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7939C -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17939C
CN1217939C CN031171885A CN03117188A CN1217939C CN 1217939 C CN1217939 C CN 1217939C CN 031171885 A CN031171885 A CN 031171885A CN 03117188 A CN03117188 A CN 03117188A CN 1217939 C CN1217939 C CN 121793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blue
purplish blue
heating
moun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171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31200A (zh
Inventor
谢运昌
蒋小华
文永新
程菊英
方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filed Critical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Priority to CN0311718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17939C/zh
Publication of CN1431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1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79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793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杂环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本发明还涉及该化合物制备方法,以该化合物为活性成份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其在制备防治糖尿病、乙型肝炎、抗氧化药物、免疫增强剂、美容、抗衰老保健品上的用途或作为着色剂的用途。

Description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环化合物,是一种与碳环稠合的有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作为仅有的环杂原子的环的杂环化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该化合物制备方法,以该化合物为活性成份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其在防治糖尿病,乙型肝炎,和作为抗氧化药物及保健品上的用途,及作为着色剂的用途。
(二)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当前国内外的高发病种,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8%,我国发病率已达3%,全世界患者有1亿多人,我国患者超过4000万,仅广东一省,就有糖尿病人口257万人。其中,90%以上患者为二期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总热量增加,脂肪摄入增加,碳水化合物减少及体力活动减少,糖尿病患病率有逐渐攀升之势。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其疾病本身,更在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眼病、白内障、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系列并发症、糖尿病性机体坏死,糖尿病性高血压,糖尿病性外阴瘙痒,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等,从而发生致残,致盲,致死的严重后果,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质量的罪魁祸首,给家庭,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研究开发糖尿病新药已成为当务之急。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难以治愈等特点。全世界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亚州2.25亿,我国有1.2亿。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世界的40%,而且现在有近3000万人因乙肝导致肝功能不正常,其中1200万人成为慢性乙肝患者,每年因乙肝死亡的约有15万人。乙肝病毒携带者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生活,社交,就学,就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慢性乙肝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并引起癌症的发生,患者的身心健康负担很大。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我国用于乙肝治疗的公费医疗费用达223亿元之巨。总之,乙肝对人类有着严重的危害。
对乙型肝炎的治疗,西药有干挠素,干挠素诱导剂、核苷衍生物等等。干挠素为首选药物,但存在用药剂量大,费用高,毒副作用大,有效率不高(30%-40%),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其中西药也有类似问题。天然药物有甘草甜素,水飞蓟素,中药有叶下珠,水芹,诃子等单味药和多种复方中药,但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迫切需要提供新的治疗乙肝有效药物。
由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生活因素的影响,现代人体内自由基代谢常常容易失去平衡。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的平衡对于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只有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处于平衡时,身体才能保持健康。自由基过多或清除能力不足,体内就有多余的自由基,引起组织损伤,脂质过氧化,酶失活,蛋白质变化,DNA突变,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疾病的发生,最明显的是癌,心脑血管疾病和衰老的发生。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生成的药物可以保护组织免受自由基损伤,有补虚,扶正固体的功能,对多种疾病有防治意义并有较广的保健作用,它不但可以延缓衰老,而且还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还具有美容作用,被称作体内美容,比化妆品美容效果更好。
山蓝为爵床科植物红丝线Peristrophe baphia(Spreng.)Bremek.[Peristrophe roxbueghiana(schult)Bremek]及五指山蓝Peristrophelancedia Nees,已有提取食用着色剂及药用的报道,且已有人从其中分离、鉴定了不同的化合物,如《药学学报》1999年第34卷第8期596-599页,覃洁萍等所作《红丝线中两个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一文中,报道了红丝线酰胺及红丝线素;《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5卷第4期247-249页,胡燕等所作《草药红丝线的降压成分》一文中,报道了其中的羽扇豆醇、羽扇豆酮、β-谷甾醇;《云南植物研究》1989年第11卷第4期476-478页,魏孝义等所作《五指山蓝叶中的一种花青甙》报道了其中的花青甙。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杂环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从山蓝中制备上述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乙型肝炎、糖尿病、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防治乙型肝炎、糖尿病、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药物及作为着色剂的用途。
1>化合物
本发明公开一种杂环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如下通式的结构:
Figure C0311718800051
其中R为γ-羟基谷氨酸HOOCCH(OH)CH2CH(NH2)COOH残基-γ-羟基谷氨酸有2个活性基团被其他基团取代而残余的部分,其中γ-羟基谷氨酸残基的1个羧基残基与-NH-成酰胺,羟基、氨基或另一个羧基之一的残基与取代的醌亚胺环成键相连,其核磁共振谱氢谱(1HNMR,500MHz,氘代吡啶-重水3∶2为溶剂)化学位移为:8.7(s,1H),6.9(s,1H),6.7(s,1H),6.5(s,1H),4.9(m,1H),4.4(m,1H),2.9(m,1H),2.7(m,1H),为紫蓝素(Zilanine)。
紫蓝素(Zilanine),可从山蓝属植物制备,首先对山蓝鲜料进行加工,使其中的紫蓝胺酚转化为紫蓝素,然后对紫蓝素进行分离纯化,可得化合物紫蓝素;紫蓝素也可直接由鲜山蓝植物中提取的紫蓝胺酚制备,紫蓝素的形成见图3。紫蓝素的化学见图4。
可确定紫蓝素(Zilanine)具有下述结构:
Figure C0311718800061
申请人发现上述化合物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抗糖尿病,抗氧化等药理活性。可制备为防治乙型肝炎、糖尿病及抗氧化的新药、免疫增强剂、美容、抗衰老保健品。上述化合物亦为色素化合物,可用作着色剂。
2>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A、山蓝鲜植物的加工
本发明对山蓝进行加工方法的技术要点之一是在控制加热升温速率下对山蓝鲜植物进行快速加热。图5为紫蓝素的得率与升温速率的关系。升温速率越快,紫蓝素的得率越高。在10分钟内跨越50-70℃为适宜的加热速率,在6分钟内跨越50-70℃更好,最好是在瞬间(时间接近0)跨越50-70℃。加热升温速率对山蓝加工的影响是始料不及的。
快速升温加热的方法有直接加热方法和间接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方法有蒸汽加热,微波加热,热气流加热,热水加热,热油加热等,间接加热方法有通过传热介质传热的电加热、蒸汽加热、热水加热、燃气、燃煤加热等。将物料与热载体直接接触的升温加热,如果混合平衡温度高于70℃,物料从50℃升至70℃的时间几乎为0。
本发明对山蓝进行加工的方法之另一技术要点是采取避氧措施。在快速加热物料的同时,最好加上避氧措施。在避氧下加热处理鲜山蓝原料,与不避氧下加热处理相比,紫蓝素得率显著提高。这在山蓝鲜物料直接处于气体氛围时尤为明显。加热处理鲜山蓝原料,包括加热阶段和保温阶段。当将物料与热载体直接接触的加热时,物料从50℃升至70℃的时间几乎为0,可推断物料从室温加热到保温温度的时间也可几乎为0,即加热阶段时间可忽略不计,因此避氧以保温阶段避氧为主。又由于加热处理鲜山蓝原料时,合适的保温时间在5-450分钟之间,因此本发明在快速加热物料的同时,加上的避氧措施为至少保温阶段的前5分钟是在避氧下进行的。
在不同温度下避氧和不避氧时紫蓝素的得率见图6。
避氧措施包括:①液体热载体或热介质经脱氧处理,脱氧方法有超声,真空、加热、通惰性气体等等,惰性气体有N2、CO2、Ar等;②用无氧水产生蒸汽,或以除氧剂除去蒸汽中的氧;③在惰性气氛下用微波加热;④用无氧热气流加热。
本发明对山蓝进行加工的方法的又一技术要点是保温时间的控制。不同温度下,紫蓝素相对得率与保温时间的关系见图7。
在靠近100℃时,合适的保温时间约在5-90min之间,最好在15-80min之间,由于紫蓝素的前体物质——紫蓝胺酚热降解较快,时间范围窄,控制要求较高。在90℃左右时,合适的保温时间在20-150min左右,最好在30-120min之间。在80℃左右时,合适的保温时间在120-450min之间,最好在50-260min之间。不同温度下最佳保温时间可用如下回归关系式确定:
               t=1066.8-17.15T+0.0675T2
                 T-温度(℃)
                 t-时间(min)不同温度下最佳保温时间见表1:
                         表1:不同温度下最佳保温时间
温度T(℃)最佳保温时间(min) 75160     78140     82115     8692     9070     10035
本发明对山蓝进行加工的方法的又一技术要点是保温温度的控制。不同保温温度下紫蓝素的得率见图6。适宜的保温温度大致为75-100℃,最好为78-90℃。温度在75℃以下时,紫蓝素得率低。温度在75-78℃左右时,得率受温度波动影响大,不易控制。温度在90-100℃时,鲜山蓝植物中的紫蓝素前体物质——山蓝胺酚热降解程度大,得率降低,且降解程度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对时间控制要求高,需对物料及时冷却,工艺控制较为复杂。在78-90℃之间,紫蓝素得率高且较稳定,山蓝胺酚随时间降解不甚明显,对时间控制要求不高,工艺控制较为简单。
山蓝鲜料以蒸汽、微波、热气流或气体介质加热等不带提取过程的加热方式快速升温加热处理后,再经干燥加工可得山蓝干料,与直接晒干、阴干、烘干的山蓝干料相比,其紫蓝素有效成分含量明显提高,暗色物质少,用作药材品质好,并可直接用作着色剂。加上避氧措施及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快速升温加热保温,使鲜料中山蓝胺酚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紫蓝素,所得干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干燥可采用阴干、真空干燥、热气流干燥,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等方法。快速升温保温热处理加工后的后处理加工过程不需避氧。
采取本发明的方法,紫蓝素得率明显提高,产品固形物含量基本不变。着色剂色价明显提高,同时影响着色效果的杂质明显减少,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可在产品中加入赋形剂等辅料,如麦芽糊精,乳糖等,改善产品的物理性能,如吸湿性,溶能性,并维持高而稳定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含量。同时,控制了从前未加以考虑的不良副反应,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稳定得到明显提高。提取、浓缩、干燥等后处理采用一般天然产物(热敏物质)的加工工艺。由于山蓝胺酚稳定性低,而紫蓝素稳定性高(100℃加热120min损失4.9%),因此,最好将转化完成后的物料经空气或氧气充分氧化后再作后处理。
与以往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高加热速率快速升温加热山蓝鲜料的方法,附加避氧措施,并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的技术,对山蓝植物进行加工。经快速升温加热处理并干燥可得山蓝干品,紫蓝素有效成分含量明显提高,作药材和着色剂质量较高;再加上避氧措施,紫蓝素有效成分含量进一步提高。结合提取、浓缩干燥等常规加工技术,可得山蓝提取物,紫蓝素含量和得率高、质量好,工艺稳定。
B、紫蓝素的精制纯化
紫蓝素制备中的精制纯化方法,包括吸附-解吸、加酸沉淀、碱性溶剂洗涤的方法。
紫蓝素在络离子的存在下,或者在盐的存在下,易被非极性或弱极性吸附剂吸附,此吸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可用吸附法精制纯化。
由于络离子可使吸附剂对紫蓝素的吸附能力产生选择性的变化,在有络离子和去除络离子存在下进行吸附—解吸或交替吸附—解吸,可使紫蓝素得到精制纯化。
紫蓝素经纯化后,在酸性下难溶于水,析出冻胶状沉淀,可利用此特性进一步精制、纯化。
紫蓝素难溶于有机溶剂,冻胶状沉淀经碱性溶剂分散处理,可进一步除去冻胶状物中的杂质,纯度进一步提高,难以干燥的冻胶状物转变为易干燥的粉末状固体。
络离子为阳离子,如Ca2+,Mg2+,NH4 +等,其中最好为Mg2+离子。盐为无机盐或有机盐,如NaCl,KCl,(NH4)2SO4,NH4OAc等。吸附剂可以为合成吸附树脂,键合相硅胶等非极性或弱极性吸附剂。具体的吸附剂有Amberlite XAD-2,Amberlite XAD-4,Amberlite XAD-16树脂,C18键合硅胶等,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型号的吸附剂。
吸附可在中性(PH6.5-7.5)下进行,也可在酸性(PH1-6.5)下进行。在络合态下,紫蓝素被吸附剂吸附,在盐存在下吸附容量更大。由于植物原料中含有阳离子,在提取液中紫蓝素以络合态存在,初次吸附可直接用吸附剂吸附。如非初次吸附,可加入镁盐,如醋酸镁、硫酸镁等,保证紫蓝素呈络合态。在去除络离子的状态下,紫蓝素的吸附减弱,但在盐的存在下有较高的吸附力,可在盐的存在下吸附。
解吸可在中性或弱碱性下进行(PH6.5-9.0),紫蓝素在强碱性下不稳定。解吸剂为水或与水在互溶溶剂的水溶液,如甲醇,乙醇,丙酮等。可用NaOH,KOH,Na2CO3,NaHCO3、乙酸铵,碳酸铵,氨水等调节或控制PH。
第一个吸附—解吸精制纯化方案如下:在络离子存在下进行吸附,以获得较高的吸附容量。然后以较低洗脱力的洗脱剂洗涤,以除去比络合离子态紫蓝素吸附力低的组分。洗脱剂可加入络离子,以保持紫蓝素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紫蓝素仍留在吸附剂上,与紫蓝素有同等吸附力或更大吸附力的组分也留在吸附剂上。除去比络合态紫蓝素吸附力低的组分后,以络合剂水溶液洗涤去除络离子,使紫蓝素呈非络合态。络合剂可以为EDTA(乙二胺四乙酸)盐,DCTA(环己基二胺四乙酸)盐,8-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等。络合剂可加到浓度在2-40%之间的盐溶液中维持紫蓝素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除去络离子后,可用盐溶液洗去络合剂,再以水洗去盐。这时紫蓝素呈非络合态,吸附力降低,以解吸力比解吸紫蓝素络合物低的解脱剂即可将紫蓝素从吸附剂上洗脱,使它与吸附力与紫蓝素络合物同等或更高的组分分开。较低洗脱力的洗脱剂为浓度为5-20%的水溶性有机溶剂水溶液。
第二个吸附—解吸方案如下:在络离子存在下进行吸附,然后以较低洗脱力的洗脱剂洗脱,再以较高洗脱力的解吸剂直接解吸络合态的紫蓝素。其吸附及用较低洗脱力洗脱剂洗涤操作如第一方案。较高洗脱力解吸剂为20%-60%的水溶性有机溶剂水溶液。
第三个吸附—解吸方案如下:在盐溶液中吸附非络合态紫蓝素,然后水洗除盐,再以较低洗脱力洗脱剂洗脱非络合态的紫蓝素。盐溶液中吸附是在无络离子的料液中加入盐,其浓度在2%-40%之间。水洗除盐及洗脱操作同第一个方案。
可以应用上述吸附—解吸方案之一或多个方案进行组合,对紫蓝素进行精制纯化。
紫蓝素经初步纯化后,可用加酸沉淀的方法进一步纯化。初步纯化可采用吸附—解吸方法。酸可用盐酸,硫酸等无机酸或乙酸,甲酸等有机酸,酸用量一般在1%以内。酸化后析出冻胶状沉淀,可用离心,过滤等方法收集。
冻胶状沉淀尚含有一定的杂质,难干燥。用碱性溶剂分散,洗涤,可改变沉淀形态,由冻胶状变为无定形粉状,纯度进一步提高,易干燥。碱性溶剂可以是含吡啶,氨,二乙胺,三乙胺等碱性挥发物的有机溶剂,最好为易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丙酮等等。
(四)附图说明:
图1为紫蓝素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光谱;
图2为紫蓝素的红外光谱;
图3为紫蓝素的形成机理;
图4为紫蓝素的化学;
图5为紫蓝素加工得率与升温速度的关系;
图6为在避氧与不避氧及不同保温温度下紫蓝素的得率;
图7为不同保温温度下紫蓝素相对得率与保温时间的关系。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发明的非限定实施例
实施例1:紫蓝素的制备
1.植物材料处理
取山蓝属植物山蓝(Peristrophe baphia(Spreng.)Bremek.[Peristropheroxbueghiana(schult)Bremek])鲜叶100g,加1%甲酸400ml捣碎,加硅澡土助滤剂抽滤,得提取液上XAD-16树脂柱,以0.1%甲酸洗脱,得洗脱液F001。F001含紫蓝胺酚(Zilanaminol)
2.碱处理
将洗脱液F001用稀氨水(0.1%)碱化至出现蓝色,紫色,得碱化液F002,紫蓝胺酚转变为紫蓝素。
3.浓缩
将碱化液F002于60℃以下真空浓缩,得浓缩液F003。
4.柱层析
将浓缩液上C18键合相硅胶柱(40-60μ),以水,30%甲醇梯度洗脱,收集色带的洗脱液F004,将F004洗脱液真空浓缩,拌硅胶,置于硅胶柱(青岛硅胶100-200目)柱面,以异丙醇—吡啶—水(3∶1∶1)洗脱,收集色带,以HPLC检查纯度(5%乙腈—水—80%乙腈—水梯度洗脱,UV250nm检测),得紫蓝素。
                  表2:紫蓝素氢谱,碳谱及二维谱相关关系a
碳/氢位置C/H   氢化学位移δH 碳化学位移δC DEPT和APT谱 H-HCOSY谱相关关系 HMBC谱相关关系
 苯环123456OCH3abcdef 6.498(s,1H)6.861(s,1H)6.715(s,1H)8.653(s,1H) 133.660147.497102.852175.505154.233105.88455.685170.367101.449130.589146.225115.272128.030 CCCHCCCHCH3CCHCCCHC 3,63,64,5,2,13,63,64,5,2,15b,da,d,c,fb,db,da,d,c,fb,d
  γ-羟基谷氨酸残基
  12345 4.366(m,1H)2.701(m,1H)2.902(m,1H)4.921(m,1H)   173.017b53.16034.55370.417172.843b   CCHCH2CHC 32,43   2,31,3,41,2,4,52,3,53,4
其中a溶剂为C5D5N-D2O(3∶2).根据DEPT,APT,HMQC,HMBC谱归属。b数据可互换。s——单峰,m——多重峰,DEPT——无畸变极化传递增益,APT——连接质子检测,HMQC——异核多量子相关,HMBC——异核多键相关,H-H COSY——氢-氢相关谱。
紫蓝素:黑色无定形固体。C18H17N3O8(分子量M=403),紫外-可见光谱(UV-Vis)图见图1,吸收峰λmax(ε):在pH3.0 0.05mol/甘氨酸-HCl缓冲液中239(24925),477(17271)nm;在pH7.0 0.1mol/L Na2HPO4缓冲液中235(肩峰,23944),248(62150),279(11580),319(8505),550(肩峰,34347),582(38926)nm;在pH8.0 0.05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中235(肩峰,23944),248(62150),279(11580),319(7916),550(肩峰,35066),582(41347)nm。红外光谱IR(KBr)νmax 806,844,876,938,993,1013,1090,1131,1158,1177,1204,1223,1259,1284,1308,1335,1370,1402,1458,1477,1508,1521,1572,1603,1641,1680(肩峰),2500-3600(宽峰),其谱图见图2。紫蓝素的核磁共振谱见表2。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得准分子离子,[M+2H]+404.98,[M+Na]+426.02,[M-H]-402.3。用电喷雾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ESI-FTICRMS)测得高分辨质谱[M+H]+404.1070820,得分子式C18H17N3O8(计算值[M+H]+404.1088266)。高分辨快原子轰击质谱(FAB)测得[M+2H]+405.1197,计算值405.1172229。电喷雾二级质谱(ESI-MS/MS)结合高分辨电喷雾傅立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ESI-FTICRMS)测得化合物的碎片离子质量及元素组成分别为386.0983790(C18H16N3O7,(M+H-H2O)+)、259.0707490(C13H11N2O4;(M+2H-COCHOCH2CHNH2COOH)+)。以上数据表明紫蓝素分子式C18H17N3O8正确无误。根据紫蓝素的1HNMR,13CNMR,DEPT,APT,H-HCOSY,HMQC,HMBC谱(1HNMR——核磁共振氢谱,13CNMR——核磁共振碳谱,DEPT——无畸变极化传递增益,APT——连接质子检测,HMQC——异核多量子相关,HMBC——异核多键相关,H-H COSY——氢-氢相关谱),结合该化合物与母体化合物(紫蓝胺酚)及旁系衍生物(紫蓝氨酸、紫蓝酮以及2,4-二乙酰氧基-5-甲氧基乙酰苯胺和γ-羟基谷氨酸)的化学结构关系,表明它含有如下结构片段:
根据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它是一种色素化合物,应具有高度共轭发色体系,推断两芳环通过氮川基(-N=)共轭,发色体系结构为
以上结构体系的非解离态与质量数为259的质谱碎片相符。紫蓝素的结构为(I)
实施例2:紫蓝素的制备
1.植物材料处理
取山蓝属植物山蓝(Peristrophe baphia(Spreng.)Bremek.[Peristropheroxbueghiana(schult)Bremek])鲜枝叶100g,置500ml圆底烧瓶中,通氮气驱去空气。快速冲入已沸腾3分钟(脱除溶解氧)的沸水400ml,置于86℃水浴中,转动烧瓶使温度均匀,沸水直接与处于室温(22℃)下的山蓝物料接触,使物料在2分钟内升温到80℃,混合物料在86℃左右保温90分钟。倾出提取液,取出料渣。料渣加水400ml,煮沸提取10分钟,过滤,重复提取3次。合并上述4份提取液,得1758ml料液(T001)。
2.紫蓝素分离纯化
1>吸附
上述提取液上Amberlite XAD-16吸附树脂柱(100g),以蒸馏水1000ml洗涤,然后用35%乙醇洗脱,收集深紫红色洗脱液(T002)。
将上述洗脱液(T002)真空蒸发除去乙醇,重上Amberlite XAD-16吸附树脂柱(经80%乙醇再生),以0.2M NH4OAc+0.02MEDTANa2+0.01M  8-羟基喹啉-5-磺酸1000ml洗涤去除络离子(Mg2+),然后以0.2M NH4OAc 500ml洗涤,再以300ml水洗涤,然后以12%乙醇水溶液洗脱,收集深红色洗脱液(T003)。
将洗脱液T003真空蒸发除去乙醇,浓缩,得浓缩液(T004)
2>酸沉
将浓缩液T004滴加88%甲酸酸化,析出冻胶状沉淀。离心分离,得粗冻胶状物(T005)。
将粗冻胶状紫蓝素(T005)用0.1%稀氨水50ml溶解,离心取上清液,滴加88%甲酸酸化,再酸沉处理一次,得精冻胶状物(T006)。
3>碱性溶剂洗涤
将精冻胶状物(T006)以吡啶-异丙醇(1∶9)50ml分散,过滤,滤饼用吡啶-异丙醇(1∶9)50ml洗涤,再以异丙醇30ml洗涤,然后以丙酮30ml洗涤,干燥得纯紫蓝素191mg,黑色无定形固体。
实施例3:升温速度的影响
取山蓝鲜料50g,置于500mL三角瓶中,通入N2,加入经沸腾脱氧的蒸馏水400mL。分快速升温组和控制升温组。快速升温试验采用89℃热水与物料(室温22℃)快速混合(试料瓶在混合前0.7min左右预先置入82℃水浴中预热),物料一经混合即可到达平衡温度82℃左右,这样物料从50℃至70℃的时间几乎为0,于82℃水浴中保温110min。控制升温试验采用冷水与物料混合,在搅拌下控制50℃至70℃的加热速度,将物料混合物加热至82℃,于82℃水浴中保温110min。倾出料液,料渣再提取3次,定容至1000mL。取0.50mL,加PH8.0 0.1MNa2HPO4-KH2PO4缓冲液5.00mL,于585nm测定吸光度,换算成紫蓝素得率(以吸光系数E1cm 1%1026计)。
紫蓝素在不同的升温速度下的得率见表3。升温速度应尽量快,在4分钟内物料从50℃升至70℃时,山蓝胺酚转化率可达85%以上。
           表3:紫蓝素在不同升温速度下的得率
    快速升温组试验号  得率(%)     控制升温组试验号  50℃→70℃升温时间(min)  得率(%)
  A1   0.265A2   0.259A3   0.261A4   0.259   B1        1.3                  0.238B2        3.3                  0.236B3        10                   0.146B4        20                   0.122
实施例4:不同温度下紫蓝素得率与保温时间的关系
取两个500mL上下口抽滤瓶,用软胶管将下口连通,抽滤瓶加塞并设有气体进出口。在其中的一瓶加入山蓝鲜料25g,通入惰性N2,软胶管设止水夹一个,并预置于预定温度T的水浴中,为物料保温温度。在物料(室温22℃)中迅速加入预热至温度Tw的热脱氧水450mL,根据热量衡算,混合物料温度为t=T,保温15min。放开止水夹,将料液压至另一惰性气氛的瓶中,保温,在不同保温时间用注射器从软胶管取样5mL左右,置于三角瓶中,放置6hr左右,取0.50mL,加PH8.0 0.1MNa2HPO4-KH2PO4缓冲液调节吸光度值0.2-0.7,于585nm以蒸馏水对照,测吸光度值,并换算成料液的吸光度值,以一定温度下测得最大吸光度值为100,计算不同时间的相对得率。Tw、T、t见表4。
     表4:紫蓝素在不同温度下得率与时间关系研究条件
    保温温度t(℃)   热水温度Tw(℃)   水浴温度T(℃)
    7882869098     81859094100     7882869098
几个不同温度下紫蓝素相对得率与时间的关系见表5。
            表5:在不同温度下紫蓝素相对得率与时间的关系
保温温度(℃)     保温时间(min)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60  180  200  270  360  450
 7882869098 50.0 /    74.6 /    86.9 /    93.8 /    98.2 /    99.8 /    100  99.6 99.0 98.4 94.4 88.2 80.758.4 /    79.0 /    90.2 /    97.2 /    99.4 /    100  /    99.6 99.0 97.6 95.461.8 /    84.5 /    94.8 /    99.0 /    100  /    98.3 /    95.4 92.0 88.5 85.365.0 85.8 95.0 98.5 99.4 100  98.1 94.3 90.5 86.6 82.7 79.2 74.685.7 98.0 100  98.0 91.8 85.2 77.6 70.0
实施例5:氧的影响和最佳保温温度
设避氧组和不避氧组。取山蓝鲜料50g,置于250mL瓶中,避氧组通以惰性气体,不避氧组处于空气气氛中。将其预热至不同温度t并保温(不同温度t下最佳保温时间见表1)。保温后,放冷,空气中放置一天,再提取4次,定容至1000mL,测吸光度,计算得率。
紫蓝素在避氧与不避氧及不同温度下的得率见表6。
表6:紫蓝素在避氧与不避氧及不同温度下的得率
    氧 温度(℃) 得率(%,) 平均(%)
不避氧组     100908275     0.1590.0990.1110.119 0.122
避氧组     100908275     0.1910.2750.3000.123 0.222
结果表明,避氧条件与不避氧条件比较得率有显著的提高,最佳保温温度为80-90℃。
实施例6:抗乙肝病毒(HBV)作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测定)
(1)材料与方法
①体外细胞模型:HepG2.2.1.5(乙肝病毒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株2.2.1.5)
②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样品对细胞的毒性
③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公司HbeAg和HbeAg诊断试剂盒)检测样品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
④阳性药物对照:阿西洛韦(ACV)
⑤样品:紫蓝素,纯度98%
(2)检测结果:
             表7:紫蓝素的抗乙肝病毒(HBV)活性
样品编号     最大无毒浓度(TCDo)(μmol/ml) 对HbsAg抑制率(%) 对HbeAg抑制率(%)
紫蓝素     0.2   43.9   31.9
ACV最大无毒浓度为2μmol/ml,在0.4μmol/ml时,对HbsAg抑制率为52.9%,对HbeAg抑制率为44.2%.
结果表明化合物紫蓝素在0.2μmol/ml时,对HbsAg和HbeAg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
实施例7: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测定)
(1)模型名称:脂质过氧化物(MDA)测定。
(2)测定原理: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中的丙二醛(MDA)可与硫代巴比妥酸(TBA)缩合,形成红色产物,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峰。
(3)测定方法:
老年SD大鼠处死,取肝脏,用生理盐水制成10%匀浆,对照组与空白组各加入0.9ml的匀浆及0.1ml生理盐水,测定组加入0.9ml的匀浆及不同浓度测试药物0.1ml,每组3复管。37C温育1.5小时。(空白管不温育)然后加1ml10%三氯醋酸(TCA)及1ml0.67%硫代巴比妥酸(TBA)混匀后,于沸水浴中100℃加热30分钟,3000转离心1分钟,冷却后取上清液,532nm测吸光度值,结果以吸光度表示(A532)。
(4)测试体系:体外
(5)结果评定:
①吸光度降低,表示有抗氧化作用。
②各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T检验:
                     P>0.05    无效
                     P<0.005   与对照比有明显差异。
                 表8:紫蓝素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样品名   测定浓度mol/L  A平均值 SD(标准偏差)  P值 抗氧化作用(有/无)
对照紫蓝素紫蓝素 10-710-6  0.2240.2060.213  0.0010.0010.002 0.00000.0123 有,明显有
实施例8:抗糖尿病活性
(1)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IB抑制活性(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测定)
①原理:
PTP1B是第一个被鉴定的蛋白酪氨酸酯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通过PTP1B剔除的老鼠实验表明,PTP1B通过对胰岛素受体的脱磷酰化,进而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选择性的、高活性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抑制剂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②实验方法:
用于筛选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是从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的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采用紫外底物PNPP(对硝基苯酚磷脂),观察不同化合物对重组酶的活性的抑制,以初步评价化合物的药用效果。PTP1B水解底物对硝基苯酚的磷脂得到的产物在410nm处有很强的光吸收。因此可以直接监测410nm处光吸收的变化以观察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化合物对其的抑制情况。实验中所采用的阳性参照物为正钒酸钠(2μM)。
③实验结果:
表9:紫蓝素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IB的抑制活性:
样品   PTP1B抑制率%(化合物浓度为50μg/ml)   IC50(半数抑制浓度)(μmol/L)
紫蓝素     55.6     6.8
测定结果显示,此化合物对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链脲霉素小鼠高血糖模型(日本星药科大学药学院测定)
①模型: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诱发高血糖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对照组8只,模型给药组8只。
②给药:口服给药(p.o.),每天紫蓝素10mg/kg,连服5天。
②结果:
           表10:紫蓝素的降血糖作用
组别   血糖浓度mg/dl( x±SD) P值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给药组   143.2±6.0893.3±42.0564.6±12.9 <0.001<0.001
结果表明,紫蓝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综上所述紫蓝素具有显著的抗糖尿病活性。

Claims (14)

1、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化合物: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防治乙型肝炎、糖尿病或抗脂质过氧化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或作为着色剂的应用。
3、用于防治乙型肝炎、防治糖尿病、抗脂质过氧化的药物,其中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4、权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山蓝植物鲜料加热,对山蓝植物加热时,物料从50℃升至70℃的时间在10分钟之内;
b)加热后的物料在75℃-100℃下保温5-450分钟,得含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的物料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对山蓝植物加热时,物料从50℃升至70℃的时间在6分钟之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加热后的物料在75℃-100℃下保温20-26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加热后的物料在78℃-90℃下保温20-260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至少保温阶段的前5分钟是在避氧下进行的。
9、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制得紫蓝素提纯,其提纯方法是将含紫蓝素化合物的物料A在络离子控制下进行吸附-解吸处理,即在初次吸附时有络离子存在,在解吸前除去络离子然后解吸,或者在首次解吸后除去络离子,再在盐的存在下再次吸附然后解吸,得解吸液B。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络离子为镁离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需将解吸液B加酸沉淀得沉淀物C。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需将解吸液B加酸沉淀得沉淀物C。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需将沉淀物C经碱性溶剂洗涤得固体D,为纯紫蓝素。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需将沉淀物C经碱性溶剂洗涤得固体D,为纯紫蓝素。
CN031171885A 2003-01-14 2003-01-14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939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31171885A CN1217939C (zh) 2003-01-14 2003-01-14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31171885A CN1217939C (zh) 2003-01-14 2003-01-14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1200A CN1431200A (zh) 2003-07-23
CN1217939C true CN1217939C (zh) 2005-09-07

Family

ID=4790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1718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939C (zh) 2003-01-14 2003-01-14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1793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6847B (zh) * 2007-11-06 2010-04-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紫蓝素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1200A (zh) 2003-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54541A (zh) 甾体皂苷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733130A (zh) 一种从荔枝中提取荔枝多酚的方法
CN1279903C (zh) 含有银杏内酯的制剂及其制备工艺
CN1148178C (zh) 可从乌墨蒲桃籽分离得到的混合物,它们的制备,及这些混合物及其某些组分作为药物的应用
CN1144803C (zh) 板栗花黄酮化合物及其提取方法
CN1217939C (zh) 紫蓝素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803787A (zh) 贯叶金丝桃总黄酮提取物、其制备及应用
CN1256090C (zh) 积雪草酸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抗抑郁药物中的应用
CN1384090A (zh) 丹参总酚酸的提取方法及其制剂的制法与用途
CN1313109C (zh) 三子汤新制剂及其制备
CN1259047A (zh) 抗过敏剂
CN100346820C (zh) 金地蓝解毒药物组合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947736A (zh) 一种灯盏细辛注射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657093A (zh) 一种提升白细胞的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879613A (zh) 含高良姜素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679648A (zh) 脉络宁注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它的质量控制方法
CN104311569B (zh) 一种提取和初步纯化河豚毒素的方法
CN1709418A (zh) 草豆蔻提取物及其制备
CN1059444C (zh) 一种防治心血管病的番红花甙的提取方法
CN1839863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557824A (zh) 蚕沙总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
CN1231261C (zh) 复方蒜氨酸肠溶胶囊
CN1680290A (zh) 姜酚肟及其合成与应用
CN1267120C (zh) 一种鱼腥草冻干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72101A (zh) 具抗病毒作用的小紫金牛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