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20625A - 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20625A
CN1420625A CN02150511A CN02150511A CN1420625A CN 1420625 A CN1420625 A CN 1420625A CN 02150511 A CN02150511 A CN 02150511A CN 02150511 A CN02150511 A CN 02150511A CN 1420625 A CN1420625 A CN 1420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output node
centering
output
variable g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50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06805C (zh
Inventor
森江隆史
藤山博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20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20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680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680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72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1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MOS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03F3/45197Pl typ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1/00Details of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mplification
    • H03G1/0005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 H03G1/0017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the device being at least one of the amplifying solid state elements of the amplifier
    • H03G1/0023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the device being at least one of the amplifying solid state elements of the amplifier in emitter-coupled or cascode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04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11/0422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using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s, e.g. gmC filters
    • H03H11/0444Simulation of ladde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04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11/0422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using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s, e.g. gmC filters
    • H03H11/0466Filters combining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s with other active elements, e.g. operational amplifiers, transistors, voltage convey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04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11/0422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using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s, e.g. gmC filters
    • H03H11/0472Current or voltage controlled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6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LC comprising two current sources, which are not cascode curren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69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LC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shunting resis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72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 H03F2203/7224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the gated amplifier being switched on or off by clamping by a switch at the output of the amplif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目的在于减小电路面积。它包括: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电流源3、5;电阻8~14;输出节点对(N11、N12)、(N21、N22);开关元件SW1~SW6。加到输入节点对(N3、N4)上的差动信号(Vin+、Vout-)被规定增益放大,并从输出节点对(N11、N12)上输出。上述差动信号,被对应于电阻8~14的互连节点N101~N106中通过开关元件接在输出节点对(N21、N22)上的一个互连节点和另一个互连节点间的电阻值的增益放大,并从输出节点对(N21、N22)上输出。

Description

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一输入多输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及包括它的滤波电路。
背景技术
在DVD用等读出通道(read channel)系统下,使用的是通过对来自光盘的原始信号进行波形整形以正确地读取信号这样的技术。且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调节滤波器的零点位置来实现该波形整形的。这样以来,就要求读通道系统中所用的波形整形用滤波器具有适应波形整形功能,即能根据来自光盘的信号进行最佳的波形整形。为实现自适应波形整形,滤波器就必须具有使零点位置可变的调节功能。
图10为一方框图,示出了现有的可调节零点位置的双二次GMC滤波器的结构。图10中所示的双二次GMC滤波器,包括:跨导71、72;电容器73、74;放大器75、76。放大器75、76为用以调节零点位置的放大器。放大器75不放大输入信号Vin(×1倍)而是原样地将它输出给跨导71。放大器76将输入信号Vin放大A倍,然后将它输给跨导72。若设电容器73、74的电容为C1、C2,滤波器的输出为Vout,则图10所示的GMC滤波器的转移函数为: V out V in = gm ( gm + sC 1 A ) gm 2 + sC 1 gm + s 2 C 2 C 1
这里,s为拉普拉斯变量,还有,滤波器的零点为gm/(C1×A)。
因此,可通过调节放大器76的增益A来调节滤波器的零点位置。
此外,这里说明的是产生一次零点时的情况。产生二次以上的零点时,图10所示的双二次GMC滤波器是串接的。
因要求图10所示的GMC滤波器中所用的放大器75、76在滤波器的带域内具有理想特性即相移或者增益恶化很小,故工作必须是高速的。其结果是放大器75、76的功耗、电路面积趋于增大。
还有,滤波器的输入信号Vin由放大器75、76分支后,被输入到跨导71、72中。理想情况是,来自放大器75的信号和来自放大器76的信号的延迟时间差为0。若这些信号之间有延迟时间差,转移函数就不会成为(数学式1)所示的形状,而会偏离理想特性。特别是组延迟特性的偏离会很大。因图10所示的放大器75和放大器76的增益不同,信号延迟时间就容易偏。结果是,滤波器的组延迟误差容易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电路面积较小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使组延迟误差较小的滤波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包括:输入节点对、第一输出节点对、电压电流转换器、多个第一电阻、第一电流源、第二电流源、第二输出节点对、第三输出节点对及开关电路。
输入节点对接收差动信号;电压电流变换器将对应于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电压的差动电流输出给第一输出节点对;多个第一电阻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串联;第一电流源接在接收电源电压的电源节点和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第二电流源接在电源节点和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第二输出节点对接收第一输出节点对的电压;开关电路,将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一个互连节点与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连接起来;将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另一个互连节点与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连接起来。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加给输入节点对的差动信号在规定的增益下(第一增益)被放大并从第二输出节点对输出;所述差动信号,还被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通过开关电路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上的一个互连节点和另一个互连节点之间的电阻值的增益(第二增益)放大,并从第三输出节点对输出。改变通过开关电路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互连节点和另一个互连节点,就能改变第二增益。这样以来,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就兼具第一增益的放大器、和第二增益(可变)的放大器这两个放大器的功能。结果,和分别设置第一增益的放大器、和第二增益的放大器的时候相比,可使电路面积减小。故而可使功耗减小。
还有,因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为多个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为多个第一电阻的中间电压,故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相位和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相位一致。结果,和分别设置第一增益的放大器、和第二增益的放大器的时候相比,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变小。
最好是,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电流源、第四电流源及第二电阻。
第一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与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第二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电压;第三电流源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一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第一晶体管;第四电流源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二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第二晶体管;第二电阻接在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和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之间。
这里,在第一及第二晶体管为MOS晶体管的时候,栅极功能端子相当于栅极;在第一及第二晶体管为双极型晶体管的时候,栅极功能端子相当于基极。在第一及第二晶体管为MOS晶体管的时候,漏极功能端子相当于漏极;在第一及第二晶体管为双极型晶体管的时候,漏极功能端子相当于集电极。在第一及第二晶体管为MOS晶体管的时候,源极功能端子相当于源极;在第一及第二晶体管为双极型晶体管的时候,源极功能端子相当于发射极。在下述部分中,栅极功能端子、漏极功能端子及源极功能端子的意思和这里所述是一样的。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电压电流转换器的输出电流/输入电压之比由第二电阻决定。来自电压电流转换器的输出电流又被多个第一电阻变换为电压。这样以来,输入节点对和第二输出节点对之间的增益(第一增益)就大致由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比决定。所述差动信号,还被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通过开关电路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上的一个互连节点和另一个互连节点之间的电阻值与第二电阻的电阻值之比的增益(第二增益)放大,并从第三输出节点对输出。结果,就不需要用以调整增益的特别电路了。故而可使电路规模变小。
最好是,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及第四晶体管。
第一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第二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第三晶体管,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一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第四晶体管,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二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能发挥出电压电流转换器所具有的优良的线形性这样的优点。这样以来,就能拥有很大的动态范围,即使是大振幅信号也能处理得很好。还有,可通过改变加给第三及第四晶体管的栅极功能端子的偏压值来改变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
最好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元件。多个第一开关元件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而设。多个第一开关元件中的每一个开关元件,各自把所对应的互连节点和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或者另一个节点连接/非连接起来。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应该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上的那一互连节点的第一开关元件接通,该一个互连节点和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就连接起来;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应该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上的那另一互连节点的第一开关元件接通,该另一个互连节点就和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连接起来。
最好是,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还包括:第二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以导通状态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第三开关元件以导通状态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设了第二开关元件和第三开关元件,故可使第二输出节点对的负载和第三输出节点对的负载之差减小。这样以来,可进一步减小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
最好是,可变增益放大器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第一电容器接在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接在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
最好是,可变增益放大器进一步包括: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第一电容器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设了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故可使接在第二输出节点对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和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之差减小。这样以来,就能进一步减小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滤波电路为一包括多个跨导和多个电容器的GMC滤波电路。多个电容器对应于多个跨导而设。多个电容器中的每一个电容器,皆接在所对应的跨导的输出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所述滤波电路,还包括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第一跨导和第二跨导。第一跨导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第二跨导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
在所述滤波电路中,因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作用以调节零点位置的放大器用,故和现有的滤波电路相比,可使电路面积减小。
还有,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小。因此,可将滤波器的特性恶化、特别是组延迟恶化抑制在很小的水平上。
最好是,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供给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一个信号;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供给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最好是,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第三跨导;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一个信号;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包括:输入节点对、第一输出节点对、电压电流转换器、多个第一电阻、第一电流源、第二电流源、第二输出节点对、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及多个开关电路。
输入节点对接收差动信号;电压电流转换器,将对应于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电压的差动电流输出给第一输出节点对;多个第一电阻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串联;第一电流源接在接收电源电压的电源节点和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第二电流源接在电源节点和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第二输出节点对接收第一输出节点对的电压;多个开关电路对应于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而设。多个开关电路中的每一个开关电路,把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一个互连节点连接起来,把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另一个互连节点连接起来。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加给输入节点对的差动信号在规定的增益下(第一增益)被放大并从第二输出节点对输出。所述差动信号,还被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通过该开关电路接在对应于各个开关电路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上的一个互连节点和另一个互连节点之间的电阻值的增益(第二增益)放大,并从对应于该开关电路的第三输出节点对输出。改变通过各个开关电路接在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互连节点及/或另一个互连节点,就可改变第二增益。这样,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就兼具第一增益的放大器、和第二增益(可变)的放大器这两个放大器的功能。结果,和分别设置第一增益的放大器、和第二增益的多个放大器的时候相比,可使电路面积减小。故而可使功耗减小。
还有,因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为多个第一电阻两端的电压,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为多个第一电阻的中间电压,故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相位和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相位一致。结果,和分别设置第一增益的放大器、和第二增益的多个放大器的时候相比,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和从输入节点对到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每一个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变小。
最好是,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电流源、第四电流源及第二电阻。
第一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第二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第三电流源,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一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第一晶体管;第四电流源,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二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第二晶体管;第二电阻接在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和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之间。
最好是,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及第四晶体管。
第一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与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第二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第三晶体管,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一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第四晶体管,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与第二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
最好是,所述多个开关电路中的每一个开关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开关元件。多个第一开关元件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而设。多个第一开关元件中的每一个开关元件,把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或者另一个节点与所对应的互连节点连接/非连接起来。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每一个开关电路中,对应于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应该接在对应于该开关电路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的一互连节点的第一开关元件导通,该一互连节点和该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就连接起来;对应于应该接在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的另一互连节点的第一开关元件导通,该另一互连节点和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节点就连接起来。
最好是,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还包括:第二开关元件和第三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以导通状态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第三开关元件以导通状态接在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设了第二开关元件和第三开关元件,故可使第二输出节点对的负载和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每一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的负载之差减小。这样以来,可进一步减小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每一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
最好是,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还包括: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第一电容器接在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接在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
最好是,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还包括:多个第一电容器和多个第二电容器。多个第一电容器对应于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而设;多个第二电容器对应于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而设;多个第一电容器中的每一个电容器,接在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多个第二电容器中的每一个电容器,接在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
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设了第一电容器和第二电容器,故可使接在第二输出节点对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和接在第三输出节点对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之差减小。这样以来,就能进一步减小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所述,滤波电路为一包括多个跨导及多个电容器的GMC滤波电路。多个电容器对应于多个跨导而设。多个电容器中的每一个电容器,分别接在所对应的跨导的输出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所述滤波电路中还包括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多个跨导包括第一跨导和多个第二跨导。第一跨导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多个第二跨导接收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相对应。多个第二跨导中的每一个跨导,分别由它的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所对应的那一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
在所述滤波电路中,因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作用以调节零点位置的放大器用,故和现有的滤波电路相比,可使电路面积减小。
还有,在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从输入节点对到第二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到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每一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小。因此,可将滤波器的特性恶化、特别是组延迟恶化抑制在很小的水平上。
最好是,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供向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一个信号;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供向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最好是,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第三跨导;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一个信号;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的一个例子。
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的另一个例子。
图4为表示包括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双二次GMC滤波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为表示第2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使信号延迟差进一步变小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图。
图7为表示第3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图。
图8为表示包括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梯子形GMC滤波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为表示包括图1及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GMC滤波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为表示现有的双二次GMC滤波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需提一下,图中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用同一个符号来表示,不再重复叙述其说明。
(第1个实施例)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
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为一输入-二输出的的放大器。该可变增益放大器为差动结构,输出入都有正负信号。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包括: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电流源3、5;电阻8~14;开关元件SW1~SW6;输入节点对(N3、N4);输出节点对(N01、N02);(N11、N12);(N21、N22)。
输入节点对(N3、N4)中被输入了差动输入信号(Vin+,Vin-)。
电压电流转换器100,将对应于输入节点N3和输入节点N4间的电压的差动电流输出给输出节点对(N01、N02)。
电阻8~14在输出节点N02和输出节点N01之间串联,电阻8~14的串联电阻值为R2。
电流源3接在电源节点N1和输出节点N02之间。电源节点N1接收电源电压。电流源5接在电源节点N1和输出节点N01之间。
输出节点对(N11、N12)接收输出节点对(N01、N02)的电压;输出节点对(N11、N12)的电压被作为差动输出信号(V1+、V1-)输出。
开关元件SW1接在电阻8、9的互连节点N101和输出节点N22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2接在电阻9、10的互连节点N102和输出节点N22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2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3接在电阻10,11的互连节点N103和输出节点N22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3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4接在电阻11、12的互连节点N104和输出节点N21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3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5,接在电阻12、13的互连节点N105和输出节点N21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2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6,接在电阻13、14的互连节点N106和输出节点N21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而导通/截止。由开关元件SW1~SW6构成开关电路。
输出节点对(N21、N22)的电压作为差动输出信号(V2+、V2-)输出。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工作情况-
其次,说明结构如上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工作情况。
输到输入节点对(N3、N4)上的差动信号(Vin+、Vin-)在内部电路中被放大,然后从输出节点对(N11、N12)及(N21、N22)输出来。
电压电流转换器100将加在输入节点对(N3、N4)上的电压(Vin+、Vin-)转换为与其成正比的电流。该电流流向电阻列8~14,在这里又被从电流变换为电压。
电路在这样简单的工作原理工作。结果是,加在电阻列8~14两端的电压V1,如下式所示。
V1=(V1+)-(V1-)
  =[(V1+)-(V1-)]×R2×GM
  …(式11)
这里,GM为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电压电流变换比,R2为电阻8~14的串联电阻值。
若使R2×GM的值为1,(式11)就是一个表示增益为1的放大器的输出入关系的式子。换句话说,从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的关系上来看,就成为增益为1的放大器。
输出节点N21通过开关元件SW4~SW6接在互连节点N104~N106上。输出节点N22通过开关元件SW1~SW3接在互连节点N101~N103上。开关元件(SW1、SW6)、(SW2、SW5)、(SW3、SW4)各自成对,且响应控制信号S1~S3而导通/截止。控制信号S1~S3中的一个控制信号被激活,所对应的两个开关元件就导通。这样以来,互连节点N104~N106中之一就和输出节点N21相连,互连节点N101~N103中之一就和输出节点N22相连。例如在控制信号S1激活,而控制信号S2、S3不激活的情况下,开关元件SW1、SW6导通,开关元件SW2~SW5截止。结果是,互连节点N106和输出节点N21相连,互连节点N101和输出节点N22相连。互连节点N102~N105和输出节点N21、N22为非连接状态。接在输出节点对(N21、N22)上的互连节点的电压就作为差动输出信号(V2+、V2-)输出。
在这样的原理下,
(V2+)-(V2-)=[(V1+)-(V1-)]×R3/R2
             …(式12)
这里,R3为接在输出节点对(N21、N22)上的互连节点间的电阻值,它根据控制信号S1~S3中被激活的控制信号而变。例如,如上所述,在激活控制信号S1,而不激活控制信号S2、S3的情况下,互连节点N106、N101被接到输出节点N21、N22上。因此,这时的R3的值就是互连节点N101和互连节点N106间的电阻9~13的串联电阻值。
这里,若再让R2×GM的值为1,则输出节点(N21、N22)就成为增益为R3/R2(=A)的放大器的输出。而且,R3的值可以通过控制开关元件SW1~SW6的导通/截止来数字性地控制它。换句话说,输出节点对(N21、N22)成为可数字性地改变增益A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
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非常简单,而且,同时兼具增益为1倍的放大器和可数字性地控制增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这两个功能。
             -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第一个例子-
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一个例子如图2所示。图2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包括:N沟道MOS晶体管1、2;电流源4、6;及电阻7。
N沟道MOS晶体管1及电流源4在输出节点N02和接地节点2之间串联。接地节点2接收接地电压。施给输入节点N3的信号(Vin+)加在N沟道MOS晶体管1的栅极上。电流源4将偏压电流供给N沟道MOS晶体管1。
N沟道MOS晶体管2及电流源6在输出节点N01和接地节点N2之间串联。施给输入节点N4的信号(Vin-)加在N沟道MOS晶体管2的栅极上。电流源6将偏压电流供给N沟道MOS晶体管2。
电阻7接在N沟道MOS晶体管1的源极和N沟道MOS晶体管2的源极之间。电阻7的电阻值为R1。
N沟道MOS晶体管1、2起源极跟随器的作用,加在输入节点对(N3、N4)上的电压(Vin+、Vin-)原样加在电阻7的两端。加在电阻7的两端的电压由电阻7的电阻值R1变换为电流,通过N沟道MOS晶体管1、2而被从输出节点对(N01、N02)输出。电流电压变换比GM如下式所示。
GM=1/(R1+2/gm)    …(式13)这里,gm为N沟道MOS晶体管1、2的gm值。
因此,加在电阻列8~14两端的电压V1为
V1=(V1+)-(V1-)
  =[(Vin+)-(Vin-)]×R2/(R1+2/gm)
  …(式14)
这里,R1为电阻7的电阻值;R2为电阻8~14的串联电阻值。若使R2/(R1+2/gm)的值为1,(式14)就是一个表示增益为1的放大器的输出入关系的式子。换句话说,从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的关系上来看,就成为增益为1的放大器。还有,如式12所示,输出节点对(N21、N22)为增益为R3/R2(=A)的放大器的输出。
             -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第二个例子-
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另一个例子示于图3。图3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包括:N沟道MOS晶体管101~104。
N沟道MOS晶体管101、103在输出节点N02和接地节点N2之间串联。加在输入节点N3上的信号(Vin+)被加在N沟道MOS晶体管101的栅极上。规定偏压Vb加在N沟道MOS晶体管103的栅极上。
N沟道MOS晶体管102、104在输出节点N01和接地节点N2之间串联。加在输入节点N4上的信号(Vin-)被加在N沟道MOS晶体管102的栅极上。规定的偏压Vb加在N沟道MOS晶体管104的栅极上。
在电压电流转换器100中,N沟道MOS晶体管101、102在非饱和区工作。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电压电流变换比GM由下式决定。
GM≈gm2×Vds  …(式15)
这里,gm2为N沟道MOS晶体管101、102的跨导。Vds为N沟道MOS晶体管101、102的漏、源极间电压。如式15所示,改变Vds的值就能改变GM的值。
N沟道MOS晶体管103、104起源极跟随器的作用,且将N沟道MOS晶体管101、102的漏极电压固定在从偏压Vb下降了阈值电压这一部分而得到的那一电压上。于是,可通过改变Vb的值来改变Vds。结果是,可通过改变Vb的值来改变GM的值。
加在电阻列8~14两端的电压V1,如下式所示。
V1=(V1+)-(V1-)
  =[(Vin+)-(Vin-)]×R2/(gm2×Vds)
  …(式16)若使R2/(gm2×Vds)为1,(式16)就是一个表示增益为1的放大器的输出入关系的式子。换句话说,从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的关系上来看,就成为增益为1的放大器。还有,如式12所示,输出节点对(N21、N22)为增益为R3/R2(=A)的放大器的输出。
           -应用到GMC滤波器上的例子-
图4为一方框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包括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双二次GMC滤波器的结构。此外,为简单起见,图4示出了的是单一结构的电路,而实际上每一条布线都表示由正侧(+)及负侧(-)信号构成的一对差动信号。图4所示的GMC滤波器,包括:可变增益放大器21;跨导71、72;电容器73、74。可变增益放大器21为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它输出为差动输入信号Vin的一倍的差动输出信号V1和为差动输入信号Vin的A倍(A=R3/R2)的差动输出信号V2。跨导71、72为多输入跨导,计算和输到每一个输入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电流和并将它输出。跨导71输出电流值为来自可变增益放大器21的输出电压V1的gm倍与滤波器的输出电压Vout的gm倍之和的电流。电容器73接在跨导71的输出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利用跨导71的输出电流给电容器73充放电而将跨导71的输出电流变换为电压。跨导72输出电流值为跨导71的输出电压的gm倍、来自可变增益放大器21的输出电压V2的gm倍及滤波器的输出电压Vout的gm倍之和的电流。电容器74接在跨导72的输出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利用跨导72的输出电流对电容器74充放电而将跨导72的输出电流变换为电压。跨导72的输出电压为滤波器的输出电压Vout。
若使用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就能在图4所示的简单结构下实现现有的双二次GMC滤波器(图10)。图4所示的GMC滤波器的转移函数和(数学式1)所示的转移函数完全一致,可实现和图10所示的现有GMC滤波器一样的特性。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可收到以下效果。
换句话说,因同时兼具两个功能,即1倍增益的放大器的功能和可数字性地控制增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功能,故和分别设置这两个放大器的时候相比,可使电路面积变小。结果是可使功耗减小。
还有,因如式12所示,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21、N22)间的增益(可变)由R3/R2之比来决定,故很容易调节该增益。
还有,因来自输出节点对(N11、N12)的输出电压(V1+、V1-)和来自输出节点对(N21、N22)的输出电压(V2+、V2-)为电阻列8~14的两端电压及中间电压,故相位相互一致。这样,和分开设置1倍增益的放大器和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时候相比,从输入节点对(N3、N4)到输出节点对(N11、N12)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与从输入节点对(N3、N4)到输出节点对(N21、N22)的通路的信号延迟之差就变小。因此,和图10所示的现有GMC滤波器相比,使用了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GMC滤波器,可将滤波器的特性恶化,特别是组延迟恶化抑制得很小。
因可数字性地控制增益,故该可变增益放大器的GMC滤波器和接在后级的数字引导通道块的连接状况良好。
在利用图2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情况下,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之间的增益可由R2/(R1+2/gm)来决定。若2/gm相对R1很小,则该式可近似为R2/R1。这意味着: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之间的增益可由电阻比来调节。因此,不用设置多余的增益调节机构,就能设定好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之间的增益。此外,因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21、N22)之间的增益也如上所述,由R3/R2之比决定,故该增益的调节就很简单。
在利用图3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情况下,由于电压电流转换器100具有线形性很高这样的特征,故可扩大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动态范围。还有,因通过改变偏压Vb的值而可使GM的值可变,故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之间的增益也可变。
                  -变形例-
此外,这里是用N沟道MOS晶体管(1、2),(101、102)作输入差动对用的,不仅如此,还可用P沟道MOS晶体管或者双极型晶体管作输入差动对用。
还有,电流源3~6,可为由一个MOS晶体管构成的单纯电路;还可为由多个MOS晶体管纵向叠起来的串叠(cascode)型电路;又可以为恒电流性提高了的其它种类的电流源。
还可用普通模式反馈电路来稳定电流源3~6的电流量,从而将输出节点对(N11、N12)、(N21、N22)的中心电压保持为一定值。
还有,开关元件SW1~SW6,可为N沟道MOS晶体管或者P沟道MOS晶体管那样的单纯开关,也可为CMOS开关。
还有,这里在输出节点N02和输出节点N01之间设了7个电阻8~14,并对应于此设置了6个开关元件SW1~SW6。设在节点N02和节点N01间的电阻及对应于此而设的开关元件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可根据增益的调节宽度来适当地改变个数。
还有,这里示出的是将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用到双二次GMC滤波器上的情况,不仅如此,将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应用到其它结构的GMC滤波器上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第2个实施例)
第2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如图5所示。图5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在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开关元件SW31、SW32。开关元件SW31以ON状态(导通状态)接在输出节点N01和输出节点N11之间;开关元件SW32以ON状态(导通状态)接在输出节点N02和输出节点N12之间。此外,这里使用了图2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
在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在从输入节点对(N3、N4)到输出节点对(N21、N22)的通路上加了开关元件SW1~SW6;而在从输入节点对(N3、N4)到输出节点对(N11、N12)的通路上没加开关元件。通常情况下,开关元件为由晶体管构成的电路,即使在ON状态下也有寄生电阻、寄生电容。因此,会由于开关元件的有无而出现信号延迟差。但是,因在图5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还在从输入节点对(N3、N4)到输出节点对(N11、N12)的通路上插入了开关元件SW31、SW32,故可抑制由于开关元件的有无而出现的信号延迟差。
图6示出了使信号延迟差进一步减小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图6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在图5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电容器41、42。电容器41接在输出节点N11和接地节点N2之间;电容器42接在输出节点N12和接地节点N2之间。在该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由于接在输出节点对(N11、N12)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和接在输出节点对(N21、N22)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之差而引起的信号延迟差由电容器41、42来补偿,故可进一步减小信号延迟差。
此外,在图6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因假设输出节点对(N11、N12)的寄生电容比输出节点对(N21、N22)的寄生电容小,故把电容器41、42接在输出节点对(N21、N22)上。相反,若输出节点对(N21、N22)的寄生电容比输出节点对(N11、N12)的寄生电容小,便要把电容器41、42接在输出节点对(N21、N22)和接地节点N2之间了。
(第3个实施例)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
第3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示于图7。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为一输入-三输出放大器。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在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输出节点对(N31、N32)及开关电路51。此外,这里使用的是图2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
开关电路51包括开关元件SW11~SW16。开关元件SW11接在电阻8、9的互连节点N101和输出节点N32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1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12接在电阻9、10的互连节点N102和输出节点N32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2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13接在电阻10、11的互连节点N103和输出节点N32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3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14接在电阻11、12的互连节点N104和输出节点N31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3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15接在电阻12、13的互连节点N105和输出节点N31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2而导通/截止;开关元件SW16接在电阻13、14的互连节点N106和输出节点N31之间,响应控制信号S11而导通/截止。
输出节点对(N31、N32)的电压作为差动输出信号(V3+、V3-)输出。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工作情况-
和第1个实施例一样,从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11、N12)的关系上来看,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为增益为1的放大器;而从输入节点对(N3、N4)和输出节点对(N21、N22)的关系上来看,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又成为可数字性地改变增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输出节点N31通过开关元件SW14~SW16接在互连节点N104~N106上;输出节点N32通过开关元件SW11~SW13接在互连节点N101~N103上。开关元件(SW11、SW16)、(SW12、SW15)、(SW13、SW14)各自成对,且响应控制信号S11~S13而导通/截止。控制信号S11~S13中的一个控制信号被激活,所对应的两个开关元件就导通。这样以来,互连节点N104~N106中的一个就和输出节点N31相连;互连节点N101~N103中的一个就和输出节点N32相连。结果,接在输出节点对(N31、N32)上的互连节点的电压就作为差动输出信号(V3+、V3-)输出。这样的话,
(V3+)-(V3-)=[(V1+)-(V1-)]×R4/R2
             …(式17)
这里,R4为接在输出节点对(N31、N32)上的互连节点间的电阻值,它根据控制信号S11~S13中被激活的控制信号而变。
这里,若再让R2/(R1+2/gm)的值为1,则输出节点对(N31、N32)就成为增益为R4/R2(=B)的放大器的输出。而且,R4的值可以通过控制开关元件SW11~SW16的导通/截止来数字性地控制它。换句话说,输出节点对(N31、N32)成为可数字性地改变增益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出。因控制信号S11~S13和控制信号S1~S3被独立控制,故在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可独立地控制差动输入信号(Vin+,Vin-)和差动输出信号(V2+、V2-)之间的增益A、差动输入信号(Vin+,Vin-)和差动输出信号(V3+、V3-)之间的增益B。
如上所述,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同时兼具三个功能。即:1倍增益的放大器的功能、可数字性地控制增益A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功能及可数字性地控制增益B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功能。
此外,这里对一输入-三输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作了说明。若再设上与输出节点对(N31、N32)及开关电路51一样的输出节点对及开关电路,就能实现4个以上输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应用到GMC滤波器上的例子-
图8为一方框图,示出了包括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梯子形GMC滤波器(一部分)的结构。此外,为简单起见,图8示出的是单一结构的电路,而实际上每一条布线都表示由正侧(+)及负侧(-)信号构成的一对差动信号。图8所示的GMC滤波器,包括:可变增益放大器60;跨导61~63;电容器64~66。图8中省去了GMC滤波器的后级部分。实际上后级部分中的跨导和电容器的连接情况和图8所示的前级部分是一样的。
可变增益放大器60为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它输出为差动输入信号Vin的1倍的差动输出信号V1、为差动输入信号Vin的A倍(A=R3/R2)的差动输出信号V2、及为差动输入信号Vin的B倍(B=R4/R2)的差动输出信号V3。
跨导61~63为多输入跨导,它计算出和输到每一个输入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电流和并将它输出。跨导61输出电流值为来自可变增益放大器60的输出电压V1的gm倍和跨导62的输出电压的gm倍之和的电流。电容器64接在跨导61的输出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利用跨导61的输出电流对电容器64充放电而将跨导61的输出电流变换为电压。跨导62输出电流值为跨导61的输出电压的gm倍、来自可变增益放大器60的输出电压V2的gm倍、及跨导63的输出电压的gm倍之和的电流。电容器65接在跨导62的输出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利用跨导62的输出电流对电容器65充放电而将跨导62的输出电流变换为电压。跨导63输出电流值为跨导62的输出电压的gm倍、来自可变增益放大器60的输出电压V3的gm倍,及后级的跨导(未示)的输出电压的gm倍之和的电流。电容器66接在跨导63的输出节点和接地节点之间,利用跨导63的输出电流对电容器66充放电而将跨导63的输出电流变换为电压。
在图8所示的GMC滤波器中,由可变增益放大器60接收输入信号Vin产生由不同的增益放大的信号V1~V3,并分别将它们输入到不同的跨导61~63中。这样以来,在滤波器的转移函数的分子中就有二次转移函数,0次、1次及2次的系数可由可变增益放大器60的增益任意设定。因此而可进行更加多样的波形整形。若用已往的GMC滤波器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3个放大器,而若用图8所示的GMC滤波器,则只需要一个可变增益放大器60。一般情况是,若使用N个输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就能构成带(N-1)次分子的转移函数,可任意设定各个次数的系数。若使用现有的GMC滤波器实现这样的功能,则需要N个放大器;而若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一个可变增益放大器就足够了。
                    -效果-
根据第3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能收到和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一样的效果。
还有,象在第2个实施例中所做的说明那样,通过在输出节点对(N11、N12)上插入开关元件,或者通过为使接在输出节点对(N11、N12)、(N21、N22)及(N31、N32)上的作为负载的电容量均匀而对规定的输出节点对设置电容,就能更进一步高精度地调节多个输出信号(V1+、V1-)~(V3+、V3-)的信号延迟。这样以来,在利用该可变增益放大器实现波形整形用滤波器时,就能将滤波器特性的恶化、特别是组延迟的恶化抑制在极小的水平上。
                    -变形例-
需提一下,这里使用了图2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不仅如此,还可使用图3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
还有,这里使用了N沟道MOS晶体管1、2作输入差动对,不仅如此,还可用P沟道MOS晶体管或者双极型晶体管来代替N沟道MOS晶体管1、2作输入差动对。
还有,电流源3~6为由一个MOS晶体管构成的单纯电路,还可为由多个MOS晶体管纵向叠起来的串叠型电路;又可以为恒电流性提高了的其它种类的电流源。
还可用普通模式反馈电路来稳定电流源3~6的电流量,从而将输出节点对(N11、N12)、(N21、N22)、(N31、N32)的中心电压保持为一定值。
还有,开关元件SW1~SW6、SW11~SW16可为N沟道MOS晶体管或者P沟道MOS晶体管那样的单纯开关,也可为CMOS开关。
还有,这里在输出节点N02和输出节点N01之间设了7个电阻8~14,并对应于此设置了6个开关元件SW1~SW6、SW11~SW16。设在节点N02和节点N01间的电阻及对应于此而设的开关元件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可根据增益的调节宽度来适当地改变个数。
还有,图8所示的GMC滤波器,为使用了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GMC滤波器之一例;将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用到其它结构的GMC滤波器上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例如,可将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应用到图9所示的结构下的GMC滤波器中。在图9所示的GMC滤波器中,应用了图1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21a、21b及图7所示的可变增益放大器60。在图4及图8所示的GMC滤波器中,在滤波器的输入级设置了可变增益放大器,不仅如此,在图9所示的GMC滤波器中,不仅可在滤波器的输入级设置可变增益放大器,还可在滤波器的中间级设置可变增益放大器。可变增益放大器21a让N沟道MOS晶体管1、2的栅极接收输给GMC滤波器的差动输入信号Vin;可变增益放大器21b、60让N沟道MOS晶体管1、2的栅极接收构成GMC滤波器的某一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这里是一个应用了图2所示的电压电流转换器100的例子)。

Claims (20)

1、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差动信号的输入节点对;
第一输出节点对;
将对应于所述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电压的差动电流输出给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电流转换器;
多个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串联的第一电阻;
接在接收电源电压的电源节点和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的第一电流源;
接在所述电源节点和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第二电流源;
接收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第二输出节点对;
第三输出节点对;及
开关电路,它将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一个互连节点与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连接起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另一个互连节点与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连接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与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的第一晶体管;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的第二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电流源;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四电流源;及
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之间的第二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的第一晶体管;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的第二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的第三晶体管;及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的第四晶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电路,包括:
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而设、分别把所对应的互连节点和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或者另一个节点连接/非连接起来的第一开关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以导通状态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的第二开关元件;及
以导通状态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第三开关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的第一电容器;及
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的第二电容器。
7、根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接在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的第一电容器;及
接在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的第二电容器。
8、一种滤波电路,其为包括:多个跨导、及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跨导而设、分别接在所对应的跨导的输出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的电容器的GMC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第一跨导;和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第二跨导。
9、根据权利要求第8项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供给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一个信号;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供给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第8项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第三跨导;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所述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一个信号;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所述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11、一种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差动信号的输入节点对;
第一输出节点对;
将对应于所述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电压的差动电流输出给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电流转换器;
多个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节点之间串联的第一电阻;
接在接收电源电压的电源节点和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的第一电流源;
接在所述电源节点和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的第二电流源;
接收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第二输出节点对;
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及
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而设的开关电路,
所述多个开关电路中的每一个开关电路,把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一个互连节点连接起来,把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中的另一个互连节点连接起来。
12、根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的第一晶体管;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的第二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电流源;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串联、将偏压电流供给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四电流源;及
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功能端子之间的第二电阻。
13、根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电流转换器,包括: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一个电压的第一晶体管;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所述输入节点对的另一个电压的第二晶体管;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的第三晶体管;及
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串联、由栅极功能端子接收规定偏压的第四晶体管。
14、根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关电路中的每一个开关电路,包括: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的互连节点而设的第一开关元件;
所述多个第一开关元件中的每一个开关元件,把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或者另一个节点和所对应的互连节点连接/非连接起来。
15、根据权利要求第14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之间、为导通状态的第二开关元件;及
接在所述第一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之间、为导通状态的第三开关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的第一电容器;及
接在所述第二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的第二电容器。
17、根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而设的第一电容器;及
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而设的第二电容器;
所述多个第一电容器中的每一个电容器,接在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
所述多个第二电容器中的每一个电容器,接在所对应的第三输出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和所述接地节点之间。
18、一种滤波电路,其为包括多个跨导、及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跨导而设、分别接在所对应的跨导的输出节点和接收接地电压的接地节点之间的电容器的GMC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第二输出节点对的电压的第一跨导;及多个对应于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第二跨导;
所述多个第二跨导中的每一个跨导,分别由其输入接收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多个第三输出节点对中所对应的那一第三输出节点对的电压。
19、根据权利要求第18项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供向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一个信号;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供向所述滤波电路的差动输入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第18项所述的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跨导包括第三跨导;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一个节点,接收所述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一个信号;
所述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输入节点对中的另一个节点,接收所述第三跨导的差动输出信号中的另一个信号。
CNB02150511XA 2001-11-16 2002-11-12 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680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51897 2001-11-16
JP2001351897 2001-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20625A true CN1420625A (zh) 2003-05-28
CN1206805C CN1206805C (zh) 2005-06-15

Family

ID=19164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051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6805C (zh) 2001-11-16 2002-11-12 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714075B2 (zh)
KR (1) KR100891221B1 (zh)
CN (1) CN1206805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5157B2 (en) 2003-10-15 2007-05-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mall-amplitude differential interface circuit
CN101202030B (zh) * 2006-12-15 2010-12-08 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压产生电路
CN102811067A (zh) * 2011-06-02 2012-12-05 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可适应性滤波器的通用接收装置
CN106128501A (zh) * 2015-05-08 2016-11-16 爱思开海力士有限公司 用于读取电阻器或单元中储存的信息的半导体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1436B2 (en) * 2002-09-30 2005-05-10 Integrant Technologies Inc. Transconductance varying circuit of transconductor circuit, varying bandwidth filter circuit using the same and digital tuning circuit of transconductor-capacitor filter
US7164711B2 (en) * 2003-01-22 2007-01-16 Agere Systems Inc. Programmable receive-side channel equalizer
JP2008141358A (ja) * 2006-11-30 2008-06-1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利得可変増幅回路
US7746261B2 (en) * 2007-08-01 2010-06-29 Denso Corporation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and D/A converter
US8200179B1 (en) 2008-10-07 2012-06-12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Combined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and analog equalizer circuit
US8588289B2 (en) * 2010-07-19 2013-11-19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daptive signal equalizer with segmented coarse and fine controls
US9178473B2 (en) * 2013-12-19 2015-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tortion cancellation for low noise amplifier (LNA) non-linear second order products
EP3504793A1 (en) * 2016-09-14 2019-07-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ter circuit with programmable gain and frequency respon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7376A (ja) * 1992-05-20 1993-12-10 Fujitsu Ltd ディジタル制御可変利得回路
US5574678A (en) * 1995-03-01 1996-11-12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 Continuous time programmable analog block architecture
JPH10501672A (ja) * 1995-04-04 1998-02-10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ネムローゼ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増幅段
US5757230A (en) * 1996-05-28 1998-05-26 Analog Devices, Inc. Variable gain CMOS amplifier
US6456158B1 (en) * 2000-10-13 2002-09-24 Oki America, Inc. Digitally programmable transconducto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5157B2 (en) 2003-10-15 2007-05-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mall-amplitude differential interface circuit
CN101202030B (zh) * 2006-12-15 2010-12-08 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电压产生电路
CN102811067A (zh) * 2011-06-02 2012-12-05 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可适应性滤波器的通用接收装置
CN106128501A (zh) * 2015-05-08 2016-11-16 爱思开海力士有限公司 用于读取电阻器或单元中储存的信息的半导体装置
CN106128501B (zh) * 2015-05-08 2020-09-04 爱思开海力士有限公司 用于读取电阻器或单元中储存的信息的半导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30040185A (ko) 2003-05-22
KR100891221B1 (ko) 2009-04-01
US20030095005A1 (en) 2003-05-22
US6714075B2 (en) 2004-03-30
CN1206805C (zh) 2005-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6805C (zh) 可变增益放大器及滤波电路
CN1306700C (zh) 脉冲整形电路、脉冲发生电路、光电脉冲转换电路
CN105393453B (zh) 具有宽输入电流范围的跨阻抗放大器的装置和方法
CN1134901C (zh) 高频放大器、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控制放大器状态的方法
CN1838529A (zh) 放大电路用偏置电路
CN1607724A (zh) Ab类干线-至-干线运算放大器
CN1585263A (zh) 高频可变增益放大器件、控制器件及变频器件和通讯器件
CN1941639A (zh) 发射装置和用于阻抗匹配的方法
CN1777026A (zh) 具有对称电路布局的电压比较器电路
CN101078943A (zh) 一种压控电流源及带有压控电流源的低压差稳压电源
CN1926759A (zh) 放大器
CN1739075A (zh) 一种带隙电压参考电路以及用于产生温度曲率校准电压参考的方法
CN1206864A (zh) 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和基准电流产生电路
CN1610251A (zh) 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与用于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子部件
CN1692551A (zh) 差动放大器及运算放大器
CN1801635A (zh) 校准电路及其方法
CN101036227A (zh) 由mos晶体管进行开关的电容器阵列
CN1773844A (zh) 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249918C (zh) 射频可变增益放大器件
CN1910530A (zh) 具有温度补偿的晶体管装置和用于温度补偿的方法
CN1531196A (zh) 可变增益放大电路
CN1918787A (zh) 恒定负载放大器
CN1747367A (zh) 接收信号强度测量电路和检测电路以及无线接收机
CN1308788A (zh) 半导体放大器电路与系统
CN1838527A (zh) 功率放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