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7904A - 具有一个带以及不同辊速的墨印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一个带以及不同辊速的墨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7904A
CN1337904A CN99816393A CN99816393A CN1337904A CN 1337904 A CN1337904 A CN 1337904A CN 99816393 A CN99816393 A CN 99816393A CN 99816393 A CN99816393 A CN 99816393A CN 1337904 A CN1337904 A CN 1337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ink
ink transfer
distributing roller
roll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16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爱德华·J·惠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qu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qu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qua Corp filed Critical Sequ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37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79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16Continuous, e.g. endless, band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01/00Printing
    • Y10S101/33Ink transfer employing one or more belt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为了在一个墨印系统中使存在于一个印版滚筒中的辊对辊式的辊隙数量最小化,一个油墨转印带(80)将油墨从一个油墨转印辊(14)转印到在一个印版滚筒(50)上的油墨接收元件上,所述油墨转印辊(14)从一个供墨装置(12)接收油墨。多个位于所述油墨转印带环(80)内侧的导辊(84)与所述带的驱动表面接触。一个驱动装置(414,104)与其中一个导辊相连以驱动所述导辊,使所述导辊以一个第一速度转动,该速度也是所述油墨转印辊和印版滚筒的速度。一个油墨均布辊(70)设置在所述带环的外侧并与所述带的相对油墨转印表面接触,所述油墨均布辊位于所述油墨转印辊和印版滚筒之间。

Description

具有一个带以及不同辊速的墨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墨印刷,特别涉及罐体的印刷,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印刷设备的一种墨印系统。在印刷工业中,提高生产率是重要的。通常是通过提高操作速度来提高生产率。根据目前墨印系统的设计理念,墨印系统基本上都采用辊对辊的墨印方式。物理性质和实践性限制了在这样一个系统中的辊子的尺寸和数量。
在一种常规的辊对辊式墨印系统中,油墨被供给到一个第一辊上(例如一个墨斗辊),在相邻辊子之间的辊隙处连续地将油墨从所述第一辊转印到其它的辊子上。在所述辊系中,在所述印版滚筒之前的一个或多个油墨施加辊或涂墨辊应该覆盖有橡胶材料或者一种类似橡胶的材料。在一个滚筒上的印版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涂墨辊形成一个辊隙,在所述印版滚筒表面上的油墨接收元件是由金属材料或者类似金属的材料制成。所述印版滚筒又将油墨转印到一个印刷“胶板”(blanket)上,所述印刷“胶板”接着在一个物品(例如一种罐体)上进行印刷。
墨印系统通常在所述印版滚筒之前的一系列辊子中是交替使用覆盖有橡胶材料或者类似橡胶的辊子与覆盖有钢或其它类似金属的硬辊。当所述类似橡胶的辊子在辊隙处与类似金属的辊子接触时,所述类似橡胶的辊子表面在接触辊隙处变形和移动以降低辊子表面受损的可能性并且控制辊子上的油墨厚度。当所述橡胶或类似橡胶材料的辊子转离所述辊隙时,它再次变形并且回复其初始形状。覆盖有橡胶或类似橡胶材料的辊子在系统操作过程中是可调节的以设定适于压靠在相邻金属辊上的接触压力。由于每一个橡胶辊通常在相邻的金属辊之间,因此几个辊子之间的复合调节是费时的。一个与相邻的金属辊压力接触的橡胶辊或者一个辊子上类似橡胶的表面经受相邻金属辊的组织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橡胶或类似橡胶的辊子表面受到磨损以致于需要频繁地更换所述辊子或其表面,并且由于磨损会改变辊子直径,因此需要对辊子进行频繁地位置调整。由于现有的墨印系统具有多个部件,结构复杂,因此制造、维修以及调整的费用相对较高。
来自一个供墨装置的油墨与辊子接触并经过一个辊隙后油墨会附着在每一个辊子表面上,最终会将油墨传递到所述印版滚筒上。
尽管油墨在与辊子接触后会附着在一个辊子表面上,但是由于受到辊子转动速度、辊子表面变形以及在辊子经过一个接触辊隙后辊子表面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在油墨经过每一个辊隙后油墨的弹性模数会增大。当辊子高速转动时,相邻辊子在一个辊隙处的接触会在具有油墨的辊子表面转离所述辊隙后由于辊子分离而使墨辊表面上的油墨被“分裂”。在所述分离过程中所述油墨被拉伸并且当超过其拉伸极限时油墨被分裂。这种分裂会使油墨成为油墨雾以及还形成可在空气中传播的微粒,所述微粒被甩出并且可能落在相邻辊子上,而且可能改变出现油墨分裂的辊子表面上的组织。这可能会污染辊子表面和/或在辊子表面上形成一种有纹理的油墨表面以及可能污染所述墨印系统中的相邻区域。另外,所述油墨雾会污染空气和周围的设备。在以较高的速度操作时,由于增大了辊子表面处的离心力而会使这种情况恶化,这能够甩出更多的油墨和形成更多的油墨雾。当每一个辊子表面经过一个辊隙后而分离时都会甩出油墨和分裂油墨。如果油墨雾化不能受到控制,那么它将扩散到所述墨印系统以及其部件,并且会危害健康。在一个墨印系统中通常有九个或更多的位置出现油墨分裂,这是不正常的。另外,一个常规的罐体印刷设备可具有几个可同时操作的独立的墨印系统以将油墨从它们的印版滚筒供给到一个胶板上。这将使所述油墨分裂问题恶化。
许多印刷设备具有悬挂式罩或腔,所述悬挂式罩或腔具有引导式抽气装置以用于俘获油墨微粒。但试图回收重新获得的油墨是不实际的,因为它是各种颜料和化学物质的混合物,以及废油墨必须被安全地以生态的方式分解,这是一个费用很高的处理方法。人们希望能够减少被收集的废油墨量。
大多敏墨印系统使用两个或多个覆盖有橡胶的涂墨辊以将油墨从前面的均布辊转印到印版滚筒表面。由于在墨印系统设计中所存在的空间限制而使涂墨辊的直径通常较小。涂墨辊必须接收复合调整以使它们能够同时与所述油墨均布辊和印版滚筒接触。由于它们的尺寸比印版滚筒的尺寸小很多,因此当所述印版滚筒转一圈时,涂墨辊通常需要转动的圈数多于一圈,这将导致下面将描述的“幻象”或“晕圈”印刷效果。
在一个墨印系统的末端处的印版通常是包围在一个印版滚筒或印版辊上。所述印版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凸版,它具有凸出的表面区域以接收来自所述涂墨辊的油墨,还具有凹进区域,油墨不被转印到所述凹进区域中。所述印版中的凸出区域最后会在所述涂墨辊上形成印版图象压痕。在所述涂墨辊上的这些压痕使所述油墨均布辊难以利用所述涂墨辊将油墨均匀且平整地供给到印版上。油墨在印版上的不均匀分布会形成一种“幻象”或“晕圈”效果。当两个类似的图象相互偏移是出现幻象。一种解决方案是提供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涂墨辊以有助于减少幻象。这会增加材料、使制造复杂、操作成本提高以及增加维修难度。
每一次印刷不同物品或使用不同颜色时,需要更换印版和/或改变用于所述墨印系统中的油墨颜色。在改变油墨颜色的过程中,所述油墨均布辊必须被清洁以避免新颜色被旧颜色玷污。用于辊子的半自动清洁系统不能确保辊子被彻底清洁,因此有时需要进行手洗。这是很费时的并且对于操作者是危险的。带式墨印系统能够减少必须被清洁的辊子数量。
上述内容是常规的辊对辊式墨印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
但是,利用带与辊结合以进行油墨转印和油墨均布的墨印系统在本领域是已知的。US2,036,451中披露了一种示例,其中披露了一个油墨转印带,所述带环内具有导辊,所述带包围所述导辊,并且其中也设有一个油墨均布辊,所述油墨均布辊被所述带的载墨外表面部分地包围,所述油墨均布辊沿着所述带的路径设置在由所述印版滚筒所形成的两个辊隙之间。尽管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这篇专利文献中披露了油墨均布的优点是在油墨与印版接触之前能够消除一个残留图案,但是没有提出如下面将描述的油墨均布辊的操作。
US536,077;US773,444;US1,691,795;US3,366,056;;US4,593,617中披露了多种用于一个单一印刷设备中的带式墨印系统。US2,622,522和US4,993,321中披露了其它类型带式油墨均布装置。这些参考文献中都没有以下面将描述的方式驱动和移动的油墨均布辊。
发明概述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使油墨分裂最小化并且至少能够大大地减少油墨从所述辊子中甩出和/或形成油墨雾。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高油墨转印到印版滚筒上的性能,这是在高质量印刷中所需要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消除或大大地降低“幻象”或“晕圈”印刷效果。
本发明包括一个无端循环的带,在所述带环的外部具有一个接收油墨、载墨和油墨转印表面,在所述带环的内侧具有一个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带包围多个导辊,所述导辊与所述带的驱动表面接合并且引导所述带。在油墨被供给到所述带的载墨表面上之后以及在所述载墨表面与印版滚筒接触之前,至少一个油墨均布辊与所述载墨表面接合以使在所述载墨表面上的油墨被均布。
所述载墨带、用于所述带的引导和驱动辊以及印版滚筒都在一个方向上以相同的表面速度移动。
所述油墨均布辊是一个表面光滑的辊子以提高油墨均布的能力并使油墨分布更均匀,而且还可避免幻象和晕圈印刷。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油墨均布辊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其表面速度不同于所述带的载墨表面在经过油墨均布辊时的表面速度,即或快或慢。特别是,建议所述油墨均布辊以比载墨带的速度快或慢的一个速度运行,其速度差值在2%至40%的范围内。这会使所述油墨均匀分布并且能够使油墨在所述带的载墨表面上具有适合的厚度。
另外,当所述载墨辊围绕其位置固定的转动轴线转动时,所述载墨辊在轴向上被振动或振荡。这也能够确保油墨完全被均布并且能够消除由于印版滚筒与所述带的载墨表面连续接触而可能在带上产生的晕圈效果。
为了控制所述载墨带的驱动速度,至少一个用于所述载墨带的导辊被驱动,但是也可驱动多个导辊。所述一个或多个辊子被一个动力源驱动,所述动力源最好以机械的形式与整个装饰系统(decorator)的主驱动装置相连。每一个导辊的圆周上具有齿,所述齿与所述带的驱动表面上的齿是互补的。在所述带的驱动表面上设置齿能够防止所述带横向或轴向移动,特别是在所述油墨均布辊的轴向振动影响下。
本发明的优点包括能够避免使用覆盖橡胶的辊子以及在使用这样的辊子时能够减少所需的反复更换和调整的次数;大大地减少油墨分裂量;减少辊隙或使油墨涂覆和受压的位置的数量以及降低辊隙松压的程度,辊隙松压会导致油墨的甩出和分裂;减少幻象或晕圈图像;减少维修的工作量和减少通常需要的清洁工作量以及降低制造费用。
对于本发明,当改变油墨时,仅需要对所述油墨均布辊以及其它任何位于所述环带外侧的辊子进行清洁。而位于所述环带内侧的辊子则无需清洁,从而能够减少在改变油墨颜色时所需的清洁工作量。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系统进行清洁的简单之处在于,拆下所述油墨转印带,对油墨均布辊进行清洁并且安装一个新带。对所拆下的带的清洁是可与所述墨印系统的工作分开进行的并且可立刻安装一个新带,从而能够使在将一个带从所述机器上拆下时的停止操作时间达到最少。
尽管没有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墨印系统的应用进行限定,但是它可被设计成用于罐体的连续印刷和处理设备中的形式,所述罐体的连续印刷和处理设备能够为圆筒形容器或罐体的外部进行装饰同时将所述容器安装到各自的心轴上,所述心轴沿着一个大型转动轮式装载设备的圆周被设置。本受让人所拥有的US5,111,742中披露了这样一种应用的示例。几个独立的墨印系统排列在一个大直径印刷胶板滚筒的周围,每一个墨印系统都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利用每一个墨印系统中的印版滚筒使所述印刷胶板被上墨。接着当所述印刷胶板和心轴列转动或经过时,所述印刷胶板将油墨转印到需要装饰的连续排列的容器或罐体上,利用独立的心轴将所述连续排列的容器或罐体带给所述印刷胶板。对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墨印系统用于一个罐体印刷机上,结合作为参考文献的US5,111,742。由于在印刷胶板处使用几个墨印系统,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能具有多达8个或9个墨印系统,上述的油墨分裂和污染的危险被增大,任何能够降低这种危险的装置都是希望的。每一个墨印系统可在安装在一个罐体处理系统中的一个独立设备中发挥作用。所述墨印系统是一个具有多个易磨损部件的复杂且精密的设备,诸如轴承、橡胶辊、调节机构,并且油墨污染是磨损和维修问题的主要根源。
从下面参照附图所描述的内容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表示在常规的辊对辊式转印油墨中的油墨分离或分裂以及甩出情况的示意图;
图2是一个表示在本发明中所涉及的辊对带式油墨转印中的油墨分离情况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辊对辊式墨印系统的一个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所示系统的涂墨辊和印版滚筒的一个视图,其中示出了所存在的残余幻象或晕圈图像问题;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具有不同速度的一个墨印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示意性侧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实施例的一个透视图,其中示出了驱动元件;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墨印系统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示意性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墨印系统第三实施例的一个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墨印系统第四实施例的一个示意性侧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以及
图11示出可与本发明结合使用的驱动带的另一种实施例。
现有技术的描述
图3中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一种系统,下面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该系统使用了一系列能够最终将油墨转印到一个印版滚筒上的辊子。在图1中,两个相继排列的用于墨印系统(例如在图3中所示的一个系统中)中的辊16和18在一个辊隙20处相接触。它们各自的转动方向用箭头22和24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表面速度。油墨在辊隙20处从辊子16的圆周表面26转印到辊子18的圆周表面28上。当辊子表面26、28通过所述辊隙20时,橡胶辊表面26被钢辊移动并且其上的油墨也被移动。当所述表面转离所述辊隙20时,所述橡胶辊在弹性作用下回复到其初始形态并且已经在辊隙20中被压榨在两个辊子表面上的油墨不再受到压力作用。如果所述辊子16和18能够以足够快的速度转动,如在目前的高速印刷中进行的,那么所述表面26和28上的液体油墨以墨滴的形式被抛离或甩出所述表面。另外,当两个辊子在通过所述辊隙后立刻分离时,油墨将被“分裂”以形成雾状墨滴,在整个设备周围形成一种油墨雾,所述油墨雾会不符合需要地覆盖所述两个辊子、相邻的设备、印刷表面等。在图1中可以看到,油墨被抛离辊子16和18的两个辊子表面26和28并且形成油墨雾,所述油墨雾以很大的角度波及表面部分。
如图2中所示,当油墨转印带50的带有油墨的表面52通过所述辊隙44之后与辊子40的圆周表面42分离时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差异。与图1中所示的相比,油墨至多是被甩出并且在限定于所述带50中带有油墨的表面52和辊子的圆周表面42之间的一个较小高度的腔穴中形成油墨雾,在辊子表面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抛出的油墨较少并且形成的油墨雾也较少。在两个辊子分离的情况下(如图1中所示),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并且辊子的转动数量相同的前提下,预先形成辊隙的表面的分离速度可能是在一个带与所述辊子分离的情况下(如图2中所示)的分离速度的两倍,辊与辊的分离会加剧油墨的分裂。另外,如这里所描述的,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带50和所述辊40的圆周表面42的移动速度略有不同。因此,当所述带和辊子表面分离时会使油墨受到剪切以及少许油墨被分裂。但是油墨分裂程度降低以及抛掷油墨量减少能够产生有益的结果。
下面将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系统的其它特征进行描述。
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常涉及的一种用于印版滚筒的辊对辊式墨印系统。一个储墨槽或储墨容器或者其它常规油墨供给装置12与一个第一接收油墨的上墨辊14相邻设置,该辊在图3中顺时针转动。在所述辊14转过时所述油墨供给装置12在所述辊14的表面上提供了一个油墨覆盖层。所述辊14与一个墨斗辊16形成了一个第一辊隙15。墨斗辊16通常可向着离开或朝向储墨槽的方向轻微移动以调整所述墨斗辊上的油墨量以及后面的辊上的油墨量。在辊子16的圆周表面26上的油墨通过一个第二辊隙20移动到邻接的油墨转印辊18的圆周表面上。还可具有一个平整辊或均布辊32,所述辊32与辊18形成了另一个辊隙34并且能够对辊18上的油墨进行平整。实际上,可具有几个平整辊或均布辊,它们与用于转印油墨的辊系中的几个辊子分别形成辊隙。在所述辊系中可提供几个油墨转印辊。一个油墨施加辊或涂墨辊36与最后一个转印辊18相接触并且在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第三辊隙38。所述涂墨辊36的圆周表面42从所述转印辊18处获得油墨并将油墨送至所述印版滚筒50的圆周表面。所述油墨施加辊36具有一个类似橡胶的表面,而所述转印辊18具有一个硬金属表面。墨斗辊16也具有一个类似橡胶的表面,而所述上墨辊14具有一个硬金属表面。
油墨施加辊或涂墨辊36与在印版滚筒50的类似金属的圆周表面48上稍微凸出的用于接收油墨的印刷文字部分46形成一个第四辊隙44。这样,在被转印到所述印版滚筒50之前,来自供墨容器12的油墨经过所述辊系并且通过辊隙15、20、34、38和44。从该印版滚筒,利用所述文字46将油墨施加到印刷胶板58的表面56上,所形成的油墨图象用54表示,印刷胶板58能够将油墨图象印到需要进行油墨印刷的物品上。如图1中所示,多个与辊子的转动速度相结合的辊隙将会使油墨抛掷量增大并形成油墨雾,这些是不希望的。
另外,如图4中所示,当所述文字46分别转过直径较小的油墨施加辊36的圆周表面42时,会在表面42上特别是在油墨施加辊或涂墨辊36的表面42上的油墨上留下残余幻象52,并且幻象52可被转印到印版滚筒50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图1、3和4所示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优选实施例的描述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每一个都具有一个载墨带,利用多个驱动和引导辊驱动所述带并且在其引导表面上进行引导。所述带具有一个相对的载墨表面,油墨被接收在所述载墨表面上,所述载墨表面暴露在至少一个油墨均布辊下,所述油墨均布辊使油墨在所述载墨表面上均布。接着,所述带的载墨表面将油墨转印到印版滚筒上。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容易地改成一种现有的印刷设备,对所述带和辊子的结构、形状和方位进行调整以安装到所述的印刷设备中。例如可为各种辊子选择易于安装在一种现有装置中的特定结构和布置形式。
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一种常规的供墨装置或储墨槽12和油墨接收辊或上墨辊14,同样所述印版滚筒50具有从其表面48凸出的油墨接收文字26。
多个载墨带导辊62、64和66(这里所示的是三个)以固定的形式被支承并且能够围绕其各自的中心轴转动。所述辊子的位置是可选择的以便能够达到所述的效果。
一个设计形式不同的油墨均布辊70也以固定的形式被支承并且能够围绕其中心轴转动。
一个无端循环的载墨和转印带80在四个辊子62、64、66和70之间移动。所述带具有朝内的驱动表面82,所述驱动表面82以可驱动的方式与所有导辊62、64和66的外圆周表面接合,所有导辊62、64和66都在所述带环内。下面将对这些辊子的外圆周表面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为了确保所述带能够与所有三个辊子驱动接合以避免打滑和提供一个适合的驱动速度,所述带80的驱动表面82和所有驱动和引导辊62、64和66的外圆周表面上具有可相互配合的互补的齿,如下面将结合图10和图11所描述的,以致于所有的驱动辊和带都具有相同的表面速度并且使所述带不能沿着任何一个辊子的轴线的轴向进行移动。所述带80是一个具有内驱动表面82的“同步”带,所述内驱动表面82作为一个模制的、加强的环形同步带或齿带,所述同步带的外表面88上具有氯丁橡胶(neoprene)或者其它类似橡胶的材料以限定所述带的载墨表面。
图10示出了带80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个片段,所述带80具有光滑的氯丁橡胶载墨外表面88和内驱动表面82。图10中所示的驱动表面82具有一排齿105,所述齿是沿着非倾斜地横过所述带的方向笔直延伸的。这例如可减小噪音。由于所述带的结构不能防止其相对于所述辊子进行横向移动,因此需要在所述辊子上设置一种适合的边挡板或者其它能够防止带进行横向移动的阻挡装置。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采用其它能够防止所述带横向移动的装置。
在图11中,相反,所述带107具有两排齿108、110,它们是以相对的方式倾斜设置的。所有辊子62、64和66的圆周表面84是互补的并且具有能够进行相互配合的齿以与所述带的两排齿108、110相互啮合。这能够确保所述带的驱动速度与印版滚筒以及下面将描述的油墨均布辊的转动速度相一致。倾斜的两排齿108、110提供了一种当所述油墨均布辊70振动或振荡时能够防止所述带横向移动或者在轴向上移动的措施。
所述第一油墨导辊62被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处以迫使所述带80的油墨接收和载墨的外表面88与所述用于转印油墨的上墨辊14形成一个辊隙92。但是,所述辊62也可是一个可移动的墨斗辊以使所述带能够离开所述上墨辊,从而能够对施加在所述带表面88上的油墨量进行调节。类似地,导辊或涂墨辊64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它能够将所述带80的载墨表面88压到所述印版滚筒50上。导辊62、64、66中的至少一个(最好是导辊66)是驱动辊,所述驱动辊被驱动装置94驱动以使其能够围绕轴线转动。所述驱动辊驱动所述带80、82使之移动,所述带又驱动其它辊子64和66使它们转动。为了方便、防止打滑和/或根据需要,其它辊子64和66也可设有各自的驱动装置。这些驱动装置被调节(例如下面参照图6所描述的)以使所有辊子62、64和66具有相同的表面速度并且与它们的直径无关。另外,至少所述油墨施加辊64应该是足够硬的以便能够在所述辊隙96中用所述印版滚筒50的圆周表面48上的文字46压迫所述带的类似橡胶的圆周表面88。
为了使所述带能够与任何其它的辊子接合,所述辊子66的位置不必是固定的。这样,所述辊子66的位置可被调节以在所述带80上保持所需的张力。
与所述驱动和引导辊62、64和66相反的是,所述油墨均布辊70最好具有一个硬圆周表面98,但最重要的是,该表面是光滑的,这具有几个理由。所述驱动和引导辊62、64和66所有都在环形带80内,而所述油墨均布辊70在环形带外部并摩擦所述带的载墨外表面88。在所述带表面88离开所述辊隙92后,它绕过所述油墨均布辊的圆周表面98并且在绕过所述导辊66之前在所述分离辊隙102处与辊70分离。在图5中,存在一个辊对辊的第一辊隙92以及一个辊对辊的第二辊隙96,并且在带和辊之间具有一个分离辊隙102,该辊隙是前面结合图2所描述的那种类型的辊隙。这与图3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布置形式是不同的,在图3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布置形式中具有五个辊对辊的辊隙,在该处可能会出现油墨分裂,因此具有前面所提到的缺点。
在图5中,所述印版滚筒上的图像区域是文字部分46,在所述带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并且带着由所述油墨均布辊70刚均布的新油墨返回所述印版之前所述文字部分46不会再次接触所述带80的载墨表面88。这将大大地减少从图3和图4中能够看出的幻象或晕圈印刷效果,在图3和图4中所示的情况中,所述油墨施加辊或涂墨辊36、42在再次接触所示印版滚筒上的图像区域46之前具有很短的循环周期。
为了有助于所述辊70的圆周表面98上的油墨均布,所述辊70被驱动装置104独立地驱动,所述驱动装置104驱动所述油墨均布辊70的方向与所述带80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但是速度不同,其速度快于或者慢于所述带80的移动速度,速度差在较慢速度的2%至40%的范围内,从而使所述油墨均布辊的光滑圆周表面98与所述带80的载墨外表面88以及其上的油墨进行摩擦,使所述带上的油墨得到平整和均布,其范围包括所述带包围在所述均布辊上的连续区域,如图中所示,包围均布辊的区域至少占均布辊上的270°扇形区域。所述包围区域越大,油墨均布的情况越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油墨分布的效果以及进一步降低出现幻象或晕圈印刷的可能性,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70的驱动装置104应该能够使所述辊进行轴向振动,并且鉴于所述带在所述辊上的转动,使所述辊相对于所述带振荡,这将全面提高油墨均布的效果并且消除存在幻象或晕圈印刷的可能性。振荡或振动的速度是可选择的,这取决于所述带的速度。所述振荡或振动应该是充分的以便在所述带包围所述所述辊70的表面98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使所述带表面88经受几个振荡周期。考虑到所述油墨均布辊的轴向振动,其轴向长度应该大于所述带的宽度,以便当所述油墨均布辊振动时所述带仍然能够保持被稳定支承的状态。
图6中示出了一种适用于图5中所示实施例的驱动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一个驱动马达402驱动一个带齿的驱动辊404,所述驱动辊404驱动一个同步带406并使之转动。所述带通过齿轮408和轴410驱动所述印版滚筒50。所述带406驱动齿轮412,所述齿轮412通过齿轮组414驱动所述驱动辊66并且还可驱动所述均布辊70。在齿轮组414中的齿轮直径与各个辊的直径是相适应的以便使所述印版滚筒50和驱动辊62、64、66都具有相同的圆周速度,而所述均布辊70的圆周速度较低。在所述齿轮组中的齿轮和带驱动允许所述驱动辊66和/或均布辊70的轴线位置具有一些偏移以便能够保持在所述油墨转印带80中的张力。
现将对其它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图7中,功能和总体位置与图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所用的数字都增加了100,并且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
在图7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导辊162、164、166的位置与在图5中所示的导辊相比,其位置是不同的。这能够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改变所述带180的路径取向。如前面所述,所述引导和驱动辊在带环的内部,而所述油墨均布辊170在带环的外部。
该实施例使得可以提供所谓的辅助辊101、103(rider rolls),当所述带180绕过辊162时所述辅助辊101、103处于所述带180的载墨表面188上,还能够提供清除辊105、107,所述清除辊105、107分别处于所述带180的载墨表面188上以及所述辊170的圆周表面198上以从这些表面清除多余的油墨。
一个涂墨辊111与所述油墨均布辊形成了辊隙113,并且与所述印版滚筒形成了辊隙115,这有助于进一步使所述印版滚筒上的油墨得到均布。结合图5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基本特征保留在该实施例中。
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辊子布置方式。在图8中,功能和总体位置与图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所用的数字都增加了200,并且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上述的导辊262、264、266以及另一个导辊或涂墨辊265,其功能与导辊或涂墨辊264类似,即它能够使所述带280的载墨表面288与在所述印版滚筒250上凸出的印刷表面或文字部分146进行第二次接触。在带280、288与所述文字部分246之间的两个辊隙能够确保施加更多的油墨。必要时一次辊隙接触就足够了。为此,辊子264和265中的一个或两个位于各自的摆臂上,所述摆臂以枢接的方式与机架相连以使操作者可以选择仅通过一次施加油墨。例如这示出在图9中。
文字部分246每一次接触所述带表面,油墨被转印并且存在出现幻象或晕圈印刷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所述带环280的外部设置另一个油墨均布辊269以便在所述导辊265和264之间的路径上对所述带的外表面288进行摩擦,从而除了由辊270所提供的油墨均布功能以外再次对油墨进行均布。所述辊269也可被驱动马达271驱动,并且其速度同样不同于所述带280的速度,比带280的速度快或者慢,而且也进行轴向振动以能够相对于所经过的带表面产生振荡。定位附加的引导和驱动辊265以提供一个第二辊隙或者使所述带280的载墨表面288与印刷表面接触,附加的油墨均布辊269能够提供油墨均布并且能够在辊隙273处的第一次接触和在辊隙296处的第二次接触之间消除所述表面288上油墨中的不均匀性,从而在所述印版滚筒250的每一次转动过程中为印版滚筒250上两次墨。
在图9中,功能和总体位置与图5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所用的数字都增加了300,并且在这里不再进行描述。
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仅提供了一个油墨均布辊375,如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所述油墨均布辊被马达和驱动装置277驱动以使其能够转动和振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个第一带380,在所述第一带380从辊362移动到导辊364的过程中,所述带380部分地包围所述辊375的接近侧379。所述第一带380仅通过两个导辊362、364(而不是利用三个导辊)和所述油墨均布辊375来支承。所述带380通过所述油墨均布辊375的拱形部分379将油墨从供墨装置312输送到印版滚筒,油墨在所述油墨均布辊375的拱形部分379处得到均布。
本实施例还具有一个第二无端环带400,该带的类型与所述第一带380相同,该带具有一个驱动表面402和一个相对的载墨表面404。所述带400通过所述引导和驱动辊365、366并且在辊隙373处与所述印版滚筒350进行初次接触。
为了使所述带400能够按照要求移动,利用驱动装置381驱动所述辊365,其速度与用于驱动辊364的驱动马达394的速度是一致的,从而使带400和380能够以相同的速度移动并且它们的辊子也是以相同的圆周速度移动的,由于不能在所述带400的辊隙373处和在带380的辊隙396处出现打滑现象,因此这是必须的。
单个油墨均布辊375在与向着辊364下行的所述带380分开的位置和辊375与上行的带400的接触位置之间具有一个残余油墨区域391,在油墨从带380的表面388被转印到辊375的表面后残余的油墨在所述残余油墨区域391中仍然保留在所述辊表面上。所述残余的油墨又被部分地转印到所述第二载墨带400的载墨表面404上,所述残余油墨将被输送到所述辊隙373处,在所述辊隙373处所述残余油墨将被转印到所述印版滚筒350的表面上。所述辊375还具有一个能够对残余油墨进行再次均布的区域393,当所述辊375的表面转回到所述带383处时已从所述带380被转印到所述辊375的表面上的一部分油墨仍然留在所述能够对残余油墨进行再次均布的区域393上。所述对残余油墨再次均布的区域在所述油墨均布辊375与带400分开的位置和所述对残余油墨进行再次均布的区域与所述带400的初次接触的位置之间。如前面参照图8所述,至少一个导辊365在一个摆臂367上,所述摆臂367能够让一个操作者将所述导辊365和带380移离所述印版滚筒350,从而使所述文字部分仅上一次墨而不是两次。所述摆臂也可用于其它实施例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然能够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改进。
尽管本发明是通过特定的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对这些内容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型。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是由上述特别说明的内容进行限定的,而是由后面的 来限定的。

Claims (23)

1.一种用于一个印版滚筒的墨印系统包括:
一个油墨转印辊,所述油墨转印辊具有一个第一轴线,所述油墨转印辊能够围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所述油墨转印辊具有一个用于接收来自一个供墨装置的油墨的圆周;
一个油墨转印带,所述油墨转印带具有一个油墨转印表面和一个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油墨转印表面在一个第一辊隙处与所述油墨转印辊接触以将油墨从所述油墨转印辊上转印到所述油墨转印表面上;
一个第一引带导辊,所述第一引带导辊具有一个圆周,所述第一引带导辊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合并且将所述油墨转印带的相对油墨转印表面压迫到所述油墨转印辊上以限定所述第一辊隙;
一个第二引带导辊,所述第二引带导辊具有一个圆周,所述第二引带导辊能够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合并且将所述油墨转印带的相对油墨转印表面压迫到一个印版上以限定一个第二辊隙并且将油墨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转印到在所述印版上的油墨接收元件上;
所述第一导辊和第二导辊具有各自的轴线并且可围绕它们各自的轴线转动;一个与至少一个所述导辊相连的转动驱动装置,所述转动驱动装置驱动与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相连的一个导辊并使其圆周以一个第一速度转动,一个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触的导辊的圆周用于驱动所述带以使所述带以一个导辊的圆周速度移动,当所述带的驱动表面经过其它导辊时所述带还能够以相同的圆周速度驱动这些辊;
一个油墨均布辊,所述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能够使油墨均布的圆周表面,所述圆周表面在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部分载墨表面上的位于所述第一辊隙和第二辊隙之间的一个位置处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接触,当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经过所述油墨均布辊时所述油墨均布表面适合于摩擦在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的油墨;所述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转动轴线,所述油墨均布辊可围绕该轴线转动,并且所述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以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接合的形式转动的圆周;
一个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以这样的方式使所述油墨均布辊转动,即,当所述带经过所述油墨均布辊时使所述油墨均布辊以一个不同于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速度的速度转动,以便有助于油墨在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的均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的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油墨均布辊以使其圆周表面移动速度慢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在经过所述油墨均布辊时的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的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油墨均布辊以使其圆周表面移动速度快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在经过所述油墨均布辊时的速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辊和所述油墨均布辊是这样设置的,即,使所述油墨转印带部分地包围所述油墨均布辊的圆周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的驱动装置还可以这样的方式被操作,即,当所述油墨均布辊转动时能够沿着所述油墨均布辊的轴向使所述油墨均布辊振动和振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导辊的圆周上具有一个驱动型面,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具有与所述一个导辊圆周上的驱动型面互补的且能够相互配合的型面,并且当所述导辊转动时所述驱动型面和互补型面形状被设计成用于积极地驱动所述油墨转印带,而在所述油墨均布辊振动和振荡时能够防止所述带在轴向上进行横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转印带是一种无端循环的带,其外表面是所述油墨转印表面,其内表面是所述带的驱动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距所述第一和第二导辊一定间距的第三导辊,所述第三导辊位于所述油墨转印带环的内侧并且能够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合,所述第三导辊具有一个转动轴线,所述第三导辊可围绕该轴线转动,所述第三导辊具有一个相应的圆周,所述圆周也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驱动接合,从而使所述油墨转印带以及所述第一导辊、第二导辊和第三导辊的圆周可以相同的速度沿着相同的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辊的轴线是可移动的以便能够调整在所述油墨转印带上的张力并且引导所述油墨转印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油墨均布辊保持一定间距的第二油墨均布辊,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相应的第二轴线,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可围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相应的能够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接合的第二圆周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用于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的第二驱动装置,当所述带经过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时第二驱动装置能够使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以一个不同于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速度的速度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导辊位于所述油墨转印带环中的所选择的位置处,以使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能够在两个围绕所述印版并且周向上保持一定间距的位置处与所述印版上的油墨接收元件接触,所述第二油墨均布辊位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路径中的至少两个导辊之间并且在由两个导辊中的一个在所述油墨转印表面处所形成的一个辊隙和由两个导辊中的另一个在所述油墨转印表面处所形成的另一个辊隙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第二油墨转印带,所述第二油墨转印带具有一个第二油墨转印表面和一个第二驱动表面;
相应的第三导辊和第四导辊,所述第三导辊和第四导辊能够以与所述第二带的第二驱动表面接触的形式被驱动;一个用于所述第三导辊和第四导辊中至少一个的驱动装置以驱动所述第二带使之经过所述第三导辊和第四导辊;所述第三导辊和第四导辊是这样被设置的,即,在围绕所述油墨均布辊的一个周向区域处能够使所述第二带的第二油墨转印表面与所述油墨均布辊接触,所述油墨均布辊的一个周向区域与所述油墨均布辊中与所述第一油墨转印带的第一油墨转印表面接触的周向区域保持一定间距。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和第二带都是一种无端循环的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辊支承所述第二带以使所述第二带的第二油墨转印表面与在所述印版上的油墨接收元件形成一个辊隙。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油墨转印辊处的供墨装置,该供墨装置用于盛放一些需要被转印到所述油墨转印辊的圆周上的油墨。
17.一种用于一个印版滚筒的墨印系统包括:
一个油墨转印辊,所述油墨转印辊具有一个第一轴线,所述油墨转印辊能够围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所述油墨转印辊具有一个用于接收来自一个供墨装置的油墨的圆周;
一个油墨转印带,所述油墨转印带具有一个油墨转印表面和一个相对的驱动表面,所述油墨转印表面在一个第一辊隙处与所述油墨转印辊接触以将油墨从所述油墨转印辊上转印到所述油墨转印表面上;
一个第一引带导辊,所述第一引带导辊具有一个圆周,所述第一引带导辊能够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合并且将所述油墨转印带的相对油墨转印表面压迫到所述油墨转印辊上以限定所述第一辊隙;
一个第二引带导辊,所述第二引带导辊具有一个圆周,所述第二引带导辊能够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合并且将所述油墨转印带的相对油墨转印表面压迫到一个印版上以限定一个第二辊隙并且将油墨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转印到在所述印版上的油墨接收元件上;
所述第一导辊和第二导辊具有各自的轴线并且可围绕它们各自的轴线转动;一个与至少一个所述导辊相连的转动驱动装置,所述转动驱动装置能够驱动与所述转动驱动装置相连的一个导辊并使其圆周能够以一个第一速度转动,一个导辊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接触的圆周能够驱动所述带以使所述带能够以一个导辊的圆周速度移动,当所述带的驱动表面经过其它导辊时所述带还能够以相同的圆周速度驱动这些辊;
一个油墨均布辊,所述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能够使油墨均布的圆周表面,所述圆周表面在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部分载墨表面上的位于所述第一辊隙和第二辊隙之间的一个位置处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接触,当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经过所述油墨均布辊时所述油墨均布表面能够摩擦在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的油墨;所述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转动轴线,所述油墨均布辊可围绕该轴线转动,并且所述油墨均布辊具有一个能够以与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接合的形式转动的圆周;
一个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使所述油墨均布辊转动;所述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的驱动装置还可以这样的方式被操作,即,当所述油墨均布辊转动时能够沿着所述油墨均布辊的轴向使所述油墨均布辊振动和振荡。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墨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导辊的圆周上具有一个驱动型面,所述油墨转印带的驱动表面具有与所述一个导辊圆周上的驱动型面互补的且能够相互配合的型面,并且当所述导辊转动时所述驱动型面和互补型面能够积极地驱动所述油墨转印带,而在所述油墨均布辊振动和振荡时能够防止所述带在轴向上进行横向移动。
19.一种将油墨供给到一个墨印系统中的印版上的方法,其中所述墨印系统包括:
一个无端循环的油墨转印带以及所述印版滚筒,所述油墨转印带具有一个油墨转印外表面和一个相对的内驱动表面,所述印版滚筒的表面上具有油墨接收元件以从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接收油墨,所述方法包括:
使所述油墨转印带以一个第一速度进行转动;
沿着所述带的路径在一个与所述油墨接收元件保持一定间距的位置处将油墨供给到所述油墨转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
在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具有油墨的情况下使所述带从将油墨供给于其上的位置处转动到所述印版滚筒上的油墨接收元件上并且在所述印版滚筒处形成一个辊隙,从而使油墨能够从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转印到在所述印版滚筒上的油墨接收元件上;
使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部分地包围一个油墨均布辊的圆周表面,所述油墨均布辊沿着所述带的路径设置在供墨位置和具有所述油墨转印元件的所述辊隙之间;以及
驱动所述油墨均布辊以使其相对于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转动,其转动速度不同于所述带的速度以使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的油墨得到均布。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被驱动以使其沿着与所述带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其转动速度慢于所述带在经过所述均布辊时的速度。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被驱动以使其沿着与所述带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其转动速度快于所述带在经过所述均布辊时的速度。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均布辊以一个不同于所述带的移动速度的速度转动,两者的速度差在2%至40%的范围内。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油墨均布辊转动时同时驱动所述油墨均布辊以使其在轴向上振动,并且所述油墨转印表面包围所述油墨均布辊的包围角足够大以便当所述油墨均布辊在所述带的油墨转印表面上摩擦时能够使所述油墨转印表面经受几次振荡。
CN99816393A 1999-01-29 1999-10-27 具有一个带以及不同辊速的墨印系统 Pending CN13379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3926799A 1999-01-29 1999-01-29
US09/239,267 1999-01-29
US09/327,831 1999-06-08
US09/327,831 US6367380B1 (en) 1998-02-02 1999-06-08 Inking system with a belt and differential roller speed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7904A true CN1337904A (zh) 2002-02-27

Family

ID=26932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816393A Pending CN1337904A (zh) 1999-01-29 1999-10-27 具有一个带以及不同辊速的墨印系统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6367380B1 (zh)
EP (1) EP1163114A1 (zh)
JP (1) JP2002535180A (zh)
KR (1) KR20010093296A (zh)
CN (1) CN1337904A (zh)
AU (1) AU771508B2 (zh)
BR (1) BR9916985A (zh)
CA (1) CA2361338A1 (zh)
CZ (1) CZ20012703A3 (zh)
MX (1) MXPA01007625A (zh)
NZ (1) NZ513149A (zh)
RU (1) RU2232080C2 (zh)
TR (1) TR200102190T2 (zh)
WO (1) WO200004456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4536C (zh) * 2004-04-19 2007-05-09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带有新型可移动输墨装置的卫星式印刷机
CN112689564A (zh) * 2018-09-13 2021-04-20 兰达实验室(2012)有限公司 用于在多个圆柱形物品上印刷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13429B1 (en) * 2000-11-20 2003-02-0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Elastic belt metering device for a printing press
US20070129151A1 (en) * 2001-08-20 2007-06-07 Crowder Robert W Jr Game Conversion Method
JP3880831B2 (ja) * 2001-10-10 2007-02-14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インキプリセット方法
DE10202785B4 (de) * 2002-01-25 2011-12-01 Manroland Ag Druckmaschine mit einem Farb- und Feuchtwerk
US6769357B1 (en) 2003-06-05 2004-08-03 Sequa Can Machinery, Inc. Digital can decorating apparatus
US6920822B2 (en) 2003-09-03 2005-07-26 Stolle Machinery Company, Llc Digital can decorating apparatus
US7036428B2 (en) * 2004-05-21 2006-05-02 Tampotech,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cylindrical surfaces
ATE380658T1 (de) * 2005-11-03 2007-12-15 Ball Packaging Europ Holding G Spanndorn für den digitaldruck
CA2643249A1 (en) * 2006-02-21 2007-08-30 Moore Wallace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gh speed variable printing
US9463643B2 (en) 2006-02-21 2016-10-11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pplication of a substance to a substrate
US8869698B2 (en) * 2007-02-21 2014-10-28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principal substance
US8881651B2 (en) 2006-02-21 2014-11-11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Printing system, prod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production apparatus
US8967044B2 (en) * 2006-02-21 2015-03-03 R.R. Donnelley & Sons, Inc. Apparatus for applying gating agents to a substrate and image generation kit
US7347899B2 (en) * 2006-04-07 2008-03-25 Day Benjamin F Decorato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US9701120B2 (en) 2007-08-20 2017-07-11 R.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Compositions compatible with jet printing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1835612B (zh) 2007-08-20 2013-01-02 摩尔·华莱士北美公司 喷墨印刷的方法及装置
KR100953495B1 (ko) * 2008-05-21 2010-04-16 건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롤투롤 방식 인쇄 방법 및 장치
US20100083856A1 (en) * 2008-10-03 2010-04-08 Goss International Americas, Inc. Belted inker for a printing press
US8820233B2 (en) * 2009-09-24 2014-09-0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Anilox metering system for electrographic printing
US8869695B2 (en) * 2009-09-24 2014-10-28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Anilox metering system for electrographic printing
WO2015012864A1 (en) 2013-07-26 2015-01-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fferential printing device
US9527056B2 (en) * 2014-05-27 2016-12-27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aerosols
CN112265363B (zh) * 2020-10-29 2022-06-21 杭州现代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滚动式循环印刷机、印刷工艺
CN113858789B (zh) * 2021-10-29 2022-08-23 江苏聚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塑料薄膜印刷机的防溅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40009A (en) * 1929-09-20 1932-01-05 Hoe & Co R Inking mechanism for printing machines
US2036451A (en) * 1934-10-24 1936-04-07 Wood Newspaper Mach Corp Ink motion
US3168037A (en) * 1960-05-02 1965-02-02 Harold P Dahlgren Means for dampening lithographic offset printing plates
DE3125434A1 (de) 1981-06-27 1983-01-13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6050 Offenbach Vorrichtung zum zufuehren von farbe an die druckplatte einer druckmaschine
DE3225378A1 (de) 1982-07-07 1984-01-12 Koenig & Bauer AG, 8700 Würzburg Farbwerk
DE3531433A1 (de) * 1985-09-03 1987-03-12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Farbwerk fu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n
DD278552A1 (de) 1988-12-23 1990-05-09 Polygraph Leipzig Farbwerk fuer schnellaufende rotationsdruckmaschin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4536C (zh) * 2004-04-19 2007-05-09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带有新型可移动输墨装置的卫星式印刷机
CN112689564A (zh) * 2018-09-13 2021-04-20 兰达实验室(2012)有限公司 用于在多个圆柱形物品上印刷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63114A1 (en) 2001-12-19
JP2002535180A (ja) 2002-10-22
BR9916985A (pt) 2001-11-27
WO2000044563A1 (en) 2000-08-03
CZ20012703A3 (cs) 2002-01-16
NZ513149A (en) 2002-12-20
CA2361338A1 (en) 2000-08-03
KR20010093296A (ko) 2001-10-27
TR200102190T2 (tr) 2001-12-21
AU1454000A (en) 2000-08-18
US6367380B1 (en) 2002-04-09
RU2232080C2 (ru) 2004-07-10
AU771508B2 (en) 2004-03-25
MXPA01007625A (es) 2002-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37904A (zh) 具有一个带以及不同辊速的墨印系统
CN1047342C (zh) 一种用于上釉和装饰的旋转机器
CN104220260B (zh) 容器装饰
RU2001123938A (ru) Система,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ая для нанесения типографской краски, с ремнем и разными скоростями валиков
CN87106769A (zh) 罐头盒装饰设备
US5207153A (en) Apparatus for applying printed matter to objects
CN1212930C (zh) 用于在单个物品上进行印刷的设备
CN1596073A (zh) 用于拍打和碾压食物生面团带的装置和方法
CN1219640C (zh)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装置
CN1075448A (zh) 输墨装置
CN1410264A (zh) 转轮式胶印印刷机的胶皮清洗方法及清除胶皮清洗液的方法
CN110328019B (zh) 一种油墨生产制备分散调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959C (zh) 轮转印刷机
US292416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cylindrical objects
ATE428552T1 (de) Vorrichtung zum zuführen und andrücken von kautschukmaterial zum aufbau einer reifenaufbauschicht
US2724362A (en) Wax carbon spot printing machine
CN212759477U (zh) 一种便于上料的涂布机
US4587926A (en) Bottom rim coater for intermittently operated container decorating apparatus
GB2056398A (en) Container rotary infeed apparatus
CN219597108U (zh) 一种海绵上胶机
US4505198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printed material to a cylindrical object
CN211106318U (zh) 一种印刷机上墨装置
WO1999038691A1 (en) Inking system with a belt and differential roller speeds
CN115320225A (zh) 一种全自动单色轮式丝印机
RU2635787C2 (ru) Технология нанесения износостойкого покрытия на алюминиевые издел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