a、35b之间都由螺钉拧紧。
下面对装入风扇电机28的框体本体11内进行说明。首先,在风扇电机28的主轴侧及轴承侧分别装上弹性构件41(图4及图7)。将该风扇电机28如图7所示装载在一方的壳体构件30a上后,将另一方的壳体构件30b盖上并利用爪39a和卡合孔39b将两个壳体构件30a、30b进行连接。图4是上述风扇电机28安放在笼状壳体30内的状态。如图4及图7的局部剖面所示,风扇电机28的主轴侧及轴承侧的外面、壳体构件30a、30b的卡止部38a、38b及37a、37b之间分别夹有弹性构件41,由该弹性构件41吸收风扇电机28的振动。
即,风扇电机28仅通过两端的弹性构件41压接保持在卡止部37a、37b及38a、38b上,其他部分不被壳体构件30a、30b保持。因此,风扇电机28的振动由弹性构件41吸收,可防止该振动传递至壳体30。
另外,如图8的剖视图所示,在风扇电机28与壳体构件30a、30b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即使风扇电机28振动,也不会与壳体构件32a、32b接触而发出声音。
如此将风扇电机28安放到笼状壳体30内后,如图3所示,卸下前面面板12,将风扇电机28与壳体30一起安装到露出端面的电机容纳部24内。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将风扇电机28与壳体30一起从电机容纳部24的开口端部25沿轴线方向插入。然后,壳体30的相互重叠的连接片34a、34b及35a、35b的端部相对于框体本体11以螺钉固定。即,将固定用螺钉43、43穿过设在连接片34a、34b及35a、35b的端部的通孔40,拧在设在位于风扇电机容纳部24周围的侧壁29的外侧面的螺孔42a、42b内。
这样,壳体构件30a、30b之间相互牢固地连接的同时,容纳风扇电机28的壳体30本身也牢固地固定于框体本体11上。另外,用于固定的2个螺孔42a、42b因为是朝前上方同一方向设有孔,故在拆装时螺钉43、43可从同一方向安装、拆卸,提高制造及维护检修作业时的作业效率。然后,室内风扇18的轴与风扇电机28的主轴28a连接。但是,安装风扇电机28时完全没必要拆卸前面侧的热交换器。
而风扇电机容纳部24设置在框体本体11的一侧端部,故一旦拆卸前面面板12,则位于安装在风扇电机容纳部24内的风扇电机28的端部的轴承44部分露出(图7及图9)。因此,只要拆卸前面面板12,就能确认轴承44部分的轴的偏移、弯曲等。
在传统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风扇电机28的侧方安放有各种电气零件,故即使拆卸了前面面板12,风扇电机28也不能完全露出。为此,本实施例中,尽管未图示,将这些电气零件从风扇电机28的侧方朝第1室内热交换器15a及/或排水盘22的前方进行了移动。
下面,在将风扇电机28从框体本体11取出的场合,首先将固接有壳体30的连接片34a、34b及35a、35b的上述螺钉43拆卸。然后,通过从风扇电机容纳部24将风扇电机28同壳体30一起沿轴线方向拉出,不必卸下前面侧的热交换器就能容易地将风扇电机28从壳体本体11中取出。
另外,如上所述,后板20、排水盘21、22及风扇电机容纳部24一体成形构成,故其位置关系保持恒定。而且,风扇电机容纳部24在外侧面部的热交换器侧没有开口,故不必担心冷凝水会渗入风扇电机容纳部24的内侧。因此,冷凝水不会进入电气零件的风扇电机28内,可提高安全性。另外,风扇电机28与壳体30之间夹有弹性构件41,故不会像将弹性构件直接夹在壳体本体11侧与风扇电机28之间的场合那样在拆卸风扇电机28时将弹性构件遗留在壳体侧。
(第2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1至图1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不过,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部分省略说明。
图11是表示从上述壳体本体11内卸下各室内热交换器15a、15b、17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图12是从上方看到的、风扇电机拆除的状态下将各室内热交换器15a、15b、17安装在壳体本体11内的状态的立体图。在框体本体11的一侧端部,上述风扇电机容纳部24与框体本体11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如图12所示,上述隔板27与侧壁29之间配设有将各室内热交换器之间零件的配管139和将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进行连接的辅助配管136。
在框体本体11的后板21的一侧端部,如图12及图14所示,后板21的上部角50、侧面51及下部角52的部分被除去并局部开放。不过,这里所说的侧面51“被除去”是表示“没有延伸至室内机的外表面”的意思。与上述角部50部分对应的后板21的一侧端上部形成缺口137(图11及图12),该缺口137的下方形成具有矩形截面的槽状通道55(图14)。
该配管通道55由后板21的延长方向内侧的基部侧壁53、外侧的侧壁54、将两侧壁53、54之间连接的前面壁56构成(图12及图14)。如图12所示,从室内热交换器延伸出的辅助配管136穿过缺口137延伸至后板21背面侧,在该缺口137部分朝90度下方弯曲,穿过配管通道55至后板21背面下部。至该部分的辅助配管136朝着后板21的延长方向中央侧90度弯曲后沿水平延伸。另外,构成配管通道55的基部侧壁53、侧壁54及前面壁56与后板21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辅助配管136通常在后板21的背面下部中央与从室外机延伸的配管连接。另外,图12中省略了为防止结露而在缺口137后面的辅助配管136上卷有绝热材料。因此,实际的辅助配管136相当粗,呈很紧地嵌入后板21的槽状配管通道55内的状态。
另外,后板21的一端下部的下部角部52部分也呈缺口,未图示的与室外机的配线从背面侧通过该缺口部分至前面侧,与前面侧的接头连接。
但是,上述后板21的一侧端部的除去部分(开放部分)如图11所示可拆装地安装有角盖(罩盖构件)140。该角盖140呈图11及图13所示的形状,可覆盖后板21的上部角50、侧面51及下部角52。具体来说,角盖140具有与上部角50对应的上面部140b、与下部角50对应的下面部140c、将这些上面部140b与下面部140c一体连接的侧面部140a。另外,上面部140b及下面部140c分别相对侧面部140a呈L字形朝同一方向延伸。
该角部140如图15所示形成框体10的背面侧的外侧面,前面面板12从前方安装在装有角盖140后的后板21上。如图13所示,角盖140的侧面部140a形成双重结构,其内外两壁部由未图示的多个加强筋连接并增强。
另外,上部角部140b及下部角部140c的前端侧(与后板21相对的部分)分别突出设置爪状卡止片141a、141b。将角盖140装在后板21上时,上部的卡止片141a与后板21的缺口137的基部侧(设在其内侧的被卡合部)卡合,下部的卡止片141b与设在后板21的下部角部52的缺口部分的被卡合部卡合。即,角盖140在该2处与后板21固定。
另外,角盖侧面部140a的内侧设有多个凸起58,这些凸起58朝后板21侧突出。这些凸起58是将后盖140安装到后板21上时用于进行定位,并缓缓嵌入图12所示的形成于配管通道55的侧壁54的孔59内。
这样,角盖140作为从上面部140b连接至下面部140c的一体成形零件,对从后板21的上部角部50至侧面51、下部角部52为止加以一体覆盖。因此,与传统的分成多个零件的场合相比强度增强,可同时减少零件个数和提高强度。另外,因为在后板21的(比配管通道55靠近中央的)缺口137基部进行角盖140的上部的卡合,与在强度弱的配管通道55的外侧进行固定相比能得到强固的固定。另外,可防止很大的力施加于配管通道50而造成很强的力作用于后板21与本体侧之间的很细的连接部分。
但是,因为室内机的小型化,配管通道55是以卷上绝热材料的辅助配管136所能通过的最小宽度制作的。因此,该通道55部分受到绝热材料的弹性朝宽度方向扩散的力的作用。但由配管通道55的侧壁53及54按住而不会相对角盖140的侧面施加向外扩散的力。因此,不会出现角盖140受辅助配管136的推压而脱离的情况。
不过,图11及图15中,符号142为根据需要可剖切成缺口的衬套(bushing)部。该衬套部142周围做成薄壁并与角盖140一体成形,在设置工程中容易做成缺口。该衬套部142做成缺口是作为在与室外机的配管连接中向着室内机的(正面侧)右侧进行连接的场合通常将朝着室内机安放在左侧的辅助配管136朝右侧180度弯曲并形成朝外部拉出时的开口。
本实施例中,角盖140与后板21的卡合部分只有上部和下部,故不会有很强的力作用于位于侧面的衬套部142附近。另外,衬套部142与卡合部分分离,即使取下衬套部142,也不会削弱角盖140与后板21之间的安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包括:
室内热交换器,
容纳该室内热交换器的框体,
设在该框体内且具有相对该框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室内风扇,
对应于该室内风扇的轴方向端部配置且对该室内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风扇电机;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电机的结构为按照成相对于所述框体从侧方可拆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框体具有:框体本体,覆盖本体的前面侧的前面面板;
所述框体本体具有:
构成所述框体的背面侧的后板,
所述热交换器用的排水盘,
呈包括与该排水盘相连的外面的大致筒状并插有所述风扇电机的风扇电机容纳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框体本体为至少所述排水盘与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一体成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为在从框体本体拆下所述前面面板时,所述风扇电机的至少一部分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在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内设有将所述室内风扇侧和所述风扇电机侧之间进行划分的第1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在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内设有将该风扇电机容纳部的外面部与其侧方的框体外部侧之间进行划分的第2隔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内设有将所述室内风扇侧和所述风扇电机侧之间进行划分的第1隔板、将该风扇电机容纳部的外面部与其侧方的框体外部侧之间进行划分的第2隔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框体本体、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所述第1隔板及所述第2隔板为一体成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还包括:容纳所述风扇电机的壳体;夹在该壳体与所述风扇电机之间的弹性构件,
将经所述弹性构件容纳所述风扇电机的所述壳体插入所述风扇电机容纳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框体具有:包括构成该框体的背面侧的后板在内的框体本体;覆盖该本体的前面侧的前面面板,
所述框体本体的后板一侧端部局部开放以通过包括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连接的辅助配管的配管、配线类,同时,可拆装地安装覆盖其一侧端部的罩盖构件,
所述罩盖构件具有与上面部、下面部、与这些上面部和下面部一体连接的侧面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所述罩盖构件的侧面部为双重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点在于,在所述后板的一侧端上部设有与所述辅助配管对应的缺口,在所述罩盖构件的上面部设有与该缺口的基部卡合的卡合部。
CNB018147712A 2000-08-30 2001-08-30 空调机的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42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61640A JP4493188B2 (ja) 2000-08-30 2000-08-30 空気調和機
JP261306/2000 2000-08-30
JP261640/2000 2000-08-30
JP2000261306A JP4418095B2 (ja) 2000-08-30 2000-08-30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9479A true CN1449479A (zh) 2003-10-15
CN1214214C CN1214214C (zh) 2005-08-10

Family

ID=26598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1477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4214C (zh) 2000-08-30 2001-08-30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214214C (zh)
AU (1) AU2001282553A1 (zh)
WO (1) WO200201884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1760C (zh) * 2005-03-24 2008-04-1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室内机易拆卸风扇电机安装结构
CN103906977A (zh) * 2012-01-17 2014-07-02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10418924A (zh) * 2017-03-15 2019-11-05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87379A (ja) * 2006-01-12 2007-07-26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72359A (ja) * 1991-12-25 1993-07-09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3059875B2 (ja) * 1994-01-14 2000-07-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固定装置及びそのモーター固定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H0814596A (ja) * 1994-06-30 1996-01-19 Toshiba Ave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3235948B2 (ja) * 1995-07-05 2001-12-0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1760C (zh) * 2005-03-24 2008-04-1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室内机易拆卸风扇电机安装结构
CN103906977A (zh) * 2012-01-17 2014-07-02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906977B (zh) * 2012-01-17 2016-08-24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10418924A (zh) * 2017-03-15 2019-11-05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4214C (zh) 2005-08-10
WO2002018843A1 (fr) 2002-03-07
AU2001282553A1 (en) 2002-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093C (zh) 具有高热交换能力的空调机的紧凑式室外装置
CN1847735B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261427A (zh) 车辆用制冷装置
CN1105890C (zh) 空调装置
KR20130029678A (ko) 나셀 형상을 이용한 냉장고 기계실 냉각 장치
CN1214214C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888697A (zh) 一体式空调器的排水结构
CN127519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888585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05714931U (zh) 一种空调排水泵叶轮
CN1229598C (zh) 空调机
CN1692253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和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组装方法
CN1242223C (zh) 一种分离式空调器的出风装置
CN1888602A (zh) 空调器面板驱动电机安装结构
CN2839867Y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233966C (zh) 分体式空调器热交换器装配结构
CN1920412A (zh) 一体型空调器轴流风扇打水环搅动结构
CN1752639A (zh) 空调器的电机支撑结构
CN1752611A (zh) 空调室外机
CN1888610A (zh) 空调器
CN1256552C (zh) 空调器配管板的安装结构
CN1208587C (zh) 空调送风机
KR100300592B1 (ko) 다변설치형에어콘실외기
CN1740663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699892A (zh) 空气调节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