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9346C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39346C CN1239346C CNB018218628A CN01821862A CN1239346C CN 1239346 C CN1239346 C CN 1239346C CN B018218628 A CNB018218628 A CN B018218628A CN 01821862 A CN01821862 A CN 01821862A CN 1239346 C CN1239346 C CN 123934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mentioned
- main truss
- side cover
- rear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Time Recorders, Dirve Recorders, Access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中的车罩构造,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车架,该车架具有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构架,在该车架上悬挂配置在主构架下方的发动机单元,用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覆盖主构架的两侧方,主构架的上方用上罩覆盖,被支承车架(F)上的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在头管(12)的后方重合,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紧固上罩(34)的前部。由此,可以不需要用于将上罩的至少前部安装在车架侧的支撑条,可以减少零件数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特别涉及一种包括主构架侧罩及上罩的车身罩的改进,该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具有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构架,在该车架上悬架着配置在上述主构架的下方的发动机单元,上述主构架的两侧方由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覆盖,上述主构架的上方由上罩覆盖。
背景技术
过去,例如由日本特开平10-16851号公报公开的那样,在设在车架上的支撑条上安装着主构架侧罩和上罩。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设在车架上的支撑条的个数多,导致零件数量的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零件数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在具有从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构架的车架上悬挂发动机单元,该发动机单元配置在上述主构架的下方,上述主构架的两侧方由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覆盖,上述主构架的上方由上罩覆盖,其第一特征在于,被支承在上述车架上的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的前部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头管的后方重合,在该上述两主构架侧罩的重合部紧固(fastened)上述上罩的前部。
若采用具有这样的第1特征的构成,则不需要用于将上罩的至少前部安装在车架侧的支撑条,可以减少要设在车架上的支撑条的个数,从而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去除了使配线于头管近旁的缆线等的配置自由度变小的支撑条而使缆线等的配置变容易。而且,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的前部上端及上罩的前部良好地对合,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的构成之上,其第二特征是,在乘车用车座的下方覆盖车架的后部两侧地支承在车架上的左右一对后侧罩的前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乘车用车座的前部下方重合,上述上罩的后部被连接在上述两后侧罩的重合部上。若采用的这样的构成,由于不需要将用于将上罩的后部安装在车架侧的支撑条设在车架上,因此,可以更加减少零件数量,同时可以确保在上罩的后部与车架之间配置电气部件等的零件。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二特征的构成之上,还具有如下第三特征,即上述上罩是可连接、解除地相互连接前部上罩和后部上罩而成,前部上罩的后部紧固在上述两主构架侧罩上,若采用这样的构成,则可以将上罩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固定在两主构架侧罩上,并且,不需要在维修点火单元等时卸下上罩整体,可以只将后部上罩卸下即可,从而使维修作业变容易。
本发明,在第三特征的构成之上,还具有第四特征,即,上述后部上罩的前部覆盖上述上罩的后部的向上述两主构架侧罩上紧固的紧固位并接合在上述上罩的后部,若采用这样的构成,通过覆盖前部上罩的后部朝向两主构架侧罩紧固的紧固部位,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而且使后部上罩的装卸操作变容易,可以进一步使维修作业变容易。
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的构成之上,其第五特征是,上述两主构架侧罩的前部上端为了维持其主构架侧罩的重合状态而被相互结合,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将上罩的前部紧固在两主构架侧罩的重合部上时,可以维持两主构架侧罩的重合状态,从而使紧固作业变容易,同时可以使两主构架侧罩的前部上端及上罩的前部的紧固状态变牢固。
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的构成之上,其第六特征是,上述两主构架侧罩的上部的朝向上述主构架紧固的紧固部的上方用上述上罩覆盖。若采用这样的构成,用上罩隐蔽两主构架侧罩的上部的向主构架紧固的紧固部位,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
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的构成之上,其第七特征是,在乘车用车座的下方覆盖车架的后部两侧并被支承在车架上的左右一对后侧罩的外表面分别被区分为喷漆区和非喷漆区,若采用这样的构成,即使由多个罩零件构成后侧罩,通过使后侧罩的一部分成为非喷漆罩,可以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从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获得外观优秀的色彩效果,并且可以使得损伤或污痕不显眼。另外,可以自由地改变喷漆区和非喷漆区的区分。
本发明,在上述第七特征的构成之上,其第八特征是,上述两后侧罩中的位于上述乘车用车座的前半部的下方的部分设定为非喷漆区。若采用这样的构成,则在乘车者的脚容易碰到的部分配置非喷漆区,从而可以使后侧罩的伤痕和污迹等不显眼。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七特征的构成之上,其第九特征是,上述两后侧罩的前部的下端部分被设定为非喷漆区,若用这样的构成,可以在乘车者的脚容易碰到的部分配置非喷漆区,可以使后侧罩的伤痕或污迹等不容易显眼。
附图说明
图1~图13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机动二轮车的后部放大侧视图,图3是车身罩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车身罩的前部侧视图,图5是图4的5-5放大剖面图,图6是图4的6-6放大剖面图,图7是表示卸下了前部上罩的状态下的车身罩的前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图7的8向视放大图,图9是图4的9-9放大剖面图,图10是表示卸下了后部上罩的状态下的车身罩的后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图2的11-11放大剖面图,图12是图2的12-12放大剖面图,图13是图4的13-13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和图2中,成为该机动二轮车的骨格的车架F具有头管12、单一的主构架13、左右一对后构架14…,该头管12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1,上述主构架13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上述左右一对后构架14…连接设置在该主构架13的后部并向后上方延伸,在前叉11的下端可旋转地轴支承着前轮WF,在前叉11的上端连接转向手柄15。
主构架13由左右具有相互平行地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面的横截面为四角形的方管构成,在该主构架13的中间部两侧面上分别由焊接直接安装悬挂板16…,而且,在主构架13的后部两侧面上由焊接直接安装着枢轴板17。
在主构架13的下方配置发动机单元E,该发动机单元E由上述悬挂板16…和枢轴板17支承地悬挂在车架F上。在该发动机单元E的两侧设有用于载置乘车者的脚的脚踏板18。
在枢轴板17上设有圆筒状的支轴20,在该支轴20的两端部可上下摇动地支承着左右一对后叉21…的前端部,在两后叉21…的后端间轴支承着后轮WR。
后构架14…的后端间由尾部构架22连接。另外,在主构架13的后部两侧配置一对连接管23…,这些连接管23…的一端由焊接安装在两后构架14…的中间部下面上,两连接管23…的另一端由焊接共同安装在枢轴板17的后面上。即,由配置在主构架13的两侧上的一对连接管23…连接两后构架14…的前部和枢轴板17间,这些连接管23…的中间部分别由焊接安装在主构架13的后部两侧面上。
后轮WR的上方由安装在后构架14…上的后挡泥板24覆盖,在该后挡泥板24的上方配置由后构架14…支承的燃料箱25。而且,作为乘车用车座的双人车座26覆盖燃料箱25地被配置着,在后构架14…和两后叉21…之间分别设置后缓冲单元27…。
同时参照图3及图4,车架F由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30覆盖,该车身罩30由覆盖主构架13的两侧方的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紧固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内罩39L、39R、从前方覆盖乘车者腿部地紧固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和内罩39L、39R上的左右一对护脚罩32L、32R、从前方侧覆盖头管12地连接在两护脚罩32L、32R上的前顶罩33、从后方侧覆盖头管12并从上方覆盖主构架13地连接在前顶罩33上的上罩34、与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下部相连的下罩37、与燃料箱25的大部分一起从两侧覆盖车架F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罩38L、38R构成。
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2R被支承在车架F上,在车架F中的主构架13上由图5所示的支承构造弹性支承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
即,在主构架13的两侧面上固定安装着用于支承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的支架40、40,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一体地设置与支架40、40相对的支承板部41、41。
在支架40、40和支承板部41、41之间夹装弹性构件42、42,在与两弹性构件42、42对应的位置,在支架40、40上固接着焊接螺母43、43。两弹性构件42、42具有从与支架40、40相反侧抵接在支承板部41、41上的凸缘部42a、42a,具有将其凸缘部42a、42a夹在其与支承板部41、41之间的凸缘部44a、44a的金属制圆筒状的套环44、44被插入到弹性构件42、42中。通过将穿过套环44、44及支承板部41、41的螺栓45、45螺丝结合紧固在上述焊接螺母43、43上,两主构架侧罩31L、32R的上部通过支架40、40被弹性地支承在车架F上。
在图6~图8中,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其至少一部分(该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全长的部分)将例如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从后方重叠在左侧的主构架侧罩31L上,在头管12的后方重合。
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在左侧主构架侧罩31L的上部设置朝向机动二轮车的前后方向的矩形的结合孔46,在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上突出设置着与上述结合孔46结合的结合凸起47。由此,防止两主构架侧罩31L、31R左右分离。另外,在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上设置朝向机动二轮车的左右方向的矩形的结合孔48,在左侧主构架侧罩31L上突出地设置与上述结合孔48结合的结合凸起49。
即,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维护着其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状态被相互结合。
上罩34可解除连结地相互连结前部上罩35和后部上罩36而成,在头管12的后方侧的上述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上紧固上罩34的前部即前部上罩35的前部。
而且,上罩34中的前部上罩35的外表侧被保持为在上罩35的成形后不施加任何喷漆的表面层的原样状态下的非喷漆状态,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成形工序中施加花纹86(在图1~图3中用斜线表示,该花纹86由细微的凹凸构成,用于使伤痕和污迹不显眼,另外,在后部上罩36的外表面上喷漆,用于保持与后侧罩38L、38R的连续性。
在头管12的后方侧的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的下部,在左侧主构架侧罩31L上设有穿插孔50,并且,具有比其穿插孔50直径小的螺丝孔51的轮毂螺母52使螺丝孔51同轴地与穿插孔50相连地被安装的。
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以使上述轮毂螺母52的一部分夹在与左侧的主构架侧罩31L之间的方式重合在该主构架侧罩31L上,比上述螺丝孔51直径大的穿插孔53与螺丝孔51同轴地设在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上。
另外,在前部上罩35的前部设有与上述穿插孔53对应的穿插孔54,从后方侧覆盖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地被配置的前部上罩35的前部通过将穿插到上述穿插孔53、54中的螺栓构件55旋入螺丝孔51中进行固接,而被紧固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
而且,螺栓构件55一体并同轴地具有螺丝轴部55a、大径轴部55b和扩径头部55c,用于不对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与前部上罩35的重合部作用过大的紧固负荷。该螺丝轴部55a螺旋结合在螺丝孔51中,上述大径轴部55b具有与右侧主构架侧罩31R与前部上罩35的重合部的厚度对应的长度,并且形成为比螺丝轴部55a大的直径,穿插在穿插孔53、54中,上述扩径头部55c与前部上罩35的外面结合。
另外,由于在朝向机动二轮车的左右方向地设在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上的结合孔48中结合着突出地设置在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L上的结合凸起49,因此,在拧紧上述螺栓构件55时,结合凸起49与右侧的主构架侧罩31R接触而可以防止沉入,容易拧紧螺栓构件55。
在前部上罩35的两侧各设置一对向下方突出的大致为L字状的结合爪56、56…,在左右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设有供上述结合爪56、56…结合的结合孔57、57…。
前部上罩35通过将其前部连接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的同时、将其两侧结合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而覆盖主构架13的前部侧上方,如图5所示,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的向主构架13连接的连接部的上方也由前部上罩35覆盖。
同时参照图9,在前部上罩35的后部两侧一体地设有安装板部58、58,在左右主构架侧面罩31L、31R的靠近后部的上端一体地设有从下方与上述安装板部58、58相对的支承板部59、59。
在支承板部59、59上设有穿插孔60、60、并且安装着具有比其穿插孔60、60直径小的螺丝孔61、61的轮毂螺母62、该螺丝孔61、61同轴地与穿插孔60、60相连。
安装板部58、58将上述轮毂螺母62、62的一部分夹在其与支承板部59、59之间地被配置着,比上述螺丝孔61、61直径大的穿插孔63、63与螺丝孔62、62同轴地设在安装板部58、58上。
通过将穿插在上述穿插孔63、63中的螺栓构件64、64螺丝结合在螺丝孔61、61中并紧固而将前部上罩35的后部两侧连接在左右主构架侧罩31L、31R上。
而且,螺栓构件64一体且同轴地具有螺丝轴部64a、大径轴部64b和扩径头部64c,用于不对安装板部58作用过大的紧固负荷。该螺丝轴部55a螺旋结合在螺丝孔61中。上述大径轴部64b具有与安装板部58的厚度对应的长度,并且形成为比螺丝轴部64a大的直径,穿插在穿插孔63、54中。上述扩径头部64c与安装板部58的外面结合。
同时参照图10,后部上罩36的前部形成为覆盖前部上罩35的后部向两主构架侧罩31L、31R上连接的连接部位,在后部上罩36的前端一体地突出设置着朝向前方突出的一对结合凸起68、68。另外,在上述安装板部58、58的上方,在前部上罩35的后端设有用于从后方侧插入结合上述两结合凸起68、68的一对结合孔67、67。
即,后部上罩36的前部覆盖前部上罩35的后部的向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紧固的紧固部位地结合在前部上罩35的后部。
在后部上罩36的靠近前部的两侧突出地设置着向下突出的结合爪69、69,在左右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后端上部设有用于结合上述结合爪69、69的结合孔70、70。另外,在后部上罩36的靠近后部的两侧突出地设置着向下方突出的结合爪71、71,在左右后侧罩38L、38R的靠近前部的上端设有用于结合上述结合爪71、71的结合孔72、72。
即,后部上罩36使其前部结合在前部上罩35的后部,同时使其两侧结合在左右主构架侧罩31L、31R和左右后侧罩38L、38R的上部。
在由后部上罩36从上覆盖的部分,在车架F上配置点火单元88,该点火单元88由安装在车架F上的调节器89、支承在该调节器89所具有的支撑条上的点火线圈90及点火控制单元91构成。
左右后侧罩38L、38R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即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地向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并且沿车架F的后部的侧面向后上若干倾斜,而且朝向后方成为头尖的形状。
在图11中,在两后侧罩38L、38R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端一体地设有前部安装部73、73。另外,在车架F中的后构架14…的外面上固接着与前部安装部73…对应的支撑条74…,在该支撑条74…的内面侧固接着贯通支撑条74…的圆筒状的螺母75…的一端的凸缘部75a。螺母75…夹在支撑条74…与前部安装部73…之间,并贯通弹性构件93…的构件,该弹性构件93…安装在前部安装部73…上,通过将穿插在垫圈94中的螺栓76…与螺母75…螺丝结合并进行紧固,而将两后侧罩38L、38R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弹性支承在车架F的后部,上述垫圈94…将弹性构件93…的一部分夹在其与前部安装部73…之间。
在图12中,在两后侧罩38L、38R的后部上端一体地设置后部安装部77、77。这些后部安装部77、77各由一对螺栓78、78…与扶手79一起共同紧固在尾部构架22上,该尾部构架22连接后构架14、14的后部间。
双人车座26配设在两后侧罩38L、38R的上部,通过铰链80(参照图4)可起伏动作地被连接在两后侧罩38L、38R的前部上端。
同时参照图13,左右一对后侧罩38L、38R的前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是两后侧罩38L、38R的前部下端部在双人车座26的前部下方重合。
即,右侧的后侧罩38R的前部下端部从前方侧重合在左侧的后侧罩38L的前部下端,在其重合部,在其右侧的后侧罩38R上设有穿插孔80,并且具有比其穿插孔80直径小的螺丝孔81的轮毂螺母82将螺丝孔81同轴地与穿插孔80连通的被安装着。
左侧的后侧罩38L将上述轮毂螺母82的一部分夹在其与右侧的后侧罩38R之间地重合在该后侧罩38R上,比上述螺丝孔81直径大的穿插孔83与螺丝孔81同轴地设在左侧的后侧罩38L上。
另外,后部上罩36的后部以从前方侧覆盖上述后侧罩38L、38R的重合部的方式被形成,在该后部上罩36的后部设有与上述穿插孔83对应的穿插孔84。而且,从前方侧覆盖两后侧罩38L、38R的重合部地被配置的后部上罩36的后部通过将穿插在上述穿插孔83、84中的螺栓构件85螺丝结合并紧固在螺丝孔81上而被紧固在两后侧罩38L、38R的重合部上。
而且,螺栓构件85一体地且同轴地具有螺丝轴部85a、大径轴部85b、扩径头部85c,用于不向左侧后侧罩38L和后部上罩36的重合部作用过大的紧固负荷。上述螺丝轴部85a螺纹配合在螺丝孔81中。上述大径轴部85b具有与左侧的后侧罩38L与后部上罩36的重合部的厚度对应的长度,并且直径比螺丝轴部85a的直径大,穿在穿插孔83、84中。上述扩径头部85c与后部上罩36的外面结合。
后侧罩38L、38R的外表面被区分为非喷漆区Z1、Z2、和喷漆区Z3。
即,后侧罩38L、38R中的位于双人车座26的前半部的下方的部分被设定为第一非喷漆区Z1,作为两后侧罩38L、38R的前部的下端部、即脚踏板18上方的部分被设定为第二非喷漆区Z2。这些非喷漆区Z1、Z2是在成形后侧罩38L、38R后不施加任何喷漆的表面层的原样状态,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成形工序中设置用于使伤痕或污迹不显眼的由细微的皱纹花纹86(在图1~图3中用斜线表示)。
作为除了第一及第二非喷漆区Z1、Z2以外的区域的喷漆区Z3占后侧罩38L、38R的外表面的大部分,在该喷漆区Z3的前部的上方和下方夹着喷漆区Z3地显露着非喷漆区Z1、Z2。
而且,在将后侧罩38L、38R的外表面区分为非喷漆区Z1、Z2和喷漆区Z3时,用着色材料在成形原材料上成形了后侧罩38L、38R的成形体后,在与非喷漆区Z1、Z2对应的部分上施加遮避的状态下,在剩余的部分即与喷漆区域Z3对应的部分上喷漆适当的主体颜色的涂料,然后,只要除去遮避即可。于是,露出具有皱纹花纹86的表面层的原样状态的非喷漆区Z1、Z2。
接着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覆盖车身的车身罩30中的覆盖主构架13的两侧方并被支承在车架F上的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是前部上端的全部)在头管12的后方重合,覆盖主构架13的上方的上罩34的前部连接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述重合部上。
因此,不需要用于将上罩34的至少前部安装在车架F侧的支撑条,可以减少要设置在车架F上的支撑条的个数,由于消除了使配线在头管12近旁的节气门缆线95和化油气用阻气门缆线96(参照图4)的配置自由度变小的支撑条,从而使缆线等的配置变容易。通过使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与上罩34的前部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外观性。
而且,由于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相互结合,以维持这些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状态,因此,在将上述罩34的前部紧固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上时,通过维持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状态而使紧固作业变容易,而且可以使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与上罩34的前部的紧固状态变牢固。
另外,用上罩34覆盖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向主构架13连接的紧固部的上方,用上罩34隐蔽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的向主构架13紧固的紧固部,从而可以提高外观性。
在双人车座26的下方,将覆盖车架F的后部两侧的左右一对后侧罩38L、38R支承在车架F上,这些后侧罩38L、38R的前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是前部的下端)在双人车座26的前部下端重合,上罩34的后部被连接在两后侧罩38L、38R的上述重合部上。因此,不需要将用于将上罩34的后部安装在车架F侧的支撑条设置在车架F上,可以更加进一步减少零件数量,可以在上罩34的后部与车架F之间确保配置电气部件等的零件的空间。
另外,上罩34是可解除连接地相互紧固前部上罩35和后部上罩36而成,前部上罩35的后部被紧固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上。因此,可以将上罩3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固定在两主构架侧罩31L、31R上,同时在维修点火单元88时不需要将上罩34整体卸下,只要卸下后部上罩36即可进行维修,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维修作业。
由于后部上罩36的前部覆盖前部上罩35的后部的向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紧固的紧固部位并结合在前部上罩35的后部上,因此,通过由后部上罩36覆盖前部上罩35的后部的向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紧固的紧固部位,可以提高外观性,同时可以使后部上罩36的装卸操作变容易,可以更加进一步使维修作业变容易。
左右一对后侧罩38L、38R的外表面被区分为喷漆区Z3和第一及第二非喷漆区Z1、Z2。因此即使不用多个罩零件构成后侧罩38L、38R,通过将后侧罩38L、38R的一部分形成为非喷漆区,可以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获得外观设计优秀的色彩效果。而且,还可以使伤痕和污迹不显眼。另外,可以自由地变更喷漆区Z3和非喷漆区Z1、Z2的区分。
另外,第一非喷漆区Z1在两后侧罩38L、38R中设定为位于双人车座26的前半部的下方的部分,而且将两后侧罩38L、38R的前部的下端部分、即脚踏板18上方的部分设定为第二非喷漆区Z2,在这些非喷漆区Z1、Z2上带有皱纹花纹86。
即,在两后侧罩38L、38R中,在上下车时乘车者的脚不容易碰到的部分上配置第一和第二非喷漆区Z1、Z2,即使乘车者的脚碰在第一和第二非喷漆区Z1、Z2上而使其非喷漆区Z1、Z2带伤或带有污迹,也可以防止后车罩38L、38R变颜色,不容易使伤痕或污迹显眼。
在上下车座26时,乘车者的脚容易与上罩34中的前部上罩35的外表面碰撞。由于前部上罩35的外表面被保持为带有皱纹花纹86非喷漆状态,因此,即使脚碰在上述上罩35的外表面上而使前部上罩35的外表面带伤或污染,也可以防止前部上罩35变颜色,可以使伤痕或污迹不容易显眼。而且,在前部上罩35的外表面上的伤痕或污迹显眼时,可以容易地从两构架侧罩31L、31R卸下前部上罩35,可以简单地交换前部上罩35。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记载于权利要求中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种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后侧罩38L、38R上设定了两处非喷漆区Z1、Z2,但也可以在后侧罩38L、38R上设置至少三处的多个非喷漆区。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后侧罩38L、38R是由合成树脂形成的,但是也可以由金属板等的其它的材料形成后侧罩。
Claims (9)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在具有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构架(13)的车架(F)上悬挂发动机单元(E),该发动机单元(E)配置在上述主构架(13)的下方,上述主构架(13)的两侧方由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覆盖,上述主构架(13)的上方由上罩(34)覆盖,其特征在于,被支承在上述车架(F)上的左右一对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头管(12)的后方重合,在该上述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部上紧固上述上罩(34)的前部,在为了紧固上述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述重合部而设置的紧固部件穿插孔(50)上方,在一侧的主构架侧罩(31L)上设置结合凸起(49),在另一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上设置结合孔(48),该结合孔(48)朝向机动二轮车的左右方向,上述结合凸起(49)结合在上述结合孔(48)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乘车用车座(26)的下方覆盖车架(F)的后部两侧地支承在车架(F)上的左右一对后侧罩(38L、38R)的前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乘车用车座(26)的前部下方重合,上述上罩(34)的后部被紧固在上述两后侧罩(38L、38R)的重合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罩(34)是可解除连结地相互连结前部上罩(35)和后部上罩(36)而成,前部上罩(35)的后部紧固在上述主构架侧罩(31L、31R)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后部上罩(36)的前部覆盖上述上罩(35)的后部的向上述两主构架侧罩(31L、31R)上紧固的紧固部位并接合在上述上罩(35)的后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前部上端为了维持其主构架侧罩(31L、31R)的重合状态而被相互结合,
在上述结合孔(48)和结合凸起(49)的上方,在一侧的主构架侧罩(31L)上设置朝向机动二轮车的前后方向的另外的结合孔(46),在另一侧的主构架侧罩(31R)上设置与上述另外的结合孔(46)相结合的另外的结合凸起(47),从而实现上述两主构架侧罩的前部上端的结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主构架侧罩(31L、31R)的上部的朝向上述主构架(13)紧固的紧固部的上方用上述上罩(34)覆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乘车用车座(26)的下方覆盖车架(F)的后部两侧并被支承在车架(F)上的左右一对后侧罩(38L、38R)的外表面分别被区分为喷漆区(Z3)和非喷漆区(Z1、Z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后侧罩(38L、38R)中的位于上述乘车用车座(26)的前半部的下方的部分设定为非喷漆区(Z1)。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后侧罩(38L、38R)的前部的下端部分被设定为非喷漆区(Z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323/01 | 2001-01-09 | ||
JP1323/2001 | 2001-01-09 | ||
JP2001001323 | 2001-01-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86261A CN1486261A (zh) | 2004-03-31 |
CN1239346C true CN1239346C (zh) | 2006-02-01 |
Family
ID=18869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8218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9346C (zh) | 2001-01-09 | 2001-07-19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535507B2 (zh) |
KR (1) | KR100566671B1 (zh) |
CN (1) | CN1239346C (zh) |
AR (1) | AR033853A1 (zh) |
BR (1) | BR0116733B1 (zh) |
GR (1) | GR1004682B (zh) |
TW (1) | TW565517B (zh) |
WO (1) | WO20020553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78341B2 (ja) * | 2004-08-30 | 2008-04-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
CN101633376B (zh) * | 2008-07-24 | 2011-06-08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覆盖件的连接结构以及前体覆盖件组合 |
JP5593131B2 (ja) * | 2010-06-11 | 2014-09-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CN102167109A (zh) * | 2011-04-11 | 2011-08-31 | 重庆南方摩托车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左右侧盖与挡风板的安装结构 |
JP2013136305A (ja) * | 2011-12-28 | 2013-07-11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JP2013203083A (ja) * | 2012-03-27 | 2013-10-07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 |
CN104210587A (zh) * | 2013-05-31 | 2014-12-17 | 上海黄燕模塑工程有限公司 | 车身盖板及其自行车 |
JP6656425B2 (ja) * | 2016-05-30 | 2020-03-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ステップ周辺のカバー構造 |
EP4081449A4 (en) * | 2019-12-27 | 2024-01-24 | Ediso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STRUCTURE FOR MODIFYING MOTORCYCLE BOD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4396Y2 (ja) * | 1987-10-19 | 1996-02-0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オートバイの車体後部構造 |
JPH06156350A (ja) * | 1992-11-20 | 1994-06-03 | Suzuki Motor Corp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 |
JP3751072B2 (ja) * | 1996-05-15 | 2006-03-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リヤカバー取付構造 |
JP3451388B2 (ja) * | 1996-07-05 | 2003-09-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
JP3656390B2 (ja) * | 1998-02-27 | 2005-06-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装置 |
JPH11310171A (ja) * | 1998-04-27 | 1999-11-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スタンディングハンドル配設部構造 |
-
2001
- 2001-07-19 JP JP2002556067A patent/JP35355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7-19 KR KR1020037008943A patent/KR10056667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07-19 WO PCT/JP2001/006300 patent/WO2002055370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07-19 CN CNB018218628A patent/CN123934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7-19 BR BRPI0116733-2A patent/BR0116733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11-23 TW TW090129078A patent/TW56551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1-12-21 GR GR20010100595A patent/GR1004682B/el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
- 2002-01-07 AR ARP020100037A patent/AR033853A1/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02055370A1 (ja) | 2004-05-13 |
JP3535507B2 (ja) | 2004-06-07 |
KR100566671B1 (ko) | 2006-03-31 |
BR0116733A (pt) | 2004-12-21 |
BR0116733B1 (pt) | 2010-12-14 |
GR20010100595A (el) | 2003-09-09 |
WO2002055370A1 (fr) | 2002-07-18 |
AR033853A1 (es) | 2004-01-07 |
KR20030066794A (ko) | 2003-08-09 |
CN1486261A (zh) | 2004-03-31 |
GR1004682B (el) | 2004-09-27 |
TW565517B (en) | 200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52522B1 (ko) | 자동이륜차의 브레이크 램프 구조 | |
CN101801772B (zh) | 跨骑式车辆 | |
EP2540601B1 (en) | Motorcy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
CN101041369A (zh) | 摩托车 | |
CN1239346C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构造 | |
JP5335760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 |
BRPI0901522A2 (pt) | estrutura de suporte da porção dianteira do corpo de veìculo | |
CN100349778C (zh) | 摩托车的后翼板和相关的支撑结构 | |
JP2012051444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 |
CN1456471A (zh) | 摩托车上的前方向指示灯的安装结构 | |
WO2016156895A1 (en) | Headligh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 |
CN1597423A (zh) | 载物架装置 | |
CN1121328C (zh) | 小型两轮摩托车 | |
CN1231384C (zh) | 摩托车前部罩的周围结构 | |
CN1084273C (zh)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 |
CN1840411A (zh) | 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 |
JP2011148452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 |
CN1120502A (zh) | 小型摩托车前部车体构造 | |
CN1096982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后部收容结构 | |
CN1958379A (zh) | 转向灯安装结构体 | |
CN1077528C (zh) | 后挡泥板装饰物的安装结构 | |
CN1212224A (zh) | 机动二轮车喇叭的安装结构 | |
CN1090123C (zh) | 机动二轮车的仪表安装构造 | |
DE102020133478B4 (de) | Nummernschildbeleuchtungs-umgebungsstruktur für sattelaufsitzfahrzeug | |
JP425571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グリル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2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