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67A - 光学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367A CN1178367A CN97119398A CN97119398A CN1178367A CN 1178367 A CN1178367 A CN 1178367A CN 97119398 A CN97119398 A CN 97119398A CN 97119398 A CN97119398 A CN 97119398A CN 1178367 A CN1178367 A CN 11783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beam
- light source
- optic pick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6—Double or multiple prisms, i.e. having two or more prisms in coope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30—Collimato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34—Guiding record carriers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track follow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 G11B19/124—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sensing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or on records, e.g. diameter end mark involving the detection of diameter of disk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3—Integrated head arrangements, e.g. with source and detectors moun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1—Arrangement of detectors in a multiple array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81—Non-lens elements for alter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beam, e.g. knife edges, slits, filters or stop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拾取装置具有处理或通过用于彼此不同的各个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多种光束中共同使用的单个的光束路径,换言之,多种光束中的至少一个或两者之一被引入共同的单个的光束路径—该路径可包括单个的四分之一波片和/或单个的准直器和/或单个的物镜。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拾取(pickup)装置,用于把信息记录到光学记录介质和/或从光学记录介质上读取信息。
在现有技术中,当需要把信息记录到具有不同记录密度和/或介质厚度的多种光学记录介质上或者从不同的光学记录介质上读取信息时,需要采用多种光学系统—它们每一个都包括用于相应的记录密度和/或介质厚度的光束源、准直器、分束器、四分之一波片、以及物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减小的尺寸和简化的结构的光学拾取装置。
根据本发明,光学拾取装置包括向着光学记录介质的单个的光束路径(该单个的光束路径可包括例如单个的四分之一波片和/或单个的准直器和/或单个的物镜),以用于光学处理或通过用于各个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多种光束(例如在波长上彼此不同),即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具有单个的光束路径,该路径被共同地用于处理或通过用于各种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多种光束的任一个,换言之,至少一种或多种中的一种光束被引入该共用的单个的光束路径—该路径可包括单个的四分之一波片和/或单个的准直器和/或单个的物镜。
由于四分之一波片和/或准直器和/或物镜被用于处理或通过用于彼此不同的各种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多种光束,即减小了对多种不同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所需的四分之一波片和/或准直器和/或物镜的数目,用于彼此不同的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光学拾取装置的尺寸得到了减小。
另外,由于单个的光束路径被用于进行彼此不同的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多种光束的光学通过,光学拾取装置的结构得到了简化,且用于彼此不同的记录密度和/或记录介质厚度的光学拾取装置的尺寸得到了减小。
图1是横截面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路径和光学拾取器的封装结构。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源的周边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3是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源的周边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光点与准直透镜之间的关系。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波前像差量和依赖于聚光器的移动量的距离比之间的关系。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限光学系统中的发光点与聚光器之间的关系。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集成光头的横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在无限光学系统中的发光点与准直透镜之间的关系。
图1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的波前像差量与取决于聚光器的移动的有无的距离比之间的关系。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集成光头的横截面图,以及从光束源发出的光束的方向与各个可用记录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4是在显示第三实施例中不同光束的行进的示意横截面图。
(第一实施例)
首先,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条光学路径和一个光学拾取器的配置的横截面图。在图1中,虚线表示用于再现低密度光盘的光学路径,且实线表示用于再现高密度光盘的光学路径。
在图1中,第一封装件1包括用于发射用于高密度光盘18的光的光源2、基底部分1a—其上安装有光接收装置3等以接收高密度光盘18反射的光、以及包围这些部件的侧壁部分1b。基底部分1a和侧壁部分1b和其他部分可以整体或单独地形成。如果它们是整体地形成的,组装过程能够得到简化,从而提高产量。至于第一封装件1的材料,它们是金属、树脂和陶瓷的。具体地,较好地是采用金属或陶瓷,因为光源2产生的热量能够得到良好的排放。
进一步地,在金属材料中,较好地是采用诸如Cu、Al、或Fe合金材料—诸如具有高导热率的FeNi合金或FeNiCo合金。这是由于这些材料除了具有磁屏蔽效果—它防止了诸如来自高频叠加电路等的电磁波的噪声影响—之外,还具有低成本的并具有高的散热效果。在这些材料中,Fe、FeNi合金、以及FeNiCo合金具有较低的热阻和良好的散热性,从而使它们能够有效地把光源2中产生的热量排放到外界。另外,这些材料是低成本的,因而可以提供低价格的光学拾取装置。
另外,如果需要的话,第一封装件1通过使基底部分1a和侧壁部分1b与一个具有大热容量的支架相接触,而把光源2产生的热量排放到外界。因此,当基底部分1a与支架的接触面积增大时,第一封装件1获得了较好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基底部分1a中,提供了用于向光源2提供电力和用于从光接收装置3向算法电路提供电信号的端子1c。这些端子1c可以是插针型或印刷型的。在此实施例中,将具体描述插针型端子1c。
端子1c,在没有连接到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基底部分1a上的情况下,被插入基底部分1a上的多个孔中。至于端子1c的材料,较好地是采用FeNiCo、FeNi、FeCr或其他的合金。
作为中断基底部分1a与端子1c之间的电连接的装置,较好地是在在相应的端子1c与孔中的基底部分1a之间的部分上设置一个绝缘涂层,且更 好地是该涂层是闭合的,从而使空气不能穿过这些部分。作为满足这些要求的材料,较好地是采用既绝缘又不可渗透诸如密封材料。具体地,较好地是采用配合密封型或压缩密封型的密封。这是由于这些材料,除了非常低的成本之外,还能够非常方便地制备,从而获得绝缘和密封效果,因而可以简化端子1c至基底部分1a上的安装过程,并进一步地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制造成本。
另外,这些类型的密封能够在大的温度范围中保持很高的程度的密封和绝缘效果,因而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改善,且端子的形状能够随意地得到变形,从而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作为光源2,较好地是采用具有有利的干涉性、方向性、以及聚光效果的单色光,因为具有适当形状的光束点是比较容易形成的,以限制噪声的产生。较好地是采用各种激光—诸如固体、气体、或半导体激光作为满足这些要求的光。具体地半导体激光器的尺寸小并且在使光学拾取器更容易地变小上是有效的,因而它作为光源2是较好的。
另外,半导体激光光源2较好地是具有800nm或更低的振荡波长,因为可以容易地使来自光源的光会聚成记录介质上的光束点,从而使其具有几乎与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道的间距的尺寸一样大的尺寸。另外,如果光源2的振荡波长为650nm或更低,则可以形成足够小的光束点,从而使其上记录有非常高密度信息的记录介质能够得到再现,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大规模存储装置,且它较好地是被用作用于再现高密度光盘上的记录的光源2。
如果光源2包括一个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满足约800nm或更低的振荡波长的要求的材料,有AlGaInP、AlGaAs、ZnSe、和GaN;在这些化学化合物中AlGaAs是较好的,因为它具有容易进行晶体生长的特性,因而可以容易而有效地制造半导体激光器,这增大了产量和生产率。作为满足650nm或更低的振荡波长的要求的材料,有AlGaInP、ZnSe和GaN。通过采用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2,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光束点的直径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减小,这使得可以进一步地改善记录密度,因而可以再现高密度光盘。
在这些材料中,AlGaAsP是较好的,因为它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因而可以改善光源2的可靠性。
另外,光源2的输出,如果是用于再现,较好地是在约2至10mW的范围中,因为这使得可以保证再现所需的光的足够的质量并把激励消耗限制在最小,并进一步地限制从光源2排放的热量。如果光源既被用于记录也被用于再现,则需要大量的能量以在记录时改变记录层的状态,因而需要至少25mW或更大的输出。如果输出超过50mW,则难于把来自光源2的热量排放到外界,因而光源2及其周围部分的温度会很高,从而使光源2的寿命显著缩短,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光源2会被损坏。因此,电路会造成故障,光源2自身可引起波长的涨落—这引起了振荡波长的移动,或噪声可被包含在信号中,从而使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被显著地降低,因而超过该电平的输出是不好的。
以下描述其上安装光源2的光源安装部分150。
光源安装部分150具有长方体或板形的形状,而光源2被安装在其顶或侧表面上。光源安装部分150—它被设置在基底部分1a或侧壁部分1b上,除了支撑光源2之外,还排散光源2所产生的热量。
对于光源安装部分150与光源2之间的接合,考虑到导热性,较好地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即其中光源安装部分150的顶部在高温焊接之前镀有诸如Au-Sn的焊接材料,或者采用这样的方法—即其中在高温下接触粘合Au-Sn、Sn-Ag、Sn-Sb、或Sn-Pb-In箔(几μm至几十μm厚度的)。
除非光源2几乎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安装表面平行地得到安装,它可能造成光学系统的像差或粘合效率的降低。因此,光源2较好地是被安装在光源安装部分150的预定位置和预定的高度,并且在它被粘合时几乎与安装表面相平行。
另外,在光源安装部分150的顶部上设置了平面电极,以使它与光源2的底部相电连接。该平面电极是为了向光源2提供电力而设置的,且从导电性和电阻特性的角度看较好地是采用Au薄膜来作为构成平面电极的金属膜。
从光源2产生的热量的角度考虑,光源安装部分150较好地是用具有高导热性和接近光源2的线性膨胀系数(约6.5×10-6/℃)的线性膨胀系数的材料制成。具体地,较好地是采用具有3至10×10-6/℃的线性膨胀系数和100W/mK或更大的导热率的材料,例如AlN、SiC、T-cBN、Cu/W、Cu/Mo、或Si,以及例如金刚石—特别是当采用高输出的光源2且导热率必须极其高时使用。
如果光源2和光源安装部分150的线性膨胀系数具有相同或接近的值,就可以防止在光源2与光源安装部分150之间产生变形,从而可以防止光源2与光源安装部分150之间的安装部分移动位置或光源2上出现裂缝的不利。
但如果它们到达了以上范围之外,则可能在光源2与光源安装部分150之间出现大的变形,这增大了造成光源2与光源安装部分150之间的安装部分移动位置或在光源2上出现裂缝的问题的问题性。
另外,在光源安装部分150的导热率被置于尽可能地高的情况下,光源2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有效地排散到外界。
如果导热率低于上述水平,则难于把光源2产生的热量排散到外界,因而光源2的温度上升且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波长发生漂移。其结果,光在记录介质上的会聚位置有微小的改变,从而在再现信号中包含大量的噪声成分,或使光源2的输出减小且不能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正常的记录再现操作,另外,光源2的寿命被缩短,或者在最坏的情况下光源2会被损坏或发生其他的不利。
在此实施例中,采用AlN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非常优异的特性。
另外,较好地是从光源安装部分150至光源安装部分150的顶部以Ti、Pt和Au的顺序形成薄膜,从而使光源安装部分具有与光源2的有利的粘合效果。如果Si被用作光源安装部分150的材料,则较好地是在形成Ti层之前在部件表面上形成诸如Al2O3膜或表面氧化膜的绝缘层。
以下描述基底部分1a上的光源安装部分150的设置。参见图2,其中显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的一个周边部分。
在基底部分1a上,形成了具有几乎长方体形状的升高部分151。通过使升高部分151的一个侧部151a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侧部150a相接触,能够使光源安装部分150得到定位。换言之,光源安装部分150被事先放置在基底部分1a的表面1f上,且光源安装部分150被接合到升高部分151的侧部151a上—该升高部分151通过把接合材料压在其上而被精确地刻上了槽。
借助这种结构,其上安装有光源2的光源安装部分150能够被更容易而精确地设置在预定的位置,从而使得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光学拾取器—其光学性能由于光源2的位置偏离而发生的降低较小。
虽然光源安装部分的定位在此实施例中是通过采用升高部分而进行的,通过在基底部分上设置一个凹槽部分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作为用于光源安装部分150与基底部分1a之间的接合的接合材料,较好地是采用金属接合材料—诸如焊接材料或在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下—由于它们具有超过所需电平的接合功率—而硬化的光学硬化树脂。特别地,当采用金属接合材料时,较好地是取出措施以—诸如事先用金属镀基底部分1a的表面1f、升高部分151的侧151a、以及光源安装部分150的侧面150a或底部150b,来获得有利的接合效果。
另外,较好地是一个角部分—它由光源安装部分150的底部150b和与升高部分151相接触的侧面150a形成—具有预定的半径(R)或具有其尖锐的边缘被除去的角。
以下利用附图对其进行描述。参见图3,其中显示了在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光源的周边部分。如图3所示,一般地,基底部分1a的表面1f通常不是与升高部分151的侧面151a精确地以直角相交。在此情况下,当光源安装部分150被压在升高部分151上时,光源安装部分150如图中所示地发生倾斜,这使从安装在光源安装部分150上的光源2发射的光的光轴偏离了预定位置,从而使记录介质的预定道没有受到光的照射。因此,不能进行精确的记录或再现。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如在图2中所示,提供了一种构造—其中与光源安装部分150和基底部分1a相对的角部分被圆化(在图中用实线表示)或者其角的尖锐的边缘被除去(在图中用虚线表示),从而使角不与基底部分1a的表面1f与升高部分151的侧面150a形成的非矩形部分相接触,或者被适配安装在非矩形部分上。
借助这种构造,即使基底部分1a的表面1f不与升高部分151的侧面151a成直角地相交,光源安装部分150也能够与基底部分1a在精确的位置相交,因而可以在从安装在光源安装部分150上的光源2发射的光的光轴没有偏离预定位置的情况下,实现具有有利的记录再现特性的光学拾取器。
另外,较好地是安装在光源安装部分150上的光源2与升高部分151相对,换言之,升高部分151被形成在从光源2向后发射的光2h的延长方向上。以下将对此进行解释。
由于升高部分151如上所述地被用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精确定位,因此只要它与光源安装部分150接触,它可以与任何表面接触。但需要采取阻止措施,以防止从光源2向后发射的光2h作为散射光而入射到光接收装置或光学部件上。在此实施例中,这些措施是在升高部分151上采取的。
在此实施例中,升高部分151的顶部151c向着其上有光源2的发光点2g的一个端表面2i倾斜。在顶部151c上,在表面上或部分地形成了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或介电膜,从而把向后发射的光2h从发光点2g非垂直地反射到顶部151c上。较好地,升高部分151的顶部151c相对于端表面2i的倾斜角是根据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散射角而设定的。
借助这种结构,来自光源2的向后发射的光2h能够沿着预定的方向而得到有利的反射,且较好地是可以防止向后发射的光2h,由于被反射的散射到封装件的内部,而作为散射光而入射到光学部件或光接收装置上。
虽然升高部分151的顶部151c具有高反射率,可以采用高消光系数而不是高反射率。作为增大消光系数的结构,有一种在顶部151c的表面或在其一部分上设置消光膜的方法。至于消光膜,经常采用的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半透明玻璃或树脂材料、Si或Ti膜、或Si膜和Ti膜。
另外,较好地是消光膜的膜厚度根据入斜光的波长而改变。以此方式,当采用具有各种波长的光源时,消光膜还能够有把握地吸收来自相应的光源的光。
在其中采用消光膜的结构中,吸收光的大部分能量被转换成了热量,因而较好地是采用具有良好散热和高导热率的材料作为其上形成了消光膜的反射部件的材料。通过采用这些材料,可以防止由于消光膜由于反射部件的温度上升而发生组织改变从而使得不能获得给定的消光效果的不利。
借助这种结构,来自光源2的发光点2g的光,在几乎完全没有被反射的情况下,在顶部151c上得到了吸收,且因而来自发光点2g的光几乎不以散射光的形式照射到光学部件上,从而可以实现具有良好信号特性的光学拾取器。
虽然在光反射型的例子中升高部分151的顶部151c相对于光源2的端表面2i而倾斜,但它在此情况下不一定是倾斜的。
另外,如果光源2被形成在与光接收元件3相同的半导体基底上,或者光源被直接设置在该基底上,则不一定要设置光源安装部分150。
在第一封装件1的开口1d上,有一个第一光学部件5—它得到接合。第一光学部件5被作为从光源2发射并在记录介质上被反射到光接收装置3的预定位置的光的波导。在此实施例中,将对其中第一光学部件5具有多个倾斜平面和返回光被通过采用形成在相应倾斜平面上的光学元件而得到引导的结构进行解释。
第一光学部件5包含一个第一倾斜平面5a和第二倾斜平面5b。另外,提供了一个光学路径分割装置6—它包括一个半反射镜和在第一倾斜平面5a上的一个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膜,和用于把入射光引导到第二倾斜平面5b上的光接收装置3的反射装置7。如果数据能够被重写到高密度光盘,该光盘必须用非常高的能量进行照射,因而从光源2发射的光必须尽可能有效地被引导到光盘。因此,较好地是采用用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制成的、与四分之一波(长)片4相结合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6,因为它改善了光的利用效率并使得可以采用多种类型的光盘进行记录或再现。另外,较好地是它使得可以限制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量,从而使光源2的寿命能够得到延长,因而光盘单元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改善。
四分之一波片4被用作把以线偏振入射的光转换成椭圆偏振的转换器,且如果椭圆偏振的转动方向由于记录介质上的反射而被反向,该椭圆偏振被转换成与上述入射偏振的方向成直角相交的线偏振。
在反射装置7的位置,较好地是设置一个满足一个目的(例如形成具有非点像差(象散)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光学元件。例如,如果用刀边缘法形成了聚焦误差信号,则提供了一个光学元件—它能够在反射装置7的位置上提供刀边缘,且如果聚焦误差信号是利用非点像差(象散)方法获得的,则提供了能够在反射装置7的位置上形成非点像差(象散)的光学元件。考虑到这些光学元件是在第一光学部件5中形成的,较好地是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其中光学元件是用全息摄影制成的,因为这使得该光学部件比用透镜制成的光学元件更薄,从而使空间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容易使第一光学部件5更小和更薄。
另外,较好地是第一光学部件5在整体上是平行平板形的,因为这可有效地防止像差的发生,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再现信号或聚焦跟踪信号。另外,较好地是第一光学部件5被这样地安装—即其顶部和底部精确地垂直透射光的光轴,因为这可以有效地防止非点像差(象散)的发生和未聚焦的点造成的再现信号恶化。
作为第一光学部件5的材料,较好地是采用具有高透射率的材料—诸如玻璃或树脂,因为这可有效地减小光量和透射过第一光学部件5的光的光学特性的恶化。具体地,玻璃作为第一光学部件5的材料是较好的,因为它不产生双折射因而能够有利地维持透射光的特性。另外,更好地是采用具有低波长色散的光学玻璃,换言之,即高的阿贝数—诸如BK-7,因为这可有效地防止由于波长涨落而产生球面像差。
至于形成第一光学部件5的方法,较好地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其中包含光学元件的多个模制成形(die-shaped)棱镜被线性接合,或采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其中光学元件被形成在板部件的预定位置上且随后相应的板部件被叠置以便切割成给定的形状,因为这些方法可被用来获得有利的产量。具体地,后一种方法是较好的,因为它使得可以同时获得高的产量和高的生产率。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件5被直接接合到第一封装件1的侧壁部分1b上以关闭设置在侧壁1b上的开口1d,第一封装件1可以与第一光学部件5相分离。通过把它们相分离地设置,可以更精确地调节光源2与第一光学部件5之间的距离—这在第一封装件1的高度不均匀的情况下将成为问题,从而能够有利地维持由第一光学部件5引导至光接收装置3的光的光学特性,从而能够精确地检测信号。
以下参见图1,第二封装件8包括一个基底部分8a—在其上安装有用于发射用于低密度光盘的光的光源9和一个光接收装置10,并设置了一个侧壁部分8b以包围这些部件。以下有关第二封装件8的描述集中于它与第一封装件1的不同点上。
首先,作为第二封装件8的材料,较好地是以与第一封装件1相同的方式采用金属或陶瓷,因为它们可有效地排放光源9所产生的热量。
第二封装件8的材料的导热率较好地是等于或小于第一封装件1的材料的。这是由于用于高密度光盘18的光源2的输出经常等于或大于用于低密度光盘19的光源9的输出,因而从光源2排放的热量等于或大于光源9的。由于如果在光源2排散的热量不同于光源9的情况下封装件被设置得使支撑光源并排放热量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导热率,光源2的温度将变得高于光源9的温度,从而造成光源2与9的操作条件的不平衡,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光源2的寿命将与光源9的寿命有更大不同,因而有可能造成诸如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显著降低的不利。
在用于第二封装件8的材料的导热率等于或小于第一封装件1的材料的导热率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光源2的温度变得高光源9的温度的可能性,因而能够减小光源2与光源9的操作条件的不同,从而可以防止上述不利的发生。
第一封装件1较好地具有一个接触面积—该面积不同于它与第二封装件8的支架的接触面积。借助这些不同的接触面积,由于面积较大,可以在单位时间里排放更多的热量,因而能够有利地解决产生的热量之间的不同—虽然该不同不能通过相应封装件的导热率的不同而得到吸收。在此实施例中,具体地在第一封装件1与支架相接触的地方设置了大的面积。
光源9的振荡波长较好地是800nm或更低,因为从光源发射并会聚到记录介质上的光所形成的光束点能够被容易地调节成比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道的间距的尺寸更小的尺寸。光源9较好地是能够具有比光源2的振荡波长长的振荡波长。例如,当再现CD时,借助780nm,可以在低密度光盘上形成足够尺寸的光束点。
以下描述其上装有光源9的光源安装部分152。
光源安装部分152的形状、安装位置和功能几乎与光源安装部分150相同,因而在此省略了对这些的描述。然而,光源9产生的热量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如光源2产生的大,因而特性值的要求不象对光源安装部分150那样严格。因此,考虑光源2与光源9的输出比,光源安装部分152较好地是采用这样的材料制成—该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接近光源9的(约6.5×10-6/℃)且导热率为光源安装部分150的1/5或更大。具体地,较好地是采用具有3至10×10-6/℃的线性膨胀系数和20W/mK或更大的导热率的材料。例如,作为这些材料,有Mo、Cu、Fe、FeNiCo合金或FeNi合金,以及作为用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例子所描述的材料。在此实施例中,光源安装部分152是用诸如Cu、Mo等的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与用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AlN相比具有非常低的成本并在上述方面具有较高的特性。
光源安装部分152与基底部分8a或侧壁部分8b的接触面积较好地是小于光源安装部分150与该基底或侧壁部分的接触面积。借助这种结构,可以特别有利地把具有通常大于光源9的发热量的光源2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基底。因此,当采用耐热性低的半导体激光器时,也可以防止在光源2的使用中的温度增大到高于光源9的温度之上,从而使光源2的寿命不明显地短于光源9的寿命,因而光学拾取器的寿命能够得到延长且其可靠性能够得到改善。
另外,光源安装部分152小于第一封装件1中的光源安装部分152,这将在下面描述。
在很多情况下,对其上装有光源2的光源安装部分152和其上装有光源9的光源安装部分152的散热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不同,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形状。
换言之,光源安装部分150具有比光源安装部分152大的尺寸,以增大光源安装部分150的热容量,从而使光源2所产生的热量被有效地传导到光源安装部分150。
借助这种结构,光源2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传导而被排放到光源安装部分150,且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表面的辐射所造成的进一步的散热可被更大程度地得到利用,以补充从光源安装部分150经过传导而至基底部分1a或侧壁部分1b的散热,从而使来自具有大的发热量的光源2的热量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排放。
另外,在此情况下,光源安装部分150传导的热量较好地是大于光源安装部分152传导的热量。借助这种设置,可以把来自具有较大输出的光源2的热量经过光源安装部分150而更为有效地排放到外界。
因此,它限制了由于光源2的温度因为热量累积在光源2周围而上升所造成的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波长的移动。光源2的温度的升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因而可以防止光源2由于热量而恶化或被损坏,这改善了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通过使光源安装部分具有不同的形状而使它们有所区分,但较好地是使它们在体积上有所不同,因为这对累积的热量的影响更为有效。
另外,通过使光源安装部分150的表面面积大于光源安装部分152的表面面积,从光源安装部分150的表面的热辐射量能够得到增大。通过使单位时间中来自光源安装部分150的辐射热量大于单位时间中来自光源安装部分152的辐射热量,热量也能够更为有效地通过辐射而从光源安装部分150排放到外界,从而减小光源2的热负荷。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采用了两种光源封装件,但也可以采用任何数目的光源封装件,只要采用了两个或更多的封装件。在此,较好地是各个光源安装部分的物理特性取决于安装在光源封装件上的光源的输出。
如上所述,通过使其上安装有光源2的光源安装部分150的物理特性(例如热容量、尺寸、体积、表面积等等)不同于其上装有光源9的光源安装部分152的物理特性,就可以更有效地从其输出较高且容易具有较高温度的光源2排放热量,因而可以防止由于光源2的温度上升而造成的振荡波长移动,或防止光源2由于加热而被损坏。
另外,光源2在运行中的温度可以几乎与光源9的温度相同,换言之,在它们中的具有非常高的温度的情况下不进行运行,因而光源2与9的寿命没有大的不同,从而使光学拾取器能够保持更高的可靠性而且光学拾取器的寿命没有大的变化。
虽然第二光学部件11具有几乎与第一光学部件5相同的设置,在某些情况下,形成在它们之间的相应倾斜平面上的光学元件有所不同,且在此将对这些进行描述。在一个第一倾斜平面11a上,提供了用半反射镜和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膜制成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2,且在第二倾斜平面11b上设置了用于把入射光导向光接收装置10的反射装置13。
在此,在很多情况下用于高密度光盘18和低密度光盘的信号检测方法都是不同的。因此,光接收装置10中的光接收部分的设置经常不同于光接收装置3的光接收部分的设置。因此,如果反射装置13当来自光盘的光被导向光接收装置10时形成了聚焦误差信号,反射装置13较好地是具有不同于反射装置的形状的形状,以形成用于相应的光盘的优化信号,从而能够实现更精确的信号形成和操作控制,且可以获得具有较少故障的、更可靠的光学拾取器。
基底部分8a中的光源安装部分152的设置几乎与图2所示的基底部分1a中的光源安装部分150的设置相同,且进一步地,以相同的方式,安装在光源安装部分152上的光源9与升高部分153相对地设置。因此,在此省略了对该设置的描述。
然而,在此实施例中的光源2和9的振荡波长是彼此不同的,因为它们被用于不同的记录介质;光源2的是630至660nm,且光源9的是770nm至800nm。因此,将在以下描述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点。
通常,在用于反射光的金属或介电材料中,反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反射率)或吸收光与入射光的比值(消光系数)经常取决于入射光的波长,换言之,在很多情况下反射率是取决于波长的。因此,如果来自光源2和9的光被具有相同结构的反射部件所反射,则来自光源2与光源9的光之间的反射率比值有一个不同,之会造成诸如由于这种不同而增大散射的不利。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较好地是在升高部分的顶部153c上采用与在顶部151c上不同材料的反射膜或消光膜。换言之,在顶部151c上用对于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波长具有大反射率(消光系数)的材料形成反射膜(消光膜),且在顶部153c上用对从光源9发射的光的波长具有大反射率(消光系数)的材料形成反射膜(消光膜)。
借助这种构造,较好地是来自光源2和9的两束向后发射的光都能够沿着给定的方向得到有利的反射(能够得到有利的吸收),因而这些光在相应封装件的内部得到反射和散射,从而防止了这些光以散射光的形式入射到光学部件和光接收装置上。
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和9的尺寸是彼此不同的。以下将对此进行说明。
在很多情况下,光源2的光输出不同于光源9的。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用于记录或再现的记录介质不同,因而所需的光量经常彼此不同。因此,光源2具有不同于光源9的发热量,因而它们工作期间的温度有所不同。
当光源在工作期间的温度有所不同时,可能会造成以下的不利:
—由于温度的改变造成的振荡波长移动和由此引起的光学特性恶化
—高温造成的光源恶化或损坏,即光源寿命的缩短
这些缺点是不利的,因为它们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并降低了其可靠性。
在此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产生这些不利,光源2具有一定的尺寸,具体地说是一定的面积—光源2以此面积与另一部件相接触,而该面积不同于光源9的。由于光源产生的热量通过传导而被排放到与光源相接触的相应部件,例如,如果光源2的输出大于光源9的输出,则大于光源9的接触面积的光源2的面积使得可以在单位时间中把更多的热量通过传导从光源2排放掉。它可以有效地阻止光源2的温度在工作期间与光源9的温度有态大的不同,因而它阻止了上述不利的发生,从而延长了产品的寿命并改善了其可靠性,因而是较好的。
另外,使光源2和9具有不同的表面积也是有效的。一般地,作为热量传送的方式,有辐射(发射)和上述的传导。由于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的辐射热量取决于温度,所以较大的表面积在相同的温度下导致较大的辐射热量。
因此,如果光源2的输出大于光源9的输出,大于光源9的表面积的光源2的表面积,与从光源9辐射的热量相比,产生了更大的从光源2辐射的热量,从而减小了光源2与光源9之间在工作期间的温度差。因此,这种构造是较好的,因为它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不利的发生,从而延长产品的寿命并进一步地改善其可靠性。
如上所述,在包括多个光源的光学拾取器中,借助根据光源的相应输出而在尺寸上彼此不同的光源,可以从相应的光源辐射出不同的热量,且因而可以减小工作期间光源之间的温度差,这防止了诸如由于光源的温度改变而导致的振荡波长移动、伴随它的光学特性恶化、以及由于高温造成的光源恶化或损坏的不利,换言之即光源寿命的缩短的不利。因此,可以有效地延长其中安装有这种光学拾取器的产品的寿命,从而改善该产品的可靠性。
以下,较好地是包围由第一封装件1所围绕的内部空间,换言之即其中设置有光源2和光接收元件3的空间。借助这种构造,可以防止灰尘或水份进入封装件的内部,从而使光源2和光接收元件3的性能能够得到保持,并可防止发射光的光学特性的恶化。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封装件1被第一光学部件5所包围。换言之,第一光学部件5的底部与第一封装件1的侧壁部分1b的输出表面相接合,从而关闭为第一封装件1设置的开口1d。在此采用的接合材料主要是例如光学硬化树脂、环氧树脂、或接合树脂。
更好地是事先在闭合的空间中封闭N2气体或惰性气体—诸如干燥的空气或Ar气体,因为这可防止由于对着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的第一光学部件5的底部上凝聚的水份而造成的光学特性恶化,以及由于光源2或光接收装置3的氧化造成的特性恶化。
借助其中第一光学部件5利用接合材料而与第一封装件1的侧壁部分1b相接合以封闭第一封装件1的构造,在此可以省略盖玻璃—虽然在传统上它只是用于封闭该部分,因而光学拾取器的构造能够得到简化,从而减小了部件的数目。另外,光学拾取器的制造加工组可被减少到用于定位和接合光学部件的单个加工组—虽然在传统上制造需要两个加工组即定位和接合光学部件以及接合盖部件以封闭封装件,因而光学拾取器的制造过程能够得到简化,从而改善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
另外,由于第一光学部件5被暴露向第一封装件1之外,该封装件与其中第一光学部件被包含在封装件中的结构相比具有更小的尺寸,从而使光学拾取器的尺寸也能够得到减小,从而提高了光学拾取器的空间的利用效率。
另外,借助其中光学元件没有被设置在向外界暴露的表面上而是被设置在第一光学部件5中的棱镜之间的结构,可以防止诸如由于光学元件被暴露于周围的空气从而吸收水份或者特性由于光学元件上的灰尘而恶化的不利的发生。
在此,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压强最好是负的。它可以有效地使第一光学部件5与第一封装件1之间的接合效果有利,因为压力是沿着使与第一封装件1的侧壁部分1b相接合第一光学部件5被从第一封装件1的外侧拉向其内侧的方向施加的。
以下描述具有另一较好构造的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的构造中,第一封装件1被只由第一光学部件5包围,且第一封装件1的开口1d被一个遮蔽部件85(在图中用虚线表示)和第一光学部件5所包围。换言之,遮蔽部件85被如此地设置,从而从第一封装件的内部关闭了在第一封装件1的侧壁部分1b上的开口1d,且第一光学部件5被如此地设置—即从第一封装件的外侧关闭了第一封装件的侧壁部分1b上的开口1d,因而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被这两个部件所包围。
现在描述这种结构的优点。如果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压强是正的,从内部接合的遮蔽屏蔽部件85被压在包括接合材料的侧壁部分1b上,这有利于减小泄漏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它是负的,则压力沿着使遮蔽部件85与侧壁部分1b相分离的方向被加上,这增大了由于有缺陷的接合而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相反地,如果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压强是负的,从外侧接合的第一光学部件5被压在包括接合材料的侧壁部分1b上,这对减小泄漏发生的可能性是有效的,但如果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压强是正的,则压力沿着使第一光学部件5与侧壁部分1b相分离的方向,这增大了由于有缺陷的接合而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换言之,借助遮蔽部件85和第一光学部件5—它们被适当地设置以使第一封装件1的侧壁部分1b被置于它们之间,压力沿着使遮蔽部件85和第一光学部件5中的至少一个被压在侧壁部分1b上的方向,而不论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压强是正还是负,因而可以减小由于大气压的不同或有缺陷的接合造成的泄漏的发生率。
借助这种构造,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的气密封可得到改善,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光源、光接收元件、或将要设置在第一封装件1的光学部件被暴露于空气或包括水份的状态所造成的不利的发生,从而实现了具有非常高可靠性的光学拾取器。
至于遮蔽部件85的材料,较好地是采用具有有利的透明度的材料,诸如不减小光的利用效率的树脂或玻璃。另外,在比较薄的遮蔽部件不造成任何显著的问题的前提下,它是较好的,因为它有效地减小了光的直径的扩大。
另外,遮蔽部件85至侧壁部分1b的接合能力较好地是不同于第一光学部件5至侧壁部分1b的接合能力。具体地,在直接对着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的遮蔽部件85至侧壁部分1b的接合能力大于第一光学部件5的接合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可能在第一光学部件5与侧壁部分1b之间出现泄漏,也能够阻止这种泄漏延伸到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这有效地大大减小了泄漏发生到第一封装件1的内部的可能性。作为实现这种构造的装置,可以提供一种方法,其中对于遮蔽部件85与侧壁部分1b之间的接合采用了这样的接合材料—即该接合材料具有比用于第一光学部件5与侧壁部分1b之间的接合的接合材料更大的接合能力。
另外,由第一封装件1与遮蔽部件85包围的空间A与由侧壁部分1b、遮蔽部件85和第一光学部件5包围关断空间B之间的压强差最好尽可能地小。由于空间A与空间B之间的压强差,总有压力作用在空间A与空间B之间的遮蔽部件85上。如果在此情况下由于产品的携带或车载所造成的振动进入了遮蔽部件85,遮蔽部件85将发生显著的振动和偏转,且入射光与遮蔽部件85形成的入射角会有微小的改变,且这会进一步引起光学特性的恶化。因此,空间A与B之间的压强差(P)最好尽可能地小。具体地P为0.3(大气压)或更低。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封装件8和第二光学部件11所包围的空间。
以下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被用来把从光源2和光源9发射的光导向光盘。一般地,一个半反射镜或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膜被用作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的材料,且更好地是它具有使来自光源2的光以高比率透射并使来自光源9的光以高比率被反射的特性。如果这样,在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中的光损耗可被减至最小,因而光的利用效率可得到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因为它使得可以限制从光源2或光源9发射的光量,从而使光源2或光源9的寿命得到延长,从而改善其上安装有光学拾取器的光盘单元的可靠性。
较好地是具有波长选择功能的反射装置被用作具有上述特性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2。具有这种波长选择功能的反射装置使具有一定波长的光透射并同时使具有另一波长的光得到反射,且具体地在此实施例中,借助如此配置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即它使来自光源2的几乎所有光得到透射并使来自光源9的几乎所有的光都被反射,可以使来自光源2和光源9的光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因此,光源2与光源9都几乎完全不会有大的负荷,因而光源2与光源9的寿命能够得到平衡,从而可实现光学拾取器的长寿命。
以下,一个色差校正(补偿)装置500—它被设置在光源9与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之间—被用来校正从光源9发射并被会聚在盘19上的光通量中可能出现的色差。作为上述色差校正(补偿)装置500,可以是带有色差校正(补偿)装置的全息图或具有色差校正(补偿)装置的透镜;较好地是采用全息图来实现较小的光学拾取器。这是由于它在降低色差校正(补偿)装置的体积与光学拾取器之比上是有效的,且这进一步减小了光学拾取器的尺寸。
借助设置的这种色差校正(补偿)装置500,可以校正由于玻璃材料等因为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波长与从光源9发射的光的波长之差而导致的折射率变化所造成的色差,且因而可以解决聚光器所会聚的光由于色差而没有被会聚在记录介质上的问题。换言之,不需要采用根据盘的类型和光源的波长而进行优化设计的物镜。因此,在不采用其中根据盘的类型和光源的类型而更换物镜的结构中,可以只采用单个的聚光器17,以把来自光源2和光源9的光分别会聚到高密度光盘18和低密度光盘19。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色差校正(补偿)装置500被设置在在光源9与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之间,它也可以被设置在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与聚光器17之间,以作为这样的结构—其中它对来自光源2的光的影响不是那样大,且来自光源2的光的应用量小于来自光源9的光的应用量。借助这样的构造—其中色差校正(补偿)装置500可被设置在光源9与聚光器17之间的任何位置上,可以增大光学拾取器设计中的自由度,从而方便地实现更小的光学拾取器。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四分之一波片4和四分之一波片14分别被装在第一光学部件5和第二光学部件11上,它们也可以被设置在准直透镜16侧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的端表面与光盘之间的任何位置上。借助这种设置,可以省略一个四分之一波片—虽然传统上需要两个四分之一波片,因而生产率可得到提高且可实现低成本的光学拾取器。具体地,该波片较好地是被形成在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在准直透镜16侧的端表面上,因为这样减小了加工步骤的数目,从而改善了生产率。
准直透镜16被用来把从光源2和光源9发射的发散光会聚成平行光—它在入射之前是发散光。
用来会聚入射的光并随后在光盘上形成光束点的聚光器17,由一个透镜驱动装置支撑,从而沿着聚焦或跟踪方向移动。准直透镜16可有效地提高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的质量,因而光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因此,可以采用输出功率显著低于最大输出的光源9,从而延长的光源9的寿命,从而提高了光学拾取装置的可靠性。
在此实施例中,准直透镜16和聚光器17得到适当的设计,从而对光源2和高密度光盘18得到优化,且光源2的发光点2a被设置在准直透镜16的焦点上。
另外,虽然在此实施例中色差校正(补偿)装置500与光源封装件8和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分开地提供,它也可以在与光源9的光轴调节之后被形成在光源封装件8上,或者可以与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形成一个整体或被直接形成在其位于光源封装件8侧的端表面上。这简化了光学拾取器的组装,从而提高了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
另外,也可以不采用准直透镜16,例如可以提供具有会聚光的发散角的功能的第一光学部件5和第二光学部件11。在这种构造中,不需要设置准直透镜16,因而精确的定位变得不必要了,且部件的数目得到了减少,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具有这些构造的光学拾取装置的操作。
首先,高密度光盘18被安装在盘单元的转轴马达上。一般地高密度光盘18是用两个盘基底制成的,每一个具有约0.6mm的厚度并被分层叠置而成。在此情况下,光学拾取器进行操作
从光源2的发光点2a发射的光通量2b通过在第一光学部件5的第一倾斜平面5a上关断光学路径分割装置6而透射,在四分之一波片4其偏振方向从线偏振改变成圆偏振,并入射到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上。随后,在几乎完全透射过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之后,它被准直透镜16会聚成光通量2c并会聚成一个光通量2d。聚光器17具有约0.6的数值孔径,从而使它能够把光聚焦成能够再现高密度光盘上的数据的小点。
以下利用图1,来说明再现低密度光盘19的光的光路。在此实施例中,低密度光盘19具有约1.2mm的厚度。从光源9的发光点9a发射的光9b通过在第二光学部件11的第一倾斜平面11a上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2,在四分之一波片14其偏振方向从线偏振改变为圆偏振,并入射到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上。随后,在被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几乎完全反射之后,它被准直透镜16会聚成光通量9c,并随后被聚光器17会聚成低密度光盘19上的光通量9d。
在此,用于再现低密度光盘19的聚光器17的焦距L2被设定为比用于再现高密度光盘的聚光器17的焦距L1长。焦距之差较好地是1.0mm或更小,或者0.6mm的更小,因为几乎不需要在再现各种多个盘时大范围地驱动支撑聚光器17的致动器。因此,焦点的位置能够得到方便的调节,因而可以非常有利地适应不同厚度的基底。
借助这种结构—其中来自多个光源的光聚焦在记录介质上的不同位置,可以借助同一个光学拾取装置来再现其基底厚度彼此不同的记录介质上的数据。换言之,可以利用同一个光学拾取装置,来记录和再现厚度为1.2mm的、诸如CD-ROM的低密度光盘19上的数据,和厚度0.6mm的、作为单个基底的高密度光盘18上的数据,或具有双侧叠置的单个基底的DVD上的数据。
焦距L1和焦距L2,能够通过设定诸如聚光器的光学部件的可移动范围,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因而可以再现用叠置的高密度光盘制成的光盘或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上的数据。
以下说明至来自高密度光盘18或低密度光盘19的反射光得到检测的点的光路,换言之即返回光路。
首先,描述高密度光盘18上的再现。来自高密度光盘18的反射光沿着几乎与前向的路径相同的光路透射过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被四分之一波片4从圆偏振转换成线偏振—该线偏振与第一偏振方向成直角,并随后入射到第一光学部件5的第一倾斜平面5a上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6上。由于光学路径分割装置6在此实施例中是用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膜制成的,入射光几乎全部被反射并随后被导向反射装置7。反射装置7由满足一定目的的光学元件构成;在此设置了用于形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元件。因此,反射装置7反射的光被会聚到光接收装置3上,同时形成了一个聚焦误差信号以根据记录在高密度光盘18上的数据、一个跟踪误差信号和一个聚焦误差信号来检测出一个信号。
以下描述低密度光盘19的再现。来自低密度光盘19的反射光沿着几乎与前向的路径相同的光路被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所反射,被四分之一波片14从圆偏振转换成与第一偏振方向成直角地相交的线偏振,并随后入射到第二光学部件11的第一倾斜平面11a上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2上。由于在此实施例中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2是用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膜制成的,入射光几乎全部被反射,并随后被导向反射装置13。反射装置13由满足一定目的的光学元件构成;提供了用于形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元件。因此,被反射装置13反射的光被会聚到光接收装置10,同时形成了一个聚焦误差信号,以根据记录在低密度光盘19上的数据、一个跟踪误差信号、以及一个聚焦误差信号,来检测出一个信号。
如果多个光源如上所述地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通常各个光源所发射的光的波长是有所不同的,因而需要采用具有能够有效地校正(补偿)这种波前像差的像差校正(补偿)功能的透镜作为聚光器,这经常导致需要采用与各个光通量相匹配的多个聚光器。在此实施例中,通过优化发光源2或9的光点2a或9a与准直透镜之间的距离,而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下就描述这点。
参见图4,其中显示了第一实施例中发光点与准直透镜之间的关系。在图4中,标号L3包括从准直透镜16与发光点2a的有效焦距,且标号L4表示从准直透镜16与发光点9a的有效焦距。另外,参见图5,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波前像差量与依赖于聚光器的移动量一个距离比值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当比值L3/L4改变时,当入射到聚光器时出现的波前像差量,在其中聚光器17沿着一个跟踪方向移动500μm的情况(用一条粗线表示)和其中它不沿着跟踪方向移动的的情况(用一条细线表示)相比较。
一般地,在再现光盘时,聚光可能沿着跟踪方向最多移动500μm。另外,考虑到把已经入射到聚光器上的光会聚到光盘上允许有0.07λ(其中λ表示光的波长)或更低的波前像差量,且对于来自其中像差量比较大的发光点9a的光聚光器17的最大为0.07λ或更低的波前像差量和至聚光器17的入射条件变得严格,来自两个发光点的光在入射到聚光器17上之后将与聚光器17的移动量无关地会聚到光盘上。为了满足该条件,如图3所示,L3与L4的比值(L4/L3=H,)较好地是处于0.50≤H≤0.75的范围中。
如果H在该范围中,就可限制可能出现在被记录介质反射并返回的光中的波前像差量,因而光能够有利地入射到接收反射光的光接收装置上,从而实现优越的信号特性。
另外,如果波前像差量,作为在相同条件下的RMS值,为0.04λ或更低,则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与聚光器17的移动量无关地,被非常精确地会聚到光盘上,而不论光是由发光点2a还是9a发射的。为了满足该条件,如图5所示,L3与L4的比值H较好地是在0.53≤H≤0.70的范围中。
借助其中H值处于上述范围之内的光学系统的设置,在具有处于单个光学系统的多种光通量的光学拾取器中,每一个光通量中的波前像差都处于理论阈值或更低的值,因而每一个光通量都可通过采用单个的聚光器17而被会聚到光盘上。
因此,只需要一个聚光器17来进行聚光,因而聚光器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少。另外,如果采用了多个聚光器,不用设置与它们相应的多个光学系统或透镜切换装置,从而可以使光学拾取器小型化,由于部件的数目减少而提高生产率,并改善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并由于省略了复杂的装置而提高操作速度。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采用了具有准直透镜16的无限光学系统,也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没有准直透镜的有限光学系统。参见图6,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有限光学系统中的发光点与一个聚光器之间的关系。在图6中,构造与无限光学系统的相同,只是标号L5表示了从聚光器17至发光点2a的有效焦距,且标号L6表示了从聚光器17至发光点9a的有效焦距。另外,在其中一个是无限光学系统而另一个是有限光学系统的光学拾取器中,该关系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来限定。
上述的现象在总体上可能是由于非常小的球面像差造成的,因为由于高密度光盘与低密度光盘之间的厚度差造成的球面像差的程度,与由于发光点9a的位置偏离而造成的球面像差的程度相同,且它们具有相反的符号—这使得球面彼此相对。
另外,参见图19,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有无色差校正关断情况下透镜移动量与波前像差量之间的关系,显示了在其中在光源9与准直透镜16(之间设置有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0的情况下(用粗线表示)和在其中在它们之间没有设置该照片的情况(用一条细线表示)下,当聚光器17沿着跟踪方向移动并假定H值为0.63时,从光源9发射并会聚在盘19上的光通量的波前像差量。一般地,在再现光盘时的聚光器可能沿着跟踪方向最多移动500μm。为了在此透镜移动量范围里把波前像差量限制在上述容差中,如图19所示,需要安装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0。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0较好地是安装在光源9与光学路径分割装置15之间,从而不影响从光源2发出并会聚在盘18上的光通量。
除非安装了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0,否则透镜移动时的波前像差变得较大。这是由于准直透镜16和聚光器17是对来自光源2的光的波长优化设计的,因而对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源9发出的光通量产生了一个色差。由于构成透镜的玻璃材料等的折射率由于波长而导致的改变,造成了一个色差,这造成了透镜的折射率的改变和通过透镜的中心部分透射的光通量与通过透镜的周边部分透射的光通量的焦点位置的偏离。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的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0校正了通过准直透镜或聚光器的中心部分透射的光通量的焦点位置与通过透镜的周边部分透射的光通量的焦点位置的偏离,从而使通过透镜透射的所有的光线都几乎会聚在 单一的焦点位置上。
在此实施例中,校正信号对由于盘之间的厚度差造成的球面像差进行的,并对于光源9的发光点9a与准直透镜16之间的距离进行了优化,且通过在光源9的发光点9a与准直透镜16之间设置色差校正(补偿)装置,而对由于光源之间的波长差造成的色差进行了校正,从而在具有处于单个光学系统的多种光通量的光学拾取器中,使每一个光通量中的波前像差都处于容差之内或以下,因而光通量都能够通过采用单个的聚光器17而被会聚到光盘上。
(第二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7,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集成光头的横截面图。
在图7中,一个封装件20包括用于发射用于高密度光盘18的光的光源2和用于发射用于低密度光盘19的光的光源9、其上装有光接收装置21以接收由一个记录介质反射的光的基底部分20a、以及包围这些部件的侧壁部分20b。基底部分20a和侧壁部分20b和其他部分可整体或分离地形成。如果它们是整体形成的,则组装可得到简化从而提高生产率。
封装件20的材料几乎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封装件1的材料相同,因而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封装件20通过使基底部分20a以及在需要时使侧壁部分20b与具有大的热容量的支架相接触,而把光源2和9产生的加热排放到外界。因此,当基底部分20a与支架接触的面积增大时,封装件20获得了更有利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基底部分20a上,设置了用于向光源2和9提供电力和用于把电信号从光接收装置21传送到一个算法电路的端子20c。这些端子20c具有几乎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端子1c相同的结构,因而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包含在封装件20中的光源2和光源9有各种组合,例如650nm与780nm、490nm与650nm、或400nm与650nm。换言之,较好地是一个光源的波长长,另一个光源的波长短。所安装的光源的数目可以是两个或三个。
在封装件20的一个开口20d中,借助诸如接合玻璃或接合树脂的接合介质,接合有一个光学部件22。
如图中所示,较好地是包围由封装件20和光学部件22围绕的空间,换言之,即其中设置有光源2和9和光接收装置21的空间。借助这种构造,可以防止诸如灰尘或水份的杂质进入封装件的内部,从而使光源2和9和光接收装置21的性能得到了维持,并防止了所发射的光的光学特性的恶化。另外,更好的是在由封装件20和光学部件22包围的空间中事先包围诸如干燥空气或Ar气体的惰性气体或N2气体,因为这防止了由于对着封装件20的光学部件22表面上的水份的凝聚而造成的光学特性的恶化和由于光源2和9或光接收装置21的氧化而造成的特性恶化。
另外,与其中光源2与光源9被包含在不同的封装件中的情况相比,它们在封装件中可以具有相同的环境,从而对光源2和光源9实现了相同的操作条件。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诸如光源2与光源9由于它们的操作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寿命不同的不利,从而增强了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
光学部件22被用来把从光源2和光源9发出的光导向给定的光路并将被高密度光盘18或低密度光盘19反射回的光导向光接收装置21。
光学部件22包括一个第一基底22d—它包括一个第一倾斜平面22a、一个第二倾斜平面22b和一个第三倾斜平面22c,以及与第一基底22d在光源侧的端表面相接合的一个第二基底22e。
光学部件22在整体上最好是被形成平行平板的形状,因为这可有效地防止像差的产生,从而能够形成有利的再现信号或聚焦跟踪信号。另外,较好地是光学部件22被这样地安装—即其顶部和底部与透射光的光轴精确地垂直,因为这可有效地防止非点像差(象散)的发生和由于未聚焦的点造成的再现信号的恶化。
至于光学部件22的材料,较好地是采用具有高透射率的材料—诸如玻璃或树脂,因为这可有效地防止光的质量的降低和透射过光学部件22的光的光学特性的恶化。具体地,玻璃作为光学部件22的材料是较好的,因为它不造成双折射因而能够有利地保持透射光的特性。另外,更好地是采用具有低波长色散即高阿贝数(诸如BK-7)的光学玻璃,因为这可有效地防止由于波长的涨落而导致的球表面的像差。
在此光学部件22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中对于沿着几乎相同方向的第一倾斜平面22a、第二倾斜平面22b、以及第三倾斜平面22c,有几乎处于相同的倾斜角的相应法线矢量。借助如此形成的第一倾斜平面22a、第二倾斜平面22b和第三倾斜平面22c,可以在减小第一基底22d的长度因而减小光学部件22的高度的同时,实现预定的光程,从而能够在保持给定的光学特性的情况下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尺寸。具体地,当包括光学部件22的封装件20被装到支架上时,光头的重心被置于与其中安装有封装件20的一个区域接近的位置,且因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安装且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防止接合时的位置偏离。
另外,可以在其中光在相应的平面上被反射的位置处设置各种光学元件,因而当光透射时可以使入射到光学部件22上的光具有预定的光学特性。
具体地,当来自多个光源的光被导向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光路相同的光路时,较好地是形成至少三个平面—它们在光学部件22中沿着相同的方向倾斜,从而使来自至少一个光源的光被反射两或多次,从而可以使从光源2或光源9发出的光,在从光学部件22透射之前,通过使该光通过各种形成在相应的倾斜平面上的光学部件,而得到优化。
借助这种结构,从光源2或光源9至光学部件22的发射表面的长距离能够得到保证,相反地光学部件22与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能够得到缩短,从而使光学拾取器的尺寸得到减小。另外,可以给出照射光学部件22中的记录介质所需的光学特性,因而不需要在从光学部件22发出的光的光路上设置各种专用的部件,从而使部件的数目或组装成本能够得到减小。
另外,借助具有相同的倾斜角的第一倾斜平面22a、第二倾斜平面22b、和第三倾斜平面22c,能够通过接合相结合的平行平板—在其上事先形成了给定的光学元件并以给出的角度切去,可以以高精度方便地制造光学部件22,因而光学部件22的生产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由于预定的角度,光轴容易调节,从而减小了光轴调节所需的时间和处理。
第一倾斜平面22a、第二倾斜平面22b和第三倾斜平面22c对入射光的倾斜角,较好地是处于30度与60度的范围内。更好地是约45度。从形成在相应的倾斜平面上的光学元件的观点看,第一倾斜平面22a、第二倾斜平面22b、和第三倾斜平面22c较好地是彼此相判定给定的距离。除非这些光学元件彼此相距一个给定的距离,则增大了造成少量的、没有得到反射的透射光进入发射的光通量的光路并成为散射光的一部分的不利结果。
假定L是该给定的距离,如果倾斜平面的倾斜角小于30度,光学部件22应该被加厚至少一个尺寸—该尺寸是直到光被第一倾斜平面22a所反射并入射到第二倾斜平面22b上或直到它被第二倾斜平面22b所反射并入射到第三倾斜平面22c上时所产生的入射光位置
的差,进一步,如果该角度大于30度,为保证相同的距离L,产生入射光位置的一个差。因而,第一光学部件5的体积增大了该安装,从而使得难于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尺寸。
如果倾斜平面的倾斜角大于60度,光学部件22的体积也如上所述地增大。因此,光学拾取器的尺寸的减小变得更难。
具体地,如果该倾斜角约为45度,可以把被第一倾斜平面22a所反射并入射到第二倾斜平面22b上的光中和被第二倾斜平面22b所反射并入射到第三倾斜平面22c上的光中的入射光位置之差几乎减小至零,从而使光学部件22能够最有效地减小尺寸,因而能够有效地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尺寸。
以下描述光学部件22中的各种光学元件。
一个散射角变换(沿着光束轴的光束直径改变比率调节)装置23—它得到适当设置以与来自在第二基底22e在光源一侧的端表面22f上的光源2的光的光轴相匹配—被用来减小从光源2入射的光的发散(光束直径改变)角,换言之,会聚从光源2的发光点2a发出的光的光路从而使其如同从比视在位置远的一个位置发出的,且它沿着一个虚设的相反方向从记录介质移动发光点,从而把光路从光源延长到记录介质。散射角变换装置23较好地是由一个衍射光栅构成,具体是全息图,因为它能够非常有效地透射光。作为全息图,较好地是采用具有四或更多阶的阶梯形横截面图的一种,或具有锯齿横截面图的一种,因为光能够非常有效地得到利用,且可以防止光量的减小。
具有有选择的波长的一个滤光器24使从光源2引导来的光几乎全部透射并反射从光源9引导来的光。
借助形成在第一倾斜平面22a上的滤光器24,能够在几乎完全不中断从光源2发出的光的情况下,反射从光源9引导来的光,因而从光源2和光源9发出的光大部分能够被引导到记录介质。因此,能够在不增大从光源2和光源9发出的光量的情况下把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或从其再现,因而可以防止光源2和光源9的寿命由于光源2或光源9在高功率输出下工作而得到缩短。另外,由于光源2和光源9能够在低功率输出下使用,光源2和光源9的温度上升能够得到限制,因而振荡波长不容易随着温度改变而移动。因此,可以防止能够形成稳定聚焦的高性能光学拾取器。
在此实施例中,滤光器24也被用作来自光源9的光的光阑。虽然来自光源2和光源9的光都被允许入射到单个聚光器17上,聚光器17的一个入射光瞳得到调节,从而聚焦在高密度光盘18的一个记录区上。因此,在此实施例中,聚光器17的形状和材料得到调节,从而使来自光源2的光被会聚在高密度光盘18的记录区上。
为了借助聚光器17使来自光源9的光聚焦在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面上, 在此实施例中,聚光器得到调节,以使从光源9发出并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的直径比来自光源2的光的小。一般地,透镜在周边部分比在中心部分具有更强的会聚能力。因此,如果扩展的光入射,焦点将形成在较近的位置;如果不那么扩展的光入射,则焦点形成在较远的位置上。在此实施例中,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区被设置在比高密度光盘18的记录区远的位置,因而通过优化来自光源9的光至聚光器17的入射孔径,来自光源9的光就能够通过采用为来自光源2的光而设计的聚光器17而被会聚到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区上。
入射孔径由滤光器24进行调节。换言之,滤光器24的尺寸得到调节从而使滤光器24所反射的光在聚光器17上具有给定的直径。
借助具有这种光阑功能的滤光器24,从光源9发射的光的直径能够得到精确的调节,因而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的直径能够被设定于一个给定的尺寸,从而使来自光源9的光能够被聚光器17会聚到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区上。另外,与其中单独地设置光阑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少,并可以省去调节光阑与光源9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时间和过程,因而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借助设置在此位置的光阑,从光源9发射但未被滤光器24反射的光直接透射过第一倾斜平面22a并随后排放到光学部件22以外,因而即使这些光没有得到反射,也可以防止它们成为封装件20中的散射光。
另外,滤光器24被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其中向前向低密度光盘19的光入射,虽然低密度光盘19所反射的向后的光没有入射。借助被设置在此位置的具有光阑功能的滤光器24,例如,即使向后的光的光轴通过聚光器17的移动而偏离预定的位置,光不通过光阑,因而可以防止原来将要入射到光接收装置上的光被中断,从而减小入射到光接收装置上的光量,并防止产生光量的不均匀分布。因此,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RF信号并能够更精确地形成聚焦或跟踪伺服信号。
另外,滤光器24具有有利的结构,因为它影响来自光源9的光,虽然它不影响来自光源2的光,因而用于来自光源9的光的光阑不阻断来自光源2的光,也不对来自光源2的光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多个光源被包含在单个的封装件中且来自多个光源的光被单个的聚光器会聚在一个给定的位置上,来自多个光源的光可被入射到聚光器上的给定直径上,而不会对每一束光有不利的影响。
一个偏振分离(偏振分束器)膜25透射沿着一个特定偏振方向的光并反射沿着另一偏振方向的光。在此实施例中,偏振分离膜25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即使得它透射从光源2发射的S偏振分量并反射P偏振分量。借助这种偏振分离膜25,透射光能够被引导到记录介质,而透射光的量几乎完全没有减小。从而可以改善光的利用效率,这实现了光源2和9的更长的寿命。
一个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0几乎相同的功能。在此实施例中,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1被设置在第一基底22d与光源相对的一侧上的端表面上,以与从光源发射的光的光轴相匹配,特别是具有校正(补偿)可能在从光源9发射并会聚在盘19上的光通量中的色差的功能。
一个四分之一波片26具有将入射光从线偏振转换成椭圆偏振和把记录介质反射的、其转动方向被反向的椭圆偏振转换成与上述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成直角地相交的线偏振的功能。
一个散射角变换(沿着光束轴的光束直径改变比率调节)装置27—它被用来与从光源9发射到第二基底22e在光源一侧的端表面22f上的光的光轴相匹配,被用来使从光源9入射的光的发散(光束直径改变)角变负,换言之,用来会聚从光源9的发光点9a发射的光的光路,从而使它象是从比视在位置更近的位置发出的,且它沿着一个视在接近方向将发光点移向记录介质。它看起来把光源9的发光点从发光点9a移至发光点9e,因而缩短了从光源9至记录介质的光路。散射角变换装置27较好地是由衍射光栅制成,特别是全息图,因为它能够非常有效地透射光。具体地作为全息图,较好地是采用采用具有四或更多级的阶梯横截面图或具有锯齿横截面图的一种,因为光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且能够防止光量的减小。
一个用于形成多个光束28的装置被用来反射入射光并将它分离成多种光通量,且在此实施例中,它把通过散射角变换装置27的光分离成三种光通量并将它们反射向滤光器24。用于形成多个光束28的装置较好地是用衍射光栅形成的,因为能够有效地形成多种的光通量。在此实施例中,它具有一种结构,其中在衍射光栅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光通量,即零维光和正或负一维光。在低密度光盘19的一个道的给定位置处的一个区域,被在此形成的多种光通量所照射,且随后返回光的量被彼此比较,从而受到通常被呼叫三光束法的道方法以在低密度光盘19上进行跟踪。因此,除非不采用三光束法作为跟踪方法,较好地是简单地设置一个反射装置或用于产生该跟踪方法所需的光的光学装置。
反射装置29和30被用来反射分别沿着给定的已经被偏振分离膜25反射的光和已经被反射装置29反射的光,且它们较好地是用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诸如Ag、Au和Cu或具有各种折射率的多种介电材料—制成。
一个散射角变换(沿着光束轴的光束直径改变比率调节)装置,它被形成在第一基底22d的第三倾斜平面22c上,把由反射装置30反射的光通量中的光即由低密度光盘19反射的光的发散(光束直径改变)角,从一个发散方向变换成会聚方向并沿着一个会聚方向直接反射光,即被高密度光盘18反射的光通量。
散射角变换装置31较好地是由衍射光栅制成,特别是反射型全息图,因为它能够非常有效地透射光。具体地作为反射型全息图,较好地是采用具有四或更多阶的阶梯形横截面图的一种,或具有锯齿横截面图的一种,因为光能够非常有效地得到利用,且可以防止光量的减小。
在此实施例中,反射型全息图31反射组成从光源2发射的光的大部分的光通量以作为零维光,并把从光源9发射的光组成的大部分光通量发散成正一维光。借助这种构造,可以避免由于从光源9至光接收装置21上的光通量由于光源9发出的发光点的向前(从记录介质的)移动而造成的发散引起的难于检测RF信号或形成聚焦或跟踪信号的问题,因而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光学拾取器,从而形成可靠的精确信号。
一个信号形成装置32—它被设置在第二基底22e位于光源侧的端表面上—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把从散射角变换装置31引导来的光引导到光接收装置21的预定位置以使入射光通量具有预定的特性,从而形成聚焦或跟踪信号。
一个光接收装置33—它被设置在第一基底22d几乎与滤光器24或用于形成多个光束28的装置相同的高度的一侧或上,通过接收从光源2发出的光中被反射而不通过滤光器24的光和从光源9发出的光中透射而未被反射的光,并将这些信号作为反馈送回到光源2和光源9的电源控制电路,来控制光源2和光源9的输出。
借助这种结构—它把从光源2发出的向前并随后将其引导到记录介质的光的一部分引导到光接收装置33,同一光接收装置33被用于监测高密度光盘18和低密度光盘19的操作。换言之,只需要一个光接收装置来进行监测,因而部件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少。
另外,在光接收装置33与包含多个光源2和9和光接收装置21的光头相集成的情况下,可以从光学拾取器省略用于设置光接收装置33的空间,从而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尺寸。另外,光接收装置33能够被方便而非常精确地定位到光源2和9上,因而能够提高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且光源的光输出量能够得到精确的控制。
另外,只通过安装光头—通过飞轮(flyer)和转动方向的调节而把相应的部件定位到了支架中而完成了对该光头的定位,在光学拾取器组装中--定位处理能够得到大大的简化,因而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下描述为什么光学部件22由两个部件即第一基底22d和第二基底22e构成。第一基底22d具有多个倾斜平面,在其上各种光学元件被设置在平行的位置。因此,在首先基底上的各种光学元件与入射光的光轴相倾斜地设置。因此,如果对角度具有高度依赖的光学元件,诸如全息图,被形成在第一基底22d上,角度的容差得到了增大,除非定位是以非常高的精度进行的,这使向着记录介质的光的特性非常容易恶化。它还使得信号特性恶化,这不利地造成了光学拾取装置的性能的减小。因此,在此实施例中,似乎对角度有高度依赖的散射角变换装置27和23被形成在与第一基底22d分离地形成的第二基底22e上,从而使散射角变换装置27与23被分别几乎与从光源2发出的光和光源9的光轴垂直地设置。
借助这种设置,几乎完全可以防止导向记录介质的光的特性的恶化,从而提供信号特性的恶化更小的高性能光学拾取装置。
设置在第二基底22e上的各种光学元件较好地是只形成在第二基底22e的一侧上。
由于这些光学元件是通过诸如借助具有给定形状的掩膜的蚀刻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形成的,因而单侧形成可有效地减小掩膜的数目和蚀刻次数,从而使处理的数目得到减少。另外,它不需要翻转第二基底22e的主盘,因而可以省略多次的定位。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且制造成本能够降低。
在此实施例中,散射角变换装置23和27以及信号形成装置32都被形成在第二基底22e位于光源一侧的端表面22f上。
在此实施例中中,光源2和9被与第二基底22e相对地设置。换言之,在此结构中,从光源2和9发出的光入射到第二基底22e的表面22f上,,并被形成在光学部件22上的各种光学元件转换成具有给定特性的光通量,从而被导向记录介质。
借助这种结构,光源2和9能够在第二基底22e在光源一侧的表面22f被当作基准区的情况下得到定位。换言之,可以用单个的基准区来定位多个光源,从而能够使光源2和9相对于形成在光学部件22上的各种光学元件得到更为精确的定位,因而可以防止由于光源2和9相对于光学部件22上的各种光学元件的位置偏离而造成的光学特性的恶化。另外,光源2和光源9之间的定位能够借助单个的基准区而方便地进行。
因此,光源之间或光源与光学元件之间的定位几乎没有偏离,从而实现了具有有利光学特性的非常可靠的光学拾取器。
在此实施例中,与第二基底22e的光源相对的表面22f和光源2的第二基底22e之间的距离,等于表面22f与光源9之间的距离,借助以这种关系设置的光源2和9,光源2和9能够通过被置于例如一个相同的平行平面部件上,被固定在其上,且因而光源2和9的高度精度能够方便地得到保证。因此,可以防止较低的精度所造成的光学特性恶化,从而实现具有有利的记录或再现特性的光学拾取器。
在此实施例中,光源安装部分34具有平行四边形或板形的形状,且光源2和9被安装在其顶部或侧面。光源安装部分34—它被作为单独的部件或基底部分20a或侧壁部分20b的一部分而设置在基底部分20a或侧壁部分20b上,除了保持光源2和9之外,还排散光源2和9产生的热量。
借助这种构造—其中多个光源被装在相同的光源安装部分上,光源2和9能够以与光源安装部分34的预定位置关系而事先得到固定,且因而在光头的组装中,光学部件22与光源2和9之间的定位能够方便而精确地进行,从而提高了光头的生产率。另外,它限制了光源2和9与光学部件22之间的位置偏离的发生,从而实现了具有优越的光学特性的光学拾取器。
另外,通过把光源2和9设置在光源安装部分34的同一表面上,光源2和9能够更方便地被安装在光源安装部分34上,且与其中它们被设置在不同表面上的构造相比,光源2和9能够方便地与用于向它们提供电力或用导线将它们接地的电极相连。另外,光源2和9之间的相对定位也能够方便而精确地进行。
另外,虽然其上安装有光源的光源安装部分的区域必须以非常高的精度进行刻槽,通过把多个光源设置在同一区域上,只有一个区域需要刻槽,从而减少了制造处理并因而提高了生产率并减小了制造成本。
光源安装部分34的材料几乎与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光源安装部分150和152的材料相同,因而在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向光源2和9提供电力的方法。参见图8,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图。光源2和9几乎平行地被设置在光源安装部分34的端表面34a上,且电极36a、36b和36c也被设置在其上。电极36a被用于向光源2提供电力,电极36b被用于向光源9提供电力,且电极36c被用作光源2和9的接地。
封装件20上的多个端子20c中的单个端子37a被用于向光源2提供电力,其余的端子20c中的另一个端子37b被用于向光源9提供电力,且再其余的端子20c中的又一个端子37c被用作接地。
端子37a和电极36a经过诸如导线接合的连接部件38a而彼此电连接,且电极36a经过诸如相同方式的导线接合的连接部件38c而与光源2的顶部相电连接。另外,端子37b和电极36b经过诸如导线接合一定连接部件38b而彼此电连接,且进一步地电极36b经过诸如相同方式的导线接合的连接部件38d而与光源9的顶部相电连接。另外,电极36c从光源安装部分34的端表面34a至对着基底部分20a的底部34b,从而具有一种构造—其中电极36c,通过把基底部分20a借助具有导电性的、诸如导电树脂的焊接材料或接合材料而接合至光源安装部分34,从而自动地与端子37c相电连接。
通过把作为光源2和9的电源的电极36a和36b以此方式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可以在不转动光源安装部分34的情况下,与电极36b同端子37b之间的连接同时进行进行电极36a与端子37a之间的连接。因而可以改善连接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生产率。另外,通过形成与一个端表面几乎平行的平面—在该端表面上电极36a和36b被设置在端子37a和37b所连接到的点上,并将该平面分别与这些电极相接合,就不需要调节接合平面的角度,从而改善了接合的可操作性和接合的可靠性。如果这些平面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则接合时接合装置的移动距离可以尽可能地减小,从而进一步地改善了操作效率。
较好地是光源2和9也被形成在与电极36a和36b相同的平面上,从而使电极与光源之间的连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因而能够进一步地改善光学拾取器组装的可操作性。
电极36a和36b较好地是被分别形成在光源安装部分34的端表面34a的端部上。这种结构使得可以减小端子37a与电极36a之间和端子37b与电极36b之间的连接的距离,因而可以防止发生诸如由于连接部件38a和38b与其他导电部件相接触、太长的连接部件断裂、或电极或端子离开了接合处而造成的短路的不利。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电极36a和36b和光源2和9被设置在同一平面上,这些电极也可被形成在两个平面上。例如,如图9所示,这些电极被形成在两个平面上,光源安装部分34的顶部34c和其端表面34a、在端子37a的顶部上的一个部分,经过连接部件38a而与电极36a的顶部34c上的一个部分相连,且在端子37b的顶部上的一个部分经过连接部件38a而与电极36b的顶部34c上的一个部分相连。这种构造使得可以减少同一平面上的连接点的数目,这几乎完全地防止了诸如由于安装连接部件38a时的错误而造成的连接部件38c的损坏,因而能够改善光学拾取器的产量。其上电极被安装在两个平面上的光源安装部分的角部分较好地是圆化成预定半径(R)的圆形,因为这防止了电极被角部分所损坏,从而保证了形成在相应平面上的电极的可靠电接触。以相同的方式,较好地是使其上形成有电极36c的端表面34a和底部34b的角部分得到圆化。
随后,对于光源2和9的向后发射的光,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光源2和9的相同的方式,设置一个反射、一个吸收或一个散射部件。可以在光源2和9和光源9的每一个中安装一个反射部件,或者为多个光源只安装一个反射部件。
参见图10,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图。
一个反射部件35被装在封装件20的基底20a上;与其上有光源2的发光点2g的端表面2i相对的平面35a,被设置成向着光源2一侧倾斜的,且与其上有光源9的发光点9g的端表面9i相对的平面35b被设置成向光源9一侧倾斜的。
作为反射部件35的材料,较好地是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或者用具有低反射率的低成本材料形成反射部件35,再在平面35a和35b上,或者只在光入射的部分上,形成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或介电膜。
反射部件35的平面35a和35b的倾斜角较好地是按照从光源2和光源9发出的光的发散角来设置。换言之,例如,如果从光源2发出的光的发散角的度数大于从光源9发出的光的发散角的度数,平面35a的、比平面35b的倾斜角θ2大的倾斜角θ1,使得可以不仅防止来自光源9的、具有低发散角的光而且还防止了来自光源2的、具有高发散角的光进入光学部件22或光接收元件的光路,从而能够显著地限制散射光的出现,从而实现具有有利的信号特性的光学拾取器。
平面35a的倾斜角和设定为θ2的平面35b的倾斜角,使得可以把倾斜平面的设定数目限制在一次,从而在显著地限制了散射光的出现的同时,在反射部件35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平面,因而可以改善生产率并由于简化了制造过程而减小了成本。
另外,倾斜角较好地是在还考虑到光源2与反射表面35a之间和光源9与反射表面35b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设定的
虽然反射部件35的平面35a和35b在此实施例中是沿着图10中的xy方向倾斜的,它们也可以沿着yz方向向着与光源安装部分34相反的方向倾斜。
借助这种结构,倾斜平面可被设置在反射部件35的单个表面上,从而增大了反射部件35的生产率。
虽然反射部件35的平面35a和35b具有高反射率,也可以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应用高消光系数而不是高反射率。
另外,最好地是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被平面35a和35b反射的光从封装件20的侧壁部分20b上的开口20d以外的一个开口出射到封装件20之外。这种结构使得可以使光源2和9发出的向后发射的光几乎全部地出射到封装件20之外,从而显著地降低由于向后发射的光造成的散射光出现的可能性。在此实施例中,该开口较好地是由诸如玻璃或树脂的透明部件所覆盖,因为这可有效防止由于光源或光接收元件与空气或水份接触而造成的恶化。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来自光源2或9的向后发射的光被反射部件35反射或吸收,可以采用一种结构—其中设置了切去部分而不是反射部件35,从而在基底部分20a与光源2和9相对的部分具有向光源2和9的端表面2i和9i的预定角度的倾斜,从而使来自光源2和9的光被切去部分中的反射或光吸收表面所反射或吸收。借助这种结构,反射或光吸收表面可被设置在基底部分20a中,因而反射部件35能够被省略,从而减小部件的数目,并简化光学拾取器的组装过程。
另外,在光吸收表面被设置在与基底部分20a上没有切去部分的光源相对的基底部分20a的表面上的情况下,来自光源2和9的向后发射的光能够被吸收,从而能够限制散射光。在此结构中,不需要设置反射部件35和基底部分20a的切去部分,因而基底部分20a的制造过程能够得到简化,且部件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小,这增大了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并降低了成本。
如上所述,借助这样的结构—其中来自包含在同一封装件中的多个光源的光入射到具有多个光学元件的光学部件上以被导向几乎相同的光路,光学元件或其他部件可被集成为一个单个的单元—虽然它们在传统上是为各个光源设置的,因而整个光学拾取器的尺寸,与其各个光源被单独设置的光学拾取器相比,能够得到显著的减小,且不需要各个光学部件和各个光源之间的定位,因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且各个光学元件之间的安装误差能够得到最大的减小,因而能够实现有利的光学特性,且由于各个光学元件之间的安装误差造成的光损耗能够被减小,从而能够获得具有最佳光利用效率的光学拾取器。另外,通过采用一种光学部件,不需要分别与多个光源相应地形成多个光学系统,因而可以由于部件数目的减小而提高生产率并简化部件的定位。
借助这种结构—其中来自两个光源的光被导向与封装件20接合的光学部件22中的同一路径,安装到单个的光路中的部件比把它们集中到光头之外的结构中的数目少,因而部件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小,且可以省略光源与这些部件之间的定位所需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具有所希望的生产率的光学拾取器。另外,由于来自光学部件20发出的光的单个光轴,可以压缩在光学部件20的发射表面上的光量的减小,并减小需要表面研磨的发光表面部分,从而与其中有多个发射光光轴的结构相比防止了像差的发生,从而使研磨过程能够得到简化并因而减小了制造时间。
另外,通过使从光源2发出的光和从光源9发出的光中的至少一个被光学部件22反射多次以被导向预定的光路,光学部件22的尺寸能够得到减小,且从光学部件22的光路长度与其中光在没有反射的情况下得到引导的结构相比能够得到减小,因而可以实现更小和更薄的光学拾取器。如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在其中来自光源2的光几乎与来自光源9的光平行地发射的情况下,光学部件20中的设置位置与反射次数的优化使从光源2至光学部件20的光发射表面的距离同从光源9至该光发射表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因而在此光学拾取器中光学特性是有利的,而光源2和光源9距基底部分20a的高度没有大的不同。因此,封装件的尺寸能够得到减小,且因而能够有助于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尺寸。
另外,在从位于来自光源2的光通量与来自光源9的光通量之间的光学部件20出射的光的直径不同的情况下,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的直径能够被改变,因而来自光源2的光的会聚位置能够不同于来自光源9的光的。换言之,在入射到聚光器上的光的直径对于各个光源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单个的聚光器把光聚光器到具有不同记录面积位置的记录介质上,从而使信息得到记录或再现。另外,利用入射到聚光器上的光的不同发散角,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且可以借助入射光的不同孔径与发散角的结合而在会聚位置获得更显著的不同。
以下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光学拾取器的操作。
如果记录介质是高密度光盘18,则光从光源2发出以进行记录或再现。在此状态下,从光源2发出的光的发散角被散射角变换装置23所减小,换言之,光的展开范围被减小了。
该散射角变换装置23在把更多的从光源2发出的光传送向高密度光盘18方面是有效的,因而可以有效地在高密度光盘18上获得大量地记录数据所需的平面光量。因此,可以有效地提供能够有利地被用于记录和再现的光学拾取器。
另外,这种结构使得可以减小可进入到光学部件22的预定光路以外的部分中的光,这减小了光学部件22中的散射光分量,因而可以防止散射光进入光接收装置21等而恶化信号分量。
其扩展被散射角变换装置23所减小的光几乎全部透射过滤光器24,并几乎全部地透射过设置在其之后的偏振分离膜25,并随后入射到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1上。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1得到适当设定,从而几乎完全不把色差校正效果加到从光源2发出的光上,因而入射光在几乎完全没有受到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1的作用的情况下透射过色差校正(补偿)全息图501,并随后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26上。
当通过四分之一波片26时,至此时为线偏振的光被转换成圆偏振,且随后如果有准直透镜,它通过准直透镜16并在入射到聚光器17上之前被转换成平行光,否则它直接入射到聚光器17上,且随后该光被会聚到高密度光盘18上。
由高密度光盘18反射的返回光再次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26上,且随后它被从圆偏振变换达线偏振—该线偏振与通过片26时的从光源2发出并入射到偏振分离膜25上的光的偏振方向相交成直角。在此,由于偏振方向与前向的路径的偏振方向不同,该光被偏振分离膜25所反射并经过反射部件29和30而入射到散射角变换装置31上。入射到散射角变换装置31上的光在几乎完全被衍射的情况下被反射,借助单个的形成装置32在光接收装置21上的给定位置形成了具有预定形状的光通量,且根据入射到光接收装置21上的光形成一个RF信号和聚焦和跟踪信号,从而再现信息并进行光学拾取器的优化控制。
如果记录介质是低密度光盘19,光从光源9发出以进行记录或再现。在此情况下,与从光源9发出的光有关地,借助散射角变换装置27,光的扩展方向被从发散方向改变成会聚方向,换言之,光被从发散光转换成了会聚光。
由散射角变换装置27转换成会聚光的光,借助用于形成多个光束28的装置而被分成多个光束,以被反射和入射到滤光器24上。随后,该光几乎全部被滤光器24所反射,几乎全部地透射过在其之后的偏振分离膜25,并随后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26上。
当通过四分之一波片26时,直到此时都是线偏振的光被转换成圆偏振,且如果此时有一个准直透镜,则它通过该准直透镜16从而在入射到聚光器17之前具有较小的发散角,否则它直接入射到聚光器17上,并随后该光被会聚到低密度光盘19上。在此,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的直径变得小于来自光源2的光的直径。
随后,被低密度光盘19所反射的返回光再次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26上,且从圆偏振被转换成线偏振—该线偏振与从光源9发出的光通过片26时的偏振方向改变直角相交,并入射到偏振分离膜25上。此时,由于偏振方向与前向的路径的偏振方向不同,该光被偏振分离膜25所反射并经过反射部件29和30而入射到散射角变换装置31上。入射到散射角变换装置31上的光几乎全部被衍射成正一维光,且入射之前还是发散光的光被转换成将要入射到信号形成装置32上的会聚光。
借助信号形成装置32,在光接收装置21上的给定位置,形成具有预定形状的光通量,且根据入射到光接收装置21上的光形成了RF信号聚焦和跟踪信号,从而再现信息并进行光学拾取器的优化控制。
如果在如上所述的同一封装件中的不同位置上设置了多个光源,从各个光源发出的光经常产生彼此显著不同的波前像差。为了应付这种情况,对光源2的发光点2a与准直透镜之间和光源9的发光点9a与与准直透镜之间的距离进行优化,这将在下面描述。
参见图11,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在无限光学系统中的发光点与准直透镜之间的关系。在图11中,标号L7表示准直透镜16与一个虚发光点2e之间的有效焦距,且标号L8表示准直透镜16与一个虚发光点9e之间的有效焦距。另外,参见图22,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中的波前像差量与一个距离比值之间根据有无聚光器的移动的关系。换言之,当L7与L8的比值改变时,在其中聚光器17沿着跟踪方向移动500μm的情况(用一条粗线表示)与其中它不沿着该跟踪方向移动的情况(用一条细线表示)之间对在聚光器入射处产生关断波前像差量进行比较。一般地,再现光盘时的聚光器可能沿着跟踪方向最多移动500μm。另外,考虑到假定作为RMS值的约0.07λ(其中λ表示光波长)或更低的波前像差量,对于把入射到聚光器上的光有效会聚到光盘上是允许的,且假定对于来自发光点9a的光在聚光器17的最大移动(500μm)时波前像差量为0.07λ或更低—其中像差量较大和至聚光器17的入射条件是严格的,则来自两个发光点的光,在入射到聚光器17上之后,将与聚光器17的移动量无关地会聚到光盘上。为了满足这种条件,如图12所示,L7与L8之比(L8/L7=H,如在后面所述)较好地是处于0.50<H<0.75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作为RMS值的波前像差量为0.04λ或更低,入射到聚光器17上的光,不论该入射光是从发光点2a还是9a发出的,都与聚光器17的移动量无关地入射到聚光器17上。为了满足这种条件,如图12所示,L7与L8之比H较好地是处于0.53<H<0.70的范围中,因为这可有效地改善信号特性。
借助其中H值处于上述范围内的光学系统设置,在具有多种处于单个的光学系统中的光通量的光学拾取器中,在每一个光通量中的波前像差都能够处于理论阈值或更低的值,且因而每一个光通量都能够通过采用单个的聚光器17而被会聚到光盘上。
因此,只需要一个聚光器17来进行会聚,因而聚光器的数目能够减少,且不需要设置任何用于聚光器的切换装置,从而可以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尺寸,以由于部件数目的减小而提高生产率,并进一步地改善光学拾取器的可靠性并由于省略复杂的装置而提高操作速度。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采用了具有准直透镜16的无限光学系统,也可以采用有限光学系统。如果采用了有限光学系统,与其中采用无限光学系统的构造相比,不需要用于设置准直透镜的空间,因而整个光学拾取器的尺寸能够得到减小。
(第三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集成光头的横截面图。且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横截面图。在图14的横截面图中,显示了直线的光路。在图13和14中,与第一实施例中采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应的相同的部件。
在图13和14中,一个封装件包括:一个光源2,用于发射用于高密度光盘18的光;光源9,用于发射用于低密度光盘19的光;一个基底部分40a,其上装有用于接收被高密度光盘18反射的光的光接收装置58和用于接收被低密度光盘19反射的光的光接收装置5;以及,用于包围这些部件的侧壁部分40b;基底部分40a、侧壁部分40b、端子40c和开口40d形成了封装件40,并基本上与封装件20的基底部分20a、侧壁部分20b、端子20c和开口20d的结构相同,只是尺寸不同。
在此实施例中,开口40d由一个密封部件85密封。
由于其上装有光源2和9的光源安装部分42具有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安装部分34基本相同的结构,将不对其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反射部件60和61被沿着光源2和9关断向后发射的光2h和9h延伸的方向设置。
现在给出分别设置反射部件60和61的理由。
光源2和9的振荡波长彼此不同,以适应不同的记录介质。在此实施例中,采用了具有630至660nm的振荡波长的光源2和具有770至800nm的振荡波长的光源9。
一般地,对于用于反射光的金属或介电材料,反射光与入射光之比(反射率)随着入射光的波长而改变,即存在着反射率对波长的依赖性。因此,当来自光源2和9的光被具有相同的结构的反射部件反射时,来自光源2的光的反射率不同与来自光源9的光的反射率,且将出现诸如光散射的不利现象。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分别设置了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反射部件60和61。即反射部件60用具有对光源2发射的光的波长具有大反射率的材料制成,且反射部件61用对光源9发射的光的波长具有大的反射率的材料制成。
借助这种结构,从光源2和9向后发射的光能够沿着预定的方向得到反射,从而能够防止它们被表面60a和61a所散射并作为散射光而进入光接收装置和光学部件。
通过用相同材料制成反射部件60和61并在该表面60a和60b上设置厚度不同或材料不同的反射膜,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一个第一光学部件41把光源2和9发射的光导向预定的光路,并将被光盘反射并返回的光导向一个预定路径。第一光学部件41具有一个第一倾斜表面41a和一个第二倾斜表面41b,且较好地是光入射到其上的一个表面和光从其出射的一个表面几乎彼此平行。由于借助这种设置相对于入射光的象散的发生能够得到限制,所以能够防止透射光的光学特性的恶化。在第一和第二倾斜表面41a和41b上形成有各种光学装置。
现在描述第一光学部件41的光学装置。
首先,在第一倾斜表面41a上淀积出反射膜43和44。反射膜43沿着一个预定方向反射光源2发出的光,且反射膜44沿着一个预定的方向反射光源9发出的光。较好地是反射膜43和44用交替叠置的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层—诸如Ag、Au、或Cu或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电材料的多个层来制成。
虽然在此实施例中反射膜43和44是分别形成的,也可以在所有第一倾斜表面41a上淀积一个单个的大反射膜。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消除利用掩膜形成反射膜的过程且不要求用于形成反射膜的掩膜,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且制造成本能够得到降低。
在第二倾斜表面41b上淀积了偏振分离膜45和46。光源9发出并被反射膜44反射的光进入了偏振分离膜46,且光源2发出并被反射膜43反射的光进入偏振分离膜45。偏振分离膜45和46透射具有特定偏振方向的光,并反射具有其他偏振方向的光。较好地是偏振分离膜45和46由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多种介电材料的交替叠置的层来制成,从而能够进行更为精确的PS分离。在此实施例中,具体地,偏振分离膜45和46是这样形成的—即光源2和9发出的S偏振分量被透射且P偏振分量被反射。
由于借助偏振分离膜45和46,几乎全部被透射的光都能够被导向记录介质,光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提高且能够以较小的光源2和9的输出在盘获得预定的光量。这对于延长光源2和9的寿命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偏振分离膜45和46在此实施例中是分别设置的,可以在几乎所有第二倾斜表面41b上淀积一个大的反射膜。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消除利用掩膜形成一个反射膜的过程,且不需要用于形成反射膜的掩膜,生产率能够得到改善且制造成本能够得到降低。
另外,虽然在此实施例中偏振分离膜被用作从返回的光分离发射光的装置,也可以采用诸如半反射镜的分离装置来在盘上提供所需的光量。
现在描述一个第二光学部件47。第二光学部件47借助诸如粘合玻璃、紫外线硬化树脂或环氧树脂的接合剂而与第二光学部件41的上表面相接合。第二光学部件47的彼此相对的面是平的、彼此平行的光透射板,且一个散射角变换(沿着光束轴的光束直径改变率调节)装置48被设置在一个端面上—通过来自光源9的光透射过该端面。
散射角变换装置48位于与第二光学部件47对着光源9的端面处,并与光源9发射的光的光轴对准。散射角变换装置48把从光源9进入的光的发散角改变成负角,即改变光路从而使从光源9的发光点9a发出的光看上去象是从较近的位置发出的。因此,光源9的真正发光点9a被移到了视在发光点9e,从而使从光源9至记录介质的光路的视在长度被缩短了。较好地是散射角变换装置48用衍射光栅特别是全息图形成,因为这样光能够被有效地透射。具体地,较好地是全息图在其横截面图上具有四或更多的阶梯形状或锯齿形状,因为这种形状能够使光得到特别有效的利用并因而减少光量的减小。
现在描述第三光学部件49。
第三光学部件49借助诸如粘合玻璃、紫外线硬化树脂或环氧树脂的接合剂,而被接合到第二光学部件48的上面上。
第三光学部件49把光源2和9发出的光导向大体相同的光路,并引导其经过第一和第二光学部件41和47,并把被光盘反射并返回的光导向分离光路。
另外,第三光学部件49具有第一倾斜表面49a和第二倾斜表面49b,且较好地是光入射到其上的一个表面和光从其出射的一个表面基本上垂直于光轴并彼此平行。由于借助这种结构能够限制相对于入射光的象散的发生,所以能够防止透射光光学特性的恶化。
第一倾斜表面49a和第二倾斜表面49b大体上彼此平行,并基本上垂直于由经过第一和第二光学部件41和47透射的光的光轴所形成的平面。
在第一倾斜表面49a和第二倾斜表面49b上形成有各种光学器件。
在第一倾斜表面49a上安装有多光束形成装置50。多光束形成装置50具有用于根据偏振方向反射或透射光的偏振光分离膜50a和用于把入射光分成多个光通量的分束器50b。从光源9发出并通过了散射角变换装置48的光,基本上透射过了偏振光分离膜50a并进入了分束器50b。入射光被分束器50b分离或反射成多个光通量。
较好地是分束器50b由衍射光栅制成,以有效地形成多个光通量。在此实施例中,主要形成了三个光,即零级光和正和负一级光,的光通量。
另外,分束器50b还被用作相对于来自光源9的光阑。在此实施例中,来自光源2和9的光进入了单个的聚光透镜17,且距聚光透镜17的一个入射光瞳得到调节而使来自光源2的光被聚焦在高密度光盘18的记录介质上。在此情况下,聚光透镜17采用了适当的形状和材料,以把光源2的光聚焦在高密度光盘18的记录介质上。
为了用聚光透镜17把来自光源9的光聚焦在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介质上,在此实施例中光源9的光进入聚光透镜17的直径得到设定以使它小于来自光源2的光的直径。一般地,透镜的周边部分具有比中心部分强的聚光功能。当直径较大的光进入透镜时,焦点位置较近。且当直径较小的光进入透镜时,焦点变远。由于在此实施例中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部分位于比高密度光盘18的记录部分远的位置,来自光源9并入射到聚光透镜17上的光的入射孔径得到了优化,从而使来自光源9的光能够通过根据光源2的光而设计的聚光透镜17而被聚焦在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部分上。
分束器50b控制着光的入射孔径。即分束器50b的尺寸得到调节以使分束器50b反射的光在聚光透镜17处具有预定的直径。
由于具有这样的光阑功能的分束器50b和光源9发出的光的直径能够得到精确的控制,能够获得具有预定直径的光并将其投射到聚光透镜17上,且聚光透镜17能够被用来把来自光源9的光聚焦到低密度光盘19的记录部分上。与光阑被单独设置的情况相比,所需部件的数目能够减少且能够消除定位光阑和光源9所需的工作,因而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由于光阑被设置在上述位置,光源9发出的且没有被分束器50b反射的光通过第一倾斜表面49a并从第三光学部件49输出。其结果,能够防止其中未被反射的变成封装件40中的散射光的情况。
另外,在向着低密度光盘19的向前的光透射过偏振光分离膜50a并进入分束器50b的同时,被低密度光盘19反射的返回的光被偏振光分离膜50a反射,且几乎没有光进入分束器50b。由于为如此构成的多光束形成装置50a的分束器50b提供了一种光阑功能,即使当例如聚光透镜17移动且返回的光的光轴移开预定位置时,也几乎没有光进入被用作光阑的分束器50b。其结果,可以防止进入接收装置的光量的减小—当将要进入接收装置的光在光阑处被遮挡时是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并防止发生光量的不平衡分布。因而能够获得更精确的RF信号和伺服信号,诸如聚焦和或跟踪信号。
另外,由于光阑能够位于沿着用于向前的光和返回的光的光路的位置,光学拾取器的空间利用效率能够得到改善。即,由于不需要为返回的光提供单独的光路以防止返回的光透射过光阑,光学拾取器的尺寸能够得到更大的减小。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的分束器50b是沿着来自光源9的光所通过的光路而设置的,从而使来自光源9的光进入分束器50b,同时光源2发出至高密度光盘18的光不进入它。其结果,用于来自光源9的光的光阑不会遮挡光源2发出的光也不会对其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其中多个光源被保持在一个封装件中且采用一个聚光透镜来把来自这些光源的光聚焦在预定位置上的光学拾取器是特别有利的,因为来自多个光源并具有预定直径的光能够在彼此不影响的情况下进入聚光透镜。
如此形成的多个光通量投射到低密度光盘19的道上的预定位置,且返回的光的量被彼此比较,以对低密度光盘19进行跟踪。这种跟踪方法通常被呼叫三光束法。
如果不用该三光束法作为跟踪(tracking)方法,则代替分束器50b,提供了只具有光阑功能的一个膜以作为光阑装置,而不是多光束形成装置。
为第二倾斜表面49b提供了具有波长选择性的一个滤光器51。滤光器51透射从光源2引导来的光的几乎80%,并反射从光源9引导来的光的几乎80%。
由于通过在第二倾斜表面49b上形成滤光器51,能够在基本上不干扰从光源2发出的光的情况下,只反射来自光源9的光,从光源2和9发出的光的大部分能够被导向记录介质。由于可以在不增大光源2和9发出的光量的情况下进行记录介质的记录或再现,因而能够防止光源2和9的寿命由于在高输出状态下的工作而得到缩短。另外,由于能够采用工作在低输出状态下的光源2和9,光源2和9的温度上升的不多,且几乎不发生光源2和9的振荡波长随着温度改变的移动。因此,能够保证光学拾取器的高性能并提供了更精确的焦点。
来自光源2和9的光被第三光学部件49沿着基本相同的光轴引导。
来自光源9的光进入第三光学部件49并被多光束形成装置50反射从而使返回的光进入滤光器51所沿着的光路,是这样构成的,即它几乎与包括向着第一光学部件41中投射的光的平面相垂直地延伸。
一个四分之一波片52把从光源2发出并透射过滤光器51的光的偏振方向,以及光源9发出并被滤光器51反射的光的偏振方向,从线偏振改变成椭圆偏振。
四分之一波片52可以象在第三实施例中那样以具有预定厚度的片的方式提供,或以薄膜的模板提供。
现在描述第四光学部件53。
第四光学部件53利用粘合玻璃、光学硬化树脂或环氧树脂,而被接合到第一光学部件41的底表面上,并把被一个记录介质反射的返回的光导向一个预定位置。第四光学部件53具有一个第一倾斜表面53a和一个第二倾斜表面53b,和一个适于该目的的光学装置被形成在各个倾斜表面上。
在此实施例中,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和55被形成在第一倾斜表面53a上。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透射或反射光源2发出并被高密度光盘18反射和返回的光;且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透射或反射由光源9发出、被低密度光盘19反射并返回的光。较好地是采用一个半反射镜,从而对于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和55所要透射的光量都大体等于所要反射的光量。
反射膜56和57被形成在倾斜表面53b上。反射膜56把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反射并至对其的光导向一个预定位置;且反射膜57把被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反射并透射到其的光导向一个预定位置。较好地是反射膜56和57用高反射率金属—诸如Ag、Au或Cu—或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种介电材料制成。
光接收装置58接收通过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的光以及被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和被反射膜56所反射的光。光接收装置59接收透射过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的光,以及被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和被反射膜57所反射的光。对于光接收装置59和58,在所需的位置处设置了所需数目和形状的各种接收部分,以产生RF信号、跟踪信号和聚焦信号。
另外,较好地是光源2和9、光接收装置58和59以及光学部件41、47、49和53被设置在一个闭合空间中,象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那样。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光学部件41、47、49和53构成了一个导光部件,该导光部件把一个光源发出的光导向一个预定位置并提供具有预定光学特性的光,并将记录介质反射的光导向一个预定位置并提供给该光预定的光学特性。
由于设置了多个光学部件以提供这种导光部件,形成在各个光学部件的一个倾斜表面上光学装置的数目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从而使光学部件的生产率得到了提高。
当各种不同类型的很多光学装置被形成在单个的倾斜表面上时,产生了何时形成一个光学装置、前面形成的另一个光学装置受到不利的影响的问题,因而不能获得所希望的性能,且故障发生的速率可能增大。然而,当象在此实施例中那样导光部件由多个光学部件构成时最多只有一个或两个光学装置需要被形成在几乎所有的倾斜表面上,且上述问题几乎不会发生。其结果,能够提供具有令人满意的产量的光学拾取器。
如上所述,由于来自具有不同振荡波长的多个光源的光被发射向其上形成有光学装置的多个光学部件,并被导向一个预定的光路,在传统上为各个光源提供的多个光学装置能够被组装到单个的单元中。因此,与其中光学装置得到分配的光学拾取器相比,在此实施例中的光学拾取器的尺寸能够得到显著的减小。
另外,由于不需要光学装置位置相对于光源的对准,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得到了改善。另外,由于光学装置安装的误差能够被减小至最小,能够获得较好的光学特性。
另外,由于由多个具有预定功能的部件构成的光接收装置和光学部件被设置在一个封装件中,用于光学拾取器的传统组装过程—它是在光源、光学装置、光接收装置和其他透镜的位置得到调节的同时进行的—能够得到简化,并成为只需要对透镜和封装件进行调节的过程—其中光源、光接收装置和光学部件的位置已经得到了调节。因此,光学拾取器的组装得到了大大的便利,且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且制造成本能够显著地得到降低。
由于光因为光学装置的安装误差而产生的损耗能够减小至最小,能够实现有效地利用光的光学拾取器。
另外,由于两个光源2和9发出的光被导向设置在封装件40中的光学部件49中的同一光路,与其中光路被形成在光头之外的单个一个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形成单个光路的部件,且所需部件的数目能够减小,且不需要用于对准光源的位置和该部件的位置的步骤。其结果,如此构成的光学拾取器提供了令人满意的生产率。而且,由于光学部件49输出的光只有单个光轴,与其中输出光有--光轴的情况相比,需要进行表面研磨以防止光量的减小的光输出表面的一部分能够得到减小,以防止光学部件49的光输出表面上的像差的发生。在此情况下,研磨过程能够得到简化,且因而制造所需的时间能够缩短。
另外,由于光源2和9发出的光中的至少一个被光学部件41、47、和49反射了多次,且反射光被导向一个预定的光路,光学部件41、47和49的尺寸能够得到减小,且在光被光学部件22输出之后的光路的长度能够缩短到比当光在没有被反射的情况下得到引导的情况短的程度。其结果,光学拾取器的尺寸和厚度能够得到减小。当光学部件的反射次数对于来自光源2的光和来自光源9的光不同时,可以借助优化的反射次数来提供各个光所需的光学特性。这对减小光学部件的尺寸是非常有效的。如下面所述的,如果从光源2至准直透镜16的距离不同于从光源9至准直透镜16的距离,则该反射计数得到改变以调节光源的位置,从而有助于封装件40的尺寸的减小。
如上在第三实施例中显示的,在其中来自光源2和9的光几乎平行发射的情况下,光学部件41、47和49中的反射部件的位置和反射计数得到优化,从而在从光源2至光学部件41、47和49的输出表面的距离以及从光源9至输出表面的距离上获得最理想的关系。因此,能够在不对光源2和9相对于基座部分40a的高度不发生大改变的情况下,获得光学拾取器的所希望的光学特性。其结果,封装件40的尺寸能够得到减小,从而有助于光学拾取器的尺寸的减小。
在此实施例中,来自光源2和9的光被离光源2和9最远的光学部件49导向几乎同一光路。由于借助这种结构,来自光源2和9的光在它们从封装件40出射之前沿着分离的光路行进,能够方便在在光学部件中获得作用在各个光上的光学装置的位置,且位于封装件40之外的光学装置的数目能够被减少至最少。以此方式,对这些部件在光学系统中的位置的对准的依赖可减小该最小,因而能够提供具有方便的组装过程的用户友好的光学拾取器。另外,由于能够增大光学部件中空间的利用效率,这有助于减小光学拾取器的厚度和尺寸。
由于该光学装置能够根据从光源发出的光的性质而形成,可以提供具有令人满意的光学特性的光学拾取器,它能够精确地对来自光源2的光和来自光源9的光进行预定的操作。
另外,如在此实施例中,由于来自光源2和9发出的光入射到同一光学部件的同一面上,因而不需要在光学部件41、47和49中分别地提供来自光源2的光的入射面和来自光源9的光的入射面。因此,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且诸如反射部件的能够共同使用的部件只需要被形成在整个入射面上以用于来自光源2和光源9的光。与其中共同使用的部件被分别形成在不同的入射面上的情况相比,制造过程的数目能够显著地减少且光学拾取器的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
封装件40输出的光的直径,对于来自光源2的光通量和来自光源9的光通量,是不同的,且入射到准直透镜16上的光的直径能够得到改变,从而使来自光源2的光的聚焦位置不同于来自光源9的光的聚焦位置。即,由于入射到聚光透镜上的光的直径根据光源而不同,通过利用单个的聚光透镜,可以为具有不同的记录面位置的记录介质进行光聚焦,且可以把信息记录到其上或从其读出。通过改变进入聚光透镜的光的发散(光束直径改变)角,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聚焦位置的较大的不同,可以通过利用入射孔径与一个发散(光束直径改变)角的组合改变光的直径而获得。
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和9发射的光入射到同一光学部件上。然而,这些光也可入射到同一封装件中的不同光学部件上。借助这种结构,由于用于从光源2发出的光的光学部件不同于用于从光源9发出的光的光学部件,在各个光学部件中只需要形成一个光学装置—它为各个光提供了预定的光学特性。因此,不需要在同一倾斜表面上形成不同类型的光学装置,且能够除去光学装置性能恶化的原因。另外,例如来自光源2的光入射到用于光源9的光的光学装置上并返回到用于来自光源2的光的光路并成为散射光的可能性被减小了。因此,提供了一种优异的光学拾取器—它几乎没有光学特性恶化。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和9对着第一光学部件41的表面41c。光源2和9发出的光入射到第一光学部件41的表面41c上,并被设置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光学部件41、47和49中的光学装置改变成具有预定光学特性的光通量,且这些光通量被导向记录介质。
借助这种结构,光源2和9的适当能够通过采用对着光源的第一光学部件41的表面41c作为基准表面而得到对准。即,由于能够通过利用表面41c作为基准而使多个光源得到定位,相对于形成在光学部件中的光学装置能够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从而防止光学特性的恶化—这种恶化是由于光源相对光学部件的光学装置的移动而发生的。由于只有一个表面被用作基准,光源2和9的相互位置调节得到了便利。
当象在光学部件41中那样在来自光源入射的位置处没有形成光学装置时,可以对作为入射面的表面41c进行非常精细的加工,以减小表面粗糙度从而使入射光不发生散射。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来自多个光源的光被出射到光学部件的同一表面上,要求这种精细加工的面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少。其结果,其中进行这种精细加工的制造过程能够简化,且光头的生产率能够得到改善。另外,由于与精细加工有关的制造成本能够得到减小,所以可提供成本低廉的光头。
因此,光源之间几乎没有位置偏离,且光源与光学装置之间没有位置偏离,并能够实现具有所希望光学特性的可靠的光学拾取器。
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与对着光源的第一光学部件41的表面41c之间的距离,等于光源9与表面41c之间的距离。由于光源2和9以这种位置关系设置,它们能够得到固定从而使它们邻接在例如同一平行板部件上,且光源2和9的高度的精度能够方便地获得。这防止了不精确的高度定位所以造成的光学特性恶化,从而能够获得具有所希望的记录或再现特性的光学拾取器。
另外,光源2和9被设置在光源安装部分42上以及第二实施例的光源安装部分34上。
虽然光源安装部分的表面必须非常精确地得到刻槽,在其中在同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光源的结构中,不需要刻槽。因此制造过程的数目能够减少,且生产率能够得到改善且制造成本能够减小。
现在描述如此构成的光学拾取器的操作。
当记录介质是高密度光盘18时,光源2发光以进行记录或再现。首先,光源2发出的光被形成在第一光学部件41的第一倾斜表面41a上的反射膜43反射,并入射到形成在第二倾斜表面41b上的偏振光分离膜45上。由于偏振光分离膜45反射光源2发出的线偏振光,并透射与该光垂直偏振的光,所以光源2发射的光得到反射。
从第一光学部件41输出的光透射过第二光学部件47并进入第三光学部件49。该光透射过形成在第三光学部件49的第二倾斜表面49b上的滤光器51,从第三光学部件49输出,并进入四分之一波片52。入射到四分之一波片52上的光被从线偏振光改变成椭圆偏振光,并随后从四分之一波片52输出。
在此之后,光源2发出的光透射过准直透镜16—如果设置了的话,并被改变成几乎平行的光,并进入聚光透镜17。如果没有准直透镜16,来自光源2的光直接进入聚光透镜17。该光随后会聚在高密度光盘18上。
随后,该光被高密度光盘18反射并返回到四分之一波片52。当光被高密度光盘18反射时,椭圆偏振的转动方向与当光进入高密度光盘18时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当光透射过四分之一波片52时,椭圆偏振的光被改变成线偏振光,该光基本上与光源2发射的偏振光垂直。换言之,光源2发射的S偏振光被改变成了进入第三光学部件49的P偏振光。
几乎所有输入到第三光学部件49的光都透射过第二倾斜表面49b上的滤光器51,被从第三光学部件49输出,透射过第二光学部件47,并进入第一光学部件41。
该光随后入射到设置在第一光学部件41的第二倾斜表面41b上的偏振光分离膜45上。由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当该光第一次出射时的偏振方向垂直,该光几乎全部地透射过偏振光分离膜45,并从第一光学部件41输出,并被输入到第四光学部件53。
输入到第四光学部件53的光进入形成在第四光学部件53的第一倾斜表面53a上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借助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入射光的几乎一半被透射且其余的一半光被反射。
透射过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4的光被设置在位于第四光学部件53之下的光接收装置58上的预定位置处的光接收部分所接收。在光接收部分上形成了具有预定形状的光通量,以产生与目的符合的信号。
当记录介质是低密度光盘19时,光源9发射光以进行记录或再现。首先,光源9发射的光被形成在第一光学部件41的第一倾斜表面41a上的反射膜44反射,并入射到形成在第二倾斜表面41b上的偏振光分离膜46上。由于偏振光分离膜46反射光源9发射的线偏振光,并透射与该光垂直的光,所以光源9发射的光被反射。
第一光学部件41输出的光进入了形成在第二光学部件47的端表面上的散射角变换装置48。散射角变换装置48改变光源9发出的光的发散角,且发散光被改变会聚光而从第二光学部件47输出,并进入第三光学部件49。
输入到第三光学部件49的光入射到形成在倾斜表面49a上的多光束形成装置50,并透射过偏振光分离膜50a。当光透射过分束器50b时,它被分成一个主光束和两个侧光束,且这些光束进入形成在第二倾斜表面49b上的滤光器51。由于滤光器51反射来自光源9的光,并透射前光源2的光,几乎所有从多光束形成装置50至滤光器51的光都被反射并由第三光学部件49所输出。
在此之后,来自光源9的光进入四分之一波片52。该光被从线偏振光变成椭圆偏振光,并被四分之一波片52输出。
光源9发射的光透射过准直透镜16—如果设置了准直透镜16,并被改变成几乎平行的光,并进入聚光透镜17。如果没有准直透镜16,来自光源9的光直接进入聚光透镜17。该光随后会聚在低密度光盘19上。
该光被低密度光盘19反射并返回到四分之一波片52。当光被低密度光盘19反射时,椭圆偏振光的转动方向与当它进入时的相反。因此,当该光透射过四分之一波片52时,椭圆偏振光被变成了线偏振光—它基本与光源9发射的偏振光相垂直。换言之,光源9发射的S偏振光变成了进入第三光学部件49的P偏振光,
几乎所有输入到第三光学部件49的光都被形成在第二倾斜表面49b上的滤光器51所反射,并入射到第一倾斜表面49a上的多光束形成装置50上。由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大体垂直向前的光的偏振方向,几乎所有入射光都被偏振光分离膜50a所反射而不进入分束器50b,并从第三光学部件49输出到第二光学部件47中的散射角变换装置48。b248W进入散射角变换装置48的发散光的发散角被改变,以获得一个光通量。该光通量透射过第二光学部件47并进入第一光学部件41。
在此之后,该光入射到淀积在第一光学部件41的第二倾斜表面41b上的偏振光分离膜46。由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几乎垂直当它被发射时的偏振方向,几乎所有的光都透射过偏振光分离膜46,并被第一光学部件41输出到第四光学部件53。
输入到第四光学部件53的光进入形成在第四光学部件53的第一倾斜表面53a上的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借助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几乎一半入射光得到透射,且其余的一半光被反射。
透射过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的光被光接收部分所接收,该光接收部分被设置在位于第四光学部件53之下的光接收装置59上的预定位置。在光接收部分上形成了具有预定形状的光通量,从而产生与目的一致的信号。
光学路径分割装置55反射的光被设置在第四光学部件53的第二倾斜表面上的反射膜57所反射在光接收装置59的预定光接收部分上形成具有预定形状的光通量,以产生与目的一致的信号。
在第三实施例以及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影响从各个光源发射的光的波前像差趋向于有大的改变,光源2和9的发光点2a与9a与准直透镜16之间的距离得到优化。由于该想法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对其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和9被设置在距光源安装部分42的底表面几乎位于同一高度的光源安装部分42的侧表面42a上。即,连接光源2的发光点2a与光源9的发光点9a的直线基本垂直于记录介质的表面。
借助这种设置,能够被用作光透射平面的有:第一平面,它包括当光源2发射的光通过第一和第四光学部件41和53时形成的光轴;第二平面,它包括当光源9发出的光通过第一和第四光学部件41和53时形成的光轴;以及,第三平面,它包括当光源9发出的光通过第三光学部件49时形成的光轴。换言之,这里不是要么记录介质的表面垂直要么与其平行的表面,而是垂直表面和平行表面都能够被用作透射平面。
当第一和第二平面被置于几乎平行的状态时,可以防止发生原来与构成第一平面的光轴有关的光的一部分被输入到有与构成第二平面的光轴有关的光应该入射到的光学器件上并成为散射光;并可防止相反的情况,即原来与构成第二平面的光轴有关的光的一部分被输入到了构成第一平面的光轴有关的光所应该入射到的光学器件上被成为散射光。其结果,对于上述设置的光学拾取器能够获得所希望的光学特性,且能够提供高性能的光学拾取器。
由于形成了上述的三维透射平面,光学部件的空间利用效率能够改善;且各个光学部件的尺寸和包含这些光学部件的光学拾取器的尺寸能够被减小。
另外,为了以三维方式利用空间,如果向着与记录介质平行的表面延伸的空间的使用频率高于向不平行于记录介质的表面延伸的空间的使用频率,各个光学部件的厚度能够得到减小,因而能够提供更薄的光学拾取器。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优化的光学拾取器,特别是对安装在信息端子中的光盘驱动器,诸如袖珍计算机。
在此实施例中,光源2和9垂直于记录介质地设置。由于光源不是平行于记录介质表面即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表面垂直的高度的方向设置,能够实现上述的目的。
Claims (37)
1.用于把信息记录到光学记录介质上和/或从光学记录介质读取信息的光学拾取装置,包括:
一个第一光束源,用于向记录介质的表面发射第一光束,以及
第二光束源,用于向该表面发射第二光束,
其中该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光束波导,用于接收第一和第二光束之一从而使光束波导以这样的方式引导第一和第二光束之一—即使得第一和第二光束之一沿着向光学记录介质的表面延伸的基本上共同的单个光束轴行进。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的直径和第二光束的直径在受到光束波导的光学引导之后彼此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在被发射和沿着基本上共同的单个光束轴行进之间的反射次数不同于第二光束在被发射与沿着基本上共同的单个光束轴行进之间的反射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波长彼此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的一部分被加到光学记录介质上以从其上反射,且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所有该部分第一光束的光束检测器。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将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之一聚焦到光学记录介质上的物镜,其中第一光束当进入该物镜时的直径和第二光束进入该物镜时的直径彼此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光束波导包括一个平面,来自第一和第二光束源的第一和第二光束在该平面上行进。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与沿着第一光束的光轴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第二光束与沿着第二光束的光轴的平面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沿着一个第一方向向着光束波导行进,第一光束源与第二光束源中的至少一个发射沿着一个第二方向行进的补充光束,光学拾取装置具有接收补充光束的光束波导以外的部分,且该补充光束被防止在该部分上被反射向光束波导。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该部分被防止与第一和第二方向至少之一垂直地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该部分包括一个光束吸收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源具有各自的电极表面—通过这些表面电力分别被提供到第一和第二光束源,且该电极表面在一个想象的平面上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其上安装有第一和第二光束源的一个光束源基座。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沿着垂直于光学记录介质的方向,第一光束源与光学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不同于第二光束源与光学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在达到光束波导之前基本沿着直线行进。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在被发射和达到光束波导之间至少部分地与光学记录介质的表面基本平行地行进。
17.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在被发射与到达光束波导之间至少部分地与光学记录介质的表面基本垂直地行进。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在被发射与到达光束波导之间至少部分地彼此基本平行地行进。
19.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在被发射与到达光束波导之间至少部分地彼此基本垂直地行进。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当被发射时基本垂直光学记录介质的表面行进。
21.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当被发射时基本平行于光学记录介质的表面行进。
2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当被发射时基本彼此平行地行进。
2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当被发射时基本彼此垂直地行进。
24.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源的尺寸不同于第二光束源的尺寸。
25.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其中第一光束的功率大于第二光束的功率,且第一光束源的尺寸大于第二光束源的尺寸。
26.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其上装有第一和第二光束源的一个光束源基座,且第一光束源与光束源基座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同于第二光束源与光束源基座之间的接触面积。
27.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的功率大于第二光束的功率,且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其上装有第一和第二光束源的光束源基座,且第一光束源与光束源基座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光束源与光束源基座之间的接触面积。
28.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第一光束的功率大于第二光束的功率,第一光束源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光束源的表面积。
29.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其上装有第一光束源的第一光束源基座,以及其上装有第二光束源的第二光束源基座,第一光束源基座的导热率不同于第二光束源基座的导热率。
30.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其上装有第一光束源的第一光束源基座、其上装有第二光束源的第二光束源基座、以及其上装有第一和第二光束源基座的一个支架,且第一光束源基座与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同于第二光束源基座与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
31.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光学拾取装进一步包括多个其上包含相应的倾斜表面的光学块,和设置在这些倾斜表面上以将第一和第二光束导向基本上共同的单个光束轴的光学元件。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倾斜表面基本彼此平行地延伸。
33.根据权利要求3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倾斜表面被防止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延伸。
34.根据权利要求31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各个倾斜表面与第一和第二光束之每一个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
35.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
接收由光学记录介质反射的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束检测器,
第二光束检测器,用于接收被光学记录介质反射的第二光束,以及
一个容器,其中安装有第一和第二光束源和第一和第二光束检测器。
36.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的光束直径限制器和用于接收被光学记录介质反射之后的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从而从被反射之后的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光束读取信息的光束检测器,其中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的一部分被光束直径限制器所透射以减小第一和第二光束的该至少一个在被该表面反射之前的直径,且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在被该表面反射之后被防止被光束直径限制器减小。
37.用于把信息记录到光学记录介质上和/或从光学记录介质读取信息的光学拾取装置,包括:
一个第一光束源,用于向记录介质的表面发射第一光束,以及
第二光束源,用于向该表面发射第二光束,
其中该光学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用于接收向着光学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至少一个的一部分的光束检测器,且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该至少一个的功率根据第一和第二光束中的该至少一个的该部分的强度而得到调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60391/96 | 1996-10-01 | ||
JP8260391A JPH10106016A (ja) | 1996-10-01 | 1996-10-01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260391/1996 | 1996-10-01 | ||
JP8280481A JPH10124912A (ja) | 1996-10-23 | 1996-10-23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280481/1996 | 1996-10-23 | ||
JP280481/96 | 1996-10-23 | ||
JP012169/1997 | 1997-01-27 | ||
JP9012169A JPH10208283A (ja) | 1997-01-27 | 1997-01-27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012169/97 | 1997-01-27 | ||
JP9031621A JPH10228666A (ja) | 1997-02-17 | 1997-02-17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031621/97 | 1997-02-17 | ||
JP031621/1997 | 1997-02-17 | ||
JP037584/97 | 1997-02-21 | ||
JP9037584A JPH10241185A (ja) | 1997-02-21 | 1997-02-21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037584/1997 | 1997-02-21 | ||
JP051330/97 | 1997-03-06 | ||
JP051330/1997 | 1997-03-06 | ||
JP9051330A JPH10247336A (ja) | 1997-03-06 | 1997-03-06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9082592A JPH10275359A (ja) | 1997-04-01 | 1997-04-01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082592/97 | 1997-04-01 | ||
JP082592/1997 | 1997-04-01 | ||
JP083623/97 | 1997-04-02 | ||
JP083623/1997 | 1997-04-02 | ||
JP08362397A JP3864486B2 (ja) | 1997-04-02 | 1997-04-02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086379/97 | 1997-04-04 | ||
JP8637997 | 1997-04-04 | ||
JP086377/1997 | 1997-04-04 | ||
JP086379/1997 | 1997-04-04 | ||
JP086377/97 | 1997-04-04 | ||
JP8637797 | 1997-04-04 | ||
JP16695597 | 1997-06-24 | ||
JP166955/97 | 1997-06-24 | ||
JP166955/1997 | 1997-06-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367A true CN1178367A (zh) | 1998-04-08 |
CN1100315C CN1100315C (zh) | 2003-01-29 |
Family
ID=2758181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193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0315C (zh) | 1996-10-01 | 1997-09-30 | 光学拾取装置 |
CN971193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2983C (zh) | 1996-10-01 | 1997-09-30 | 光学拾取装置 |
CNA021073864A Pending CN1474388A (zh) | 1996-10-01 | 1997-09-30 | 光学拾取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193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2983C (zh) | 1996-10-01 | 1997-09-30 | 光学拾取装置 |
CNA021073864A Pending CN1474388A (zh) | 1996-10-01 | 1997-09-30 | 光学拾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6256283B1 (zh) |
KR (1) | KR100306984B1 (zh) |
CN (3) | CN1100315C (zh) |
DE (2) | DE19743521C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50474C (zh) * | 2004-05-10 | 2007-11-21 | 索尼株式会社 | 光拾取器 |
CN100363996C (zh) * | 2003-07-08 | 2008-01-23 | 汤姆森特许公司 | 具有用于组合光束的微光元件的光扫描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38994B1 (en) * | 1996-05-27 | 2006-05-02 | Sony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device with a plurality of laser couplers |
US6496465B1 (en) * | 1998-06-09 | 2002-12-17 | Barry G. Broome | Monolithic CD/DVD read/write head |
JP3638210B2 (ja) * | 1998-06-15 | 2005-04-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ホログラムレーザ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AU1078800A (en) * | 1998-11-06 | 2000-05-29 | Hitachi Maxell, Ltd. | Optical disk, disk substrate, and drive |
JP3635523B2 (ja) * | 1999-02-03 | 2005-04-06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光導波路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2001010107A (ja) * | 1999-06-25 | 2001-01-16 | Asahi Optical Co Ltd | マルチビーム光源走査装置 |
TW476951B (en) * | 1999-10-01 | 2002-02-21 | Alps Electric Co Ltd | Optic component and composite optic unit containing the same and optic pick-up device containing said unit |
JP4074419B2 (ja) * | 2000-03-14 | 2008-04-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のワイヤボンディング方法 |
WO2001074529A2 (en) * | 2000-03-30 | 2001-10-11 | Electro Scientific Industries, Inc. | Las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ngle pass micromachining of multilayer workpieces |
US7050380B2 (en) * | 2000-04-18 | 2006-05-23 | Ricoh Company, Ltd. |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unit, and optical disk drive unit |
JP3662519B2 (ja) * | 2000-07-13 | 2005-06-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TW554179B (en) * | 2000-08-18 | 2003-09-21 | Shell Int Research | Optical device |
US20030214898A1 (en) * | 2002-04-15 | 2003-11-20 | Tetsuya Ogata |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rive using the same |
CN1324585C (zh) * | 2002-06-03 | 2007-07-04 | 索尼株式会社 | 双波长光学元件 |
KR100529313B1 (ko) * | 2003-04-30 | 2005-1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모듈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픽업 |
TWI346952B (en) * | 2003-07-07 | 2011-08-11 | Panasonic Corp | Objective len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device |
US7175087B2 (en) * | 2003-07-25 | 2007-02-13 |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 Method of analyzing astigmatic difference and method of correcting the spot diameters for an optical device and spot analysis system |
WO2005055216A1 (ja) * | 2003-12-04 | 2005-06-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光学情報再生装置 |
JP4944026B2 (ja) * | 2005-04-14 | 2012-05-3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ヘッド装置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
EP1886309B1 (en) * | 2005-05-30 | 2009-01-21 | Thomson Licensing | Compact pickup for micro optical drive |
JP4696794B2 (ja) * | 2005-09-06 | 2011-06-08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 |
JP4821372B2 (ja) * | 2006-03-03 | 2011-11-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CN101405800B (zh) * | 2006-03-20 | 2011-04-1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光学头及光盘装置 |
JP2008041191A (ja) * | 2006-08-08 | 2008-02-21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出力の補正装置 |
JP2015065634A (ja) * | 2013-08-28 | 2015-04-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照射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538494B2 (en) | 2013-11-26 | 2017-01-03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Time distance of arrival based mobile device location detection with disturbance scrutiny |
JP6500474B2 (ja) * | 2015-02-09 | 2019-04-17 |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 光学分析装置 |
US10371625B1 (en) * | 2015-06-23 | 2019-08-06 |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 Identification of a reflective surface as being associated with a threat optic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483664B1 (fr) * | 1980-05-28 | 1985-06-28 | Thomson Csf | Dispositif optique d'enregistrement-lecture sur un support d'informations et systeme de memoire optiqu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
FR2642530A1 (fr) | 1989-01-30 | 1990-08-03 | Seiko Epson Corp | Mecanisme de focalisation et tete optique |
EP0452793B1 (en) * | 1990-04-12 | 1998-01-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head having a hologram associated with the objective lens |
DE69124822T2 (de) * | 1990-04-27 | 1997-10-09 |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 Lichtemittierende Halbleitervorrichtung mit Fresnel-Linse |
US5191204A (en) | 1991-10-28 | 1993-03-0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ulti-beam optical system and method with power detection of overlapping beams |
US5295125A (en) * | 1992-02-03 | 1994-03-15 | Hitachi, Ltd. | Optical head device for recording/reproduction for recording medium using plural light spots |
US5499262A (en) * | 1992-03-18 | 1996-03-12 | Rohm Co., Ltd. | Semiconductor laser light source unit |
US5615200A (en) * | 1992-09-10 | 1997-03-2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Light beam shaping device to change an anisotropic beam to an isotropic beam for reducing the size of an optical head |
JPH06131688A (ja) * | 1992-10-20 | 1994-05-13 | Hitachi Ltd | 2レーザ光ヘッド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
US5513121A (en) * | 1993-01-11 | 1996-04-30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head |
US5483511A (en) * | 1993-02-17 | 1996-01-09 | Vixel Corporation | Multiple beam optical memory system with solid-state lasers |
US5360761A (en) * | 1993-05-07 | 1994-11-01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of fabricating closely spaced dual diode lasers |
JPH07140381A (ja) * | 1993-11-18 | 1995-06-02 | Sony Corp | コマ収差補正方法 |
KR0171078B1 (ko) * | 1994-05-13 | 1999-04-15 | 배순훈 | 서로 다른 파장의 레이저 비임을 동시에 각각 발생하여 한쪽면에 복수개의 기록층을 가지는 광디스크를 기록/재생하는 광 픽업 시스템 |
KR0123094B1 (en) | 1994-05-13 | 1997-11-12 | Daewoo Electronics Co Ltd | Optical pick-up system |
JPH087321A (ja) | 1994-06-21 | 1996-01-12 | Sony Corp | 受発光素子 |
JP3240846B2 (ja) | 1994-08-12 | 2001-12-2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光ヘッド |
KR100213282B1 (ko) * | 1994-12-27 | 1999-08-02 | 전주범 | 다층 디스크용 광 픽업 |
WO1996030903A2 (en) * | 1995-03-29 | 1996-10-03 |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Optical unit comprising a radiation source, a detector and a grating, and scann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optical unit |
US5783818A (en) * | 1995-05-08 | 1998-07-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Integrated type optical pickup having packaging with gas-tight seal |
JP3882210B2 (ja) * | 1995-09-13 | 2007-02-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 |
US5864523A (en) * | 1995-11-10 | 1999-01-2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bjective lens driving apparatus |
US5663944A (en) * | 1995-12-29 | 1997-09-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Vertical cavity laser light beam monitored by reflection of a half mirror, with application in optical pick-up |
JP3062099B2 (ja) * | 1996-02-06 | 2000-07-1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光ヘッド装置 |
JPH1064097A (ja) * | 1996-08-21 | 1998-03-06 | Minebea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1997
- 1997-09-26 US US08/939,088 patent/US6256283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9-26 US US08/938,559 patent/US626631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9-30 CN CN97119398A patent/CN110031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9-30 CN CN97119397A patent/CN112298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9-30 CN CNA021073864A patent/CN1474388A/zh active Pending
- 1997-10-01 DE DE19743521A patent/DE19743521C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10-01 DE DE19743516A patent/DE19743516C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10-01 KR KR1019970050812A patent/KR10030698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3996C (zh) * | 2003-07-08 | 2008-01-23 | 汤姆森特许公司 | 具有用于组合光束的微光元件的光扫描器 |
CN100350474C (zh) * | 2004-05-10 | 2007-11-21 | 索尼株式会社 | 光拾取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9743521A1 (de) | 1998-04-02 |
US6266314B1 (en) | 2001-07-24 |
DE19743521C2 (de) | 2001-09-06 |
DE19743516A1 (de) | 1998-04-09 |
US6256283B1 (en) | 2001-07-03 |
CN1179596A (zh) | 1998-04-22 |
DE19743516C2 (de) | 1999-09-02 |
CN1100315C (zh) | 2003-01-29 |
CN1122983C (zh) | 2003-10-01 |
KR100306984B1 (ko) | 2001-11-30 |
CN1474388A (zh) | 2004-02-11 |
KR19980032477A (ko) | 1998-07-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315C (zh) | 光学拾取装置 | |
CN1290101C (zh) | 光学摄像管、光盘、及其信息处理装置 | |
CN1134675C (zh) | 物镜和光学拾取器 | |
CN1280791C (zh) | 光学记录介质读出设备 | |
CN1182523C (zh) | 光盘用光学系统、光盘用光学头装置和光驱动装置 | |
CN1171210C (zh) | 对不同厚度的光盘进行记录和/或重放的激光头装置 | |
CN1838494A (zh) | 半导体激光装置和光学拾取装置 | |
CN1170284A (zh) | 含光接收器件的光学模块 | |
CN1922668A (zh) | 生成补偿像差的光拾取器、方法及使用其的光信息处理装置 | |
CN1271616C (zh) | 光拾取装置和半导体激光器装置 | |
CN1261938C (zh) | 光学头 | |
CN1841869A (zh) | 半导体激光装置、半导体激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和光拾取装置 | |
CN1160267A (zh) | 光度头 | |
CN1284159C (zh) | 光学头装置及光学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 |
CN1320539C (zh) | 光学读取头 | |
CN1357885A (zh) | 光读取装置和物镜 | |
CN1229792C (zh) | 光学拾波装置 | |
CN1802700A (zh) | 物镜、光学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 |
CN1576889A (zh) | 光学透镜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
CN1255664C (zh) | 倾斜检测设备 | |
CN1277258C (zh) | 光学拾取装置 | |
CN1615513A (zh) | 光学头装置及光盘装置以及光学装置及复合光学元件 | |
CN1147845C (zh) | 光学拾取装置、记录/再现装置以及聚光系统和耦合透镜 | |
CN1615512A (zh) | 光学头装置及光盘装置以及光学装置及复合光学元件 | |
CN1573977A (zh) | 光头以及采用该光头的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129 Termination date: 2012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