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8606B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98606B
CN101898606B CN 200910253554 CN200910253554A CN101898606B CN 101898606 B CN101898606 B CN 101898606B CN 200910253554 CN200910253554 CN 200910253554 CN 200910253554 A CN200910253554 A CN 200910253554A CN 101898606 B CN101898606 B CN 1018986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
vehicle frame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back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535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98606A (zh
Inventor
河野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98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8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98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86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能够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传递至脚蹬,并且能够抑制撑杆的弯曲。机动二轮车具有撑杆支承部件(27、28)。撑杆支承部件(27、28)包含纵板部(27a、28a)和横板部(27b、28b)。纵板部(27a、28a),被配置成其一个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与后车架部(24)连接。横板部(27b、28b)被形成为从纵板部(27a、28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撑杆(70)安装在该横板部(27b、28b)。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下管的下方配置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特别是涉及对配置在发动机的右侧或者左侧的脚蹬进行支承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所谓下弯架型(moped型)的机动二轮车,具有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从支承转向轴的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这种机动二轮车,在主车架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专利文献1公开的机动二轮车,在发动机的左右配置用于让乘坐者放置脚的脚蹬,通过安装在发动机的下表面的棒状撑杆的端部支承脚蹬。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34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机动二轮车,在发动机上安装有支承脚蹬的撑杆。因此,发动机的振动容易传递给脚蹬。关于这一点,为了抑制这样的振动的传递,想到通过车体架对支承脚蹬的撑杆进行支承。
但是,如上所述,下弯架型的机动二轮车,主车架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因此,通过主车架支承撑杆的情况下,与通过发动机支承撑杆的情况相比,需要将撑杆做长。即,从安装有脚蹬的撑杆的端部到安装在主车架的撑杆的安装部的距离,比从撑杆的端部到安装在发动机的撑杆的安装部的距离长。其结果,在通过主车架支承撑杆的结构中,当对脚蹬施加负荷时,撑杆容易弯曲。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弯架型的机动二轮车,其能够抑制发动机的振动传递至脚蹬,并且能够抑制撑杆的弯曲。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包括头管、主车架、后车架、发动机、撑杆、撑杆支承部和脚蹬。上述头管对转向轴进行支承。上述主车架从上述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上述后车架设置在上述主车架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上述发动机配置在上述主车架的下方且在上述后车架的前方。上述撑杆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下方,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上述撑杆支承部在上述发动机的下方对上述撑杆进行支承。上述脚蹬安装在上述撑杆的端部。上述撑杆支承部具有纵板部和横板部。上述纵板部,被配置成一个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与上述后车架连接。上述横板部被形成为从上述纵板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在该横板部安装有上述撑杆。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车体架支承撑杆,与通过发动机支承撑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递给脚蹬的振动。此外,撑杆支承部具有的横板部被形成为从纵板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在该横板部安装有撑杆。因此,能够缩短从安装脚蹬的撑杆的端部至安装在横板部的撑杆的安装部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当较大的负荷作用在脚蹬时撑杆发生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具备的车体架和脚蹬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设置有脚蹬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上述脚蹬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设置在上述车体架的撑杆支承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上述机动二轮车中设置有脚蹬的部分的仰视图。
图8是上述脚蹬的俯视图。
图9是上述脚蹬的仰视图。
图10是图8的X-X线的截面图。
图11是图8的XI-X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上述脚蹬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对上述脚蹬具有的基底部件从斜上方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3前轮;4后轮;5车座;6转向轴;7车把;8前悬架;12后臂;20车体架;21主车架部;22下管;23车座架;24后车架部;24c倾斜面部;26头管;27、28撑杆支承部件;27a、28a纵板部;27b、28b横板部;27c、28c套环(collar);27e、28e套环;30发动机;31曲轴箱;32汽缸体;33汽缸盖;34驱动滑轮;35被驱动滑轮;36传送带;40脚蹬;50基底部件;60罩部件;70撑杆(stay);71安装板(安装部);72支承板;73加强板;74管部;81螺栓;83、87减震器(缓冲部件);84、85螺栓;86垫片;88套环(collar)。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二轮车1的侧视图。图2是机动二轮车1具备的车体架20和脚蹬40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设置有脚蹬40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脚蹬4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设置在车体架20的撑杆支承部件27、28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图7是机动二轮车1中设置有脚蹬40的部分的仰视图。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除了车体架20、脚蹬40以外,还包括前轮3、后轮4、车座5和发动机30。
车体架20,在其前端具有支承转向轴6的头管26。在转向轴6的上端安装有车把7,在车把7的两端设置有握柄7a。在转向轴6的下端连结有前悬架8,前轮3由前悬架8的下端支承。车把7、转向轴6、前悬架8、前轮3相互连接成一体地左右转动。由此,能够通过车把7来操纵前轮3。
机动二轮车1为所谓下弯架型的机动二轮车。车体架20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的主车架部21。主车架部21从头管26向后斜下方延伸,配置在发动机30的上方。主车架部21的后部位于发动机30的后方。在此说明的示例中,该主车架部21,如图2或图3所示,由下管22和左右的后车架部24、24构成。下管22从头管26向后斜下方延伸,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且配置在发动机30的上方。左右的后车架部24、24为板状部件,在车宽方向分开配置,并且在该车宽方向相面对。后车架部24的上缘24b通过熔接固定在下管22的后端的外周面。后车架部24从上缘24b向下方延伸,位于发动机30的后方。其中,机动二轮车1中,在车座5和头管26之间未配置燃料箱等装置。因此,下管22被沿着该下管22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中央罩91从上方覆盖。而且,在车座5和头管26之间并且在下管22的上方设置有空间。
如图1或图7所示,发动机30包括曲轴箱31、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配置在曲轴箱31的前方。此外,汽缸体32和汽缸盖33被配置成在汽缸体32的内部形成的汽缸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向上方倾斜。在下管22的中途设置有托架22a、22b。托架22a、22b对曲轴箱31从上方进行支承(参照图2)。其中,在曲轴箱31的左右,配置有对该曲轴箱31的侧面进行覆盖的壳体罩38(参照图1)。
在曲轴箱31内收容有变速器和离合器。该示例中,变速器为传送带式无级变速器。如图7所示,变速器具有与曲轴(未图示)一体转动的驱动滑轮34、通过传送带36从驱动滑轮34传递转动的被驱动滑轮35。汽缸体32配置在大致车宽方向的中心。驱动滑轮34和被驱动滑轮35在曲轴箱31内,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偏向外侧配置。由发动机30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配置在壳体9内的链条(未图示)被传递给后轮4(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30的后方,配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12。后轮4的车轴被后臂12的后端支承。在后车架部24设置有支承枢轴(未图示)的支承部24a(参照图3)。后臂12的前端通过枢轴被后车架部24支承。由此,后臂12和后轮4能够以枢轴为中心上下活动。
如图1或图2所示,车体架20具有从下管22的中途向后斜上方延伸的左右的一对车座架23、23。在车座架23、23的上方配置有车座5,车座架23、23支承车座5。其中,在车座架23和下管22的后端之间,架设有加强管29。
车座5为能够让乘坐者跨坐的骑乘型车座。车座5的前端5a位于曲轴箱31的上方。换言之,车座5的乘坐者乘坐的位置(以下称为乘坐位置)A位于曲轴箱31的后端31a的上方。
如图1或图7所示,在曲轴箱31的左右,配置有用于让驾驶员放置脚的脚蹬40。在车辆的侧面视图中,脚蹬40位于车座5的前端5a的下方。此外,脚蹬40位于比乘坐位置A稍微靠前方的位置。详细而言,脚蹬40的前端60h位于比车座5的前端5a更靠向前方的位置,脚蹬40的后端60i位于比前端5a更靠向后方的位置。此外,如图3所示,该示例表示的脚蹬40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即在前后方向较长的平板型的脚蹬。脚蹬4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脚蹬40的最靠前的位置和最靠后的位置的距离)L比车宽方向上的(车宽方向上最内侧的位置和最外侧的位置的距离)W大。
此外,如图1、图3或图7所示,在发动机30的下方配置有撑杆70。撑杆70从发动机30的下方的位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而且,撑杆70通过其端部支承脚蹬40。该示例中,撑杆70为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部件、即从车宽方向的中心向外侧(右方和左方双方)延伸的部件。通过撑杆70的两端部支承左右的脚蹬40。车体架20具有与后车架部24分别构成的左右的撑杆支承部件27、28。撑杆支承部件27、28在发动机30的下方支承撑杆70。
如图3或图4所示,撑杆70具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管74。管74配置在曲轴箱31的下方。管74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然后向上方弯曲,进一步延伸。而且,管74的两端部位于曲轴箱31的侧方。在管74的两端部之上,配置有大致矩形的支承板72。支承板72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横跨管74的端部,管74的两端部通过熔接固定在支承板72的下表面。脚蹬40配置在支承板72上,并安装在该支承板72。
如图4所示,脚蹬40由配置在支承板72上的基底部件50和覆盖该基底部件50的罩部件60构成。基底部件50例如由具有刚性的树脂(例如塑料)形成,罩部件60例如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形成。在支承板72形成有多个安装孔72a。在该安装孔72a,嵌入将基底部件50固定在该支承板72的螺栓。
支承板7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72c向下方弯曲。由此,能够实现支承板72的强度的提高。此外,在支承板72的上表面,固定有用于加强该支承板72的加强板73。该加强板73为比支承板72小的矩形,其外周缘通过熔接固定在支承板72的上表面。
撑杆70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的两个位置具有板状的安装板71、71。安装板71、71,配置在管74的下方,通过熔接固定在该管74。该示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板71被配置成在前后方向横跨管74。此外,在安装板7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71d。管74配置在该凹部71d的内侧。其中,如图4或图6所示,在安装板71的下表面,固定有在车宽方向上相面对的左右的加强板71c。该加强板71c从安装板71的下表面垂下。此外,加强板71c沿着安装板71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延伸。
管74在安装板71、71之间的位置在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相对于曲轴箱31的下表面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图4所示,管74具有倾斜部74。倾斜部74从设置有安装板71的位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斜上方延伸。安装板71具有管支承部71b(参照图7)。管支承部71b沿着倾斜部74a向斜上方延伸,对该倾斜部74a的基部从下方进行支承。
如图4或图5所示,撑杆支承部件27、28为具有大致L字形截面的部件。撑杆支承部件27、28分别具有板状的横板部27b、28b和板状的纵板部27a、28a。纵板部27a、28a被配置成其一个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即,纵板部27a、28a铅垂地配置。另一方面,横板部27b、28b大致水平地配置。此外,横板部27b、28b配置在曲轴箱31的后部的下方且比后车架部24、24更靠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即,左侧的横板部27b位于左侧的后车架部24的左方,右侧的横板部28b位于右侧的后车架部24的右方。横板部27b和横板部28b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分别与安装板71、71在上下方向相面对(参照图6)。安装板71、71配置在横板部27b、28b的下方,通过多个螺栓81从下方安装在该横板部27b、28b。
详细而言,如图4或图6所示,在安装板71形成有两个安装孔71a。管74位于两个安装孔71a之间。另一方面,在横板部27b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两个筒状的套环27e。该套环27e的位置与安装孔71a的位置对应。同样地,在横板部28b也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两个筒状的套环28e(参照图4)。套环28e的位置也与安装孔71a的位置对应。在套环27e、28e的内围面,形成有螺纹。螺栓81从下方嵌入安装孔71a,固定在套环27e、28e。像这样,安装板71、71在其间配置有管74的两个位置,被固定在横板部27b、28b。如上所述,横板部27b、28b配置得比后车架部24、24更靠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因此,撑杆70在比左右的后车架部24更靠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被安装在左右的撑杆支承部件27、28。
此外,在安装板71、71和横板部27b、28b之间配置有减震器87。减震器87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抑制车体架20的振动通过撑杆70传递给脚蹬40。减震器87为筒状,上述套环27e、28e被嵌入减震器87的内侧。减震器87的边缘87a形成为凸缘状,被安装板71、71和横板部27b、28b夹住(参照图6)。
如图6所示,在安装板71、71的下方也配置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减震器83。此外,在螺栓81嵌入垫片86,减震器83被垫片86和安装板71夹住。减震器83为环状,在减震器83的内侧配置有减震器87和套环27e、28e。
如上所述,撑杆支承部件27、28包括纵板部27a、28a。如图3至图5所示,该纵板部27a、28a被设置成从横板部27b、28b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侧的边缘立起。纵板部27a、28a与主车架部21的比发动机30更靠向后方的部分连接。该示例中,纵板部27a和纵板部28a分别安装在后车架部24、24的下部。如上所述,后车架部24从下管2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此外,横板部27b、28b从安装在后车架部24的下部的纵板部27a、28a的下缘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因此,横板部27b、28b位于车体架20的最低的位置。
左侧的撑杆支承部件27中,横板部27b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侧的边缘27f通过熔接固定在纵板部27a。右侧的撑杆支承部件28中,横板部28b和纵板部28a一体形成。即,通过弯曲一块板,形成纵板部28a和与其垂直的横板部28b。
左右的后车架部24从固定在下管22的后端的上缘24b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后向下方延伸。即,左右的后车架部24分别具有倾斜面部24c,该倾斜面部24c从上缘24b向下方延伸并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后车架部24从倾斜面部24c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因此,后车架部24的下部位于比下管22的后端更靠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参照图7)。
如图3或图5所示,纵板部27a、28a配置在左右的后车架部24、24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此外,纵板部27a、28a从后车架部24的下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分开配置,相对于该下部在车宽方向相面对。即,左侧的纵板部27a配置在左侧的后车架部24的左方,在其间设置有间隔。同样地,右侧的纵板部28a配置在右侧的后车架部24的右方,在其间也设置有间隔。该示例中,纵板部27a、28a在前后方向分开的两个位置具有筒状的套环27c、28c。套环27c、28c分别配置在纵板部27a、28a和后车架部24之间,套环27c、28c的中心线朝向车宽方向。因此,通过套环27c、28c能够确保后车架部24和纵板部27a、28a之间的间隔。
纵板部27a、28a通过多个螺栓85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安装在后车架部24的下部。螺栓85为在车宽方向较长的螺栓,从右侧的纵板部28a延伸至左侧的纵板部27a。各螺栓85将纵板部28a和纵板部27a双方安装在后车架部24、24。详细而言,在后车架部24形成两个孔,各个孔的位置与上述套环27c、28c的位置对应。此外,在套环27c的内侧形成有螺纹。被插入设置在右侧的纵板部28a的套环28c的螺栓85从套环28c延伸至设置在左侧的纵板部27a的套环27c,该螺栓85的端部通过套环27c的螺纹而固定在套环27c。
在左右的后车架部24、24之间,配置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套环88。螺栓85从套环28c通过套环88的内侧延伸至套环27c。套环88的两端部与后车架部24、24接触。因此,套环88能够限制后车架部24、24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动作、即后车架部24、24的弯曲。
后车架部24的下部向前方延伸地形成,该下部的前端24d位于曲轴箱31的下方(参照图7)。安装在后车架部24的下部且位于曲轴箱31的下方的纵板部27a、28a,从后车架部24的下部进一步向前方延伸。横板部27b、28b与纵板部27a、28a的前部的下缘连接,从该下缘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
在左侧的撑杆支承部件27安装有侧支架13。详细而言,在纵板部27a,通过大致U字形的支承部27g固定有支架安装板27d(参照图5或图6)。在该支架安装板27d,通过螺栓84安装有侧支架13的基部13a。
对脚蹬40进行详细说明。图8是脚蹬40的俯视图。图9是脚蹬40的仰视图。图10是图8的X-X线的截面图。图11是图8的XI-XI线的截面图。图12是脚蹬40的分解立体图,是对基底部件50和罩部件60从斜下方看的立体图。图13是对基底部件50从斜上方看的立体图。其中,这些图表示的是左侧的脚蹬40。
如图8所示,脚蹬40在其俯视图中为大致三角形。因此,罩部件60具有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以下称为外侧面)60b,在该外侧面60b,设置有向斜前方延伸的前侧面60c和向斜后方延伸的后侧面60d。即,前侧面60c从罩部件60位于最外侧的部分即最外面60a朝向车宽方向的中心(朝向发动机30)向斜前方延伸。此外,后侧面60d从最外面60a朝向车宽方向的中心向斜后方延伸。因此,脚蹬4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最外面60a随着接近车宽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即,前侧面60c和后侧面60d的距离,从最外面60a随着接近车宽方向的中心逐渐增大。
最外面60a位于比设置在车体的其他装置更靠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罩部件60具有车宽方向的中心侧的侧面(以下称为内侧面)60e,内侧面60e在前后方向大致直线地延伸。内侧面60e沿着曲轴箱31的侧面延伸(参照图7)。因此,在曲轴箱31安装有壳体罩38的状态下,内侧面60e与壳体罩38相邻。其中,在内侧面60e的前部,设置有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向斜前方延伸且与前侧面60c的前端60h相连接的前侧面60f。
如图11或图12所示,基底部件50具有从其下表面50i凸出的多个(该示例中为四个)螺栓51、52。如上所述,在支承板72形成有安装孔72a。螺栓51、52被嵌入该安装孔72a。螺栓51、52通过设置在支承板72的下表面侧的螺母53固定在支承板72。其中,基底部件50由树脂形成,螺栓51的头部通过嵌入成型保持在基底部件50内。
基底部件50为比支承板72大的部件,基底部件50的外周缘包围支承板72的外周缘。在基底部件50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支承板72的形状对应的凹部50a,支承板72配置在该凹部50a的内侧。支承板72安装在凹部50a的内侧的下表面50i。凹部50a的深度与支承板72的厚度相应。因此,支承板72的侧面被凹部50a的内面50b包围。此外,如上所述,在支承板72的上表面设置有加强板73。在凹部50a的内侧,形成有与加强板73的形状对应的凹部50j。加强板73配置在该凹部50j的内侧(参照图9或图11)。
前后方向的支承板72的中心(图9的线C3)位于比前后方向的脚蹬40的中央(图9的线C1)更靠向后方的位置。此外,固定在支承板72的下表面的管74的端部位于比支承板72的中心C3更靠向后方的位置。
此外,如图9所示,螺栓51、52前后分开地配置。最外面60a相对于支承板72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前后方向的最外面60a的位置在前侧的两个螺栓51和后侧的两个螺栓52之间。通过在这样的位置设置支承板72和最外面60a,能够牢固地支承容易负担较大负荷的最外面60a。
如图10所示,脚蹬40被支承板72支承,使脚蹬40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部分比中心侧的部分高。该示例中,管7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水平地配置。另一方面,支承板7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固定在管74的端部。因此,安装在支承板72的脚蹬40被倾斜地配置。即,脚蹬40的外侧面60b比内侧面60e高。
如图10、图11或图12所示,在罩部件60的外周缘,形成有沿着基底部件50的外周面50c垂下的壁部61。该壁部61延伸至基底部件50的下缘50d,壁部61的下缘和下缘50d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此外,壁部61在罩部件60的全周形成。因此,壁部61构成包围基底部件50的外周面50c的框。如图10或图11所示,在壁部61和基底部件50的外周面50c之间,稍微设置有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车体的振动由基底部件50传递给罩部件60。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基底部件50的外周面50c的上缘,形成有向相对于外周面50c大致垂直的方向伸出的凸部50e。该凸部50e在外周面50c的周方向延伸,形成为凸缘状。在此说明的示例中,在外周面50c中除去后表面50f的所有部分形成有凸部50e(参照图13)。另一方面,罩部件60在与凸部50e对应的位置即壁部61的内面具有凹部61b。而且,凸部50e被嵌入凹部61b。由此,能够抑制罩部件60从基底部件50分离。
如图11至图13所示,罩部件60在壁部61的内侧具有多个(在此为三个)凸起63。凸部63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圆柱状。另一方面,在基底部件50形成有多个孔50g(参照图13),各个孔50g的位置与凸起63的位置相对置。凸起63嵌入孔50g。在凸起63的外周面形成有凹凸,凸起63的外周面被孔50g的内缘保持。由此,能够抑制罩部件60从基底部件50分离。
此外,如图10所示,罩部件60具有凸出壁62。凸出壁62形成为沿着壁部61延伸的壁状。在基底部件50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50h(参照图13)。该凹部50h的位置与凸出壁62的位置相对应,凸出壁62沿着凹部50h的内面垂下。因此,在基底部件50的边缘立起、构成凹部50h的内面的框部50k被凸出壁62和壁部61夹住。通过像这样设置凸出壁62和凸起63,能够抑制罩部件60和基底部件50的位置偏移。
如图11或图12所示,在罩部件60具有的上表面部65的背面(与基底部件50的上表面相面对的面)形成有多个凸起64。该凸起64比凸出壁62和凸起63低。即,凸起64的凸出量比凸出壁62和凸起63的凸出量小。罩部件60的上表面部65位于从基底部件50的上表面分开的位置。凸起64从上表面部65向下方凸出,其下端与基底部件50的上表面接触。由此,上表面部65被凸起64支承。凸起64也由弹性材料构成,能够允许上表面部65的弯曲(凹陷)。
如上所述,机动二轮车具有撑杆支承部件27、28。撑杆支承部件27、28包含纵板部27a、28a和横板部27b、28b。纵板部27a、28a,被配置成其一个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与后车架部24连接。横板部27b、28b被形成为从纵板部27a、28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撑杆70安装在该横板部27b、28b。像这样,机动二轮车1中,由于通过车体架20支承撑杆70,与通过发动机30支承撑杆7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递给脚蹬40的振动。此外,撑杆支承部件27、28具有的横板部27b、28b形成为从纵板部27a、28a向车宽方向扩展,在该横板部27b、28b安装有撑杆70。因此,能够缩短从安装脚蹬40的撑杆70的端部至撑杆70的安装在横板部27b、28b的部分(以上的说明中为安装板71)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当较大的负荷作用于撑杆70时撑杆70发生弯曲。
此外,机动二轮车1中,纵板部27a、28a从后车架部24向前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撑杆70变长,并且对脚蹬40在后车架部24的前方进行支承。即,在抑制管部74的倾斜部74a的长度的同时,对脚蹬40在后车架部24的前方进行支承。
此外,机动二轮车1中,撑杆支承部件27、28为与后车架部24分别构成的部件,纵板部27a、28a安装在后车架部24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由此,在横板部27b、28b安装撑杆70后,能够将纵板部27a、28a对后车架部24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安装。其结果,能够实现安装操作的操作性的提高。
此外,机动二轮车1中,撑杆70配置在横板部27b、28b的下方。由此,能够提高撑杆70和脚蹬40的更换操作的操作性。例如,不需要将撑杆支承部件27、28从后车架部24取下,就能够更换撑杆70和脚蹬40。
此外,机动二轮车1中,在横板部27b、28b和撑杆70之间,配置有减震器87。由此,能够抑制从车体架20将振动传递给脚蹬40。
此外,机动二轮车1中,撑杆70在车宽方向延伸,左右的脚蹬40安装在撑杆70的两端部。车体架20包含在车宽方向相互分开的左右的撑杆支承部件27、28。在左侧撑杆支承部件27的横板部27b和右侧撑杆支承部件28的横板部28b双方安装有撑杆70。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零件数量稳定地支承左右的脚蹬40。
此外,左侧撑杆支承部件27的纵板部27a和右侧撑杆支承部件28的纵板部28a分别与左右的后车架部24、24连接。左右的后车架部24、24在车宽方向相互分开配置。由此,能够将纵板部27a、28a从车宽方向的中心向外侧分开地配置。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小从撑杆70的端部至撑杆70的被安装在横板部27b、28b的部分的距离。
其中,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机动二轮车1,能够进行各种变化。例如,以上说明中,一个撑杆70支承左右的脚蹬40双方。但是,也可以由不同的撑杆支承左右的脚蹬40。
此外,以上说明的机动二轮车1中,脚蹬40为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平板型的脚蹬。但是,脚蹬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为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棒状的脚蹬。

Claims (9)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转向轴进行支承的头管;
从所述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
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的后端且向下方延伸的后车架;
配置在所述主车架的下方且在所述后车架的前方的发动机;
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撑杆;
在所述发动机的下方对所述撑杆进行支承的撑杆支承部;和
安装在所述撑杆的端部的脚蹬,
所述撑杆支承部包括:
被配置成一个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与所述后车架连接的纵板部;和
被形成为从所述纵板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的、用于安装所述撑杆的横板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板部从所述后车架向前方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杆支承部为与所述后车架分别构成的部件,
所述纵板部安装在所述后车架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杆配置在所述横板部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板部和所述撑杆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杆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所述脚蹬包含安装在所述撑杆的两端部的左右的脚蹬,
所述撑杆支承部包含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的左侧的撑杆支承部和右侧的撑杆支承部,
在所述左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横板部和所述右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横板部双方都安装有所述撑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杆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所述脚蹬包含安装在所述撑杆的两端部的左右的脚蹬,
所述撑杆支承部包含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的左侧的撑杆支承部和右侧的撑杆支承部,
在所述左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横板部和所述右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横板部双方都安装有所述撑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包含左右的后车架,
所述左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纵板部和所述右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纵板部分别与所述左右的后车架连接,
所述左右的后车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包含左右的后车架,
所述左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纵板部和所述右侧的撑杆支承部的所述纵板部分别与所述左右的后车架连接,
所述左右的后车架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
CN 200910253554 2008-12-08 2009-12-08 机动二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8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12778A JP2010132247A (ja) 2008-12-08 2008-12-08 自動二輪車
JP2008-312778 2008-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8606A CN101898606A (zh) 2010-12-01
CN101898606B true CN101898606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344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5355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8606B (zh) 2008-12-08 2009-12-08 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32247A (zh)
CN (1) CN1018986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37975B2 (en) * 2014-09-11 2018-04-10 REP Concepts, Inc. Convertible motorized running cycle
CN114475871A (zh) * 2020-10-24 2022-05-13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支柱站脚子组件的鞍座型车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59541Y (zh) * 2002-07-18 2003-07-09 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一种电动助力踏板车
CN101108640A (zh) * 2007-08-20 2008-01-23 张博 可旋转折叠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59541Y (zh) * 2002-07-18 2003-07-09 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一种电动助力踏板车
CN101108640A (zh) * 2007-08-20 2008-01-23 张博 可旋转折叠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315478A 2006.11.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32247A (ja) 2010-06-17
CN101898606A (zh) 201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61693B1 (en) Bicycle suspension
CN1951756B (zh) 跨骑式车辆
CN101234650B (zh) 跨乘式车辆
US7997622B2 (en) Saddle-ride type four-wheeled vehicle
CN1754754A (zh) 二轮摩托车
CN100349779C (zh) 具有支座的轮式车辆以及安装支座的方法
EP1378428A1 (en) Motortricycle with oscillation mechanism
US20070095624A1 (en) Saddle-type vehicle and steering damper for use in the same
US7503415B2 (en)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EP1223101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US7556275B2 (en)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1898606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531225B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CN101898608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898607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79759C (zh) 小型摩托车的车体构造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215954C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腿防护罩结构
CN101898609B (zh) 机动二轮车
US7740095B2 (en) Vehicle including frame, swing arm and side-supported damper
US9156515B2 (en) Fuel tank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CN1123476C (zh) 安装了后缓冲组件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CN112776929B (zh) 车辆摆臂
CN102616306B (zh) 骑乘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Termination date: 201612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