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2975A -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2975A
CN118082975A CN202211438911.3A CN202211438911A CN118082975A CN 118082975 A CN118082975 A CN 118082975A CN 202211438911 A CN202211438911 A CN 202211438911A CN 118082975 A CN118082975 A CN 1180829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pe
vehicle body
body arrangement
mounting bracket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89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廉玉波
廖银生
张丰
赵高明
孙宪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389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8297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6018 priority patent/WO202410366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082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29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其中,该下车体布置结构包括:车身纵梁,排气管安装支架和第一排气管;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且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第一排气管容置于第一空腔内,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本发明排气管设置于第一空腔,且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既可以保护第一排气管,避免第一排气管受到磕碰,延长第一排气管的使用寿命,也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为下车体布置其他系统更加便利,进而提升了下车体的布置利用率。

Description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低排放等特点引起了汽车界的极大关注并成本汽车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点。
混合动力汽车既发挥了发动机持续工作时间长、动力性好的特点,又可以发挥电动机无污染、低噪声的优点。因此,混动动力汽车至少包括发动机系统和电驱系统,而发动机系统和电驱系统均设置于下车体,因此,如何提升下车体布置空间利用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下车体布置结构。本发明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可提升下车体的布置空间利用率。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下车体布置结构的车辆。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下车体布置结构,其包括:
车身纵梁;
排气管安装支架,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连接,且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
第一排气管,第一排气管容置于第一空腔内,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排气管安装支架为电池包固定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车身纵梁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排气管安装支架形成有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排气管安装支架为电池包固定支架,排气管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呈夹角布置以形成第二凹陷部,第二连接段与车身纵梁连接,第一连接段构造为电池包护框的部分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段由第一连接段的底部向外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其还包括:
减震器件,减震器件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第一排气管设置于减震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减震器件包括:
安装部,安装部与排气管安装支架连接;
减震部,减震部设置于安装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排气管安装支架设有安装孔,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柱,第一安装柱和安装孔用于连接减震器件和排气管安装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减震部由减震材料制成,减震部设有U型槽,第一排气管容置于U型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排气管设有第一限位构件,减震部设有第二限位构件,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配合以限位第一排气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的其中一个为凸起,另一个为限位孔,凸起与限位孔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排气管安装支架设有凹槽,安装部设置于凹槽内,且部分减震部嵌入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排气管包括:
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内部形成有适于流通发动机排气的排气流道;
第二管体,第二管体包覆于第一管体的部分外周,第一管体与第一管体之间设有隔热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其还包括:
第三排气管,第三排气管与第一排气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排气管用于减小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三排气管包括:
第一接口,第一接口用于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
波纹管,波纹管用于减小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
第二接口,第二接口用于与第一排气管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其还包括:
后副车架纵梁,后副车架纵梁设有第二空腔;
第二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排气管容置于第二空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其还包括:
隔热器件,隔热器件设置于第二排气管与后副车架纵梁之间,隔热器件用于对第二排气管进行限位,且减小第二排气管的传递至后副车架纵梁的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车身纵梁为门槛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隔热器件由隔热材料制成,隔热器件设有U型槽,第二排气管容置于U型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其还包括:
消声器件,消声器件与第二排气管的第二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第一排气管设置于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内,可以通过车身纵梁和排气管安装支架保护第一排气管,避免第一排气管受到磕碰,延长第一排气管的使用寿命。此外,在下车体改动量最小的情况下,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因此,第一排气管的设置位置沿车身宽度方向,可以尽量向外移动,从而可最大限度优化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为下车体布置其他系统更加便利,进而提升了下车体的布置利用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描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车体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车体布置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下车体布置结构的整体分解结构示意;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身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排气管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减震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排气管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三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车身纵梁1,第一凹陷部10,第一纵梁区11,第二纵梁区12,横梁13;排气管安装支架2,第一连接段20,第二连接段21,安装孔22,凹槽23,第一排气管3,第一限位构件30,第一管体31,隔热层32,第二管体33;减震器件4,安装部40,减震部41,第一安装柱400;U型槽410,第二限位构件411,第三排气管5,第一接口50,波纹管51,第二接口52,后副车架纵梁6,第二排气管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车体布置结构100。
参见图1和图2,该下车体布置结构100包括车身纵梁1,排气管安装支架2和第一排气管3。
排气管安装支架2与车身纵梁1连接,且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第一排气管3容置于第一空腔内,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本实施例将第一排气管设置于排气管安装支架与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内,可以通过车身纵梁和排气管安装支架保护第一排气管,避免第一排气管受到磕碰,延长第一排气管的使用寿命。此外,在下车体改动量最小的情况下,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因此,第一排气管的设置位置沿车身宽度方向,可以尽量向外移动,从而可最大限度优化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为下车体布置其他系统更加便利,进而提升了下车体的布置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车身纵梁为门槛梁。
本实施例的车身纵梁为门槛梁,第一排气管的设置位置沿车身宽度方向,可以进一步向外移动,从而可最大限度优化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进一步提升下车体的布置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排气管安装支架为所述电池包固定支架。
本实施例的排气管安装支架一侧用于固定电池包,另一侧用于安装第一排气管,实现了支架的复用,既优化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进一步提升下车体的布置空间利用率,也减少了支架的需求量,从而降低了整车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4,车身纵梁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0,排气管安装支架2形成有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10和第二凹陷部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身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区11和第二纵梁区12,第一纵梁区11和第二纵梁区12呈预设角度,以形成该第一凹陷部10。其中,该预设角度一般在90°左右。
该第一纵梁区11和第二纵梁区12形成的第一凹陷部10,该第一凹陷部10用于容置该第一排气管,可以保护第一排气管,避免第一排气管受到磕碰,延长第一排气管的使用寿命。此外,因此,第一排气管的设置在门槛梁的内侧往外(沿车身宽度方向往外),从而可最大限度优化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空间,为下车体布置其他系统更加便利,进而提升了下车体的布置利用率。
进一步地,该第一纵梁区11与横梁13连接,以起到侧方防撞功能。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5,排气管安装支架2为电池包固定支架,电池包固定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段20和第二连接段21,第一连接段20与第二连接段21呈夹角布置以形成第二凹陷部,第二连接段与车身纵梁连接,第一连接段构造为电池包护框的部分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呈预设角度连接,与车身纵梁设的第一凹陷部10构成满足第一排气管的第一空腔。
为了增大第一空腔的大小,优选的预设角度一般在80°-110°。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21由第一连接段20的底部向外延伸。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该下车体布置结构100还包括减震器件4。
减震器件4设置于第一空腔内,第一排气管设置于减震器件4,减震器件4用于减小流经第一排气管的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减震器件4,减小流经第一排气管的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从而提升整车的NVH性能。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6,该减震器件4包括安装部40和减震部41。
安装部40与排气管安装支架连接,减震部41设置于安装部40,减震部41用于容置第一排气管且减小流经第一排气管的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
本实施例通过安装部40与排气管安装支架固定连接,从而提升了减震器件4的稳固性能。此外,本案的减震部41既可以用于容置第一排气管,从而提升了第一排气管的稳固性能,也可以用于减小流经第一排气管的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以提升整车的NVH性能。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排气管安装支架2设有安装孔22,安装部40包括第一安装柱400,第一安装柱400和安装孔22用于连接减震器件4和排气管安装支架。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安装柱400插入安装孔22,进行减震器件4和排气管安装支架的连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减震器件4和排气管安装支架的连接稳固性能。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其他的连接方式也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以内。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减震部41由减震材料制成,减震部41设有U型槽410,第一排气管容置于U型槽410内。
本实施例的减震部41包括U型槽410,该U型槽410的形状与第一排气管的形状匹配,从而提升了第一排气管的稳固性能。此外,减震部41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减震部41通过硫化与安装部40连接成一体件,从而提升了减震器件4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6,第一排气管设有第一限位构件30,减震部41设有与第一限位构件30匹配的第二限位构件411,第一限位构件30和第二限位构件411配合用于防止第一排气管转动和前后窜动。
本实施例第一排气管的第一限位构件30,减震部41的第二限位构件411的配合,避免了第一排气管的转动,以及前后串动,从而避免了发动机排气的震动导致排气管的连接部位的脱落,进而提升了排气管的连接稳定性能。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6,第一限位构件30包括凸起,第二限位构件411包括限位孔,凸起的形状与限位孔的形状匹配。
本实施例采用凸起和限位孔的配合,以防止第一排气管转动和前后窜动,结构精简,既易于实现,降低了成本,也易于装配,降低了装配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其他实现防止转动和前后窜动的结构也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以内。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5,参见图5,排气管安装支架设有凹槽23,安装部40设置于凹槽23内,且部分减震部41嵌入凹槽内。
本实施例通过将减震部41嵌入凹槽内,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减震部41的厚度可以得到优化,减震部41的厚度越厚,则减震部41的减震效果更好,进而进一步提升整车的NVH性能。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排气管包括第一管体31,隔热层32和第二管体33。
第一管体31内部形成有适于流通发动机排气的排气流道;第二管体33包覆于第一管体31的部分外周,第一管体31和第二管体33之间设有隔热层32。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隔热层32,避免了排气管的热量过多传递至外部,以防止车身纵梁过热,或者放置排气管安装支架过热。此外,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管体33,以增强整个排气管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该下车体布置结构还包括第三排气管5。
第三排气管5与第一排气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三排气管5用于减小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
本实施例先通过第三排气管5进行减震,后通过第一排气管进行减震,从而通过双重减震,进一步提升了减震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三排气管5包括第一接口50,波纹管51和第二接口52。
其中,第一接口50用于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接;波纹管51用于减小发动机排气引起的震动;第二接口52用于与第一排气管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波纹管51实现发动机排气的震动和动力总成的震动,结构精简,易于实现,从而降低了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该下车体布置结构还包括后副车架纵梁6和第二排气管7。
后副车架纵梁6设有第二空腔;第二排气管7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排气管7容置于第二空腔内。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排气管7容置于第二空腔内,既提升了下车体的布置空间利用率,也降低了后副车架纵梁6与第二排气管7的装配难度。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0,该下车体布置结构还包括隔热器件8。
隔热器件设置于第二排气管7与后副车架纵梁6之间,隔热器件用于对第二排气管7进行限位,且减小第二排气管7的传递至后副车架纵梁6的热量。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隔热器件,避免了排气管的热量过多传递至外部,以防止后副车架纵梁6过热。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隔热器件由隔热材料制成,隔热器件设有U型槽,第二排气管7容置于U型槽内。
本实施例的隔热器件既可以隔热,以防止后副车架纵梁6过热,也可以通过U型槽稳固第二排气管7。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排气管7的尾端还设有波纹管,与第三排气管5的波纹管,第一排气管的减震部41起到三重减震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减震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该下车体布置结构还包括消声器件9,消声器件与第二排气管7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消声器件,减小排气脉动,并尽可能降低排气噪声,进一步提升了整车NVH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由此,该车辆具有上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所具有的全部技术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至少具有电池能量密度大、排气管散热效果好、整车安全性能高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车身纵梁;
排气管安装支架,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且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与所述车身纵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
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容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排气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车身纵梁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为所述电池包固定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上形成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为所述电池包固定支架,所述电池包固定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呈夹角布置以形成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车身纵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构造为电池包护框的部分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由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底部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减震器件,所述减震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排气管设置于所述减震器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件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连接;
减震部,所述减震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部设有U型槽,所述第一排气管容置于所述U型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设有第一限位构件,所述减震部设有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构件配合以限位所述第一排气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构件的其中一个为凸起,另一个为限位孔,所述凸起与所述限位孔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安装支架设有凹槽,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部分所述减震部嵌入所述凹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包括:
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部形成有适于流通发动机排气的排气流道;
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包覆于所述第一管体的部分外周,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之间设有隔热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后副车架纵梁,所述后副车架纵梁设有第二空腔;
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管连接,所述第二排气管容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隔热器件,所述隔热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气管与所述后副车架纵梁之间,所述隔热器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排气管进行限位,且减小所述第二排气管的传递至所述后副车架纵梁的热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为门槛梁。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之一所述的下车体布置结构。
CN202211438911.3A 2022-11-16 2022-11-16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Pending CN1180829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8911.3A CN118082975A (zh) 2022-11-16 2022-11-16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PCT/CN2023/096018 WO2024103668A1 (zh) 2022-11-16 2023-05-24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8911.3A CN118082975A (zh) 2022-11-16 2022-11-16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2975A true CN118082975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083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8911.3A Pending CN118082975A (zh) 2022-11-16 2022-11-16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82975A (zh)
WO (1) WO20241036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2009B2 (ja) * 1993-04-02 2002-0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後部車体構造
JP4438460B2 (ja) * 2004-03-15 2010-03-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
JP2012066622A (ja) * 2010-09-21 2012-04-05 Suzuki Motor Corp 排気管の支持装置
JP2012081882A (ja) * 2010-10-13 2012-04-26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アルミ製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5929609B2 (ja) * 2012-08-07 2016-06-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JP6440736B2 (ja) * 2014-04-01 2018-12-19 深▲せん▼市智輪電動車駆動技術有限公司 電気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システム
JP6363384B2 (ja) * 2014-04-16 2018-07-25 株式会社ワイテック 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3668A1 (zh)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28175B1 (ko) 배터리 냉각 덕트
KR102270139B1 (ko) 재충전식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의 언더 바디 배열체
KR102452077B1 (ko) 배터리 및 연료탱크를 포함하는 하이브리드 차량
CN219838615U (zh) 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CN218703536U (zh) 下车体结构和车辆
CN113247096B (zh) 搭载高压电池的车辆的车身
CN118082975A (zh) 下车体布置结构和车辆
JP6299841B1 (ja) 車両のフロア下構造
CN215552496U (zh) 悬置总成
CN216684626U (zh) 汽车及其后轮罩总成
CN118082974A (zh) 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CN114161921B (zh) 电池包悬置装置和汽车
CN214944494U (zh) 用于车辆的消声器组件和车辆
CN220842184U (zh) 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468097U (zh) 车辆的前舱结构以及车辆
CN220616070U (zh) 全地形车
CN210554166U (zh) 车辆
CN220281317U (zh) 连接杆组件及发动机舱
CN114368270B (zh) 电池安装结构和汽车
CN220615959U (zh) 门槛梁及车辆
CN216507797U (zh) 一种压缩机的隔振支架
CN216002462U (zh) 用于发动机的防护装置及车辆
CN217361754U (zh) 一种汽车高集成化电池包缓冲结构及汽车
CN221569205U (zh) 一种转向节衬套
CN220701083U (zh) 支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