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0192C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0192C
CN1320192C CNB028007522A CN02800752A CN1320192C CN 1320192 C CN1320192 C CN 1320192C CN B028007522 A CNB028007522 A CN B028007522A CN 02800752 A CN02800752 A CN 02800752A CN 1320192 C CN1320192 C CN 132019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m
connecting rod
elastic force
clamp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007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58990A (zh
Inventor
石川均
田村政志
吉田宪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58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8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019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019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05B47/02Manually-controlled tens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夹线装置(2)具有设置于基座(5)之上,可沿着使夹线弹簧(4)的弹力增强或减弱方向移动的动作件(6),设置于夹线弹簧(4)背向位置的斜面凸轮(7),有可沿着与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成交叉方向插入及退出的凸轮按压部(14)的凸轮连杆(8)。随着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朝插入及退出中的一方移动,使动作件(6)与斜面凸轮(7)一起朝增强夹线弹簧(4)的的弹力的方向移动,随着与斜面凸轮(7)相对的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朝插入以及退出之中的另一方移动,使动作件(6)与斜面凸轮(7)一起朝减弱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移动。可提供具有可高精度调节机线张力的夹线装置的缝纫机。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调整机线张力的夹线装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现用的缝纫机具有夹线装置,该夹线装置包括两个一组的夹线片与靠弹力使一侧的夹线片向另一侧夹线片赋势的夹线弹簧(专利申请公告昭和60-27310号公报)。该夹线装置如图12所示,具有两个一组的夹线片101、102与靠弹力使一侧的的夹线片101向另一侧夹线片102赋势的螺旋状的夹线弹簧200。在缝纫机内部,带斜面凸轮301的筒体300与夹线弹簧200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可通过将带斜面凸轮301的筒体300朝其轴长方向移动,用筒体300的斜面凸轮301按压剖面呈圆形的长连杆400的一端400a,使长连杆400沿其长度方向(箭头X1、X2方向)移动,在长连杆400的另一端400c通过按压螺旋状的夹线弹簧200,调节夹线弹簧200的弹力,以此调节用两个一组的夹线片101、102夹持机线的力度,从而调节缝制时的机线张力。
在夹线装置之中,为了高精度地调节机线的张力,最好能高精度地调节螺旋状的夹线弹簧200的弹力的强弱。然而,依据上述公报所提及的夹线装置是用筒体300的斜面凸轮301,使长连杆400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箭头X1、X2方向),来调节螺旋状的夹线弹簧200的弹力的强弱。如图12所示,筒体300的斜面凸轮301与夹线弹簧200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因此,为使斜面凸轮301的作用力传递到夹线弹簧200,就必须使用长度很长的长连杆400。这种情况下,若为了轻量化而缩小长连杆的直径,有时会产生长连杆400弯曲,尤其是使筒体300的斜面凸轮301朝下方移动,按压长连杆400时,由于与长连杆400的轴呈直角方向的力作用于长连杆400的一端400a之上,因而长连杆400很容易产生弯曲。如上所述,若斜面凸轮301与夹线弹簧200有相当距离,要想使斜面凸轮301的作用力高精度地传递到螺旋状的夹线弹簧200之上,不一定能办到。因此对于高精度地调节夹线弹簧200的弹力的强弱是有极限的,而且,对于高精度地进行机线张力的微调整,也有极限。为了抑制长连杆400的弯曲,可用加大长连杆直径的方法解决,但又有重量增加的不便。
本发明正是根据上述实际情况提出的,通过尽量缩短斜面凸轮与夹线弹簧间的距离,能够废除长连杆的使用,有利于高精度地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的强弱。而且把提供具有有利于高精度地调节机线张力的夹线装置的缝纫机作为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具有夹线装置,该夹线装置包括两个一组的夹线片与靠弹力使一侧的夹线片向另一侧夹线片赋势的夹线弹簧,其特征在于夹线装置具有:
基座;设置于基座之上,可沿着使夹线弹簧的弹力增强减弱的方向移动的动作件;在与夹线弹簧相背的的位置上,设置于动作件上的斜面凸轮;可沿着与夹线弹簧的弹力方向成交叉方向,对于斜面凸轮沿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移动而设置的有凸轮按压部的凸轮连轩,直接或间接地使凸轮连杆动作的操作件;
随着与斜面凸轮相对的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朝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中之一方移动,使动作件与斜面凸轮一起朝加强夹线弹簧的弹力的方向移动,随着与斜面凸轮相对的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朝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中另一方移动,使动作件与斜面凸轮一起朝减弱夹线弹簧的弹力的方向移动。
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通过对于斜面凸轮使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插入或退出,即可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的强弱。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由于斜面凸轮设置在动作件上,使之成为与夹线弹簧背向位置,因而拉近了斜面凸轮与夹线弹簧间的距离,与上述现用技术不同,可以不使用长度很长且容易弯曲的长连杆。
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夹线装置具有:基座;设置于基座之上可沿着使夹线弹簧的弹力增强减弱的方向移动的动作件;在与夹线弹簧相背的位置上,设置于动作件上的斜面凸轮;可沿着与夹线弹簧的弹力方向成交叉方向,可对于斜面凸轮为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移动而设置的有凸轮按压部的凸轮连杆;直接或间接地使凸轮连杆动作的操作件。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通过与斜面凸轮相对的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朝插入方向以及对于斜面凸轮将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插入以及退出,可调整夹线弹簧的弹力的强弱。
尤其是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由于斜面凸轮设置在夹线弹簧背向位置,因而有利于尽可能使斜面凸轮靠近夹线弹簧,因此,与斜面凸轮远离夹线弹簧的前述图12所示的现用技术不同,将斜面凸轮的作用力传递到夹线弹簧时,不必采用长度很长的长连杆400。从而,可以解决长度长弯曲量大而使夹线弹簧的弹力的调整精度有极限的长连杆400的不便。因此有利于高精度地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的强弱。
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能采用下列至少一种方式。
·夹线装置具有相对粗调夹线弹簧的弹力的粗调操作件和与粗调操作件相比相对细调夹线弹簧的弹力的细调操作件。操作件能够采用细调操作方式。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以细微等级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
·基座在斜面凸轮对面的位置上配有凸轮限制件,凸轮连杆的按压部可采用相对凸轮细调节件与斜面凸轮之间的空隙插入以及退出方式。由于将凸轮的细调节件设置在与斜面凸轮对置位置,因而有利于将凸轮连杆的按压部相对于凸轮细调节件与斜面凸轮之间的空隙插入或退出。凸轮连杆最好沿铅垂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当加大夹线弹簧的弹力时,可采用使凸轮连杆沿铅垂方向自下而上移动的方式。所谓凸轮连杆沿铅垂方向移动是指凸轮连杆朝铅垂方向移动的方式,虽称之为凸轮连杆沿着铅垂方向,但其中也含有朝稍偏铅垂方向移动的意思。
斜面凸轮设置在夹线弹簧背向位置上,所谓背向,是指朝着背靠背的方向的意思,这种情况下,斜面凸轮既可以与夹线弹簧直接背向,也可以在斜面凸轮与夹线弹簧间挟着别的部件与夹线弹簧背向。
夹线装置的操作件,兼作调整1针针脚长度的进给调节件。可采用按照1针针脚长度的调节要求使之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可按照1针针脚长度的要求使之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例如可做以下调整。当1针的针脚长度较长时,可相对加大夹线弹簧的弹力,当1针的针脚长度较短时,可相对减小夹线弹簧的弹力。根据情况,也可做下列调整:1针的针脚长度长时,相对减小夹线弹簧的弹力。1针针脚长度短时相对加大夹线弹簧的弹力。
操作件与凸轮连杆之间可采用设置将操作件的操作传递到凸轮连杆的摇动连杆装置的方式。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根据缝纫机的内部结构设定操作件的位置。摇动连杆装置具有:依操作件的操作而摇动的第1连杆和连接第1连杆与凸轮连杆的可摇动的第2连杆,可采用凸轮连杆沿铅垂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凸轮连杆、第1连杆、第2连杆与剖板为圆形的长连杆不同,由于采用板材成形,有利于在确保刚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摇动连杆装置具有可调整第1连杆的摇动中心区域高度的调节件,可采用随着用调节件调节摇动中心区域的高度,来调节与斜面凸轮相对的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朝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的移动量的方式。若照此用调节件调节第1连杆摇动中心区域的高度,则能够像后述那样调整与斜面凸轮相对的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的插入以及退出方向的移动量,能够调节夹线弹簧的弹力,能够调节机线的张力。
摇动连杆装置的调节件具有被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托架的安装孔上的第1轴,和连设于第1轴,对于第1轴的第1中心轴心偏心的第二中心轴心,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1连杆的通孔中的第2轴,可采用通过对于第1轴的第1中心轴心的第2轴的转动位移,可调节第1连杆的摇动中心区域的高度。若照此调节第1连杆的摇动中心区域的高度,则有利于调节与斜面凸轮相对的凸轮连杆的凸轮按压部的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的移动量。因此有利于调节夹线弹簧,能够调节机线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内部结构的前视图。
图3是缝纫机的外观板附近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夹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5是摇动连杆装置的第1连杆的摇动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沿图1的 w6- w6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调整轴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8表示缝纫机整体的正视图。
图9是调整轴的第1轴的第一轴心与第2轴的第2轴心处于同一高度位置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调整轴的第二轴的第2轴心处于比第1轴的第1轴心高的位置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调整轴的第2轴的第2轴心处于比第1轴的第1轴心低的位置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涉及现用技术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实施该发明的最佳方式,根据实施例,参照图1-图11加以说明。图1是夹线装置附近的正视图,图2是夹线装置附近的前视图,图3是安装了外部板状态下的夹线装置附近的正视图。图4表示夹线装置附近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如图1所示,在安装在缝纫机上起固定件作用的机线调节托架1上设置了用于调节机线(上线)张力的夹线装置2。夹线装置2具有夹持机线的两个一组的夹线片3a、3b,和靠弹力,将一侧的夹线片3a沿箭头A1方向向另一侧夹线片3b赋势的夹线弹簧4。如图1所示,夹线装置2具有作为固定件保持在机线调节托架1上的基座5、保持在基座5上的动作件6,设置在动作件6上的斜面凸轮7、凸轮连杆8、使凸轮连杆8动作的摇动联连杆9。夹线弹簧4的弹力一变大,机线的张力即增强。夹线弹簧4的弹力一变小,机线的张力即减弱。
如图1所示,基座5被保持在机线调节托架1上,可沿着增大或减小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箭头A1、A2方向)移动,基座5具有在斜面位于凸轮7对置的一突起状的凸轮限制件10和凸轮插销25。动作件6被嵌合设置在基座5上,可沿着增大或减小夹线弹簧4铁弹力的方向(箭头A1、A2方向)相对于基座与移动。一侧的夹线片3a固定在机线调节轴12的顶端。另一侧的夹线片3b,与一侧的夹线片3a对置地固定在机线调节托架1的的固定板的1x处。螺旋状的夹线弹簧4,通过调整螺丝13保持在机线调节轴12的外周上。从图4即可理解,基座5之上形成有一个沿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的滑动槽5e,动作件6的突起6e可滑动地嵌合在槽内。因此,动作件6相对于基座5,可沿着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箭头A1、A2方向)移动,在动作件6上设有两个斜面凸轮7。斜面凸轮7的凸轮面7a随着向下方移动,呈直线状朝偏离基座5的方向倾斜。
如图4所示,凸轮按压部14,两个相互对置地一起设置在凸轮连杆8之上,分别与各个斜面凸轮契合。凸轮连杆8由金属、硬质树脂之类硬质材料成形的板材制成,凸轮连杆8的厚度方向,即箭头TA方向与夹线弹簧4的弹力方向(箭头A1、A2方向)交叉。此外,沿凸轮连杆8的表面的方向,即箭头TB方向则沿着夹线弹簧4的弹力方向(箭头A1、A2方向)。凸轮连杆8,即使在其厚度薄的时候,对于沿凸轮连杆的表面方向,即箭头TB方向的外力,刚性也很高,对于下述的第1连杆28、第2连杆29也一样。
如图4所示,调节螺丝13的螺钉13a以螺纹进退方式螺合在动作件6的螺母6a之中。通过此种调节螺丝13的螺纹进退,可调节夹线弹簧4的弹力,但在缝纫机的一般使用状态下,因调节螺丝13被外观板18遮盖,一旦调好,在日常使用缝纫机时并不怎么调整。在日常使用缝纫机时,如下所述,通过机线调节刻度盘19及进给调节刻度盘20来调节夹线弹簧4的弹力。
如图1所示,斜面凸轮7设置在隔着另外的部件调节螺丝13与夹线弹簧4背向的位置上。在夹线弹簧4安装在夹线片3a,3b与斜面凸轮7之间的状态下,若设夹线弹簧4的最大弹簧长度为L,则斜面凸轮7凸轮连杆8的中心线PM位于从夹线弹簧4的一端4a算起,(4×L)以内的位置上。
如图1所示,凸轮连杆8沿铅垂方向配置,可沿铅垂方向移动。凸轮连杆的上端的顶端,设置了凸轮按压部14。凸轮按压部14具有可减轻与斜面凸轮7以及凸轮限制件10的磨擦阻力的圆弧状突面14a,可沿着与夹线弹簧4的弹力方向(箭头A1、A2方向)交叉的方向(箭头y1、y2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凸轮连杆8设置成可与凸轮按压部14一起对斜面凸轮7进行插入方向(朝上方向即箭头y1方向)以及退出方向(朝下方向即箭头y2方向)移动。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可对着设置于基座5的凸轮限制件10与斜面凸轮7之间的空隙处插入(朝上方向即y1方向)以及退出(朝下方向即y2方向)。
如图1所示,夹线装置2具有可相对粗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粗调操作件功能的,可转动的机线调节刻度盘19,具有与粗调操作件的机线调节刻盘19相比可相对细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细调操作件功能的进给调节刻度盘20。机线调节刻度盘19设置在机线调节托架1上,通过刻度盘轴23可朝箭头B1、B2方向转动。在机线调节刻度盘19的背面,设有可沿圆弧弯曲前进的螺旋型的第1凸轮槽24。由于一将机线调节刻度盘19朝箭头B1方向转动操作,第1凸轮槽24也随机线调节到度盘19一起朝同一方向转动,因而机线调节刻度盘19的第1凸轮槽24在同一方向上相对于基座5的凸轮插销25,做相对移动,基座5的凸轮插销25,相对地到达第1凸轮槽24的凸轮位置24r。若基座5的凸轮插销25照此相对到达第1凸轮槽24的凸轮位置24r,则基座5与凸轮插销25一起,被调整使动作件6和斜面凸轮7一起,对于固定托架40,朝夹线弹簧4的方向,即箭头A1方向移动,夹线弹簧4的弹力增强。与此相反,若将机线调节刻度19盘朝相反方向,即箭头B2方向转动操作,由于第1凸轮槽24与机线调节刻度盘19一起转动,机线调节刻度盘19的第1凸轮槽24则朝同一方向,对于基座5的凸轮插销25相对地移动,基座5的凸轮插销25相对地到达第1凸轮槽24的凸轮位置24s。若凸轮插销25照此相对地到达第1凸轮槽24的凸轮位置24s,则基座5与凸轮插销一起被调整,使动作件6和斜面凸轮7一起,对于固定托架40朝箭头A2方向移动,夹线弹簧4的弹力减弱。基座5若通过机线调节刻度盘19的这种转动操作,与凸轮插销25一起沿箭头A1、A2方向移动的话,由于保持在基座5之上的动作件6以及斜面凸轮7也朝同一方向移动,因而能够相对地粗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强弱,因而也就能够粗调机线的张力。还有,如图1所示,在固定于缝纫机内部的固定托架40之上通过轴47x保持着可转动的展宽调节刻度盘47。展宽调节刻度盘47是用来调节锁边宽度的。固定托架40固定在缝纫机上。
进给调节刻度盘20通过轴20X可转动地保持在固定托架40之上。进给调节刻度盘20是用来调整缝制时每一针的送布量的调节件。换言之,它是缝制时调整每一针的针脚长度的进给调节件。因此进给调整刻度盘20除了调节1针的针脚长度之外,还具有作为机线张力微调操作件的功能。
如图1所示,在进给调节刻度盘20与凸轮连杆8之间,设有起动作传输装置作用的摇动连杆装置9。摇动连杆装置9是用于将作为操作件的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操作传递到凸轮连杆8的装置。如图1所示,摇动连杆装置9有通过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转动操作而摇动的第1连杆28,连结第1连杆28与凸轮连杆8的可摇动的第2连杆29。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与第2连杆29的一端29a通过中介插销44可沿着上下方向摇动地连结在一起。第2连杆29的中间部通过插销29m可沿着上下方向摇动地保持在机线调节托架1之上。第2连杆29的另一端29c与凸轮连杆8的另一端8c的下端通过29c可沿着上下方向摇动地连结在一起。
如图1所示,在摇动连杆装置9的第1连杆28的中间部位,设有摇动托架30。摇动托架30成为第1连杆28摇动时的摇动中心区域。第1连杆28的摇动托架30通过起调整件功能的调整轴35,可上下方向摇动地保持在固定托架40之上。该调整轴35正如分解图图5所示,具有可转动地铆接安装在固定托架40的安装孔40m上的小直径的第1轴36,与连设在第1轴36之上对于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偏心的第2中心轴心82,具有可转动地安装在第1连杆28的摇动托架30的通孔30x之上的直径大的第2轴37,和可将调整轴35变更到任意转动相位而保持的转动操作件38。由于调整轴35的第1轴36嵌合在固定托架40的安装孔40m之上,因而可防止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相对于固定托架40移动。由于调整轴35的第2轴37与第1轴36偏心连设,对于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第2轴37的第2中心轴心82偏心。其结果,第2轴37可与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以及固定托架40相对移动。若将螺丝刀之类的工具嵌入调整轴35的转动操作件38的槽,进行转动操作,可将调整轴35的转动相位相对于固定托架40朝箭头E1、E2方向变更,并可保持在变更之后的位置上。即如图7所示,通过第2轴37的第2中心轴心82相对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的转动位移,可将第2轴37朝上下方位移与偏心相当的量,其结果,在第1连杆28之中,可将具有嵌合第2轴37的通孔30X的摇动托架30(摇动中心区域)的高度朝上下方向即箭头D1、D2方向调整。正如图3所示,转动操作件38设计成也从固定托架40以及外观板18露出到外部,可由使用者进行转动操作。
如图1所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具有沿着圆弧的第2凸轮槽42。若设进给调整刻度盘20的转动中心K与第2凸轮槽42的一端的距离为N1,设进给调整刻度盘20的转动中心K与第2凸轮槽42的另一端的距离为N2,则可将距离N1设定为小于距离N2(N1<N2)。第2凸轮槽4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定为槽部42m。设置于第1连杆28一端28a的连结销48可相对移动地连结在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第2凸轮槽42之上,利用距离N1与距离N2,可上下调整嵌合在第2凸轮槽42中的连结销48的高度位置,即可上下调整第1连杆28的一端28a的高度位置。当连结销48位于第2凸轮槽4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时,连结销48的高度位置设定为与调整轴35的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的高度位置相同。
即,在图1之中,若朝箭头S1方向转动操作进给调整刻度盘20,则连结销48沿着进给调整刻度盘20的第2凸轮槽42相对地移动,朝第2凸轮槽42中距离N1的沟槽部分42S移动。因此第1连杆28的一端28a的高度位置可相对地朝箭头P1方向(上方)调整。于是,由于第1连杆28以调整轴35的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为中心摇动,因而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以及第2连杆29的一端29a一起朝箭头R1方向(下方)摇动,进而第2连杆29在插销29m的周围转动,第2连杆29的另一端29c朝箭头Y1方向(上方)摇动,沿铅垂方向的凸轮连杆8与按压部14一起朝箭头Y1方向(上方)移动。其结果,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对于斜面凸轮7朝插入方向(箭头Y1方向、上方)移动,进而动作件6对于基座5朝箭头A1方向移动,接近夹线片3a、3b,使夹线弹簧4朝箭头A1方向弹性变形,使夹线弹簧4的弹力增强。其结果,使一侧的夹线片3a向另一侧夹线片3b赋势的弹力增强,被夹线片3a、3b挟持的机线的张力增强。
还有,如图1所示,在第1连杆28之中,由于一端28c的长度比另一端28a长,因而连结销48的上下方向的位移被放大后传递到另一端28c。即,第1连杆28具有使连结销48的上下方向的位移放大的位移放大装置的功能。
与上述相反,在图1之中,进给调节刻度盘20若朝箭头S2方向转动操作,则连结销48沿着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第2凸轮槽42相对地移动,朝第2凸轮槽42之中距离N2(N1<N2)的槽部42r移动。因此第1连杆28的一端28a的高度位置可相对地朝箭头P2方向(下方)调整。于是,由于第1连杆28以调整轴35的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为中心摇动,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与第2连杆29的一端29a一起朝箭头R2方向(上方)摇动,而由于第2连杆29在插销29m周围转动,因而第2连杆29的另一端29c朝箭头Y2方向(下方)摇动。凸轮连杆8与凸轮按压部14一起朝箭头Y2方向(下方)移动。其结果,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对于斜面凸轮7,朝退出方向(下方、箭头Y2方向)移动,动作件6朝箭头A2方向移动,离开夹线片3a、3b,使夹线弹簧4朝箭头A2方向弹性变形,因而夹线弹簧4的弹力减弱,使一侧的夹线片3a向另一侧机线碟3b赋势的弹力减弱,机线的张力减弱。
图9(A)-(C)表示调整轴35的第2轴37的第2中心轴心82设定为与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同等高度时的情况(以下称之为第1连杆中立位置)。图9(A)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弱的状态即刻度为0的状态。图9(C)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强的状态,即刻度为4的状态。如图9(A)所示,在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为0时,连结销48连接于第2凸轮槽42中槽部42r,在此状态时,如图9(A)所示,第1连杆28的一端28a随着向连结销48运动而稍稍倾斜下降。因而从前述亦可理解,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相对地处于下侧位置,如前所述,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朝箭头A1方向按压斜面凸轮7的量偏小。因而夹线弹簧4的弹力偏弱,使一侧的夹线片3a向另一侧夹线片3b赋势的弹力偏弱。
如上所述,图9(C)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4的情况。如图9(C)所示,当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4时,连结销48连结于第2凸轮槽42中槽部42s处。在这种状态时,如图9所示,第1连杆28的一端28a随着朝连结销48运动而倾斜上升。因而如前所述,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被相对地插入上侧,朝箭头A1方向按压斜面凸轮7的力度偏大。因为夹线弹簧4的弹性变形力度偏强,所以夹线弹簧4的弹力偏强,使一侧的夹线片3a向另一侧夹线片赋势的弹力偏强。
图9(B)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中间状态,即刻度为1.5的状态。如图9(B)所示,当进给调节刻度盘的刻度处于1.5时,连结销48连结于第2凸轮槽中槽部中间42m处。在此种状态时,如图9(B)所示,第1凸轮连杆28的一端28a略成水平,因此,从前述亦可理解,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相对地处于中间位置,朝箭头A1方向按压斜面凸轮的力度中等,使一侧的夹线片3a向另一侧夹线片3b赋势的弹力中等。
接着,图10(A)-(C)表示转动操作调整轴35,使调整轴35的第2轴37的第2中心轴心82朝比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还要偏上位置移动,(下面亦称之为第1连杆上位移位置)的情况。图10(A)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弱的状态,即刻度为0的状态。图10(C)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强的状态,即刻度为4的状态。图10(B)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中间状态,即刻度为1.5的状态。
在通过调整轴35,定为第1连杆上位移位置的如图10(A)-(C)所示情况下,相当于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的摇动托架30位移为比第1连杆中立位置的前述图9(A)-(C)所示的情况还要偏上的位置。因而相当于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的摇动托架30朝上方位移,因此,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朝上(箭头R2方向)位移,与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连结的第2连杆29的一端29a也朝上(箭头R2方向)位移。因此第2连杆29的另一端29c朝下(箭头Y2方向)位移,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朝下方(箭头Y2方向)位移。换言之,虽然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相同,夹线弹簧4的弹力朝偏弱修正了凸轮按压部14在第1连杆处于如图10(A)-(C)所示上位移位置比第1连杆处于图9(A)-(C)所示中立位置朝下方位移的量。因而用调整轴35调整的第1连杆上位移位置,相当于将夹线弹簧4的弹力朝偏弱修正的位置。
下面,图11(A)-(C)表示转动操作调整轴35,使调整轴35的第2轴37的第2中心轴心82移动到比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还要偏下(以下也称之为第1连杆下位移位置)的情况。图11(A)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弱的状态,即刻度为0的状态。图11(C)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强的状态,即,刻度为4的状态。图11(B)表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处于弹力中等的状态,即,刻度为1.5的状态。
当第1连杆处于图11(A)-(C)所示的下位移位置时,相当于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的摇动托架30通过调整轴35位移为比图9(A)-(C)所示的中立位置还要偏下方的位置。因此,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朝下方(箭头R1方向)位移,与第1连杆28的另一端28C连结的第2连杆29的一端29a也朝下方(箭头R1方向)位移。因此第2连杆29的另一端29C朝上方位移,凸轮连杆8、凸轮按压部14朝上方(箭头Y1方向)位移,换言之,虽然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相同,夹线弹簧4的弹力朝偏强修正了凸轮按压部在第1连杆处于图11(A)-(C)所示的下位移位置比图9(A)-(C)所示的中立位置朝上方位移的量。因此用调整轴35调整了的第1连杆下位移位置相当于将夹线弹簧4的弹力朝偏强修正的位置。
即,图9(A)、图10(A)、图11(A)为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为0,彼此对应。在图9(A)图10(A)图11(A)之中,若比较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尽管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均为0,而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却分别为图10(A)<图9(A)<图11(A)。因而夹线弹簧4的弹力以及机线张力的大小也是10(A)<图9(A)<图11(A)。
图9(B)、图10(B)、图11(B)是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为1.5,彼此对应。在图9(B)、图10(B)、图11(B)之中,若比较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尽管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均为1.5,而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却分别为图10(B)<图9(B)<图11(B)。因而夹线弹簧4的弹力以及机线张力的大小也是图10(B)<图9(B)<图11(B)。
图9(C)、图10(C)、图11(C)是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为4,彼此对应。在图9(C)、图10(C)、图11(C)之中,若比较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尽管进给刻度盘20的刻度均为4,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却分别为图10(C)<图9(C)<图11(C)。因而夹线弹簧4的弹力及机线的张力的大小也是10(C )<图9(C)<图11(C)。
如上所述,若根据使用状况通过转动操作调整轴35来变更调整轴35的相位,则可上下修正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的摇动托架30的高度位置,即使在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相同的时候,也能够修正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进而能修正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强弱,其结果是能够修正夹线片3a、3b夹持机线的夹持力,即修正机线的张力。如图3所示,从缝纫机正面的右侧起,并排设置了进给调节刻度盘20,展宽调节刻度盘47、机线调节刻度盘19。
依据该实施例,由于凸轮连杆8是连杆。如图1以及图2所示,是用板材成形的,虽然重量轻,但对于沿表面方向的外力的刚性却很高,第1连杆28以及第2连杆29也一样。另一方面,采用剖面为圆形的长连杆时,为了靠增加刚性来抑制弯曲性,就必须增加其直径,存在着长连杆重量飞速增加的不便。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例,随着与斜面凸轮7相对的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朝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中的一方移动,使动作件6与凸轮7一起朝加强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移动,同时,随着与斜面凸轮7相对的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朝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中的另一方移动,使动作件6与斜面凸轮7一起朝减弱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移动。因而与图12所示的现用技术不同,完全不必采用不加大直径就无法避免弯曲的长连杆400,可高精度地调节夹线弹簧4的弹力。
再者,依据本实施例,夹线装置2即有可相对地粗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起粗调操作件功能的机线调节刻度盘19,又有与粗调操作件相比,可相对细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起细调操作件功能的进给调节刻度盘20,由于除了可通过机线调节刻度盘19的操作粗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强弱之外,还可通过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操作,细徵调整夹线弹簧4的弹力强弱,因而能有效调整机线张力。一般说来,当缝制对象的布料厚度有相当大的变化时,例如,将布料重叠多层缝制时,可根据布料厚度的变化,使用粗调机线的机线调节刻度盘19的转动操作,粗调线夹用的调节弹簧4的弹力的强弱。而当缝制对象的布料在同种间变化时或布料质地很薄时,由于布料的厚度没有多大变化,不能采用粗调用机线调节刻度盘19,而是使用微调线夹用的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转动操作,微调夹线弹簧4的弹力。
再者,依据本实施例,如前所述,使用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操作,可微细调整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强弱,但由于进给调节刻度盘20还兼作调节1针针脚长度的进给调节件,因而也可得到可根据1针针脚长度的调整,微细调节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优点。因此,1针的针脚长度越长,夹线弹簧4的弹性变形量越大,从而可使机线的张力变强。同时,1针的针脚越短,夹线弹簧4的弹性变形量越小,从而可使机线的张力变弱,有利于缝制处理。
如图3以及图8所示,为了能转动操作机线调节刻度盘19,展宽调节刻度盘47、进给调节刻度盘20,这些机件的一部分外露在外观板面18的上面。如前所述,若转动操作机线调节刻度盘19、进给调节刻度盘20,则可调整凸轮连杆8的凸轮按压部14的高度,进而可调整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强弱,其结果,由于可调整机线的张力,因而也不必卸掉外观板面。
如前所述,为了能转动操作机线调节刻度盘19、展宽调节刻度盘47、进给调节刻度盘20,这些机件的一部分从外观板面18的上面18u露出。因而,在缝纫机的内部结构之中,在设置机线调节刻度盘19、展宽调节刻度盘47、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刻度盘配置空间内,摇动连杆装置9等装置部件配置受一定制约。在这一点上,依据本实施例,使斜面凸轮7动作的凸轮连杆8如图1所示,沿铅垂方向配置,上端有凸轮按压部14,是由下向上移动的部件。而在机线调节刻度盘19、展宽调节刻度盘47、进给调节刻度盘20的下方,设置了摇动连杆装置9,摇动连杆装置9的顶端的第2连杆29的另一端29c连结在凸轮连杆8的下端的另一端8c上,凸轮连杆8、第2连杆29、第1连杆28整个形成L形。因而在上述配置刻度盘的空间内可抑制凸轮连杆8、第2连杆29、第1连杆28彼此干扰。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以及图示的实施例。也可在不超出要点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加以实施。实施例中使用的语句,虽然是一部分,也可以记载在各项要求的范围之中。
产业利用前景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利用于缝纫机,尤其可利用于具有夹线装置,该夹线装置包括两个一组的夹线片,靠弹力使一侧的夹线片向另一侧夹线片赋势的夹线弹簧的缝纫机。

Claims (1)

1.一种缝纫机,具有夹线装置(2),该夹线装置包括两个一组的夹线片(3a、3b)和靠弹力使一侧的夹线片向另一侧夹线片赋势的夹线弹簧(4),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线装置具有基座(5);设置于上述基座(5)之上,可沿着使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增强或减弱方向移动的动作件(6);在上述夹线弹簧(4)背向位置上设置于上述动作件(6)上的斜面凸轮(7);可沿着与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方向成交叉方向,对于上述斜面凸轮(7)沿插入以及退出方向移动而设置的有凸轮按压部(14)的凸轮连杆(8);以及使上述凸轮连杆(8)直接或间接动作的操作件(20、19),
随着与上述斜面凸轮(7)相对的上述凸轮连杆(8)的上述凸轮按压部(14)朝插入方向及退出方向的一方移动,使上述动作件(6)与上述斜面凸轮(7)一起朝增强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移动,随着与上述斜面凸轮(7)相对的上述凸轮连杆(8)的上述凸轮按压部(14)朝插入方向及退出方向的另一方移动,使上述动作件(6)与上述斜面凸轮(7)一起朝减弱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方向移动,
上述夹线装置(2)具有相对粗调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粗调操作件(19),与上述粗调操作件相比,相对细调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的细调操作件(20),所述的操作件是指细调操作件(20),
所述的操作件兼用作调整1针针脚长度的进给调节件,根据1针针脚长度的调节,调节上述夹线弹簧(4)的弹力,
在上述操作件(20)与上述凸轮连杆(8)之间设置了将上述操作件(20)的操作传送到上述凸轮连杆(8)的摇动连杆装置(9),上述摇动连杆装置(9)具有通过上述操作件(20)的操作而摇动的第1连杆(28),连结上述第1连杆(28)与上述凸轮连杆(8)、可摇动的第2连杆(29),上述凸轮连杆(8)沿铅垂方向移动,
上述摇动连杆装置(9)具有可调整上述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30)的高度的调整件(35),随着通过上述调整件(35)调整上述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30)的高度,调整与上述斜面凸轮(7)相对的上述凸轮连杆(8)的上述凸轮按压部(14)的插入方向以及退出方向的移动量,
上述摇动连杆装置(9)的调整件(35)具有第1轴(36),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于缝纫机上的固定托架(40)的安装孔(40m)上,和第2轴(37),连设在上述第1轴(36)之上,可转动地安装在上述第1连杆(28)的通孔(30x)上,具有对于上述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偏心的第2中心轴心(82),通过上述第2轴(37)对应于上述第1轴(36)的第1中心轴心(81)的转动位移,可调整上述第1连杆(28)的摇动中心区域(30)的高度。
CNB028007522A 2001-03-22 2002-03-22 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19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82605/01 2001-03-22
JP2001082605A JP4306137B2 (ja) 2001-03-22 2001-03-22 ミシン
JP82605/2001 2001-03-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8990A CN1458990A (zh) 2003-11-26
CN1320192C true CN1320192C (zh) 2007-06-06

Family

ID=18938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075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0192C (zh) 2001-03-22 2002-03-22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306137B2 (zh)
CN (1) CN1320192C (zh)
TW (1) TW554112B (zh)
WO (1) WO2002077350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0223Y2 (ja) * 1980-02-12 1984-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ための上糸張力付与装置
JPS6027310B2 (ja) * 1978-12-25 1985-06-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ミシ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6607Y2 (ja) * 1987-09-11 1994-05-02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張力調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7310B2 (ja) * 1978-12-25 1985-06-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S5920223Y2 (ja) * 1980-02-12 1984-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ための上糸張力付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06137B2 (ja) 2009-07-29
TW554112B (en) 2003-09-21
CN1458990A (zh) 2003-11-26
WO2002077350A1 (fr) 2002-10-03
JP2002282569A (ja) 2002-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68706C (en) Coil spring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il spring formed thereby
CN1833940A (zh) 转向装置的固定装置
CN103702788B (zh) 切削工具及用于将切削刀片保持到其上的夹持机构
CN1702220A (zh) 缝纫机的送料装置
CN1320192C (zh) 缝纫机
CN107187344A (zh) 角度调节结构及儿童安全座椅
CN1488014A (zh) 横机上线圈密度控制装置
CN101130920B (zh) 旋梭装置
CN1233679A (zh) 缝纫机的中压持机构
KR100665395B1 (ko) 재봉틀의 이송량 조절장치
CN106457420A (zh) 修边机的基座
CN1793473A (zh)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
CN1357065A (zh) 完全旋转式钩针
JP2007097811A (ja) ミシンのリンク天秤機構
US8297212B2 (en) Travel beginning/end adjust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a sewing machine motor drive mechanism
JPS6121680B2 (zh)
CN2802531Y (zh) 变焦取景器
CN109489652A (zh) 高精度光纤环绕制辅助排纤装置
CN216512109U (zh) 一种稳固单面纱咀
CN113814829B (zh) 一种可调倾角的铜钛合金打磨装置
CN211734681U (zh) 缝纫机的送料机构
CN209405160U (zh) 一种可调悬挂式挂钩及护士台
CN2704973Y (zh) 具微调装置的卫星接收器
CN210618260U (zh) 新型转向摇臂
JP7165621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