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1394A - 消息投递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消息投递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1394A
CN1291394A CN99803111A CN99803111A CN1291394A CN 1291394 A CN1291394 A CN 1291394A CN 99803111 A CN99803111 A CN 99803111A CN 99803111 A CN99803111 A CN 99803111A CN 1291394 A CN1291394 A CN 1291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client
request
server unit
deli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03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8715C (zh
Inventor
広濑宣子
和田浩美
田中康宣
加藤淳展
中土昌治
佐佐木启三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Panasonic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Matsushita Communication Industrial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Matsushita Communication Industrial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291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1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87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87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9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3Reliability checks, e.g. acknowledgments or fault re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5Push-based network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24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providing notification on incoming messages, e.g. pushed notifications of received mess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包含客户装置和服务器装置的一种消息投递系统。客户装置根据从服务器来的通知产生一个发送投递消息的请求,接收从服务器来的投递消息,并在必要时,在投递消息接收后发送一个投递下一个消息的请求,以及服务器装置将处理客户已收到的投递消息的指令请求。服务器装置根据从客户装置来的投递消息请求,发送消息给客户,发送投递消息,并且根据客户装置的指令处理客户装置已经收到的消息。

Description

消息投递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消息投递系统,特别是一种PUSH型消息投递。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随着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通过指定一个由互联网访问的地址,能够马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起文本传输协议)已经被广泛地推广。根据HTTP,由于服务器响应由客户机发给的获取请求并通知请求信息的客户,所以用户能够获取信息。
除这样的PULL型服务以外,现在还能够使用PUSH型服务,这种服务自动从提供该服务的通讯企业或服务提供商处,通知各种各样的信息给用户。PUSH型服务能够使用在邮件服务中。这种服务把在邮件到达服务器时的效果通知给用户,因而用户能够掌握邮件的接收情况,并且能够接收邮件而不用周期性地访问服务器。
当服务器单元在消息发送之后,接收网络级别较低层的发送确认时,它就认为发送已经完成,然后删除存储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客户系统已经接收到能接收数据的最大尺寸等,它就不能接收作为应用的消息,但在网络级上的消息数据的通讯已经完成。结果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服务器单元边执行了删除处理,因而用户不能再获取消息。特别地,在客户系统是经由诸如移动终端这样的无线网络的情况下,由于存在象小存储器容量等限制,可以认为这样的问题时常发生。
本发明已经克服了以上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使得从处理其自身接收到的消息的客户系统中发给服务器单元一个指令成为能够,在客户系统已经完成接收作为应用的消息的同时,在服务器单元边依照所说的指令执行消息处理,来提供一种消息投递系统,该系统不产生消息缺损。
本发明的公开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具有通过依照服务器单元中的通知,请求发送服务器单元中的投递消息,从服务器单元中获取投递消息的客户系统,其中客户系统包括:一个已收消息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从服务器单元中收到的投递消息的信息;以及一个指令和消息获取请求装置,在完成接收服务器单元的投递消息时,用于在后续消息出现时把后续消息获取请求通知给服务器单元,并且把对于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处理指令请求通知给服务器单元;而服务器单元包括:一个投递消息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将要发送到客户系统的投递消息;消息处理装置,用于依据客户系统的请求,发送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的后续消息到客户系统,然后处理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
在以上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最好在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中,通过指示从服务器单元的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删除,作为对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处理,消息处理装置依据客户系统的指令,从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删除被客户系统通知的并且已经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
此外,在以上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最好在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服务器单元保存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的投递消息,直到由客户系统指示删除它为止,然后当从客户系统接收到获取请求时,把相同的投递消息重新发送一次。
进一步,在以上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最好在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服务器单元还包括一个已处理消息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被投递到客户系统的消息,并通过指示从服务器单元的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移动,作为对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处理,消息处理装置依据客户系统的指令,从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移动被客户系统通知的并且已经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到已处理消息存储装置中。
更进一步,在以上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最好在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服务器单元保存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的投递消息,直到由客户系统指示移动它为止,然后当从客户系统接收到获取请求时,把相同的投递消息重新发送一次。
另外,在以上的消息投递系统中,最好在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再包括一个消息指令请求装置,用于当没有后续消息时,把对已经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仅有的一个处理指令请求通知给服务器。
附图的简要描述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客户系统的控制操作的具体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服务器单元的控制操作的具体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消息获取方案的例子的顺序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消息投递系统中使用的消息获取请求的数据格式例子的视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消息投递系统中使用的消息获取应答的数据格式例子的视图。
实现本发明的最好模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客户系统和服务器单元的配置的方框图。
客户系统100包括获取开始判定部分101、获取请求部分102、应答判定部分103、消息接收部分104、获取和删除请求部分105和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
如果获取开始判定部分101在收到由服务器单元200发送来的获取开始通知时,通过查询具有空闲消息存储区的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来作判定,则它把初始值设置成请求随后从服务器单元200获取的获取请求消息的识别符,然后请求获取请求部分102获取后续消息。从服务器单元200中获取的消息数据被存储在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
获取请求部分102在后续消息的获取被请求时,发送消息获取请求给服务器单元200。消息获取请求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获取请求信息,并且请求发送由服务器单元200指定的消息。
应答判定部分103在接收由服务器单元200发送的消息获取应答时,判定包含在消息获取请求中的应答代码,然后把正常接收到的消息数据通知给消息接收部分104。此外,应答判定部分103从包含在消息获取应答中的获取应答信息中检测随后要被请求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然后把请求随后获取的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更新成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的检测值。
消息接收部分104在检测到消息接收完成时,把接收到的数据登录到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然后把已收消息作为请求随后删除的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设置在服务器单元200中,并且请求获取和删除请求部分105获取下一个消息和删除接收到的消息。
获取和删除请求部分105在被请求去获取下一个消息和删除接收到的消息时,把消息获取请求和删除请求信息一起发送到服务器单元200。这里的消息获取请求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获取请求信息,以及包含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删除请求信息,并且请求服务器单元200发送指定的消息和删除接收到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和删除请求部分105判定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是否是初始值,然后判定:若识别符是初始值,则没有任何后续消息。因此,消息获取请求不包含获取请求信息,而只请求服务器单元200删除接收到的消息。
服务器单元200包括获取开始通知部分201、请求判定部分202、消息发送部分203、消息删除部分204和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
当要被投递到特殊客户系统100的消息被累积到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时,获取开始通知部分201要求通过发送对客户系统100的呼叫获取消息作为获取开始通知。要投递到客户系统100的消息数据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
请求判定部分202在接收由客户系统服务器单元200发送的消息获取请求时,从包含在消息获取请求中的获取请求信息中检测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请求发送由消息发送部分203检测到的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指定的消息。请求判定部分202也从包含在消息获取请求中的删除请求中检测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并且请求消息删除部分204删除由检测到的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标明的消息。
消息发送部分203在被请求发送消息时,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取出具有由客户系统100指定的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的消息,然后发送消息获取应答给客户系统100。消息获取应答包含对应于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和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的消息数据作为获取应答信息。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标明要被请求的消息。既然在累积于服务器单元200中的最后一个消息发送时,没有进一步被请求的消息,初始值被通知成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
消息删除部分204在被请求去删除消息时,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删除对应于由客户系统100指定的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的消息。
图3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客户系统的操作流程图。以下将参考图3来解释用于依照通知,从服务器单元200获取消息的客户系统100的操作。
首先,当客户系统100接收到来自服务器单元200的获取开始通知时,它查询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以判定是否后续消息能被接收(步骤S30)。
如果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有空闲消息存储区,并且因此而能够接收后续消息(在步骤S30中回答“是”),则初始值被设置成用于请求随后获取的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步骤S31)。客户系统100发送消息获取请求给服务器单元200(步骤S32)。相反,如果接收消息已经存储到了最大尺寸,并且因此不能接收后续消息(在步骤S30中回答“否”),则过程结束。
然后,客户系统100接收到来自服务器单元200的消息获取应答,然后判定应答代码包含在消息获取应答中。如果客户系统100成功接收了应答(步骤S33成功),则它选取由将被随后请求的消息获取应答指定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并且把用于请求随后获取的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更新为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的检测值(步骤S34)。相反,如果客户系统100不能接收消息获取应答(步骤S33失败),则过程结束。
如果在获取期间,在当前消息中的消息数据的接收已经结束,则接收到的消息数据被登录在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中(步骤S35)。然后,已收消息被设置成用于请求删除的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
然后,如果后续消息识别符是非初始值的值,则判定将要被获取的后续消息出现在服务器单元200中(后续消息出现在步骤S36中)。然后,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用来判定后续消息的接收是否可行(步骤S37)。
如果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有空闲的消息存储区,并且能够接收后续消息(在步骤S37中回答“是”),则客户系统100把消息获取请求连同删除请求信息一起发送给服务器单元200(步骤S38)。然后跳转到步骤S33。消息获取请求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获取请求信息,还包含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删除请求信息,并且请求服务器单元200发送后续消息和删除接收到的消息。
相反,如果后续消息识别符是初始值,则判定将要被获取的后续消息将不出现在服务器单元200中(没有任何后续消息出现在步骤S36中)。然后,客户系统100把消息获取请求连同删除请求信息一起发送给服务器单元200(步骤S39)。消息获取请求不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而且只请求服务器单元200删除接收到的消息,而不请求发送后续消息。
如果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没有空闲消息存储区,并且不能够接收后续消息(在步骤S37中回答“否”),则过程跳转到步骤S39。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服务器单元的操作流程图。以下将参考图4来解释当服务器单元200从客户系统100中接收到消息获取请求时,执行的操作。
首先,当服务器单元200从客户系统100中接收到消息获取请求时,它判定是否获包含获取请求信息(步骤S40)。
如果包含获取请求信息(在步骤S40中回答“是”),则服务器单元200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选取由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指定的消息,然后判定选取的消息是否是累积在服务器单元200中的最后一个消息(步骤S41)。相反,如果获取请求消息不被包含(在步骤S40中回答“否”),则处理跳转到步骤S45。
如果选取的消息不是累积在服务器单元200中的最后一个消息,并且将要被请求的后续消息出现(在步骤S41中回答“是”),则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被更新成下一个(步骤S42)。相反,如果选取的消息是存储在服务器单元200中的最后一个消息,并且将要被请求的后续消息不出现(在步骤S41中回答“否”),则初始值被设置成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步骤S43)。
然后,服务器单元200发送消息获取应答给客户系统100(步骤S44)。消息获取应答包含取自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和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的消息数据,作为获取应答信息。
服务器单元200判定是否删除请求信息包含在从客户系统100中接收到的消息获取请求中(步骤S45)。
如果删除消息包含在其中(在步骤S45中回答“是”),则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删除由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指定的消息(步骤S47)。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客户系统和服务器单元之间的处理顺序图。以下将参考图5来解释用于依照通知,从服务器单元200获取消息的客户系统100的操作。
首先,当将要被投递给客户系统100的消息被累积时,服务器单元200发送获取开始通知给客户系统100。
客户系统100设置初始值为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发送消息获取请求给服务器单元200。
服务器单元200在接收消息获取请求时,检测到初始值被设置成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选取第一个消息,并发送消息获取应答给客户系统100。消息获取应答不仅包含消息数据,还包含标明将要被随后请求的消息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
客户系统100在完成接收在获取期间出现的消息中的消息数据时,在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中登录接收到的消息数据,然后判定是否由消息获取应答指定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是初始值。如果识别符不是初始值,则这个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被设置成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设置接收消息识别符为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发送包含删除请求信息的消息获取请求给服务器单元200。
服务器单元200在接收消息获取请求时,检测包含在消息获取请求中的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选取由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指定的消息数据,然后发送消息获取应答给客户系统100。如果出现的消息不是累积在服务器单元200的最后一个消息,并且后续消息出现,则服务器单元200更新标明将被请求和被包含在消息获取应答中的消息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相反,如果出现的消息是累积在服务器单元200的最后一个消息,并且后续消息不出现,则服务器单元200把初始值用作标明将被请求和被包含在消息获取应答中的消息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服务器单元200也检测包含在消息获取请求中的删除目的消息识别符,然后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删除由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指定的消息数据。
客户系统100在完成接收在获取期间出现的消息数据时,在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中登录接收到的消息数据,然后判定是否由消息获取应答指定的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是初始值。如果识别符是初始值,客户系统100判定不能获取随后的任何消息,然后把接收消息识别符设置成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发送包含删除请求信息,但不包含获取请求信息的消息获取请求给服务器单元200。
服务器单元200在其接收消息获取请求时,检测包含在消息获取请求中的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然后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删除由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指定的消息数据。
图6是示出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消息投递系统中使用的客户系统和服务器单元之间发送/接收的消息获取请求的数据格式例子的视图。
(A)是示出包含获取请求信息和删除请求信息的数据格式的视图。这种数据格式包括方法、地址、获取请求信息、删除请求信息和版本号。在地址、获取请求信息、删除请求信息之间的边界通过使用定界字符“&”来判定,而别的组成信息之间的边界通过使用空格字符判定。方法能指定为GET、POST等,GET用在从服务器中获取消息的时候。地址指定用于累积消息和及其存储区的服务器。版本号指定使用的HTTP的版本。获取请求信息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请求发送由服务器单元指定的消息。删除请求信息包含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请求从服务器单元中删除指定的消息。
(B)是示出包含获取请求信息的数据格式的视图。这种数据格式包括方法、地址、获取请求信息和版本号。获取请求信息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请求发送由服务器单元指定的消息。在客户系统100接收到获取开始通知之后,初始值马上被用作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
(C)是示出包含删除请求信息的数据格式的视图。这种数据格式包括方法、地址、删除请求信息和版本号。删除请求信息包含删除请求消息识别符,请求从服务器单元中删除指定的消息。
获取请求信息和删除请求信息明显能够在顺序上相互替换。消息获取请求的数据格式并不限于所描述的那样。
虽然阐明的是在HTTP应用时使用的格式,但本发明明显能够应用于别的协议。
图7是示出被用在第一实施例的消息投递系统中、在客户系统和服务器单元之间发送/接收的消息获取请求的数据格式例子的视图。
这种数据格式包括版本号、应答代码、长度、类型、获取应答信息、日期和消息数据。日期和消息数据之间的边界通过使用换行代码(line feedcode)判定,别的组成信息之间的边界通过使用空格字符判定。应答代码表示在服务器单元中响应客户系统的请求的处理的结果,并标明出正常或不正常的理由。长度表示该消息数据的数据尺寸。类型表示消息数据的介质类型,并且标明文本、图像、声音等。日期标明在发送时的日期。消息数据对应于累积在服务器单元中的消息自身的主文本数据。获取应答信息包含发送的消息识别符和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并且指定现在正在发送的消息和以后将要请求的消息作为消息数据。如果现在正在发送的消息数据是服务器单元中累积的最后一个消息,则初始值被用作获取通知消息识别符。
获取应答信息和类型等明显能够在顺序上相互替代。别的部分的信息可以加入。消息获取应答的数据格式不局限于此。虽然阐明的是在HTTP应用时使用的格式,但很明显,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别的协议。
(第二实施例)
图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消息投递系统中的客户系统和服务器单元的配置的方框图。
第二实施例的客户系统100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客户系统,也包括获取开始判定部分101、获取请求部分102、应答判定部分103、消息接收部分104和已收消息存储部分106。在第二实施例中,获取和删除请求部分105被删除,而替换成了获取和移动请求部分110。
服务器单元200也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服务器单元,也包括获取开始通知部分201、请求判定部分202、消息发送部分203和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在第二实施例中,消息删除部分204被删除,而替换成了消息移动部分210。此外,还增加了一个已处理消息存储部分211。
在第二实施例中新增加的组成部分将被解释。当请求获取后续消息和移动接收到的消息时,获取和移动请求部分110把消息获取请求和移动请求信息一起发送给服务器单元200。
消息获取请求包含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获取请求信息,并且包含移动请求消息识别符作为移动请求信息,请求服务器单元200发送指定的消息并移动接收到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将判定获取请求消息识别符是否是初始值,并且判定:如果识别符是初始值,则没有任何后续消息。因此,消息获取请求不包含获取请求信息,并且仅仅请求服务器单元200移动接收到的消息。
消息移动部分210在被请求移动消息时,把由被客户系统100指定的移动请求消息识别符标明的消息从投递消息存储部分205中移动到已处理消息存储部分211中。
已经投递到客户系统100中的消息数据被存储在已处理消息存储部分211中。
虽然用以上的篇幅解释了几个实施例,但不能限制本发明就是上述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即下列内容可以包含在本发明中。
首先,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判定已收消息存储部分是否有空闲存储区。但是能够限制最大接收量,并基于接收到的消息数据而不是尺寸的量判定。
然后,明显可以允许在接收到的消息中改写已读消息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用于实现不允许在特殊消息等上改写的设置的功能。
较旧的消息也可以在服务器单元边通过限制累积在服务器单元中的投递消息的保留期限,自动删除。
此外,如果消息不能由客户系统响应于服务器单元的获取开始通知而获取,则获取开始通知显然可以被服务器单元重试。
虽然删除或移动被作为由客户系统指定的接收到的消息的处理来实现,但这种处理并不限制于此。很明显,可以指定别的处理。
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通过限制处理过的消息的保存期限,或限制保存的消息的数量来管理处理过的消息。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消息投递系统,通过使得从处理其自身接收到的消息的客户系统中发给服务器单元一个指令成为能够,在客户系统已经完成接收作为应用的消息的同时,在服务器单元边依照所说的指令执行消息处理,来提供一个不产生消息缺损的消息投递系统是可行的。

Claims (6)

1.一种消息投递系统,具有通过依照服务器单元中的通知,请求发送服务器单元中的投递消息,从而从服务器单元中获取投递消息的客户系统,
其中客户系统包括:一个已收消息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从服务器中收到的投递消息;以及一个指令和消息获取请求装置,在完成接收服务器单元的投递消息时,用于在后续消息出现时把后续消息获取请求通知给服务器单元,并且把对于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处理指令请求通知给服务器单元,
其中服务器单元包括:一个投递消息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将要发送到客户系统的投递消息;消息处理装置,用于依据客户系统的请求,发送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的后续消息到客户系统,然后处理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投递系统,
其中,通过指示从服务器单元的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删除,作为对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处理,
消息处理装置依据客户系统的指令,从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删除被客户系统通知的并且已经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息投递系统,
其中服务器单元保存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的投递消息,直到由客户系统指示删除它为止,然后当从客户系统接收到获取请求时,把相同的投递消息重新发送一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投递系统,
其中服务器单元还包括一个已处理消息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被投递到客户系统的消息,并
其中,通过指示从服务器单元的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移动,作为对已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处理,
消息处理装置依据客户系统的指令,从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移动被客户系统通知的并且已经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到已处理消息存储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息投递系统,
其中服务器单元保存存储在投递消息存储装置中的投递消息,直到由客户系统指示移动它为止,然后当从客户系统接收到获取请求时,把相同的投递消息重新发送一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投递系统,还包括:
一个消息指令请求装置,用于当没有后续消息时,把对已经完成接收的投递消息的仅有的一个处理指令请求通知给服务器。
CNB998031119A 1998-12-21 1999-12-21 消息投递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87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62918/98 1998-12-21
JP362918/1998 1998-12-21
JP36291898A JP3504171B2 (ja) 1998-12-21 1998-12-21 メッセージ配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91394A true CN1291394A (zh) 2001-04-11
CN100388715C CN100388715C (zh) 2008-05-14

Family

ID=1847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80311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8715C (zh) 1998-12-21 1999-12-21 消息投递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058423B1 (zh)
JP (1) JP3504171B2 (zh)
CN (1) CN100388715C (zh)
DE (1) DE69922350T2 (zh)
WO (1) WO20000383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1095B (zh) * 2009-04-02 2016-03-23 诺基亚通信公司 消息通知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4062B2 (ja) * 2001-05-18 2010-11-0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における電子メール一覧の取得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携帯端末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8346A (ja) * 1988-10-18 1990-04-20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メッセージ取り出し方式
JPH06232976A (ja) * 1993-02-02 1994-08-1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メールの配送システム
SE9502995L (sv) * 1995-08-30 1996-08-26 Sendit Ab System och värdanordning för överföring av elektronisk post över ett mobiltelenät
JPH10164124A (ja) * 1996-12-04 1998-06-19 Canon Inc 通信装置
US6185551B1 (en) * 1997-06-16 2001-02-06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Web-based electronic mail service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full text and label indexing
JP2901058B2 (ja) * 1997-08-25 1999-06-02 株式会社日立テレコムテクノロジー 電子メール装置付き構内自動交換システム
JPH11203216A (ja) * 1997-11-13 1999-07-30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メール補助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1095B (zh) * 2009-04-02 2016-03-23 诺基亚通信公司 消息通知
US10050924B2 (en) 2009-04-02 2018-08-1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ssag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504171B2 (ja) 2004-03-08
DE69922350D1 (de) 2005-01-05
JP2000188606A (ja) 2000-07-04
DE69922350T2 (de) 2005-05-04
WO2000038373A1 (fr) 2000-06-29
EP1058423B1 (en) 2004-12-01
EP1058423A4 (en) 2003-04-16
EP1058423A1 (en) 2000-12-06
CN100388715C (zh) 2008-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4068C (zh) 移动电话的电话簿信息共享系统
EP248896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ading a photo
CN1143563C (zh) 用于传输电子函件的系统和主设备以及方法
CN1960516A (zh) 终端中完全一样的通知消息的处理方法
CN1767508A (zh) 即时消息传送服务中的文件传输方法以及用于支持该方法的移动通信终端
CN1518708A (zh) 实时搜索引擎
US2006006430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ssion management wherein a client session identifier is used
CN1240083A (zh) 通信系统
CN1051622C (zh) 客户机服务器型网络
CN1307775A (zh) 用于处理无线会话协议(wsp)会话的方法和网络
CN1479993A (zh) 存在及会话处理信息
CN1816138A (zh) 内容发布方法和中继装置
CN1897581A (zh) 信息交换系统、管理服务器和用于降低网络负荷的方法
CN1792077A (zh) 移动体通信终端
CN1744637A (zh) 多媒体日程表的处理方法
WO201103141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mediating content provider website and mobile device
CN102163204A (zh) 文档管理装置及文档管理方法
CN1794721A (zh) 一种在指定时间下载媒体对象的方法及装置
CN1293851A (zh) 移动终端和数据传输方案
CN1224225C (zh) 通信数据量测定系统
CN1889439A (zh) 一种保存即时消息业务中会话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893700A (zh) 一种支持与客户服务系统的通信的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742286A (zh) 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585516A (zh) 预适应泛用型多媒体短信通讯方法
CN1291394A (zh) 消息投递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14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