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9804C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19804C CN1319804C CNB021032084A CN02103208A CN1319804C CN 1319804 C CN1319804 C CN 1319804C CN B021032084 A CNB021032084 A CN B021032084A CN 02103208 A CN02103208 A CN 02103208A CN 1319804 C CN1319804 C CN 131980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rear portion
- motor bike
- car body
- postbrach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增加后轮的直径,从而进一步增强摩托车纵向上的重量平衡。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一车体框架;一安置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车体的中心并由车体框架的一上后部支撑的座位;一安置在座位的下方并在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的动力装置,包括一内燃机,并在车体的纵向上延伸,其中动力装置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上以使动力装置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一由来自动力装置的驱动力驱动并支撑在动力装置的后部上的后轮;和一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内的吸气系统部件,其中吸气系统部件的位置比座位更靠前,在动力装置的前面并大致在车体的中心内。
Description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中的车辆部件的布置结构。该摩托车包括一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上的动力装置,一用于作为动力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燃机的吸气系统部件。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中的车体结构,其中车体框架包括:一从一前端管向下且向后延伸的主框架;和一向下与主框架分离开的且从前端管向下向后延伸的下管。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中的后排座位装置,包括一可由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后排骑乘者抓握的座位扶手。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中的车辆部件的布置结构,其中燃料箱由车体框架的一对左右座位杆支撑。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后轮的悬挂装置,包括:一由车体框架可转动支撑的连接件;一由上述连接件可转动地支撑的后臂,该后臂在后端支撑一后轮;一可弹性地限制连接件和后臂的相对摆动的摆动限制件。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中的后轮结构,其中用于制动后轮的鼓式制动器的制动鼓与后轮的轮毂形成一体。
现有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6-144328中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的摩托车。
在以上的公开出版物中,摩托车包括一座位和一动力装置。座位位于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内,并由车体框架的上后部支撑。动力装置的位置在座位的下方并在车体框架的后面,主要由一内燃发动机构成,并在纵向上延伸。动力装置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上以便动力装置的后部垂直可摆动。一接受来自动力装置的驱动力的后轮支撑在动力装置的后部上。还设置了一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发动机内的吸气系统部件。
在以上的结构中,一般情况下,摩托车包括:一由座位支撑架的后部支撑的后排座位;在后排座位的前面和下方与车体框架的主框架装置的后部连接的搁脚板,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后排骑乘者可将双脚置于其上;一连接到座位支撑架的后端部上且可由后排骑乘者抓握的座位扶手。
发动内燃机后,空气就和燃料一起经吸气系统部件进入内燃机。而后它们在内燃机内燃烧。燃烧产生的内燃机的驱动力经动力装置传送给后轮,进而使摩托车行驶。
在日本特开平7-329854中也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的摩托车。
在上述公开出版物中公开的摩托车中,车体的车体框架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上前端部的前端管;一从该前端管向下且向后延伸的主框架;至少其一后部向下与主框架的后部分离开且从前端管向下向后延伸的一下管;和一从主框架的后部向后延伸的座位支撑架。
一前轮经一前叉支撑在前端管上。设置了一位于下管后面的后臂。后臂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下管的后部上以便后臂的后部垂直可摆动。一后轮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一座位由座位支撑架支撑。
车体由前轮和后轮支撑在路面上,以使摩托车能够行驶。
一般摩托车以下述方式构成。
摩托车的车体的车体框架包括一构成该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和从主框架装置的上后部向后延伸的一对左右座位杆。
一纵向延伸的后臂设置在主框架装置的后面。为了使后臂的后部能够垂直可摆动,后臂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主框架装置的后部上。一后轮在座位杆的下方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一座位位于座位杆的上方进而被支撑。设置了一由车体框架支撑的燃料箱。
通过燃烧储存在燃料箱内的燃料得到驱动力,进而驱动摩托车行驶。
通常用于摩托车的后轮的悬挂装置以下述方式构成。
一连接件设置在摩托车的车体框架的后部的后面,该连接件的前部由车体框架的下部可转动地支撑,以便连接件的后部能够绕一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线垂直摆动。一纵向延伸的后臂设置在连接件和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后臂的前部由连接件的下部可转动地支撑,以便后臂的后部绕一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线垂直可摆动。还设置了可弹性地限制连接件和后臂绕第二轴线的相对摆动的摆动限制件。
后轮由一车轴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设置了一减振器,它向下且向后延伸,其一上端部由车体框架可转动地支撑,以便能够绕一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轴线摆动,并且一下端部由后臂可转动地支撑,以便能够绕一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轴线摆动。
当摩托车在路面上行驶时,路面会产生一向车体的碰撞力。此时,后臂绕第一轴线垂直摆动,该碰撞力由减振器的膨胀和收缩所吸收,减振器的膨胀和收缩由减振器的轴向上的摆动所产生。
当后臂产生一指向连接件的碰撞力时,连接件和后臂会绕第二轴线产生相对摆动。此时,摆动限制件与相对摆动相对绕第二轴线产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也使得上述碰撞力被吸收。其结果是提高了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在日本特开昭62-77144中也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的摩托车。
在以上公开出版物中公开的摩托车中,一动力装置设置在摩托车的车体所具有的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该动力装置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上以便动力装置的后部垂直可摆动。动力装置的后部从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一横向侧偏移。一车轴支撑在动力装置的后部上以便能够绕一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并接受来自动力装置的驱动力以被转动驱动。一后轮设置在动力装置的后部的横向侧上并在车体的中心内,由车轴支撑以与车轴一同转动。
后轮包括:一在轴线上连接到车轴上的轮毂,一安装到轮毂上的轮胎;和一由金属板制成的、使轮胎能够被轮毂支撑的轮辐部分。
设置了使后轮制动的鼓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包括:一在轴线上连接到轮毂上的制动鼓;一与制动鼓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的制动蹄片;一连接到动力装置的后部上以可转动地支撑制动蹄片的制动盘。
通过将动力装置的驱动力经车轴应用到后轮上而使摩托车行驶。行驶期间,当驾驶者在鼓式制动器上进行制动操作时,制动蹄片与制动鼓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以向后轮施加一制动力,进而使摩托车减速。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通常设置在动力装置的前部的上方和由动力装置的后部支撑的后轮的前面。特别是,构成吸气系统部件的空气滤清器由于其功能而具有大的外形尺寸。
即使当增加后轮的直径以提高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时,后轮的直径的增加也受到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的限制。这使得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很难提高。
动力装置和电池很重,它们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倾向于向后轮偏置。因此摩托车的纵向上的重心向后轮侧偏置,导致纵向上的重量平衡无法保证。这就妨碍了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的提高。
在此结构中,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可设置在动力装置的前面以便与后轮的转动中心分离更靠前。因此,可以增加后轮的直径,也能够改善摩托车纵向上的重量平衡。
然而在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简单地设置在动力装置的前面的结构中,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会干涉到坐在座位上的骑乘者的双腿。这影响到骑乘的舒适性,因此这种结构是不可取的。
如果内燃机、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露在外面,能够从车体的外部横向侧看见,则就失去了摩托车的外部美观。因此应该设置一可打开的侧向盖以覆盖内燃机等部件。但是这样一侧向盖的简单的设置会使侧向盖的打开和关闭很麻烦,以致使内燃机等的检查和维修工作很难进行。
考虑到以上情形提出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包含有主要由内燃机构成的动力装置、用于将空气导入内燃机的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的摩托车中,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能够增加后轮的直径,还增强摩托车的纵向上的重量平衡,进而进一步提高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在以上目的已经达到的情形中,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保证摩托车的行驶的舒适性和摩托车的外表美观,使得内燃机、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的检查和维修易于进行。
可以设想使摩托车具有这样的结构,在此结构中,如小型摩托车一样,驾驶者能够利用座位前面的空间上下摩托车车体。然而,在以上的现有技术的摩托车中,在座位的前面放置一燃料箱,因此使得能够方便上下摩托车的结构很难实现。
对比起来,在小型摩托车中,不使用下管,因此车体框架的强度的增加受到限制。由于车轮的直径小,因此提高摩托车高速行驶的稳定性也受到限制。
考虑到以上情形还提出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座位前面的空间,能够象小型摩托车一样上下摩托车车体,充分地增强车体框架的强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增加车轮的直径,进而提高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当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后排骑乘者将其双脚置于搁脚板上时,他受到来自搁脚板的一个向上且向后的反作用力,因为搁脚板在后排座位的前面和下方区域内连接到车体框架的主框架装置上。因此后排骑乘者的臀部在后排座位上会向后移动。这就妨碍了后排座位的就座的舒适性,是不可取的。
当提高后轮的直径以提高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或增加动力装置的纵向尺寸以增大动力装置的容量时,具体地,搁脚板的位置相应地必须更靠前以便不与后轮或动力装置相干涉。因此搁脚板的位置要与后排座位分开大大地向前,也进一步增大了上述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更加妨碍了后排座位的就座的舒适性。
本发明就是考虑到以上情形提出的。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在连接到车体框架上的搁脚板在向下且向前的方向上与后排座位分离的情况下,保证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后排骑乘者的就座的舒适性。
如果构造这样一摩托车以使驾驶者能够向驾驶小型摩托车一样利用座位前面的空间上下车体,则可能会期望通常放置在座位前面的燃料箱由座位杆支撑。
为了使摩托车能够长距离行驶,最好是增加燃料箱的容量。然而由座位杆支撑的燃料箱的容量由于仅有一狭窄的空间而不易增加,因为后轮的位置在座位杆的下方而座位在座位杆的上方。
当燃料箱位于狭窄的受限制的空间内由车体框架支撑时,很难保证一实现燃料箱的支撑的空间。因此,由车体框架支撑燃料箱变得很麻烦。
本发明的提出基于以上考虑。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当燃料箱支撑在左右座位杆上时,保证了燃料箱的大容量,并使得由左右座位杆支撑燃料箱的工作易于进行。
现有技术摩托车存在以下问题。
假定在车体的侧视图中,一穿过分别位于减振器的上、下端部的第三和第四轴线的实线在车轴的后面经过。一从车体框架经减振器传送至后臂的载荷使后臂的前部绕车轴的轴线向上摆动,而可转动地支撑后臂的前部的连接件的后部绕第一轴线向上摆动。
而后,后臂的前部靠近位于后臂的上方的车体框架的后部。当产生这样一碰撞力,并且后臂绕第一轴线向上摆动时,后臂很容易紧靠在车体框架的后部上。因此后臂的垂直摆动范围相应地变小。这种现象是不希望出现的,因为此时碰撞力的吸收不能充分进行,妨碍了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假定在静止的摩托车置于路面上没有受到来自路面的碰撞力的初始状态下,摆动限制件已经在一方向上绕第二轴线产生弹性变形。此时很难使连接件和后臂绕第二轴线在一方向上产生相对摆动以便使摆动限制件进一步弹性变形。因此在摩托车的行驶过程中,碰撞力不能够由在一方向上的相对摆动所产生的摆动限制件的弹性变形所充分地吸收。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影响到了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而且在后轮的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即刻来自路面作用到后轮的地面接触胎面上的反作用力经车轴、后臂和连接件传递到车体框架。此时,如果连接件与后臂与摆动限制件的弹性相对绕第二轴线相对摆动一大的摆动角,后轮的加速或减速就不能以高反应性传递给车体。由于这更加妨碍了骑乘的舒适性,因此同样是不可取的。
在上述情形中,如果增加摆动限制件的弹簧常数(使其变硬),防止连接件和后臂绕第二轴线相对摆动。然而,这使得摆动限制件对碰撞力的吸收不充分,所产生的问题是妨碍了摩托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骑乘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提出基于对上述情形的考虑。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在摩托车的后轮的悬挂装置包括:一由车体框架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件;一由连接件可转动地支撑的后臂,它在后端支撑一后轮;和一弹性地限制连接件和后臂的相对摆动的摆动限制件,的情形下,增加后臂的垂直摆动范围,充分吸收行驶过程中来自路面的碰撞力,以高反应性将后轮的加速或减速传送至车体,以保证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在现有技术中,动力装置的后部从车体的中心朝向一横向侧偏移,因为后轮必须位于车体的中心内。因此相对于车体的中心摩托车的横向上的重量平衡趋于丧失。
所以可以设想当后轮的位置保持在车体的中心内时,制动鼓从车体的中心向另一横向侧偏移,该另一横向侧与动力装置的后部所位于的那侧相对。
然而根据上述的制动鼓朝向另一横向侧偏移的情况,当轮毂也向另一横向侧偏移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根据骑乘者的爱好,有时会将后轮换成另一具有不同直径的后轮。为了使后轮的替换简单而方便,轮辐部分的结构应该是由一组线材辐条构成,该线材辐条能够与轮毂和轮胎的轮圈分开,以便可用不同长度的线材辐条组将具有不同直径的轮胎支撑在轮毂上。
然而,通常结构的线材辐条的设置是绕位于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轮毂的中心横向对称。因此当轮毂从如上所述的车体的中心向另一横向侧偏移时,很难使用通常结构的线材辐条。也就是,很难借助简单结构将后轮换为另一具有不同直径的后轮。
本发明的提出基于对上述情形的考虑。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进一步增强摩托车的横向上的重量平衡,借助简单结构就能容易地将后轮换为另一具有不同直径的后轮。
解决该问题的装置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以下面的方式构造摩托车中的各部件的布置结构。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摩托车包括:一在宽度方向上位于车体2的中心36内的座位39,该座位39由一车体框架3的上后部支撑;一位于上述座位39的下方在车体框架3的下部的后面的动力装置56,主要由一内燃机57构成,并沿纵向延伸,其中动力装置56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3上,以使得动力装置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一由来自动力装置56的驱动力驱动的并支撑在动力装置56的后部上的后轮33;和一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57的吸气系统部件69。
在以上的摩托车中,吸气系统部件69的位置比座位39更靠前,在动力装置56的前面,大致在车体2的中心36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之外,吸气系统部件69包括:一从内燃机57延伸的进气管70;和一连接到进气管70的一延长端上的空气滤清器7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之外,车体框架3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3的上前端部的前端管8;和一从前端管8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并在其后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动力装置56的下管。
在该摩托车中,吸气系统部件69位于下管10的后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之外,摩托车还包括一设置在下管10的前部和吸气系统部件69之间的空间内的电池77。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之外,该摩托车还包括一侧向盖78,该盖可整体地覆盖车体2的一外部横向侧或从该外部横向侧打开,以便可以接触到内燃机57、吸气系统部件69和电池77。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该摩托车还包括一设置在动力装置56的前部的上方且由车体框架3支撑的存储箱84。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车体结构以下面的方式构造。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一摩托车中,一车体框架3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一上前端部的前端管8;一从该前端管8向下且向后延伸的主框架9;一下管10,其至少一后部向下从主框架9的后部分离开,且从前端管8向下且向后延伸;和一从主框架9的后部向后延伸的座位支撑架5,一前轮27经一前叉26支撑在前端管8上,设置了一后臂31,该后臂位于下管10的后面且其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下管10的后部上以使后臂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一后轮33支撑在后臂31的后部上,和一座位39由座位支撑架5支撑。
在上述摩托车中,经过车体2的宽度且向上敞开的一空间44形成在主框架9后部的上方,并在座位39的前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之外,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前部彼此形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七或第八方面之外,支架45被连接到下管10的后部上,并且由这些支架45支撑踏脚板46。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后臂31的后部从车体2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6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后轮33位于后臂31的后部的一横向侧上且位于中心36,主框架9的后部从该中心36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中的后排座位装置以下面的方式构造。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涉及摩托车中的后排座位装置,包括:一由车体框架3的后部支撑的后排座位41;后排座位41上的骑乘者的双脚置于其上的搁脚板47,它们在后排座位41的前面和下方区域内连接到车体框架3上;和一连接到车体框架3的一后端部上由后排骑乘者抓握的座位扶手49。
在以上的后排座位装置中,位于后排座位41后面的座位扶手49的一部分51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41的上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之外,座位扶手49的侧部52分别位于后排座位41的横向侧上,且向上伸至高于后排座位41的上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之外,一个向下方敞开的凹槽53形成在座位扶手49的下表面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一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从车体2的一侧视图中看,搁脚板47的横断面基本上为圆形。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本发明的摩托车中的燃料箱装置以下面的方式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一摩托车中,一车体框架3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4;一对从主框架装置4的上后部向后延伸的左右座位杆22,一纵向延伸的后臂31位于主框架装置4的后面,后臂31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主框架装置4的后部上以使后臂的后部可垂直摆动,一后轮33在座位杆22的下方区域内支撑在后臂31的后部上,一座位39位于座位杆22之上,由座位杆22支撑,并且还设置了一由车体框架3支撑的燃料箱86。
在该摩托车中,燃料箱86的上部位于左右座位杆22之间,该燃料箱86的下部的侧部延伸至座位杆22下方的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之外,燃料箱86经前和后支撑件94、95由座位杆22支撑,前支撑件94包括:连接到座位杆22上的前支架96,燃料箱86的前部设置在其上表面上;将燃料箱86的前部紧固到前支架96上的紧固装置97,后支撑件95包括:连接到座位杆22上的后支架98,燃料箱86的后部连接到其下表面上;及将燃料箱86的后部紧固到后支架98上的紧固装置99,还设置了临时支架101,燃料箱86的后部在后支架98的下方区域附近能够设置在其上表面上。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后轮的悬挂装置以下面的方式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摩托车的后轮的悬挂装置中,一连接件211设置在车体框架203的下部的后面,该连接件211的前部由车体框架203的下部可转动地支撑以使得连接件211的后部绕一第一轴线212垂直可摆动(A),一纵向延伸的后臂215设置在连接件211和车体框架203的下部的后面,后臂215的前部由连接件211的下部可转动地支撑以使后臂215的后部绕一第二轴线216可垂直摆动(B),设置一摆动限制件219,该摆动限制件可弹性地限制连接件211和后臂215绕第二轴线216的相对摆动,一后轮234由一车轴233支撑在后臂215的后部上,设置了一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减振器239,其上端部由车体框架203可转动地支撑以绕一第三轴线235可摆动,其下端部由后臂215可转动地支撑以绕一第四轴线237可摆动。
在该悬挂装置中,在车体202的侧视图中,一经过第三轴线235和第四轴线237的第一实线249经过第一轴线212和车轴233的轴线232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之外,在这样一状态中,即在车体202的侧视图中,穿过第一轴线212和第二轴线216的第二实线250经过第一实线249与穿过车轴233的轴线232的垂直线251的第一交点252附近,得到一摆动限制件219不会绕第二轴线216产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之外,在车体202的侧视图中,在摆动限制件219的自由状态中,第二实线250经过一穿过车轴233的轴线232的垂直线251与一后轮234的外圆周表面的交点253附近。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后轮的结构以下面的方式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一摩托车中,一动力装置321设置在车体框架303的下部的后面,动力装置321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303上,以使动力装置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动力装置321的后部从车体302方向上的一中心326朝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设置了一支撑在动力装置321的后部上的车轴340,它能够绕在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轴线339转动,它接受来自动力装置321的驱动力以被可转动地驱动,一后轮323设置在动力装置321的后部的一横向侧上并在车体302的中心326内,由车轴340支撑与车轴340一同转动。后轮323包括:一连接到位于所述轴线339上的车轴340上的轮毂341;一安装到轮毂341上的轮胎342;和一使轮胎342能够被轮毂341支撑的轮辐部分343。设置了能够使后轮323制动的鼓式制动器356。鼓式制动器356包括:一在轴线339上与轮毂341形成一体的制动鼓357;一与制动鼓357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的制动蹄片360;一连接到动力装置321的后部上以可转动地支撑制动蹄片360的制动盘358。
在上述摩托车中,基本上整个的制动鼓357从车体302的中心326朝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
制动盘358安装在轮毂341内,而且轮辐部分343由多个线材辐条354构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至10中,附图标记1代表一种骑乘式车辆摩托车,箭头Fr表示摩托车向前行驶的方向。下面将要用到的术语“右”和“左”分别指的是沿摩托车1的车体2的向前方向定位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车体2包括一车体框架3。车体框架3包括构成车体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4,及构成车体框架的后部并从主框架装置4的上后部向后向上延伸的座位支撑架5。
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一上前端部的前端管8;一单主框架9和一从前端管8相对于该前端管向下且向后方区域延伸的单下管10;和一与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后端部(延伸的后端部)相连在一起的后臂支架11。
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前部彼此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前框架12,该前框架12在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前框架12包括连接在一起以在其间形成一空间的右面板和左面板14,和分别连接到面板14上进而保证前框架12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加固板15(参见图7)。一用于悬挂物品的钩16经由一紧固装置17连接到前框架12的上部。
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后部沿纵向以大体水平的方式延伸。下管10的后部的定位使其向下与主框架9的后部相分离。下管10的后部具有一矩形的箱形的横断面(从车体2的前方看的一断面),该横断面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
下管10的后部的下端面的路间间隙保持在一预定值。
后臂支架11包括:一对垂直延伸的左右后臂支架体18;一与后臂支架体18的上端部连接在一起的上部横向件19;和一与后臂支架体18的下端部连接在一起的下部横向件20。后臂支架体18具有一矩形的横断面。后臂支架体18中的一个(右侧的一个)的上端部连接到主框架9的后端部上。下横向件20连接到下管10的后端部上。
座位支撑框架5从主框架9的后端部向后且向上延伸,经过后臂支架11的上端部。座位支撑框架5包括:一对从后臂支架体18的上端部向后且向上延伸的左右座位杆22,它们构成了主框架装置4的上后部;一在座位杆22的纵向方向上将中间部分连接在一起的中间横向件23,具有一圆管形状;及一与座位杆22的后端部分相连的板状后横向件24。另外的可选择的方案是,座位支撑框架5可以从主框架9的后端部向后且向上延伸。
一前叉26可操纵地支撑在前端管8上。一前轮27支撑在前叉26的一下端部上,一车把28连接到前叉26的一上端部上。
沿纵向延伸的一后臂31被置于座位支撑框架5的下方,其位置在下管10的下部的后面,构成了车体框架3的下部。为了使后臂31的后部能够垂直地摆动,后臂的前部在下管10的后部经由后臂支架11的一下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一枢轴机构30上。后臂31可绕一枢轴机构30的一转动轴32摆动,机构30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后轮33被置于座位支撑框架5的座位杆22下方的一区域内,并在后臂31的后部的一横向侧。后轮33可转动地支撑在后臂31的后部上。另外的方案是,后臂31可以可转动地直接支撑在下管10的后端部上。
减振器35悬挂在构成车体框架3的上后部的座位支撑框架5的中间横向件23和后臂31的后部之间。车体2被前轮27和后轮33支撑在路面37上。前叉26和减振器35均具有减振作用。
后臂31的后部和减振器35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心36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置,前轮27和后轮33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中心36内。与其相对,主框架9的后部从中心36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置,下管10的后部置于中心36内。
在纵向延伸的座位39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中心36内,并在座位支撑框架5的左右座位杆22之上。座位39由座位支撑框架5的座位杆22支撑,构成车体框架3的上后部。座位39的前部形成为一骑乘者可以坐在其上的主座位40,座位39的后部形成为一后排骑乘者可以坐在其上的后排座位41。座位39的前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3的座位支撑框架5的侧部上,以便座位39的后部可以在向上和向前的方向上来回摆动。设置了一连接装置43,它可以使座位39的后端部与座位支撑框架5的后部可脱离地连接,还设置了一锁定装置(未示出),当连接装置43保持在连接状态时,它可以锁定连接装置43。
向上是敞开的并贯穿车体2的宽度方向的空间44形成在主框架9的后部之上并在座位39的前方,借此坐在主座位40上的骑乘者的双腿可以通过空间44放在侧面。
支架45连接到下管10的后部上以便分别从下管10的后部朝向右和左外侧伸出。坐在主座位40上的骑乘者的左右脚可以完全地置于其上的踏脚板46分别由支架45支撑。踏脚板46是由树脂制成的,并且整体地在大体水平方向上延伸以便从上部全部覆盖下管10的后部和支架45。支架45增强了下管10的后部和踏脚板46。
坐在后排座位41上的后排骑乘者的左右脚可以完全地置于其上的一对左右搁脚板47连接到后臂支架11的后臂支架体18上,分别构成了主框架装置4的后部。每一个搁脚板47从一中间部分朝向外横向侧突出,该中间部分在相应的后臂支架体18的垂直方向上是一大体的中心部分。搁脚板47具有一基本上圆形的横断面。搁脚板47的突出端可以在向上和向后的方向上来回摆动。依靠该摆动操作,可以沿车体框架3的(后臂支架11)的外侧表面放置搁脚板(图1中的双点划线)。
如图1至3所示,坐在后排座位41上的后排骑乘者可以用手抓握的一座位扶手49由一紧固装置50可分离地紧固并连接到构成座位支撑框架5的后端部分的后横向件24上(参见图9)。
座位扶手49由一种轻质合金或硬树脂制成,具有在车体2的平面视图中向前开口的U形,并被安装到后排座位41的后部上。更具体地,座位扶手49包括:一置于后排座位41后面并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件51;从部件51的右和左端与其形成一体地向前延伸的侧向件52,该侧向件52分别位于后排座位41的后部的横向侧附近。如上所述,侧向件52的前端被紧固到下横向件24上。
座位扶手49的部件51和侧向件52的后部向上突出至高于后排座位41的上表面。以跨骑方式坐在后排座位41上的后排骑乘者的臀部可以从前面进入到座位扶手49的后部内,这样就可以很稳固地坐在后排座位41上。
在座位扶手49的部件51的下表面内形成有一向下开口的凹槽53。抓握部件51的手指可插入凹槽53内,由此可以牢固地抓住部件51,这样可以使在后排座位41上的就座更稳固。
如图1至6所示,后臂31构成动力装置56,作为摩托车1的行驶驱动源驱动后轮33。动力装置56置于座位支撑框架5和座位39下方,并在车体框架3的下部的后面,包括:一构成动力装置56的前部的四冲程内燃机57,它是动力装置56的主要部分;一构成动力装置56的后部的动力传送装置,它向后轮33传送内燃机57的驱动力。
内燃机57包括:一曲柄箱60,它可转动地支撑在主框架装置4的后臂支架11上的枢轴机构30上;一从曲柄箱60向前伸出的气缸61。动力传送装置58包括:一与曲柄箱60的后部连续地形成一体的动力传送箱62;和一动力传送机构63,它位于动力传送箱62内以接纳内燃机57的驱动力。
一车轴66支撑在动力装置56的动力传送箱62的后部上,以便能够绕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轴线65转动。车轴66通过动力传送机构63接收内燃机57的驱动力以被可转动地驱动。后轮33由车轴66支撑进而与轴66一起被可转动地驱动。
设置了一吸气系统部件69,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57。吸气系统部件69包括:一先从内燃机57向上延伸而后向前延伸最后向下延伸的进气管70;一空气滤清器71,连接到进气管70的伸长端上,它由内燃机57的气缸61的突出端支撑,并具有一大的外部尺寸;一作为燃料供给装置的化油器73,它沿进气管7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一中间部分内,并通过进气管70向内燃机57提供燃料72。
吸气系统部件69的进气管70、空气滤清器71和化油器73设置在下管10的后部之上,并比座位39更靠前。特别是,外部尺寸较大的空气滤清器71大约设置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6内,并靠近动力装置56的前端。进气管70和化油器73设置在一空间74内,该空间位于主框架9的后部的一横向侧(左侧)上,并由从中心36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主框架9的后部而形成。空气滤清器71设置在动力装置56的内燃机57的前面,并位于从车体2的一侧面看形成在下管10和主框架9的后部之间的一空间75内。
一电池77置于下管10的前部和吸气系统部件69的空气滤清器71之间,占据空间75的一部分。电池77由下管10可分离地支撑,并向内燃机57的点火装置和控制装置提供电力。
设置了一由树脂制成并由喷射模制一体成形的侧向盖78,以可打开地从车体2的左右两侧覆盖内燃机57的气缸61、吸气系统部件69和电池77。还设置了一用于可分离地将侧向盖78紧固到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的预定位置上的紧固装置80和一用于可脱离地将侧向盖78与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相连的连接装置81。附图标记82代表一扣眼。
如图1、3和8所示,设置了一个由树脂制成并由喷射模制一体成形的存储箱84,它的位置在座位39的下方,在构成动力装置56的前部的内燃机57之上,并在座位支撑框架5的左右座位杆22的前部之间。存储箱84由在主框架装置4的后部内的上部横向件19支撑,而且还由座位支撑框架5的中间横向件23和座位杆22支撑。
存储箱84具有一向上的开口,以便小的物品比如头盔可以通过该开口放入该存储箱84内。存储箱84的开口由座位39从上方可打开地覆盖。座位39通过存储箱84的前部在车体框架3上可转动地支撑在一枢轴装置42上。
座位杆22的前部中的每一个都制成具有垂直延伸的矩形的横断面。因此,座位杆22之间的内部宽度可以设置得较大。因此,存储箱84的容量也可以制成很大,并且存储箱84可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来自座位39的垂直的外力。为了承受施加到存储箱84上的意料之外的外力的作用,座位杆22在存储箱84的外侧横向定位以保护存储箱84。
如图是1、3和11至14所示,由金属板制成的存储燃料的燃料箱86由座位支撑框架5的后部支撑,并由座位39从上方可打开地覆盖。
燃料箱86包括上板和下板87和88,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重叠。上板87的中间部分向上伸展以形成一箱体89,而下板88的中间部分向下伸展以形成一箱体90。上板和下板87和88的外边缘部分形成为一向外的凸缘91和92。向外的凸缘91和92借助于焊接连结在一起以便形成箱体89和90的内部空间。燃料72储存在所得到的内部空间内。
构成燃料箱86的上部的上板87的箱体89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并且合体地放置在左右座位杆22之间。在构成燃料箱86的下部的下板88的箱体90中,箱体90的侧部被延长以便分别位于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座位杆22下方的区域附近,并且箱体9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左右座位杆22之间的内部宽度。
燃料箱86的向外的凸缘91和92的位置低于座位杆22,在垂直方向上在座位杆22附近。向外的凸缘91和92的左右端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置于座位杆22的外侧表面附近。
因此,在燃料箱86的侧部没有过度地朝向车体2的外侧横向伸出的区域内,燃料箱86的容量是充分地增加了。
为了不与其它的部件如座位39的锁定装置发生干涉,在车体2的平面视图中,构成燃料箱86的上部的上板87的箱体89的形状相对于车体2的中心36在横向上是不对称的,由此,其容量进一步增大了。
燃料箱86通过前和后支撑部件94和95由座位支撑框架5的座位杆22的后部支撑。
前支撑部件94包括:一对左右前支架96,在座位杆22的纵向上分别连接到中间部分上,其中燃料箱86的前部的向外的凸缘91和92置于上表面上;紧固装置97,可分离地将燃料箱86的前部从上方紧固到前支架96上。
后支撑部件95包括:一连接到座位杆22的后部上的后支架98,其中燃料箱86的后部的向外的凸缘91和92连接到下表面上;和一紧固装置99,可分离地将燃料箱86的后部从下方紧固到后支架98上。后支架98由下部横向件24成形。
设置了一临时支架,其中燃料箱86的后部能够在后支架98下方的区域附近置于其上表面上。临时支架101由切削并升高后支架98的一部分而形成,并通过后支架98由座位杆22的后部支撑。
在上板87的箱体89的上表面内,形成燃料72的入口103以使箱体89和90的内部和外部相通。设置一盖以可打开地关闭该入口103。可以人工操作的燃料阀门105连接到上板87的箱体90的前底部。燃料阀门105从箱体90的前底部向下并向前伸出。过滤器106连接到燃料阀门105的吸入侧。过滤器106伸入到燃料箱86内。设置了供给管107以从燃料阀门105向化油器73供给燃料72。
设置一侧向盖110以从外部横向侧覆盖座位杆22、存储箱84和燃料箱86。侧向盖110由紧固装置80与侧向盖78紧固在一起。
如图1至5所示,操纵动力装置56的内燃机57时,空气通过吸气系统部件69的空气滤清器71和进气管70供入内燃机57,燃料箱86内的燃料72通过化油器73进入内燃机57内燃料。燃烧的结果产生从内燃机57输出的驱动力通过动力传送装置58和轴66传送给后轮33,从而使摩托车1能够在路面37上行驶。
如上所述,车体3包括:构成框架的上前部的前端管8;从前端管8向后且向下延伸的主框架9;设置在至少主框架9的后部的下侧上并与主框架9的下部分离开的下管10,它从前端管8向下并向后延伸;从主框架9的后部向后延伸的座位支撑框架5,其中前轮27经前叉26支撑在前端管8上,在下管10的后面设置了后臂31,后臂31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下管10的后部上,以便后部侧可垂直地摆动,后轮33支撑在后臂31的后部上,座位39由座位支撑框架5支撑,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经过的空间44向上敞开,形成在座位39之前,主框架9的后部之上。
因此,利用该空间44,对于小型摩托车,可很容易地进行摩托车1的车体2的安装和拆卸。
在以上的情形中,由于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包括有主框架9和向下与主框架9分离开而设置的下管10,所以可以充分地增强车体框架3的强度。
如上所述,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前部彼此形成为一体。
在由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前部形成的并在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前框架12中,纵向上的宽度可以制成较小,因此可以保证在前框架12的前面形成一相对大的空间。
因而,前轮27的直径可相应地增大,这样就提高了高速行使下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支架45连接到下管10的后部上,踏脚板46由支架45支撑。
因此,下管10的后部由支架45强化了。
当如上所述形成空间44时,主框架9和下管10的后部趋于垂直地彼此相互靠近。在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中,强度由于部件9和10的趋向而变得不够强。然而,下管10的后部如上所述由支架45强化,因此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的强度得到足够的保证。
如上所述,后臂31的后部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心36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后轮33位于在后臂31的后部的横向侧中的中心36内。主框架9的后部从中心36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
假定后臂31的后部由一单一部件构成,该单一部件设置成与后轮33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并置,并且后臂的后部如上所述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一横向侧偏移。在此情形下,车体2的左右侧相对于车体2的中心的重量平衡趋于丧失。然而,如上所述,相对于后臂31,主框架9的后部从中心36朝向另一横向侧偏移,这样就以很圆满的方式保持了摩托车1的横向上的重量平衡。
而且,在此方面,摩托车1的行驶稳定性也提高了。
在以上的结构中,摩托车包括:置于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6内的座位39,它由车体框架3的上后部支撑;动力装置56,置于座位39的下方并在车体框架3的下部的后面,它主要由内燃机57构成,并在纵向上延伸,动力装置56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3上,以使动力装置56的后部能够垂直地摆动;接受来自动力装置56的驱动力进而被驱动的后轮33,它支撑在动力装置56的后部上;及设置了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57的吸气系统部件69。
在摩托车中,吸气系统部件69的位置比座位39更靠前,在动力装置56的前面,而且大约在车体2的中心36内。
因此,吸气系统部件69离开作为后轮33的转动中心的车轴66的轴线65大大地向前。
所以,后轮33的直径可以相应地增大,这样摩托车1行驶的稳定性提高了。
如上所述,吸气系统部件69大致位于车体2的中心36内。因此,当坐在座位39上的骑乘者采取一种通常的姿势驾驶摩托车1时,他可以跨骑吸气系统部件69而无需用力以便两条腿可以放在踏脚板46上。
即使当吸气系统部件69的位置比座位39更靠前,如上所述,以提高行驶的稳定性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摩托车1的乘骑的舒适性至满意的水准。
由于吸气系统部件69的位置比座位39更靠前,吸气系统部件69的上方的空间是敞开的。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吸气系统部件69位于座位39下方的情形相比,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吸气系统部件69的检查和维修。
如上所述,吸气系统部件69包括:自内燃机57延伸的进气管70;连接到进气管70的延长端上的空气滤清器71。
因此,具有大的外形尺寸的空气滤清器71由于其功能而离开后轮33的转动中心而大大地向前,这样可以更安全地增大后轮33的直径,以便摩托车1的行驶稳定性进一步增大。
如上所述,在摩托车1中,车体框架3包括:前端管8,它构成框架的上前端部;和下管10,它从前端管8向下且向后延伸,并且可转动地支撑在其后端部的动力装置56,吸气系统部件69置于下管10的后部、支架45和踏脚板46的上方。
因此,吸气系统部件69的下方由下管10、支架45和踏脚板46所覆盖,这样在摩托车1的行驶过程中,就可以防止吸气系统部件69意外地受到外力的作用,这样的外力来自路面37旁边的异物和从路面37飞溅起的泥浆。
这样就可以防止吸气系统部件69被这样的外力所损坏,或被泥浆弄脏。
如上所述,下管10的后部具有一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的箱形横断面(从车体2的前面看的横断面)。
因而保证了下管10具有足够的强度。在路面37和下管10的下部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可以保持为一预定值,可以增加内燃机57的垂直尺寸,以便吸气系统部件69可以容易地置于下管10的后部的上方的空间75内。
如上所述,电池77置于下管10的前部和吸气系统部件69之间的空间内。
因而通过利用空间(空间75的一部分),以紧凑的方式放置电池77,并且有可能得到与通过以上所述的将吸气系统部件69设置在比座位39更靠前,在动力装置56的前面和大约在车体2的中心36内的结构所得到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以上的情形中,作为重的部件的电池77设置在动力装置56的前面,并且在吸气系统部件69的前面,因此电池77在前面离开后轮33的转动中心很多。
因此,可以防止摩托车1的纵向上的重量中心朝向后轮33一侧偏移,可以更满意地得到纵向上的重量平衡,进而使摩托车1的行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设置侧向盖78以从车体2的外部横向侧整体地可打开地覆盖内燃机57、吸气系统部件69和电池77。
因此,内燃机57等由侧向盖78覆盖,以使摩托车1的外形令人满意。
当打开侧向盖78对内燃机57等进行检查和维修工作时,内燃机57等则同时向车体2的外部横向侧暴露。
因而,打开侧向盖78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内燃机57等的检查和维修工作。
如上所述,存储箱84置于动力装置56的前部之上,并由车体框架3支撑。
由于存储箱84是由容易模制的树脂制成的,箱的外部形状比吸气系统部件69的外形选择起来更自由。即使当后轮33的直径增加时,在不妨碍后轮33的直径增加的范围内都可以利用动力装置56的前部之上的空间。因此,存储箱84可置于该空间内,使存储箱84的外部形状与该空间的形状相同。
因而,动力装置56、吸气系统部件69和存储箱84可以紧凑的方式放置,进而防止摩托车1的尺寸增大。而且,由存储箱84保证了用于小的物品如头盔的放置空间。
以上描述了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另外,踏脚板46可由铝板或其它的轻合金制成,内燃机57可以是一两冲程的发动机。
在以上的结构中,摩托车包括:座位39,设置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6内,由车体框架3的上后部支撑;动力装置56,设置在座位39的下方,并在车体框架3的下部的后面,主要由内燃机57构成,并且在纵向上延伸,动力装置56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3上以使动力装置56的后部可垂直地摆动;后轮33,接受来自动力装置56的驱动力而被驱动,它支撑在动力装置56的后部上;并设置了吸气系统部件69,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57内。
位于后排座位41的后面的座位扶手49的部件51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41的上表面。
连接到主框架装置4上的搁脚板47的位置必须更靠前,以便不与大直径的后轮33或纵向延伸的动力装置相干涉。因此,搁脚板47在向下且向前的方向上与后排座位41隔开大的距离。从而,当坐在后排座位41上的后排乘骑者将脚置于搁脚板47上时,他将从搁脚板47上得到向上且向后的反作用力,这样就以一种更强有力的方式使后排乘骑者的臀部向后移动。
因而,如上所述,座位扶手49的部件51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41。其结果是,趋于向后移动的乘骑者的臀部紧靠在座位扶手49的部件51上,进而锁定或抑制了向后的移动。
所以,乘骑者可以一种更稳定的状态坐在后排座位41上,这样就可以保证后排座位41的就座的舒适性。
如上所述,至少座位扶手49的侧向件52的后部分别位于后排座位41的横向侧,并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41的上表面。
当坐在后排座位41上的乘骑者的臀部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时,臀部就紧靠在座位扶手49的侧向件52的内侧表面上,这样就可以锁定或抑制这样的移动。
因此,在后排座位41上的就座可以进一步稳定,进而更确实地保证了后排座位41的就座的舒适性。
如上所述,向下敞开的凹槽53形成在座位扶手49的下表面内。
因此,即使当后排乘骑者的臀部紧靠在座位扶手49的部件51的前表面和侧向件52的内侧表面上时,他也可以通过将手指插入该凹槽内而抓住车体2的平面视图中的座位扶手49的外边缘部分,进而有力地抓住座位扶手49。
其结果是,后排座位41的就座进一步稳定,进而又后排座位41的就座的舒适性。
如上所述,搁脚板47在车体2的侧视图中看具有大体为圆形的横断面。
即使当在车体2的侧视图中,放置在搁脚板47上的腿脚的角度随着坐在后排的乘骑者的个体尺寸不同而变化时,都可以保持在搁脚板47上的放置的感觉是基本相同的。
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后排座位41的就座舒适性,并增强了搁脚板47的布置的自由度。
以上描述了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另外的方案是,踏脚板46可以由铝板或其它的轻的合金制成,内燃机57可以是一种两冲程发动机,或以一种电机来代替。凹槽53还可以形成在座位扶手49的侧向件52的下表面内。
如图1至5所示,当发动动力装置56的内燃机57时,空气通过吸气系统部件69的空气滤清器71和进气管70进入内燃机57内,燃料箱86内的燃料72通过燃料阀门105和化油器73供入内燃机57内燃烧。燃烧产生的驱动里从内燃机57输出,并通过动力传送装置58和车轴66传送给后轮33,进而使摩托车1在路面37上行驶。
如上所述,在该摩托车中,车体框架3包括:构成框架的下前部的前端管8;从前端管8向后且向下延伸的主框架9;下管10,至少其后部向下从主框架9的后部分离开,该下管10从前端管8向下且向后延伸;从主框架9的后部向后延伸的座位支撑框架5,前轮27经前叉26支撑在前端管8上,在下管10的后面设置了后臂31,该后臂31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下管10的后部上,以便该后部侧可垂直地摆动,后轮33支撑在后臂31的后部上,座位39由座位支撑框架5支撑,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跨越的空间44向上敞开,形成在主框架9的后部之上,并在座位39的前面。
因此,利用该空间44,对于小型摩托车,可容易地进行摩托车1的车体2的安装和拆卸。
在以上的情形中,由于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包括有主框架9和向下与主框架9分离开而设置的下管10,所以可以充分地增强车体框架3的强度。
如上所述,在摩托车中,车体框架3包括:构成车体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4;一对左右座位杆22,它们从主框架装置4的上后部向后延伸,纵向延伸的后臂31设置在主框架装置4的后面,后臂31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主框架装置4的后部上,以使后臂的后部能够垂直地摆动,后轮33在座位杆22的下方支撑在后臂31的后部上,座位39位于座位杆22的上方,以由座位杆22支撑,还设置了由车体框架3支撑的燃料箱86。
在摩托车中,燃料箱86的上部设置在左右座位杆22之间,并且燃料箱86的下部的侧部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到座位杆22的下方的区域内。
后轮33设置在左右座位杆22的下方,而座位39位于左右座位杆22的上方。在左右座位杆22之间并且在其下方存在一另外的空间,该空间不与同后臂31一起垂直摆动的后轮33的摆动轨迹111相干涉,也不与座位39相干涉。
如上所述,燃料箱86的上部设置在左右座位杆22之间,并且燃料箱86的下部的侧部延伸至座位杆22的下方的区域内。因而,即使在燃料箱86由左右座位杆22支撑的情形中,也可以保证燃料箱86具有大的容量。
如上所述,燃料箱86经前和后支撑件94和95由座位杆22支撑,前支撑件94包括:连接到座位杆22上的前支架96,燃料箱86的前部设置在其上表面上;将燃料箱86的前部紧固到前支架96上的紧固装置97,后支撑件95包括:连接到座位杆22上的后支架98,燃料箱86的后部连接到其下表面上;及将燃料箱86的后部紧固到后支架98上的紧固装置99,还设置了临时支架101,燃料箱86的后部在后支架98的下方区域附近能够设置在其上表面上。
由于如上所述,燃料箱86的下部的箱体90的横向侧部延伸至座位杆22下方的区域内,因而由座位杆22从上方支撑燃料箱86是困难的。因此,需要从下方由座位杆22支撑燃料箱86。在实现支撑的过程中,操纵工人必须一直支撑燃料箱86的重量,这样就使得这项工作变得困难而麻烦。
因而如上所述,燃料箱86经具有如上结构的前、后支撑件94、95由座位杆22支撑。从而使燃料箱86以下述方式由座位杆22支撑。首先,将燃料箱86的前部中的向外的凸缘91和92的前部放置在前支架96上,以便燃料箱86的前部的重量暂时由前支架96支撑。
接下来,将燃料箱86的后部的向外的凸缘91和92的后部放置在临时的支架101上,以便燃料箱86的后部的重量暂时由临时支架101支撑。
而后,分别用紧固装置97和99将燃料箱86的向外的凸缘91和92的前、后部紧固到前、后支架96和98上。这样,燃料箱86就经前、后支撑件94和95由座位杆22支撑。
因此,在由座位杆22支撑燃料箱86的安装过程中,在进行将箱体紧固到前、后支架96和98上时,燃料箱86的重量可暂时由前支架96和临时支架101支撑。在紧固工作中,不必要求操纵工人一直支撑燃料箱86的重量。由于燃料箱86的后部可暂时由临时支架101在后支架98下方的区域附近支撑,因而可为紧固燃料箱86的后部的工作的进行提供方便。也就是,由座位杆22支撑燃料箱86的操作可容易地进行。
如上所述,后臂31的后部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心36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后轮33在后臂31的后部的横向侧上位于中心36内,主框架9的后部及相对于车体2的中心36的燃料箱86的左右部中较大容量的一个(右部)从中心36朝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
假定后臂31的后部由一单一部件构成,该单一部件设置成与后轮33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并置,并且后臂的后部如上所述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一横向侧偏移。在此情形下,车体2的左右侧相对于车体2的中心的重量平衡趋于丧失。然而,如上所述,主框架9的后部从中心36朝向另一横向侧偏移,这样就以很圆满的方式保持了摩托车1的横向上的重量平衡。
从而,摩托车1的行驶稳定性也提高了。
以上已经描述了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另外的可选择的方案是,后臂31可由一单一框架构成,并且可由车体框架3的主框架装置4支撑作为摩托车的行驶驱动源的内燃机57和动力传送装置58。踏脚板46可由一铝板或其它的轻合金制成,内燃机57可以是一两冲程发动机,或由电机代替。
在图15至20中,附图标记201代表一种骑乘式车辆摩托车,箭头Fr代表摩托车向前行驶的方向。下面将要用到的术语“右”和“左”分别指的是沿摩托车201的车体202的向前方向定位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车体202包括一车体框架203。车体框架203包括构成车体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204,及构成车体框架的后部并从主框架装置204的上后部向后向上延伸的座位支撑架205。
前叉207可操纵地由车体框架203的主框架装置204的上前端部支撑。前轮208由前叉207的下端部支撑,而车把209连接到前叉207的上端部上。
在车体框架203的主框架装置204的下部的后面设置一连接件211,连接件211的前部经一第一转动轴213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203的主框架装置204的下后部上,以使连接件211的后部能够绕一在车体2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轴212垂直可摆动(A)。
设置一纵向延伸的后臂215,它位于车体框架203的主框架装置4的下部的后面,且在构成车体框架203的后部的座位支撑架205的下方,并在连接件211的后面。后臂215的前部经一第二转动轴217可转动地支撑在连接件211的下部上,以使后臂215的后部能够绕一在车体2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轴线216垂直可摆动(B)。
设置了摆动限制件219,该件219可弹性地限制连接件211和后臂215绕第二轴线216的相对摆动。每一个摆动限制件219包括:一在第二轴线216上由一紧固装置220固定到连接件211的后部上的内部圆柱件221,它具有一矩形的断面形状;一外部圆柱件222,它安装到内部圆柱件221上,以一种内部安装的方式适合地连接到后臂215的一前部上;及一圆柱橡胶弹性件223,它置于内、外圆柱件221和222之间以将件221和222彼此弹性地连接起来。
设置了止动件225,当连接件211和后臂215绕第二轴线216在一方向上或另一方向上相对摆动一角度或更多的角度量时,止动件225用于阻止在该方向上的更大角度的相对摆动。每一止动件225包括一橡胶弹性件227,该件227由一紧固装置226固定到连接件211上;和一槽228,它形成在后臂215内,宽松地安装到弹性件227上。
当后臂215绕第二轴线216从止动件225的基本状态(图18)相对于连接件211在一方向上(向上)摆动一预定角度时,在止动件225的基本状态中,弹性件227基本上位于槽228的两个相对表面229和230之间的中心内,相对表面229和230中的一个(相对表面229)紧靠在弹性件227上以阻止一更大角度的相对摆动。另一方面,当后臂215绕第二轴线216从基本状态(图18)相对于连接件211在另一方向上(向下)摆动一预定角度时,相对表面229和230中的另一个(相对表面230)紧靠在弹性件227上以阻止一更大角度的相对摆动。
后轮234支撑在后臂215的后部上,以便可绕在车体2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232转动。
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减振器239设置在车体框架203的座位支撑架205和后臂215之间。在减振器中,一上端部经一第三转动轴236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203的座位支撑架205上,以便能够绕一在车体2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轴线235摆动,并且一下端部经一第四转动轴238可转动地支撑在后臂215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中间部分上,以便能够绕一在车体2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轴线237摆动。
座位支撑架205支撑一座位240。坐在座位240上的骑乘者的脚置于其上的踏脚板241在车体202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车把209和座位240之间,并在座位240的下方。骑乘者可抓住车把209而进行摩托车驾驶。
后臂215构成了一作为摩托车201的行驶驱动源以驱动后轮234行驶的动力装置243。动力装置243包括:一构成动力装置的前部的四冲程内燃机244,它是动力装置243的主要部分;一构成动力装置243的后部的动力传送装置245,它将内燃机244的动力输出经车轴233传送给后轮234。
当前轮208和后轮234位于路面247上,后轮234由动力装置243的内燃机244的动力驱动时,摩托车201可以在路面上行驶。
摩托车201行驶时,路面247会给车体202一个碰撞力。此时,该碰撞力由前叉的轴向上的前叉207的膨胀和收缩所吸收。而且,后臂215绕第一轴线212垂直摆动,由摆动所产生的在轴向上的碰撞力由减振器239的膨胀和收缩所吸收。
后臂215会对连接件211产生一作用力,连接件211和后臂215会绕第二轴线216相对摆动。此时,摆动限制件219的弹性件223与相对摆动相对绕第二轴线216产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也使得该作用力被吸收。因此,提高了摩托车201的驾驶的舒适性。
在以上的结构中,车体202的一侧视图(图15)中,经过第三轴线235和第四轴线237的第一假想线249在第一轴线212和车轴233的轴线232之间穿过。
因此,后臂215的前部由一载荷F绕车轴233的轴线232向下摆动,该载荷F沿第一假想线249从车体202至后臂215,而后臂215的前部经第二转动轴217可转动地支撑在其上的连接件211的后部向下摆动。其结果是,后臂215的前部与位于后臂215的前部之上且构成车体框架203的后部的座位支撑架205分离开一较大的距离。
因此,当后臂215绕第一轴线212垂直摆动以便在摩托车201的行驶过程中吸收来自路面247的碰撞力时,就可以避免出现后臂215紧靠在位于后臂之上的且构成车体202的后部的座位支撑架205的现象。因而后臂215的垂直摆动范围可相应地增大,这样碰撞力可以被充分地吸收。其结果是,摩托车201的骑乘的舒适性提高了。
在这样一状态中,即在车体202的侧视图(图15)中,经过第一轴线212和第二轴线216的第二假想线250经过第一假想线249与一穿过车轴233的轴线232的垂直线251的一第一交点252附近,可以得到摆动限制件219的弹性件223绕第二轴线216不产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此时,止动件225在其基本状态(图18)。
当静止状态下的摩托车201置于路面247上、没有来自于路面247的碰撞力的初始状态下,对应于载荷F,分别产生在连接件211和后轮234的车轴233上的第一和第二反作用力R1和R2。第一反作用力R1沿经过车体202的侧视图中的第一轴线212和第二轴线216的第二假想线250向上,而第二反作用力R2沿经过车轴233的轴线232的垂直线251向上。
为了使三个力,或载荷F、第一反作用力R1和第二反作用力R2彼此平衡,需要使这些力形成一个力的三角形,如图20所示。在实线上述关系的情形中,第二假想线250经过第一交点252。
实际上,当其它的力如后臂215的自身重量增加到这三个力上时,可以得到平衡。因此,第二假想线250经过第一交点252附近。
所以,摆动限制件219不绕第二轴线216产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设定在第二假想线250经过第一交点252附近的状态。即使在摩托车201的行驶过程中碰撞力从后臂215作用到连接件211上,连接件211和后臂215绕第二轴线216在任一方向上相对摆动的情形中,摆动限制件219能从自由状态与相对摆动相对产生弹性变形,以便抑制绕第二轴216在每一方向上的相对摆动。
因而,在以上的结构中,摆动限制件219通过相对摆动能够产生充分的弹性变形,以充分地吸收碰撞力,与在初始状态下,摆动限制件219已经在一方向上绕第二轴线216产生弹性变形,摆动限制件219的进一步的弹性变形很难由连接件211和后臂215在一个方向上的相对摆动而进行的情形相比,提高了摩托车201的骑乘的舒适性。
而且,在车体202的侧视图(图15)中,在摆动限制件219的自由状态下,第二假想线250经过穿过车轴233的轴线232的垂直线与后轮234的一外圆周表面的交点253附近。
在后轮234的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由于后臂215、车轴233和后轮234是一整体的刚性件,即刻来自路面247作用在后轮234的地面接触胎面上的第三反作用力R3从为与路面247的接触点的交点253作用到第一转动轴213和第二转动轴217。
在此情形下,由于穿过第一轴线212和第二轴线216的第二假想线250经过交点253附近,如上所述,因此借助于第三反作用力就可以避免连接件211和后臂215此时与摆动限制件219的弹性相反地绕第二轴线216相对摆动一大的角度的现象的出现。
如上所述,设置了摆动限制件219以吸收碰撞力,后轮234的加速或减速状态以高反应性传递给车体202,进而更好地保证了摩托车201的骑乘的舒适性。
以上已经描述了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另外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后臂215可以由一简单的框架部件构成,内燃机244和动力传送装置245可由车体框架203支撑。内燃机244可由一电机代替。
在图21至24中,附图标记301代表一种骑乘式车辆摩托车,箭头Fr代表摩托车向前行驶的方向。下面将要用到的术语“右”和“左”分别指的是沿摩托车301的车体302的向前方向定位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车体302包括一车体框架303。车体框架303包括构成车体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304,及构成车体框架的后部并从主框架装置304的上后部向后向上延伸的座位支撑架305。
车体框架303的主框架装置304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一上前端部的前端管308;一单主框架3099和一从前端管308相对于该前端管向下且向后方区域延伸的单下管310;和一与主框架309和下管310的后端部(延伸的后端部)相连在一起的后臂支架311。座位支撑框架305经后臂支架311的上端部从主框架309的后端部向后且向上延伸。
前叉316可操纵地支撑在前端管308上。一前轮317支撑在前316的下端部上,车把318连接到前叉316的上端部上。
纵向延伸的动力装置321设置在座位支撑架305的下方,并在构成车体框架303的下部的下管310的下部的后面。为了使动力装置321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后臂的前部在下管310的后部上经过后臂支架311的下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枢轴机构320上。动力装置321绕在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枢轴机构320的转动轴线322可摆动。一后轮323设置在座位支撑架305的下方区域内,并在动力装置321的后部的一横向侧内。后轮323可转动地支撑在动力装置321的后部上。另外的方案是,动力装置321可转动地直接支撑在下管310的后端部上。
减振器325悬挂在构成车体框架303的上后部的座位支撑架305和动力装置321的后部之间。车体302经前轮317和后轮323支撑在路面327上。
动力装置321的后部和减振器325在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心326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前轮317和后轮323位于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26内。
纵向延伸的座位339位于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26内,且在座位支撑架305之上。座位329由座位支撑架305支撑。
参见所有的附图(图21-24),动力装置321用作摩托车301的行驶驱动源。动力装置321包括:一构成动力装置的前部的四冲程内燃机331,它是动力装置321的主要部分;一构成动力装置的后部的动力传送装置332,它将内燃机331的驱动力传送至后轮323。
内燃机331包括:一曲柄箱334,它可转动地支撑在主框架装置304的后臂支架311上的枢轴机构320上;一从曲柄箱334向前伸出的气缸335。动力传送装置332包括:一与曲柄箱60的后部连续地形成一体的动力传送箱336;和一动力传送机构337,它位于动力传送箱336内以接纳内燃机331的驱动力。
一车轴340支撑在动力装置321的动力传送箱336的后部上,以便能够绕在车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轴线339转动。车轴340通过动力传送机构337接收内燃机331的驱动力以被可转动地驱动。后轮323由车轴340支撑进而与车轴340一起被可转动地驱动。
后轮323包括:一由铝或其它轻合金铸造的轮毂341,其中心位于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26内,并在轴线339上连接到车轴340上;一位于车体302的中心326内的轮胎342,它在轴线339上安装到轮毂341上;和一使轮胎342能够被轮毂341支撑的轮辐部分343。
轮毂341包括:一安装到车轴340上以固定到其上的轴套部分345;一盘346,它在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在另一横向侧(右侧)与轴套部分345的一端部形成一体;圆柱件347,它与盘346的一外边缘部分形成一体,并被安装到轴套部分345上;分别与圆柱件347的轴向端部形成一体的一对左右支撑件348,它们沿径向向外伸出。由轴套部分345、盘346和圆柱件347围绕的形成轮毂341的内部的环形空间349朝向一横向侧(左侧)是敞开的。左右支撑件348之间的中心与车体302的中心326一致。
轮胎342包括一轮圈351,它经轮辐部分343由轮毂341支撑,还包括一弹性轮胎体352,它由橡胶制成,可分开地由轮圈351支撑。
轮辐部分343由一对左右线材辐条组构成,每一组包括多个线材辐条。各组沿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326横向对称设置。在每一组线材辐条354中,线材辐条354线性延伸并相对于轴线339在圆周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设置。
在轮辐341的支撑件348内和轮胎342的轮圈351内形成有辐条孔。线材辐条354的端部可收缩地安装在辐条孔内,进而连接在其间,使轮胎342由轮毂341可分开地支撑。在此情形下,如果用另外的与上述的线材辐条354的长度不同的线材辐条支撑一直径与上述轮胎342的不同的另一轮胎342,就可以实现轮胎342的直径的改变。
设置的鼓式制动器能够根据骑乘者的制动操作而使后轮323制动。鼓式制动器356包括:一在轴线339的另一横向侧(右侧)与轮毂341的端部形成一体的制动鼓357;与动力传送箱336形成一体以连接到其上的制动盘358,它用来关闭空间349的开口;一容纳在空间349内的制动蹄片360,它经一转动轴359可转动地支撑在制动盘358上,并且可与制动鼓357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
设置了制动操作机构362,接受由骑乘者的操作所产生的制动力,以使制动鼓356的制动蹄片360与制动鼓357的内圆周表面产生摩擦接合。当制动蹄片360与制动鼓357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时,鼓式制动器356执行了制动操作。
在以上的结构中,基本上整个制动鼓357从车体302的中心326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
如上所述,动力装置321的后部从车体302的中心326朝向一横向侧偏移,因为后轮323必须位于车体302的中心326内。此时,制动鼓357向另一横向侧偏移,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摩托车301的横向的重量平衡。这对于行驶的稳定性来讲是极为有利的。
制动盘358安装到轮毂341内的的空间349内。因此,不考虑制动盘358在车轴340的轴向上设置的位置,可以使在车体302的宽度方向上的轮毂341的中心与车体302的中心326一致。
轮辐部分343由多个线材辐条354构成。如上所述,可以使轮毂341的中心与车体302的中心326一致。因此,可以将线材辐条354设置成绕轮毂341的中心(中心326)横向对称。也就是,轮辐部分343由具有通常结构的线材辐条354构成。
由于如上所述轮辐部分343可以由具有通常结构的线材辐条354构成,所以通过采用简单的方式,线材辐条354使得轮胎342能够与轮毂341分开。即,利用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容易地将后轮323换成另一具有不同直径的后轮323。
以上已经描述了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另外的方案是,内燃机331可以是一两冲程的发动机,或由一电机代替。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摩托车包括:一在宽度方向上位于车体的中心的座位,该座位由一车体框架的上后部支撑;一位于上述座位的下方在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的动力装置,主要由一内燃机构成,并沿纵向延伸,其中动力装置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上,以使得动力装置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一由来自动力装置的驱动力驱动的并支撑在动力装置的后部上的后轮;和一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的吸气系统部件。
在以上的摩托车中,吸气系统部件的位置比座位更靠前,在动力装置的前面,大致在车体的中心内。
因此,吸气系统部件离开后轮的转动中心而大大地在前。
从而,后轮的直径可相应地增大,以便提高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
如上所述,吸气系统部件大致位于车体的中心内。因此,当座位上的骑乘者采取通常的姿势驾驶摩托车时,骑乘者的双腿可以跨骑吸气系统部件,而不会引起过度疲劳。
如上所述,当吸气系统部件的位置比座位更靠前以提高行驶稳定性时,也进而保证了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由于吸气系统部件的位置比座位更靠前,吸气系统部件上方的空间是敞开的,这样使得与吸气系统部件设置在座位的下方的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吸气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修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吸气系统部件包括:一从内燃机延伸的进气管;和一连接到进气管的一延长端上的空气滤清器。
因此,由于其功能而具有大的外部尺寸的空气滤清器离开后轮的转动中心而大大地向前。因而可以更安全地增大后轮的直径,以便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之外,车体框架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上前端部的前端管;和一从前端管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并在其后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动力装置的下管。
在该摩托车中,吸气系统部件位于下管的后部的上方。
因此,吸气系统部件的下方由下管、支架和踏脚板所覆盖,在摩托车的行驶过程中,就可以防止吸气系统部件意外地受到外力的作用,这样的外力来自路面旁边的异物。
这样就可以避免吸气系统部件被这样的外力所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之外,摩托车还包括一设置在下管的前部和吸气系统部件之间的空间内的电池。
通过利用该空间,以紧凑的方式设置电池,因此,有可能得到与以上的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所得到的相同的效果,在以上的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例如,吸气系统部件的位置比座位更靠前,在动力装置的前面,并大致在车体的中心内。
在上述情形中,作为重的部件的电池位于动力装置的前面并且在吸气系统部件的前面,因此电池离开后轮的转动中心向前很多。
因而,可防止摩托车的纵向上的重心朝向后轮侧偏移,进而更好地得到纵向上的重量平衡,其结果是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之外,该摩托车还包括一侧向盖,该盖可整体地覆盖车体的一外部横向侧或从该外部横向侧打开,以便可以接触到内燃机、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
因而,内燃机等可由该侧向盖覆盖,以便保证摩托车的外观至令人满意的程度。
当打开该侧向盖以进行内燃机等的检查和维修工作时,内燃机等会整体地同时暴露在车体的外部横向侧。
这样,打开侧向盖就可以方便地进行内燃机等的维修和检查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该摩托车还包括一设置在动力装置的前部的上方且由车体框架支撑的存储箱。
存储箱的外形与吸气系统部件的相比有更自由的选择余地。当后轮的直径增大时,在不妨碍后轮的直径的增大的范围内,可利用动力装置的前部的上方的空间。因此可以将存储箱设置在该空间内,而使该存储箱的外部形状与该空间的形状一致。
因而,可以紧凑的方式布置动力装置、吸气系统部件和存储箱,进而防止摩托车的尺寸增大。而且,存储箱保证了一个可用来存储小的物品如头盔的存储空间。
按照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一摩托车中,一车体框架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一上前端部的前端管;一从该前端管向下且向后延伸的主框架;一下管,其至少一后部向下从主框架的后部分离开,且从前端管向下且向后延伸;和一从主框架的后部向后延伸的座位支撑架,一前轮经一前叉支撑在前端管上,设置了一后臂,该后臂位于下管的后面且其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下管的后部上以使后臂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一后轮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和一座位由座位支撑架支撑。
在上述摩托车中,经过车体的宽度且向上敞开的一空间形成在主框架后部的上方,并在座位的前面。
因此,利用该空间,对于小型摩托车,可很容易地进行摩托车的车体的安装和拆卸。
在以上的情形中,由于车体框架包括有主框架和向下与主框架分离开而设置的下管,所以可以充分地增强车体框架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之外,主框架和下管的前部彼此形成一体。
因此,在由主框架和下管的前部形成的且在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前框架中,纵向上的宽度可以较小,在前框架的前面可以保证一相应大的空间。
所以,前轮的直径可以相应地增大,以便提高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七或第八方面之外,支架被连接到下管的后部上,并且由这些支架支撑踏脚板。
因而,这些支架增强了下管的后部。
当如上所述形成上述空间时,主框架和下管的后部在垂直方向上趋于彼此靠近,并且在车体框架中,由于各部件的趋向而变得不够强。然而,下管的后部如上所述由支架强化,因此车体框架的强度得到足够的保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七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后臂的后部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后轮位于后臂的后部的一横向侧上且位于中心,主框架的后部从该中心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
假定后臂的后部由一单一部件构成,该单一部件设置成与后轮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并置,并且后臂的后部如上所述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朝向一横向侧偏移。在此情形下,车体的左右侧相对于车体的中心的重量平衡趋于丧失。然而,如上所述,主框架的后部从中心朝向另一横向侧偏移,这样就以很圆满的方式保持了摩托车的横向上的重量平衡。
而且,在此方面,摩托车的行驶稳定性也提高了。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涉及摩托车中的后排座位装置,包括:一由车体框架的后部支撑的后排座位;后排座位上的骑乘者的双脚置于其上的搁脚板,它们在后排座位的前面和下方区域内连接到车体框架上;和一连接到车体框架的一后端部上由后排骑乘者抓握的座位扶手。
在以上的后排座位装置中,位于后排座位后面的座位扶手的一部分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的上表面。
当后排座位上的后排骑乘者将其双脚置于搁脚板上时,由于连接到车体框架上的搁脚板在向下且向前的方向上与后排座位分离,后排骑乘者将从搁脚板上得到向后的反作用力,这样就使后排乘骑者的臀部在后排座位上趋于向后移动。
如上所述,座位扶手的一部分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这样,后排骑乘者的臀部就会向后移动至紧靠在座位扶手的该部分上,进而阻止或抑制了向后的移动。
从而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坐在后排座位上,这样可以将后排座位的舒适性保持在满意的水平。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之外,座位扶手的侧部分别位于后排座位的横向侧上,且向上伸出至高于后排座位的上表面。
因此当坐在后排座位上的骑乘者的臀部无意识地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时,臀部就会紧压在座位扶手的侧部的内侧表面上,这样就阻止或抑制了这样的移动。
其结果是后排座位上的就座更稳定,从而更安全地保证了后排座位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之外,一个向下方敞开的凹槽形成在座位扶手的下表面内。
因此,当后排骑乘者的臀部紧压在座位扶手的上述部分的前表面上和侧部的内侧表面上时,他可通过将手指插入上述凹槽内以抓住车体的平面视图内的座位扶手的外部边缘部分而牢固地抓住座位扶手。
其结果是,在后排座位上的就座相应地进一步稳定,进而提高了后排座位就座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一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从车体的一侧视图中看,搁脚板的横断面基本上为圆形。
即使当在车体的侧视图中,放置在搁脚板上的腿脚的角度随着坐在后排的乘骑者的个体尺寸不同而变化时,都可以保持在搁脚板上的放置的感觉是基本相同的。
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后排座位的就座舒适性,并增强了搁脚板的布置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一摩托车中,一车体框架包括:一构成车体框架的前部的主框架装置;一对从主框架装置的上后部向后延伸的左右座位杆,一纵向延伸的后臂位于主框架装置的后面,后臂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主框架装置的后部上以使后臂的后部可垂直摆动,一后轮在座位杆的下方区域内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一座位位于座位杆之上,由座位杆支撑,并且还设置了一由车体框架支撑的燃料箱。
在该摩托车中,燃料箱的上部位于左右座位杆之间,该燃料箱的下部的侧部延伸至座位杆下方的区域内。
后轮位于左右座位杆的下方,而座位位于左右座位杆的上方。在左右座位杆之间并且在其下方存在一另外的空间,该空间不与同后臂一起垂直摆动的后轮的摆动轨迹相干涉,也不与座位相干涉。
如上所述,燃料箱的上部设置在左右座位杆之间,并且燃料箱的下部的侧部延伸至座位杆下方的区域内。因而,即使在燃料箱由左右座位杆支撑的情形中,也可以保证燃料箱具有大的容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之外,燃料箱经前和后支撑件由座位杆支撑,前支撑件包括:连接到座位杆上的前支架,燃料箱的前部设置在其上表面上;将燃料箱的前部紧固到前支架上的紧固装置,后支撑件包括:连接到座位杆上的后支架,燃料箱的后部连接到其下表面上;及将燃料箱的后部紧固到后支架上的紧固装置,还设置了临时支架,燃料箱的后部在后支架的下方区域附近能够设置在其上表面上。
由于如上所述燃料箱的下部的箱体的横向侧部分延伸至座位杆下方的区域,由座位杆从上方支撑燃料箱很困难。因此,需要从下方由座位杆支撑燃料箱。在实现支撑的过程中,操纵工人必须一直支撑燃料箱的重量,这样就使得这项工作变得困难而麻烦。
然而如上所述,燃料箱经具有如上结构的前、后支撑件由座位杆支撑。从而使燃料箱以下述方式由座位杆支撑。首先,将燃料箱的前部放置在前支架上,以便燃料箱的前部的重量暂时由前支架支撑。
接下来,将燃料箱的后部放置在临时支架上,以便燃料箱的后部的重量暂时由临时支架支撑。
而后,分别用紧固装置将燃料箱的前、后部紧固到前、后支架上。这样,燃料箱就经前、后支撑件由座位杆支撑。
因此,在由座位杆支撑燃料箱的安装过程中,在进行将箱体紧固到前、后支架上时,燃料箱的重量可暂时由前支架和临时支架支撑。在紧固工作中,不必要求操纵工人一直支撑燃料箱的重量。由于燃料箱的后部可暂时由临时支架在后支架下方的区域附近支撑,因而将燃料箱的后部紧固到后支架上的工作可方便地进行。也就是,由座位杆支撑燃料箱的操作可容易地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摩托车的后轮的悬挂装置中,一连接件设置在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该连接件的前部由车体框架的下部可转动地支撑以使得连接件的后部绕一第一轴线垂直可摆动,一纵向延伸的后臂设置在连接件和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后臂的前部由连接件的下部可转动地支撑以使后臂的后部绕一第二轴线可垂直摆动,设置一摆动限制件,该摆动限制件可弹性地限制连接件和后臂绕第二轴线的相对摆动,一后轮由一车轴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设置了一向下且向后延伸的减振器,其上端部由车体框架可转动地支撑以绕一第三轴线可摆动,其下端部由后臂可转动地支撑以绕一第四轴线可摆动。
在该悬挂装置中,在车体的侧视图中,一经过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的实线经过第一轴线和车轴的轴线之间。
因此,后臂的前部绕车轴的轴线在一沿实线的从车体至后臂的载荷的作用下而向下摆动,而后臂的前部经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其上的连接件的后部向下摆动。其结果是,后臂的前部与位于后臂的前部的上方的车体框架的部分离开一较大的距离。
所以,当后臂绕第一轴线垂直摆动以便在摩托车的行驶过程中吸收来自路面的碰撞力时,就可以避免出现后臂紧靠在车体部分上的现象。因而后臂的垂直摆动范围可相应地增大,这样碰撞力可以被充分地吸收。其结果是,摩托车201的骑乘的舒适性提高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之外,在这样一状态中,即在车体的侧视图中,穿过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另一实线经过上述实线与穿过车轴的轴线的垂直线的交点附近,得到一摆动限制件不会绕第二轴线产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
当静止状态下的摩托车置于路面上、没有来自于路面的碰撞力的初始状态下,对应于载荷,分别产生在连接件和后轮的车轴上的第一和第二反作用力。第一反作用力沿经过车体的侧视图中的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另一实线向上,而第二反作用力沿经过车轴的轴线的垂直线向上。
为了使三个力,或载荷、第一反作用力和第二反作用力彼此平衡,需要使这些力形成一个力的三角形。在实线上述关系的情形中,另一实线经过上述交点。
实际上,当其它的力如后臂的自身重量增加到这三个力上时,可以得到平衡。这时,该实线经过上述交点附近。
所以,摆动限制件不绕第二轴线产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设定在另一实线经过上述交点附近的状态。即使在摩托车的行驶过程中碰撞力从后臂作用到连接件上,连接件和后臂绕第二轴线在任一方向上相对摆动的情形中,摆动限制件能从自由状态与相对摆动相对产生弹性变形,以便抑制绕第二轴在每一方向上的相对摆动。
根据本发明,摆动限制件通过相对摆动能够产生充分的弹性变形,以充分地吸收碰撞力,因此与在初始状态下,摆动限制件已经在一方向上绕第二轴线产生弹性变形,摆动限制件的进一步的弹性变形很难由连接件和后臂在一个方向上的相对摆动而进行的情形相比,提高了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除了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之外,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在摆动限制件的自由状态中,另一实线经过一穿过车轴的轴线的垂直线与一后轮的外圆周表面的交点附近。
在后轮的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由于后臂、车轴和后轮是一整体的刚性件,即刻来自路面作用在后轮的地面接触胎面上的第三反作用力从为与路面的接触点的交点作用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
在此情形下,由于穿过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另一实线如上所述经过上述交点附近,因此借助于第三反作用力就可以避免连接件和后臂此时与摆动限制件的弹性相反地绕第二轴线相对摆动一大的角度的现象的出现。
如上所述,设置了摆动限制件以吸收碰撞力,后轮的加速或减速状态以高反应性传递给车体,进而更好地保证了摩托车的骑乘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一摩托车中,一动力装置设置在车体框架的下部的后面,动力装置的前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车体框架上,以使动力装置的后部能够垂直摆动,动力装置的后部从车体方向上的一中心朝向一横向侧(左侧)偏移,设置了一支撑在动力装置的后部上的车轴,它能够绕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轴线转动,它接受来自动力装置的驱动力以被可转动地驱动,一后轮设置在动力装置的后部的一横向侧上并在车体的中心内,由车轴支撑与车轴一同转动。后轮包括:一连接到位于所述轴线上的车轴上的轮毂;一安装到轮毂上的轮胎;和一使轮胎能够被轮毂支撑的轮辐部分。设置了能够使后轮制动的鼓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包括:一在所述轴线上与轮毂形成一体的制动鼓;一与制动鼓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的制动蹄片;一连接到动力装置的后部上以可转动地支撑制动蹄片的制动盘。
在上述摩托车中,基本上整个的制动鼓从车体的中心朝向另一横向侧(右侧)偏移。制动盘安装在轮毂内,而且轮辐部分由多个线材辐条构成。
如上所述,动力装置的后部从车体的中心向一横向侧偏移。在此情形中,制动鼓偏移到另一横向侧,因而进一步增强了摩托车的横向上的重量平衡。这对行驶的稳定性来讲是极为有利的。
制动盘安装到轮毂内。因此不论制动盘在车轴的轴向上的位置如何,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轮毂的中心可与车体的中心一致。
轮辐部分由多个线材辐条构成。如上所述,可将轮毂的中心制成与车体的中心一致。因此,可设置线材辐条使其绕轮毂的中心横向对称。即轮辐部分可以由通常结构的线材辐条构成。
由于如上所述,轮辐部分可由具有通常结构的线材辐条构成,所以通过采用简单的方式,线材辐条使得轮胎能够与轮毂分开。即,利用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容易地将后轮换成另一具有不同直径的后轮。
附图的简单描述
[图1]
图1是图2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2]
图2是一摩托车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3]
图3是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平面视图。
[图4]
图4是图1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5]
图5是图3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6]
图6是图5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7]
图7是沿图1中的线7-7所作的剖视图。
[图8]
图8是沿图1中的线8-8所作的剖视图。
[图9]
图9是图1中的后部的一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
图10是图9的一平面视图。
[图11]
图11是图1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12]
图12是图11的一平面视图。
[图13]
图13是沿图11中的线13-13所作的剖视图。
[图14]
图14是图11的一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
图15是图16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16]
图16是一摩托车整体的侧视图。
[图17]
图17是图15所示的摩托车的一平面视图。
[图18]
图18是图15的一局部放大视图。
[图19]
图19是沿图18中的线19-19所作的剖视图。
[图20]
图20是力的多边形的设计图。
[图21]
图21是沿图22中的线21-21所作的剖视图。
[图22]
图22是一摩托车整体的侧视图。
[图23]
图23是图22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24]
图24是图23所示的摩托车的平面视图。
Claims (25)
1.一种摩托车,包括:
一车体框架;一安置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略中心处的座位;一安置在座位下方的内燃机;一安置在内燃机后部的后轮;一用于将大气导入内燃机的吸气系统部件,其中所述吸气系统部件一端与内燃机相连接,另一端延伸到比所述内燃机及座位更靠前的位置,使得该吸气系统部件被安置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略中心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系统部件还包括:
一与所述内燃机连接的进气管;和一连接到所述进气管的前端的空气滤清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构成所述车体框架的上前端部的前端管;和一从该前端管向下且向后延伸的下管,至少所述吸气系统部件安置在该下管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设置在所述下管和吸气系统部件之间的电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侧向盖,该盖从车体的一外部横向侧可打开地盖住内燃机、吸气系统部件和电池所有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安置在所述内燃机上方且由车体框架支撑的存储箱。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构成车体框架的一上前端部的前端管;一从前端管向后延伸的主框架;一下管,至少其后部向下配置在和该主框架的后部隔开的位置上;座位由座位支撑架支撑,沿所述车体的宽度向上敞开的一空间在该主框架的上方,并在该座位的前面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主框架和下管的前部彼此形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被连接到所述下管上的一些支架和由这些支架支撑的踏脚板。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后臂的后部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心向一横向侧偏移,后轮位于该后臂的后部的一横向侧上,且位于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所述主框架的后部相对于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心处在与后臂相对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由所述车体框架的后部支撑的后排座位;安置在该后排座位的前下方区域内可让后排骑乘者的双脚置于其上的搁脚板;和一连接到所述车体框架的一后端部上、可供后排骑乘者抓握的座位扶手,其中位于所述后排座位后面的座位扶手的一部分从高于该后排座位的上表面向上伸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座位扶手还包括:
在宽度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后排座位上的两侧且从高于该后排座位的上表面向上伸出的侧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一个向下方敞开的凹槽在座位扶手的下表面上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车体的一侧视图中,搁脚板的横断面基本上为圆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框架包括所述主框架和一对从该主框架的后部向后延伸且支撑座位的左右座位杆,燃料箱安置在该左右座位杆之间,且燃料箱的下部延伸到所述座位杆下方的区域内。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所述车体框架支撑的燃料箱,其中所述座位支撑架包括一对从所述主框架向后延伸的左右座位杆,所述燃料箱配置在该左右座位杆之间,且所述燃料箱的下部延伸到该座位杆的下方区域内。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支撑件包括:连接到座位杆上的前支架和紧固装置;
后支撑件包括:连接到座位杆上的后支架和紧固装置;和
在后支架的下方区域附近,燃料箱的后部安置在其上表面上的临时支架,
其中燃料箱经前支撑件及后支撑件由座位杆支撑,
燃料箱的前部位于前支架的上表面上,
紧固装置将燃料箱的前部紧固到前支架上,
燃料箱的后部连接到后支架的下表面上,和
紧固装置将燃料箱的后部紧固到后支架上。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连接件,其前部由所述车体框架可摆动地支撑、且其后部绕一第一轴线可垂直摆动;由该连接件可摆动地支撑、且后部绕一第二轴线可垂直摆动的后臂;一后轮,由一车轴支撑在该后臂的后后部上;一减振器,其上端部由所述车体框架支撑以绕一第三轴线可摆动,且其下端部由该后臂支撑以绕一第四轴线可摆动,
其中在所述车体的侧视图中,一条通过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的第一假想线在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车轴的轴线之间通过。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连接件,其前部由所述车体框架可摆动地支撑、其后部绕一第一轴线可垂直摆动;一减振器,其上端部由所述车体框架支撑以绕一第三轴线可摆动,且其下端部由所述后臂支撑以绕一第四轴线可摆动,
其中,所述后臂的后部由所述连接件可转动地支撑,且绕一第二轴线可垂直摆动,所述后轮由所述车轴支撑在后臂的后部上,
其中在所述车体的侧视图中,一条通过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的第一假想线在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车轴的轴线之间通过。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安置一摆动限制件,对绕第二轴线的所述连接件相对于后臂的摆动进行弹性限制,在这样一种状态中,即在所述车体的侧视图中,通过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第二假想线在上述第一假想线与通过后轮车轴轴心的垂直线的一第一交点附近通过,该摆动限制件处于不会绕第二轴线产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在所述摆动限制件的自由状态中,上述第二假想线通过后轮车轴轴心的超重线与后轮接地面一交点附近。
22.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一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由动力装置驱动的车轴;一以该车轴为中心转动的所述后轮;一能够使该后轮制动的鼓式制动器,
其中后轮还包括:一连接到车轴上的轮毂;
所述鼓式制动器包括:一与轮毂形成一体的制动鼓;一与制动鼓的内圆周表面摩擦接合的制动蹄片;可转动地支撑制动蹄片的制动盘。
所述动力装置的后部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一中心朝一横向侧偏移,及
所述制动蹄片相对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心安置在动力装置的相反一侧,且该制动盘内嵌于轮毂内。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构成所述车体框架的一上前端部的前端管;一从该前端管向后延伸的主框架;其中,该主框架的一部分安置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一侧,所述吸气系统部件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在主框架反侧、且与主框架左右并排的位置上。
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安置在内燃机的前方。
2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构成内燃机的气缸被安置成大致水平,所述存储箱安置在该气缸的上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022536A JP2002225774A (ja) | 2001-01-30 | 2001-01-30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
JP22537/01 | 2001-01-30 | ||
JP2001022537A JP2002225769A (ja) | 2001-01-30 | 2001-01-30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燃料タンク装置 |
JP22536/01 | 2001-01-30 | ||
JP23110/01 | 2001-01-31 | ||
JP2001023111A JP2002225760A (ja) | 2001-01-31 | 2001-01-31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タンデムシート装置 |
JP2001023110A JP2002225771A (ja) | 2001-01-31 | 2001-01-31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両構成部品の配設構造 |
JP23112/01 | 2001-01-31 | ||
JP2001023112A JP2002225688A (ja) | 2001-01-31 | 2001-01-31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後車輪構造 |
JP23111/01 | 2001-01-31 | ||
JP45856/01 | 2001-02-21 | ||
JP2001045856A JP4577704B2 (ja) | 2001-02-21 | 2001-02-21 | 自動二輪車の後車輪懸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69402A CN1369402A (zh) | 2002-09-18 |
CN1319804C true CN1319804C (zh) | 2007-06-06 |
Family
ID=27554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032084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9804C (zh) | 2001-01-30 | 2002-01-30 | 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319804C (zh) |
MY (1) | MY130753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Y141408A (en) * | 2003-03-06 | 2010-04-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Saddle-riding vehicle |
CN108025786B (zh) * | 2015-09-08 | 2020-10-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053A (zh) * | 1996-04-30 | 1997-12-10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装置 |
CN1176204A (zh) * | 1996-06-05 | 1998-03-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 |
CN2313775Y (zh) * | 1997-12-02 | 1999-04-14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挡板的摩托车油箱及与其配合的空气滤清器 |
CN1223948A (zh) * | 1998-01-17 | 1999-07-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吸气装置 |
CN1234354A (zh) * | 1998-04-23 | 1999-11-1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2002
- 2002-01-03 MY MYPI20020008A patent/MY130753A/en unknown
- 2002-01-30 CN CNB021032084A patent/CN131980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053A (zh) * | 1996-04-30 | 1997-12-10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装置 |
CN1176204A (zh) * | 1996-06-05 | 1998-03-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 |
CN2313775Y (zh) * | 1997-12-02 | 1999-04-14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挡板的摩托车油箱及与其配合的空气滤清器 |
CN1223948A (zh) * | 1998-01-17 | 1999-07-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吸气装置 |
CN1234354A (zh) * | 1998-04-23 | 1999-11-1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MY130753A (en) | 2007-07-31 |
CN1369402A (zh) | 2002-09-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76095A (zh) | 电动式车辆座椅收纳结构 | |
CN1671591A (zh) | 四轮车辆 | |
CN1460076A (zh) | 车轮内置型电机的安装方法及车轮内置型电机系统 | |
CN2709274Y (zh) | 吸震转向装置 | |
CN1611377A (zh) | 车辆用悬架控制系统及悬架控制方法 | |
CN101049813A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CN1676402A (zh) | 全地形车辆 | |
CN1308165C (zh) | 用于将折叠二轮车装载于四轮汽车上的装载结构 | |
CN1211223C (zh) | 车辆的燃料箱构造 | |
CN1403327A (zh) | 二轮车辆的车座保持构造以及二轮车辆 | |
CN101061040A (zh) | 合成树脂制方形瓶体 | |
CN1336879A (zh) | 动力输出装置、混合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 |
CN1214940C (zh) | 车辆翼子板结构 | |
CN1693681A (zh) | 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凸轮 | |
CN1789021A (zh) | 自行车辐条轮、其部件和相关的制造方法 | |
CN1275497A (zh) | 汽车用带有减震器的车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92934C (zh) |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 | |
CN1319804C (zh) | 摩托车 | |
CN1302262A (zh) | 一种悬架以及其动载荷补偿液力弹簧 | |
CN1229250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座安装构造 | |
CN1531494A (zh) | 带盖自行车装置 | |
CN1136910A (zh) | 可折叠的座具 | |
CN1532113A (zh) | 低底板车辆 | |
CN1267312C (zh) | 折叠式车辆的支架构造 | |
CN1991124A (zh) | 用于车辆的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