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7413A - 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57413A CN117957413A CN202280060389.1A CN202280060389A CN117957413A CN 117957413 A CN117957413 A CN 117957413A CN 202280060389 A CN202280060389 A CN 202280060389A CN 117957413 A CN117957413 A CN 1179574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refrigerant
- heat source
- shut
- bl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5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Propane Chemical group CCC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iso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94 prop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TMSDBZUPAUEDD-UHFFFAOYSA-N 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 OTMSDBZUPAUE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73 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82 iso-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IJDNQMDRQITEOD-UHFFFAOYSA-N n-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IJDNQMDRQITEO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FBQJSOFQDEBGM-UHFFFAOYSA-N n-pentane Natural products CCCCC OFBQJSOFQDEBG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2—Collecting refrigerant from a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3—Control issues for charging or collecting refrigerant to or from a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6—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在向热源单元(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中的、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的制冷装置已为人所知。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具有制冷剂回收模式。其构成为:在该制冷剂回收模式下,通过使设置在制冷循环的管道中途的所有阀成为开放状态,能够将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全部回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4-3207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制冷装置包括热源单元和利用单元。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以及膨胀阀。利用单元具有利用热交换器。在制冷装置中,通过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相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进行制冷循环。
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中,为了将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全部回收,制冷剂的回收作业很耗费时间。对此,可以考虑通过将连接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的阀(截止阀)关闭,来将热源单元中的制冷剂封入该热源单元中,另一方面,通过回收残留在利用单元中的制冷剂,来缩短在设置有制冷装置的场所进行制冷剂回收作业的时间。但是,在截止阀破损的情况或因作业人员的失误而截止阀没有完全关闭的情况下,制冷剂可能会从热源单元泄漏。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制冷剂从热源单元泄漏,并且缩短制冷剂回收作业所需的时间。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以一种热源单元20为对象,其与包括利用热交换器31的利用单元30连接,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热源单元20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气体管路26,所述气体管路26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侧端部相连的一端;液体管路27,所述液体管路27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液侧端部相连的一端;第一截止阀41及第一阻断阀46,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一阻断阀46连接在所述气体管路26的另一端侧;以及第二截止阀42及第二阻断阀47,所述第二截止阀42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连接在所述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侧,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在向所述热源单元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二截止阀4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检修口44,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中的、与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在第一方面中,由于在向热源单元20的供电停止时,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因此热源单元20侧的制冷剂被封入热源单元20中。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由此,能够从第一检修口44回收利用单元30侧的制冷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0泄漏,并且能够缩短制冷剂回收作业所需的时间。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截止阀41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所述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所述第一截止阀41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在第二方面中,由于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第一截止阀41靠近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因此通过在回收制冷剂时关闭第一截止阀41,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0泄漏,并且能够从第一截止阀41的第一检修口44回收利用单元30侧的制冷剂。
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比所述第二截止阀42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在第三方面中,由于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比第二截止阀42靠近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因此通过在回收制冷剂时关闭第二截止阀42,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0泄漏。
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热源单元还包括具有第二检修口45的第三截止阀43,所述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比所述气体管路26上的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液体管路27上的所述第二阻断阀47都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在第四方面中,具有第二检修口45的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比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都靠近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因此通过在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后打开第二检修口45,能够将热源单元20内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并回收。
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三截止阀43连接在所述液体管路27上。
在第五方面中,在制冷剂容易积存的液体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截止阀43,因此容易将热源单元20中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
第六方面在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检修口45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开口面积。
在第六方面中,由于第二检修口45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检修口的开口面积,因此相比于第一检修口44,更容易从第二检修口45排出制冷剂。
第七方面在第一方面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在第七方面中,由于可燃性制冷剂在热源单元20与利用单元30之间循环,因此在泄漏时起火的风险很高。由于能够将该起火风险高的制冷剂封入热源单元20中,因此能够降低因制冷剂泄漏而起火的风险。
第八方面以一种制冷剂处理方法为对象,其是对填充在包括利用单元30和热源单元20的制冷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处理的制冷剂处理方法。所述制冷剂处理方法包含:第一工序,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设置有所述制冷装置10的场所将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所述利用单元30与所述热源单元20之间阻断;第二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工序结束后,在设置有所述制冷装置10的场所吸引所述利用单元30侧的所述制冷剂;以及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在所述第二工序结束后,在设置有回收所述制冷剂的设备的场所吸引所述热源单元20中的所述制冷剂。
在第八方面中,在通过第一工序将利用单元30与热源单元20之间阻断后,在第二工序中吸引并回收利用单元30侧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0泄漏,并且能够缩短制冷剂回收作业所需的时间。
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制冷剂处理方法还包含第四工序,在所述第四工序中,进行使所述利用单元30侧的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热源单元20移动的抽空动作,在所述第四工序结束后进行所述第一工序。
在第九方面中,通过在第四工序中进行抽空动作,利用单元30侧的制冷剂向热源单元20移动。由此,能够降低制冷剂从利用单元30侧泄漏的风险。
第十方面在第八方面或第九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热源单元20包括:压缩机21;热源热交换器22;气体管路26,所述气体管路26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侧端部相连的一端;液体管路27,所述液体管路27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液侧端部相连的一端;第一截止阀41及第一阻断阀46,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一阻断阀46连接在所述气体管路26的另一端侧;以及第二截止阀42及第二阻断阀47,所述第二截止阀42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连接在所述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侧,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在向所述热源单元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二截止阀4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检修口44,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中的、与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所述第一工序包含:第五工序,在所述第五工序中,将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关闭;以及第六工序,在所述第六工序中,将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二截止阀42关闭。
在第十方面中,通过第五工序及第六工序,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利用单元30与热源单元20之间分两个阶段被阻断。由此,进一步抑制制冷剂从热源单元20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空调装置的简要管道系统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第一阻断工序中的控制部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6是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7是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8是变形例4的相当于图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以下所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各附图用于概要地说明本公开,因此为了容易理解,有时根据需要夸张或简化地表示尺寸、比例或数量。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及图2,对包括本公开的热源单元20的制冷装置1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是调节室内空间中的空气的温度的空调装置。
空调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制冷运转中,空调装置10对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中,空调装置10对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加热。
空调装置10包括制冷剂回路11。在制冷剂回路11中填充有可燃性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1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空调装置10包括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机20、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机30、第一连接管道12以及第二连接管道13。空调装置10是具有一个室外机20和一个室内机30的一拖一式空调装置。制冷剂回路11包含与室外机20对应的室外回路11a和与室内机30对应的室内回路11b。
从商用电源E向空调装置10供给电力。详细而言,商用电源E与室内机30的电源电路连接。由此,对室内机30进行供电以使室内机30工作。此外,商用电源E经由室内机30而与室外机20的电源电路连接。由此,对室外机20进行供电以使室外机20工作。
(1-1)室外机
室外机20设置于室外空间。如图1所示,室外机20包括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4以及室外风扇25。在室外机20的室外回路11a中连接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以及四通换向阀24。室外热交换器22对应于本公开的热源热交换器。
压缩机2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机21S是旋转式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22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2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外风扇25输送室外空气。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2。室外风扇25是螺旋桨风扇。膨胀阀23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23是电子式或感温式膨胀阀。
四通换向阀24使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正反反转。四通换向阀24在图1的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图1的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状态下的四通换向阀24使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侧连通,并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气侧连通。第二状态下的四通换向阀24使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气侧连通,并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侧连通。
(1-2)室内机
室内机30设置于室内空间。如图1所示,室内机3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31和室内风扇32。在室内机30的室内回路11b中连接有室内热交换器31。室内热交换器31对应于本公开的利用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31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31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内风扇32是输送室内空气的贯流风扇。由室内风扇32输送的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1。
(1-3)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
第一连接管道12和第二连接管道13将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彼此连接起来。第一连接管道12是气体管,第二连接管道13是液体管。第一连接管道12的一端与室内回路11b的气侧端部连接,第一连接管道12的另一端与室外回路11a的气侧端部连接。第二连接管道13的一端与室内回路11b的液侧端部连接,第二连接管道13的另一端与室外回路11a的液侧端部连接。
(1-4)制冷剂
在制冷剂回路11中填充有可燃性天然制冷剂。本例的制冷剂是作为强燃性天然制冷剂的丙烷(R290)。天然制冷剂是臭氧破坏系数为零、全球变暖潜能值也低、对环境的负担小的制冷剂。
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可燃性制冷剂也可以是除丙烷以外的制冷剂。例如,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可燃性制冷剂也可以是作为天然制冷剂的氨R717。另外,作为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可燃性制冷剂,也可以是作为强燃性天然制冷剂的甲烷(R50)、乙烷(R170)、丁烷(R600)以及异丁烷(R600a)。
(2)室外机的详情
室外机20还包括气体管路26、液体管路27、第一截止阀41、第二截止阀42、第三截止阀43、第一阻断阀46以及第二阻断阀47。在室外机20的室外回路11a中连接有第一截止阀41、第二截止阀42、第三截止阀43、第一阻断阀46以及第二阻断阀47。
在室外回路11a中,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侧端部与气体管路26的一端相连。在室外回路11a中,室外热交换器22的液侧端部与液体管路27的一端相连。气体管路26是由气体管构成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冷凝或放热之前的气态制冷剂在该气体管中流动。在气体管路26上连接有四通换向阀24和压缩机21。液体管路27是由液体管构成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冷凝或放热之后的液态制冷剂在该液体管中流动。在液体管路27上连接有膨胀阀23。
在气体管路26的另一端侧连接有第一截止阀41及第一阻断阀46。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管路26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截止阀41。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气体管路26上的、比第一截止阀41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四通换向阀24及压缩机21靠近第一截止阀41的位置。
在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侧连接有第二截止阀42及第二阻断阀47。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截止阀42。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比第二截止阀42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第二截止阀42与膨胀阀23之间。
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比气体管路26上的第一阻断阀46以及液体管路27上的第二阻断阀47都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截止阀43连接在液体管路27上。具体而言,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室外热交换器22与膨胀阀2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截止阀43也可以布置在膨胀阀23与第二阻断阀47之间,只要连接在液体管路27上即可。
第一截止阀41、第二截止阀42以及第三截止阀43构成为能够打开和关闭对应的管路26、27。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检修口4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截止阀41具有第一检修口44。第三截止阀43具有第二检修口45。第二检修口45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检修口44的开口面积。
检修口是在向室外机20填充制冷剂时、在从室外机20回收制冷剂时、或在测量制冷剂压力时等所使用的开口。在空调装置10正常运转过程中,第一检修口44及第二检修口45保持为关闭状态。
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在向室外机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由电磁阀构成。
(3)遥控器及控制部
如图1及图2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遥控器103。遥控器103用于供人对空调装置10输入各种指示。遥控器103包含开关、按钮或触控面板。人通过操作遥控器103来选择空调装置10的运转。空调装置10的运转包含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空调装置10具有控制部100。控制部100控制空调装置10的动作。控制部100控制阻断阀46、47的动作。控制部100包含第一控制装置101、第二控制装置102、遥控器103、第一通信线104以及第二通信线105。
控制部100包含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器单元)、电气电路以及电子电路。MCU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供CPU执行的各种程序。
第一控制装置101设置于室外机20。第二控制装置102设置于室内机30。第一控制装置101与第二控制装置102经由第一通信线104彼此连接。第二控制装置102与遥控器103经由第二通信线105彼此连接。第一通信线104及第二通信线105是有线或无线的。第二控制装置102经由电源端子(省略图示)通过电源布线L与商用电源E连接。
第一控制装置101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控制压缩机21、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4以及室外风扇25。第二控制装置10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控制室内风扇32。第一控制装置101根据是否有来自电源E的供电,控制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
控制部100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切换着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当开始从商用电源E供电时,控制部100打开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当停止从商用电源E供电时,控制部100关闭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
(4)空调装置的运转动作
下面,对空调装置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切换着进行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
(4-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四通换向阀24成为第一状态。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以及室内风扇32运转,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
在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放热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3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供冷循环)。
(4-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四通换向阀24成为第二状态。在制热运转中,控制部100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以及室内风扇32运转,膨胀阀23的开度被调节。
在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室内热交换器31作为放热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供热循环)。
(5)制冷剂处理方法
接下来,对处理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处理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制冷剂处理方法中,依次进行抽空工序、阻断工序、第一吸引工序以及第二吸引工序。
(5-1)抽空工序
抽空工序对应于本公开的第四工序。在抽空工序中,空调装置10进行使室内机30侧(室内机30、第一连接管道12以及第二连接管道13)的制冷剂向室外机20移动的抽空动作。
具体而言,在抽空工序中,作业人员从室外机20的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打开的状态开始,仅关闭第二截止阀42。然后,作业人员操作遥控器103以执行制冷运转。由此,存在于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引,该制冷剂向室外机20移动。接下来,作业人员将第一截止阀41关闭。由此,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积存在室外机20中。
通过像这样进行抽空工序,制冷剂不易残留在室内机30侧,因此在维护或移动空调装置10时,即使解除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之间的连接,也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从室内机30侧泄漏而释放到大气中。
(5-2)阻断工序
阻断工序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工序。在阻断工序中,将制冷剂回路11中的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之间阻断。详细而言,阻断工序包含第一阻断工序和第二阻断工序。第一阻断工序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五工序。第二阻断工序对应于本公开的第六工序。在第一阻断工序中,将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关闭。在第二阻断工序中,将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关闭。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第一阻断工序中,作业人员将空调装置10的电源断开。当空调装置10的电源断开时,向室内机30及室外机20的供电停止。
此处,如图4所示,在步骤S1中,控制部100判断向室外机20的供电是否已停止。当控制部100判断出向室外机20的供电已停止时(步骤S1中的“是”),控制部100进行步骤S2。
在步骤S2中,控制部100向室外机20的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发送使阀关闭的信号,来将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关闭。
接下来,在第二阻断工序中,作业人员确认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是否已完全关闭。在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在抽空工序中没有被完全关闭的情况下,在该第二阻断工序中,作业人员使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完全关闭。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先进行第一阻断工序和第二阻断工序中的任一者。
通过像这样进行第一阻断工序和第二阻断工序,制冷剂回路11中的室内机30侧与室外机20之间分两个阶段被阻断。由此,抑制可燃性制冷剂从室外机20泄漏。
(5-3)第一吸引工序
第一吸引工序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工序。在第一吸引工序中,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吸引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
具体而言,在第一吸引工序中,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作业人员将制冷剂回收装置连接到设置于第一截止阀41的第一检修口44上。在制冷剂回收装置与制冷剂回路11连接起来后,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被制冷剂回收装置吸引。
通过像这样在进行阻断工序后进行第一吸引工序,从而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仅将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回收到制冷剂回收装置中即可,因此能够缩短制冷剂回收作业所需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剂回收装置也可以通过使可燃性制冷剂燃烧来进行处理的制冷剂处理装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处理从室内机30侧回收到的制冷剂,因此能够降低在制冷剂回收时因制冷剂从室内机30侧泄漏而起火的风险。此外,可燃性制冷剂的回收需要事先报备及获得许可,但通过使用制冷剂处理装置,则不需要事先报备等,也能够减少制冷剂回收的麻烦。
(5-4)第二吸引工序
第二吸引工序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三工序。在第二吸引工序中,在设置有回收制冷剂的设备的场所吸引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
具体而言,在第二吸引工序中,首先,作业人员将室外机20从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搬运到设置有回收制冷剂的设备的工厂。接下来,作业人员将回收制冷剂的设备连接到搬运来的室外机20的第二检修口45上。在室外机20与回收制冷剂的设备连接起来后,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被吸引并被回收。
通过像这样进行第二吸引工序,从而在除了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以外的场所吸引并回收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因此与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回收填充在空调装置10中的全部制冷剂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作业的作业时间。
此处,由于第二检修口45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检修口44的开口面积,因此相比于第一检修口44,更容易从第二检修口45排出制冷剂。由此,能够缩短在设置有回收制冷剂的设备的场所回收制冷剂的时间。
此外,具有第二检修口45的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室外热交换器22与膨胀阀23之间。换句话说,第二检修口45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室外热交换器22附近。在室外机20中,制冷剂较多积存于室外热交换器22。因此,通过将第二检修口45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2附近,从而在回收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时,能够减少残留在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
(6)特征
(6-1)
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在向室外机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检修口44。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中的、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
在向室外机20的供电停止时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当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时,室外机20与室内机30之间的连接被阻断,制冷剂被封入室外机20中。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将室外机20侧的制冷剂封入室外机20中的状态下,从第一检修口44回收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制冷剂从室外机20泄漏,并且能够缩短制冷剂回收作业所需的时间。
(6-2)
第一截止阀41具有第一检修口44。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第一截止阀41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由此,通过在回收制冷剂时关闭第一截止阀41,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从室外机20泄漏,并且能够从第一截止阀41的第一检修口44回收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
(6-3)
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比第二截止阀42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由此,通过在回收制冷剂时关闭第二截止阀42,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从室外机20泄漏。
(6-4)
室外机20包括具有第二检修口45的第三截止阀43。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比气体管路26上的第一阻断阀46以及液体管路27上的第二阻断阀47都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由此,具有第二检修口45的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比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都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因此通过在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后打开第二检修口45,能够将室外机20内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并回收。
(6-5)
第三截止阀43连接在液体管路27上。由此,在制冷剂容易积存的液体管路上连接有第三截止阀43,因此容易将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
(6-6)
第二检修口45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检修口44的开口面积。由此,相比于第一检修口44,更容易从第二检修口45排出制冷剂。
(6-7)
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可燃性制冷剂在室外机20与室内机30之间循环,因此在泄漏时起火的风险很高。由于能够将该起火风险高的制冷剂封入室外机20中,因此能够降低因制冷剂泄漏而起火的风险。
(6-8)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处理方法中,包含阻断工序、第一吸引工序以及第二吸引工序,在所述阻断工序中,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将制冷剂回路11中的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之间阻断;在所述第一吸引工序中,在阻断工序结束后,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吸引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吸引工序中,在第一吸引工序的结束后,在设置有回收所述制冷剂的设备的场所吸引室外机20中的制冷剂。
通过阻断工序将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之间阻断。由此,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之间的连接被阻断,制冷剂被封入室外机20中。在阻断工序之后,在第一吸引工序中吸引并回收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其结果是,在设置有空调装置10的场所,能够抑制制冷剂从室外机20泄漏,并且能够缩短制冷剂回收作业所需的时间。
(6-9)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处理方法还包含抽空工序,在所述抽空工序中,进行使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向室外机20移动的抽空动作。在抽空工序结束后进行阻断工序。通过在抽空工序中进行抽空动作,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向室外机20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制冷剂从室内机30侧泄漏的风险。
(6-10)
阻断工序包含第一阻断工序和第二阻断工序,在所述第一阻断工序中,将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关闭,在所述第二阻断工序中,将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关闭。通过第一阻断工序及第二阻断工序,制冷剂回路11中的室内机30与室外机20之间分两个阶段被阻断。由此,进一步抑制制冷剂从室外机20泄漏。
(7)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变形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原则上对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7-1)变形例1
如图5所示,第二阻断阀47也可以连接在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在该情况下,第二截止阀42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比第二阻断阀47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第二截止阀42布置在液体管路27上的、第二阻断阀47与膨胀阀23之间。
(7-2)变形例2
如图6所示,也可以由第二截止阀42具有第一检修口44。换句话说,第一检修口44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一截止阀41上。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后,能够从第二截止阀42的第一检修口44回收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
(7-3)变形例3
如图7所示,也可以由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分别具有第一检修口44。在该情况下,第一截止阀41及第二截止阀42中的、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截止阀41、42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如图7所示,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第一截止阀41相对应的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第一截止阀41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此外,与具有第一检修口44的第二截止阀42相对应的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比第二截止阀42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被关闭后,能够从第一截止阀41的第一检修口44或第二截止阀42的第一检修口44回收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只要与第一截止阀41或第二截止阀42相对应的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截止阀41、42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即可。例如,在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第一截止阀41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截止阀42也可以布置在比第二阻断阀47靠近室外热交换器22的位置。
(7-4)变形例4
如图8所示,在空调装置10不进行抽空动作时,在制冷剂处理方法中,也可以依次进行阻断工序、第一吸引工序以及第二吸引工序。空调装置10不进行抽空动作时是指:例如,由于空调装置10的故障而无法进行抽空动作的情况、或空调装置10不具备进行抽空动作的功能的情况。
在本变形例中,作业人员在阻断工序中将室内机30侧与室外机20之间阻断。此处,由于没有进行抽空工序,因此在室内机30侧也存在制冷剂。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第一吸引工序,能够回收室内机30侧的制冷剂,因此在维护或移动空调装置10时,即使解除室外机20与室内机30侧之间的连接,也能够抑制制冷剂被释放到大气中。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室内机30的多联式空调装置10。
只要是包括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除空调装置10以外的制冷装置。具体而言,也可以适用于对冰箱或冰柜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所谓的冷却机组、热泵式热水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阻断工序中,通过由控制部100向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发送使阀关闭的信号,来将各阻断阀46、47关闭。相对于此,也可以将构成控制部100的电路构成为在室外机20的供电停止时将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阻断,来将各阻断阀46、47关闭。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通电时将阀打开且不通电时将阀关闭的功能的第一阻断阀46及第二阻断阀47,随着室外机20的供电停止而将各阻断阀46、47关闭。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形态和详情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 空调装置(制冷装置)
11 制冷剂回路
20 室外机(热源单元)
21 压缩机
22 室外热交换器(热源热交换器)
26 气体管路
27 液体管路
30 室内机(利用单元)
31 室内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
41 第一截止阀
42 第二截止阀
43 第三截止阀
44 第一检修口
45 第二检修口
46 第一阻断阀
47 第二阻断阀
Claims (10)
1.一种热源单元(20),其与包括利用热交换器(31)的利用单元(30)连接,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单元(20)包括:
压缩机(21);
热源热交换器(22);
气体管路(26),所述气体管路(26)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侧端部相连的一端;
液体管路(27),所述液体管路(27)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液侧端部相连的一端;
第一截止阀(41)及第一阻断阀(46),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一阻断阀(46)连接在所述气体管路(26)的另一端侧;以及
第二截止阀(42)及第二阻断阀(47),所述第二截止阀(42)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连接在所述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侧,
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在向所述热源单元(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
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二截止阀(4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检修口(44),
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中的、与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截止阀(41)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
所述第一阻断阀(46)布置在比所述第一截止阀(41)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阻断阀(47)布置在比所述第二截止阀(42)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单元还包括具有第二检修口(45)的第三截止阀(43),
所述第三截止阀(43)布置在比所述气体管路(26)上的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液体管路(27)上的所述第二阻断阀(47)都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截止阀(43)连接在所述液体管路(27)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检修口(45)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开口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可燃性制冷剂。
8.一种制冷剂处理方法,其是对填充在包括利用单元(30)和热源单元(20)的制冷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进行处理的制冷剂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处理方法包含:
第一工序,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设置有所述制冷装置(10)的场所将所述制冷剂回路(11)中的所述利用单元(30)与所述热源单元(20)之间阻断;
第二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工序结束后,在设置有所述制冷装置(10)的场所吸引所述利用单元(30)侧的所述制冷剂;以及
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在所述第二工序结束后,在设置有回收所述制冷剂的设备的场所吸引所述热源单元(20)中的所述制冷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剂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处理方法还包含第四工序,在所述第四工序中,进行使所述利用单元(30)侧的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热源单元(20)移动的抽空动作,
在所述第四工序结束后进行所述第一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冷剂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单元(20)包括:
压缩机(21);
热源热交换器(22);
气体管路(26),所述气体管路(26)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气侧端部相连的一端;
液体管路(27),所述液体管路(27)具有与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液侧端部相连的一端;
第一截止阀(41)及第一阻断阀(46),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一阻断阀(46)连接在所述气体管路(26)的另一端侧;以及
第二截止阀(42)及第二阻断阀(47),所述第二截止阀(42)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连接在所述液体管路(27)的另一端侧,
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在向所述热源单元(20)的供电停止时被关闭,
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二截止阀(4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检修口(44),
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中的、与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相对应的至少一个阻断阀(46、47)布置在比该具有所述第一检修口(44)的截止阀(41、42)靠近所述热源热交换器(22)的位置,
所述第一工序包含:
第五工序,在所述第五工序中,将所述第一阻断阀(46)及所述第二阻断阀(47)关闭;以及
第六工序,在所述第六工序中,将所述第一截止阀(41)及所述第二截止阀(42)关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60314 | 2021-09-30 | ||
JP2021160314A JP2023050282A (ja) | 2021-09-30 | 2021-09-30 |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媒処理方法 |
PCT/JP2022/022058 WO2023053573A1 (ja) | 2021-09-30 | 2022-05-31 | 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媒処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57413A true CN117957413A (zh) | 2024-04-30 |
Family
ID=85782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60389.1A Pending CN117957413A (zh) | 2021-09-30 | 2022-05-31 | 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00840A1 (zh) |
EP (1) | EP4394286A1 (zh) |
JP (1) | JP2023050282A (zh) |
CN (1) | CN117957413A (zh) |
WO (1) | WO202305357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43453A (ja) * | 1984-05-16 | 1985-12-03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の除霜制御方式 |
JP3212632B2 (ja) | 1991-04-22 | 2001-09-25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冷媒回収モード付き冷凍サイクル |
JP3130290B2 (ja) * | 1998-08-18 | 2001-01-31 | 株式会社加地テック | ガス回収装置 |
JP2000180000A (ja) * | 1998-12-17 | 2000-06-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圧縮冷媒循環式熱移動装置及び圧縮冷媒回収方法 |
JP2005282967A (ja) * | 2004-03-30 | 2005-10-1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吸収式冷凍機 |
JP5962063B2 (ja) * | 2012-02-28 | 2016-08-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用の電源制御装置、および冷凍システム |
JP2021085642A (ja) * | 2019-11-29 | 2021-06-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21
- 2021-09-30 JP JP2021160314A patent/JP2023050282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31 EP EP22875452.9A patent/EP439428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31 WO PCT/JP2022/022058 patent/WO202305357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5-31 CN CN202280060389.1A patent/CN117957413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3-05 US US18/595,867 patent/US2024020084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94286A1 (en) | 2024-07-03 |
WO2023053573A1 (ja) | 2023-04-06 |
US20240200840A1 (en) | 2024-06-20 |
JP2023050282A (ja) | 2023-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44426B (zh) | 制冷装置 | |
US10928092B2 (en) | Usage-sid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 |
CN110402359B (zh) | 冷冻装置 | |
JP6935720B2 (ja) | 冷凍装置 | |
CN111164360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US10451306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KR101678324B1 (ko) | 냉동장치 | |
JP675842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0402360B (zh) | 冷冻装置的室内单元 | |
AU2016284145A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JP6849021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EP2535653A1 (e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CN110050159A (zh) | 空调机 | |
KR20160086652A (ko) | 공기 조화기 및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 |
JP2017009268A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WO2019038797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膨張弁ユニット | |
EP2647930A1 (en) | Part replacement method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JP741501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WO2019097604A1 (ja) | ダクト式空気調和機 | |
CN117957413A (zh) | 热源单元及制冷剂处理方法 | |
JP2020030043A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CN115053103B (zh) | 空调系统 | |
JP6417775B2 (ja) | 冷凍装置 | |
JP202201043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0049646A1 (ja) | 水冷式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