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22458C - 容器组交接机构、容器输送设备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容器组交接机构、容器输送设备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22458C
CN1222458C CNB01804932XA CN01804932A CN1222458C CN 1222458 C CN1222458 C CN 1222458C CN B01804932X A CNB01804932X A CN B01804932XA CN 01804932 A CN01804932 A CN 01804932A CN 1222458 C CN1222458 C CN 122245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roup
container
vesse
contain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8049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0952A (zh
Inventor
森数俊二
长冈健寿
小西信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tory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to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3192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748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215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558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215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118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tory Ltd filed Critical Sunto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400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0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24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245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9/00De-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9/02De-stac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stack
    • B65G59/026De-stacking from the top of the stack with a stepwise upward movement of the st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35Containers
    • B65G2201/0252Cans

Landscapes

  • De-Stacking Of Articles (AREA)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容器输送设备设有接收通过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容器组、且可在横向上输送的气流输送带(12),具有推出部(23),该推出部从最上层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而将容器组向接邻的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推出,并且还具有前倒防止部(24),该前倒防止部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推出部(23)的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可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容器组到达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在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而可排出容器组,设有自由变更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与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的速度变更机构(62)。

Description

容器组交接机构、容器输送设备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组交接机构,并涉及具有这种容器组交接机构的容器输送设备,该容器组交接机构具有推出部和前倒防止部,其中推出部对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构成的容器组,从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而将容器组沿着横向推出;前倒防止部自由转换地构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与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随着推出部的横移而位于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侧,可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以使容器组排出。
这种容器输送设备是这样构成的:设有升降装置,其作用是放置层装而成的数个容器组,并且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数个容器组是这样层装的,即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容器组,将数个容器组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设有可在横向上输送的输送带,该输送带与升降装置接邻,并且接受通过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容器组;设有容器组交接机构,该交接机构具有推出部和前倒防止部,其中推出部从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容器组向接邻的输送带上面推出,前倒防止部自由转换地构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向推出部的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可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容器组到达输送带上面时在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容器组可以排出。
另外,还涉及这种容器组交接机构及容器输送设备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啤酒、清凉饮料水等饮料的制造工序中,饮料容器装入托盘,一层一层地从托盘取出,数个容器作为一组进行输送,如图16所示,通过设成漏斗状的单列输送路线,最终成为单列,用填充机对内部进行填充。作为这种用托盘的容器输送设备,是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容器组,将数个容器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该层装的数个容器组并且用升降装置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接受通过上述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容器组,通过推出部的横移,使其移动到接邻的气流输送带上面,与此同时,将前倒防止部转换成打开状态,将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该排出的容器通过气流输送带输送到下一工序。从升降装置向气流输送带的移动是用所谓的容器组交接机构进行的。
这种容器交接机构2,以往采用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9、图20所示,将支柱190b立设在框体190a上,将设在前倒防止部24两端上的臂191a以框轴支承在该支柱190b上,前倒防止部24可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摆动地进行开闭。
[发明拟解决的第一个课题]
根据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摆动开闭地构成的容器组交换机构,确实可以将容器组4从托盘移动到输送带上,但必须确保上述支柱190b随着容器组交接机构2横移的移动空间、和转换成容器组可排出的打开状态时为使前倒防止部24向容器组交接机构2的前上方退避的退避空间。
现在,在饮料制造工序中,容器的输送高速化,并且进行多种容器的输送,因此,在输送带上产生容器的翻倒和损伤的现象。但是,现有的容器组交接机构2产生以下问题:不仅不能在上述接收部的上方空间配置例如对上述接收部所接收的容器组的状态进行监视的监视装置和容器的翻倒防止机构等其它功能的装置,而且不能利用气流输送带之类设有防止翻倒用的上部导向装置的输送带。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容器组交接机构的上方空间及接收部的上方空间配置例如监视装置和容器的翻倒防止机构等其它功能的装置、或者可利用设有防止翻倒用的上部导向装置的容器输送设备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和容器输送设备。
[发明拟解决的第二个课题]
将通过上述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接收到容器组交接机构内,通过横移而移送到接邻的输送带上面,并且将前倒防止部打开,将上述容器组向上述输送带上面排出、交给后,为了接收下一个容器组而使上述容器组交接机构后退到上述升降装置上方,再一次反复进行上述工序,这种容器输送设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上述容器组交接机构后退到上述升降装置上方,将前倒防止部转换成关闭状态后接收下一个容器组,由于直至上述前倒防止部关闭需要时间和上述前倒防止部关闭以后直至接收下一个容器组需要时间,故容器组的接收需花时间,容器的输送效率低。
于是,若采用在上述前倒防止部成为关闭状态之前接收下一个容器组的结构,由于关闭上述前倒防止部和接收下一个容器组可同时进行,故可缩短容器组的接收时间,可提高容器的输送效率,但这时,对上述前倒防止部进行关闭操作时,上述前倒防止部因惯性而过分振动,在规定位置上不停止振动,对接收到上述容器组交接机构内的容器产生冲击性的撞击,有损坏上述容器的危险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容器的输送效率,采用上述前倒防止部不向上方移动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并且提供这样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即使采用在前倒防止部成为关闭状态之前、接收后面的容器的结构,可使伴随关闭动作而作用于前倒防止部的惯性力减小,与容器接触时的冲击力减小,可抑制对容器的损伤。
[发明拟解决的第三个课题]
现有的容器输送设备和输送方法,例如容易翻倒的容器,前倒防止部开闭时的行为是,在移送到气流输送带上之前在输送中不能分散地、以与推出部接触的状态进行输送,另外,容易损伤的容器,为了尽量减小容器相互之间的和推出部的接触压力,抑制损伤,甚至有必要使其一定程度地分散进行输送,但是目前还没有对此进行控制的方法,没有开发出具有与该输送形式相对应的输送功能的装置及方法。
因此,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输送设备和容器输送方法,对将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推出的推出部的推出速度与气流输送带的容器输送速度的相对关系进行控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与输送形式相对应的输送功能。
发明的公开
[解决第一个课题的方式]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图4~图11所例示,是一种具有推出部23和前倒防止部24的容器组交接机构,该推出部对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容器组4,从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抵接,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沿着横向推出,该前倒防止部24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抵接,伴随着上述推出部23的横向推出移动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侧,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上述容器组4可以排出,这种容器组交接机构,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上述前倒防止部24。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图11所例示,是一种容器输送设备,它设有升降装置14,其作用是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层装的数人容器组4,并且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设有输送带,该输送带与上述升降装置14接邻,并且接受通过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可沿着横向进行输送;设有容器组交接机构2,该机构具有推出部23和前倒防止部24,其中推出部从上述最上层的容器组4一侧抵接,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推到接邻的上述输送带上面,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伴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到达上述输送带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上述容器组4可以排出,这种容器输送设备中,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上述前倒防止部24。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2、图13所例示,上述输送带17是气流输送带12。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图4~图11所例示,是一种容器组的交接方法,该交接方法是对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构成的容器组,用从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抵接、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而将上述容器组在横向上推出的推出部来进行推出,将上述前倒防止部变成打开状态进行排出,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伴随着上述推出部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侧,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上述容器组可以排出,在这种容器组的交接方法中,将上述前倒防止部向横向打开,将上述容器组排出。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特征结构在于,是一种容器的输送方法,该容器输送方法如图1~图11所例示,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用放置该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用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抵接、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将上述容器组向接邻的上述输送带上面推出的推出部推出到输送带上,该输送带与上述升降装置接邻、并且接受通过上述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沿着横向可进行输送,将前倒防止部变成打开状态进行排出,用上述输送和进行输送,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伴随着上述推出部的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到达上述输送带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以用上述输送带输送上述容器组,在这种容器的输送方法中,将上述前倒防止部向横向打开,排出上述容器组。
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2、图13所例示,上述输送带是气流输送带。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与附图对照方便起见而标记了符号,但本发明并不是用该标记限定附图。
[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1和本发明技术方案4,由于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上述前倒防止部,故可以有效利用容器组交接机构的前上方空间。在这里,所谓横向,是指与容器的立设方向(图10、图11的纸面表里方向)和推出方向(图10、图11的箭头方向)都正交的方向,所谓前,是指上述推出方向的前方(图10的箭头方向),所谓上方空间,表示位于与输送带相反侧的空间。
也就是说,如以往例子那样,前倒防止部的开闭若是通过以枢轴支承在支柱上的臂的摆动,在上下方向上自由开闭地构成的,则必须确保上述支柱随着容器组交接机构横移的移动空间和前倒防止部转换成可排出容器组的打开状态时为向容器组交接机构上方退避用的退避空间,故特别是较高的容器组,必须使前倒防止部上升到可排出上述容器组的高度,必须确保前倒防止部可向容器组交接机构的前上方退避的大的空间。然而,如本案那样,是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前倒防止部,在容器组交接机构的前上方不需要前倒防止部的退避空间,故即使在上方没有太大空间的场所,也可配置容器组交接机构,并且也可在容器组交接机构的前上方空间内配置例如监视装置和容器的翻倒防止机构等其它功能的装置。
结果,本发明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可提高上方空间的设计自由度,适应容器输送的高速化和多样化。另外,本机构也可容易地应用于既有的容器输送设备。
本发明技术方案2和本发明技术方案5,由于在容器输送设备上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上述前倒防止部,故可在接收部的上方空间配置监视装置和容器的翻倒防止机构。
也就是说,用容器组交接机构将通过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容器组推出,交到设于输送带上的接收部上面以后,即使前倒防止部转换成在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排出容器组的打开状态,由于前倒防止部在横向上进行打开操作,故在接收部的上方不需要前倒防止部退避用的输送区域。为此,即使在输送带的上方没有太大空间的场所也可设置设有上述容器组交接机构的容器输送设备,并且在上述接收部的上方空间配置例如监视装置和容器的翻倒防止机构等其它功能的装置,可以对交到接收部的容器组监视有无损伤和翻倒,防止交接时的翻倒。
结果,可以提高容器输送设备的功能性,并顺利地进行输送。
本发明技术方案3和本发明技术方案6,可以具有本发明技术方案2和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作用效果,而且与上述升降装置接邻的上述输送带不必采用机械式输送带,可使用通过空气来输送容器的气流输送带,故可解决机械式输送带的问题。
以往,采用机械式输送带作为输送带。机械式输送带是依靠回转驱动的环形回转体与容器底面的摩擦接触,将容器载置在环形回转体上面进行输送,故为了在不使其翻倒的状态下进行输送,其输送速度有限度,不能快速输送。
对于缩短输送路线而将容器组一列一列地重新排列、不间断地将容器供给下工序的设在下游侧的供给机构,若是用升降装置将载置在托盘上面的数层容器组一层一层地往上推、用容器组交接机构将容器组交到相邻的输送带的接收部上的结构,则在将托盘上的最下层的容器组交到接收部上以后,将该托盘排出,为了在位于下一个托盘上的最上层的容器组被交到接收部前的期间的无供给时间进行补充,必须在上述无供给时间内将相当于用上述供给机构排出的,补充容器那么多数量的容器存放在输送带上面,或加快输送速度使容器不中断。但是,机械式输送带不能加快输送容器的输送速度,故为了在无供给时间内将应补充数量的容器存放在输送带上面,必须加长输送带,输送带自身变得又长又大。
另外,输送速度的增大,在采用通过摩擦接触进行输送的机械式输送带上,环形回转体的输送力直接传递给通过上述供给机构存放的数个容器上,故容器之间的碰触力增大,有可能受到损伤或被压坏。
对于这一点,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可以设置板状的上部导向装置等作为翻倒防止机构,该板状的上部导向装置平行配置在输送带的上方,从接收部的上方空间到上述供给机构,在容器翻倒时与容器的上端碰触,可以防止翻倒,故可以采用通过空气来输送容器的气流输送带。该气流输送带由于将空气喷吹到容器上使其在输送带上面移动,故没有像机械式输送带那样回转驱动的环形回转体与容器底面的摩擦接触,由于用上部导向装置可防止翻倒,故可以加快输送容器的输送速度,在上述无供给时间内不是用容器数量来进行补充,可以通过加快下一个容器组的输送速度使供给机构的容器的供给不中断,因此,可缩短输送带的长度。
在气流输送带上即使输送速度加快,也通过空气对用上述供给机构积存而碰触的数个容器进行输送,故不会象机械式输送带那样回转驱动的环形回转体与容器底面摩擦接触,并且多余的空气散掉了,不会施加比需要的力大的力,故容器相互之间不会损伤或压坏。
结果,可使容器输送设备紧凑,即使在小的空间内也可设置,并且可提高容器的质量。
[解决第二个课题的方式]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7所例示,是具有推出部和前倒防止部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其中推出部是对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容器组,从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在横向上推出,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位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侧,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以排出上述容器组,上述前倒防止部24由绕回转轴39自由摆动地枢支连接的回转体40、和驱动上述回转体40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自由摆动的回转驱动机构38、及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而可防止容器前倒、并支承固定在上述回转体40上的门部件41构成,使上述回转体40的重心位置位于比上述门部件41的重心位置更靠近上述回路轴39一侧。
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9例示,在上述前倒防止部设有缓冲机构45,用于吸收上述门部件41的惯性摆动。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特征结构在于,用气缸42形成上述回转驱动机构38。
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8所例示,在上述门部件41上可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的部位设有弹性材料59。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便于与图对照而标上了符号,但本发明并不是用该标记限定附图。
[作用及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7,可以减少伴随着关闭动作而作用于回转体和门部件上的惯性力。
也就是说,作用于回转体和门部件上的惯性力取决于将回转轴作为支轴的离心力,故重心位置离回转轴越远,共惯性力越大。
如图21所示,将回转体40的一端部延设至容器组交接机构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位,并且在支承固定住与上述回转体40大致相同长度的门部件41的情况下,回转体40的重心位置与门部件41的重心位置为大致相同的位置,但本发明由于是将回转体的重心位置形成得比门部件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回转轴侧,故将回转体和门部件作为一体来看时的综合重心位置,与图21所示的一般的结构相比,可以靠近上述回转体侧,可以使伴随着关闭动作而作用于回转体及门部件上的惯性力减小。
结果,可以减小门部件与容器碰触的冲击,可以抑制对容器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8,除了可以具有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以减小门部件与容器碰触的冲击力。
也就是说,利用缓冲机构可以吸收进行惯性摆动的回转体和门部件的惯性力,故可以减小门部件与容器碰触的冲击力。
结果,可以抑制对容器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9,除了可以具有本发明技术方案7或8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以使用价廉的气缸。
也就是说,由于气缸不能进行像伺服电动机那样在设定位置使回转停止的这样的微小控制,故如果将气缸作为回转驱动机构使用,则对前倒防止部进行关闭操作时,不能进行使回转体和门部件在规定位置停止的微小控制,回转体和门部件过分振动,对容器产生冲击性的碰触,有可能损伤容器,因此,本来,使用气缸是不合适的,但如本发明技术方案7那样,将回转体的重心位置形成得比门部件的重心位置更位于回转轴侧,如本发明技术方案8那样,设置吸收门部件的惯性摆动的缓冲机构,这样,便可减小或吸收作用于回转体和门部件上的惯性力,故可以将气缸作为回转驱动机构使用。
其结果,与伺服电动机等高价的回转驱动机构相比,由于可以通过廉价的气缸而采用回转驱动机构,因此,可以降低装置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0,除了可以达到本发明技术方案7~9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以吸收与容器碰触时的冲击。
也就是说,例如,门部件用刚性高的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即使减小门部件与容器碰触的冲击力,由于金属制的门部件具有刚性,会直接传传递与容器碰触时的冲击力,故会损伤容器,但如本发明那样若在门部件上可与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的部位设弹性材料,则与容器碰触时的冲击因弹性材料的弹性变形而可被吸收。
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对容器的损伤。
[解决第三个课题的方式]
[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4例示,是容器输送设备,设有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该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设有与上述升降装置接邻、且接收用上述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可在横向上输送的气流输送带12,具有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将上述容器组向接邻的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推出的推出部23,并且具有前倒防止部24,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上述推出部23的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而可排出上述容器组,该容器输送设备具有速度变更机构62,该速度变更机构自由变更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与上述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
本发明技术方案12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4所例示,设有自动地自由变更控制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和上述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控制装置66。
本发明技术方案13的特征结构在于,上述推出部的推出速度设定得比上述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快。
本发明技术方案14的特征结构在于,随着在上述气流输送带上面移动的上述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将上述前倒防止部转换成打开状态,并且越靠近输送方向前方,上述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越快。
本发明技术方案15的特征结构在于,如图15所示,是容器输送设备,设有将数个容器3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该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4,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设有与上述升降装置接邻、且接收用上述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可在横向上输送的气流输送带12,具有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向接邻的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推出的推出部23,并且具有前倒防止部24,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而可排出上述容器4,该容器输送设备设有检测传感器67,用于检测在上述前倒防止部24的打开动作区域69内是否存在容器,设有控制装置68,该控制装置这样进行控制,即上述容器组4即使通过推出部23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在利用上述检测传感器67检测出在上述打开动作区域69内存在容器的情况下,维持上述前倒防止部24的关闭状态,在检测出不存在容器3的情况下,使上述前倒防止部24作打开动作,转换成可排出上述容器组4的打开状态。
本发明技术方案16的特征结构在于,在上述气流输送带的上方设有上部导向装置,该上部导向装置与容器的上端接触,防止输送中的容器翻倒,通过上述推出部的横移、上述容器组内的至少推出方向前侧的容器位于上述上部导向装置下方时,对上述前倒防止部进行转换动作使其成为打开状态。
本发明技术方案17的特征结构在于,是一种容器输送方法,设有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构成的数个容器组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装,载置该层装起来的上述数个容器组、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用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而将上述容器组向上述气流输送带上面推出的推出部,向在横向上可输送的气流输送带推出,该气流输送带与上述升降装置接邻,并且接收被上述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将前倒防止部变成打开状态而进行排出,用上述气流输送带进行输送,该前倒防止部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上述推出部的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可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排出上述容器组,这种容器输送方法,自由地变更上述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与上述推出部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来排出上述容器组。
另外,如上述那样为了便于与附图对照而标记了符号,但本发明并不是用该标记限定附图。
[作用及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1和技术方案17,可以变更输送功能。
即,将容器组从升降装置向接邻的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的排出工序,在将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以后,为了接收下一个容器组,使推出部后退到升降装置上面,接收通过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容器组,通过推出部的横移,向接邻的气流输送带上面移动,与此同时,将前倒防止部转换成打开状态,将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反复进行这样的工序,但直至将下一个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的期间,产生不能供给容器的无供给时间,往往因该无供给时间中断了用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
这种容器的无供给时间,在托盘上的最下层的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后到将该托盘排出、位于下一个托盘上的最上层的容器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前的期间更长。
因此,为了不中断通过上述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必须将在上述无供给时间内可以补充用上述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的数量的容器积存在气流输送带上面,或者加快容器的输送速度,使通过上述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不中断。
于是,本发明的容器输送设备设有自由变更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与推出部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的速度变更机构,因此,使通过上述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不中断,这种输送方法除了气流输送带和推出部以相同速度输送容器组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以变更速度使推出部的推出速度比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快的方式来输送容器的方法。
也就是说,例如在气流输送带的上方不设上部导向装置、输送矮罐头等容器的情况下,为了抑制气流输送带上面的容器翻倒,即使减慢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通过调节推出部的容器组供给速度,也可以确保在气流输送带上积存相当于使通过上述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不中断的那么多数量的容器。
另外,可以采用通过速度变更使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比推出部的推出速度快的方式来输送容器的方法。
也就是说,例如,在气流输送带的上方设有上部导向装置,在输送长罐头等(也可以是短罐头)容器时,为了不翻倒地确实地利用推出部将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即使降低推出部的推出速度,也可通过上部导向装置来防止容器翻倒,因此,通过调节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可以使上述单列输送路线输送的容器不中断。
另外,采用速度变更使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比推出部的推出速度快的方式来输送容器的方法,由于使容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地进行输送,故使容器相互之间和因推出部引起的接触压力减小,特别在容易损伤容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损伤程度。
结果,可以提供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和设备的、可变更容器输送速度的容器输送设备和容器输送方法。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2,除了可以达到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以自动地控制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与推出部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的变更。
也就是说,由于设有自由变更控制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的推出速度的控制装置,故设置可识别例如输送路线中有无上部导向装置及其安装位置、容器的大小等形状、输送的容器的间隔及容器有无翻倒的传感器,将这些传感器发出的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便可按合适的相对速度自动地变更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的推出速度,设置检测容器的输送状况的传感器,将传感器发出的信息传递给控制装置,便可按合适的相对速度自动变更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的推出速度。
结果,可提供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设备、输送状况的,可自动变更容器的输送速度的容器输送设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3,除了可以达到本发明技术方案11或12的作用效果以外,在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中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将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的情况下,还可以使容器之间以接触状态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
也就是说,例如,为了缩短容器的排出时间,在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中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向输送带上面排出容器,但将容器组从升降装置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时,往往在升降装置与气流输送带之间产生台阶(为了在排出时不挂住容器,使升降装置一侧高),故以与前方的容器相接触的程度排出,使得后面跟着的容器因其前方的容器而不易前倒,因此,例如在设定成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比推出部的推出速度快的情况下,在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中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而将要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容器组时,推出部内的容器组前侧的容器位于气流输送带上时,由于被气流输送带快速输送,与其后跟着的容器之间产生间隙,故产生容器容易前倒的问题。
但是,本发明的设备由于设定成推出部的推出速度比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快,故即使在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中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位于推出部内的容器组前侧的容器也不会被气流输送带快速输送,可以使容器之间以接触状态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
结果,可以提供能抑制从升降装置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容器时的容器前倒的容器输送设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4,除了可以达到本发明技术方案11或12所述的作用效果以外,可以稳定地从升降装置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容器,并且可缩短其排出时间,同时还可对排出后的容器高速地进行输送。
也就是说,伴随着在气流输送带上面移动的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将前倒防止部转换成打开状态,故可以使将前倒防止部转换为打开状态所花费的时间消化在推出部的横移时间内。因此,与推出部向气流输送带上的横移完毕以后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容器的结构相比,可缩短容器的排出时间。
另外,例如在突然将容器向高速输送部位排出的场合,因其相对速度差,容器容易翻倒,但像本发明那样,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越靠近输送方向前方越快,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可以将容器向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低的部位排出,并且可以使接收后的容器输送速度逐渐加快,因此可以抑制容器翻倒、移定地进行容器排出及容器输送。
结果,可以提供能提高容器输送性能的容器输送设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5,可以防止先排出的容器的翻倒。
也就是说,用推出部使容器组向气流输送带上的排出,随着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推出部内的容器组到达气流输送带上时,将前倒防止部打开、排出容器组的排出工序以一定间隔反复进行,因此,例如,在前面的排出工序中排出的容器,因某种情况(容器输送的混合情况等)还留在前倒防止部的打开动作区域内的情况下,因通过打开操作而作打开动作的前倒防止部使留在前倒防止部的打开动作区域内的上述容器翻倒。并且,有可能产生这样的问题:因该容器的翻倒,使接邻的容器一个接一个地连锁地翻倒。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设有对在前倒防止部的打开动作区域内的存在容器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传感器,即使用推出部使容器组到达气流输送带上面,在通过上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出在上述打开动作区域内存在容器的情况下,维持前倒防止部的关闭状态,故可以防止因通过打开操作而作打开动作的前倒防止部使上述容器翻倒,并且在检测出打开动作区域内不存在容器情况下,可以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转换成可排出容器组的打开状态,进行通常的容器组的排出工序。
结果,可提供能提高容器的输送性能的容器输送设备。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6,除了可以达到本发明技术方案11~14的作用效果以外,还可以不翻倒地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排出容器。
对于与容器的上端抵接、可防止输送中的容器翻倒的上部导向装置来说,例如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即在位于上部导向装置的下方之前使前倒防止部作转换动作而成为打开状态,可排出容器组,则在位于上部导向装置的下方之前,容器有翻倒的可能,但本发明的结构是这样的,在位于上部导向装置的下方时使前倒防止部作转换动作而成为打开状态,故可以将防止翻倒的容器向气流输送带上排出。
结果,可提供能提高容器的输送性能的容器输送设备。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输送设备的一实施形式的总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明升降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隔离板去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容器输送设备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上部导向装置安装状态的作用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安装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前倒防止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回转驱动机构的局部放大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回转驱动机构的部分断面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容器组交接机构的作用说明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容器组交接机构的作用说明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容器组交接机构的作用说明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容器组交接机构的作用说明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另一种实施形式的容器输送设备的主要部分之概要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另一种实施形式的容器输送设备的作用说明图;
图16是本申请的功能说明图;
图17是前倒防止部的另一种实施形式;
图18是前倒防止部的另一种实施形式;
图19是表示前倒防止部的现有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前倒防止部的现有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回转体的一种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推出部的另一种结构例子的图。
实施发明的优选形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容器输送设备1的一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上述容器输送设备1如图1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输送带11,它用于对层装放置在托盘9上面的罐头组层叠体5进行输送,该罐头组层叠体是数个罐头组6(容器组4的一例)在上下方向上用隔离板8夹在其之间层装构成的,罐头组是使数个啤酒和清凉饮料等罐头7(容器3的一例)以立放姿势在其径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升降装置14,它将从输送带11输送来的罐头组层叠体5一层一层地推向上方;气流输送带12(输送带17的一例),它与升降装置14接邻,并且可接受通过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罐头组6,沿着横向向下一工序输送;容器组交接机构2,它具有推出部23和前倒防止部24,其中推出部23从通过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罐头组6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向移动,将罐头组6推出到与其接邻的气流输送带12上面,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闭合状态时伴随着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而位于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罐头7前倒,而当罐头组6送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便转换成打开状态,在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排出罐头组6;托盘排出输送带13,在罐头组6全部排出后将不需要的托盘9排出。
上述升降装置14如图2所示,设有升降台15和升降台移动机构16,其中升降台用于放置由输送带11所输送的罐头组层叠体5,升降台移动机构用于通过AC伺服机构等的电动机驱动,例如用齿轮卡合方式使升降台1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升降装置上升时这样进行驱动,将装置在升降台15上的罐头组层叠体5的罐头组6随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并且全部排出罐头组6以后,使不需要的托盘9下降,通过未图示的托盘移送装置可将托盘9移送到托盘排出输送带13上。
如图16所示,在上述气流输送带的下游侧的后端部设成单列输送路线,该输送路线的侧壁板形成尖细的漏斗状,将罐头一罐一罐地排列并供给下一工序。
该气流输送带12如图12、图13所示,具有盖板19,该盖板设有许多空气吹出孔18,盖板19的上方,在比罐头高度约高3mm~5mm位置上设有平行配置的板状上部导向装置20,从空气吹出孔18将空气吹到放置在盖板19上面的罐头7的底部上,使罐头7边有点浮起、边向下游侧输送。这时,即使罐头翻到,其上端部与上部导向装置20接触,可防止罐头7的翻倒。这是基于在罐头7与上部导向装置20之间不具有允许罐头7翻倒的间隙。
上述上部导向装置20如图5所示,通过在气流输送带12的两侧壁上、沿输送长度方向的数个部位上立设的未图示的气缸来支承其侧壁进行固定,并且通过用按钮开关使气缸动作,一次操作便可转换变更为与输送的罐头7一致的设定高度(长罐头或短罐头等)。
例如,如图5右侧所示,在输送高度较低的罐头7a(短罐头)的场合,通过用按钮开关使气缸动作,以一次操作便将上部导向装置20转换变更为较低的设定位置,防止高度较低的罐头7a翻倒。
另外,如图5左侧所示,在输送高度较高的罐头7b(长罐头)的场合,用按钮开关使气缸动作,以一次操作便将上部导向装置20转换变更为较高的设定位置,防止高度较高的罐头7b翻倒。
上述推出部23如图4、图6所示,由平面看呈コ字形的框体26和框体移动机构33构成,其中框体是将通过气缸34推出或退回自如地构成的三个保持杆25设在其内面的三个部位而形成的,框体移动机构是将设在数个托架27上的卡合部件28卡合支承在设定框体支持侧壁上的导向轨道29上进行导向,该托架安装在框体26的下方固定位,并且使从框体26上方向外侧突出安装的臂30挟持通过伺服电动机31驱动的皮带32,通过皮带32向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后移动,使框体26在前后方向上横移。
上述保持杆25如图6所示,是将树脂制的杆部件36外嵌在安装在气缸34的轴上的板状体35上形成的,可以抑制因该杆部件36碰触时损坏罐头7。
图4中符号37是设在气缸34左右的滑动轴,可以不产生扭歪地对用气缸34的保持杆25的推出退回移动进行导向。
上述前倒防止部24如图7所示,由一对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自由摆动驱动的回转驱动机构38、以枢轴连接在各回转驱动机构38的回转轴39上的回转体40及门部件41构成,该门部件支承在回转体上固定位,与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端碰触,可防止罐头7前倒,通过回转驱动机构38的驱动操作,门部件41的左右两扇门自由进行开闭摆动。
这时,由于使回转体40的延设长度较短,使其重心位置位于比门部件的重心位置更靠回转轴一侧,故使伴随着关闭动作作用于回转体和门部件上的惯性力减小,门部件41碰触罐头7的冲击减小,抑制罐头7受到损伤。
上述门部件41如图8所示那杆构成,将门杆60嵌合保持在设于回转体40上的断面呈コ字形的安装部61上,该门杆是在门部件41的、与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端碰触的部位用聚乙烯树脂(弹性材料59的一例)形成的。这样,与罐头组6碰触时的冲击因聚乙烯树脂的弹性变形20可吸收,可抑制对罐头7的损伤。
在门部件41上,损伤和磨损严重的部位是与罐头组6碰触的部位,只要将卡合保持在安装部61上的门杆60的卡合解除,更换上新的门杆60即可,故可提高经济效益和更换作业的作业效率。
上述回转驱动机构38如图9所示,由气缸42构成,该气缸是这样构成的,即在回转轴39上设小齿轮39a,并且将与该小齿轮39啮合的齿条43a、43b分别设在左右活塞43A、43B上,通过向气缸44内供给空气或排出空气,使活塞43A、43B自由移动。
通过该活塞43A、43B的移动,使回转轴39回转摆动,可以使以枢轴连接在回转轴39上的回转体40和门部件41作开闭动作。
这时,在各气缸44A、44B内的一端面上设有橡胶缓冲块46a、46b(缓冲机构45的一例),在进行打开动作而使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方敞开、成为罐头组6可以排出的打开状态时,活塞43A的端面与橡胶缓冲块46a碰触,由于橡胶缓冲块46a的弹性变形将伴随着打开动作而作用于回转体40和门部件41上的惯性力吸收,并且进行关闭动作而成为可以防止罐头组6前倒的闭合状态时,活塞43B的端面与橡胶缓冲垫46b碰触,伴随着关闭动作而作用于回转体40和门部件41上的惯性力因橡胶缓冲块46b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使门部件41与罐头7碰触的冲击力减小,抑制对罐头7的损伤(参照图9)。
下面,根据以上说明的设备的基本构成,沿着罐头7的输送路线,对输送基本工序进行说明。
1)将数个罐头组6层装放置在托盘9上面的罐头层叠体5用输送带11输送到升降装置14的升降台15上面,驱动升降台移动机构16,将罐头组层叠体5中的一层罐头组6推向上方,在升降装置14的上方将前倒防止部24变为关闭状态进行待机(容器输送设备起动时),罐头组层叠体5包含在该待机状态的容器组交接机构2内[参照图10(a)、图12(a)]。
2)对用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罐头组6的上部所放置的隔离板8,用图2、图3所示的设于升降装置14上方的隔离板去除输送装置47进行去除输送。
上述隔离板去除输送装置47设有隔离板去除机构53,该机构具有真空头支持体49和可上下移动地驱动真空头支持体49的升降气缸50,该真空头支持体49具有数个通过吸引而吸住支持隔离板8的真空头48,并且在沿着导向轨道51自由移动的移动框体52上设有数个(本实施形式中为2个)第1、第2隔离板去除机构53A、53B。
为了去除隔离板8,使在升降装置14上面待机的第1隔离板去除机构53A的真空头支持体49A下降,用真空头48吸住支持放置在最上层的罐头组6上部的隔离板8,然后使真空头支持体49A上升,并且将移动框体52横移,使第1隔离板去除机构53A位于隔离板临时放置部54的上方,解除真空头48的吸引,将隔离板8临时放置在隔离板临时放置部54上。
然后,将第1隔离板去除机构53A移动到升降装置14上面(这时第2隔离板去除机构53B位于隔离板临时放置部54的上方),使真空头支持体49A下降,用真空头48吸住支持放置在最上层的罐头组6上部的隔离板8后,使真空头支持体49A上升而进行去除放置在罐头组6上部的隔离板8的作业,与此同时,使第2隔离板去除机构53B的真空头支持体49B下降,吸住支持临时放置在隔离板临时放置部54上的隔离板8后,使真空头支持体49B上升,通过移动框体52的横移,使第2隔离板去除机构53B位于排出隔离板8用的排出升降装置55上面,解除真空头48的吸引,使隔离板8掉落到排出升降装置55上面,同时使第1隔离板去除机构53A位于隔离板临时放置部54上面,解除真空头48的吸引,隔离板8临时放置在临时放置部54上。
每次用升降装置17将罐头组6一层一层往上推时进行上述工序。
如上所述,采用设置数个隔离板去除机构53的结构,与用1个隔离板去除机构53去除隔离板8的结构相比,可以缩短各个隔离板去除机构53的移动距离,故可提高隔离板去除效率,并可提高罐头组6的输送效率。
另外,在上述排出升降装置55的上方相向地设有一对臂57,该臂通过气缸56的伸缩,围绕轴芯自由摆动,真至掉落在排出升降装置55上面的隔离板8积累到一定数量,一旦放置在臂57上后,通过气缸56的收缩操作,使臂57向下方摆动,放置在臂57上的隔离板8便落在排出升降装置55上面,使排出升降装置55下降,将隔离板8排出。将隔离板8一下子放置在臂57上是为了争取用排出升降装置55进行隔离板8的排出作业的时间,换句话说,是为了防止因排出作业使隔离板8的去除作业停止。
3)在对上述罐头组6上部的隔离板8进行去除作业的同时,使气缸34进行伸长操作,使各保持杆25与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后端和两侧端抵接,将罐头组6保持在容器组交接机构2的框体26内(罐头组6的前端与门部件41抵接),与此同时,用设在框体移动机构33上的伺服电动机31驱动皮带,使框体26朝向气流输送带12横移[参照图10(a)、图12(a)]。
估计到隔离板8的端部向上方或下方弯曲,用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罐头组6在比设于气流输送带12与升降装置14之间的渡板58稍靠上的位置停止,由于是这样构成的,故罐头7从升降装置14移动到渡板58上时罐头7倾斜,容易前倒,但由于用门部件41压住罐头组6的前方,故罐头不会翻倒,可向气流输送带12排出(参照图12)。
在本实施倒中,对在气流输送机12与升降装置14之间设渡板58、将罐头组6向气流输送带12排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设渡板58,从升降装置直接向气流输送带12排出。
以上是本申请设备的基本动作过程,在该设备上,气流输送带12和推出部23通过速度变更机构62,可自由变更其相对速度。
上述速度变更机构62如图4所示,作为其一例,由风力转换装置64和变速装置65构成,其中风力转换装置通过鼓风机63可转换风力的强弱,变速装置可变更伺服电动机31的驱动速度,用上述风力转换装置64变更从空气吹出孔18吹出的空气量,便可变更用气流输送带12输送罐头7的速度,并且用上述变速装置65变更皮带32的驱动速度,便可变更用推出部输送罐头7的速度,由于是这样构成的,故可分别变更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23的输送速度。
因此,将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设定成相同的速度,自不必言,而且还可将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设定得比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快,或将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设定得比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快,可以进行变更,使得能与该输送形式对应的输送功能相适应(参照图4)。
例如,作为其一实施形式,将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设定得比气流输送机12的输送速度快的情况下,上述框体26内所保持的罐头组6位于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回转体40和门部件41开始进行打开动作,即使边使罐头组6的推出方向前方敞开、边使气流输送带12上面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位于框体26内的罐头组6的前侧的罐头7也不会被速度设定得比推出部23低的气流输送带12先输送,故可使罐头7之间以抵接的状态向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排出,向下游侧输送[参照图10(b)、图12(b)]。
这时,罐头组位于设在气流输送带12上方的上部导向装置20的下方时,将回转体40和门部件41作转换动作,成为打开状态,使罐头组可以排出,若是这种结构,则上部导向装置20与罐头组6的上端抵接,可防止罐头7翻倒,因此,可以向防止罐头组翻倒的气流输送带12排出。
4)罐头组6向气流输送带12排出完毕,回转体40和门部件41开始进行闭合动作而闭锁起来,并且使各保持杆25一边退回、一边后退到升降装置14上面[参照图11(a)、图13(a)]。
然后,将用升降台移动机构16向上推的罐头组层叠体5的下一个罐头组6的一层内包在容器组交接机构2内[参照图11(b)、图13(b)]。
以后,反复进行图11(b)至图13(b)的工序,直到托盘9上面没有罐头组6为止。
另外,在容器组交接机构2退回到升降装置14上方之前,通过隔板去除输送装置47去除残留在下一个罐头组6上面的隔板8。
5)托盘9上的罐头组6完全没有时,使升降台15下降,用未图示的托盘移送装置、从升降装置14内向托盘排出输送带13移送后,再一次重复进行1)以下的操作。
[其它实施形式]
以下,对其它实施形式作说明。
<1>在上面的实施形式中,对具有速度变更机构的容器输送设备进行了说明,该速度变更机构可对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与推出部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进行自由变更,但也可以如图14所示,设置自由变更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控制装置66。
这样,由于例如可以自动地变更控制从空气吹出孔18吹出的空气量及伺服电动机31的皮带32的驱动速度,故通过设置例如未图示的检测上部导向装置20的有无及其安装位置的传感器、和可识别输送的容器3的大小等形状的传感器等,即使上部导向装置20的安装状态及输送的容器3的形状发生变化,根据这些传感器发出的信息,也可将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和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自动地变更为合适的相对速度。
另外,由于设有检测容器3的输送状况的传感器等,因此,也可以根据容器3的输送状况(例如,输送容器的混合状况等),变更两者的速度。
<2>在上面的实施形式中,对推出部的推出速度设定得比气流输送带的输出速度快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即随着在气流输送带上面移动的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将前倒防止部转换为打开状态,并且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越接近容器的输送方向前方越快,具体地说,将空气吹出孔吹出的空气量在推出部的容器接受部位处设定得较小,并且在输送方向上离开该接受部位越远设定得越大。
这样,可以使将前倒防止部变为打开状态所花费的时间消化在推出部的横移时间内,故与推出部向气流输送带上面横移完毕后使前倒防止部作打开动作、将容器排出到气流输送带上面相比,可以缩短容器的排出时间。
另外,例如将容器突然向高速输送部位排出的情况下,由于其相对速度差,容器容易翻倒,但如上述结构那样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越靠近输送方向前方越快,这样,可将容器向气流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平稳的部位排出,并且可将接受的容器的输送速度逐渐加快,可以抑制容器翻倒、进行稳定的容器排出和容器输送。
(3)如图15所示,也可设置检测传感器67,用于检测在前倒防止部24的打开动作区域69是否存在容器3,并设置控制装置68,该控制装置这样进行控制,即使容器组4通过推出部23而到达气流输送带12上面,通过检测传感器67检测出在打开动作区域69内存在容器3的情况下,维持前倒防止部件的闭合状态,在检测出不存在容器3的情况下,使前倒防止部进行打开动作而转换成为可排出容器组4的打开状态。
这样,在前面的容器组4的排出工序排出的容器3即使由于某种情况而处于前倒防止部24的打开动作区域内,也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67检测容器3的存在,在通过检测传感器67检测出在打开动作区域内存在容器3的情况下,维持前倒防止部24的闭合状态,故可以防止因打开操作而作打开动作的前倒防止部24使容器3翻倒。
(4)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对门杆是用聚乙烯树脂制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门杆不局限于用聚乙烯树脂制成,也可以用由聚乙烯树脂以外的弹性树脂或弹性橡胶等构成的弹性材料制成。
另外,门杆也可以是弹性材料以外的金属制造的或不具有弹力的树脂制造的。上述构成也可适用于保持杆25。
(5)前倒防止部24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中所说明的左右一对回转体和将门部件分为左右两扇门而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构成的,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这样构成的,即将呈コ字形的在推出部23内自由伸出或退回地构成的、具有挠性的滑动构件230自由转换成从推出部23的敞开的两端部突出、可防止罐头7前倒的闭合状态,和退回到推出部23内、使罐头组4在输送带上可输送的前方打开的打开状态。
还有,也可以使滑动部件不是自由突出或退回推出部23内的结构,而是使其滑动、向推出部23的左右突出便成为打开状态。
(6)前倒防止部24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式中所说明的、左右设一对回转体和门部件的形式,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这样构成的,即利用通过枢支轴231设在推出部23的敞开端部的一方的一块板体232,自由转换成可防止容器前倒的关闭状态和使容器组4在输送带上可输送的,前方打开的打开状态,另外,虽未图示,也可以这样构成,通过设在推出部23的敞开端部的一方的一块滑动部件,自由转换成可防止容器前倒的关闭状态,和使滑动部件向推出部23的侧方滑动、容器组4在输送带上可输送的前方打开的打开状态。
(7)推出部23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式中所说明的设成コ字形,也可以是这样构成的,例如,如图22所示,设有板状推出板23A和设在两侧的由数个棒材构成的导向装置23B,上述推出板与输送带的前进方向的罐头组6的后端接触,与通过横移向输送带接受部58推出的上述前进方向正交,边通过导向装置23B防止罐头组6偏离横向,边通过推出板23A的横向推出移动而将罐头组6送到接受部58。
(8)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对如图9所示那样将缓冲机构45设在气缸44内的一端面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例如将橡胶缓冲垫等缓冲机构45分别设在活塞43A、43B的一端面上。
另外,设置缓冲机构的位置不局限于气缸内,也可以将缓冲机构设在与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回转体抵接的位置上,吸收进行惯性摆动的回转体和门部件的惯性力。
(9)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对用气缸形成回转驱动机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回转驱动机构不局限于气缸,也可以使用各种电动机。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容器输送设备是这样构成的:设有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将数个容器以立放的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放置层装而成的数个容器组、且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设有气流输送带,该气流输送带与升降装置接邻,而且接受通过升降装置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可沿着横向进行输送;具有推出部,该推出部从最上层的容器组的一侧抵接触,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将容器组向接邻的气流输送带上面推出;并且还具有前倒防止部,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推出部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而位于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容器组到达气流输送带上面时,在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容器组可以排出,这种容器输送设备可以良好地进行容器组的输送。

Claims (17)

1.一种容器组交接机构,该容器组交接机构具有推出部(23)和前倒防止部(24),其中,推出部对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容器组(4),从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沿着横向推出,该前倒防止部(24)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伴随着上述推出部(23)的横向移动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侧,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上述容器组(4)可以排出,这种容器组交接机构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上述前倒防止部(24)。
2.一种容器输送设备,该容器输送设备设有升降装置(14),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4),并且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设有输送带(17),该输送带与上述升降装置(14)接邻,并且接受通过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可沿着横向进行输送;设有容器组交接机构,该机构具有推出部(23)和前倒防止部(24),其中推出部从上述最上层的容器组(4)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推到接邻的上述输送带(17)上面,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伴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到达上述输送带(17)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上述容器组(4)可以排出,这种容器输送设备中,在横向上自由开闭地形成上述前倒防止部(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输送设备,上述输送带(17)是气流输送带(12)。
4.一种容器组的交接方法,该容器组(4)的交接方法是对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构成的容器组(4),用从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而将上述容器组(4)在横向上推出的推出部(23)来进行推出,将前倒防止部(24)变成打开状态进行排出,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伴随着上述推出部(23)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侧,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使上述容器组(4)可以排出,这种容器组的交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前倒防止部(24)在横向上打开而排出上述容器组(4)。
5.一种容器的输送方法,该输送方法是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用放置该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4)、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14)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用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向接邻的上述输送带(17)上面推出的推出部(23)推出到输送带(17)上,该输送带与上述升降装置接邻、并且接受通过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沿着横向可进行输送,将前倒防止部(24)变成打开状态进行排出,用上述输送带(17)进行输送,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伴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4)到达上述输送带(17)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以用上述输送带(17)输送上述容器组(4),该容器输送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前倒防止部(24)在横向上打开而排出上述容器组(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的输送方法,上述输送带(17)是气流输送带(12)。
7.一种容器组交接机构,该容器组交接机构具有推出部(23)和前倒防止部(24),其中推出部是对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容器组(4),从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抵接,通过向另一侧横移,将上述容器组(4)在横向上推出,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侧,防止上述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以排出上述容器组(4),上述前倒防止部(24)由可绕回转轴(39)自由摆动地枢支连接的回转体(40)、和驱动上述回转体(40)在规定角度范围内自由摆动的回转驱动机构(38)、及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而可防止容器前倒、并支承固定在上述回转体上的门部件(41)构成,使上述回转体(40)的重心位置位于比上述门部件(41)的重心位置更靠近上述回转轴(38)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在上述前倒防止部(24)上设有缓冲机构(45),用于吸收上述门部件(41)的惯性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容器组交接机构,用气缸(42)形成上述回转驱动机构(38)。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容器组交接机构,在上述门部件(41)上可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端接触的部位设有弹性材料(59)。
11.一种容器输送设备,该容器输送设备设有升降装置(14),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4)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设有与上述升降装置(14)接邻、且接收用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并可在横向上输送的气流输送带(12),具有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而将上述容器组(4)向接邻的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推出的推出部(23),并且还具有前倒防止部(24),该前倒防止部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排出上述容器组(4),该容器输送设备具有速度变更机构(62),该速度变更机构自由变更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与上述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输送设备,设有自动地自由变更控制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和上述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控制装置(66)。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容器输送设备,上述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设定得比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快。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容器输送设备,伴随着在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移动的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将上述前倒防止部(24)转换成打开状态,并且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越向容器输送方向前方越快。
15.一种容器输送设备,设有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的数个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装,载置该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4)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14),设有与上述升降装置(14)接邻、且接收用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并可在横向上输送的气流输送带(12),具有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横移而将上述容器组(4)向接邻的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推出的推出部(23),并且还具有前倒防止部(24),该前倒防止部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的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而可排出上述容器组,该容器输送设备设有检测传感器(67),用于检测在上述前倒防止部(24)的打开动作区域内是否存在容器,还具有控制装置(68),该控制装置是这样进行控制的,即使上述容器组(4)被上述推出部(23)推到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由上述检测传感器(67)检测出在上述打开动作区域内存在容器的情况下,维持上述前倒防止部(24)的前闭状态,在检测出不存在容器的情况下,使上述前倒防止部(24)进行打开动作,转换成可以排出上述容器组(4)的打开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1、12或15所述的容器输送设备,该容器输送设备在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上方设有与容器的上端接触、防止输送中容器翻倒的上部导向装置(20),通过上述推出部(23)的横移,上述容器组(4)内的至少推出方向前侧的容器位于上述上部导向装置(20)的下方时,使上述前倒防止部(24)作转换动作而成为打开状态。
17.一种容器输送方法,设有将数个容器以立放姿势在其横向上排列集合而成容器组(4),在上下方向进行层装,载置该层装的上述数个容器组(4)、并一层一层地向上方推的升降装置(14),用从上述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的一侧接触、通过向另一侧的横移而将上述容器组向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推出的推出部(23),向在横向上可输送的气流输送带(12)推出,该气流输送带与上述升降装置(14)接邻,并且接收被上述升降装置(14)向上推的最上层的上述容器组(4),将前倒防止部(24)变成打开状态而进行排出,用上述气流输送带(12)进行输送,该前倒防止部(24)可自由转换成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关闭状态时随着上述推出部(23)向推出方向前方横移而位于上述容器组的推出方向前方,防止容器前倒,打开状态是在上述容器组到达上述气流输送带(12)上面时在上述容器组(4)的推出方向前方打开,可排出上述容器组(4),这种容器输送方法的特征在于,自由地变更上述气流输送带(12)的输送速度与上述推出部(23)的推出速度的相对速度而排出上述容器组。
CNB01804932XA 2000-10-19 2001-10-18 容器组交接机构、容器输送设备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24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9261/2000 2000-10-19
JP2000319261A JP4574829B2 (ja) 2000-10-19 2000-10-19 容器群受渡機構及び容器搬送設備
JP2001221541A JP4955869B2 (ja) 2001-07-23 2001-07-23 容器群受渡装置
JP221542/2001 2001-07-23
JP221541/2001 2001-07-23
JP2001221542A JP4911840B2 (ja) 2001-07-23 2001-07-23 容器搬送設備及び容器搬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0952A CN1400952A (zh) 2003-03-05
CN1222458C true CN1222458C (zh) 2005-10-12

Family

ID=27344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493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22458C (zh) 2000-10-19 2001-10-18 容器组交接机构、容器输送设备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15895B2 (zh)
EP (1) EP1334928A4 (zh)
CN (1) CN1222458C (zh)
TW (1) TW520337B (zh)
WO (1) WO2002032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4166B2 (ja) * 2007-10-29 2014-02-12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印字装置およびレーザ印字方法
US20090112675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Jeff Servais Automated order fulfillment system and method
DE102011103563A1 (de) * 2011-05-30 2012-12-06 Winkler + Dünnebier Gmbh Verfahren zum Überführen von Gegenständen und Umlenkeinheit
ITBG20110026A1 (it) * 2011-06-27 2012-12-28 Ennio Mazzola Sistema per scaricare libri da un pallet
CN105406145B (zh) * 2015-11-20 2017-12-12 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废旧铅酸蓄电池码垛与拆垛装置及方法
CN105416675A (zh) * 2015-12-25 2016-03-23 嘉兴市新发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柱形纸容器打包装袋机用输送机构
CN105731012B (zh) * 2016-03-14 2018-01-05 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衔接储产之间的全自动化电池拆码、输送系统
CN106477299B (zh) * 2016-11-04 2018-11-06 上海龙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包装盒用输送设备
CN107352263B (zh) * 2017-09-08 2023-08-08 杭州中水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 码垛机器人铲板机构
CN108974931A (zh) * 2018-07-25 2018-12-11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推下料隔板转移设备
CN109305551A (zh) * 2018-12-03 2019-02-05 深圳市微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标准化pcb板测试自动上料装置
CN110668120A (zh) * 2019-09-29 2020-01-10 陆秀权 一种用于生产线的具有分隔功能的供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55625C (fi) * 1970-05-19 1979-09-10 Windmoeller & Hoelscher Anordning foer bildande och vidaretransport av staplar av plana arbetsstycken
JPS5843526Y2 (ja) * 1979-05-24 1983-10-03 シ−ケ−ディ株式会社 ピロ−形包装体の装入装置
JPS5843526A (ja) 1981-09-09 1983-03-14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635286B2 (ja) 1982-04-23 1994-05-11 山之内製薬株式会社 真空凍結乾燥庫
JPS59134122A (ja) 1983-01-20 1984-08-01 渋谷工業株式会社 ケ−サ−のブランクシートへの容器供給装置
US5069598A (en) * 1988-10-24 1991-12-03 Am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oading sheet material articles
US5310307A (en) * 1993-02-12 1994-05-10 Goldco Industries, Inc. Depalletizing device and method
CA2114698A1 (en) 1993-02-12 1994-08-13 Richard H. Vandermeer Article palletizer/depalletizer
US5489016A (en) * 1994-11-29 1996-02-06 Techni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Inc. Pusher bar apparatus to remove containers from a splice plate between conveyors
US5733100A (en) * 1996-10-09 1998-03-31 Plastipak Packaging, Inc. Cylindrical object palletizer
US5902092A (en) * 1997-06-25 1999-05-11 Neos, Inc. Self-clearing transfer ar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0952A (zh) 2003-03-05
EP1334928A4 (en) 2004-03-24
TW520337B (en) 2003-02-11
EP1334928A1 (en) 2003-08-13
WO2002032796A1 (fr) 2002-04-25
US20030102201A1 (en) 2003-06-05
US6915895B2 (en) 2005-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2458C (zh) 容器组交接机构、容器输送设备及方法
CN1911762A (zh) 物品输送装置
CN1089058C (zh) 空心带底塑料件热成形方法和装置
CN1091341C (zh) 电子元件装配方法及装置
CN101035725A (zh) 基板输送装置
CN1838871A (zh) 板状构件的搬运保持装置及其方法
CN1868833A (zh) 物品收纳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506257A (zh) 天车系统
CN1246138C (zh) 二轴延伸吹塑成形机
CN1880193A (zh) 物品运送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232185A (zh) 托盘传送臂、换载装置和处理方法及集成电路试验装置
CN1590006A (zh) 激光加工装置及激光加工方法
CN1269122A (zh) 零件安装机
CN1086980C (zh) 加热吹制成形装置及加热吹制成形方法
CN85109407A (zh) 输送装配零件的方法和设备
CN1880192A (zh) 物品输送装置及其动作方法
CN1805891A (zh) 输送装置和具备有该输送装置的组合计量装置
CN1519572A (zh) 搬运机构、使用搬运机构的移动式探针板搬运装置及探测装置
CN1231508A (zh) 半导体贮存夹具、操作方法及生产系统
CN1106922C (zh) 树脂模制机
CN1379249A (zh) 半导体设备自动检查装置
CN1154599C (zh) 顶盖密封式包装装置,及顶盖密封式包装方法
CN1717970A (zh) 基板输送装置、零件装配装置、以及零件装配的基板输送方法
CN1335222A (zh) 树脂注塑机和树脂片送料机
CN1277653C (zh) 制品回收装置以及制品回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NTORY HOLDING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NTORY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6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619

Address after: Osaka City, Osaka of Japan

Patentee after: Suntory Holdings Limited

Address before: Osaka City, Osaka of Japan

Patentee before: Suntory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012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