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54909A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54909A
CN117954909A CN202311001883.3A CN202311001883A CN117954909A CN 117954909 A CN117954909 A CN 117954909A CN 202311001883 A CN202311001883 A CN 202311001883A CN 117954909 A CN117954909 A CN 117954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sheet
connector
conductive member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018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口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54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54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1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13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by means of interconnect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3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another shape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01R12/6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deformable terminals, e.g. crimp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66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housing having a cover providing clamping forc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在将电线的导体部可靠性良好地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片状导电部件(11)和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被夹在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保持面(14B)与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保持面(15B)之间,并且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二绝缘体(15)的贯通孔(15C)中,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S1)被弹簧部件(16)的按压部(P1)相互在Y方向上按压,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S1)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的连接器。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过这样的连接器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仅通过穿着就能够取得心率、体温等用户的生物体信息的所谓智能衣料受到关注。该智能衣料具备配置于计测部位且由柔性导体构成的电极,通过将作为计测设备的可穿戴设备与电极电连接,能够将生物体信息传输到可穿戴设备。
电极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例如能够使用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来进行。
但是,在可穿戴设备远离计测部位的情况下,需要从配置于计测部位的电极到连接器的安装位置构成电路,如果由柔性导体形成这样的电路,则电阻变高,并且费用变高。
因此,为了通过电阻低且廉价的电线来连接由柔性导体构成的电极与可穿戴设备之间,期望开发一种将电线连接到配置于衣服的柔性导体的小型连接器。
作为用于将电线连接于柔性导体的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50所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与片状导电部件1的端部连接的第一连接器2以及安装于电线3的前端的第二连接器4,通过将第二连接器4与第一连接器2嵌合,能够将电线3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1的柔性导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14087号公报
但是,为了将电线3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1的柔性导体,需要相互嵌合的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4,因此装置大型化,并且在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4之间存在可分离的连接部位,因此存在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能够在将电线的导体部可靠性良好地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的连接器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在片状导电部件的至少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该连接器具备:
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一保持面和突出形成于第一保持面的凸部;
第二绝缘体,具有与第一保持面相对的第二保持面以及形成于第二保持面且与凸部对应的凹部;以及
弹簧部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中的一方,
弹簧部件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配置在凸部与凹部之间,并且能够在沿着第一保持面和第二保持面的第一方向上弹性位移,
片状导电部件和电线被夹在第一保持面与第二保持面之间,并且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凹部中,
在凹部内电线的导体部和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被按压部相互在第一方向上按压,电线的导体部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电连接。
优选的是,弹簧部件具有一对按压部,该一对按压部在第一方向的凸部的两侧分别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凸部的侧面与凹部的内侧面之间,在第一方向的凸部的两侧,电线的导体部和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被一对按压部相互在第一方向上按压。
可以构成为,弹簧部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一对按压部在第一方向的凸部的两侧,分别将电线的导体部和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向凸部的侧面按压。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弹簧部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一对按压部在第一方向的凸部的两侧,分别将电线的导体部和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向凹部的内侧面按压。
可以是,第一绝缘体具有电线容纳槽,该电线容纳槽配置在凸部的顶部,并且沿用于容纳电线的导体部的第一方向延伸。
或者可以是,第二绝缘体具有电线容纳槽,该电线容纳槽配置在第二保持面,并且沿用于容纳电线的导体部的第一方向延伸。
优选的是,凸部具有棱柱形状。
优选的是,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沿与第一保持面和第二保持面垂直的第二方向容纳在凹部中。
优选的是,弹簧部件由弯折的金属板形成,具有与第一保持面和第二保持面平行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平板部、以及从第一方向上的平板部的两端分别向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一对按压部配置在一对臂部的前端。
优选的是,弹簧部件通过压入而保持于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中的一方,或者通过粘接膜保持于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中的一方。
可以构成为,第一绝缘体在第一保持面上具有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凸部,第二绝缘体在第二保持面上具有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凹部,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根电线的导体部与片状导电部件的多个柔性导体电连接。
优选的是,具备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弹簧部件。
也可以是多个弹簧部件相互连结。
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具备:
片状导电部件;
电线;以及
与片状导电部件和电线连接的上述的连接器,
片状导电部件具有供第一绝缘体的凸部贯通的开口部、以及从开口部的边缘部向开口部内突出且柔性导体露出的突出部,
在凹部内,突出部和电线的导体部被按压部相互在第一方向上按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片状导电部件和电线被夹在第一保持面与第二保持面之间,并且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凹部中,通过在凹部内电线的导体部和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被弹簧部件的按压部相互在第一方向上按压,电线的导体部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电连接,因此能够在将电线的导体部可靠性良好地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使用的弹簧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组装有多个弹簧部件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配置有多根电线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中配置有多根电线和片状导电部件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要部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即将组装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使用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中组装有弹性部件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0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中配置有多根电线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中配置有多根电线和片状导电部件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的要部放大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即将组装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图15的B-B线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8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30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使用的弹簧部件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中组装有多个弹簧部件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3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中配置有多根电线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中配置有多根电线和片状导电部件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4的要部放大图。
图3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即将组装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7是图27的C-C线剖视图。
图3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0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1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中使用的弹簧部件的立体图。
图4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中组装有多个弹簧部件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4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4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中配置有多根电线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中配置有多根电线和片状导电部件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7是图46的要部放大图。
图4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即将组装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9是图39的D-D线剖视图。
图50是示出现有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片状导电部件,2第一连接器,3电线,4第二连接器,11、21、31、41片状导电部件,11A、21A、31A、41A表面,11B、21B、31B、41B背面,11 C、21C、31C、41C、S3A开口部,11D、21D、31D、41D突出部,12包覆电线,12A导体部,12B绝缘包覆部,13、23、33、43壳体,14、24、34、44第一绝缘体,14A、24A、34A、44A平板部,14B、24B、34B、44B第一保持面,14C、24C、34C、44C凸部,14D、25D、34D、35D、44D电线容纳槽,15、25、35、45第二绝缘体,15A、25A、35A、45A主体,15B、25B、35B、45B第二保持面,15C、35C贯通孔,15D、24F压入孔,16、26、36、46弹簧部件,16A、26A、36A、46A平板部,16B、26B、36B、46B臂部,16C、27B、36C压入部,24D、44E臂部容纳孔,24E台阶部,25C、45C凹部,27弹性部件,27A连结部,47粘接膜,P1、P2、P3、P4按压部,S1柔性导体,S2绝缘片,S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将相互平行延伸的多根包覆电线12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11,具备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的壳体13。
包覆电线12具有导体部12A的外周被绝缘包覆部12B覆盖的结构。
壳体13由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构成,在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之间配置有片状导电部件11。
在第二绝缘体15组装有与多根包覆电线12对应的多个弹簧部件16。
在此,为了方便,将片状导电部件11称为沿XY面延伸,将多根包覆电线12朝向壳体13延伸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多根包覆电线12的排列方向称为X方向,将从第一绝缘体14朝向第二绝缘体15的方向称为+Z方向。
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一绝缘体14,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15。
图3示出第一绝缘体14的结构。第一绝缘体14具有沿XY面延伸的矩形的平板部14A。由平板部14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第一保持面14B,在第一保持面14B上朝向+Z方向突出形成有多个棱柱形状的凸部14C。
多个凸部14C以规定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在各个凸部14C的朝向+Z方向的顶部形成有在Y方向上横穿凸部14C的电线容纳槽14D。电线容纳槽14D容纳从包覆电线12引出的导体部12A,具有比导体部12A的直径稍宽的槽宽。
图4示出第二绝缘体15的结构。第二绝缘体15具有矩形的厚的平板形状的主体15A。由主体15A的-Z方向侧的背面形成第二保持面15B,在主体15A从主体15A的+Z方向侧的表面到-Z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面15B形成有分别在Z方向上贯通主体15A的多个矩形的贯通孔15C。贯通孔15C构成形成于第二保持面15B的凹部。另外,也可以采用具有从主体15A的-Z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面15B向+Z方向凹陷的底面的凹部来代替贯通孔15C。
多个贯通孔15C以与第一绝缘体14的多个凸部14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在各个贯通孔15C的角部形成有用于保持对应的弹簧部件16的压入孔15D。另外,在图4中,对应于各个贯通孔15C仅示出一个压入孔15D,但是在位于贯通孔15C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对角部分别形成有压入孔15D。
图5示出弹簧部件16的结构。弹簧部件16由弯折的金属板形成,具有沿XY面在Y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16A、以及从平板部16A的Y方向的两端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16B。一对臂部16B的-Z方向端部以相互接近并对置的方式向内侧弯曲。通过一对臂部16B的弯曲部,形成有能够相互在Y方向(第一方向)上弹性位移的一对按压部P1。
此外,在平板部16A连结有一对压入部16C,该一对压入部16C从平板部16A的X方向的两边缘部延伸到位于平板部16A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对角部的附近,并且朝向-Z方向弯折。
通过将弹簧部件16从+Z方向推入到第二绝缘体15的对应的贯通孔15C中,弹簧部件16的一对压入部16C被压入到贯通孔15C的一对压入孔15D中,由此,能够将弹簧部件16组装于贯通孔15C。
由此,如图6所示,多个弹簧部件16组装于第二绝缘体15。
图7示出片状导电部件11的结构。片状导电部件11具有朝向+Z方向的表面11A和朝向-Z方向的背面11B,柔性导体S1在背面11B露出。此外,在片状导电部件11形成有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11C,并且形成有从各个开口部11C的Y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开口部11C内突出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11D。
多个开口部11C以与第一绝缘体14的多个凸部14C和第二绝缘体15的多个贯通孔15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
如图8所示,片状导电部件11具有在Z方向上层叠有柔性导体S1、保持柔性导体S1的绝缘片S2、加强绝缘片S2的加强板S3的三层结构。加强板S3也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和导电性材料中的任一个形成。
在图7所示的片状导电部件1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11B中,柔性导体S1在一对突出部11D上露出,这些一对突出部11D的柔性导体S1通过与沿开口部11C的周围配置的柔性导体S1成为一体而相互电连接。
此外,绝缘片S2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背面11B中的柔性导体S1露出的部分以外的区域露出。
在组装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时,首先,如图9所示,从多根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分别容纳在形成于第一绝缘体14的多个凸部14C的顶部的电线容纳槽14D中。此时,以各个导体部12A的前端比对应的凸部14C更向+Y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导体部12A的中间部分容纳在凸部14C的电线容纳槽14D中。
接着,如图10所示,片状导电部件11从+Z方向配置在第一绝缘体14之上。片状导电部件11以柔性导体S1露出的背面11B与第一绝缘体14相对的朝向,配置在多个开口部11C重叠于第一绝缘体14的多个凸部14C之上的位置。另外,加强板S3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朝向+Z方向的表面11A露出,在加强板S3形成有与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11C对应的多个矩形的开口部S3A。
如图11所示,在加强板S3的开口部S3A的内部,能够观察到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11D。这些突出部11D具有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构成的两层结构,成为与容纳在第一绝缘体14的对应的凸部14C的电线容纳槽14D中的导体部12A接触的状态。
此外,如图12所示,组装有多个弹簧部件16的第二绝缘体15配置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Z方向侧。此时,第二绝缘体15配置成组装于各个贯通孔15C的弹簧部件16位于片状导电部件11的对应的开口部11C的+Z方向侧。
在该状态下,通过相互在Z方向上彼此按压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如图13所示,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沿Z方向(第二方向)容纳在第二绝缘体15的贯通孔15C中。
由于在第二绝缘体15的贯通孔15C中组装有弹簧部件16,因此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一边推入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一对突出部11D、一边贯通片状导电部件11的开口部11C并插入到弹簧部件16的一对按压部P1之间。
此外,片状导电部件11和导体部12A被夹在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保持面14B与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保持面15B之间。
由此,完成连接器的组装。
通过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从-Z方向插入到弹簧部件16的一对按压部P1之间,在凸部14C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凸部14C一起被推入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突出部11D沿凸部14C的侧面弯折,被弹簧部件16的按压部P1朝向凸部14C的侧面在Y方向上按压。突出部11D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形成,因此弯折的突出部11D的柔性导体S1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接触而电连接。
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与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一起被推入到第二绝缘体15的贯通孔15C中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突出部11D被弹簧部件16的按压部P1向凸部14C的侧面按压,由此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S1电连接,因此能够在提高柔性导体S1与导体部12A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同时,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此外,从弹簧部件16的按压部P1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突出部11D的弹性力,朝向与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容纳在第二绝缘体15的贯通孔15C中的Z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一方向);进而在Y方向上的凸部14C的两侧,从弹簧部件16的按压部P1作用相互沿着Y方向的相反朝向的弹性力。因此,通过作用弹性力,能够防止第一绝缘体14在Z方向上从第二绝缘体15脱落,能够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如果将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应用于智能衣料,并且将未图示的电极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S1,则能够使用电阻低且廉价的包覆电线12来连接配置于计测部位的电极和可穿戴设备。
另外,也可以使用嵌入、螺钉固定、粘接等已知的方法来相互固定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
实施方式2
图14和图15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将多根包覆电线12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21,具备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的壳体23。
包覆电线12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包覆电线12相同。
壳体23由第一绝缘体24和第二绝缘体25构成,在片状导电部件2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一绝缘体24,在片状导电部件2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25。
此外,在第一绝缘体24组装有弹性部件27。
图16示出第二绝缘体25的结构。第二绝缘体25具有矩形的厚的平板形状的主体25A。由主体25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第二保持面25B,在主体25A形成有分别从第二保持面25B向-Z方向凹陷的多个矩形的凹部25C。另外,也可以采用从主体25A的第二保持面25B到-Z方向侧的面在Z方向上贯通主体25A的贯通孔来代替凹部25C。
多个凹部25C以规定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在位于各个凹部25C的Y方向的两侧的第二保持面25B形成有在Y方向上横穿第二保持面25B的电线容纳槽25D。电线容纳槽25D容纳从包覆电线12引出的导体部12A,具有比导体部12A的直径稍宽的槽宽。
图17示出第一绝缘体24的结构。第一绝缘体24具有沿XY面延伸的矩形的平板部24A。由平板部24A的-Z方向侧的背面形成第一保持面24B,在第一保持面24B上朝向-Z方向突出形成有多个棱柱形状的凸部24C。多个凸部24C以与第二绝缘体25的多个凹部25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
此外,在各个凸部24C的Y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在Z方向上贯通平板部24A并朝向+Z方向敞开的臂部容纳孔24D。
此外,在平板部24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个台阶部24E,在台阶部24E连接有各个臂部容纳孔24D。此外,在台阶部24E的X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保持弹性部件27的一对压入孔24F。
图18示出弹性部件27的结构。弹性部件27由弯折的金属板形成,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连结部27A连结有多个弹簧部件26的结构。多个弹簧部件26以与第二绝缘体25的多个凹部25C和第一绝缘体24的多个凸部24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各个弹簧部件26具有沿XY面在Y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26A、以及从平板部26A的Y方向的两端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26B。一对臂部26B的-Z方向端部以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向外侧弯曲。通过一对臂部26B的弯曲部,形成有能够相互在Y方向(第一方向)上弹性位移的一对按压部P2。
此外,在连结部27A的X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朝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压入部27B。
通过将弹性部件27从+Z方向向第一绝缘体24推入,弹性部件27的一对压入部27B被压入到第一绝缘体24的一对压入孔24F中,由此,如图19所示,能够将弹性部件27组装于第一绝缘体24。
此时,弹性部件27的连结部27A容纳在第一绝缘体24的台阶部24E中,多个弹簧部件26的臂部26B容纳在第一绝缘体24的对应的臂部容纳孔24D中。
图20示出片状导电部件21的结构。片状导电部件21具有朝向+Z方向的表面21A和朝向-Z方向的背面21B,柔性导体S1在背面21B露出。此外,在片状导电部件21形成有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21C,并且形成有从各个开口部21C的Y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开口部21C内突出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21D。
多个开口部21C以与第二绝缘体25的多个凹部25C、第一绝缘体24的多个凸部24C和弹性部件27的多个弹簧部件26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
片状导电部件21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11同样,如图8所示,具有在Z方向上层叠有柔性导体S1、保持柔性导体S1的绝缘片S2、加强绝缘片S2的加强板S3的三层结构。
在图20所示的片状导电部件2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21B中,柔性导体S1在一对突出部21D上露出,这些一对突出部21D的柔性导体S1通过与沿开口部21C的侧部配置的柔性导体S1成为一体而相互电连接。
此外,绝缘片S2在片状导电部件21的背面21B中的柔性导体S1露出的部分以外的区域露出。
在组装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时,首先,如图21所示,从多根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分别容纳在电线容纳槽25D中,该电线容纳槽25D形成于第二绝缘体25的位于多个凹部25C的Y方向的两侧的第二保持面25B。此时,以各个导体部12A的前端比对应的凹部25C更向+Y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导体部12A的中间部分容纳在电线容纳槽25D中,导体部12A在Y方向上横穿对应的凹部25C的+Z方向侧。
接着,如图22所示,片状导电部件21从+Z方向配置在第二绝缘体25之上。片状导电部件21以柔性导体S1露出的背面21B与第二绝缘体25相对的朝向,配置在多个开口部21C重叠在第二绝缘体25的多个凹部25C之上的位置。另外,加强板S3在片状导电部件21的朝向+Z方向的表面21A露出,在加强板S3形成有与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21C对应的多个矩形的开口部S3A。
如图23所示,在加强板S3的开口部S3A的内部,能够观察到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21D。这些突出部21D具有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构成的两层结构,成为与在Y方向上横穿第二绝缘体25的对应的凹部25C的导体部12A接触的状态。
此外,如图24所示,组装有弹性部件27的第一绝缘体24配置在片状导电部件21的+Z方向侧。此时,第一绝缘体24配置成弹性部件27的多个弹簧部件26分别位于片状导电部件21的对应的开口部21C的+Z方向侧。
在该状态下,通过相互在Z方向上彼此按压第一绝缘体24和第二绝缘体25,如图25所示,第一绝缘体24的凸部24C沿Z方向(第二方向)容纳在第二绝缘体25的凹部25C中。
第一绝缘体24的凸部24C一边推入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21的一对突出部21D、一边贯通片状导电部件21的开口部21C并插入到第二绝缘体25的凹部25C中。
此外,片状导电部件21和导体部12A被夹在第一绝缘体24的第一保持面24B与第二绝缘体25的第二保持面25B之间。
由此,完成连接器的组装。
组装于第一绝缘体24的弹性部件27的弹簧部件26的一对臂部26B容纳在形成于第一绝缘体24的凸部24C的Y方向的两侧的臂部容纳孔24D中,因此如果第一绝缘体24的凸部24C插入到第二绝缘体25的凹部25C中,则在凸部24C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凸部24C一起被推入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21的突出部21D沿第二绝缘体25的凹部25C的内侧面弯折,被弹簧部件26的按压部P2向凹部25C的内侧面按压。突出部21D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形成,因此弯折的突出部21D的柔性导体S1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接触而电连接。
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同样,能够在提高柔性导体S1与导体部12A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同时,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此外,从弹簧部件26的按压部P2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21的突出部21D的弹性力,朝向与第一绝缘体24的凸部24C容纳在第二绝缘体25的凹部25C中的Z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一方向);进而在Y方向上的凸部24C的两侧,从弹簧部件26的按压部P2作用相互沿着Y方向的相反朝向的弹性力。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在实施方式2中,弹簧部件26的按压部P2与片状导电部件21的突出部21D的绝缘片S2接触,将突出部21D和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向第二绝缘体25的凹部25C的内侧面按压,因此弹簧部件26不会与片状导电部件21的柔性导体S1直接接触。因此,即使使用连结有多个弹簧部件26的弹性部件27,也不会存在多个柔性导体S1相互短路的风险,此外,通过使用弹性部件27,连接器组装的作业性提高。
但是,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那样,使用相互分离的多个弹簧部件26来代替弹性部件27。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3所示,弹簧部件16的按压部P1与片状导电部件11的突出部11D的绝缘片S2接触,将突出部11D和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向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的侧面按压,因此与实施方式2同样,也能够通过使用连结有多个弹簧部件16的弹性部件来提高连接器组装的作业性。
实施方式3
图26和图27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将多根包覆电线12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31,具备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的壳体33。
包覆电线12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包覆电线12相同。
壳体33由第一绝缘体34和第二绝缘体35构成,在片状导电部件3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一绝缘体34,在片状导电部件3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35。
图28示出第一绝缘体34的结构。第一绝缘体34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14同样,具有沿XY面延伸的矩形的平板部34A,由平板部34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第一保持面34B,在第一保持面34B上朝向-Z方向突出形成有多个棱柱形状的凸部34C。
多个凸部34C以规定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在各个凸部34C的朝向-Z方向的顶部形成有在Y方向上横穿凸部34C的电线容纳槽34D。
图29示出第二绝缘体35的结构。第二绝缘体35具有矩形的厚的平板形状的主体35A,由主体35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第二保持面35B,在主体35A形成有分别在Z方向上贯通主体35A的多个矩形的贯通孔35C。贯通孔35C构成形成于第二保持面35B的凹部。另外,也可以采用具有从主体35A的+Z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面35B向-Z方向凹陷的底面的凹部来代替贯通孔35C。
多个贯通孔35C以与第一绝缘体34的多个凸部34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在位于各个贯通孔35C的Y方向的两侧的第二保持面35B形成有在Y方向横穿第二保持面35B的电线容纳槽35D。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位于各个贯通孔35C的-Z方向侧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对角部形成有用于保持对应的弹簧部件36的压入孔。
图30示出弹簧部件36的结构。弹簧部件36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弹簧部件16同样,由弯折的金属板形成,具有沿XY面在Y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36A、以及从平板部36A的Y方向的两端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36B。一对臂部36B的-Z方向端部以相互接近并对置的方式向内侧弯曲,通过这些臂部36B的弯曲部,形成有能够相互在Y方向(第一方向)上弹性位移的一对按压部P3。
此外,在平板部36A连结有一对压入部36C,该一对压入部36C从平板部36A的X方向的两边缘部延伸到平板部36A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对角部的附近,并且朝向-Z方向弯折。
通过将弹簧部件36从-Z方向推入到第二绝缘体35的对应的贯通孔35C中,弹簧部件36的一对压入部36C被压入到贯通孔35C的未图示的一对压入孔中,由此,能够将弹簧部件36组装于贯通孔35C。
由此,如图31所示,多个弹簧部件36组装于第二绝缘体35。
图32示出片状导电部件31的结构。片状导电部件31具有朝向+Z方向的表面31A和朝向-Z方向的背面31B,柔性导体S1在背面31B露出。此外,在片状导电部件31形成有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31C,并且形成有从各个开口部31C的Y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开口部31C内突出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31D。
多个开口部31C以与第一绝缘体34的多个凸部34C和第二绝缘体35的多个贯通孔35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
片状导电部件31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11同样,如图8所示,具有在Z方向上层叠有柔性导体S1、保持柔性导体S1的绝缘片S2、加强绝缘片S2的加强板S3的三层结构。
在图32所示的片状导电部件3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31B中,柔性导体S1在一对突出部31D上露出,这些一对突出部31D的柔性导体S1通过与沿开口部31C的周围配置的柔性导体S1成为一体而相互电连接。
此外,绝缘片S2在片状导电部件31的背面31B中的柔性导体S1露出的部分以外的区域露出。
在组装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时,首先,如图33所示,从多根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分别容纳在电线容纳槽35D中,该电线容纳槽35D形成于第二绝缘体35的位于多个贯通孔35C的Y方向的两侧的第二保持面35B。此时,以各个导体部12A的前端比对应的贯通孔35C更向+Y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导体部12A的中间部分容纳在电线容纳槽35D中,导体部12A在Y方向上横穿对应的贯通孔35C的+Z方向侧。
接着,如图34所示,片状导电部件31从+Z方向配置在第二绝缘体35之上。片状导电部件31以柔性导体S1露出的背面31B与第二绝缘体35相对的朝向,配置在多个开口部31C重叠在第二绝缘体35的多个贯通孔35C之上的位置。另外,加强板S3在片状导电部件31的朝向+Z方向的表面31A露出,在加强板S3形成有与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31C对应的多个矩形的开口部S3A。
如图35所示,在加强板S3的开口部S3A的内部,能够观察到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31D。这些突出部31D具有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构成的两层结构,成为与在Y方向上横穿第二绝缘体35的对应的贯通孔35C的导体部12A接触的状态。
此外,如图36所示,第一绝缘体34配置在片状导电部件31的+Z方向侧。此时,第一绝缘体34配置成多个凸部34C分别位于片状导电部件31的对应的开口部31C的+Z方向侧。
在该状态下,通过相互在Z方向上彼此按压第一绝缘体34和第二绝缘体35,如图37所示,第一绝缘体34的凸部34C沿Z方向(第二方向)容纳在第二绝缘体35的贯通孔35C中。
在第二绝缘体35的贯通孔35C中组装有弹簧部件36,因此第一绝缘体34的凸部34C一边推入片状导电部件31的一对突出部31D和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一边贯通片状导电部件31的开口部31C并插入到弹簧部件36的一对按压部P3之间。
此外,片状导电部件31和导体部12A被夹在第一绝缘体34的第一保持面34B与第二绝缘体35的第二保持面35B之间。
由此,完成连接器的组装。
通过第一绝缘体34的凸部34C从+Z方向插入到弹簧部件36的一对按压部P3之间,在凸部34C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凸部34C一起被推入的片状导电部件31的突出部31D和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沿凸部34C的侧面弯折,被弹簧部件36的按压部P3朝向凸部34C的侧面在Y方向上按压。突出部31D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形成,因此弯折的突出部31D的柔性导体S1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接触而电连接。
由此,在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2的连接器同样,能够在提高柔性导体S1与导体部12A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同时,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此外,从弹簧部件36的按压部P3作用于片状导电部件31的突出部31D和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弹性力,朝向与第一绝缘体34的凸部34C容纳在第二绝缘体35的贯通孔35C中的Z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一方向);进而在Y方向上的凸部34C的两侧,从弹簧部件36的按压部P3作用相互沿着Y方向的相反朝向的弹性力。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实施方式4
图38和图39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将多根包覆电线12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41,具备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的壳体43。
包覆电线12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包覆电线12相同。
壳体43由第一绝缘体44和第二绝缘体45构成,在片状导电部件4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45,在片状导电部件4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一绝缘体44。
图40示出第二绝缘体45的结构。第二绝缘体45具有矩形的厚的平板形状的主体45A。由主体45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第二保持面45B,在主体45A形成有分别从第二保持面45B向+Z方向凹陷的多个矩形的凹部45C。多个凹部45C以规定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另外,也可以采用从主体45A的-Z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面45B到+Z方向侧的面在Z方向上贯通主体45A的贯通孔来代替凹部45C。
图41示出第一绝缘体44的结构。第一绝缘体44具有沿XY面延伸的矩形的平板部44A。由平板部44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第一保持面44B,在第一保持面44B上朝向+Z方向突出形成有多个棱柱形状的凸部44C。
多个凸部44C以与第二绝缘体45的多个凹部45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在各个凸部44C的朝向+Z方向的顶部形成有在Y方向上横穿凸部44C的电线容纳槽44D。
此外,在各个凸部44C的Y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从凸部44C的侧部到平板部44A的-Z方向侧的背面在Z方向上贯通平板部44A的臂部容纳孔44E。
图42示出弹簧部件46的结构。弹簧部件46由弯折的金属板形成,具有沿XY面在Y方向上延伸的平板部46A、以及从平板部46A的Y方向的两端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46B。一对臂部46B的+Z方向端部以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向外侧弯曲。通过一对臂部46B的弯曲部,形成有能够相互在Y方向(第一方向)上弹性位移的一对按压部P4。
通过将弹簧部件46从-Z方向向第一绝缘体44推入,弹簧部件46的臂部46B容纳在第一绝缘体44的对应的凸部44C的臂部容纳孔44E中,能够将弹簧部件46组装于第一绝缘体44。
由此,如图43所示,多个弹簧部件46组装于第一绝缘体44。另外,在将弹簧部件46推入到第一绝缘体44中之后,从-Z方向将后述的粘接膜粘贴于第一绝缘体44,由此能够将弹簧部件46保持于第一绝缘体44。
图44示出片状导电部件41的结构。片状导电部件41具有朝向+Z方向的表面41A和朝向-Z方向的背面41B,柔性导体S1在背面41B露出。此外,在片状导电部件41形成有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41C,并且形成有从各个开口部41C的Y方向的两边缘部向开口部41C内突出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41D。
多个开口部41C以与第二绝缘体45的多个凹部45C和第一绝缘体44的多个凸部44C相同的间距在X方向上排列。
片状导电部件41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片状导电部件11同样,如图8所示,具有在Z方向上层叠有柔性导体S1、保持柔性导体S1的绝缘片S2、加强绝缘片S2的加强板S3的三层结构。
在图44所示的片状导电部件41的朝向-Z方向的背面41B中,柔性导体S1在一对突出部41D上露出,这些一对突出部41D的柔性导体S1通过与沿开口部41C的侧部配置的柔性导体S1成为一体而相互电连接。
此外,绝缘片S2在片状导电部件41的背面41B中的柔性导体S1露出的部分以外的区域露出。
在组装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时,首先,如图45所示,从多根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分别容纳在形成于第一绝缘体44的多个凸部44C的顶部的电线容纳槽44D中。此时,以各个导体部12A的前端比对应的凸部44C更向+Y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导体部12A的中间部分容纳在凸部44C的电线容纳槽44D中。
接着,如图46所示,片状导电部件41从+Z方向配置在第一绝缘体44之上。片状导电部件41以柔性导体S1露出的背面41B与第一绝缘体44相对的朝向,配置在多个开口部41C重叠在第一绝缘体44的多个凸部44C之上的位置。另外,加强板S3在片状导电部件41的朝向+Z方向的表面41A露出,在加强板S3形成有与多个H形状的开口部41C对应的多个矩形的开口部S3A。
如图47所示,在加强板S3的开口部S3A的内部,能够观察到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相互在Y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突出部41D。这些突出部41D具有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构成的两层结构,成为与容纳在第一绝缘体44的对应的凸部44C的电线容纳槽44D中的导体部12A接触的状态。
此外,如图48所示,第二绝缘体45配置在片状导电部件41的+Z方向侧。此时,第二绝缘体45配置成各个凹部45C位于片状导电部件41的对应的开口部41C的+Z方向侧。
另外,组装于第一绝缘体44的弹簧部件46通过粘贴于第一绝缘体44的-Z方向侧的面的粘接膜47保持于第一绝缘体44。
在该状态下,通过相互在Z方向上彼此按压第一绝缘体44和第二绝缘体45,如图49所示,第一绝缘体44的凸部44C沿Z方向(第二方向)容纳在第二绝缘体45的凹部45C中。
第一绝缘体44的凸部44C一边推入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引出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41的一对突出部41D、一边贯通片状导电部件41的开口部41C并插入到第二绝缘体45的凹部45C中。
此外,片状导电部件41和导体部12A被夹在第一绝缘体44的第一保持面44B与第二绝缘体45的第二保持面45B之间。
由此,完成连接器的组装。
组装于第一绝缘体44的弹簧部件46的一对臂部46B容纳在形成于第一绝缘体44的凸部44C的Y方向的两侧的臂部容纳孔44E中,因此如果第一绝缘体44的凸部44C插入到第二绝缘体45的凹部45C中,则在凸部44C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凸部44C一起被推入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41的突出部41D沿第二绝缘体45的凹部45C的内侧面弯折,被弹簧部件46的按压部P4向凹部45C的内侧面按压。突出部41D由绝缘片S2和层叠于绝缘片S2的-Z方向侧的柔性导体S1形成,因此弯折的突出部41D的柔性导体S1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接触而电连接。
由此,在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3的连接器同样,能够在提高柔性导体S1与导体部12A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同时,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此外,从弹簧部件46的按压部P4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41的突出部41D的弹性力,朝向与第一绝缘体44的凸部44C容纳在第二绝缘体45的凹部45C中的Z方向(第二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一方向);进而在Y方向上的凸部44C的两侧,从弹簧部件46的按压部P4作用相互沿着Y方向的相反朝向的弹性力。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另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1~4中,五根包覆电线12与片状导电部件11、21、31、41连接,但不限于五根包覆电线12,也可以将一根以上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连接于柔性导体S1。
此外,作为与片状导电部件11、21、31、41连接的电线使用包覆电线12,但也可以仅将外周没有被由绝缘体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2B覆盖的导体部12A的电线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11、21、31、41。
此外,如图8所示,由于片状导电部件11、21、31、41具有加强保持有柔性导体S1的绝缘片S2的加强板S3,所以操作性优异,因此,能够作业性良好地组装连接器。
但是,在不要求片状导电部件11、21、31、41的操作性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加强板S3,将片状导电部件11、21、31、41作为柔性导体S1和绝缘片S2的两层结构。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在片状导电部件的至少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备:
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一保持面和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保持面的凸部;
第二绝缘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保持面相对的第二保持面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保持面且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以及
弹簧部件,保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中的一方,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配置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并且能够在沿着所述第一保持面和所述第二保持面的第一方向上弹性位移,
所述片状导电部件和所述电线被夹在所述第一保持面与所述第二保持面之间,并且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凹部中,
通过在所述凹部内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和所述片状导电部件的所述柔性导体被所述按压部相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片状导电部件的所述柔性导体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具有一对所述按压部,该一对所述按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凸部的两侧分别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所述凸部的侧面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之间,
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凸部的两侧,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和所述片状导电部件的所述柔性导体被所述一对所述按压部相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保持于所述第二绝缘体,
所述一对按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凸部的两侧,分别将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和所述片状导电部件的所述柔性导体向所述凸部的侧面按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保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
所述一对按压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凸部的两侧,分别将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和所述片状导电部件的所述柔性导体向所述凹部的内侧面按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电线容纳槽,该电线容纳槽配置在所述凸部的顶部,并且沿用于容纳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电线容纳槽,该电线容纳槽配置在所述第二保持面,并且沿用于容纳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的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棱柱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沿与所述第一保持面和所述第二保持面垂直的第二方向容纳在所述凹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由弯折的金属板形成,具有与所述第一保持面和所述第二保持面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平板部、以及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平板部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对臂部,
所述一对按压部配置在所述一对臂部的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通过压入而保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中的一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通过粘接膜保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中的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在所述第一保持面上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凸部,
所述第二绝缘体在所述第二保持面上具有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凹部,
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根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片状导电部件的多个所述柔性导体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备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弹簧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所述弹簧部件相互连结。
15.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所述片状导电部件;
所述电线;以及,
与所述片状导电部件和所述电线连接的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片状导电部件具有供所述第一绝缘体的所述凸部贯通的开口部、以及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向所述开口部内突出且所述柔性导体露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凹部内,所述突出部和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被所述按压部相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
CN202311001883.3A 2022-10-31 2023-08-09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Pending CN1179549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4356 2022-10-31
JP2022174356A JP2024065476A (ja) 2022-10-31 2022-10-31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54909A true CN117954909A (zh) 2024-04-30

Family

ID=87580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1883.3A Pending CN117954909A (zh) 2022-10-31 2023-08-09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5955A1 (zh)
EP (1) EP4362233A1 (zh)
JP (1) JP2024065476A (zh)
CN (1) CN11795490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0228Y2 (zh) * 1976-05-01 1982-12-22
JPS5827510Y2 (ja) * 1978-06-22 1983-06-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電機構
JP2007214087A (ja) 2006-02-13 2007-08-23 Fujikura Ltd コネクタ
JP7348024B2 (ja) * 2019-10-24 2023-09-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62233A1 (en) 2024-05-01
JP2024065476A (ja) 2024-05-15
US20240145955A1 (en)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2796B (zh) 连接辅助部件及电路板组件
CN109301543B (zh) 连接器和电路板组件
US11658433B2 (en) Connector
KR200143651Y1 (ko) 접지식 ic 카드
CN110061375B (zh)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601722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flexible connecting strips of a film circuitry and a main circuit board
US11710922B2 (en) Connector
CN112615173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US7168966B2 (en) Connector having an elastic connecting member held by a base insulator and a frame member
CN111952815B (zh)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触头和连接器
CN111463597B (zh) 连接器、布线板组装件和连接结构
JP7011503B2 (ja) 接続補助部材および配線板組立体
CN116470312A (zh) 连接器
CN114628952B (zh) 连接器
CN117954909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JP3389043B2 (ja) 電気端子、それを含む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24041400A (ja) コネクタ
CN112713425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N111463593B (zh) 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部件
CN112072330B (zh) 电连接结构体、电连接方法、电连接器以及电气装置
JP4270451B2 (ja) コネクタ
CN118117364A (zh) 连接器组装体和连接方法
CN117638541A (zh) 连接器
CN117691373A (zh) 连接器
JP2024047190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