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3627A - 分组通信网 - Google Patents

分组通信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3627A
CN1243627A CN98801641A CN98801641A CN1243627A CN 1243627 A CN1243627 A CN 1243627A CN 98801641 A CN98801641 A CN 98801641A CN 98801641 A CN98801641 A CN 98801641A CN 1243627 A CN1243627 A CN 1243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resource
communication
reserved state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1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562C (zh
Inventor
盛田秀雄
土井得朗
齐藤佑吉
田村基
秋山大介
中村宽
上坂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c
Publication of CN1243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3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5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6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2Inter-network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6Gateway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backbone network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网内所用固定网中的通信网的控制。(1)对于在一定时间内,不存在一定通信量以上的分组收发的用户,设定为通信保留状态。所谓通信保留状态,是指“网内资源被临时释放,而在移动台和其他网络之间的网间连接站进行工作,就如同用户侧和其他网络侧仍继续处于通信设定状态那样”。(2)对于通信保留状态的用户再次开始分组发送的情形,移动台在没有用户操作时进行再连接处理(例如重呼),重新设定到网间连接站的通信设定状态。(3)在网间连接站中再开始相对于通信保留状态的用户的分组接收时,进行网间连接站和其他网络的无控制再连接处理(例如再接收处理),再设定到移动台的通信设定状态。(4)为了实现(3)中的再连接处理(例如再接收处理),移动台在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后,在跨越位置登录区时进行位置登录。

Description

分组通信网
本发明涉及用于收发分组数据的分组通信网,特别涉及到移动通信中的分组通信网。
一般地说,提供分组通信服务的企业部门对于分组通信服务的费用,不是根据与接通时间相应的通信时间来收费,而是进行与分组信息量相应的按量收费制。
这就是说,若在分组通信服务开始时,于网内各分组交换节点处,根据分组接收者的地址对决定送达目的地的路径的表作写入处理,则当具有该相应地址的分组实际到达时就不必作特别处理。这样,即使是进行按量收费制,对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部门也是合算的。
另一方面,用户一旦开始通信而确立了通信路由后,除非发送出分组就不会收费。因此,在进行间歇的低信息密度的通信时,通常要先设定分组路由。这样,通常通过设定路由,就不必对信息的收发级别进行通信设定,具有能在信息产生的任意时刻平稳地收发分组的优点。
但当如上所述经常性地设定分组路由后,由这样设定的路由就会形成占有分组路由网络资源的部分。这一占有的资源例如可以是用于保持传输质量的资源。然而,对于因设定分组路由所占有的网内资源则并未成为收费的对象。
假定其他用户在此之后也进行通信设定而其网内资源没有空闲部分时,就会成为不能进行通信的状态(称作忙状态)。对于(不特定)多数用户共同使用某个区间的资源时,为了允许能对全体用户同时进行分组通信服务,常常必须准备与各用户相应的区间内的资源,这就成了必须准备膨大的资源。这对于通信服务部门在经济上会成为很大的负担,而当具有不能利用的深夜通信频带的时间区域时,自然就成为无用的资源。
此外,当于移动通信中提供分组通信服务时,由于用户移动,就需在上述的分组送达处理之外再加移动性控制。就是说要追踪移动台的移动,对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的无线电基地台作切换处理的切移处理。在移动通信中提供分组通信服务时,虽然希望相对于按量收费再增加对应于移动量的收费份额以便回收成本,但对用户来说,由于这同固定网络一般提供的收费方法不同,难以接收。
这样,在提供分组通信服务时,在相对于用户不进行收费状态下维持路由,也即把分组通信用户只作通信设定,对实际上分组的收发不存在或只有极少量情形下的路由状态,如何以低成本来维持,就成了一个待解决的课题。
特别是在移动通信时,就有了一面进行转移,一面进行路由维持的问题。
这时,在实际上当用户进行数据通信时,一面最大限度保证能提供必要的通信速度,一面能把网内资源分配给更多的用户而提供经济的通信服务,也成为本发明的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特征是,在分组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中,于通信设定确立后监视用户的通信量,当满足现定的监视条件时,通过将用户的通信状态作为通信保留状态,释放分配给用户的资源的至少一部分,在通信保留状态下,当开始分组通信后即回复到通信状态。
上述通信保留状态,是将用户连接的某个区间中传输线路资源和中继节点资源释放,使上述区间内的资源成为能由其他用户使用的状态。
从通信状态到通信保留状态的前述监视条件是,在基准时间内没有用户分组的收发。
上述监视测量各用户不收发分组的时间而发送出此测量出的时间;上述保留状态的设定是在接收所发送出的前述测量时间后,将其与预先确定的基准时间比较,以掌握上述测量出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的情形,在获知超过基准时间时,即发出给用户分配资源的指令,根据这一指令,便可释放分配给用户的资源。所述资源的释放也可以是依照时间来改变资源状态。
在上述依照时间来改变资源状态时,也可具有对于保留状态的用户取优先分配的状态。
上述保留状态的设定还可以是变更基准时间。这时,基准时间的变更,例如也可对每个用户所确定的时间进行登录、存储,参考对每个用户存储的基准时间进行。
用户也可指定基准时间,测量各个用户利用通信的频度,而能根据此频度计算基准时间来进行设定。
也可经常监视网络内资源使用率,根据使用率来设定基准时间。
对上述资源的释放还可以配备对各个用户进行确保资源的释放程序和定时的控制。
上述释放控制步骤可以具有按预定程序和定时进行释放控制的特征。
此外,在上述通信保留状态中,对于从通信状态一方进行连接确认时,此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的节点具有将表示连接上的信号作模拟返回连接确认的装置。
在上述通信保留状态下,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的节点相对于通信状态一方发送确认已连接的连接确认信号。上述端点的节点通过发送出前述连接确认信号而不能确认连接上时,即中止通信。
在从通信保留状态返回到通信状态时,采用通常的收发程序。
在转换到保留状态时,可以预先将用于返回的程序和路由选择表存储于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的节点中。
上述分组通信网络也可以是移动网络。这时,在上述通信保留状态下,移动台的位置登录可以与通常的等待接收状态同样地进行。
再有,在用户通知移动时,可利用移动前的信息管理与用户有关的信息,根据与用户有关的信息确保网络内的资源,而删除管理上不必要的有关用户的信息,释放移动前的资源。
图1示明网络结构。
图2概示本发明的操作。
图3例示分组路由选择表。
图4示明另一网络结构。
图5示明本发明的固定分组通信网的结构。
图6示明用于阶段式资源控制的分组通信网的结构。
图7是示明网络内资源状态迁移的状态迁移图。
图8A~图8D说明网络内资源的控制。
图9说明本发明适用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情形。
图10用于说明固定分组通信网络同其他网络的连接。
图11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详细结构图。
图12示明能对各用户设定基准时间的结构。
图13示明用户能指定基准时间的结构。
图14示明能根据通信频度设定基准时间的结构。
图15示明能根据资源利用率来设定基准时间的结构。
图16示明能依预定顺序和定时进行资源释放的结构。
图17示明能对应于资源利用率设定释放顺序和定时的结构。
图18说明资源的释放。
图19说明资源的另一种释放。
图20A、B说明分组通信网络资源的释放,图20说明其间的关系。
发明的实施形式
(实施形式1)
作为实施形式1,首先说明在移动用户和其他网络用户之间进行分组通信的情形。
图1说明网络结构。图1中MS为移动台,BTS为无线电基地台,MSC为交换台(中继站),SCP为服务控制装置。
移动台中连接有多个分组通信终端(用户),在一个移动台中可以同时进行多路通信。用于分组通信时,在移动台与用户终端之间有时需要适配器,但在此可把它作为移动台的一种功能包括在内。无线电基地台BTS11~BTS1N、BTS21~BTS2N、BTS31~BTS3N分别提供了对应于位置区LA1、LA2、LA3的无线电接入。交换台MSC1、MSC2任意地收容这些无线电基地台。交换台MSC3、MCS4对交换台MSC1、MSC2汇集的信息进行中继。交换台MSC5、MSC6能实现与其他网络1、2的网间连接功能。各交换台在进行信息交换这一方面虽然基本上是同类装置,但对应于网络功能结构,能实现用户MSC、中继MSC等功能。也可以根据结构将这些交换台的多种功能合并到一个交换台中。服务控制装置SCP存储了用于服务控制的用户信息、移动台的位置信息等。
现在参看图2来概略说明本发明。图2中,DTE为进行与移动机MS连接的数据通信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等)。BTS-T为无线电基地台,MSC-L为用户交换台,MSC-T为中继交换台,MSC-G为用于与其他网络连接的网间连接站(gate station)。图2的结构是在图1的结构中抽取出的构成通信路由的节点等构成。
在这样的结构中,移动台MS设定了通过无线电基地台BTS等和其他网络之间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路由。这种通信路由的状态有图2中的(a)通信设定状态和(b)通信保留状态。下面就此进行说明。
(1)对于在一定时间内,不存在一定通信量以上的分组收发的用户,设定为通信保留状态。所谓通信保留状态,是指“网内资源被临时释放,而在移动台和其他网络之间的网间连接站进行工作,就如同用户侧和其他网络侧仍继续处于通信设定状态那样”。
(2)对于通信保留状态的用户再次开始分组发送的情形,移动台在没有用户操作时进行再连接处理(例如重呼),重新设定到网间连接站的通信设定状态。
(3)在网间连接站中再开始相对于通信保留状态的用户的分组接收时,进行网间连接站和其他网络的无控制再连接处理(例如再接收处理),再设定到移动台的通信设定状态。
(4)为了实现(3)中的再连接处理(例如再接收处理),移动台在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后,在跨越位置登录区时进行位置登录。
回到图1,详述上面概括说明的操作。
(移动台发送)
首先描述移动台发送到网间连接交换站的通信设定操作。
移动台MS1通过覆盖的无线电基地台(例如BTS11),相对于用户中继站(例如MSC1)发送用于开始分组通信的发送信号。在用户中继站MSC1,分析发送信号,分析和判定接收目的地。然后,例如当接收目的地是包括在外部网络1中时,即可获得和设定到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的通信设定,即通信路径(无线通信道、用户路径、中继路径等)和通信处理资源(转移中继线、服务处理中继线、事务处理等资源)。
接收目的地的分析和判定可以由用户中继站内用于分析的位置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由服务控制装置内用于分析的位置数据进行用户中继站的询问进行。
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解决和外部网络1内的相对网间连接节点的通信,进行网间连接中继站与其他网络相对应的网间连接节点及外部网络1内的目的对象的通信设定(也可进行从外部网络1到第三网络的中继)。
此外,在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和外部网络1相对应的网间连接节点之前,通过选取确定与特定用户对应的分组地址或一批用户组的共同分组地址的一部分,先对网络间的通信设定作出稳定的设定,用户作通信设定时也可只进行网络内的通信设定(作为分组地址的例子有IP分组地址、电子函件地址和域名等)。
通过以上操作,确立了从移动台用户到外部网络管辖下的对方用户的通信路径和处理用的资源,随后就可相互收发具有特定地址的分组。
在本实施形式中,对于这种地址的赋予方法、采用地址的路由选择方法虽未作特别详细的描述,但在网络之内,这种地址赋予,路由选择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采用移动台-到网间连接站唯一地址的情形和承继多个地址的方法。
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形下,在中继站、无线电基地台之中,用户所用的地址和送达目的地的路径与信道等的对应关系在表管理下是不会变动的。此外,取决于传送方式,有时会用到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地址采用同一值的情形不同的值,这是发送侧和接收侧的表是共同管理还是独立管理的问题所致。在本实施形式中对其中任一种情形都能对应。
下面将通过进行通信路径的设定,在各分组传送、交换节点(移动台、无线基地台、各中继站)中生成的分组路由选择表的例子示明于图3。以移动台为例,移动台从多个用户接受具有不同分组地址的分组,根据输入点/信道和输入分组地址,判别输出的无线电信道在把无线电区间所用的分组地址从输入地址变更时,移动台即参考表,将输入分组地址改写为输出分组地址(发送用无线电信道当仅仅是为其用户的分组使用到时,由于在无线电区间中这一分组地址变得冗长,可以省略)。
在无线电基站台,根据输入用无线电信道和输入分组地址判定输出线路,必要时,再改写为输出地址后发送给输出线路。然后,用户中继站、中继中继站也同样地选择路由,最终从网间连接中继站转送到外部网络。
(移动台接收)
在用户连接的移动台中,为了接收分组通信开始用的接收信号,移动台常常进行位置登录,需要将移动台所属的位置区传送到网络一方。因此,移动台根据无线电基地台所报告的信息,判断移动台进入新的位置区后,即通过所覆盖的无线电基地台、中继站、对服务控制装置进行最新的位置区域登录。
此时用户将自己所连接的移动台预先同样地传送给服务控制装置,进行接收登录。
在用户连接的移动台的位置登录和用户接收登录已完成的前提下,下面描述相对于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从外部网络1给用户发送信息的情形。
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进行同外部网络1的相对的网间连接节点的通信、网间连接中继站与外部网络相对的网间连接节点的通信设定。此外,在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和外部网络1的相对的网间连接节点之间,对于前面所述的已稳定地选取和确定了地址的情形,可以省略此网络间的通信设定处理。再有,在此情形下也可将从外部网络所接收的分组作为接收信号而起动网络内的接收处理。
然后进行从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到用户的通信设定,用户则为了判定是否在无线电基地台的覆盖范围内,进行寻呼。
为了进行寻呼,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通知服务控制装置SCP以包含有从外部网络1所接收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用户识别符或是预先选取确定的分组的地址。服务控制装置SCP根据接收用户的识别符或是已选取确定的分组地址,参考接收用户的接收登录状态,判定接收用户所连接的移动台,再根据移动台的位置登录状态,具体确定位置区。然后从收容位置区的无线电基地台群寻呼接收移动台,把有移动台应答的无线电基地台作为覆盖区内的无线电基地台,与发送时相同,进行移动台与网间连接中继站间的通信设定。然后可以进行分组的收发。
(通信设定后的转移)
在收发中当通信设定完成之后,移动用户和对方用户之间就可在任意的时刻进行分组收发。在此状态下,移动用户例如从覆盖范围内的无线电基地台BTS11向无线电基地台BTS12方向移动,从无线电基地台BTS11在覆盖范围内移向无线电基地台BTS12对实现转移处理。这种转移处理有通过无线电方法和转移移动方法等的种种方法。
在本发明中虽然没有特别确定用转移处理方法,但在实际上,移动用户和对方用户之间在一定时间内超过一定通信量的收发是有限度的,实行这种转移处理,就可以更新覆盖范围内的无线电基地台以及路由选择和路由。
(转移向通信保留状态)
移动台或网间连接中继站(或是移动台和网间连接中继站)最好对用户的分组流量进行特别的监视,在某个一定的时间内,当不存在一定通信量以上的分组收发时(例如10分钟内不存在1分组以上的收发时),即决定转换到通信保留状态(但是,上述监视和决定可以是有分组的选择的路由内的节点,也可以是移动台、网间连接中继站以外的节点)。
在决定转换到通信保留状态后,决定转换为通信保留状态的节点,发出到通信保留状态的触发信号,根据此触发信号,除去通信再设定所需的最小资源外,释放网内的全部资源。
在本实施形式中,为使用户对外部网络能保持继续通信,需要确保最少限度的资源,以使从通信保留状态返回时,不需由用户或外部网络进行通信再设定。作为用于通信再设定所必须的最低限度资源例如可举出如下:
移动台中的分组路由选择表的用户方面的设定条件;
网间连接中继站中的分组路由选择表的外部网络方面的设定条件之外的资源可以释放。
应用这种资源时,移动台方面和网间连接站方面需要有再呼再接收参数的保持功能。或者可把这种保持功能用于服务控制装置SCP。在移动台方/网间连接站方保持有存储上述参数的表时,备有再呼/再接收,而在移动台方/网间连接站方两者中则有必要保持上述的表。为此,在变换到保留状态时,要把进行向保留状态变换判断一方的表,根据具体情形与对方(相对一方)结合变换、传送。
然后,于移动台和网间连接中继站监视进行通信保留的用户再开始分组通信(但是,当把移动台与网间连接中继站以外作为保留区间时,则以此保留区间两端的节点监视)。
(通信保留状态中的位置登录)
在向通信保留状态变换后,移动台和未进行通信设定的状态相同,在移动台进入新的位置区中时,相对于服务控制装置进行最新的位置区登录。这里所用的位置登录方式也可以取以地点为基础的位置登录以外的以时间为基础位置编码或以距离为基础的位置登录。
(通信保留状态中对连接性确认信号的处理)
在通信中,存在着确认用户连接的连接性的信号。
在通信保留中,相对于上述信号而言,对于来自与移动台连接的移动终端的信号是由移动台,而对于外部网络一方的终端是由网间连接站,分别对来自对方终端的确认信号这类信号进行加工、返回的模拟对应。
相反,移动台相对于连接的终端,移动网络方面的网间连接站相对于外部网络侧的终端,都备有能发送出此各个终端是否连接上的连接性确认信号的功能。
利用上述确认信号,能够进行对终端连接性的确认。当根据这种连接性确认信号不能确认连接性时,就成为中断。一旦中断后,由于切断,就从移动台向网间连接站或是从网间连接站向移动台传送通信结束信号。此时,移动台或网间连接站即同仍在保留状态的一侧进行通信结束处理。
(从通信保留状态到再连接,其一)
移动台探测出通信保留中用户再开始分组发送时,以此分组发送的再开始作为触发,进行保留区间的再连接。作为实现此再连接方法的一个例子是,采用移动台中分组路由选择表的用户侧的设定条件(未释放),按照与移动台发送相同的程序进行到网间连接中继站MSC5的通信设定。由此,用户可不经特别的操作来进行分组的收发。
(从保留状态到再连接,其二)
当网间连接中继站探测出通信保留中的接收用户再开始分组接收时,以此再一次的分组接收作为触发,进行保留区间的再连接。作为实现再连接的方法的例子之一是按照与移动台接收相同的程序,在网间连接站中采用分组路由选择表的和外部网络方面的设定条件(未释放),进行到移动台的通信设定。由此,可以相对外部网络不作特别控制进行分组的收发。
此外,为了进行这种再连接,前提是移动台要更新通信保留状态中的位置登录。
(从通信保留状态到通信结束)
当相对于移动台一方/网间连接站一方的连接性确认信号,于各个终端无应答时,通信即结束。这时从移动台向网间连接站或从网间连接站向移动台传送通信结束信号。这时,移动台一方或网间连接站一方对仍在保留状态一方(移动台一方无应答时为网间连接站一方,网络连接站无应答时为移动台一方)进行通信结束处理。
这样,与移动台连接的终端和外部网络中的终端,在进行分组通信时能有效地利用线路资源。
(实施形式2)
(移动用户~移动用户间的通信)
在实施形式1中说明了移动用户和外部网络间通信的例子,本实施形式将说明移动用户~移动用户间的通信。
图4说明用于进行移动用户~移动用户间通信的网络结构。图4是在图1中省略了网间连接中继站的图,其他方面则有同样的结构。
(移动台收发)
下面据图4说明移动台MS1发送而移动台MS2接收时的通信设定操作。
移动台1通过覆盖范围内无线基地台(例如BTS11),对用户中继局MSC1发送用于开始分组通信的发送信号。用户中继站MSC1分析发送信号,分析和判定接收目的地。当接收目的地为移动用户时,对服务控制装置SCP访问接收目的地是否在覆盖范围LA内,在此LA内,为了判定接收移动用户是在哪个无线电基地台的覆盖范围内,进行寻呼。
为了进行寻呼,用户中继站MSC-1将包含在接受的发送信号中的接收用户的识别符,从发送用户通知服务控制装置SCP,后者根据终接收用户的识别符,参考接收用户的接收登录状态,判定接收用户连接上移动台,再根据移动台的位置登录状态,确定出位置区。然后从收容位置区的无线电基地台群寻呼移动台,将有了移动台应答的无线电基地台作为在覆盖范围内的基地台(例如BTS 31),进行发送移动台MS1~接收移动台MS2间的通信设定。在图4的网络结构中,由于有线路在汇集了各个在覆盖范围内的无线电基地台的用户中继站之间,例如就能设定移动台MS1~无线电基地台BTS11~中继台MSC1~中继台MSC2~无线电基地台BTS31~移动台MS2这样的通信路径。经这样地设定了通信路径以后,就能收发分组。
通过设定了通信路径,在各分组的传送、交换节点(移动台、无线电基地台、各中继站)处生成的分组路由选择表,则如同实施形式1中用图3所作的说明。
(通信设定后的转移)
通信设定后的转移则与实施形式1中所述的相同。在实施形式2中,由于移动台MS1和移动台MS2分别独立移动,转移处理也分别在各移动台MS1和MS2中独立地处理。
下面说明作为本发明特征的控制即保留状态的控制。
(转换为通信保留状态)
移动台MS1或移动台MS2(或者MS1和MS2)监视特定用户的分组流量,当在某个一定时间内不存在一定通信量以上的分组收发时,即决定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这一决定如果是分组的路由选择路径内的节点,则移动台之外的节点(中继站等)也是可以的)。
在决定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后,决定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的节点即向通信保留状态发送触发信号,根据此触发信号,除去用于通信再设定所必须的最少限度的资源,释放网内所有的资源。
用于通信再设定必须的最低限度资源列述于下:
移动台MS1和MS2之中分组路由选择表的和用户的设定条件之外的资源可以释放。
在应用这种资源时,在移动台侧和网间连接站侧,需要再呼/再接收的参数保持功能。或者可把这种保持功能用于服务控制装置SCP。在移动台侧/网间连接站侧,保持存储有上述参数表的情形下,备有再呼/再接收功能,移动台侧/网间连接侧两方需要保持上述的表。为此,在变换到保留状态时,要把进行向保留状态变换判断方面的表,根据具体情形,与对方结合进行变换、传送。
随后,于移动台MS1和移动台MS2监视进行通信保留的各个用户的分组通信再开始。
(通信保留状态中的位置登录)
在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后,移动台MS1与移动台MS2是与实施形式1相同,同样在未作通信设定状态下,在移动后进入新的位置区时,相对于服务控制装置进行最新的位置区登录。
(从通信保留状态到再连接)
移动台MS1或移动台MS2探测出通信保留中的用户的分组发送再开始时,即以此分组发送再开始作为触发进行保留区间的再连接。作为实现此再连接方法的一个例子,是按照与移动台收发相同的程序,采用移动台MS1或移动台MS2中分组路由选择表的和用户侧的设定条件(未释放),进行到对方终端的移动台的通信设定。由此能由各个用户在不作特别的控制下进行分组收发。
此外,为了进行上述再连接,要以移动台MS1和移动台MS2更新通信保留状态中的位置登录为前提。
(从通信保留状态到通信结束)
当各终端对于移动台侧/网间连接侧的连接性确认信号没有应答时,通信即结束。这时从移动台方面到网间连接站方面或是从网间连接站方面到移动台方面传送通信结束信号。此时,移动台或是网间连接站与仍处于保留状态一方(在移动台无应答时为网间连接站而在网间连接站无应答时为移动台)进行通信结束处理。
(对固定的分组网络的适用性)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是就相对于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网中的分组通信作了说明,但在固定分组通信网中也可以设定为通信保留状态进行控制。这时,有关上述位置登录的控制部分即不必要。
如上所述,在分组通信网中,设定为通信保留状态是为了能有效地利用线路资源。下面详细说明这种通信保留状态的控制。
首先在用户确保资源的状态下不作分组收发时,用图5来说明资源的释放。
图5为分组通信网中本发明实施形式的结构图。首先说明,应用此分组通信网时,用户终端1和通信对方终端2之间进行分组收发时的网内结构。
测量部13、13’测量用户终端1收发时和未进行收发时的时间并且将测量出的时间传送给比较部5。测量部13、13’可以设置于构成分组网络内任意区间的网络节点处。但是,在资源释放状态下,需根据确认从用户终端1或是通信对方终端2收发了分组后进行设置。
比较部5具有存储基准时间的功能。此外,比较部5具有根据测量部13或13’送来的数据,将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同预存储的时间进行比较的功能,还具有当未收发分组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后将其通知指示部6的功能。
指示部6具有根据比较部5送来的信息,指示各节点7~10的释放部12进行资源释放的功能。
各节点释放部12具有根据指示部发出的指示,释放其用户利用的网内资源。
此外,指示部6和比较部5可以实现在形成分组路径的节点或网内的其他节点内。
下面在图5结构下的分组通信网中说明有效地进行通信再设定的操作。
测量部13、13’测量各用户的分组收发状态。将其结果送到比较部5。在比较部5,比较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和基准时间,当从测量部13或13’送来的状态中有某个大于基准时间后,则作为超时,从指示部6将资源释放指示发送给各节点7~10的释放部12。接收到这一指示的资源释放部12便释放此节点的资源。
当网内资源完全释放后,随后在要求分组收发时,再一次利用网内空闲的资源进行通信设定。这样,于网内资源完全未释放的状态下,即利用空闲的资源,与进行通信再设定的一般用户相比,这时就容易作通信再设定了,而且也可以新设计成暂时预约资源的状态。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分组通信网结构的一个例子示明于图6中。图6中,除图5的网络功能外尚新设有资源管理部11。
图6中,资源管理部11经常性地监视网内资源的使用率、使用状况、使用用户、用户状态等所谓资源状况。根据这种状况,资源管理部11测量以用户为单位的资源保留状态的时间。
测量部13和13’是对各用户的分组收发进行测量,将有关结果送给比较部5。在比较部5比较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和基准时间,当测量部13或13’送来的状态中有一方大于基准时间后,则作为超时,于资源管理部11中变换控制。
资源管理部11与网内各节点连接,经常监视资源状况。以用户为单位测量资源保留时间,将所测量的时间与基准时间比较,可以根据时间改变资源状态。由于网内具备有具有上述功能的资源管理部,故能有效地分阶段释放资源,进行通信再设定。
当从比较部5变换到控制时,资源管理部11能指示节点7~10,首先将资源置于保留状态。图7中的状态迁移图概示了网内资源的阶段式控制。
资源管理部11和比较部5既可以置于同一节点内也可以置于不同的节点内。在图6的结构中,说明了由管理部11发出测量资源保留时间的指示,而在图5的结构下,也可使比较部5和指示部6具有这样的功能,进行对应于时间的资源状态的管理。
现在由图7的表明利用分组通信网的用户状态的状态迁移图,来说明具有图6所示结构的分组通信网的工作。在以下的描述中,( )内表示图7所示的用户在网内的各种状态。
图7中是利用分组通信,而在未进行通信设定的用户(S31)则在分组网内要求通信设定,进行通信设定(S32)。通信设定因网的结构而异,但通信设定方法则与实施形式无关,在此略去其描述。
现在,当利用网内资源进行通信设定时,也可在一般用户之外设置VIP用户。VIP用户能在网内优先地确保资源进行通信设定,而此资源则不为其他用户所左右,能继续确保到VIP用户解除通信设定时。
在设有VIP用户时,可由一般用户或VIP用户从通信设定状态(S32)改变状态。要是用户是VIP用户,此用户确保的资源作固定地设定(资源固定状态:S33)。要是用户为一般用户,其资源成为分组传送状态(S34)。
在分组传送状态(S34)下没有收发分组时,其用户成为称作无效保留状态(S35)的状态。在此状态继续而继续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情形下的用户成为称作共同保留备用状态(S36)的状态。
测量部13与13’测量此无效保留状态,然后将测量结果送至比较部,比较此无效保留状态的继续时间和基准时间,超过基准时间后,即置于管理部11,作为共同保留备用状态。
成为共同保留备用状态(S36)的用户能给予许多用户共同使用的共同保留资源的使用权。在此状态下,当该用户进行收发要求时,该用户就和一般用户相同能利用释放(空闲)的资源,除此还有利用共同保留资源的权利,能比一般用户更可靠地重新设定线路。
共同保留资源可以预先由网络保持一定的数量,根据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资源使用状况可按下各例所示情况增减。
(例1)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用户增加时,增加共同资源。
(例2)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用户释放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资源时,减少共同资源。
(例3)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用户应用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资源而成为分组传送状态时,减少共同资源。
在把共同资源分为两个以上等级时,可通过根据用户的优先度进行共同资源使用许可,而在资源紧迫的状态下,可在备用状态的用户之间进一步设置价差。
再有,例如基本上或完全不进行通信的用户也可连资源管理都不进行。将备用资源全部释放,而在有了分组传送要求时,和新来的用户相同,通过从空闲的资源确保资源,缩小共同保留资源的冗余保留量。
要是对用户的要求准备了充分的资源时,网络事业部门也可以简化资源管理,跳过备用状态,从无效保留状态直接变换到资源释放状态。
作为从无效保留状态(CS35)直接进到资源释放状态(S37)的路径,示明于图7中。
资源释放状态(S37)如前所述,是从无效保留状态(S35)直接地,或是从共同保留备用状态(S36),变换到超越基准时间时的状态。网内资源完全释放成为以后任何用户都能利用的空间资源。然后,当有收发要求时,与新来的用户相同,再一次利用网内的空闲资源而重布路径。
在此必须考虑的是,收发分组的用户增加后,网内资源混杂时的资源分配方法。
图8示明某个网内的资源逐渐混杂时的状态。图4中示明将共同资源分为两级(级A与级B)时的控制例。
图8A示明存在空闲资源时,在此,当一般用户利用网内资源进行通信设定时,基本上是使用网内的空闲资源。在图8A的情形,共同保留备用状态的用户可以利用空闲资源、共同保留备用资源中的任何一种进行通信设定。
图8B与图8C示明没有空闲资源,而且共同保留资源量在共同保留用户返回到分组传送状态下却具有无障碍程度余裕量的情形(图8B是相对于级A与级B的共同保留用户有余裕的情形,图8C是只相对于级A的共同保留用户有余裕的情形。在图8B与8C中,一般的用户成为忙状态。
在图8B中,级A的用户能使用级A的共同保留资源,级B的用户能使用级A和级B的共同保留资源。在图C之中,级A的用户成为忙状态,但级B的用户允许确保来自共同保留资源的资源。
根据图8C,利用网内资源的用户更加增多,如图8D那样,一般用户和共同保留用户则处于完全使用资源的状态,在用户再次提出分组收发要求时,这种用户不论是一般的还是共同使用的,到网内资源能够是空闲之前成为“忙状态”,而当改变到网内资源空闲形成之时,就可利用网内资源进行分组收发。
当成了图8D那样完全的“忙状态”的状态时,从利用分组的用户来看,可知是暂时地释放了资源(通信设定解除)。
希望有能收发分组的环境的用户常常成为VIP用户的适用领域。
这样,在分组通信网中,对于具有通信资源保留状态的控制,也可以适用于移动通信网中的分组通信(移动分组通信网)。这种例子用图9说明。作为移动通信网的特征是,至少有一方的用户的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下面以这一特征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9的移动分组通信网中,共同保留备用状态(参看图7的S36)的用户移向其他场所,下面就必须重新进行通信设定,也即在移动目的地必须再确保的资源的情形进行说明。这时,要使移动目的地所确保的资源即使是在移动目的地也能使用。
在图9所示的移动通信分组网中,加上图6所示的分组通信网的结构,即使在用户已移到其他小区中时,也需要能用于管理资源的结构。资源的管理由资源管理部142和资源管理部243进行。
在图9中,用户终端41由现在的区域144小区(未图示)移到区域254的小区(未图示)时,用户终端41将移动到区域245小区的情形传送给管理着区域245的资源管理部243(S52)。这例如是从构成小区的基地台(未图示)经服务控制装置(SCP:未图示),相对于资源管理部243所在的网内节点进行。资源管理部243连接着管理着区域144资源管理部142。因此,资源管理部243能把有关用户终端41’的信息从资源管理部122传送出(S53),并将此信息写入(S54)。再有,资源部管理243根据用户的信息确保网内的资源(S55)。资源管理部1、2释放区域中为已不存在的用户所确保的资源,并删除其用户信息(S56)。通过使用网内具有上述功能,可确定释放资源的区间。
以上所述的全部功能可设置于任意的节点。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有效地利用移动分组通信网内的资源。
图10例示将图5或图6中的固定分组通信网同分组通信网(包含上述的移动通信网)相连接的通信。此时,与其他网络的连接部分的节点4成为测量部13’所在的节点。
测量部13、13’于用户终端1测量分组的收发时间、未收发时间和分组的字节数,将测出的时间送往比较部5。比较部5预存储有基准时间,将其与分组未收发的时间比较。当此未收发时间超过基准时间,即将此情形通知资源管理部11。资源管理部11根据此送来的信息、指示于各节点释放资源。各节点7、8、9、10即根据此指示释放其用户所利用的网内资源
(通信设定)
有关网内通信设定的程序由于可以采用通常的设定程序,故略去其说明。用户进行了通信设定即成为通信设定状态。图6中给出了从用户终端到通信对方终端的通信路径(1~3~7~8~9~10~4~2),经常成为能收发分组的状态(但是,接着是不收发分组的状态)。
(变换为通信保留状态)
网内的测量部13或13’测量用户的分组通信的服务状况,将有关数据发送给比较部5。
比较部5比较测量部13送来的分组未收发时间和基准时间。基准时间是预定的固定值例如为“10分钟”,预存储于比较部5中。当用户的分组未收发时间超过此基准时间10分钟,比较部5即将此结果通知资源管理部11。
在将网内资源分阶段释放时,资源管理部11预先监视网内资源的状态,当得知对某个用户确保的网内资源给出有释放指示后,即将此资源状态变换为共同备用状态。在此状态下当上述用户要求收发分组时,能使用网内的空闲资源或用户确保的共同资源进行通信设定。当此用户不继续分组收发时,在变换到备用状态10分钟后,资源管理部11便完全释放此资源。反复进行以上操作,就能有效地利用网内资源。在不进行资源的分阶段管理时,即按图5的结构进行资源的释放。
下面据图11详细说明移动网用户的无效保留状态中网内资源的控制程序。
(网络结构)
图11表明移动网络的分组通信网。在图11中,DTP为用户的分组通信终端71,ADP为连接适配器72,MS为移动台73,BS为无线电基地台74、75,MSC为交换台76~80,SCP为服务控制装置86。本发明的移动分组通信网是在既有的移动分组通信网中加入测量部82、83、84、85和比较与指示部87作为此网中所没有的新节点。
基地台BS174相对于小区(所谓小区即无线电区域)120,基地台BS275相对于小区221提供无线电通路。交换台MSC176,MSC277收容基地台BS74、BS75。
交换台MSC378、MSC479对MSC176和MSC277集中的信息进行中继。交换台MSC580、MSC681具有与外部网络的网间连接功能。各交换台MSC在进行信息交换功能这一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装置,但是根据网内的配置位置,可用作为用户系统、中继系统、网间连接系统交换站。
基地台能收容、汇集多个移动台,用户系统交换站能收容、汇集多个基地台,中继系统交换站能收容、汇集多个用户系统交换站,网间连接系统交换站能收容、汇集多个中继系统交换站。此外,用户系统交换站能汇集任意的基地台。
服务控制装置SCP86存储用于服务控制的用户信息与移动台的位置信息等。在服务控制装置SCP内包括有资源管理部。资源管理部相对于各用户集中当前服务中所用资源状况的信息。
测量部81~84以及比较和指示部87的功能与有关固定分组通信网中图5所示的相同。
(通信设定)
网内的通信设定程序与前述的相同。通过这项设定,在图11中,确立了从用户终端到其他固定网、移动网的通信路径,成为任何时候可以进行分组收发的状态。
在此假定,由终端DTE~连接适配器ADP~移动台MS~测量部1~基地台BS1~交换台MSC1~交换台MSC3~交换台MSC5~测量部2~其他固定网与移动网(71~72~73~82~74~76~78~80~84~88)的路径进行通信。
(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
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的程序与实施例1情形中的完全相同。网内的测量部1或2(12或14)测量用户分组通信量的状况。
在此,当用户继续其无效保留状态时,比较部87根据测量部1或2(82或84)送来的数据,相对于此用户比较未进行分组收发的时间和基准时间。根据这一结果,由指示部考虑优先程度,对网内的各节点(74、76、78、80)发出变换用户的确保网内资源状态的指示(相当于图2中资源管理部11的功能)。据此变换到备用状态,进而到释放状态。当此用户有了分组发送要求时,则根据具体情形重布线路。
在此,移动网的分组通信与固定网的有很大不同,由于用户终端移动所引起的转移,会改变通信路径。
(转移后的通信保留状态)
当用户按无效保留状态原样地移至其他区中时,例如在图11中,用户终端从单元120移到单元221。假定把此时进行设定的通信路径作为极端的例子取作为终端DTE~连接适配器ADP~移动台MS~测量部3~基地台BS2~交换台MSC2~交换台MSC4~交换台MSC6~测量部4~其他固定网和移动网(71’~72’~73’~83~75~77~79~81~85~89)。自然,本网内的节点结构和外部网的连接关系,根据移动用户的移动量的多少,变更限于必要的通信路径、节点。
在分组的传送状态和无效保留状态下,通过通常的转移处理,进行通信的资源确保与设定,而在备用状态下,则按以下所述,继续保持资源管理状态(但当进行前述的共同保留管资源管理时,略去节点的资源管理状态的继续)。
将以服务管理装置86中管理的用户信息为基础的资源备用要求,传送给包含有转移目的地新的通信设定的各个节点(75,77,79,81),确保移动目的地节点中移动用户的资源。
同时,释放移动源备用的资源。即便如此,在各节点(75,77,79,81)处仍有不能确保满足其用户所具条件的资源时,这时的对策有:
1.将移动目的地的移动用户的级别下调,以求确保资源。
2.到移动目的地的节点处形成充分空闲的资源时,作为期望的备用资源,以求确保能确保的状态时的资源。
3.将以上两种情形结合,根据能够确保的份额顺次地作为备用,把不充分的作为期望备有。
4.最后求得必需的资源量。
根据上述步骤,能在力图有效利用网内的资源同时,提供能伴随用户移动所致通信路径的变更的资源管理。
下面详细说明前述的由基准时间确定的控制。
例如在图5结构下的操作中,将测量部13和13’测出的未发送分组的时间数据送给比较部5,在比较部5,比较基准时间和未发送分组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后,即将超时结果通知指示部6。指示部6对各节点7~10的资源释放部12发送指示,指示相对其用户释放资源。各节点的释放部12释放相对于所指示的用户的资源。所释放的网络资源也可以为其他用户所用。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的资源。所释放的网络资源,用户在开始分组通信时又可获得。
[基准时间的确定]
在此,例如就图5中比较部5对用于比较的基准时间进行说明。在确定比较部5所用的基准时间时,可以考虑以下的方法。
(1)对所有用户使用统一的固定值。
(2)使用对各个用户设定的固定值。
(3)从用户预先确定的几个固定值中指定一个。
(4)对应于利用通信的频度,为各个用户设定可变值。
(5)根据网内资源的利用率,对所有用户于网内判断设定统一的可变值。
下面详细说明有关这些基准时间的设定。
(统一固定值)
对基准时间于所有用户中使用统一的固定值时,例如可于图5的比较部中存储此固定值进行使用。
(对各个用户设定的固定值)
相对于基准时间,实施采用对各个用户设定的固定值的分组通信网结构的例子,示于图12。
图12中对各用户确定的基准时间进行登录,存储这些基准时间,按照需要表示出能参考这些基准时间的分组通信网。
图12中除图5的网能功能外还新设有登录部14和存储部11。登录部14具有把各个用户所确定的基准时间于存储部11中登录、变更、消除的功能。存储部12具有存储这些基准时间的功能。
存储部11同比较部5连接。比较部5可根据需要新设参考这些基准时间的功能。通过使网内具有上述功能,能对各用户设定固定的基准时间。存储部11和登录部14最好与比较部5在同一节点中。
现在说明图12中的操作。测量部13、13’所测出的特定用户未进行分组发送的时间,根据各用户从存储部11所存储的基准时间读出相对于特定用户的基准时间,于比较部中比较。以后的操作与图5中所说明的操作相同。
(从几个固定值中指定)
从几个固定值中指定基准时间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示明于图13中。图13中对图12的内容进行了增补,表示为能由用户指定基准时间,改写所存储的基准时间的分组通信网。
图13中,用户终端1从预定的几个基准时间中指定一个,比较部5或是存储部11新设有能改写所存储的基准时间的功能。通过使网内具有这种功能,可对各用户设定可变的基准时间。
下面说明图13中的操作。图13中,使用用户终端1的用户从登录部14能在存储部11中设定的基准时间之中指定一个。指定的结果可通知存储部11或比较部5。当通知存储部11时,有必要从存储部11将所选择的基准时间通知比较部5。应用指定的基准时间的操作与前述的操作相同。
(对应于利用频度的可变值)
相对于基准时间,采用对应于利用频度的可变值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示明于图14。
图14中表明,测量各用户利用分组通信的频度,能用这种频度对各用户计算基准时间的分组通信网。
图14中除图5的网络功能外新增设有计算部18。测量部13和13’除能测量各用户收发分组和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外,还新设有可测量收发的分组的字节数的功能。测量部13和13’与计算部418连接,具有将所测量的数据输送给计算部18的功能。计算部18具有能利用输送来的数据对各个用户计算基准时间的功能。此外,计算部18同比较部5相连接而具有将测量出的数据送给比较部5的功能。通过在网内具有这样一些功能,能对各用户设定可变的基准时间。计算部18最好与比较部5等在同一节点中。
下面说明图14结构中的操作。测量部13、13’将测量出的时间(收发时间、未收发时间)以及所发送的字节数通知计算部18。计算部18根据上述数据对各用户算出利用频度(例如利用时间的比率和收发的数据量等),以此为根据,相对于利用频度高的用户进行使基准时间加长等的基准时间的设定。将这一基准时间送至比较部5,在比较部5中比较来自测量部的未收发的时间。以后的操作与前述的结构相同。
(根据资源利用率的统一的可变值)
根据资源利用率的统一的可变值用于基准时间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示明于图15中。
图15表明,能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率,根据此利用率来设定基准时间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
图15中除具有图5的网络功能外,新增有监视部15和设定部16。监视部15与网内各资源连接,具有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率的功能。监视部15还同设定部16连接,具有将监视得到的数据发送给设定部16的功能。设定部16具有利用发送来的数据来设定基准时间的功能。此外,设定部16还同比较部5连接,具有将测量出的数据发送给比较部5的功能。通过使网内具有这样的功能,能设定统一的可变的基准时间。监视部15与设定部16最好和比较部5等在同一节点中。
下面说明图15结构中的操作。监视部15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率。当此利用率高,就统一地缩短基准时间,控制成快速地释放资源。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内的全部资源。
此时,如上所述,也可考虑各用户的利用频度,使统一的基准时间的控制同各用户的基准时间的控制相结合地进行。此外,用户也可控制地设定释放的基准时间,而将用户所设定的时间控制成不能是可变的。
此外,在图6、图7、图8A~图8D所说明的释放状态中,能把所述的基准时间控制用在具有多种状态场合下所用的基准时间上,这对于具备本领域一般知识的人是可以理解的。
[资源释放区间]
以下说明释放资源的区间。资源的释放既可把整个区间作为对象,也可把任意区间作为对象。决定释放资源的区间有若干种方法:
(1)按预定的任意顺序和时刻逐一释放网内各资源。
(2)根据网内资源利用率,判断和设定释放顺序与时刻。
下面说明这种释放对象的区间的设定。
(按预定的任意顺序和时刻释放资源)
图16示明实现上述释放形式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
图16表明能进行按任意顺序和时刻释放网内各资源的分组通信网。
图16中除具有图5中的网络功能外,新设有控制部17。控制部17和部5连接。
比较部5具有将未收发分组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的信息传送给控制部17的功能。控制部17具有控制释放网内资源的顺序和时刻的功能。指示部6具有根据发送的顺序指示节点7~10的释放部12释放资源的功能。通过使网内具有这类功能,可以确定释放资源的区间。此外,也可使指示部6具有上述控制部17的功能。
现在说明图16结构中的操作。由测量部13、13’测量用户终端1和通信对方终端2的分组通信,于比较部5所进行的和基准时间比较的操作与前述的相同。当未收发分组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比较部5即将超时信号输送给控制部17。控制部17确定释放区间的资源的步骤,将释放步骤和时刻通知指示部6。这一通知可以顺次传送或集中传送,根据传送来的信息,由指示部6将释放的指示顺次传送给顺次的各节点的释放部。
通过上述操作,例如能够从具有已知利用频度高的节点的区间来释放资源,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
(根据资源的利用率,设定释放顺序与时刻)
实现上述目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示明于图17。
图17中所具的结构综合了图16所示的分组通信网的结构和图15所示的分组通信网结构。
图17中,监视部15与网内各资源连接,具有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率的功能。此外,监视部15还与设定部16连接,具有将监视得到的数据发送给设定部16的功能。设定部16新增有应用发送来的数据设定指示释放的顺序和时刻的功能。设定部16与控制部17连接,还具有将指示释放的顺序和时刻发送给控制部17的功能。控制部17具有按照发送的顺序和时刻,控制资源释放的指示的功能。再有,控制部16同指示部6连接,还具有将释放资源的顺序和时刻发送给指示部6的功能。通过使网内具有上述功能,可以确定释放资源的区间。
下面说明图17的操作。图17中,在用户终端1和通信对方终端2之间进行分组通信。监视部15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状况。在此,当测量部13、13’所测得的未进行收发分组的时间超过设定部16所设定的基准时间时,就从比较部5将超时信号发送给控制部17。控制部17按照设定部16设定的释放顺序和时刻,对指示部16作指示,由释放部12释放网络的资源。
[资源的释放]
下面说明分别释放一个资源内的各个部分。资源内各部分的释放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释放一个资源的整体为对象。
(2)按分别的时刻释放一个资源内的各部分。下面对此作详细说明。
(以释放资源全体为对象)
实现释放用于设定分组回路所需资源全体的分组通信网例子示明于图18。
图18表明以释放一个资源全部为对象时某个网内的资源。根据指示部6指示释放的释放部12直接释放资源的各个部分17~19。
(分别定时地释放资源内的各部分)
将用于设定分组回路所需的各部分分别定时释放的分组通信网的例子示明于图19。
图19表明按分别的时刻释放各部分时某个网内的资源时,能够控制按部分单位释放资源的顺序和时刻的分组通信网。
图19除备有图18的网络功能外还设有资源内控制部20。资源内控制部20与指示部6、释放部7连接。指示部6指示资源内控制部20释放资源。资源内控制部20控制释放网内资源各部分的顺序和时刻,具有向释放部12发送释放顺序与时刻的功能。释放部12根据上述指示释放资源的各部分17~19。通过使网内具有这样的功能,能按分别的时刻释放一个资源内的各部分。
采用以上方法,能分别释放一个资源内的各个部分。
通过将以上所述的基准时间的测定、释放顺序、释放区间等控制加以组合,就能细致地管理网内资源,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图20,作为整体,说明了固定网用户利用网内资源时网内资源的控制。
(网络结构)
图20表明了固定分组通信网的结构。
图20中,用户终端1和在其他固定网或移动网的通信对方终端2之间进行分组收发。
现说明图20中各部的功能。用户终端1具有从预定的几个基准时间中指定一个,改写比较部5或存储部12中所存储的基准时间的功能。
测量部13、13’具有测量用户终端1收发分组的时间、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分组的字节数,和将所测时间输送给比较部5或计算部13的功能。
比较部5具有存储基准时间、将未收发分组的时间与基准时间比较、而当未收发分组对时间超越基准时间即通知指示部6的功能。指示部6具有根据输送来的信息,指示释放部12释放资源的功能。释放部12具有根据指示释放相应用户所利用的网内资源8的功能。登录部14具有将基准时间于存储部中登录、变更和消除的功能。存储部11具有具体确定基准时间发送给比较部5的功能。监视部15具有测定资源利用率的功能和把测定的数据发送给设定部16的功能。
设定部16具有应用输送来的数据设定基准时间和设定释放网内资源的时刻的功能,同时具有将测量出的数据输送给控制部17的功能。控制部17具有应用输送来的数据算出基准时间的功能和把测量出的数据输送给比较部5的功能。控制部17还具有按照所得数据控制释放网内资源顺序和时刻的功能。资源内控制部20则具有控制释放网内资源各部分的顺序和时刻,并将此释放顺序和时刻输送给释放部7的功能。
(通信设定)
有关网内的通信设定程序由于是通常的通信设定,在此略去其说明。用户进行通信设定即成为通信设定状态。图20中形成有从用户终端1到通信对方终端2的通信路径(1~3~8~4~2),成为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分组收发的状态(但是,接着便是不收发分组的状态)。
(变换到通信保留状态)
网内测量部13、13’测量用户分组通信通信量的状况,将此数据输送给比较部5和计算部13。
比较部5比较从测量部13送来的未收发分组时间和基准时间。基准时间按预定的固定值“十分钟”预存储于比较部5中。在此,即使设定有以用户为单位的固定值,比较部5可由存储部10参考此用户的基准时间写入。此外,用户本身设定基准时间时,则由用户终端1直接与比较部5连接,设定基准时间。
此外,当以用户为单位于网内设定可变的基准时间时,使用由计算部18确定的基准时间。又,当所有用户统一地于网内设定可变的基准时间时,则使用由设定部11根据监视部15的数据所确定的基准时间。
当用户的未收发分组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时,比较部5即将此信息通知指示部。
指示部6指示释放部12释放网内资源。在此是把网内资源的各部分28-1、28-2一齐释放的,但要是这时把网内资源的各部分按各别的顺序和时刻释放时,则把释放指示发送给资源内控制部20。资源内控制部20即按照释放顺序与时刻将信号发送给释放部20。这里可将上述顺序与定时预设成固定值或可根据网内资源利用率于网内进行判断设定。
在此可以进行控制对网内资源释放的程度分阶段地释放。资源监视部15预先监视网内资源的状态,当获知有指示释放某用户确保的网内资源时,即将此资源状态作为共同备用状态(通信开始时优先分配源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当上述用户要求进行分组收发时,能使用网内的空闲资源或用户确保的共同备用资源来进行通信设定,接着,当此用户不进行分组收发,而备用状态的时间超过基准时间时,资源监视部15就完全释放该资源。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就能有效地利用网内资源。
图20中虽然是就固定分组通信网进行说明,但这种网络的资源控制也可用于前述移动通信中的分组通信。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本发明,能有效地利用分组通信网的资源,从而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具体地说,在长时间通信设定下无分组收发的用户,至其再次开始通信时能将网内资源暂时释放。这样,由于其他用户能有效地利用释放的资源,就可给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
此外,当通信保留用户再次开始通信时,由于可不伴随用户的操作再次进行网内的通信设定,就不会降低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通过分组进行数据通信的用户,实际上为用户进行数据通信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能提供必要的通信速度,同时能把网内的资源分配给更多的用户而可以提供经济的通信服务。
本发明也适用于移动无线电式的分组通信。移动通信中的分组通信,需要进行伴随位置控制的控制。至于通信中的呼叫则进行转移处理,跟踪移动的处理。实际上在不进行通信期间,可以排除无跟踪需要时的处理。

Claims (42)

1.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它包括有:
通信设定确立后,监视用户通信量的监视装置;
在满足规定的监视条件时,使用户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保留状态的保留状态设定装置;
在通信保留状态开始分组通信时,返回到通信状态的状态返回装置。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通信保留状态是指释放用户连接的某个区间中传送路径和中继节点的资源,使此区间内资源能为其他用户使用的状态。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从通信状态到通信保留状态的前述监视条件是指在基准时间内没有用户的分组收发的条件。
4.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
前述监视装置具有测量各用户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并将所测出的时间发送出的装置;
前述保留状态设定装置具有:接收发送出的上述测量时间,将此测量时间与预定的基准时间比较,而当此测量时间超过基准时间时,能获知此信息的装置;在获知超越基准时间的信息时,发出释放分配给用户的资源的指示的装置;以及根据上述释放指示,释放分配给用户的资源的装置。
5.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上述释放资源的装置可对应于时间改变资源状态。
6.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在上述对应于时间改变资源状态时,保留状态的用户具有优先分配的状态。
7.权利要求4~6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保留状态设定装置还具有改变基准时间的装置。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上述改变基准时间的装置具有:
对为各个用户确定的时间进行登录、存储的存储装置;以及
参考对应于各个用户存储于前述存储装置中的基准时间的装置。
9.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改变基准时间的装置包括由用户指定基准时间的装置。
10.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改变基准时间的装置包括:
测量各用户利用通信的频度的装置,以及根据此频度计算和设定基准时间的装置。
11.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变更基准时间的装置包括:经常性地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率的装置和根据此利用率设定基准时间的装置。
12.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释放资源的装置还包括对各个用户确保的资源释放顺序和时刻进行控制的释放控制装置。
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上述释放控制装置按预定的顺序和时刻进行释放的控制。
14.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通信保留状态中,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处的节点具有相对于来自通信状态一方的连接确认,模拟地返送表明已连接上的信号的连接确认装置。
15.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通信保留状态下,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处的节点具有相对于通信状态一方发送出确认已连接的连接确认信号的装置。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端点的节点具有:在发出前述连接确认信号而不能确认连接时,进行通信结束的装置。
17.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从通信保留状态返回到通信状态的装置采用通常的收发程序。
18.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在变换到所述保留状态时,将用于返回的路由选择表存储于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的端点节点中。
19.权利要求1~18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前述分组通信网是移动网。
20.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通信保留状态下,移动台的位置登录是与通常的待接收状态同样地进行。
21.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分组通信网,特征在于,其中此分组通信网还包括:传送用户移动信息的装置、将有关用户的信息转移到管理移动目的地信息的装置中的装置、根据有关用户的信息确保网内资源的装置、将在管理中成为不必要的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予以删除的装置以及释放移动源资源的装置。
22.分组通信网中的资源管理方法,特征在于,此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监视通信设定确立后用户通信量的步骤;
满足规定的监视条件时,通过使用户的通信状态为通信保留状态而将分配给用户的资源中至少一部分释放的步骤;以及
在通信保留状态下当开始分组通信时返回到通信状态的步骤。
23.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通信保留状态是指释放用户连接的某个区间中传送路径和中继节点的资源,使此区间内资源能为其他用户使用的状态。
24.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从通信状态到通信保留状态的前述监视条件是指在基准时间内没有用户的分组收发的条件。
25.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
前述监视步骤包括测量各用户未收发分组的时间并将所测出的时间发送出的步骤;
前述保留状态设定步骤包括:接收发送出的上述测量时间,将此测量时间与预定的基准时间比较,而当此测量时间超过基准时间时,能获知此信息的步骤;在获知超越基准时间的信息时,发出释放分配给用户的资源的指示的步骤;以及根据上述释放的指示,释放分配给用户的资源的装置。
26.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上述释放资源的步骤可对应于时间改变资源状态。
27.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上述对应于时间改变资源状态时,保留状态的用户具有优先分配的状态。
28.权利要求25~27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前述保留状态设定步骤还包括改变基准时间的步骤。
29.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上述改变基准时间的步骤包括:
对为各个用户确定的时间进行登录、存储的存储步骤;以及
参考各个用户存储于前述存储装置中的基准时间的步骤。
30.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前述改变基准时间的步骤包括由用户指定基准时间的步骤。
31.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前述改变基准时间的步骤包括:测量各用户利用通信的频度的步骤,以及根据此频度计算和设定基准时间的步骤。
32.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前述改变基准时间的步骤包括:经常性地监视网内资源利用率的步骤和根据此利用率设定基准时间的步骤。
33.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释放资源的步骤还包括对各个用户确保的资源释放顺序和时刻进行控制的释放放控制步骤。
34.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上述释放控制步骤按预定的顺序和时刻进行释放的控制。
35.权利要求23~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通信保留状态中,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处的节点具有相对来自通信状态一方的连接确认,模拟地返回表明已连接上的信号的连接确认步骤。
36.权利要求23~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通信保留状态下,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处的节点具有相对于通信状态一方发送出确认已连接的连接确认信号的步骤。
37.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前述端点的接点能在发出前述连接确认信号而不能确认连接时使通信结束。
38.权利要求22~3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从通信保留状态返回到通信状态的步骤采用通常的收发程序。
39.权利要求22~3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在变换到所述保留状态时,将用于返回的路由选择表存储于通信保留状态区间端点节点中。
40.权利要求22~39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前述分组通信网是移动网。
41.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通信保留状态下,移动台的位置登录是与通常的待接收状态同样地进行。
42.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其中此方法还包括:传送用户移动信息的步骤、应用移动目的地信息管理有关用户的信息的步骤、根据有关用户的信息确保网内资源的步骤、将在管理中成为不必要的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予以删除的步骤以及释放移动源资源的步骤。
CNB988016419A 1997-10-30 1998-10-30 分组通信网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75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9205/1997 1997-10-30
JP29920597 1997-10-30
JP299205/97 1997-10-30
JP304764/97 1997-11-06
JP30476597 1997-11-06
JP30476497 1997-11-06
JP304765/97 1997-11-06
JP304765/1997 1997-11-06
JP304764/1997 1997-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3627A true CN1243627A (zh) 2000-02-02
CN1137562C CN1137562C (zh) 2004-02-04

Family

ID=27338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80164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7562C (zh) 1997-10-30 1998-10-30 分组通信网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310859B1 (zh)
EP (1) EP0987858B1 (zh)
JP (1) JP3743521B2 (zh)
KR (1) KR100330157B1 (zh)
CN (1) CN1137562C (zh)
CA (1) CA2276732C (zh)
DE (1) DE69828278T2 (zh)
WO (1) WO199902379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8100B (zh) * 2008-04-24 2013-04-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基站收纳服务器
CN101803411B (zh) * 2007-09-21 2013-09-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1332A (en) 1997-06-20 2000-11-21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Protocol conversion and bandwidth reduction technique providing multiple nB+D ISDN basic rate interface links over a wireles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542481B2 (en) 1998-06-01 2003-04-01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using session queues
US6081536A (en) * 1997-06-20 2000-06-27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to transmit a wireless protocol across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radio link
US7936728B2 (en) 1997-12-17 2011-05-03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timing of synchronization messages over a reverse link of a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222832B1 (en) 1998-06-01 2001-04-24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Fast Acquisition of traffic channels for a highly variable data rate reverse link of a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94791B2 (en) 1997-12-17 2008-07-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ulti-detection of heartbeat to reduce error probability
US9525923B2 (en) 1997-12-17 2016-12-20 Intel Corporation Multi-detection of heartbeat to reduce error probability
US7773566B2 (en) 1998-06-01 2010-08-10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timing of synchronization messages over a reverse link of a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34980B2 (en) 1998-06-01 2012-03-13 Ipr Licensing, Inc. Transmittal of heartbeat signal at a lower level than heartbeat request
GB9913092D0 (en) * 1999-06-04 1999-08-04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A network element
KR100317261B1 (ko) * 1999-07-02 2001-12-22 서평원 능동적 무선 접속 베어러 제어 방법
US6526034B1 (en) 1999-09-21 2003-02-25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ual mode subscriber unit for short range, high rate and long range, lower rate data communications
GB2357665B (en) * 1999-12-22 2003-11-26 Motorola Ltd Packet routing to a mobile station
AU3673001A (en) 2000-02-07 2001-08-14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Minimal maintenance link to support synchronization
US20010036834A1 (en) * 2000-03-03 2001-11-01 Subir Das Supporting fast intra-domain handoffs and paging in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EP1148689B1 (en) * 2000-04-18 2006-06-14 Motorola, Inc. Downloading web pages
JP3466998B2 (ja) * 2000-07-06 2003-11-1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711790B1 (en) * 2000-08-24 2010-05-04 Foundry Networks, Inc. Securing an accessible computer system
US7571238B1 (en) * 2000-10-18 2009-08-0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uthoriz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US8155096B1 (en) 2000-12-01 2012-04-10 Ipr Licensing Inc. Antenna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6954448B2 (en) 2001-02-01 2005-10-11 Ipr Licensing, Inc. Alternate channel for carrying selected message types
US7551663B1 (en) 2001-02-01 2009-06-23 Ipr Licensing, Inc. Use of correlation combination to achieve channel detection
US20020107795A1 (en) * 2001-02-02 2002-08-08 Brian Minear Appl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billing system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6574928B2 (en) 2001-03-06 2003-06-10 Steelcas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External utilities manager for post and beam furniture systems
KR100665077B1 (ko) 2001-06-13 2007-01-09 탄티비 커뮤니케이션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하트비트 요구보다 낮은 레벨로의 하트비트 신호의 전송
US7023803B2 (en) * 2001-09-28 2006-04-0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selectably controlling packet data flow in a packet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17924B2 (en) * 2002-01-08 2004-04-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hold mode
US7739385B1 (en) * 2003-06-16 2010-06-15 Cisco Technology, Inc. Explicit locking of resources in devices accessible on a network
US8296361B1 (en) * 2004-01-08 2012-10-2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conference resources
RU2006132723A (ru) * 2004-02-13 2008-03-20 Мацусита Электрик Индастриал Ко., Лтд. (Jp) Управление сигнализацией в сети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JP4474215B2 (ja) * 2004-06-29 2010-06-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動作制御方法
US8077635B2 (en) * 2005-01-28 2011-12-1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erving facility resources for a conference
CN100474846C (zh) * 2005-11-02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s业务永久在线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KR20070061407A (ko) * 2005-12-08 2007-06-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휴대인터넷 시스템의 핸드오버 재설정 방법
US8705558B2 (en) * 2006-06-01 2014-04-22 Cisco Technology, Inc. Swapping bandwidth reservations
ES2685443T3 (es) * 2006-11-02 2018-10-09 Voip-Pal.Com, Inc. Producir mensajes de enrutamiento para comunicaciones de voz sobre IP
BRPI0719682B1 (pt) 2006-11-29 2020-11-24 Voip-Pal.Com, Inc. Interceptando comunicaqoes de voz via ip e outras comunicaqoes de dados
WO2008116296A1 (en) 2007-03-26 2008-10-02 Digifon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 Emergency assistance calling for voice over ip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400961B1 (en) 2007-08-27 2013-03-19 Qurio Holdings, Inc. Wireless multimedia brokerage service for real time content provisioning
US8261307B1 (en) 2007-10-25 2012-09-04 Qurio Holdings, Inc. Wireless multimedia content brokerage service for real time selective content provisioning
EP2311292B1 (en) 2008-07-28 2020-12-16 Voip-Pal.Com, Inc. Mobile gateway
CA2812174C (en) 2009-09-17 2018-05-15 Digifonica (International) Limited Uninterrupted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transmissions during endpoint changes
EP2732671A1 (en) * 2011-07-14 2014-05-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activation of dedicated bearers
US8885651B2 (en) * 2011-08-29 2014-11-1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leasing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JP2013051561A (ja) * 2011-08-31 2013-03-14 Sharp Corp 基地局、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5678B2 (ja) * 1988-10-11 1998-03-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US5357513A (en) * 1990-12-06 1994-10-18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Transmission power level adjustment in radio telephony
JPH05191457A (ja) * 1992-01-14 1993-07-30 Fujitsu Ltd 無使用資源解放方式
JPH0614050A (ja) * 1992-03-18 1994-01-21 Fujitsu Ltd Atm網における呼切断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を行う交換機
US5452295A (en) * 1992-03-18 1995-09-19 Fujitsu Limited Call disconnection method and exchange executing the same in ATM network
JP3250129B2 (ja) * 1994-07-29 2002-01-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サービス無中断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US5518042A (en) * 1994-09-16 1996-05-21 Huyck Licensco, Inc.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additional cross machine direction locator and fiber supporting yarns
US6236655B1 (en) * 1995-07-19 2001-05-22 Fujitsu Network Communications, Inc. Port and link identification
JP3444068B2 (ja) * 1995-12-21 2003-09-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移動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JPH1032585A (ja) * 1996-07-18 1998-02-03 Nec Corp Atmスイッチ制御方式
JPH10164069A (ja) * 1996-11-26 1998-06-1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ネクション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US6011845A (en) * 1997-12-29 2000-01-04 Us Wes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wo-way call holding using an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3411B (zh) * 2007-09-21 2013-09-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
CN101568100B (zh) * 2008-04-24 2013-04-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基站收纳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310859B1 (en) 2001-10-30
DE69828278D1 (de) 2005-01-27
WO1999023793A1 (fr) 1999-05-14
DE69828278T2 (de) 2005-12-08
KR100330157B1 (ko) 2002-03-28
CN1137562C (zh) 2004-02-04
EP0987858B1 (en) 2004-12-22
KR20000069784A (ko) 2000-11-25
CA2276732C (en) 2007-01-16
EP0987858A1 (en) 2000-03-22
JP3743521B2 (ja) 2006-02-08
CA2276732A1 (en) 1999-05-14
EP0987858A4 (en) 2003-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562C (zh) 分组通信网
CN1154261C (zh) 帧同步电路
CN1299517C (zh) 无线装置以及无线装置的切换控制方法
CN1192664C (zh) 用于控制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方法和系统以及无线电网络控制器
CN1281093C (zh) 准入控制方法以及准入控制装置
CN1582054A (zh) 多无线接入技术蜂窝电话网络中公共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CN1898984A (zh) 无线局域网和蜂窝通信系统之间的切换
CN1416658A (zh) 在混合gsm/cdma网络中用于切换的基站同步
CN1615635A (zh) 移动节点,路由器,服务器和根据ip版本6(ipv6)协议的移动通信的方法
CN1350378A (zh) 管理主站驱动时分双工无线网络内功率消耗的系统和方法
CN1613210A (zh) 适用于发送无线移动通讯系统中的mbms数据的控制信号的方法
CN1521991A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无线网络控制器及资源分配控制法
CN1525707A (zh) 通讯系统,移动终端和传送设备
CN1486102A (zh) 移动通信系统,路由器,移动节点和移动通信方法
CN1722904A (zh) 通信系统、用户设备、控制装置、通信系统控制方法、用户设备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控制方法
CN1881917A (zh) 一种家庭网络无线组网和通讯的方法
CN1522009A (zh) 用于通信的网络资源优化装置与方法
CN101044721A (zh) 移动通信网络中管理无线资源的方法和系统、相关网络及其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578273A (zh) 移动终端,控制设备,归属代理和分组通信方法
CN1905411A (zh) 无线控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1077031A (zh) 无线电网络控制装置、无线电局域网中继装置、无线电通信系统、以及无线电通信系统通信方法
CN1918848A (zh) 多站网络的数据传输协议
CN1665208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348664A (zh) 网关中的电信业务标识
CN1663204A (zh) 网关装置和在该网关装置中的信号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204

Termination date: 201410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