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194C - 高温储热器 - Google Patents

高温储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2194C
CN1192194C CNB971132917A CN97113291A CN1192194C CN 1192194 C CN1192194 C CN 1192194C CN B971132917 A CNB971132917 A CN B971132917A CN 97113291 A CN97113291 A CN 97113291A CN 1192194 C CN1192194 C CN 119219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line
line group
high temperature
rare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71132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4239A (zh
Inventor
有马秀俊
鹿沼仁志
古川雅裕
榎本英一
中村诚
设乐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9707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653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969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653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4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4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21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21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3/00Boilers; Analysers; Rect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5/00Boiler-absorbers, i.e. boilers usable for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 F25B35/02Boiler-absorbers, i.e. boilers usable for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using a liquid as sorbent, e.g. br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2203/00Flame cooling methods otherwise than by staging or recirculation
    • F23C2203/10Flame cooling methods otherwise than by staging or recirculation using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03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or composition of the regene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3/00Details of boilers; Analysers; Rectifiers
    • F25B2333/003Details of boilers; Analysers; Rectifiers the generator or boiler is heated by combustion g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高温储热器,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在与燃烧器相反侧配置的液体管的上方设置有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后以开放状态分散的液体入口。在与双重釜壁中的燃烧器相反侧位置处的部位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设有使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在开放状态分散的液体入口。

Description

高温储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的构造。
背景技术
设置在吸收式冷冻机(包含称为吸收式冷热水机等的装置)上的高温储热器在整体吸收式冷冻机中所占的重量和体积的比例均比较大。因此,为了使吸收式冷冻机的整体能够小型化,就必须要使高温储热器小型化。而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高温储热器在燃烧时还应实现低NOx化。
然而,虽然原有的高温储热器大多采用的是炉筒烟管方式或炉筒液管方式,但是因为采用这两种方式的高温储热器,不可能去掉作为炉筒的燃烧室,所以使进一步小型化难以进行。也就是说,如实现了小型化则将损害低NOx化,也就是说,小型化和低NOx化是两个相反的命题。
作为一种打破这种炉筒烟管方式或炉筒液管方式的界限的高温储热器,在气体燃烧锅炉中,近年来引进了一种不设置燃烧室而设置诸如平板燃烧面等的无炉筒液体管组的方式。采用这种无炉筒液体管组的方式可以将来自平板燃烧面等的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直接导入至液体管组,故不仅不再需要燃烧室,而且可以成功地实现极端的小型化和低NOx化。
然而,在前述的无炉筒液体管组的方式中,来自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在液体管组附近通过。因此液体管组的管子外面被高温的火焰盖复着,而且管内的吸收液体的热传导率比水低得多,所以引起管内的局部壁面温度高温化。因此存在伴随着局部高温化而引起的吸收液体局部过热浓缩的腐蚀事故,使液体结晶化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要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关于使来自无燃烧室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的液体管组附近的无炉筒液体管组的方式、并提供可以防止伴随局部高温化而引起的弊病的高温储热器。
为了能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温储热器,其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具有上述构成并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其特征在于:在与燃烧器相反的一侧上配置的液体管的上方设置有用于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后以开放状态分散的液体入口。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温储热器,其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具有上述构成并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其特征在于:在位于与双重釜壁中的燃烧器相反的一侧上的部位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设置有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后以开放状态分散开的液体入口。
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一种高温储热器,其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具有上述构成并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沿双重釜壁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的长边方向分布、用于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后以开放状态分散开的液体入口。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一、第八和第九实施方式相关的吸收冷冻机的整体概略图。
图2为表示与装备在图1所示的吸收冷冻机中的第一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3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4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5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四和第六实施方式有关的吸收冷冻机的整体概略图。
图6为表示与装备在图5所示的吸收冷冻机中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7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五和第七实施方式有关的吸收冷冻机的整体概略图。
图8为表示与装备在图7所示的吸收冷冻机中的第五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9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10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11为表示与第五和第七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其它使用实例的吸收冷冻机的整体概略图。
图12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图13为表示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其中(A)为水平剖面图,(B)为垂直剖面正面图,(C)为垂直剖面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中,概略性地说明了装备有与该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的吸收冷冻机的整体构造。
在图1中,1为蒸发吸收器壳体(下部壳体),在该下部壳体1上收装有蒸发器2和吸收器3。4为与该实施方式有关的高温储热器,装备有燃烧器5。在由吸收器3至高温储热器4之间的稀的吸收液体流管6中间,设置有吸收液体泵P、低温热交换器7和高温热交换器8。
10为上部壳体,在该上部壳体10上收装有低温储热器11和冷凝器12。而且,13为设置在由高温储热器4至低温储热器11之间的制冷剂蒸汽管,16为设置在由冷凝器12至蒸发器2之间的制冷剂液体流出管,17为与蒸发器2管道相接的制冷剂循环管,18为制冷剂泵。21为与蒸发器2相连接的冷水管。
22为设置在由高温储热器4至高温热交换器8之间的中间吸收液体管,23为设置在高温热交换器8和低温储热器11之间的中间吸收液体管。25为设置在低温储热器11和低温热交换器7之间的冷凝吸收液体管,26为设置在低温热交换器7和吸收器3之间的冷凝吸收液体管。29为冷却水管。
上述构成的吸收式冷冻机在运行时,高温储热器4的气体燃烧器5燃烧,加热由吸收器3流入的诸如溴化锂(LiBr)水溶液(包含有表面活性剂)等等的稀的吸收液体,直至沸腾,使制冷剂蒸汽从稀的吸收液体中分离。借此可以使稀的吸收液体浓缩。
制冷剂蒸汽经过制冷剂蒸汽管13流入至低温储热器11。低温储热器11加热由高温储热器4流入的中间吸收液体,并将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送入冷凝器12。冷凝器12使低温储热器11输入的制冷剂蒸汽冷凝,并使其与由低温储热器11流入的制冷剂液体一并流入至蒸发器2。
蒸发器2利用制冷剂泵18的运行,分散制冷剂液体。通过这一分散进行的冷却而使温度下降了的冷水,供给至负载。在蒸发器2中汽化后的制冷剂蒸汽流入至蒸发器2,被前述分散的吸收液体吸收。
另一方面,制冷剂蒸汽在高温储热器4分离,浓度提高后的中间吸收液体经过中间吸收液体管22、高温热交换器8和中间吸收液体管23流入至低温储热器11。
中间吸收液体由来自高温储热器4的制冷剂蒸汽流经内部的加热器14加热。而且,制冷剂蒸汽从中间吸收液体中分离,以使吸收液体的浓度进一步提高。
由低温储热器11加热浓缩后的浓的吸收液体流入至冷凝吸收液体管25,并经过低温热交换器7和冷凝吸收液体管26流入至吸收器3,然后从分散装置30上滴在冷却水管29上。经吸收经由蒸发器2流入的制冷剂蒸汽,提高了制冷剂的浓度。制冷剂浓度比较高的吸收液体在吸收液体泵P的驱动力作用下,由低温热交换器7和高温热交换器8进行预热,再流入至高温储热器4。
下面说明高温储热器4。
如图1所示,向高温储热器4的气体燃烧器(以下简称为燃烧器)5输入的燃料气体31和由鼓风机33送入的空气经混合后点火而开始燃烧。
如图2所示,燃烧器5给出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直接吹至通过燃烧器入口35的多个垂直液体管组37(37A,37B,37C),从垂直液体管组37的附近通过。这样,可以不再需要原有的炉筒烟管方式和炉筒液管方式所必需的炉筒(燃烧器),因此可以在小型化的同时,降低火焰温度,实现低NOx化。
这种垂直液体管组37将多个液体管39沿垂直方向配置,并使稀的吸收液体从内部通过。各液体管39的上部和下部通过双重釜壁41相连通。该釜壁41配置在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的炉壁位置处,具有上面部分41A、下面部分41B和侧面部分41C,且使稀的吸收液体通过内部。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在由外侧壳体60和内侧壳体61围起来的空间62中,稀的吸收液体流经多个液体管39的内部,而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流过由内侧壳体61的内部围起来的空间63。
垂直液体管组37可分为三个液体管组37A、37B、37C。也就是说,可分为位于燃烧器5附近处的第一液体管组37A,位于距燃烧器5较远处的第二液体管组37B,和位于比第二液体管组37B更远处的第三液体管组37C。因此将还可以配置在燃烧器5的相反侧的第三液体管组37C设置在燃烧气体出口43一侧,并在各液体管39上安装散热片45,采用这种结构除可以稍降低排出气体的温度外,还能从燃烧气体中回收热量。
而且,可将稀的吸收液体的液体入口47设置在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变成开放在釜壁41的上面部分41A的上部(气相部)的气体气氛的状态。
流入至高温储热器4的稀的吸收液体通过热交换器7、8(参见图1),由于这两个热交换器7、8、的特性,使该吸收液体变得比高温储热器4的内部的开始沸腾温度低。可利用吸收液体泵P的泵压使这一温度较低的稀的吸收液体流入至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在开放状态下分散。
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通过构成第三液体管组37C的各液体管39和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而下降。这时,它因回收排出气体热量而升高其温度,于是流入与构成第三液体管组37C的各液体管39的下部相连通的釜壁41的下面部分41B。流入至下面部分41B并已升温至开始沸腾温度附近的稀的吸收液体流入至第二液体管组37B和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并被加热,在与管内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的同时上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整体的大的循环流动(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而且,由于稀的吸收液体在第三液体管组37C内下降的同时,一直升温到开始沸腾点(饱和温度)附近,所以进入到第二液体管组37B和第一液体管组37A中立刻开始沸腾,并由于沸腾而使循环流动活跃。特别是在液体管39的下部,可以整体的过渡到沸腾状态。利用该沸腾产生的活跃的循环流动可以防止滞留,从而提高了作为整体的热传导系数。而且,被非常均匀加热了的稀的吸收液体,不会从图中未示出的流出部分流出至外部。
通过活跃的循环流动提高热传导系数可以进行非常均匀的加热,进而可以防止在垂直液体管组37和釜壁41上产生局部的高温。还可以防止由于局部加热而产生的过热造成的腐蚀事故和液体结晶化等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与前述图面说明了的部分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用同一标号示出,并在不妨碍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内省略了相应的说明(在后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也照此处理)。
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液体入口47是设置在第三液体管组37C的若干并列设置的管列的最后的管列的中间上方的(参见图2(A)),而在第二实施形式中是如图3所示,设置在位于釜壁41中的燃烧器5的相反侧的部位的左右两侧的上部的。也就是说,也可以使构成液体入口47的管子左右分支,通过该歧管48从釜壁41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部分41C的上部分散稀的吸收液体。
根据与燃烧气体的关系,由于第三液体管组37C的液体管39的温度比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一侧的温度低,所以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适合作为建立稀的吸收液体下降流的部位。因此,如果采用这种实施方式,可以获得更强的下降流动,进而可以形成更快的稀的吸收液体的循环流动。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液体入口47的管子的歧管48的开口位置如图3所示,该开口位置在朝向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是在第三液体管组37C的若干并列设置的管列的最后的管列位置处,在与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成直角方向即左右方向是在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的位置处。
然而,如第三实施形式的图4所示,使构成液体入口47的管子歧管48在平面上(参见图4(A))弯曲成コ字型,并沿着釜壁41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部分41C的上部部分伸延,在该伸延部分的管子的歧管48的纵向方向上分布设置有稀的吸收液体的若干个分散口49。
根据与燃烧气体关系,由于通常垂直液体管组37的液体管39的温度比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一侧的温度高,所以釜壁41侧面部分41C适合作为建立稀的吸收液体的下降流的部分。因此若采用本实施方式,可以在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获得更强的下降流动,从而可由温度比较高的垂直液体管组37自然获得上升流动,形成更快的稀的吸收液体的循环流动。
另外,在前述的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高温储热器4的液体入口47是设置在釜壁41的左右两侧的侧面部分41C的上部的,但也可以设置在任何一侧的侧面部分41C的上部。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5和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燃烧器5的相反侧设置液体入口47的,但在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设置在燃烧器5一侧的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方设置液体入口47。
例如,稀的吸收液体可以收装在设置在第一液体管组37A下方的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箱51中,由形成在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箱51的液体入口47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液体管39的下部。而且,形成在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箱51的若干个液体入口47如图6(D)所示,分别由喷嘴构成,各喷嘴贯穿通过由双重构造构成的釜壁41的下面部分41B的外侧壳体60,朝向在各液体管39的下部而突出至下面部分41B的双重构造的内部。突起设置的喷嘴应与构成第一液体管组37A的液体管39的个数相对应。突起设置的喷嘴的内径应比构成第一液体管组37A的液体管39的内径小。
因此,利用泵压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从前述的喷嘴喷出,只势头强劲地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液体管39的下部。这样便可以获得与被第一液体管组37A中的加热过的上升流动一起变成更强的上升流动。而且,在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产生下降流动,同时可以更快地形成稀的吸收液体的循环流动。
而且,作为更强的上升流动而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通过热交换器7、8(参见图5),由于这些热交换器7、8的特性,使该吸收液体变得比高温储热器4内部的开始沸腾温度低。利用这一温度比较低的稀的吸收液体,可以较大的降低燃烧器5的燃烧火焰的温度,并可以实现燃烧气体的低NOx化。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和图2中,液体入口47设置在与燃烧器5相反侧上,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图5和图6中,在设置在燃烧器5一侧的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方设置液体入口47。然而,如第五实施方式的图7和图8所示,也可以同时设置这两种类型的液体入口47。
如图8所示,采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高温储热器4的液体入口47作为液体入口47-1,采用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高温储热器4的液体入口47作为液体入口47-2。而且如图7所示,使从吸收器3至高温储热器4的稀的吸收液体流管6分支成为分支管6-1、6-2,分别将稀的吸收液体与液体入口47-1和液体入口47-2相连通。
采用这种方式,该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的两种效果。
在图8中,虽然液体入口47-1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设置在配置在与燃烧器5相反侧上的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但作为另一变种例子,也可以象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位于釜壁41中的燃烧器的相反侧的部位处的侧面部分41C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设置液体入口47-1。而且,还可以象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在位于釜壁41中的侧面部分41C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沿纵向方向分散的位置处设置液体入口47-1。
而且,还可以在分支管6-1、6-2的任何一个上设置流量调节阀门,从而可以调节通过液体入口47-1、47-2供给至高温储热器4的稀的吸收液体的比率(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如此)。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5和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下部的稀的吸收液体从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上方流入到在密闭连通的其它第二液体管组37B和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参见图6)。然而,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是使稀的吸收液体从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上方在开放状态分散流入至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
也就是说,第一液体管组37A周围的釜壁41与第二液体管组37B和第三液体管组37C周围的釜壁41通过分隔壁53分隔开。而且,第一液体管组37A周围的釜壁41的上面部分与贯穿通过分隔壁53的分散管55相连通,该分散管55与第二液体管组376B和第三液体管组37C周围的釜壁41的上面部分41A相连通,并在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形成开口。这样,稀的吸收液体便可以在开放状态分散流入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
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稀的吸收液如图5所示那样通过高温热交换器8的稀的吸收液全部通过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箱51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
如果采用第六实施方式,则除了可以获得前述的第四实施方式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下述的效果。即第一液体管组37A可以作为预热器使用,同时使被泵压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在开放状态下分散流入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从而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制冷剂蒸汽的产生。另外,通过分隔壁53的作用,可以使温度比较低的稀吸收液体非常靠近第一液体管组37A,从而可以更充分地降低燃烧火焰的温度,进一步实现燃烧气体低NOx化。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7和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第六实施方式中,通过高温热交换器8的稀的吸收液体全部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然而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稀的吸收液体中的一部分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方,而另一部分在开放状态下分散在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
在图7中,使从吸收器3至高温储热器4的稀的吸收液体流管6被分支成分支管6-1、6-2。借此,使来自高温热交换器8的稀的吸收液体分流,使分流后的一部分稀的吸收液体从液体入口47-1流入,另一部分从液体入口47-2流入。然后,从液体入口47-2流入并从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上部流出的稀的吸收液体与由液体入口47-1流入的另一部分稀的吸收液体一起,在开放状态分散在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
这样,便可以对流入液体入口47-2的稀的吸收液体的量进行调节,进而可以对燃烧火焰的温度的降低程度进行调节。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开放状态下的分散对着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上方,即对着配置在垂直液体管组37中的燃烧器5的相反侧的液体管39的上方进行的,但在其它变种的例子中,也可同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对着位于釜壁41中的燃烧器的相反侧的部位的侧面部分41C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分散。而且,还可以与第三实施方式一样,对着釜壁41中的侧面部分41C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长边方向分散的位置处进行分散。
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的高温储热器4(参见图10)和前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高温储热器4如图11所示那样可以使用分支管6-1、6-2,在经过低温热交换器7后且在通过高温热交换器8前进行分支,使分支管6-1与液体入口47-1相连接,使分支管6-2与液体入口47-2相连接。
如果采用这种组合则可使从液体入口47-2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燃烧火焰的温度。因此,可以将燃烧火焰的温度降到非常低,使其进一步实现NOx化。
(第八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1和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
通过设置在双重的釜壁41内部的分隔壁54a、54b,可使第一、第二、第三液体管组37A、37B、37C分隔开,利用这种分隔壁可以决定稀的吸收液体的流动。
流入至高温储热器4的稀的吸收液体通过热交换器7、8,这些热交换器的特性使该吸收液体变得比高温储热器4内部的开始沸腾温度低。这一温度比较低的稀的吸收液体,在吸收液体泵P的泵压下首先从第三液体管组37C的上方的液体入口47流入由于分隔壁54a的作用,不流入至第二液体管组37B和第一液体管组37A周围的釜壁41的上面部分41A,而是通过构成第三液体管组37C的各液体管39和第三液体管组37C周围的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下降。这时,它回收排出气体热量而升温。而且,在构成第三液体管组37C的各液体管39下方由于分隔壁54a的作用,稀的吸收液体被引导到溢流管38,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这时,稀的吸收液体将一直升温到开始沸腾点附近,所以一进入第一液体管组37A就立即沸腾,通过沸腾促进流动活跃,而这一活跃的流动又可以提高热传递系数。借助提高后的热传递系数充分加热的稀的吸收液体进一步沸腾,浓缩。
由于提高了热传递系数,可以防止原有的因高温化会产生缺陷的第一液体管组37A的高温化。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由于分隔壁54a的作用,不流入至第二液体管组37B的下部,而是通过第一液体管组37A的内部上升。上升后的稀的吸收液体由于分隔壁54a的作用,不流入至第三液体管组37C,而是流入至第二液体管组37B的上部并下降,在到达第二液体管组37B的下部后,从图中未示出的流出部流出至外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稀的吸收液体在通过第三液体管组37C时,可回收排出气体热量而一直升温到开始沸腾点附近。因此,一进入第一液体管组37A就立即沸腾,这将使一边产生潜热温度的变化,一边在第一液体管组37A和第二液体管组37B进行加热。
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稀的吸收液体可以在沸腾状态在第一液体管组37A中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液体管组37A的整个范围内沸腾。这一沸腾可使稀的吸收液体的流动活跃,而该活跃的流动又可以使热传递系数提高。因此,可以防止对第一液体管组37A的局部加热,特别是对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的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中的局部加热。所以可以防止在第一液体管组37A往往会出现的腐蚀缺陷和液体的结晶化等等问题。
(第九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1和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
在该第九实施方式中,稀的吸收液体不预先通过第三液体管组37C,而直接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
也就是说,稀的吸收液体对第一液体管组37A下部的流入,是利用吸收液体泵P的泵压实现的(参见图1)。由泵压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首先导入至只位于第一液体管组37A下方的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箱51中。
稀的吸收液体流入箱51与第一液体管组37A的各液体管39的下部相对应,通过比第一液体管组37A的各液体管39的内径更小的液体入口47与位于第一液体管组37A的各液体管39的下方的下面部分41B相连通。
利用泵压由这种内径比较小的液体入口47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势头强的流动,由于分隔壁54b的作用,使该稀的吸收液体主要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也就是说,稀的吸收液体既不流入第一液体管组37A周围的釜壁41的侧面部分41C,也不流入至第二液体管组37B的下部。
这样一来,势头强劲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下部的稀的吸收液体到达上部后,将通过釜壁41的侧面部41C而势头强劲地下降。由于从第一液体管组37A下部产生的这一势头强劲的流入,可以将周围的稀的吸收液体,即存在于与第一液体管组37A的下部相连通的釜壁41的下面部分41B处的稀的吸收液体卷带着流入至第一液体管组37A。而且,在液体管39的内部,加热后的稀的吸收液体上升。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如图13中的箭头所示使稀的吸收液体作为整体形成的大的流动。
通过这种流动方式,稀的吸收液体不会滞留,从而可以防止只在釜壁41和垂直液体管组37的一部分上产生局部高温的部位。通过采用这种防止高温化的方式,即使在前述流入的泵发生的故障的场合下,也可以防止烧毁的情况发生。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如果采用第一发明,通过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并在开放状态下分散在配置在与燃烧器相反侧的液体管的上部上,使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主要通过附近的液体管下降流动。而且,在液体管组的其它液体管中,即在位于燃烧器附近的液体管中的稀的吸收液体被加热而上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整体的大的循环流动。分散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因在下降时回收排出气体热量而升温,所以在进入液体管组的其它液体管循环时,会立刻开始沸腾,而这一沸腾可使循环流动活跃。因此可以整体的提高热传递系数,避免使液体管组和釜壁等等发生局部高温化,进而可以防止由于该局部高温化而产生腐蚀现象和液体结晶化等缺陷。而且,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还可以促进制冷剂蒸汽的产生和浓缩。
如果采用第二发明,通过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并在开放状态下分散在配置在双重釜壁中的燃烧器的相反侧部位的左右两侧或其中任何一侧的上部上,使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主要通过附近的液体管下降流动。而且,在液体管组中稀的吸收液体被加热而上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整体的大的循环流动。分散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在下降时因回收排出气体热量而升温,所以在进入液体管组而循环时,会立刻开始沸腾,而这一沸腾可使循环流动活跃。因此可以整体的提高热传递系数,避免使液体管组和釜壁等等发生局部高温化,进而可以防止由于该局部高温化而产生腐蚀现象和液体结晶化等等的缺陷。而且,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还可以促进制冷剂蒸汽的产生和浓缩。
如果采用第三发明,通过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并在开放状态下分散在双重釜壁中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沿纵向方向分散开的部位上,使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通过釜壁的纵向方向的侧面部分下降流动。而且,在液体管组中的稀的吸收液体被加热而上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形成整体的大的循环流动。分散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在下降时因回收排出气体热量而升温,所以在进入液体管组而循环时,会立刻开始沸腾,而这一沸腾可使循环流动活跃。因此可以整体的提高热传递系数,避免使液体管组和釜壁等等发生局部高温化,进而可以防止由于该局部高温化而产生腐蚀现象和液体结晶化等等的缺陷。而且,分散的稀的吸收液体还可以促进制冷剂蒸汽的产生和浓缩。

Claims (3)

1.一种高温储热器,其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具有上述构成并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其特征在于:
在与燃烧器相反的一侧配置的液体管的上方设置有使稀的吸收液体流入后以开放状态分散的液体入口。
2.一种高温储热器,其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具有上述构成并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与双重釜壁中的燃烧器相反的一侧上的部位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设置有使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在开放状态分散的液体入口。
3.一种高温储热器,包括使燃烧器的燃烧火焰和燃烧气体通过附近的垂直液体管组和分别相对于构成该垂直液体管组的各液体管的上部和下部相连通并配置在炉壁位置处的双重釜壁,在具有上述构成并对通过垂直液体管组和双重釜壁的稀的吸收液体进行加热浓缩的吸收式冷冻机的高温储热器中,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沿着双重釜壁的左右两侧或其中的任何一侧的上部的长边方向分布、使流入的稀的吸收液体在开放状态分散的液体入口。
CNB971132917A 1996-04-30 1997-04-30 高温储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21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9707/1996 1996-04-30
JP109707/96 1996-04-30
JP109699/96 1996-04-30
JP10970796A JP3865327B2 (ja) 1996-04-30 1996-04-30 直焚高温再生器
JP109699/1996 1996-04-30
JP10969996A JP3865326B2 (ja) 1996-04-30 1996-04-30 高温再生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2288XA Division CN1266434C (zh) 1996-04-30 1997-04-30 高温储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4239A CN1184239A (zh) 1998-06-10
CN1192194C true CN1192194C (zh) 2005-03-09

Family

ID=264494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22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6434C (zh) 1996-04-30 1997-04-30 高温储热器
CNB9711329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2194C (zh) 1996-04-30 1997-04-30 高温储热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522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6434C (zh) 1996-04-30 1997-04-30 高温储热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5862679A (zh)
KR (1) KR100458890B1 (zh)
CN (2) CN126643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76C (zh) * 1997-11-12 2004-08-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吸收水加热冷却器
GB9910758D0 (en) * 1999-05-11 1999-07-07 British Gas Plc An adsorption chiller
JP2002147885A (ja) * 2000-11-08 2002-05-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JP4827307B2 (ja) * 2001-03-26 2011-11-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6694772B2 (en) * 2001-08-09 2004-02-24 Ebara Corporation Absorption chiller-heater and generator for use in such absorption chiller-heater
US6601405B2 (en) 2001-10-22 2003-08-05 American Standard Inc. Single-pass, direct-fired generator for an absorption chiller
JP4598633B2 (ja) * 2005-09-09 2010-12-15 荏原冷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
KR100678313B1 (ko) * 2005-12-14 2007-02-02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흡수식 냉온수기용 고온 재생기
US20140144641A1 (en) * 2008-07-07 2014-05-29 Ronald L. Chandler Frac water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draulically fracturing a we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7278B2 (ja) * 1992-06-30 1998-03-11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用発生器
JP3195100B2 (ja) * 1993-01-26 2001-08-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吸収式冷温水機の高温再生器及び吸収式冷温水機
JP3702017B2 (ja) * 1995-11-29 2005-10-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再生器
JP3702026B2 (ja) * 1996-03-01 2005-10-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高温再生器
US5770711A (en) * 1996-09-30 1998-06-23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Polysaccharides substituted with polycarboxylated moiet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145338A (en) 2000-11-14
CN1501037A (zh) 2004-06-02
CN1184239A (zh) 1998-06-10
KR100458890B1 (ko) 2005-04-06
CN1266434C (zh) 2006-07-26
KR970070846A (ko) 1997-11-07
US5862679A (en) 1999-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1576C (zh) 吸收水加热冷却器
CN1262803C (zh) 吸收式制冷加热装置
CN1192194C (zh) 高温储热器
CN100335858C (zh) 热管
CN1218151C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1105276C (zh) 吸收式冷热水机的高温再生器及其吸收式冷热水机
CN208794503U (zh) 用于烟机的半导体制冷冷凝板和抽油烟机
JPS6135902Y2 (zh)
US5373709A (en) Absorption type refrigerator
CN1519520A (zh) 吸收式冷热水机
US5704225A (en) Regenerator
JP3837196B2 (ja) 高温再生器
CN207407356U (zh) 一种自预热式废气燃烧设备
CN1364228A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208332286U (zh) 一种工业废气rto净化设备
CN205808151U (zh) 一种节水冷却塔
KR20050049708A (ko) 냉,난방 보일러 시스템
CN1189124C (zh) 蓄氢合金的烹调设备
JP4519744B2 (ja) 高温再生器及び吸収冷凍機
CN2888282Y (zh) 热管式振动冷渣器
CN213012049U (zh) 一种新型蒸馏设备
KR200234367Y1 (ko) 회전형 로터에 의해 축열성능을 극대화한 보일러
CN1221100A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201093716Y (zh) 一种带返火圈的节能锅炉
WO1999057442A1 (fr) Pompe a eau chaude a etages paralleles utilisant le principe d'evaporation et de condensation d'ea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