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2525C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2525C CN1322525C CNB2004100353404A CN200410035340A CN1322525C CN 1322525 C CN1322525 C CN 1322525C CN B2004100353404 A CNB2004100353404 A CN B2004100353404A CN 200410035340 A CN200410035340 A CN 200410035340A CN 1322525 C CN1322525 C CN 132252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er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emitting device
- housing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347 de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905 finger na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8—Indicators; Distinguishing mark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2050/046—Assembling parts of a relay by using snap mounting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1—Bases; Casings; Covers structurally combining a relay and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e.g. varistor, R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6—Bases; Casings; Covers having windows; Transparent cases or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2—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 H01H50/326—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with manual intervention, e.g. for testing, resetting or mode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较好可见性并且具有易于安装的发光装置的电磁继电器。线圈块和触头开关机构设置在基板上并被壳体所覆盖,该电磁继电器利用线圈端子对线圈块磁化及消磁,以转动可动芯并移动可动触头部件,从而打开和关闭触头。线圈端子的电连接部穿过壳体的顶侧向上突起。通过对线圈端子通电而发光的发光装置和支持发光装置的支持件在与壳体的线圈端的电连接部所突起的位置相对的一侧设置在壳体顶侧上。连接至发光装置的引线与线圈端子的电连接部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一种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中,由发光树脂(luminescent resin)制成的操作显示装置(发光装置)被一体地设置在壳体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另一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中,操作显示LED(发光装置)被预先设置于终端且与预定元件一体地形成于线圈块中,以便利LED的放置及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为JP-A-10-125195。
专利文献2为JP-A-10-208600。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电磁继电器的任一结构中,发光装置设置于由壳体覆盖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壳体由具有光透射特性的材料制成,但是考虑到从外部的可见性,仍然存在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发光装置必须固定在内部空间内的有限空间中,并且发光装置的固定状态缺乏稳定性。此外,在发光装置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情况下,由印刷电路板产生的玻璃粉尘(glass dust)也可能成为引起触头等接触不良的原因之一。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可见性且设置有易于安装的发光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置有线圈块和触头开关机构的电磁继电器,所述线圈块和触头开关机构设置于基板上且由壳体覆盖,并且,可对该电磁继电器进行操作以磁化和消磁所述线圈块,从而转动可动芯并移动可动触头部件,使得触头打开和关闭。该电磁继电器包括在线圈块磁化期间发光的发光装置和用于支持发光装置的支持件,该发光装置和该支持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侧。
根据该结构,可以在装配壳体后安装发光装置,从而可以轻易地执行发光装置的安装操作。还可以通过暴露发光装置来提高其可见性。
壳体优选地包括在安装支持件时可弹性变形并且在安装支持件后重新恢复到原有形状的啮合部,该啮合部优选地具有顶端部分,在该顶端部分处形成有与支持件的顶部边缘部分啮合的啮合爪,由此可以轻易地完成支持件的安装工作。
壳体优选地由树脂模制,并且该壳体还具有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啮合突起分别啮合的啮合孔,并且,所述啮合部的啮合爪优选地由能够形成啮合孔的滑模(slide mold)形成,从而可以低成本地制造所述电磁继电器。
优选地,支持件包括:支持发光装置的支持体;通过操作部的压低操作直接按压可动芯以移动可动芯的操作部;以及,连接支持体和操作部并且通过操作部的压低操作弹性变形的弹性臂部,由于该电磁继电器不仅提供支持发光装置的功能而且还提供移动确认功能,所以,该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得以简化,并且组装工作得到改善。
优选地,该电磁继电器还包括由可动芯的转动运动驱动的指示器,提供指示器可移动空间的显示引导部优选地设置成从壳体顶侧的中部突起,支持件的支持体位于啮合部和显示引导部之间,这样,由于排除了不必须的空间,电磁继电器可以被设计成具有紧凑的结构。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本发明将通过以下对其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及清楚,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的透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盖子被去掉后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下去掉壳体后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基板和触头开关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6为指示器的透视图;
图7为卡的透视图;
图8为线圈块和可动芯的透视图;
图9A为LED支持件的透视图;
图9B为LED的透视图;
图10A为LED支持件的底视图;
图10B为图10A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0C为图10C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1为盖子的分解透视图;
图12A为盖子的顶视平面图;
图12B为盖子的底视平面图;
图12C为内部机构的部分前正视图;
图13A至图13C为示出操作杆被移动至第一打开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14A至图14C为示出操作杆被移动至第二打开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15A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操作杆的顶视平面图;
图15B是图15A所示操作杆的前正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基块(base block)和触头开关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7A和17B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不同卡的透视图;和
图1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盖子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至4示出了一种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通常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其中线圈块2和触头开关机构3设置在基板1上并由壳体4覆盖,显示块5设置在壳体4的顶侧。
如附图3和5所示,基板1被第一绝缘壁6分成设置有线圈块2的第一区域和设置有触头开关机构3的第二区域。啮合突起7形成于第一绝缘壁6的侧部分上,且与壳体4的啮合孔36(以后将给予描述)啮合以将壳体4固定在基板1上。第二区域被第二绝缘壁8和第三绝缘壁9分成安装有第一固定触头部件25的区域、安装有可动触头部件24的区域和安装有第二固定触头部件26的区域。承载孔10形成在第二绝缘壁8的侧部,将在以下描述的指示器31被承载孔10可转动地支承。
如附图4和8示,线圈块2具有如下结构,其中线圈13环绕在安装于芯11上的线轴12上。以近似L形状弯曲的轭14的水平平面部14a被填嵌安装于芯11的底端部分上。轭14的垂直平面部14b沿着缠绕线圈13向上延伸,铰链弹簧15固定到轭14的一个侧表面上。可动芯16可摆动地支持在轭14的垂直平面部14b的顶端部分上。
如附图8所示,该可动芯16具有宽度减少的压力接收部18,且该压力接收部经过弯曲部分从被吸引部17延伸,该被吸引部被芯11的吸引表面11a吸引。将在以下描述的、连接至卡27的连接部19形成于压力接收部18的一端。可动芯16的压力接收部18被铰链弹簧15的施压部15a按压,同时当线圈块2处于消磁状态时,可动芯16转动从而使被吸引部17离开芯11的吸引表面11a。
如附图8所示,线轴12具有用于固定第一线圈端子20的顶端凸缘部12a和用于固定第二线圈端子21的底端凸缘部12b。第一线圈端子20具有底端腿部22,线圈13的相对端分别环绕该底端腿部,同时,从将在以下描述的LED 50延伸的引线54分别连接至线轴12顶端表面上的电连接部23。每一电连接部23均包括在形成为在其中部垂直延伸的脊23a,这样,在各个电连接部23和引线54之间可以建立可靠的电连接。
如附图4所示,线圈13包括:第一线圈13a,其绕线轴12的主干部缠绕,并分别在其相对端处和第一线圈端子20连接;以及,第二线圈13b,其缠绕在缠绕线圈13的外周部分,并分别在其相对端处和第二线圈端子21连接。相应地,当电压通过第二线圈端子21供应、以便对缠绕在线圈13外周侧上的第二线圈13b进行充电时,通过电磁感应在线圈13内周侧上的第一线圈13a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在第一线圈端子20之间产生电势差。
如附图5所示,触头开关机构3包括可动触头部件24、分别设置在可动触头部件24相对侧上的第一固定触头部件25和第二固定触头部件26。可动触头部件24具有类似平板的形状,在可动触头部件24顶端部分的相对两侧上露出的可动触头24a与顶端部分一体形成,同时,端子部25b设置在可动触头部件24的底端部分处。通孔24c在可动触头部件24中形成于可动触头24a的底部附近。第一固定触头部件25和第二固定触头部件26具有类似平板的形状,可动触头24a有选择接触的第一固定触头25a和第二固定触头26a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部件25和26的顶端部分一体制成。固定触头部件25和26两者的底侧分别以类似曲柄的形状弯曲,以构成由基板1的底侧突起的端子部25b和26b。第一固定触头部件25的顶端侧具有槽25c,该槽形成为从靠近第一固定触头25a底部的位置垂直向下延伸。
可动触头部件24通过与可动芯16的一个端部啮合的卡27移动。如图7所示,该卡27在其类似平板体的中部具有压-插突出部28(press-insertingprojecting portion),设置在压-插突出部28突出端处的突起28a插入穿过可动触头部件24的通孔24c。在压-插突出部28的顶侧附近形成有矩形孔29,并且可动芯16的连接部19连接至该矩形孔29。近似U-形的引导接收部30分别形成在卡27的相对侧部分中。
可动触头部件24借助卡27的移动可以利用指示器31容易地确认。如图6所示,指示器31具有近似类似框架的形状以及形成在指示器31的顶端接合部分中心的显示部32。该显示部32的延伸端近似直角地弯曲并构成可视部33。沿相互相对的方向突出的支持销34分别形成于指示器31的相对侧部分的底端,并且各支持销34与基板1的承载孔10相啮合,从而使指示器31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承孔10上。以相互相对的方向突起的引导突起35分别形成在指示器31的相对侧部分的中心,且各引导突起35被卡27的引导接收部30所引导,从而使指示器31和卡27两者可以整体地移动。指示器31的转动中心(支持销34)相对卡27的施压位置位于显示部32的相对侧上。相应地,显示部32的移动量可相对卡27的移动量放大。
如图2所示,壳体4具有在底端开口的类似盒子的形状,且通过模制具有光透射特性的树脂材料而获得。可以和基板1的啮合突起7可脱离啮合的啮合孔36分别形成于壳体4相对侧的底部中心。爪部37形成在壳体4的一端侧上,使用者将他/她的手指钩在该爪部上,以便在电磁继电器已经被装配到设置在垂直平面内的板(未示出)之后将该电磁继电器从该板拆除。显示引导部38设置成从壳体4顶侧的中心部突起,啮合部分39和加强部40突出地设置在同一顶侧的一端侧上,并且第一引导部41和第二引导部42突出地设置在同一顶侧的另一端侧上,并且还在该另一端侧上形成槽4a。显示引导部38具有类似盒子的形状并提供供指示器31的显示部32移动的空间。啮合部39通过设置在啮合部39顶端的啮合爪在其自身与显示引导部38之间引导LED支持件43并防止LED支持件43脱离壳体4。加强部40加强啮合部39,并设置有啮合爪40a,盖子46(下述)的第二啮合爪69可脱离地啮合该啮合爪40a。每个第一引导部41都具有啮合凹槽41a,该啮合凹槽形成于该第一引导部41一侧的中部,盖子46的一个相应第一啮合爪62a(参照图11)与该啮合凹槽啮合,并且,该第一引导部朝其顶端逐渐变细从而可以容易地装配盖子46。每个第二引导部42都由一对并列突出的板构成,并引导从LED50延伸的一条相应引线54。该第一线圈端子20的电连接部23分别插入槽4a。
该显示块5具有如下构造,其中,如图2所示,LED支持件43设置在壳体4的顶侧上,且被设置有操作杆44及显示板45的盖子46覆盖。
如图9A所示,该LED支持件43具有如下构造,其中,弹性臂部48从支持体47延伸,操作部49形成于弹性臂部48的延伸端。
支持体47具有用于引导LED 50的引导孔51和用于防止支持体47和连接至LED 50的电阻干涉的出口(escape hole)53。从LED 50延伸的引线54经过形成于支持体47底侧角部的切口55被引导出。
弹性臂部48形成为:从支持体47的相对侧边缘向一侧延伸;向上倾斜延伸;彼此相向弯曲;并和操作部49接合。因此,有助于弹性臂部48的变形,并且可以避免弹性臂48和壳体4的突出部之间的干涉。
该操作部49由以下部分组成:从与弹性臂部48连续形成的支持板49a的底侧的中部向下突起的压力部56;从支持板49a顶侧的中部向上突起的第一压力接收部57;从支持板49a的顶侧的相对侧部分别向上突起的第二压力接收部58。该压力部56能够按压可动芯16的一端部,从而通过卡27移动可动触头部件24。该第一压力接收部57由中央圆柱体部59以及分别形成为沿所述圆柱体部59的相对侧延伸的延伸部60形成。凹陷部59a设置在圆柱体部59的中心,并且凹槽部59b形成为与延伸部60和圆柱体部59连续。当第一压力接收部57被例如钢笔的带尖物体按压时,该凹陷部59a防止该带尖物体发生位置偏离,同时,当第一压力接收部57被例如螺丝起子的板状物体按压时,该凹槽部59b防止该板状物体发生位置偏离。每一第二压力接收部58具有通过切割接近支持体47的顶角而形成的倾斜表面58a。当倾斜表面58a被操作杆44的压力突起74按压时,可动芯16的被吸引部17受到压力部56按压。
相应地,上述LED支持件43具有不仅仅能支持LED 50且也能通过操作部49使可动芯16移动的结构。因此,该LED支持件43可以减少其构成零件的数量且能更便宜地制造。此外,由于该LED支持件43可以仅仅通过放置在壳体4的顶侧而被组装,所以,该LED支持件43具有较好的可使用性。
如图11至12C所示,盖子46具有在底部开口的类似盒子的形状,且窗部61形成在盖于46预壁的中部。该窗部61使使用者在指示器31移动时可以观看显示部32。装配操作杆44用的孔62以及与孔62连续形成且与孔62相比较窄的凹陷部63形成在盖子46的一端部中。该孔62在盖子46的一端侧及顶侧打开。该凹陷部63位于盖子46的顶侧上,并且,在凹陷部63的中部形成插孔64,将该插孔设置成使LED支持件43的第一压力接收部57可被压-插到该插孔64中。由分别以连续的类似波形的形式分别设置在孔62相对侧上的三对凹陷部分形成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啮合接收部65a、65b和65c形成在盖子46的顶壁的底侧(天花板面)。该第一、第二和第三啮合接收部65a、65b和65c分别在闭合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使操作杆44(将在以下描述)停止。第一啮合爪62a分别形成在孔62的内表面上,这样,从壳体4的顶侧突起的第一引导部41的各个啮合槽41a与第一啮合爪62a啮合或脱离。装配显示板45用的板-装配凹陷部66形成在盖子46的另一端部中。矩形连通孔67形成在板-装配凹陷部66的相对两侧中,并且,安装部68从各连通孔67突出。从顶视平面图观察,每一安装孔具有类似杆的形状,并且其横截面形状为:向下逐渐变宽的梯形部分从圆形部分延伸。安装部68在凹陷部66的相反侧上沿盖子46的宽度方向延伸,每一安装部68的一端作为自由端形成于各个连通孔67的相应一个内。该显示板45并不仅仅固定在安装部68上,并且该安装部68同时用于加强由于形成凹陷部63而形成的薄壁部分,并且进一步地用于在模制过程中改进树脂的流动。在各个连通孔67附近垂直延伸的第二啮合爪69形成于盖子46的内表面中,且可脱离地与形成于壳体4的加强部40上的各个啮合爪40a啮合。由于连通孔67的存在,尽管该结构中第二啮合爪69形成在内表面上,盖子46可以在无须滑模的情况下模制。用于露出LED 50的通孔46a形成在窗部61的附近。
如图11所示,操作杆44具有操作部70、闭合部71和啮合部72。操作部70关闭位于盖子46顶侧及端侧上的孔62。沿操作部70宽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70a形成于操作部70的顶侧中。当使用者想通过他/她的手指指甲勾住凹槽部70a来相对盖子46滑动操作杆44时,使用该凹槽部70a。闭合部71沿水平方向从该操作部70延伸且被定位于凹陷部63中,从而覆盖位于插入孔64内的第一压力接收部57。啮合部72从操作部70延伸且位于闭合部71的相对侧之下。山形的弹性膨胀部73分别设置在啮合部72延伸端的侧部上,且施压突起74分别设置在啮合部72的延伸端的底侧上。弹性膨胀部73可以与形成在盖子46的天花板面上的第一至第三啮合接收部65a至65c中的任一个可脱离地啮合,且在闭合位置(参照图12)、第一打开位置(参照图13)和第二打开位置(参照图14)中的任一个之处使操作杆44停止。当操作杆44滑动时,各个施压突起74按压LED支持件43的第二压力接收部58。通过与从壳体4顶侧突起的引导突起53抵靠来防止操作杆44从盖子46脱离的固定突起75形成在各个啮合部72的底侧上。
附带地,操作杆44除了上述结构外可以具有如附图15A和15B所示的结构,其中,每一啮合部72的延伸端被分为第一弹性部76和第二弹性部77,弹性膨胀部73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部76上,施压突起74形成于所述第二弹性部77上。根据该结构,可以独立地执行下述操作:盖子46的啮合接收部65和第一弹性部76的弹性膨胀部73之间的啮合和脱离操作;以及,通过第二弹性部77的各施压突起74为LED支持件43的第二压力接收部58施加压力。因此,可动芯16在移动上的变化,也就是说,可动芯16通过LED支持件43的受低量的变化,可以被第二弹性部77的弹性力吸收。
如图11所示,显示板45具有通过印制或标签粘结(label stick)应用于其类似板状表面上的预定的可视显示装置,并且,每个具有近似C形状横截面的啮合爪78分别形成在显示板45的相反表面的相对端侧上。各个啮合爪78与伸入盖子46的各连通孔67的安装部68啮合,从而将显示板45安装至板-装配凹陷部66。由于啮合爪78分别设置在显示板45相对端上的两个位置,不存在显示板45中引起扭曲等的风险,从而可以稳定显示板45的安装状态。
以下描述一种组装上述电磁继电器的方法。
在预先步骤(advance step)中,线圈13绕安装在芯11上的线轴12缠绕,轭14通过填嵌安装在芯11上,由此形成线圈块2。各线圈13a和13b的端部分别缠绕相应的线圈端子20和21,其中,所述线圈13a和13b分别缠绕线轴12杆部并位于内周部分和外周部分,所述线圈端子20和21分别插入模制在线轴12的凸缘部12a和凸缘部12b上。
首先,触头部件24a、25a和26a由上方压入-配合至基板1中,端子部24b、25b和26b从基板1的底侧伸出。接着,固定指示器31从而使支持销34可转动地支承在承载孔10中。然后,将设置在卡27的延伸端的突起28a插入穿过可动触头部件24的通孔24c中,并且,各引导接收部30和指示器31的引导突起35啮合,从而暂时固定卡27。
接着,将线圈块2置于基板1上,并且,线圈端子20和21的端子部从基板1的底侧突起。然后,将可动芯16作为支点可转动地设置在轭14的垂直平面部的顶端上,并通过铰链弹簧15的按压部15a推动该可动芯16,且该可动芯16的连接部19连接至卡27的矩形孔29上。在这种状态下,铰链弹簧15的推动力起作用,从而使可动芯16的被吸引部17移动离开芯11的吸引表面11a,并且可动触头部件24使可动触头24a与第一固定触头25a接触。
在完成触头开关机构3以及线圈块2在基板1上的安装后,壳体4置于基板1上。此时,指示器31的显示部32位于壳体4的显示引导部38内,且第一线圈端子20的电连接部23穿过壳体4的槽4a向上突起。
接着,将LED 50装入LED支持件43,且将LED支持件43置于壳体4的顶侧上。LED支持件43插入显示引导部38和壳体4的啮合部39之间并且由啮合爪39a固定。从LED 50延伸的引线54被焊接在从壳体4的顶侧向上突起的第一线圈端子20的电连接部23上。由于在电连接部23上形成有脊23a,该电连接部23可以可靠地连接至引线54。
最后,将盖子46安装在壳体4的顶侧上。操作杆44和显示板45被预先固定在盖子46上。操作杆44通过从盖子46的一端侧滑入孔62中而得到固定。显示板45从盖子46上方定位在凹陷部63内,并通过将各啮合爪78与安装部68相啮合而使显示板45得到固定。
下面描述电磁继电器的操作。当线圈13处于没有被通电(energized)的消磁状态时,可动触头部件24通过其自身的弹力处于垂直向上的状态,以便支持与第一固定触头25a接触的可动触头24a。通过可动触头部件24利用卡27而得到的弹力,可动芯16被转动,从而使被吸引部17移动离开芯11的吸引表面11a。因此,如图4所示,指示器31连同卡27一起沿逆时针方向围绕支持销34转动。因此,使用者不能看到壳体46的窗部61中的显示部32。
接着,当线圈被通电并磁化时,可动芯16的被吸引部17被吸引至芯11的吸引面11a,因而,如图4所示,可动芯1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相应地,可动触头部件分24通过卡24移动,从而使可动触头24a移动离开第一固定触头25a并与第二固定触头26a接触。此外,随着卡27的移动,如图4所示,指示器31围绕支持销3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显示部32被从外部可见地定位于盖子46的窗部61中。所以,使用者看一眼就能明白触头开关机构3的操作状态。同样,LED 50通过充电线圈13被通电而发光,因此,线圈块2的磁化状态可以看一眼就明白。
当操作杆44在线圈13未被通电的消磁状态下滑向第一打开位置时,LED支持件43的第一压力接收部57如图13A地暴露。因此,可以对第一压力接收部57施压。当第一压力接收部57被施压时,弹性臂部分48弹性变形且压力部分56向下移动。因此,可动芯16转动,以便通过卡27移动可动触头部件24。此时,随着卡27的移动,指示器31转动且显示部32在窗部61中可见。即,使用者可以观看可动芯16的操作状态。
当操作杆44进一步从第一打开位置滑向第二打开位置时,如图14C所示,操作杆44的施压突起74按压LED支持件43的第二压力接收部58以便使弹性臂部48弹性变形。相应地,施压突起74向下按压LED支持件43的操作部49,由此,可动芯16通过按压部56保持在按压状态下,且可动触头24a与第二固定触头26a接触。此时,指示器31的显示部32在盖子46的窗部61可见。即,使用者可以观看可动芯16的操作状态。
附带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单个可动触头24a与两个固定触头25a和26a接触或脱离接触,但是也优选地采用另一种结构,其中两个可动触头分别与两个固定触头接触或脱离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将基板1构造成使两个触头开关机构3压入装配到基板1的相对侧部中,其中一个包括可动触头部件24A和一对第一固定触头部件25A和26A,另一个包括可动触头部件24B和一对第一固定触头部件25B和26B。第二区域在宽度方向上被第四分隔壁79分为两个区域,这样,两触头开关机构3可以互相绝缘。指示器31在其下半部分分叉,相向突起的支持销34分别形成在分叉部分的底端。各支持销34被形成于第四分隔壁79上的承载孔(未示出)可转动地支承。卡27在其相对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压-插突起部28,用以按压各可动触头部件24。其他结构基本上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并且省略了相同结构的描述。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卡27和指示器31分别形成,但它们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图17A中,显示部32被一体地形成在卡27的顶部边缘的中心部。
在图17B中,延伸部80形成在卡27的顶部边缘的中心部,显示部32和该延伸部80接合。特别地,显示部32固定在壳体4上,以便围绕支持销82转动,显示部32的啮合部83可转动地和形成在延伸部80中的啮合接收孔81接合。因此,显示部32的转动范围相比显示部直接从卡27延伸的情况更宽。因此,即使在卡27的移动量较小的小尺寸电磁继电器中,由于显示部32的移动可以被放大,因此可以得到一种使使用者能够可靠地确认显示部32的移动的构造。此外,由于显示部32被转动地设置在壳体4中,显示部32所占空间减少,因此电磁继电器的整体尺寸可以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盖子46可以如图18所示地加以修改。特别地,在盖子46的中心部形成板装配凹陷部66,且显示板45可以固定在形成于中心部内的凹陷部66上。
如上述已显而易见的是,根据本发明,发光装置可以通过由支持件支持而设置在壳体的顶侧,从而可以提高发光装置的可见性。同样,由于发光装置设置在外面,可以可靠地防止灰尘等进入壳体内部。
Claims (4)
1、一种设置有线圈块和触头开关机构的电磁继电器,所述线圈块和触头开关机构设置于基板上并由壳体覆盖,并且,可对该电磁继电器进行操作以磁化和消磁所述线圈块,从而转动可动芯并移动可动触头部件,以便打开和关闭触头,包括:
在线圈块磁化期间发光的发光装置;和
支持发光装置的支持件,
该发光装置和支持件设置在壳体的顶侧上;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在安装支持件时可弹性变形且在安装支持件后可恢复原有形状的啮合部,该啮合部具有顶端部分,在该顶端部分形成有与支持件的顶边缘部啮合的啮合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壳体由树脂模制形成且具有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啮合突起啮合的啮合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支持件包括:支持发光装置的支持体;通过一操作部的压低操作直接按压所述可动芯来移动所述可动芯的操作部;以及,连接该支持体和所述操作部并在操作部的压低操作期间弹性变形的弹性臂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还包括由所述可动芯的转动驱动的指示器,
提供指示器部移动空间的显示引导部,将该显示引导部设置成从壳体顶侧的中部突起,
支持件的支持体,其位于啮合部和显示引导部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20307A JP4168819B2 (ja) | 2003-04-24 | 2003-04-24 | 電磁継電器 |
JP120307/03 | 2003-04-24 | ||
JP120307/2003 | 2003-04-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40698A CN1540698A (zh) | 2004-10-27 |
CN1322525C true CN1322525C (zh) | 2007-06-20 |
Family
ID=32959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3534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525C (zh) | 2003-04-24 | 2004-04-22 | 电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14503B2 (zh) |
EP (1) | EP1471554B1 (zh) |
JP (1) | JP4168819B2 (zh) |
KR (1) | KR100562637B1 (zh) |
CN (1) | CN1322525C (zh) |
ES (1) | ES2377202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58643B2 (ja) * | 2007-03-26 | 2012-10-24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N100592449C (zh) | 2007-06-12 | 2010-02-24 |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一种工业用交、直流继电器的按钮系统 |
CN105788964B (zh) * | 2010-09-29 | 2018-05-15 | 江苏省电力公司金坛市供电公司 | 一种三相欠压、缺相延时继电器 |
SG2012068896A (en) * | 2012-09-17 | 2014-04-28 | Schneider Electric South East Asia Hq Pte Ltd | Tool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
KR101310602B1 (ko) * | 2013-03-27 | 2013-09-23 | 강춘기 | 인디케이터가 구비된 계전기 |
JP6237987B2 (ja) * | 2013-07-12 | 2017-11-29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US9159514B2 (en) * | 2013-11-18 | 2015-10-13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Relay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relay system |
CN103871789B (zh) * | 2014-03-07 | 2015-09-09 | 宁波市鄞州永林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转向灯继电器以及转向灯控制系统 |
JP6287378B2 (ja) * | 2014-03-11 | 2018-03-0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6292043B2 (ja) * | 2014-06-13 | 2018-03-14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動作表示灯付電磁継電器 |
DE102014214796A1 (de) * | 2014-07-28 | 2016-01-28 | Bruker Biospin Ag | Verfahren zum Laden einer supraleitfähigen Magnetanordnung mit Strom |
JP6414453B2 (ja) * | 2014-12-05 | 2018-10-3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DE112015005467T5 (de) | 2014-12-05 | 2017-08-17 | Omron Corporation |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
JP2016110843A (ja) * | 2014-12-05 | 2016-06-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91300Y (zh) * | 1999-08-17 | 2000-08-09 |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超小型高耐压电磁继电器 |
US6498552B1 (en) * | 1998-10-20 | 2002-12-24 | Santiago Lozano Rico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1436A (en) * | 1988-11-22 | 1992-01-14 | Omron Corporatio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n improved terminal structure |
EP0372554A3 (en) * | 1988-12-09 | 1992-04-08 | OMRON Corporatio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JPH10125195A (ja) * | 1996-10-15 | 1998-05-15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リレーの動作表示装置 |
JPH10208600A (ja) * | 1997-01-28 | 1998-08-0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小型リレー |
DE60010865T2 (de) * | 1999-09-28 | 2005-05-25 | Idec Izumi Corp. | Relais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
2003
- 2003-04-24 JP JP2003120307A patent/JP41688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
- 2004-03-25 EP EP04007266A patent/EP147155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3-25 ES ES04007266T patent/ES2377202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22 CN CNB2004100353404A patent/CN132252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4-22 US US10/829,671 patent/US691450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04-22 KR KR1020040027707A patent/KR10056263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98552B1 (en) * | 1998-10-20 | 2002-12-24 | Santiago Lozano Rico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CN2391300Y (zh) * | 1999-08-17 | 2000-08-09 |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超小型高耐压电磁继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71554A2 (en) | 2004-10-27 |
US20040257182A1 (en) | 2004-12-23 |
KR20040093007A (ko) | 2004-11-04 |
US6914503B2 (en) | 2005-07-05 |
CN1540698A (zh) | 2004-10-27 |
EP1471554B1 (en) | 2012-01-25 |
ES2377202T3 (es) | 2012-03-23 |
EP1471554A3 (en) | 2006-07-05 |
KR100562637B1 (ko) | 2006-03-20 |
JP4168819B2 (ja) | 2008-10-22 |
JP2004327237A (ja) | 2004-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2525C (zh) | 电磁继电器 | |
EP1487001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4140432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4168821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US6879229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314062C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4438481B2 (ja) | 電磁継電器の組立方法 | |
JP4826299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646792B2 (ja) | 電磁接触器の動作表示装置 | |
JP4460793B2 (ja) | 電磁的な切換装置 | |
JPS6322594Y2 (zh) | ||
JPH09245601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H11224582A (ja) | 手動復帰式電磁釈放形リレ− | |
JP2002075105A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JPH0676711A (ja) | 電磁リレー | |
JPH05217480A (ja) | 電磁接触器の動作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