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96967A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96967A CN1396967A CN01804160A CN01804160A CN1396967A CN 1396967 A CN1396967 A CN 1396967A CN 01804160 A CN01804160 A CN 01804160A CN 01804160 A CN01804160 A CN 01804160A CN 1396967 A CN1396967 A CN 13969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eeve
- bar
- knitting
- needle
- neck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由以下步骤织成通过无缝针织获得的针织套衫等针织物的领口:使前身大片分支成前右身大片15a和前左身大片5a地织成在带袖的针织套衫1的前身大片2a形成的领口10,同时,在两前身大片的织成过程中沿前领口10a周缘形成增圈,同时,将两前身大片的线圈朝离开领口10a的方向移动,而且,使领口10a周缘区域的线圈依次从针织脱出,形成为不作用状态,反复规定次数地进行这样的针织,将前领口10a扩大;将在形成上述领口期间增加线圈数的前侧部分从其外端的线圈开始依次送入到第2针床,维持筒状体的前后的针织幅度平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织针套衫和开衿绒线衫(カ-デイガン)等针织物中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由那样的针织方法织成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此前在日本特开平4-21448号公报中提出了一边将前身大片的领口扩大一边形成前面下伸部的由横机进行的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在该方法中,前身大片在领口形成开始部位以后分支织成夹住领口的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地进行针织,在该针织过程中,沿着领口周缘增圈,同时,将各左右的前身大片的线圈移动到外侧,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一直将前身大片织到肩部。通过这样地形成领口,使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增加,结果,不仅接着其织成的衣领的领宽大,而且领口自然地形成前面下伸部。如使用这样针织的前身大片制造针织套衫,则时装性高,穿用时头部容易通过领口,可获得穿着舒服的针织物。
上述公报的方法为涉及作为衣片织成单体的前身大片的技术,而不是被称为所谓的无缝针织的针织技术,在该无缝针织中,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在其针织幅度的两端连接而织成筒状,并在横面的针织工序中在肩部将其相互接合,完成女式无袖开衿衫和针织套衫等针织物。
无缝针织为简化或省略针织工序后的缝制的针织技术,本申请人提出了包含日本特开平2-91254、特开平2-229248、特开平4-209855、及特开平4-153346等的多种针织技术。
由2片针床横机进行的无缝针织将针床的奇数编号的针例如用于前身大片或袖前部等前侧部分的针织物,将偶数编号的针用于后侧部分的针织物,使用前后针床的各隔开1根的针进行。当对前侧部分的针织物进行针织时,将后侧部分的针织物接合保持(附属)于后针床,当相反地进行后侧部分的针织时,使前侧针织物附属于前针床,在将各针织物前后重合的状态下织成,从而使得各针织物可时常在相向的针床上确保移圈用的空针,通过使用该空针,可织成混合有凹凸、双反面、罗纹等的正面线圈/反面线圈的组织提花,或使袖和大片的线圈朝横向移动而相互接合。而在使用4片针床的横机的场合,例如由下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针对前侧部分的线圈进行针织,使用下部后针床和上部前针床的针对后侧部分的针织物进行针织。在该场合,当织成前侧部分的针织物时,使后侧部分的针织物附属于下部后针床,当相反地织成后侧部分时,可将前侧部分的针织物附属于下部前针床,所以,没有2片针床横机那样使用隔开1根的针的限制。另外,可使用在上述2片针床横机的前后的针床的一方或双方的上方具有移圈针床的类型的横机进行无缝针织,该移圈针床排列设置有移圈针。
另外,无缝针织可利用日本特开平11-43849号公报中公开的线圈的寄放方法即所谓的保持技术。保持指使用被称为滑针的一种复合针进行的线圈寄放技术,该滑针由针本体和导针片构成,该导针片通过重合2片薄板而形成,在其前端侧具有舌部;其中,保持原来接合到针本体的钩上的线圈,同时,在导针片的舌部上接受别的线圈,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由同1个针保持不同的2个线圈。该保持的详细内容可参照上述公报,通过使用它,可将移动了线圈的一侧的针成为空针,使用它进行适当的针织后,如原来那样将寄放的线圈移回到该空针,这样,即使在2片针床的横机的场合,也可不预先确保移圈用的空针,可使用所有针无缝地织成针织物。
可是,对于这样经无缝针织而获得的针织物,在一边扩大衣领的领宽一边在领口形成前面下伸部的场合,当例如作为针织物织成女式无袖开衿衫时,必须考虑前身大片和与其相向地同步一体织成的后身大片的关系,不能容易地适用前面的日本特开平4-21448号公报的织成方法。在针织套衫和开衿绒线衫等的场合,将袖配置到大片的两侧,所以,需要考虑这些各衣片之间的左右和前后配置,以及如何在前身大片形成领口而且使其朝外侧移动的同时与其它衣片织成一体,其难度更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无缝针织织成的针织套衫等针织物和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
发明的公开
按照本发明,织成针织物的方法使用横机,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而且沿前后方向相向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上述针床的至少一方可朝左右移动(ラツキング),可在上述针床间移动线圈;该方法使构成针织物的大片和袖的前侧部分附属于第1针床,使大片和袖的后侧部分附属到第2针床上,织成使大片和袖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在针织幅(宽)度的两端连接而形成为筒状体的针织物;其中,将大片和两袖织到针织物的腋下,从腋下到肩部连接大片和两袖,织成1个筒状体,同时,使两袖的线圈朝大片侧移动,与大片的线圈重合,减小筒状体的口径,同时,由以下的步骤形成领口,该领口形成于前身大片;该以下步骤包括:
1)将前身大片分支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地进行针织,同时,在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织成过程中沿前领口周缘形成增圈,同时,朝离开领口的方向移动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线圈,而且依次使领口周缘区域的线圈从针织脱出,使其成为不作用状态,并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扩大前身大片的领口;
2)将在上述领口形成期间增加了线圈数的前侧部分从位于其外端的线圈开始依次送到第2针床,维持筒状体的前后的针织幅度的平衡。
最好织成的针织物为装入式套衫,上述前身大片的线圈被送入到上述第2针床。
对于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的接合部越过肩线侵入到后身大片那样的设计的装入式套衫,最好在形成直到肩线的领口时,在领口周缘增圈并在同时将前身大片移动到袖前部侧,使其与袖前部接合,这样织成前身大片后,织成越过前身大片的肩线延伸到后身大片侧的部分时,继续在领口周缘进行增圈,同时,使前身大片移动到袖后部侧,与袖后部接合。
上述方法特别是包括以下步骤:
1)形成领口时,使一方的袖的袖后部的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同时,将另一方的袖的袖前部的线圈送入到后针床;
2)进行与由上述步骤1移动到第1针床的袖邻接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针织,形成前领口的一方,同时,在形成该领口期间,使前身大片依次朝上述邻接的袖移动,与袖接合;
3)使接合保持于第2针床接合的另一方的袖的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同时,将形成上述领口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侧端的线圈送入到后针床;
4)进行与由上述步骤3移动到第1针床的袖邻接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针织,形成前领口,同时,使该前身大片在形成领口期间依次朝上述邻接的袖移动,与袖接合。
最好织成的针织物为插肩套衫,袖的线圈被送到上述第2针床。
特别是最好领口的形成在折回于前左身大片、左袖、后身大片、右袖、及前右身大片之间地进行针织的过程中进行,当织成前身大片时,在领口的周缘增圈,使前身大片和与其邻接的袖前部的两方朝外侧移动地进行,同时,为了扩大领口的左侧部分,包含以下步骤:
a)使第2针床朝左移动;
b)将左袖前部的线圈送到第2针床;
c)将右袖前部的线圈送回到第1针床;
为了扩大领口的右侧部分,包括以下步骤:
d)使第2针床朝右移动;
e)将右袖前部的线圈送到第2针床;
f)将左袖前部的线圈送回到第1针床。
另外,本发明的带袖的无缝针织物使用横机织成,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及袖前部和袖后部在针织幅度的两端连接,在该状态下织成为筒状,同时,从腋下到肩部接合袖和大片,该前身大片的特征在于,形成于前身大片的前领口由增圈和线圈折回针织形成前面下伸部,而且比后领口的线圈数形成得更多。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作用。
将大片和两袖织到针织物的腋下后,从腋下到肩部地连接大片和两袖,形成1个筒状体,在这样针织的同时,使两袖的线圈朝大片侧移动,与大片的线圈重合,减小筒状体的口径,同时使前身大片分支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在这里形成前领口。前领口沿周缘形成增圈,同时,使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线圈朝离开领口的方向移动,增加形成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因此,可扩大接在其之后织成的领口的领宽。另外,由于使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线圈朝离开领口的方向移动时在周缘形成增圈,所以,不会在领口的设置根部形成孔。另外,在上述针织的同时,按规定次数反复进行将周缘区域的线圈依次形成为不作用状态的针织,所以,在领口自然地形成前面下伸部。
另外,使上述领口的增加线圈数的前侧部分从袖或处于大片外端的线圈依次送入到第2针床,使接合保持到第1针床的前侧部分的针织物的线圈数与接合到第2针床的后侧部分的针织物的线圈数之间不产生大的差别,获得各针床的线圈数的平衡,使其边界部的线圈相互不离开太多地维持接近的状态,从而在防止断线的发生的状态下织成筒状体。
在针织物为装入式套衫的场合,前身大片的线圈被送入到上述第2针床。前身大片的线圈存在形成于前身大片的领口部分的线圈的场合、与领口邻接的前身大片的线圈的场合、或其双方的线圈的场合。这样将前身大片的线圈送到后针床,从而在织成衣领时统一前后的针织幅度,从而可顺利地将衣领部分织成筒状。
特别是在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的接合部越过肩线侵入到后身大片那样的设计的装入式套衫的场合,对于增加直到肩线的领口的针织幅度的前半部分,仅进行前身大片的线圈横列的针织,在领口周缘增圈,同时使前身大片朝袖前部侧移动并与袖前部接合。在超过肩线的后半部分,继续对领口周缘进行增圈,同时,使前身大片朝袖后部侧移动并与袖后部接合。
具体地说,当形成领口时,使一方的袖的袖后部的线圈朝第1针床移动,将另一方的袖的袖前部的线圈送入到后针床,使接合保持于构成筒状体的前后针床的针织物的边界部的线圈相互成为不离开太大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对与移动到第1针床的袖邻接的一侧的前身大片进行针织期间,形成前领口的一方侧,同时,与邻接前身大片的袖接合。然后,与上述同样,不使接合保持于前后针床的针织物的边界部的线圈相互离开太大地将接合保持于第2针床的另一方的袖的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同时,将形成上述领口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侧端的线圈送入到后针床,同时进行另一方的领口的形成和前身大片与袖的接合。这样,使形成于领口的一侧的袖的线圈移动到前针床,从而可维持将前身大片固定到前针床上的状态,所以,可容易地进行前身大片的线圈横列。
在针织物为插肩套衫类型的针织套衫时,将袖的线圈送到上述第2针床,获得筒状体的前后平衡。具体地说,在折回于前左身大片、左袖、后身大片、右袖、及前右身大片之间地进行针织的过程中进行。当织成前身大片时,在领口的周缘进行增圈,使前身大片和与其邻接的袖前部两方朝外侧移动。当交替地扩大接合保持于第1针床的前身大片的领口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时,为了扩大领口的左侧部分,使第2针床朝左移动,将左袖前部的线圈送到第2针床,将右袖前部的线圈送回到第1针床。为了扩大领口的右侧部分,使第2针床朝右移动,将右袖前部的线圈送到第2针床,将左袖前部的线圈送回到第1针床。为此,在前后针床间,边界部的线圈相互不离开,可维持接近的状态,所以,可在维持筒状体的状态下对领口进行针织。
另外,在本发明的针织物中,形成于前身大片的前领口由增圈而增加前领口的线圈纵行数,另外,通过进行线圈折回针织,形成前面下伸部,所以,与其连织的衣领的宽度比通常的衣领宽,所以,可获得时装性高、穿用时头部容易通过领口的穿着舒服的针织物。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示出由实施例1织成的圆领的装入式套衫,
图2示出在横机上对构成上述针织套衫的各衣片进行针织的状态,
图3示出从后面观看上述针织套衫时的左半部,
图4示出上述针织套衫的各阶段的针织的大体内容,
图5示出上述针织套衫的针织步骤的前半部分,
图6示出上述针织套衫的针织步骤的后半部分,
图7用图示出肩部和前左身大片的接合关系,
图8示出在横机上对构成实施例2的插肩套衫的各衣片进行针织的状态,
图9示出上述针织套衫的针织步骤的前半部分,
图10示出上述针织套衫的针织步骤的后半部分,
图11为示出在横机上对构成实施例3的装入式套衫的各衣片进行针织的状态,
图12示出上述针织套衫的针织步骤的前半部分,
图13示出其后半部分。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在各实施例中,对于所使用的横机,虽然未由图示出,但实际上在上面分别排列设置了多个织针的前针床和后针床前后相向,后针床可朝左右移动,可在前后针床间移圈。
实施例1
图1示出作为由本实施例织成的针织物的装入式针织套衫(セツトインセ-タ-)1。图2示出构成针织套衫1的前身大片和袖的型纸(线圈排列),上部示出穿用针织套衫时出现于后侧的成为后侧部分的后身大片2b和两袖的后部4b、14b,它们使用后针床上的针进行针织,下部示出穿用时出现于前侧的前侧部分即前身大片2a和两袖的前部4a、14a,它们由前针床上的针针织。图3示出从后面观看织成的针织套衫1时的左半部分。图4示出织成的针织套衫1时的各阶段的示意图,以S作为起点朝箭头方向进行针织。图5和图6为详细示出图4的各阶段的针织的针织步骤,前身大片由最粗的实线表示,后身大片由第2粗的实线表示,袖由实线表示。在本实施例中织成的针织套衫1为圆领,从前身大片的下摆到点D的线圈横列数比从后身大片的下摆到J的线圈横列数更长,成为前身大片超过肩线18进入到后身大片侧而与后身大片接合的设计。针织套衫的设计为了便于说明设为平针组织的素织物,但也可为提花和罗纹等组织提花。
针织套衫1的在腋下部使前身大片2a的各点A、a与袖前部4a、14a的各点P、p接合,后身大片2b的各点H、h与袖后部4b、14b的各点S、s接合。沿着袖孔22接合前身大片2a的线A-B-C与袖4a的线P-Q,并接合前身大片2a的线a-b-c与袖14b的线p-q。同样,接合后身大片2b的线H-i-J与袖4b的线S-T,接合后身大片2b的线h-i-j与袖后部14b的线s-t。前身大片2a在形成前领口10a的点G、g以后形成与后身大片2b不同的形状,分支地织成前右身大片15a与前左身大片5a。在前左身大片5a的线C-D先接合左袖前部4a的线Q-R,并与其相连地接合左袖后部4b的线U-T。同样,在前右身大片15a的线c-d,按右袖前部14a的线q-r及后面的右袖后部14b的线u-t的顺序接合。前身大片2a和后身大片2b的线D-M与线J-K及线d-m与线j-k在肩部进行接合。然后,如在后面说明的那样,沿按由线e-f-g-G-F-E-M-K-k-m-e形成的环织成衣领20。示出前右身大片和左袖等时使用的右和左在穿用针织套衫的状态下以穿用者为基准判断。
下面,说明图5的针织步骤。在步骤1中,由分别为大片2、左袖4、右袖14准备的喂纱口(未示出),将针织用纱供给到前针床FB的各针后,使喂纱口反转,将针织用纱供给后针床BB的各针,并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开始筒状体的下摆罗纹部6、7、17的针织。在步骤2,扩大袖4、14的筒径,在该状态下与大片2同时地进行针织,直到腋下部(点A、P、a、p、S、H、s、h)。
接下来的步骤3示出在腋下部将大片2和袖4、14组合成的1个筒状体,这使用例如在大片针织中所用的供纱口进行针织。然后,在步骤3-5中,使该筒状体的大片与袖的线圈横列织成的比例为例如3∶1地进行针织,同时每次使袖4、14朝大片2侧移动而重合,并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使筒状体的口径逐渐减少。此时,大片的针织幅度也同时减少。步骤4示出前身大片2a的针织到达开始形成前领口10a的G、g的位置时在针床的各针织物的接合状态。从这里前身大片2a分支成前右身大片15a和前左身大片5a,在到随后的步骤5之前,按前右身大片15a、右袖14、后身大片2b、左袖4、及前左身大片5a的顺序针织后,在领口部10a(G、F、g、f)使喂纱口反转地折回,按前左身大片5a、左袖14、后身大片2b、右袖14、及前右身大片15a的顺序绘成“C”字地反复针织。当进行该步骤4、5的针织时,进行依次沿线G-F、g-f使领口10a的周缘的线圈成为不作用状态的所谓的线圈折回针织,形成前领口10a的最初部分。上述步骤1-5中的步骤1对应于图4的s的阶段,步骤2对应于t的阶段,步骤3对应于u的阶段,步骤4对应于v的阶段,步骤5对应于w的阶段。
下面说明与图4的w以后的针织对应的步骤6-20的针织。从这里进行增加前领口10a的F、f以后的针织幅度的针织。这在进行前右身大片15a和前左身大片5a的针织期间进行,同时,重合前身大片2a的线C-D与袖的线Q-R和线U-T的线圈、前身大片2a的线c-d与袖的线q-r和线u-t的线圈。在袖4的线Q-R、线U-T、及袖14的线q-r、线u-t上分别排列4个线圈。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分别增加8个共16个线圈(线圈纵行)。
首先,当增加前领口10a的针织幅度时,在步骤6使后针床朝左方向移动1针、3针、5针、7针,同时,按图中1、2、3、4的顺序移动右袖后部14b的上述4个线圈,送到前针床,成为与右袖前部14a相邻的状态。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按1、2、3、4的顺序将左袖前部4a的右侧端的4个线圈移动到后针床,成为与左袖后部4b相邻的状态。这样左右替换线圈的排列,从一方的针床将线圈朝另一方的针床移动。
步骤7示出上述步骤6结束了的状态,在前针床将右袖14的所有线圈接合保持到前身大片2a的左侧,在后针床将左袖4的所有线圈接合保持到后身大片2b的右侧。此后,后身大片的针织一时中断,仅进行前身大片线圈横列的针织。
步骤8示出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横列针织,在该线圈横列针织期间,形成前领10a的右侧部分。在这里,前右身大片15a每形成2个线圈横列时,使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朝相邻的右袖14的线圈移动,将前右身大片15a的右侧端的线圈重合到右袖14的线圈。在这里,反复进行8次该针织,在左侧将前领口10a的针织幅度增加8个线圈(线圈纵行)。当使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朝右袖14移动时,不在前领口10a的周缘开孔地每次将增圈形成于领口周缘。该增圈虽可使用例如集圈或升水等增圈技术形成,但如为将开孔部分封闭的技术,则可为上述以外的方法。
步骤9示出这样一边增加前领口10a的右侧部分的线圈纵行数一边接合前右身大片15a的线c-d与右袖14(线q-r和线u-t)的状态,在右袖14被接合保持之处对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进行接合保持,从而在前针床接合保持前身大片5a、15a的线圈,在后针床接合保持后身大片2b和左袖后部4b的线圈。
以下的步骤10-13示出为了针织领口10a的左侧部分而接合于后针床的左袖4移动到织成前左身大片5a的前针床的步骤。一边依次使后针床朝右方向移动,一边按1、2、3、4的顺序移动左袖后部4b的4个线圈,送到前针床,成为与前左身大片5a相邻的状态。此时移动到原来具有右袖14的部位的前右身大片15a部分的左侧端的4个线圈按1、2、3、4的顺序1个1个地移动到后针床,同时进行使其与后身大片2b邻接的针织。步骤11示出该左袖前部4a移动到前针床的状态。步骤12示出余下的左袖后部4b的移动,步骤13示出整左袖4移动到前针床的状态。
然后,在步骤14一边进行前左身大片5a的线圈横列针织一边形成前领口10a的左侧部分。该针织由与上述步骤8所示前领口10a的右侧部分的针织同样的方法进行,前领口10a的针织幅度在右侧增加8个线圈纵行,同时接合前左身大片5a的线C-D与左袖4(线Q-R和线U-T)。步骤15示出该接合完成后的状态。
接下来的步骤16示出从上述步骤15的状态使前身大片2a和后身大片2b在针床的接合状态移回到上述步骤5所示的原来的相向的状态的步骤。步骤17示出该移回结束的状态,前领口10a的针织幅(宽)度在F、f以后于左右分别扩大8个线圈,前身大片5a、15a的外侧端的4个线圈送到后针床进行接合保持。这样,前侧部分的针织宽度增加,即使筒状体的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的针织宽度产生大的差别,通过将前身大片的侧端的线圈送到后针床,获得接合到前后针床的针织物的线圈数的平衡,从而不使其边界部的线圈相互离开地维持接近的状态,所以,可防止断线发生地织成筒状体。
下面,说明步骤18-19的针织。在这里,重新开始中断了线圈横列针织的后身大片2b的线圈横列针织,进行在图2中的12所示的后身大片2b的肩部的线圈横列的针织。该肩部12的针织在使前身大片2a和后身大片2b相互接合的同时进行。图7以图的方式示出肩部12与前左身大片5a的接合关系。每织成规定线圈横列的肩部12时,沿接合线21重合肩部12的侧端的线圈和与其邻接的前身大片5a、15a的线圈,从而逐渐减小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的针织幅度,减小肩部的筒状体的口径(图7中的肩部12的线J-K与前左身大片5a的线D-M的接合)。随着该针织的进行,后针床的前身大片5a、15a与后身大片2b的肩部12的邻接部位逐渐朝针织物的中心移动,所以,与其对应地移动前身大片5a、15a的侧端的线圈,依次送到后针床。步骤18示出筒状体的口径减小到途中的状态。
步骤19示出进一步进行针织而完成肩部的接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前针床仅接合保持前领口10a,在后针床接合保持后领口10b,在前针床邻接前领口10a的前身大片5a、15a在图7中的线M-E上的4个线圈从M侧依次送到后针床,在线圈排列左右交换的状态下接合保持。在步骤20,织成衣领20,结束针织套衫1的针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为使后身大片2b的点K、k在针织宽度方向位于前身大片2a的点F与E、点f与e的中间的设计,所以,如上述那样,将线M-E、线m-e上的线圈送到后针床。例如当为点K、k在针织幅度方向处于与前身大片2a的点F、f相同位置的设计时,在肩部接合前身大片的线D-E、线d-e与后身大片的线J-K、线j-k,线F-E、线m-e上的接近点E、e的一侧的4个线圈被送到后针床。
如上述那样,形成前领口10a时,通过进行增圈,使前领10a的针织幅度比后领口10b的针织幅度宽,其针织幅度在前后产生差别,但通过将与前领口10a邻接的前身大片的线圈送到后针床,当对衣领20进行针织时,可将前后的针织宽度统一,所以,可没有障碍地将领口部分织成筒状。这样织成的针织套衫1的在领口10形成前面下伸部(图1的符号24)的时装性良好,而且由于具有宽的口径的领口,所以穿用时头部易于通过,穿用的感觉良好。在本实施例中,衣领20作为圆领织成,但也可织成高圆套领等所期望的设计的衣领。另外,也可将领口形成为U字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步骤8,形成前右身大片15a侧的领口部10a时,将右袖后部14b从步骤5的状态移动到步骤7的状态,使右袖14的所有线圈接合保持到前针床上,同样,在步骤14,形成前左身大片5a侧的领口部10a时,将左袖后部4b从步骤9的状态移动到步骤13的状态,将右袖14的所有线圈接合保持到前针床上,然后一起进行。然而,作为其替代,例如也可在步骤5的状态下,一边对前领口10a部进行增圈一边对前右身大片15a进行线圈横列的针织,移动到右袖前部14a,首先,将前右身大片15a和右袖前部14a接合后,将右袖后部14b移动到前针床,或在进行前右身大片15a的线圈横列针织的同时使右袖后部14b移动。也就是说,只要当前领口10a的形成结束时已将前身大片和袖接合即可。上述实施例的优点特别是在于,当形成领口时,使与前身大片重合的袖的线圈移动到前针床,从而将前身大片固定到前针床上,进行其线圈横列针织,这样,使得线圈形成容易。
实施例2
下面,说明织成插肩套衫的场合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左右分别将前领口110a的针织幅度增加4个线圈共8个线圈(线圈纵行)。图8示出插肩套衫100的大片与袖的型纸。图9和图10为示出与前面的实施例1的图5和图6对应的各阶段的针织步骤的图。
步骤1-5的针织与实施例1的场合基本相同地进行。即,步骤1示出大片102、袖104、114的下摆罗纹部106、107、117的针织,步骤2示出袖104、114和大片102朝腋下织成的途中状态,步骤3示出大片102和袖104、114在腋下部成为1个大的筒状体时的状态,步骤4示出减小筒状体的口径地到达领口110a形成部位G、g时的状态,步骤5示出领口110a的形成到达F、f时的状态。
在插肩套衫100的场合,即使在前身大片102a分支成前右身大片115a和前左身大片105a的步骤5以后,大片和袖的线圈横列的织成也持续进行到肩部,所以,以领口110a为边界使喂纱口反转,维持在前左身大片105a、左袖114、后身大片102b、右袖114、及前右身大片115a之间折回地针织的织成。
从步骤6开始用于使领口110a的针织幅度增加的针织。在步骤6,当进行线圈横列的针织时,在前右身大片115a侧的领口110a的周缘进行增圈,同时,使前右身大片115a和右袖前部114a双方朝外侧移动,在左侧将领口110a的针织幅度增加1个线圈。然后,在步骤7对前左身大片105a侧的领口110a进行增圈,同时,使前左身大片105a和左袖前部104a朝外侧移动,在右侧使领口110a的针织幅度增加1个线圈。
步骤8为在接下来的步骤9增加领口110a左侧的针织幅度所用的线圈针织的准备工序,使后针床朝左移动1针,同时,将左袖前部104a的外侧端的线圈送到后针床。这是为了即使在步骤9进行增圈、使右袖前部114a和前右身大片115a朝左移动,右袖前部114a和右袖后部114b的边界部的线圈也不相互离开地维持接近的状态,以下称“对齐端部处理”。该对齐端部处理通过即使在形成筒状体的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的针织幅度产生大的差别也获得在接合保持到针床上的状态下的前后针织物的针织幅度的平衡,从而防止在该边界部发生断线、防止横跨边界部的线圈间的线长度变得过大,允许在良好地保持针织物的质量风格的状态下继续筒状体的针织。然后,在步骤9进行增圈针织,在领口110a左侧使针织幅度进一步增加1个线圈。
随后的步骤10和步骤11为用于在随后的步骤12增加领口110a右侧的针织幅度的对齐端部处理,伴随着移动和移圈,将右袖前部114a的侧端的线圈送到后针床,同时由上述步骤8送到后针床的左袖前部104a的外侧端的线圈送回到前针床。右袖前部114a、左袖前部104a等在前针床对线圈形成进行预定,是为了在如原来那样送回到前针床的状态下进行线圈横列的针织,同样对后部104b、114b也在送回到后针床的状态下进行线圈横列的针织,防止形成扭曲线圈。
然后,在步骤12进行增圈针织,在领口110a的右侧使针织幅度进一步增加1个线圈。步骤13示出在领口左侧进行第3次的增圈的状态,步骤14示出在领口右侧进行第3次增圈的状态,步骤15示出在领口左侧进行第4次增圈的状态,步骤16示出在领口右侧进行第4次增圈的状态。这样,领口110a的针织幅度每次朝左右增加4个线圈。在这些步骤13-16的各步骤间,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实际上插入有上述对齐端部处理和用于防止扭曲线圈的步骤。在本实施例中,在固定前身大片102a的针织物的状态下移动后身大片102b和袖部分的针织物,进行该对齐端部处理。
步骤17示出为了在步骤18织成领口而使朝右移动了的筒状体朝中心移动的状态。从图可知,左右的袖的左袖前部104a、114a成为送到后针床的状态。然后,在步骤18,进行领口的针织,结束插肩套衫的针织。
实施例3
下面说明装入式套衫的变型例。图11示出装入式套衫200的大片和袖的型纸,在该套衫200的场合,为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正好在肩线上接合的设计。图12和图13示出该针织步骤。步骤1示出与前面的实施例1的步骤5对应、前领口210a的针织到达F、f时的针织物在针床的接合保持状态,这样在此前进行的针织被省略。
接下来的步骤2示出由与前面的插肩套衫的场合同样的方法在前左身大片205a、前右身大片215a的两侧的前领口210a周缘分别进行4次增圈针织使前领口210a在左右各扩大4个线圈而到达X、X时的状态。在此期间,按前右身大片215a、右袖214、后身大片202b、左袖204、及前左身大片205a的顺序针织后,在前领口210a使供纱口反转,折回地织成前左身大片205a、右袖214、后身大片202b、右袖214、及前右身大片215a。以后,左袖204、右袖214的针织结束,仅对前身大片202a和后身大片202b进行针织。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分别将喂纱口分配到前右身大片215a和前左身大片205a,织成前身大片202a,另一方面,后身大片202b为了形成领口210b而与前身大片同样地分支成后身大片左部205b、后身大片右部215b地针织。为了进行后身大片左部205b、后身大片右部215b的针织,将喂纱口分别分配。
步骤3示出后身大片左部205b的针织,在领口210b周缘部进行增圈,同时,使后身大片左部205b朝外侧的移动反复进行2次这样的针织,形成2个增圈,同时,将后身大片左部205b的侧端侧的线圈重合到左袖后部204b的线圈。步骤4示出前左身大片205a的与步骤3同样的针织,在前领口210a的周缘形成2个增圈,同时,将前左身大片205a移动重合到左袖前部204a。这样,左袖前部204a线Q-R和前左身大片205a线Y-D同样地接合左袖后部204b的线T-U和后身大片左部205b的线N-J,左袖204与大片的连接结束。
接下来的步骤5示出为了相对前右身大片215a、后身大片右部215b进行与上述步骤3、4相同的针织而进行对齐端部处理后的状态。在步骤6、7进行增圈和大片的移动,接合左袖后部204b的线t-u和后身大片右部215b的线n-j、及左袖前部204a的线q-r与前右身大片215a的线y-d,结束右袖214与大片的连接。步骤8示出步骤7的针织结束的状态的针织的接合保持状态。在该状态下,成为仅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被接合的状态。
接下来的步骤9-15示出在肩部接合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进行包缝处理的针织。在步骤11对前左身大片205a和后身大片左部205b进行包缝处理,在步骤9、10使对应部分相向地进行对齐端部处理。步骤9示出对齐端部处理的途中状态,步骤10示出结束的状态。步骤11示出包缝处理,从肩头朝领口进行。该包缝处理是公知的,例如可按日本特开平9-24195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步骤12示出步骤11的包缝处理结束的状态,这样,前身大片的线D-L和后身大片的线J-K在超过肩线的后身大片侧连接。
然后,在步骤13进行用于前右身大片215a和后身大片右部215b的包缝处理的对齐端部处理,在步骤14进行包缝处理。步骤15示出包缝处理结束时针织物在针床的接合保持状态,这样,在前身大片的线d-l和后身大片的线j-k超过肩线的后身大片侧连接。步骤16示出用于在步骤17进行衣领针织的对齐端部处理。在该实施例中,在前领口210a的左右分别进行6次增圈,同时,在领口210b也对左右分别进行2次增圈,结果,当针织衣领220时,前身大片的侧端的2个线圈(线E-L、线e-l)被送到后针床,在该状态下进行衣领220的针织。在步骤17进行衣领220的针织,结束装入式套衫的针织。
在该实施例的装入式套衫中,对于后身大片,也如在步骤3、步骤6所看到的那样,当形成领口时,朝左右分支地织成后身大片,同时,当分别织成时,进行增圈和线圈折回针织,形成领口210b,所以,虽然比前领口210a小,但同样增加针织幅度,形成衣领下伸部。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述那样,在本发明的针织套衫和开衿绒线衫等针织物中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由那样的针织方法织成的针织物中,可无缝地织成时装性高、穿用时容易使头通过领口的穿用舒适的针织物。
Claims (7)
1.一种织成针织物的方法,使用横机,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而且沿前后方向相向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上述针床的至少一方可朝左右移动,可在上述针床间移动线圈;该方法使构成针织物的大片和袖的前侧部分附属于第1针床,使大片和袖的后侧部分附属到第2针床上,织成使大片和袖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在针织宽度的两端连接而形成为筒状体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将大片和两袖织到针织物的腋下,从腋下到肩部连接大片和两袖,织成1个筒状体,同时,使两袖的线圈朝大片侧移动,与大片的线圈重合,减小筒状体的口径,同时,由以下的步骤形成领口,该领口形成于前身大片;该以下步骤包括:
1)将前身大片分支成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地进行针织,同时,在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织成过程中沿前领口周缘形成增圈,同时,朝离开领口的方向移动前右身大片和前左身大片的线圈,而且依次使领口周缘区域的线圈从针织脱出,使其成为不作用状态,并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扩大前身大片的领口;
2)将在上述领口形成期间增加了线圈数的前侧部分从位于其外端的线圈开始依次送到第2针床,维持筒状体的前后的针织幅度的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织成的针织物为装入式的套衫,上述前身大片的线圈被送入到上述第2针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的接合部越过肩线侵入到后身大片那样的设计的装入式套衫,在形成直到肩线的领口时,在领口周缘增圈并在同时将前身大片移动到袖前部侧,使其与袖前部接合,这样织成前身大片后,织成越过前身大片的肩线延伸到后身大片侧的部分时,继续在领口周缘进行增圈,同时,使前身大片移动到袖后部侧,与袖后部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形成领口时,使一方的袖的袖后部的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同时,将另一方的袖的袖前部的线圈送入到后针床;
2)进行与由上述步骤1移动到第1针床的袖邻接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针织,形成前领口的一方,同时,在形成该领口期间,使前身大片依次朝上述邻接的袖移动,与袖接合;
3)使接合保持于第2针床的另一方的袖的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同时,将形成上述领口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侧端的线圈送入到后针床;
4)进行与由上述步骤3移动到第1针床的袖邻接的一侧的前身大片的针织,形成前领口,同时,使该前身大片在形成领口期间依次朝上述邻接的袖移动,与袖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织成的针织物为插肩套衫,袖的线圈被送到上述第2针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领口的形成在折回于前左身大片、左袖、后身大片、右袖、及前右身大片之间地进行针织的过程中进行,当织成前身大片时,在领口的周缘增圈,使前身大片和与其邻接的袖前部的两方朝外侧移动地进行,同时,
为了扩大领口的左侧部分,包含以下步骤:
a)使第2针床朝左移动;
b)将左袖前部的线圈送到第2针床;
c)将右袖前部的线圈送回到第1针床;
为了扩大领口的右侧部分,包括以下步骤:
d)使第2针床朝右移动;
e)将右袖前部的线圈送到第2针床;
f)将左袖前部的线圈送回到第1针床。
7.一种使用横机织成的带袖的无缝针织物,前身大片和后身大片及袖前部和袖后部在针织宽度的两端连接,在该状态下织成为筒状,同时,从腋下到肩部接合袖和大片,该前身大片的特征在于,形成于前身大片的前领口由增圈和线圈折回针织形成前面下伸部,而且比后领口的线圈数形成得更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17004/2000 | 2000-01-26 | ||
JP017004/00 | 2000-01-26 | ||
JP2000017004 | 2000-01-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96967A true CN1396967A (zh) | 2003-02-12 |
CN1250791C CN1250791C (zh) | 2006-04-12 |
Family
ID=18544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0416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0791C (zh) | 2000-01-26 | 2001-01-24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651462B2 (zh) |
EP (1) | EP1270782B1 (zh) |
JP (1) | JP3863018B2 (zh) |
KR (1) | KR100585275B1 (zh) |
CN (1) | CN1250791C (zh) |
AU (1) | AU2001228817A1 (zh) |
TW (1) | TW480299B (zh) |
WO (1) | WO2001055491A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69961C (zh) * | 2003-09-29 | 2009-03-1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在领围形成褶皱的编织方法及在领围具有褶皱的针织品 |
CN100543212C (zh) * | 2004-05-25 | 2009-09-23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针织物以及编织程序 |
CN102264964A (zh) * | 2008-12-29 | 2011-11-3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CN102268777A (zh) * | 2010-06-03 | 2011-12-07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CN109554814A (zh) * | 2019-01-27 | 2019-04-02 | 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立领的针织方法 |
WO2019153540A1 (zh) * | 2018-02-09 | 2019-08-15 |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脑横机及其编织方法、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CN112376155A (zh) * | 2020-10-26 | 2021-02-19 |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平肩式肩线前移的编织方法及其应用 |
CN113584697A (zh) * | 2021-07-26 | 2021-11-0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隔针技术编织全成形产品的工艺方法 |
CN114164550A (zh) * | 2022-01-09 | 2022-03-11 |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3100146A1 (fr) * | 2002-05-27 | 2003-12-04 | Shima Seiki Mfg., Ltd. | Procede de tricotage de bonneterie |
JP4291264B2 (ja) * | 2002-05-31 | 2009-07-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前衿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
EP2048270B1 (en) | 2002-08-28 | 2016-01-06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gloves |
WO2004020718A1 (ja) * | 2002-08-28 | 2004-03-11 | Shima Seiki Mfg., Ltd. |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WO2004079070A1 (ja) * | 2003-03-07 | 2004-09-16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4336155B2 (ja) * | 2003-06-30 | 2009-09-3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と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
JP4233409B2 (ja) * | 2003-08-01 | 2009-03-0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
JP4344210B2 (ja) | 2003-10-08 | 2009-10-1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ラグラン袖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ラグラン袖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 |
US7028509B2 (en) | 2004-07-30 | 2006-04-18 | Sara Lee Corporation | Two-ply blank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ircularly knitted two-ply blank |
JP4336287B2 (ja) * | 2004-10-13 | 2009-09-3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で編まれたvネックニットウエ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
JP4336298B2 (ja) * | 2004-12-09 | 2009-09-3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編地を編成させるための編成プログラム |
JP4848365B2 (ja) * | 2005-04-12 | 2011-12-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5362717B2 (ja) * | 2008-06-05 | 2013-12-1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引き返し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WO2010084556A1 (ja) | 2009-01-23 | 2010-07-2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衿ぐり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衿ぐり部を有する筒状編地 |
JP6932076B2 (ja) * | 2017-12-21 | 2021-09-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CN110512343B (zh) * | 2019-09-23 | 2021-03-02 | 江南大学 | 一种全成形横向沿背中心分片编织方法及编织织物 |
CN112176517B (zh) * | 2020-09-30 | 2021-11-30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横机全成型服装编织效率的编织方法 |
JP7217732B2 (ja) * | 2020-12-04 | 2023-02-03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8421B2 (ja) * | 1990-12-13 | 1996-09-2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706760B2 (ja) | 1994-10-07 | 1998-01-2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成方法 |
US5826445A (en) * | 1996-02-09 | 1998-10-27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knit fabric thus produced |
JP3071147B2 (ja) | 1996-08-30 | 2000-07-3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
DE19704646B4 (de) * | 1997-02-07 | 2005-02-03 | H. Stoll Gmbh & Co.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it Ärmeln versehenen Kleidungsstückes auf einer Zweibett-Flachstrickmaschine |
TW446774B (en) * | 1998-08-28 | 2001-07-21 | Shima Seiki Mfg | Knitwear knitting method |
JP3047008B1 (ja) * | 1998-11-26 | 2000-05-2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連結部が形成されたニット衣類の編成方法 |
-
2001
- 2001-01-17 TW TW090101012A patent/TW48029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1-24 WO PCT/JP2001/000489 patent/WO2001055491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01-24 KR KR1020027009425A patent/KR10058527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1-24 EP EP01946912A patent/EP127078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01-24 CN CNB018041604A patent/CN125079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1-24 AU AU2001228817A patent/AU200122881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1-01-24 US US10/169,562 patent/US66514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1-24 JP JP2001554516A patent/JP386301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69961C (zh) * | 2003-09-29 | 2009-03-1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在领围形成褶皱的编织方法及在领围具有褶皱的针织品 |
CN100543212C (zh) * | 2004-05-25 | 2009-09-23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针织物以及编织程序 |
CN102264964A (zh) * | 2008-12-29 | 2011-11-3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CN102264964B (zh) * | 2008-12-29 | 2013-10-23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v型领尖角部的带领子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CN102268777A (zh) * | 2010-06-03 | 2011-12-07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CN102268777B (zh) * | 2010-06-03 | 2014-07-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WO2019153540A1 (zh) * | 2018-02-09 | 2019-08-15 |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脑横机及其编织方法、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
CN109554814A (zh) * | 2019-01-27 | 2019-04-02 | 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立领的针织方法 |
CN112376155A (zh) * | 2020-10-26 | 2021-02-19 |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平肩式肩线前移的编织方法及其应用 |
CN112376155B (zh) * | 2020-10-26 | 2021-12-24 |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全成型平肩式肩线前移的编织方法及其应用 |
CN113584697A (zh) * | 2021-07-26 | 2021-11-0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隔针技术编织全成形产品的工艺方法 |
WO2023005780A1 (zh) * | 2021-07-26 | 2023-02-0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隔针技术编织全成形产品的工艺方法 |
CN114164550A (zh) * | 2022-01-09 | 2022-03-11 | 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全成型夹下双拼角外观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863018B2 (ja) | 2006-12-27 |
EP1270782B1 (en) | 2011-11-02 |
EP1270782A4 (en) | 2006-03-22 |
WO2001055491A1 (fr) | 2001-08-02 |
TW480299B (en) | 2002-03-21 |
US6651462B2 (en) | 2003-11-25 |
CN1250791C (zh) | 2006-04-12 |
EP1270782A1 (en) | 2003-01-02 |
US20030010067A1 (en) | 2003-01-16 |
AU2001228817A1 (en) | 2001-08-07 |
KR100585275B1 (ko) | 2006-05-30 |
KR20020065935A (ko) | 2002-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50791C (zh)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领口的针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
CN1277968C (zh) | 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1395313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 |
CN1226476C (zh) | 用横机形成的针织物的衣领针织方法及其针织设计装置 | |
KR19980033237A (ko) | 2×1고무편직조직을 가지는 통상편지의 편성방법 | |
CN10208656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 |
CN1029019C (zh) | 筒状织品连续编织法及用该法编成的端部呈连结状之筒状织品 | |
CN1313663C (zh) | 由横机进行的针织品的领部针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
JP5695846B2 (ja) | Vネック尖端部の編成方法、およびvネック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 | |
CN1526039A (zh) |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 |
CN1323206C (zh) | 用横机编织的带衣领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255594C (zh)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分支部的形成方法 | |
EP2385160B1 (en) | Knitting method of tubular knitted fabric | |
CN102995267B (zh) |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
KR20020065937A (ko) | 니트 웨어 편성방법 | |
CN102268777A (zh)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
KR101356440B1 (ko) | 브이-넥 포인트를 구비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 |
JP6104018B2 (ja) |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 | |
KR101844739B1 (ko) |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 |
CN1143909C (zh) | 针织类衣服的针织方法 | |
CN1271266C (zh) | 横机针织品的领口编织方法及其针织品 | |
CN1656267A (zh) |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 |
CN1656268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678780A (zh) | 筒状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KR101384192B1 (ko) | 니트웨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1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