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2351A - 薄片体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2351A
CN117642351A CN202380011974.7A CN202380011974A CN117642351A CN 117642351 A CN117642351 A CN 117642351A CN 202380011974 A CN202380011974 A CN 202380011974A CN 117642351 A CN117642351 A CN 117642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heet
shaft
main body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19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岸本正尚
村田耕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642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2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65H5/38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immovable in ope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连结单元(UC)包括轴(11)、轴支架(13)和轴安装板(12),轴支架(13)具有第一连结部(10),第一单元(2)包括第二连结部(20),在向装置主体(1000)安装第一单元(2)并将第一单元(2)与第二单元(1)连结的情况下,在使另一端部(UC2)摆动到上方的状态下,将第一单元(2)安装于装置主体(1000),然后使另一端部(UC2)向下方摆动,将第一连结部(10)连结于第二连结部(20)。

Description

薄片体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作为薄片体输送装置,例如已知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输送薄片体,并在输送中的薄片体上印刷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9256号公报
例如,薄片体输送装置包含各自输送薄片体的多个单元。单元彼此被连结。此外,多个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以单元为单位单独地可装拆。在该结构下,在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多个单元中,能够仅更换某个单元、或者为了检查而仅拆卸某个单元。
但是,在单元相对于薄片体输送装置的主体的装拆作业中,需要在薄片体输送装置的主体内进行单元彼此的连结和连结解除。因此,如果单元彼此的连结和连结解除复杂,则单元相对于薄片体输送装置的主体的装拆作业的作业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装拆作业的作业性的薄片体输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具有薄片体接收口和薄片体排出口;第一单元,安装于装置主体,接收从薄片体接收口输送来的薄片体,并将薄片体向下游侧输送;第二单元,安装在装置主体中的比第一单元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从薄片体排出口排出薄片体;以及连结单元,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第一单元向第二单元输送薄片体,所述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第二单元,所述另一端部能够以一端部的枢轴支承部分为中心摆动,相对于第一单元以可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连结单元包括:轴,可旋转地配置于另一端部;轴支架,支承轴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以及轴安装板,具有安装轴支架的安装孔。轴支架具有:圆筒形的支架主体,可旋转地支承于安装孔;以及第一连结部,从支架主体向轴线方向上的外方向突出。第一单元包括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配置在轴安装板的轴线方向上的外方向。第一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从第二单元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在水平方向上安装。在向装置主体安装第一单元并将所述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连结的情况下,在使另一端部摆动到上方的状态下,将第一单元安装于装置主体,然后使另一端部向下方摆动,将第一连结部连结于第二连结部。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提高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的装拆作业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安装于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副排出单元和连结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折叠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从外方向观察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连结位置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从内方向观察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连结位置及其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9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二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轴安装板的安装孔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连结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副排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连结单元的转动前后的位置的图。
图15是表示一种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第一连结部的转动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输送装置是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后处理装置。
<图像形成系统的概要>
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100(相当于“薄片体输送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200一起构成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200进行印刷。图像形成装置200具备图像形成部(未图示)。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的印刷方式不特别限定。印刷方式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也可以是喷墨方式。在由图像形成装置200进行的印刷中,例如使用作为薄片体的纸张。
图像形成装置200输送薄片体,并在输送中的薄片体上印刷图像。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输送印刷完成的薄片体。
后处理装置100连结于图像形成装置200。后处理装置10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0可装拆。后处理装置100从图像形成装置200接收印刷完成的薄片体。即,后处理装置10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0配置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
后处理装置100输送印刷完成的薄片体,并对薄片体进行打孔处理、装订处理和折叠处理等后处理。而且,后处理装置100排出薄片体。
后处理装置100进行与由用户设定的工作的内容相应的后处理。根据工作的设定内容,有时在后处理装置100中不进行针对印刷完成的薄片体的后处理,就从后处理装置100排出薄片体。
后处理装置100也可以不连结于图像形成装置200,能够单独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后处理装置100设置有设置盘。而且,后处理装置100将设置于设置盘的薄片体自动送入并输送,进行后处理。
此外,也可以代替后处理装置100,而是将仅具有输送并排出从图像形成装置200送入的薄片体的功能的薄片体输送装置连结于图像形成装置200。
另外,图1是在从装置正面观察后处理装置100的情况下的概略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和“右”是从装置正面观察的情况下的方向。
<后处理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后处理装置100在装置主体1000具备薄片体接收口100A、薄片体排出口100B、第一排出盘T1和第二排出盘T2。此外,后处理装置100具备第一输送通道P1和第二输送通道P2。
薄片体接收口100A是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00中的与图像形成装置200连结侧的开口。薄片体被从图像形成装置200经由薄片体接收口100A送入后处理装置100。
第一排出盘T1和第二排出盘T2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00中的与图像形成装置200连结侧的相反侧。第一排出盘T1是主排出盘。第二排出盘T2配置在第一排出盘T1的上方。后处理装置100将薄片体排出到第一排出盘T1或第二排出盘T2。薄片体经由薄片体排出口100B向第二排出盘T2排出。
第一输送通道P1是主输送通道。第一输送通道P1从薄片体接收口100A到达向第一排出盘T1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口(省略附图标记)。第一输送通道P1从薄片体接收口100A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
第二输送通道P2从第一输送通道P1分路,并到达薄片体排出口100B。
第二输送通道P2从与第一输送通道P1分路的分路位置向左上方延伸。
薄片体被从薄片体接收口100A向第一排出盘T1或第二排出盘T2输送。总之,薄片体被从图2的右侧向左侧输送。即,在图2中,从右向左的方向是薄片体输送方向。
后处理装置100具备打孔单元U1、装订单元U2和制册单元U3。打孔单元U1、装订单元U2和制册单元U3分别是对薄片体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部。打孔单元U1、装订单元U2和制册单元U3各自对薄片体进行对应的后处理。另外,后处理装置100还具备折叠单元2作为进行后处理的单元,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说明。
打孔单元U1配置在第一输送通道P1的输送路径上。打孔单元U1对沿着第一输送通道P1输送的薄片体进行形成冲孔的打孔处理。
装订单元U2将沿着第一输送通道P1输送的薄片体堆叠到处理盘(省略附图标记)。而且,装订单元U2进行利用订书钉装订薄片体摞的装订处理。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薄片体被排出到第一排出盘T1。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将薄片体排出到第二排出盘T2。即使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薄片体排出到第一排出盘T1。
制册单元U3具有利用订书钉装订薄片体摞的中央部的骑马钉装订用的装订部(省略附图标记)。制册单元U3进行制册处理,所述制册处理将由装订部进行了骑马钉装订的薄片体摞对折。
例如,后处理装置100具备从第一输送通道P1分路并向下方延伸的第三输送通道P3。第三输送通道P3连接于制册单元U3。在进行制册处理的情况下,薄片体经由第三输送通道P3被输送到制册单元U3。
此外,后处理装置100具备第三排出盘T3。第三排出盘T3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00中的与图像形成装置200连结侧的相反侧。第三排出盘T3是制册用的排出盘,配置在第一排出盘T1的下方。制册单元U3将通过制册处理得到的小册子排出到第三排出盘T3。
<输送单元的结构>
后处理装置100具备主排出单元MU。主排出单元MU安装于装置主体1000。第一输送通道P1设置于主排出单元MU。主排出单元MU输送薄片体,并将薄片体排出到第一排出盘T1。
主排出单元MU具备输送辊对Rm。输送辊对Rm配置于第一输送通道P1。输送辊对Rm沿着第一输送通道P1输送薄片体。
此外,后处理装置100具备副排出单元1。另外,副排出单元1相当于“第二单元”。副排出单元1安装于装置主体1000。副排出单元1安装在比后述的折叠单元2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副排出单元1是可选单元,从装置主体1000的上方侧在上下方向上可装拆。第二输送通道P2设置于副排出单元1。副排出单元1是进行薄片体的输送和排出的单元。副排出单元1输送薄片体,并将薄片体从薄片体排出口100B排出到第二排出盘T2。
副排出单元1具备多个输送辊对R11、R12、R13。多个输送辊对R11、R12、R13从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以该顺序配置于第二输送通道P2。多个输送辊对R11、R12、R13接触薄片体并旋转,由此沿着第二输送通道P2输送薄片体。
另外,也可以代替副排出单元1而设置不具有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功能而仅进行薄片体的输送的单元。即,“第二单元”也可以是仅进行薄片体的输送的单元。
此外,后处理装置100具备折叠单元2。另外,折叠单元2相当于“第一单元”。折叠单元2安装于装置主体1000。折叠单元2的安装位置(相当于“预定位置”)是比副排出单元1的安装位置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折叠单元2是安装位置为装置主体1000的预定位置的可选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1000从副排出单元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在水平方向上可装拆。折叠单元2是进行薄片体的输送的单元。折叠单元2接收从薄片体接收口100A输送来的薄片体,并将薄片体向下游侧输送。折叠单元2也是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00输出的薄片体进行折叠处理作为后处理的单元。
第一输送通道P1设置于折叠单元2。折叠单元2的第一输送通道P1与主排出单元MU的第一输送通道P1连接。折叠单元2的第一输送通道P1是上游侧,主排出单元MU的第一输送通道P1是下游侧。在第一排出盘T1成为薄片体的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折叠单元2向主排出单元MU输送薄片体。主排出单元MU从折叠单元2接收薄片体,并将薄片体排出到第一排出盘T1。
在此,第二输送通道P2从折叠单元2的第一输送通道P1分路。换句话说,折叠单元2具有第一输送通道P1与第二输送通道P2的分路部分。例如,在第一输送通道P1与第二输送通道P2的分路部分,可转动地设置有切换爪(省略附图标记)。通过将切换爪保持在主位置,从而从折叠单元2向主排出单元MU的输送路径成为开通状态。而且,通过使切换爪从主位置向副位置移位,从而从折叠单元2向主排出单元MU的输送路径被封堵,从折叠单元2向副排出单元1的输送路径成为开通状态。
折叠单元2具备输送辊对R2。例如,输送辊对R2的设置数量是多个。输送辊对R2配置于第一输送通道P1。输送辊对R2沿着第一输送通道P1输送薄片体。
此外,折叠单元2具备折叠部FP。虽然省略了附图标记,但是折叠部FP诸如包含:折叠引导件,为了在薄片体形成折痕而按压薄片体的表面;专用的辊对,边夹着折叠处理的对象薄片体边输送;以及专用的输送通道,用于输送折叠处理的对象薄片体。在进行折叠处理的情况下,薄片体被拉入折叠部FP。在不进行折叠处理的情况下,薄片体不被拉入折叠部FP,薄片体被朝向第一输送通道P1与第二输送通道P2的分路部分输送。
另外,也可以代替折叠单元2而是设置不搭载折叠部FP而仅进行薄片体的输送的单元。即,“第一单元”也可以是仅进行薄片体的输送的单元。
在此,主排出单元MU、副排出单元1和折叠单元2相对于装置主体1000可单独地装拆。例如,虽然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彼此连结,但是能够在将副排出单元1保留于装置主体1000的状态下,从装置主体1000拆卸折叠单元2。
<副排出单元和折叠单元各自的结构>
副排出单元1和折叠单元2借助连结单元UC(参照图3)彼此连结。即,后处理装置100具备连结单元UC。由副排出单元1、折叠单元2和连结单元UC构成单元连结机构UCM(参照图3)。
连结单元UC具备第一连结部10,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连结单元UC被枢轴支承于副排出单元1。折叠单元2具备第二连结部20。而且,第一连结部10和第二连结部20彼此连结,由此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成为连结状态。换句话说,成为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被固定的状态。再换句话说,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被定位。由此,能够抑制在从折叠单元2向副排出单元1输送薄片体时发生薄片体的位置偏移(包含薄片体的斜行和薄片体的挠曲等)。
以下,参照图3~图15进行具体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从装置正面观察后处理装置100的情况下的前后方向相当于宽度方向。另外,宽度方向相当于“轴线方向”。
图3表示了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连结的状态。图4表示了副排出单元1和连结单元UC,图5表示了折叠单元2。此外,图6和图7表示了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连结的状态。图6是从宽度方向的一方(外方向)观察的图,图7是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内方向)观察的图。
<单元间的固定>
副排出单元1与连结单元UC一起构成一个单元。换句话说,副排出单元1不能从连结单元UC分离。
连结单元UC具有:一端部UC1,被枢轴支承于副排出单元1;以及另一端部UC2,能够以一端部UC1的枢轴支承部分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并且相对于折叠单元2以可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而且,连结单元UC从折叠单元2向副排出单元1输送薄片体。换句话说,连结单元UC也是输送薄片体的单元。再换句话说,连结单元UC与副排出单元1一起构成薄片体输送单元。
在连结单元UC设置有输送辊对R11、R12(参照图2)。在副排出单元1设置有输送辊对R13(参照图2)。即,连结单元UC配置在比副排出单元1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从折叠单元2接收薄片体,并向副排出单元1输送薄片体。副排出单元1从折叠单元2经由连结单元UC接收薄片体。
在此,从宽度方向观察,构成输送辊对R11的一对输送辊中的一方的输送辊的配置位置为连结单元UC的另一端部UC2与折叠单元2的连结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处于该连结位置的一方的输送辊赋予附图标记R10,与其他的输送辊进行区分。
连结单元UC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11。轴11配置于连结单元UC的另一端部UC2。轴11被支承为可旋转。输送辊R10安装于轴11。输送辊R10与轴11一起旋转。即,从宽度方向观察,轴11配置在另一端部UC2与折叠单元2的连结位置。输送辊R10通过与轴11一起旋转而输送薄片体。连结单元UC通过使输送辊R10与轴11一起旋转,而从折叠单元2向副排出单元1输送薄片体。
连结单元UC具有作为安装轴11的板状部件的轴安装板12。连结单元UC具有轴安装板12,轴安装板12为连结单元UC的框体(框架)的一部分。例如,连结单元UC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板作为框体的一部分。该一对侧板各自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该一对侧板分别成为轴安装板12。即,轴安装板12是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板。在轴安装板12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安装孔12a(参照图11)。
连结单元UC具有图8所示的轴支架13。轴支架13分别安装在轴1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轴支架13支承轴1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具体而言,连结单元UC还具有轴承14(参照图7)。轴承14分别安装在轴1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轴承14的内圈固定于轴11。轴承14的外圈固定于轴支架13。由此,轴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被支承为可旋转。轴支架13能够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另外,轴承14被止动环140(参照图7)抑制向轴11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
以下的说明中,在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后处理装置100的前后方向)上,将离开轴11的中心的方向定义为外方向,将接近轴11的中心的方向定义为内方向。
轴支架13具有支架主体131。支架主体131是形成为圆筒形的部分,在宽度方向的内方向侧具有开口(省略附图标记)。轴承14从该开口嵌入支架主体131的内部。轴承14的外圈固定在支架主体131的内周面。在轴承14嵌入支架主体131的内部的状态下,轴11的顶端从支架主体131的内部向宽度方向的外方向突出。
在支架主体131中的宽度方向的内方向侧的外周(开口的外缘)形成有凸缘部1311。即,轴支架13具有形成在支架主体13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凸缘部1311。凸缘部1311为圆环状。凸缘部1311从支架主体131的外周遍及整周朝向径向突出。
支架主体131从宽度方向的内方向插入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由此安装于安装孔12a。支架主体131从轴安装板12向外方向突出。另外,凸缘部1311的外径大于安装孔12a的直径。由此,能够抑制轴支架13向外方向脱落。
在此,轴支架13具有第一连结部10。第一连结部10用于连结单元UC与折叠单元2的连结。
第一连结部10是从支架主体131向宽度方向的外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外形为直边椭圆形(圆角矩形)。即,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连结部10具有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的一对圆弧面101。一对圆弧面101彼此朝向相反方向。此外,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连结部10具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平坦面102。另外,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外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此外,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外形也可以是相当于平坦面102的面凹陷的形状。
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连结部10通过形成为直边椭圆形,从而具有径向的宽度大的大径部(省略附图标记)和径向的宽度小于大径部的小径部(省略附图标记)。另外,第一连结部10的大径部是由一对圆弧面101构成的部分。第一连结部10的小径部是由一对平坦面102构成的部分。
折叠单元2还具备图9所示的第二连结部20。第二连结部20与第一连结部10连结(卡合)。通过连结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从而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能够成为借助连结单元UC而连结的状态。即,能够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固定折叠单元2。
第二连结部20分别设置于折叠单元2的框体中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板。虽然第二连结部20可以相对于折叠单元2的框体一体地形成,但是第二连结部20也可以后附于折叠单元2的框体。
第二连结部20分别配置在轴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另外,一对轴安装板12各自配置在比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第二连结部20更靠宽度方向的内方向的位置。即,一对第二连结部20各自配置在比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轴安装板12更靠宽度方向的外方向的位置。一对第一连结部10各自朝向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第二连结部20突出。
第二连结部2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连结孔201。连结孔201的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形状是在一部分具有裂缝的圆形。即,第二连结部20具有连通口202,所述连通口202连通连结孔201的径向的内侧与外侧。从宽度方向观察,连通口202贯通连结孔201的内侧与外侧之间。从宽度方向观察,连通口202朝向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口。
在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处于连结状态时,第一连结部10插入第二连结部20的连结孔201(参照图6)。换句话说,第二连结部20具有安装第一连结部10的连结孔201。在此,第一连结部10具有一对圆弧面101。从宽度方向观察,一对圆弧面101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此外,第一连结部10具有一对平坦面102。从宽度方向观察,一对平坦面102彼此平行。
在第一连结部10插入连结孔201的状态下,一对圆弧面101能够同时与连结孔201的内周面接触。另一方面,无论第一连结部10在连结孔201中的位置如何,一对平坦面102都不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
通过将第一连结部10插入连结孔201,并将一对圆弧面101保持成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从而能够连结(固定)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通过连结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从而连结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即,能够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固定折叠单元2。
<单元间的连结和解除连结>
第一连结部10相对于连结孔201的配合公差设定为能够手动旋转第一连结部10。例如,第一连结部10相对于连结孔201的配合公差也可以是过渡配合。
此外,从轴线方向观察,连结孔201具有与另一端部UC2一起摆动的第一连结部10的小径部可通过且大径部不可通过的开口作为连通口202,即,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连结部10的大径部具有不能通过连通口202的宽度。另一方面,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连结部10的小径部具有能够通过连通口202的宽度。
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0的一对圆弧面101同时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从而能够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连结(固定)折叠单元2。换句话说,如果第一连结部10的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未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则未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连结折叠单元2。再换句话说,如果第一连结部10的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未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则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产生位置偏移。
在此,由于即使在第一连结部10插入连结孔201的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0也能够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所以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0旋转,从而能够挪动一对圆弧面101的位置。此外,第二连结部20具有在径向上贯通连结孔201的边缘的连通口202。换句话说,第二连结部20具有连通口202,所述连通口202连通连结孔201的径向的内侧和外侧。
由此,在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连结折叠单元2时,如果旋转第一连结部10,使得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朝向连通口202,则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变得不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所以能够解除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的连结状态。以下,以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前方侧)观察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连结部10通过在插入连结孔201的状态下,在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的内部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从而选择性地配置在连结位置和解除连结位置。通过在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的内部使轴支架13旋转,将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角度(一对圆弧面101和一对平坦面102的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位置)固定为第一角度,从而第一连结部10的位置成为解除连结位置。通过从该状态起进一步使轴支架13旋转,将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角度固定为第二角度,从而第一连结部10的位置成为连结位置。例如,能够由进行后处理装置100的检查和更换等作业的作业者手动进行第一连结部10的旋转。
连结位置是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被连结(固定)的位置。即,在第一连结部10处于连结位置时,一对圆弧面101双方都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参照图10的上图)。
在第一连结部10处于连结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0不能通过连通口202。即,在第一连结部10处于连结位置时,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角度是第二角度。
另一方面,解除连结位置是解除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固定)的位置。即,在第一连结部10处于解除连结位置时,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一对圆弧面101中的另一方配置于连通口202而不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参照图10的下图)。
在第一连结部10处于解除连结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0能够通过连通口202。即,在第一连结部10处于解除连结位置时,第一连结部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角度是第一角度。
在该结构下,在连结(固定)副排出单元1和折叠单元2的情况下,通过使轴支架13在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的内部旋转并将第一连结部10固定为第一角度,从而成为第一连结部10能够通过连通口202的状态,并且在将第一连结部10经由连通口202插入连结孔201后,通过使轴支架13在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的内部旋转并将第一连结部10固定为第二角度,从而成为第一连结部10不能通过连通口202的状态,由此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被连结。
由此,进行安装于后处理装置100的单元的检查和更换等作业的作业者的便利性得以提高。具体而言,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000装拆副排出单元1或折叠单元2时,仅使第一连结部10旋转,就切换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连结单元UC)的连结与解除连结,所以不需要对单元的一部分进行分解等作业。其结果,能够提高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1000的装拆作业的作业性。
此外,在第二连结部20形成有连通口202的结构下,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0旋转,从而能够容易地成为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另一方不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的状态。换句话说,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0旋转,从而可以容易地切换第一连结部10能够通过连通口202的状态、以及第一连结部10不能通过连通口202的状态。
进而,在将第一连结部10插入连结孔201时,不需要将第一连结部10从宽度方向插入。具体而言,从宽度方向观察,仅使第一连结部10经由连通口202从连结孔201的外侧向内侧移动,就可以成为第一连结部10插入连结孔201的状态。由此,即使不将轴支架13和轴承14等从轴11拆卸,即,即使不分解将轴11支承为可旋转的机构,也能够将第一连结部10嵌入连结孔201。其结果,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作业和解除连结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在将固定轴承14的轴支架13的一部分作为第一连结部10的结构下,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
此外,在将轴支架13的一部分作为第一连结部10的结构下,能够以负责薄片体的输送的输送辊R10的旋转轴(即,轴11)为基准,进行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之间的定位。由此,在从折叠单元2向副排出单元1输送薄片体时,抑制了薄片体的位置偏移。其结果,能够抑制薄片体挠曲或斜行。
<轴支架的定位>
轴安装板12在作为另一端部UC2侧的部分且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外周部具有定位卡合部120(参照图11)。定位卡合部120是形成于轴安装板12的孔和切口等。定位卡合部120包含第一卡合部121和第二卡合部122。
此外,轴支架13具有能够与定位卡合部120卡合的钩132(参照图8)。钩132相当于“卡止片”。钩132连接于支架主体131。钩132形成为具有第一片132a和第二片132b的U形,所述第一片132a从凸缘部1311向宽度方向的内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片132b从第一片132a折返并向宽度方向的外方向延伸。钩132具有卡合突起1321。卡合突起1321形成在钩132中的与支架主体131连接侧的相反侧的顶端部。钩132中的卡合突起1321能够与定位卡合部120卡合。通过卡合突起1321与定位卡合部120卡合,从而成为钩132与定位卡合部120卡合的状态。
另外,轴支架13能够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通过轴支架13旋转,从而卡合突起1321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转动。卡合突起1321能够在第一卡合部121与第二卡合部122之间转动。换句话说,轴安装板12具有能够供钩132选择性地卡合的第一卡合部121和第二卡合部122。
通过第一卡合部121与钩132卡合,从而第一连结部10被固定为第一角度。通过使轴支架13在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的内部旋转而将第一连结部10固定为第一角度,从而从宽度方向观察,成为第一连结部10能够通过连通口202的状态(第一连结部10处于解除连结位置的状态)。如果第一卡合部121与钩132的卡合未被解除,则第一连结部10被保持在解除连结位置。此时,一对圆弧面101中的一方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一对圆弧面101中的另一方配置于连通口202而不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即,在第一卡合部121与钩132处于卡合状态时,解除了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固定)。
通过第二卡合部122与钩132卡合,从而第一连结部10被固定为第二角度。通过使轴支架13在轴安装板12的安装孔12a的内部旋转而将第一连结部10固定为第二角度,从而从宽度方向观察,成为第一连结部10不能通过连通口202的状态(第一连结部10处于连结位置的状态)。如果第二卡合部122与钩132的卡合未被解除,则第一连结部10被保持在连结位置。此时,一对圆弧面101双方都接触连结孔201的内周面。即,在第二卡合部122与钩132处于卡合状态时,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被连结(固定)。
在轴安装板12设置有定位卡合部120,且在轴支架13设置有能够与定位卡合部120卡合的钩132的结构下,即使第一连结部10能够以轴11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也能够可靠地保持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状态(固定状态)。换句话说,能够抑制第一连结部10意外地旋转。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副排出单元1与折叠单元2之间的晃动。
在此,钩132在宽度方向上可弹性变形。通过将钩132形成为U形,从而能够容易地使钩132可弹性变形。
此外,卡合突起1321与定位卡合部120在宽度方向上卡合。由此,通过从钩132卡合于第一卡合部121的状态起,将钩132中的具有卡合突起1321的顶端部向外方向拉拽而使钩132变形,从而能够解除钩132与第一卡合部121的卡合。然后,通过在向外方向拉拽钩132的状态下使第一连结部10旋转,且在钩132与第二卡合部122卡合的位置解除钩132的拉拽,从而钩132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能够使钩132与第二卡合部122卡合。将钩132的卡合对象从第二卡合部122变更为第一卡合部121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通过使钩132变形,从而能够使钩132与第一卡合部121卡合。
在采用这样的方式的情况下,优选在进行第一连结部10的旋转作业时,对于作业者来说容易握持钩132。因此,轴支架13具有操作部1322。操作部1322形成于钩132中的与支架主体131连接侧的相反侧的顶端部。另外,在该顶端部也形成有卡合突起1321。从宽度方向观察,操作部1322向作为轴支架13的圆筒部分的支架主体131的周向突出。换句话说,钩132具有从第二片132b的侧边突出且可供作业者握持的操作部1322。使第一连结部10在连结位置与解除连结位置之间旋转的作业时握持操作部1322。操作部1322例如包含向彼此相反方向突出的一对突起。
通过在钩132设置操作部1322,从而能够容易地拉拽钩132。此外,通过在钩132中的具有卡合突起1321的顶端部配置操作部1322,从而容易进行卡合突起1321相对于定位卡合部120的卡合与卡合解除的切换作业。
<单元的拆卸>
主排出单元MU、副排出单元1和折叠单元2能够从装置主体1000以单元为单位单独地拆卸。例如,在从装置主体1000拆卸折叠单元2时,首先需要预先解除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固定)。在解除后,通过使折叠单元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从装置主体100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拆卸折叠单元2。在向装置主体1000的预定位置安装折叠单元2的情况下,从装置主体100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将折叠单元2配置在预定位置后,借助连结单元UC将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连结(固定)即可。
但是,即使解除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固定),连结单元UC也存在。因此,仅解除折叠单元2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的连结,不能从装置主体1000拆卸折叠单元2。
因此,连结单元UC具有:一端部UC1,被枢轴支承于副排出单元1;以及另一端部UC2,能够以一端部UC1的枢轴支承部分为中心摆动,相对于折叠单元2以可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即,连结单元UC在装置主体1000的内部能够使另一端部UC2以一端部UC1的枢轴支承部分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摇动。通过使另一端部UC2向上方移动(转动),从而能够在将副排出单元1保留于装置主体1000的状态下,从装置主体100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拆卸折叠单元2。
另外,连结单元UC在装置主体1000的内部不能从副排出单元1分离。即,连结单元UC与副排出单元1一起构成为一个单元。连结单元UC和副排出单元1分别是输送薄片体的机构部。连结单元UC从折叠单元2接收薄片体,并输送薄片体。副排出单元1从连结单元UC接收薄片体并输送薄片体,且将薄片体排出到第二排出盘T2。在图12和图13中,分别以单体表示连结单元UC和副排出单元1。
连结单元UC具有轴安装板12作为框体的一部分,所述轴安装板12是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板。副排出单元1具有一对侧板15作为副排出单元1的框体的一部分,所述一对侧板15在宽度方向上相对。副排出单元1的侧板15是与轴安装板12不同的部件。在装置主体1000安装有副排出单元1的状态下,副排出单元1被固定,连结单元UC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被抬起,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副排出单元1的侧板15称作固定侧板15。
一对固定侧板15各自与位于相同侧的轴安装板12在宽度方向上局部地重合。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固定侧板15与轴安装板12在宽度方向上重合的区域称作侧板重叠区域。
副排出单元1还具备支点销P。此外,在轴安装板12的侧板重叠区域,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销孔P0。在固定侧板15的侧板重叠区域也同样地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销孔P0。而且,在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分别配置有支点销P。各支点销P插入位于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轴安装板12和固定侧板15各自的销孔P0。由此,轴安装板12能够以支点销P为支点旋转。
从宽度方向观察,销孔P0配置于轴安装板12中的与配置有安装孔12a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因此,从宽度方向观察,连结单元UC能够旋转,使得轴安装板12中的配置有安装孔12a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摇动。换句话说,从宽度方向观察,连结单元UC具有被支点销P支承的一端部UC1。而且,连结单元UC转动,使得另一端部UC2以支点销P为支点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在该结构下,一端部UC1中的形成销孔P0的形成部分相当于“枢轴支承部分”。从宽度方向观察,轴支架13通过被配置于另一端部UC2,从而能够以支点销P为支点转动。连结单元UC借助支点销P连结于副排出单元1。
另外,第一连结部10是配置于安装孔12a的轴支架13的一部分。由此,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一连结部10能够以支点销P为支点转动。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0以支点销P为支点转动,从而第一连结部10相对于第二连结部20被连结或解除连结。
具体而言,通过从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连结的位置(图14的上图所示的位置)起,使第一连结部10以支点销P为支点向第一方向D1转动,从而第一连结部10离开第二连结部20。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0向第一方向D1转动,从而成为图14的下图所示的状态。换句话说,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的连结(卡合)被解除。再换句话说,连结单元UC被从折叠单元2拉开。
由此,能够在将副排出单元1保留于装置主体1000的状态下,从装置主体1000拆卸折叠单元2。换句话说,仅使第一连结部10以支点销P为支点转动,就可以从装置主体1000拆卸折叠单元2。其结果,能够提高折叠单元2相对于装置主体1000的装拆作业的作业性。对于负责折叠单元2的检查和更换等的作业者而言,由于能够从装置主体1000仅拆卸折叠单元2,所以便利性良好。
此外,通过从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的连结(第一连结部10向连结孔201的插入)被解除的状态、即图14的下图所示的状态起,使第一连结部10以支点销P为支点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转动,从而第一连结部10接近第二连结部20。由此,能够返回图14的上图所示的状态。其结果,能够连结第一连结部10和第二连结部20。
在此,从宽度方向观察,第二连结部20在第一连结部10的转动路径上具有连通口202,所述连通口202是连通连结孔201的径向的内侧和外侧的开口(参照图15)。换句话说,从宽度方向观察,连通口202朝向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口。在图15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一连结部10的转动轨迹。此外,用虚线表示转动中的第一连结部10。
在该结构下,能够将第一连结部10相对于连结孔201从径向插入。换句话说,从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起,仅使第一连结部10以支点销P为支点向第二方向D2转动,就可以连结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在连结第一连结部10与第二连结部20后,通过旋转第一连结部10并将其保持在连结位置,从而能够相对于副排出单元1固定折叠单元2。
即,在向安装有副排出单元1的装置主体1000安装折叠单元2时,在使连结单元UC的另一端部UC2摆动到上方的状态下将折叠单元2配置在装置主体1000的预定位置后,通过使连结单元UC的另一端部UC2向下方摆动并将第一连结部10从连通口202插入连结孔201,从而折叠单元2被安装于装置主体1000。
虽然未图示,但是例如为了将连结单元UC保持在摆动到上方的状态,在装置主体1000设置与该状态的连结单元UC的另一端部UC2卡合的保持卡合部。通过另一端部UC2与保持卡合部卡合,从而连结单元UC被保持成不向下方摆动。另外,将连结单元UC保持在摆动到上方的状态的部件的结构不特别限定。
由此,作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000安装折叠单元2的安装作业,仅仅是在将折叠单元2配置在装置主体1000的预定位置后,进行连结单元UC的旋转作业和第一连结部10的旋转作业即可。其结果,由于作业性变好,所以作业者的便利性提高。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而非进行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而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8)

1.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具有薄片体接收口和薄片体排出口;
第一单元,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接收从所述薄片体接收口输送来的薄片体,并将所述薄片体向下游侧输送;
第二单元,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中的比所述第一单元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从所述薄片体排出口排出所述薄片体;以及
连结单元,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所述第一单元向所述第二单元输送所述薄片体,所述一端部被枢轴支承于所述第二单元,所述另一端部能够以所述一端部的枢轴支承部分为中心摆动,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以可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
所述连结单元包括:
轴,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另一端部;
轴支架,支承所述轴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以及
轴安装板,具有安装所述轴支架的安装孔,
所述轴支架具有:
圆筒形的支架主体,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安装孔;以及
第一连结部,从所述支架主体向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外方向突出,
所述第一单元包括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配置在所述轴安装板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外方向,
所述第一单元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从所述第二单元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在水平方向上安装,
在向所述装置主体安装所述第一单元并将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连结的情况下,在使所述另一端部摆动到上方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单元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然后使所述另一端部向下方摆动,将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于所述第二连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连结部通过形成为直边椭圆形,从而具有大径部和径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大径部的小径部,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连结孔,所述连结孔与所述安装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供所述第一连结部插入,
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连结孔具有与所述另一端部一起摆动的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小径部可通过且所述大径部不可通过的连通口,
通过使所述轴支架在所述安装孔的内部旋转并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固定为第一角度,从而成为所述第一连结部能够通过所述连通口的状态,在将所述第一连结部经由所述连通口插入所述连结孔后,通过使所述轴支架在所述安装孔的内部旋转并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固定为第二角度,从而成为所述第一连结部不能通过所述连通口的状态,由此连结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连通口朝向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开口,
在向所述装置主体安装所述第一单元并将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连结的情况下,在使所述另一端部摆动到上方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单元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然后使所述另一端部向下方摆动,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连通口插入所述连结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支架具有:
凸缘部,形成在所述支架主体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以及
卡止片,从所述凸缘部向所述支架主体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延伸,
所述轴安装板具有供所述卡止片可选择地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
通过所述卡止片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第一连结部被固定为所述第一角度,通过所述卡止片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固定为所述第二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片形成为具有第一片和第二片的U形,所述第一片从所述凸缘部向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内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片从所述第一片折返并向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外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片具有从所述第二片的侧边突出且可供握持的操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单元包括输送辊,所述输送辊安装于所述轴,通过旋转而输送所述薄片体,
所述连结单元通过使所述输送辊与所述轴一起旋转而从所述第一单元向所述第二单元输送所述薄片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元是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薄片体进行折叠处理的单元。
CN202380011974.7A 2022-06-24 2023-06-16 薄片体输送装置 Pending CN1176423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1716 2022-06-24
JP2022-101716 2022-06-24
PCT/JP2023/022445 WO2023248950A1 (ja) 2022-06-24 2023-06-16 シート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2351A true CN117642351A (zh) 2024-03-01

Family

ID=8937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1974.7A Pending CN117642351A (zh) 2022-06-24 2023-06-16 薄片体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01804B2 (zh)
CN (1) CN117642351A (zh)
WO (1) WO20232489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7740A (ja) * 1983-12-27 1985-07-22 Ricoh Co Ltd シ−ト搬送装置
JP3337335B2 (ja) * 1994-09-29 2002-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412258B2 (ja) * 2005-08-25 2010-0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69644B2 (ja) 2008-03-05 2010-10-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57514B2 (ja) 2016-05-25 2020-09-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8950A1 (ja) 2023-12-28
JPWO2023248950A1 (zh) 2023-12-28
JP7501804B2 (ja) 202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0133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75054A (ja)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17642351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
JP2024002502A (ja) ユニット連結機構およ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US7775513B2 (en) Mobile feeder system
JP2009109779A (ja) 回動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71960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11009711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43715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01468B2 (en) Mount apparatus to be mounted on main body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ount apparatus
JP7463852B2 (ja) 綴じ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0208766A (ja) シート折り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756233B2 (ja) 孔版印刷装置の画像左右位置調節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EP3924189A1 (en) Finisher with manual binding/folding structure
US10331075B2 (en) Door sequencing device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2007326670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1909421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25996B2 (ja) 綴じ処理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938110B2 (en) Folding processing device having a guiding portion
JP2019043695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3653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後処理装置
CN107265166B (zh) 记录系统
CN110869301A (zh) 打印介质引导件
JP4558908B2 (ja) 孔版印刷装置・印刷ドラムユニット・印刷ドラムユニットの装着方法
JP3481736B2 (ja) 孔版式製版印刷装置及びマスタ着脱用カ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