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8870A - 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8870A
CN1208870A CN98117863A CN98117863A CN1208870A CN 1208870 A CN1208870 A CN 1208870A CN 98117863 A CN98117863 A CN 98117863A CN 98117863 A CN98117863 A CN 98117863A CN 1208870 A CN1208870 A CN 1208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materials
transmission part
electric charg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17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42C (zh
Inventor
大西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08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8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把形成在感光鼓表面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纸上的转印装置,其结构为包括用于在其外表面上传输转印纸的转印鼓,可以移动以便通过转印纸与转印鼓接触以及与转印鼓分离的电极辊,以及用于控制转印鼓与电极 辊之间的开始接触状态的控制部分,其中,当转印纸通过转印鼓与电极辊之间的空间时,控制部分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状态,即电极辊不沿把转印纸的前端部分与转印鼓分开的方向向转印纸的前端部分施加力。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
本发明涉及用于把感光体表面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例如转印纸等上面的转印装置,用于采用电摄影印刷方法的成象装置,例如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装置中,而且尤其涉及具有转印程序的用于把显影图像转印到由转印鼓的外表面传输的转印材料上的转印装置。
现有的采用电摄影印刷方法形成图像的成象装置包括设置为把形成在感光体表面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由转印鼓传输的转印纸(转印材料)上的装置。这样采用转印鼓的转印装置具有例如图10所示的结构。该转印装置包括上面形成有介电层101a的圆柱形的转印鼓101、用于使转印纸P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01的外表面的充电器102、以及用于把感光鼓103表面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纸P上的充电器104。转印鼓101的转轴设置为与感光鼓103的转轴平行。充电器102和充电器104设置在转印鼓101的内圆周面上,用于把感光鼓103表面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纸P上。
如图11所示,还提出了另一种成象装置的结构,具有由半导体介电层201a和内部基体201b构成的双层结构的转印鼓201,以及用于把传输的转印纸P保持在转印鼓201的外表面的夹紧机构202。在这一成象装置中,当处于通过夹紧机构202保持转印纸P与转印鼓201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时,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纸P上。在这一状态下,或者通过向转印鼓201的外部的半导体介电层201a施加转印电压或者通过转印鼓201内表面的电晕放电,从而对转印鼓201的表面充电。
根据所述结构,可以省去使转印纸P与转印鼓201的外表面接触的充电器,从而减少了充电器的数目。
然而,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虽然可以省去用于使转印纸静电吸附在转印鼓上的充电器,但是需要结构复杂的夹紧机构。因此,不仅产生了需要结构复杂的夹紧机构问题,而且产生了不能简化转印装置的结构的问题,从而导致转印装置的尺寸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另一种转印装置,其中提供了电荷注入装置,该电荷注入装置用于通过与还没有接触到转印材料传输件例如转印鼓等等的转印纸接触而注入电荷,以便所述转印纸通过所述电荷静电吸附在转印材料传输件上。作为这样的转印装置应用的例子,美国专利No.5,390,012公开了一种转印装置,包括由介电层和发泡层、以及形成于介电层和发泡层之间的隔离层构成的转印材料传输件。所述发泡层由形成在导电鼓基底上的发泡元件制成。设置介电层以便覆盖住发泡层。所述的转印材料传输件设置为使得上面有采用电荷注入装置注入的电荷的转印材料静电吸附在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表面上。根据所述的结构,可以提高转印纸吸附在转印材料夹紧件上的静电吸附力。
然而,在传统的采用电荷注入装置的转印装置中,用硬度高于由发泡层和介电层构成的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辊筒作为电荷注入装置,而且这样高硬度的辊筒与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表面紧密接触。因此,如图12a所示,当辊筒120接触转印纸P的前边时,辊筒120的转动在已经通过转印材料传输件110和辊筒120之间的空间的转印纸P的前边部分上产生力,该力沿分开它与转印材料传输件110的方向。因此,如图12b所述,转印纸P相对转印材料传输件110的吸附稳定性下降。
如美国专利No.5,390,012公开的成象装置一样,在介电层和发泡层之间具有隔离层的转印材料传输件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该装置通过控制转印材料传输件和电荷注入装置之间的接触开始状态,可以产生所希望的转印材料吸附在转印材料传输件表面上的吸附条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把形成在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转印装置包括:
用于传输位于其外表面上的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传输件;
能够自由移动以便通过转印材料与转印材料传输件接触和与转印材料传输件分离的电荷施加装置;以及
用于控制转印材料传输件与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接触开始状态的控制装置,
其中,当转印材料通过转印材料传输件与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空间时,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沿把转印材料的前边部分与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表面分开的方向电荷施加装置不向转印材料的前边部分施加力。
根据上述结构,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电荷施加装置不沿把转印材料的前边部分与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表面分开的方向向转印材料的前边部分施加力。因此,可以保持所希望的转印材料在转印材料传输件外表面上的吸附状态。
在上述结构中,控制装置最好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电荷施加装置在转印材料的前边的非成象区域开始接触转印材料传输件。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电荷施加装置在转印材料的前边的非成象区域开始接触转印材料,电荷施加装置的开始接触位置不落在转印材料的成象区域内,从而在转印材料的成象区域内消除了由于接触和不接触电荷施加装置导致的电位的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以获得转印材料在转印材料传输件外表面上更理想的吸附状态。
而且,具有上述结构的转印装置最好进一步包括为转印材料传输件提供电压的装置;以及向电荷施加装置提供与提供给转印材料传输件的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的电源。
根据上述结构,极性与提供给转印材料传输件的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通过电荷施加装置加到转印材料上。因此,即使当加到转印材料传输件上的电压很低时,也可以确保在转印材料传输件和转印材料之间确定转印材料相对于转印材料传输件的吸附力的电位差足够大。因此,不需用高压电源给转印材料传输件供电,而可以利用小型的安全的电源。
所述结构的转印装置最好还进一步包括以如下方式向电荷施加装置提供电压的电源,即使得与电荷施加装置接触的转印材料的电位于紧邻在图像承载件上形成显影图像之前与图像承载件的表面电位相同。
根据上述结构,转印材料被充电为与在其上形成显影图像之前的图像承载件的表面电位相同,这是通过与电荷施加装置的接触实现的,转印材料朝向图像承载件。因此,可以减少由于接触转印材料造成的对图像承载件的损害。因此,可以使图像承载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这导致成象装置的运行成本下降,从而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质和优点,请参考后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装有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转印装置的成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是说明一例构成转印装置的转印鼓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构成转印装置的转印鼓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转印装置的驱动部分方面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转印装置的控制方面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转印装置控制部分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转印装置及成象装置一部分中的每个信号的时序图;
图9是转印装置的电极辊筒的开始接触位置和转印纸相对转印鼓的吸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传统转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另一个传统转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a和图12b是表示传统转印装置中转印纸相对于转印鼓的吸附状态的示意图。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成象装置31包括供纸部分1、转印部分2、显影部分3以及定影部分4。供纸部分1一张一张地供给转印纸(转印材料)P。转印部分2用于把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纸上。显影部分3用于在感光鼓15(图像承载件)的表面上形成显影图像。定影部分4用于使转印到转印纸P上的显影图像永久地固结在上面。
供纸部分1包括供纸盒5、手动供纸部分6、拾取辊7、PF(供纸)辊8、手动供纸辊9以及预卷曲辊10。供纸盒5位于成象装置31的主体的最下边,使得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主体上或从主体上卸下。供纸盒5储存转印纸P,并将其供给转印部分2。手动供纸部分6位于主体的前侧,通过手动供纸部分6一张一张地从前侧手动供给转印纸P。拾取辊7按顺序从供纸盒5中最上面的转印纸开始一张一张地供给转印纸P。PF辊8传输由拾取辊7供给的转印纸P。手动供纸辊9传输由手动供给部分6供给的转印纸P。预卷曲辊10卷曲由PF辊8或手动供纸辊9传送的转印纸P。
供纸盒5具有一个被例如弹簧推向上的供纸部件5a。转印纸P放置在供纸盒5中的供纸部件5a上,而且最上面的转印纸P与拾取辊7接触。通过沿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拾取辊7,转印纸P被一张一张地供给PF辊8。然后转印纸P被传输给预卷曲辊10。
同时,从手动供纸部分6供给的转印纸P被手动供纸辊9传输给预卷曲辊10。
如上所述,预卷曲辊10卷曲传输的转印纸P,以便使其能够容易地吸附在设置于转印部分2中的圆柱形转印鼓11的表面上。
转印部分2包括能自由转动的转印鼓(转印材料承载部件)11。预卷曲辊10、电极辊12、导向件13和分离爪14设置在转印鼓11的周围。预卷曲辊10用于将从供纸部分1供给的转印纸预先沿转印鼓11的外表面方向卷曲转印纸。电极辊12用作电荷注入装置并且轴向支撑,以便可以从转印鼓11的外表面上脱离。导向件13引导转印纸P,以使其不与转印鼓11分开。分离爪14用于把转印纸P与转印鼓11分开。
显影部分3包括一个通过压力与转印鼓11接触的感光鼓(图像承载部件)15。感光鼓15包括接地导电铝管型基体15a,以及形成在基体表面上的感光层。
围绕感光鼓15呈放射状设置显影槽16、17、18和19、充电器20以及清洁叶片21。显影槽16、17、18和19分别装有黄色、深红色、深蓝色和黑色调色剂。充电器20对感光鼓15的表面充电。清洁叶片21刮掉并去除粘在感光鼓15表面上的调色剂。在感光鼓15上形成相应颜色的显影图像。更具体地说,通过感光鼓15,对每种调色剂颜色进行一系列的充电、曝光、显影和转印处理。因此,当转印彩色图像时,一种颜色的显影图像通过转动一周转印鼓11被转印到静电吸附在转印鼓11上面的转印纸P上。也就是说,通过转动四转转印鼓11可获得一幅彩色图像。
定影部分4包括定影辊23和定影导引件22。定影辊23通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熔化显影图像使显影图像固结在转印纸P上。在转印显影图像之后,通过分离爪14与转印鼓11分开的转印纸P,被定影导引件22导引至定影辊23。
卸载辊24位于定影部分4中转印纸传输路径的下游部分,以便显影图像固结在上面的转印纸P从装置的主体被卸载到卸载盘25上。
图2是详细说明成象装置31的转印部分2的示意图。
首先,详细描述转印鼓11的结构。
如图2所示,转印鼓11包括一个由例如铝管制成的圆柱形基体,构成导电层26、位于导电层26上表面的弹性半导体层27,以及位于弹性半导体层27上表面的介电层28。导电层26与作为电压供给装置的电源32相连,以便在导电层26上保持稳定的电压。
可以使用弹性半导体泡沫材料例如尿脘橡胶或尿脘人造橡胶形成半导体层27。通过用弹性半导体泡沫材料制造半导体层27,使得转印鼓11的表面具有弹性,从而可以容易地调节转印鼓11和感光鼓15之间的辊隙宽度。
另一方面,例如可以使用由介电材料例如PVDF(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制成的聚合物薄膜形成介电层28。在采用形成为没有接头的圆柱形状的PVDF作为介电层28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首先例如通过向内部注入空气等使介电层28膨胀。然后,如图3b所示,把覆盖有半导体层27的导电层26放入已膨胀的介电层28的内部,并停止注入空气等,从而把介电层28固定到半导体层27的外表面。
在采用形成板状的PVDF作为介电层28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把介电层28缠绕在覆盖导电层26的半导体层27的外表面之后,把调节件40例如橡胶或弹簧等固定在介电层28的两个端部。从而,介电层28通过调节件的弹性力附着在半导体层27的外表面并被固定。
上述结构的转印鼓11以其转轴平行于感光鼓15的转轴支撑的方式设置。转印鼓11外表面的长度选择为大于在成象装置31中可以处理的转印纸P在传输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在转印鼓11的附近放置有预卷曲辊10和电极辊12,预卷曲辊10和电极辊12以转轴平行于转印鼓11的转轴的方式轴向支撑。从供给部分1供给的转印纸P被预卷曲辊10沿转印鼓11的外表面方向卷曲。从供纸部分1供给的转印纸P被预卷曲辊10卷曲以后被导引至转印鼓11和电极辊12之间。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极辊12是接地的。可以移动电极辊12使之与转印鼓11接触或离开转印鼓11,后面将加以说明。具体地说,在还没有供给转印纸P的状态下,电极辊12位于离开转印鼓11的外表面的状态。然后,在转印纸P的前边部分已经通过转印鼓11和电极辊12之间的空间以后,移动电极辊12使之通过转印纸P与转印鼓11的外表面接触。而且,在最大长度的转印纸P的后端已经通过转印鼓11和电极辊12之间的空间以后,再一次移动电极辊12,使之离开转印鼓11的外表面。
如图5所示,一个驱动齿轮41(驱动装置)固定在从转印鼓11的一个侧面伸出的转轴44上。设置在成象装置31中的主电机(未示出)的转动通过该驱动齿轮41和离合器(未示出)传递给转印鼓11的转轴44,从而转动转印鼓11。在驱动齿轮41的侧面附近设置有传感器42(检测装置)。该传感器42由以预定间隔设置的投光元件42a和接收光元件42b构成。在驱动齿轮41的侧面上形成有凸块43。凸块43设置为通过驱动齿轮41的转动能够通过传感器42的投光元件42a和接收光元件42b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切断来自投光元件42a的光线。根据所描述的结构,通过检测来自构成传感器42的接收光元件42b的光接收信号,可以检测驱动齿轮41和转印鼓11的转动。
图6是转印装置的控制部分的结构方框图。如图6所示,转印装置的控制部分50(控制装置)构成本实施例的成象装置31的转印部分2,转印装置的控制部分50包括具有ROM52和RAM53的CPU51、接口54至56、输入输出装置例如离合器驱动器57、螺线管驱动器58、传感器42等等。通过接口54~56,CPU51与输入输出设备相连,例如离合器驱动器57、螺线管驱动器58、传感器42等。
CPU51根据写在ROM52中的程序控制输入输出装置。CPU51构成主/从结构,主CPU(未示出)包含在成象装置31的控制部分中。CPU51向主CPU输入和从其输出数据。
通过操作位于在成象装置31的主电机和驱动齿轮41之间的离合器,离合器驱动器57选择性地把主电机的转动传递给驱动齿轮41。通过操作位于电极辊12中的螺线管,螺线管驱动器58选择性地把电极辊12向接触转印鼓11的方向移动。通过弹簧(未示出)的弹力推动电极辊12使之离开转印鼓11。
图7是构成转印装置的控制部分的CPU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首先,CPU51等待输入来自主CPU的启动形成图像操作的开始信号(S1)。当接收到来自主CPU的启动形成图像操作的开始信号时,经过预定的时间之后CPU51通过离合器驱动器57接通离合器(S2)。因此,主电机的转动传递给驱动齿轮41,以便开始转动转印鼓11。
之后,CPU51等待传感器42的接收光信号的终止(S3)。当通过转动驱动齿轮41使凸块43通过投光元件42a和接收光元件42b之间的空间时,CPU51将位于存储区MA1的计数器C的计数值加1(S4)。CPU51重复步骤S3和S4的操作,直到计数器C的计数值达到先前设定的预定值Ca(S5)。预定值Ca的最小值为“1”,可以考虑稳定主电机和转印鼓11的转动所需的时间来设定预定值Ca。
当计数器C的计数值达到预定值Ca时,CPU51向主CPU输出开始参考信号(S6)。该开始参考信号在主CPU中用于例如确定供纸辊7开始转动的时间。而且,CPU51把计数器C的计数值清零(S7),而且启动位于RAM53中的存储区MA2中的计时器T(S8),并等待直到计时器T计时达到先前设定的预定时间“t1”(S9)。当计时器T计时到先前设定的预定时间“t1”时,CPU51通过螺线管驱动器58接通螺线管(S10),并且朝转印鼓11移动电极辊12。
预定时间“t1”通过下面的公式得出:
t1=tb+tc+(X×ta/L)    …(1)
其中“ta”是转动转印鼓11所需的时间,“L”是转印鼓11的周长。
在公式(1)中,“X”表示当向转印鼓11移动电极辊12时从转印纸P的前边到转印纸P与电极辊12的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而且后面将介绍距离“X”设置在5至15mm的范围内。时间“tb”表示从开始参考信号的输出时间“T1”到驱动供纸部分的开始时间之间的时间段。时间“tc”表示从开始供给转印纸P到供给的转印纸P的前边到达转印鼓11与电极辊12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时间段。上面定义的时间“tb”和“tc”在成象装置31中设置为预定的固定时间。
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当从参考信号的输出时间“T1”开始经过时间“tb”时,开始驱动供纸部分1的拾取辊7。而且,当过去时间“tc”时,转印纸P的前边到达转印鼓11与电极辊12之间的接触部分。从这一时间开始,经过时间t=(X×ta/L)以后,即在“T2”时刻,螺线管被接通,而且电极辊12通过转印纸P与转印鼓11接触。
在这一状态下,使CPU51处于等待位置,直到计数器T计时到先前设定的预定时间“t2”(S11)。选择这一预定的时间“t2”,使其短于从开始参考信号的时刻“T1”到转印纸P的后端经过转印鼓11与电极辊12之间的接触部分所需的时间。当计数器T计时到预定时间“t2”时,CPU51通过螺线管驱动器58停止驱动螺线管(S12)。
然后,使CPU51处于等待位置,直到传感器42的检测信号被切断预定的次数(S13至S15)。然后,在转印鼓11转动了形成一幅图像所需要的次数(例如4次)以后,向主CPU输出结束参考信号(S16)。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9所示,当转印纸P的前端经过转印鼓11与电极辊12之间的接触部分“X”mm时,向转印鼓11移动电极辊12。然后,电极辊12通过转印纸P与转印鼓11保持接触,直到转印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鼓11与电极辊12之间的接触位置。根据上述结构,电极辊12不接触转印纸P的前边部分,因而不沿转印纸P与转印鼓11的外表面分开的方向上向转印纸P的前边部分施加力。因此,转印纸P可以在所希望的条件下吸附在转印鼓11的外表面上。
此外,由于电极辊仅在对着感光鼓15即刻前接触转印纸P,电极辊12不接触向上面转印显影图像的转印纸P,从而防止了机械接触对转印到转印纸P上的显影图像的损坏。
实验结果表明,当确定时间“t1”所需的距离“X”小于5mm时,不能改善转印纸P相对于转印鼓11的外表面的吸附状态。另外,当电极辊12接触转印纸P时,当使电极辊12接触转印纸P时在电极辊12附近突然出现帕邢(Paschen)放电,这一现象导致刚好在使电极辊12接触转印纸P之前和之后不均匀充电。因此,在电极辊12的接触开始位置位于转印纸P的成象范围内的情况下,成象情况变得不均匀。因此,希望电极辊12在非成象部分开始接触转印纸P。考虑到上述情况,确定电极辊12与转印纸P开始接触的位置的距离“X”按期望落入5mm至15mm的范围内。
下面的描述将解释转印鼓11对转印纸P的吸附。这里,假设电源32加到转印鼓11的导电层26上的电压是正电压。
转印纸P对转印鼓11的静电吸引力是由转印纸P的静电荷引起的,所述静电荷具有与通过接触充电加到导电层26上的电压相反的极性。接触充电通过帕邢放电和电荷注入完成。
这样传输到转印鼓11的转印纸P被电极辊12压向介电层28的表面,而且聚集在半导体层27内的电荷移到介电层28,从而在与半导体层27接触的介电层28的表面上感应出正电荷。然后,当电极辊12和转印鼓11的介电层28彼此靠近时,介电层28与电极辊12相互接触的接触区域(辊隙)周围的电场变强,空气绝缘层被击穿,从而引起从转印鼓11一侧向电极辊12一侧的放电,即帕邢放电。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转印鼓11表面上(也就是与转印纸P接触的介电层28的表面)感应出负电荷,而在转印纸P内表面上感应出正电荷(也就是转印纸P的与介电层28接触的表面部分)。
而且,放电以后,在电极辊12与转印鼓11之间的辊隙处从电极辊12向转印鼓11注入电荷,从而在转印纸P的外表面(也就是转印纸P的与电极辊12接触的表面部分)进一步感应出负电荷。
因而,由于在转印纸P的外表面上积累的电荷的极性与加到导电层26上的电压的极性相反,所以在转印纸P与导电层26之间产生静电吸引力,从而使得转印纸P吸附在转印鼓11上。换句话说,转印纸P的电位越高,使得转印纸P吸附在转印鼓11上的静电吸引力越大。
在本实施例的转印装置中,电极辊12接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为向电极辊12施加极性与加到转印鼓11上的电压的极性相反的电压。
转印纸P相对于转印鼓11的吸引力由转印鼓11与转印纸P之间的电位差确定。然而,通过向电极辊12施加极性与加到转印鼓11上的电压的极性相反的电压,即使在电源部分32加到转印鼓11上的电压很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在转印鼓11和转印纸P之间的电位差很大,从而不需用高压电源给转印鼓11供电,可以利用小型的安全的电源给转印鼓11供电。
也可以设置为以下面的方式给电极辊12提供电压,即当转印纸P与电极辊12接触时在转印纸P上产生的表面电位等于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感光鼓15的表面电位。因此,可以减少对感光鼓15的损害,而且可以保证感光鼓15的寿命长,同时,成象装置的运转成本下降,从而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如上所述,把形成在感光鼓表面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纸上的第一转印装置包括:
用于在其外表面上传输转印纸的转印鼓,可以移动以便通过转印纸与转印鼓接触和与转印鼓分离的电极辊,以及用于控制转印鼓与电极辊之间的开始接触状态的控制部分,其中当转印纸通过转印鼓与电极辊之间的空间时,控制部分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电极辊沿把转印纸的前端部分与转印鼓分开的方向没有向转印纸的前端部分施加力。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电极辊沿把转印纸的前边部分与转印鼓的表面分开的方向没有向转印纸的前端部分施加力,所以可以按期望保持转印纸吸附到转印鼓表面上的吸附状态。
在第一转印装置的结构中,控制部分最好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在转印纸的前端通过转印鼓和电极辊之间的空间以后,电极辊在转印纸的前端部分的非成象区域开始接触转印鼓。
根据上述结构,电极辊在转印纸的前端部分的非成象区域开始接触转印鼓,转印纸与电极辊的开始接触部分不在成象区域内,从而消除了转印纸成象区域内由于接触和不接触电极辊导致的电位的不一致。因而,可以确保在转印鼓的表面上获得更理想的转印纸吸附状态。
具体地说,控制部分最好以下述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在电极辊与转印纸的前端的距离在5至15mm范围内时电极辊开始接触转印鼓。
第一转印装置可以设置为进一步包括为转印鼓提供电压的电源和向电极辊施加与提供给转印鼓的电压的极性相反的电压的电源。
根据上述结构,极性与提供给转印鼓的电压的极性相反的电压通过电极辊加到转印纸上。因此,即使当加到转印鼓上的电压很低时,也可以确保在转印鼓和转印纸之间确保转印纸相对转印鼓的吸附力的电位差足够大。因此,不需用高压电源给转印鼓供电,而可以利用小型的安全的电源。
此外,第一转印装置可以设置为包括以如下方式向电极辊提供电压的电源,即把与电极辊接触的转印纸的电位充电为与上面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感光鼓的表面电位相同。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与电极辊接触被充电为与在上面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的感光鼓的表面电位相同的转印纸面对感光鼓。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接触转印纸造成的对感光鼓的损害。因此,可以保证感光鼓15的寿命长,这会使成象装置的运转成本下降,从而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第一转印装置可以具有用于检测运载转印纸的转印鼓的位置的传感器。
第一转印装置可以设置为使其转印材料传输件包括:转印鼓,该转印鼓运载转印纸的同时转动;和用于驱动转印鼓的驱动齿轮,其中所述传感器通过检测驱动齿轮的转动检测转印鼓的转动。
第一转印装置的所述控制部分可以设置为包括计时器,用于测量从转印纸开始提供给转印鼓的时间,而且根据该计时器测得的时间控制转印鼓和转印辊之间的开始接触状态。所述第二转印装置可以设置为进一步包括第二控制部分,用于在转印纸的后边通过转印鼓和电极辊之间的空间以后控制电极辊与转印鼓的表面分开。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转印装置具有转印鼓,该转印鼓在运载围绕在其外表面上的转印纸的同时转动,所述转印纸具有从感光体的表面上转印到其上的显影图像,该转印装置包括:
能够移动以便通过转印纸与转印鼓的外表面接触和移动以便与转印鼓的外表面分离的电极元件;以及
用于控制电极元件的开始接触时刻的控制部分,以便在转印纸的前端通过转印鼓和电极元件之间的空间以后,电极元件在转印纸前端部分的非成象区域内开始接触转印纸的表面。
根据第二转印装置的上述结构,在转印纸的前端与转印鼓的外表面接触以后,向将要吸附到转印鼓上的转印纸施加力的电极元件,在位于转印纸前端后面的部分开始接触转印鼓的外表面。因此,电极元件不接触转印纸的前端,从而避免了沿把转印纸的前端部分与转印鼓的外表面分开的方向向转印纸的前端部分施加的力。
本发明的具有第二转印装置结构的第三转印装置设置为如下形式,即使得控制装置控制开始接触时间,以便当转印纸的前端通过转印鼓和电极元件之间的空间之后,在距离转印纸的前端5至15mm范围内的位置处电极元件开始接触转印纸。
根据第三转印装置的结构,在距离转印纸的前端5至15mm范围内的位置处电极元件开始接触转印纸。通常,距离转印纸的前端直至15mm范围外的部分不形成显影图像。因此,电极元件在转印纸的前端侧的非成象区域开始接触转印纸,电极元件开始接触转印纸的位置不落入成象区域。因此,能够消除转印纸成象区域内由于接触和不接触电极元件导致的电位的不一致。
本发明的第四转印装置具有第二或第三转印装置的结构,其进一步包括为电极元件提供电压的电源部分,并且该电压的极性与提供给转印鼓的电压的极性相反。
根据第四结构,其极性与提供给转印鼓的电压的极性相反的电压通过电极元件加到转印纸上。因此,即使在加到转印鼓上的电压很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在转印鼓和转印纸之间确保转印纸相对转印鼓吸附状态的电位差足够大。
本发明的第五转印装置具有第二或第三转印装置的结构,其进一步包括以如下方式为电极元件提供电压的电源部分,即使得与电极元件接触的转印纸的电位和上面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的感光鼓的表面电位相同。
根据第五转印装置的结构,通过与电极元件的接触被充电为与在上面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的感光鼓的表面电位相同的转印纸,朝向感光鼓。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接触转印纸造成的对感光鼓的损害。
这里描述了本发明,很显然可以采用许多种方式实现之。但是并不能认为这样的变形离开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这样的变形应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内。

Claims (12)

1.一种把形成在图像承载元件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转印装置,包括:
用于传输位于其外表面上的所述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传输件;
能够自由移动以便通过转印材料与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接触和与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分离的电荷施加装置;
用于控制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与所述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开始接触状态的控制装置,
其中,当所述转印材料通过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与所述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空间时,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开始接触状态,即使得沿把所述转印材料的前端部分与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表面分开的方向所述电荷施加装置不向所述转印材料的前端部分施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在转印材料的前端部分已经通过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与所述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空间之后,所述电荷施加装置在转印材料的前端侧的非成象区域开始接触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开始接触的状态,即在距离转印材料的前端5至15mm范围内的位置处,所述电荷施加装置开始接触所述的转印材料传输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电荷施加装置是接地的电极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向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提供电压的电压供给装置;以及
用于向所述电荷施加装置提供极性与施加给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的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的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以如下方式向所述电荷施加装置提供电压的电源,即使得与所述电荷施加装置接触的转印材料的电位与在其上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的所述图像承载件的表面电位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向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提供电压的电压供给装置;以及
用于向所述电荷施加装置提供极性与施加给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的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的电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以如下方式向所述电荷施加装置提供电压的电源,即使得与所述电荷施加装置接触的转印材料的电位与在其上形成显影图像即刻前的所述图像承载件的表面电位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检测运载转印材料的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的位置的检测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包括一个在其外表面上运载有转印材料的同时转动的转印辊,和用于驱动所述转印鼓的驱动齿轮,以及
所述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所述驱动齿轮的转动来检测所述转印鼓的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计时器,用于测量从把所述转印材料开始提供给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的时间,而且根据所述计时器的计量结果控制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和所述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开始接触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转印材料的后端通过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和所述电荷施加装置之间的空间以后,控制所述电荷施加装置移动以便使其与所述转印材料传输件的表面分开。
CN98117863A 1997-08-11 1998-07-30 转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48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6156/97 1997-08-11
JP21615697A JP3370907B2 (ja) 1997-08-11 1997-08-11 転写装置
JP216156/1997 1997-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8870A true CN1208870A (zh) 1999-02-24
CN1114842C CN1114842C (zh) 2003-07-16

Family

ID=16684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178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4842C (zh) 1997-08-11 1998-07-30 转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987292A (zh)
EP (1) EP0921447B1 (zh)
JP (1) JP3370907B2 (zh)
CN (1) CN1114842C (zh)
DE (1) DE69820013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5293A (zh) * 2010-08-25 2012-03-21 株式会社理光 记录媒介分离装置、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1958A (ja) 1998-10-28 2000-05-12 Sharp Corp 転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55063A (en) * 1989-12-15 1993-10-19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olor copy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start timing of a scanner
US5287163A (en) * 1991-02-08 1994-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verlai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ordinated transfer bias and attraction bias voltage sources
JPH05100515A (ja) * 1991-10-09 1993-04-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DE69219091T2 (de) * 1991-12-25 1997-10-16 Canon Kk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mit Transferelement für Übertragungsmaterial
JPH0635328A (ja) * 1992-07-13 1994-02-1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5398107A (en) * 1992-09-30 1995-03-14 T/R Systems, Inc. Apparatus for biasing the curvature of an image carrier on a transfer drum
JPH07156446A (ja) * 1993-12-03 1995-06-20 Nikon Corp カラーフィルム感光記録装置
JPH07199680A (ja) * 1993-12-28 1995-08-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62993A (ja) * 1994-08-18 1996-03-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14261A (ja) * 1995-10-13 1997-05-02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90089A (ja) * 1996-01-10 1997-07-22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5293A (zh) * 2010-08-25 2012-03-21 株式会社理光 记录媒介分离装置、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US8744327B2 (en) 2010-08-25 2014-06-03 Ricoh Company, Ltd. Media stripper,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CN102385293B (zh) * 2010-08-25 2015-03-25 株式会社理光 记录媒介分离装置、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921447B1 (en) 2003-11-26
JP3370907B2 (ja) 2003-01-27
EP0921447A3 (en) 2001-04-18
JPH1165331A (ja) 1999-03-05
DE69820013D1 (de) 2004-01-08
CN1114842C (zh) 2003-07-16
DE69820013T2 (de) 2004-09-02
EP0921447A2 (en) 1999-06-09
US5987292A (en) 1999-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24716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658081A (zh)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959559A (zh)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CN1235095C (zh) 成像装置
CN1271476C (zh) 成像设备
CN101046670A (zh) 成像设备
US89539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transfer toner
JPH11231598A (ja)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CN101051210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139848C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1526619A (zh) 成像设备
CN1114842C (zh) 转印装置
CN1086641C (zh) 成像装置
CN1746778A (zh) 驱动显影器的装置的驱动方法和具有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815386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22488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9931C (zh) 电摄影术印刷机
JP20111454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254358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47994A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
JPH11153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57361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113276C (zh) 电子照相式彩色图象形成设备
CN1637639A (zh) 采用静电传送方法的液体电子照相打印机
JP49786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716

Termination date: 201407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