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47322A - 化合物 - Google Patents

化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7322A
CN1347322A CN00806338A CN00806338A CN1347322A CN 1347322 A CN1347322 A CN 1347322A CN 00806338 A CN00806338 A CN 00806338A CN 00806338 A CN00806338 A CN 00806338A CN 1347322 A CN1347322 A CN 1347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zal
glucopyranose
deoxidation
hydroxyl
galactopyran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06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波雷岑
V·莫恩
R·O·拉森
E·O·彼得森
C·B·敦塞德
G·萨沃尔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sk Hydro ASA
Original Assignee
Norsk Hydro A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sk Hydro ASA filed Critical Norsk Hydro ASA
Publication of CN1347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73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9/00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sharing at least two hetero atoms with a saccharide radical
    • C07H9/02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sharing at least two hetero atoms with a saccharide radical the hetero ring containing only oxygen as ring hetero atoms
    • C07H9/04Cyclic acet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70Carbohydrates; 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7042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70Carbohydrates; 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7042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 A61K31/7048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oxy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leucoglucosan, hesperidin, erythromycin, nystatin, digitoxin or digox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04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ulcers, gastritis or reflux esophagitis, e.g. antacids, inhibitors of acid secretion, mucosal protect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6Antipsoria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0Antimyco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20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3/00Antiparasitic agents
    • A61P33/02Antiprotozoals, e.g. for leishmaniasis, trichomoniasis, toxoplasm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hetero atoms of saccharide radicals
    • C07H15/18Acyclic radicals, substituted by carbocyclic rin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Onc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抗癌剂、抗病毒剂、抗细菌剂、免疫增强剂和/或可用于治疗由增强的细胞增殖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剂和/或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剂的苯甲醛衍生物。有些本发明化合物是新化合物。

Description

化合物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抗癌剂、抗病毒剂、免疫增强剂和/或可用于治疗由增强的细胞增殖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剂和/或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性剂的苯甲醛衍生物。有些本发明化合物是新化合物。
大多数目前使用的抗癌剂在其作用过程中有细胞毒性。虽然这些活性剂已经在某些癌症例如淋巴瘤、白血病和睾丸癌的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结果,但是它们经常产生严重且不可接受的副作用,这限制了其进行有效治疗的可能性。此外,在几种癌症例如实体瘤(癌)中,迄今为止据证明化疗的作用很有限,因为既定的细胞抑制药物很少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癌细胞产生抗细胞毒性产品的能力也是其没有能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实体瘤的主要原因。因此非常需要开发出具有较小副作用并且对恶性细胞有更好选择性作用的新抗癌剂。
从EP-0215395、JP-63264411、JP-8800940、JP-55069510和EP-0283139中可知苯甲醛及其衍生物表现出选择性的抗癌作用。
醛与O、S或N亲核实体例如羟基、巯基和氨基反应生成羰基缩合产物例如醛缩醇、缩硫醛、缩醛胺等。然而,当与伯胺反应时,该反应通常会生成席夫碱(亚胺)加成物。众所周知的是,体内席夫碱形成涉及重要生化过程例如氨基转移、脱羧和由磷酸吡哆醛介导的其它氨基酸修饰反应,在糖酵解中醛缩酶对二磷酸果糖的作用和视觉产生过程中视黄醛与视紫红的缩合。还已知羰基缩合反应涉及跨膜信号传导事件,例如涉及产生免疫应答。
亚胺的形成是经由两步骤机制进行的:氨基亲核试剂对羰基的加成形成甲醇胺(氨基醇)中间体,然后进行脱水步骤生成C=N双键。这两个步骤都是可逆的,但是在不同pH被促进。结果是,该反应依据特征的钟形pH/速度轮廓图进行,发现在中等酸性下总反应速度最高。
然而,已知席夫碱的形成在生理条件下也易于发生,并且在体内有很多众所周知的羰基缩合反应(E.Schauenstein等人,Aldehydesin biological systems.London,Pion Ltd.1977)。
席夫碱自身是反应性物质,并趋于进一步反应,使得亲核剂与双键加成。对于某些含硫胺,特别是氨基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以及对于谷胱甘肽,最初形成的席夫碱可经历可逆的内环化,在这样的内环化中巯基加成到亚胺上形成噻唑烷甲酸酯(M.Friedman,The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the sulfhydryl group in aminoacids,peptides and proteins,Oxford,Pergamon Press,1973)。
Figure A0080633800112
G.E.Means和R.E.Feeney(Chemical Modification ofPoteins,pp.125-138,San Francisco,Holden-Day,1971)报道了关于羰基化合物与蛋白游离氨基之间的反应形成可逆席夫碱连接的事实。芳香醛通常比饱和脂族醛的反应性更强,并且甚至在不除去反应期间所形成的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席夫碱(R.W.Layer Chem.Rev.63(1963),489-510)。考虑到在生理条件下的席夫碱形成,这一事实非常重要。使用血红蛋白作为氨基酸来源,Zaugg等人(J.Biol.Chem.252(1977),8542-8548)已表明,在席夫碱形成方面,芳香醛的反应性比脂族醛高2-3倍。对于链烷醛的有限反应性的一个解释是,在水溶液中于中性pH下,需要大大过量的游离醛来使反应平衡朝着有利于席夫碱形成的方向移动(E.Schauenstein等人,Aldehydes in biological systems.London,Pion Ltd.1977)。
苯甲醛和水杨醛易于和膜上的氨基形成席夫碱亚胺,并且对于苯甲醛与胺的反应,已经测得了高的平衡常数(J.J.Pesek和J.H.Frost,Org.Magnet.Res.8(1976),173-176;J.N.WilliamsJr.和R.M.Jacobs Biochim Biophys Acta.154,(1968)323-331)。至于水杨醛,亚胺可以达到特别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在亚胺氮的孤对电子与邻位羟基之间形成了氢键(G.E.Means和R.E.Feeney,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Poteins,pp.125-138,SanFrancisco,Holden-Day,1971;J.M.Dornish和E.O.PettersenBiochem.Pharmac.39(1990),309-318)。
我们以前已经通过放射标记影像表明,苯甲醛不进入细胞内,而是粘着在细胞膜上(Dornish,J.M.和Pettersen,E.O.:CancerLetters 29(1985)235-243)。这与表明苯甲醛与大肠杆菌的膜蛋白相互作用的更早期研究(K.Sakaguchi等人.Agric.Biol.Chem.,(1979),43,1775-1777)相一致。还发现吡哆醛和吡哆醛-5-磷酸都保护细胞抗细胞毒性抗癌剂顺-DDP。顺-DDP在细胞内的细胞核中发挥其作用。而吡哆醛一般可穿透亲脂性细胞膜,对于吡哆醛-5-磷酸来说该可能性则被阻断,这是因为后者具有磷酸根基团所致。因此吡哆醛-5-磷酸必须通过从细胞膜外的作用来发挥其保护作用。同时所观测到的吡哆醛-5-磷酸的吸收向较低波长移动这一事实与该醛和细胞膜氨基之间形成席夫碱加成物是一致的(J.M.Dornish和E.O.Pettersen,Cancer Lett.29,(1985),235-243)。
这些发现表明,醛与细胞膜上的胺和其它亲核实体结合,以形成席夫碱和其它缩合产物。已知细胞生长的刺激是由在细胞膜外作用的事件级联介导的。同样,本专利申请的衍生物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配体形成加成物来发挥作用,引发细胞内的脉冲,从而显著影响细胞生长参数例如蛋白合成和有丝分裂,和影响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以及免疫应答。因为缩合反应是可逆的,所以细胞作用可作为涉及连接物种(ligating species)的平衡移动的结果而得到调节。在化学水平上动态平衡的存在与所观察到的苯甲醛衍生物的可逆且非毒性作用方式是一致的。
在我们的研究组中,已经通过体外试验对苯甲醛衍生物的蛋白合成抑制作用进行了充分研究。在实体瘤中,降低蛋白合成可使得导致细胞死亡的生命蛋白缺乏。在正常细胞中,蛋白合成的能力要高于大多数实体瘤癌细胞。这是通过比较正常干细胞和大多数实体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而得以证实的,其中正常干细胞的细胞周期通常低于10小时,因此比大多数实体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一般为30-150小时)短(参见Gustavo和Pileri:The Cell Cycle and Cancer.Ed.:Baserga,Marcel Dekker Inc.,N.Y.1971,p99)。平均来说,因为细胞的蛋白在细胞周期期间要翻倍,这意味着在生长刺激的正常细胞中的蛋白积聚要高于大多数类型癌细胞。
除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这种差异以外,还有另一个类似重要差异:正常细胞对生长调节刺激起反应,而癌细胞降低了或根本没有这种应答。因此,正常细胞在普通生长条件下可具有生长潜力储备,而癌细胞具有很少或没有这样的储备。如果在长时间内继续对正常细胞以及癌细胞施加蛋白合成抑制作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以有不同反应:正常组织可利用一些其生长潜力储备并由此保持正常细胞繁殖。而癌组织具有很少或没有这样的储备。同时在大多数癌细胞中蛋白积聚的速度相当低(即蛋白合成仅稍大于蛋白降解)。因此,蛋白合成抑制可足以使得肿瘤组织在蛋白积聚方面失衡,从而对于某些蛋白导致负平衡。在持续处理几天期间,这将导致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失活和坏死,而正常组织没有受害。
迄今为止,测试最充分的能引起可逆蛋白合成抑制并表现出抗癌活性的化合物是5,6-亚苄基-d1-抗坏血酸[亚苄维C(2H)]。Pettersen等人(Anticancer Res.,vol.11,pp.1077-1082,1991)和EP-0283139中详细描述了该现有技术化合物的蛋白合成抑制活性。亚苄维C(2H)在裸鼠中的人肿瘤异种移植物内体内引起肿瘤坏死(Pettersen等人,Br.J.Cancer,vol.67,pp.650-656,1993)。除了亚苄维C(2H)以外,涉及癌症治疗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化合物是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化合物1)。已知这两种化合物具有常规抗癌活性,并在临床试验中测试过其抗多种癌症的作用。然而,没有特别的患癌症的器官或组织适于用这些化合物治疗,并且证明不适合商业开发。
我们现在已经惊奇地发现,己糖型糖的苯甲醛衍生物(包括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化合物2)对一些器官和组织中的癌症表现出了料想不到的强作用。我们还不能解释这种选择性的机制,但是我们认为这与这类衍生物的糖部分对一些细胞或组织的亲和力有关。
我们已经发现,我们的新产物例如化合物8(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在裸鼠模型中表现出了料想不到的良好作用(见实施例3,表1)。8只小鼠当中,有3只小鼠的肿瘤解除了,这在用免疫抑制动物进行的类似实验中是不寻常的结果。该作用的原因可能是,乙酰氨基部分对透明质酸受体有高亲和力。已知在恶性肿瘤中富集着透明质酸并由此富集着相应的受体。
我们还在实验中发现,这些化合物的氘化类似物比相应的质子类似物更有效。在我们的细胞粘着实验中,这种作用差异非常醒目(见实施例5和实施例8)。当氢原子被质量数是其两倍的原子例如重氘同位素取代时,该分子的动力学特征发生了改变,因为断开C-D键的速度比断开C-H键的速度慢。M.I.Blake等人,J.Pharm.Sci.64(1975),367-391描述药物的氘化可改变其药理功能。
从现有技术(EP0283139和Anticancer Res.15:1921-1928(1995))中可知,当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中的乙缩醛质子被氘取代时(化合物1对化合物2),可影响蛋白合成和细胞存活分数(体外测定)。我们相信,对于这种D-同位素效应在化学水平上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氘化的苯甲醛氧化成无活性苯甲酸的速度较慢,从而使得氘化的活性组分在细胞水平上的半衰期较长。然而,为了证实暴露于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NHIK 3025细胞在存活分数方面的显著差异,必须施用6mM以上的药物浓度。当把这些细胞暴露于1-10mM浓度下时,在蛋白合成抑制方面的差异非常小。
本发明者们现在进行了一类完全不同的实验:将NHIK 3025细胞在化合物1和2的溶液中预培养后,测定细胞与底物之间的粘着力(见实施例5)。甚至在1mM浓度下,也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D-同位素效应。令人惊奇的是,化合物2将粘着力显著降低至对照的1/3,而化合物1没有导致显著降低。本发明者们认为,化合物2可能干扰了整联蛋白的生物合成,降低了细胞粘着到底物上的能力。整联蛋白是结构跨膜蛋白,其对于细胞结合到细胞外基质上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抑制整联蛋白的功能可直接影响癌细胞的转移能力。该实验表明,整联蛋白可能对蛋白合成抑制尤其敏感。因此,化合物2可被较好地用于阻止癌症发展中的转移过程。
化学诱导的致癌作用与一些病毒例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一些乳头状瘤病毒、一些疱疹病毒等引起的致癌作用有类似机制。乙肝和丙肝患者发展成肝癌尤其是这种情况。因此推测用本发明产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可预防或延迟肝癌的发展。而且本发明产物的低毒性使得其适于进行这样的治疗。
从UK专利申请9026080.3中可知,以前已知用作抗癌剂的苯甲醛化合物可用于治疗由异常增高的细胞增殖所致的疾病。这样的化合物还对具有异常增高的细胞增殖速度的细胞起作用,因此这类化合物可用于治疗诸如牛皮癣、炎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溃疡性(Ulcerous)colitt和节段性回肠炎(Morbus Crohn)以及变应性皮肤病反应这样的疾病。
皮肤病性异常例如牛皮癣的通常特征是快速的表皮更新。正常皮肤产生约1250个新细胞/天/cm2由约27,000个细胞构成的皮肤,而牛皮癣皮肤产生35,000个新细胞/天/cm2由约52,000个细胞构成的皮肤。然而,涉及这些疾病的细胞是再生迅速且重复进行细胞分裂的“正常”细胞。正常皮肤细胞的更新需要大约311个小时,而对于牛皮癣皮肤,该更新速度增加至更新需要约10-36个小时。
目前,牛皮癣、炎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用皮质类固醇、NSAIDs和对于严重病例是用免疫抑制剂例如细胞抑制剂和环孢菌素进行治疗的。所有这些药物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因此,非常需要具有较小副作用的产品。
已知芳香醛和一些其醛缩醇衍生物对人体细胞具有可逆的生长抑制作用。由这些化合物引起的生长抑制主要是由于细胞蛋白合成减少所致(Pettersen等人,Eur.J.Clin.Oncol.,vol.19,pp.935-940,1983和Cancer Res.,vol.45,pp.2085-2091,1985)。蛋白合成抑制只有当这些活性剂存在于细胞微环境中时才有效。在活性剂从细胞中除去后(即在大多数情况下在1小时内),这样的细胞蛋白合成会例如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这使得在用上述化合物进行治疗后,正常细胞能保持不受损害。
对于细胞经由细胞接触(粘着)依赖性机制传送信号的能力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对于循环细胞例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对于将固定在组织中以建立新肿瘤的转移细胞(methastatic)的反应性,这些机制特别重要。改变控制免疫和炎性反应的细胞的粘着特性对于很多疾病例如下述疾病的治疗可能有很大的治疗价值: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牛皮癣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痤疮、Bechterew’s关节炎、进行性系统硬化(PSS)、皮脂溢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溃疡性colitt和节段性回肠炎。
免疫系统谨慎地运转以识别并消除任何所识别的非自身物质,无论这些物质是源自细菌、病毒或原生动物感染,还是异常细胞例如肿瘤。为了对巨大范围的由侵入物代表的生命变异提供特异反应,免疫系统必须高度多样化。然而,高度刺激该细调系统可导致各种变应性反应和炎性反应,并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对有益移植物的排斥作用也难以克服。因此通过上调或下调特异反应来调节免疫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治疗挑战。
在免疫识别过程中,外来蛋白的片段被限制在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II类MHC蛋白的沟中。T辅助细胞的受体也附着在该MHC-抗体复合物上。为了激活T辅助细胞,必须至少提供两个信号:初始信号由抗原自身经由II类MHC复合物介导,并被CD4共受体增强。次级信号可由APC表面上的特异浆-膜结合信号传递分子提供。配对共受体蛋白位于T辅助细胞的表面上。这两个信号都是T细胞激活所必需的。当激活时,它们通过分泌白介素生长因子和合成配对细胞表面受体刺激其自身的增殖。然后白介素与这些受体的结合可直接刺激T细胞增殖。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在鼠模型中环糊精苯甲醛包合复合物可通过增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来刺激免疫系统(Y.Kuroki等人,J.Cancer Res.Clin.Oncol.117,(1991),109-114)。后来进行的体外实验表明了引起次级共刺激信号的在APC-供体/T-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位点的化学反应的性质,和这些反应采取羰基-氨基缩合形式(形成席夫碱)。此外,通过合成化学实体可模拟这些相互作用。这些发现在人为增强免疫系统方面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WO 94/07479要求保护与T-细胞表面氨基形成席夫碱和腙的一些醛与酮的应用。在EP0609606A1中,优选的免疫刺激物质是4-(2-甲酰基-3-羟基苯氧基甲基)苯甲酸(妥卡雷琐)—一种最初设计用来治疗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化合物。该化合物是通过口服给药,并且是系统生物可利用物质。目前研究妥卡雷琐在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方面的效力(H.Chen和J.Rhodes,J.Mol.Med(1996)74:497-504),目前正在开发将妥卡雷琐与疫苗联合施用来治疗慢性乙肝、HIV和恶性黑素瘤的联合治疗方案。
通过测定体外免疫参数,并评价体内作用,显示了钟形剂量/反应曲线(H.Chen和J.Rhodes,J.Mol.Med(1996)74:497-504)。另外这种有些不寻常的剂量/反应关系可通过下述假定来解释:即高浓度醛药物将使得APC与T-细胞有效结合所必需的共刺激配体饱和,因此具有抑制作用。足以获得能提供共刺激同时又不阻断细胞间连接的动态平衡的剂量看上去是最佳的。
一般情况下,由于氧化醛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在EP-0609606中公开的4-(2-甲酰基-3-羟基苯氧基甲基)苯甲酸(妥卡雷琐)在体内的效力要显著高于在体外的效力。这可能是因为药物在体外水溶液中易于被氧化(H.Chen和J.Rhodes,J.Mol.Med(1996)74:497-504)。许多醛由于反应性太强而不能以自身形式给药,并且苯甲醛虽然据证明在体外是活性抗癌药物,但是具有高度刺激作用,并不适于直接在体内应用。在生命体系中,醛的羰基能迅速与在所有体液中都显著存在的亲核实体反应。这些多余副反应可导致药物迅速代谢,并难以控制活性药物的血清水平。在细胞水平上将药物控制在窄的浓度窗口内对于获得有效免疫加强很重要。妥卡雷琐是作为未保护的醛口服给药,并且人们可以怀疑药物变质和难于控制药动学。
苯甲醛衍生物4,6-亚苄基-D-葡萄糖和氘代类似物(化合物1和2)已被证明在静脉内和口服给药时都具有高生物利用度。将化合物2口服施用给BALB小鼠后,在血清水平上测定的生物利用度为93-99%(C.B.Dunsaed,J.M.Dornish和E.O.Pettersen,CancerChemother.Pharmacol.(1995)35:464-470)。此外,葡萄糖部分对存在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具有亲和力,因此能在细胞水平上改善药物利用度。游离醛可易于通过水解醛缩醇来释放,使得羰基能被利用以在靶配体上形成席夫碱。
在本专利申请中,醛与生物可接受碳水化合物例如葡萄糖、半乳糖等衍生化以形成醛缩醇。因此,糖部分通过改善醛官能团的稳定性和增强其生物利用度而有助于对靶细胞的作用。通过使用本发明化合物与现有技术已知的化合物比较,这令人惊奇地导致羰基缩合反应更有效和更易于控制药动学。
为了比较化合物2与妥卡雷琐,在同等浓度的两种药物存在下测定细胞失活和蛋白合成抑制。从附图4和附图5中可看出,在这两个测定的参数方面,化合物2比妥卡雷琐更有效。
本发明化合物的免疫刺激作用也可用于与其它抗病毒治疗例如抗病毒药物或疫苗联合施用来治疗一些病毒疾病。初次感染后,许多类型病毒与细胞核惨合,并长时间不活动。致癌基因病毒例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一些逆转录病毒和一些乳头状瘤病毒可引起癌症。在这些潜伏期,非常难以治愈病毒感染。这些病毒经常被免疫反应引发以引起病毒血症,并且在该阶段,可以清除病毒感染。苯甲醛衍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能力可用于与抗病毒药物或疫苗联合使用以治疗这些疾病。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预防和/或治疗癌症和涉及免疫系统的疾病的新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能够增强免疫反应以治疗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疾病的新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用于预防或治疗癌症和涉及免疫系统的疾病、同时没有毒性副作用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预防性治疗以在感染乙肝或丙肝的患者中防止发展成肝癌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能有效且有益地预防和/或治疗具有对相应糖部分有亲和力的受体的组织和细胞中的癌症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用于治疗涉及免疫系统的疾病例如牛皮癣、肠炎症、关节炎、SLE、PSS等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可通过权利要求书实现。
本发明化合物是通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
Figure A0080633800191
其中L是H或D;Ar是苯基或被1-3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所述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并选自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炔基、苯基、卤素、硝基、氰基、NH2、NHR1、N(R1)2、NHC(O)R1或N[C(O)R1]2,其中R1相同或不同,并且是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OR2或OC(O)R2,其中R2是H、D、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SR2、CA(OR1)2或CA[OC(O)R1]2,其中A是H或D,C(O)R2、COOR3,其中R3是H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或CON(R3)2,其中R3相同或不同;Y选自H、D、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炔基、氟、氯、硝基、OR2、OC(O)R2、SR2、NH2、NHR1、N(R1)2,其中R1相同或不同,NHC(O)R1或N[C(O)R1]2,其中R1相同或不同;R是H、D、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炔基。
应当理解,式(I)的任何立体异构体也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
化合物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和24(参见第13-16页的表格)是新化合物。
                     发明详述
在下文中通过实施例、附图和表格进一步解释本发明。
                      附图描述附图1:数据代表这样的实验,其中在37℃用化合物8(○)或化合物9(●)将NHIK 3025-细胞处理20小时,同时附着在塑料Petri培养皿上。存活分数表示处理后能形成肉眼可见集落的细胞的分数。每一点代表5个平行培养皿的集落数目的平均值。标准误差小于符号的大小。附图2:数据代表这样的实验,其中在37℃用化合物5(○)或化合物7(*)将NHIK 3025-细胞处理20小时,同时附着在塑料Petri培养皿上。存活分数表示处理后能形成肉眼可见集落的细胞的分数。每一点代表5个平行培养皿的集落数目的平均值。垂直棒是指标准误差,并且在超过符号时显示。附图3:数据代表这样的实验,其中在37℃用化合物12(■)将NHIK3025-细胞处理20小时,同时附着在塑料Petri培养皿上。存活分数表示处理后能形成肉眼可见集落的细胞的分数。每一点代表5个平行培养皿的集落数目的平均值。垂直棒是指标准误差,并且在超过符号时显示。附图4:数据代表这样的实验,其中在37℃用化合物2(△)或妥卡雷琐(●)将NHIK 3025-细胞处理20小时,同时附着在塑料Petri培养皿上。存活分数表示处理后能形成肉眼可见集落的细胞的分数。每一点代表5个平行培养皿的集落数目的平均值。标准误差在超过符号大小时显示。附图5:数据代表这样的实验,其中在37℃用化合物2(■)或妥卡雷琐(▲)将NHIK 3025-细胞处理1小时。通过开始药物处理后第一个小时期间掺入的[3H]-缬氨酸的量测定蛋白合成速度。蛋白合成速度是相对于细胞中总蛋白量测定的。数据是以一式四份进行的一个实验的代表数据。标准误差在超过符号大小时显示。附图6:表示的移植到裸鼠中的肿瘤系SK-OV-3卵巢癌异种移植物的平均肿瘤生长曲线。通过每天静脉内施用1mg/kg化合物8()和7.5mg/kg化合物8(▲)来治疗小鼠。■,对照组接受0.9%NaCl。每一数据点代表4-5只小鼠相对于第一天肿瘤体积的平均体积。垂直棒代表标准误差。附图7-12:表示的是下述3组当中每一组的SK-OV-3肿瘤的形态外观:安慰剂治疗组动物(附图7和8),用1mg/kg/天化合物8治疗的组(附图9和10),和用7.5mg/kg/天治疗的组(附图11和12)。将肿瘤在福尔马林中固定,包埋在石蜡中,切成6mm切片,并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放大倍数为40倍。附图13:表示的是细胞系T-47D乳腺癌的平均球状体体积生长曲线。用溶于培养基中的0.1mM化合物8(▲)和1.0mM化合物8()处理球状体。■,对照。每个数据点代表6-11个球状体的平均球状体体积。垂直棒代表标准误差。附图14:表示的是3种进行不同处理的NHIK 3025细胞球状体的切片的显微照片,一个是未处理的对照(A),一个是用0.1mM化合物8处理4天(B),一个是用1.0mM化合物8处理4天(C)。附图15-18:数据表示的是,用化合物8处理后,在各核分裂间期阶段G1、S和G2,具有结合到细胞核中的RB-蛋白的细胞核的分数。附图19-20:NHIK 3025细胞(附图19)和T-47D-细胞(附图20)相对于对照细胞的蛋白合成速度。每个点代表从4个平行样本测定的平均值。当超过符号时,用垂直棒表示标准误差。附图21:暴露于不同苯甲醛衍生物的细胞的中值粘着力。将细胞暴露于1mM浓度的化合物1和2。附图22:将在Ex Vivo 10培养基中的外周血液单核细胞和超级抗原暴露于苯甲醛、氘代苯甲醛、化合物2或亚苄维C(2H)。通过测定在不同药物浓度下掺入的含氚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来测定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的增殖。附图23:通过腹膜内注射脾侵入Friend红白血病病毒来感染NMRI小鼠。通过每天腹膜内施用5mg/kg化合物2或化合物5来治疗感染和未感染的小鼠。治疗19天后,切下并取出脾脏进行称重。附图24:表示的是化合物1、2和5对肝脏侵入的人结肠直肠肿瘤C170HM2的作用。附图25:表示的是,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13(●)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附图26:表示的是,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14(●)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附图27:通过测定从加入测试化合物后立即开始(实心符号)或2小时后开始(空心符号)的1小时脉冲期间掺入的[3H]-缬氨酸的量,来测定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21处理的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蛋白合成速度。附图28:通过测定从加入测试化合物后立即开始(实心符号)或2小时后开始(空心符号)的1小时脉冲期间掺入的[3H]-缬氨酸的量,来测定用化合物2或化合物22处理的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蛋白合成速度。附图29:表示的是,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21(○)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附图30:表示的是,用化合物2(○)或化合物22(▲)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附图31:表示的是,用L-葡萄糖(●)或化合物21(○)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乳腺癌细胞T47-D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附图32:在用盐水(空心棒和水平条纹棒)或卵白蛋白(实心棒和垂直条纹棒)攻击并用溶剂溶液或化合物2治疗的卵白蛋白致敏小鼠中,暴露于气雾化乙酰甲胆碱24小时后的导气管的反应性。结果以算术平均值±SEM(n=9/组)表示。附图33:最后一次盐水(空心棒)或卵白蛋白(实心棒)攻击24小时后,从用溶剂溶液或化合物2治疗的卵白蛋白致敏小鼠的支气管肺泡流体中收集的嗜中性白细胞的数目。结果以算术平均值±SEM(n=9/组)表示。
Figure A0080633800221
Figure A0080633800241
Figure A0080633800251
制备
众所周知,醛在酸促下与醇进行缩合反应产生醛缩醇。同时形成副产品水。该反应是可逆的,并且在溶液中形成平衡的醛/醇和醛缩醇/水混合物。平衡的位置主要取决于每一物质的活性和浓度。为了使反应完全,通常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一种产物(醛缩醇或水)。
在本专利申请中,各种糖、去氧糖和氨基糖与醛或醛等同物缩合,形成糖-缩醛衍生物。特别优选的是再缩醛化作用策略,其中使用被保护成其二甲醇缩醛代替醛本身。然后形成副产物甲醇。将反应混合物在减压下适度加热以除去所形成的甲醇。在多种情况下,这些反应条件将驱使平衡平稳地向醛缩醇方向进行。
糖的缩醛化作用通常导致产生区域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还可以发生缩环转化,得到吡喃糖和呋喃糖的混合物,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形成二-缩醛化加合物。结果是,除非采用保护策略,通常会得到非常复杂的反应混合物。然而,经过适当地处理,特别是经液相色谱处理,出人意料地制备了纯的产物级分。用GC-MS-光谱和各种NMR技术对产品进行了鉴定。
在每一具体情况下使用的特定反应条件、溶剂和催化剂取决于反应物的溶解度和活性以及产物的性质。催化剂可以是无机酸例如硫酸,有机酸例如对甲苯磺酸,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例如大孔树脂15、路易斯酸矿物粘土例如蒙脱石K-10或载于树脂上的酸例如NafionNR 50。反应可以方便地在偶极非质子传递溶剂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或二甲氧基乙烷等中进行。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对甲苯磺酸是优选的,并且是最多使用的反应条件。
其中L是氘的式(I)化合物可以如上所述进行制备,不同的是由在甲酰基位置上氘代的醛的缩二甲醇开始。氘代苯甲醛的制备可以使用氘气在氘代溶剂中通过修改的罗森蒙德反应进行,如在EP0283139B1中所述。可以按照EP0493883A1和EP0552880A1中实施例的方法制备在苯基环中带有取代基的氘代苯甲醛衍生物。
下列实施例用于说明如何制备本发明化合物。化合物1: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如对化合物2所述,由未氘代的苯甲醛缩二甲醇开始,制备现有的化合物。通过在DMSO-d6中进行的1H NMR光谱进行结构确定:δ相对于TMS:7.58-7.29(5H,m,Ar-H),6.83(0.4H,d,OH-1-β),6.60(0.6H,d,OH-1-α),5.61(1H,s+s,缩醛-H),5.25(0.4H,d,OH-3-β),5.21(0.4H,d,OH-2-β),5.62(0.6H,d,OH-3-α),5.00(0.6H,H-1-α),4.82(0.6H,d,OH-2-α),4.49(0.4H,t,H-1-β),4.18-4.02(1H,m,H-6′-α+β),3.89-3.77(0.6H,m,H-5-α),3.75-3.57(1.6H,m,H-6″-α+βandH-3-α),3.45-3.27(2.5H,m,H-3-β,H-4-α+β,H-5-β和H-2-α)以及3.11-3.00(0.4H,m,H-2-β).化合物2: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
如EP0283139B1所述制备苯甲醛-d1并转化为苯甲醛缩二甲醇-d1。在EP0283139B1也描述了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的制备,不同的是此时优先按照另一种得到高纯度的方法制备该化合物:
将D(+)-葡萄糖(706g,3.92mol)、苯甲醛缩二甲醇-d1(571g,3.73mol)、无水DMF(1.68kg)和对甲苯磺酸(4.5g,24mmol)在通过冷却回流冷凝器部分连有真空泵的干馏装置中混合。在30托,将机械搅拌的混合物温热至最高69℃以蒸馏出甲醇,2小时后,收集235g。然后关闭回流冷凝器,并使温度升至最高73℃以蒸馏出DMF。再过2小时后,收集得到另外的1385g馏分,并中断蒸馏。
使残余物冷却至约40℃,并用5分钟加入冰/水(2.9L)。温度降至低于0℃,并且形成沉淀,部分为大块状。将该混合物转入烧杯中,并再加入8-9L冰/水以使块状物分散形成悬浮液。该悬浮液经二个凹口滤器过滤,并使两个滤饼在连有喷水真空的滤器上保留过夜,经反转漏斗,用氮气清洗每一滤饼。将滤饼涂布在两个板上,并在32℃、于真空炉中干燥20小时。真空开始设置为13mbar,然后下调至1mbar。
将粗产物重结晶(用以除去二亚苄基缩醛)并用水洗涤(以除去DMF和葡萄糖),直至除去这些污染物。因此,将粗产物(500g)溶解在热的二噁烷(800ml)中,并通过折叠滤器将该溶液加入煮沸的氯仿(9L)中。首先使该溶液冷却至室温,然后在冰浴中过夜。滤出沉淀,在滤器上干燥2小时(如上所述用氮气清洗),并在旋转蒸发器中、于31℃和真空下进一步干燥过夜。将产物(142g)悬浮在冰/水(1L)中,经上下真空滤器过滤(用200ml冰/水洗涤),并如上所述在滤器上干燥过夜。然后研磨,过筛(0.5mm栅格尺寸),并在旋转蒸发器中、于31℃真空干燥5小时。将产物(96g)再一次悬浮在冰/水(500ml)中,过滤(用150ml冰/水洗涤)并干燥(用氮气清洗7小时)。最后在研钵中研磨,过筛(0.5mm)并在真空炉中干燥。
产物为白色,经HPLC分析表明,产物为细分散的高纯度粉末。产量为95g,是理论值的10%。在DMSO-d6中进行的NMR表明α与β端基异构体的比例约为7∶3。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7.55-7.28(5.00H,m,Ar-H),6.85(0.27H,d,OH-1-β),6.58(0.71H,d,OH-1-α),5.24(0.27H,d,OH-3-β),5.19(0.28H,d,OH-2-β),5.61(0.71H,d,OH-3-α),4.99(0.72H,H-1-α),4.82(0.71H,d,OH-2-α),4.48(0.29H,t,H-1-β),4.20-4.04(1.04H,m,H-6′-α+β),3.88-3.73(0.78H,m,H-5-α),3.73-3.56(1.72H,m,H-6″-α+β和H-3-α),3.46-3.21(2.61H,m,H-3-b,H-4-α+β,H-5-β和H-2-α)和3.09-2.99(0.28H,m,H-2-β);137.881,128.854,128.042,126.435(Ar-C),100.462(缩醛-C),97.642 (C-1-β),93.211(-1-α),81.729(C-4-α),80.897(C-4-β),75.796(C-2-β),72.906(C-2-α和C-3-β),69.701(C-3-α),68.431(C-6-α),68.055(C-6-β),65.810(C-5-β)和62.032(C-5-α).化合物3: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
将D(+)半乳糖(15.0g,0.083mol)和无水DMF(80ml)在蒸馏装置中于50℃搅拌混合。向所形成的悬浮液中加入苯甲醛缩二甲醇(12.2g,0.083mol)和对甲苯磺酸(0.14g),并在喷水真空下缓缓蒸馏出甲醇/DMF。3小时后,大部分半乳糖消耗完,并在连有真空泵的旋转蒸发器中除去剩余的DMF。所形成的非常粘稠的浆状残余物经Lobar C RP-8柱纯化,用甲醇/水1∶1洗脱。冻干产物级分。
TMS衍生物的GC表明该产物主要由两种异构体组成。根据1H-、13C-、COSY-、DEPT-和C-H相关NMR谱,该产物为标题化合物的α和β端基异构体。1H-和13C NMR(D2O),δ相对于TMS:7.49-7.27(5H,m,Ar-H),5.57(1H,s,缩醛-H),5.22(0.5H,d,H-1-α),4.56(0.5H,d,H-1-β),4.23+4.18(0.5H+0.5H,d+d,H-4-α+β),4.14-3.98(2H,m,H-6-α+β),3.94-3.79(1.5H,m,H-2-α,H-3-α和H-5-α),3.69-3.49(1.5H,m,H-2-β,H-3-β和H-5-β);137.422,129.981,128.902,126.639和126.590(Ar-C),101.325(缩醛-C),96.540(C-1-β),93.161(C-1-α),76.581(C-4-α),76.093(C-4-β),71.889+71.802(C-2-β+C-3-β),69.404 (C-6-α),69.182(C-6-β),68.566+68.057(C-2-α+C-3-β),66.759(C-5-β)和62.886(C-5-α)。化合物4: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
将甲基-α-D-吡喃甘露糖(18.1g,0.093mol)、苯甲醛缩二甲醇(21.0g,0.138mol)和无水DMF(90ml)在蒸馏装置中于50-55℃搅拌混合。加入对甲苯磺酸(约0.1g),10分钟后,连接上喷水泵以蒸馏除去甲醇。4小时后,蒸发反应混合物形成白色固体。残余物用二丁基醚洗涤,过滤并将滤饼溶解在乙腈中。开始形成沉淀,并将该混合物在冰箱中放置5天。然后,滤出沉淀并蒸发滤液。残余物经Lobar C RP-8柱纯化,用30%乙腈水溶液洗脱。将4个分别洗下的产物级分冻干,合并。
TMS衍生物的GC分析表明产物中的95面积%为单缩醛。该单缩醛由4个峰组成整体,积分面积分别是0.4、3.2、94.1和2.4%。根据1H-、13C-、COSY-、DEPT-和C-H相关NMR谱以及GC/MS光谱,主要产物与标题化合物一致。1H-和13C NMR(丙酮-d6),δ相对于TMS:7.54-7.30(5H,m,Ar-H),5.60(1H,s,缩醛-H),4.71(1H,s,H-1),4.34(1H,宽  s,OH),4.22-4.02(2H,m+宽 s,H-6′+OH),3.94-3.82(3H,m,H-2,H-3和H-4),3.80-3-60(2H,m,H-5+H-6″)和3.39(3H,s,CH3);139.264,129.396,128.662和127.211(Ar-C),102.825(C-1),102.468(缩醛-C),79.888(C-4),72.090(C-3),69.308(C-6),69.127(C-2),64.363(C-5)和54.921(CH3).化合物5: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
如EP0283139B1所述制备苯甲醛-d1并转化为苯甲醛缩二甲醇-d1
将2-去氧-D-葡萄糖(10g,60.9mmol)、无水DMF(35ml)、苯甲醛缩二甲醇-d1(11.7g,76.4mmol)和对甲苯磺酸(70mg,0.37mmol)在氮气氛下混合,得到白色浆状物。温热至45-50℃,在1/2小时内形成无色溶液。连接真空泵以经过冷却柱除去甲醇(防止损失苯甲醛缩二甲醇-d1)。在4.5小时内,将压力由70mbar逐步下调至20-30mbar,并保持温度在40-45℃。然后停止蒸馏,重组装置,不使用柱子,并通过在50-55℃和最大真空下短路径蒸馏除去DMF。残余物为略带黄色的浆状物。
将1/4的浆状物溶解在微碱性(NaHCO3)的甲醇/水60/40中,经Merck LiChroprep RP-8反相柱纯化,用甲醇/水60/40洗脱。浓缩产物级分以除去甲醇,并冻干得到白色、蓬松的固体。将4个分别洗下的产物合并,得到3.5g产物,为理论值的23%。
TMS-衍生物的GC分析和NMR光谱证明该产物由α和β端基异构体的1∶1混合物组成。1H-和13C NMR(DMSO-d6),δ(ppm)相对于TMS:7.52-7.28(m,5H,Ar-HI+II),6.9-6.65(宽 s,1/2H,OH-1II),6.55-6.32(宽s,1/2H,OH-1I),5.25-5.12(m,1H,OH-3II和H-1I),5.12-5.0(d,1/2H,OH-3II),4.84-4.73(dd,1/2H,H-1II),4.20-4.02(m,1H,H-6I+II),3.98-3.73(m,1H,H-3I和H-5I),3.73-3.58(m,1.5H,H-6′I+II和H-3II),3.42-3.18(2.5H,H-4I+II和H-5II和H2O),2.10-1.86(m,1H,H-2I+II)和1.62-1.34(m,1H,H-2′I+II);137.979,137.926,128.841,128.036和126.432(Ar-CI+II),101.5-100.0(缩醛-CI+II),94.057和91.424(C-1I+II),83.916和83.093(C-4I+II),68.374和68.119(C-6I+II),66.889,66.092,64.174和62.604 (C-3I+II和C-5I+II)和41.932和40.051(C-2I+II).化合物6: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将4-甲酰基苯甲酸甲酯(100g,0.609mol)、甲醇(91.5g,2.86mol)、原甲酸三甲酯(71g,0.67mol)和浓盐酸(165μl)在500ml三颈瓶中混合。几分钟内,浆状物变为略带黄色的溶液,并且温度从15℃自然升至30℃。搅拌15分钟后,使反应混合物在58℃再回流25分钟,然后冷却至10℃(冰/水)。将KOH(8.3g)溶解在甲醇(53ml)中制备碱性溶液,并将7ml该溶液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在10℃搅拌25分钟后,重新组装用于短路径蒸馏的反应器,真空(水泵)除去所有挥发性物质。然后用真空泵继续蒸馏,在112-114℃/0.5mbar收集无色油。该油变为无色固体,熔点32-33℃,经NMR鉴定为4-甲酰基苯甲酸甲酯缩二甲醇。产量108.75g,是理论值的85%。
将D(+)-葡萄糖(8.0g,44.4mmol)、无水DMF(25ml)、4-甲酰基苯甲酸甲酯缩二甲醇(10.4g,49.5mmol)和对甲苯磺酸在50℃和氮气氛下混合,得到白色悬浮液。该装置经垂直的冷凝器连接真空泵,并在80-100mbar和55℃蒸发甲醇。真空逐渐降至40mbar,保持温度在55-60℃。反应混合物逐渐澄清,最终变得透明。8小时后,停止蒸馏,并重新组装该装置以用于短路径蒸馏DMF。残余物为略带黄色的浆状物。
将该浆状物溶解在温热的100mg NaHCO3在20ml甲醇和8ml水中的溶液中,加入100ml乙酸乙酯使其沉淀。经过滤从母液中分离沉淀,用冷水(4×15-20ml)洗涤,并转入旋转蒸发瓶中。加入乙酸乙酯并蒸发两次去湿。产物最终在高真空下干燥。从母液中滤出更多的沉淀,洗涤并干燥,得到第二批产物。合并两批产物,得到1.94g纯化产物,为理论值的13%。
TMS-衍生物的GC分析表明为两种异构体的2∶1混合物。1H-和13C NMR(DMSO-d6),δ(ppm)相对于TMS:7.99和7.61(dd,2+2H,糠基-H),6.87(d,0.67H OH-1II),6.59(d,0.28H,OH-1I),5.68(s+s,1H,缩醛-HI+II),5.29(d,0.68H,OH-3II),5.21(d,0.67H,OH-2II),5.16(d,0.31H,OH-3I),5.00(t,0.30H,H-1I),4.85(d,0.28H,OH-2I),4.48(t,0.73H,H-1II),4.25-4.08(m,1.14H,H-6),3.95-3.77(m,3.43H,OCH3和H-5I),3.78-3.59(m,1.40H,H-3I和H-6′),3.49-3.23(m,3.59H,H-4I和II,H-5II,H-2I和H-3II),3.10-2.98(m,0.72H,H-2II);165.978,142.553,142.553,129.959,129.067,126.763,99.982,99.812,97.661,93.238,81.794,81.794,80.963,75.808,72.902,69.658,68.487.68.110,65.714,61.952和52.253.化合物7: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
将12-去氧-D-葡萄糖(10.0g,60.9mmol)、无水DMF(34ml)、苯甲醛缩二甲醇(11.6g,76.2mmol)和对甲苯磺酸(70mg,0.37mmol)在氮气氛下混合,得到白色浆状物。在室温搅拌反应混合物30分钟,并温热至45-50℃,固体逐渐溶解。经冷却柱(防止损失苯甲醛缩二甲醇)连接上真空泵以除去甲醇,继续反应4.5小时。然后中断反应,取走柱子,并在50-55℃和最大真空下短径蒸馏除去DMF。残余物为略带黄色的浆状物。
将该浆状物溶解在微碱性(NaHCO3)的甲醇/水60/40中,经MerckLiChroprep RP-8反相柱纯化,用甲醇/水60/40洗脱。浓缩产物级分以除去甲醇,冻干得到白色、蓬松的固体。将4个分别洗下的产物合并,得到3.18g产物,为理论值的21%。
TMS-衍生物的GC分析和NMR光谱证明该产物由α和β端基异构体的1∶1混合物组成。1H NMR(DMSO-d6),δ(ppm)相对于TMS:7.52-7.30(m,5H,Ar-HI+II),6.85-6.68(宽s,1/2H,OH-1II),6.50-6.35(宽s,1/2H,OH-1I),5.61(s+s,1H,缩醛-HI+II),5.23-5.12(m,1H,OH-3II和H-1I),5.12-5.02(d,1/2H,OH-3II),4.84-4.74(dd,1/2H,H-1II),4.20-4.04(m,1H,H-6I+II),3.98-3.74(m,1H,H-3I和H-5I),3.74-3.57(m,1.5H,H-6′I+H和H-3II),3.42-3.18(2.5H,H-4I+N和H-5II和H2O),2.08-1.88(m,1H,H-2I+II)和1.62-1.32(m,1H,H-2′I+II).化合物8: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
如EP0283139B1所述,制备苯甲醛-d1并转化为苯甲醛缩二甲醇-d1
将苯甲醛缩二甲醇-d1(8.7g,56.8mmol)、N-乙酰基-D-葡萄糖胺(10.0g,45.2mmol)、无水DMF(30ml)和对甲苯磺酸(88mg,0.46mmol)在氮气氛下混合,得到白色悬浮液。在50℃搅拌反应混合物45分钟,然后通过垂直的冷凝器连接真空泵,并在55℃/60-70mbar继续反应2小时。重新组装该装置以通过短径除去DMF,并在55-60℃和最大真空下再蒸馏1小时。残余物为黄白色软固体。
将NaHCO3(150mg)与30ml甲醇/水(3∶2)混合制备溶液,并通过加入该溶液中和残余物。滤出所形成的乳状浆状物,用1%NaHCO3溶液洗涤2-3次,并用乙醚洗涤数次。经分析该产物具有足够的纯度(GC),真空干燥。产量8.8g,为理论值的63%。
TMS-衍生物的GC分析表明产物为1∶1的异构体混合物。在DMSO-d6溶液中的NMR光谱表明产物为3∶1端基异构体混合物。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7.83(s+s,1H,NH)7.51-7.28(m,6H,Ar-H),7.0-6.2(宽s,1H,OH-1),5.65-5.05(宽s,1H,OH-3),4.99(d,1H,H-1I),4.61(d,0.3H,H-1II),4.21-4.03,3.92-3.67和3.51-3.22(m,6H,H-2,H-3,H-4,H-5和H-6)和1.85(s+s,3H,CH3);169.452(C=O),137.818,128.869,128.035和126.438(Ar-C),100.505(缩醛-C),96.056,91.500,82.471,81.505,70.549,68.300,67.961,67.218,65.906,62.123,58.038,54.790(糖-C)和23.123和22.674(CH3).化合物9: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将3-硝基苯甲醛(100g,0.66mol)、甲醇(99g,3.1mol)、原甲酸三甲酯(77.3g,0.73mol)和浓盐酸(165μl)在500ml三颈瓶中混合,形成黄色浆状物,其在5分钟内变为溶液。该反应混合物在约50℃回流15分钟,然后用冰/水冷却至10℃。将KOH(2.5g)溶解在甲醇(16ml)中,通过加入6.6ml该溶液使反应混合物终止反应。继续搅拌15分钟,重新组装反应器以用于短径真空蒸馏。在水泵真空下蒸馏除去挥发性物质(CH3OH+HCOOCH3),停止蒸馏并连接真空泵。然后继续蒸馏,在93-97.5℃/20mbar蒸馏出黄色油。该油经NMR鉴定为高纯度3-硝基苯甲醛缩二甲醇。产量127g,为理论值的97.6%。
将3-硝基苯甲醛缩二甲醇(5.5g,0.028mol)、N-乙酰基-D-葡萄糖胺(5.0g,0.023mol)、对甲苯磺酸(50mg,0.263mmol)和无水DMF(15ml)在50℃搅拌混合,形成微黄色悬浮液。1/2小时后,连接真空泵,并在56℃/50mbar继续反应11小时。蒸发反应混合物,残余物在小体积微碱性(NaHCO3)水和氯仿之间分配。水相(形成乳酪样悬浮液)用氯仿再萃取两次并过滤,用水和乙醚洗涤数次。真空干燥产物,形成略带棕色的粉末。产量570mg,为理论值的7%。
TMS-衍生物的GC分析表明产物由2∶1的两种异构体组成。NMR光谱表明产物为α和β的端基异构体混合物。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8.4-8.1(m,2H,Ar-H),8.05-7.79(m,2H,Ar-H),7.79-7.60(t,1H,NH),6.80(d,1H,OH-1),5.81(s+s,1H,缩醛H),5.30和5.18(s+s,1/2H+1/2H,H-1),4.30-4.10,3.93-3.3(m,6H,H-2-H-6)和1.85(d,3H,CH3);169.331(C=O),147.490,139.544,133.018,129.862,123.732,120.884(Ar-C),99.000,98.806(缩醛-C),95.924,91.406,82433,81.454,70.320,68.240,67.907,67.020,65.574,61.833,57.875,54.609(糖-C),23.014和22.557(CH3).化合物10: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
如EP0283139B1所述制备苯甲醛-d1并转化为苯甲醛缩二甲醇-d1
将D(+)-半乳糖(15.0g,0.0833mol)和无水DMF(80ml)在蒸馏装置中于45℃搅拌。加入苯甲醛缩二甲醇-d1(12.8g,0.0836mol)和对甲苯磺酸(0.14g),真空(水泵)缓缓蒸馏出甲醇和DMF。3小时后,连接真空泵,蒸馏出剩余的DMF。将各部分残余物溶解在含有NaHCO3(11mg/ml)的甲醇/水(1∶1)中,并在Lobar C RP-8柱上纯化,用甲醇/水(1∶1)洗脱。将7个分别洗下的产物级分冻干,合并得到白色蓬松的产物。产量6.62g,为理论值的30%。
GC和NMR分析表明该产物由1∶1的端基异构体组成。
                                                             1H-和13CNMR(DMSO-d6),δ相对于TMS:7.52-7.30(m,5H,Ar-H),6.62(0.5H,d,OH-1-β),6.32(0.5H,d,OH-1-α),5.05(0.5H,t,H-1-α),4.85+4.69+4.49(1H+0.5H+0.5H,m+d+d,OH-2+OH-3),4.35(0.5H,t,H-1-β),4.12-3.92+3.81-3.71+3.69-3.59+3.49-3.39+3.39-3.28(3H+1H+0.5H+1H+2H m+m+m+m+m,H-2-H-6+H2O);138.753,138.690,128.607,128.319,127.913和126.3(Ar-C),99.345(缩醛-C),97.307和93.178(C-1),76.738和76.158(C-4),72.101,71.605,68.947,68.862,68.486和67.730(C-2,C-3和C-6)和65,829和62.068(C-5).化合物11: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
如EP0283139B1所述制备苯甲醛-d1并转化为苯甲醛缩二甲醇-d1
在蒸馏装置中于40℃搅拌D(+)-甘露糖(15.0g,0.0833mol)和无水DMF(70ml),加入亚苄基缩二甲醇-d1和对甲苯磺酸(0.14g),形成澄清的溶液。连接真空泵,并在70-20 mbar和45-50℃缓缓蒸馏出甲醇和DMF。3小时后,在最大真空下除去剩余的DMF,得到略带黄色的浆状物。
残余物用乙醚反复洗涤,以除去亲脂性物质。将各部分粗产物溶解在微碱性(NaHCO3)甲醇/水(3∶2)中,并用Lobar C RP-8柱纯化,用甲醇/水(3∶2)洗脱。TMS-衍生物的GC分析表明产物由10∶3∶1∶4的4种异构体组成。再用甲醇/水(1∶4)洗脱,得到白色蓬松的产物,经GC分析表明仅由70/30的2种异构体组成。产量1.42g,为理论值的6.4%。
根据1H-、13C-、COSY-、DEPT-和C-H相关NMR谱,证明该化合物的结构,并发现α和β端基异构体的平衡比例为1∶8。
主要异构体的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7.5-7.28(m,5H,Ar-H),6.56(d,1H,OH-1),5.0-4.85(m,3H,H-1,OH-2和OH-3),4.10-4.02(m,1H,H-6),3.63-3.40(m,5H,H-2,H-3,H-4,H-5和H-6′);138.045,128.825,128.029,126.438(Ar-C),100.802(缩醛-C),95.233(C-1),78.987(C-4),72.032(C-3),68.317(C-6),67.252(C-2),63.495(C-5).化合物12: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半乳糖
向搅拌着的N-乙酰基-D-半乳糖胺(1.50g,6.77mmol)的乙腈(37ml)悬浮液中加入苯甲醛缩二甲醇(2.0ml,14mmol),然后加入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5mg)。然后将反应混合物放置在温热的(60℃)油浴中,并在氮气氛下搅拌3小时,在此期间形成稠的白色沉淀。然后将反应混合物过滤,固体用冷的二氯甲烷(约2ml)洗涤,之后在氮气流下连续吸滤。将白色粉末置于预先称重的玻璃瓶中,并在真空(0.06mbar)下放置72小时,得到纯的目的产物,仅为α-异构体(1.74g,83%)。1H NMR δH(300MHz;d6-DMSO)1.83(3H,s,CH3),3.80-4.17(6H,m,H-2,H-3,H-4,H-5和H-6),4.65(1H,d,OH-3),5.06(1H,t,H-1),5.59(1H,s,ArCH),6.52(1H,d,OH-1),-7.33-7.55(5H,m,ArH)和7.69(1H,d,NH);13C NMR δc{1H}(75MHz;D6-DMSO)23(CH3),50,62,65,69和76(C-2,C-3,C-4 C-5 C-6),91(C-1),100(ArCH),126,128,128和138(芳族C)和170(C=O).化合物13: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如对化合物9所述制备3-硝基苯甲醛缩二甲醇。
将3-硝基苯甲醛缩二甲醇(21.9g,0.11mol)、D(+)-葡萄糖(16.0g,0.09mol)、对甲苯磺酸(100mg,0.5mmol)和无水DMF(50ml)在氮气氛下混合,并在58℃搅拌25分钟。连接真空泵,经冷却柱,在55-60℃和30-40mbar条件下缓缓蒸馏甲醇和DMF4小时15分钟。重新组装该装置,短径蒸馏除去大部分DMF,并继续蒸馏1.5小时。残余物是略带黄色的浆状物。
将该浆状物溶解在微碱性(NaHCO3)甲醇/水60∶40中,并在LobarC RP-8柱上纯化,用甲醇/水60∶40洗脱。蒸发产物部分(以除去甲醇),冻干,合并,得到5g白色蓬松的固体。再次纯化该产物,用甲醇/水40∶60洗脱,得到足够纯度的标题化合物。产量3.3g,为理论值的12%。GC分析表明该产物有70∶30的两种异构体组成。1H NMR(DMSO-d6),δ相对于TMS:8.33-7.63(5H,m,Ar-H),6.89+6.60(1H,d+d,OH-1-I+II),5.78(1H,s+s,缩醛-H-I+II),5.34(0.65H,d,OH-3-II),5.75+5.71(1.12H,d+d,OH-2-II+OH-3-I),4.99(0.56H,m,H-1-I),4.88(0.32H,OH-2-I),4.49(0.74H,m,H-1-II),4.28-4.12(1H,m,H-6′-I+II),3.85-3.53(2.27H,m,H-3-I,H-5-I和H-6″-I+II),3.49-3.32(2.58H,m,H-2-I,H-3-II,H-4-I+H和H-5-II)和3.12-2-98(0.85H,m H-2-II).化合物14: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将2-羟基苯甲醛(16.0g,0.13mol)、D-葡萄糖(23.6g,0.13mole)和对甲苯磺酸(催化量)在DMF(100ml)中混合。该混合物在约60℃加热0.5小时,得到溶液。该反应通过TLC分析进行监测(硅胶,乙酸乙酯)。在20℃保持20小时后,将该混合物在60℃加热1小时两次,然后在60℃减压蒸发以除去大部分DMF。加入乙酸乙酯(约100ml),得到沉淀。倾析出溶液,经TLC分析并减压蒸发,得到油。将该油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加入硅胶(120g,200-500μm)并蒸发溶剂。约一半产物经硅胶色谱(550ml,30-60μm)纯化,用乙酸乙酯作洗脱剂。收集100ml级分,并将级分15-25减压蒸发,得到油(3.4g)。其中掺杂有大量的DMF。通过加入约20ml同样的溶剂沉淀出仅微溶于氯仿的该产物。用氯仿洗涤并干燥,得到固体(1.86g)。剩余的产物经色谱纯化,沉淀得到2.43g产物,从母液中进一步沉淀回收得到1.6g产物。总产量5.85g,是理论值的16%。
根据NMR和TLC分析,该产物掺杂有少量2-羟基苯甲醛和葡萄糖。如上所述进行色谱纯化,得到基本上不含杂质的产物。NMR谱表明该产物由α和β端基异构体的混合物组成。在DMSO-d6中,端基异构体的比例最初为α/β=2∶1,但是该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硅烷化衍生物的GC光谱显示两个峰,为2∶1。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9.50(s,1H,Ar-OH),7.30(m,1H,Ar-H-6),7.09(m,1H,Ar-H-4)6.80-6.68(m,2.34H,Ar-H-3+Ar-H-5)+OH-1-β),6.48(d,0.67H,OH-1-α),5.71(s,缩醛-H-α+β),5.10(t,0.65H,OH-2-β+OH-3-β),4.97(d,0.63H,OH-3-α),4.90(t,0.66H,H-1-α),4.71(d,0.65H,OH-2-α),4.39(t,0.39H,H-1-β),4.10-3.93(m,1.13H,H-6′-α+β),3.80-3.67(m,0.71H,H-5-α),3.60-3.45(m,1.73H,H-3-α和H-6″-α+β),3.35-3.14(m,3.31H,H-4-α+β,H-2-α,H-3-β,H-5-β和H2O),3.00-2.95(m,0.42,H-2-β);154.72,154.69,130.11,127.85,127.77,124.44,124.38,118.97和115.69(Ar-C),97.95(C-1-β),96.95和96.87(缩醛-C),93.50(C-1-α),82.35 (C-4-α),81.52 (C-4-β),76.04(C-2-β),73.32(C-3-β),73.19(C-2-α),70.04(C-3-α),68.98 (C-6-α),68.61(C-6-β),66.24(C-5-β)和62.46(C-5-α).化合物15: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向2-羟基苯甲醛(10.7ml,0.100mol)和原甲酸三甲酯(11.0ml,0.100mol)中加入催化量的对甲苯磺酸。60分钟后,加入2-去氧-D-葡萄糖(16.4g,0.100mol)和DMF(300ml),并将该混合物迅速地加热至约60℃。10分钟后,TLC分析表明存在产物,25小时后加入小量的吡啶。取出样品,经色谱纯化(乙酸乙酯/甲醇9∶1),得到不纯的级分。经用少量庚烷/乙酸乙酯(1∶4)纯化后,收集相当纯产物的级分。真空蒸发剩余的反应混合物,将残余物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加入硅胶(200-500μm),真空下蒸发溶剂。经色谱纯化(庚烷/乙酸乙酯1∶4),得到约2g产物,为中等纯度。
中等的收率被怀疑是由于不需要长时间反应,并重复制备,在2.5小时后加入吡啶。如上所述进行后处理和色谱纯化,得到2.4g不纯的产物。混合收集的产物并再次进行色谱纯化(庚烷/乙酸乙酯1∶4),得到白色固体。产量4.1g,是理论值的7%。NMR分析显示为预期产物的纯谱,但是也有少量杂质信号(信号大约在1ppm;杂质可能是由溶剂引入的)。反复进行色谱纯化产物会导致大量损失物料,并且最终仅分离出1.2g。NMR谱表明α∶β异构体的比例约为1∶1。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9.56(s,1H,Ar-OH),7.41-7.29(m,1H,Ar-H),7.18-7.06(m,1H,Ar-H),6.86-6.70(m,2.54H,Ar-H+OH-1-β),6.40(d,0.50H,OH-1-α),5.83和5.80(s+s,1H,缩醛-H),5.17(t,0.51H,H-1-α),5.11(d,0.46H,OH-3-β),5.03(d,0.50H,OH-3-),4.79(t,0.46H,H-1-β),4.14-3.95(m,1.25H,H-6-α+β)+EtOAc),3.91-3.72(m,1.11H,H-3-α+H-5-α),3.72-3.57(m,1.48H,H-3-β+H-6′-α+β),3.36-3.16(m,1.39H,H-4-α+β,H-5-β+H2O),2.05-1.86(m,0.93H,H-2-α+β+EtOAc)1,63-1.47(m,0.51H,H-2′-α)和1.47-1.32(m,0.48H,H-2′-β);154.71和154.66(Ar-C-OH),130.09,127.88,127.78,124.54,124.48,118.96,118.93,115.67(Ar-C),97.06和97.00(缩醛-C),94.36(C-1-β),91.71(C-1-α),84.52和83.70(C-4),68.92和68.68(C-6),67.24(C-3-β),66.52(C-5-β),64.50(C-3-α),63.03(C-5-α)和42.29(C-2).化合物16: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向2-羟基苯甲醛(10.7ml,0.100mol)和原甲酸三甲酯(11.0ml,0.100mol)中加入催化量的对甲苯磺酸。温度将自动升至约60℃,并把该混合物静置约2小时,然后加入N-乙酰基葡萄糖胺(20.3g,0.092mol)和DMF(150ml)。将该反应混合物在20℃搅拌30分钟,然后迅速加热至50℃。大部分N-乙酰基葡萄糖胺溶解了,并且TLC-分析表明其已经基本上转化成了预期产物。然后再将该混合物迅速加热至约50℃,并在20℃/15mmHg下将挥发性组分蒸发。将该轻度混浊的反应混合物在20℃保持4天。加入少量吡啶,并将大部分溶剂在60℃/15mmHg下蒸发,获得了油状物。将该油状物加到乙酸乙酯(350ml)中,获得了少量沉淀,倾出溶液并与硅胶(200g,200-500μm)一起蒸发。
将一小部分产物通过硅胶(550ml,30-60μm)色谱法纯化,用乙酸乙酯洗脱,并收集100ml级分。在级分58后,将洗脱剂变为乙酸乙酯/甲醇9∶1,并在下20个级分内收集产物。将产物级分蒸发,获得了3.3g固体。通过硅胶色谱纯化余下的产物,用乙酸乙酯/甲醇9∶1洗脱又得到21g固体产物。通过将细分散的产物与乙酸乙酯(200ml)搅拌2小时来除去DMF。过滤,用乙酸乙酯洗涤并干燥,获得了16.7g纯产物,收率为56%。硅烷化衍生物的GC分析表明产物是5∶1异构体混合物,其中一个异构体占优势。在DMSO-d6中进行的NMR分析表明β异构体是α异构体的4-5倍。1H-和13C NMR in(DMSO-d6),δ相对于TMS:9.59(s,1H,Ar-OH),7.80(d,1H,NH),7.38(t,1H,Ar-H),7.17(t,1H,Ar-H),6.86-6.72(m,3H,Ar-H和OH-1-α+β),5.82(s+s,1H,缩醛-H),5.17(d,0.22H,OH-3-β),5.10-4.98(m,1.54H,OH-3-α和H-1-α),4.61(t,0.21H,H-1-β),4.17-4.10(m,0.24H,H-6′-β),4.10-4.03(m,0.78H,H-6′-α),3.90-3.80(m,0.80H,H-5-α),3.79-3.61(m,2.53H,H-6″-α+β,H-3-α和H-2-α),3.61-3.53(m,0.26H,H-3-β)和3.46-3.28(m,3.58H,H-2-β,H-4-α+β,H-5-β和H2O);169.81,169.77(C=O),154.70,130.15,127.86,127.75,124.41,124.36,118.97和115.70(Ar-C),97.00和96.86(缩醛-C),96.34(C-1-β),91.81(C-1-α),83.08和82.12(C-4),70.92和67.58(C-3),68.86和68.52(C-6),66.34和62.58(C-5),58.33和55.08(C-2),23.46和23.00(CH3).化合物17: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
将催化量的对甲苯磺酸加到2-羟基苯甲醛(10.7ml,0.100mol)和原甲酸三甲酯(11.0ml,0.100mol)中。搅拌60分钟后,加入D-半乳糖(18.0g,0.100mol)和DMF(300ml),将该混合物迅速加热至60℃。该反应混合物在几分钟内变均匀,并且TLC分析表明存在产物。20小时后加入少量吡啶,除去大多数溶剂,如上所述将残余物施加到硅胶上。柱色谱法(乙酸乙酯/甲醇9∶1)以高收率获得了所需产物(约17g),只有DMF杂质。重复进行色谱纯化,获得了4.9g纯产物,以及约10g含有少量百分比DMF杂质的产物。NMR光谱表明α与β异构体的比例是77∶23。而且GC分析表明硅烷化衍生物表现出具有类似比例的两个峰。
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9.28(s,1H,Ar-OH),7.43-7.34(m,1H,
Ar-H),7.19-7.13(m,1H,Ar-H),6.85-6.76(m,2H,Ar-H),6.63(d,0.23H,OH-1-β),6.30
(d,0.76H,OH-1-α),5.75(s,1H,缩醛-H),5.06(t,0.76H,H-1-α),4.84(d,0.23H,
OH-2-β),4.79(d,0.22H,OH-3-β),4.60(d,0.76,OH-3-α),4.54(d,0.78,OH-2-α),4.34
(t,0.23H,H-1-β),4.13-3.87(m,3H,H-4-α+β和H-6-α+β),3.79-3.70(m,1.55H,H-3-α
和H-5-α),3.66-3.59(m,0.78H,H-2-α),3.45-3.36(m,0.49H,H-3-β和H-5-β)和
3.36-3.27(m,0.95H,H-2-β和H2O);154.76,154.70,129.96,128.08,128.03,125.18,
125.06,118.95,118.88和115.69(Ar-C),97.57(C-1-β),96.68和96.49(acetal-C),
93.49(C-1-α),77.19和76.62(C-4),72.36和71.88(C-2-β和C-3-β),69.30和
69.19(C-6),68.79和67.99(C-2-α和C-3-α),66.10和62.33(C-5).化合物18: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
将催化量的对甲苯磺酸加到2-羟基苯甲醛(0.65ml,6.1mmol)和原甲酸三甲酯(0.63ml,6.1mmol)中。1小时后,加入2-去氧-D-半乳糖(1g,0.61mol)和DMF(25ml),将该混合物迅速加热至60℃以形成均匀溶液。TLC分析表明在10分钟内形成了产物。2.5小时后加入吡啶,如上所述进行后处理。进行色谱纯化,用乙酸乙酯洗脱分离效果不佳,将洗脱液换成乙酸乙酯/甲醇95∶5,获得了98mg(6%)相当纯的产物。NMR光谱表明存在比例为3∶2的两种异构体。1H NMR(DMSO-d6),δ相对于TMS:9.26(s,1H,Ar-OH),7.48-7.37(m,1H,Ar-H),7.23-7.10(m,1H,Ar-H),6.86-6.73(m,2H,Ar-H),6.62(d,0.31H,OH-1-β),6.21(d,0.48H,OH-1-α),5.80(s,1H,缩醛-H),5.31(s,0.49H,H-1-α),4.78(d,0.31H,OH-3-β),4.67(d,0.94H,OH-3-α+H-1-β),4.07-3.79(m,3.49H,H-4-α+β,H-6-α+β+H-3-α),3.70(m,0.95H,H-5-α+H-3-β),3.33(m,H-5-β+H2O),1.89-1.77(m,0.53H,H-2-α),1.77-1.62(m,0.90H,H-2-β+H-2′-β)和1.72-1.51(m,0.53H,H-2′-α);154.79和154.76(Ar-C-OH),129.96,128.12,125.24,125.15,118.94,118.88和115.69(Ar-C),96.62和96.45(缩醛-C),94.21(C-1-β),91.66(C-1-α),75.80和74.71(C-4),69.86和69.61(C-6),67.47(C-3-β),66.35(C-5-β),63.43(C-3-α),62,38(C-5-α)和37.09和34.23(C-2).化合物19: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
将少量对甲苯磺酸加到2-羟基苯甲醛(0.48ml,4.5mmol)和原甲酸三甲酯(0.47ml,4.5mmol)中。60分钟后,加入N-乙酰基半乳糖胺(1.0g,4.5mmol)和DMF(25ml),将该反应混合物迅速加热至50℃以获得均匀溶液。15分钟后TLC分析表明存在产物。2.5小时后加入少量吡啶,将大多数DMF减压除去。如上所述将产物施加到硅胶上,并用乙酸乙酯/甲醇9∶1洗脱,获得了444mg(30%)本标题化合物。NMR光谱表明主要存在一种异构体,可能是α异构体。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主要异构体):9.34(s,1H,Ar-OH),7.63(d,1H,NH),7.47-7.39(m,1H,Ar-H),7.21-7.14(m,1H,Ar-H),6.87-6.79(m,2H,Ar-HH),6.52(d,0.96H,OH-1),5.80(s,1H,缩醛-H),5.08(t,0.97H,H-1),4.58(d,1H,OH-3),4.12(d,1H,H-4),4.08-3.98(m,2H,H-2+H-6),3.98-3.89(m,1H,H-6′),3.89-3.79(m,1H,H-3),3.78(s,1H,H-5)和1.83(s,3H,CH3);169.92(C=O),154.69(Ar-C-OH),130.00,128.05,125.15,118.98和115.68(Ar-C),96.40(缩醛-C),91.72(C-1),76.45(C-4),69.37(C-6),65.75(C-3),62.27(C-5),50.57(C-2)和23.09(CH3).化合物20: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
将催化量的对甲苯磺酸加到2-羟基苯甲醛(10.7ml,0.100mol)和原甲酸三甲酯(11.0ml,0.100mol)中。60分钟后,加入D-甘露糖(18g,0.100mol)和DMF(300ml),将该反应混合物迅速加热至约60℃。20分钟后该反应混合物几乎均匀,TLC分析表明存在产物。2.5小时后,加入少量吡啶,将大多数DMF减压蒸发除去。将残余物溶于乙酸乙酯中(加入少量甲醇以获得均匀体系),加入硅胶(200-500μm),将溶剂真空蒸发。将少量粗产物进行色谱纯化(乙酸乙酯/甲醇9∶1),通过NMR分析证实了产物。将其余粗产物进行色谱纯化,获得了7.7g产物,具有大量DMF杂质。为了除去DMF,将产物与氯仿搅拌,然后过滤,获得了7.1g固体产物,其中含有约20mol%DMF。将产物与约300ml乙酸乙酯搅拌20小时,过滤,获得了1.7g基本上不含DMF的微红色晶体。色谱纯化得到不含DMF的产物,但产物轻微变色。将滤液蒸发,通过色谱法纯化残余物,又获得了3.5g产物。总共分离到了4.7g产物,收率为16%。NMR光谱表明化合物主要以α异构体存在(α∶β~85∶15)。1H-和13C NMR(DMSO-d6),δ相对于TMS(主要异构体):9.51(s,1H,Ar-OH),7.42-7.29(m,1H,Ar-H),7.22-7.11(m,1H,Ar-H),6.83-6.72(m,2H,Ar-H),6.52(d,0.73H,OH-1),5.79(s,0.72,缩醛-H),4.96-4.79(m,2.88H,H-1,OH-2+OH-3),4.04-3.98(m,0.58H,H-6)3.83-3.68(m,2.52H,H-3,H-4+H-5)和3.68-3.54(m,2.84H,H-2+H-6′);154.65(Ar-C-OH),130.07,127.84,124.56,118.92和115.69(Ar-C),97.29(缩醛-C),95.51(C-1),79.55(C-4),72.38(C-2),68.88(C-6),67.53(C-3)和63.87(C-5).化合物21:4,6-O-亚苄基-L-吡喃葡萄糖
在蒸馏装置内将L-(-)-葡萄糖(5.0g,27.8mmol)、苯甲醛缩二甲醇(4.66g,30.6mmol)和对甲苯磺酸(32mg,0.17mmol)在无水DMF(20ml)中混合。将水泵经由短路径连接在真空下除去甲醇和DMF。该无色悬浮液在55℃于0.5小时内溶解,将所得溶液在120mbar下搅拌0.5小时,同时将温度逐渐增加至65℃。将真空增加至最大,并将该反应混合物进一步蒸发45分钟。在蒸馏结束时将温度增加至75℃。残余物是淡黄色糖浆状物,通过加入NaHCO3(29mg)将其中和,并冷却。
将粗产物溶于甲醇(10ml)中,并在反相RP-8柱上纯化,用甲醇/水1∶1洗脱。合并产物级分,并蒸发以除去甲醇。将残余溶液用水进一步稀释,并冷冻干燥。收集得自3批单独操作的白色蓬松固体,总共获得了2.42g产物,收率为32.5%。
硅烷化样本的GC色谱分析表明产物由比例为35/65的两种异构体(α和β异头物)组成。DMSO-d6中的1H NMR移位与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类似:
                                  7.51-7.30(5H,m,Ar-H),6.86(0.6H,宽s,OH-1-β),6.58(0.3H,宽s,OH-1-α),5.58(0.9H,s+s,缩醛-H-α+β),5.23(0.7H,d,OH-3-β),5.20(0.6H,d,OH-2-β),5.11(0.4H,d,OH-3-α),5.00(0.4H,H-1-α),4.82(0.3H,d,OH-2-α),4.47(0.7H,d,H-1-β),4.21-4.08(1H,m,H-6′-α+β),3.87-3.73(0.4H,m,H-5-α),3.73-3.59(1.3H,m,H-6″-α+β和H-3-α),3.46-3.22(3.7H,m,H-3-β,H-4-α+β,H-5-β和H-2-α)和3.09-2.99(0.6H,m,H-2-β).化合物22:4,6-O-(亚苄基-d1)-L-吡喃葡萄糖
将L-葡萄糖(5.14g,28.6mmol)在DMF(20ml)中加热至95℃直至形成澄清溶液。然后将该反应瓶转移到65℃的水浴中,并加入对甲苯磺酸(33mg,0.17mmol)。然后在80mbar的调控水泵真空下,用20分钟以上通过注射器将亚苄基二甲缩醛-d1(4.7ml,31mmol)滴加到该搅拌着的葡萄糖溶液中。然后将DMF在真空下(2mbar)于65℃蒸发,获得了颜色非常浅的黄色油状物,向其中加入NaHCO3(345mg),然后搅拌5分钟。在65℃、搅拌(磁珠)下将温水(67℃,15ml)加到该油状物中,并在温水浴中振摇烧瓶直至油状物看上去溶解。然后将该反应瓶在冷水流下放置大约5分钟。仅1或2分钟后形成了无定形物。将该含水混合物置于冰水浴中,并静置40分钟。通过真空过滤分离出所形成的白色沉淀(从无定形物质倾出),用冷的泉水(25ml)洗涤,然后用冷的异丙醇(5℃,2×5ml)洗涤,并在氮气流下干燥,获得了1.85g干燥的白色粉末。将该产物硅烷化,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目的产物的纯度是99%。1H NMR,δ(DMSO-d6)相对于TMS:7.55-7.25(m,5H,Ar-H),6.85(s,0.48 H,OH-1-β),6.55(s,0.33H,OH-1-α),5.25(d,0.48H,OH-3-β),5.20(d,0.49H,OH-2-β),5.10(d,0.35H,OH-3-α),4.98(d,0.35H,H-1-α),4.82(d,0.34H,OH-2-α),4.48(d,0.51H,H-1-β),4.20-4.05(m+m,0.53H+0.42H,H-6′α+β),3.85-3.73(m,0.44H,H-5-α),3.72-3.57(m,1.27H,H-6″-α+β和H-3-α),3.45-3.20(m,7.8H,H-3-β,H-4-α+β,H-5-β和H-2-α)和3.10-2.98(m,0.56H,H-2-β).化合物23: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2-乙酰氧基苯甲醛通过将2-羟基苯甲醛乙酰化或者通过将2-乙酰氧基苯甲酰氯还原来制得。
将催化量的对甲苯磺酸加到2-乙酰氧基苯甲醛和原甲酸三甲酯的等摩尔混合物中。搅拌1小时后,加入等摩尔量的D-葡萄糖和DMF,并将该混合物加热至约60℃。该转化通过TLC色谱分析跟踪,当达到平衡后,通过加入少量吡啶来中止该反应。将大部分DMF减压蒸发,如上所述将残余物施加到二氧化硅上。通过色谱法纯化,分离出产物级分,蒸发,并通过NMR色谱分析该化合物。化合物24: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
如上所述,由2,3-二羟基苯甲醛作为原料制备并纯化得到了本标题化合物。通过NMR光谱证实该化合物。生物实验实施例1用于证明作用的生物材料和方法细胞培养技术
将在原位源自子宫颈癌的人细胞NHIK 3025(Nordbye,K.,和Oftebro,R.Exp.Cell Res.,58:458,1969,Oftebro R.,和Nordbye K.,Exp.Cell Res.,58:459-460,1969)在补充有15%胎牛血清(Gibco BRL Ltd)的Eagel’s极限必需培养基(MEM)中培养。将人乳腺癌细胞T-47D(Keydar,I.等人,Eur.J.Cancer,vol 15,pp.659-670,1979)在补充有10%胎牛血清、0.2u/ml胰岛素、292mg/ml L-谷酰胺、50u/ml青霉素、50mg/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将细胞在组织培养瓶中于37℃作为单层进行常规生长。为了维持细胞的连续指数生长,用胰蛋白酶作用细胞,并每周再培养3次。细胞存活
通过集落形成能力测定细胞存活。在接种前,将指数生长的细胞进行胰蛋白酶作用,悬浮成单个细胞,并直接接种到5cm塑料培养皿中。调节接种细胞的数目,以使得存活细胞的数目为每个培养皿大约150个。在37℃培养大约2小时后,将细胞附着在培养皿的底部。然后通过用含有所需浓度药物的培养基替换原有培养基来开始药物处理。药物处理后,用温热(37℃)的Hank’s平衡盐溶液洗涤细胞,然后加入新鲜培养基。在CO2恒温箱中于37℃培养10-12天后,将细胞在乙醇中固定,并用亚甲蓝染色,然后计数集落数目。
附图1-3表示的是用化合物8和9(附图1)、化合物5或7(附图2)或化合物12(附图3)处理的NHIK 3025-细胞的细胞存活分数。数据表明,所有药物都在类似于或好于亚苄维C(2H)(Pettersen等人,Anticancer Res.vol.11,(1991),pp.1077-1082)的药物剂量范围内引起细胞灭活。
从附图4中可看出,化合物2比妥卡雷琐引起较多的细胞灭活。实施例2蛋白合成
按照前述的方法计算蛋白合成的速度(Ronning,O.W.等人,J.Cell Physiol.,107:47-57,1981)。简言之,在与恒定比放射性(0.5Ci/mol)[14C]缬氨酸最少2天的预培养期间,将细胞蛋白标记至饱和。为了保持恒定水平的比放射性,在培养基中使用高浓度的缬氨酸(1.0mM)。在该浓度的缬氨酸下,细胞内缬氨酸和蛋白水解产生的缬氨酸对[14C]缬氨酸的稀释作用可以忽略(Ronning,O.W.,等人,Exp.Cell Res.123:63-72,1979)。通过测定与各测定开始时蛋白中的总[14C]放射性有关的掺入的[3H]缬氨酸来计算蛋白合成的速度,并以百分比/小时表示(Ronning,O.W.等人,J.Cell Physiol.,107:47-57,1981)。
从附图5中可看出,化合物2比妥卡雷琐引起较强的蛋白合成抑制。实施例3在裸鼠中用人类异种移植物进行的实验
通过治疗移植到雌性无胸腺小鼠中的3种人癌异种移植物来测试药物。所用细胞系是SK-OV-3卵巢癌、A-549肺癌和Caco-2结肠直肠癌。它们均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Culture Collection),并且在移植到裸鼠中之前进行了短暂体外培养。将肿瘤系作为皮下移植物移植到裸鼠中。在该实验中使用的小鼠在肿瘤移植时为8-9周大小。将小肿瘤片皮下移植到小鼠的左侧腹。将具有生长肿瘤(肿瘤体积为25-110mm3)随机分配到药物治疗组或对照组中,在这些组中,平均肿瘤尺寸大约相等。通过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和组织学评价一些肿瘤来测定抗肿瘤活性。在治疗期间,每周测定2次肿瘤,其中是用卡钳测定两个垂直直径。通过下述公式估算肿瘤体积:体积=(长×宽2)/2。通过下述方法产生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将不同组中的肿瘤大小标准化,其中标准化是通过使用公式RV=Vx/V1进行计算获得相对肿瘤体积(RV)进行的,其中Vx是在第x天的肿瘤体积,且V1是开始治疗时(第1天)的初始体积,并将每一治疗组的具有标准误差的平均体积作为时间的函数作图。将指数曲线拟合成相对肿瘤体积生长数据,并从拟合的曲线确定每组的肿瘤体积增加至其体积2倍的时间间隔,即肿瘤体积翻倍时间(TD)(loge2/k,其中k是该方法的估计速度常数)。组织学评价是基于目视检查肿瘤和用光学显微镜检测包埋在石蜡中并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的小肿瘤切片(6-8mm厚)。
在每天通过静脉内施用所示药物和剂量治疗裸鼠中生长的人肿瘤异种移植物,肿瘤体积翻倍时间(TD)如表1所示。
                      表1:
  肿瘤类型     药物     剂量(mg/kg/天)   TS±SE   治疗天数
    A549 对照     13±1     37
化合物2     90     16±1     52
化合物5     90     17±1     52
化合物8     1     21±1*     42
  Caco-2 对照     27±1     81
化合物5     20     33±1*     81
  SK-OV-3 对照     20±1     67
化合物8     1     28±1*     67
化合物8     7.5     31±1*     56
化合物10     1     36±2*     67
化合物10     7.5     17±1     56
  SK-OV-3 对照     25±1     67
化合物5     5     28±1     67
*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附图6表示的移植到裸鼠中的肿瘤系SK-OV-3卵巢癌异种移植物的平均肿瘤生长曲线,其中是通过每天用1mg/kg和7.5mg/kg化合物8来治疗小鼠。这些曲线表明在这两个剂量下都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附图7-12表示的是各组肿瘤的显微照片。这些照片表明了该化合物的一般实验结果,即在对照肿瘤与用化合物8治疗的肿瘤之间在肿瘤细胞坏死方面有差异。由于治疗使得肿瘤坏死,因此实际上药物作用比生长曲线所显示的作用更强。实施例4多细胞球状体与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pRB)的激活
通过将悬浮的单细胞转移到含有12ml培养基的25cm2组织培养瓶中来引发球状体。然后将该培养瓶置于大恒温箱(37℃)内的倾斜板(MIXER 440,Swelab Instrment)上。将倾斜速度调节至10次倾斜/18秒。在倾斜期间,悬浮的细胞不能附着在培养瓶的底部。与之相反,约24小时的倾斜后,许多细胞能彼此附着以形成一般分别含有50-100个细胞的小聚集体。然后将这些小聚集体转移到另一25cm2组织培养瓶中。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瓶的底部预先覆盖了(即包被)一薄层1.3%灭菌的琼脂(Bacto-Agar,Difco Laboratories,USA)。细胞聚集体沉积在琼脂层的顶部,并且不能附着到烧瓶顶部。然而,聚集体内彼此附着的细胞开始细胞分裂。1周后,聚集体的体积数次翻倍,并变圆而象球状体。在此期间,每周替换3次培养基,并把球状体转移到新的琼脂包被瓶中(每周一次)。
当球状体的直径已经达到约400μm时(培养2-3周后),将其转移到小微孔中,每个孔中放一个球状体和1ml培养基。要保证所选的所有球状体都具有大约相同的大小。也用琼脂包被这些孔以防止球状体附着在孔的底部。给各个孔补充含有所选浓度测试物的新培养基,然后每天测定一次各球状体的直径。这是使用相衬镜片并在一个目镜中装入已知的线分离格栅(两个相邻线之间的距离。在各组中有8-12个平行球状体)通过显微镜进行的。计算每天各球状体的相对球状体体积(在第n天的体积除以在第1天的体积),并用一组中所有球状体的相对体积作为治疗开始后时间的函数绘制生长曲线。
用化合物8按所示剂量治疗259小时后,T-47D的球状体体积翻倍时间(TD)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未治疗(剂量=0mM)或者用在培养基中的0.1或1.0mM化合物8连续治疗的T-47D细胞的体积翻倍时间。结果表明化合物8以剂量依赖方式提高了球状体翻倍时间(即抑制球状体生长),因为药物在1.0mM的作用明显强于在0.1mM的作用。
                            表2:
    剂量     TD±SE
    0     75±2
    0.1mM     85±3
    1.0mM     98±7*
*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附图13表示的是细胞系T-47D乳腺癌的平均球状体体积生长曲线,球状体是用溶于培养基中的0.1mM和1.0mM化合物8处理的。
对于NHIK 3025-细胞球状体,没有发现球状体体积翻倍时间以在T-47D细胞中发现的相同方式减小。相反,治疗较短时间(7-10天)后,用化合物8处理的球状体分裂了。为了说明这种强作用的原因,我们仅进行了4天处理NHIK 3025-细胞球状体的实验,然后制备了组织学切片。结果如附图14所示。
附图14表示的是3种进行不同处理的NHIK 3025细胞球状体的切片的显微照片,一个是未处理的对照(A),一个是用0.1mM化合物8处理4天(B),一个是用1.0mM化合物8处理4天(C)。将球状体在4%甲醛中固定,包埋在石蜡中,然后制备6mm厚切片,并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
用化合物8处理的两种球状体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央区域,在这些区域中细胞具有表明其处于细胞程序死亡的外观。在任意对照球状体中没有发现细胞程序死亡图形,但是这种图形在用化合物8处理的球状体中普遍存在。
在用化合物8处理的两种类型细胞中,尽管在一种类型细胞中的作用与在另一种类型细胞中的作用不同,但有明显的药物作用。在T-47D细胞的球状体中,药物处理的球状体的体积生长表现出药物剂量依赖性下降。在NHIK 3025细胞中,球状体体积生长没有因为药物治疗而有任何下降,而且在9天的治疗期间,在用药物处理的球状体中的体积增加得比对照球状体还快。然而,在这些球状体中,在药物处理的球状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细胞经受细胞程序死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死亡细胞的碎屑构成了很大一部分球状体体积。对于这些球状体,快速增加的体积可能是因为细胞碎片溶解后导致渗透压改变所致。由于膨胀,这些球状体变得不稳定并在约9天后分裂。
在这两种细胞类型之间反应差异的原因不可能肯定地阐述。然而,这两种类型细胞在调节细胞生长和增殖方面的遗传差异很重要,并且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T-47D细胞表达功能pRB,pRB是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它是正常肿瘤抑制基因,并且在正常细胞中对于细胞周期过程的调节很重要。癌细胞中通常缺乏这种基因,并且NHIK 3025细胞是pRB功能缺损的癌细胞。我们已经观察到,pRB可被激活以在应力条件下抑制细胞,甚至当细胞已经进入细胞周期的S-期是也是如此,这表明该基因可以与DNA合成联合保护细胞抗应力的灭活作用(参见mellem,Sandvik,Stokke和Pettersen,BritishJournal of Cancer 77(1998)862-872)。在该试验中,苯甲醛衍生物起着生长抑制应力影响的作用。因此,可能T-47D-细胞被其功能pRB保护,并由此不诱导细胞程序死亡,而具有缺损的pRB功能的NHIK 3025-细胞不能避免细胞程序死亡。
为了测试pRB的激活,我们使用具有正常pRB表达的两种不同类型细胞,T-47D-细胞和MCF-7-细胞。通过流式血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核结合的pRB蛋白。还同时进行DNA的测定,并把数据作为二参数DNA对pRB-直方图呈现。通过mellem,Sandvik,Stokke和Pettersen,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77(1998)862-872的方法进行固定和染色。简言之,通过将细胞重悬在1.5ml低盐去污剂缓冲液中来制备去污剂提取的细胞。将提取的细胞核在4%低聚甲醛中固定1小时,然后用识别低磷酸化和高磷酸化形式蛋白的PMG3-245单克隆抗体(Pharmingen)结合pRB。pRB抗体是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FITC-染色,DNA是用Hoechst 33258染色。在装配有分别调至488nm和UV的两个氩激光器(Spectra Physics)的FACStartplus流式血细胞计数器(Becton-Dickinson)中测定细胞核。
附图15-18表示的是,用化合物8处理后,在各核分裂间期阶段G1、S和G2,具有结合到细胞核中的RB-蛋白的细胞核的分数。当以这种方式结合时,我们认为pRB在细胞周期外调节细胞,即接受细胞周期控制(参见mellem,Φ.,Stokke,T.,Sandvik,J.A.&Pettersen,E.O.:在低氧应力下成视网膜细胞瘤基因产物可逆地去磷酸化并在S和G2期结合到细胞核中.Exp.Cell Res.227(1996)106-115)。数据显示了两种人乳腺癌细胞MCF-7(附图15和16)和T-47D(附图17和18)以及24小时(附图15和17)与48小时(附图16和18)的药物处理时间。对于这两种类型细胞,化合物8在0.5mM以上浓度在所有核分裂间期阶段都导致具有结合的pRB的细胞核分数增加。这种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因此在处理48小时后的作用显著强于处理24小时后的作用。这表明测试物激活了pRB的细胞周期调控作用,导致细胞形成过程降低。然而,药物剂量依赖性很复杂,对于化合物8,在约1mM剂量表现出最大作用,对于更高的药物剂量,作用会下降。因此,我们观察到了钟形剂量反应曲线,这与在裸鼠内用SK-OV-3异种移植物进行的实验中化合物10的剂量反应曲线很类似(见表1)。虽然远远不知道对于化合物8来说为什么在1-1.5mM以上剂量pRB激活下降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剂量下使用该药物我们已经发现了相当强的蛋白合成抑制作用。用1.5mM化合物8处理NHIK 3025-细胞24小时后,蛋白合成的速度是对照细胞的70%(参见附图19)。
附图20表明,用1.5或2.5mM化合物8处理24小时后,蛋白合成分别是75%或50%,但是除去药物约6小时后增加至正常。在1.5-2.5mM浓度下,不可避免地作为降低的蛋白合成抑制结果的可能细胞周期抑制(参见Rφnning,φ.W.,Lindmo,T.,Pettersen,E.O.& Seglen,P.O.:血清逐渐减少对NHIK3025细胞的蛋白代谢和增殖动力学的影响。J.Cell Physiol.107(1981)47-57.)本身是对pRB调控作用的否决。实施例5细胞粘着测定
使用操作力显微镜测定细胞粘着力(G.Sagvolden。操作力显微镜(Manipulation force microscope).Ph.D.thesis,Universityof Oslo,1998,和G.Sagvolden,1.Giaever和J.Feder.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在玻璃和聚苯乙烯基质上测定特征蛋白粘着力。Langmuir 14(21),5984-5987,1998.)。简言之,将NHIK 3025癌细胞在含有15%胎牛血清的不依赖于CO2的培养基中培养。将细胞暴露于1mM浓度化合物1中或化合物2中20小时,然后使用胰蛋白酶从细胞培养瓶中释放出细胞。将细胞保持在悬浮液中,胰蛋白酶反应停止90分钟后,将细胞在含有化合物1或化合物2的培养基中接种到聚苯乙烯组织培养基质上。通过使用倾斜的原子力显微镜悬臂(起力转换器作用)将细胞移置来测定细胞-基质粘着力。每次移置一个细胞,并且每个细胞仅移置一次。
将施加在每个细胞上的最大力作为从把细胞接种在基质上开始的时间的函数记录。附图21显示的是,对于暴露于化合物1中或化合物2中的细胞,一组19次测定的中值力,以及没有暴露于这些化合物中的细胞的粘着力对平均时间的函数关系。在该浓度下化合物2在降低粘着力上显示强作用,而化合物1没有表现出显著反应。化合物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细胞粘着力,而不是影响粘着时间。
粘着在基质上的能力的下降可能与阻断了整联蛋白介导的细胞固定有关。已经表明这样的阻断可在肝细胞瘤和黑素瘤癌中诱导细胞程序死亡(Paulsen JE,Hall KS,Rugstad HE,Reichelt KL和ElgjoK,合成的肝肽焦谷氨酰基谷氨酰基甘氨酰基丝氨酰天冬酰胺和焦谷氨酰基谷氨酰基甘氨酰基丝氨酰天冬氨酸抑制移植到buffalo大鼠和无胸腺大鼠中的MH1C1大鼠肝细胞瘤细胞的生长。Cancer Res.52(1992)1218-1221.和Mason MD,Allman R和Quibell M,“Adhesionmolecules in melanoma-more than just superglue?”J.Royal Soc.Med.89(1992)393-395.)。
在化合物1和2的溶液中将细胞预培养后,测定NHIK 3025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着力。甚至在1mM浓度下,也表现出令人惊奇的D-同位素效应。令人惊讶的是,化合物2将粘着力显著降低至对照的1/3,而化合物1没有显著降低粘着力。本发明者们认为,化合物2可能干扰整联蛋白的生物合成,降低细胞粘着基质上的能力。整联蛋白是结构跨膜蛋白,其对于细胞粘着到细胞外基质上和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抑制整联蛋白的功能可直接影响癌细胞的转移能力。该实验表明整联蛋白对蛋白合成抑制尤其敏感。因此,化合物2可很好地用于阻止癌恶化中的转移过程。实施例6在感染FRIEND红白血病病毒(FLV)的NMRI小鼠中用化合物2和化合物5进行的实验病毒:Eveline细胞是由prof.Gerhard Hunsman,Munich供给的。我们已经表明,最初用作Friend辅助病毒来源的该病毒含有与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SFFV)有同样大小的缺损病毒,该病毒在NMRI小鼠中潜伏4-8周后引起红白血病。小鼠:NMRI小鼠得自老Bomholt Farm,Denmark,并且是经由SIFF购买的。在5月6日得到小鼠,在5月11日进行实验。然后用50微升得自Eveline培养物的上清液通过腹膜内途径感染小鼠。24小时后开始治疗。在腹膜内注射50微升时,将化合物2和化合物5溶于无菌等渗甘油溶液中,其浓度相当于5mg/kg。
所述进行的实验设计如下:10只未感染的对照小鼠10只感染的对照小鼠用化合物2治疗的5只未感染小鼠用化合物2治疗的10只感染小鼠用化合物5治疗的5只未感染小鼠用化合物5治疗的10只感染小鼠
每天给小鼠腹膜内注射一次,注射19天。从6月1日开始直到6月16日它们被处死时,没有给予任何治疗。在6月16日,将小鼠处死。取出血液(用于将来分析)。取出脾并称重(参见下表3)。将一小片脾在氮中冷冻以切成薄的切片,并且用福尔马林将一小片脾固定。
表3:
未感染的对照 感染的对照 化合物2,未感染的   化合物2,感染的   化合物5,未感染的 化合物5,感染的
    125     154     266     151     185     308
    160     240     143     153     161     162
    94     214     106     168     188     150
    146     212     153     145     155     153
    118     165     117     149     120     195
    120     171     157     127     161.8     129
    115     190     63.824     131     27.472     157
    103     204     170     176
    130     203     127     153
    147     148     148     197
    125.8     190.1     157     146.9     162     178(aver.w)
    20.5     24.5     63     15.228     27     50.206(st.dev.)
结果还参见附图23。
我们可以看到,感染小鼠与未感染对照小鼠的脾重量有显著差异。用化合物2或化合物5治疗的未感染对照小鼠的脾重量比未感染小鼠的脾重量大,虽然这种差异并不显著。我们注意到,与用化合物2治疗的未感染小鼠相比,用化合物2治疗的感染小鼠实际上具有更低的平均脾重量(对于此,我们假定这种结果是由于对照组中的一只小鼠具有比较大的脾所致)。
组织学检查表明,未感染对照具有正常的脾解剖学。在感染的未治疗组中,所有动物都在红髓中发生了病理性白血病细胞的侵袭。未感染的化合物2和化合物5治疗动物的脾具有肥大的生发中心,这意味着免疫刺激的表达。从化合物2治疗的感染组中没有发现脾的白血病变化。在化合物5治疗组中,具有最大脾(308g)的动物有白血病变化,而所有感染对照组都具有白血病变化。
结果促使我们考虑小鼠中FLV的攻击性质,并且也在用叠氮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其它抗病毒治疗获得的结果与该作用进行比较时。实施例7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的增殖
本发明者们进行了实验,其中是将外周血液单核细胞暴露于超级抗原以及苯甲醛、氘代苯甲醛、化合物2或亚苄维C(2H)中。超级抗原用作T细胞增殖的强活性标准,并经由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T细胞。
该实验证明(见附图22)通过加入苯甲醛、氘代苯甲醛、或化合物2,外周血液单核细胞的增殖以钟形剂量依赖方式显著增加,而对于亚苄维C(2H)则观察到了非常小的作用。我们能够增加超级抗原的增殖信号的事实表明这些化合物通过另外的共刺激作用作用于T细胞。实施例8对裸鼠中肝脏侵袭性结肠直肠癌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所评价的细胞系C170HM2是建立的人结肠直肠细胞系(S.A.Watson等人,Eur.J.Cancer 29A(1993),1740-1745),并且最初源自患者的原发肿瘤。在37℃、5%CO2以及湿润条件下,将C170HM2细胞在体外保持在含有10%(v/v)热灭活胎牛血清(Sigma,Poole,UK)的RPMI 1640培养基(Gibco,Paisley,UK)中。用0.025%EDTA从半融合单层中收集细胞,并在上述培养基中洗涤2次。
将从半融合细胞单层中收集的C170HM2细胞以1×106/ml的浓度重悬在无菌磷酸盐缓冲盐水pH7.4[PBS]中,并以1ml体积注射到20MFI雄性裸鼠(在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的Cancer StudiesUnit中心饲养的)的腹膜腔内。通过电子标记系统(RS BiotechDL2000 Datalogger)标识小鼠。细胞注射后第10天,将小鼠随机分配以改变安慰剂对照组或实验组。组1:化合物1    5mg/kg
            30mg/kg
            90mg/kg组2:化合物2    5mg/kg
            30mg/kg
            90mg/kg组3:化合物3    20mg/kg
            40mg/kg
            90mg/kg
从第10天开始将药物静脉内(iv)给药直至治疗结束。在细胞移植后第40天终止实验。在整个实验期间定期称重小鼠。
终止治疗后,将肝脏暴露,计数可见的肝脏肿瘤数目,并测定其总的横断面面积。还给肿瘤照相。没有发生任何肿瘤液化,因此将其从正常肝脏组织上解剖下来,称重并固定在缩甲醛盐水中。解剖下来腹膜结,测定其横断面面积和重量。进行肿瘤的详细病理评定。
化合物1、2和5对人结肠直肠肿瘤C170HM2的肝脏侵袭作用如附图24所示。实施例9比较化合物13与化合物1的生物作用细胞存活
附图25表示的是,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13(●)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将细胞在敞口塑料Petri培养皿中在CO2恒温箱中于37℃处理。绘制曲线的存活值代表5个同时且类似处理培养皿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数据表明,在剂量基础上,化合物13诱导的灭活作用比化合物1强大约10倍。实施例10比较化合物14与化合物1的生物作用细胞存活
附图26表示的是,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14(●)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将细胞在敞口塑料Petri培养皿中在CO2恒温箱中于37℃处理。绘制曲线的存活值代表5个同时且类似处理培养皿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数据表明,在最高达12mM的整个浓度范围内,这两种化合物诱导类似的灭活作用。实施例11比较化合物21和22与化合物1、2和L-葡萄糖的作用蛋白合成
附图27表示的是,通过测定从加入测试化合物后立即开始(实心符号)或2小时后开始(空心符号)的1小时脉冲期间掺入的[3H]-缬氨酸的量,来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蛋白合成速度。测试化合物,化合物1和化合物21从时间0到脉冲结束时都存在。用[14C]-缬氨酸将细胞预标记至少4天以使所有标记的细胞蛋白饱和。掺入的[3H]的量与掺入的[14C]的量有关,因此蛋白合成计算为细胞中蛋白总量的百分比。蛋白合成速度以占未处理对照的百分比来表示。蛋白合成的绘制曲线值代表4个同时且类似处理的孔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化合物1引起蛋白合成抑制,该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直线增加,而对于化合物21则有很小的作用或者没有任何作用。
附图28表示的是,通过测定从加入测试化合物后立即开始(实心符号)或2小时后开始(空心符号)的1小时脉冲期间掺入的[3H]-缬氨酸的量,来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蛋白合成速度。测试化合物,化合物2和化合物21从时间0到脉冲结束时都存在。用[14C]-缬氨酸将细胞预标记至少4天以使所有标记的细胞蛋白饱和。掺入的[3H]的量与掺入的[14C]的量有关,因此蛋白合成计算为细胞中蛋白总量的百分比。蛋白合成速度以占未处理对照的百分比来表示。蛋白合成的绘制曲线值代表4个同时且类似处理的孔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化合物2和化合物22在大约相同水平上引起有效的蛋白合成抑制。如附图27所示,这两种氘代化合物都比其相应的未氘代化合物更有效。细胞存活
附图29表示的是,用化合物1(●)或化合物21(○)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将细胞在敞口塑料Petri培养皿中在CO2恒温箱中于37℃处理。绘制曲线的存活值代表5个同时且类似处理培养皿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从数据可知,这两种化合物的剂量回应曲线具有不同形状,这表明在以低浓度灭活细胞方面,化合物21比化合物1更有效。曲线形状的不同意味着这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细胞灭活机制。
附图30表示的是,用化合物2(○)或化合物22(▲)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子宫颈癌细胞NHIK 3025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将细胞在敞口塑料Petri培养皿中在CO2恒温箱中于37℃处理。绘制曲线的存活值代表5个同时且类似处理培养皿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在灭活细胞方面,尤其是在低剂量区,化合物22比化合物2更有效。例如,分别用0.5mM化合物22和4mM化合物2处理后,细胞存活降至50%,这表明在该特定作用水平上,化合物22的灭活效力比化合物2高8倍。在10%的存活水平上,该差异要小得多。
附图31表示的是,用L-葡萄糖(●)或化合物21(○)处理20小时后,通过测定人乳腺癌细胞T47-D的集落形成能力来测定细胞存活。将细胞在敞口塑料Petri培养皿中在CO2恒温箱中于37℃处理。绘制曲线的存活值代表5个同时且类似处理培养皿的平均值。在所有情况下,当超过符号的大小时,标准误差由垂直棒表示。该数据表明,L-葡萄糖在最高达至少10mM的浓度下(最高测试剂量)对细胞存活具有很小或没有任何作用。化合物21在最高达2mM的剂量下对细胞存活也几乎没有作用,但是在较高浓度下会引起显著的灭活作用,在8mM该化合物存在下,20小时后1000个细胞仅存活1个。结论
所测试的两种L-吡喃葡萄糖衍生物(化合物21和22)都比相应的D-吡喃葡萄糖衍生物(化合物1和2)更有效地灭活细胞。然而,L-葡萄糖自身在测试浓度下没有引起任何显著的细胞灭活作用。因此,是在亚苄基衍生物范畴内发现L葡萄糖的作用比D葡萄糖强。实施例12在ova-致敏和攻击动物中测试化合物2的效力
通过腹膜内注射在0.5ml盐水中的10μg卵白蛋白(注射7次,隔天注射)给雄性Balb/C小鼠致敏。最后一次注射3周后,将小鼠暴露于8次卵白蛋白(2mg/ml)或8次盐水气雾剂,每天攻击一次,气雾剂每天施用5分钟。在第一次施用卵白蛋白或盐水2天前,开始用化合物2进行治疗,每天腹膜内注射5mg/kg,注射10天,9只动物接受了卵白蛋白,9只动物施用盐水,对照组施用盐水。最后一次暴露24小时后,用BUXCO装置在体内测定导气管对乙酰甲胆碱(metacholine)的高反应性。在BUXCO中测定后,将小鼠放下,灌洗肺并洗涤分离出的细胞,计数并鉴别。取血以分离出血清来测定总的和ova-特异性IgE-水平。从气管旁和支气管旁区域分离出胸淋巴结以测定IFN-γ、IL-4、IL-5和IL-12。该实验每组包含9只动物。
在盐水处理或卵白蛋白致敏的小鼠中,细胞数目(附图32)未受化合物2治疗的影响,在这两组之间,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细胞的数目也没有任何差异。
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发现嗜中性白细胞的流入被化合物2治疗抑制了(附图33)。对于对照和用化合物2治疗的卵白蛋白致敏动物,肺灌洗液中嗜中性白细胞的数目是相同的,而在用盐水治疗的卵白蛋白致敏动物中,嗜中性白细胞的数目则增加了。
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其它药物具有这种作用。抑制嗜中性白细胞流入对于医疗来说可能有巨大价值,因为据信由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引起的组织损伤对于肺气肿(也由吸烟引起)、职业哮喘、炎性肠病(例如节段性回肠炎和溃疡性colitt)、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类似免疫性疾病很重要。这是非常令人惊奇的观察。结论
本发明苯甲醛衍生物与细胞表面上的一些基团反应,例如与游离氨基反应以形成席夫碱。因为许多细胞过程例如蛋白合成、细胞循环、免疫反应等是由细胞表面的信号控制的,因此这些结合将改变细胞的行为。我们还证明了细胞表面的苯甲醛复合物改变了细胞的粘着特性。我们已证明,本发明化合物可用于新的治疗以对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以及可能由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我们已经发现,令人惊奇的是,苯甲醛的己糖衍生物在治疗一些器官例如肝脏、肾和肺中的癌症方面比其它碳水化合物更有效。我们相信这种现象与这些器官的受体对这些衍生物的糖部分的亲和力有关。给药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在抗癌治疗、抗病毒治疗、或由异常增加的细胞增殖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给药。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还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给药。
为了这一目的,可将式(I)化合物以适于给患者施用的任意方式单独或者与合适的药物载体或辅料一起配制。
尤其优选制备作为口服制剂或非胃肠道用制剂用于系统治疗的制剂。
合适的肠内制剂有片剂、胶囊剂例如软或硬明胶胶囊、粒剂、细粒剂或粉剂、糖浆剂、悬浮剂、溶液剂或栓剂。这样的制剂可按照本领域已知方法通过将一种或多种式(I)化合物与无毒、惰性、固体或液体载体混合而制得。
式(I)化合物的合适的非胃肠道给药用制剂是注射或输注溶液。
当局部给药时,可将式(I)化合物配制成含有式(I)化合物与无毒、惰性、固体或液体局部制剂用载体的混合物的洗剂、软膏剂、霜剂、凝胶剂、酊剂、喷雾剂等。尤其适于使用保护活性组分不受空气、水等影响的制剂。
制剂可含有惰性或药效活性添加剂。例如片剂或粒剂可含有一系列粘合剂、填充剂、载体和/或稀释剂。液体制剂可以以例如无菌溶液的形式存在。除了活性组分以外,胶囊可含有填充剂或增稠剂。此外,还可以使用味道改善剂以及防腐剂、稳定剂、保湿剂和乳化剂、用于改变渗透压的盐、缓冲剂以及其它添加剂。
制剂的给药剂量可依据适应症、使用方式和给药途径、以及患者的需求而改变。对于成人患者的系统治疗,日剂量一般为约0.01-500mg/kg体重,每天给药一次或两次,优选0.5-100mg/kg体重,每天给药一次或两次,最优选1-20mg/kg体重,每天给药一次或两次。
如果需要的话,式(I)化合物的药物制剂可含有抗氧化剂例如生育酚、N-甲基生育胺、丁基化的羟基茴香醚、抗坏血酸或丁基化的羟基甲苯。

Claims (18)

1.式I的苯甲醛衍生物或其任何立体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癌症的治疗剂中的应用:其中L是H或D;Ar是苯基或被1-3个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所述取代基可相同或不同,并选自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炔基、苯基、卤素、硝基、氰基、NH2、NHR1、N(R1)2、NHC(O)R1或N[C(O)R1]2,其中R1相同或不同,并且是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OR2或OC(O)R2,其中,是H、D、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SR2、CA(OR1)2或CA[OC(O)R1]2,其中A是H或D,C(O)R2、COOR3,其中R3是H或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或CON(R3)2,其中R3相同或不同;Y选自H、D、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炔基、氟、氯、硝基、OR2、OC(O)R2、SR2、NH2、NHR1、N(R1)2,其中R1相同或不同,NHC(O)R1或N[C(O)R1]2,其中R1相同或不同;R是H、D、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3-6个碳原子的环烷基、具有1-6个碳原子的氟烷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烯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链炔基;条件是:不包括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4,6-亚苄基-D-阿洛糖和4,6-亚苄基-D-阿洛糖衍生物。
2.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苷,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α-D-吡喃半乳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癌症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3.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L-吡喃葡萄糖和/或4,6-O-(亚苄基-d1)-L-吡喃葡萄糖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癌症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4.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式I苯甲醛衍生物或其任何立体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性治疗由病毒例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致癌基因乳头状瘤病毒和其它致癌基因病毒引起的癌症的治疗剂中的应用,条件是:不包括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L-吡喃葡萄糖和4,6-O-(亚苄基-d1)-L-吡喃葡萄糖。
5.权利要求4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苷,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α-D-吡喃半乳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性治疗由病毒例如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致癌基因乳头状瘤病毒和其它致癌基因病毒引起的癌症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6.式I苯甲醛衍生物或其任何立体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通过改变免疫系统来预防和/或治疗由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6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苷,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α-D-吡喃半乳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通过改变免疫系统来预防和/或治疗由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8.权利要求6或7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L-吡喃葡萄糖和/或4,6-O-(亚苄基-d1)-L-吡喃葡萄糖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通过改变免疫系统来预防和/或治疗由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9.式I苯甲醛衍生物、或其任何立体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由异常增高的细胞增殖所致的疾病的治疗剂中的应用,条件是:不包括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
10.权利要求9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α-D-吡喃半乳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由异常增高的细胞增殖所致的疾病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11.权利要求9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L-吡喃葡萄糖和/或4,6-O-(亚苄基-d1)-L-吡喃葡萄糖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由异常增高的细胞增殖所致的疾病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12.式I苯甲醛衍生物、或其任何立体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牛皮癣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痤疮、Bechterew’s关节炎、进行性系统硬化(PSS)、皮脂溢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溃疡性colitt和节段性回肠炎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13.权利要求12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苷,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α-D-吡喃半乳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牛皮癣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痤疮、Bechterew’s关节炎、进行性系统硬化(PSS)、皮脂溢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溃疡性colitt和节段性回肠炎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14.权利要求12或13的应用,其中所述应用是4,6-O-亚苄基-L-吡喃葡萄糖和/或4,6-O-(亚苄基-d1)-L-吡喃葡萄糖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牛皮癣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痤疮、Bechterew’s关节炎、进行性系统硬化(PSS)、皮脂溢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溃疡性colitt和节段性回肠炎的治疗剂中的应用。
15.用作治疗剂的苯甲醛衍生物,其中所述苯甲醛衍生物是4,6-O-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甲基4,6-O-亚苄基-α-D-吡喃甘露糖苷,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2-去氧-α-D-吡喃半乳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和/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
16.一种药物组合物,它包含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苯甲醛衍生物和可药用载体、稀释剂和/或赋形剂。
17.制备药物组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苯甲醛衍生物和可药用载体、稀释剂和/或赋形剂混合的步骤。
18.苯甲醛衍生物,其中所述苯甲醛衍生物是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4,6-O-(4-甲酯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4,6-O-(亚苄基-d1)-2-去氧-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亚苄基-d1)-D-吡喃半乳糖,4,6-O-(亚苄基-d1)-D-吡喃甘露糖,4,6-O-(3-硝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2-乙酰氨基-2-去氧-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半乳糖,4,6-O-(2-羟基亚苄基)-D-吡喃甘露糖,4,6-O-(2-乙酰氧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4,6-O-(2,3-二羟基亚苄基)-D-吡喃葡萄糖,或其相应的L-糖异构体、或其可药用盐。
CN00806338A 1999-02-19 2000-02-18 化合物 Pending CN13473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O990814A NO309305B1 (no) 1999-02-19 1999-02-19 Anvendelse av benzaldehydderivater ved fremstilling av farmasöytiske preparater for forebygging og/eller behandling av kreft, samt visse nye benzaldehydderivater
NO19990814 1999-02-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7322A true CN1347322A (zh) 2002-05-01

Family

ID=199029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806338A Pending CN1347322A (zh) 1999-02-19 2000-02-18 化合物
CN00806488A Pending CN1347323A (zh) 1999-02-19 2000-02-18 化合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806488A Pending CN1347323A (zh) 1999-02-19 2000-02-18 化合物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EP (2) EP1150689A1 (zh)
JP (2) JP2002537263A (zh)
CN (2) CN1347322A (zh)
AU (2) AU2834100A (zh)
BR (2) BR0008302A (zh)
CA (2) CA2362306A1 (zh)
CZ (2) CZ20012965A3 (zh)
HU (2) HUP0105281A2 (zh)
IL (2) IL144895A0 (zh)
MX (2) MXPA01008347A (zh)
NO (1) NO309305B1 (zh)
PL (2) PL350520A1 (zh)
RU (2) RU2001123124A (zh)
SK (2) SK11602001A3 (zh)
WO (2) WO20000486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96921A1 (fr) * 2001-05-30 2002-12-05 Nisshin Seifun Group Inc. Nouveau derive glucose induisant l'apoptose, procede de production et utilisation comme medicament
DE10261807A1 (de) * 2002-12-19 2004-07-01 Turicum Drug Development Ag Deuterierte Catecholaminderivate sowie diese Verbindungen enthaltende Arzneimittel
AU2006274036B2 (en) * 2005-07-26 2012-05-24 Takeda Gmbh Isotopically substitute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CA2615678C (en) * 2005-07-26 2015-01-20 Nycomed Gmbh Isotopically substituted pantoprazole
CN101309917B (zh) * 2005-10-06 2013-09-11 奥斯拜客斯制药有限公司 具有增强治疗性质的胃h+,k+-atp酶氘代抑制剂
CN101157711B (zh) * 2007-09-28 2010-12-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RU2010144744A (ru) * 2008-04-03 2012-05-10 Когнейт 3, Ллс (Us) Композиции и способы иммунотерапии
CN101735284B (zh) * 2008-11-24 2012-05-23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一种4,6-o-苄叉-d-吡喃葡萄糖的制备方法
WO2015085004A1 (en) 2013-12-03 2015-06-11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 Novel methods
KR20220054908A (ko) * 2014-04-04 2022-05-03 인트라-셀룰라 써래피스, 인코퍼레이티드. 유기 화합물
JP6898072B2 (ja) * 2015-08-27 2021-07-07 秀行 佐谷 14−3−3タンパク質活性調節剤
CN113754661A (zh) 2016-03-25 2021-12-07 细胞内治疗公司 有机化合物
WO2018071233A1 (en) 2016-10-12 2018-04-19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s
BR112019019875A2 (pt) 2017-03-24 2020-04-22 Intra Cellular Therapies Inc novas composições e métodos
WO2020047407A1 (en) 2018-08-31 2020-03-05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 Novel methods
US10695345B2 (en) 2018-08-31 2020-06-30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 Pharmaceutical capsule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lumateperone mono-tosyl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11510A (en) * 1954-12-20 1959-04-08 Gyogyszeripari Ki New nitrogen-containing derivatives of polyhydroxy compounds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JPS6112623A (ja) * 1984-06-28 1986-01-21 Kaken Pharmaceut Co Ltd エンケフアリナ−ゼ阻害剤
JPS6256423A (ja) * 1985-09-06 1987-03-12 Kaken Pharmaceut Co Ltd 悪液質治療改善剤
US4874780A (en) * 1987-03-11 1989-10-17 Norsk Hydro A.S. Anticancer compounds
JPH07145191A (ja) * 1993-11-24 1995-06-06 Japan Tobacco Inc ガラクトシルホスフォネート誘導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Z20012965A3 (cs) 2002-03-13
SK11612001A3 (sk) 2002-04-04
SK11602001A3 (sk) 2002-02-05
EP1150689A1 (en) 2001-11-07
CA2363670A1 (en) 2000-08-24
HUP0105281A2 (hu) 2002-05-29
CZ20012966A3 (cs) 2002-03-13
NO309305B1 (no) 2001-01-15
IL144895A0 (en) 2002-06-30
BR0008297A (pt) 2002-05-28
BR0008302A (pt) 2002-08-27
CN1347323A (zh) 2002-05-01
CA2362306A1 (en) 2000-08-24
AU2834100A (en) 2000-09-04
AU2834200A (en) 2000-09-04
NO990814D0 (no) 1999-02-19
RU2001123035A (ru) 2004-03-20
PL350520A1 (en) 2002-12-16
HUP0105280A2 (hu) 2002-04-29
PL350519A1 (en) 2002-12-16
WO2000048610A1 (en) 2000-08-24
WO2000048609A1 (en) 2000-08-24
RU2001123124A (ru) 2004-02-20
JP2002537263A (ja) 2002-11-05
MXPA01008347A (es) 2004-03-10
EP1150690A1 (en) 2001-11-07
MXPA01008346A (es) 2003-06-06
JP2002537264A (ja) 2002-11-05
IL144896A0 (en) 2002-06-30
NO990814L (no) 2000-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47322A (zh) 化合物
JP4553488B2 (ja) カルボキシメチルガラクトース誘導体
BG98062A (bg) (-)-бета-l-2-хидроксиметил-5-(5-флуороцитозин-1-ил)-1,3- оксатиолан, методи за получаването му,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н състав на негова база и приложението мукато антивирусно средство
WO2002051425A1 (fr) Remedes pour l'hepatite c
JP2010523724A (ja) α−ガラクトシルセラミド類似体およびそれらの免疫療法剤としての使用
US6548543B1 (en) Remedies or preventives containing cyclopentenone compounds as the active ingredient
CN101454309B (zh) 焦谷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和用途
EP1541153A1 (en) Hepatitis c virus inhibitor comprising alpha-glycosylceramide as the active ingredient
FR2584076A1 (fr) Nouveaux disaccharides, leur preparation et leur utilisation comme medicaments
JPH07502011A (ja) 免疫抑制性および寛容原性のオリゴ糖誘導体
JP2761876B2 (ja) 新規化合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US20190284213A1 (en) Silylated derivatives of reservatrol and the use thereof in neurodegenerative, neurological or inflammatory diseases
US11517580B2 (en) Fucosyltransferase specific inhibition using fucose mimetics
RU2098422C1 (ru) Производное пиранона,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KR100278083B1 (ko) 치료용 항체 유발 및 항암 및 항비루스 활성을 위한 지질- a동족체 : 신규한 단당류 및 이당류 중간체
KR20010108231A (ko) 화합물
US20230132763A1 (en) Fucosyltransferase specific inhibition using fucose mimetics
WO2023073005A1 (en) 5-aminohexahydro-6,7,8-trihydroxy-3h-oxazolo[3,4-a]pyridin-3-one derivatives derivatives as tlr4 modula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diseases
WO1997002278A1 (fr) Derives formant une chaine saccharidique et procede pour les produire
WO2023072816A1 (en) Multiantennary glycolipid mimetics
CN110655546A (zh) 索非布韦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Bongat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analogues of Escherichia coli lipid A for application towards CD14-targeting glycotherapeutics
JPS6391394A (ja) ホスホリル化アシルグリコシド、その製法と用途
NO311004B1 (no) Anvendelse av benzaldehydderivater for fremstilling av et terapeutisk middel til behandling av mikrobielle infeksjo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