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1231A - 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 - Google Patents
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81231A CN1281231A CN 00119635 CN00119635A CN1281231A CN 1281231 A CN1281231 A CN 1281231A CN 00119635 CN00119635 CN 00119635 CN 00119635 A CN00119635 A CN 00119635A CN 1281231 A CN1281231 A CN 12812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licon
- type
- ion
- substrate
-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主要是在硅基片上先形成氧化层,并按一定图形结构形成离子注入窗口,经过离子注入及隔离推进,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最后由常规工艺在硅上形成二层金属布线而成。这种在硅衬底中具有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的硅集成电感,可以有效地隔断其中的涡流,从而提高品质因素,其制造工艺不仅简洁,而且还与常规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硅集成电感及制法,属于硅微电子技术。
在硅上做平面电感,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被人研究过,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在硅集成电路中集成电感是行不通的(R.M.Warner and J.N.Fordemwalt,Eds.,Integrated Circuits,Design Principle and Fabrication.NewYork:McGraw-Hill,1965,P.267.)。直到1990年,Ngnyen和Meyer首次发表文章表明,电感(器)是能够被用于硅集成电路的(N.M.Nguyen and R.G.Meyer,IEEE J.Solid-State Circuits,vol.25,no.4,pp.1028-1031,Aug.1990.)。近年来,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射频集成电路中集成电感,以满足低损耗,高集成的要求(J.N.Burghartz,Proc.ESSDERC’97,pp.143-153)。如图1-2所示,硅集成电感通常是平面螺旋形的,由两层金属构成,上面一层做成螺旋形,两层金属之间通过介质孔连接(参照Min Park,Seonghearn Lee,Cheon Soo Kim,Hyun Kyu Yu,and KeeSoo Nam,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vol.45,no.9,pp.1953-1959,Sep.1998)。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在硅上做电感,由于其高损耗而难以获得高的Q值(品质因素)。损耗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J.Craninckx and Michiel S.J.Steyaert,IEEE J.Solid-State Circuits,vol.32,no.5,pp.736-744,May1997.):(1)金属线的损耗;主要由于高电阻率,薄厚度以及趋肤效应;(2)衬底损耗;由于螺旋形电感产生的磁场会在可导电的硅衬底中诱导出涡流电流,如图3所示,其中B(t)是螺旋电感产生的磁场,Isub是该磁场在硅衬底所诱导的涡旋电流,它导致能量损耗。这两种损耗中,衬底损耗是主要的。为了减小硅衬底损耗,最近人们研究了各种方法,例如,使用厚介质层;将线圈下面的硅腐蚀掉;增加硅表面耗尽层厚度(加直流偏置);在衬底上用沟槽来减少涡流等等。但是,这些技术并不与常规硅集成电路平面工艺兼容,例如需要进行硅片背面腐蚀,要使用沟槽工艺等,因此不利于集成电路工艺线流片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隔断涡流,从而减小损耗的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所述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的方法,它具有工艺简单且与常规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包括在硅上形成的两层金属布线,其中一层金属呈螺旋形,在两层金属之间通过介质孔连接,其特点是,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制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块硅基片并在其上形成一层氧化层;
形成具有一定图形结构的离子注入窗口;
进行离子注入并隔离推进,使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
在硅上形成由二层金属布线组成的电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
图1是现有技术硅集成电感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硅集成电感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螺旋电感产生的磁场在硅衬底诱导出涡旋电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在硅衬底上进行离子注入用的掩模版例图。
图5是本发明在P型衬底上注入N型离子形成的PN结隔断涡流的示意图。
图6-19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按照工艺顺序:
图6表示硅衬底基片。
图7表示隔离氧化后表面形成的氧化层(SiO2)。
图8表示光刻隔离注入后形成离子注入窗口。
图9表示隔离N离子注入。
图10表示隔离推进后形成的PN结隔离结构。
图11表示腐蚀去氧化层。
图12表示生长一层氧化层。
图13表示沉积等一层金属。
图14表示第一层金属反刻后形成条形。
图15表示在反刻第一层金属上淀积介质层。
图16表示介质光刻后形成的介质孔。
图17表示沉积第二层金属。
图18表示第二层金属反刻。
图19表示在第二层金属上钝化后生长及压头光刻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本发明电感图形。
鉴于螺旋形硅集成电感的损耗,主要来自于在其衬底中诱导出的涡流旋流,而计算表明(Sharad kapur,David E.Long,and Jinsong Zhao,IEEE 1998CICC,pp211-214.),涡流主要集中于硅表面100微米以内,因此本发明提出在衬底中形成PN结,从而可有效地隔断其中的涡流,藉此来减小损耗,提高品质因素。显然,这种方法原理简单明了,只利用了半导体最基本的PN结原理;与已有技术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工艺简洁且与常规的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简单地说是,在P型硅衬底上,使用如图4所示的掩模图形,注入N型离子,然后高温推进至一定深度,再在其上形成氧化层,并淀积两层金属布线做成电感。因此,本发明硅集成电感,有一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即在硅上形成两层金属布线,其中一层为螺旋形,而两金属层之间有介质孔连接,而本发明的主要贡献在于在硅衬底中离子注入形成PN结隔离掩膜版图形(即离子注入窗口),如图3所示,系为均匀间隔,排列于四周而互不交叉的均匀条形,在条形中注入N型离子,经高温推进后,在衬底上扩散形成如图4所示的均匀间隔的长方体N型区域。
一般说,结深(即N型离子扩散深度)应深一些,至少应大于5微米,原则上,只要工艺等条件许可,更深些效果会更好。另外,考虑到横向扩散,条形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结深2倍,否则由于横向扩散会使相邻N型区域连成一片而起不到隔断涡流作用。条形的宽度原则上由所用工艺的最小线宽决定(即不能小于最小线宽)。
下面给出本发明工艺流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采用双层金属布线工艺技术,使用五块掩模版(五次光刻)。本实施例依序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一块衬底基片,如图6所示,使用P型硅,晶面(100),电阻率为20~30Ωcm;
(2)进行隔离氧化(干氧),如图7所示,形成氧化层SiO2厚度Tox=4500埃;
(3)经掩膜,曝光,刻蚀形成离子注入窗口,如图8所示,其中光刻的图形如图3所示,条形宽度为5微米,条形间距为20微米;
(4)进行隔离离子注入,如图9所示,注入N离子,能量100Kev,剂量6.0×1012cm-2;
(5)高温隔离推进,如图10所示,其中温度1150℃,O2 1h N2 8h,隔离深度达8~9微米,同时形成氧化层(SiO2),推进后形成的PN结隔离结构如图5所示;
(6)腐蚀去SiO2层,用HF酸泡掉全部SiO2,并标准清洗干净,如图11所示;
(7)生长SiO2层(湿氧),其厚度Tox=2.0微米,如图12所示;
(8)沉积第一层金属,如图13所示,Al1的厚度为1.0微米;
(9)第一层金属反刻,如图14所示,采用干法将Al1反刻成一条形,宽10微米;
(10)淀积介质层,如图15所示,在Al1上用等离子增强CVD(PECVD)方法淀积一层磷硅玻璃(PSG),厚度2.0微米;
(11)介质孔光刻,如图16所示,采用湿法腐蚀,形成的介质孔大小为10×10微米2;
(12)沉积第二层金属Al2,如图所示,其厚度为2.0微米;
(13)第二层金属反刻,如图18所示,采用湿法刻蚀,形成图2所示的螺旋形,其中铝线宽W=14微米,间距S=8微米,内径α=100微米,圈数为4;
(14)最后,钝化层生长与压头光刻,在Al2上用PECVD方法淀积PSG并光刻出压头,图19所示的是最后在显微镜下显示的图形。
虽然本发明实施例是用在P型硅片中注入N型离子说明的,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懂得,也可能通过在N型硅片上进行P型离子注入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包括在硅上形成的两层金属布线,其中一层金属呈螺旋形,在两层金属之间通过介质孔连接,其特征是,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其特征是,所述的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是指一种在P或N型硅中注入N或P型离子而形成的均匀间隔排列的长方体型PN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其特征是,所述的注入N或P型离子区域深度不小于5微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其特征是,所述的相邻注入N或P型离子条之间的距离至少为结深的2倍。
5、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所述硅集成电感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一块硅基片并在其上形成一层氧化层;
(b)形成具有一定图形结构的离子注入窗口;
(c)进行离子注入并隔离推进,使在硅衬底中形成交替间隔的P型和N型区域:
(d)在硅上形成由二层金属布线组成的电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形成离子注入窗口的步骤,包括利用具有该图形结构的掩膜板经掩膜,曝光及刻蚀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形成二层金属布线的步骤,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a)沉积第一层金属并反刻形成条形;
(b)淀积介质层并形成介质孔;
(c)沉积第二层金属并反刻成螺旋状;
(d)淀积介质层并刻出压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硅基片是P或N型硅片;所述的离子注入是N或P型离子注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隔离推进,其推进深度不小于5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的相邻N或P型离子注入条之间的距离至少为其推进深度的2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0119635 CN1281231A (zh) | 2000-08-18 | 2000-08-18 | 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0119635 CN1281231A (zh) | 2000-08-18 | 2000-08-18 | 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81231A true CN1281231A (zh) | 2001-01-24 |
Family
ID=458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0119635 Pending CN1281231A (zh) | 2000-08-18 | 2000-08-18 | 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81231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1133C (zh) * | 2004-10-28 | 2007-10-03 | 复旦大学 | Pn结衬底隔离片上电感的优化设计方法 |
CN101533839B (zh) * | 2009-04-21 | 2012-05-23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感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484956B (zh) * | 2006-07-07 | 2013-01-16 | Nxp股份有限公司 | 可编程电感器 |
CN103426729A (zh) * | 2013-08-29 | 2013-12-04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提高整合被动器件电感器q值的方法 |
CN109509732A (zh) * | 2017-09-15 | 2019-03-22 | 帝奥微电子有限公司 | 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 |
CN110349939A (zh) * | 2019-07-17 | 2019-10-18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电感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
2000
- 2000-08-18 CN CN 00119635 patent/CN128123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1133C (zh) * | 2004-10-28 | 2007-10-03 | 复旦大学 | Pn结衬底隔离片上电感的优化设计方法 |
CN101484956B (zh) * | 2006-07-07 | 2013-01-16 | Nxp股份有限公司 | 可编程电感器 |
CN101533839B (zh) * | 2009-04-21 | 2012-05-23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电感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426729A (zh) * | 2013-08-29 | 2013-12-04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提高整合被动器件电感器q值的方法 |
CN109509732A (zh) * | 2017-09-15 | 2019-03-22 | 帝奥微电子有限公司 | 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 |
CN109509732B (zh) * | 2017-09-15 | 2021-10-01 | 江苏帝奥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集成电路的压焊盘结构及其工艺方法 |
CN110349939A (zh) * | 2019-07-17 | 2019-10-18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电感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83390B (zh) | 屏蔽栅极mosfet器件中的多晶硅层间电介质 | |
CN103094362A (zh) | 3d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137618B (zh) | 局部载流子寿命减少 | |
CN1725508A (zh) | 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元件及其加工方法 | |
US6989578B2 (en) | Inductor Q value improvement | |
CN114464675A (zh) | 复合栅igbt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
CN1281231A (zh) | 衬底结隔离型硅集成电感及其制法 | |
CN103094068A (zh) | 高密度嵌入式电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 |
EP0999579A2 (en) | An inductor or low loss interconnect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 |
CN103137688B (zh) | 一种沟槽mos结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737970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栅介质层制造方法 | |
CN101506956A (zh) | 半导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 |
CN103022155B (zh) | 一种沟槽mos结构肖特基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43716B (zh) | 金属硅化物阻挡层的形成方法 | |
CN101556967B (zh) | 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352038C (zh) | Soc芯片制备方法 | |
CN102339851B (zh) | 具有沟槽底部多晶硅结构的功率半导体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0890313A (zh) | 浅沟槽隔离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417637A (zh) | 一种多沟槽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TW518619B (en) | Integrated circuit | |
CN100411141C (zh) | 碳化硅器件的电学隔离方法 | |
CN1282246C (zh) | 可阻断寄生损失电流的高功率射频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050116287A1 (en) | Power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 |
CN109216463A (zh) |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6190227B (zh) | 一种igbt芯片制备方法和igbt芯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