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931A -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931A
CN117881931A CN202280059225.7A CN202280059225A CN117881931A CN 117881931 A CN117881931 A CN 117881931A CN 202280059225 A CN202280059225 A CN 202280059225A CN 117881931 A CN117881931 A CN 117881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pipe
liquid refrigerant
indoor uni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92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宽之
吾乡祥太
山本淳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81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9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6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室内机的连接配管(31)具备:第一制冷剂配管(311);和第二制冷剂配管(312),其由比第一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一金属电位高的第二金属形成。第一制冷剂配管(311)具备:第一部分(311a),其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第二部分(311b),其与第一部分(311a)的靠第二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相连并且进行弯曲;以及第三部分(311c),其与第二部分(311b)的靠第二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相连,并且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与第一制冷剂配管(311)紧贴地设置有从第三部分(311c)的靠第二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一直覆盖到第二部分(311b)的包覆部件(51)或涂膜。

Description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室内机,有构成空调机的一部分的室内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0998号公报(专利文献1))。该室内机具备外壳和配置在该外壳内的热交换器。
在上述热交换器连接有第一制冷剂配管的一端部。在该第一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部。
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由铜或铜合金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0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室内机中,在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部的位置比第一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的位置高的情况下,在第二制冷剂配管产生了结露时,含有铜离子的结露水会向铝制或铝合金制的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
因此,若含有上述铜离子的结露水与第一制冷剂配管接触,则有可能由于铜与铝的电位差而在第一制冷剂配管中产生电蚀。因此,在上述室内机中,需要抑制第一制冷剂配管中的电蚀的产生的对策。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第一制冷剂配管中的电蚀的产生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室内机具备:
热交换器;以及
连接配管,其与上述热交换器连接,供制冷剂流动,
上述连接配管具备:
第一制冷剂配管,其由第一金属形成,一端与上述热交换器连接;以及
第二制冷剂配管,其由比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第一金属电位高的第二金属形成,一端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具备:
第一部分,其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部分,其与上述第一部分的靠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侧的端部相连并且进行弯曲;以及
第三部分,其与上述第二部分的靠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侧的端部相连并且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紧贴地设置有从上述第三部分的靠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侧的端部一直覆盖到上述第二部分的包覆部件或涂膜。
这里,在制冷剂从第一制冷剂配管向第二制冷剂配管流动时,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侧相当于制冷剂的流动的下游侧,另一方面,在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向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时,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侧相当于制冷剂的流动的上游侧。
另外,上述大致铅垂方向是指铅垂方向或相对于铅垂方向以例如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向。
另外,上述大致水平方向是指水平方向或相对于水平方向以例如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上述包覆部件或涂膜从第一制冷剂配管的第三部分的靠第二制冷剂配管侧的端部一直覆盖到第二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制冷剂配管中的电蚀的产生。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室内机中,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的靠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侧的端部被上述包覆部件或涂膜覆盖。
这里,在制冷剂从第一制冷剂配管向第二制冷剂配管流动时,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侧相当于制冷剂的流动的上游侧,另一方面,在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向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时,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侧相当于制冷剂的流动的下游侧。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上述包覆部件或涂膜覆盖第二制冷剂配管的靠第一制冷剂配管侧的端部,因此,能够降低在第一制冷剂配管中产生电蚀的可能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室内机中,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经由不锈钢制的第三制冷剂配管而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连接,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由上述包覆部件或涂膜覆盖。
根据上述方式,即使在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之间配置有第三制冷剂配管,由于包覆部件或涂膜覆盖第三制冷剂配管,因此,能够降低在第一制冷剂配管中产生电蚀的可能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室内机中,上述包覆部件或涂膜被筒部件覆盖,该筒部件由隔热材料构成。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上述筒部件覆盖包覆部件或者涂膜,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筒部件外的液体附着于包覆部件或涂膜。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室内机中,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位于上述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一部分之间的第四部分,上述第一部分经由接合部而与上述第四部分连接。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经由接合部进行上述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的连接,包覆部件向第一制冷剂配管的安装变得容易。
本公开的空调机具备上述室内机中的任一室内机。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备上述室内机,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制冷剂配管中的电蚀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5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6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7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及其周边部的左侧视图。
图8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室内机和空调机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说明中的上下左右与将室内机设置在室内的状态下的上下左右对应。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所具备的制冷剂回路RC。该空调机是室内机1和室外机2为一对一的成对型的空调机。
上述空调机具备室内机1、和经由制冷剂回路RC而与该室内机1连接的室外机2。
制冷剂回路RC具有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作为热交换器的一例的室内热交换器15以及气液分离器16。伴随着该压缩机11的驱动,制冷剂(例如R410A、R32等HFC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RC中循环。
更详细地说明,在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部分连接有四路切换阀12的一端。在四路切换阀12的另一端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13的一端。在室外热交换器13的另一端连接有电动膨胀阀14的一端。在电动膨胀阀14的另一端,经由截止阀V1和联络配管L1连接有室内热交换器15的一端。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另一端,经由联络配管L2、截止阀V2以及四路切换阀12连接有气液分离器16的一端。在气液分离器16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部分。
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5和室内风扇18搭载于室内机1。该室内风扇18例如是横流风扇,经由室内热交换器15吸入室内空气。
另外,压缩机11、四路切换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电动膨胀阀14、气液分离器16以及室外风扇17搭载于室外机2。
上述空调机在制冷运转时和除湿运转时,将四路切换阀12切换到实线的切换位置,启动压缩机11,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将四路切换阀12切换到虚线的切换位置,启动压缩机11。此外,图1中的实线箭头的方向表示制冷运转时及除湿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另外,图1中的虚线箭头的方向表示制热运转时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室内机1的图。另外,图3是从前侧观察室内机1的图。
如图2、图3所示,室内机1具备外壳21,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风扇18等收纳于外壳21内。
在外壳21的上部设置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22。在室内风扇18的驱动时,室内空气从吸入口22进入外壳21内而朝向室内风扇18。此时,为了避免尘埃等与室内空气一起进入外壳21内,在吸入口22安装有过滤器(未图示)。
在外壳21的下部设置有吹出口23,该吹出口23吹出来自室内风扇18的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15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在该吹出口23的周缘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水平挡板24。
当制冷运转等开始时,水平挡板24从封堵吹出口23的停止姿势转移到打开吹出口23的运转姿势,调整从吹出口23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图4是从前侧观察室内热交换器15及其周边部的图。
室内热交换器15具有热交换部151和在左右方向上贯通该热交换部151的多个传热管152。该热交换部151和各传热管152分别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另外,室内机1具备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传热管152流体性连接且供制冷剂流动的连接配管30。
连接配管30由构成联络配管L1的一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和构成联络配管L2的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构成。该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在制冷运转时及除湿运转时,将来自电动膨胀阀14的液体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15引导。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在制冷运转时及除湿运转时,将来自室内热交换器15的气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1引导。此外,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和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分别是连接配管的一例。
<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的结构>
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具备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传热管152流体性连接且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以及由铜或铜合金形成的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此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是第一制冷剂配管的一例。另外,上述铝和铝合金分别是第一金属的一例。另外,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是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例。另外,上述铜和铜合金分别是第二金属的一例。
另外,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一端经由不锈钢制的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而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流体性连接。另一方面,在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液体制冷剂用喇叭管接头41。此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是第三制冷剂配管的一例。
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另一端部的外径比一端部的外径大。另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一端部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靠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侧的端部相连。另一方面,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靠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侧的端部相连。
更详细地说明,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侧的端部未扩管成型,插入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靠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侧的端部内,并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扩管成型,插入有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靠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侧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
此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靠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侧的端部也与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同样地扩管成型,外径比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其它部分大。
<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的结构>
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与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同样地构成,具备铝或铝合金制的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以及铜或铜合金制的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此外,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是第一制冷剂配管的一例。另外,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是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例。
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的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传热管152流体性连接。
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的一端经由不锈钢制的第三气体制冷剂配管323而与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的另一端流体性连接。另一方面,在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气体制冷剂用喇叭管接头42。
图5是从前侧观察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及其周边部的图。另外,图6是从上侧观察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及其周边部的图。另外,图7是从左侧观察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及其周边部的图。
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的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具有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311a。此外,上述大致铅垂方向是指铅垂方向、或者是指相对于铅垂方向例如以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向。
<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结构>
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在比第一部分311a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位置具有与第一部分311a一体地形成的第二部分311b。该第二部分311b与第一部分311a的下端部相连,并且以从该下端部朝向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方式弯曲。此外,第一部分311a的下端部相当于第一部分311a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
另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在比第二部分311b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位置具有与第二部分311b一体地形成的第三部分311c。该第三部分311c与第二部分311b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相连,并且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此外,上述大致水平方向是指水平方向、或者是指相对于水平方向以例如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方向。
另外,在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外周面,从第三部分311c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一直到第二部分311b的靠第一部分311a侧的端部由防水管51遍及整周地覆盖。该防水管51通过对由具有防水性的材料(例如氯乙烯、硅橡胶、氟系聚合物等)构成的管进行加热使其收缩而形成。由此,防水管51紧贴于第二部分311b以及第三部分311c的外周面。另外,防水管51是包覆部件的一例。
另外,防水管51也紧贴于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并遍及整周地覆盖该端部。
<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结构>
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在比第一部分311a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位置具有与第一部分311a一体地形成的第四部分311d。该第四部分311d的右侧下端部与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相连。另外,第四部分311d成为以从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向室内热交换器15侧弯曲的方式U形转弯的形状。此外,第四部分311d的右侧下端部相当于第四部分311d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另外,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相当于第一部分311a的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端部。
另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在比第四部分311d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位置具有与第四部分311d一体地形成的第五部分311e。该第五部分311e与第四部分311d的左侧下端部相连,并且以从该左侧下端部朝向分流器33侧的方式弯曲。此外,第四部分311d的左侧下端部相当于第四部分311d的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端部。
另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在比第五部分311e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位置具有与第五部分311e一体地形成的第六部分311f。该第六部分311f从第五部分311e的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端部延伸至分流器33。
分流器33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在该分流器33的靠室内热交换器15侧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有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分支配管34。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二部分311b和第三部分311c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被防水管51覆盖。由此,例如,即使含有铜离子的结露水从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向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侧流动,也能够抑制结露水向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二部分311b及第三部分311c的附着。总之,防水管51能够降低含有铜离子的结露水附着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二部分311b和第三部分311c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中的电蚀的产生。
另外,由于防水管51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外周面紧贴,因此,能够降低结露水等液体侵入防水管51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之间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中的电蚀的抑制效果。
另外,防水管51也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侧侵入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与防水管51之间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中的电蚀的抑制效果。
另外,防水管51形成为不覆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一部分311a,因此,与形成为覆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一部分311a时相比,能够缩短轴向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防水管51的制造成本的上升。
另外,即使结露水等液体附着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一部分311a,由于第一部分311a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因此,液体向第二部分311b侧流落。因而,即使不利用防水管51覆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一部分311a的外周面,第一部分311a中的电蚀产生的风险也变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中,针对一个室外机2连接有一个室内机1,但也可以连接多个室内机1。换言之,上述空调机是成对型,但也可以是多联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由铝或铝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铝和铝合金以外的金属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金属也被选择为比用于形成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金属电位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由铜或铜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铜或铜合金以外的金属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金属也被选择为比用于形成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金属电位高。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由铝或铝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铝和铝合金以外的金属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的金属也被选择为比用于形成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的金属电位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由铜或铜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铜或铜合金以外的金属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322的金属也被选择为比用于形成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321的金属电位高。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分流器33和分支配管34介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传热管152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一端之间,但也可以不介入设置分流器33和分支配管34。换言之,也可以将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一端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传热管152直接连接。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将一个制冷剂流分成两个制冷剂流的分流器33,但也可以使用将一个制冷剂流分成三个以上的制冷剂流的分流器33。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介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与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一端之间,但也可以不介入设置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换言之,也可以在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直接连接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的一端。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水管51设置于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但也可以与设置于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时同样地设置于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水管51覆盖第二部分311b的全部的外周面,但也可以覆盖第二部分311b的靠第三部分311c侧的端部的外周面,而不覆盖第二部分311b的其它部分的外周面。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水管51未形成为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但也可以形成为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的外周面。换言之,防水管51也可以形成为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全部的外周面。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用涂膜覆盖利用防水管51覆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二部分311b和第三部分311c的外周面而成的、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二部分311b和第三部分311c的外周面。该涂膜由具有防水性的材料(例如氟树脂、FRP(纤维增强塑料)、丙烯酸橡胶等)构成。另外,上述材料也可以具有耐热性或弹性。
另外,上述涂膜可以形成为不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外周面,也可以形成为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外周面。在用涂膜覆盖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外周面的情况下,至少覆盖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与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的连接部位。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将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2031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除了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与液体制冷剂用喇叭管接头41之间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同样地构成。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中,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2031具有不锈钢制的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该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的一端不经由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而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流体性连接。此外,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是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例。
另外,防水管51紧贴于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的靠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并遍及整周地覆盖该端部。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由于不使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313介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与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之间,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因而,能够简化上述空调机的制造工序。
另外,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由不锈钢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生锈。
另外,防水管51还覆盖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2312的靠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另一端侧侵入防水管51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之间的可能性。因而,能够提高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中的电蚀的抑制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是从前侧观察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及其周边部的图。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除了具备覆盖防水管51的筒部件61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同样地构成。
筒部件61由隔热材料(例如发泡聚酯)形成。该筒部件61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的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一直覆盖到液体制冷剂用接头的末端。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与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同样地,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的大部分插入于筒部件61内。因此,筒部件61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1的外径与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32的外径之和。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筒部件61覆盖防水管51,因此,能够抑制结露水等液体附着于包覆部件或防水管51。因而,即使在防水管51产生龟裂,也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311中的电蚀的产生。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是从前侧观察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031及其周边部的图。
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除了具备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031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同样地构成。此外,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031是连接配管的一例。
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031具备通过将两个管部件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4311。
更详细地说明,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4311具有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5与第一部分311a之间的第四部分4311d。该接合部14311d是第四部分4311d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是在第四部分4311d处扩管形成的部分。另外,在接合部14311d插入有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并通过焊接固定。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在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031设置有接合部14311d,因此,能够在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向接合部14311d焊接前,在热收缩前的防水管51内插入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防水管51的安装。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接合部14311d设置于第四部分4311d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但也可以不设置于第四部分4311d的靠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312侧的端部,而设置于第一部分311a的上端部。
对本公开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也可以将删除或置换了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的一部分得到的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对第二~第四实施方式进行变形。
标号说明
1室内机
15室内热交换器
31、2031液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
32气体制冷剂用连接配管
33分流器
41液体制冷剂用喇叭管接头
42气体制冷剂用喇叭管接头
51防水管
61筒部件
151热交换部
152传热管
311、4311第一液体制冷剂配管
311a第一部分
311b第二部分
311c第三部分
311d、4311d第四部分
311e第五部分
311f第六部分
312、2312第二液体制冷剂配管
313第三液体制冷剂配管
321第一气体制冷剂配管
322第二气体制冷剂配管
14311d接合部

Claims (6)

1.一种室内机(1),其具备:
热交换器(15);以及
连接配管(31、32),其与上述热交换器(15)连接,供制冷剂流动,
上述连接配管(31、32、2031、4031)具备:
第一制冷剂配管(311、321),其由第一金属形成,一端与上述热交换器(15)连接;以及
第二制冷剂配管(312、322、2312),其由比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311、321、4311)的第一金属电位高的第二金属形成,一端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311、321、4311)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311、321、4311)具备:
第一部分(311a),其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部分(311b),其与上述第一部分(311a)的靠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312、322、2312)侧的端部相连并且进行弯曲;以及
第三部分(311c),其与上述第二部分(311b)的靠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312、322、2312)侧的端部相连并且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311、321、4311)紧贴地设置有从上述第三部分(311c)的靠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312、322、2312)侧的端部一直覆盖到上述第二部分(311b)的包覆部件(51)或涂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1),其中,
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2312)的靠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311)侧的端部被上述包覆部件(51)或涂膜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机(1),其中,
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312、322)经由不锈钢制的第三制冷剂配管(313、323)而与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311、321)的另一端连接,
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313、323)由上述包覆部件(51)或涂膜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其中,
上述包覆部件(51)或涂膜由筒部件(61)覆盖,该筒部件(61)由隔热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其中,
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4311)具有位于上述热交换器(15)与上述第一部分(311a)之间的第四部分(4311d),
上述第一部分(311a)经由接合部(14311d)而与上述第四部分(4311d)连接。
6.一种空调机,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1)。
CN202280059225.7A 2021-09-30 2022-04-21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Pending CN1178819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1746A JP2023051205A (ja) 2021-09-30 2021-09-30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21-161746 2021-09-30
PCT/JP2022/018455 WO2023053551A1 (ja) 2021-09-30 2022-04-21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931A true CN117881931A (zh) 2024-04-12

Family

ID=85782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9225.7A Pending CN117881931A (zh) 2021-09-30 2022-04-21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94276A1 (zh)
JP (1) JP2023051205A (zh)
CN (1) CN117881931A (zh)
WO (1) WO20230535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9797A (ja) * 1991-06-05 1992-12-14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262248A (ja) * 2004-03-17 2005-09-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銅管とアルミニウム管の接合体、該接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冷凍回路
JP5881435B2 (ja) * 2012-01-27 2016-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861723B2 (ja) * 2014-01-30 2016-02-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1205A (ja) 2023-04-11
EP4394276A1 (en) 2024-07-03
WO2023053551A1 (ja)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19394B2 (ja) 熱交換器の接続配管構造、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3155892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5917173A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JP7453596B2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7881931A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213901535U (zh) 热交换器单元
CN117642582A (zh) 热交换单元以及空调机
CN114450535B (zh) 排水机构以及包括该排水机构的空调系统
JP2023051213A (ja) 配管接続構造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23053577A1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305357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7616235A (zh) 室内热交换器、室内机、空调机以及室内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US20240230112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24031697A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US20180283703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0296532A (zh) 一种空调排水管接头
KR10259244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0621938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20355569U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JP7381956B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構成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0081453B (zh) 锅炉气体循环装置
JP2023173582A (ja) 空調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0637200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24002648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る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17916547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