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5032A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5032A
CN1415032A CN00817820A CN00817820A CN1415032A CN 1415032 A CN1415032 A CN 1415032A CN 00817820 A CN00817820 A CN 00817820A CN 00817820 A CN00817820 A CN 00817820A CN 1415032 A CN1415032 A CN 1415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branching portion
cross
needle
knitted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7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5594C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415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5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55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55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at a selvedge, e.g. hems or turned w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其中,在使用针床上方具有多个导纱器的横机编成的针织物形成编织宽度中间被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分支部时,先于针织物的分支进行针织物的线圈横列编织间,在针织物背面侧夹着分支部形成左右一对增圈线圈,夹着分支部的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与重新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这样两组编织线圈越过分支部界线使之交叉、重叠,由此可不损害外观而强化分支部。

Description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编织宽度中间将针织物左右分支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特另是涉及提高针织物分支部的强度。
背景技术
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的针织物中,有V形领的背心与套衫等。在穿着具有这样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的分支部的针织制品时,在分支部向左右分支的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分别向左侧与右侧拉伸,分支部上承受横向拉伸力。而后,当在分支部的编织线承受了超过其编织线的伸长率那样大的拉伸力时,其编织线即会拉断。
例如,在进行V形领背心前身大片编织的情况下,首先使用1个导纱器进行直至形成领口分支部的线圈横列的全宽部的编织。而后,从分支部左右分支为左肩部与右肩部进行编织,形成领口。
在右肩部的编织中,原样使用了在全宽部编织中使用的导纱器进行编织,而在左肩部的编织中,更换至此使用的导纱器,使用另一导纱器。
在V形领背心前身大片编织中,现有形成分支部的编织方法分三种加以说明。首先1号编织方法,有如图8所示的针织物100的线圈图那样,只从分支部101左右分支为左肩部102与右肩部104进行编织的方法。
作为2号现有编织方法,有像图9所示的针织物106线圈图那样,使夹着分支部108的针织物106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编目ル一プ)110、112越过分支部108的界线X相交叉的方法。
作为3号现有编织方法,有像图10所示的针织物118的分支部120之线圈图那样,使针织物118左右每2个编织线圈122、124、126、128越过分支部120相交叉的方法。
但是在上述说明的现有编织方法中,有如下的问题。
首先在1号编织方法情况下,在分支部101以1根编织线连结了左肩部102与右肩部104。但1根编织线在分支部101不能得到足够的强度。
其次,在2号编织方法的情况下,左右一对编织线圈110、112共4根编织线在分支部108连结了左肩部114与右肩部116,分散了横向承受的拉伸力,与图8针织物那样以1根编织线连结相比强度可提高4倍。另外,由于仅使左右一对编织线圈110、112相交叉,那使从上方看分支部,相交叉的编织线圈110、112向前后方向几乎不显分支,无损于针织物的外观。
但由于编织线的种类不同,仅是使左右一对编织线圈越过分支部界线相交叉,往往仍显得分支部强度不足。
在3号编织方法的情况下,左右每2个编织线圈122、124、126、128共8根编织线在分支部120连结起左肩部与右肩部。由此分散了横向所承受的拉伸力,可强化分支部120。但是,以这种编织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118的分支部120,由于使针织物表面侧左右每2个线圈122、124、126、128相交叉,如从上方看分支部,相交叉的左右每2个编织线圈122、124与编织线圈126、128在前后方向有很大分支,有损于针织物外观。
因此,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强化针织物的分支部且不损害其外观的针织物编织方法,和提高了分支部强度的美观针织物。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使用了下述横机:在使其前端部对接状态下配置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其任何一方或双方针床相对另一方针床可左右挤压(ラツキング、racking)同时,在该针床上方具有多个导纱器;将用这种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其特征在于这种编织方法包含有如下步骤:
1)先于针织物分支进行针织物线圈横列编织间,在针织物背面侧夹着分支部形成左右一对增圈线圈的步骤;
2)使夹着分支部的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线圈和前述步骤中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这两组编织线圈越过分支部界线相交叉的步骤。
最好是使前述两组编织线圈交叉的步骤按下述顺序进行:在针织物表面侧夹着分支部使左右一对编织线圈移圈,使之交叉转换后,使前述步骤1中形成的增圈线圈相互交叉,分别重叠于越过前述分支部界线移动的表面侧编织线圈。
另外,本发明具有分支的针织物的特征在于,使用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具有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分支部,夹着分支部在针织物背面侧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和夹着分支部的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分别越过分支部相交叉并重叠。
本发明形成分支部中使用了下述横机:使其前端部相对接状态配置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任何一方或双方针床相对另一方针床可左右挤压,同时在该针床上方具有多个导纱器;使用这种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在其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分支部,由位于分支部中央的至少1个分支侧端线圈和夹着该分支侧端线圈位于其两侧的交叉线圈群所构成;在分支侧端线圈和一方交叉线圈群间夹着另一方交叉线圈群,使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重叠形成分支部;这种形成分支部的方法中包含有如下步骤:
1)使交叉线圈群分别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动,使交叉线圈群相互交叉的步骤;
2)使分支侧端线圈和一方交叉线圈群中任一线圈重叠的步骤。
另外,使用本发明的横机编织成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在由位于其中央部的至少1个分支侧端线圈和夹着该分支侧端线圈位于其两侧的交叉线圈群构成的分支部,分支侧端线圈和一方交叉线圈群间夹着另一方交叉线圈群、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相重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由本发明编织成的背心前身大片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4是由第一实施例编织成的针织物分支部的线圈图。
图5是由第二实施例编织成的针织物分支部的线圈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编织线圈横列图。
图8是由现有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之线圈图。
图9是由现有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之线圈图。
图10是由现有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分支部之线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可由下述横机实施:在使其前端部对接状态下,将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其任何一方或双方针床相对另一方针床可左右挤压,同时该针床上方具有多个导纱器。在以下的说明中,是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两个针床的横机;使用了后针床可相对前针床挤压的横机,而且以比实际编织使用的要少的针数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由第一实施例编织的V型领背心的前身大片图。在本实施例中,所编织的背心前身大片1是由平针编织方法编成,如图1所示,它由向着箭头W方向至分支部2编织的全宽部4,从分支部2左右分支所编织的作为第一编织区域的右肩部6和作为第二编织区域的左肩部8构成。
全宽部4与右肩部6使用导纱器10编织;左肩部8使用导纱器12编织。虚线X-X表示分支部2的界线。下边将分支部2的编织作为第一~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
在图2与图3中,图中左侧数字表示线圈横列号,线圈横列号右侧左右方向箭头表示导纱器10、12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箭头表示移圈方向;再右侧的FB、BB分别表示前针床与后针床。配置于线圈横列1上下的字母表示针号,大写字母A~L表示前针床FB的编织针,而小写字母a~1表示后针床BB的编织针。
图2的编织横列1表示前身大片1的全宽部4的编织,由图中未示出的滑架使导纱器10向左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L~A喂纱,形成线圈。
在线圈横列2中,使导纱器10向右方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A~F喂纱形成线圈。使导纱器10回到后针床BB编织针e左侧;在线圈横列3中向未结合于后针床BB的线圈喂纱进行集圈(タツク)14之后,在线圈横列4中使导纱器10向右方移动、并向后针床BB的编织针h喂纱进行集圈16。接下来使导纱器10回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G的左侧,在线圈横列5中使导纱器10向右方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G~L喂纱、形成线圈。
而后在线圈横列6中,使导纱器10向左方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L~G喂纱、形成线圈。以后使导纱器10回到后针床BB的编织针h右侧,在线圈横列7中向后针床BB的编织针h、e喂纱形成线圈18、20。这样,在成为针织物1背面侧的后针床BB之编织针h、e上形成的线圈18、20作为增圈线圈相结合。
而后使导纱器10移动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F右侧,在线圈横列8中使导纱器10向左方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F~A喂纱形成线圈。然后在线圈横列9中使导纱器10反转向右侧移动,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A-F喂纱形成线圈。
在线圈横列10中,使结合于前针床FB的编织针F的线圈22向后针床的编织针f移圈。使导纱器10反转,在线圈横列11中对后针床BB的编织针f喂纱形成线圈24,同时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E~A也喂纱形成线圈。
而后在线圈横列12中使导纱器12向左方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L~G喂纱形成线圈。在线圈横列13中使结合于前针床FB的编织针G的线圈26向后针床BB的编织针g移圈。然后使导纱器12反转,在线圈横列14中对后针床BB的编织针g喂纱形成线圈28,同时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H~L喂纱形成线圈。
而后在线圈横列15中使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f的线圈24移圈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G。在线圈横列16中使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g的线圈28移动(移目)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F。由此,针织物表面侧的左右一对线圈24、28即完成了越过分支界线的交叉。
然后在线圈横列17中使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e的线圈20移圈(移目)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G,与结合于编织针G的线圈24重叠形成重叠线圈30。在线圈横列18中,使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h的线圈18移圈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F,借使其与结合于编织针F的线圈28重叠形成重叠线圈32。由此在针织物1的背面侧即完成了夹着分支部2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18、20的交叉。
然后,在线圈横列19中,使导纱器10向右方移动,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A~F喂纱形成线圈之后,在线圈横列20中,使导纱器10反转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F~A喂纱,进行右肩部6的编织。
在线圈横列21中,使导纱器12向左方移动,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L~G喂纱形成线圈;在线圈横列22中使后导纱器12反转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G~L喂纱,进行左肩部8的编织。
以后,右肩部6与左肩部8的编织继续进行。
从图4可以看清楚,在使夹着分支部2的针织物1的表面侧左右一对线圈24、28交叉之后,使针织物1背面侧形成的夹着分支部2左右一对线圈18、20交叉,在越过分支部2的界线移动的表面侧线圈24、28上分别相重叠形成重叠线圈30、32。由此,针织物1的分支部2以8根编织线连起作为第一编织区域的右肩部6和作为第二编织区域的左肩部8,这样可以提高分支部2的强度。
另外,形成由第一实施例编织的针织物1之分支部2的线圈24、28、20、18,由于是左右交互移圈,针织物1的分支部2前后方向无分支,这样不会损害针织物1的外观。
在由第一实施例的编织方法编织针织物1时,由于在形成越过分支部界线交叉的针织物1表面侧左右一对线圈24、28之前,以前针床FB的编织针F、G形成线圈数较多,在因形成分支部2的线圈产生松弛针织物产生孔的情况下,在线圈横列2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F、在线圈横列5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G、在线圈横列6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G、在线圈横列8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F、在线圈横列9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F、在线圈横列12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G上不会形成线圈而出现浮线(ミス)。第二实施例
下边来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针织物表面侧夹着分支部将左右一对线圈移圈使之交叉转换后,使先于针织物分支使在针织物背面侧形成的夹着分支部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交叉,在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动的表面侧线圈上分别相重叠。在第二实施例中,使在针织物表面侧夹着分支部左右一对线圈、和先于针织物分支在进行针织物线圈横列编织间于针织物背面侧形成的夹着分支部左右一对增圈线圈相互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在这种状态下越过分支部界线相交叉。由第二实施例编织的针织物分支部的线圈图如图5所示。
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也是使夹着分支部34的针织物36表面侧左右一对线圈38、40,和夹着分支部34的针织物36背面侧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42、44两组线圈越过分支部34的界线相交叉,针织物36的右肩部和左肩部在分支部由共计8根编织线连接起来的状态,故可对分支部34赋予与第一实施例同等的强度。
另外,可由第二实施例编织的针织物36的分支部34,与第一实施例的针织物1的分支部2相比,前后方向多少拉开一些,而针织物36外观大体不受损害。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对针织物表面侧夹着分支部左右一对线圈移圈使之交叉转换之后,使增圈线圈相互交叉,分别重叠于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动的表面侧编织线圈,这些,使重叠线圈的顺序反过来也可以,也可以不是在交叉的一组线圈上再重叠上一组线圈,而是重叠于另一线圈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增圈线圈是在不结合于针织物背面侧线圈的编织针上集圈后形成线圈,但其也可以是经增额形成线圈,而将所形成的线圈作为增圈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左右一对增圈线圈与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上,分别使每2个编织线圈交叉,但这所谓左右一对也不限于2个编织线圈。比如,也可以像在现有技术中说明的图8的针织物118那样,使针织物表面侧左右每2个编织线圈交叉,在交叉的编织线圈122、126上交叉重叠增圈线圈。第三实施例
下边以图6说明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的线圈横列1中,使导纱器40向左方移动对前针床FB的编织针L~A喂纱,编织全宽度4。在线圈横列2中,使导纱器40向右方移动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A~F喂纱形成线圈。在线圈横列3中,使导纱器40反转,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F~A喂纱形成线圈。而后在线圈横列4中重新对编织追加导纱器42,由导纱器42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L~H喂纱形成线圈。在线圈横列5中使导纱器42反转,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H~L喂纱形成线圈。上述线圈横列2~5的编织,在连续编织步骤中使交叉线圈群交叉时作为防止分支部支撑起的分离编织未必需要。
下边,开始形成分支部,在第三实施例中,在位于分支部中的线圈(以下叫作分支侧端线圈)和夹着分支侧端线圈位于其两侧的线圈群(以下叫交叉线圈群)的任何一线圈重叠时,使交叉线圈群的线圈分别越过分支部界线向反对侧移动、使交叉线圈群相互交叉;同时,在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间,夹着另一方交叉线圈群,使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重叠形成分支部。
在第三实施例中,结合于和分支相邻的编织针G的线圈44是分支侧端线圈;而结合于编织针E、F的线圈46、48和结合于编织针H、I的线圈50、52是交叉线圈群。
在线圈横列6中,使结合于前针床FB的编织针G之分支侧端线圈44和位于其两侧的结合于编织针E、F的交叉线圈群之线圈46、48与结合于编织针H、I的交叉线圈群之线圈50、52移圈到后针床BB的编织针e~i,进行使交叉线圈群相互交叉的准备。接下来,在线圈横列7中将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h、i的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0、52移圈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E、F。在线圈横列8中,将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e、f的交叉线圈群之线圈46、48移圈至前针床FB的编织针H、I,和线圈横列7中移圈的交叉线圈群交叉。而后,在线圈横列9中将前针床FB的编织针g之分支侧端线圈44移圈至前针床FB的编织针F,与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2重叠。借进行以上的编织完成分支部的编织。在接下来的编织步骤中,在结合于前针床编织针A~F与编织针H~L的线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列之线圈,进行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编织。
由进行上述编织,在分支部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2与分支侧端线圈44重合,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2与分支侧端线圈44连结起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分支侧端线圈44和在线圈横列7中先移至前针床FB的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2相重叠,在分支侧端线圈44与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2间夹进去了在线圈横列8中移至前针床的交叉线圈群。从而,即使分支部受到拉伸,交叉线圈群前后不会拉开,可成为外观好看的分支部。尚且,在上述实施例的线圈横列2~5中由于不需以结合分支侧端线圈的编织针G进行分离编织,这样分支侧端线圈与交叉线圈群间的间隔变得狭窄,交叉线圈群前后方向更不容易拉开。第四实施例
下边以图7说明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是第三实施例的变异。在图7的线圈横列1中以导纱器50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L~A喂纱之后,在线圈横列2与线圈横列3中以导纱器50向编织针A~E喂纱,接下来在线圈横列4与线圈横列5中以导纱器52向前针床FB的编织针H~L喂纱进行分离编织。在线圈横列6中将位于分支部左右两侧的编织针F与编织针G的分支侧端线圈54、56和位于这些分支侧端线圈外侧的编织针D、E的交叉线圈群之线圈58、60与编织针H、I的交叉线圈群之线圈62、64分别移圈到后针床BB的编织针。
在线圈横列7中,使结合于后针床的编织针h、i的交叉线圈群的线圈62、64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圈至前针床的编织针D、E。在线圈横列8中,使结合于后针床编织针d、e的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8、60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圈到前针床编织针H、I,使交叉线圈群相互交叉。接下来在线圈横列9中,使结合于后针床BB编织针g的分支侧端线圈56移圈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E,与交叉线圈群的线圈64相重叠。在线圈横列10中,使结合于后针床BB的编织针f的分支侧端线圈54移圈到前针床FB的编织针H,与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8相重叠。以进行上述编织完成分支部的编织,在接下来的编织步骤中,在结合于前针床编织针A~E与编织针H~L的线圈上形成下一线圈横列的线圈,进行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编织。
由进行上述编织,在由线圈横列7、9编织而重叠起来的分支侧端线圈56和交叉线圈群的线圈64间,再夹入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8、60;在由线圈横列8、10编织而重叠起来的分离侧端线圈54与交叉线圈群的线圈58、60间,夹入分支侧端线圈56,由于是这样,即使左右拉分支部,交叉线圈群也不会前后拉开,可形成外观好看的分支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V形领背心进行了说明,而实际上它对有分支部的针织物都可实施,例如,对U形领背心或套衫、或包缝(伏せ目)处理开始处等都可实施。再者,在无缝制针织物的领或包缝处理开始处与背心腋下部分开始处等也可使用本发明。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素织物的V形领背心的编织进行了说明,而本发明对由宽罗纹(ケィドリゲ)编织的针织物同样也可实施。
以上,示出了本发明合适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也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开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均可实施。
在本发明中,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夹着分支部在针织物背面侧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和夹着分支部在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分别越过分支部相交叉,且相重叠。因此,由于针织物的分支部2组编织线圈由共计8根编织线将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连结起来,故可提高针织物的分支部强度。
另外,由于提高分支部强度的增圈线圈在针织物背面侧形成,即使从上方看针织物分支部也几乎没有形成分支部的编织线圈向前后方向的分支,故不会损害针织物外观。
再有,如依本发明,夹着相邻分支部的分支侧端线圈使位于其外侧的交叉线圈群分别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动,使交叉线圈群相互交叉;同时一方交叉线圈群夹于另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与分支侧端线圈间重叠起来,由于这样,因为可防止所交叉的交叉线圈前后拉开,故不会损害针织物的外观。

Claims (5)

1.一种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编织方法,使其前端部对接状态下配置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其任何一方或双方针床相对另一方针床可自由挤压,同时在该针床上方具有多个导纱器,使用这样的横机编织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中间被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和第二编织区域;其特征在于,这种编织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1)在先于针织物分支进行针织物线圈横列编织期间,在针织物背面侧夹着分支部形成左右一对增圈线圈的步骤;
2)使夹着分支部的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与前述步骤中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这两组线圈越过分支部界线相交叉的步骤。
2.按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前述两组编织线圈交叉的步骤按下述顺序进行:在针织物表面侧夹着分支部使左右一对编织线圈移圈、使之交叉转换后,使前述步骤1中形成的增圈线圈相互交叉,分别相重叠于越过前述分支部界线移动的表面侧编织线圈上。
3.一种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使用横机编织的针织物,具有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分支部;夹着分支部在针织物背面侧形成的左右一对增圈线圈、和夹着分支部的针织物表面侧左右一对编织线圈分别越过分支部相交叉,且相重叠。
4.一种分支部的形成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使用如下的横机,使前端部对接配置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其任何一方或双方针床相对另一方针床可左右挤压,同时在该针床上方具有多个导纱器,在使用这种横机编织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成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的分支部由位于分支部中央的至少1个分支侧端线圈、和夹着该分支侧端线圈位于其两侧的交叉线圈群所构成;在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间夹着另一方交叉线圈群、使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重叠来形成分支部,其特征在于,这种形成分支部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使交叉线圈群分别越过分支部界线移动使交叉线圈群相互交叉的步骤;
2)使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中的任何线圈重叠的步骤。
5.一种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使用横机编织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中间左右分支为第一编织区域与第二编织区域,在以位于其中央部至少1个分支侧端线圈、和夹着该分支侧端线圈位于其两侧的交叉线圈群构成的分支部,在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间夹着另一方交叉线圈群,分支侧端线圈与一方交叉线圈群的线圈重叠。
CNB008178208A 1999-12-27 2000-12-25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分支部的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5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1735/1999 1999-12-27
JP37173599 1999-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5032A true CN1415032A (zh) 2003-04-30
CN1255594C CN1255594C (zh) 2006-05-10

Family

ID=18499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782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594C (zh) 1999-12-27 2000-12-25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分支部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550284B2 (zh)
EP (1) EP1253229B1 (zh)
JP (1) JP3967922B2 (zh)
KR (1) KR100585271B1 (zh)
CN (1) CN1255594C (zh)
AU (1) AU2402601A (zh)
DE (1) DE60045641D1 (zh)
WO (1) WO200105169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1616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2268777A (zh) * 2010-06-03 2011-12-0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90521B (en) * 2000-06-02 2002-06-1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WO2002066722A1 (fr) * 2001-02-19 2002-08-29 Shima Seiki Mfg., Ltd. Procede de tricotage de tissus
WO2002070800A1 (en) * 2001-03-02 2002-09-12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CN100473767C (zh) * 2001-05-11 2009-04-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使用横编机的编织方法
JP4002889B2 (ja) * 2001-12-28 2007-11-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形成方法
KR100872367B1 (ko) * 2002-02-06 2008-12-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통 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JP4180527B2 (ja) * 2004-01-30 2008-11-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プレーティングによるワイドリブ組織の編成方法
JP4336287B2 (ja) * 2004-10-13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vネック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4336298B2 (ja) * 2004-12-09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編地を編成させるための編成プログラム
CN101189378B (zh) * 2005-06-01 2010-12-0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2264964B (zh) * 2008-12-29 2013-10-2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WO2010084556A1 (ja) * 2009-01-23 2010-07-2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ぐり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衿ぐり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
JP5875284B2 (ja) * 2011-08-16 2016-03-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ウエアのvネック分岐部の編成方法
JP5980152B2 (ja) * 2013-03-19 2016-08-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US10100445B2 (en) * 2014-04-03 2018-10-16 Nike,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unitary knit article using flat-knit constru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13988A (en) * 1972-03-15 1975-11-12 Courtaulds Ltd Knitting method
JPH0765258B2 (ja) * 1990-07-17 1995-07-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端部処理方法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706760B2 (ja) * 1994-10-07 1998-0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成方法
KR100392480B1 (ko) * 1995-04-10 2003-11-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횡편기를사용한바인딩오프방법과,그방법으로바인딩오프된편성포
EP0781880B1 (en) * 1995-12-28 2001-12-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Binding-off method, boun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apparatus therefor
JP3541097B2 (ja) * 1996-01-31 2004-07-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成における増し目形成方法
JP3285494B2 (ja) * 1996-08-01 2002-05-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連結部の処理方法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2000-07-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KR100553125B1 (ko) * 1998-03-06 2006-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코늘이기 방법
JP3047008B1 (ja) * 1998-11-26 2000-05-2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連結部が形成されたニット衣類の編成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1616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2191616B (zh) * 2010-03-16 2014-05-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V领尖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具有v领的编织物
CN102268777A (zh) * 2010-06-03 2011-12-0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N102268777B (zh) * 2010-06-03 2014-07-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53229A4 (en) 2006-11-22
US20020170322A1 (en) 2002-11-21
EP1253229A1 (en) 2002-10-30
DE60045641D1 (de) 2011-03-31
AU2402601A (en) 2001-07-24
KR100585271B1 (ko) 2006-05-30
KR20020058095A (ko) 2002-07-12
CN1255594C (zh) 2006-05-10
JP3967922B2 (ja) 2007-08-29
US6550284B2 (en) 2003-04-22
WO2001051692A1 (fr) 2001-07-19
EP1253229B1 (en) 201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5594C (zh)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分支部的形成方法
CN112962204B (zh)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250791C (zh)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N1277966C (zh) 筒状针织物的条纹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EP2226417B1 (en) Fabric knitting method and fabric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CN112376155B (zh) 一种全成型平肩式肩线前移的编织方法及其应用
CN1181428A (zh) 具有2×1罗纹孔眼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基片的编织方法
CN1029019C (zh) 筒状织品连续编织法及用该法编成的端部呈连结状之筒状织品
CN114164550A (zh)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277967C (zh) 筒状针织品相互连接的方法及其针织品
CN1250792C (zh) 针织品编织方法
CN1518616A (zh) 用横机编织的带衣领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2268777B (zh)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CN1059938C (zh) 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2264964B (zh)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409779A (zh) 包缝处理方法与包缝处理的针织物及用于包缝处理的cad装置
CN1143909C (zh)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EP2333139A1 (en)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 and tubular knitted fabric
CN110644122B (zh) 一种针织物的浮线交错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N105019130A (zh)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丝袜的织造方法
CN1406295A (zh) 横机针织品的衣领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CN1680644A (zh) 用于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510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