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221C -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221C
CN1178221C CNB021440301A CN02144030A CN1178221C CN 1178221 C CN1178221 C CN 1178221C CN B021440301 A CNB021440301 A CN B021440301A CN 02144030 A CN02144030 A CN 02144030A CN 1178221 C CN1178221 C CN 117822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retainer
record
playback unit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440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04054A (zh
Inventor
�д���ʵ
中村忠实
栗田和仁
信田勇治
山崎惠美子
楠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74609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2556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74613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997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74607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2566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69863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492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04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4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2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22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3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5Closing mechanism, e.g. door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保持器;一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以及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装入位置与一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运动机构具有一驱动件;其中,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Description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98115657.6、申请日为1998年6月30日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尤其涉及具有用来固定记录媒体的保持器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有一光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在能完成记录或重放或者记录和重放功能的记录媒体上实现记录和/或重放。譬如,该记录媒体是磁光盘之类的光盘。这种类型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具有一个保持器,这个保持器用于固定被插入的光盘或容纳有光盘的光盘盒。
在这个装置中设置保持器,用以通过运动机构的移动使它与装有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的机构底盘接触或脱离。当运动机构将保持器移到与机构底盘接触的位置时,可将由保持器固定的光盘或光盘盒装到机构底盘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当运动机构使保持器移动到与机构底盘脱离的位置上时,可以从保持器中取出已完成记录或重放的光盘或光盘盒。
附带提及,在装入状态或未装入装状态下,都需要将光盘或光盘盒稳固地定位并保持在装置内,装入状态是指由保持器固定的光盘或光盘盒安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时所处的状态,而未装入状态是指光盘上的记录或重放完成后,将保持器沿着离开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的方向移动且已脱离机构底盘时所处的状态。
这是由于下列原因所要求的。例如,如果由于外界引入的振动之类引起保持器向上运动,使得在光盘或光盘盒处于装入状态时保持器不能与机构底盘接触,就会使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光盘或光盘盒的安装变得不稳,还可能发生诸如不能退出光盘或光盘盒之类的工作故障,或在记录或重放时发生麻烦。在未装入状态下,如果从保持器中取出光盘或光盘盒时,保持器向下运动太接近机构底盘,即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光盘或光盘盒可能与设置在机构底盘上的部件,如突出于机构底盘上表面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的转动工作台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光盘或光盘盒与转动工作台可能会互相碰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将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安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安装好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以及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出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运动机构具有一驱动件,用于在记录媒体装入到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时朝记录和/或重放单元方向驱动保持器,在记录媒体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开时朝离开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方向驱动保持器;其中,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将一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一可移动地连接有保持器的第一底盘;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装入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该记录和/重放单元设置在第一底盘上;以及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开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运动机构具有一滑动件,它仅设置在保持器的一个侧表面上,其中,保持器可通过该滑动相对于第一底盘的移动而在装入位置和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第二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第二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将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安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安装好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以及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出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将一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一可移动地连接有保持器的第一底盘;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装入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该记录和/重放单元设置在第一底盘上;以及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开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保持器可通过该滑动相对于第一底盘的移动而在装入位置和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第二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第二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光盘盒插入/取出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本发明光盘重放装置一实施例外观的总体立体图;
图2是光盘盒插入/取出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时光盘重放装置外观的总体立体图;
图3是光盘重放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4是示出机构底盘与主机架处于相互结合状态时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阻尼器及其支撑孔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机构底盘的平面图;
图7是机构底盘的仰视图;
图8是辅助导轨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示出形成L型弯曲部分时具体的放大侧视图,它和图10、11一起示出一种形成辅助导轨的方法;
图10是示出形成弯曲件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示出通过压制加工在部分L型弯曲部分上形成辅助导轨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形成L型弯曲部分时的具体的放大侧视图,它和图13、14一起示出形成辅助导轨第一改进形式的方法;
图13是示出形成折叠件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14是示出通过进一步弯曲折叠件形成辅助导轨,使它与L型弯曲部分接触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可用于本发明光盘记录装置中的辅助导轨第二种改进形式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形成弯曲件时的具体的放大侧视图,它和图17-19一起示出形成图15中辅助导轨的方法;
图17是示出通过加工弯曲件形成弯曲部分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18是示出形成基体部分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已拨出模具、完成辅助导轨时的放大侧视图;
图20是示出机构底盘如何支撑进给螺杆的放大仰视图;
图21是示出形成狭缝时的具体的放大立体图,它和图22和23一起示出形成轴承部分的方法;
图22是示出形成U形部分时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形成接受部分和完成轴承部分时的放大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形成狭缝时的放大立体图,它和图25、26一起示出形成另一种轴承部分的方法;
图25是示出形成U形部分时的放大立体图;
图26是示出形成接受部分和完成轴承部分时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示出媒体保持器位于装入位置时的、具体的左侧视图,它和图28一起示出媒体保持器运动机构;
图28是示出媒体保持器位于等候位置或未装入位置时的左侧视图;
图29是示出扭力弹簧沿着机构底盘与媒体保持器相互分开的方向作用时的、具体的右侧视图,它和图30一起示出扭力弹簧的动作;
图30是示出扭力弹簧沿着机构底盘与媒体保持器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时的右侧视图;
图31是示出媒体保持器位于等候位置或未装入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32是示出媒体保持器位于装入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33是示出推出杆转动前具体的放大平面图,它和图34-36一起示出推出杆的操作;
图34是示出已转动推出杆,使制动器边缘的右端部位于与止动片左端部对应的位置时的放大平面图;
图35是示出滑动件已向前运动,且其套环压住推出杆受压片后半部分放大的平面图;
图36是示出推出杆被进一步转动时的放大平面图;
图37是示出光盘盒插入媒体保持器时的剖视图,它和图38。39一起示出相对于机构底盘确定光盘盒位置的操作;
图38是示出光盘盒已完全插入媒体保持器内,并且导轴即将插入定位孔时的剖视图;
图39是示出光盘盒相对于机构底盘定位时的剖视图;
图40是示出机构底盘主板部分工作前的放大剖视图,它和图41-44一起示出形成导轴的例子;
图41是示出图40后的状态,即已进行了另一拉制操作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42是示出图41后的状态,即已进行了另一拉制操作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43是示出图42后的状态,即已进行了又一拉制操作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44是示出图43后的状态,即子进行了另一拉制操作,并完成导轴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45是盖体的放大仰视图;
图46是示出盖体被锁住时的具体的放大局部侧剖视图,它和图47-50一起示出盖体开/关机构;
图47是示出锁合滑动件向后运动解除盖体锁定、且光盘盒已上升到与盖体受压边缘接触位置时的放大局部侧剖视图;
图48是示出锁合滑动件进一步向后运动、且光盘盒进一步上升到盖体受压边缘、从而转动盖体时的放大局部侧剖视图;
图49是示出锁合滑动件进一步向后运动、从而盖体受压表面被锁紧件推压且盖体进一步转动时的放大局部侧剖视图;
图50是示出锁合滑动件进一步向后运动、从而完全打开盖体时的放大局部侧剖视图;
图51是示出盖体锁定在锁合滑动件上时的具体的侧视图,它和图52-56一起示出当退出光盘盒时各滑动件如何操作;
图52是示出在退出钮上的操作引起锁合滑动件和滑动件开始向后运动时的侧视图;
图53是示出锁合滑动件和滑动件进一步向后运动、且盖体轻微转动时的侧视图;
图54是示出锁合滑动件和滑动件运动到后方运动端部、且盖体完全打开以便光盘盒从装置中突出时的侧视图;
图55是示出在取消退出钮上的操作、且锁合滑动件和中继滑动件向前运动时的侧视图;
图56是示出取出光盘盒且关闭盖体时的侧视图;
图57是示出插入光盘盒并且盖体打开时的具体的侧视图,它和图58、59一起示出当光盘盒插入时各滑动件如何操作;
图58是示出插入光盘盒并且锁合滑动件向前运动使锁合滑动件前边缘与主机架的临时制动件接触时的侧视图;
图59是示出盖体转向关闭位置并且锁合滑动件的锁紧件被盖体推压表面推压时的侧视图;
图60是示出电池固定到主机架上的具体的放大水平剖视图,它和图61-67一起示出一电池盒;
图61是示出罩盖部分,支点板和部分箱壳主体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62是示出罩盖部分打开时的放大后视图;
图63是示出罩盖主体相对于铰链体移到尖端部分侧时具体的放大剖视图,它和图64一起示出在关闭位置锁紧罩部分的操作;
图64是示出罩盖主体相对于铰链体滑动、且罩盖部分在关闭位置被锁紧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65是示出接头组件和部分箱壳主体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66是示出容纳一薄型矩形-棱柱形辅助电池时的纵剖视图;
图67是示出容纳AA型电池时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光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作为光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的一个例子,下面将对使用容纳有直径约为64毫米光盘的光盘盒的光盘重放装置作一说明。在这个装置中所使用的光盘盒容纳有用于重放的光盘(如所谓压缩光盘)或记录的光盘(如磁光盘)。
首先,将说明光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1的外形。
装置1的外壳2具有两个壳体,即如图3中所示的上壳体3和下壳体4,并且通过把壳体3和4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开口的前端部外壳主体5。如图1所示,在外壳主体5的前端部设置前壳体6,从而形成外壳2,其前表面上部的三分之一部分和上表面的前端部分都是打开的。
可转动地设置能打开和关闭开口7的盖体8,在外壳2的前端部分内形成开口7,并用作光盘盒插入/取出口。盖体8可在如图1所示的开口7关闭位置和图2所示的开口7打开位置间转动。如下述说明所示,可有弹性地将盖体8推向开口7的关闭位置。
前壳体6的上部前表面9,即开口7的底部开口边缘,是朝着前侧向下倾斜的表面,并且盖体8的底部表面10是朝着前侧向上倾斜的表面。结果当盖体8位于开口7的关闭位置时,形成大体呈V形的前侧开口插入凹口11。
按下列方法安装上述容纳光盘的光盘盒12。
使光盘盒12的插入侧尖端与凹口11对接,并插入其中,然后将光盘盒12推入装置1。结果,光盘盒12的推力推动盖体8的斜面,从而向盖体8作用使之转向开口位置的旋转力。结果如图2所示,转动盖体8,打开开口7,把光盘盒插入装置1内。当光盘盒几乎完全插入装置1内后,它会被自动引入,盖体8转到开口7的关闭位置,并且光盘盒12将安装在装置1内的预定安装位置上。
在外壳2内设置主机架100,主机架通过阻尼件(将在下面说明)支撑机构底盘200,使它相对外壳2运动。
如图4所示,通过弯曲金属材料片制成主机架100,它整体地包含顶板部分110、从顶板部分110右边缘上向下安装的右侧板部分120以及从顶板部分110左边缘向下安装的左侧板部分130。大体上,主机架100每个右侧板部分120和左侧板部分130前端部的上半部分以及顶板部分110的前端部分都是切割而成(cut out)的,并且前板部分140桥接右侧板部分120和左侧板部分130的前端。通过这种方式,在主机架100的前端部分形成向着顶部和前侧开口的开口部分111。在顶板部分110右边缘的后端部分形成切口112,并且右侧板部分120延伸至切口112的前边缘。在右端部分,从顶板部分110的后边缘上大体垂直地向下安装固定件113。
从顶板110上靠近后端,在距顶板部分110中心稍稍偏右的位置上基本垂直地向下安装支撑件114。如图5所示在支撑件114内形成支撑孔114a。
把两根向后突出的支撑轴141分别固定在前板部分140上靠近左右端的位置处。如图5所示,把由丁基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两阻尼件142安装到各支撑轴141上,以便覆盖它们的尖端部分。如图5所示,每个阻尼件142整体地包括外形象长窄锥体、用作被支撑部分的主体部分142a,以及从主体部分142a的底部外圆周表面延伸出来的、作为弹性接触部分的凸缘部分142b。阻尼件142具有在底部开口的孔142c。阻尼部件142覆盖相应的支撑轴141以形成支撑轴141轻压配到孔142c中。
机构底盘200也是通过弯曲金属材料片制成的。弯曲凸缘211在几个位置处,从主板部分210的四个边缘向下弯曲弯曲凸缘211。如图5所示,与在主机架100内所使用的方法相同,在靠近左右边缘的位置处,分别在两前弯曲凸缘211内形成两圆形支撑孔212。在距中心稍稍偏右的位置处,支撑轴213从后弯曲凸缘211向后突出。
把与阻尼器142类似的阻尼件214安装到支撑轴213上,以便覆盖它的尖端部分。阻尼件214由丁基合成橡胶等材料制成,并且整体地包括外形象长窄锥体、用作被支撑部分的主体部分214a,以及从主体部分214a的底部外圆周表面延伸出来的、作为弹性接触部分的凸缘部分214b。阻尼件214具有在底部开口的孔214c。阻尼件214覆盖支撑轴213以形成支撑轴213可轻压配到孔214c中。
把设置在主机架100上的阻尼器部分142的主要部分142a装入机构底盘200的支撑孔212内,一直到将凸缘部分142b分别插入弯曲凸缘211内。另外,再把设置在机构底盘200上的阻尼件214的主体部分214a装入机构底盘100的支撑孔114a内,一直到凸缘部分214b插入支撑件114内,以这种方式,主机架100通过三个阻尼件142和214可运动地支撑机构底盘200。即由阻尼件142和214的主体部分142a和214a阻尼垂直于支撑轴141和213方向的振动,而由凸缘部分142b和214b阻尼沿支撑轴141和213纵向的振动,从而外部作用于装置1上的任何方向的振动都很难传递到机构底盘200。
如图6和7所示,在机构底盘200主板部分210的中心位置上设置主轴电动机220。即把用于装入内有光盘的光盘盒12的转动工作台222固定到主轴电动机220的转动轴221上。
光头230由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支撑在中心偏左位置上,使它能够左右方向地移动,即沿着安装在转动工作台222上的光盘盒12内光盘径向运动。
在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内,主轴电动机220的左侧形成大的矩形开口215,以便从中心位置延伸到靠近左侧边缘的位置。光头230布置在开口215内,以便能沿着图6中箭头L或R指示的方向运动。
在运动基座231上设置光头230,基座依次由导轴232和辅助导轨233支撑,使它能沿着图6中箭头L或R所示的方向(即平行于光盘半径方向)运动。
导轴232沿着开口215的后边缘延伸。并且导轴232插入将被引导的、形成于运动基座231后端的部分234,从而运动基座231的后端部分可滑动地支撑于导轴232上。
如图8所示,在开口215的前边缘形成辅助导轨233,以便与机构底盘200结合。辅助导轨233的形成方式使得具有曲柄形截面形状的顶部与形成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基座部分)内、作为工作主体(subject)的开口215的前边缘连续(即与之结合成一体),并形成曲柄状部分后端部分的上下端面,使它们具有圆弧-即凸的截面形状。
下面将参考图9至11详细说明形成辅助导轨233的方法。
首先,如图9所示,通过压制处理冲压开口215时,形成一弯曲成L形并作为基体(proximal)部分的部分233a。然后如图10所示,通过向下弯曲部分233a的尖端部分,形成弯曲件(弯曲部分)233b。最后如图11所示,弯曲部分233b的上下表面233c和233d都同时被加工成圆弧表面,即凸的表面。此时为了使圆弧表面233c位于这部分的上表面之上相邻于部分233a的圆弧表面233c的位置处,通过压制加工,将从靠近基体部分延伸到与弯曲件233b接触位置的部分233a的平面部件的部分233e向下压。结果,如图11所示,部分233e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凹口。以这种方式形成辅助导轨233。可在通过压制加工形成机构底盘200的程序中完成上述加工。被弯成L形的部分233a在形成弯曲件233b的端部区域外,并具有作为加强肋的加强凹部和突起233f(见图8)。在形成L形弯曲部分233a的同时形成加强凹部和突起233f。
另一种方式,如图12-14所示,也可形成与上述辅助导轨233形状不同的辅助导轨240来与机械底座200结合成一体。
首先,如图12所示,当通过压制加工冲压开口215时,形成弯曲成L形并作为基体部分的部分241。然后如图13所示,通过弯曲加工向下折叠部分241的尖端部分,形成折叠件242。再如图14所示,通过压制加工形成辅助导轨240,使折叠件242和部分241相互紧密接触。也可在压制加工形成机械底座200的程序中形成这种类型的辅助导轨240,因此可以同时减少部件数量和装配步骤。
此外,如图15-19所示,还可以形成与上述辅助导轨233形状不同的辅助导轨245来与机械底座200结合成一体。
通过加工从机构底盘200主板部分210的前边缘向下弯曲的弯曲凸缘211,形成辅助导轨245。
如图15所示,辅助导轨245具有通过向内90°弯折弯曲凸缘211的尖端部分与主板部分210相对的基体部分246,以及与基体部分246的尖端部分连续并垂直于基体部分246的弯曲部分247。弯曲部分247的上下表面形成各具有凸横截面的圆弧表面247a和247b。
将参考附图16-19详细说明形成辅助导轨245的方法。首先,如图16所示,在形成机构底盘200的过程中,当在主板部分210的前边缘处弯折弯曲凸缘211时,与上述例子相比,在垂直方向上弯曲凸缘211稍长一点。接下来,通过向外弯折弯曲凸缘211的尖端部分,形成弯曲件247’。然后如图17所示,通过把弯曲件247’的前后端表面同时加工成凸的圆弧表面247a和247b,形成弯曲部分247。同时,通过压制加工将248b部分以使后圆弧表面247a相对于弯曲凸缘211垂直延伸部分248a的内侧表面上邻近弯曲部分247’的248b部分向后突出。结果,248b部分的后表面形成凹口。在248b部分上进行这个压制加工,使得圆弧表面247a并未相对于248c部分的内表面向后突出,如图17中点划线所示不会在弯曲凸缘211的部分248a上形成凹口。
接着向内弯曲248a部分的尖端侧的一半。如图18所示,用模具249来完成这个加工过程(折叠)。模具249做成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尖端部分249a比其它部分249b稍厚一点。
当模具249的尖端部分249a被压向主板部分210的内表面和一部分弯曲凸缘211的248c部分时,向内弯折弯曲凸缘211直至不受模具249压迫的那一半248c部分与模具249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弯折弯曲凸缘211,使主板部分210和面对主板部分210的248c部分间的距离(由图18中的字母A表示)等于模具249尖端部分249a的厚度,并且除了弯曲部分247以外的已弯曲部分成为面对主板部分210的基体部分246。
最后,如图19所示,向后抽出模具完成加工过程。从而形成辅助导轨245。如上所述,进行压制加工以使弯曲部分247成形,使这样圆弧表面247a不会相对于部分248c的内表面向后突出,也不会在弯曲凸缘211的部分248a上形成凹口。因此在部分地弯折弯曲凸缘211并形成基体部分246时,主板部分210和基体部分246的248c部分间的距离A等于或小于图18所示的主板部分210和弯曲部分247的圆弧表面247a之间的距离B。
因此通过向后拉,取出模具249,模具249的尖端部分249a不会影响到向上突出的圆弧表面247a。即取出模具249不会对辅助导轨245的形成产生任何问题。
通过加工机构底盘200的弯曲凸缘211形成上述辅助导轨245,使得弯曲部分247具有圆弧表面247a和247b。可以通过加工弯曲凸缘211形成另一种辅助导轨。例如,虽然未在任何附图中示出,但是可以形成一种形状与图14中的辅助导轨240相似的辅助导轨,即这样一种辅助导轨,它具有通过弯折弯曲凸缘211使其面对主板部分210所形成的基体部分以及通过折叠基体部分的尖端部分所形成的折叠件。
与在机构底盘200的开口215的边缘处形成辅助导轨相比,当通过加工弯曲凸缘211形成辅助导轨时,机构底盘200和因此制成的光盘重放装置1可以造得小一些,只要安装在机构底盘200的转动工作台222上的光盘盒12转动时不会碰到外壳2内侧的各部件即可。
例如,当光盘重放装置是能够实现记录和重放两个功能的记录和重放装置时,由于与安装到运动基座上的元件相关的因素,其光头运动基座要比只用于重放的装置中光头的运动基座来得大。通过加工弯曲凸缘211,在机械底座200的外凸缘部分形成辅助导轨,就能支撑运动基座,即使运动基座变大也不必改变机构底盘的尺寸。结果,增大的运动基座不会引起光盘记录和重放装置尺寸的增加。
将被引导的作为啮合部分与辅助导轨233啮合的两工件235从光头230的运动基座231前端部分向前突出,并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平行分开。如图8所示,将被单独引导的工件235与辅助导轨233的上下表面233c和233d(即滑动表面)接触。如此,由导轴232支撑光头230和辅助导轨233,使它能在开口215内沿着图6箭头L或R所出的方向运动。
如图6和7以及20所示,由光头进给机构250沿着图6中箭头L或R所示的方向(即与光盘径向平行的方向)移动光头230。光头进给机构250具有:电动机251、通过多个齿轮252由电动机带动旋转的进给螺杆253以及由光头230的运动基座231支撑并与进给螺杆253啮合的螺母件254。
由机构底盘200底面上的两轴承部分255和256可旋转地支撑进给螺杆253,使它能沿着开口215的后边缘延伸。两轴承部分255和256与机构底盘200结合成一体。
根据图21-23所示的加工程序形成轴承部分255,使它与机构底盘200结合成一体。
首先,如图21所示,通过压制加工或类似的方法在金属材料片(即机构底盘200的材料)内形成两平行的狭缝255a。然后如图22所示,通过多个拉制加工步骤,挤压狭缝255a间不包括两端部分的255b部分(狭缝中间部分),使它基本上呈U形横截面。如图23所示,在挤压的同时,当在邻近一条狭缝255a的中心部分处拉制U形部分255b时,在同一侧边压制出作为接受部分255c的突出物。从而形成轴承部分255。将进给螺杆253的左端部分插入U形部分255b。而接受部分255c立即接受插入进给螺杆253的U形部分255b内的右端部分上的一部分。
根据图24-26所示的加工程序形成轴承部分256,使它与机构底盘200结合成一体。
首先,如图24所示,在金属材料片(即机构底盘200的材料)内形成两平行的狭缝256a。然后如图25所示,通过几个步骤,将狭缝256a间的256b部分(狭缝中间部分)挤压成宽的近于U形的形状。如图26所示,向主板部分210挤压,把两端部分以外的一部分制成一半圆形接受部分256c。从而形成轴承部分256。由接受部分256c支撑进给螺杆253靠近右端部的部分。
与上述辅助导轨233相似,可以在通过压制加工形成机构底盘200的过程中形成上述轴承部分255和256。从而可以同时减少部件数量和装配步骤。
如图20所示,由簧片材料制成螺母件254。螺母件254具有弹性接触件254a,而弹性接触件设有压制而成的啮合突出条254b。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具有这种结构的螺母件254固定到运动基座231底面的后端位置,使得弹性接触件254向前突出,从而啮合突出条254b能有弹性地从后面与进给螺杆253的螺纹253a啮合。
如图20所示,由簧片材料制成的预加载弹簧257固定在机构底盘200上。预加载弹簧257具有加载部分257a和加压部分257b,加载部分257用来沿着平行于进给螺杆253的方向(即沿着推力方向)有弹性地推压进给螺杆253,而加压部分用来朝着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有弹性地推压进给螺杆253。预加载弹簧257的预加载部分257a的尖端部分有弹性地与进给螺杆253的右端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平行于进给螺杆253方向(即沿着推力方向)上进给螺杆253的缝隙。进给螺杆253的左端有弹性地与机构底盘200的弯曲凸缘211内表面(即左侧板部分)接触,即把弯曲凸缘211作为平行于进给螺杆253的轴承(推力轴承)。
预加载弹簧257的加压部分257b有弹性地与靠近进给螺杆253右端的部分接触,以便把这部分压向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通过这种方法,虽然轴承部分256仅仅接受了靠近进给螺杆253右端的上部,但仍能防止进给螺杆253的游动。
如图27和28所示,由机构底盘200支撑夹持光盘盒12的媒体保持器300,使它能沿着图27中箭头U和D所示的方向运动。
如图6、7和27-30所示,将支点杆310插入媒体保持器300后端部分和机构底盘200的后端部分间。支点杆310由金属材料片制成,并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作为侧板部分的连接部分311以及分别与连接部分311的左右端部分连接并基本向前延伸的两根臂312。每根臂312的尖端部分都可旋转地连接到机构底盘200的后端部分。滑动轴313从左侧臂312的后端部分伸出。
媒体保持器300由金属材料片制成,如图27-30所示,具有:顶板部分301、从顶板部分301的左右边缘分别向下延伸的两侧板部分302以及从各侧板部分302的下边缘突出、使它们相互靠近的两支撑件303。从媒体保持器300各个侧板部分302的后端设立与之基本垂直的两连接脚304,并且各连接脚的尖端部分可旋转地与支点杆310各臂312的基体部分连接(即在连接部分311侧的端部)。用于媒体保持器300支点杆310的旋转轴与设置在支点杆310上的滑动轴同轴。
通过切割以及向下设立媒体保持器300右侧支撑件303靠近前端的部分,形成支撑扭力弹簧(以后将说明)一端部的弹簧钩片305。滑动轴306在基本中心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从媒体保持器300的左侧板部分302的外表面突出。
如图27和28所示,通过沿着前后方向(箭头F和B指示的方向)运动的作为直线运动体的滑动件320,媒体保持器300相对于机构底盘200作垂直方向的运动(如图27中箭头U和D所示的方向)。
滑动件320由金属材料片制成,并且由机构底盘200左侧弯曲凸缘211支撑,使它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通过设置在滑动件320上的弹簧钩件321和弯曲凸缘211上的弹簧钩件211a间被拉紧的螺旋形拉力弹簧322,滑动件320受到向前运动的力(如图27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
在滑动件320内形成凸轮狭缝323和324,以便在前后方向分开。前凸轮狭缝323具有基本水平延伸的前水平部分323a以及与水平部分323a的后端连续、并沿着向下/向后方向延伸的斜面部分323b。后凸轮狭缝324具有基本水平延伸的前水平部分324a、与前水平部分324a的后端连续并向下/向后延伸的斜面部分以及与斜面部分324b的后端连续、并向后水平延伸的后水平部324c。
设置在支点杆310上的滑动轴313可滑动地与后凸轮狭缝324啮合。设置在媒体保持器300上的滑动轴306可滑动地与前凸轮狭缝323啮合。
因此,当滑动件320沿着前后方向滑动时(如图27中箭头F和B所示的方向)媒体保持器300相对于机构底盘200作垂直方向的运动(如图27中箭头U和D所示的方向)。
具体地说,当滑动件320位于其可滑动范围的前端时,滑动轴313位于后水平部分324c内;而滑动轴306位于斜面部分323b的后端时,也就是处于图27所示的状态时,媒体保持器300向下,即如图27所示靠近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图27所示的媒体保持器300夹持光盘盒的状态是一“装入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媒体保持器的位置称为“装入位置”)。即通过导轴218以及定位突起219确定光盘盒12的位置,并且将光盘盒12内的光盘安装到转动工作台222上。
当滑动件320从上述状态向后运动时(如图27中箭头B所指的方向),滑动轴313和306分别沿着各自的斜面部分324b和323b向上运动。当滑动件320到达可运动范围的后端时,形成这样一种状态,即如图28所示滑动轴313位于前水平部分内,而滑动轴306位于水平部分323a内。如图28所示,媒体保持器300上升到最高位置,即离机构底盘的主板部分210距离最远。这种状态是等候状态(当它不夹持光盘盒12时)或未装入状态(当它夹持光盘盒12)。(在这种状态下媒体保持器300的位置称作“等候位置”或“未装入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容纳于光盘盒12内的光盘离开转动工作台222,并且光盘盒12脱离导轴218和定位突起219。
如上所述,通过支点杆310把媒体保持器300连接到机构底盘200上,使得媒体保持器300仅能通过滑动轴306和313分别与凸轮狭缝323和324简单啮合,沿着垂直方向运动(由图27中的U和D表示)(没有必要使滑动轴306和313与垂直延伸的狭缝啮合以防止前后(图27中箭头F和B表示的方向)运动)。另外,可以减小前后方向(图27中箭头F和B表示的方向)的尺寸。
如上所述,仅通过设置在一侧(左侧)上的装置使媒体保持器300沿着垂直方向运动,这样还可以减小其宽度方向的尺寸。如上所述,媒体保持器300的构造使得通过支点杆310和滑动件320在机构底盘200的两点上支撑其左侧部分,而通过支点杆310在机构底盘200的一点上(后端位置)支撑其右侧部分。
如图29和30所示,通过扭力弹簧330在机构底盘的另一点上支撑媒体保持器300的右侧部分。
支撑扭力弹簧(以后将说明)另一端部的弹簧钩片216在靠近主板部分210右边缘且在前后方向上偏离中心稍稍向前的位置处,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向下延伸。在媒体保持器300的弹簧钩片216和弹簧钩片305内分别形成作为扭力弹簧支撑部分、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弹簧钩孔216a和弹簧钩孔305a。
扭力弹簧330具有螺旋部分331和两根分别在尖端具有啮合部分334的臂332和333,其中一根臂,即臂332被制成L形。
扭力弹簧330臂332的啮合部分334与媒体保持器300的弹簧钩片305的弹簧钩孔305a啮合,并且另一根臂333的啮合部分334与机构底盘200弹簧钩片216的弹簧钩孔216a啮合。
当媒体保持器300在等候或未装入状态(见图28)时,如图29所示,弹簧钩孔305a位于弹簧钩孔216a的上方,扭力弹簧330的螺旋部分331位于支点杆310侧,臂332的啮合部分334位于弹簧钩孔305a的前端,而臂333的啮合部分334位于弹簧钩孔216a的后端。在这种状态下,扭力弹簧330的弹力将向上提升媒体保持器300。
如果由于滑动件320的运动使媒体保持器300从图29所示的状态下降,那么如图30所示,转动扭力弹簧330使弹簧钩孔305a位于弹簧钩孔216a的下方,并且扭力弹簧330的螺旋部分331位于支点杆310侧的对面。在这种状态下,相反地,扭力弹簧330的弹力发生作用,把媒体保持器300压向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
如上所述,如果媒体保持器300的右侧部分仅由一个点(后端位置)支撑,那么将使保持器300前侧部分不稳定。因此,如上所述,保持器300的前侧部分由扭力弹簧330支撑,并且利用扭力弹簧330弹力的反作用力,即当媒体保持器处于等候或未装入状态时,由扭力弹簧330产生的弹力作用来保持媒体保持器位于预定高度,并且当媒体保持器300处于装入状态时,将媒体保持器300压向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通过这种方法,不论位于什么位置,使媒体保持器300处于稳定状态。
下面参考图6、7和31-36来说明当光盘盒12插入媒体保持器300内时下降媒体保持器300的机构以及在退出光盘盒12时从媒体保持器300内弹出光盘盒12的机构。
如图6,31和32所示,在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的后端部的左侧位置可旋转地支撑作为旋转运动体的推出杆340。通过加工金属材料片形成推出杆340,它还整体地包括臂部分341和被控制部分342。臂部分341基本上从被控制部分342的右端向右延伸,并在其尖端具有朝着前侧凸出的弯曲对接部分341a。对接部分341a的顶部从臂部分341的另一部分向上突出。当媒体保持器300处于装入状态时,如图32所示对接部分341a的顶部位于媒体保持器300顶板部分301后边缘内的切口301a内。当媒体保持器300处于等候或未装入状态时,如图31所示,对接部分341a的顶部位于媒体保持器300的支撑件303上方。
臂部分341的基体部分341b向下突出,并且基体部分341的底部与被控制部分342的右端部分连接。至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推出杆340,其臂部分341位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的上方,且其被控制部分342位于主板部分210的下方。
从上方所看到的被控制部分342基本上呈L形,并且通过如图33-36所示的轴342a由主板部分210可旋转地支撑位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下方的L形弯曲部分。在弯曲点的内侧,从被控制部分342的L形弯曲部分起基本与之垂直地设立弹簧钩片343。将被拉紧的螺旋形拉力弹簧344设置在弹簧钩片343和弹簧钩片217之间,垂直安装于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上。由螺旋形弹簧344逆时针推动推出杆340(在图28中从上面观察)
向后延伸的被控制部分342的后边缘部分345是制动器边缘,并且342部分的同样向后延伸的右边缘部分346基本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被控制部分342上沿着其左边缘,基本垂直地安装受压片347。受压片347是一个连续的部件,包括后半部分347a和前半部分347b。如图34所示,当处于臂部分341基本上沿着左右方向(图34中箭头L和R所示的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前半部分347b基本上笔直地沿着前后方向(图34中箭头F和B所示的方向)延伸,而后半部分347a沿着向后看的方向(图34中箭头L所示的方向)稍稍偏左的方向,从前半部分347b的后端开始延伸。
如图33-36所示,作为支撑部分的支撑板325与滑动件320结合成一体,并且从滑动件320后端部分的底边缘向右突出。支撑板325位于推出杆340的被控制部分342的下方。
在右端位置处,止动片326从支撑板325的后边缘向上突出。把止动片326的左端部分327向下弯曲90度。在止动片326左端稍偏左的位置上由支撑板325的顶面可旋转地支撑套环328。
当滑动件320位于其活动范围的后端时(即沿着图34中箭头B所示方向运动时的端部),即媒体保持器300处于等候状态或未装入状态时,如图33所示,推出杆340位于完全逆时针转动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推出杆340的止动器边缘345从前侧与滑动件320的止动片326接触,从而使滑动件320被锁定在其活动范围的后端部。
在这种状态下,当使用者把光盘盒12插入媒体保持器300内时,光盘盒12的插入侧尖端将推出杆340的对接部分341a压向后方,这样在图33中从上面来看,推出杆340顺时针转动。当推出杆340顺时针转动时,如图34所示,它的止动器边缘345基本上向左运动,并且止动器345的右端位于与滑动件320止动片326的左端327对应的位置上。这个时候,虽然环套328稍稍偏向后半部分347a的后侧,但是滑动件320的环套328与推出杆340受压片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相对。
如图35所示,当光盘盒12的插入使推出杆340进一步顺时针转动、而推出杆340的止动器边缘345的右端从滑动件320的止动片326的左端327向左退出时,滑动件320因螺旋形拉力弹簧322的推力而向前运动(图35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并且滑动件320的环套328紧靠着推出杆340受压片347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
当环套328紧靠着受压片347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后,滑动件320进一步向前运动时(图35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环套起作用,将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压向左边,从而使推出杆340再稍许作少量地顺时针转动。将在下面说明这个操作的原因。通过支点杆310使媒体保持器300后端部与机构底盘200连接。在装入过程中,转动与媒体保持器300连接的支点杆310后端部分,并从稍稍高于机构底盘200主板部分210的位置下降到与主板部分210基本等高的位置,从而支点杆310的后端部分稍稍向后运动(箭头B所示的方向),随后,媒体保持器300也稍稍向后运动。如果推出杆340停留在图34或35所示的位置,那么由于上述媒体保持器300的向后运动,推出杆340将使光盘盒12向前运动(图35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因此,推出杆340还能如上所述进一步顺时针转动,使得对接部分341a与正在向后运动的光盘盒12的插入侧尖端一起向后退出(箭头B所示的方向)。推出杆340的转动引起滑动件320止动片326的左端327与和制动器边缘345连在一起的推出杆340的右边缘346分开。
当滑动件320到达其运动范围的前端时,如图36所示,环套328与推出杆340受压片347的前半部分347b的右侧面接触,从而防止推出杆340的逆时针转动,即防止了推出杆沿着向前压装入光盘盒12的方向发生转动(图36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媒体保持器300变成装入状态。在上述操作中,由于转动支点杆310使其向后下降(即图28内的顺时针转动),当媒体保持器300被拉向后方时,它将如图27所示那样下降。如此,用手将光盘盒12插入媒体保持器300内足够远,然后光盘盒12开始被自动牵引。
当滑动件320从其活动范围的前端向后运动时,如上所述,媒体保持器300向上升至未装入位置。当止动片326的左端327达到与推出杆340的止动器边缘345连在一起的右侧面346后端下方时,从上方看,螺旋形拉力弹簧344的拉力使推出杆340逆时针转动。结果,止动器边缘345与滑动件320的止动片326啮合,以在其活动范围的后端锁定滑动件320。同时,臂部分341的对接部分341a推压光盘盒12,并且光盘盒12的一部分向前突出于媒体保持器300,这样使用者能抓住突出的部分取出光盘盒12。
如上所述,由于可通过推出杆340的止动器边缘345的右端和滑动件320的止动片326左端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来确定时间,所以可准确地设定滑动件320开始向前运动(图34等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将媒体保持器300下降到装入位置的时间点。由于可通过滑动件320的环套328按压推出杆340的受压片347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来缩回推出杆340的臂部分341的对接部分341a(图34等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所以所需的力很小。
如图6和图37-39所示,把光盘盒12引导到预定安装位置的导轴218以及当光盘盒12被装入时用来确定光盘盒12预定位置的定位突起219均突出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
如图6所示,在靠近左边缘(箭头L所示的方向)的位置上突出于主板部分210的导轴218由一平而圆的基座部分218a构成。引导部分具有外径小于基座部分218a、形状象短圆筒的圆柱形部分218b以及位于圆柱形部分218b上方并与它连续的、基本上呈锥形的锥体部分218c。锥体部分218c的轴线稍稍向前倾斜,如图37所示。
如图6所示,在靠近左边缘的位置上突出于主板部分210的后端部分的定位突起219由一平而圆的基座部分219a和一作为定位部分219b的锥形部分构成,该定位部分的外径(邻近部分)略小于基座部分219a的外径,并呈短锥形(见图37)。该定位突起219用作一导向轴。
在保持光盘盒12的记录媒体保持器300到达如图37所示的上述装入位置的过程中,导向轴218的锥形部分218c的尖端首先相对地插入一形成于光盘盒12底面上的起导向孔作用的圆形定位孔12a(见图38)。在记录媒体保持器300被进一步降低的过程中,定位孔12a由导向轴218的锥形部分218c引导,并最终与圆柱形部分2 18b相啮合(见图39)。在定位孔12a与圆柱形部分218b相啮合的同时,一形成于光盘盒12底面上与定位孔12a相对位置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起导向孔作用的定位孔12b由定位突起219的定位部分219b引导,并最终与其邻近部分相啮合。以这种方式,光盘盒12可相对于机构底盘200的主板部分210而定位。
光盘盒12的活门12c在光盘盒12被插入记录媒体保持器300的过程当中由一开闭机构(未示出)来打开。当记录媒体保持器300到达装入位置时,光盘盒12的磁盘12d被夹持于转台222上。
上述的导向轴218和定位突起219可在机构底盘200压力加工成形的同时由压力加工成形。例如,对于导向轴218来说,即使是具有复杂形状的导向轴218,它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图40-44所示的若干压延工序来成形,这与上述辅助导轨233和轴承部分255等的情况相同。而且,与在机构底盘上连接一分离的部件来形成导向轴的情况相比,其相对于机构底盘200的位置准确性更高。这种方法可方便地生产出很难用切割加工成形的复杂形状的导向轴,例如是象导向轴218之类的这种锥形部分218c为倾斜的导向轴。
滑动件320在退出方向上的移动,也就是朝后方向(图51中箭头B所示)的移动,可通过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一支承于外壳2的左侧板部分上并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如图1所示)的退出钮350,由一中继滑动件360来完成,该滑动件由主机架100的左侧板部分130支承,并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51所示,由金属材料片制成的中继滑动件360支承于左侧板部分130的内表面,并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它由一张紧设置在张紧滑动件360和左侧板部分130之间的张力盘簧361施加向前移动力。中继滑动件360的后端部分的顶部边缘向内突出有一推压突起362。中继滑动件360的前边缘向外突出有一压片363。该压片363通过一如图3所示形成于主机架100的侧板部分130上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开口131而突出到左侧板部分130的外侧。
退出钮350的内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的分离位置突出有两个推压突起351和352,如图51所示,后部的推压突起352接触中继滑动件360的压片363的前表面。中继滑动件320靠近后端的一个部分的顶部向外突出有一受压片329。在滑动件320位于其移动范围前端,也就是记录媒体保持器300位于装入位置的状态下,受压片329从后侧接触中继滑动件360的推压突起362。
为了退出装入的光盘盒12,使用者可用手指等向后(图1或图51中的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退出钮350。更具体地说,当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退出钮350时,中继滑动件360由退出钮350的推压突起352推压,因而如图52-54所示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而后,中继滑动件360的推压突起362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推压滑动件320的受压片329。结果,滑动件320向后(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记录媒体保持器300被升高到图28所示的未装入位置。光盘盒12被推出保持器300,进而被推出杆340通过装置1的开口7推出。
下面参照图45-59来描述盖体8的打开和关闭。
盖体8可旋转地支承于主机架100。如图45所示,盖体是一个金属件,它由一关闭外壳2的开口7的主部分400和分别从主部分400的左、右侧部分大致向后突出的臂401、402构成。各臂401和402的后端部分可旋转地由主机架100的左侧部分1 30和右侧板部分120的前端部分支承。如图4和图45所示,从右臂402靠近后端部分的底边缘上向后突出一弹簧钩片403。在弹簧钩片403和一从主机架100的右侧板部分120靠近前端部分的底边缘突出的弹簧钩片121之间张紧设置有一张力盘簧404。盖体8受盘簧404逆时针方向,也就是关闭开口7方向的驱动。盘簧404施加在盖体8上的旋转力不需要很大;只要该旋转力足以将盖体8转到关闭位置而关闭开口7就可以了。
从左臂401左侧表面的前端部分的底边缘突出有一啮合片405,用作被锁合部分。左臂401还形成有一推压面406,它面对底侧,并位于啮合片405的上方。左臂401还形成有一受压面407,该面与推压面406的后端连续,面对底侧,并随着朝后而向下倾斜。
主部分400的内表面大致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同间隔处突出有三个肋条408。各肋条408的底边缘408a是受压的边缘。
如图46-59所示,主机架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内表面支承有一锁合滑动件410,它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该锁合滑动件410由设置在左侧板部分130中并插于锁合滑动件410中所形成的细长孔411和412内的支承销132和133支承成在前后方向(图51中箭头F和B所示方向)上可以移动。如图46所示,前细长孔411包括一前部分411a和一与前部分411a的后端相连续的后部分411b。后部分411b略高于前部分411a。
如图51所示,锁合滑动件410后端部分的底边缘突出有一弹簧钩片413。在该弹簧钩片413和一突出于主机架100左侧板部分130的底边缘的弹簧钩片134之间张紧设置一张力盘簧420。锁合滑动件410受盘簧420的向前(图51中箭头F所示方向)移动力驱动。因此,锁合滑动件410在没有向后(图51中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力施加于它上面时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
锁合滑动件410的前端部分具有一锁合片414,它用作锁住盖体8的锁合部分。该锁合片414从锁合滑动件410的前端部分的顶边缘向上突出。锁合片414的顶部向前突出有一锁合钉414a。
如图51所示,锁合滑动件410的后端部分向上突出有一受压片415,在该受压片415的前端细长有一受压部分415a。锁合滑动件410的顶边缘在一个略微从后朝前偏的位置处突出有一止动片416。滑动件320的顶边在一个靠近前端的位置处向外、也就是向左突出有一止动片417。
如图4或图51所示,主机架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前端部分向内、也就是向右突出有一临时止动片135。
在记录媒体保持器300位于图27所示的装入位置的状态下,盖体8位于关闭开口7的关闭位置。也就是说,如图46和图51所示,滑动件32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中继滑动件360和锁合滑动件410也位于它们移动范围的前端(即,它们沿图51中箭头F所示方向所移动到的端部)。退出钮350也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接受通过中继滑动件360的受压片363和推压突起352作用在中继滑动件360上的移动力。在锁合滑动件41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的状态下,锁合滑动件410的前细长孔411的后端部分411b与支承销132相啮合,锁合钉414a与盖体8的啮合片405相啮合。以这种方式,盖体8在记录媒体保持器300位于装入位置并且光盘盒12中的光盘安装在转台222上的状态下处于关闭开口7的关闭位置。
如上所述,在光盘盒12被装入的状态下,锁合滑动件410的锁合钉414a与盖体8的啮合片405相啮合。由于盖体8因此是锁合在关闭位置,盖体8不会意外翻到打开位置,也就是在图46和图51中不会沿顺时针方向翻转。
在记录媒体保持器300位于装入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1所示,滑动件320的受压片329位于中继滑动件360的推压突起362的后面并与其相邻或相接触,中继滑动件360的受压片363位于退出钮350的推压突起352的后面并与其相邻或相接触,锁合滑动件410的受压部分415a位于退出钮350的推压突起351的后面并与其相接触,锁合滑动件410的止动片416位于滑动件320的止动片417的后面并与其相邻。
为了将光盘盒12退出装置1,装置1的使用者可用手指等向后移动退出钮350(图1和图51中箭头B所示方向)。
当使用者操作退出钮350而使其朝后(图1或图51中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时,推压突起352将中继滑动件360的受压片363向后(图51中箭头B所示方向)压,因而使中继滑动件360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而且,退出钮350的推压突起351将锁合滑动件410的受压部分415a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压,因而使锁合滑动件410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结果,如图47和图52所示,锁合滑动件410的锁合钉414a朝后与盖体8的啮合片405相分离,因而消除了关闭盖体8的开口7的位置处的锁合作用。在上述过程中,记录媒体保持器300被移到未装入位置,光盘盒12被推出杆340通过保持器300和开口7推出装置1。
当光盘盒12被推出时,盖体8克服旋转驱动盖体8的张力盘簧404的弹力而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打开开口7。
随着记录媒体保持器300朝未装入位置的升高,记录媒体保持器300所夹持的光盘盒12将盖体8的各肋条408的底边缘也就是受压边缘408a向上压,如图48所示,因而盖体8朝打开开口7的打开位置翻转。
当盖体8打开到一定程度时,在向后(图49中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当中的锁合滑动件410的锁合片414顶边缘的后端顶靠盖体8的受压面407。随着锁合滑动件410进一步向后(图49中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锁合片414的顶边缘的后端推压受压面407,如图49和图54所示,因而将盖体8翻转到打开位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锁合滑动件410可起到推压装置的作用,锁合片414可起到推压部分的作用。推出杆340将光盘盒12顶到开口7的外侧。
如上所述,当光盘盒12退出时,盖体8以下面的方式翻转到打开位置。首先,升高的光盘盒12使盖体8翻过一半,然后,利用锁合片414推压受压面407的动作而使其翻转。利用这种结构,可减小施加于光盘盒12上的载荷,光盘盒12可以很顺畅地从装置1中退出,无需增大装置1的尺寸。
当向后(图1中箭头B所述方向)推压退出钮350的力撤去后,也就是当使用者将其手指从退出钮350上移去后,退出钮350便回到其移动范围的前端,接受通过中继滑动件360的受压片363和退出钮350的推压突起352而驱动中继滑动件的张力盘簧361的向前移动力。
随着退出钮350朝其移动范围的前端(即,图1或图51中的箭头F所示方向的端部)移动,由于钮350的推压突起351向前与锁合滑动件410的受压部分415a相分离,锁合滑动件410因张力盘簧420的拉力而向前(图51中箭头F所示方向)移动。然而,由于滑动件320仍被锁合在保持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后端(即,图51中箭头B所示方向的端部)的状态,因此其止动片417已向后(箭头B所示方向)移动,向前返回的锁合滑动件410的止动片416将滑动件320的止动片417顶到半途,滑动件320被防止进一步向前移动,如图55所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滑动件320用作防止锁合滑动件410移动的止动装置,止动片417用作止动部分。
如图55所示,在锁合滑动件410的止动片416接触止动片417、锁合滑动件410被防止进一步向前移动的状态下,锁合滑动件410的锁合片414位于盖体8的受压面407的前面。因此,当将光盘盒12从装置1中取出后,就没有部件将盖体8保持在打开位置,因而盖体8受驱动盖体8的张力盘簧404的旋转力作用而朝关闭位置翻转。这样,外壳2的开口7便被关闭。
在光盘盒12已退出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记录媒体保持器300位于等候位置,盖体8位于关闭位置,它只接受张力盘簧404的驱动力,如图56所示。因此,当将光盘盒12的插入端插入插入槽11,并将光盘盒12进一步推入装置1时,光盘盒12的推力便推压盖体8的倾斜面,也就是说,盖体8接受朝向打开位置的旋转力,如图57所示。结果,开口7打开,光盘盒12通过开口7插入装置1。
在光盘盒12的插入基本上完成后,如上所述,光盘盒12被自动地拉入装置1。盖体8通过盘簧404的作用而翻转到关闭位置,光盘盒12便被安装到位。也就是说,随着记录媒体保持器300的降低,光盘盒12的位置由导向轴218和定位突起219确定,光盘盒12中的光盘安装于转台222上。
下面参照图57-59来描述在上述光盘盒12的安装过程中将盖体8锁合于关闭开口7的关闭位置的操作。
当将光盘盒12插入记录媒体保持器300时,如图57所示,推出杆340受光盘盒12作用而顺时针方向翻转,因而消除了推出杆340的止动边缘345对滑动件320的锁合。结果,滑动件320受张力盘簧322的驱动力作用而向前(图57中箭头F所示方向)移动,记录媒体保持器300朝装入位置方向降低。
随着止动片417因滑动件320的前进(沿箭头F所示方向)而向前(图57中箭头F所示方向)移动,锁合滑动件410受张力盘簧420的驱动力作用而向前(箭头F所示方向)移动。然而,锁合滑动件410的前细长孔411在前部分411a和后部分411b的交界部分处与支承销132相结合,锁合滑动件410受在使锁合滑动件420的前端向上移动的方向上的旋转力驱动,也就是说,由于受张力盘簧420拉力作用的弹簧钩片413所处的位置,它以细长孔412和支承销133之间的啮合部分为转轴而受顺时针方向驱动。因此,锁合滑动件410的前边缘418顶靠主机架100的临时止动片135,从而被防止进一步向前移动,如图58所示,因而它位于与滑动件320的止动片417相分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主机架100用作停止锁合滑动件410移动的止动装置,临时止动片135用作止动部分。
当光盘盒12被装入,因而盖体8朝关闭位置也就是逆时针方向翻转时,用作消除盖体8的锁合的消除部分的推压面406向下推压锁合滑动件410的锁合片414,如图59所示,因而使锁合滑动件410翻转而使其前端向下移动。结果,锁合滑动件410的前边缘418向下而与主机架100的临时止动片135相分离,锁合滑动件410受张力盘簧420的拉力作用而向前(图59中箭头F所示方向)移动。然后,锁合滑动件410的锁合钉414a与位于关闭位置的盖体8的啮合片405相啮合,因而盖体8位于关闭开口7的关闭位置。
如图60所示,主机架100的后端部分固定有一电池盒500,作为容纳电池(下面描述)的电池容纳盒。
如图60和图61所示,盒主体510由诸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制成,其形状类似左右端开口的管状。更具体地说,盒主体510的构造成一个半圆柱形部分与一个矩形管状的部分的底面连续,该矩形管状部分在竖直方向上较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作为电池容纳空间的一个上部的、矩形管状的第一容纳空间511和一个下部的、半圆柱形的第二容纳空间彼此连续。上述构造的盒主体510例如用夹子固定于主机架100的后端部分。
如图1和图60-63所示,盒主体510的右侧开口513由一盖部分520打开/关闭。盖部分520包括一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盖主体530、一由导电材料制成的铰接体540和一也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负极接触板550。盖部分520通过一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支点板560连接于盒主体510。
盖主体530由一尺寸大致与盒主体510的开口端相同的主部分531和一圆周壁部分532构成,该圆周壁部分突出于主部分531的内表面圆周而不是前边缘(盖部分520在这一侧的部分称作“基体部分”)。如图62所示,在远离主部分531的位置处,从圆周壁部分532相邻于后边缘的那部分(盖部分在这一侧的部分称作“尖端部分”)的顶部和底部的内表面上突出有两个啮合片533。
主部分531的内表面上,在大致的中心处和靠近顶边缘和底边缘的位置处分别突出有两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受支承片534。受支承片534突出于主部分531的长度基本与圆周壁部分532的长度相同。受支承片534的相对表面在靠近突出端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受支承槽534a,如图63和图64所示。主部分531的内表面上,在一个到基体部分侧的距离比到受支承片534的距离更近的位置处突出有一防掉落片535。主部分531的内表面上,在一个到尖端部分侧的距离比到防掉落片535的距离略近的位置处突出有一压力突起536。该压力突起536在末端部分侧上的一表面536a是一个倾斜表面,其突出长度朝尖端部分侧递增。
如图61所示,铰接体540具有类似框架的形状,其尺寸小于盖主体530的尺寸。在铰接体540的末端部分的顶部位置和底部位置处向外突出有两个受支承片541。各受支承片541上分别形成有一受支承孔541a。从铰接体540的尖端部分上朝末端部分侧突出有一弹性片542,它略微朝外偏斜。
铰接体540的顶边缘和底边缘从盖主体530的基体部分插入其受支承槽534a,使其滑动配合于槽534a。随着铰接体540朝盖主体530的尖端部分方向移动,弹性片542越过防掉落片535,同时被它向内弯曲。当弹性片542刚越过防掉落片535而到达尖端部分侧,弯曲便消除,其尖端与防掉落片535在尖端部分一侧的侧面相配合。结果,如图62-64所示,盖主体530和铰接体540彼此连接成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并可利用防掉落片535和弹性片542之间的配合而避免彼此脱离。
至于负极接触板550,如图61所示,从一竖直宽度相同于铰接体540的末端部分竖直宽度的末端部分551的尖端部分一侧的边缘,朝尖端部分一侧突出有一弹性片552,用作负极接头部分。从弹性片552的尖端部分上向内突出有一接触销553。从末端部分551的底边缘上向外突出有一连接片554。在连接片554中形成有一插入孔554a。
负极接触板550的末端部分551通过点焊固定于铰接体540的末端部分的内表面。因此,弹性片552被设置在铰接体540所形成的框架的内侧,作为负极接头的接触销553大致位于盖部分520的中心。连接片554位于(叠置于)铰接体540的底部受支承片541的下面,使连接片554的插入孔554a与底部受支承片541的受支承孔541a对齐。
如图61所示,支点板560具有两个支承片562和563,它们分别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类似板状的主部分561的右端部分的顶边缘和底边缘向前突出。支承片562和563中分别形成有支承孔562a和563a。底部支承片563的前边缘向前突出有一连接片564。
支点板560的主部分561用一夹子固定于盒主体510前壁的右端部分。连接片564通过焊接电性连接于固定在主机架100上的印刷电路板的电源线路(未示出)。
铰接体540的受支承片541和负极接触板550的连接片554与支点板560的支承片562和563叠置于一起。此时,负极接触板550的连接片554置于支点板560的底部支承片563上。支承孔562a、受支承孔541a、插入孔554a和支承孔563a中插入有一铰接轴555,因而铰接体540可旋转地支承于支点板550。负极接触板550通过该支点板560电气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的电源线路(未示出)。
盒主体510的开口端面也就是右端面的后边缘向外突出有一啮合部分514。该啮合部分514的竖向宽度略小于盖主体530的圆周壁部分532的竖向间隔。啮合部分514的顶端和底端部分中分别各形成有一槽514a。
为了用盖部分520关闭作为盒主体510的电池插入口的开口513,首先将盖主体530相对于铰接体540而朝尖端部分侧移动,如图63所示,在这种状态下,使其相对于支点板560翻转,从而关闭开口513。因此,开口513由盖主体530关闭,盒主体510的啮合部分514被圆周壁部分532位于尖端部分侧的部分盖住。如果使盖主体530相对于铰接体540朝末端部分侧(图63中箭头D所示方向)移动,盖主体530的啮合片533便分别与盒主体510的槽514a相啮合。在此过程中,铰接体540的弹性片542在盖主体530的推压突起536的倾斜表面536a上朝尖端部分侧相对移动,因而被向左弯曲。结果,弹性片542与倾斜表面536a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因而将盖部分520锁合在关闭盒主体510的开口513的状态,如图64所示。
为了打开盒主体510的开口513,将盖主体530相对于铰接体540而朝尖端部分侧(图64中箭头C所示方向)移动,从而使盖主体530的啮合片533从盒主体530的各槽514a中脱出,从而也消除了铰接体540的弹性片542与盖主体530的推压突起536的倾斜表面536a的压缩接触状态,如图63所示。由于现在消除了盖部分520在关闭位置处的锁合,因而可以绕铰接轴555转动盖部分520而打开开口513。
盒体510的左端部分中滑动设置有一接头组件570。
如图65所示,用作正极接头部分的该接头组件570具有一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接头保持器580和一由该接头保持器580支承的正极接头板590。
由诸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制成的接头保持器580由一形状类似平面矩形板的基座部分581、两个从基座部分581的前后边缘向上突出的侧板部分582、一连接基座部分581的左侧部分和侧板部分582的左侧部分的左侧板部分583以及一从基座部分581的右边缘而不是前端部分上向下突出的右侧板部分584一体地构成。各侧板部分582的左端部分从基座部分581的左边缘略向左突出,并一体地形成有一帽檐部分585,它连接那些左端部分的顶边缘和左侧板部分583的顶边缘。
侧板部分582的左端部分的相对表面上分别突出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突条582a,因而在左侧板部分583和各突条582a之间形成有槽582b。两个侧板部分582的槽部分分别在顶部位置处形成有一啮合孔582c。两个侧板部分582的左端部分的外表面在接近竖直方向的中心处分别突出有一突起582d。
后侧板部分582的底部略向下突出。基座部分581的底面突出有一突条581a,它从相应于右侧板部分584前端的位置处延伸到左端。以这种方式,基座部分581的底面侧上形成一设置槽581b。突条581a和侧板部分582的各右端部分相对于其它部分而向下突出,从那些突出的部分上分别向外突出有被导向的突起581c。
右侧板部分584的顶部的中心处形成有一进入孔584a。右侧板部分584的左侧表面的底部突出有一止动突起584b。进入孔584a的尺寸允许插入一薄的矩形棱柱状可充电电池或AA规格电池的正极(下面描述)。
左侧板部分583在中心位置形成有一进入孔583a。类似于进入孔584a,进入孔583a的尺寸允许插入一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或AA规格电池的正极。
正极接头板590由导电金属板制成,它由一平面的大致呈矩形的中间部分591、一向下突出于中间部分591的右边缘的、用作AA规格电池的正极接头的AA规格接头部分592(下面描述)以及一向上突出于正极部分591的左边缘的、用作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的正极接头的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接头部分593一体地构成(下面描述)。
中间部分591的尺寸恰好能嵌入接头保持器580的设置槽581b。AA规格接头部分592的尺寸制成不突出接头保持器580的右侧板部分584,从AA规格接头部分592的顶边缘的中心部分上相对于中间部分591的顶面略向上突出有一突起592a。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接头部分593的尺寸小于接头保持器580的左侧板部分583的尺寸。
正极接头板590设置成其AA规格接头部分592与接头保持器580的右侧板部分584的左侧表面紧密接触。AA规格接头部分592的突起592a接触接头保持器580的基座部分581的前端。AA规格接头部分592的底边缘与形成于接头保持器580的右侧板部分584的左侧表面上的止动突起584b相结合。以这种方式,可防止正极接头板590向左和向下移动。通过形成于右侧板部分584中的进入孔584a可从右侧接近一部分正极接头板590。
接头部分593与接头保持器580的左侧板部分583的左侧表面紧密接触,通过形成于左侧板部分583中的进入孔可从右侧接近一部分正极接头板590。正极接头板590连接有一柔性印刷电路板,该电路板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的电源线路(未示出)。
上面以上述方式安装有正极接头板590的接头保持器580的左端部分连接有一压板586。该压板586由诸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制成,其形状象一块尺寸小于左侧板部分583的板。压板586的前、后边缘的底部分别向上突出有一啮合片586a。两个啮合片586a的顶部分别向前和向后突出有一啮合钉586b。压板586的左侧表面大致在中心处突出有一定位突起586c。
压板586从下方插入形成于接头保持器580的左端部分中的槽582b,从而位于正极接头板590的接头部分593的左侧。当将压板586插入槽582b中的预定位置时,压板586的啮合钉586b与接头保持器580的各啮合孔582c相啮合,因而可防止压板586脱离接头保持器580。正极接头板590的接头部分593的左侧表面受压板586推压,因而也可防止正极接头板590相对于接头保持器580而向左移动。这样就完成了接头组件570。
盒主体510的矩形管状第一容纳空间511的前、后内表面分别具有导向槽511a,它们从左向右延伸相对较短的长度。半圆柱形的第二容纳空间512的前内表面具有两个导向槽512a,它们在靠近矩形管状第一容纳靠近的位置从左向右延伸相对较短的长度。
接头组件570的诸被导向的突起582d分别与盒主体510的各导向槽511a滑动配合。被导向的突起581c分别与盒主体510的诸导向槽512a滑动配合。以这种方式,接头组件570由盒主体510支承成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在相应于导向槽511a和512b长度的范围内移动。在主机架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后端部分的内表面与接头组件570的压板586的左侧表面之间设置有一呈压缩状态的压缩盘簧587,它从外侧安装和支承于定位突起586c。以这种方式,接头组件570受向右移动力驱动。
电池盒500中可选择性地安装称作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601或是AA规格干电池或可充电电池602的电池。
如图66所示,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601安装在矩形管状空间511中,其正极601a位于左侧。当将薄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601插入矩形管状空间511并关闭盖部分520时,设置在盖部分520上的负极接头板550的接触销553与电池601的负极601b形成弹性接触。电池601的正极601a通过进入孔583a而接触接头组件570的接头部分593,并将其向右压。因此,接头组件570向左移动,同时使压缩弹簧587压缩。以这种方式,电池601被同时从其正极601a和负极601b侧弹性夹住,因而使其可靠地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的电源线路(未示出)。
如图67所示,在由半圆柱形的第二容纳空间512和矩形管状的第一容纳空间511构成的空间内安装有一AA规格电池602,其正极602a位于左侧。当将该AA规格电池602插入第一和第二容纳空间511和512并关闭盖部分520时,设置在盖部分520上的负极接头板550的接触销553与AA规格电池602的负极602b形成弹性接触。AA规格电池602的正极602a通过进入孔584a而接触接头组件570的AA规格接头部分592,并将该接头部分592向右压。因此,接头组件570向左移动,同时使压缩弹簧587压缩。以这种方式,AA规格电池602被同时从其正极602a和负极602b侧弹性夹住,因而可靠地连接于印刷电路板的电源线路(未示出)。
如上所述,电池盒500允许选择性地使用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601和AA规格电池602。由于接头组件57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也就是在电池601或602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因此它可以吸收电池601或602的尺寸变化。由于接头部分593和592分别弹性接触电池601或602的正极601a或602a,接触销553分别弹性接触电池601或602的负极601a或602a,因此,即使电池601或602因外部震动而发生瞬时移动,接头部分593或592和接触销553也会瞬时地跟随电池601或602的接头601a或602a和接头601b或602b。因此,可防止瞬时电源中断。
如上所述,进入孔583a和584a分别形成于接头保持器580的左、右侧板部分583和584中,并且它们的尺寸分别允许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601和AA规格电池602的正极601a和602a。这可以用来防止以错误的方式安装电池601或AA规格电池602,也就是使负极601b或602b对着进入孔583a或584a、负极601b或602b接触正极接头板590的接头部分593或AA规格接触部分594。因此,即使薄型矩形棱柱形可充电电池601或AA规格电池602以这种错误的方式安装,也不会发生短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接头保持器580的左侧板部分583或右侧板部分584用作绝缘部分。
虽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是针对用于重放装在光盘盒内的记录媒体光盘的光盘重放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在记录媒体光盘上进行记录或重放的光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使用装有记录媒体磁带的盒式磁带的磁带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以及使用没有装在光盘盒内的记录媒体本身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Claims (4)

1.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
一将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
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安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安装好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以及
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出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运动机构具有一驱动件,用于在记录媒体装入到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时朝记录和/或重放单元方向驱动保持器,在记录媒体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开时朝离开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方向驱动保持器;
其中,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2.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
一将一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
一可移动地连接有保持器的第一底盘;
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装入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该记录和/重放单元设置在第一底盘上;以及
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开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该运动机构具有一滑动件,它仅设置在保持器的一个侧表面上,
其中,保持器可通过该滑动相对于第一底盘的移动而在装入位置和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
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第二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第二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3.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
一将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
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安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安装好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以及
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出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4.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
一将一记录媒体保持在插入装置内的保持器;
一可移动地连接有保持器的第一底盘;
一与保持器所保持的记录媒体装在一起的记录和/或重放单元,用于在装入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该记录和/重放单元设置在第一底盘上;以及
一运动机构,用于使保持器在一将记录媒体装在记录和/或重放单元上的装入位置与一将记录媒体从记录和/或重放单元脱开的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保持器可通过该滑动相对于第一底盘的移动而在装入位置和未装入位置之间移动,
该记录和/或重放单元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放记录媒体的读写头;一读写头进给机构;一第二底盘,它设置有该读写头和进给机构,并形成有允许进给机构在里面移动的开口部分;以及一读写头的导轨,它形成于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并且,该导轨具有一基本部分,该基本部分在与开口部分相邻的边缘部分中以与第二底盘形成一体,和一形成于邻近部分的尖端部分处的弯曲部分。
CNB021440301A 1997-06-30 1998-06-3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82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4607/1997 1997-06-30
JP174610/1997 1997-06-30
JP17460997A JPH1125563A (ja) 1997-06-30 1997-06-30 記録再生装置
JP174613/1997 1997-06-30
JP174609/1997 1997-06-30
JP17461397A JP3799754B2 (ja) 1997-06-30 1997-06-30 再生装置
JP17461097 1997-06-30
JP17460797A JPH1125662A (ja) 1997-06-30 1997-06-30 記録再生装置
JP26986397A JP3849251B2 (ja) 1997-06-30 1997-10-02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69863/1997 1997-10-02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156576A Division CN1154992C (zh) 1997-06-30 1998-06-3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4054A CN1404054A (zh) 2003-03-19
CN1178221C true CN1178221C (zh) 2004-12-01

Family

ID=275286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403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8221C (zh) 1997-06-30 1998-06-3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B9811565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4992C (zh) 1997-06-30 1998-06-3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1565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4992C (zh) 1997-06-30 1998-06-3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6515954B1 (zh)
KR (1) KR100521828B1 (zh)
CN (2) CN1178221C (zh)
ID (1) ID2037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0935B2 (ja) * 1999-07-09 2009-10-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磁気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2003274678A (ja) * 2002-01-10 2003-09-26 Sony Corp 駆動装置
JP4085690B2 (ja) * 2002-05-15 2008-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EP1571661A1 (en) * 2004-03-04 2005-09-07 Thomson Licensing S.A. Storage medium processing device
US20060047421A1 (en) * 2004-08-25 2006-03-02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mputing point-to-point shortest paths from external memory
US7362564B2 (en) * 2005-02-22 2008-04-22 Infocus Corporation Docking assembly for coupling a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JP4622994B2 (ja) * 2006-11-20 2011-02-0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ガイド装置
JP2011154745A (ja) * 2010-01-26 2011-08-11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869417B2 (ja) * 2010-03-02 2012-02-08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基板および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1074A (en) 1981-02-24 1982-09-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assette loading and unloading mechanism for cassette tape recorder
US4669009A (en) 1982-10-26 1987-05-2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loppy disc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a loading mechanism for loading a cartridge which accomodates a floppy disc
JPS59191167A (ja) * 1983-04-15 1984-10-30 Hitachi Ltd カセツト移送装置
JP2521979B2 (ja) * 1987-09-21 1996-08-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トリッジのエジェクト機構
JP2526420B2 (ja) * 1988-04-12 1996-08-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ロ―ディング装置
US5153792A (en) * 1988-10-27 1992-10-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nd reporducing apparatus
US5274619A (en) * 1990-09-04 1993-12-28 Alpine Electronics, Inc. Disk player with disk select function
US5787063A (en) * 1990-09-20 1998-07-28 Richoh Company, Ltd. Disk drive unit having improved shutter mechanism
JP3116559B2 (ja) 1991-10-23 2000-12-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における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装置
JP3044889B2 (ja) * 1991-12-11 2000-05-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US5815344A (en) * 1992-02-17 1998-09-29 Sony Corporation Disc cartridge loading apparatus
KR100285145B1 (ko) * 1992-05-22 2001-03-15 이데이 노부유끼 디스크 카트리지 로딩 장치
JP3276986B2 (ja) * 1992-06-29 2002-04-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開閉扉機構
JPH06349218A (ja) * 1993-04-12 1994-12-22 Sony Corp 光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US5831956A (en) * 1993-08-09 1998-11-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Disc loading device
JPH0855449A (ja) * 1994-08-11 1996-02-27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891127B2 (ja) * 1994-12-28 1999-05-17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5917795A (en) * 1995-04-28 1999-06-2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Disk device having a drive unit and a cam plate which moves up and down relative to a disk holder for providing a thin structure
WO1996036966A2 (en) * 1995-05-15 1996-11-21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rrangement comprising holding means for a storage medium
JPH08315478A (ja) * 1995-05-13 1996-11-29 Nakamichi Corp ディスク移送装置
US5959956A (en) * 1995-06-15 1999-09-28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oading drive mechanism for disk drive
US5870367A (en) * 1995-07-03 1999-02-09 Sony Corporation Disc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TW423693U (en) * 1995-07-26 2001-02-21 Teac Corp Disk device hav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able providing a small-height structure
US6014358A (en) * 1996-04-04 2000-01-11 Teac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cartridge loading device
JPH09297983A (ja) * 1996-05-02 1997-11-18 Alps Electric Co Ltd 記録再生装置のドア開閉機構
JP3427642B2 (ja) * 1996-11-08 2003-07-22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MY117462A (en) * 1997-06-30 2004-06-30 Sony Corp Recording and/or playback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nd/or playback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4119A (zh) 1999-01-06
US6515954B1 (en) 2003-02-04
ID20377A (id) 1998-12-03
US6337840B1 (en) 2002-01-08
US6728188B1 (en) 2004-04-27
CN1404054A (zh) 2003-03-19
KR100521828B1 (ko) 2005-12-30
CN1154992C (zh) 2004-06-23
KR19990007441A (ko) 199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73C (zh) 光盘/光盘-只读存储器装置
CN1276524C (zh) 端子和要装载部件的结构
CN1259663C (zh) 光盘驱动器
CN1176466C (zh) 光学式存储装置
CN1178221C (zh)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127072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661702A (zh) 光盘装置
CN1094179A (zh)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297988C (zh) 盘盒、盘记录介质装置和盘记录和/或重放设备
CN1183533C (zh) 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224017C (zh) 光盘装置
CN1221181A (zh) 盘设备
CN1595515A (zh) 盘驱动器
CN100346417C (zh) 记录媒体的收存装置
CN1992019A (zh) 盘驱动器
CN1139070C (zh) 盘式存储器的存放盒
CN1122992C (zh) 光盘驱动设备
CN1237542C (zh) 盘盒、盘片记录介质装置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23304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74406C (zh) 盘装置
CN1460160A (zh) 驱动齿轮及配备驱动齿轮的盘装置
CN1314035C (zh) 盘移送装置
CN1598951A (zh) 盘夹紧机构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835106A (zh) 盒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