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67316C -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67316C
CN1267316C CN 02127882 CN02127882A CN1267316C CN 1267316 C CN1267316 C CN 1267316C CN 02127882 CN02127882 CN 02127882 CN 02127882 A CN02127882 A CN 02127882A CN 1267316 C CN1267316 C CN 126731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support plate
motor scoo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278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98751A (zh
Inventor
末田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43236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695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4323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924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98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98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73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731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中支承乘员脚部的底板被安装在前端装有支承前叉并使之可以控制方向的头管的前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底板的支板被分别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前车架的左右两侧。

Description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发明是有关配备前部设有头管的前车架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的,该头管支承前叉,并使之可以控制方向。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的车体构造已由如特开平7-156852号公报及特开平1-311975号公报等作过揭示。
在上述由特开平7-156852号公报揭示的车体构造中,支承放置头盔等的物品存放箱底部的支承部被设计在自前车架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上。因此,为了用前述支承部确保承受坐在配置于物品存入箱上部的座上的乘员载荷的强度,就要用该支承部确保必要的断面系数,这样支承部的高度(厚度)就要增加,从而导致物品存放箱上部位置即座高加高和重量增加。
另外,在上述由特开平1-311975号公报揭示的车体构造中,一对为一组,呈间隔分布的两组支板被各自一体地突设在前车架左右两侧的前后,底板被这些支板支承着,前车架在前后间隔的位置支承来自底板的载荷。因此,在设有支板的部分,较大的载荷作用在前车架上,前车架需要具有承受该较大载荷的强度,所以,在上述现有的车体构造中,前车架被作成中空的管状,而一体地配备有支板的前车架的制造并不容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些情况而实现的,其第一个目的是,提供能较低地控制物品存放箱上端高度,并提高后车架强度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使来自底板的载荷均等地作用在前车架上,使前车架不必具有很高的强度,从而使前车架的构造简单化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将拥有支承前叉并使其可控制方向的头管。自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部、以及连在该倾斜部的后端并略呈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的前车架和自该前车架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被作成一体,物品存放箱被安装在后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周围有向上直立的侧壁而上部开放的存放凹部被设置在后车架上,物品存放箱被安装后车架上且至少有一部分被放入该存入凹部。
在这样的结构下,就可以不增加支承物品存放箱底部的部分的厚度而提高后车架的刚性;不增加重量而较低地控制物品存放箱的上端位置即座的高度。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使支承乘员脚的底板被安装在前部带有支承前叉并使之可控制方向的头管的前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向前后方向延伸且支承底板的支板被分别一体设置在前车架的左右两侧。
在这样的构造下就可以避免作用在支板上的载荷局部地作用在前车架上,使作用在前车架上的载荷在前后方向较长的距离上大致均等地分布,使前车架在其横断面为开放形状的简单的构造下就足以支承来自底板的载荷,并使支板和前车架的一体成形更容易进行。
参照附图,从以下详述的适合的实施例的说明来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2显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
图1为小型摩托车车辆的侧面图,
图2为小型摩托车车辆的平面图,
图3为车体车架的侧面图,
图4为车体车架的平面图,
图5为沿图1的5-5线的放大断面图,
图6为图1的6箭头所示部纵剖放大侧面图,
图7为沿图6的7-7线的断面图,
图8为沿图6的8-8线的断面图,
图9为放大显示后缓冲器与车体车架的连接部的纵断面图,
图10为图1的10箭头所示部纵剖放大侧面图,
图11为图10的11箭头所示平面图,
图12为沿图10的12-12线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及图2中,该小型摩托车车辆的车体车架15前端备有头管16,其上部备有控制方向的把17同时下部有支承前轮WF的前叉18,该前叉18被前述头管支承且可以控制方向。
由引擎及无级变速机构成的动力装置20配备有兼作引擎的曲轴箱及无级变速机构的变速箱的箱体21,该箱体21经由联杆机构22被悬挂在车体车架15上,后缓冲器23被配设在箱体21及车体车架15之间。另外,后轮WR被支承在前述箱体21的后端部。
车体车架15除一部分外由车罩24所覆盖,该车体罩24配有前罩25、脚部挡板26、底板27、底罩28和后罩29,其中:该前罩25包覆头管16的前部及前轮WF的上部;该脚部挡板26接在前罩25上盖住乘员的脚部前方;支承乘员脚的底板27与挡板26相连,配置在车体车架15的左右两侧;在两底板27的下方包覆车体两侧的底罩28分别与前罩25相连,接在两底板27上,接在底板27上的后罩29包覆后部车体的左右两侧;乘员乘坐的座30配设在后罩29上。
在图3及图4中,车体车架15是由副车架32被连接在主车架31的后端部而构成的。主车架31由一体地带有头管16的前车架33和连在前车架33后端的后车架34构成,由铝合金等轻合金利用铸造或经玻璃长纤维和碳质长纤维等长纤维补强材料加强的合成树脂,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造而成。
再参照图5可知:前车架33由头管16和自头管16向后下方延伸的倾斜部35以及连在该倾斜部35后端并略呈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36构成,向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且向两侧凸出的支板37被一体地设置在该前车架33的倾斜部35及后方延长部36的左右两侧。底板27被分别固定支承在这些支板37的上面,利用分别连接卡合于各支板37下面的多个螺母38和拧合在这些螺母38上的螺栓39,底板27被连接在支板37上。
前车架33是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带有向上鼓起的,横断面略呈U字形的鼓出部33a而形成的;前述支板37分别被一体地连接设在该鼓出部33a的左右两下端。并且,在前车架3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使之与底板27的内侧缘相卡合的台部33b,底板27被分别支承在支板37上,并使鼓出部33a在该底板27的上方向外部露出。
另外,多个加强筋40被一体设置在前车架33的倾斜部35及后方延长部36的下面,在前车架33的左右两侧下端,位于左右支板37之间的加强部件41的两端部被用螺栓42固定在两支板37的下面。
进一步,辅件用支板43、44、45被一体地设置在前车架33的前部,作为辅件的蓄电池46被安装在辅件用支板43上,作为辅件的喇叭47被安装在辅件用支板44上,作为辅件的组合开关(图中无显示)被安装在辅件用支板45上。
再参照图6、图7及图8可知:后车架34是自前车架33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地一体连设在前车架33的后端的,存放头盔48(参照图1)等物品的物品存放箱49被安装在该后车架34上。
物品存放箱49呈上部开放的沉箱状(函状),由合成树脂制成,该物品存放箱49的上部用座30覆盖。而且,座30被配设在后罩29上,并使物品存放箱49的上方可以打开。
周围有向上直立的前侧壁51、左右侧壁52、52及后侧壁53,上部开放的存放凹部50被设置在后车架34上,且至少一部分放入存放凹部50地使物品存放箱49装在后车架34上。
左右侧壁52、52分别有形成存放凹部内侧面的内侧板52a和在内侧板52a外侧呈间隔配置的外侧板52b和连接内侧板52a及外侧板52b的上端间的连接板52c,形成下部打开的略呈U字形的横断面形状,前侧壁51也与左右侧壁52、52同样形成下部打开的略呈U字形的横断面形状。
而且,在存放凹部50的前端底部呈左右间隔布置设置有一对安装凹部54,同时在存放凹部50的后端底部设置有安装凹部56。另一方面,在存放箱49的前端底部突设有要嵌入安装凹部54的安装突出部49a,该安装突出部49a被用螺纹部件57紧固在后车架34上。另外突设在存放箱49后端底部的安装突出部(图中无显示)也以嵌入前述安装凹部56的状态被固定在后车架34上。
自后车架前端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下垂的引擎悬挂支架58被一体地设置在后车架34上,动力装置20通过联杆机构22被悬挂在引擎悬挂支架58上。
联杆机构22具有由基部60a和前端部60b经连接臂部60c连成一体而形成的连接环60,而基部和前端部形成具有相互平行的轴线的圆筒形。而基部60a经由一对橡胶套筒62被支承在第一支承轴61上,该第一支承轴横架固定在两引擎悬挂支架58上;前端部60b上穿通有第二支承轴63,第二支承轴63经由橡胶套筒64支承在设在动力装置20箱体21上的连接筒部21a上。
向与连接臂部60c相反一侧延伸的制动臂65被固定在连接环60的基部60a上,在该制动臂65前端的上下两面上固定有制动橡胶66、67。另外,沿箱体68被一体设置在后车架34的前端下部,前述制动橡胶66、67被插入沿箱部68。
基于这样的联杆机构,动力装置20在第2支承轴63的周围可以摇动;同时连接环60在第一支承轴61周围可以摇动并通过橡胶套筒62、64不断吸收来自动力装置20的振动;该连接环60的摇动、振动经制动橡胶66、67衰减而传到后车架34即车体车架15上。
但是,由于后车架34是由铝合金等轻合金经铸造或由以玻璃长纤维和碳质长纤维等加强材料加强而成的合成树脂,以一体成形的形式制造而成的,所以两引擎悬挂支架58间的尺寸精度会受变形和收缩的影响而不会很高。因此,在两个橡胶套筒62以及引擎悬挂支架58之间装入调整尺寸用垫片69以解决两引擎悬挂支架58间的尺寸精度低下问题。
在图9、图10、图11中,在接近存放凹部50的左侧壁52的位置,作为悬架部的,后缓冲器安装部70被以向下凹的形式设置在主车架31的后部即后车架34的后部;配设在主车架34及动力装置20之间的后缓冲器23的上端经橡胶垫79、80直接连接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上。
后部缓冲器23是由杆71b自圆筒状减震器本体71a下端突出的油压减震器71和环绕油压减震器71设于本体71a的上部与杆71b下部之间的弹簧圈72构成的,该后部缓冲器的下端即杆71b的下端经轴73连接在动力装置20的箱体21的后部。
在后部缓冲器23的上端即减震器本体71a的上端同轴固定着连接轴74,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上设有使连接轴74可穿通的安装孔75。而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和穿通连接轴74上部的垫圈76之间装入了橡胶垫79,而凹下去的后缓冲器安装部70限制着橡胶垫在半径方向上的向外膨胀,与垫圈76卡合的螺栓77拧紧于连接轴74的上端。另外在减震器本体71a的上端和导向部件78之间装有橡胶垫80,该导向部件78带有嵌入安装孔75的筒部78a并形成帽状,它限制着橡胶垫80沿半径方向的向外膨胀。也就是说后缓冲器23的上端经由橡胶垫79、80直接连接在后部缓冲器安装部70上。
副车架32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纵车架83、83,是由铝合金等轻合金或经长纤维加强材料加强的合成树脂形成的;一体地设置在两纵车架83、83两端的安装部85、85连接在主车架31的后端部即后车架34的后端部;向后车架34的后端侧突出的前后一对安装脚86、87被一体地设置在安装部85上。另一方面,与前述两个安装脚86、87分别对应的支持突出部90、91向着副车架32一侧突设于后车架34的后端部,前述各安装脚86、87以对接在对应其前端的支持突出部90、91上的状态,用连接螺栓88、89连接、固定在支持突出部90、91即后车架34的后端部。
并且,由于在后车架34的后部,配设于设有后缓冲器安装部70一侧即左侧的支持突出部90、91配置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的前后,所以副车架32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的前、后连接在后车架34即主车架31上。
副车架32是包围着燃料箱92的两侧及后部而配置的,该燃料箱92的前端部两侧被连接支承在副车架32的安装部85、85上。另一方面,燃料箱支承部84、84一体地连设在两纵车架部83、83的后端,燃料箱92的后端部两侧连接支承在两个燃料箱支承部84、84上。另外图中无显示的后挡板及尾灯等也被安装在副车架32上。
另外,副车架32一体地备有连接两纵车架部83、83的后端面形成门形的后把手97,座30的后端被支承在跨于该后把手97的两侧中间部位被设置成一体的支承部98上。
在图12中,副车架32的两纵车架部83、83可作为侧把手使用,握这些纵车架部83、83时使用的开口部99被分别设置在后罩29的两侧。
下面就该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前车架的前端一体地带有头管16,该前车架33和后车架34被制成一体,从而形成主车架31;在该主车架31上,由于支板37被分别整体地设在前车架33的左右两侧,支承乘员脚的底板27被支承在这些支板37上,所以不需要设计与前车架33分体的车架,从而可以减少部件的个数;同时,由于安装蓄电池46、喇叭47及组合开关的辅件用支板43、44、45被一体设置在前车架33的前部,所以不需要另设辅件用支板,从而可减少部件数量。
由于前述支板37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在前车架33的左右两侧被一体化,所以可以避免作用在支板37上的载荷局部地作用在前车架33上,作用在前车架33上的载荷可以大致均等地分布在前后方向比较长的距离上。因此,即使把前车架33作成开放断面形状,也足以承受来自底板27的载荷,而支板37与前车架33的一体成形也就更加容易了。
另外,由于前车架33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有向上鼓起的、横断面大致呈U字形的鼓出部33a,因此可以使前车架33的横断面积较大,从而提高该前车架33的刚性。并且,由于加强部件41架设在位于前车架33的左右两侧下端支板37之间,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前车架33的刚性。进一步,因为底板27是被分别支承在支板37上,并使鼓出部33a的上部露出外部的,因此,可以把车体罩24的脚部挡板26和底板27做得较小。
由于周围有向上直立的前侧壁51,左右侧壁52、52及后侧壁53的,上部开放的存放凹部50被设置在主车架31的后车架34上,物品存放箱49一部分放在该存放凹部50,并被安装在后车架34上,因此,不必增加支承物品存放箱49底部的部分的厚度就可以提高后车架34的刚性,从而可以不增加重量,并降低物品存放箱49上端即座的高度。
另外虽然后缓冲器23的上端是被连接在后车架34后部的,但由于存放凹部50的左侧壁52有形成存放凹部50内侧面的内侧板52a和在内侧板52a外侧间隔配置的外侧板52b及连接内侧板52a和外侧板52b的上端的连接板52c,并形成下开口的、大致呈U字形的横断面形状,而后缓冲器23的上端在接近其左侧壁52的位置被连接在后车架34上,所以可以提高后缓冲器23对于后车架34的安装刚性。并且由于引擎悬挂支架58被一体地设置在后车架34上,因此,可以不要引擎悬挂支架用的分体的撑架,从而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由于后缓冲器23的上端是在其上下两面之间分别介装橡胶垫79、80而被直接连接在设于后车架34上的后缓冲器安装部70上的,因而可以不需另设分体的撑架以安装后缓冲器23,从而减少了部件个数。并且,后缓冲器安装部70向下凹并被设计在后车架31的后部,可以使后缓冲器安装部70的刚性较高,同时,由于橡胶垫79被嵌入向下凹的后缓冲器安装部70,所以,不需要限制该橡胶垫79沿半径方向的膨胀的导向部件,从而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虽然来自后缓冲器23的向上托举的载荷会作用在后车架34的后部,但是,受到来自座30的乘员载荷的一部分、燃料箱92的载荷、以及握住当作侧把手使用的纵车架部83或后把手97把车体向上拉时承受载荷的副车架32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的前后被连接在后车架34上。因此,可以使来自后缓冲器23的托举载荷和反方向的载荷都在后缓冲器安装部70的前后作用在后车架34上,防止一定方向的较大的载荷作用在后车架34的后部,由此可以不必增加后车架34的厚度和配设加强筋,从而减轻重量。
进一步,由于燃料箱92、后挡板及尾灯等是被安装在副车架32上的,而安装有燃料箱92、后挡板及尾灯等的副车架32是可以组装在后车架34上的,因此在组装小型摩托车时,可以预先把燃料箱92、后挡板及尾灯等组装在副车架32上准备好,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并且,由于副车架32一体地具有当作侧把手使用的纵车架部83和后把手97,所以,可以不必分体组装这些把手,从而减少部件数量。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记载的本发明,就可以进行种种设计变更。

Claims (6)

1.一种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中支承乘员脚部的底板被安装在前端装有支承前叉并使之可以控制方向的头管的前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底板的支板被分别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前车架的左右两侧。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车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有向上鼓起的横断面略呈U字形的鼓出部,前述支板分别被一体地连设在该鼓出部的两侧下端。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底板被分别支承在支板上,且使前述鼓出部的上部向外部露出。
4.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车架左右两侧下端之间架设有加强部件。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安装辅件用的辅件用支板被一体地设置在前车架的前部。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记载的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车架由轻合金或经长纤维补强材料补强的合成树脂形成。
CN 02127882 1996-06-05 2002-08-14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73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323696A JP3569595B2 (ja) 1996-06-05 1996-06-05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143235/1996 1996-06-05
JP143236/1996 1996-06-05
JP14323596A JP3592442B2 (ja) 1996-06-05 1996-06-05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12926 Division CN1130297C (zh) 1996-06-05 1997-06-04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8751A CN1398751A (zh) 2003-02-26
CN1267316C true CN1267316C (zh) 2006-08-02

Family

ID=264750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1292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0297C (zh) 1996-06-05 1997-06-04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CN 0212788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7316C (zh) 1996-06-05 2002-08-14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1292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0297C (zh) 1996-06-05 1997-06-04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130297C (zh)
IT (1) IT1292321B1 (zh)
TW (1) TW39264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7282A (ja) * 2007-09-14 2009-04-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7038673B2 (ja) * 2017-01-30 2022-03-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WO2021094813A1 (en) * 2019-11-13 2021-05-20 Zapp Scooters Limited A seat-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mounting on a motorcycle fr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98751A (zh) 2003-02-26
IT1292321B1 (it) 1999-01-29
TW392647U (en) 2000-06-01
ITTO970430A0 (zh) 1997-05-20
CN1130297C (zh) 2003-12-10
CN1176205A (zh) 1998-03-18
ITTO970430A1 (it) 199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386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行李箱和燃料箱结构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EP1223101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CN1269682C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罩安装构造
CN1079759C (zh)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CN1754758A (zh) 摩托车
CN1125743C (zh) 摩托车
CN1267316C (zh)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CN1498810A (zh) 机动二轮车的挡风装置
CN1196616C (zh) 摩托车的燃油箱支承结构
CN1145569C (zh) 小型摩托车
CN1171755C (zh) 自动二轮车的电装品配置构造及自动二轮车
CN1462707A (zh) 两轮车或三轮车的车架和备有该车架的两轮车或三轮车
CN1684869A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CN1080218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安装构造
CN1272211C (zh) 机动二轮车
CN1836961A (zh) 模块化两轮机动车
CN1597423A (zh) 载物架装置
CN110831846A (zh) 具有上车架部分和下车架部分的车辆
CN1903647A (zh) 低地板式车辆
CN1123476C (zh) 安装了后缓冲组件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CN101898606B (zh) 机动二轮车
CN1196622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CN1116194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缓冲部件的安装构造
CN1521038A (zh) 车辆燃料供给装置的支持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